人类简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23 13:48:15

点击下载

作者:梅朝荣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类简史

人类简史试读:

前言

人类没有港湾,时间没有边岸;时间流逝,我们走过!——阿尔方斯·德·拉马丁

历史总是让人惦记,历史也从来没有走远。对于人类的任何行为来说,其发展史都是一个难于割断的实际存在,厚重的历史给我们明确的身份与位置,凝练的历史指示我们该往何处去,瞬间的历史片段让我们思索,绵长的历史长卷让我们回味……历史是属于每一个人的,而每一个人又将从中看到属于他自己的历史。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说:“一个不知道自己出生前发生的事情的人,……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失去过去就会没有历史,而没有历史就会失去身份的认同感,没有认同感就会没有归属感,而没有归属感就会没有向心力与凝注力,没有向心力与凝注力就会让民族的特性消逝,精神疆域一旦崩溃,地理疆界的崩溃也将只在朝夕之间……

47亿年前,地球是如何通过原始的太阳星云形成的?三四十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样从无到有演化的?人类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化的?我们的先祖最初是如何通过言语交流的?由同一祖先又是怎样在间冰期演化出了现在不同的四色人种?当人类征服地球的使命已经完成,当地球成为人类的家园后的如今,“在一个有限的世界上如何发展,使之依然或更为动人”就成了我们眉睫之间的问题。巴比伦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波斯帝国、古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这诸多的王国是怎样你方唱罢我登场纷纷走上历史舞台的?你能明白英法两国之间几百年来的貌合神离吗?你清楚中东战争为什么在以色列的立国欢呼声中爆发吗?为什么让美国世贸大厦坍塌的恐怖主义头目本·拉登成了极端主义者心目中的英雄?人类的才智在纷扰与战争中得到了最直接的检验……《人类简史:我们这300万年》不仅会告诉你从古至今人类几百万年的变迁过程,还会告诉你包括众多历史“迷雾”的真实面目。

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化的?不同的人类史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古生物学家曾经认为人类最早的起源在1400万年前,而分子生物学家则认为人的历史肯定没有这么早,而且他们之间的分歧还很大,差不多相差了500万年。为了解决人类的起源分歧,在1982年,人类古生物学家与分子生物学家在罗马召开了一次人类起源学术会议,经过协商,最终将人类的起源时间确定为750万年。不过,由于纷争仍在继续,人类的起源时间与起源地点还没有最后确定。所以本书在书名方面取了这样一种说法,即人类的起源时间为300万年。最终的具体时间确定还是交给古生物学家和古分子生物学家吧。

我们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得到的教益就是从中汲取先进的文化,“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有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F.博厄斯如是说。在人类历史上,不同文化的接触除了经由短暂的战争和军事占领外,在其他时期,文化的传播多是通过点与线的形式来进行的。两河流域的文化传到埃及是通过商业往来传播的;佛教是通过中印僧人的互动来传播的;中国的丝绸之路更是著名的文化传播之路……在农耕时代,能够到处活动的主要是商旅和一部分文人,即使在工业化初期也是如此。到了工业化后期,由于交通和通讯的发达,文化的传播和接触的途径已经不限于人和人面对面,也不限于传统的载体如书刊和通信等,不同文化的接触开始具有全方位的趋势,WWW、Email、IM等多种工具纷纷登场。

事实上,人类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中通过交流已取得了不断的成功,在这中间,“一切成功的实践,背后一定有一个正确的、可以认识和可以解释相关领域中的所有问题的一种理论的支持”,人类就是通过这种理论的支持,要么用来指导正确方向的实践,要么依靠其发现实践中的错误,并找到纠正错误的方法或启示,不断进步,从而走向更加文明的明天。

人类自有它的历史,同样会有它的未来,而且人类对自身的未来总是充满了好奇。在《人类简史:我们这300万年》这本书中,我们对人类的未来同样给予了足够的关注。200年、1000年后的人类是什么样的?人类的结局可能会是什么?归宿在哪里?也许在几百万年甚至几十亿年后,外星人会来到地球,那时的地球已经进入冰河时代,而人类已经从地球上消失。外星人对人类创造的诸多文明感到惊奇,但他们也不知道人类最终去了何方。也许,当地球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时候,人类会告别故乡,开始新的旅程。当人类寻找的太空站与太空殖民地其能量消耗殆尽之后,它们终将毁灭,到时候,人类或者说知性的生命体终将走向何处?而最终,地球、太阳乃至银河系、宇宙最终将回归于怎样的虚无?“生命原本来源于尘埃,最终又复归于尘埃”吗?

人类的社会发展史提供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思辨能力,是更宽的视角和更深的视野。为了了解人类的过去,为了从人类过去所发生的事情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获得人文思想的感受,提升人类自身的素质修养;为了从人类的现在中探寻未来,为了让人类能更好地生活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于是就有了《人类简史:我们这300万年》这本图书,她是一本告诉读者有关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历史观和未来的图书。她力图通过深刻平实的语言,在活泼生动的故事性描述中贯穿以高度的思想性,对人类的历史与未来做一个概述。她不仅涉及人类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事件以及处于人类拐点时关键阶段的描述,而且涉及人类的未来生活与展望,这样读者就可以掌握人类历史的概况和总貌,可以明了人类的未来。

在本书中,我们希望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描述能给读者提供一种关于“故乡”的回忆,这种回忆也许不是对于纵横的阡陌、低小的茅檐以及纯朴的父老的具体再现,而是一种故乡的时空交织,一种对故乡的温馨感受,一种对故乡的熟悉热爱之情。

我们在这本人文历史图书中还附有大量的精美插图,当然,这些插图最大的价值并不在看图识史,尽管图文并茂是我们所追求的,但我们并不希望这大量的插图仅仅是文字的延伸,我们希望这些插图能让读者提出更多的问题和引发更多更深的思考。

这部对于人类发展中的事件有着精准把握、事件背后有着深刻细致剖析、将历史史实与当前现实结合在一起的作品,想必应该能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人类自身的窗口,读者可以通过把玩欣赏,在人文历史的浪漫风景中感受书中的睿智思想,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中纵横驰骋、神游八荒,从而成为一个读“有趣的书”的“有趣的人”。梅朝荣2006.9引子生物的起源

蔚蓝的天,洁白的云,青青的山,碧绿的水,映于我们眼帘的是天高地远,勃勃生机。芬芳的鲜花,是如何从丝丝缕缕的大气演化而来的?啁啾的灵鸟,又是怎样一步步演变过来的?追寻鲜花灵鸟的进化历程,我们就会对生物的起源有更多更深的认识。

地球的任何一部分历史,犹如一个士兵的生活,由长期的无聊与短期的恐怖组成。——德雷克·V.埃基尔

生物的进化同环境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曲格平

大约50亿年以前,大量的气体尘埃云形成了太阳系,3亿年以后,原始的太阳星云经过分馏、坍缩和凝聚等过程,人类生活的摇篮——地球诞生了。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星子聚集成行星胎(尘粒在运动中发生碰撞,并相互结合而增大,当形成一些较大尘粒后,吸积过程开始,较大的尘粒吸附较小的尘粒,当壮大到不会因碰撞而破碎时,就成为星子。吸积过程继续进行,一些特大的星子就在目前的行星轨道附近形成。这就是星胎。星胎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把所有的星子吃掉,从而使自己加速壮大,最后形成八大行星),然后再增生而形成原始地球。原始地球所获得的星子是比较冷的,由于星子的冲击效应、压缩效应以及放射性衰变等,原始地球开始变热,于是开始了全球性的发育过程。

原始地球形成后的几亿年,由于上述三种效应,其内部逐渐变热使局部熔融并超过铁的熔点,使得原始地球中的金属铁、镍及硫化铁等熔化,并因密度大而流向地球的中心部位,从而形成液态铁质地核。由于地球的平均温度进一步上升(可达约2000℃),引起地球内部大部分物质熔融,轻清者上升,重浊者下降,把热量带到地表,经冷却后又向下沉积。在这种对流作用控制下的物质移动,使原始地球产生全球性的分异,演化成分层的地球,即中心为铁质地核,表层为低熔点的较轻物质组成的最原始的陆核,陆核进一步增生、扩大形成地壳。地核与地壳之间为地幔。分异作用是地球内部最重要的作用,它导致了地壳及大陆的形成,并导致大气和海洋的形成。

最初的气体如氢、氦、甲烷、水和氨充斥于整个宇宙,当原始地球变热并部分熔融时,水汽大部分逸散,从而形成大气圈,变成包围地球的、辐射线不易穿透的云层。在云层之下,地球的温度开始急速地下降,虽然地球中心仍是熔融状态,但地壳表面逐渐冷却凝固、挤压、褶皱和断裂,从而形成深谷和高峰。随着地表的继续冷却,云中的蒸汽变成水就开始降雨,大雨一直持续了几千年,大约30亿年前,瓢泼的大雨停止,由于水流冲击地球上不稳定的和有火山活动的地表,把岩石颗粒、碎块和含有化学物质的溶浆夹带入深谷形成海洋,在大自然的放电和太阳能的辐射作用下,这些化学物质开始构成复杂的分子。这些复杂的分子是怎么演变成生命的呢?正如生命的起源至今还是个谜一样,生命如何向前发展的问题目前对我们来说也还是个谜。

不过聪明的人类通过在实验室的演化得知:在经过10亿年的演化之后,在温暖的有荫蔽的海岸和河流出口处的水中,一些类似海藻的生物大量繁殖起来,和大气相接触的海面就是这些浮游生物的栖息地。通过它们的光合作用,释放出如今人类所需的四分之一的氧气。同时,光合作用使光能微妙地转变为所有生物必需的食品——糖类,并释放出能量。这个过程的精巧程度超乎我们现代人的想像,它比现代所有的化学合成物的生产过程要精巧得多。同时,通过微小的海生植物的呼吸作用——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最后产生了水及可用的能量。因此,在光合作用开始时吸进的水和二氧化碳,最后又被释放出来;而光合作用放出来的氧,又通过呼吸作用重新吸收回去。

到距今18亿~13亿年的这一段时间里,出现了有细胞核的真核生物——绿藻等,以后接着又有了红藻、褐藻、金藻……它们组成了绚丽多彩的藻类世界。真核生物的出现,预示着一个熙熙攘攘的生命大繁荣时期即将到来。这些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放出大量氧气,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还在地球上空形成了臭氧保护层,减弱了日光中紫外线对生物的威胁力,使水生生物有可能发展到陆地上来,也为低等动物的兴起提供了食物。这些藻类是最初的多细胞生物,但是它们与现在的动物无关,更与人类无关。在有生命的历史已过去了5/6的光阴时,最初的多细胞动物终于诞生了。生命的形式开始出现分支,这段时期被科学家称为“寒武纪物种大爆发”。从此,生命的形式就突然变得多姿多彩和生机盎然起来。

这一时期的单细胞生物如裸藻,能利用鞭毛不停地在水中运动,所以人们说它是动物。但是它又能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己制造食物,所以,毫无疑问它还属于植物。这种既像动物又像植物具有双重性的现象,充分证明了动植物的共同祖先,就是如同裸藻之类的远古时代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在13亿~12亿年前,由于细胞结构的不断分化,导致了生物营养方式上的一分为二:一支发展自己具有制造养料的器官如叶绿体,朝着完全“自养”的方向发展,成了植物;另一支则增强运动和摄食本领以及发达的消化机能,朝着“异养”的方向发展,成了动物。大概在4.5亿年时出现了动物,海中的鱼类逐渐演变成了两栖动物,鳍像腿一样帮助它们爬过被海水冲刷的湖泊沼泽地。鱼鳃后来也发展成肺,能呼吸氧气。在大约7亿年的时间内,数以千万计的物种经历了形成和绝灭的演化历程。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整个生命起源和进化、演变的漫长历程。如果把地球生成以来的漫长的地质年代“压缩”到一年的12个月中,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地球一月形成,地壳二月凝结,原始海洋三月产生,最初的生命在四月里出现,最早的化石在五月里形成,恐龙在12月中旬主宰一切,最早的灵长类动物在12月下旬出现,而人的时代在一年最后一天才开始出现。事实上,它真正脱离动物变为人,应是12月31日夜晚10点钟左右。第一篇蒙昧时代

蒙昧时代始于人类的幼稚时期,终于陶器的使用,可分为低级、中级、高级3个阶段。低级阶段终于食用鱼类和用火;中级阶段终于弓箭的发明;高级阶段则终于陶器的发明和使用。美国人类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认为蒙昧时代的主要成就是分节语的形成、家族和氏族组织的建立。

我们不需要一系列证据来证明演化的事实,正如我们不需要一系列证据来证明山脉的存在一样。——萨瓦奇

我们是猿的后裔!天哪,真希望这不是真的。果真这样的话,让我们祈祷不要让大家知道。——沃斯特主教的妻子

自然中的人是什么?是相对于无限的虚无,是相对于虚无的全部,是空无与全部的中间。——布莱斯·帕斯卡导读

我们的地球,大约已有47亿岁的年龄,30多亿年前开始有生命,最初的生命来自于海洋里的微生物,所以说海洋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由海洋向陆地迁徙是人类和动物逐渐演进和进化过程中的最初阶段。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早期的人类逐水而居,海洋成为人类必然的选择。那些生活在沿海地区的原始人,最早和海洋发生接触。他们最初在沿海滩涂采拾海贝、虾蟹和下海捕鱼,向海洋索取一些可以直接利用的资源。

人类的蒙昧时代主要指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氏族公社又包括母系氏族公社与父系氏族公社。远古时期,在非洲、欧洲和亚洲都有原始人群。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原始人群进入到母系氏族公社。

当人类的智能让人类转入相对定居的生活后,他们的采集、狩猎和捕鱼等活动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这种情况为不同的小集团之间的联系(包括婚姻)提供了条件。同时,人类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近亲通婚的害处,于是婚姻形态就从最初的血缘婚转入了普那路亚婚(群婚),当普那路亚婚实行到一切兄弟姊妹间甚至母方最远的旁系亲属之间的婚姻关系都被禁止的时候,就组成了一个确定的、彼此不能结婚的女系血缘集团,也就是转化为母系氏族了。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除了在非洲、欧洲和亚洲有原始人生活外,在美洲和大洋洲也已经有人生活。大约从距今一万年前开始,人们从劳动实践中发明了原始畜牧业和农业,生活有了更多的保障,母系氏族公社开始进入繁荣时期。从原始人群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人类一直都使用简单的石器和棍棒。

大约在六七千年前,西亚居民开始石器和铜器并用。后来,埃及、印度和中国相继发明了冶金术,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来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母系氏族中的男子不再以狩猎、捕鱼为主,而是代替妇女从事农业和饲养业,农业和饲养业已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妇女在经济上退居次要地位,她们的职能已转向主要从事于家务劳动和生儿育女。于是,母系氏族制瓦解,父系氏族制产生。

在父系氏族公社后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氏族公社内部以男子为中心分裂成为若干个大家庭,各大家庭内部又分裂为若干个一夫一妻的小家庭。生产由集体劳动变为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劳动产品也归各个家庭拥有,这样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私有制产生了。生产的个体化、剩余产品的增多和交换的发展,使氏族内部的贫富分化加剧,氏族长和部落首领越来越多地侵夺别人的财产,成为贵族。贫富分化加剧导致了奴隶和奴隶主两个对立阶级的出现。于是,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解体了。

在原始社会后期,为夺取生活资源的战争逐渐增多,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或者为了保障生存区域的安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落联合组成了一个更大的部落联盟。部落联盟的形成,扩大了各部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扩展了地域关系,同时也加强了联盟首领的权力,出现了王权的萌芽。部落联盟是更进一步的社会组织——国家形成的基础。

2500万~2000万年前开始了人类的发展,人科动物开始从哺乳动物灵长目的其他科属中分化出来,这次遗传道路上的分野,标志着一个不可逆转的出发点。对人类来说,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切断了人类变成长臂猿科(如长臂猿)或猩猩科(如猩猩、黑猩猩和大猩猩)的可能性。一旦人类的祖先越过了这个分叉点,选择了向人类的进化之路,人类的演化与发展就只剩下这两种可能性:它们要么进化成人,要么因不适应环境而不能生存下去。幸运的是,人科中惟一生存下来的就是人类,人类中惟一生存下来的就是智人。

大约在400万~200万年前,估计就出现了可以直立行走的“猿人”,他们的前肢从而解放了出来,逐渐发展成为双手。在后来的几百万年里,这种“生物”的脑量增长了三倍,从“猿人”变成了“能人”。这时他们已经可以使用石木工具。由于这个时期的主要工具是用石头做成的,因此人类历史的头50万年就称为石器时代。约在50万年前,人类的直系祖先——直立人取代了更新世的灵长类动物。从石器时代人类到现代人类即“智人”,还经过了相当漫长的一段路程。

我们的祖先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居住在树上。《庄子·盗跖篇》中说:“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当时,人们因为同大自然斗争的能力还很差,为了逃避侵袭,只能巢居树上,像猴子一样在树间攀缘。如果风和日丽,皮粗肉壮的先民露宿林间尚能忍受,但若是遇到雨季,或是到了冬季风雪漫天飞舞之时,这样的生存状况当是十分恶劣的。为了更好地生存,于是他们从树上跳下来,住进了可避风寒的山洞。

住山洞自然比住在树上要方便得多,既可躲避猛兽又可避风寒,这是非常必要的生存手段。但是,随着人口的繁衍增多和劳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农业的出现,迫使人们必须走出山洞,到平原或丘陵地带去创造一种更适合他们生存的田园式的定居生活。起初他们并不会建造房屋,只是在地面上挖个坑穴,然后棚上树枝树叶以避风雨。

这种穴居式的建筑,阳光常年照射不进去,同时由于这种建筑没有换气孔,使得湿度相当高。人们长年居住在这样的环境里,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人们要在地面上垫上干草或兽皮等东西防潮与御寒。同时为了遮挡雨雪和风沙,人们在坑穴的入口部用椽木搭成棚架,然后覆盖上茅草,早期的“廊檐”形成了。

古代的先民们就居住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年年月月、日日夜夜,无穷无尽地受着煎熬。尤其是在黑夜降临时,凶猛的野兽会突然光顾这些低矮的草棚,给人们留下无边的恐怖。如遇到绵绵阴雨,雨水来不及排出,坑穴在雨水的浸泡中随时都会有塌陷的危险。先民们整日怀着无言的恐惧,企盼着能摆脱黑暗,摆脱恐怖,见到光明。于是他们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萌发出改造居住环境、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他们来到河流两岸(那里土地肥沃易于种植和养殖),在近水的高台地上开始搭建房屋。人类在智慧的激励下不断地一步步摸索着前进,房屋建筑的飞速发展体现了人类在向着高度智慧方面迈进。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突然有一天,大片大片的树木被一种称为“火”的东西烧着了,从此人类的饮食方式有了变化。人类最初的饮食方式,同一般动物并没有什么区别。在他们获取食物后,不过是生吞活剥而已,即人们常说的“茹毛饮血”。由于这种饮食方式导致人类“时多疾病毒伤之害”,所以人类也并不甘愿长久生食。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认识了火可以烧烤食物以后,人类的饮食方式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就跨入了一个新的饮食文化时代——火食时代。有了火之后,人类饮食中熟食的比重逐渐增加,烹饪的方式也由简单转向复杂,烹饪技艺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当时的烹饪方式主要还是烧烤,即将食物放在火中直接烤熟,聪明的人类还进一步发明了“炮”法,即用黏泥包住食物后隔火烤熟。这两种烹调方法现今人类也还在使用,特别是烧烤,人们仍然趋之若鹜。这也许是在发达的现代文明中,人类始终还保持着原始人类的某些特性吧。

火的使用扩大了人类的食物来源,以往那种血腥味十足、难以下咽的动物食品,如野猪、野牛、狐狸、刺猬、野兔和鼠类,如今都变成了喷香扑鼻的美味。而且,火的使用也改变了食物的内部结构,使其更有利于人体消化与吸收。同时,火还有消毒杀菌的作用,这就使熟食比生食更卫生,从而减少了人类肠胃疾病的发生,增强了人类的体质,延长了人的寿命。

人类最早使用的是天然火,包括火山熔岩火、枯木自燃火、闪电雷击和陨石落地所燃之火等。在火成了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资料以后,人类接着又发明了取火和保存火种的方法,这样就有了光明和温暖。“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了。”火的控制产生了根本而深远的影响,它使大量过去不能吃的块根植物和植物种子成为熟食,从而大大丰富了食物来源,把人类祖先从本身能量供应极有限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而且使人类祖先得以经历冰河时代而幸存下来,也使人类有可能离开过去无法离开的温暖的大草原,分散到全球各地。

当人类从栖身的树上下到比较危险的地面后,他们的前肢就解放了出来,可以从事更多的劳作。在人类大范围地猎取食物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学会了制造工具。最初的人类只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如使用现成的石头、棍棒等。他们用手拿石头砸小贝壳,或者拿棒子打死野鸭子,当然,他们也会用手来打死同类,好让他们别眼红别人手中的猎物。后来他们学会了制造工具,他们发明了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他们发明了长矛和弓箭,学会了挖掘陷阱,并用索套捕猎野兽。他们用越来越好的工具挖空树干,作为舟船使用。很快他们就学会了用梭镖和渔网捕鱼。这时的人类已经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开始进入创造性劳动时期。他们的知识和劳动技能,一代一代接着往下传。

我们可以推测,当人类从树上下来后,他们已经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至少是通过这种习性的改变而成为了社会性动物。因为在地面上,单个的人很容易遭到食肉动物的捕食,如果我们的先祖当时不团结在一起,就不是它们的对手。人类一定是在发明语言之前就变成了社会性动物,而语言的发明也许比他们获得社会性要晚得多。因为还存在其他一些不具备口头语言的社会性动物(例如昆虫社会),能够通过有效的相互联络来维持其必要的社会合作。

不知到了什么时候,随着人类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类不再需要把全部时间和力量用于狩猎和采集,他们开始关注对其他事务的开发。他们开始用牙骨、贝壳和珍珠制作手镯和项链,用石料和骨料塑造形象,用雕刻装饰他们的武器和工具。这时也产生了人类最初的伟大艺术品,如法国的拉斯科洞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中的绘画。

就我们所知,直到公元前4000~公元前3500年,才出现了作为文字手稿前身的楔形文字的记录,而且那时也只在苏美尔地区才有这类文字。那些业已湮灭的人类社会留下的物质遗迹(不包括已经释读并译解出来的书面文献)可以向我们提供一些留下这种物质踪迹的人们的生活情况。原始人类留下的那些简单的烧制陶器以及语言、记号、文字、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的萌芽,是人类在迈向原始文明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标志。

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生产劳动,真正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石器的制作,宣告了人类的诞生。处于此时期当中的人类在强大的自然面前显得弱小无力,为了自身的生存,他们必须勇敢地向自然界开战,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因此,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同时又是一部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随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开始摆脱了蒙昧野蛮的状态,一步步走入文明,走入发达的今天。人科的起源争论

在国际学术界,关于人类的起源时间与地点一直以来都有着非常热烈的争论。分子生物学家与古生物学家关于人类的起源问题的大争论从20世纪70年代一直进行到80年代,结果是分子生物学家解决了人类起源年代问题,古生物学家解决了地点问题。为了弄清楚人类的起源问题,我们先将生物学上的生物分类简单介绍一下。生物学的分类系统是个层级体系,它包括亚种、种、属、科、目、纲、门、界,一层比一层笼统。例如中国汉族人就属于动物界,脊索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蒙古利亚种。

在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人由古猿演变而来的见解得到公认,但由于此演变过程中的若干环节不甚清楚,所以人们对人类的起源时间与地点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古生物学家认为人类起源时间为1400万年前,地点是亚洲和非洲。这是因为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亚洲的巴基斯坦与印度接壤处、中国云南以及非洲的肯尼亚都曾发现了距今1400万年的腊玛古猿的下颌骨碎片和牙齿,其犬齿和颌骨很像人的犬齿和颌骨,所以古生物学家将腊玛古猿视为最早的人科成员,认为人是由亚洲和非洲的腊玛古猿演变来的。

但是分子生物学家有不同的看法。1967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威尔逊和萨里奇根据各种灵长目动物血液蛋白的氨基酸差异以稳定的速率积累、蛋白质分子就像以稳定速率运行的分子钟一样提出了分子钟假设,通过分子钟可以推算各种灵长类系统的亲缘关系和分歧的时间。根据这个假设,他们的研究结果是人类与亚洲猿(猩猩)的关系较远,与非洲猿(黑猩猩)的关系最近,二者分歧的时间约为500万年,因此人类的起源根本没有1400万年之久。但是,古生物学家对分子生物学证据不屑一顾,认为分子钟有缺陷,分子证据不可靠,坚信他们手头上的腊玛古猿化石才是真正有说服力的证据。

为了解决古生物学家与分子生物学家的分歧,1982年于罗马召开了一次人类起源学术会议,会议上出示的两个证据证实了分子生物学家理论的正确性。其一是哈佛大学古生物学家皮尔比姆在巴基斯坦发现了第一个腊玛古猿的面部与猩猩脸的近似程度远大于与黑猩猩脸的近似程度。其二是旧金山加州大学的洛温斯坦在腊玛古猿牙齿中发现活性蛋白,他将蛋白提取物注入兔子体内形成抗体,这些抗体对猩猩的抗原产生了无可置疑的反应。这都说明腊玛古猿与猩猩关系密切,而不是与人类关系最近的黑猩猩关系密切,因此腊玛古猿便不是最早的人类,最早人类的时间必须重新界定。后来在古生物学家与分子生物学家的严肃考虑和协商下,得出一个较为合适的人类起源时间:750万年前左右。

现在比较清楚的事实是:最古老的人类是非洲南方古猿属,分别包括南猿纤细种、南猿粗壮种、南猿鲍氏种和南猿阿法种等几种。南方古猿身高120厘米左右,脑容量440~500毫升,已能直立行走和使用工具,活动于400万~200万年前,是正在形成中的人类。南方古猿演化出早期人类——人属。其中南猿阿法种较完整的化石标本即著名的“露西”(化石被发现时,考古队员正哼着甲壳虫乐队的《钻石天空中的露西》,故名),露西身高104~121厘米,肢体灵巧,两足行走,脑型和牙齿比较原始,脑量亦小。一些学者认为,阿法种在进化系统上的地位是人属和南猿纤细种及粗壮种的共同祖先。由阿法种直接发展到能人(早期猿人),再发展到智人,而粗壮型则从其起源地南非散布到东非等地后逐渐灭绝。

人属的演化分为三步,第一步是由阿法种直接发展到能人,能人的活动时间约在200万年前,脑容量约680毫升,比南方古猿大,能直立行走,会制造工具,并能打猎。当然,他们不是有效率的猎人,因为在大约10万年前,比较可靠的证据显示人类狩猎大型动物的本领实在不怎么样,因此200万年前的老祖宗的本领更是让人不能恭维。第二步是从能人到直立人(直立人并不是指此时我们的祖宗才开始直立行走在大地上,这是一个物种名与化石名),直立人生活在200万~150万年前至30万~20万年前,在全世界各地均有发现,其杰出代表是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脑容量达1000毫升以上,能直立行走,会制造工具,而且他们还会使用火。第三步是从直立人到智人,代表是30万~20万年前至5万年前的早期智人(代表是德国的尼安德特人和中国的大荔人、马坝人,他们又被称为古人)以及两三万年前的晚期智人(代表是克罗马农人和山顶洞人,又称新人)。他们的脑容量与现代人相似,还与现代人同属智人种。至此,由猿到人的过程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人类的起源时间至此已有了明确的说法,但人类的诞生地又在哪里呢?对这个问题人们的看法比较一致。科学家们大都认为人类的诞生地是非洲。在20世纪60~80年代非洲的考古资料证明人科的最早成员是南方古猿,早期人类的第一阶段“能人”也只发现在东部非洲。考古学家们还找到了地质学上的证据,距今800万年前的非洲大陆发生了一次地质构造运动,从南端的坦桑尼亚向北经过整个东非,一直到红海,形成一个大裂谷,将整个非洲分为东西两部分,裂谷西部保持着森林,东部则演变为开阔的热带草原。变化了的环境以及地理隔离使得人与黑猩猩的共同祖先向不同的方向演变。西部共同祖先继续适应树栖环境形成了黑猩猩科,东部共同祖先则适应开阔环境,发展出一套全新的技能,他们就是人科。智人的日常生活与婚姻状况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演化经过能人、直立人,在距今30万~20万年前至5万年前出现了直立人的后代——早期智人,然后人类继续演化,大约四五万年前进化成晚期智人,智人继续进化,发展成了现代智人,或称为解剖学上的现代人。

1856年8月,在德国尼安德特河谷的一个山洞里,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成年男性的颅顶骨和一些四肢骨骼的化石,根据考古学的命名原则它们被命名为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的代表。尼安德特人的生存时代为距今20万~3.7万年间。在这以后,尼安德特人的化石开始在西起西班牙和法国、东到伊朗北部和乌兹别克斯坦、南到巴勒斯坦、北到北纬53°线的广大地区被大量发现。不过尼安德特人在3万年前神秘地消失了,那些被陈列在博物馆中眼窝空洞的骷髅,似乎在用无人能懂的语言倾诉着他们曾经的命运。

考古学家根据化石判定,尼安德特人的脑量已达到1300~1700毫升;与直立人相比,头骨比较平滑和圆隆,颅骨厚度减小;面部(从眉脊向下到下齿列部分)向前突出的程度与直立人相似;鼻骨异常前突,显示它们拥有一个像现代欧洲人那么高同时又像现代非洲人那么宽的大鼻子,鼻孔可能更朝向前方。研究结果还显示,尼安德特人可能已经掌握了语言,他们还懂得用火烤鱼吃,尼安德特人还开始有埋葬死者的习俗。尼安德特人创造了被称为莫斯特文化的石器工业,以细小的尖状器和刮削器为代表。

晚期智人的主要代表有生活在三四万年前的法国克罗马农人和生活在距今大约两万年前的中国山顶洞人。前者发现于法国多尔多涅省的克罗马农山洞,后者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山顶洞人遗址位置正好在北京人遗址的顶部,考古学家们通过推演发现,山顶洞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现在当地的情景相似,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下有广阔的草原。山顶洞人生活在洞穴中的上室(洞穴中靠入口的地方),将死者埋葬在下室(洞穴中靠后的地方)。山顶洞人以渔猎和采集为生,在遗址中发现鲩鱼、鲤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说明山顶洞人已能捕捞水生动物。把生产活动范围扩大至水域,这标志着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在遗址里还发现了野兔和斑鹿个体的大量骨骼,估计这是他们狩猎的主要对象。

山顶洞人的石器虽然不典型,但骨器和装饰品制作得十分精美。他们掌握了钻孔、磨制和染色技术,这些都是以前所没有的,这些新技术的运用显示出人类生产技能的提高,也使人类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骨针的出现意味着当时的人类已会缝纫;而装饰品的出现则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观念。

这里我们再来说说人类的繁衍与婚姻。当人类还处于混沌初开、极其原始的年代时,我们的祖先也许根本就不懂得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们把生儿育女看成是上天的安排,是神圣的。人类的婚姻是经由何种形式发展而来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做了各种解释,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美国人类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他在其《古代社会》一书中根据不同的亲属称谓还原了不同形式的婚姻形态。

原始群前期的人类保留的猿类体质特征较多,这时人类的婚姻形态属于不分辈分的乱婚时期。在早期智人阶段,他们的婚姻形态有了一定的进步,此时人类的婚姻只在同辈间进行,即“血缘群婚”,在血缘群婚中,婚姻是按照辈分来划分的。所有的兄弟姊妹,包括从兄弟姊妹之间都可以结为夫妻,而祖父母和孙儿之间(如果有这样的幸运者的话,因为那时的人寿命很短,如尼安德特人就很少有活过40岁的)、父母和子女之间则排斥了结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和原始群的杂交乱婚相比,这种婚姻形态无疑是一大进步。在血缘家族内部,“人人生而平等”,他们共同劳动,共同分配。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生活资料不易获得,所以这种集团估计只有20~40人。为了寻找食物,整个集团不得不经常过着游荡的生活,因此集团与集团之间没有什么联系。

血缘家族进一步发展,在逐步形成氏族的基础上产生了母系氏族。在这个阶段后期,采集、狩猎和捕鱼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人类转入了相对定居的生活,这种情况为不同集团之间的联系(包括婚姻)提供了条件。同时,人类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血亲通婚的害处。于是婚姻形态就从血缘婚转入了普那路亚婚(族外婚)。普那路亚婚制是人类婚姻史上第一种族外婚制,这使人类自身的生产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然而无可避免的近亲性行为仍然阻碍着进一步的性文明,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仍保留有血缘婚的习惯,兄弟共妻,姐妹共夫。孩子称所有的男人为父亲,称所有的女人为母亲。

在实行普那路亚婚的过程中,由于人的感情的私密性,就决定了他(她)在众多可能的对象中,会有所偏好,有所选择。选择的结果,便多少有了一男一女结成配偶过同居生活的事实,即形成对偶婚。对偶婚不像多偶婚那样无固定的性伙伴,但又不像单偶婚那样有严格而固定的单一性伙伴。对偶婚最初萌发于性关系形成的伴侣。在这种婚姻制下,每个男子在其若干个妻子中,有一个是主妻,反过来说女子也是如此。“对偶婚”制的魅力是如此强大,生命力是如此持久,以至于在中国延续了一万多年还有!今日云南丽江永宁地区的部分纳西族人仍然保持着这种古老的自由婚制。对偶婚以族外群婚作为自己的母体,是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桥梁和媒介。

在上述的血缘婚、普那路亚婚和对偶婚这几种婚姻形态中,由于经常出现孩子不知道谁是自己的父亲以及父亲不知道谁是自己的孩子的奇特现象,所以与人类文明阶段相对应的婚姻形式——“以经济条件为基础,而不是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一夫一妻制终于出现了。这种婚姻形式目前在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都实行着。大辩论:现代人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

研究人类起源是当今生物科学中的重大课题之一。由于化石及其他资料的不充分以及不同学者对现有的证据持有不同的假设,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类学家能讲清人类史前时代的每一个细节。然而,关于人类史前时代的总的轮廓,研究者们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致的。如在关于人科的起源问题上,人类学家们最终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最早的人类起源于750万年前的非洲。但现代人的起源问题却不如人科的起源问题一样已有定论,现代人的起源问题成了古人类学界的一大研究热点。

现代人类是指世界各地的具有不同肤色的地区性变种如白种、黄种和黑种等不同种族的人,这所有的种族都是智人种。种族的出现发生于人类进化相当晚近的阶段。那么,具有不同面貌的这些现代人类是怎么起源的呢?

事实上,关于现代人的起源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学说,一种是多地区起源说,另一种是非洲起源说。多区进化说又称直接演化说或连续说,以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沃尔波夫为主;非洲起源说又称入侵说、代替说,支持者以已故分子生物学家威尔逊为主。

多地区进化说认为现代人类是包括整个旧大陆的事件,是由当地的早期智人以至直立人经过几十万年的时间演化而来的。现代人出现于任何有直立人群体的地方,直立人群体在接近200万年前从非洲向外扩张,定居于整个旧大陆,地区性群体之间的基因交流在整个旧大陆维持着遗传的连续性,从而在有直立人群体的地方和谐地发生了朝向现代人的进化趋势。由于长期以来的基因交流,所以保持为一个人种。例如欧洲的白种人是由当地的尼安德特人逐渐演变来的,亚洲黄种人则由当地早期智人和北京人、爪哇人等演变而来。多地区进化说提出了一些化石证据,指出不同地区的最早人类种群与现代人之间的骨骼特征的连续性。

非洲起源说认为解剖学结构上的现代人类是在非洲形成的,起源在大约20万年前,早期的现代人类离开非洲,然后向亚洲和欧洲扩散,取代已存在那里的直立人和智人。他们中的一支在亚洲地区完全取代了原来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古人类,成了包括中国人的现代人的祖先,发展成现代黄种人。另一支则侵入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区域,消灭了土著尼安德特人而形成现代的欧洲人。

威尔逊等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选择人体细胞内的线粒体DNA作为研究进化的“活化石”。线粒体是母性遗传,若一位母亲线粒体发生变异,就会传给子女,并保留在后代的线粒体DNA上,因此根据现代人类的线粒体DNA差异就可以追溯其母系族谱。威尔逊小组分析了各个地区妇女胎盘细胞内的线粒体,发现它们有些互相接近,有些则差别较大。根据这些差异制作出系统树——树的根部在非洲,树枝和树梢则指向世界各地。他们还根据已知线粒体DNA的突变速度,计算出树根的年代距今29万~13万年,平均为20万年。由此得出结论,20万年前的一位非洲女性是现今全世界人的祖先,她的后裔在20万年前离开非洲家乡,分散到世界各地,代替了当地土著居民,演变为现代人类。

非洲起源说提出后,在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多地区进化论者反驳说,古人群体和现代人群体之间在骨骼上有种族连续性的迹象,现代种族特征早已有之,根本不是入侵者替代土著后才形成现代种族特征。他们还举例说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区,考古人员曾经发现过许多大约10万年前、属于“第三模式”的石器。由于该地区是从非洲走进亚欧大陆的惟一陆路通道,如果中国现代人的祖先真是约10万年前走出非洲、6万年前到达中国并完全取代原来生活在中国的古人类的话,这些途经西亚的祖先就应该学会了“第三模式”的技术,中国此后的旧石器自然也应该属于“第三模式”或更高级的模式。而事实是,中国的旧石器技术,98%以上的时间停留在“第一模式”的水平上——在中国目前发现的1000多个旧石器群中,其他模式的古文化相当少。

非洲起源论者受到攻击后立即发表了反对多地区进化说的证据。他们指出,考古学家所依据的化石记录支离破碎、参差不齐,不能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所谓古人类和现代人类在解剖学上的联系不过是他们都保留着更古老人类的多种特征。对于这两种假说,大多数人类学家在全面权衡各种依据后,较倾向于现代人起源于非洲假说。在激烈的争论中,“非洲起源说”逐渐占据了上风。

目前多地区进化说与非洲起源说的争论仍在进行,双方都在寻找更多证据:更可靠的化石资料,线粒体DNA以外的其他证据,如Y染色体上的DNA以及古老化石骨骼中的DNA,还有改进统计分析方法等。

人类起源问题是古生物学的传统课题,现代分子生物学以全新的方法和理论介入这一领域,带来了引人注目的重要进展。但是,关于人类起源的任何重要结论,只有得到分子生物学和考古学两方面的支持之后,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结论。看来,在现代人类的起源问题上,人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母系氏族:女性当家

母系氏族公社是以母亲的血统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在氏族的基础上产生的以女性当家作主的时期,是世界上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普遍经历的阶段。

在旧石器时代中期,氏族制度还处于萌芽阶段,到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转入了相对的定居生活,同时人们认识到家族内部同辈之间近亲结婚对人类体质的危害,形成了普那路亚婚制,这样,原先的血缘家族为氏族公社取代。在氏族内部,各成员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重大事务由氏族成员组成的氏族会议决定。氏族成员往往用一种动物或植物作为本氏族的图腾标记。在氏族制度下,它的成员只有在氏族之外才能找到通婚的对象,美国杰出的人类学家摩尔根说,“氏族的自然起源在于普那路亚家庭”,因此氏族不可能单独产生,它是和部落同时出现的。氏族社会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解体。

母系氏族又称为母系社会,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基本社会细胞。在当时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下,一个种群要战胜其他种群,而不被其他种群消灭,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组成联盟,扩大本种群的力量,争取数量上的优势。而实现联盟的方式,不外乎建立经济上的或血缘上的联系这两条渠道。但纯粹出于经济原则的联盟只能发生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而原始群当时还处于狩猎—采集时代,不可能存在以一定生产条件为前提的经济活动,因此这种联盟最初只能通过联姻来实现。为了使联盟稳固,联姻就必须制度化,具体表现即禁止“族内婚”,而以“族外婚”取而代之。到了4万~1万年前,当石器时代进入晚期时,一系列妇女雕像的出现,表明这既是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氏族制度形成的标志。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晚期智人阶段的中国山顶洞人和法国的克罗马农人已经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男人主要从事渔猎活动,收获很不稳定,而妇女由于从事采集和原始农业,她们的活动对于氏族集体的利益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对维系氏族的生存和繁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氏族的主体。因此,初期的氏族集团必定是由母系的血缘关系联结而成,世系只按母系来计算。这种种的原因使得妇女在氏族公社里占有重要的地位,普遍受到重视。

在母系氏族制前期,人类体质上的原始性基本消失,被称作“新人(晚期智人)”,属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晚期。到母系氏族制后期(属新石器早期),现代意义上的人种形成。

当然,母系社会只是指一个氏族的血统世系由女性传承,并不意味着氏族的政治、经济权力也由女性掌握。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F.墨菲在其《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一书中指出:“在母系社会里,血统家系经由女性,但权力仍通过男性传递。”这即说明即使在母系社会中,涉及氏族政治权力的公共事务如战争、外交、狩猎、宗教仪式等仍然是由身体和生理条件优越的男性把持,女性由于妊娠、哺乳、培育幼子等家务缠身,自然与政治权利无缘。因此,一个母系氏族,尽管可以把其来源追溯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女性始祖,但其现实的酋长仍是男性,权力仍由男性掌握并由男性传承。

母系氏族公社是人类社会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都出现在这个阶段。在母系氏族公社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且进行了人工培育,最终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原始农业的出现使人类有了比较固定的衣食来源,这就为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人类的定居生活,得益于原始农业的出现。以后人类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都与定居后农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世界各地的母系氏族公社的典型形态,在文字的出现前已大部消逝,中国西安的半坡氏族聚落遗址是研究母系氏族社会典型的定居村落。在近现代部落民族中,只有少数处于母系氏族阶段,如北美印第安人的易洛魁部落。冰天雪地的环境改变了人类自身

在人类的进化史上,冰期的出现对人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西亚和欧洲的各种考古证据显示,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可能是由于大冰期的到来而基本绝灭,从而被从西亚来的古人类取代。在那场大冰期中,1/3的陆地被冰雪覆盖,冰雪隔绝了各区域各色人种的往来,各色人种只能在特定的地区内顽强地独立发展。漫长的冰期使得特定地区、特定环境的人种进化成了现今不同肤色的人种。

冰期是指在地球上气候寒冷、具有强烈冰川作用的地史时期。其中第四纪的冰碛层分布最广,是最早确定的冰期,后来人类逐渐识别了更古老的石炭—二叠纪冰期、前寒武晚期冰期。冰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冰期指第四纪冰期、石炭—二叠纪冰期等,狭义的冰期是指低一层次的与间冰期相对应的冰期。也有人使用大冰期一词代替广义的冰期,而冰期仅代表狭义的冰期。在大冰期中,气温是寒冷与相对较温暖的时期循环地变化着。大冰期中较寒冷的时期叫做冰期,该期间冰川作用最强烈,高寒地区的雪线显著下降,冰体覆盖面积加大,冰层增厚,海水量相应减少,致使海平面下降导致海面退缩。大冰期中相对温暖的时期叫做间冰期。间冰期冰川作用相对变弱,雪线升高,由于冰体大量消融,冰融水注入海洋,致使海平面上升。

大冰期及冰期的形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当太阳运行到近银心点区段时,其光度最小,从而使行星变冷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有人认为由于银河系中物质质量分布不均,当太阳通过星际物质密度较大的地段时,由于太阳的辐射能量降低,从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

第四纪大冰期最盛时,北半球的格陵兰、冰岛、整个加拿大至纽约、斯堪的纳维亚南延至欧洲北半部以及西伯利亚北部均为冰体覆盖。地球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10℃~15℃,冰川面积达5200万平方千米,冰厚1000米左右,海平面下降了130米,致使英吉利海峡和白令海峡消失。东亚地区出现了据今10万~4万年间的化石断层,断层时间大致与第四纪冰期相符。也就是说,分布在中国东北、西北和西南的山区及高原地区的冰川沉积,可能是由于在约7.5万年前在苏门答腊岛发生的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使得全球进入冰河期造成的。

自然界的冰期大变化,虽然使许多动物和植物绝了种,但是它并不能把现代人类的祖先——猿人特别是直立人消灭。在这些大变化里,猿人一次又一次地得到锻炼,得到新的发展。由于冰川的大规模发育,大量海水经过蒸发变成雨、雪和冰,沉积在大陆上,海平面大幅度下降,使得现在的白令海峡变成了连接亚洲和美洲的陆桥。于是一批生活在西伯利亚一带的黄种人追赶着他们的猎物,穿过这个陆桥勇敢地踏上了北美大陆,并在随后的岁月里逐渐发展散布到了整个美洲。

冰期过后,世界面目全非,地球上出现了四色人种。

现代四种肤色人种的共同先祖其肤色应当是特定的、不同于现在各人种的肤色,在环境的影响下,在自然进化的作用下,于是,现代人类有了四种不同的肤色。我们将四色人种的共同先祖推至十几万年前至二三万年前冰期间的暖期,然后用进化论的观点,分析四色人种肤色的形成原因。

首先,黄种人的先祖为了生存,破坏了黄土高原的植被,导致黄土流失严重,黄河成了混浊的黄水河。常年饮用含黄色素的水,栖于黄土洞穴,成天生活在黄土环境中,遗传基因从内改变了人的肤色。因此,此区域的人类随黄土环境形成了黄色人种。黄种人与黄土高原及黄河变黄有着密切的关系。

白种人的肤色是因为其先祖常年在阳光照射不足的低温带游牧生活环境中形成的,特别是冰期,若干万年的洞穴生活更是加剧了肤色发白,基因也随之改变。“碧眼金发”是低寒少光导致的,而非其先祖生来如此。

黑种人的先祖在若干万年的强烈阳光辐射下,皮肤变黑、基因改变也是必然的。棕色人种形成亦同此理,两者的差异与饮食及阳光照射时间长短有关。黄种人在强烈的阳光下很快变黑,离开阳光后又渐渐发白,说明人的肤色与阳光照射有很大的关系。

另外,各色人种的毛发是在原始先祖原有的毛发基础上各自进化而来的,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哪一色人种毛发少就进化快,毛发多就进化慢。比如,白种人毛发最多,那是白种人为适应低寒环境的自然选择,而生活在炎热环境中的黑种人、棕种人毛发较黄种人毛发更少,其头发弯曲、蓬松、胡须卷曲如波,这都是环境使然。炎热的天气无需毛发御寒,便逐渐消退;头皮的发孔变细,导致头发弯曲。而黄种人的毛发、鼻子介于黑、白两色人种之间,这也是温带环境影响形成的。

美国《发现》杂志曾撰文说,有迹象表明第五纪冰川期即将来临。此前,加拿大一些科学家在经历了1996年的大风雪以后也公开宣称,地球已经踏入了一个新的冰川期。德国波茨坦气候变化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斯台芳·拉姆斯托夫通过模型证明,全球气候变暖将改变海湾暖流的流向,从而导致欧洲大陆进入冰期。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的汤懋苍等专家认为,一个新的大冰期很可能会降临地球,他们还根据自己的模型推测第五纪冰期大概将在1亿年后来临。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目前不是大家都在关注“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吗,那么地球到底将会越来越热还是越来越冷呢?其实这个问题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是由人为因素导致的短暂气候变化,它与地质历史上的冷暖变化比起来是极其微小的,只是一个局部现象,对整个地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产生不了影响。当然温室效应的加剧会导致短期气候异常,进而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如同生活在一个很舒适的“太平世界”、在第四纪冰川期中大量动植物因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灭绝一样,人类似乎也正面临生死挑战。因为如果人类不能不断提高自身机体的抵抗能力,而只满足于享受“舒适”的自然环境和高科技带来的“免疫”能力,那么,可以想像在下次大冰期来临时,人类将面临怎样的严酷命运。人类是怎样开始牙牙学语的

地球的形成,生物的产生,人类的出现,任何一个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语言的出现也是如此。那么,什么是语言呢?语言实际上是一种已经存在的事物的表征。这一表征包含于一种世界观的产生中,它们不只是简单地复制世界,自然世界实际上是通过用来讨论它的语言和概念而被定义的。人类最早的有声语言是怎样产生的呢?

在语言的产生问题上,从古至今有多种说法。远古时期的人们由于当时科学文化水平的低下,无法解释语言这种奇妙的现象,只得归之于神的恩赐。他们把语言说成是神赐给人类的一种力量。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神授说”有不同的说法。这可以见诸各种各样的传说。

在哥白尼打碎了神的世界、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后,人类又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人创说”,如有人主张“拟声说”。认为语言起源于人类对外界各种声音的模仿。人类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模仿各种事物发出的不同声音,这样就产生了语言。但这种假说无法说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