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增量阅读1+1语文(4年级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2 00:11:46

点击下载

作者:索翠芳,郭亚红

出版社: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随文增量阅读1+1语文(4年级上)

随文增量阅读1+1语文(4年级上)试读:

让一加一大于二—写在前面的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作为小学语文“增量阅读”的发起人和研究者,我们用自己的实践,成功地“构建起了从课内到课外的无障碍阅读通道”(河南省教科所专家对课题的评价),随文增量、主题增量、自主增量、趣味增量,逐步开放的不同课型的创设,使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基本实现了我们预期的“快省多好四步跨,课外阅读课内化”的实验目标。

我们的“增量阅读”从快教快学课文入手,探索总结出了“三段五点,一节两篇”的教学模式,即每节课由“自主读识—合作读议—积累运用”三个主要环节构成,用一节课的时间教学完一篇主体课文(就是丛书所指的第一个1),然后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自主阅读一篇课外文章(丛书所指的第二个1),这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小学语文课内增量阅读丛书”是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依托的供学生自主阅读和教师教学参考的丛书。在选编时,我们以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为主旨,以大量阅读为手段,按照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条主线,设置主题单元,本着广泛性、趣味性、层进性的原则,在“课文再现”中收录了人教、苏教、北师大、沪教、语文S版等多种版本教材中的精美课文。对于多种版本共有的内容以语言文字优美、结构简洁科学、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优先考虑,如《落花生》《养花》《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等;我们还从其他版本中选取了具有个性化色彩的内容,如北师大版的《包公审驴》,苏教版的《生命的壮歌》《最佳路径》,人教版的《秋天的怀念》,沪教版的《去年的树》,语文S版的《老人与海》《稻草人》等。这样一来,学生就能一册在手,遍览经典,欣赏到更多作家的作品,领略到不同的语言风格。选文的文体上既有大量的诗歌、寓言、故事、童话,也有少量的文言文;除了能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诗词外,还有关于家国情怀、抗日题材、革命传统教育等的内容,我们还选取了来自异域的一些作家的作品。“增量阅读”和“课文再现”构成了有密切联系的姊妹篇,我们不做简单的表面化的拼凑,力争使读者有在情理之中,但又在预料之外的感觉,力求做到1+1>2。如在三年级上册“桥”这个主题单元,收录了中国桥梁的代表作《赵州桥》、关于桥的来历及发展的《桥梁远景图》,还有想象中的《天上的桥》,更有无形的《“生命桥”》;在四年级上册“友情”这个主题单元,有表现朋友间深厚感情的《生命的药方》,有形散而神不散的《假如我有这样的朋友》,也有人与动物感情相融的《老人与海鸥》,还有写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每组的两篇文章,要么是文本的深度拓展,如《海上的日出》和《再见吧,我不幸的乡土哟!》。根据学段和内容的长短不同,这个“1”多数情况下是一篇,但也有为一组的。丛书的选文中既有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如老舍的《草原》和《风景区》,又有不同作家的同名文章,如许地山和老舍各自的《落花生》。多数文章是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也有相同主角的不同演绎,如《去年的树》和《鸟是树的花朵》。“随文链接”突出了一个“小”字,介于两篇文章之间,宛如一块小小的桥板,连起了两处由文字展示出来的特殊的风景。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既有名言警句、生活常识、背景故事,又有人物介绍、方法提炼。如在许地山的《落花生》和老舍的《落花生》两篇文章之间,链接了帮助学生理解“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这个中心句的“许南英离开台湾”以及能引起学生继续阅读兴趣的“落花生的作家粉丝”两个内容。“增量发现”设计了一对伴学的师生形象,一个是增老师,一个是学生量量,其名字刚好和“增量阅读”的内容相呼应。通过他们的简短对话,对读者加以学习的导引,这里既有学生大胆而新奇的发现,又有教师作为指导者的提示;既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重难点的新视角,又有关于写作方法的巧妙总结。有的地方还和“随文链接”相呼应,使几部分内容浑然一体。

为方便学生阅读,我们给一年级的阅读内容加上了拼音。根据编排的顺序和特点,每个读者可以采取相对应的阅读策略:每组的对比阅读,能使学生辨真见美、弃恶扬善;结合“随文链接”“增量发现”来思考,能较好地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感情的脉络。如果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认真地阅读完全书,他们的阅读兴趣就会进一步提高,阅读方法就会不断丰富,会从一个作家的某篇作品出发走向其更多的作品,会由一篇文章引出一部好书,会由一个主题引出广泛的思考,也会由作者写作方法的发现到向自己的习作迁移,会由一个热爱读书的小孩子逐步成长为一个内涵丰富、谈吐文雅的人。

在编辑这套丛书时,我们得到了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的悉心指导,得到了“增量阅读”实验团队部分教师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向大家表示感谢!

但由于时间紧迫,水平有限,在编印过程中难免出现种种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不胜感激。编者第一单元秋韵第一组课文再现北大荒的秋天

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

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生活在这里的人,喜欢用“大豆摇铃千里金”来赞美遍地金黄的九月,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

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5课)随文链接 名家笔下的秋

自古以来,秋是文人墨客笔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写秋的诗篇更是不计其数。唐·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宋·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都是写秋的名句。

著名作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堪称现代写秋景散文的典范。“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短短言语,即道出了北国之秋的神韵。在张晓风的笔下,“秋色就不免出场得晚些”。《秋天,秋天》一文中,她通过几个记忆片段来描绘她眼中的秋天。开篇便是“满山的牵牛藤起伏,紫色的小浪花一直冲击到我的窗前才猛然收势”,不免让人神往。

名家笔下的秋,多姿多彩,或明澈,或浓郁,或成熟,或伤感,不同的秋,呈现了不同的人生境遇与生活态度。增量阅读 迷人的秋色峻青

刚刚过了秋分,就觉得突然增加了一丝凉意。早晨到海边去散步,仿佛大海比以前更加蓝了些,天比以前更加高了些。回头向岭上望去,啊,秋色更浓了。

在我看来,花木灿烂的春光固然可爱,然而瓜果遍地的秋色却更加使人欣喜。

你瞧西面山洼里那一片柿树,红得多么好看,简直像一片火。古今多少诗人画家称赞枫叶的颜色,然而比起柿树来,那枫叶不知要逊色多少呢!

还有苹果,那驰名中外的红香蕉苹果,也是那么红,那么艳,那么逗人喜爱。大金帅苹果则金光闪闪,呈现出一片黄澄澄的颜色。

山楂树上,缀满了一颗颗红玛瑙似的果子。葡萄呢,更加绚丽多彩。那种叫“水晶”的,长长的,绿绿的,晶莹透明,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的。而那种叫“玫瑰红”的,则紫中带亮,圆润可爱,活像一串串紫色的珍珠。

啊,好一派迷人的秋色。(选自湘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15课)增量发现

我发现这两篇文章写的都是秋天的丰收景象,都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使文章浑然一体。结尾句“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啊,好一派迷人的秋色。”都直抒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赞美,这种写法值得我学习。

你的发现很可贵。这两篇文章在写秋天时都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既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又不显烦琐。

而且作者都进行了联想和想象,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人读来生动形象,很好地展现了秋天的美丽景色。《北大荒的秋天》一文还能围绕“清澈”“热闹”“遍地是宝”这些中心词来写,也是很好的写作方法。第二组课文再现 落花生许地山

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罢。”我们姐弟几个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年我们可以做一个收获节,也请你们爹爹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如何?”我们都答应了。母亲把花生做成好几样食品,还咐附这节要在园里的茅亭举行。

那天晚上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爹爹也到来,实在很难得!爹爹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都争着答应:“爱!”“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妹妹说:“花生的味道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制油。”

我说:“无论何等人都可以贱价买它来吃;都喜欢吃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爹爹说:“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之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人们才把它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

我们都说:“是的。”母亲也点点头。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做伟大、体面的人。”爹爹说:“这是我对于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夜阑才散。所有花生食品虽然没有了,然而父亲的话现在还印在我的心版上。(入选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和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材,人教版入选时对原文进行了修改,而北师大版则是原文入选,保留了作家的原有内容和表达风格,上文是从北师大版转录)随文链接 落花生背后 的故事(一)许南英离开台湾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使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作者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作为抗日志士,出于爱国之心和安全的考虑,毅然抛弃家产,携全家回福建定居,过着清贫的生活,在那种动荡的年代里,父亲教育子女为人做事要踏踏实实而不求虚荣。(二)落花生的作家粉丝

历史上最为夸张的“花生粉”当属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了。金圣叹因“哭庙案”而被处以死刑,临刑前他将一个包裹严实的纸包托于狱吏,并请转交其子。当他的家人郑重其事地打开层层包裹之后,里面竟是一张字条:“臭豆腐干与花生米同食有火腿味道。”这个故事至今还在江南一带的民间流传,而金圣叹用临终遗言揭示的花生与臭豆腐干的美食搭配也成为江南地区的经典小食。

老舍先生也对花生偏爱有加。花生在老舍先生的眼中有时像个可人的孩子,“弄开看:一胎儿两个或者三个粉红的胖小子。脱去粉红的衫儿,象牙色的豆瓣一对对的抱着,上边儿还接着吻。”有时则更像可以相交一世的朋友:“写文章的时候,三四个花生可以代替一支香烟,而且有益无损。”增量阅读 落花生老舍

我是个谦卑的人。但是,口袋里装上四个铜板的落花生,一边走一边吃,我开始觉得比秦始皇还骄傲。假若有人问我:“你要是作了皇上,你怎么享受呢?”简直的不必思索,我就答得出:“派四个大臣拿着两块钱的铜子,爱买多少花生吃就买多少!”

什么东西都有个幸与不幸。不知道为什么瓜子比花生的名气大。你说,凭良心说,瓜子有什么吃头?它夹你的舌头,塞你的牙,激起你的怒气—因为一咬就碎;就是幸而没碎,也不过是那么小小的一片,不解饿,没味道,劳民伤财!你看落花生:大大方方的,浅白麻子,细腰,曲线美。这还只是看外貌。弄开看:一胎儿两个或者三个粉红的胖小子。脱去粉红的衫儿,象牙色的豆瓣一对对的抱着,上边儿还接着吻。那个光滑,那个水灵,那个香喷喷的,碰到牙上那个乾松酥软!白嘴吃也好,就酒喝也好,放在舌上当槟榔含着也好。写文章的时候,三四个花生可以代替一支香烟,而且有益无损。

种类还多呢:大花生,小花生,大花生米,小花生米,糖饯(jiàn)的,炒的,煮的,炸的,各有各的风味,而都好吃。下雨阴天,煮上些小花生,放点盐;来四两玫瑰露;够作好几首诗的。瓜子可给诗的灵感?冬夜,早早的躺在被窝里,看着《水浒》,枕旁放着些花生米;花生米的香味,在舌上,在鼻尖;被窝里的暖气,武松打虎……这便是天国!冬天在路上,刮着冷风,或下着雪,袋里有些花生使你心中有了主儿;掏出一个来,剥了,慌忙往口中送,闭着嘴嚼,风或雪立刻不那么厉害了。况且,一个二十岁以上的人肯神仙似的,无忧无虑的,随随便便的,在街上一边走一边吃花生,这个人将来要是作了宰相或度支部尚书,他是不会有官僚气与贪财的。他若是作了皇上,必是朴俭温和直爽天真的一位皇上,没错。

至于家中要是有小孩儿,花生简直比什么也重要。不但可以吃,而且能拿它们玩。夹在耳唇上当环子,几个小姑娘就能办很大的一回喜事。小男孩若找不着玻璃球儿,花生也可以当弹儿。玩法还多着呢。玩了之后,剥开再吃,也还不脏。两个大子儿的花生可以玩半天;给他们些瓜子试试。

在英国,花生叫作“猴豆” —Monkey nuts。人们到动物园去才带上一包,去喂猴子。花生在这个国里真不算很光荣,可是我亲眼看见去喂猴子的人—小孩就更不用提了—偷偷的也往自己口中送这猴豆……

美国吃花生的不限于猴子。我记得有位美国姑娘,在到中国来的时候,把几只皮箱的空处都填满了花生,大概凑起来总够十来斤吧,怕是到中国吃不着这种宝物……增量发现

增老师,我发现两篇文章虽然写的都是落花生,但许地山是拿落花生和比它大的苹果、石榴、桃子比,老舍是拿落花生和比它小的瓜子来比。在对比中,使我们更加热爱落花生了。

如果在课文的学习中能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那么,你们就能举一反三,阅读更多的文章,懂得更多的道理。

读了《落花生背后的故事》我明白了许地山的父亲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习落花生,做一个有用的人,而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你说说看。

因为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年代,如果过于张扬,可能引起敌人的注意,而给自己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所以许南英才那样教育孩子们。当然,在今天,我们也还是要学习落花生的精神,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第二单元发现第一组课文再现 苹果里的五角星

邻居家的小男孩是我家的常客,差不多每天都要跑来向我报告幼儿园的新闻,或者显示显示他学会的新本领。一天,他来到我家,从桌子上拿起一把小刀,又向我要了一只苹果,说:“大哥哥,我要让你看看里面藏着什么。”“我知道里面是什么。”我瞧着他说。“不,你不知道的,还是让我切给你看吧。”说着他把苹果一切两半。我们通常的切法是从顶部切到底部,而他呢,却是拦腰切下去。然后,他把切好的苹果举到我面前:“大哥哥,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呢!”

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我见过许多人切苹果,他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

第一次这样切苹果的,也许是出于无意,也许是出于好奇。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mèi)力。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选自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5课)随文链接 发现与创造

说起葡萄干面包,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俄罗斯作家弗拉基米尔·吉里扬诺夫斯基在其作品中描述称,夹有葡萄干的面包是一位名叫伊凡·菲利浦的面包师的伟大创举。当时,有位名叫阿尔谢尼-扎克莱夫斯基的总督曾在他那里购买了一块新鲜的面包,结果这位总督却在面包里发现了一只蟑螂。害怕问罪的面包师急中生智立即吃掉了这只蟑螂,并说这不是蟑螂而是葡萄干,随后他立即让助手们烘烤夹杂有葡萄干的面包以便在这位总督大人面前为自己洗脱罪名。夹有葡萄干的面包就这样问世了。

发现是创造之母哇!增量阅读 高斯的发现

很多科学家从小热爱学习,很会学习,在青少年时代就对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高斯就是这样的一位科学家。

高斯小时候跟着父母住在农村,在附近的小学里念书。

学校的算术老师是从城里来的。他觉得跑到这么一个穷乡僻壤来教一群孩子,真是大材小用,委屈得不得了。他认为穷人的孩子都是天生的笨,教这样的孩子是根本用不着认真的。所以,他经常训斥学生,动不动就用鞭子惩罚他们。

有一天,这位老师情绪特别不好,他拉长着脸走进教室。全班同学都害怕起来,不知道谁又会受到打骂。

老师站到讲台上,像军官下命令那样说:“今天,你们给我算1加2加3一直加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不准回家吃饭,直到算出来为止。”说完就坐到椅子上,看他的书。

老师坐下不久,高斯拿着小石板走来了,说:“老师,答数是不是这样?”

老师头都没抬,挥手就说:“去!回去好好算!”

高斯站着不走。他把小石板往前一伸,说:“老师,我想这个答数是对的。”

老师正想发作一通,可是,一看小石板上却端端正正地写着“5050”。他大吃一惊,因为他算过,答案的确是“5050”。这个八岁的孩子怎么会这么快就算出了正确的答数呢?

原来高斯不是按着1,2,3的次序往上加的。他发现一头一尾挨次两个数相加,和都是一样的:1加100是101,2加99是101,直到50加51也是101;一共有50个101,用50乘101,就是5050了。他用的方法,正是古代数学家经过长期努力才找出来的求等差级数和的方法。

小小的高斯由于勤奋好学,爱动脑筋,竟也发现了这个方法,使老师震动很大。他痛感自己看不起穷人的孩子,是完全错误的。从此,他认真备课,努力教学,还从汉堡买了书来,高高兴兴地送给高斯。

老师的态度转变了,他热心帮助高斯,使高斯对算术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增量发现

增老师,我原来以为发现发明是很难很难的,读了这些故事,我觉得不是原来想的那样。有时候只要我们换个角度,就能有新的发现;有时候,只要我们稍微动一动脑筋,就能有意外的收获。

循规蹈矩能做个好孩子,异向思维有时会带给我们惊喜。生活中,缺少的是发现的眼睛。留心周围的事物,琢磨事物变化的规律,你也会有更多的收获。第二组课文再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25课)随文链接 认识伽利略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伽利略可能比其他任何人更有资格被称为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伽利略很早就相信哥白尼理论(即行星绕太阳公转),但只有当他发现了证据来支持这一学说时,才公开表示支持。他用意大利文写有关哥白尼理论的文章,并且他的观点很快就得到大学界之外的广泛支持。这惹怒了亚里士多德派的教授们,他们联合起来反对他,并极力说服天主教会禁止哥白尼主义。1616年,教会宣布哥白尼主义是“虚伪的、错误的”,并命令伽利略不准再“保卫或坚持”这一学说。1632年,伽利略的书《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出版了,并且立刻被全欧洲欢呼为文学和哲学的杰作。不久教皇就意识到,人们把这本书看作是确认哥白尼主义的论证,后悔允许该书出版。教皇把伽利略带到宗教法庭面前,宣布他终身监禁,并命令他公开放弃哥白尼主义。1638年,即他逝世前4年,当他仍然被监禁时,他把第二本主要著作的手稿私下交给一个荷兰的出版商。正是这本被称为《两种新科学》的书,甚至比支持哥白尼更进一步,成为现代物理学的起源。增量阅读 自然之道[美]伯罗蒙塞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