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第2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02 12:33:36

点击下载

作者:薛大龙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第2版)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第2版)试读:

前言

2012年5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证工作办公室发布了《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资质等级评定条件(修定版)》,新的系统集成资质等级评定条件主要从综合条件、财务状况、信誉、业绩、管理能力、技术实力和人才实力共7个方面来判定,其中“人才实力”对从事系统集成行业的持证人员数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一级企业资质需要具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人员资质的人数不少于30名,其中高级项目经理人数不少于10名;二级企业资质需要具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人员资质的人数不少于18名,其中高级项目经理人数不少于4名;三级企业资质需要具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人员资质的人数不少于6名,其中高级项目经理人数不少于1名;四级企业资质需要具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人员资质的人数不少于2名。而通过“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考试,是获得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人员资质“项目经理”的强制条件!

2014年9月10日,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颁发了(中电联字〔2014〕5号)《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资质认定等四项资质认定工作的通知》,根据《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14〕5号),工信部自2014年2月15日起,停止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资质、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经理人员资质、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资质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工程师资格四项资质资格认定行政审批,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做好取消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资质认定等行政审批事项相关工作的通知》(工信部软〔2014〕79号),相关资质认定工作由电子联合会负责实施。电子联合会设立信息系统集成资质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资质认定工作。联合会资质工作委员会下设信息系统集成资质工作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资质认定工作。联合会资质工作委员会及资质办接受工业和信息化部对资质认定工作的指导和监管。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是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为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规范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人才评价工作,促进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设置并确定的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之一。该考试体现了专业技术资格“以考代评”的精神,通过考试并获得相应级别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证书的人员,表明其已具备从事相应专业岗位工作的水平和能力,用人单位可根据《工程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有关规定和工作需要,从获得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证书的人员中择优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通过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考试的合格人员能够掌握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具备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经验和能力,具有工程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通过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考试即获得工程师职称资格。《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第2版)》是在《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原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全书分为8篇,第1篇为信息系统基础(第1章~第3章);第2篇为软件技术与网络技术(第4章~第8章);第3篇为项目管理基础(第9章~第11章);第4篇为项目管理知识域(第12章~第20章);第5篇为项目管理支持域(第21章~第24章);第6篇为项目管理环境域(第25章~第29章);第7篇为计算机英语与项目管理英语(第30章~第31章);第8篇为新技术的发展(第32章~第36章)。

本书由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用书编委会主任薛大龙担任主编,薛大龙先生曾多次参与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信息系统监理师”这三科的命题与阅卷,作为规则制定者非常熟悉命题要求、命题形式、命题难度、命题深度、命题重点及判卷标准等。

本书由马军、张国营担任副主编,两位专家具有丰富的工程项目管理经验,尤其是对历年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考试试题研究透彻。《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第2版)》是在《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原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原版由薛大龙主编,本次是对原版的修订。各位修订者任务分配如下:薛大龙负责第1、2、3、32、33、34章,张国营负责第4、5、6、7、8、12、13、23章,王倩负责第9、10、11章,何鹏涛负责第14、16章,乔俊峰负责第15、17章,马军负责第18、20章,赵颖妤负责第19章,童卫明负责第21章,王超负责第22章,杨剑程负责第24章,王宏宇负责第25章,崔继东负责第26、27、28、29章,张琭琭负责第30章,徐向阳负责第31章,王达负责第35、36章。全书由薛大龙进行统稿,由马军、张国营、何鹏涛、王倩进行初审,由薛大龙进行终审。

本书作为考生备考软考中级资格“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的学习教材,也可供各类培训班使用。有关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考试学习,读者可以加入读者群(QQ群号:295322340)与作者面对面交流,也可以发邮件到作者电子邮箱pyxdl@163.com与我们交流,我们会及时地解答读者的疑问或建议。编者2015年于北京第1篇信息系统基础第1章信息系统概述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高级进程,它的核心是,在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通过充分应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产工具,创建信息时代社会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达到现代化水平。根据2006—2020年中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信息化进程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为了实现信息化的战略目标,除了综合信息基础设施要普及外,信息系统的应用是关键,通过对信息系统的开发和深化应用,最终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1.0 本章重点内容(1)信息系统一般包括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2)信息系统工程是指信息化工程建设中的信息网络系统、信息资源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的新建、升级、改造工程。(3)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可以划分为工程准备、设计、实施和验收四个阶段。(4)信息资源系统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资源采集、存储、处理的资源系统。(5)信息应用系统的生命周期包括四个阶段:产生阶段、开发阶段、运维阶段、消亡阶段。(6)国家信息化体系包括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等六个要素。(7)电子政务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即G2G。

[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即G2B。

[3]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即G2C。

[4]政府对公务员的电子政务,即G2E。(8)我国的电子政府建设工作主要围绕“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重点展开。(9)ERP系统特点如下:ERP是统一的集成系统、ERP是面向业务流程的系统、ERP是模块化可配置的、ERP是开放的系统。(10)ERP系统有以下功能。

[1]财会管理。

[2]生产控制管理。

[3]物流管理。

[4]人力资源管理。(11)CRM的核心,就是企业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所拥有的客户群体中,哪一种个人或者组织最有可能为本企业带来利润。(12)电子商务按照交易对象,可以分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B2B)、商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B2C)、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C2C)、以及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G2B)4种。(13)商业智能一般由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数据备份和恢复等部分组成。1.1 信息与信息系统1.1.1 信息“信息”一词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即有“信”字的出现。“信”常可作消息来理解。作为日常用语,“信息”经常是指“音讯、消息”的意思,但至今信息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一般认为,信息是物质、能量、信息及其属性的标示,信息是确定性的增加,信息是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标识的集合,信息以物质介质为载体,传递和反映世界各种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征,信息是物质运动规律总和,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总的来说,信息的概念存在两个基本的层次,即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前者是纯客观的层次,只与客体本身的因素有关,与主体的因素无关;后者则是从主体立场来考察的信息层次,既与客体因素有关,也与主体因素有关。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因为它的纯客观性而成为最基本的概念,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则因为考虑了主体因素而成为最适用的概念。

1.本体论信息概念

事物的本体论信息,就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的自我表述。按照这个定义,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由此可见,哪里有事物和事物的运动,哪里就必然有本体论信息的存在。世间事物无处不在,本体论信息无处不有,本体论信息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源泉。

2.认识论信息概念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就是主体对于该事物的运动状态以及状态变化方式的具体描述,包括对于它的“状态和方式”的形式、含义和价值的描述。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主体关于某个事物的认识论信息,由于引入了主体的因素,认识论信息的内涵变得比本体论信息更丰富了。按照这个定义,所谓得到了某个事物的认识论信息,就是不仅知道了这个事物的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的表现形式,而且知道了这种“状态和方式”的含义以及它们对主体的价值。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因此,我们如果获得了足够的认识论信息,就可以根据它的形式、含义和价值做出恰当的判断和决策。反之,没有充分的认识论信息,我们的决策就可能带上盲目性。这就是认识论信息在认识论意义上的巨大作用。人类认识世界的任务和先决条件之一,就是要把本体论信息恰如其分地转化为认识论信息,为其后的决策提供依据。1.1.2 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与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以及信息利用等有关的系统。从广义上来说,信息系统可以不涉及计算机等现代技术,甚至可以是纯人工的。但是,随着现代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系统的处理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在现在各种信息系统中已经离不开现代通信与计算机技术,所以现在所说的信息系统一般均指人、机共存的系统,即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信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人机一体化系统。

信息系统一般包括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

1.数据处理系统

数据处理系统是指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而构成的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将输入的数据信息进行加工、整理,计算各种分析指标,变为易于被人们所接受的信息形式,并将处理后的信息进行有序储存,随时通过外部设备输给信息使用者,它包括对数据进行搜集、存储、传输或变换等过程。

2.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为了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在管理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管理系统中信息处理和决策的整个过程,并探讨计算机的实现方法。它是一个由人、计算机、通信设备等硬件和软件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搜集、加工、存储、传输、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可促使企业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使企业处于一个信息灵敏、管理科学、决策准确的良性循环之中,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按照它所面向的管理工作的级别,可以分为面向高层管理、面向中层管理和面各操作级管理的三种类型。按其组织和存取数据的方式,可以分为使用文件的系统和使用数据库的系统两种类型。按其处理作业方式,可以分为批处理和实时处理的系统两种类型。按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可以分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类型。

由于现代管理工作的复杂性,管理信息系统一般都是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建立,有效地改善了各种组织管理,提高了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水平。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协助各级管理者的一个信息中心,具有结构化的信息组织和信息流动,可以按职能统一集中电子数据处理作业,通常拥有数据库,具有较强的询问和报告生成能力。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是在切实了解客观系统中信息处理的全面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合理地改善信息处理的组织方式与技术手段,以达到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信息系统在管理各项事务中有着普遍的应用,促进了企业管理工作的提升。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系统思想建立起来的,以计算机为信息处理手段,以现代化通信设备为基本传输工具,能力管理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这无疑是将管理与现代化接轨,以科技提高管理质量的重大举措。管理信息系统将大量复杂的信息处理交给计算机,使人和计算机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组织一个和谐、有效的系统,为现代化管理带来便捷。

在企业管理现代化中,组织、方法、控制的现代化离不开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和网络逐渐应用于现代管理之中。面对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和越来越复杂的企业内外部环境,企业有必要建立高效、实用的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管理决策和控制提供保障,这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现代化中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它不仅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管理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3.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是辅助决策者通过数据、模型和知识,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基本结构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数据部分、模型部分、推理部分和人机交互部分。数据部分是一个数据库系统,模型部分包括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推理部分由知识库、知识库管理系统和推理机组成;人机交互部分是决策支持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用以接收和检验用户请求,调用系统内部功能软件为决策服务,使模型运行、数据调用和知识推理达到有机的统一,有效地解决决策问题。

决策支持系统使用的电子计算机技术是数据库、模型库以及可能进行实时处理的计算机网络系,基本特征是能够协助管理者或决策者,特别是协助高层管理者制定决策;系统的重点在于易变性、适应性以及快速的响应和回答;系统允许用户自己启动和控制。

决策支持系统面对的是决策过程,它的核心部分是模型体系的建立,它提供了方便用户使用的接口。决策支持系统为决策者提供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模拟决策过程和方案的环境,调用各种信息资源和分析工具,帮助决策者提高决策水平和质量。决策支持系统能够在复杂的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中,给各级管理人员或决策者提供有关的信息资料,并协助决策者制定和分析决策。(1)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特征。

·对准上层管理人员经常面临的结构化程度不高、说明不充分的问题。

·把模型或分析技术与传统的数据存取技术检索技术结合起来。

·易于为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以交互会话的方式使用。

·强调对用户决策方法改变的灵活性及适应性。

·支持但不是代替高层决策者制定决策。(2)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特征。

·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

·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

·交互式计算机硬件及软件。

·图形及其他高级显示装置。

·对用户友好的建模语言。

4.办公自动化系统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由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通信网络、工作站等设备组成使办公过程实现自动化的系统,它采用Internet/Intranet技术,基于工作流的概念,使企业内部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深受众多企业的青睐。在该系统中,计算机也叫办公处理机,它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包括硬件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和网络软件等;办公自动化软件具有办公、信息管理以及决策支持等功能;通信网络,可采用用局域网、以太网或其他网络,以适于不同部门、不同区域的需要;工作站,可以是简单的字符终端或图形终端,也可以是数据、文字、图像、语音相结合的多功能的工作站。

办公自动化系统利用技术的手段提高办公的效率,进而实现办公自动化处理。一个比较完整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即含有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传输、信息保存四个基本环节,其核心任务是向它的各层次的办公人员提供所需的信息,所以该系统综合体现了人、机、信息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

目前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程度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类。(1)起步较慢,还停留在使用没有联网的计算机,主要是使用文字处理应用软件以提高个人办公效率。该类企业进行办公自动化建设就需要较多投入,既要搭建企业的局域网络,又要开发办公自动化系统,需要企业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才能完成。(2)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络,但没有好的应用系统支持协同工作,仍然是个人办公。由于企业局域网络已经存在,只是没有或没有好的办公应用系统,所以只需投入相对网络投资少得多的资金即可开发通用办公自动化系统,产生较高的投资回报。(3)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络,企业内部员工通过电子邮件交流信息,实现了有限的协同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但产生的效益不明显,因此也是需要开发适合自己单位的协同办公系统,并做好实施和应用,以便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4)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络,使用通用的或经二次开发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能够较好地支持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与外界联系的信息渠道畅通,通过因特网发布、宣传企业的产品、技术、服务,局域网网络已经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了积极的效益。由于其办公自动化基础好,如果要深化办公自动化的实施,只需较少的投资即可达到目前办公自动化的最高水平。1.2 信息系统工程1.2.1 工程

工程是将自然科学原理应用到工农业生产部门中去而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工程”是科学的某种应用,通过这一应用,使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的特性能够通过各种结构、机器、产品、系统和过程,是以最短的时间和精而少的人力做出高效、可靠且对人类有用的东西。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可以建造出比单一产品更大、更复杂的产品,这些产品不再是结构或功能单一的东西,而是各种各样的所谓“人造系统”,例如奥运场馆鸟巢和水立方、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上海世博中国馆,嫦娥二号探月卫星等,工程将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现代社会中,“工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狭义而言,工程定义为“以某组设想的目标为依据,应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一群人的有组织活动将某个现有实体转化为具有预期使用价值的人造产品过程”。就广义而言,工程则定义为由一群人为达到某种目的,在一个较长时间周期内进行协作活动的过程。1.2.2 信息系统工程

信息系统工程是指按照工程学原理构建信息系统的过程。按照生命周期来讲,信息系统工程包括以下主要阶段,立项、规划、建设、应用、维护。按照从属内容来讲,信息系统工程是指信息化工程建设中的信息网络系统、信息资源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的新建、升级、改造工程。

1.信息网络系统

信息网络系统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处理、传输、交换和分发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是智能建筑的核心技术。涉及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延伸到建筑的各个楼层及角落。计算机网络系统已成为智能建筑的重要设施之一。在整个信息系统中,网络系统作为信息和应用的载体,为各种复杂的计算机应用提供可靠、安全、高效、可控制、可扩展的底层支撑平台。图1-1所示给出了信息网络系统集成的体系框架,它将计算机网络系统划分成若干平台。图1-1 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的体系框架

信息网络系统是信息系统的基础,无论是在政务信息化,还是企业信息化工程中,信息网络系统的功能为上层应用系统提供基础平台。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当中,它可以作为完整信息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另一部分为信息应用系统)。也可以作为单独工程实施,例如网络平台建设及相关升级改造工程,包括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等工程。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可以划分为工程准备、设计、实施和验收四个阶段。

可以将计算机网络系统划分成如下平台。

1.网络基础平台

网络基础平台是计算机网络的枢纽,由传输设备、交换设备、网络接入设备、布线系统、网络服务器和操作系统、数据存储和系统等组成,如图1-2所示。图1-2 网络基础平台的组成

2.网络服务平台

在实际应用中许多用户只重视网络硬件建设,不重视网络服务和应用。其实网络服务是网络应用的核心问题。即使建设技术再先进的网络,如果没有完善的网络服务,也不能充分发挥网络的效益。网络服务主要包括:Internet服务、多媒体信息检索、信息点播、信息广播、远程计算与事务处理和其他信息服务等,如图1-3所示。图1-3 网络服务平台的组成

3.网络安全平台

主要包括防火墙、入侵监测和漏洞扫描、网络防病毒、安全审计、证书系统等。

安全问题一直是网络研究和应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近年来,由于Intranet网络的高速发展,网络安全已成为网络用户关注的焦点之一。信息总是依托于信息系统存在的,表现为信息系统所存储、处理和交换的数据单元。完整的信息系统应当包括信息采集系统、信息存储系统、信息交换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应用系统。作为一套完整的信息系统,包括了基础设施、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操作系统、基本通用应用平台、存储系统等诸多方面,因此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也就应当涉及信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同时考虑到信息安全可持续的特性,还需要运行中的安全保障问题。根据信息安全工程高级保障体系框架,我们可以把安全体系分为实体安全、平台安全、数据安全、通信安全、应用安全、运行安全和管理安全其他层次。

[1]实体安全。实体安全是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础,是信息系统安全的最基本的保障。

[2]设施安全。主要是考虑各种可靠性问题,所有的设备应当具备相应的信息系统工程安全级别,同时要保证通通信线路物理上安全性。

[3]平台安全。平台安全泛指操作系统和通用基础服务安全,主要用于防范黑客的攻击手段,平台安全实施需要用到市场上常见的网络安全产品,主要包括VPN、物理隔离系统(网闸)、防火墙、入侵监测和漏洞扫描系统、网络防病毒系统、信息防篡改系统、安全审计等系统。

[4]数据安全。为防止数据丢失、崩溃和被非法访问,为保障数据安全提供如下实施内容:介质与载体安全保护、数据访问控制、系统数据访问控制检查、标识与鉴别、数据完整性、数据可用性、数据监控和审计、数据存储与备份安全。

[5]通信安全。为防止系统之间通信的安全脆弱性威胁,为保障系统之间通信的安全采取的措施有:通信线路和网络基础设施安全性测试与优化、安装网络加密设施、设置通信加密软件、设置身份鉴别机制、设置并测试安全通道、测试各项网络协议运行漏洞。

[6]应用安全。应用安全是保障相关业务在计算机网络系统是安全运行,应用安全脆弱性是可能给信息化系统带来最大损失的致命威胁,以工商业务运行实际面临的威胁为依据,为应用安全提供的保证措施有:工商业务软件的程序安全测试、工商业务交往的防抵赖测试、工商业务资源的访问控制验证测试、工商业务实体的身份鉴别检测、工商业务现场的备份与恢复机制检查、工商业务数据的唯一性/一致性/防冲突检测、工商业务数据的保密性测试、工商业务系统的可靠性测试、工商业务系统的可用性测试。

[7]运行安全。运行安全是保障系统安全性的稳定,在较长时间内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为运行安全提供的实施措施有:应急处置机制和配套服务、网络系统安全性监测、网络安全产品运行监测、定期检查和评估、系统升级和补丁提供、跟踪最新安全漏洞及通报、灾难恢复机制与预防、系统改造管理、网络安全专业技术咨询服务。

[8]管理安全。管理安全层次是对以上各个层次的安全性提供管理机制,以用户单位网络系统的特点、实际条件和管理要求为依据,利用各种安全管理机制,为用户综合控制风险、降低损失和消耗,促进安全生产,提高综合效益。管理安全设置的机制有:人员管理、培训管理、应用系统管理、软件管理、设备管理、文档管理、数据管理、操作管理、运行管理和机房管理。主要体现在身份验证、加密、密钥管理、授权等方面。

4.网络管理平台

如果采用人工来管理维护网络、监测网络的工作状态和性能指标,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广泛应用,网络的规模将会越来越大,设备越来越多,显然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必须使用专门的网络管理系统来管理、监测和控制网络的运行。网络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维护网络正常高效率的运行,能及时检测网络出现的故障并进行处理,能通过网络配置协调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网络管理的任务。

·网络管理协议。

·集成本地管理接口。

·网络运行维护管理。

·网络打印管理。

·网络存储管理。

·网络管理测试。

5.环境平台

环境平台主要包括机房建设和综合布线两部分。

[1]机房建设。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电子计算机机房这个概念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计算机系统设备只有通过稳定、可靠的运行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益,而计算机设备的稳定、可靠运行要依靠电子计算机房的严格的环境条件,即机房温度、湿度、洁净度、电磁屏蔽、不间断供配电、承重、安保、噪声、振动、防静电、防雷、防火、防漏水等条件要求及其控制精度。因此计算机机房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也日益被重视起来。

计算机机房工程是一种涉及到空调技术及新风技术、供配电技术、综合布线和弱电技术、安防技术、自动检测与控制技术、抗干扰技术、防雷技术、防过压技术、净化技术、消防技术、建筑和装饰技术等多种专业的综合性的工程。电子计算机的可靠运行要依靠电子计算机机房的严格的技术条件来保证的。

为了保证计算机系统稳定可靠运行,计算机机房必须满足计算机系统以及工作人员对温度、湿度、洁净度、风速度、电磁场强度、电源质量、噪音、照明、振动、防火、防盗、防雷、屏蔽和接地等要求。必须为计算机系统寻求和建立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延长机器寿命,以及确保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并满足其各项要求的合适的场地,即计算机机房。

机房建设包括机房装修、空调系统、电气系统、接地与防雷系统、消防系统和环境监控系统。

[2]综合布线系统。综合布线是一种模块化的、灵活性极高的建筑物内或建筑群之间的信息传输通道。它既能使语音、数据、图像设备和信息交换设备与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也能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络相连接。它还包括建筑物外部配线网络或电信线路与应用系统设备之间的所有缆线及相关的连接部件。综合布线由不同种类和规格的部件组成,其中包括:传输介质、相关连接硬件(如配线架、连接器、插座、插头、适配器)以及电气保护设备等。这些部件可用来构建各种配线子系统,它们都有各自的具体用途,不仅易于实施安装,而且能随需求的变化而平稳升级。

所谓综合布线系统是指按标准的、统一的和简单的结构化方式编制和布置各种建筑物(或建筑群)内各种系统的通信线路,包括网络系统、电话系统、监控系统、电源系统和照明系统等。因此,综合布线系统是一种标准通用的信息传输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应是开放式星型拓扑结构,应能支持电话、数据、图文、图像等多媒体业务需要。

2.信息资源系统

信息资源系统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资源采集、存储、处理的资源系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资源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对人们工作、生活至关重要,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整个信息化体系的核心内容。

信息资源是企业生产及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切文件、资料、图表和数据等信息的总称。它涉及到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的一切信息资源,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大力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要以需求牵引,与信息化应用相结合,特别要注重实效。

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政府、企业、社会信息化应用的需求,信息资源从技术应用变成了无处不在的重要经济资源。信息资源牵动着经济增长、体制改革、社会变迁和发展,信息资源管理技术也从单一走向综合,正在形成集各种软件构件于一体的大型平台。用于分布式信息资源管理的信息资源管理平台成为当前及未来信息化推进的关键。

3.信息应用系统

信息应用系统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各类业务管理的应用系统。(1)信息应用系统的生命周期包括四个阶段:产生阶段、开发阶段、运维阶段、消亡阶段。(2)产生阶段也称为信息系统的概念阶段,需求分析阶段。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概念的产生,即提出初步的信息系统建设设想;二是需求分析阶段,即对企业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并形成需求分析报告。

开发阶段,本阶段可分为如下五个子阶段。

[1]总体规划:是系统开发的起始阶段,一个完整的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信息系统的开发目标、总体架构、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实施计划、信息系统的技术规范等。

[2]系统分析:目标是为系统设计提供系统的逻辑模型,内容包括组织结构及功能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和数据流程分析、系统初步方案等。

[3]系统设计:根据系统分析的结果,设计出信息系统的实施方案。内容包括系统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处理流程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安全控制方案设计、系统组织和队伍设计、系统管理流程设计等。

[4]系统实施:将设计方案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具体实现,将文本计划转变为在计算机上运行的软件系统。

[5]系统验收:实施完成即进入试运行阶段,在试运行结束后,系统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即进入系统验收阶段。(3)运维阶段:信息系统验收通过,正式移交给客户后,系统进入运行阶段。运维阶段的维护可以分为如下四种类型。

[1]纠错性维护:纠错性维护是指对系统进行定期的或随机的检修,纠正运行阶段暴露的错误,排除故障,更新易损部件、刷新备份的软件或数据存储,保证系统按预定要求完成各项工作。

[2]适应性维护:适应性维护指由于管理环境与技术环境的变化系统中某些部分的工作内容与方式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因而影响系统预定功能的实现,故需对这些部分进行适当的调节、修改,以满足管理工作的需要。

[3]完善性维护:完善性维护指用户对系统提出了某些新的信息需求,因而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修改、扩充,完善系统的功能,以满足用户新的信息需求。

[4]预防性维护:预防性维护指对预防系统可能发生的变化或受到的冲突而采取的维护措施。(4)消亡阶段:企业的信息系统会不可避免的遇到系统的更新改造、功能扩展,乃至报废重建,一个信息系统也必然逐渐消亡。1.3 国家信息化体系要素

国家信息化体系包括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六个要素,这六个要素按照图1-4所示的关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图1-4 国家信息化体系六要素关系图

1.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是指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是信息化体系六要素中的龙头,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主阵地,集中体现了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和效益。

2.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材料资源和能源共同构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

3.信息网络

信息网络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是信息传输、交换和共享的必要手段。只有建设先进的信息网络,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整体效益。信息网络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目前,人们通常将信息网络分为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三网融合必将是下步的发展趋势。

4.信息技术和产业

信息技术和产业是我国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为了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关键的信息技术和装备必须由我们自己研究、制造、供应。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发展自主的信息产业,才能满足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网络建设的需求。

5.信息化人才

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成功之本,对其他各要素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比如软考序列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信息系统监理师”认证,都是工信部和人事部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

6.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

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用于规范和协调信息化体系各要素之间关系,是国家信息化快速、持续、有序、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1.4 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电子政务模型可简单概括为两方面,政府部门内部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充分进行信息共享与服务、加强群众监督、提高办事效率及促进政务公开。

1.电子政务的内容

电子政务的内容非常广泛,国内外也有不同的内容规范,根据国家政府所规划的项目来看,电子政务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即G2G。(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即G2B。(3)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即G2C。(4)政府对公务员的电子政务,即G2E。

2.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原则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1)统一规划,加强领导。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按照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制定总体规划,避免重复建设。(2)需求主导,突出重点。当前要重点抓好建设统一网络平台、建立标准、健全法制,建设和整合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业务系统。(3)整合资源,拉动产业。电子政务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基础、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加强控合,促进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要在符合标准的条件下优先使用国产设备与软件,逐步推进系统建设、运行维护的外包和托管模式,带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4)统一标准,保障安金。加快制定统一的屯子政务标准规范,大力推进统一标准的贯彻落实。要综合平衡成本和效益,一手抓电子政务建设,一手抓网络与信息安全,制定并完善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2.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1)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两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政务内网主要是副省级以上政务部门的办公网,与副省级以下政务部门的办公网物理隔离。政务外网是政府的业务专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业务和不需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要统一标准,利用统一网络平台,促进各个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2)继续完善重点业务系统。我国的电子政府建设工作主要围绕“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重点展开。“两网”是指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一站”是指政府门户网站;“四库”即建立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宏观经济等四个基础数据库;“十二金”则是要重点推进办公业务资源系统等十二个业务系统。这十二个重点业务系统又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加强监管、提高效率和推进公共服务起到核心作用的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建设;第二类是增强政府收入能力、保证公共支出合理性的金税、金关、金财、金融监管(含金卡)、金审等5个业务系统建设;第三类是保障社会秩序、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金盾、社会保障、金农、金水、金质等5个业务系统建设,各工程的关系详见图1-5所示。图1-5 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工程构成图

在我国的信息化进程中,金字系列重点工程起着奠基的作用,为其他重大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信息化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样本和可以参照的依据,同时也为我国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大的思路,对我国信息化未来发展战略的选择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将在12个重要业务系统建设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各业务系统工程建设。业务系统建设要统一规划,分工负责,分阶段推进。(3)规划和开发重要政务信息资源。为了满足社会对政务信息资源的迫切需求,国家要组织编制政务信息资源建设专项规划,设计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启动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的建设。(4)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各级政务部门要加快政务信息公开的步伐。在内部业务网络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推动各级政府开展对企业和公众的服务,逐步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近两年重点建设并整合中央和地方的综合门户网站,促进政务公开、行政审批、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环境保护、“防伪打假”、“扫黄打非”等服务。(5)基本建立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要组织建立我国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逐步完善安全管理体制,建立电子政务信任体系,加强关键性安全技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建立应急支援中心和数据灾难备份基础设施。(6)完善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逐步制定电子政务建设所需的标准和规范。今年要优先制定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和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标准,加快建立健全电子政务标准实施机制。(7)加强公务员信息化培训和考核。要发挥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切实有效地开展公务员的电子政务知识与技能培训,制定考核标准和制度。今年要制定公务员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标准和培训计划,编制培训教材,落实培训机构。(8)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法制建设。适时提出比较成熟的立法建议,推动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加快研究和制定电子签章、政府信息公开及网络与信息安全、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基本形成电子政务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方面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1.5 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就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企业经营战略、行为规范和业务流程。企业信息化大大拓宽了企业活动的时空范围,在时间上,企业信息化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实施敏捷制造;在空间上,企业信息化以虚拟形态将全球聚合在荧屏上。真正实现了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1.企业信息化结构(1)产品(服务)层。(2)作业层。(3)管理层。(4)决策层。

2.企业信息化概念

概括地说,企业信息化就是:“在企业作业、管理、决策的各个层面,科学计算、过程控制、事务处理、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引进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改革管理体制和机制,从而大幅度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企业信息化必须走两化融合之路,我们不能等工业化完成后才开始信息化或停下工业化只搞信息化,而是应该抓住网络革命的机遇,通过信息化促进工业化,通过工业化为信息化打基础,走信息化和工业化并举、融合、互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之路。

3.实施企业信息化的意义(1)有利于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和提高企业竞争力。推行企业信息化,可以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快速反应能力,进而提高市场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有利于形成规模生产和供应链的完善。推行企业信息化,企业可以把经营过程中的各有关方面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和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可以有效地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满足企业利用全社会一切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企业通过ERP、CRM等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实现了产成品的整个营销过程的管理,包括市场活动、营销过程与售后服务三大环节的管理,促进企业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快速流动,有利于完善企业供应链。(3)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服务于市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从而导致组织形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乃至组织结构的重构。原有的塔型结构被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结构所取代,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层的反馈更为迅速,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4)有利于加速工业化进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情况呈现出极大不相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为先工业化后信息化,而我国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并进发展,在信息化的同时完成工业化进程。这种两步并作一步的举措,能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内在发展动力,对企业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4.推进企业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和原则(1)指导思想。推进企业信息化的指导思想是:政府推动,统筹规划,企业行为,政策支持,分步实施。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为重点,以重点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为龙头,扩大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和服务,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增强竞争实力。(2)原则。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效益原则。企业信息化应该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

[2]“一把手”原则。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企业最高负责人负责制。

[3]中长期与短期建设相结合原则。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周期长、见效慢、投资大,是企业一项长期发展的任务。企业要近期、中远期目标相结合,针对企业信息化的关键环节和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合理运用资金,逐步进行建设和完善。

[4]规范化和标准化原则。信息和信息处理的规范和标准是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流程规范化,数据标准化,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5]以人为本的原则。企业信息化成功与否,最终决定于人的素质,取决于企业是否建立了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队伍,是否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本领和能力。1.6 企业资源计划

1.ERP的发展

ERP概念由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它是由MRP逐步演变并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而来的,大致经历了基本MRP、闭环MRP、MRPⅡ和ERP这4个阶段。

1.基本MRP

基本MRP即物料需求计划,是由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基本MRP聚焦于相关物资需求问题,根据主生产计划、物料清单、库存信息,制定出相关物资的需求时间表,从而即时采购所需物资,降低库存。

MRP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管理软件进行物料需求量的计算,与传统的手工方式相比,计算的时间大大缩短,计算的准确度也相应地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2.闭环MRP

20世纪60年代时段的MRP能根据有关数据计算出相关物料需求的准确时间与数量,但其缺陷是没有考虑到生产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和采购的有关条件的约束,也缺乏根据计划实施情况的反馈信息对计划进行调整的功能。

因此,MRP系统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为闭环MRP系统。闭环MRP系统除了编制资源需求计划外,还要编制能力需求计划(Capacity Requirement Planning,CRP),并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和采购作业计划与物料需求计划一起纳入MRP。

MRP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有一个可行的主生产计划。它除了要反映市场需求和合同订单以外,还必须满足企业的生产能力约束条件。为了保证实现计划,MRP使用派工单来控制加工的优先级,用采购单来控制采购的优先级。这样,基本MRP系统进一步发展,把能力需求计划和计划的执行及控制功能也包括进来,形成一个环形回路,称为闭环MRP。

闭环MRP的基本目标是满足客户和市场的需求。能力需求计划的运算过程就是把物料需求计划定单换算成能力需求数量,生成能力需求报表。在计划时段中也有可能出现能力需求超过负荷或低于负荷的情况。闭环MRP能力计划通常是通过报表的形式向计划人员报告,但是尚不能进行能力负荷的自动平衡,这个工作由计划人员人工完成。

然后,闭环MRP将客观生产活动进行的状况及时反馈到系统中,以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控制,以使各种资源既能合理利用又能按期完成各项订单任务。闭环MRP在基本MRP的基础上,增加了生产能力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和采购作业计划,将整个生产管理过程纳入计划;并且在计划执行中根据反馈信息平衡和调整计划,使得生产的各个方面协调统一。

3.MRPⅡ

20世纪70年代闭环MRP系统的出现,使生产活动方面的各种子系统得到了统一。但这显然还不够,因为在企业的管理中,生产管理只是一个方面,它所涉及的仅仅是物流,而与物流密切相关的还有资金流。这在许多企业中是由财务会计人员另行管理的,这就造成了数据的重复录入与存储,甚至造成数据的不一致性。

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把生产、财务、销售、工程技术和采购等各个子系统集成为一个一体化的系统,称为制造资源计划系统。由于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的英文缩写还是MRP,为了与物料需求计划的MRP相区别,而记为MRPⅡ。

MRPⅡ的基本思想就是把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最优的角度出发,通过运用科学方法对企业各种制造资源和产、供、销、财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组织、管理和控制,从而使各部充分发挥作用,整体协调发展。

MRPⅡ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计划的一致性和可行性。MRPⅡ是一种计划主导型管理模式,但始终保证与企业经营战略目标一致。MRPⅡ把通常的计划决策、计划制定和计划执行这三级计划管理统一起来,从宏观到微观、从战略到技术、由粗到细逐层优化,计划下达前反复验证和平衡生产能力,车间或班组只能执行计划、调度和反馈信息,计划制定层和计划决策层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处理好供需矛盾,从而保证计划的一致性和可执行性。(2)管理的系统性。MRPⅡ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把企业所有与生产经营直接相关部门的工作联结成一个整体,各部门都从系统整体出发做好本职工作,每个员工都知道自己的工作质量同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改变了条块分割、各行其是的局面。(3)数据共享性。MRPⅡ是一种制造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各部门都依据统一数据信息进行管理,任何一种数据变动都能及时地反映给所有部门,做到数据共享。(4)动态应变性。MRPⅡ是一个闭环系统,它要求跟踪、控制和反馈瞬息万变的实际情况,管理人员可随时根据企业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迅速做出响应,及时应对,保证生产正常进行。(5)模拟预见性。MRPII具有模拟功能。它可以解决“如果这样……将会怎样”的问题,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计划期内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采取措施消除隐患,而不是等问题已经发生了再花几倍的精力去处理。(6)物流、资金流的统一。MRPⅡ包含了成本会计和财务功能,可以由生产活动直接产生财务数据,把实物形态的物料流动直接转换为价值形态的资金流动,保证生产和财务数据一致。

4.ERP系统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信息技术的飞跃进步,20世纪80年代MRPⅡ主要面向企业内部资源全面计划管理的思想逐步发展为20世纪90年代怎样有效利用和管理整体资源的管理思想“企业资源计划”于是应运而生。(1)ERP的管理范围向整个供应链延伸。在资源管理范围方面,MRPⅡ主要侧重对本企业内部人、财、物等资源的管理,ERP系统在MRPⅡ的基础上扩展了管理范围,它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并对供应链上所有环节如订单、采购、库存、计划、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运输、分销、服务、维护、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实验室管理、项目管理、配方管理等进行有效管理。(2)ERP可同期管理企业的多种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管理方面.MRPⅡ系统把企业归类为几种典型的生产方式进行管理,对每一种类型都有一套管理标准。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了紧跟市场的变化,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以及看板式生产等则是企业主要采用的生产方式,由单一的生产方式向混合型生产发展,ERP别能很好地支持和管理混合型制造环境,满足了企业的这种多角化经营需求。(3)多方面扩充了管理功能。在管理功能方面,ERP除了MRPⅡ系统的制造、分销、财务管理功能外,还增加了支持整个供应链上物料流通体系中供、产、需各个环节之间的运输管理和仓库管理:支持生产保障体系的质量管理、实验室管理、设备维修和备品备件管理;支持对工作流(业务处理流程)的管理。(4)支持在线分析处理。在事务处理控制方面,MRPⅡ的生产过程控制的实时性较差,一般只能实现事中控制。而ERP系统支持在线分析处理(On 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OLAP),强调企业的事前控制能力,它可以将设计、制造、运输和销售等通过集成来并行地进行各种相关的作业,为企业提供了对质量、应变、客户满意度和绩效等关键问题的实时分析能力。(5)财务计划和价值控制。在MRPⅡ中,财务系统的功能是将供、产、销中的数量信息转变为价值信息,是物流的价值反映。而ERP系统则将财务计划和价值控制功能集成到了整个供应链上。现代企业内部各个组织单元之间、企业与外部的业务单元之间的协调变得越来越多和越来越重要,ERP系统应用完整的组织架构,从而可以支持跨国经营的多国家地区、多工厂,多语种、多币制应用需求。

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ERP系统得以实现对整个供应链信息进行集成管理。ERP系统采用客户/服务器、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和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支持Internet/lntranet/Extranet、电子商务(eBusiness、eCommerce)和电子数据交换(EDI)。

2.ERP系统的概念

一般来说,ERP是一个以财务会计为核心的信息系统,用来识别和规划企业资源,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销售、运输、财务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