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的基础:中国绿色财富报告(中国发展系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09 06:34:48

点击下载

作者: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美丽中国的基础:中国绿色财富报告(中国发展系列)

美丽中国的基础:中国绿色财富报告(中国发展系列)试读:

序言

财富是人的基本需要满足之后的剩余,是对未来生存保障的一种承诺,也是人类社会得以稳定建构和持续进步的可靠基础。物质财富对人的这种承诺引导人类对其的不断追求和占有,这样,人和财富之间就构成了一种循环,形成了一个相互不能缺失的整体。财富变成了人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的某些秉性也深深地镶嵌在物质财富之中;成为财富的物质已经涵盖了人所能发现的全部领域,此类物质也极具排他性地被人所明确占有。这是迄今为止人所能够认知的财富观念,它促进了人类种族的繁衍壮大以及社会的持续发展,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潜在风险。从物质占用角度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造、占有和消费物质财富的历史。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人类理解、对待、处理财富的观念也不断演化发展,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和不同人群形成了表现形式不同的财富观念,不同形式的财富观念又塑造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形式不同的相互关系,继而表现出反映种族、民族和国家的不同类型的文明形态。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人类经历了两次清晰可见的财富观念大变革。第一次是农业文明的兴起,人类的生活方式由以渔猎与采集为主转为以耕作与畜养为主,财富观念也相应地表现为“五谷丰登、牲畜成群”之自然物的占有,这可称为“黄色财富”观;第二次是工业文明的诞生,通过机械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人类对于财富的追求不再仅仅满足于衣食之需,工矿、企业以及现代化的交通、通信、居所等成为人类对于财富追求的主流,这可称为“黑色财富”观。

工业革命在为人类带来巨额财富的同时,也使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受了空前的破坏,物种消失、土地退化、能源枯竭、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全球变暖等正在侵蚀着人类生存的根基,使人类的未来充斥着各种严峻挑战和不确定性。以20世纪60年代雷切尔·卡逊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为标志,国际社会开始对传统工业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从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到里约联合国环发大会,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开始成为全球共识,也促使人类财富观念产生新的变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界的秀美山川、碧水蓝天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在工业化大生产背景下,它们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类必须珍视并积极保护这些弥足珍贵的财富——不可独占、不具明确排他性的绿色财富。可以认为,目前人类社会正处于第三次财富观念大变革,即从“黑色财富”到“绿色财富”的变革进程之中。作为一种新的财富观念,绿色财富是对传统财富观念的扬弃,是包容“黄色财富”“黑色财富”合理内核的财富观。也就是说,绿色财富并不否定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而是强调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等绿色财富为代价来换取黄色或黑色财富。绿色财富的保护、创造和不断丰富,在外在形式上就表现为天空由灰变蓝、大地由黄变绿、河流由浊变清。绿色财富充裕、人民富足康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应是我们的最终目标——美丽家园。

可以认为欧美等少数发达国家实现了繁荣富强与山川秀美共在,基本完成了“美丽家园”建设。在这些发达国家建设“美丽家园”的过程中,占世界人口总量80%的国家尚未全面开启工业化进程,或处于工业化早期阶段,全球资源开发利用尚未达到阈限。这些发达国家通过对内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实施生态补偿措施,对外大规模转移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产业等方式不断减轻本国资源环境压力,同时充分利用其发达的科技和金融实力持续获取“在外生产”的经济利益。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种以损害全球人民福祉为代价换取自身“美丽”的模式,是一种不可能、客观上也不允许其他国家复制的模式。

近年来,低碳、绿色经济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的潮流,2012年的联合国“里约+20”峰会更将绿色经济界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国内,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包括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在内的一揽子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战略举措。这些新的理念和战略举措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契机。然而,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新的发展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仍需要一个过程,对于拥有13多亿人口、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而言,经济的绿色转型将是一个极其复杂、对全球影响深远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行持续不断的摸索和创新。

基于这一背景,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在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关键技术研究”(2013BAC03B05)的框架内,组织课题组成员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对绿色财富的含义、中国绿色财富的态势、绿色投资状况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据此对中国创造绿色财富、建设美丽中国的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历经近一年的辛勤努力,形成了本报告。本报告共归纳提炼出如下几个判断。第一,绿色财富是可持续提供具有生态功能、为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且具有公共属性的、在利用过程中不对社会产生负外部性的自然财富总和。第二,中国自然绿色财富总量相对稳定,人均占有量持续减少,稀缺性加剧,未来中国自然绿色财富持续供给面临巨大风险,尤其是水资源供给短缺将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约束因素。第三,农业具有多功能性,珍视和维护中国农业所提供的家园、生态系统保育、文化传承等功能,是中国可持续农业的核心,也是增加绿色财富的重要方向。第四,在全球能源系统绿色转型背景下,中国以更快的步伐加速转型,有可能实现从绿色动力资源开发利用大国到强国的转变,但仍需进一步推进技术、设施、市场、制度等建设。第五,中国人均生态资产稀缺,其中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区域形势尤为严峻,正面临着因绿色财富极度稀缺而导致整个区域生存环境质量大幅下降的风险。第六,中国的绿色投资增速较快,但问题也较突出,主要体现为民营资本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很多企业的环保投资活动缺乏主动性和市场激励。第七,“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来自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求,需要发展观念、机制体制的转变,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积极努力,同时要主动营造一个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

相信本书会对从事可持续发展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有关部门的决策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限于我们的知识水平,本书定有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于我们进一步地开展相关工作。郭日生2014年4月第一章超越传统的财富观:绿色财富

●财富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抽象而又具体的概念。财富的产生是资源、资本、物质、能量、知识、权力、智力、劳动、技术、信息等要素相互组合、作用及交换转化的结果。人类财富观大致经历了“使用价值形式→商品形式→货币形式→幸福形式→生产力形式→主观效用形式→信息、知识形式”等发展过程。

●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和不同社会群体会有不同的财富观。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三次财富观大变革,第一次财富观变革催生了“农业文明”,第二次财富观变革催生了“工业文明”,第三次财富观变革正孕育着“生态文明”。

●绿色财富是可持续提供具有生态功能、为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且具有公共属性的、在利用过程中不对社会产生负外部性的自然财富总和,具备五个基本特征:一是时间上的延续性;二是空间上的弥散性;三是使用价值上的必需性和基础性;四是交换价值上的波动性和可提升性;五是使用价值上的非独占性。

●目前尚缺乏比较权威的绿色财富衡量指标,国际绿色经济协会提出的“绿色财富评价体系”仅是开始。与绿色GDP仅仅考察生态、环境成本的经济性指标不同,绿色财富评价指标应该涵盖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个维度。“财富”是有史以来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美丽愿景,需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此背景下,一个超越传统财富观的新概念——绿色财富,逐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正在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的社会新共识。“绿色财富”观念的提出,大大拓展了人们对传统财富观的理解。那么,什么是绿色财富?它与传统的财富观有何区别?如何对绿色财富进行衡量?我国的绿色财富包括哪些内容?针对这一系列基本问题,目前学界已经进行了一些相关讨论,但认识仍处于起步阶段,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认为,要厘清这些问题,需要从财富观的历史发展演变和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中寻找答案。第一节财富观的含义及发展演变一 财富的含义及其分类(一)财富的定义

什么是财富?《辞海》对财富的定义是:具有价值的东西。维基百科认为,“财富的概念为所有具有货币价值、交换价值或经济效用的财产或资源,包括货币、不动产、所有权。在许多国家,财富还包括对基础服务的享受,如医疗卫生,以及对农作物和家畜的拥有权。财富相当于衡量一个人或团体的物质资产”。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戴维·W.皮尔斯主编的《现代经济学词典》对财富下的定义是,“任何有市场价值并且可用来交换货币或商品的东西都可被看作是财富。它包括实物与实物资产、金融资产,以及可以产生收入的个人技能,当这些东西可以在市场上换取商品或货币时,它们被认为是财富。所有财富都具有能产生收入的基本性质,收入是财富的收益。因此,财富是存量概念,而收入是流量概念,这种收入流量的现值,构成财富存量的价值”。美国的托夫勒(A.Toffler)把财富定义为,“它指任何财产,或是共有或是独有,并且具有经济学家所谓的‘用途’——它给我们提供某种形式的安乐,还可以用于和其他形式的能够提供安乐的财富交换”。“财富不仅产生于农田、工厂、办公室和机床上,而且革命性的财富也不只是指金钱”,更是指“知识”。

可以看出,财富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抽象而又具体的概念。除了上述经典的财富定义,还有许多其他对财富观念的认识。例如,古希腊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色诺芬认为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威廉·配第认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早期的重商主义者认为金钱就是财富;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人物亚当·斯密将财富既理解为价值,即社会财富,又理解为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胡润百富榜创始人胡润认为,财富不是钱,它代表着一种品质;经济学家认为,财富是经济学的核心,财富的创造和分配是经济学中永恒的主题,离开了财富及其创造和分配,也就没有了经济和经济学;哲学家认为,追求财富既是人的本性,也是社会演进的杠杆。

从国内外关于财富定义的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于财富的认识和评价因视角不同而存在差异。比如,在“自然”视域中,财富是能够满足人的生产需要和消费需要的自然对象和自然条件;在“经济学”视野中,财富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依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物;而从“法权”的视角看,财富必然从属于一定的所有权关系,它是“归具体主体(如自然人或法人)所占有和支配的财富”;在哲学意义上,财富是指人通过其劳动而实现的人的对象性本质和主体性本质的统一,是人的对象化确证和主体性发挥。《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认为,“财富无疑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甚至是这一学科概念的起点。尽管它的中心地位如此,然而对财富概念却从无一致的看法。关于财富概念的冲突是深刻的,甚至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在一般意义上,我们认为“财富”是使用价值的积累,也就是使用价值的一种过剩或剩余的形式。具体而言,财富是所有具有货币价值、交换价值或效用的财产或资源。(二)财富的分类

与财富定义的多样性相同,财富的分类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马克思认为财富有三种基本形态,即物质财富、货币财富和能力财富。阿尔文·托夫勒在《财富的革命》中提出,与财富相关的有三个基本原理:时间原理、空间原理、知识原理,掌握了这些原理,我们也就掌握了获取革命性财富的钥匙。刘诗白教授在《现代财富论》中提出,现代财富也就是全面财富,包括商品财富与非商品社会财富两大类别。滕泰博士在《财富的觉醒》中提出,财富可划分为生态财富、硬财富和软财富三种。不难看出,分类方法不同,财富的分类结果也不同。当前,比较流行的财富分类方法主要有六种。①从形态来分,包括:有形财富,指资本或非人力财富;无形财富,即人力资本。②从状态来分,包括隐性财富、显性财富。③从产权归属来分,包括个人拥有的财富、全体居民财富总和(称为国家或社会的总财富)。④从来源方式来分,包括劳动财富、自然财富、人文财富。⑤从构成属性来分,包括自然财富、物质财富、精神财富。⑥按照环境经济学[1]“新财富体系”的观点,包括生态财富、物质财富和人力财富。(三)财富的形成

财富的产生是资源、资本、物质、能量、知识、权力、智力、劳动、技术、信息等要素相互组合、作用及交换转化的结果。一般来说,财富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源的转化。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风场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等,在人类未加以开发利用前为隐性财富,通过人类开发、加工、应用后转化为显性财富。二是劳动价值的转换。人类的生产劳动过程就是劳动、资本、物质、能量、知识、技术等价值聚合或转换的过程,而劳动又分为脑力(产品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策划)劳动和体力劳动,这两者在价值转换中所做贡献的大小,由转换后形成的产品的类型、层次、属性等决定。三是资本的价值转移和资产增值。资本作为投资转化为机械、原材料、能量、智力等生产要素,其价值转移到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上,并与人类的劳动、文化等行为所形成的价值一道,构成商品的价值,并在流通中得到增值。四是流通、交换增值,即在包装、运输、销售、服务等过程中加入了附加价值,或融入文化价值。五是虚拟价值或期望价值的实现。通过竞价拍卖、期货交易、文物市场等渠道,将人类对某些物质或产品的虚拟价值或期望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六是人类的创新思想和创造能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主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文化产品——知识、经验、体制、制度、文化、观念、点子,以及人类的发明创造、技术改进、经营理念、管理策略等,可以在生产实践中转化为财富。七是社会财富和公共服务的转化。每一个个体和企业都会享受到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这些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和比例渗入生产劳动和财富形成的过程,成为财富价值的组成部分。二 传统财富观的发展演进

所谓财富观,是指人们在对待、理解、处理财富问题上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一般是指人们关于财富的本质特征、运动规律、创造方式、拥有享受方式、积累方式、管理方式,以及社会功能、作用等问题所持的价值理念系统。系统梳理经济学发展史中财富观的演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绿色财富的深刻内涵和广袤外延。从演变形式上看,传统经济学的财富观大致经历了“使用价值形式→商品形式→货币形式→幸福形式→生产力形式→主观效用形式→信息、知识形式”等发展过程。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都为财富观的系统化、规范化认识做出了积极贡献。(一)古典经济学之前的财富观

重商主义出现之前,思想家们主要是从物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的角度来界定财富以及财富的消费。他们普遍拥护自然经济,反对大商业和高利贷。色诺芬提出了关于财富的最早认识。色诺芬从自然经济的使用价值角度去看待财富,认为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色诺芬还把财富区分为精神财富和经济财富两类,认为贫富不是单纯取决于经济财富的多寡,而是取决于自己心里是否感到满足。柏拉图的财富思想则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柏拉图认为,财富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使用者的性格或知识会赋予物品以善恶的性质;人们的睿智能使一切物质财富拥有真正的价值。柏拉图把财富的有用性直接与人们的生活消费需要结合起来。亚里士多德把财富分为两大类:真正的财富和积蓄财货者的财富。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财富是积累对家庭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取得这些财富是为了消费。增加货币积蓄财货,这种财富欲望是无限的,也是违反自然的。重商主义出现后,金银即货币被认为是真正的财富。重商主义者把一国的财富等同于它拥有的货币量,认为只有能够实现为货币的东西才是财富。在财富来源问题上,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主要来源于对外贸易。(二)古典经济学的财富观1.法国重农学派的使用价值财富观

法国重农学派率先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重农学派认为,社会财富就是从土地上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因而农业才是社会财富的真正源泉。重农学派认为,“土地是所有财富得以产生的源泉。人的劳动是生产它的形式;财富自身不是别的,只是维持生活、方便生活和使生活富裕的资料”。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更多地强调使用价值,布阿吉尔贝尔进一步认为,“真正的财富……包括人们全部的享受,不仅是生活必需品,也包括非必需品以及能够满足人们身体官能快乐的一切物品”。这就是说,财富既包括人们生活必需的使用价值形态的物质财富,也包括满足人们身体官能快乐的享受性的精神财富。著名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西斯蒙第认为,财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财富必须是通过直接或者间接劳动创造的;财富必须是对人有利的,能够直接或者间接为人所使用;财富必须是能够积累的,能保存以备日后消费的东西。西斯蒙第把财富与人们的物质幸福直接联系起来,把人的需要及满足程度提升到经济学研究的首要地位。2.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价值形态财富观

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国民财富如何增长。斯密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宣称,任何一个生产部门的劳动都是国民财富的源泉,一切财富都是靠国民的劳动生产出来的。斯密所说的国民财富实质上就是商品。他是从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角度来理解财富的,并且明确地把劳动作为财富的源泉。斯密系统研究了财富创造的途径,并注意到了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创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专业分工和交换是促进财富增加的有利因素;劳动在财富创造过程中受到其他生产要素的影响;资本的积累和财富增加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斯密在《国富论》中还论及了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对外贸易对财富增加的重要性。此外,马尔萨斯强调土地和劳动是财富的源泉。西尼尔曾把财富的概念表达为,“财富这个词包括所有下列事物,也只包括这些事物:可以转移的,其供给有限定的,可以直接或间接产生愉快或防止痛苦的;或者换个说法,是可以交换的;或者再换个说法,是有价值的”。西尼尔认为,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财富的性质、生产和分配的一门科学,并提出建立“纯粹经济学”的实证经济学思想。3.德国历史学派的生产力财富观

德国历史学派代表人物李斯特认为,创造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一个国家要有长足的发展,不能仅仅看重眼前的财富,更应着重于生产力的培育。李斯特所说的生产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李斯特认为,一个社会的生产力不仅是物质财富累积的结果,也是科学与艺术、国家与社会制度、智力培养、创造发明等人类精神财富累积的结果。李斯特强调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对个体生产力的影响,认为个体的生产力受制于制度和环境,制度、氛围和环境可以激发或者压抑一个人的激情和创造力。李斯特和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诺斯都以英国的历史为证据,说明先进的制度能够刺激财富的增加。(三)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观效用财富观

早在18世纪初萨伊就提出:“人力创造的不是物质而是效用。这种创造我叫做财富的创造。……我们必须按照这个意义理解财富这个名词。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边际革命的新古典经济学,不再注重客观性质的财富,而是以消费者、生产者、生产部门为研究对象,研究如何获得最大的满足和利益。门格尔明确指出:“价值不只是它的本质是主观的,就是对它的尺度也具有主观的性质。任何财富都只对一定的经济主体才具有一定的价值。”一件商品可以对一个人有较大的价值,也可以对另一个人有较小的价值,或者对第三者没有价值,这完全取决于这三个人的偏好差异和每个人的收入情况。也就是说,一件物品有没有价值或者是不是财富,完全取决于人的主观心理评价。新古典经济学的正式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进一步建立了以均衡价格理论为基础的主观效用财富观。总体来看,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在于价格机制,研究如何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把生产要素配置在有效用途上,从而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即市场主体效用或收益的最大化。(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财富观

一般认为,马克思的财富观揭示了财富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一方面,财富是物,它体现在人作为主体与之相对立的那种物即物质产品中;而另一方面,财富作为价值,是对他人劳动的单纯支配权,不过不是以统治为目的,而是以私人享受等为目的。”财富的本质是体现在物外壳背后的人的关系。因此,财富既是一种物质产品,也是一种价值关系。同时,马克思又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理解财富的本质。马克思指出:“财富的本质就在于财富的主体存在,所以,认出财富的普遍本质,并因此把具有完全绝对性即抽象性的劳动提高为原则,是一个必要的进步。”通过归纳马克思对财富概念的不同使用方式,可以将其划分为四类,即自然的财富概念、经济学的财富概念、法学的财富概念,以及哲学的财富概念。马克思通过定义财富概念,达到经济分析和历史分析的普遍必然性高度。马克思的财富观是从财富的物质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的有机统一的角度出发,揭示财富的本质,特别指出财富的创造蕴涵着人的多样性发展需求,是人的生物性需求、社会性需求和主体性需求的有机结合,把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创造财富的终极目的。(五)当代经济学的知识财富观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第三产业和第四产业的发展,经济要素中人和知识的作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后期,罗默和卢卡斯等人开始修正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将人力资本作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直接纳入其中。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确立了知识的首要地位,以说明知识积累的特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由此促成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所左右的第四产业整个生产、交换与分配格局的形成。我国刘诗白教授认为,抽象地说,社会财富,是一个具有使用价值、能满足人的需要的物,是劳动产品的总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则是由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因素的商品所构成的,是商品的总和,主体是商品财富。现代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包括商品财富和非商品财富两大类别,且现代财富结构的多样性表现在四个方面:①物质财富、服务财富、精神财富的三维结构日益凸显;②服务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快速增长及其逐渐成为社会总财富主导形式的趋势;③知识和科技密集型的现代财富的出现、大规模生产和对传统财富替代的加强;④对自然资源、生态财富的维护和创新愈加成为财富生产的重要内容。三 人类历史财富观演进的启示(一)财富观演进的一般规律

通过回顾经济学发展史上财富观的演进历程,不难发现,财富观是人们对财富的一般看法,作为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思想观念,人类的财富观是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演进的。财富观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一种抽象观念,而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人类财富观的形成与嬗变,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历史财富大变革中,财富观也会发生变化,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和不同社会人群会有不同的财富观。

此外,财富观作为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思想观念,又同其他思想观念发生交互作用。财富观的历史演变向人们揭示了财富观在人们生活中千姿百态的外在形式。社会实践的发展表明,从财富的形态来看,财富除了物质形态以外,还有劳务形态、知识形态、信息形态、制度形态等;从财富的所有权来看,财富可以分为个人财富和公共财富;从财富的价值属性来看,财富具有物质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二)人类三次财富浪潮孕育不同财富观

托夫勒认为,人类文明迄今为止经历和正在经历三次财富浪潮,第一次财富浪潮是“农业文明”,第二次财富浪潮是“工业一体化”,第三次财富浪潮形成“知识替代工业生产、土地、劳动和资本各种传统因素”。从财富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看,农业文明孕育了黄色财富观,工业文明打造了黑色财富观,生态文明时代呼唤的则是绿色财富观。

首先,农业文明孕育了黄色财富观。在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土地既是人类必需的生存基础,也是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生产力水平的原始性,决定了人类不得不归属自然,融合于自然界。这就使得原始人的财富观呈现出原始自然性和简单朦胧性的特征。人类进入农业文明时代,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对于社会、自然和财富的认识有所进展。农业文明时代人类的财富观表现出有形物质财富观、土地财富观等特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是皇权对土地财富的价值主张。这一时期,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天人合一”“天道圆圆”“道法自然”等生态道德哲学思想,但是,在农业文明时代,人类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绿色财富观与实践的重要性,而是更多地体现出以土地等自然物质为财富象征的“黄色财富观”。

接着,工业文明打造了黑色财富观。工业革命后的几百年,大工业、机器化代替了手工业,人类以惊人的速度创造财富,同时又以惊人的速度破坏生态环境、消耗自然资源。工业文明时代的财富观呈现出资本性、生态环境的破坏性、资源的浪费性和无形资产性等特征。虽然马克思强调资源环境是财富之源的理念,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但马克思主义的财富观没有成为工业社会的主流财富观,与此相反,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旗帜下,人类把对财富的追求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的基础上。于是,当今社会出现了生态环境危机和人类的生存危机。工业文明时期,形成了以煤、石油等矿物能源及机器、设备等物质财富为基础的“黑色财富观”。

当前,生态文明时代呼唤的是绿色财富观。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经验表明,忽视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毫无节制地疯狂追求GDP,推行“人类中心主义”,必然导致自然对人类的疯狂报复。冰山消融、海平面上升、气温逐年上升、不断上演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事件,大自然一次又一次地向人类发出警示。从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到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观”,从1972年的《人类环境宣言》到1992年的《21世纪议程》,从“人类中心主义”到“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从生态政治思潮到公众绿色运动,人们呼唤着21世纪新的财富观——绿色财富观。

不难看出,人类的财富观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时代演进而不断更新的。如果说农业文明时代是以有形的土地资产为主流的财富观,工业文明时代是以有形和无形的工商业资产为主流的财富观,那么在正要迈入生态文明时代的今天,我们则有理由认为,即将来临的应是以绿色资产为主流的财富观,即绿色财富观。第二节绿色财富的出现一 绿色财富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内涵(一)绿色财富产生的时代背景

从国际看,面对工业文明的负面作用——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资源枯竭、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危机,人类精英正在理性反思与醒悟。国际上关于生态文明与绿色财富的研究与实践正在呈现绿色革命与绿色潮流态势。1995年,世界银行颁布了衡量国家地区财富的新标准,即一国的国家财富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人造资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绿色GDP核算正在取代传统GDP核算。2006年世界银行出版了《国民财富在哪里:绿色财富核算的理论》。2006年阿尔文·托夫勒出版了《财富的革命》。2010年7月30日,由国际绿色经济协会主办的“首届全球绿色经济财富论坛”提出绿色财富的时代到来了。由此可见,生态文化正在成为主流文化,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正在成为主流经济,绿色财富观正在成为主流财富观。

从国内看,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不得不反思工业社会的发展观、财富观、幸福观、价值观和自然观。2005年以来中国绿色财富论坛每年举行一次,论坛旨在宣传、推广“绿色财富”的理念,将对如何开展综合利用,通过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推动把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资源高附加值运用等问题的思考放在第一位,以知识和技术的进步来使我国彻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投资环境,合理开发生态资源,大力开发绿色财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善待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拥有无限的财富。由此可见,构建人类的绿色财富观,不仅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二)绿色财富的内涵

绿色财富是超越传统财富观,在生态文明建设新时期出现的新概念。对于绿色财富的内涵,学术界迄今还没有一个统一而权威的界定。[2]一般而言,所谓绿色财富,就是以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安全为前提的,有利于人类健康繁衍,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处,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财富。其核心是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安全。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绿色财富的四条标准:经济学标准(节能经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生态学标准(生态安全、生态和谐)、环境保护学标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双赢)和人文科学标准(有利[3]于人际安全和人类进步)。还有学者提出,“绿色财富是对环境友好的财富,即在制造、物流、消费使用过程中不对环境造成危害,即使报废也能回收利用,创造新的财富;是以保护人类健康繁衍为宗旨,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和谐发展的物质财富、自然财富、精神财富、[4]创造财富的总称”。中国绿色财富及其评价体系课题研究组认为,绿色财富,即用绿色财富理论孕育的财富,是对环境友好的财富。也有学者认为,绿色财富观,是指在生态文明时代,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下,人类所持有的关于绿色财富的本质,绿色财富创造方式,绿色财富源泉、标准,绿色财富积累、享受、管理以及社会功能作用等理念系统的总称。

上述对绿色财富内涵予以界定的各种观点,分别从不同视角对绿色财富的内涵进行了揭示,大都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可以看出,“绿色财富”这一概念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也为当代防止污染、保护资源与生态环境指明了方向。当前,崇尚绿色财富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战略意义,它是对人类财富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必将促使人类追求财富的理念、道德、标准、方式等发生翻天覆地的绿色巨变。绿色财富所引发的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将是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最显著标志之一。二 绿色财富的分类

由于绿色财富观念的创新性、多元性、丰富性,故对绿色财富的分类尚处于研究初始阶段。一般认为,绿色财富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可分为绿色物质财富、绿色精神财富和绿色人力财富,其中的绿色物质财富称为“狭义的绿色财富”。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按照其他标准进行分类,可以把绿色财富划分为绿色社会财富和绿色个人财富;可以按照绿色财富的存在形式是否具有可视性划分为有形绿色财富与无形绿色财富;可以按照绿色财富满足人类需要的对象划分为绿色生理财富和绿色心理财富等。按照不同理念与标准,从不同的视角可以对绿色财富作多种分类。当前比较有影响的绿色财富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按财富是否具备绿色性可划分为:绿色财富与非绿色财富。所谓绿色财富,主要是指在其存续时间和存续空间范围内,可持续提供具有生态功能、为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且具有公共属性的、在人类利用其价值的全过程中不对社会产生负外部性的自然财富总和;反之则是非绿色财富。如森林、河流、植被、湿地、太阳能等都是绿色财富。(2)按绿色财富的存在形式可划分为:有形绿色财富与无形绿色财富。所谓有形绿色财富,是指以固体和液体形式存在或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财富。如雪山、草地、各种动物、植物等。所谓无形绿色财富,是指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等没有实物形态的绿色财富,如有关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专利权、商权标和版权等。(3)按绿色财富是否经过人为加工可划分为:原生态绿色财富、人造绿色财富以及组合式绿色财富。所谓原生态绿色财富,是指自然形成的绿色财富,如原始森林、河流、湿地、雪地、各种野生动植物等。人造绿色财富,即经过人类加工、生产出来的绿色财富,如无污染农产品、环保汽车、节能建筑材料等。组合式绿色财富,即天然绿色财富与人造绿色财富的最佳组成,如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4)按照世界银行衡量国家(地区)财富的新标准,以绿色性为尺度,可以把一国的绿色财富划分为:绿色人造资本、绿色自然资本和绿色人力资本。一般而言,人造资本可分为绿色人造资本与非绿色人造资本,如建筑物有环保节能物和非环保物之分、火车有环保型与非环保型之分。在自然资本中,也可以分为绿色自然资本和非绿色自然资本,如山清水秀、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自然资本就是绿色自然资本,反之“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广,石漠化、草原退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自然资本就是非绿色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同样可以分为绿色人力资本和非绿色人力资本。绿色人力资本是指那些德才兼备,有创新能力、工作能力,同时受过良好的绿色教育,具备生态环保人格的人才。即使有工作能力,但缺乏生态伦理和环保理念与行为习惯的人才,也不属于绿色人力资本。三 绿色财富的指标体系研究(一)当前衡量财富的主要指标体系

一直以来,尽管人类不断追求财富、创造财富,但是对于如何衡量财富并不是很清楚。人类在经历了三个重要标志性指标及体系后才日渐明晰财富衡量问题。目前,人类财富指标评价体系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有GDP、绿色GDP、HDI、NHI等。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蒙·库兹涅茨应美国国务部要求,领衔研究国民收入核算,构建了GNP指标及其核算体系。联合国等编著的1993年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Systems of National Accounts)是目前大多数国家所采取的核算国民经济的一种方法。该体系以西方经济理论为依据,认为创造物质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劳务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活动,将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目前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已成为世界各国官方统计的蓝本,衡量经济财富的GDP堪称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但由于它有很大的缺陷,因此日益受到多方质疑。

绿色GDP,是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的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银行首次提出了真实国内储蓄(Genuine Domestic Savings)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是一种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是在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它是对GDP的第二次创新。即便如此,人类对财富的认识和衡量仍存在信息上、认识上、知识上的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

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1990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的,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根据阿玛蒂亚·森(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人类发展思想,创立了人类发展指数(HDI),即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个变量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得出的综合指标,并在《1990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发布。人类发展指数(HDI)的提出是对传统GNP指标的挑战,它超越了GDP所代表的经济财富,显示了更加广泛的人类财富。1990年以来,人类发展指标已在指导发展中国家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衡量财富的相关指标还有国民幸福指数(National Happiness Index,NHI)。国民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即人们的幸福感的一种指数,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态环境、政府管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居民生活与幸福水平的指标工具。国民幸福指数最早由南亚的不丹国王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包括科学技术的种种好处)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指标。(二)绿色财富的评价指标体系

当前,尚缺乏权威的绿色财富评价指标体系。一般认为,绿色财富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统一:绿色物质财富指数与绿色精神财富指数的统一,原生态自然绿色财富指数、人造绿色财富指数与组合式绿色财富指数的统一,宇宙可探测的绿色财富指数、全球可探测的绿色财富指数、国家绿色财富指数、企业和组织绿色财富指数与个人财富指数的统一,可持续生存绿色财富指数、可持续发展绿色财富指数与可持续绿色享受财富指数的统一,经济绿色财富指数、政治绿色财富指数、文化绿色财富指数、教育绿色财富指数、信息化与媒体绿色财富指数、道德绿色财富指数、法律绿色财富指数与管理绿色财富指数的统一。

2010年,由国际绿色经济协会组织,卡尔实验室(国际)与辖属美国经算研究室、非诉研究室共同调研和运算,建立了全球首创的“绿色财富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以财富指数、能耗指数、原材料绿色指数、环境贡献指数、环境污染指数、影响力指数六项指数综合得出“绿色财富”评价指数,提出了高财富、高材料绿色、高环境贡献、高影响力、低环境污染、低能耗的价值主张。

通过分析各种衡量财富的指标体系,不难发现,无论是GDP、绿色GDP还是HDI,基本上都是物质层面的东西。NHI核算体系则不仅涵盖了物质性内容,而且包含了精神性内容,是人类财富指标体系中的伟大发明。然而,目前尚缺乏比较权威可靠的绿色财富衡量指标,国际绿色经济协会组织等建立的全球首创“绿色财富评价体系”则仅仅是开始。

绿色财富,是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本身当成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它包括一切大自然赐予的自然绿色物质、自然力、生态、环境、气候以及人类通过劳动创造的自然财富。而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和海洋)与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从这一层面来看,绿色财富评价指标应该是涵盖经济、生态、环境的综合性指标,而绿色GDP则是仅仅考察生态、环境成本(而不考虑生态、环境好处)的经济性指标。四 提出绿色财富的意义(一)绿色财富是对传统财富观的扬弃、深化和升华

从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上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令全球瞩目。然而,这种增长是以生态环境的恶化为代价的。面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严峻现实,我们不得不反思工业社会的发展观、财富观、价值观和自然观。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善待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拥有无限的财富。由此可见,构建人类的绿色财富观,不仅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它既是对以往那种对财富不加区分、对获取财富不择手段的传统的财富观念的扬弃,也是我们今天所处历史发展新时代的呼唤。(二)绿色财富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上看,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正在运用政治、法律、行政、经济、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促使这一目标的实现。在此背景下,“绿色财富”这一全新概念应运而生,并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

一个新概念的出现往往预示着一个新事物甚至新时代的到来。我们认为,“绿色财富”就是这样一个预示着新事物甚至新时代到来的新概念。只有把这种绿色财富观确立为主流财富观,才能与生态文明社会的时代特质和发展目标相匹配,才能为创造绿色财富提供行动的指南和力量的源泉,进而使创造绿色财富从理念化为行动,由理想变为现实。(三)绿色财富是生态文明时代人类的理性选择

财富的创造和积累是一柄双刃剑。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着资源大幅减少和环境持续恶化带来的巨大难题。为了破解这个难题,人们在寻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之路。保护环境、提高健康水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提高环境质量是人类的追求。绿色财富观将是21世纪的主流财富观,是知识经济时代与生态文明时代人类的理性选择。“绿色财富”理念的产生,标志着人类从以掠夺资源、破坏环境来积累财富转变为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来创造财富,以不公平的手段来占有财富转变为以公平协作来分享财富,这也是社会生态觉醒的又一个显著标志,是人类认识上的一次巨大飞跃,特别是在选择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式与道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第三节中国的绿色财富一 中国绿色财富提出的必然性(一)传统的财富创造方式难以为继

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经济增长片面追求高速度、没有考虑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被普遍视为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一直以来,我国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生态环境保护长期让位于经济增长目标。3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以大量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的,以不变价格计算,经济增长了10倍,资源能源的消费增长了40倍。环境问题累积已久,形势相当严峻,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当前,我国已经出现了典型的GDP增长而财富不增长的怪现象。

经济快速增长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长期处于贫穷状况,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我国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30多年来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原始驱动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片面追求速度,短短30年内完成了国外上百年的物质积累,这使得经济增长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不良后果。可以说,正是由于超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我国一定程度上的环境恶化几乎是必然的。事实上,国际经验也表明,经济长期快速增长极易导致资源巨额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英国伦敦在工业革命时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称为“雾都”,就是产业高速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典型。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必需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源泉。一直以来,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财富,自然生态环境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被过度利用甚至是掠夺性使用,致使生态不断恶化,环境遭受破坏。当前,我国部分地区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极限:植被葱郁的山林因无序滥采、乱伐而满目疮痍,清澈见底的河流因污染物排放而五颜六色,湛蓝清新的天空因各种废气排放而充满雾霾。“五彩河”“秃顶山”“雾霾天”在各地大量出现,这些现象在部分地区甚至成为常态。环境恶化带来的损失,早已远远超过经济片面增长带来的好处。传统以GDP为目标的财富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二)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30多年中,由于生态文明建设长期滞后于经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体制机制没有协同有序推进,导致我国自然资源长期被过度利用、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必须保护和改善环境,否则收入虽然多了,但生态质量下降了,有违“以人为本”的发展初衷,同时也难以担当起中国应尽的国际责任。只有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实现绿色财富和经济财富的共同增长,经济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的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新型道路,大力倡导节能减排,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创造以不损害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的良好环境。

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必然要求提升中国的绿色财富以扭转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经济体制机制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就是要大幅增加中国的绿色财富。二 中国绿色财富的内涵与基本特征(一)绿色财富的定义

我们认为,所谓绿色财富,主要是指在其存续时间和存续空间范围内,可持续提供具有生态功能、为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且具有公共属性的、在人类利用其价值的全过程中不对社会产生负外部性的自然财富总和,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另一类是人类通过劳动创造的,具体包括:①自然绿色物质,如土地、河流、森林及地下的矿藏;②自然力,包括水力、风力、阳光、核能、宇宙能等;③生态、环境、气候;④人通过劳动创造的自然财富,如农业、林业、自然力发电等。自然绿色财富不仅是创造社会财富的物质基础(或物质源泉),而且其本身也是人类的财富。凡是用来满足人的生产需要以及消费需要的自然对象和自然生产条件,都属于绿色财富范畴。

我们认为,“绿色财富”可以从以下三层含义进行理解。首先,在财富的性质上,这种财富是属于“绿色”的,即创造的是生态型、环保型、健康的财富,无公害和无污染是其重要特征,人们可以安全享用和支配。这是“绿色财富”的本质属性,它推动了绿色生态产业的蓬勃兴起。其次,在财富创造与积累的方式上,在节约使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更注重于技术和管理的创新。“绿色财富”必须是在保护生态与环境的前提下,采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方式生产的,财富的积累不以掠夺自然资源为代价,并且在创造财富的方式上具有公平、协调的可持续性,即当代人的财富积累不危及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国家或地区财富的创造不损害别的国家或地区的利益。最后,在财富的流通方式上,绿色财富作为商品形态在市场上出现,生态价值观是公众所能接受的,财富创造者和消费者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追求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有益健康的产品是其共同的价值取向。

绿色财富在社会财富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拥有一定的绿色财富,保持良好的生态循环,是人类生存必需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②绿色财富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源泉,从而绿色财富的高存量和优质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重要追求目标之一;③绿色生态是人类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二)绿色财富的基本特征

我们认为,绿色财富应该主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是时间上的延续性。这一特征强调绿色财富必须是在时间上能够积累的,是通过时间上的延续能够保存以备日后消费的物质。典型的即时性服务或者消费,如保健、理发、现场音乐会、现场舞蹈等,尽管它们对人具有价值,但它们既不能称为财富,也不能称为绿色财富,因为它们缺乏时间上的延续性,人们也无法为日后享用把它们保存起来。

二是空间上的弥散性。这一特征和时间上的延续性特征一起,强调了绿色财富的物质存在属性,强调绿色财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一种物质存在,从而把同具有“绿色”特征的精神财富区分开来了。同时,由于空间上的弥散性,绿色财富的产权界定变得模糊和困难,其公共产品或者准公共产品的特征自然也得以凸显。

三是使用价值上的必需性和基础性。必需性,指绿色财富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离开了绿色财富人类就没有办法生存;基础性,是指以自然资源为主的绿色财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拥有一定数量的绿色财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绿色财富在使用价值上具有典型的生存必需性和基础性特征。

四是交换价值上的波动性和可提升性。从商品的角度看待绿色财富,可以认为其价值具有波动性特征,由于每个人对绿色财富的主观效用评价不同,愿意为此支付的对价或者承担的损失并不一致,因此绿色财富在交易过程中其价值会具有波动性。同时,由于绿色财富的稀缺性,其价值会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或者自然资源的消耗而变得更加珍贵,在社会交换中的价值将呈增长趋势,其交换价值具有可提升性。

五是使用价值上的非独占性。绿色财富的非独占性特征,是指绿色财富的好处或者成果不会被其价值主体长期独占,其外部正效应由整个社会分享,也称为绿色财富的外延性。正是由于绿色财富在使用上具有非独占性特征,才使得其产权很难进行私有化,从而使绿色财富在产权属性上具有公共产品或者准公共产品的技术特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