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秋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09 06:57:02

点击下载

作者:余婉韶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佛山秋色

佛山秋色试读:

版权信息

书名:佛山秋色

作者:余婉韶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3-05-01

ISBN:9787510053405

本书由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1988龙年秋色之台面秋色《刨柴牡丹》1982年秋色赛会台面秋色之《盆景石山》1982年秋色赛会之台面秋色《纸扑陶器》1988龙年秋色之纸扑《滚龙樽》1982年秋色赛会之台面秋色纸塑《青铜器》1982年秋色赛会之台面秋色《仿真玉器》1982年秋色赛会之台面秋色《石湾公仔》1988龙年秋色之纸扑《陶瓶》1988龙年秋色之香胶塑《寿星公》1988龙年秋色之台面秋色《蜡制玉器》1982年秋色赛会之台面像生《秋色点心》1982年秋色赛会之台面秋色《仿真酒肉》1982年秋色赛会之台面像生秋色《佛山名菜》1982年秋色赛会之台面秋色《猪肉档》1988龙年秋色之担头秋色像生《塘虱鱼》1982年秋色赛会之台面秋色《开刀鱼》1988龙年秋色之雕批《冬瓜船》1988龙年秋色之雕批《番瓜灯》1988龙年秋色特艺灯之《千针灯》1988龙年秋色之太平盛世《大鱼灯》1988龙年秋色特艺灯之《稻草灯》、《鱼鳞灯》1988龙年秋色特艺灯之《灯芯灯》1988龙年秋色特艺灯之《刨柴罗伞》1982年秋色赛会之《色马》1982年秋色赛会佛山市十番队表演十番飞钹1982年秋色赛会之八音锣鼓1988龙年秋色之孩童耍乐舞草龙1988龙年秋色之塑花龙1988龙年秋色之单车花龙《花龙飞舞》1988龙年秋色之陆地行舟《赛龙夺锦》1988龙年秋色之水色《采莲船》1982年秋色赛会之车心《貂蝉拜月》1988龙年秋色之飘色《夜战马超》2009年秋色巡游之《舞金龙》2009年魅力佛山秋色巡游之《银龙舞》南庄镇上元秋色贺中秋1982年秋色赛会巡游队伍在祖庙路

总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口耳相传且经过岁月的筛选存留下来的瑰宝,是祖先千百年来积累的智慧结晶和精神财富,是留给我们的珍贵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无形的、活态流变性的,它始终鲜活生动地传递着、见证着历史文化,可谓:“一脉文心传万代,千古不绝是真魂。”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如今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消失或丧失多样性的严重威胁。佛山也不例外,我们必须面对这种紧迫性、重视保护传统文化多样性、民族化、本土化,加倍珍惜其文化价值,抢救、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精神价值,这是时代赋予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由以往的单项选择性项目保护逐步走上全国整体性、系统性的全面保护阶段”。在历史上有着繁荣、丰厚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佛山,非遗保护工作也紧跟国家与省的战略步伐,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而在这个长期、浩大又复杂的文化传承系统工程中,理论建设是非遗整体保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到目前为止,我市经过普查、整理、申报的诸项工作,已经编撰出版图文并茂、收入19项省级及以上名录的《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以及对佛山民俗归纳较全的《佛山民俗文化》,传统美术专项集《佛山剪纸》、《佛山木版年画》,进入岭南文库的通俗读本有《佛山秋色艺术》、《龙舟歌》、《石湾公仔》、《南音》等“非遗”类书籍。其知识性与普及性,无疑增强了“非遗”的传播力度。但鉴于我市丰富厚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容复杂,各有侧重,有跨学科、跨领域的文化特征与知识属性。因此,我们编撰了这套《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丛书组成是每单个项目独立成书,目的是要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做进一步详尽的记载与一定的理论提升,主要立足的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包括历史渊源、创作及制作等行为过程、传承活动、发展现状等比较详尽的描述,包括过程的动态细节。有的项目也对它的综合性、时空性、周期性等特征进行了分析论述。这套丛书的产生是经过更加深入的田野调查,走访项目的原生地与不同年龄的传承人,运用录音、摄影、摄像等手段获得的资料,这种真实的记录具有可信性与保存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土”味。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首先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是怎样的”,力争通过这套丛书对许多项目真实面目及内部结构有个清晰地认知,广泛营造整个社会的保护氛围,鼓励传承人群的创作灵感与传承热情,激发更多人们的文化自觉和参与意识,提高青少年热爱祖国与民族文化的精神境界。同时注重夯实理论建设中的基础部分,期待着逐渐将理论推向深入,不断上升到更高层面的理论研究,避免盲目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保护”。最终实现凝聚传统精神、推进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产业、保存文化多元性的具体实践。逐步地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合理化的轨道。在认识中继承,在继承中利用,在利用中发展。

普查中得知,佛山非物质文化资源极其丰厚,这套丛书的形成将是一个系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逐步将我市重要的“非遗”项目进行专项收集、整理、汇编成册逐本推出。目前本套书籍的作者多数是来自第一线的“非遗”保护专家和工作者,随着保护的深入和理论的提升,期待着有更多的学者和专家加入作者的行列。更加以平等、宽松、和谐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术与编辑相统一的氛围中,以面向未来的视野,推进撰写、编辑和出版工作。

这种历史资源不可复制的独特性与时代文化胸怀宽广的创新紧紧联系在一起,是一个城市不可多得的软实力,是增添城市魅力的重要方式。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将为佛山塑造文化品格、打造文化品牌、提升城市“诗意栖居”的精神魅力,即在智慧佛山的建设中做一个坚实的基础工作。

这套丛书的编撰过程中,得到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吴世枫、杨明敬、苏章鸿等专家的悉心指导,得到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专家们的有力支持,市民俗摄影家协会的热心供稿,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

尽管我们做出很大努力,但是在编辑过程中仍然会有疏漏和错误,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编撰委员会二〇一三年三月

第一章 佛山秋色习俗

第一节 佛山秋色的概念

佛山秋色,是佛山人民秋季庆丰收的岁时节令习俗,是佛山人创造的最具特色的佛山民俗文化的象征。佛山秋色习俗历史悠久,世世代代的佛山人,以劳作换来丰收的秋天,又以智慧为金秋添美色,创造出“人巧夺天机”的秋色,它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紧密相连。出秋色习俗是劳动的赞歌、时代的镜子,折射出佛山人对生活的感受。在五彩缤纷的佛山秋色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部珠江三角洲开发的历史,看到一个工商名镇崛起的轨迹。它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极富特色的组成部分,是佛山人为之珍视的瑰宝。秋色自明代正统十四年(1449)定名,至今已流传500多年。2006年,佛山秋色获批列入第一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明清以来,佛山已是著名的手工业城镇。民间手工行业300多行,品类繁多,技术精良,其中四箔(金、银、铜、锡箔之统称)、金花、金属工艺、陶器、刺绣、漆器、木雕、彩扎、年画、剪纸等手工艺尤为著名。明代正统十四年,民间会景的中秋节令习俗形成并定名为“秋色”。佛山人民以其无比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以丰富、灿烂的内涵发展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佛山秋色习俗。清代,佛山是全国四大名镇之一,手工业、商业发达,行业特色明显的民间秋色工艺不断创新,成为佛山独树一帜的习俗形式。秋色是佛山手工业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佛山人民智慧的结晶,以赛会形式出现的秋季节令习俗达到相当的规模。在数百年漫长岁月中,秋色艺人世代相传,它以独特的形式,表现了佛山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寄托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秋色,意为秋天的景色。“秋”,秋季,庄稼成熟之期。《礼记·月令》:“孟夏,麦秋至。”《释名》:“秋也,言万物就成也”,故秋意为收成、丰收。色,意解为景色。故佛山人又称秋色为“秋景”。因在秋季晚谷收获后于夜间巡游为主要展示形式,故又有“秋宵”、“出秋色”、“出秋景”的称谓。又因佛山出秋色是由居民自发组织,一铺发起,他铺响应,届时按事头统一安排的路线一起出游,内容丰富,形式多彩,因而民间又称之为“秋色会景”。“以假乱真”是秋景最为突出、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因而佛山人又将秋色称为“扮色”。清乾隆版《佛山忠义乡志》载:“歌童舞技,扮彩月之霓裳。秋色之扮,至今不衰”。

佛山秋色习俗与其他习俗一样,是由佛山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交互陶冶于人类的结果。佛山人民在共同的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中,经过长期的沿袭、创造、选择和积淀,自发地,逐渐地,形成了佛山特有的民间秋色习俗,是佛山社会精神现象、社会观念形态的表现,也是佛山人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产物。同时,佛山的秋色习俗与我国的许多地区,尤其是与中原的民间习俗联系十分紧密,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据《佛山忠义乡志·风土》载:“会城喜春宵,吾乡喜秋宵。醉芋酒而清风生,盼嫦娥而逸兴发。于是征声选色,角胜争奇。……种种戏技,无虑数十队,……行者如海,立者如山,柚灯纱笼,沿途交映,直尽三鼓乃罢。”文中将佛山民间举办秋色盛会的时间和情景描述得非常清晰,在秋季的收获时节,佛山人们满怀喜悦地醉芋酒、盼嫦娥,欢庆丰收,以“征声选色”、“角胜争奇”的赛会形式举行秋色活动。

佛山秋色丰富多彩,形式百态千姿。民间将丰富的秋色分为灯色、景色、水色、车色、马色、飘色、地色等七色。以玲珑剔透的秋色灯出现于秋色赛会的,称之为“灯色”;以反映自然景物或社会生活的各种像生秋色工艺品,如蔬果、鱼类、食品、花卉树木、器皿、石山、人物、动物等,谓之“景色”;观之为花车彩架,以男扮女装表演故事者,称之为“车色”;表演者以骏马代步,扮演英雄故事者,称之为“马色”;表演以水为意境的各种舞蹈,如舞龙、采莲船、陆地行舟、旱地扒龙船等等,谓之“水色”;以“飘”或“挑”的高空技艺扮演故事的谓之“飘色”(佛山出秋色时用长竹竿挑起色架巡游,故又称之为挑色);以步行化装表演杂剧、活报剧或高跷等故事杂技者称为“地色”;又因本地民间习惯把一出戏称为一套戏,故石湾居民习惯把化装表演戏剧称为“地套”。七色之分,颇为形象。

清代客居佛山的文人岑徵,有一首赞美佛山秋色的竹枝词:“柚灯如昼妬姮娥。丝竹沿街按节歌,纸马莲舟都入画,果然秋色比春多。”是多彩多姿的佛山民间传统秋色习俗的真实写照。丰富的佛山秋色习俗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并不断创新、丰富,延续500多年而不衰。佛山秋色不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优秀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的奇葩。佛山秋色习俗的表现形式是巡游竞技,故又称为秋色赛会,含秋色工艺品竞展和秋色巡游表演两大部分。

第二节 秋色习俗的特点

一、综合性

佛山秋色习俗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秋色赛会含像生秋色工艺品巡展和民间演艺的巡演两部分数十个项目,上千件秋色工艺品。佛山历史上以手工业著称,商业发达,民间手工业有300多行,品类繁多,技术精良,其中四箔(金、银、铜、锡箔之统称)、金花、金属工艺、陶器、刺绣、漆器、木雕、彩扎、年画、剪纸等手工艺尤为著名。佛山人民以其无比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创造了灿烂的民间秋色。随着历史的发展,民间秋色不断丰富。明代,民间扮饰的活动已成俗。正统十四年定名,至清代,佛山秋色赛会已具相当规模。在数百年漫长岁月中,秋色艺人世代相传,不断创新,成为佛山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的民间风俗。秋色是佛山手工业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佛山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以独特的形式,表现了佛山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寄托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据《佛山忠义乡志·风土》记载:“被妙童以霓裳,肖仙子于桂苑。或载以彩架,或步而徐行。铛鼓轻敲,丝竹按节,此其最韵者矣。至若健汉尚威唐军、宋将,儿童博趣,纸马、火龙。状屠沽之杂陈,挽莲舟以入画。种种戏技,无虑数十队”。

秋色工艺品由秋色制作能手自己制作。他们来自民间,以自己熟悉的生活为对象,以随手可得的手工业生产的废料或极普通的农产品或物品为原料,以独特的技艺,不拘一格地进行创作,运用扎、扑、粘、砌、刺、雕、批、塑等多种技艺,制作出精巧奇妙,多姿多彩的秋色工艺品,包括风景人物、飞禽走兽、花鸟虫鱼、蔬果器皿,应有尽有,以巡游展览的形式争奇斗胜,供人们鉴赏。更融音乐、舞蹈、戏剧、杂技等表演于一炉,在出秋色时随行助兴,项目丰富多彩,形式百态千姿。二、群众性

由于秋色赛会是由各铺居民自动发起,自愿组织举办的,完全没有官方的机构组织参与,庞大而繁杂的赛会筹备工作均由群众自己操办。为此,发起铺必须事先通过居民酝酿研究,并就组织筹备的有关事项议出决定,由群众推举筹备人员,成立某某铺秋色赛会筹备处,办事地点设在本铺议事公所内。然后贴出告示,号召本铺各行业及坊众,及早筹备参加秋色赛会的工艺品和巡演节目,并由筹备处负责赛会的筹备工作。

群众参加秋色赛会的热情高涨,不但全家一齐参与制作,还亲自参与巡游表演。过去,妇女不得抛头露面,故妻子制作的秋色工艺品往往由丈夫拿去参赛巡展,巡演节目中的妇女形象亦由男子扮演,如“车色”就是一例。有清代陈昌平诗二首:“纤手亲镌柚子灯,鸳鸯红艳影层层。郎携好认关情处,妾坐阶前月似冰。”、“姗姗月底耍儿郎,抹粉涂脂惹客狂。都道色心(指车色的扮)强似女,如何私借妾衣裳。”男士们更喜欢自己制作,自己参与巡游展示。栅下铺的秋色艺人陈乔用香胶塑法仿制一个海鲜摊档,陈列边鱼、挞沙鱼、响螺、鲟鱼、鲈鱼、鲢鱼之类的海鲜、河鲜,不但形似,连鳞、眼、须、翅都极为精细,再用锡箔绘出鳞片。还有剖开的鱼,则用木膏水作鱼血,将明瓦搓碎作削出的鱼鳞,加上纸塑木纹砧板、刀、秤等物,一个沽卖鲜鱼的摊档便如市场上常见的鲜鱼摊档无异,活鱼用纸塑木鱼盆盛载,细细的胶丝系着鱼腹粘牢于盆底,一尾尾香胶塑鱼游于水面,跃跃欲活,栩栩如生,加上表演者边走边模仿叫卖,生动而真实,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

秋色赛会形式别具一格,既不用特定裁判标准,也不需设裁判员,凡秋色队伍所到之处,观者人人都可参评,奖品包括旗帜、锦标、银牌、实物等。无论个人或商号,都可以对自己欣赏的工艺品或节目,根据自己的意愿赏赐“标”一支。由于晚上游行展演会受到灯光及环境的影响,更因秋色巡游展演时,观众只能远望而不能近观,未能细细品味,为公平起见,晚上巡游领“标”较多的节目,第二天要送到祖庙门前,白天再展示,让群众仔细品味观赏,此举谓之“晒标”。民国初年,祖庙铺举行秋色赛会,在助兴的栅下铺和鹰咀沙等铺中,曾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罗伞和头牌灯的竞技比赛,在祖庙门前分日间和夜间将各铺的罗伞和头牌灯陈列出来,让群众评议,结果在头牌灯比赛中,栅下铺罗泽记所制的精致细腻,日间效果最佳而获“日景”第一,鹰沙铺升泰号所制的却是玲珑通透,夜间艳丽多姿而获得“夜景”银牌最多。观众赏赐的奖品虽然并非价值昂贵之物,但公众的奖赏却使群众的参赛竞争意识不断升华。为赢得锦标名次,艺人们呕心沥血,争奇斗胜,作品的思想性力求紧贴现实,技艺务必巧夺天工。

佛山秋色赛会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要求参加赛会的秋色工艺品必需新颖、独特。如果曾在上一届参赛的作品(包括曾获名次的优秀作品),下一届都不得重新参赛;凡参赛作品必须是自己亲手制作,用料、造型效果都要别出心裁、独具匠心。凡是花钱便可在市场买得到的商品,都不能参赛入选。这种独特的赛会形式,不仅有效地促进佛山民间工艺创作的繁荣,而且对于锻炼和开发劳动群众在生产实践中的智慧和创造才华,对佛山民间工艺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也是佛山秋色这一民间习俗得以继承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佛山秋色习俗是佛山人民群众最熟悉,参与群众最多的岁时节令习俗之一。每出秋色,万人空巷,气氛热烈。《佛山忠义乡志》有这样一段记载:“灵应祠前,纪纲里口,行者如海,立者如山,柚灯纱笼,沿途交映,直尽三鼓乃罢。”由于广州、番禺、三水及四乡前来佛山助庆或观景的人实在太多,广三铁路往往要临时加开列车接送群众,可见佛山秋色赛会之盛况。

秋色是佛山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习俗,秋色工艺品的制作和巡演的戏剧、音乐、杂技都是群众性自娱自乐的业余文化活动,它往往是以群体的形式参与,三五个知己,七八位同行组成小集体,共同切磋技艺,各展所长,其成果又冠以集体的名义,起个优雅的名字参加秋色盛会,如“陶情轩”、“闲也乐”、“谪禅”、“太安堂”、“共和社”、“大同社”等等,或者干脆以“铺”的名义参加助兴。当然,更多的还是以个人名义拿自己精心制作的秋色艺术品参加出游,自己创作,自己表演。艺人把对美的情感凝聚于秋色工艺品之中,并以无限的热情奉献给人民大众观赏,以显示自己的才华,达到自我娱乐,娱乐大众的目的。因此,秋色艺人遍布全城,数不胜数。在二三十年代,仅一个小小的富民铺就至少有秋色能手近三百人。而秋色活动最具规模的栅下铺,秋色艺人就更多了。每逢某铺举行秋色盛会,展出的秋色工艺品不下千百件。三十年代初,有一年栅下铺出秋色,出游队伍从栅下铺排到缸瓦栏(即现今中山路一带)全长四五里。

以群体出现,竞技性很强的民间秋色活动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秋色艺人,使秋色习俗世代传承,秋色工艺不断创新,内容不断丰富。诚然,佛山秋色在旧社会历来被统治阶级视作“下里巴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粗贱之作,但它却真正是人民大众、生产者、劳动者自己创造的。其种类之丰富,工艺之独特精巧,凝聚了数百年来佛山人的聪明才智,也正是佛山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著名手工业城镇的社会生活在秋色风俗中的反映,是我们的祖辈留给佛山儿女们的一份宝贵财富。三、竞技性

佛山秋色习俗以公开展示,竞技比赛为标志,具有强烈的竞技性。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商品在生产和销售的竞争方面也相应激烈起来。秋色工艺品制作的比赛,是商品经济竞争机制的反映。同行或行业之间的竞技和产品质量高低比较之争,是提高行业和店号知名度的一种手段。如此时佛山的铁镬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广东新语》曾记载,清初时,在江西、湖北一带,人们有认购佛山铁镬的习惯。相传明末崇祯年间,户部尚书李待问曾主持佛山祖庙的一次修缮。在改塑前殿两侧的天将神像时,东西两侧分别聘请“杨胜合”与另外一家店号塑制。两店号为比试手艺高低,在殿中央临时立一道墙,使对方无法偷窥模仿。神像流传至今三百余年仍风貌如故,塑制技艺十分精湛,但细细观之,神像的设计和塑制手法风格迥异,各有特色。可见此时手工艺行业比赛竞技之风异常普遍。佛山为著名手工业名镇,秋色赛会的参与者多是手工业和商业劳动者,因而秋色赛会的竞技性尤为突出。清初吴震方在《岭南杂记》中曾记述:“余在佛山,见迎会者台阁故事,争奇斗巧。”

从秋色习俗萌芽至今,漫长的传承与发展历程表明,秋色的历史就是佛山人民赞美自己劳动成果、显示自己聪明才智,创造生活,创造社会的历史。参赛的秋色工艺品和表演节目,必须自己创作、自己表演,而且独具匠心、出奇制胜,同一种表演形式的项目或秋色工艺品,必须有新的创造才可参赛。如灯色,绝不能拿在灯市上买得到的元宵灯、中秋灯之类参赛。这一规定与迎神赛会或其他用途的灯色有本质上的区别。迎神赛会所用的灯色多是商品,从灯色店购买或租用便可以了。过去,佛山就有“圣昌”、“黄祥华”等店号专营神诞、蘸会灯色制作和租赁。而秋色灯从用料或造型都是秋色艺人精心之作,无一相同,各具特色。又如丝竹音乐,迎神赛会的“吹打”、“八音”,尽管数十队之多,喧腾十余里之遥,但都是从仪仗店雇请职业的八音班演奏,就连“彩童”也是花钱在“长生树(佛山经营八音仪仗的行业街)”雇用的。清代至民国时期,分设在长兴街、北胜街、承龙街、文明里、长生树等处的仪仗、灯色人物以及其他行当供迎神、赛会、建蘸用的店铺就有十余家。而参与秋色赛会巡游的“锣鼓柜”、“十番”等演奏音乐,都是来自民间的业余音乐社,如栅下铺的“永联社”、张槎乡东便村庞姓的“聚雅山房”、陈姓的“云雅仙馆”、石湾的“紫竹山房”、叠滘乡的茶基村何姓的“何广义堂”,甚至是顺德杏檀高东乡高赞村的“鸣盛铜台”、“和乐琼楼”、“饰喜华庄”等民间乐社都来助兴。著名的十番队有大基铺的“明星影映”、祖庙铺的“远义”、耆老铺的“普君”、青云街的“同乐堂”、新圩鸭仔廊的“同庆堂”,栅下铺的“伙龙祖会”等等,都是群众自娱自乐的民间音乐组织。

秋色赛会有一个竞展项目叫做“斗头牌”,凡参加秋色赛会的巡游队伍,必精心制作一座作为队伍前导的大型头牌灯,在灯座正中显眼处,标明参赛单位的名号,以显示气势和威风。有一年,祖庙铺出秋色,集中了所有出会景的头牌灯进行评比,结果麒麟社的邓忠记获取冠军,彩阳堂铺的罗泽记,文昌沙铺的升泰、沙塘坊的时丰,大塘街的益安,均获得奖赏。

当年,汤洪师傅看到丰宁铺邓仲制作的“龙泉釉乳瓶”被评为冠军,工艺精巧逼真。但汤洪师傅决心要棋高一着,突破纸塑秋色的传统工艺,他不单在仿釉工艺上有成功的创新,而且首创不以别人的真品作底模仿朴,自己设计底模,他从石湾陶花趸的造型中得到启发,创作了一个“龙泉釉滚龙瓶”,瓶中的盘龙扬眉吐气,头角峥嵘,鳞甲毕现,浓淡分明,有栩栩欲活之势。而梁次师傅又创作了一个“滚龙樽”,只见龙头起水,风起云涌,气势磅礴的造型,在秋色中前所未见。汤、梁两师傅的新作一出,便引起人们的注目,成为人们所公认的秋色珍品。后来叶秋师傅又尝试用巴利士油,将仿陶纸塑品过面,使纸塑工艺更为完美。1989年佛山秋色艺术大展,年轻的秋色爱好者黄达才再创新纸塑工艺,采用纸根塑的方法创作了一座一米多高的仿铜鹰。由于纸根的可塑性强,纸根塑的工艺更接近现代雕塑工艺,使纸塑秋色工艺品更为精美,更富于时代气息和艺术感染力。正是,“凭将秋色千张纸,夺取乾坤万象春”。

秋色赛会有着与其他迎神赛会迥然不同的特色,那就是:竞技比赛与民间奖励,这一特殊形式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秋色赛会是多种形式的竞技比赛,它深深吸引着参与者和欣赏者,人们抱着无比兴奋的投入和冲动,无论是手艺高超的工匠、平庸无奇的市民、社会最底层的小贩、工人……不论男女老少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智慧和技能,都有权获得奖赏,而且观赏者人人可参评,都有权投出完全代表自己意愿和鉴赏力的一“标”。正是这种公平的参与性和强烈的竞争性,不但使佛山秋色习俗世代相传,长久不衰,更成为秋色艺术不断创新、精益求精、不断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四、娱乐性

历史上佛山秋色习俗曾多次遭到封建统治阶级的禁革,但还是屡禁不止。

明正德十六年(1521),钦差提学广东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魏校,曾颁布“谕民文”,通令全省“不许唱淫曲,搬演历代帝王,讪谤古今,违者问拿。”当时全省戏剧遭禁,佛山秋色赛会因有“扮故事”的项目,亦备受打击。

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对佛山秋色习俗大加指责,认为秋色习俗令人“目乱烟花,鼻厌沉水,箸珥碍足,箫鼓喧耳,为淫荡心志之娱”。并向统治者进言:“此诚南蛮之陋俗,为有识者所笑也。……小民蠢蠢无知,动破中人之产。奇技淫巧,自致其戎。良有司者,苟能出令禁止,教以节俭,率以朴纯。”秋色习俗被这位学者贬得一无是处。

清初顺治至雍正年间,统治者唯恐明室遗老和爱国志士反清复明,曾一度严禁民间举行秋色巡游活动。至清乾隆年间,由于人民据理力争及碍于社会舆论,佛山秋色习俗始得以恢复。清乾隆版编纂者陈炎宗在《佛山忠义乡志·风土》有一段记述:“夫乡固市镇也,四方商贾萃于斯,四方之贫民亦萃于斯,挟赀以贾者十一,徒手而求食者则十九也,凡迎神赛祷类,皆商贾之为或市里之饶者耳,纠铢黍以成庆会未足云损,而肩贩杂肆藉此为生计则食神惠者不知其几矣”并认为:“若禁抑之使不得仍其故习,此特便夫民相资相养事有近于奢而无害者,固不必遽之以俭也。”佛山劳动大众为办好秋色赛会不遗余力,而佛山的商贾富豪亦关心、参与和资助秋色赛会。而更多的手工业者,即使没有直接动手制作展品或参与出游,但为了提高自己或所经营行业的知名度,也乐于借此机会而为之。乾隆十七年,位居佛山所属五斗口司巡检的孙锡慧,对佛山秋色盛事也曾赋诗一首:“玉蟾流彩照长空,韵事清宵选妙童。仿佛羽衣天半落,锦澜西畔塔坡东。”可见,无论官绅或商贾,不管他们出自何种目的,大多对佛山秋色习俗给予了肯定。

在民间,由于思想意识的局限性以及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一些宗族家规也有提倡禁革如秋色之类的习俗。如明成化十七年(1481)《石湾太原霍氏崇本堂族谱》中的《晚节翁家箴》就极力禁戒族中参加节庆赛会活动,诸如“元宵之灯酒、三月初三之扮饰,五月五之龙舟,七月七之演戏”等等。“缘此等事,虽是后生好胜,实是有损无益。”至清初康熙五十九年(1720)该族谱又再责令子弟:“即如扮春色、舞狮龙、赛花楼、唱鬼戏,此皆无益之费,而且伏藏嗔闹,惹祸招非之事,俱当谨戒。”

然而佛山秋色习俗源于人民,反映人民群众欢庆丰收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情感,抒发人民的理想愿望,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虽阻力重重,却代代相传,难于禁革。这正是佛山秋色习俗的人民性所在。

下面我们列举两例,看看佛山民众是如何评价秋色习俗的:

1925年,佛山民众正积极筹备举办秋色赛会,遭到南海县政府下令禁止。当时著名的岭南派画家、佛山人黄少强,对南海县政府禁出秋色一事撰写一文,题为《出秋景之利害》加以驳斥,文中指出:“今吾佛山秋景之作,或独运匠心,扎作写实,或放歌舞蹈,粉墨登场。箫鼓沿途,秉烛达旦。嬉笑怒骂,歌曲于市井。……斯非大可尚之艺术生活耶。……吾人醉年近处污浊空气与夫机械生活之中,得此表现一地民情风俗之活跃游戏,亦即动乐合奏之艺术生活,以荡涤五中抑郁,调补心灵而为精神上稍增粮食,不宁大足贵耶。……使吾人于艺术生活力与提高,故余始以佛山出秋景为利甚溥,而终以此举为足以提倡也。”这位著名的佛山藉岭南艺术家,认为秋色有娱乐大众身心的作用,应大力提倡。

1932年,栅下铺举办秋景赛会,在公所大门口,有一篇栅下出秋景《序文》,文中道:“因观现时风景,继古迹先声,前届卅余秋,迄今举行赛会,汾水源流,形势一洞天……莫名其妙(指以假乱真、真假难辨的秋色工艺品)。海鲜数十种,各像其生。人生荏苒,光阴可乐,时乎不再,普君视其所以,观其所由,且也,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惠而好我,与子偕行……”佛山人民群众就是这样一如既往,以无限喜悦的思想情感参与秋色赛会,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

秋色这一深入人心的习俗具有无限的魅力,佛山人如痴如醉地沉浸在其中。这一群众自办、自娱、自赏的形式发展为习俗,正是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需要。像秋色赛会那样数以万人参赛,作品数千,而且届届创新、源源不断、层出不穷;观赏者人海如潮、全城轰动;参评、授奖者踊跃、慷慨……在其他类型的赛会里是绝无仅有的。佛山秋色习俗多样化的综合性、强烈的竞技性、广泛的群众性,以及突出的娱乐功能都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正是这种凝聚力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佛山儿女,世世代代传承着这一淳风良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着时代车轮的前进。

第二章 佛山秋色赛会

第一节 秋色赛会的介绍

佛山民间出秋色习俗是以庆丰收为主题,形式丰富、工艺精巧、动静相济、有声有色的巡游表演与秋色工艺品展示相结合,以行业为特色,以竞技为目的群众自我娱乐、自我欣赏的民间节令习俗,也是佛山这座手工业名城特有的习俗形式。

在漫长的佛山秋色民间习俗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不但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民间秋色种类和形式,而且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秋色赛会秩序规程,把多姿多彩的秋色工艺品和多种形式的节目巡游展演编排得井井有条。

佛山的秋色赛会,自明、清到民国时期,都是由各铺民众发起,以铺为单位举行的,铺按地域划分。据清乾隆十七年版《佛山忠义乡志》载:铺原是商业列肆之名,景泰三年(1452),为抵御黄萧养侵扰,号召全乡居民奋起守卫,借铺之名,取次舍之义,以战以守,故兼取营戍里舍之意,又有首尾联络,互相应援之实,佛山原称季华乡,居民按住舍及人口划分为南、中、北三部,初划为24铺,为27铺;民国时再增沙洛一铺,共28铺。铺之划分与称谓,唯佛山与他乡风土有异。明代以后,商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市民阶层形成,行业的分工更加细化,行业内部和各行业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秋色习俗的内涵也随着地方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也推动了秋色习俗的发展。

佛山的居民绝大多数是手工业者、农民和小商贩。不同的铺有不同的行业特色,因而取材、表现形式与风格多彩多姿,如栅下铺,是水产、鱼类批发销售的集中地,因而该铺以鳞蚧类,如明虾、塘虱鱼、开刀大鲩鱼等等像生工艺品最出色;富民铺的居民,商人和小康之家为数不少,秋色制品以雕批工艺品闻名;观音堂铺却以工艺品制作人才多、品种和数量丰富而出名。秋色佳作亦显示出鲜明的行业特点:古董玉器店铺大多集中在祖庙堂铺,该铺群众的秋色工艺品则以仿十大名窑古董、玉器、器皿最精;高基街一带都是木雕制品生的集中地,世代都是高基木雕行能手的徐浩,是雕批秋色工艺的能手;雕批南瓜灯、冬瓜船及果品出名的梁次、梁联兄弟,本身就是富民铺有名的细木工;从事明瓦天窗制造、人称天窗玲的老艺人莫玲的代表作明瓦罗伞,以构思独特、用料巧妙、工艺精巧而闻名;擅长制作蚕茧菊花的刘坤父子都是当地的养蚕能手;灯色扎作大师吴球,祖祖辈辈都是从事灯笼扎作行业的老行家……。他们的行业专长启发了秋色艺术创作的灵感,并以熟练的技巧制作出精美的工艺品,而通过秋色赛会的展示,又使他们的店号行业和个人技艺名声大振。秋色竞技既促进了秋色赛会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利于佛山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以铺为单位举行秋景出会,财力和艺术品充足的铺,多是一铺单独举行,如财力、人力或其他原因,不能一铺举办的,则联络两三铺联办。除本铺发动群众创作参赛工艺品及排演节目外,平时互相有交往的其他铺或四乡,也可发动群众筹备制作各种秋色项目,出会时随会景队伍随行助兴。发起的铺称为“事头”,助兴的铺或近郊乡村称为“亲家”。发起铺在筹备时就事先贴出告示、将出会的时间告知群众,并列出“助庆栏”,欢迎其他铺或外地群众组队参加。有意参加助兴者,事先向发起铺报名。群众自动报名参加赛会献艺的,发起铺也一概表示欢迎。

秋色赛会的筹备,由群众推举得力者,组成筹备处负责赛会的筹备工作。筹备处设立以下7个工作组:(1)总务组:负责主持一切赛会的公务和指挥。(2)财务组:负责一切财务收支项目。(3)交际组:负责与其他参加助兴的铺联系、征集参赛工艺品和表演项目。(4)募捐组:负责向铺内店户募集赞助费用。(5)庶务组:负责购置赛会的一切应用物品。(6)防卫组:负责维持出游队伍的秩序和道路交通,由本铺武馆教头或请别铺武馆教师担任。(7)助理组:负责宣传、编排和印发出游路径,供应秋色巡游用的松光火把、蜡烛,负责出游后收标及供应所需物品。

秋色赛会会期前将举行的具体日期及某某武馆醒狮随行的广告(民间称之为“招纸”)张贴于会景所经过的街道,便于群众到时有秩序地就近观景,同时知照沿途的街道店户和居民,预先订制好奖品(群众的奖品俗称“标”,这些“标”不规定种类和大小规格,可以给利是红包,也可以是锦旗、银牌或实物,全是出于群众的一片心意),以便观景时赏赐给自己欣赏的心水秋色工艺品或节目。

由于秋色赛会以铺为单位举行,助兴的节目必须先在本铺巡游展演,让本铺居民观赏后,再参加主会队伍巡游。又因佛山民国以后才开了几条马路,街道狭窄而多弯,数十队的秋色队伍,都要先在本铺巡游展示后再加入主办铺的队伍,如参加会景的队伍和节目多,往往在横街小巷巡游时,会发生前队还未走完,后续队伍又到,佛山人称之为“撞头”或“咬尾”的情况,以至堵塞街道而无法通行。因此,赛会巡行路线的编排必须慎重而细致。如万一发生队伍相撞的情形时,助兴队伍必须主动避让于路旁,让主铺队伍全部通过后,才随后行进,不得强行插入。(图1)

经过周密的筹备,赛会即按预定日期举行。未及黄昏,街道两旁早已人山人海,来往不绝。入夜,“事头”的队伍就在铺公所的门前出发,俗称“起马”,队伍在附近街道绕行一周,引导来自各方等候会集游行的节目,以及前来助兴的队伍,依次排入巡游行列之中,这一程序,民间岀秋色俗称“会野”。集中整理队伍后,按编排顺序在本铺绕行一周,再复经公所门前,正式依照预定路线巡游,俗称“入路径”。秋色巡游往往至通宵达旦,气氛热烈,动静相宜,错落有致,使观者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尽情地享受丰收的欢乐,感受大自然赋予美的生活情趣。

清代到民国时期,佛山镇内举行的秋色赛会,佛山附近四乡如石湾、澜石、深村、张槎、平洲、叠滘、官窑、松岗等地的不少秋色爱好者,都拿出自己精心准备的秋色作品,踊跃前来助兴,这些镇乡还单独举行过秋色赛会。图1 1982年秋色赛会游行线路图

第二节 竞展的秋色工艺品

一、像生秋色

竞展的像生秋色工艺品,是佛山秋色会景中最具特色的主要项目之一。是群众以信手拈来的废品或极普通的东西,如稻草、灯芯草、刨柴花、鱼鳞、废纸;或萝卜、南瓜、薯类、豆子等普通农产品作材料,以扎作、砌作、针作、裱塑、雕批等手法,制作成各种花卉、鱼类、灯式、四时瓜果、器皿等秋色工艺品,以假乱真,精妙绝伦。

光彩夺目的佛山像生秋色,显著的特点是行业特色鲜明。佛山人依据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和所熟悉的材料,按各自的审美观,进行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景色和生活用品的再创作,以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佛山秋色艺人善于发现并充分表现了自然材质美,使秋色工艺品独具特色。像生秋色所使用的材料,大多是自己生产的手工业、或农副产品,如木瓜、萝卜、甘薯、豆子等等;而且更善于选用其中的废料、次料或边角料,如稻秆、鱼鳞、刨柴花、废纸等。这些材料信手可得,价值低廉,甚至是废物利用。佛山人创造性地利用这些材料,基于爱美的心愿,从现实生活需要出发,按自己直观的感受,无拘无束地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秋色工艺品,真实地再现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借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想与追求。因而秋色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充分反映了像生秋色纯朴无华,情真意切的思想情感与审美情趣。500多年来,世代沿袭的秋色习俗,在佛山人民的努力下不断创新,它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像生秋色工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来自民间的秋色艺人,以自己熟悉的生活为对象,以独特的造诣,不拘一格地进行创作,运用扑、粘、砌、扎、刺、雕、批、塑等多种手法,制作出精巧奇妙,多姿多彩的秋色工艺品,包括风景人物、飞禽走兽、花鸟虫鱼、蔬果器皿、应有尽有,以巡游竞展的形式争奇斗胜,供人们鉴赏。佛山秋色工艺品,以构思巧妙,用料奇特,工精艺绝而著称。鉴于秋色种类繁多,其制作工艺又各不相同,这里仅就几种代表性的秋色工艺作简略的介绍。

1. 粘砌秋色:秋色粘砌工艺的主要特点是巧妙选材,独特的构图和精绝的粘砌技艺。粘砌秋色工艺品使用的材料大多是成本低廉,随手可得的东西,艺人废物利用,利用材料本来的色泽、纹理、形状、质感等特点,经过精心设计,巧手粘砌,便成为一件件精美的秋色像生工艺品。常见的粘砌工艺有:芝麻粘砌、刨口柴粘砌、谷壳粘砌、鱼鳞粘砌、灯芯粘砌、通草粘砌,稻草粘砌、明瓦粘砌、豆子瓜仁粘砌、朽木粘砌、蜡塑粘砌、蚕茧粘砌等十余种。

传统的粘砌,用特别的糯米浆作粘料,把糯米粉调成最稠的糊状,搓成小丸,用水滚熟,用木棰槌一小时,使糯米小丸富有韧力,用作粘合料则极为牢固。(1)芝麻粘砌:形状有芝麻塔灯、宝鼎、人物,采莲船、花篮等等。选匀净的白芝麻,每粒芝麻尖对尖粘砌成“金钱”、“万字”等各种图案。因工艺十分精细,难能可贵而被公认为秋色粘砌工艺的精品。其中以叠滘乡潘洁芳最为巧手。(2)刨口柴粘砌:首创者是栅下铺的莫玲。刨口柴粘砌的秋色工艺品有罗伞、宫灯、八宝灯、塔灯、大牡丹等。制作罗伞或各款灯式,先用铁丝扎出轮廓,选厚薄均匀的刨花片,按设计的花纹图案剪裁后,卷成小圆圈形,然后按图粘砌,镶嵌在灯廊上,常见的图案有金钱、梅花等图案。大牡丹的制作工艺是利用刨柴的原色,把刨花片剪成牡丹花瓣形状,再粘砌成花蕾、小花朵、大花朵,用纸制成几片绿叶,纱纸涂上香胶制成花茎,用纸塑工艺制成花盆,纸团涂泥浆作盆泥,一盆盛开的大牡丹便可制成,工艺精美,正可谓“化腐朽为神奇”,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图2 1988龙年秋色之台面秋色《刨柴牡丹》(3)谷壳粘砌:最巧手的制作人是栅下铺的周定帮,其代表作是谷壳粘砌罗伞。工艺与芝麻粘砌大同小异。周师傅粘砌的罗伞,其构图和花纹十分丰富,不但粘砌出花草图案,还粘砌出一套套人物故事,细致精巧。(4)鱼鳞粘砌:一片片鱼鳞,本来是普通的日常生活废物。鱼鳞清明透亮,富有光泽,被秋色艺人用作秋色工艺品的原料。选取片大、匀净的鱼鳞,用漂白粉漂净,阴干后逐片裁剪成圆形、梅花形等各式花样,再逐片绘画上图案花纹,用粘砌法镶嵌在铁丝廊上,或用细铜丝逐片穿成图案粘在灯廊上,点燃里面的小灯,晶莹夺目,五彩缤纷。著名的鱼鳞粘砌艺人有林汝、吴球等。(5)灯芯粘砌:灯芯洁白质朴,可塑性强。将灯芯(原色或染上各种颜色)塑成花草、人物、图案,用粘砌工艺粘在罗伞或灯廊上,再以灯芯结成金钱、菱形、梅花形状,用坚韧的线穿成灯絮,一个清新素雅、美观大方的秋色工艺品便制成了。著名的灯芯工艺粘砌艺人有梁新,他制作的灯芯粘砌罗伞,曾在秋色赛会上博得群众称赞。1989年元旦“佛山秋色艺术大展”展出了佛山市盆景学会李广、劳植、何永、冼九培、何谓忠、黄达才等集体制作的一个高二米多的五层灯芯宝塔,是历史上灯芯粘砌的巨作。(6)通草粘砌:通草本是民间用于疏风通乳的常用中药材,色白质脆。秋色艺人以通草粘砌的秋色工艺有两种,其一是选取其粗枝,横切薄片,每片绘上花草图案,用铁丝穿好,粘砌在灯廊上,其效果与鱼鳞粘砌工艺相似,晶莹可爱;其二是选其细枝,以柔力结成金钱、菱形及吉祥喜庆的图案文字,制成通草灯、通草花篮等秋色工艺品,工艺精巧,素雅大方。(7)稻草粘砌:秋色艺人将稻秆剪裁成小段,按所设计的图案逐段粘上。此手法可用于粘砌稻草灯色、罗伞等秋色工艺品。1989年元旦的“秋色艺术大展”展出的稻草灯和稻草罗伞,图案十分丰富,有花卉图,双鱼图,灯屏上配上单色剪纸画,平凡而古朴、素雅而美观。(8)明瓦粘砌:明瓦,是民间用作天窗透亮的贝壳片,质脆而带闪烁的光泽。栅下铺的天窗工人莫玲首创,将形状不规整的明瓦片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精心雕刻,绘上颜色,用幼铜丝逐块穿好,粘砌在罗伞或灯廊上,首创塔形明瓦宫灯,新款雅致,颇具特色。(9)豆子瓜仁粘砌:秋色艺人选用黄、绿、红、黑等各种颜色,大小不同的豆子,粘砌出各种花纹图案。豆子秋色灯结构严谨,典雅大方。秋色艺人还善于用白色的南瓜籽、红色和黑色的北瓜籽、带有花纹的葵瓜子粘砌出各种花式,制作成瓜籽灯、宝鼎灯等秋色产品,可算是匠心独运,难能可贵。(10)朽木粘砌:观赏盆景的石山,一般选用英德、太湖天然石或连州石蕊叠砌而成。而佛山秋色的石山却是用天然剥蚀腐朽的水松树头、被白蚁蛀食腐朽的废木、嶙峋古劲的老桑树根,经艺人别出心裁地拼凑连缀,粘砌成一座座层峦叠壑、飞瀑流泉、深邃回环、风景优美的名山缩影。秋色艺人往往还在石山之上,用甘薯、萝卜、木瓜雕刻亭台楼阁、庙塔桥梁、人物花草,使石山景色秀丽。朽木粘砌工艺以莲花路坤记、叠滘乡的孔行手艺最为精良。(11)蜡塑粘砌:佛山人民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的生活,更喜爱万紫千红的百花,艳丽芬芳的鲜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然而好花不常开却是遗憾事。佛山秋色中塑造的花朵,却能四季如春,永不凋谢。五彩缤纷的秋色之花把佛山人民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这是秋色艺人无穷智慧的结晶。每逢出秋色,便见繁花似锦,姹紫嫣红,一簇簇、一团团,迎风摇曳,美不胜收。秋色花卉的制作,取材各异,是秋色制作中较为综合性的工艺,细致而复杂,常见的是采用蜡塑粘砌花朵的工艺,制成的花朵鲜艳欲滴,令人爱不释手。较成功的作品有吊钟花、桃花、兰花、梅花等。

吊钟花是华南特产名花之一,盛产于肇庆、四会、清远等地山区,而以鼎湖蓝柯山的吊钟花为最佳。此花每年冬末春初盛开,花若钟形,十余个小钟一簇,每朵小花钟悬花蒂下垂,如一个个倒吊着的小钟。每株开花数百簇,每簇数十小钟,妙趣横生。花有大红色、宫粉、白色三种。真的吊钟花是春节花市畅销的品种之一,秋色艺人制作的吊钟花,在金秋时节便盛开供人欣赏,实在难得。吊钟花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先用木雕刻吊钟花印模,蘸上一层薄薄的石蜡,待全冷却后剥离木模。较早时,秋色艺人用“白苓蔴”撕成细条,末端蘸上松香作花蕊,或用灯蕊扎成小束套在花钟内,以粉红色的胶线作蒂,每簇花用蜡剪成数层作花托,配上或蜡塑或纸或布作的绿叶及花蕾,便制成一束束可爱的吊钟花。著名艺人有丰宁铺的十三庆、山紫铺的张和、祖庙铺的区甜、高基街的梁次,他们都是制作吊钟花的能手。1929年的秋色赛会,张和的吊钟花被评为第一名。秋色著名老艺人梁次制作的吊钟花,除花钟的花瓣轻卷外,色调多层晕染,鲜艳欲滴、饱含水分,梁师傅还将剑麻丝扎成组,剪成花须,粘上一种名叫“谷精子”的中药材后,镶入花钟内,花蕾分别制成未放、欲放、初放三种,每种花蕾镶配不同的花须,欲放的还吐一须雄蕊。花蒂的柄用灯芯做成,染上颜色后呈不透明状态。梁师傅用小铜丝系好花钟,套上粉红色的塑料胶管,使吊钟花每组花钟栩栩如生,巧夺天工,20世纪70年代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受到北京群众的好评。

秋色桃花的制作工艺与吊钟花大致相同,只是花的造型不同。桃花的布局疏密大有讲究,疏处花大而娇艳动人;密处如繁花锦簇,灿灿春光。几片绿叶使含苞待放的花蕾更显得生气盎然。过去数十年,桃花的制作工艺相互沿袭,虽也十分艳丽,但也有不足之处。佛山秋色艺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同时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使秋色的制作工艺更为完美。1988年民间艺术研究社秋色车间艺人又把原来用蜡塑的花瓣改用布粘,简化了繁琐的工序,效果亦佳。

蜡梅的制作工艺与桃花相似,只是花形和颜色略异。而花蕾则用爆谷壳代之,是清幽脱俗的秋色花卉之一。桃花与蜡梅的制作工艺以观音堂铺承龙街的“闲也乐”最为擅长。(12)蚕茧粘砌:秋色菊花的制作工艺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凡用纸或蜡塑成的菊花,即使美艳如真也不得入选。秋色菊花以蚕茧粘砌工艺和萝卜雕批工艺为上品。秋色艺人选黄色或白色的蚕茧,斜纹剪成菊瓣,用铁丝扎成花枝,以纸做花蒂和花托,花形有单层和多层,单层花小,多层花大。而制作蟹瓜菊则需以两片蚕茧粘贴成长条花瓣,把蚕茧菊瓣逐片粘砌于花托之上,以苓麻做菊蕊,再用铁丝牢缚于枝干上,用纸塑法制菊花的花盆及盆泥。盆菊一般七八朵以至十余朵花,而一盆大立菊则需数百朵。蚕茧菊花富于欣赏性,不但色泽自然,而且肖如真菊。金秋时节正好是赏菊之时,因此,一盆精工的蚕茧菊花往往会令观者拍案叫绝。1956年“佛山市秋色剪纸盆景观赏会”展出了石角乡刘坤父子合作的蚕茧大立菊,受到观众的称赞,同年八月送广州文化公园“佛山灯色,秋色观赏会”展出,印度尼西亚观光团参观了展览,盛赞蚕茧菊花为“永不凋谢的花”。1989年“秋色艺术大展”展出两盆用蚕茧粘砌工艺制作的水仙花也收到惟妙惟肖的效果。

除上述12种主要的粘砌工艺外,还有许多出自秋色艺人别出心裁的奇妙之作。如艺人梁浩,用棉絮束成玉米的黍芯,用黄豆逐粒按玉蜀黍的排列粘砌在絮芯之上,涂上黄丹、美黄等颜色,用皱纹纸作黍衣,熟烟丝作黍须,制成的玉蜀黍真假难辨;也有秋色艺人用毛线撕成绒粘砌瑞冠花;用天鹅绒布粘砌鸡冠花;用黑、白木耳粘砌牡丹花等等。只要构思独到,粘砌工精,其作品亦必神肖。

2. 纸塑秋色:纸塑秋色作品题材广泛,无论夏彝商鼎、名窑陶瓷、人物蔬果等等都可用纸塑工艺制成,无不仿如真品。做纸塑秋色工艺品,作者首先要创作一个泥胚作为底模,或挑选现成的实物为底模,选透水性好的纸撕成长三角形,用清水湿透,逐张贴在泥胚外表,把整个泥胚铺匀,俗称“打水底”,其作用是免使纸扑与泥粘固,不易脱出,然后用旧纸涂糊,逐层贴上,厚至三四毫米,待纸朴层干透后,先将纸朴部分剥开,取出纸模,再朴纸粘合破口,用沙纸精心打磨光滑,涂上调好颜色的油料,一件仿陶或像生的纸扑秋色工艺品便可告完成。

纸塑秋色的工艺主要有仿陶和像生两种:(1)纸塑仿陶工艺图3 1982年秋色赛会之台面秋色纸扑陶器

在近百年佛山秋色纸塑工艺的发展史上,纸塑仿陶工艺在秋色艺人的不断研究中得到革新。自清末三元寺了尘法师首创纸塑仿陶秋色工艺品以来,传统的纸塑工艺都用木油仿陶釉。民国初期,丰宁铺秋色艺人陈潮、邓仲、黄海等油漆工人继承了尘法师的纸塑技艺,用木油、猪油、漆灰作釉料,制作了一批仿全国十大名窑的秋色工艺品,其中由邓仲师傅制作的一件《仿龙泉绿釉大乳钵》,竟能透过釉色映出半透明的花纹,在丰宁铺秋色赛会上展出,名噪一时,被誉为“丰宁十大窑”。20世纪20年代,孖窦富贵图的汤继、汤洪兄弟,改用松香油加染料仿陶釉,不但釉色和质感更加酷肖陶均釉,而且原来难以干透且粘手的缺点得以改进,人们从此可拿起仿陶秋色品细细观赏。汤洪还首创了不用石湾陶器作为底模,自己创作了《滚龙醉红吐白胆瓶》参加秋色赛会,轰动了佛山城,被誉为“台面王”。这件作品曾参加佛山近郊澜石圩的秋色会景,群众都说这个《醉红吐白胆瓶》是石湾的均釉陶器,不相信是纸塑工艺品。后来,沙洛铺的秋色艺人梁次对纸塑工艺作进一步改革,以汤洪的《滚龙瓶》作参考,改为高1.4米《滚龙绿釉大龙樽》,被群众公认为纸塑秋色的精品。此后,纸塑的仿陶秋色工艺品沿用松香油仿陶釉法,效果良好。代表性的纸塑秋色工艺品还有梁次的仿陶人物《鲁智琛》、《贵妃醉酒》;叶秋的仿陶《罗汉》、《花木兰》;李昭、汤继的《五彩瓶》等,纸塑秋色工艺名手辈出,张和、李标、陈辉、耀祯、芦沃、郑荣、梁辉记、简明记、梁浩、李镜、劳植、李广、冼九培等都曾有佳作参加秋色赛会。

纸塑仿陶秋色工艺,除仿十大窑陶釉制品外,还有由著名艺人汤洪创制的纸塑胎毛瓦坯仿陶工艺,代表作是一对雌雄的宝鸭,是仿石湾名艺人黄炳的名作《宝鸭穿莲》的作品,这对纸塑宝鸭羽毛毕现,活跃有神,与陶塑艺人黄炳的原作竟难分真伪,令观众叹为观止。这对宝鸭曾参加南海县上边乡秋色会景,观众中有位曾在当押铺当过“朝奉”的老先生,看到此鸭以为是有人拿黄炳的真品充当秋色,当他拿在手中细细观看良久,才喟然叹息道:“我真年老眼拙了,竟无能分辨真假,倘若如今有人请我再做朝奉,我也不敢应承了。”

此外,用纸塑工艺制作的秋色工艺品,还有仿古的钟、磬、鼎、祭、簋、符、币、钱等器皿,也常出现在秋色赛会中,其纸塑法与仿陶塑相同,在营造质感方面,则在漆油中调入金蒙石沫,再用石绿粉点缀成铜锈的痕迹,达到古朴天然,真假难辨的效果。(2)纸塑像生工艺

秋色中的蔬果工艺品不少是用纸塑工艺制成的,如菠萝、芭蕉、甘蔗、芒果、柚子、丝瓜、马苓薯、芋头、茄图4 1982年秋色赛会之台面秋瓜……,大至冬瓜,小至花生米,都可用色纸塑青铜器纸塑制成。其工艺与仿陶略同,取新鲜果作底模,用纸塑法脱模,在纸塑胚上涂上蔬果的颜色,在表面蘸上一层滚溶的密蜡,有仿如真品的效果,其中微妙之处则需根据实物所需作技巧上的变化。如制作甘蔗,富民铺、观音堂铺的秋色艺人最有心得,他们用厚纸皮卷作圆筒,再用油灰塑节芽,用芦根作蔗须,涂上一层薄薄的用胶水调制的白铅粉,以沙葛寸余填塞纸筒两端的空洞,再涂上紫黑色或青绿色涂料,制作出来的甘蔗与真品无异。

曾有这样一个笑闻:那是1957年的一个盛夏的大暑天,骄阳似火,烈日当空,佛山郊区一位农民大伯拉着一辆满载蔬菜的车子路经升平路,只见他挥汗如雨,口渴难忍,看见路旁有间卖水果的店铺,便停下车子快步跑上前买了一段黑皮大蔗,迫不及待地便大口咬了起来,刚咬一口就觉得不是滋味,正要质问售货员,猛然一抬头,看到“佛山秋色工艺社”的大牌匾,那位农民大伯恍然大悟,连声说道:“真像、真像,这大蔗就和我们村里种的一模一样。”

有外国参观团来民间艺术研究社参观,外宾们兴致勃勃地观看在正门口陈列的一对石狮子,啧啧称赞中国石雕工艺精细。接待外国朋友的梁次师傅有趣地问:“请你们猜猜这石狮子有多重?”外宾们有的说这石狮子起码有一千斤,也有说是二千斤的。梁师傅又说:“请问你们有哪位朋友能把这石狮子举起来?”外国朋友一个个都表示无可奈何,只见梁次师傅两手拿起石狮子,轻轻一举便把石狮子高高举起,外宾们看得目瞪口呆,竖起大拇指夸赞说:“好大的力气,了不起,了不起。”梁次师傅解释说,这是用纸塑工艺做的佛山秋色,看上去有四千斤重的石狮子,其实只不过四五斤罢了。外宾们听梁师傅这么一说,将信将疑,一个个争着要试试重量。啊,轻得很,连声称赞道:“佛山秋色,好手艺,好手艺!”

1989年元旦,在群众艺术馆举办的《佛山秋色艺术大展》的展台上,摆满了岭南佳果,圆圆的柑桔,红红的苹果,黄澄澄的木瓜、芒果,还有香蕉、柿子、沙田柚子……琳琅满目,展台前常有来参观的朋友为着争论这些果品是真是假而吵得脸红脖子粗,最后还得展览厅的服务员特许他们用手拈拈重量,最后才以哈哈大笑而结束争论。有些小姑娘看到这么好吃的水果馋得把小指头塞在小嘴里不肯离去,还常常有小朋友拉着妈妈要买水果吃哩。

纸塑秋色工艺品难度最大的,要算是剥开的花生了。昔日三官铺“陶情轩”的秋色艺人用薄薄的沙纸裱扑花生的外壳,再认真雕琢外壳的凹凸花纹,用葱头红色的外衣仿花生米的衣,用柚子核或象牙雕花生仁,其工艺之精细,竟能任由观者细辨而无人可识其真伪。

此外,用纸塑像生工艺制作的秋色工艺品,还有食品类的烧猪、酒埕;日用品类的碗、碟、刀、秤、砧板……,真可说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过去,普君圩三圣宫德昌酒楼的师傅们就擅长制作纸塑烧猪,钟标师傅则擅长制作酒埕。秋色艺人用纸塑法做出猪的胚,然后用油炸豆腐皮粘在纸塑胚上仿烧猪皮,局部涂上烧焦的颜色,放在食箱之上与新鲜出炉的烧猪无异。酒埕的制作亦用纸塑法制成埕胚,涂上淡黑色的油料,埕口还贴上酒店的招牌纸,神肖如真。图5 1982年秋色赛会之台面秋色仿真酒肉

3. 香胶塑秋色工艺

香胶塑秋色工艺同样包括香胶塑仿陶工艺和香胶像生工艺两种。主要原料是香粉。(1)香胶塑仿陶工艺

香胶塑仿陶工艺由著名的石湾陶塑名师潘玉书首创。1929年观音堂铺出秋色,潘玉书用香胶仿陶塑了《李铁拐与吕洞宾》参加了赛会。李铁拐腰系葫芦,脚穿草鞋,半蹲着正在缚结鞋带,侧首仰视、两目炯炯有神,神情活跃;吕洞宾背负宝剑负手而立,大有洒脱红尘的风度,其精细的工艺与他本人的著名陶塑可比美,博得观众高度的评价。(2)香胶塑像生工艺

香胶塑像生工艺主要是仿鳞蚧类水产工艺品。秋色艺人梁浩用香胶塑青蛙,其精细之处,连青蛙身上的皱纹、青蛙的昂首长鸣、驚惶欲遁或趋趋前爬的动作都塑得生动无比。又如栅下铺用香胶塑鲮鱼、鲩鱼、鳙鱼的形状,再用锡箔绘出鳞片,还有剖开的鱼,则用木膏水作鱼血,将明瓦搓碎作削出的鱼鳞,加上纸塑木纹砧板、刀、秤等物,一个沽卖鲜鱼的摊档便如市场上常见的鲜鱼档无异,活鱼用纸塑木鱼盆盛载,细细的胶丝系着鱼腹粘牢于盆底,一尾尾香胶塑鱼游于水面,跃跃欲活,栩栩如生。秋色艺人陈乔用香胶塑法仿制一个海鲜摊档,陈列边鱼、挞沙鱼、响螺、鲟鱼、鲈鱼、鲢鱼之类的海、河鲜,不但形似、连鳞、眼、须、翅都极为精细,加上表演者边走边模仿叫卖,生动而真实,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

4. 蜡塑秋色:蜡塑法除应用于制作花卉外,还用于仿制玉器、鳞蚧、动物和食品。其工艺是用泥土造成所塑玉器的模型,然后用石膏铸模,将调好颜色的溶蜡灌注到石膏模内,冷却后取出细细琢磨。过去,祖庙铺、黄恒庵、“谪禅”、“闲也乐”等所制的玉箫、玉磬、古汉玉璧、玉镯等,被群众公认为像生秋色佳品。近年,后起之秀陈谓忠用蜡塑工艺制作的仿古玉璧、玉如意,酷似碧绿的翠玉,在秋色艺术大展中展出,受到观众的好评。图6 1988龙年秋色之台面秋色蜡制玉器

艺人林牛、王章以及普君铺、大基尾铺、鹰沙铺,曾用蜡塑法工艺制作明虾,装配上酷似大明虾的眼、爪、刺、钳,放于水中,如真的大明虾一般。秋色艺人林牛,曾在1957年以蜡塑法制数十只形状各异的小虾,送到当时正在广州文化公园举办的“佛山秋色展览”展出,观众异口同声赞不绝口。

用蜡塑法制作鱼类、猪肉、腊味、虾饺、点心、花卉、食品也不乏其作品。1982年秋色赛会的鲜鱼摊档,还有宴席九大盘、烧鹅、烧猪、美酒佳肴,件件都如真品,足可以假乱真。秋色中的鲜鱼摊档,人们看到的像生秋色鱼,不但有原条在水中“游”着的鲜活鱼,还有开刀鱼、鱼头、鱼肉、鱼肠,还有血水淋淋的鱼头、鱼脊骨等。秋色魚制品用蕉叶盛载,置放在“竹笪”上,与市场售卖鲜鱼的摊档无异。猪肉摊档用蜡塑法塑出一方方的猪肉,有半肥瘦的,还有瘦肉、猪肝、猪脾等等。《佛山忠义乡志》·风俗篇中载“状屠沽之杂陈”就属这一类。图7 1982年秋色赛会之台面像生秋色点心图8 1982年秋色赛会之台面像生秋色佛山名菜图9 1982年秋色赛会之像生秋色(粤菜九大盘)图10 1988龙年秋色之担头像生秋色烧猪米酒图11 1988龙年秋色之台面秋色开刀鱼图12 1982年秋色赛会之台面秋色猪肉档

与蜡塑工艺相似的还有用凉粉、木薯粉作原料塑制仿生秋色品,如煮熟凉粉塑塘虱鱼,或用玻璃纸粘成虾形,煮熟木茨粉灌入玻璃纸作虾肉,放于水中,透过水影,半透明的虾肉酷肖鲜虾,生动逼真。出游时,有用木盘盛放在水中游的,有在台面上盛放的,还有表演者用竹箕、篮子,盛载各种像生果品、农产品、鱼类,肩挑步行,沿街叫卖。1982年秋色赛会的开刀鱼和1988龙年秋色盛会制作的开刀西瓜,任由观众近观品评亦难辨真假,像生之妙使人难以置信。这一类蜡塑工艺品在秋色赛会出游时属“景色”一类。图13 1982年秋色赛会之台面秋色开刀鲩鱼

5. 雕批秋色:在出秋色的队伍之中,雕塑类是用冬瓜、南瓜、木瓜、萝卜、柚子等作原料,雕刻花舫(又称紫洞艇)、采莲船、灯、鼎等。最引人入胜的要数雕刻南瓜灯,冬瓜船灯及柚子灯了。秋色艺人将瓜果内的瓜瓢去掉、用刻刀在南瓜、冬瓜的外皮上雕出图案花纹,还雕刻出人物、建筑物造型,冬瓜船内甚至还雕出船内的桌子、椅子等摆设。船内装上小灯,通明透亮、画面清晰、十分别致。批削秋色品多以萝卜、甘薯、木瓜、芋头为原料,精心巧手批削各种水果、盆花;用瓜果薯类作原料批削的果品花卉也极具特色,如用芥兰头批削牡丹花、萝卜批削白菊花、木瓜批削杨桃等,都是秋色艺人精心巧手之杰作。6. 针刺秋色:佛山秋色中的针刺工艺以针口灯居多,此外还有针刺壁画,工艺精巧奇妙,富于欣赏性。秋色艺人只要用一张硬皮纸、几支针茎大小不同的铁针,便可制作出美妙的针口灯。其制作工艺是:选原色硬纸(可用100至120克白色或有色咭纸),轻轻绘画山水、人物花卉、名人诗句,按所设计的灯型,每一立面一画,用大小不同的铁针在蜡板上按图刺画,在画面的虚处均匀地密密细刺,留下画、诗句图案的实图14 1988龙年秋色特艺灯之线。针刺的技艺十分讲究,针路要匀滑千针灯整齐,针孔之间疏密适度有序,使用的针粗细,针孔大小恰当,针刺虚实分明。针刺工艺完成后,用折叠法按所设计的灯形折成富有凹凸几何立面,在接口处粘合,不需要灯廊骨架,便可制成多款针口灯色。常见的灯形有“批皮橙”、“六角形”、“宫灯”、“如意形灯”等,点灯于其中,透过针孔,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便映透出来。著名针口灯艺人林汝、张赢州的针刺技巧,竟能精细地表现图画山色的浓淡远近,可见其工艺非同寻常。当年,国家领导人董必武同志到佛山民间艺术社观赏了针口灯后甚为称赞,高兴地为针口灯提名为“万针灯”。

7. 泥塑秋色:秋色中的泥塑工艺品有动物像生和植物像生两大类。擅长动物像生工艺的秋色艺人梁辉、吴居,用泥塑法制作“水盆鸭”极为逼肖。其工艺是先用陶泥做出剖开去净毛的鸭胚,鸭脚、翅膀、肝脏、肠子均细细琢磨,连鸭身上的毛孔也毕现如真,可算得上是泥塑像生秋色之力作。1989年“秋色艺术大展”,展出了民间艺术研究社秋色车间创作的泥塑猴子山,一座奇峰峭壁的石山,是用泡沫塑料蘸泥浆仿制的雕批工艺品,石山上用泥塑法塑出120多只形态各异的小猴子,有打秋千的、爬树的、觅食的、也有打架的、骑在母猴背上的、猴妈妈搂抱着小猴喂奶的……一只只猴子活灵活现,简直比动物园里的猴子山还要有趣。展览会上,许多小观众围着泥塑猴子山看得津津有味、乐而忘返。

植物泥塑像生工艺主要以仿岭南佳果和农产品为主,如木瓜、橙子、番石榴、葡萄、凉瓜等等。艺人用泥塑出瓜果的胚形,涂上颜色,最后涂上一层密蜡。擅长泥塑的秋色艺人香槐师傅,用泥塑造荸荠的外形,用大蒜衣作花蕾和芽,染上紫黑色,细细刻出节纹,与新鲜荸荠毫无差别,足可以假乱真。

8. 其他像生秋色工艺品:秋色工艺品的随意材质和不拘一格的制作工艺,使佛山秋色日新月异,其种类与表现手法仅能作一般的概括,不能一一尽述。除上录七大类之外,也还有许许多多别出心裁和独特工艺制成的优秀之作。如观音堂铺曾用数十种形状各异的中草药材作原料,制作了一只“药材紫洞艇”,艺人选不同形状,色泽丰富的药材,粘砌成五彩缤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花舫,加上演员男扮女装,划船叫卖药材的表演,亲切感人,别具一格。有些艺人曾巧妙地用柚子核批削成花生仁状,用松香煮溶拌和,冷却后切成小方块,在秋色巡游时沿街叫卖花生糖,虽制作方法简单,其鱼目混珠的妙处,却能令许多观者扑朔迷离,任凭逐一揣摩也分不出真假。又有秋色艺人曾把随意捡来的红阶砖碎磨成碎末,拌上少许青砖碎末,用水浸湿,盛载于芭蕉叶上,边巡游边叫卖:“好靓新鲜虾春(虾春,即虾的卵子,味道鲜美)”,其情真意切的表演使人无从挑剔。此种不拘一格的秋色工艺品出现在秋色赛会上,往往使观者拍案叫绝。二、彩扎秋色

民间秋色彩扎工艺,是指用竹篾或铁丝为主要原料,采用纱纸或丝绸扪制的造型秋色工艺品。我国的彩扎有悠久的历史,公元二世纪的秦宫廷内已采用华丽的灯色来装饰,汉代彩灯更有铜灯、铁灯、陶灯等等。《南史·宋武帝纪》有“壁上挂葛灯笼”之记载。唐代睿宗景云二年(711),民间便有观灯的习俗。明代以来,佛山的“纸马火龙”、“柚灯纱笼”,就是民间秋色习俗的主要项目之一。清代道光年间,吴荣光的《佛山忠义乡志》有“本乡扎作极有名,人物故事尤精,外乡多来购之”的记载。

佛山秋色灯主要分为竹织灯笼,头牌灯、鱼灯、彩龙灯、人物故事灯与秋色特艺灯等六种。

1. 竹织灯笼:用极纤细的竹篾编织而成,用纱纸、明纱、绸布扪衬。过去,灯笼行有一对行业对联,联语说:“巧制玲珑凭竹织,明通光亮现花纹”,巧制玲珑就是力求通透明亮,结构均衡,层次分明,点灯于其中则花纹透现,清晰美观。故灯笼行又称之为“通明行”。佛山秋色巡游,多用两个诺大的竹织大灯笼作前导灯,又称“开路灯”,灯笼上写上鲜明的主题,如“佛山龙年秋色”或“佛山秋色赛会”。竹织灯笼用途较广,灯笼的形状,还有腰灯、蛋形、莲子灯、斗方、福货、元货、粗货、手灯等八种花式。此八种灯笼较少出现于秋色竞技巡游,而较多用于各种民间习俗与家居或店铺装饰,如民间灯节上灯、中秋节赏灯、小孩开学、卖懒,以及喜、丧事用灯等。

2. 纱灯:没有统一规格,灵活多样,主要有兰盆、八方、六角、四方等形状。其工艺是以铁丝扎灯廊,用暖色在明纱上绘画花草图案和诗句。多用作秋色巡游队伍中先导的信号灯。

3. 头牌灯:头牌灯形似牌楼,高三四米,宽约二米,灯体分三层,下层作花篮形底座,中层为六角扁榄形,是灯的主体,顶层多作宫殿楼台式。以铁丝和竹篾扎成灯廊,用明纱或丝绸扪面,中层和顶层配上彩扎的麒麟、龙、凤、孔雀、喜鹊等吉祥动物形状的小灯,两边点缀蜡头绸衣人物,各式花卉、绒球、琉璃彩珠,构成精美的图案以作装饰,四周吊挂形状各异,满绘诗画的小彩灯作灯絮,中层的灯屏绘画山水风景画,灯内外点燃小灯数百盏,灯光透过明亮的灯纱,辉煌夺目,五彩缤纷。每于秋色出游时,“事头”和各铺“助兴”的节目之前,必有头牌灯作前导,斗丽争艳,各显其技,谓之“斗头牌”或“斗灯式”,以工艺优异、既大型又气派的头牌灯先声夺人,展示赛会的规模。图15 1988龙年秋色盛会之头牌灯

4. 秋色鱼灯:出秋色的巨型灯式,每盏鱼灯巨者长达四、五米,小者亦有两米左右。用铁丝扎成各式鱼类的轮廓,扪上明纱,绘画鳞片,鱼腹内点燃十数盏明灯,数人持举,鱼贯而行,宛如一幅多彩多姿的秋色水族夜游图,观者如置身于海国,别有一番情趣。鱼灯的扎作技巧,以顺德大良最有名,佛山扎作艺人亦擅长此技。

5. 彩龙灯:彩龙,又称龙灯,彩龙的扎作技艺是佛山彩灯工艺一绝。龙头和龙尾是用竹篾扎胚,绸布扪面,造型精美,龙目炯炯,双腮双角,灵气活现;龙身用竹篾扎成圆筒形,数个圆筒用绳子连带成一节,每节中部扎把竿,表演者作耍舞之用,用绸布绘画鳞甲,披在竹织圆筒上成了“龙身”,配上绸布做的水波浪,按鳞甲不同颜色分别称为金龙、银龙、彩龙。彩龙的耍舞套路有叩柱、双金钱、单金钱、穿龙肚、跳龙脊、盘龙、反脊等。盘旋翻腾,金光闪烁,出神入化,变化万千。图16 彩扎龙头

6. 人物故事组灯:人物故事组灯是佛山彩灯较有代表性的品种之一,民国版《佛山忠义乡志·实业》记载:“本乡扎作极有名,人物故事尤精”。人物故事组灯多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一套人物故事灯就是一个戏剧故事场面,如“貂蝉拜月”、“夜战马超”、“桃园三结义”、“八仙过海”等。还有反映现实生活题材和生活风情大型组灯,如“艇仔粥”、“叫卖公鸡榄”、“拉黄包车”、“街头理发档”等等。近年还流行卡通人物、动物灯,使观众耳目一新,风趣自然,诙谐亲切,使秋色赛会更能展现浓浓的地方风情和生活气息。

7. 绸衣公仔组灯:清代至民国时期兴起的人物灯,以文明里邓忠记扎作的绸衣公仔最著名。绸衣公仔用香胶塑人物公仔的头与手,用铁丝扎人物的身体和动态,配上不同人物的绸衣,人物生动传神,动态灵活,别具一格。建国后,民间艺人加入民间艺术研究社,佛山彩灯扎作技艺不断创新。1960年邓辉师傅以现代题材,创作了杂技团大型电动绸衣公仔人物组灯,取得成功;1988年龙年秋色盛会,邓师傅又创作了“李文茂起义”、“丝露花雨”两组绸衣人物灯,观众评价颇高。

8. 秋色特艺灯:主要是通过扎作与粘砌技艺,做成各种形状的罗伞、宫灯、花篮、龙船灯、宝塔灯等。秋色艺人别出心裁地选用各种材料,剪裁成各种花纹图案形状,以粘砌工艺制作而成。用刨柴花粘砌的叫“刨柴灯”,用芝麻粘砌的叫“芝麻图17 1988龙年秋色特艺灯之稻草灯鱼鳞灯”,还有通草灯、鱼鳞灯、灯灯芯灯、稻草灯、瓜籽灯、豆子灯、明瓦灯、刨柴罗伞、稻草罗伞、灯芯罗伞、鱼鳞罗伞、通草罗伞、稻谷罗伞等等,此外还有蟾蜍灯、番瓜灯等象形动、植物灯。在各式秋色灯中,以秋色特艺灯工艺最精奇。著名秋色特艺灯艺人先后有莫玲、吴球等,后起之秀有杨玉榕、陈棣桢等。图18 1988龙年秋色特艺灯之灯芯灯图19 1988龙年秋色特艺灯之刨柴罗伞

秋色灯的种类近百种,彩灯的形状有大型座灯、圆形、六角形、宝塔形、扁形等等。大型座灯有船灯,如牌楼花舫式的龙船灯;有宝塔组灯,灯高数米,七层或九层,以莲花作底座,每层吊挂小灯,金碧辉煌。80年代后历次的秋色大巡游,大型的人物组灯和各种形状的瓜果灯、动物彩灯多用彩车盛载巡游展演。

此外,秋色中的花车以及出日景“晒标”时搭的龙楼凤阁,都是以出色的彩扎而成的。过去,民间秋色赛会都在晚上举行,点燃油灯蜡盏,若明若暗,加上以游行展览形式展出秋色艺术品,观众没有机会细细欣赏,一般说来,工艺都较为粗糙,而大型的民间秋色都有“晒标”之举,即出游时群众看到自己喜爱的秋色品都可以给予奖励,挂上一个银牌,谓之“中标”,获得银牌多的秋色工艺品,需于数天后再出日景,在祖庙前“彩搭堂”的龙楼凤阁上“晒标”,让群众对优胜的秋色工艺品仔细地鉴赏评论,因而出日景的秋色工艺品工艺绝不能马虎,都是绝妙的精品。经二三天竞展评论后,便请戏班在龙楼凤阁演戏数天,称之为“谢标”,仪式至为隆重。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祖庙铺出秋色日景,搭了个十丈高的龙楼凤阁,横跨新涌,两条大龙柱盘旋而上,竹织的一套套人物故事精致华丽,火树银花,群众形容当时景象为:“百尺龙楼与凤楼,披金错彩万花浮”,群众夸赞搭龙楼凤阁的工艺为“巧搭堂”。

彩灯的制作工艺以“走马灯”最有代表性。大型人物组灯多用“走马灯”的原理,单层或多层“走马”。近代,还利用电动的原理,使“人物”活起来,按故事情节,人物能行走、能打斗。“走马”的工艺分为明转和暗影两种。明转是在灯的四周绘制各种题材的人物故事,舞蹈或图案动物,在灯的外围旋转。暗转是在灯的内层,透过灯光的影射,显露旋转的形象。其制作方法是用竹篾扎成灯形,灯内装上风车,用纸皮绘制人物或景物,粘附在风车的边缘,用灯火的热力上升作用推动风车旋转的“走马灯”。生动有趣,情景交融,更富欣赏性。

佛山秋色的彩扎工艺,内容极其丰富,题材广泛,构思独特,清新脱俗。题材涉及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既丰富新颖,又亲切自然,形态万千。加上用佛山“铜衬”剪纸装饰,色彩艳丽,灿烂夺目,金碧辉煌,更具装饰美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深为群众所喜爱。佛山灯色之丰富,工艺之精巧,闻名遐迩,民间有诗为证:“履端六日趁圩期,灯市繁华色色奇,最慕鱼灯成比目,树头花底缀双枝。”著名的灯色老艺人邓辉制作的彩灯灯形美观,款式新奇,工艺精湛。后起之秀有陈棣桢等。

第三节 秋色工艺品的特色

佛山秋色作为民间艺术,质朴纯真,刚健清新,无所拘束,以情感人,以美宜人,是最生动、最丰富的乡土风俗艺术,是佛山人民智慧的象征,中华民族文化的奇葩。其工艺特色,可概括为“新、奇、妙、肖”四字。

何谓新?佛山人出秋色,有两个约定成俗的规定:

一是凡街市上现成可以买到的像生物品不能算作秋色,不得参加秋色赛会。有一次秋色赛会,有人买来金线街黄江记出售的纸花拿去参赛,经群众鉴定,拒绝其加入赛会。又如以蜡翻模的果品,不少已成为市场出售的商品,许多家庭作为摆设的玩物,因而也不能算作秋色。也就是说,参加秋色赛会的每一件展品,无论从选材、设计,以至制作,都必须经过参赛者的创作实践过程。因此,秋色是民间业余创作的成果,秋色赛会赛首先是人民群众的智慧。

二是参赛的秋色工艺品都应该是新作。历来佛山秋色赛会都规定:凡参加过上届赛会的工艺品,则下届不得再参赛;或是别人已经出赛的,都不能不加创新地仿制。有些作品虽然同类或形状相似,但选用的材料或制作的工艺都不能尽同。出秋色都是以“铺”为单位,有强烈的竞争性。过去,佛山秋色艺人的制作技术都是保密的,一般不轻易将技术传给别人。然而,每一次秋色盛会都是一次秋色工艺观摩交流大会,秋色艺人善于观察别人的制作技艺,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创作,使秋色工艺品不断创新,精益求精。因而佛山秋色赛会讲究的是人民群众的创意。

有一年富民铺出秋色,梁浩制作了一群雏鸡,看似生动活泼,但美中不足。原来梁师傅是用废纸拧成一个个椭圆形的小纸团,糊上一二层平滑的纸,再用细铁丝缠上纸作雏鸡的头和翅膀,工艺粗糙,造型不美。后来汤洪师傅细心研究,改用棉絮染上深浅不同的嫩黄色,撕成薄片,逐片贴裱在纸团上,并用小弹簧制作雏鸡的脚和翅膀,装上黑玻璃珠作小眼睛,经过一番细致的工艺改革,一群小雏鸡变得活灵活现,生动可爱,在第二年的秋色赛会上,人们称赞道:如果真的母鸡看见了,也会误认为是自己孵出来的小雏鸡哩。

所谓奇,是佛山秋色艺人能“化腐朽为神奇”。“神奇”是佛山秋色的灵魂,故有“神奇的艺术”之称。它的奇特之处与众不同,其核心就是奇异的选材。那五光十色,百态千姿的秋色工艺品竟然是以随处皆见,信手可得,不值分文的手工业废料,或用极普通的薯、葛之类制作而成,是与人民群众切身的关係,甚至是切肤之痛紧密联系。艺人不但从这些廉价的东西甚至是废料中发掘出蕴藏在结构、纹理、色泽等方面的美,而且在这些材料中灌注了奇特的构思、设计与加工,使废物变为出神入化的工艺品供人们欣赏,丰富和美化人们的生活,这不能不使人大为称赞。就拿最普通的甘薯来说,富贵人家对它不屑一顾,而它却是劳苦大众的主要食粮,人们不但靠它填饱肚子,而且还发现了它美的内涵,把它雕琢成最幽雅的“花中之王”——兰花。秋色中常见的“罗伞”,本是用金丝银线刺绣的昂贵的奢侈品,是皇侯贵族出游时才有资格使用的东西。佛山秋色罗伞却人人可以造,品种有数十类之多,其名字称得上是千奇百怪。仅罗伞一类,就有刨柴罗伞、灯芯罗伞、通草罗伞、稻秆罗伞、明瓦罗伞、豆子罗伞、瓜籽罗伞、蚕茧罗伞、鱼鳞罗伞等等。更稀奇的还有佛山著名的骨科李广海医师,用为病人医治骨伤剩下来的大大小小的几百个蜡丸壳制成“蜡丸罗伞”;甚至还有用数百张当票制成奇特的“当票”罗伞。这些大罗伞不但神奇,而且美观;这些秋色工艺品有血泪,也有欢乐。那是佛山秋色艺人神功奇技的伟大创造。在旧社会,劳动人民勤劳半生却是朝不保夕,有些百姓只好抵押衣物暂时糊口,往往是当票成堆也无钱赎回,这其中的辛酸轻易就能勾起大众的共鸣。用数百张“当票”制作而成的罗伞参加秋色出游,是人们对罪恶的旧社会的有力控诉。正因为佛山秋色这种“材质随意”的工艺特点,所以佛山秋色不分阶层、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职业,最广泛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所热爱,能够数百年沿袭、继承,像佛山秋色那样有近千人长期参加创作、实践,以一年一度的频率,创作出大量的作品供人们欣赏,能够掀动全城并为之倾倒的秋色习俗是极其少见,十分奇异独特的习俗。

佛山秋色之妙,在于它巧妙地综合运用多种的创造手法和制作技艺,以最适合游行竞展的形式满足群众艺术欣赏的需要。当一盆盆傲雪凌霜的秋菊、清雅的水仙、娇艳的大丽和牡丹,以及一个个精致典雅的灯色展示在观众眼前的时候,人们怎么也不会把俏丽多姿的艺术品与刨柴、鱼鳞、废木、萝卜、甘薯联系起来。而且当人们得知那么娇美的菊花、兰花、桃花、吊钟花确实是质脆的萝卜、甘薯或毫不显眼的蚕茧、碎布制作而成的时候,在惊讶和大惑不解之余,一定由衷地赞叹佛山秋色艺人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艺人在拿不同原料和技艺制作各种秋色品时,在选用色彩时,都是费尽心思、反复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才获得最佳的效果。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出秋色,有位擅长画工笔山水画的画师准备编扎一只紫洞艇参赛,并声言凭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