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 难的99个问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09 17:22:44

点击下载

作者:钟新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上 难的99个问题

世界上 难的99个问题试读:

前言

人人都有好奇心,如果不是这样,人类至今恐怕还是猴子。好奇心越大,往往就拥有比其他人更出众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在这里,我们不探讨二次元空间,也不计算重力加速度,而是研究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追寻它们的答案。

世界上最难回答的99个问题,它们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然而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这些来自生活中的千奇百怪的问题将挑战你的思维能力和知识库,现在准备好迎接挑战了吗?

胶水为什么不会粘在包装罐的内壁上,干毛巾为什么擦不干桌子,口袋里的耳机线为什么总是缠在一起……这些看似简单的现象背后却有着复杂的奥秘。皮肤每28天完成一个代谢周期,是什么让我们想睡觉,伤口愈合的时候为什么会痒,我们为什么对密密麻麻的东西感到恐惧……知道这些,你将更了解自己。狗为什么抬着腿尿尿,为什么啄木鸟不会脑震荡,草根“小强”到底有多强……动物世界的问题颇有几分趣味色彩。

在阅读中体味快乐,在思考中摆脱束缚,原来生活之美在于丰富多彩,在于好奇心永无止境。

第一章 科学生活趣味多

如果没有阻挡,光会一直传播下去吗

神说要有光,这个世界便有了光。神说光要一直传播下去,那么光就真的会一直传播下去吗?抛开一切的桎梏,超理想的状态下或许真的可以一直传下去,你说呢?

许多人都曾问过这样的问题,光是否会一直传播下去?太阳光经过漫长的太空旅行来到地球,其他未到达太阳的光线去了哪里?如果没有遇到遮挡,光可以一直传播下去吗?

光作为一种能量,必须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在受到阻挡的情况下,肯定是会衰减,直至最后消失。当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光并没有消失,只是我们用仪器捕捉不到相应的频率而已。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光在每次碰撞消耗之后都会存在一定的剩余,也就意味着即使遇到阻挡,光还是可以继续传播下去。从物理的角度来说,当我们认为处于传播过程当中的光所剩余的能量足够小,对于我们所要进行研究的物体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就认为光已经消失了。

在没有阻挡的情况下,光会一直传播下去吗?这是毫无疑问的,肯定会!在绝对的理想状态下,光在传播的过程当中不会产生任何损耗,是可以一直传播下去的。光不会感觉到疲惫,它的使命就是走向未知的旅程,只要拥有足够的能量,就会一直走下去,如同数学当中的射线。

但是,实际上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光的传播状态,而不可能真正实现。虽然光的传播是不需要任何介质的,但是在整个宇宙当中不会出现完全的、绝对的无阻挡状态。就算是在人们所普遍认为的真空当中,也存在着能量的涨落。由于能量的涨落,就会形成相应的物质。光在传播过程当中肯定会和这些物质相遇,造成相应的能量损耗。所以,在现实情况下,光是不可能一直传播下去的。

为什么行星都是球形的

生活致力于抹去我们的棱角,使我们变成一个球,只是为了让我们可以“滚”得更远。所有行星也都是球形的,这是不是一个巧合?因为宇宙也想让它们可以“滚”得更远。

话说在一个古老的年代,那个时候并不是所有行星都是球形的,它们还都保存着自己鲜活的棱角,在宇宙当中飞行。只是,在经过几亿年的变迁之后,在我们发现它们的时候,它们早就已经不复当年的模样。

根据,伟大的“苹果掉落”理论,如果在没有外力进行干扰的情况下,一切物体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之下都有向中心聚集的趋势。也就是这样,一个苹果就砸在了牛顿的脑袋上。虽然行星的表面上是固体的,但是在足够的压力下,固体是具备着变形性的,并且小颗粒的固体碎片是可以进行再次重组的,这些都为行星变成球形提供了可能。

首先,在行星形成的过程当中,是完全依靠旋转将微小的颗粒一点点聚集起来的,这种旋转的过程就导致了小颗粒围绕着大颗粒进行旋转,最后被其同化。所以,大多数行星从开始的时候就是球形的。其次,任何一个天体在其内部都存在着质量中心,这个中心可以被看作质量最密集的地方,它对于这个天体的其他部分具备绝对的、毫无疑问的控制力,这个控制力是向四周扩散的,这就要求天体的各个层面必须保证相同的密度。所以,在同一个层面聚合的点的密度都是相同的,只能形成一个球面,而不是其他形状。只有在保持绝对平衡性的情况下,才能在宇宙这种以万年作为单位的地方长久地生存下去。

细细想来,其实我们和行星之间有着相似的地方。行星面对宇宙,如同我们面对这个世界,都是沧海之一粟。我们需要遵守这个世界的规则,抹去自己的棱角,让自己“滚”得更“远”一些。

地球上哪里最厚

地球上最厚的地方在哪里?是第一高峰珠穆朗玛,是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或者是人的脸皮?还是说这些都不是呢?

有人说,这个人脸皮厚针扎不透,是不是可以算作这个地球上最厚的地方呢?当然,这只是一个小笑话,或许在某些时候可以这么理解。

珠穆朗玛峰被称为地球上的第一高峰,高约8844.43米,那么从峰顶到地心的直线距离,是不是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厚的地方呢?好像也不是,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不是正圆形的,而是呈鸭梨形,怪就只能怪珠穆朗玛生在了北纬29度线上,实在是无法获此殊荣。

鸭梨形的地球上,最厚的地方应该在赤道附近。摆上一个地球仪,我们沿着赤道慢慢看过去,位于南美洲中部的厄瓜多尔境内的钦博拉索山将会成为此次观察的重点。

钦博拉索山海拔高度和珠穆朗玛峰比起来的确有些寒碜,只有6272米。在世界高峰界绝对属于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其成为地球上最厚的地方。能夺得这项桂冠,就得说说钦博拉索山的先天优势。

根据科学测量,地球的厚度是不均匀的,赤道相对南北半球来说较厚。钦博拉索山顶峰距离地心的距离是6384100米,而珠穆朗玛峰距地心的距离为6381949米,整整相差2151米。因此,从地心算起,钦博拉索山是目前地球上最厚的地方。后天努力型的珠穆朗玛在先天优势型的钦博拉索山面前只能是望洋兴叹。

但在地球厚度榜上,钦博拉索山也仅仅是暂时位列第一,因为珠穆朗玛峰正以每年1.8厘米的速度生长,所以在若干年之后很有可能会后来者居上。

知道了地球上最厚的地方,难免就对最薄的地方也有了念想。位于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和珠穆朗玛峰可谓是同病相怜,其深度达到了11034米,但说到世界上最薄的地方,它也只能徒呼奈何。实际上,地球上最薄的地方是大西洋南部靠近南极洲的一条裂谷,其地壳厚度仅为15000米,可谓是地球上最薄的地方了。

地球值多少钱

地球值多少钱?这真是一个让人抓破头的“变态”问题。但是,既然存在就是合理的,你难道不想知道地球到底值多少钱吗?

地球可能不是整个宇宙当中唯一孕育着生命的星球,但是是我们人类目前唯一赖以生存的地方。以前你想过要估算一下地球的价格吗?大多数人不会这么干,不过有科学家就这么干了。

根据英国《每日邮报》2011年的一篇报道,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天体物理学家劳宁教授日前发明了一种新的公式,可以评估行星的价值。他为地球估价3000万亿英镑,相当于90000个盖茨所拥有的财富,是所有行星中最“贵”的。这里面的评价指标包括行星的年龄、体积、温度等诸多因素。

劳宁教授还用这一套测评指标测出火星的价格是最低的,仅为10000英镑(约合人民币106000元)。

对于劳宁教授的计算方法,很多人提出了质疑。其中有一类人认为,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如果仅仅用金钱来衡量的话,多少有些不靠谱。至少,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前提下,我们完全可以凑够足够的钱,但是再也找不到一个可以让我们生存的地方。

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如果需要给一个商品进行标价,就必须要考虑其价值和使用价值。在计算整个地球值多少钱的同时,我们是否需要将整个地球所拥有的财富一同计算进去?当然这不仅仅是一个加法。如果要明确地标价,还需要有一个市场的存在,但是在宇宙中,我们至今未曾发现这样一个市场,而现在去谈论地球的价格,就有些痴人说梦的意思了。换句话说,即使可以明码标价,也绝对是有价无市。

站在唯物主义哲学的高度,地球是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但是确实是没有价格的,只因为地球不是商品。其实,在此时我们无需讨论地球到底值多少钱,而是要善待我们的环境,珍惜地球上的生命,珍惜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

吃多少细菌才安全

细菌也能吃?这似乎和我们的逻辑常识是相悖的。虽然我们的确是生活在一个有菌的世界里,但是在谈到吃时说细菌,还是会让人为之色变。那么细菌到底能不能吃,吃多少是安全的呢?

我们对于细菌的理解多数是狭隘的,谈到细菌总会掉一地鸡皮疙瘩。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细菌都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细菌中还有对人体有益的,比如乳酸菌。

细菌无处不在,时时都与我们发生亲密接触。它们的直径一般在0.5微米~5微米,根据其形状可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虽然大多数细菌对于人体是无害的,但是由于它们声名不显,就被我们自动忽略了,反而是一些有害细菌被人们所熟知,也让人们变得愈加惶恐。

一般来说,对食物进行清洗可以清除一部分细菌,但是对于大多数细菌是没有丝毫作用的。在合适的温度下,细菌的繁殖速度可以惊人地达到2的N次方。

食物中的细菌主要是在其生长过程当中携带的,还有的是在运输、储存的过程中沾染的。通常我们对付细菌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高温,一种是低温。

至少到目前来说,高温是杀死细菌的最好方法,但这一招并不是对所有食物都适用。

事实证明,低温可以抑制绝大多数细菌的繁殖,但是总的来说,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有些细菌的耐寒能力相对来说较强,身处冷冻室中时很“乖巧”,但是只要给一点阳光,就绝对会“灿烂”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曾经有无数科学家“前赴后继”地想要研究出一种可以更好、更有效地杀死细菌的方式,但是很遗憾,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有效方法,仅仅处于一个正在研究的阶段。这就意味着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首先我们需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尽量减少家中食材的囤积量,做多少吃多少,压缩细菌繁殖的时间和空间;最后,面对那些可以煮熟吃也可以生吃的食材,咱们还是尽量煮熟了再吃,千万不要考验自己的抵抗力。

马桶VS刮胡刀,谁更干净些

最脏的生活用品是什么?别告诉我是马桶,千万别告诉我是马桶!如果有一个排名的话,马桶能否排到前十位还有待商榷呢。

谈到生活用品当中哪一样是脏的这个问题时,很多人在潜意识里一瞬间就想到了马桶,这或许是一个思维的惯性。只是,在这里只能很失望地告诉你,和其他生活用品比起来,马桶还算是干净的。

中国台湾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人们采用冷光仪对生活日用品进行检验时,本来被人们冠以最脏名头的马桶绝对算是大放异彩。在被检测的十种物品,马桶上的细菌量是最低的。而以前名不见经传的刮胡刀却坐上了细菌之王的宝座,这让人们大跌眼镜。

或许这个时候,刮胡刀应该高喊两句天道不公,只是事实确实如此。测验结果显示,刮胡刀的含菌数量为120万/平方厘米,口罩30万/平方厘米,牙刷25万/平方厘米,而马桶则为10万/平方厘米。试想一下,我们每刷一次牙就等于吃掉了两个半马桶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汗毛倒竖有木有?

细想一下我们就不难发现,刮胡刀的刀片在多数时间里是粘附着胡楂儿的,而且长期被放在浴室这种相对潮湿的环境当中,这些都给细菌的滋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女性的粉扑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弱于刮胡刀,这或许可以算是男女平等的一个体现。天天化妆,如果不及时对粉扑进行清洗,就会导致粉扑上沾满皮肤的碎屑、汗液以及油脂等,其肮脏的程度,相对于打扫卫生的抹布也是不遑多让了。粉扑如果达到半年时间不曾清洗,其细菌的含量将会达到20万/平方厘米,马桶盖绝对是望尘莫及!

在这里就有一个小提醒,刮胡刀使用后要及时进行清理,最好不要放在浴室这种潮湿的环境里,牙刷和口罩绝对是要定期更换的。为了脸蛋着想,及时清洗粉扑也很重要,女性们在追求美丽的同时也要注重健康。

世界上最难听的声音是哪一种

所有的东西在用“最”来修饰的时候,都会使人产生一些极端的感觉。比如,最难吃的食物,最脏的日用品,当然也有最难听的声音。关于最难听的声音,你了解吗?

在我们对于一件事情摸不着头绪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调查。当我们判断不了一个问题的答案时,最好的办法是投票。所以,英国著名学者考克斯设立了一个专门的难听声音网站,在其中精选出了34种不同的声音,其中得票数最多的是呕吐声。

呕吐声排名第一其实不难理解。一般来说,单纯从声音的角度来说,呕吐声对于人耳朵的刺激远远达不到第一的标准。但是人的思维是多方向、宽角度的,在听到这个声音的同时,人们的脑海里就难免会做出一个相应的反应,那就是有人在呕吐,大脑当中也会模拟出相应的场景,甚至在某些时候人们的嗅觉也会参与进来。从基本生存机制的角度上来讲,如果你周围有人呕吐,是因为吃了某样东西,而你可能也吃了一样的东西,然后你就会在心底生出一种危机感。

排名第二的是麦克风的回声。麦克风是人类文明前进的一个产物,但是这个产物和塑料袋一样饱受非议。麦克风的回音紧跟在呕吐声之后,让人不胜其烦。其实,更多的可能或许是因为人们厌烦了一些拿着麦克风高高在上的人的议论。

婴儿的哭声和火车摩擦铁轨的声音并列第三。没错,它们就是并列的。说起来婴儿的哭声和上两个声音有“异曲同工”的地方。

口袋里的耳机线为什么总是纠缠在一起

原本打理好的耳机线放在口袋里,掏出来的时候已经是纠结成一团乱麻。对此我们是满头黑线,而又无可奈何。到底是什么让耳机线总是纠缠在一起呢?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所以在我们用耳机打电话或者是听音乐的过程当中,身为传播过程当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耳机线也会随之振动。如果耳机线是一种有灵性的生物,我们或许可以认为口袋里原本打理好了的耳机线是因为回忆起刚刚舒缓或激烈的音乐声,在乐声中左右摇摆,最终“拥抱”在了一起。不过耳机线明明是个死物,以上说法纯属想象。

根据结构学的观点来说,耳机线的主要构成是其中的金属线和外面包裹的塑料。而在塑料皮的包裹之下,它的长宽比例是极度失调的,远远不能和电脑的电源线相比。瘦弱的身板也就导致了它更容易向生活屈服,而不是挺直腰杆。这同时也说明一根耳机线受到了多种作用力的影响。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为了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享受到乐趣,原本的一条耳机线还要在上半部分分成两条,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因为我们毕竟不是固定不动的,在我们运动的同时,装在兜里面的耳机线也会随之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当中,由于其受到多方面的作用力的影响,耳机线也期盼着可以寻找到一个促使自身稳定的方式,那么紧紧地纠缠在一起,通过“身体”之间的缠绕,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自身的稳定状态,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你总看到装在兜里的耳机线纠缠在一起,一副相当纠结的样子,其实它自己也不愿意这样。谁愿意在好好排队就可以更快到达目的地的时候,而去冒天下之大不韪加塞呢?

胶水为什么不会粘在包装管的内壁上

胶水是连接两种材料的中间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胶水能将纸张、墙纸、木板牢牢地粘在人们想要它们待的地方,但是为什么胶水不会粘在包装罐的内壁上呢?

胶水不会粘在包装管的内壁,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一个事情。正如有人说,如果胶水会粘在管壁上,那么就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只能称之为最烂的发明,而不是一个伟大的发明。但是很显然这个说法并没有给我们一个合理的解释。

实际上,胶水根据其品种的不同,具体功效也不尽相同。有的胶水是粘贴纸张,有的胶水是粘贴塑料,有的胶水则是粘贴钢铁。我们必须针对这些具体的用途来区别对待,用不同的容器将它们装起来,这样就不会出现粘在包装管内壁上的情况了。

但是,现实生活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因为现在绝大多数的胶水,不论其功效,都是装在塑料包装管里面的。还有些胶水在倒出来之后就会直接粘在包装的外面。

现在我们姑且可以这样认为,针对那些具备高强度黏着力的胶水,比如说三秒胶、502之类的胶水,它们的包装管内壁都是做过特殊处理的,这样就不会使其黏附在内壁上。

这种说法或许曾经很有市场,不过最近开始变得销声匿迹。因为有学者指出,胶水的黏合作用主要是依靠分子之间的互相作用力完成的。胶水没有接触到空气的时候,也就代表它们并没有发生一定的氧化反应,其中的水分也没有完全蒸发,所以胶水中的分子是没有办法进行互相作用的。如果打开胶水管的盖子,让胶水和空气发生反应,你将发现胶水还是会粘到包装管内壁上。

多少只羊身上的羊绒才够织一件羊绒衫

羊绒衫是以山羊绒为原料针织而成的服装,因其手感细软、保暖性好、穿着舒适而广受欢迎。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卖出的羊绒衫超过百万件。那么,你知道多少只羊身上的羊绒才够织成一件羊绒衫呢?

如果你想既暖和又苗条,那么羊绒衫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羊绒衫以其在保暖性和舒适性上的出色表现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一般来说,正宗的山羊每只每年产绒量约在150克~300克。现在经过改良之后,一些品种山羊的产绒量一年可以达到700克左右,但是质量上明显存在着一定的欠缺。所以一件羊绒衫一般需要三只羊的羊绒。

但是,现在存在一个很明显的问题,那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羊的产绒量之间有一个矛盾。不过,这貌似并不影响某些服装专卖或者是打着服装专卖旗号的人在大量销售羊毛衫。那么,这些羊绒到底是从何而来?

黑心商家在打出羊绒衫专卖的旗号的时候,其产品当中的主要成分当然不可能是羊绒,而是掺杂了很多细羊毛在内,更有甚者掺杂了更多的人造纤维,或者是在其上涂抹滑石粉,以便于混淆视听,欺骗消费者。所以,在购买羊绒衫时首先要看价格,一般羊绒衫价格在1000元以上,如果低于1000元,那么肯定是假货无疑。在看过价格之后,还需要摸、抓、放等。所谓摸,就是要进行揉搓,如果在摸完之后,手指在搓动的过程中还是会产生滑腻的感觉,那么必是假货无疑。所谓抓,是区分羊绒和细羊毛的一个关键所在,羊毛是实心的,而羊绒是空心的,所以一抓便知真假。放更多的是体现一个物体的弹性,羊绒衫在抓完放下之后会迅速恢复到平整状态,不会出现褶皱。

干毛巾为什么擦不干桌子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那就是干毛巾往往擦不干桌子上的水渍。而将毛巾浸湿拧干之后再擦的话,则会很容易。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按照常理来说,干毛巾本来应该吸水性能良好的,可是为什么我们在用干毛巾擦桌子的时候,桌子上的水渍并没有被吸收到毛巾当中去呢?

具体原因远远没有想象当中的复杂。简而言之,干毛巾因为去除了水分,所以其中的组织结构相对较为严密,而且其中的空隙被大量空气所占据。在擦桌子的时候,因为缺少一定的压力,所以桌子上的水就没办法将空隙当中的空气有效地挤压出来,擦不干桌子这件事也就很正常了。而浸湿之后的毛巾,由于在浸泡的过程当中,其纺织物内部的空隙被有效打开了,水也就十分容易充斥进去。在拧干的过程当中,水分大量被排出,但是其中的空隙还在,空气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充斥到其中,所以就可以很好地用其擦干桌面上的水渍。

当然,这和毛巾的材质、大小、纺织的技术方法也是存在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毛巾的大小和厚度是决定其吸水多少的一个关键,成正比关系。从材质的角度来看,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造纤维正在进一步侵吞植物纤维的市场,但是从单纯吸水的角度来说,植物纤维要远远高于人造纤维。从纺织技术的角度来看,在上述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般来说纺织采用的纤维越细,其吸水的性能就越好。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不难理解为什么干毛巾的吸水性能反倒不如湿毛巾了,正如那久旱的土地恰逢甘霖时的不知所措。因为实在是干得太久了。

为什么锤子打不穿橡皮泥

锤子打不穿橡皮泥这件事,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但是却解释不出来一个所以然。很多人纳闷,为什么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其实这也正是我们生活当中的一个悖论,那么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在锤子和橡皮泥接触之后,不论怎样用力敲击,橡皮泥只会从原来的团状变成饼状。而在我们拿起一根细针的时候,就会发现针轻而易举地就把橡皮泥刺穿了。很多人表示不理解,根据纯粹的物理学解释,为什么做出同样的功,取得的效果却截然相反呢?

这主要是由于橡皮泥自身具备很好的延展性,也就是随着受到敲打或者是挤压力,会沿着受力的方向进行延展。当我们用锤子进行敲击时,因为锤子的平面相对来说较大,所以橡皮泥就可以随之进行一个很好的延展,而不会被打穿。这就如同我们从高处跳下来之后,双膝有一个弯曲的动作以减少冲力。而橡皮泥的延展性也很好地完成了这项工作,使其本身免受大的伤害。但是,用针的时候,更多的力集中在了一点,而不是一个平面。也就是说,橡皮泥和针尖接触的点上的力已经不能依靠单纯的延展性而进行有效的抵消,所以我们会看到针很容易就将橡皮泥刺穿了。

冰箱里的东西温度都是一样的吗

同样是长时间放在一台冰箱当中的物体,其温度应该是相同的。但是为什么从冰箱中拿出的水果尝起来远比巧克力要凉呢?到底是谁欺骗了我们?

不同的人进行尝试,都得出了一个无差别的结论,那就是刚从冰箱当中拿出的水果尝起来确实要比巧克力凉得多。同是在一个冰箱当中,存放了相同的时间,为什么温度存在着如此大的差别?是冰箱欺骗了我们,还是我们的身体欺骗了我们?

根据纯粹的物理学的观点,是两种因素导致了我们感觉上差异的存在。第一,物体的比热容。也就是同等单位下的物体在改变单位温度时所释放或者是吸收的热量。水果当中最主要的成分是水,刚从冰箱当中拿出来的水果要在单位时间内在口腔当中上升到一定温度,所需要吸收的热量就远远要高于固体形态的巧克力,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然这也就导致了吃水果的时候,我们需要在短时间之内散发出大量的热,也就会让我们感觉到水果比较凉。第二,不同的物体之间热传导的效率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冬季的时候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就是摸铁远比摸木头要感觉冷。这就是由于金属制品的热传导效率要高于木制品。水的热传导效率是高于巧克力的热传导效率的。有这两个原因存在,人们感觉到水果更凉也不足为奇了。

虽然上述观点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但是明显不够完善。因为这还和我们每个人的身体构造息息相关。长时间的进化过程,使我们的身体对于周围环境存在简化了的理解过程,可以简单地表现成酸、甜、苦、辣、冷、热等。相对来说,这六个字里面,只有甜是大多数人都很乐意接受的。巧克力是甜的,而大多数水果是酸的。所以,在我们品尝的过程当中,感觉水果冷那就再正常不过了。

第二章 动物世界真奇妙

为什么南极没有熊

2006年的公务员笔试科目当中曾出现“为什么南极没有熊”这样一道选择题,此事曾在当时引起热议,各界人士对此褒贬不一。只是,南极到底是因为什么才没有熊的呢?

达尔文在研究物种起源的过程当中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许多地方有类似的环境,却没有相同的物种存在呢?这也是物种进化的一个基本观点,事实证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毕竟不是一个虚言。

老天是爱笨小孩的,如果南极有熊存在的话,你要让企鹅怎么办?这句话看起来像是一句玩笑,其实不然。物种的整体进化过程,必须要呈现出一个与之相符合的食物链。食物链是循环往复的,所以我们就可以说在以企鹅为中心的南极大陆食物链上,已经完全杜绝了北极熊生存的可能。事实也同样证明,在南极这片大陆上,这种大型的北极来客貌似没有立足之地。也就是说,现在除了人为地将北极熊运送到南极,没有其他的办法。虽然表面上南极和北极的环境相差不大,但是北极熊到底是否能够适应南极的环境,还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动物的进化史和整个地球的发展变迁有巨大联系,在地理环境上来说,南极和北极有明显的不同。北极是被大陆围绕的洋盆,而南极则是被三个大洋所包裹着的大陆。在距今约2.5亿年以前,联合古陆开始走向了分裂的征程,到了6000万年以前,南极已经成为一片独立的大陆,可以说和其他大陆之间有天堑之隔。熊是一种适应能力极强的哺乳类动物,在北半球的多数地方都有分布,从棕熊到北极熊,贯穿了热带到北极。在距今20万年到50万年,北极熊从棕熊当中分化了出来,在整体适应北极的环境之后,改变了皮毛的颜色和自身的体温调节系统等,更好地适应了北极寒冷的气候,所以进化之后的北极熊就成了这片大陆的代表生物。北极熊已经习惯了寒冷的气候,就导致了其不可能穿越温带、热带然后前往南极去寻找一个新的属于它们的乐土。或者说憨憨的北极熊也不知道在地球的另一端有着适合他们生存的环境,要不然拼上一条熊命大举迁移也不是没有可能。可能有人就会问,那为什么熊不去南极进化,而要在北极进化呢?这主要是由于熊本来就分布于北半球,而且在这个时候南极大陆早就已经独立了出去,熊天生不善于长途游泳,而南极大陆与其他大陆之间的海洋又从来没有完全冻结的时候,这就阻隔了熊去南极进化的路。说的好听一些就是熊懂知足常乐,反之则是熊缺乏一种冒险精神。

即使在以后动物进化的途中南极也可能会出现熊类,但是肯定和现在的北极熊是不一样的,虽然在历史上不曾发生过,但是我们在此刻也不排除这个可能,因为在南半球的南美洲还是有一种熊类的存在的,那就是眼镜熊。虽然这个熊类和其他的熊类基本没什么血缘关系,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它也是熊。可能在以后的大陆变迁当中联合古陆还会重新出现,熊类也可能踏上南极这片乐土,只是在短时间内没有这个可能。

如果北极熊当中也出现一个诗人,我想它会如此说:“曾经有一份来自南极的邀请我没有珍惜,直到失去时才后悔莫及,摇摆的企鹅,就那么从我眼前走过,即使看着大海,也等不到春暖花开,熊世中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一定对南极说我来了。”只是,上苍对于北极熊貌似并没有偏爱,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动物,熊注定这辈子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泅渡那片海洋,只能饱含无奈地对企鹅说上那么一句:“日日思君不见君,同在极点处!我在北极的这片天堂,眺望与我相对的方向。”

狗为什么吃屎

总是会听到一句老话说:狗改不了吃屎。只是狗真的改不了吃屎吗?这到底是天性,还是癖好?

狗吃屎这个话题由来已久,完全可以算作是妇孺皆知的范畴。

狗吃屎其实是异食癖的一种,即食粪症。在狗还没有成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的年代里,野生犬类个体的力量相对来说是较为弱小的,天敌很多。为了更好地保护新生儿,避免夭折,小狗的母亲通常会舔小狗的生殖器和肛门,同时会把其排泄物吃掉。这是一种母性的行为,通过将其粪便吃掉可以防止味道外泄,有效地避免天敌的侵扰。久而久之,小狗在其母亲的影响之下,也会将自己的粪便吃掉,这就完全是一种模仿行为了。还有,犬类动物天生对于草食性动物的发酵排泄物非常敏感,它们喜欢那里面的味道,在吃不到的时候,只能采用其他东西进行取代。另外,野狗是一种群居动物,在其组织当中,阶级是十分明显的,所以在整个团体当中,处于弱势的狗就要吃高阶的狗的排泄物,这代表着一种臣服。

而在野狗经过人类的驯化,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的朋友之后,其吃屎的原因就大大增加了。第一,小狗的灵性相对来说较高,在初期,损坏器物或者是随地大小便都会遭到饲养者的体罚,这就造成了小狗心里的恐惧,所以在大便之后,为了避免此类状况发生,小狗只能采取湮灭证据的办法,将拉出来的屎吃掉。第二,为了引起主人的注意。小狗在受到冷落的时候,会采取一定的办法来引起主人的注意,而吃屎这种看起来不正常的方式也许就是小狗的最佳选择,当然在它们眼里,屎也不是那么难吃的东西。最后,一些疾病也会造成小狗食粪,例如胃肠寄生虫、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狗为什么抬着腿尿尿

狗为什么抬着腿尿尿?是因为讲卫生,还是遗传下来的天性?是所有的狗都这样,还是只有一部分狗是这样的?

据极不可靠的传言:在一个遥远的年代,那个时候所有的狗尿尿的时候都是蹲着的,直到唐太宗那个年代才发生了改变。在太宗皇帝华山祭天的时候,有一只小母狗因为内急,直接跑到树后进行解决。但是这个行为惹恼了玉帝,遂降下天罚,天降神雷,劈倒树木,把小母狗砸死了。公狗看到了以后非常害怕,所以在每次小便的时候,都要用腿顶着树,以免被砸死。

事实上,八九个月以下的幼犬,不分雌雄,其小便的方式都是采取蹲式的。过了这个时间段后,绝大多数公狗在尿尿时都会首先抬起一条腿,而母狗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会抬腿撒尿。

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决定的。首先,这是一种动物天性行为的遗传,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流淌在它们的血液当中。野生状态下的犬类,一般用排泄物来划分、标明自己的领地范围。公狗是整个族群当中的守卫者,用他们的气味来进行势力范围的划分无可厚非。抬着腿尿尿则主要是因为采用这样一种有些不太完美的姿势,气味可以飘得更远,让其他地方的公狗了解到这是某一群狗的私人领地,闲狗免进。其次,这也是公狗爱讲卫生的一个习惯,抬腿尿尿就完全避免了在排泄的过程当中弄湿自己的腿。最后,其实抬腿撒尿也是一种性别的体现,特别是在交配的季节,这种抬腿撒尿的举动会明显增多起来。

当然,也并不是说所有公狗都是抬着腿尿尿的,长时间的驯化已经让狗这种动物失去了越来越多的本能,天性遗传下来的基因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被消磨殆尽,虽然抬腿撒尿无论如何也算不上“狗文化”中的一件文明事。不过不得不说,岁月不只是一把杀猪刀,还是一把杀狗刀啊!

“条纹控”斑马身上的条纹到底有什么用

仿生学占领时尚界,条纹控的领袖也就横空出世。或许之前我们并没有发现大号的监狱服也会如此美轮美奂,不过这个世界不就是让我们来慢慢了解的吗?

为什么斑马身上有黑白色的条纹,这是在19世纪人们就开始探讨的问题,可谓是众说纷纭。在没有确定出一个绝对权威的答案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认为是这些答案兼而有之。

作为条纹控的绝对领袖,斑马一年四季都是这么一套装扮,姑且不论是否美观,这种始终如一的精神还是蛮值得赞叹的。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在非洲大草原上曾经肯定生存着各种各样的马类,它们颜色各异。正是由于颜色的问题,可能会导致它们被大型食肉性动物捕杀,也可能是因为各种颜色极易招惹到虻科昆虫,导致疾病大范围传播,总而言之,这些由皮毛颜色造成的问题导致了整个种族的灭绝。只有现在条纹状的斑马生存了下来,存在即是道理!

其实在胚胎早期的斑马是纯黑色的,只有到了胚胎后期才会出现白色的条纹。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斑马的条纹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就如同商品上的条形码一样,绝对可以算得上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与此同时,我们还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所有雄性斑马身上的条纹是奇数的,而雌性斑马身上的条纹是偶数的。不过仅是通过数条纹来区分斑马的性别,这个似乎有些不靠谱。

根据研究发现,斑马身上的这种大号的监狱服对于驱除虻科昆虫有着特殊的效果。虻科昆虫一般喜欢黑色的平面,因为这种颜色和他们要产卵的水塘所反射的光是一样的,白色的平面则不会反射出这种偏振光。而斑纹平面对光的反射效果要比纯白色平面还要好,纯色平面反射出的光是整齐的模式,而斑马所反射的则是多种光图样,可以有效削弱和分散虻科动物的注意力,更好地防止侵扰。这就是为什么羚羊等单色动物容易出现疾病传播导致族群毁灭,但斑马群不会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的食草性动物多数具备保护色。按照常理来说,穿着显眼监狱服的斑马绝对是大草原上食肉动物的众矢之的。作为大草原上的王者,狮子的视觉是非常敏锐的,那么斑马进化出黑白条纹这一行为是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呢?事实情况和我们的揣测大相径庭。一般狮子在选择捕猎对象的时候,都会选择整个族群当中相对较为弱小的个体,也就是老弱病残。但是由于斑马群的整体颜色相差不大,在“值班”的斑马发现狮子之后,整群斑马就会拼命奔跑。在奔跑的过程当中,黑白色的条纹无疑是混淆视觉的最好手段,会使狮子在一瞬间失去锁定的目标,以至于最后徒劳无功。从仿生学的观点上来说,海上作战的舰艇也多数是针对地理区域的海水颜色涂上相应的条纹状的保护色,以此来达到迷惑敌人的目的。不得不承认,这种物竞天择的自然哲学运用在现代钢铁机器上取得的效果还不错。

漂亮而雅致的条纹使斑马这群动物在大草原上更像是一个绅士,其优雅的步伐浑然天成,实在是让人迷醉。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的食草性动物多数都是群居的,所以它们需要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可以迅速集结在一起,以便于共同抵御危险。这就要求斑马无论是在白天还是黑夜,都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自己的同伴,然后快速融入到集体中,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很显然,穿着明显的外衣是一个十分靠谱的想法,而且实际效果也还是很不错的,至少目前斑马群还在非洲大草原上奔跑,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啄木鸟不会得脑震荡吗

试想如果我们以25千米/时的速度撞墙,我相信不超过50次绝对会出现脑震荡。但是为什么啄木鸟就可以每天以这种时速撞树一万余次,而不用进医院呢?

啄木鸟撞树的速度约为20次/秒,也就是每天撞树的次数达到12000次。然而,事实证明每天在这种高强度的劳动之下,每只啄木鸟活得还是比较滋润的,并没有出现脑震荡、视网膜脱落等一系列问题。这到底是物竞天择的结果,还是上帝的偏爱?

通过和人类的大脑进行对比,我们就会发现啄木鸟的大脑较小。一般来说,体积较小的物体,其表面积相对较大。所以,在撞击之后,啄木鸟需要承受的压力在分摊之后,就比我们要小很多。当然,如果仅仅是因为这样一个原因,那啄木鸟离脑震荡还是很近。

啄木鸟在进化的过程当中,它的头骨发育得相当好,足够厚实的同时,中间还具备很多微小的空隙。这和海绵有些类似,起到缓冲作用,和我们从高处跳下来,双膝弯曲减少冲力的原理是一样的。同时,在啄木鸟的大脑皮层之上还有一层软脑膜,在其外层还有蛛网膜。和人类不同的是,啄木鸟的两层膜之间的空隙非常小,几乎没有脑脊液的存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液体的波动,形成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啄木鸟头部自配安全带,这听起来有些像天方夜谭,但确实如此。其环绕整个头骨的舌骨结构,在整个撞击的过程当中就充当着安全带的角色,在每一次舌头进行收缩的过程当中,都可以吸收一定的撞击力,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撞树之后的冲力。

其实,我们也不妨把这看成上帝的偏爱。很多物种因为不适应现在的世界而最终走向灭亡,但是啄木鸟即使是每天撞树还是坚强地活着,并对此项“事业”乐此不疲,绝对可以算得上是不撞倒南墙不回头的绝佳典范。

狗在高兴的时候为什么会摇尾巴

狗摇尾巴是一种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并且认定这是狗表现高兴的信号。可是,为什么狗在高兴的时候就要摇尾巴呢,而不是选择其他的方式来表达呢?

狗摇尾巴其实是一种语言的表达,因为狗在面对不属于同类的生物时,没有办法采用声音来进行有效的交流,那么就只能依靠肢体语言。而狗的面部表情相对来说较单一,还远远没有达到马嘶如笑的境界,更别说和人相提并论了。所以,狗高兴的时候就会开始摇尾巴。当然,狗的尾巴也不仅仅是表达高兴这个意思,还可以表达出更多的情感内涵,当然这也需要其他的配合。而且狗摇尾巴频率的不同,也说明很多问题。

一般来说,狗摇尾巴的频率可以充分表明其兴奋度。如果仅仅是尾巴尖在摇晃,那基本上和我们微笑的程度是一样的。如果尾巴根也随之摇晃,则代表和人类的哈哈大笑是一样的。如果身体也跟着摇晃,甚至是开始转起圈,这个时候从人的角度来说,光从面部表情已经无法诠释了,我们也需要打着滚笑,虽然这样的时候真的不多。

除了摇尾巴,狗有时候还会夹着尾巴。实际上,狗在这个时候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它有悲伤或者是害怕的情绪,它目前处于一个弱势的地位,比如说面对更凶猛的动物,或者是主人的鞭子。而当狗将尾巴竖直,并做出激烈的抖动时,你千万要离它远一点,因为这是要攻击的表现。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狗总耷拉着尾巴,这表明我们给狗的关爱实在太少。我们的几年是它们的一辈子,请给家里的小宠物多一些关爱吧。

为什么蜘蛛网的款式从无雷同

蜘蛛在昆虫界绝对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大类,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没有多少昆虫可出其右。那么,在这么大的一个基数之下,却没有一款雷同的蜘蛛网,难道你不感觉奇怪吗?

蜘蛛绝对可以算作动物界当中的一个极品,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富二代。那张网就好比它腰缠的万贯家财,一辈子挥霍不尽。平时玩的都是一些守株待兔的把戏。

经过世界各国的学者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分析,发现大概可以将蜘蛛网的主要形状分为以下几种,当然这几种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款式。即圆网、漏斗网、三角网、华盖网和不规则立体网。第一种和第五种是最常见的,第一种又称之为八卦网,在农村的角落里基本上都有其存在的足迹,而不规则立体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绝对不能算作一个分类,因为貌似每一种网我们都可以这么称呼。

这也仅仅是根据蜘蛛网大概的形状而进行划分的,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蜘蛛网的款式是雷同的。你或许会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不能同时两次踏进同样的河流,等等,但这不是重点,重点就是,由于蜘蛛的种类繁多,所以不同种类的蜘蛛由于遗传基因不同,最后也就造就了它们织网方式的不同。每一只蜘蛛的基因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不可能被完全复制。虽然蜘蛛网的形状被分成了五个大类,但是具体来说,同一款式之中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的。

还有就是由于蜘蛛的地域分布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候特征和水文条件,这也导致了蜘蛛织网过程当中必须要结合当地实际,虽然这仅仅是在进化的过程当中所逐渐形成的一种本能。

为什么鸟类都选择了花腔唱法

如果要用四个字来形容鸟类的歌唱,我想非百转千回莫属了。而这正是一种以花腔为名的西洋发声法。那么为什么这些鸟类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花腔唱法呢?

有些人是你选择了音乐,而有些人是音乐选择了你。对于鸟类来说,人们更愿意承认的是不是它们都选择了花腔唱法,而是花腔唱法选择了它们。花腔唱法是一种西洋的发声方法,其中以声调的转折和拖腔为其主要特点,而这个特点就在鸟类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当然,或许你会说有些鸟类压根就不会唱歌,只会大呼小叫,还有一些鸟类则干脆可以算作是个哑巴。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绝大多数鸟类的声音是婉转动听的,有时候甚至让我们无法忘怀。

鸟类选择花腔唱法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鸟类们完全是身不由己。鸟类的发声系统和人类是截然不同的,它们的发声器官叫做鸣管,位于整个气管的底端。这也就是说它们无法像人类一样通过胸腔、腹腔甚至于盆腔发音。它们在歌唱的时候主要是通过控制鸣管的张力以及呼吸所采取的力度,从而更好地控制振动,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样的生理结构也就使得它们的声音在“转折”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些鸟类可以在短时间内转换三十多个音节。估计忐忑的演奏者听到这儿也不禁要汗颜了吧。

如果说鸟类是天生的歌唱家这句话是准确的,那么它们的确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花腔唱法,而它们的基因当中也流传着一些故有的曲目。但是这并不是它们后天歌唱内容的主要来源,只能说这是一个歌曲库而已,更多的曲目是在后天的生活过程当中,鸟类自己构建出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曲库,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听到同类鸟的声音中也存在着一定区别的原因。

磁极颠倒,远行的鸽子还能回家吗

鸽子依靠磁场,可以在千里之外寻觅到回家的路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那么如果磁极颠倒了,鸽子还能找到回家的路吗?

古罗马人应该是最早知道鸽子具有归巢本能并加以利用的一批人,他们在大型的体育竞赛之后,总是要放飞一群鸽子以示庆祝。古埃及人则是在出海的时候利用鸽子的这种天性传送求救信号和渔汛消息。中国最早利用鸽子的人应该就是汉高祖刘邦了,和霸王项羽争天下时,曾被项羽追赶得是丢盔卸甲、仓皇而逃,不得不在一口废井当中苟延残喘,直到他放出了一只鸽子之后才堪堪获救。

鸽子之所以能够在远行之后回到出发的地方,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最重要的是它们对磁场足够了解。鸽子具备这种磁性感知能力,拥有和海龟一样利用磁场进行导航的本领。为此,科学家首先提出了两个论点:其一,鸽子是靠嗅觉找到回家的路的;其二,鸽子是依靠地球磁场找到回家的路的。在经过了一系列严谨的试验之后,人们终于发现鸽子确实是在依靠地球磁场来进行识途。所以如果地球一旦出现磁极颠倒的状况,鸽子绝对会顿时手足无措,昂首问苍天:“家到底在何方?”

不过,凡事无绝对,鸽子虽然主要是依靠磁场来确定自己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寻觅回家的路上就一定要全部依靠磁场。实际上,鸽子识途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环境的变化,鸽子可以适时调整自己的方向识别系统。比如说依靠太阳确定方向,或者是通过日出或者日落的偏振光来确定方向。通过这些方式,鸽子在经历磁极颠倒之后的短暂迷茫期后,还是会重新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只要地球磁极不像是摩天轮一样转个不停,那么就一定可以回家。

为什么蜘蛛网不粘蜘蛛

林子里到处是动物们为了觅食布下的天罗地网,弱小而无助的昆虫在蜘蛛网上苦苦挣扎,却不得解脱。就在这时候,一只蜘蛛闲庭信步一般横移或者纵越到这只昆虫旁边大快朵颐。为何蜘蛛网不粘蜘蛛呢?

如果蜘蛛网把蜘蛛也粘住了,估计我们今天也就看不到这种生物的存在了,进化论的观点一次次地证明这群蛛网上的芭蕾舞者有着不同于一般的天赋。

显微镜下的世界会变得特别奇妙,蜘蛛尾端会清晰地展现出来。蜘蛛的尾端有六到八个纺织器,每个纺织器都拥有数百个喷口,不同的丝线就是从喷口当中汹涌而出。不同的纺织器对应着不同的腺体,从而可以使这些行走于蛛网上的芭蕾舞者喷出横丝和纵丝两种丝线。蜘蛛网上的放射性骨架丝线均为纵丝,这些丝线不具备黏性,但是拥有高强度的延展性。而螺旋状的丝线则属于横丝的范畴,这些丝线相对来说较为柔弱,但是黏性较大,其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具备黏性的小水珠,昆虫一旦误入其中,就只能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通常情况下,蜘蛛都会选择在纵丝上进行活动,从而避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是有些时候难免会碰到横丝阻路的状况,这时候人们就会发现,蛛网和地面都是存在一些角度的,并不是垂直的,所以接触到横丝的只是蜘蛛足底的软毛,而不是整个身体,这让我们不得不惊叹造物主的神奇。

综合以上两点,在大多数情况下,蜘蛛网上的蜘蛛行走时都是如履平地。只是仅此而已,不能保证没有意外发生。所以造物主还赐予了蜘蛛一项另类的天赋,让其可以分泌出一种油性的物质,蜘蛛将油均匀地涂抹在脚上,这样就可以算得上是万无一失!

草根“小强”到底有多强

每一只蟑螂都是小强,但是不是每一个小强都是蟑螂。名虽为小强,其实是大强,甚至是爆强。那么小强具体有多强?且看下文分解。

这是一种无视进化论的生物,自从4亿年以前来到地球上之后,就基本上没改变过样子。扁平黑色的身体,小头,再配上长长的触角,有翅膀却不善飞,这些无不彰显出它的离经叛道。

小强第一强:你来自北京周口,我来自云南元谋。从直立行走的时间段就开始挖掘的话,我们人类也就是那么区区几百万年的历史。可纵观小强,4亿年之前降临于这个世界,便有如星火燎原。小强活过的年代不知死了多少物种,就连最强壮的恐龙都不存于世了,而小强却还坚挺着。4亿年弹指一挥间,任红颜易老,韶光逝去,而我小强独存。

小强第二强:据目前的统计数据,小强被学者分成6000种。6000种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也就是说可以在你面前出现6000只蟑螂都是不重样的!纵观整个动物世界,你会发现再也找不出还有什么物种可以属于同样一个科目,一个名字,然后有6000只不一样的。或许,你会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然后借此来反驳这个论点。但是很遗憾,这6000种小强它们真的都是不一样的!

小强第三强:我们可以简单地称食草动物是吃素的,食肉动物是吃荤的,而人是属于荤素不忌的。一些以前从来想都不敢想的东西,现在也都在桌子上常来又常往,人算得上是地地道道的杂食性动物。再看小强,你说它是杂食性动物,说实话,这个评论还真的不太靠谱,小强整个的荤素不忌,具体来说,只要是有机物,都会进入到小强的口中。

小强第四强:不让你呼吸你可以坚持多久?半分钟,一分钟,还是两分钟?告诉你,小强在绝对真空的环境下可以至少存活10分钟。对,你没有听错,真的没有听错,就是10分钟!10分钟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就是让我们一个正常人有九条命,也死翘翘了。而你只要将小强在10分钟之内拿出真空的环境,这斯完全像个“没事人”一样,继续优哉游哉地活着。

小强第五强:小强可以在12摩尔的盐酸溶液和18摩尔的烧碱溶液当中生存30秒。请记住是30秒,在这30秒之内,只要你将小强提出来,那么你将会得到一只完整无损的小强。质量保证,童叟无欺。

小强第六强:水下的世界不仅仅鱼儿会懂,小强也懂。在不携带任何供氧设备的情况下,我们在水下完全属于任人宰割的范畴。而小强则不然,水下30分钟,我望之如天堑鸿沟,强哥则是如履平地,不得不再说上一句佩服。

小强第七强:由于小强强大的生命力,跟随人们进行旅行早就是家常便饭。它已藏在行李箱的某个角落,你会发现原来没有这家伙的地方也会慢慢地出现它的足迹。当你慨叹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小强的脚步的时候,它会嫣然一笑,倾国倾城。在不考虑用化学药剂的情况下,采用纯粹的原始武器,比如拖鞋和蟑螂大作战的时候,你需要使用接近30牛的力量。30牛的力量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你拎起一瓶3千克的矿泉水所花费的力量。

小强第八强:在不考虑牛鬼蛇神的情况下,在失去头之后,人们注定就和生命无缘了。当然,蚯蚓是不可以算在内的。再来看看小强吧,相对于这件事来说,上面的都是些小儿科。如果你所采取的传统武器不是拖鞋而是菜刀,那么恭喜你,你可能会在之后的七天之内还会见到那只小强看着你笑。事实证明,在头断了之后,小强的身子和头还可以独立地活上七天,直到七天之后才会彻底死去。不过最后的死亡原因可能有点骇人听闻,是饿死的!

劳模奖到底该颁给蚂蚁还是蜜蜂

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就懂得了“勤劳得和蜜蜂一样”这句话,当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认知的时候,蚂蚁却决定要将蜜蜂拉下神坛。那么劳模奖到底该花落谁家呢?

人们总是看到蜜蜂不知疲倦地飞来飞去,忙着为那些花儿授粉,忙着给自己建造一个家,于是便毫不犹豫地将“勤劳”这一名词赋予蜜蜂。但是一个名叫兰道夫·门策尔的人认为:这一切都是假象!

门策尔教授经过长达40年的研究发现,蜜蜂是存在一个睡眠期的,并不是说所有工蜂都在不停地忙忙碌碌干活,它们由于不混夜场,所以80%的夜晚都用来睡觉了。而白天的大多数时间,它们也不是在工作,而是在蜂房中晒太阳。如果再加上一杯清茶,那绝对是最悠闲的时光。我们看到的勤劳,只是在它们飞出蜂房进行集体劳作的时候。要识破这一切,必须针对蜜蜂个体进行足够细致的针对性研究。但是这个说法并不是被所有人认同,有人就说:虽然门策尔教授为了研究蜜蜂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是这个完全不能成为认定蜜蜂懒惰的一个理由,我始终坚持认为蜜蜂是勤劳的,而且将在人类文化历史的长河当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事实上,人类对于蜜蜂勤劳的崇拜还将经历一场复兴。说到这里,已经不是蜜蜂是否勤劳的问题了,而是在人类的文化旅程中,我们需要些什么,我们应该赋予某些种族些什么。

蚂蚁的出现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导火线。我们还需要一个勤劳的种族给我们树立起一个标杆,而蚂蚁立马就成了蜜蜂的替代者。当然,现在还不能说蚂蚁的勤劳是否是一个假象。只是我们看到的是:大部分蚂蚁整日东奔西走,拖回来大量粮食,在漫长的冬季,白雪之下仍然把小日子过得十分滋润。不过这貌似并不能证明蚂蚁就是一个绝对勤劳的种族,日本北海道大学的研究生曾对此做过一个实验,对三群蚂蚁进行了为期五个月每天三小时的观察。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蚂蚁群体当中真正勤劳干活的只有20%,剩下的80%看起来像是在工作,实际上却是在原地打转甚至发呆。这和我们人类就差不多了,总是有那么一些人看似在忙,实际上却是一点儿正事都没做。还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例如一群蚂蚁共200只,那么肯定会有40只是努力工作的。当把这40只分出来之后,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原来都是很勤劳的蚂蚁,在这个时候只剩下8只还在努力地工作,而那32只开始肆无忌惮地磨洋工。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得不考虑蚂蚁族群的秩序问题了,和人类一样,它们深藏在骨子里的东西会在恰当的时间明确地表达出来。就如同在公司当中肯定也只有那么两成人是彻头彻尾在工作,剩下的人也许是为了更好地保证这两成人能完成工作,给他们提供类似于监管、批评、教育等一系列的东西。也许,蚂蚁本身的确是足够勤劳的,只是环境改变了蚂蚁,有那么两成蚂蚁工作就足以养活一批蚂蚁了。有些蚂蚁只需要在外面转转看着另一些蚂蚁工作就万事大吉了,何必要从头到尾事必躬亲呢?

争论蚂蚁和蜜蜂谁更勤劳一些,其实是平分秋色。它们都是在遵照着自己的本能进行活动,也仅仅是希望生活能够变得更好一些。在种族秩序下进行繁衍生息。由此可以说,劳模奖要么不设,要么就设两个吧。

其实勤劳与否的标签都是人类强加给动物们的,它们工作只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蚂蚁和蜜蜂都不会在乎是否能得到另外一个种族赋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