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试错(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1 21:32:46

点击下载

作者:张瑛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胆试错

大胆试错试读:

自序

出书?没搞错吧!

我这样一个一年365天,有300天在路上的忙人,连140字的微博都顾及不上,竟也要下定决心写书了。

事情的机缘,源自一年前望京咖啡馆的读书分享会。我拿着《乔布斯传》,兴致盎然地同一个出版界的朋友分享我的读书笔记,她突然郑重其事地说:“亲爱的,你自己也写一本书吧。”

我喜欢看书,尤其是商业传记。遇到喜欢的书,我会在办公室和家里各备一套,随时拿起就读;我也喜欢看美文,能在旅途小憩时,看一段舒适妥帖的文字,是人生中一大乐事……可我从没想过要自己去写一本书。第一,我不是多么成功的商业奇才,我没有什么“管理铁律”或者“创业传奇”值得分享;第二,我也没有资深到足以能与大家谈人生、谈理想的地步。

回想我的职场故事,如果说真的有什么“独特”的,我在朋友和同事的眼中,大概是个任性的存在吧。外表文静稳重的我,在创业上,常常表现出低于年龄的激情与冲动。我不怕吃苦,不怕犯错,连我的下属都说,“张总只要一工作起来,就像个刚入社会的年轻人”。这十几年,从职场三级跳,到创业、失败、再创业的奇葩历程,我没停止过折腾,也从没放弃过。

面对全球范围创业失败率高达70%的残酷环境,很多创业者的热情半路熄火,可是我却越挫越勇,折腾的事情,也越来越大。爱折腾的人不少,像我这么十几年如一日地“享受折腾”的人,大概少见。我把这个叫“试错成长”,或者你可以叫它“磨难教育”。但说到写书,我还是找不到说服自己的理由。我以为“试错”,是人类不学自通的生长模式,没什么可说的。朋友这样回答我:“并不是所有创业者,甚至职场人,都是像你这样思考问题的。扩大点讲,其实人生中‘正确’是偶发的,而‘错误’才是永恒的。人们都抢着去看成功学,你嘛,就应该研究错误的价值。”

自谦过后,朋友的一番话,确实让我心中的小火苗不安分地窜动。最终,也成就了我的这本“个人商业试错记”。虽然是个人故事,但我相信,这其中每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和创业场上的每一个人相关。很多人以为“创业”是件舒坦的事儿,没有人管束,不用朝九晚五地上下班,很快就能实现财务自由。可创业的压力,是与职场工作完全不一样的,它的高风险、高失败率,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我的这本书,不是想鼓励大家去创业,而是鼓励大家放开自己在职场上的脚步。从小,我们就都被灌输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只做正确的事,要保持优秀,尽量避免任何有可能失败的尝试。以致于我们很难面对挫败,不会在挫败面前维护尊严。想到这里,我已经信誓旦旦地告诉了朋友,我已经想到要写什么了。

每一年,都有很多前途未卜、但满怀梦想的年轻人踏入社会。他们的青春,其实就是犯错的资本,这样说起来似乎很残酷。盲目冒险是不理智,但为了力求安逸保险,放弃了尝试,才是遗憾中的遗憾。如果我的经验和教训真的值得分享,我想将这些故事娓娓道与大家听。我想与大家分享我的试错历程,与大家去共同回顾那些颇有启发的职场故事。你最终会发现,那些职场上的成功者,并不是“永不犯错”,而是懂得如何去“正确地犯错”。

最后,愿此书微言,能在奋斗路上,伴君一程。第一章大胆试错吧!给人生一个新机会——精彩,从改变当下开始完美使人停滞,缺憾才令人成长从零开始?不,从心开始有点野心是好事老板的“批评式”教学去勇敢犯错,才有机会反省1完美使人停滞,缺憾才令人成长

英国杰出剧作家肖伯纳曾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不安分的、努力寻找机会的人,如果找不到机会,他们就去创造机会。不安分的人喜欢打破传统、打破规则,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不安分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创造力。

安分的人看到树上掉下苹果,会暗喜免了攀爬采摘的麻烦,欢喜地捡起苹果吃掉;不安分的人非要去研究苹果为什么是往下掉,而不是飞上了天。

安分的人有一辆代步的马车就已经知足安乐了,不安分的人却嫌它不够快,就去造汽车,当汽车不够快时,又去造飞机。

安分的人总觉得生活已经够完美了,不安分的人却总觉得生活还有缺憾。安分的人看着不安分的人折腾,最终会分享他们折腾出的“果实”,被他们引领着生活。

所以人们说,这世界是由不安分的人创造的。而我,显然就属于那不安分的一员。

我是湖南人,天生“吃的苦,霸的蛮”,性格火辣直接,做事从不拖泥带水。很幸运的是,我想要完成的目标,至今都有条不紊地实现了。作为一个刚刚大学毕业就找到一份在大学当教师工作的漂亮女孩,我的生活和事业,也显得格外体面、端庄。无疑,我是父母的骄傲,我完美地完成了他们的梦想。

2001年的一个傍晚,我上完一整天的课,回到宿舍收拾随身用品,从湖南文理学院乘车回家。此时,我已从湖南科技大学毕业一年半,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当地最好的本科院校之一,成为了一名大学英语老师。一年半的教师日子,我过得安稳恬适。在这个小城市里,大学老师是一份令人艳羡的职业:收入不低,压力不大,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未来的结婚对象非富即贵。邻居眼中看到的,永远是父母满足的神色。而我,则时常陷入沉思。

然而这似乎只是他们的梦想,别人眼中的完美生活,而不是我的。“不安分”对2014年,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来说,是一种被倡导的潮流。广告语里常说“趁年轻,远行吧”,微博上人们时常发起这样的话题,“再不疯狂就老了”。似乎大家都在苦口婆心地劝彼此,换种活法吧,人生如此短暂。可在世纪之初,“不安分”还多少显得有些扎眼,是特立独行,甚至是不务正业,是要扛过父母兄弟、亲朋好友的唇枪舌战,不屈不挠,才有可能斗争成功。但那天,我下定了决心。

从我任教的大学到家,只需要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父母一如往常,做了一桌子我喜欢的饭菜。我洗了手坐在饭桌边,挟了几口饭菜,看爸妈吃得差不多时,深吸一口气对他们说:“我想辞职。”

这句话犹如一颗地雷扔在了我家的饭桌上。爸妈愣住了,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辞职?你想什么呢?”

是啊,在父母眼中,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已经拥有完美生活的我,到底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后来,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这样对马云说,我佩服你能熬过那么多难熬的日子,然后才有今天这样的辉煌。你真不容易!马云说,熬过那些很苦的日子一点都不难,因为我知道它会变好。我更佩服的是你,明知道日子一成不变,还坚持几十年照常过。换成我,早疯了!

当时的我,根本不知道马云这个人的存在,但是我却和他有着同样的感受,如果我从现在就看到了我50岁时的样子,我还能不能心无旁婺地向着那个安详但似乎无趣的晚年,一步一步走过去?那种斩钉截铁的决心,几乎突然迸发。我明知道这样的日子将一成不变,我没有勇气坚持下去,我会疯掉。

爸妈问我,你的同事,你的大学同学,一辈子都这样过,为什么你就不可以?我没有回答,别人怎样不知道,但自己的女儿,他们其实非常了解。用父亲的话说,这个丫头骨子里就有不安分的因子。

考大学时,我选择了当时最时髦的专业——英语。每天坐车、路上、课间抱着随身听练听力,练口语。爸妈不知道英语专业将来到底能干什么,有那么多踏踏实实的专业不去考,为什么非要学英语。可是看着我一副“拼了”的劲头,就由我了。

大二那年,我开办了学校里的第一家洗衣店。那时我在担任学生会宿管部部长,当时宿管部的办公室里,有一台闲置的洗衣机,平时部里的同学都会拿自己的衣服来洗。我跟大家商量说,洗衣机闲着也是闲着,干脆拿出去给大家用,顺便赚一些活动经费。于是,我们拟了个价目表,贴在宿舍楼里,结果这成了我们校内的第一个“洗衣店”,一年下来,给部里赚了好几千块的部门经费。

除此之外,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都能见到我的身影。建校45周年庆,校方找学生会开会讨论策划方案,我们提议由学生会以学校名义与往届的校友联系,邀请回校同庆,结果竟然为学校拉回了几十万的赞助费,这个天文数字,可是我们这些穷学生想都没敢想过的。

假期里,我也没闲着。大一的暑假,我的一个小妹妹小升初考试结束后,请我为她做英语启蒙,我觉得假期闲来无事,便答应了。谁知这一答应,教学效果很好,妈妈单位同事家好几个孩子都主动迎上门来,说服我说,一个也是教,一群也是教,索性一起教了吧。这样一来,家里的客厅不够用了,我灵机一动,索性开个教育班吧。那时的新东方教学模式,可没有现在这么如雷贯耳,而我,也是完全自发地形成了这样的想法。于是,我跟爸妈商量在小区对门的小学租一间空教室,开办小型英语培训班,课桌黑板等都是现成的,环境氛围也好,周围也安静。妈妈听我这么一说,很赞成,马上又提议,那就再多招几个学生,教室那么大,反正空着也是空着。就这样,爸妈成了我的私人秘书,负责电话招生接待,而生源则多到一发不可收拾,我的英语启蒙班成了县城第一家非官方的英语启蒙培训机构,学生一年比一年多。第一年假期,我还会去找小学毕业班的老师帮我宣传;第二年假期,我还没开始发招生广告,毕业班的老师就把一批小初升的学生主动送上门要求我带。到大四那年的假期,我已成功地经办了四个班,还请了三个大学同学来当老师,帮我分担讲课的压力。

四个学年下来,我用办培训班的收益支付了我大学四年的学费。那时手机才刚刚兴起,不要说什么iPhone、Sumsung,大学生中有手机的人都是凤毛麟角,电脑还都是486,刚毕业的时候,我就用自己赚来的钱,买了我人生的第一个手机和第一台电脑。

赚钱,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快感的事情。尤其对于还没有正式成为“社会生产者”的大学生来说,赚钱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购买前卫的电子产品,这件事儿最大的意义在于,它能带来极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它让我认识到,只要我想要的,只要我肯去努力,原来我可以做很多事,我可以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来。所以,如果一定要问我,在他人看来已经足够完美的生活,对我来说还有什么缺憾,那么我想说,我唯一缺少的,就是一个不可知的未来。

然而,如果我不放弃这份工作,那么我在24岁时就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未来几十年的样子:日复一日到教室上课,写写教案,带带学生,到我50岁时,无非是位成功的女教授,带几个研究生,研究课题,跟着学校的同事们到全国的旅游景区走走。

这样的生活虽然舒适,但并不是我想要的。

于是,我毅然辞掉了这份工作,告别讲台来到北京,走进了IT行业,接触了中国最先进的互联网营销理念,经历了业务月度销售额从100万到4个亿的市场喷发,服务了中国最高端的客户群体,创建了公司,走遍了世界各地,每年都要往返于地球的两极之间……虽然这一切的一切,是我当年在饭桌边,鼓起所有信心和勇气,竭尽所能说服父母我要辞职时,从未曾想到的。

所以我要感谢我身体内的不安分因子,是它,让我不断试错,突破自我,获得自信。我也要感谢我的自信,它让我相信自己可以不只如此,所以义无返顾地选择了走向未知的人生。感谢我的义无反顾,不然我不会知道我会有幸成为中国第一批涉足电子商务的十个人之一,我亦不知道不久后的有一天我会创建自己的公司,会对我的50岁生活寄予无数憧憬、希望。

多么值得庆幸,我没有被完美的生活束缚住,我找到了我内心的缺口,我清楚了我想要什么,我也认真地去争取了。可是我知道,要真的把自己内心的“不安分”释放出来,改变当下的生活甚至是自己的人生是非常困难的,外界的客观压力且不说,首先克服掉我们自己身上的惰性、拖延和犹豫就是极为艰难的一关。

我的身边常有这样的朋友,每次见面聊天都是唉声叹气的抱怨,专业不对口,工作不喜欢,人际不轻松,工资不如意,听那架势,辞职就是近在眼前的事儿了。结果数日之后再聚,话题多半还是上次的话题,而工作还是那份工作,实在不能理解了,问她“那为啥不辞职?”,她先是愣住,然后想了想说:“再等下,下周就要发工资,总得拿了钱再走。”于是,这句话也就成了每次抱怨之后回答“为啥不辞职”的标配答案。每次见面,工作仍旧不如意,而还未辞职的原因仍旧是在等着发工资的日子。

还有一位朋友,大学时是典型的文艺女青年,别人聚会唱K的时间,她都是拿着相机在小城的胡同里一个人游荡,这样的女孩子毕业后嫁给了商业精英,从此成为了这个男人背后的女人,洗尽铅华煮饭煲汤,一桌热饭一盏灯,等着男人回家。每次朋友见面,各自说起自己天南地北的趣事,她都一脸羡慕地感叹,真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是,回到家里,丈夫又要出差,衬衫,领带,内衣,药片,充电器,甚至路上打发时间的书刊杂志都得换上最新的一期,就这样,日复一日打点着男人的行李箱,却从未收拾过自己的行囊,那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过就是说说罢了。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如此,当下的生活或许也不完美,然而因为生活的惯性,因为行为上的懒惰,因为思想上的保守,让我们守在生活的安全区里不敢越雷池一步,虽然明知有些缺憾让内心不甘,却没有勇气去突破,去改变。朋友真的需要那下一个月的工资?男人真的无法自己打理一次行李么?当然不是,她们怕的是不安全,怕的是冒险,怕的是犯错。

生活中没有“当下的完美”。如果生活和工作都令你太舒适,无需突破和挣扎,那么50年后,也许你还会是25年前的你。人生的缺憾,往往恰是任你发挥才能的留白。如果你不想让这短暂的一生数十年如一日,那就去大胆试错吧。虽然你永远无法保证结果尚好,但至少几十年后,你一定不会再是原来的自己。试错箴言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踊跃地跳出舒适的生活区去闯荡闯荡,感受一下“危机四伏”的社会,体验一下“惊心动魄”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有重量和质感。2从零开始?不,从心开始

如果说人的一生是一条蜿蜒前行的弯道,那么在这条路上的无数个拐点中,总有一个拐点意义重大。一次决定,就这样改变了你的人生轨迹。我的这个拐点,发生在2001年的10月份。

2001年10月之前,我的人生蓝图可能是这样的:在一座地方城市,一位年轻美丽的大学教师,可以在高官富贾门弟中选择一位如意郎君,成就一段小城佳话。从此相夫教子,事业平顺,岁月静好,最终成为一名遍地桃李受人尊敬的大学教授,做课题,带研究生,旅行,安稳平静地度过知性优雅的一生。

但我选择了辞职。“辞职后的生活能比现在好吗?”……

这问题确实让我难以招架。那时的我只清楚一点——在我还不知道我想要什么的时候,至少我明白我不想要什么。

声声讨伐中,我忙乱地抓住了一个自认为有足够说服力的理由——爱情。

当时,我的男友刚和我交往不到一年,他就这样被我拉到家人面前。我和父母说,我要跟他去北京。这种冲动的做法,无异于火上烧油。要知道,所有母亲在女儿的终身大事上,一直是深谋远虑的。可我的冲动,却把这份计划和期许彻底破坏了。即便他在北京的一所知名大学工作,即便他为人忠厚,他也不能轻易地带走自己的宝贝女儿。母亲如临大敌。木讷的男朋友还没有反应过来,妈妈就撂下一句狠话:“除非你们俩结婚。否则,休想把她带走。”

有人说,结婚是淬炼爱情的那团火。母亲的意思,我很明白,两个孩子是不是认真的,是否因为事业产生了一时冲动,结婚这个行为,一下便能测试出来。既然要重新规划人生,步步未知,那就从这最重要的一步开始。这是母亲为我人生的路加上了另一层保险。背井离乡的女儿,除了爸妈,至少还有一个人能接替他们,做我的避风港。看,这就是当妈的智慧。

老妈的条件一开出,我们第一次开始考虑起结婚这件事儿。男友出自一个有教养的家庭,性格踏实沉稳,懂得尊重和包容。我理想中的婚姻状态是,我们不是互相依附的藤蔓,而是两棵比肩而立的树,我们的根在土地之下紧紧交握,而在地面之上的身躯和思想是独立的,是可以向着蓝天无尽伸展的。在这点上,这个男人,与我达成了高度的共识。我觉得,我可以选择他。

但,如果这个选择是错的怎么办?

婚姻的试错,会造成可怕的后果。“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分手。”我这样天真而笃定地想着。但是成功的概率至少有50%,我愿意去试。人生如果是一场赌博,胜算一旦达到50%,我就要下注,这就是我的人生信条。更何况,我们的婚姻,还有互相认可和倾心的保障。

奇妙的是,在很多重要的人生节点,总会有一些巧合,让你不得不相信命运的馈赠这回事。恰逢此时,当我们决定结婚不久,男朋友的单位有了一次福利分房,如果是已婚状态,拿到指标的可能性会增大很多。机缘巧合中,我们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小窝。

2001年10月之后,我的人生开启了全新的旅程。

来到北京,一切从零开始。男朋友变成丈夫,我从湖南的优秀教师,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北漂女孩。丈夫鼓励我着手找工作,我清清楚楚地意识到了什么是“清零”的状态。没有推荐好的单位,除三尺讲台以外,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我甚至从来没有投递过简历,更不要说参加什么面试。要知道,我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大学任大学教师,这个过程简直就是顺风顺水。我甚至从来没有意识到,要获得一份工作到底有多难。

现在,困难就摆在我面前。我找来简历的模板,认认真真填写好自己的简历,再找到招聘会的信息,把简历投递出去。这个过程中,“把我带来北京”的先生,在他工作的学校里帮我联系了一份后勤部门的教务工作,工作很清闲,还是在大学里工作,我能够很快适应。可是他的好意被我拒绝了。我当然明白,他是想近距离照顾我,但是我对他说:“如果我还是要做这样的工作,我就不会闹个天翻地覆地跟你来北京了。”先生选择了理解和支持。

不再做教师,就意味着换行。在职场,跳槽的情况司空见惯,但“换行”,却不是英明之举。所有人都知道,职场换工作意味着两件事:

第一,以前的工作积累和成功案例能帮助自己升职加薪。

第二,找到一个更好的平台,挖掘出自己没被开发出的潜能和发展空间。

但如果是“换行”,这两条都不存在了。不管你曾经做出过多么辉煌的业绩,都到此清零。

不可否认,我有些焦虑,我从活跃的学生会领导,到优秀的大学教师积累起来的自信,此时动摇了起来。摘掉所有光环,我是什么样子?

幸运的是,这份焦虑没有持续过久,我很快就拿到了一个公司的offer。这是一家信息技术公司,而且还是一家上市公司的下属分公司。拿到面试通知后,我犹豫着要不要去。之所以犹豫,一方面是因为,这是一个我完全不了解的领域;另一方面,这家公司是我从未接触过的高端平台。可我转念一想,只要不当老师,哪个行业不是完全陌生的行业?再说了,高端的平台也是对方先选择了我,说明我是符合他们要求的,自己又有什么好质疑的。

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我早晚总得找工作,有啥可怕的?!想到这,湖南妹子的拧劲上来,我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就去面试了。女人似乎都有一种习惯,在自己年轻时刻意把自己打扮得成熟老练,而当自己年长后又希望自己年轻有活力。我也一样,面试那天我穿了职业正装,当老师养成的重视着装形象的习惯,以及站在讲台上讲话的状态,都让我在面试中表现得落落大方,举止有度。面试官是总经理,他对我朝气蓬勃,却又穿着得体的样子印象很好,很快便通知我去上班。职务,则是总经理秘书。

如此顺利的,我得到了第一份工作。工作后的某一天,我与总经理在午餐时间聊天,我突然问他,您为什么会录用我?他告诉我,录用我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公司的业务是致力于多媒体教学课件,你做过老师,业务性质上有关联;二是你英语专业毕业,口语水平也高,公司的高端软件产品都是从日本引进的,英语是秘书职位的工作语言之一,一口流利的英语让你有了绝对的竞争力;三是你的形象气质好,从你面试到工作,一直是职业装,高跟鞋,淡妆,这些形象修养是秘书这个岗位必须要求的。

听完领导对我的印象分析,我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反面突然想起了自己找工作时的彷徨和质疑,我以为我的职业生涯从零开始了,实则不然。

我突然意识到,不论我怎样扭转我的人生轨迹,走过的路,都已经无可更改地计入了行程。人生所有的经历、沉淀都不会因为扭转了人生方向而消失。这些东西,如同长在你身体里一般,成为你经历的一部分。不管你再去做任何事,它们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

比如,在任大学老师时,我形成了一个习惯,每天踩着“恨天高”讲课。因为学校的黑板特别高,就算我穿着10cm的高跟鞋,也只能写到二分之一的位置。另外,因为考虑到老师的形象,我也一直要求自己穿严肃正式的职业装、化淡妆。这些习惯,不需要我为面试去做临时的、刻意的准备,而是自然而然地契合了新工作的要求。

再如我的英语专业,让我有了比一般面试者强的竞争力,让我能够在一众应聘者之中脱颖而出。

还有,学生会的活跃份子、受学生爱戴的教师经历,让我获得了自信心和修养,也让我在行为气质上,透着一种年轻女孩儿少有的自信和从容。

人生没有真正的从零开始,任何一种经历和磨炼,都将成为未来的财富。事业的每一步成长,永远是踏在曾经的职业历练和知识积累之上。所以,当你在人生的拐点上做出重大选择时,不用因放弃一切而胆怯、忧虑,你告别的,只是一段过去的时光。你自己,就是新长征路上最重要的行囊。所以,只要做好了准备,随时都可以从零起步,从心开始。试错箴言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希望自己成功,许多事情之所以不成功,并非事情本身的问题有多么难,而是我们心里的畏难情绪将事情的“难”放大了。如果我们肯放下这种畏难情绪,所有难题都将迎刃而解,所以台湾正言大师讲:“只有不肯,没有不能。”3有点野心是好事

记忆中,我到北京不久的时候,先生带我去爬香山。我第一次站在香山脚下,一手遮着太阳望向山顶,看不到尽头的石阶一下子打消了我一半的激情。“这么高?我们要爬到山顶吗?”我心里在打退堂鼓,试探性地问先生。“当然要爬到山顶,相信我,你一定会看见一个你从未见到过的北京。”先生满脸神秘地回答。

看先生信心十足的样子,不忍心扫他的兴,于是跟着他拾级而上。

开始还步履轻盈,爬了一会儿,腿已经酸得每迈上一级台阶都需要用手支撑膝盖来帮忙,先生看到我吃力的样子,一直在旁边给我打气:“再坚持一下,你已经走了四分之……不对,快三分之一了,快了!”不鼓励还好,一听到连三分之一都还没到,我“哎呦”一声跌坐在台阶上。“我觉得我肯定爬不上去,太高了,今天先爬一半可以吗?”我像小孩子一样坐在地上跟先生耍赖。定下“一半”的目标,都已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

先生完全不为所动,打趣地反问我:“今天先爬一半,下次来再爬另一半?是这样吗?”

我一时没反应过来他话里的意思,以为他是要同意了,脱口而出说:“对啊,这样才不会太累呀。”

先生哈哈大笑起来,我忽然反应过来,也跟着笑起来。他一直认为,所有的事都可以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去完成,但爬山这件事,只能咬定目标,一鼓作气攀到峰顶。后来我想,很多成功者喜欢登山这项运动,大概也是缘于这种一气呵成的魅力吧。

想到这儿,我忽然打心底涌起了一股倔强,今天说什么也要登上去。如果我连一座山都爬不上去,还枉谈什么要在这座城市站稳?

一时间,我怀着这样的凌云壮志,腾地起身,拉着先生往前走。虽然这一股气使我快速冲出去了几十米,但疲惫马上又袭来了。但下定的决心不能这么快就忘掉吧,先生还在旁边笑着看我的决心有多大呢!就在我咬着牙不断为自己鼓气时,忽然先生把我拉下了石阶路,七拐八拐的,竟然找到了一条被前人踏出来的小路。这一路上去,便不再是台阶,而是泥土路,你往前走,并不知道下一步会踏到哪里。带着探险般的心情,我暂时忘记了疲惫,抱着惊喜与激动,居然也登到了山顶。

通常,我们都很容易就锁定一个远大的目标。因为看着它总是那么遥不可及,即便未完成,也会在心里给自己安慰,“这个目标太大了,没完成也是应该的。”但常常正是因为这种心态,我们还未开始,就已放弃。大多数最终走向中庸、平凡的人,都是走到半山腰,望着高山仰止,想着明天再来攀登,于是下山去的人。哪怕心中还是跃跃欲试,觉得自己也许有机会再迈出一步,却因中途放弃,毕生也羞于提起那个曾经的、看似张狂的“野心”。

中国有道古训,称“取法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意思是说,定上等的标准,往往也只能得到中等的结果。用我的话来理解古人的意思,大概是想告诉我们,有点野心是好事。

这个野心,指的不是失去理智的邪念与欲望,而是人生的目标,奋斗的动力。它能让一个人保持战斗的激情,也能让一个人修炼隐忍的心智,它能够定义成功的尺度,也能丈量人生的高度。

美国的心理学家伯格哈特·安德烈斯,在定义影响人成功的六大性格因素时,曾将“冒险精神”定义为“成功性格”的第六大因素。与其并列的其他五种因素分别是:敏感性、交际能力、自控能力、开放性和对他人的关爱。“冒险精神”与众不同,它的先锋和竞争意识,恰好填补了前五大因素的盲区。所以,“冒险精神”同样成为了影响人成功性格的第六大因素。

人生,本身就是一场冒险。就像《阿甘正传》里,阿甘的妈妈说的那样:“生活就如同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的口味是什么。”一旦一个人爱上了冒险,他就会对明天有各种各样的规划,有了或大或小的“野心”。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从我辞掉家乡稳定的工作,开始北漂生活时,这种爱冒险的性格因素就突显了出来。在我迄今为止的所有人生经历中,冒险一直伴随我左右——辞掉稳定的工作,走入全新的行业,以股东身份投资进入一个自己并不了解的行业和企业;一直到自己创业……我的每一次国际旅行,也都成为了我冒险的一部分。

但冒险,并不等于莽撞和失控。心理学家伯格哈特·安德烈斯解释说,“冒险者”做事有更明确的目的性,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且愿意承担责任。他们经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是否已经做好准备?在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情况下承担责任?”拥有冒险精神的人,能够面对严峻的挑战,也能够承受更大的挫折与打击,这些特质,都使他们更容易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领导者。冒险者能够在逆境中给人以强大的鼓励。

确实如此,我的每一次“冒险”的决定,都不是脑门一热的举动。在每次做重大决定之前,我通常会考虑这两个问题:

第一,我是否能够承担得起失败的后果?如果做一件事情失败的后果是令人无法承担的,那必须要理智的三思而后行。不计后果地冒进,只会把自己和世界变得更糟。一次两次可能侥幸逃过,长此以往,最终会吃下苦果。

第二,成功的概率是否够50%?只要一件事情成功和失败的机会各占一半,我就会去做。我认为这是上天给我的“野心”最公平的待遇,我会无怨无悔接受结果的审判。

幸好,到目前为止,我仍然是个幸运儿,我的“野心”,都被一一实现了。我能不断地找到稳定的工作,我在新兴的互联网行业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的创业公司越来越出色……我的每一次国际旅行,都成为了我永远铭记的珍贵回忆。

在这个过程中,我变得心智更加成熟,经验更加丰富,阅历更加饱满,知识更加多面,我能感觉到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我要感谢我的“野心”,它一直牵引着我走向一个又一个目标,一次次发现更加优秀的自己,我不断获得成熟感,获得更大的自信。

高盛集团的CEO劳尔德·贝兰克梵(Lloyd Blankfein),曾经在曼哈顿的一所大学为毕业生做过一次演讲。这个演讲,对我十分触动,因为他的演讲主题,就是“要与有野心的人为伍”。在这次演讲中,他谈及了自己在布鲁克林街区长大,并最终成为高盛集团首席执行官的经历。他告诉年轻人,生活对我们的挑战永远不会消失,甚至会变得更加严峻,但是奋斗越是艰辛,回报也就更加丰厚。为了应对人生的挑战,我们需要更多的知识和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而这些知识和能力,只有通过不断追求“更好东西”的意愿才能够获得。这个意愿,便是野心。

劳尔德·贝兰克梵出身于一个贫穷的社区,父亲在邮局负责整理邮件,为了多获得10%的报酬而选择在夜班工作。他的母亲,则是一家防盗警报公司的接待员。这和大部分年轻人的家庭很像,我们不能抱怨父母给我们的生活,因为这已经是他们能给的最好的了。劳尔德的家族庞大,但只能挤在一间很小的公寓内。他最喜欢看传记,传记最吸引他的一点,就是书中人物的奋斗历程。“在书的前五十页里,传记主人公往往不知他在书的第三百页时会取得成功,但他仍然不断地进取。”

我们读的书,往往造就了我们的人生。劳尔德人生的“前五十页”里,最大的目标是考上大学,走出纽约东区。他不仅考上了大学,还获得了一份律师事务所的工作。人人都以为他的梦想实现了,可工作之后,劳尔德却发现梦想中的工作并不如想象的那般美好。他并不热爱这份工作,无法获得满足感。于是在做了五年事务所的工作之后,他和我一样,选择了辞职,去尝试生活里的新东西。

劳尔德人生的第三百页已经华丽地完成。他在一间小华尔街企业中找到了新工作,之后这家企业被更大的企业收购,劳尔德也得以进入这个庞大的机构,高盛集团——“你必须克服障碍,扛住压力,打消自我怀疑,你能做到这些,都是因为你有足够的野心。”我离人生的第三百页还很远,但我对此无限渴望。

在演讲的开头和结尾,劳尔德·贝兰克梵都在强调一件事,就是人生不可预测性。我学会了,我永远不会封闭自我,我会尝试与同样有“野心”的人为伍。因为他们会为你创造出共同前进的动力。“一个从贫困小区长大的孩子,掌管世界上最大金融机构的机会,能有多大?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不可预测性,是生活最伟大的一点。你在改变,世界,也在改变。”我相信,劳尔德的这句话,激励了每一个非富裕家庭出身的年轻人,每一个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也同时激励了那些为自己的“野心”羞怯的年轻人。

但我还想说的一点是,不是每个有野心的人,都一定会成功。“野心”,对于人的意义,也不仅仅在于成功。更多的收获,在为之拼搏、完善自我的过程里。就如同我最爱的旅行,即使每次你都如愿到达了目的地,但忘记看沿途的风景,也是徒劳一场。最美好的回忆,往往是那些不在计划之内的故事。

所以,有野心是一件好事,它也许会让你吃苦、受挫,但它就像宇宙间最亮的一颗星,永远促使人去远行。为了让自己配得起这颗“野心”,我们都要不断地努力。即便永远没有机会进行星际探索,这努力的过程,也让我不知不觉强大了自己。试错箴言每个人都有些不切实际的梦想,索性大胆点去想,万一实现了呢。可如果你不采取行动,不给自己一个尝试的机会,便永远没有机会。有点野心,然后为自己的野心去大胆试错吧。4老板的“批评式”教学

在老板手下干活儿时,我们常常“被批评”;当了老板后我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会如何理性地去“批评”员工。接受批评,能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学会批评别人,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沟通成本。

所以,批评是一门管理艺术,是老板在我犯错时及时敲响的警钟。

2002年,我刚刚离开湖南,在北京一家高科技投资公司做总经理助理。初来乍到时,我总是拿着工作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去请示我的领导,即使有时我心中已经有了想法和答案,我还是习惯性地要去请示。我想,这样做能够表现我对领导的尊敬,也能让领导看到我对工作积极认真的态度。我一度认为我的“积极请示”和“毕恭毕敬”是一种讨喜的工作方法。直到那一次,我彻底改变了自己的观念。

我拿着一个展会的资料去请示领导,诚恳地问到“对方给我们的展位与预订情况不符该怎么办?”,领导半开玩笑地对我说:“这些问题我都知道,我现在是在为你打工呀。”

这句话瞬间震惊了我,虽然当时我还没有彻底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但老板的这句话,至少已经让我敏感地觉察到,他似乎对我的工作态度和方法是有意见的。之后的几天,我一直为老板的这句话惴惴不安。回到家里,我忍不住问丈夫,我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丈夫的一句话彻底点醒了我,他说——“提问题,应该是老板的事;解决问题,才是员工的事!”

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一直在向老板提问题,从他那里索要答案,一直做着简单的执行,而从未尝试着自己去寻找解决方案。那么我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多年后,我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当我的员工碰到工作上不懂的问题,前来找我请示时,刚开始我还很高兴,认为自己这个领导对他们来说很重要。可是时间一久,我发现了问题,为什么所有事情都需要我来想办法,我来给答案?甚至所有需要提前了解的信息,都要经过我的提醒。

当我总是被问到诸如“张总,这笔款真的要付吗?”,“张总,这个单子要是我谈不下来怎么办?”,“张总,这个供应商太贵了,还要不要用?”等等这些问题时,我恰恰需要我的员工去回答。我需要知道,客户是不是要求必须现在付款?谈不下来的单子还有没有别的办法?除了太贵的供应商,是否有其他的选择……

如果所有的问题都被我解决了,那么我雇佣员工来做什么?

直到自己真正开始创业,才开始体谅老板。反省自己犯的那些错。

不管是做老板,还是做员工,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碰上这个问题:怎么做才是一个对企业有价值的员工?怎么做才能让员工成为有价值的员工?

根据管理大师德鲁克的理念,有价值的员工,要懂得用“脑”,而非用“手”工作。

对管理者来说,管理的成就感不应该建立在为员工解决问题上,而应该建立在培养出能够解决问题的员工上。优秀的管理者不应该只是忙于为员工解决问题,而应该去培养和启发员工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给他们机会去历练、成长,让他们在工作中发挥创意,学习分析判断,使他们成长为老板的智囊,能够为老板提供有效信息和建设性意见,帮助自己决策。

作为管理者,应该让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体会到成就感,建立起自信心,学习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看问题,当员工站的角度越高,他可以承担的责任便越大,从而将普通的员工,培养成可以独挡一面的人才。

对于员工来说,永远要明白,老板和员工的关系其实是非常简单的“雇佣关系”,他出资,你出力。老板雇佣员工,是来解决问题的,而不是提问题。不要因为没有信心,就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什么都去请示老板。更不要一厢情愿地以为,一味的请示是尊敬老板的表现。职业化的员工不会什么都去问老板,而是积极主动思考,把备选的方案供老板选择,真正需要老板决策的,是采用哪个方案是最正确的,而不是替你去想如何做。

当我被丈夫的话点醒后,我便一直遵循一个简单而又有效的原则:永远带着答案提问题。无论我的见识和判断是否足以帮助领导决策,我都要尝试着站在领导的立场去想问题,做分析,形成自己初步的判断。不管向老板请示什么问题,我永远都备好两个以上尽可能完备的方案,供老板选择。我只需要他回答“A”还是“B”,“可以”还是“不可以”。即便我有两三个备选方案都没有得到领导的认可,我还是会坚持不懈地继续寻找其他方案。

我就是在这样的“试错”过程中,逐渐学会了领导者的思维,进而当我经营自己的公司,有员工再来向我请示问题时,我也会学着反问一句,“你的看法呢?”,当我反问出这句话时,我从来不觉我是在为难下属,反而我会愉快地认为,我又为他们重新提供了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让你的领导做选择题,而不是填空题。”是诸多管理大师给予职场新人的警诫。

主动解决问题的员工,对公司而言,具有足够强的进取心和责任心,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挖掘自己的潜力,实现员工价值的最大化。对员工本身而言,主动解决问题能够培养自己的管理者思维模式,争取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当你能解决的问题越重要,你在职场的位置便越重要;你能解决的问题越多,你获得的薪酬也就越高。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在他的论著中曾经提到,当我们进入了知识型社会,创造财富的资源将不是资本,不是自然资源,也不是劳动力资源,而是“知识”。现代社会中的企业最需要的员工也是“知识型员工”,而所谓的知识型员工,是指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过用手的人,他们总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和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值。也就是说,当企业雇佣一名员工时,真正雇佣的是他的“脑”,而不是他的“手”。再通俗一点来讲,对企业来说,最有价值的是那些会想办法、有智慧的员工,而不是只会听命令干活的劳动力。

然而遗憾的是,有知识、有智慧的人力资源很多,但是有意识地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的人,却很少。

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都曾经研究过企业管理中这种普遍现象。结果他们发现,职场新人往往因为在经验和能力上“不够自信”,因而对领导者存在“依赖心理”。碰到任何问题,都喜欢请示和汇报,寻求方法和答案。这样做,既可以表示出自己对领导者的尊敬,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卸掉责任。因而,越是那种缺乏学习意识、进取心和责任心的员工,这种依赖心理就越严重。

怕失误,怕被追究责任而不敢去试错,放弃去寻找方法,把问题推给领导,这无异于在告诉领导“这么麻烦的问题,还是你自己看着办吧”,这样的员工不仅为老板制造了问题,这样的员工文化,甚至会毁了一个企业。

有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能让我们迅速意识到推卸文化的可怕。2002年,美国第一大零售商凯玛特公司正式申请破产,这个曾经的巨头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表现出了走下坡路的迹象。那时的凯玛特公司中充斥着一种“踢走问题”的文化,据说在一次年终结会上,一位最基层的经理人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便习惯性地向坐在自己身边的领导请示如何更正。谁知这位领导并没有做出任何回应,便同样向自己的领导请示,而这位领导的领导又向自己的直接领导请示。就这样,这个基层经理人犯下的一个小错误要如何更正的问题,居然请示到了公司总经理帕金那里。帕金在反思起凯玛特公司的经营管理问题时,特别提到了这件小事,并且感叹这真是“可笑又可怕”。

只动“手”,不动“脑”,怕失误,不敢试错,这样的问题在我工作和创业的历程中都不可避免地遇到过。

领导不是员工的救世主,更不是保姆,他应该是教练,是裁判。他们的目标是培养不依赖自己可以独挡一面的人力,只有那些敢于试错,渴望学习进步的员工,才能在这种教练式培养的过程中迅速提升自己,实现快速晋升,从而顺利走向职场巅峰。试错箴言表扬是鼓励,而批评则是教育。老板的任何一次批评都可能成为我们学习的机会,不要像小孩子一样闹情绪,抵触、叛逆。理智成熟的人懂得抓住任何时机,强大自己。5去勇敢犯错,才有机会反省

小时候,不管是我自己缝个沙包,还是跟小伙伴一起玩个拼图,都总是躲着家里的大人,结果越是这样,大人越是以为小孩子们在搞什么鬼,越是盯得紧,搞得双方都很紧张,像是打“游击战”。可即使是这样紧张的关系,小孩子们还是会想尽办法躲避大人的视线。

身为人母之后的我,很喜欢观察小孩子。联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我会好奇,为什么他们讨厌被大人干扰自己的行为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大人太唠叨——“你不应该玩儿火”,“你不能把架子抬那么高”,“你看,我就说这样行不通吧,你应该按照我说的做”……说到底,所有家长的唠叨,都是在避免孩子们拥有一个犯错的机会——“我就是想这样试一下”,孩子们明知自己会犯错,也按耐不住突破禁忌的心。这个犯错的机会,在成长中其实非常必要。但恰恰是参与过度的大人们,总是在不经意间剥夺了孩子的这项权利。

直到长大以后,我仍然喜欢独自做事,不喜欢别人在旁边指点江山。周末,如果我一个人在家,会特别有兴致把家里的家具、摆设大换样,感觉酣畅淋漓。我想,在我的心底总是有一种欲望:“折腾”的欲望。对于很多事情,并非不懂得正确的方法、不知道最好的捷径,但我总有种想换个思路、突破常规的冲动。但这样做之后,我又会担心家人对这种变化是否能适应。是这样的,无论是孩童时代,还是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仍然十分紧张于身边人的“指点”,既抑制不住地独立,又害怕自己因为没听话而犯错,这正是很多人失去尝试犯错的欲望和机会的症因。我们身边的环境只褒奖正确,从不鼓励犯错。

儿子两岁多的时候,老人们担心家里尖锐的东西伤害到孩子,把所有尖的东西,比如剪刀、锥子、笔,甚至玩具中稍细长的部分,都拿走藏起来。我能理解老人想保护孩子的良苦用心。可是我私下又想,藏起来的东西,儿子有一天慢慢会找到,一样有机会伤害自己。我们大人之所以不会被这些东西伤害到,是因为我们知道它们会怎样伤到我们。如果儿子没有被扎疼过,只是一味地强制隔离,那么他的好奇心反增不减。所以,我便再偷偷把这些东西拿出来,放在儿子手里,甚至故意“动动手脚”,帮助“错误”发生。儿子被儿童剪刀扎了一下他的小手,“哇”的一声哭了起来,他感受到了疼痛,扔掉剪刀找我哭诉,说那个剪刀“咬”了他,从此,他不再随意玩弄剪刀了,我心里窃喜,又很感慨,同时也很心疼。

在这个世界上最勇于犯错的人,不是发明家,而是婴儿,在错误中成长其实是人类不得不接受的命运。从把尿撒在床上、把一切东西往嘴里放、把碗打翻、一次次摔倒,到成为渐渐懂事的孩子,再到文明守礼的成年人,是“犯错”帮我们打开一扇扇认知世界的窗口。这个世界从来不是单一的,我们不仅需要知道剪刀可以剪断丝带,我们还需要知道剪刀可以刺伤身体。

然而过度保护和教育的环境,使我们对“犯错”有了杯弓蛇影一样的恐惧感。“犯错”成为我们成长路上的地雷,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小心翼翼地避开。为了不犯错,我们一直在追求一种“一招即中”的成功模式,殊不知,这恰恰是我们犯的最大的错误。

错误当然性质不同,有的错误可能会毁了你的人生,而这种严重的错误恰恰成为我们的生活常识,关系到德道观、是非观,这样的错当然不应该去犯。但我在这里鼓励的,恰恰是生活中的一些小选择,小取舍,需要勇气去尝试的“犯错”。

工作中,常常碰到一些刚刚毕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他们因为经验不足导致信心不足,因此在公司中工作起来显得有些畏首畏尾,过分规矩。只等领导吩咐,叫做什么,就做什么。这种以熟悉岗位为主,吸取经验为辅的保守想法固然是好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却并不鼓励,甚至想劝告年轻人,任何一个企业在招聘计划中划入“新人”,就意味着他可以接受新人的无经验,并且愿意花费时间成本去培养,为的就是得到新人的新鲜想法,而绝不是为了招聘一板一眼没有思想的木头人。

其实我们每天都在犯错误,做错的事要比做对的事情多得多,如果我们害怕犯错而不去尝试,那便连反思和成长的机会都没有,从而错过很多学习的机会。

越是那些中规中矩的新人,越是令老板不满。好多企业老板常跟我报怨,现在的年轻人都在想什么,不是应该朝气蓬勃、想法多多吗?怎么我招来的人却死气沉沉呢?天天嘴里叫着老板,脑子里却没放在工作上。那些为了保住饭碗,成为中规中矩员工的年轻人其实也心有不甘,他们也会向我抱怨,大学时代的理想和豪气都哪去了?怎么现在的我跟初入职场有雄心抱负的我完全不一样了呢?感觉自己越来越陌生时,就是需要犯错来拯救的时候了。“犯错误”是获得成功的成本,是必要的,但所犯的错误,也肯定是越小越好。所以,我鼓励大家去“试错”,是有技巧和原则的,不是一意孤行,更不是执迷不悟,大家要对犯错高度敏感,反应迅速,快点犯完错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信息量,并尽可能地去反思。

不去犯错,看似保险,事实上却失去的更多。我们长时间品尝不到成功的喜悦,虽然也没有失败的痛苦,但是却感觉自己空荡荡,不仅没有反思和成长,就连原来的激情与冲劲儿都消磨怠尽了。青春,当然不可以如此虚度。

年轻是犯错的资本,因为你有大把的时间和机会去试错,也有大把的时间和机会去反省、成长,从而锻造出一个优秀的自己,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试错箴言就如同没有任何一个孩子会在没有磕绊的人生中长大一般,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避过所有错误,一路满分走向成功。温室的花朵和田间的野花,拥有的世界必然是不一样的。第二章职场,创业者必经的练兵场——那些职场人教我的事儿做好小助理,再做大老板问题就是机会,工作就是报酬从市场到销售的成功转换安全感来自于比他人更好优秀员工的自我修养想说离开不容易1做好小助理,再做大老板

一个很有意思的调查显示,在各大招聘网站的招聘信息里,带有“助理”一词的工作岗位,是应聘人数最多的。

我问过身边一些刚毕业的小伙伴,为什么投简历时,看到“助理”二字,就浑身来劲儿?他们的回答往往是,助理这个岗位,听着就很体面,没有整齐划一的就业门槛,也没有严格的专业限制,反正就是“门槛儿低,门头高”,当然成为好工作的首选。可是,我身边的那些企业高管、大BOSS们,谈起“助理”这个词,却总是眉头紧锁、唉声叹气——没有助理,伤脑筋;有了助理,更伤脑筋!

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助理,是一个BOSS们寄予最多期望的岗位。他们是最贴身的下属,手把手带出的人才。但如果老板们花了时间,花了精力,却不能使助理成长为左膀右臂、心腹重臣,岂不是枉费如父母一般的心血?

但从年轻人的角度来讲,助理这个岗位,就意味着职场新人,意味着不被重视。迎来送往合作伙伴,送温度丝毫不差的咖啡,填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票据表格……这些工作的意义到底在哪儿?在一些年轻人的心里,根本还没真正意识到“助理”这个平台的重要性,就把连自己都不重视的小事办砸了不少。这怎能让BOSS对你满意,委以重任?

当职场新人理直气壮地抱怨,“我上四年大学,可不是为了来端茶倒水的”时,BOSS们心里想的却是“如果我的合同交由你处理,会不会把小数点填错?”

我到北京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总经理秘书,三个月后,我被升为总经理助理。秘书和助理的区别,也可以视为助理工作的两个境界。

简单来说,做秘书,是听到什么做什么;而助理,则需要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做事方法。现在很多企业,已经把这两个岗位统称为“助理”,但实际上,刚上任的助理,大多还在做秘书的工作。

这份工作起点虽然最低,却几乎成为我整个职场生涯中受益最多的一份工作。我把助理这个工作,称为职场的“黄金跳板”,它充满了机遇。

记得刚开始做助理的时候,我每天还都跟做秘书的时候一样,守着桌子上的电脑,等着老板呼叫,交待任务。说实话,那一周过得非常悠闲,却也显得有些无所事事。因为BOSS并不怎么要求我去协助,常常是早上送进去一杯咖啡,把需要传达给BOSS的传真、文件放在他办公桌的左上角后,便闲了下来。

一周过去了,我有了异样的感觉——助理跟秘书的工作没有区别么?如果没有区别,老板为啥要给我升职呢?是不是我的方法错了?终于,我鼓起勇气,在周一的早晨,跟随BOSS开完早上的例会,便随他一起走进了他的办公室。

他完全没有意识到我跟在他身后,当他坐在他的椅子上时,才看到我站在他的面前,微微吓了一跳。“小张?有什么事吗?”他只看了我一眼,便开始整理手头上的文件。“郭总,我有个问题,想请教您。”我小心翼翼地提问,我有些心虚,我害怕这个问题,不应该直接问老板。“哦?什么问题,你问吧。”

他放下手中的文件,抬头看着我,这让我更加紧张了。我当时甚至有点后悔开了这个头。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便鼓起勇气发问。“为什么您从来不交代我工作呢?是怕我做不好吗?”我深吸一口气,以极快的语速说出了我的担忧。

郭总听后沉吟了一下,索性放下手中的笔,调整了坐姿,十分正式地面对我,对我说出了这样一番振聋发聩的话:“助理,是个弹性空间特别大的工作,你可以只是端茶倒水,也可以是我的左膀右臂。这完全看你对自己的要求,你想要在公司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你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果你认为这只是打一份工,老板交办的工作量越少、越轻闲越好,那你可以只是收发文件、端茶倒水;如果你对自己有要求,要做出一番自己的成就,那你就要在这些工作中用心。小张,泡咖啡有泡咖啡的艺术,递交文件有递交文件的方法。这不用我去下命令,这是你自己做工作的态度和方法问题。”

郭总的话,像一声钟响敲醒了我。当我再端茶送水时,我开始注意来访客人的职业、年纪、地域,决定送上咖啡还是茶,哪个品牌;当我再为BOSS整理文件时,我开始做表格,做摘要,做信息筛选,甚至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当我安排会议时,不再只是搞定地点时间和通知与会人员……我还会研究会议议程,尝试主持,并为BOSS准备好会议资料。这些资料上标注了会议的基本信息,也有我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后,老板甚至召开了专门讨论我的方案的主题会议。

与郭总谈话前后,郭总并没有给我下达更多任务命令。可是我变得忙碌起来,甚至常常加班加点。很快,我这个助理不再是那个端茶倒水,坐在BOSS的身侧旁听的小秘书,而成了提供观点与方案的主要成员。

伟大与平庸之间相差的,永远都是做事情的态度。扫厕所出身的麦当劳全球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查理·贝尔的故事,就是对这一点最好的印证。

与所有的传奇人物一样,查理·贝尔因为家境并不富裕,15岁便开始在麦当劳打工。贝尔的第一份工,是打扫厕所,活儿又脏又累,是现在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他认真地扫完了厕所,又将地板弄得很干净。之后贝尔还帮着翻烤汉堡包。当时这家店的老板,后来的澳大利亚麦当劳奠基人彼得·里奇很欣赏贝尔的工作态度,他签约了贝尔,正规地训练他,并让他尝试做店内的各个岗位。这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英雄总是惺惺相惜。贝尔领悟到里奇的一片苦心,他也没有辜负这位赏识自己的老板。几年后,贝尔成为了生产、服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之后他的人生平步青云。19岁,贝尔已经是澳大利亚最年轻的麦当劳店面经理,27岁成为副总裁,之后被调到美国总部,先后担任亚太、中东、非洲、欧洲地区总裁和芝加哥总部负责人。2002年年底,他成为总裁兼首席运营官,负责全球118个国家里超过3万家麦当劳餐厅的经营管理。43岁的贝尔,被推选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这不是一个被传唱无数遍的传奇故事,而是一个脚踏实地的真实事件。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贝尔总是要亲自站台服务,但这并不是为了取悦评价,而是为了不断改进。贝尔被华尔街称为“从最底层一步步晋升的典范”。

我曾经在一本讲述商场人脉的书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所谓贵人,只帮助他值得帮助的人。如果想拥有贵人,赢得机会,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让自己成为“值得帮助的人”。不管是扫厕所,还是端茶倒水、打字复印,任何简单的工作都可以做得不简单。麦当劳全球扫厕所的员工成千上万,有多少人都认为这只是“打工而已”,而错过了被培养、被晋升的机会。

上帝是公平的,人与人之间的努力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想成功,却不是每个人都懂得如何去成功。能够把小事做好的人,有着积极的思维模式和做事态度,他们的优点并不在于做好的某件小事,而是他们做事的态度让他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值得被信任,被寄予期望。

所以,不要小看了助理的工作,我从别人的试错经历上,看到助理工作的背后大有玄机。当然,我对此也有过切身的体会。

因为是“助理”,你才有更多的机会与企业管理者共事,学习他们管理企业的全局思维和做事方法,领悟他们管理的艺术,感受他们人格的魅力。这些耳濡目染的影响,是你在很多专业的管理学课程中无法学习到的。它让你零距离地接受作为一个领导者、创业者的素养培训,今后无论你是在职场打拼,还是自主创业,这些收获都潜移默化地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身边就有这样因忽视了底层工作而吃亏的朋友。他刚刚毕业,就迫不及待地要对“梦想”负责,锣鼓喧天地开始搞创业,结果团队管理起来磕磕绊绊,业务执行稀稀拉拉,最终草草收场。他自己的总结,就是没有管理意识和带团队的经验。拉来的合作伙伴,永远停留在大学寝室的哥们级别,做起工作,纯靠义气,没有章法。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发给大客户的邮件,甚至连“To”和“CC”的区分都搞不清,这种细节问题,任何一门专业管理课的课堂上,大概都不会讲到的。

后来,这位朋友关掉公司,应聘了一家大公司,做了最基本的办公室助理的工作。虽然这在有些人眼中看来,有些不可思议,比创业失败还不靠谱。但我却为他感到高兴,我相信他这次能够做好,因为我知道他找到了走向成功的法门,就像我知道,为什么贝尔可以成为麦当劳的总裁一样。试错箴言一个人能做的事情有多重要,并非取决于能力,而是取决于态度。充满决心想去做成的事,即使能力不足,也会通过努力去弥补、实现;而如果心不甘情不愿,敷衍了事,即使是小数点也有可能点错。人与人做事成就上的差异,也正是取决于此。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