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1 22:49:34

点击下载

作者:奥田健次,李友敏(译)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

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作者:奥田健次,李友敏(译)排版:Cicy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8-03-05ISBN:9787550229938本书由上海读客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如果能像书中的父母那样教育孩子,对孩子而言,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当孩子完成任务,我们发自内心地表扬孩子,让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当孩子做了不该做的事,不批评他,而是给予鼓励。

孩子总是玩得忘记时间、不督促就不整理房间、净做一些不让他做的事……这些常见问题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虽然这些问题绝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但读完后,我感到能平下心来教育孩子,让孩子快乐成长。这本书,无论如何都强烈推荐给为人父母的家长们!——日本读者 奈奈

这本书并不仅仅要我们温柔地对待孩子,书名虽然叫“不批评”,但里面不单单是“要爱孩子”“不要棍棒教育,要接纳孩子”这样的内容。对于育儿中常见的问题,作者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我真的很惊讶,没想到用他的方法,真的能在不批评的情况下,达到育儿的目的!的确一学就会!——日本读者 绘里

至今我读了不少育儿书,一直没有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但这本书是个例外!熟知儿童心理的作者,将一个全新的,甚至可以说是颠覆的观念提供给了读者。这本书写得浅显易懂,家长也能很快上手。育儿过程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家长的自我反省。我最近开始实践,6岁的女儿现在能自己收拾东西、自己穿衣服了,说不定这只是碰巧,可我相信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日本读者 tomonohana

无论是常见问题还是棘手的少见问题,老师都讲解得很到位,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让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一位日本儿科医生

老师举的案例简洁易懂,非常实用。父母们都有必要积极学习。 ——一位日本教育指导员

从古至今的育儿经中,往往充斥着“棍棒之下出孝子”之类的教条,而这本书从根本上颠覆了这个观念。在书多得堆积如山的当下,这本书属于它们当中的异类。与其看那些可有可无的育儿书,不如看这一本,我个人觉得就足够了!书里有许多具体案例,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4岁男孩的妈妈

内容非常详尽,有逼真的场景描写(就像发生在我家),可以现学现用!不仅受到很大启发,还非常感动于作者对儿童心理的了解与把握。推荐给每一位爸爸妈妈!——一位日本爸爸

做法很科学,我特别喜欢奥田老师所举的21个案例,虽然看上去是生活中的小事,但从我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这些小事往往影响着一个孩子的未来。另外,我也被老师实事求是的建议所折服。这可谓是一本上乘之作,所以大力推荐。——一位日本教师序    “我家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写给这样想的妈妈们

相信很多妈妈在育儿过程中都经常碰到这样的事情:不管说多少遍,孩子都没有任何改变,于是妈妈会变得很焦急,终于忍不住开始批评孩子,然后心里会更加急躁,久而久之,便对教育孩子这件事失去了信心。

但是——

妈妈们,你们可能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

我是“专门帮你解决育儿问题”的专家。作为一名行为分析专家和临床心理学家,我会经常到大学的咨询室、诊疗所以及学校和普通家庭中,进行有关育儿方面的相关咨询和指导。平日里,我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妈妈们。我相信,正在读这本书的你,也一定在育儿过程中切切实实地遇到了一些难题。

每个妈妈都会有这样的想法:

·“想帮助孩子改掉不好的行为和习惯。”

·“希望孩子能够养成更好的习惯。”

·“想培养一个能自己动手做很多事情的自觉主动型孩子。”

但育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很多妈妈都会感到很苦恼:“为什么我家孩子会变成这样?”

很多妈妈往往容易将孩子不好的行为和习惯归咎于孩子的性格,甚至有的妈妈会非常认真地说:“懒懒散散的,简直完全遗传了他爸爸,真是没办法!”

但另一方面,你也没有必要认为“必须趁孩子小的时候帮他改掉不好的性格”,因为这样只会白费力气、多走弯路,还会让你动不动就批评孩子,最终陷入自我厌弃的状态。

我敢保证,肯定有办法来解决你所面临的育儿难题。很多育儿书中都说,只要按照书里所说的去做,就会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你家孩子不再去做“不可以这样做哟”的事情,而开始主动做一些“希望你能这样做哟”的事情。看到这种说法,相信大家都会觉得“不可信”“肯定是骗人的吧”。其实这种育儿书在书店里比比皆是。妈妈们信以为真,按照书上所说的去做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于是,妈妈们不再相信那些标榜“这样做会奏效”的书。

本书不会标榜“这样做会奏效”。

虽然我在与家长和孩子接触时,的确是抱着这种理念的,但我知道,育儿问题时刻伴随着各种意外和偶然。因此,本书主要为妈妈们提供一些方向性的指导,比如“那样做不合适”,或者“最好这样做”。希望妈妈们能从诸多案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育儿方法。

假设有个孩子“总是不想去幼儿园”,那么怎样做才能让这个孩子每天都愿意去幼儿园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思考一下哪些因素能够让孩子每天都能高高兴兴地去幼儿园。比如,能见到好朋友啦,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啦,中午可以吃到盒饭啦,幼儿园里有自己喜欢的老师啦,等等。

我想,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愿意去幼儿园的理由。如果这些理由都是积极的、正面的,那么孩子肯定愿意高高兴兴地去幼儿园。

我们可以把是否去幼儿园想象成一个天平,天平两端分别是“去幼儿园”和“待在家里”。当积极的、正面的因素居多时,天平便会牢牢地倾向于“我想去幼儿园!”这一边。

相反,即使是以前看起来很平常的行为,如果恰巧碰到“令人讨厌的事”,或者总觉得“麻烦”“没意思”,那么,人往往也会因此而放弃这一行为。

这种情况下,即使妈妈再怎么大动肝火,训斥孩子“要自己动手做!”“听话!”“为什么不能像以前那样?”,孩子也只会更加抵触。

在育儿过程中,如果“想让孩子养成某个习惯”,或者“不希望孩子做出某种行为”,那么你可以参照上文的天平图来思考一下该怎样去做。

当孩子做出你所期望的行为后,可以让他体验一些“孩子喜欢的事”,而当孩子做了不该做的行为后,要让他体验一下“他不喜欢的事”或者“他觉得麻烦的事”。“孩子喜欢的事”能够让天平倾向于好的一边,它主要指的是妈妈对孩子的关注和表扬等。

妈妈如何观察孩子的行为,何时表扬孩子……这些日常生活中亲子相处的方法,便成为孩子不断成长的路标。

有的妈妈会说:“为什么我家孩子不管做什么事都没有耐性呢?”“孩子这么任性,都是我的错!”但是,妈妈们,在批评孩子和自己之前,你需要重新审视一下你以前都是怎样与孩子相处的。

有的妈妈会说:“我家孩子不管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在给孩子贴上这样的标签之前,你需要再仔细地观察一下自己的孩子。在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时,不要将焦点放在孩子的性格上,而是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行为。“关注孩子的行为”,其实就是要关注家长处理问题的方式,因为家长处理问题的方式,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的行为。当然,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育儿过程并非事事都能如父母所愿。但事实上,那些不成功的地方,也正是你培养孩子的好机会。

孩子不喜欢收拾房间,非要大人催好几次才磨磨蹭蹭地去刷牙,或者玩起电脑游戏来连饭都不想吃,等等,这些事情都会让父母很苦恼,但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孩子发生转变的好机会。

之前不管你怎么苦口婆心,孩子都不会去做的事情,突然有一天他竟然主动完成了,或者在你不断努力的教育过程中,突然有天发现孩子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那时候你肯定会想:“孩子真的可以改变啊!”

请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即使妈妈不下达任何指令,孩子也能够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自主行动,用自己的双手解决问题。我相信,这令人惊喜的一天一定会到来。而到了那一天,你会发现,其实你自己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到本书开头,我们提到了“不爱收拾房间的孩子”,那么怎样才能使他成为“喜欢收拾房间的孩子”呢?下面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第1章“不批评”才能帮孩子养成好习惯恰当的赞美和表扬,能培养出“喜欢收拾房间”的孩子案例1   客厅弄得乱七八糟也不收拾

我孩子今年5岁,是个男孩。我每次对他说:“要把玩过的玩具收拾起来哦!”他都会说:“知道啦!”但其实根本不去收拾。我觉得5岁的孩子应该能听懂我的话了,但事实是,不管我说多少遍都没有用。批评他也没有任何效果。每次看到客厅里连个落脚的地儿都没有,我都会非常烦躁。  教育秘诀

只要坚持恰当地表扬孩子,孩子一定会发生变化。父母的赞赏和认可,轻松帮孩子养成新的习惯

帮孩子养成收拾房间等日常的生活习惯,看似简单,实则并不容易。我想,父母也并非有多发愁,只是常常会被孩子搞得烦躁不安。

这位妈妈“觉得孩子应该能听懂自己的话”,我想她一定是在不停地对孩子说:“要自己收拾一下哦!”不难想象,过了一会儿,当妈妈发现孩子还没有收拾时,肯定会说:“啊,又没收拾!”“这孩子真不听话!”“为什么不能收拾一下呢?”最终只会一个劲儿地批评孩子“赶快收拾一下”。

对此,很多育儿书、育儿杂志和教育评论家大多会给妈妈们这样的建议:“帮孩子一起收拾”,或者“不妨准备一个简便的收纳箱”,等等。父母帮孩子一同收拾,或者教给孩子一些整理技巧,可能当场会有些效果。但我想,这些建议的实际意愿是,孩子要是能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养成独立的整理习惯就好了。

但是,这种方法也只能是权宜之计,孩子并不会因此而养成“自己动手整理物品”的习惯。其实,教孩子养成收拾房间的习惯是有诀窍的。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并尽力“表扬”他

我在育儿指导和咨询过程中遇到过各种类型的孩子,有时也会帮助患有自闭症和心理发育障碍的孩子培养自己动手整理东西的习惯。结果证明,很多孩子虽然在语言表达上有障碍,却能很快学会自己收拾东西——而且是在不批评的情况下。

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

假设有10样东西需要整理,妈妈就要先按照1、2、3……的顺序依次进行整理。最初几样东西的整理工作几乎完全由妈妈来完成,但要将最后三个,也就是第8、9、10样东西留给孩子,让孩子体验完成整理(整理得干干净净)时的快感。这时,妈妈不能只对孩子说:“我们来收拾一下好不好?”而是要让孩子坐在需要整理的东西前,且妈妈要紧跟其后,一边说“我们来收拾一下好不好?”,一边和孩子一起将东西放入收纳箱。

在孩子把最后三样东西整理好后,一定要记住表扬孩子:“做得真棒!”“真了不起!”只要是表扬的句子,什么都可以。总之一定要表扬孩子。表扬的标准就是要让孩子感到高兴,而并不是只要“表扬了”就可以。这就是说,妈妈要仔细观察孩子的表情,看他是否真的因为妈妈的表扬而开心。实际上,由于大部分整理工作都是由妈妈来完成的,要求较高的妈妈或许不太愿意去表扬孩子,但我希望妈妈们能够不吝啬自己的语言使劲儿地表扬,哪怕只是装装样子也可以。如果是我,我会发自内心地向孩子表达我的感动和喜悦。

第一步完成后,接下来将孩子要收拾的东西增加到4个、5个,最终引导孩子独立完成所有的整理工作。

这个方法的关键在于,虽然大部分东西是由妈妈来整理的,但孩子会感觉到是他自己完成的。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动手整理东西能让妈妈高兴”,于是他自己也会感到高兴,并逐渐养成独立动手收拾房间的习惯。

有的学者单从理论层面出发,批判这种做法,说孩子只是“为了得到夸奖而并非真正喜欢”。其实这些人并不了解孩子。妈妈们,放心吧,即使刚开始是看似夸张的称赞和表扬,久而久之,孩子肯定能感受到自己动手整理东西的乐趣。批评不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但是,育儿过程中遇到困难前来咨询的妈妈们并没有这样去做。她们想让孩子独立完成所有的整理工作,于是便让孩子从第1件物品开始收拾。然后耐心地等孩子去收拾第2件、第3件……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可能不一会儿便开始发呆了,或者干脆拿着本该收拾起来的玩具玩起来,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好好整理。其实仔细观察一下,即便是正常的孩子,有时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形。

孩子不愿意继续整理,于是,妈妈一着急便会批评孩子。孩子“为了不让妈妈批评自己只好继续收拾”,觉得“整理物品一点儿都不好玩”,就开始讨厌收拾房间。这样一来,孩子更加不愿意去整理,而且情绪也会变得很糟糕,妈妈也会因此而更加焦急。

试想一下,如果妈妈一直用半带批评的语气命令孩子:“赶快收拾一下!”“还有那边!”“这边也有!”“怎么还没整理好?!”孩子肯定觉得讨厌极了。这种做法,就算是大人也会觉得不舒服。

但反过来,当人受到表扬的时候,就会想:“要不试一下?”所以说,表扬能改变人的行为。对教育孩子来说,表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使孩子没做到最完美,

也可以夸他“努力尝试”和“有进步”

当然,收拾房间以外的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训练孩子上厕所。为了帮孩子养成独立上厕所的习惯,妈妈会对孩子说:“想撒尿的时候记得要跟妈妈说哟。”“因为没脱裤子才会把裤子弄湿的哦。”但孩子不可能一次全部记住妈妈的话,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往往会比较艰难。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办才好呢?记住:

要做到“只表扬,不批评”。

因为,帮孩子培养新习惯不需要“批评”。

即使孩子说得有些晚,没来得及进厕所,但只要孩子说了“我想尿尿”并拉着妈妈的手要去厕所,你就可以表扬他说:“知道要告诉妈妈了呀,真棒!”孩子想要尝试自己脱掉裤子,即使脱到一半就憋不住了,也要表扬他说:“真了不起!都会自己脱裤子了呢!”妈妈们就应该以这种方式去肯定孩子的全部。

这样,孩子会发现,即使没做好,妈妈也不会批评自己,于是便会喜欢去上厕所。慢慢地,孩子便会逐渐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要尿尿”,而且也能学会自己脱裤子。

如果你想引导孩子尝试新的行为,“肯定”和“表扬”是最好的办法。当你想教给孩子新的东西,或者想让他尝试新的事物时,请记住不要批评孩子。只要“糖块”,不要“棍棒”

经常听到有人说:“教育孩子要糖块、棍棒一起用,软硬兼施。”但我认为,帮孩子培养新习惯不需要棍棒,只要糖块就够了。前面已经反复说过,不批评才能让孩子学会新的行为。因此,如果“想让孩子养成收拾房间的习惯”,答案就在于,当孩子做完一件事后,不要“总是批评”,而要“坚持表扬”。

表扬能改变人的行为,大人孩子都不例外。不管是谁,都不愿接近总是批评自己的人,却愿意跟总是赞美自己的人进行交流。

下面这个方法能让你亲身体验到表扬的魅力。这个实验在家里就可以简单完成,所以请一定要试一下。

假设现在客厅里有A、B、C三个成年人,接下来A和B要留在屋内,C要到屋外。留在屋内的两个人要告诉C:“待会儿你去触碰客厅里的某一样东西,或者做一个动作。当你接近我们指定的正确答案时,我们便会鼓掌,你只管大胆地来回走动就可以。” 

然后,由留在屋内的两个人来决定要C做什么,比如让C拉上朝向阳台的右侧窗帘。当然,A和B要悄悄地商量,不能让屋外的C听到。

两人商量好后,让C重新进入客厅,C可以随便移动,也可以随手触碰客厅里的任何物品。

当C接近目标物体,也就是窗帘时,A和B即鼓掌示意。当C远离窗帘时,两人停止鼓掌。当然,也可以用点头来代替鼓掌。但是不能说出答案。否则,谁都能立刻知道该怎么做。也不能使用“棍棒”,即不能做出表达否定意义的表情和动作,如“啊,不是那边!”“错了错了!”等。另外要注意,一定要在C正在做正确行为的时候,或者完成该行为1秒钟以内鼓掌才有效果。如果延迟几秒钟再鼓掌的话,C会感到非常困惑。

C一边用手随意触碰客厅的物品,一边来回移动,在反复的摸索中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C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A和B的掌声。C向着掌声大的方向移动,掌声停止时便随时改变自己的行为,在不断摸索和失败中一步步接近目标。

依靠A和B的掌声,C逐渐接近窗边,并在某一个瞬间碰到了窗帘。这时,A和B的掌声突然变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答案的范围。到了这一步,拉上右侧窗帘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多说“做得不错!”“非常棒!”,能帮助孩子学会新的行为

这个游戏其实是一个课堂活动,旨在告诉学生,紧接一个行为之后出现的“有利的事情”是怎样促成一个新行为的。

每个家庭的客厅里,都会摆放很多物品,如电视、桌子、沙发、坐垫、报纸、花瓶、相框、钢笔、剪刀等日常用品。但不管摆放着多少东西,或者即便是在比客厅还要宽敞的会议室和体育馆,也都可以进行这个实验。即使是在非常宽敞、简约的空间里,只要能够把握好鼓掌的时机,就能促成指定行为的发生。

在这个活动中,做出某个行为后得到的掌声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也就是说,得到掌声就如同被别人夸奖说“很好!”“做得不错!”一样。

假设要求学生“拉上右侧窗帘”,但学生却朝着与窗户相反的方向,用手触碰其他物品。这时,负责鼓掌的人心里肯定会想“不是那边啊!”“哎呀,真是的!”,但是不会表露出来。

但如果鼓掌的人把心里想的都表露出来,会怎样呢?当学生远离窗户时被大喊“错了错了!”,当学生碰到其他东西时被说“怎么还不对呀!”,如果受到这样的待遇,哪怕只是一个课堂活动,却也一定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只有意识到表扬的重要性,才能学会表扬

同样,当孩子没有立刻进行整理时,批评孩子:“啊,又没收拾!”“为什么不能动手整理一下呢?!”“赶快收拾一下!”“还有那边!”这种做法也会让孩子感到不舒服,孩子自然也会越来越讨厌收拾房间。

所以,恰当的表扬会让孩子喜欢上做某件事。哪怕孩子只收拾了一件玩具,也请使劲儿地表扬他。

有的妈妈会自信地说:“我一直在表扬我家孩子啊。”但是请想一下,你是不是都是在强迫孩子完成后才表扬他的呢?还有的妈妈会说:“我很注意尽量不去批评孩子。”但是你有没有意识到你也不太爱去表扬孩子呢?其实,妈妈是否表扬了孩子并不是关键,关键是,孩子受到表扬后是不是感到满足,会不会非常高兴,希不希望再次得到妈妈的表扬。因此,我们要仔细观察孩子的反应。

很多妈妈认为,即使不表扬也能培养出好孩子。认为孩子“就该去做”“理所当然会做”的妈妈很难因为孩子小小的进步而去表扬孩子。如果认识不到表扬的重要性,你就不知道该如何表扬孩子,也就把握不好表扬孩子的时机。◎ 奥田老师应用题

不满1岁、还不能完全听懂妈妈话的孩子,该怎么表扬呢?

对不满1岁的孩子当然也要表扬。虽然孩子年龄还小,但当你表露出发自内心的高兴时,他也能感受到妈妈的喜悦。拥抱、鼓掌、微笑着跟孩子说话,并仔细观察他的反应。如果孩子继续高兴地重复刚才的动作,说明妈妈的“表扬方式”产生了作用。虽然还在牙牙学语,但孩子的反应俨然在说“继续表扬我”“继续表扬我呀”。这说明“表扬”已经顺利地传达到孩子的心里。记住,孩子的反应就是家长的最佳答案。与其在孩子做不到时批评他,不如在他完成后表扬他案例2   孩子总是不主动刷牙

女儿今年5岁。我想让她养成“饭后刷牙”的习惯。我和她约好一条规矩:“吃完饭30分钟内记得要刷牙。”但女儿总是不听。当我问她:“刷过牙了吗?”她才极不情愿地去洗漱间。如果不问,她就像根本不记得有这回事一样。我该怎么办才好呢?  教育秘诀

关键就在“孩子恰巧没有忘记刷牙时,你是怎么做的”。为孩子定规矩的父母是否扮演了“警察”的角色?

这位妈妈提到了“规矩”。看到这个,可能有的妈妈会感到钦佩不已:“太厉害了!还给孩子定了规矩呢!”“我们家定了规矩也没用,所以我早就放弃了。”的确,为孩子定规矩,说明这位妈妈在非常认真地对待育儿这件事。但并不是说有了规矩就万事大吉了,关键要看如何利用定好的规矩。

针对这位妈妈的烦恼,下面我将通过一个看似与育儿无关的例子来进行解答。

很多人都有驾照,而且肯定有人曾因为超速行驶或者违规停车受过警察的处罚。当然,警察是在驾驶员违反交通规则时才对其进行处罚。警察负责严惩社会中的不良行为,他们时刻瞪大眼睛盯着市民,仿佛在说:“这些家伙有没有好好遵守交通规则呀?!”

假设你正在驾车行驶,在限速60公里的公路上,你开到了80公里。这时,负责监管超速行车的巡警和恰巧在附近巡逻的白色摩托警车会立刻追上来,迅速将你拦住。于是你被处以罚金,驾照也会被扣分。

这时,有人甚至会像家庭剧里的中年妇女一样满腹牢骚:“为什么只抓我呀?”“不是有人比我开得还快吗?!”

但查处违规驾驶是警察的职责所在,绝对不会出现相反的情形。

这里所说的相反的情形是指,当警察看到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时,对其进行奖赏,或者说一些让人觉得很贴心的话。比如,驾驶员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在限速60公里的公路上以低于60公里的速度行驶,这时,警察鸣笛示意其停车,并对他说:“你能一直按照限速要求行驶,真是一个优秀的驾驶员。太了不起了!好了,你可以走了。”父母和老师不能成为只惩罚不表扬的警察

现实生活中当然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场景。如果警察对你说了这样的话,你一定会大吃一惊的吧!被警察叫住一般都没什么好事,大部分人肯定会紧张地想:“哎呀,我是不是犯了什么错?”或者过后还会很生气:“真是的,害我虚惊一场!”但或许也会有人觉得:“哎哟,还不错,我竟然受到了警察的表扬!”也许有人会说:“怎么可能有人会这么想?”那么设想一下,如果警察对你说“你真是一个优秀的驾驶员。给,这是1万元奖金”,并把钱递到你手中的时候,你会怎么想呢?

当然,我认为警察就应该严格执法,如果现实生活中真遇到这样的情形,会让人不知如何是好。这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父母和老师有没有正在扮演警察的角色?现实生活中,应该不会有人想要得到警察的表扬吧,大家应该“都不想得到警察的眷顾”吧!

但如果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也发展到这个地步,就会让人感觉非常不舒服。驾驶过程中明明没有违反交通规则,当警车靠近的时候还是会感到很紧张。走在路上,巡警简单的一声“等一下!”,也会让我们禁不住紧张地想“怎么了?”。我不希望父母与孩子之间出现这种情形。只要不觉得“理所应当”,就会经常表扬孩子

给孩子定的规矩,也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这个要这样做”的约定,一般情况下都是父母因为“希望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想把孩子培养成这样”“不希望孩子做这种事”而制定出来的,绝不会出现由孩子来主动定规矩的情况。

如果孩子守规矩,父母会感到满足并暗想:“不错不错,这孩子真的能遵守约定呢。”

但有时孩子可能没有按要求去做。这时,父母便会批评孩子说:“哎?今天怎么没做呀?”“为什么要偷懒?”

大家有没有觉得这跟刚才警察处罚违规行为的例子很像呢?

在这里,我想问一下案例中的这位妈妈:当孩子遵守约定时,你记得表扬孩子了吗?或许刚开始的时候能够做到,但大部分妈妈渐渐地便不再去表扬孩子,因为一旦定好了规矩,妈妈就会认为孩子理所应当照规矩执行。“禁止规则”不利于好习惯的养成

定好规矩后,妈妈往往会离“表扬孩子”这条教育秘诀越来越远。这就是给孩子定规矩的代价。

孩子遵守约定时不加以表扬,一旦做了错事,父母就会觉得不顺眼而对孩子加以批评,并把定好的规矩搬出来,逼问孩子:“你没有遵守约定!”“我们不是说好了吗?”“你已经5岁了呀!”这样做很难帮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更糟糕的是,有的父母甚至会通过一些“禁止规则”来约束孩子的行为,如“不可以欺负弟弟”“不能做粗鲁的事”,等等。这样只会导致父母频繁地批评孩子。

我们不能让规矩变成“孩子理所应当要做的事”。如果孩子能在饭后30分钟内主动刷牙,那么父母也一定要及时地表扬他,直到让他感到高兴为止。

成年人知道饭后刷牙的重要性,很容易养成刷牙的习惯,但孩子还不懂得讲卫生的重要性,所以往往容易忘记,或者并不认为“饭后必须刷牙”。因此,即使父母不停地批评孩子“为什么非要等到说了才去做”也是毫无意义、不起作用的。

父母应该做的是,当孩子饭后能够主动去刷牙时,一定要表扬他:“真了不起!自己都记得刷牙了呢。”

一旦认为“理所应当”,父母就很难意识到孩子是主动去刷牙的。所以,倒不如索性先降低心理预期,认为“孩子不那么容易遵守约定”,这样便能发现很多机会来表扬孩子。不放过任何一个表扬孩子的机会

为了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孩子必须要学会很多事情,如饭后刷牙、讲卫生、如何预防疾病,等等。但对孩子而言,这些并不是多有趣的事,因此,要想养成习惯并非易事。案例3   孩子不能按时洗澡

我要求孩子“晚上8点要按时洗澡”,可他根本不听。每次都得我催他“快点去洗澡!”。都已经小学2年级了,我都觉得烦了。  教育秘诀

要在孩子开始准备洗澡时就表扬他。

和案例2一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在孩子开始准备洗澡时就表扬他:“自己都会作洗澡的准备了呀!”“真了不起!”

孩子没有养成饭后刷牙、按时洗澡的习惯,很多情况下不是因为孩子不喜欢刷牙或者害怕洗澡(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需要进行专业咨询),而是其他事情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比如案例中这个孩子不能按时洗澡,可能是因为想看电视,或者想继续玩游戏、想睡觉,等等。与刷牙和洗澡相比,这些事情占了上风。

假设孩子喜欢看的电视节目7点55分结束,这时,妈妈要适时地对孩子说“节目演完了呀”。如果是再小一点的孩子,妈妈可以用“孩子感到愉快的事”引导他去洗澡,比如可以说:“刚才的动画片妈妈没看成,一会儿洗澡的时候要讲给妈妈听听哟。”

如果7点55分的时候孩子主动关掉了电视,而妈妈当时正忙着发短信,那么,孩子会认为妈妈一直在忙自己的事情,就会想:“要不读会儿漫画吧。”于是便拿过《海贼王》开始读起来。这时,妈妈发完短信,发现孩子还没有去洗澡,便会说:“咦?怎么还没去洗澡呀?”“到了洗澡的时间,怎么还不快点去呀?”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这时,不管是已经可以自己一个人洗澡的小学生,还是需要妈妈陪着一起洗澡的小孩子,嘴里都会嘟嘟囔囔的不愿意去洗,让人很头疼。

综上,只要孩子能在7点55分节目结束时离开电视机,你就要适时地表扬他,或者也可以考虑去引导性地催促一下孩子。即使孩子是在你的催促下去洗的澡,也要使劲儿地表扬他。这样,慢慢地就能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降低期望值,才能轻松育儿

当然,妈妈们不可能一直守在孩子身旁等待最好的表扬时机,因为还有好多家务事要做。所以,要做到“及时表扬”并没有那么简单。

但事实上,只要把握好表扬的时机,孩子的行为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所以,希望妈妈们能够记住:只要抓住时机,就能发现更多表扬孩子的机会。

另外,妈妈必须要放轻松,这样才能够找到更多机会来表扬孩子。比如,我也会经常遇到下面这样的案例。案例4   早上不能按时起床

不管闹钟怎么响,或者任凭我怎么大声喊,孩子都不肯起床。如果他7点30分不起床,我上班就会迟到,真是让人头疼。我该怎样做才能帮孩子养成按时起床的习惯呢?  教育秘诀

姑且认为“孩子做不到”,这样等他完成时便能使劲儿地表扬。

这位妈妈希望孩子能在7点30分起床,但是她每天早上都要从1楼厨房大喊:“到时间啦,起床啦!”“上学要迟到啦!”至少得喊五六遍,孩子才肯起床。如果每天都是这种状态,那么这位妈妈肯定一大早就会非常烦躁。不过你回想一下,你家孩子是不是有时只喊了3遍就起来了,或者有时候还会提前10分钟起床?

碰到这种时候,你一定要表扬孩子。这里有一些小技巧能防止你错过表扬孩子的机会。

不要觉得“孩子能够很快养成早上按时起床的习惯”,而要想“早上按时起床对我家孩子来说还太难了吧”。坦白地说就是“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教育学家可能会说:“怎么可以连父母都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呢?”“要对孩子充满希望!”于是,有些立场不坚定的父母马上会受到影响:“对呀,说得对,我必须要相信我的孩子。”因此,很多父母看不到孩子小小的进步,而只会一个劲儿地批评孩子:“怎么就做不到呢?”看到孩子小小的进步,才能不断地表扬孩子

一开始姑且认为“我家孩子做不到”,一旦孩子做到了,父母就会很感动,然后才能发自内心地表扬孩子。比如,在孩子做一件事时,不要期待他“10分钟可以完成”,而要降低期望值,“我家孩子得花30分钟才能完成吧”。这样,当孩子花15分钟做完的时候,父母就能脱口而出高兴地表扬孩子:“真了不起!做得真棒!”如果一开始就期望孩子10分钟完成,那么就会觉得:“什么?竟然超了5分钟!”

确定一个“允许范围”,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可以使父母心情舒畅。这就如同跳高时一点点抬高横杆的高度一样——当孩子不在状态时,稍微降低一下要求也未尝不可。

只要抓住这个要领,父母就不会老觉得焦躁不安,也不会再去抱怨孩子“为什么做不到呀?”“怎么一直说都没用呢?”之类的。抓住“偶然”的机会,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型孩子”案例5   孩子不会主动帮助他人

女儿能够完成一些小学3年级学生该做的事情,比如将用过的餐具拿到洗碗池、叠被子,等等,但不会去做规定事项以外的事。我希望她能在看到父母很忙的时候主动说“我来帮你吧”,是不是我太奢求了?  教育秘诀

耐心等待“孩子偶然间做出的好事”。你希望孩子只做分内的事,还是能够主动帮助他人?

这个孩子能够完成一些3年级学生该做的事情,比如“将用过的餐具拿到洗碗池”“叠被子”等,但她不会去做规定事项以外的事。这正是让她的妈妈感到不满和担忧的地方。

除了帮孩子养成刷牙、洗澡等基本的生活习惯外,我们还希望他能够进一步形成更好的习惯。可能有人会说:“这太奢求了吧?”但我认为这绝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而且我们必须将孩子培养成这样的人。当然这绝非易事。

我们暂且称前来咨询的家庭为A。A家庭规定,孩子到了3年级后,需要学会收拾餐具和叠被子这两件事情,孩子也确实自然而然地养成了收拾餐具和叠被子的习惯。

我们假设有另一个家庭为B。B家妈妈并没有规定哪些事情是孩子必须要独立完成的。因此,B家孩子并不会像A家孩子那样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但是,有一天,B家妈妈拖着疲惫的身体下班回到家,自言自语道:“唉,今天要洗的碗真多啊!”孩子听到后,主动将碗筷拿到了洗碗池,并说:“妈妈,我来帮你洗碗吧。”妈妈被孩子的这一贴心行为深深打动,由衷地对孩子说了声“谢谢!”。

第二天,妈妈并没要求,可孩子又主动帮妈妈洗碗了。妈妈非常感动,对孩子说:“谢谢你!有你帮忙,妈妈轻松多了。”

第三天,孩子没来帮忙,不过妈妈并没有因此而批评孩子:“咦?今天怎么不帮妈妈洗碗了?”因为这天她不太累,没有必要让孩子帮忙干活。妈妈一个人麻利地把碗洗好了。妈妈的一声“谢谢”,是对孩子莫大的鼓舞

半年后的一天,B家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买了整整三大袋。袋子有些重,在拎起来时,她情不自禁地“哎哟”了一声,这时孩子过来,说:“我来帮你拿一袋。”妈妈非常感动,说了声“谢谢”,当场表扬了孩子。

下次去超市时,他们只买了两袋东西,这一次妈妈自己拎回了家,她并没有对孩子说:“你来拿这个轻点儿的吧!”或者“今天不帮妈妈拿东西吗?”

下面我们来设想一下A、B两个家庭两年后的情形。

A家孩子依然和以前一样,保持着收拾餐具和叠被子的习惯。妈妈或许会自豪地想:“这孩子从来都不会偷懒。” 

而B家孩子并没有养成叠被子的习惯,因为被子一直都是妈妈帮他叠的。

但是,B家孩子已经养成了收拾餐具的习惯,或者即使妈妈不说“今天好累啊,你要是能帮妈妈做些家务就好了”之类的话,他也能主动洗碗了。

去超市买东西时,即使妈妈不说什么,他也能主动帮妈妈拎东西,有时还会帮妈妈揉揉肩膀。看到妈妈收衣服时,他也能主动帮忙。妈妈并没有要求孩子必须做这些事情,但当孩子看到妈妈很累的时候,会主动说:“我来帮你吧。”

如果在这里用上序中提到的“天平”,那么,妈妈的“谢谢”以及发自内心的微笑,就为孩子“帮妈妈分担家务”这一边增添了砝码。虽然之前并没有形成习惯,但对B家孩子而言,帮妈妈做家务已经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主动做事”与“为了不挨骂而做事”的区别

前文我们也曾提到,如果事先定好规矩,那么父母往往会认为“孩子应当自觉去完成”。或许前来咨询的A家妈妈认为,孩子已经小学3年级了,“理所应当完成他分内的事”,所以很少表扬孩子。

孩子养成了收拾餐具和叠被子的习惯,表面看来做得不错,但其实孩子可能也想偷懒,只是怕会受到妈妈的批评。

这样,即使妈妈再怎么希望“孩子能够贴心、主动地帮忙”,孩子也“只会去做他自己分内的事”,认为“只要不挨骂就行”。这种状态我们称为“得过且过状态”,它是指,孩子没有不断地向前发展,而是一旦达到及格线就心满意足了,即成长停滞不前。

而B家妈妈并没有专门规定孩子必须做什么,却总是对孩子的主动帮忙表示感谢。这样,孩子可能并没有养成叠被子的习惯,却会在妈妈需要的时候主动帮忙。即使妈妈不说“你来帮我一下”,他也会主动发现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做,并且还会为自己能帮上忙感到高兴。

A、B两家的孩子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不是吗?

第29页是A、B两个家庭的孩子长大后的不同情形,我们可以对这两个人进行一下比较。为什么会培养出“得过且过型孩子”?

我在从事育儿咨询工作的过程中,也碰到了许多像A和B这样的家庭。我希望各位妈妈们能以B家为榜样。当然,就像案例中所说,A家妈妈本来也希望能够培养出像B家那样的孩子,但现实却事与愿违。

最近,经常听到妈妈们说“我家孩子总打不起精神”“孩子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真令人担心”。很多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事更加积极,都想让孩子成长、自立。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妈妈认为“更需要一些规矩”“关键是让孩子按要求做事”。但其实,就是妈妈的这种想法,才导致了孩子“停滞不前”“得过且过”。

当你主动去做一件事情,并成功完成时,会得到周围人的赞赏,这种正面的评价会让你觉得自己很棒。它会转化成一种喜悦、满足和成就感,促使人更加积极地采取行动。

相反,凡事都只按要求勉强完成的人,只会去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而且不管多么守规矩,也无法得到太多的喜悦、满足和成就感。因此,他只会越来越消极,认为“只要不挨骂就行”,最终导致凡事都只能勉强合格。

说到这里我想你应该明白了,孩子是为了不受批评而去做事,还是事情本身让他感到有趣而主动去做,会对孩子现在甚至将来的行为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也是导致现实社会中每个个体的发展空间有大有小的一个重要原因。“得过且过型”性格特征

·缺乏主动性

·只做分内的事

·害怕失败,不敢进行尝试

·(喜欢为自己开脱、找借口)

·甘于维持现状,缺乏创造性和发展性,不敢打破常规

·容易嫉妒

·过分在意与别人的差距

·喜欢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满脑子“赚到了!”“万幸!”,情绪易出现波动

·缺乏挑战精神

·过于看重结果

·不做要求以外的事

·想的多做的少

·不善于思考(没有实际行动)

·时刻都在避免失败

·认为“做了也无济于事”,容易放弃“自觉主动型”性格特征

·因为喜欢,所以有较强的主动性

·即使没有要求也会主动去完成

·即使失败也会继续摸索尝试

·能不断提出具有创造性、不落俗套的建设性意见

·不容易嫉妒

·不在乎与别人的差距

·认为与其责怪别人,不如考虑自己该怎么做

·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有运气的成分”,不容易大喜大悲

·不断追求进步

·精力旺盛,勇于挑战

·坦然面对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除完成分内事外,总是不断尝试改进

·总之先放手去做,然后再进行思考

·认真思考后,再重新去尝试(敢于行动)

·努力增加成功的机会你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下面我们以公司员工为例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积极行动的人认为“做好分内事是理所应当的,但同时也应该大胆地尝试其他事情”,这样的人会不断发起挑战,努力创造好的结果。因为他在享受工作,所以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并能够创造性地投入到工作当中,不知不觉就会甩开同事一大截。他不会仅仅拘泥于公司给员工制定的工作目标和最低工作量,而是会不断向前发展。这样的人会得到上司和同事的信任,并被委以重任,然后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最终成为公司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人才。

而采取消极行为的人的情形也可想而知。因为他只会去做分内的事,所以缺乏活力。虽然会非常努力地完成最低限度的目标,但一旦目标达成后便心满意足、停滞不前。他认为只要完成目标就不会挨骂,因此多数情况下都是勉强能够达到及格线。上司让他负责一个新的项目,他也知道一旦成功便会很有成就感,但却怎么也打不起精神,只会在那里唉声叹气。于是上司也会对他感到失望:“今后再也不让这个家伙负责重要项目了。”

案例中的这位妈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具有“自觉主动型性格”。但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呢?——“绝不去做规定事项以外的事”!也就是说,这个孩子已经养成了为了不挨骂而去行动的习惯。

或许,这个孩子认为只要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就可以,因为如果不做的话就会惹妈妈不高兴。虽然还只是小学3年级,却俨然已经成了一个等待指令型的孩子。不要命令孩子做这做那,要学会克制!

B家妈妈在表扬孩子时,并不是觉得“必须要表扬”,也没有使用任何技巧。而是因为孩子的意外举动让她感到高兴,于是发自内心地对孩子说“谢谢你!”。妈妈的这种态度能够让孩子更加善解人意,更加积极地采取行动。

这样的事情都是偶然发生的。有的妈妈会想“要不让他做做看”“我已经做好表扬孩子的准备了,所以想让他试一下”。这种仅仅依靠计划和手段来教育孩子的做法,是教不好孩子的。

如果想让孩子主动帮助他人,就不能给孩子下达这样那样的命令,而要学会克制,耐心等孩子偶然做出好事。如果等孩子长大,并已经形成了“得过且过型性格”时,再想把他纠正成“自觉主动型性格”便难上加难,所以我希望妈妈们能够从小培养孩子形成自觉主动的性格。培养自觉主动型孩子的关键就在于,要像B家妈妈那样,不要“为了表扬而表扬”,而是要“发自内心地感谢”。

妈妈真心的夸奖,能让孩子感到喜悦、满足并有成就感。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进入社会后,也会不断地成长进步。

从长远来看,父母是对孩子的自主行为进行夸奖,还是强迫孩子按照父母的命令和要求去做事,会成就孩子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而这种差距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 奥田老师应用题

希望孩子能主动给老人让座,该怎么做呢?

如果孩子经常看到父母给老人让座,以及老人对父母表示感谢的场景,那么孩子也会“希望能得到别人的感谢和赞赏”。反之,如果父母平时总是认为“那边还有空座,运气不错!”,那么孩子也会从小就效仿父母,一旦抢不到座位就会一副“切,运气真差!”的样子。

当孩子以父母为榜样,主动为老人让座时,妈妈要发自内心地微笑并点头肯定孩子的行为,或者握紧孩子的手,向孩子传达你的喜悦之情。如果不好意思在老人面前极力表扬孩子,那么可以在下车后对孩子说:“刚才你做得真棒,真是一个善良的孩子,妈妈为你感到骄傲!”想方设法表扬孩子的认真和努力案例6  孩子总爱说“妈妈帮我”,不愿意自己去做

女儿今年5岁,应该已经可以自己换衣服、收拾书包了,却总爱说“妈妈帮我”,甚至连和小朋友出去玩也让我帮她约:“妈妈帮我打电话问一下××。”我担心她是不是依赖心理太强了?  教育秘诀

不放过任何一个“表扬的机会”,随时随地表扬孩子。培养自信比纠正错误更重要

的确如这位妈妈所说,如果孩子一直说“妈妈帮我”,会让人非常担心:“孩子怎么依赖心理这么强呢?”这个孩子本来应该会做的事情却总是央求妈妈帮忙,所以,与其说是依赖心理强,不如说过于娇气更恰当。在妈妈看来,可能会觉得“孩子是不是没有安全感?”,但其实,孩子有时是想通过央求说“妈妈帮我”来和妈妈进行交流,或者想让妈妈到自己的身边来,因为孩子觉得,即使自己做了“该做的事”,如果妈妈认为“理所当然”的话,也不会表扬自己。

但我担心的是,这个孩子不是天生娇气,而有可能是父母的培养方式没能帮她树立自信心。

我曾遇到过一个学画画的孩子,他也喜欢说“妈妈帮我”。这可能是因为他曾经被朋友笑话说“你画得真难看”,也有可能是因为哥哥姐姐都画得很好,而自己却画得不怎么样,于是便对画画失去了信心。一般情况下,孩子到了5岁左右,就已经能看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哥哥姐姐看到这个孩子画的蝴蝶,或许会半开玩笑地说:“画的什么呀?!跟个虫子似的。”有时孩子就是因为这一句话,便再也不想继续画画了。

还有的父母看到孩子的画,会说:“如果不好好画的话,别人会看不懂哟。”然后便让孩子重画。这也是导致孩子自信心受挫的一个原因。只要用心,表扬孩子的机会就无处不在

在进行育儿指导的工作中,我恰巧碰到过这样的场景。孩子们正在画汽车,其中一个孩子画了一辆5个轮子的汽车。这时,他的妈妈说:“不对吧?汽车应该有4个轮子才对。”然后便让孩子用橡皮擦掉一个车轮,或者干脆让孩子重画。

看到这里,我有些失望,打心眼儿里感到失望。

如果是我,我会这样对孩子说:“啊,画的是越野车呀!车轮有1个、2个、3个、4个……第5个轮子是挂在车后面的吧。真厉害,这样就不用担心会爆胎啦!”

当然,或许孩子画的并不是越野车,但既然孩子如此认真地在画画,你难道不想去表扬孩子吗?其实画得准确与否,有时并没有那么重要。

这里只是举了其中一个例子。在育儿指导过程中,很多时候我都会忍不住叹息:“这位妈妈,这样做太可惜了!”“啊,这位妈妈的处理方式也让人觉得惋惜!”好不容易有这么多表扬孩子的机会摆在面前,妈妈们却完全意识不到。不仅如此,本来明明是“表扬孩子的机会”,有的妈妈却会像刚才画汽车的例子那样,反过来批评孩子。学会花样百出地表扬孩子

如果你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请记住一定要多表扬孩子,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或许有人会问:“我该怎么样去表扬一个没有做好的孩子呢?”这就需要你不断地练习、练习、再练习。

假如我是40名小学生的班主任,不管担任哪个年级,我都能在一天内用40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扬这40名学生。

有的老师可能会说:“这种事情我也能做到。”“我一直都是这么做的。”但其实真正去表扬学生的时候,可能中途就会词穷。不一会儿便只能说一些可以用来表扬所有学生的话,或者说一些套话,比如“真是个好孩子”“真像一个3年级的大哥哥”等等。

而换成我的话,我会更加具体地表扬每个学生:“课间休息的时候,我看到你和××一块儿帮×××捡手绢了呢!”“谢谢你帮老师准备篮子!”“××真是一个发明家,想法很有创意哟!”等等。

仔细观察孩子,你就能不断找到表扬的机会。当孩子又在做同样的事情时,即使你之前已经表扬过他了,这时也要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再次表扬他。比如当看到女儿真真在照顾小狗斯凯时温柔地和它说话,你可以表扬女儿:“斯凯似乎很高兴的样子呢。”等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形时,你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比如:“斯凯好像把真真当作自己的妈妈呢。”

当你想要努力去表扬孩子时,一定能发现孩子身上值得表扬的地方。慢慢地,你表扬孩子的语言就会越来越丰富。说到这儿,我想你也已经明白了,对父母而言,掌握更多的表扬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孩子失败了,也要表扬他“Good try!”

我20岁时曾到美国游学过一段时间,当时就住在当地居民家中。现在我有时也会与国外的研究人员进行交流,我清楚地认识到,美国人无时无刻不在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他们善于表扬别人,让人觉得既嫉妒又羡慕。

走在路上,素不相识的当地人会夸赞你说“你的帽子真漂亮”“这件夹克真酷”“我非常喜欢你的手表”,等等。他们喜欢赞美别人的着装,甚至会让人怀疑:“这些家伙难道要拦路抢劫不成?”连街上的行人都这样,可想而知,父母表扬孩子的次数和表达方式的丰富程度也都是很多国家所无法企及的。单是美国家庭剧和电影中的台词,就足以让人体会到美国赞美方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种姿态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假设在篮球比赛中孩子想要投一个三分球。如果球进了,我想谁都知道该怎样去表扬这个孩子。我们现在假设球没进,这时,美国的父母绝不会说“啊,太遗憾了!”,或者“哎呀,就差那么一点点”。

他们会说“Good try(很好的尝试)!”来表扬孩子勇于挑战的精神。我特别希望每位家长都能够多学习一下这种做法。

如果孩子失败时,父母也能表扬孩子“Nice challenge(不错的挑战)!”,那么就不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我想大部分美国人都会喜欢善于表扬别人的自己吧。能够表扬别人的人,会给人一种豁达、乐观的感觉,这应该是每个美国人心中的理想形象。

与此相反,大部分人都没有将此作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如果孩子做了错事,而父母没有批评孩子的话,就会被认为是“家教不严”,正是因为这种文化的存在,才使得很多人被“严加管教”的观念所束缚。

但近年来,这种观念已逐渐消失,年轻一代也已经为人父母或者祖父母。他们认为“严加管教的理念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并盲目地以为,包容孩子的一切、与孩子产生共鸣才是正确的育儿方式。有的父母明明是听凭孩子摆布,任由孩子撒娇,却会被别人称赞说“那位妈妈对孩子真好”“孩子一哭就抱起来,真了不起”。

我并不认为这种父母是真的为孩子着想。相反,我觉得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所以,当我走在大街上,遇到正在鼓励和表扬孩子的妈妈时,我都会由衷地为这样的妈妈、这样的孩子感到高兴。你能花样百出地表扬孩子吗?

篮球比赛中,孩子想投三分球,但遗憾的是球没有进。这时你应该对孩子说:

NO “啊,太遗憾了!”

NO “就差那么一点点!”

NO “太可惜了!”

NO “再瞄准点嘛!”

OK “Good try!”

OK “Nice challenge!”

OK “角度不错!”

OK “下次肯定能进!”

孩子帮忙端盘子,却不小心把盘子摔碎了,这时你应该对孩子说:

NO “啊,真是的,怎么这么不小心!”

NO “小心别扎到,快离远点儿!”

OK “谢谢你帮妈妈拿盘子,没关系的。”

对于想要尝试或者主动做事的孩子,即使失败了,也要表扬他的“动机”“善解人意”和“挑战精神”。

比如……

训练孩子上厕所时,孩子因为没来得及去厕所而尿了裤子,这时要对孩子说:“自己都知道要去厕所了呢,真了不起!”

孩子的画出现错误时:

·“哇!长着腿的鱼哎!真厉害,这下是不是可以跟它一起赛跑啦!”

·“耳朵圆圆的,一看就是个温顺又可爱的小兔子!”在孩子12岁之前,请费尽心思表扬他

父母要想不断丰富自己表扬孩子的语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孩子的优点。

假设有一个孩子学习成绩特别好,但这个孩子非常傲慢,他会经常炫耀自己很优秀,在家里还会嘲笑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班里同学都是些笨蛋。”“每天都要跟39个笨蛋一块儿学习,我太可怜了。”

这种孩子或许成绩在班里排第一,但如果用人格尺度来衡量的话,肯定是排倒数。但孩子之所以会变成这样,很有可能是因为父母只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标准的缘故。

从成绩优异这一点来看,这个孩子的父母应该会感到极大的满足。单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说这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好孩子。但是,如果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会导致只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表扬。如果偶然有一次孩子对附近的小朋友非常友善,这时父母非但没有表扬孩子,反而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样子,这样就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发展。其实,我想每个人都会如此,从别人身上找20个缺点相对比较容易,但要找出20个、30个甚至40个优点却要费一番心思。父母的价值观会自然而然地影响孩子

因此,父母仅用唯一的标准来衡量孩子是非常危险的。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父母要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适时地表扬孩子,同样的事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表扬,即使孩子最终失败了也要表扬……从多个角度审视孩子,才能使表扬的方法、语言越来越多样。

而且,如果父母留心的话,可能还会有意外的收获:如果父母能以多种标准从多个角度表扬孩子,那么孩子也会在无形中效仿父母,慢慢地,孩子就会发现班里同学的优点,并学会表扬别人。比如“他是班里跑得最快的”“她虽然不爱说话,但舞却跳得很好”“虽然妈妈只关心学习成绩,但那个孩子是学校里最有幽默感的”。而且,孩子也会逐渐开始客观地审视自己,比如“我虽然成绩很好,但体育不行”,等等。

那么,孩子几岁时,最要注意表扬他呢?请注意,等到孩子进入青春期再开始表扬就有些太迟了。父母要在孩子小的时候,特别是12岁之前,就尽量多地表扬他。这样,等孩子长大后,便能学会对他自己的行为进行鼓励和反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