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损伤的自救与互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2 02:11:19

点击下载

作者:蒋龙元,张月华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运动损伤的自救与互救

运动损伤的自救与互救试读:

前言

面对突如其来的伤害和疾病,有时人们由于缺乏必要的急救知识而惊慌失措,手忙脚乱,贻误了十分宝贵的抢救时机,致使伤害加重而后悔莫及。因此,只有熟悉急救常识,掌握急救的基本原则、基本步骤、基本技巧和方法,在实施急救时才能够争分夺秒、从容镇定,懂得如何“就地取材”,充分利用现场能够获得的药品和器具,迅速有效地对伤者实施救助。

本书详述了体育运动时突发损伤的病因、症状、现场急救、预防等知识,目的是让读者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基本常识,若遇到各种险情或急症,在医护人员尚未赶到或伤者被送入医院之前,可以依照书中所示的方法、步骤施救,完全有可能减少伤害或不至于造成严重后果。

希望本书能帮助读者减少运动伤害的发生,减轻伤害的程度,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提高生活质量。编者1 运动损伤概述

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损伤称为运动损伤。某些运动损伤与运动项目、技术动作特点密切相关。

1.运动损伤的分类

运动损伤的分类方法较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按损伤组织的种类分:如肌肉肌腱损伤、滑囊损伤、关节囊和韧带损伤、骨折、关节脱位、内脏损伤、脑震荡、神经损伤等。(2)按有无创口与外界相通分:伤部皮肤或黏膜破裂,创口与外界相通,有组织液渗出或血液自创口流出,称为开放性损伤,如擦伤、刺伤等;伤部皮肤或黏膜完整,无创口与外界相通,损伤后的出血积聚在组织内,称为闭合性损伤,如关节韧带扭伤、肌肉拉伤等。(3)按发病的缓急分:瞬间遭受直接或间接暴力而造成的损伤称为急性损伤,发病急,病程短,症状骤起;因局部长期负担过度,由反复微细损伤积累而成的称慢性损伤,发病缓慢,症状渐起,病程较长。此外,还可因急性损伤处理不当或过早运动而转变为慢性损伤。

2.运动损伤的原因(1)思想上不够重视:运动损伤的发生,常与体育锻炼者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思想上麻痹大意及缺乏预防知识有关。(2)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使人体从相对的静止状态过渡到紧张的活动状态。据有关调查资料分析,缺乏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合理,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首位或第二位的原因。(3)技术上的错误:技术动作的错误,违反了人体结构功能的特点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而造成损伤,这是初参加运动训练的人或学习新动作时发生损伤的主要原因。例如,做前滚翻时,因头部不正而引起颈部扭伤;排球传接球时,因手形不正确而引起手指扭挫;投掷运动时,在上臂外展90°、屈肘90°(甚至肘低于肩)的错误姿势下出手,引起肩臂肌肉拉伤,甚至发生肱骨投掷骨折等。(4)运动负荷(尤其是局部负担量)过大:运动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人体生理特点,运动负荷超过了人体可以承受的生理负担量,尤其是局部负担过大,引起微细损伤的积累而发生劳损,这是专项训练中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5)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在睡眠或休息不好、患病受伤或伤病初愈阶段以及疲劳时,肌肉力量、动作的准确性和身体的协调性显著下降,警觉性和注意力减退,反应较迟钝,此时参加剧烈运动或练习较难的动作,就可能发生损伤。(6)组织方法不当:在训练中,不遵守循序渐进、系统性和个别对待的原则以及比赛的年龄分组原则;在组织方法方面,如人数过多,缺乏保护和自我保护、在非投掷区练习投掷或任意穿越投掷区、组织性纪律性较差,有病或身体不合格的人参加比赛等,这些都可成为受伤的原因。(7)动作粗野或违反规则:在比赛中不遵守比赛规则,或在训练中相互逗闹,动作粗野,故意犯规等,这是篮球、足球运动中发生损伤的重要原因。(8)场地设备的缺点:运动场地不平,有小碎石或杂物;跑道太硬或太滑;沙坑没掘松或有小石,坑沿高出地面,踏跳板与地面不平齐;器械维护不良或年久失修,表面不光滑或有裂缝;器械安装不牢固或安放位置不妥当,器械的高低、大小或重量不符合锻炼者的年龄、性别特点,缺乏必要的防护用具(如护腕、护踝、护腰等);运动时的服装和鞋袜不符合运动卫生要求等。(9)不良气象的影响:气温过高易引起疲劳和中暑,气温过低易发生冻伤,或因肌肉僵硬,身体协调性降低而引起肌肉韧带损伤;潮湿高热易引起大量出汗,发生肌肉痉挛或虚脱;光线不足,能见度差,影响视力,使兴奋性降低和反应迟钝而导致受伤。现场急救的原则

急救是对意外或突然发生的伤病事故,进行紧急的临时性处理。其目的是保护伤病者的生命安全、避免再度伤害、减轻伤病者痛苦、预防并发症,并为伤病者的转运和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因此,无论何种急性损伤,做好现场急救都是十分重要的。

急救时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救命在先,做好休克的防治。骨折、关节脱位、严重软组织损伤或合并其他器官损伤时,伤者常因出血、疼痛而发生休克。在现场急救时,要注意预防休克,若发生休克,必须优先抢救休克。其次,急救必须分秒必争,力求迅速、准确、有效,做到快救、快送医院处理。

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一任务,还必须遵守以下6条原则。(1)先复后固的原则:是指遇有心跳呼吸骤停又有骨折者,应首先用口对口呼吸和胸外按压等技术使心肺脑复苏,直到心跳呼吸恢复后,再进行固定骨折的原则。(2)先止后包的原则:是指遇到大出血又有创口者,首先立即用指压、止血带或药物等方法止血,接着再消毒创口进行包扎的原则。(3)先重后轻的原则:是指遇到垂危的和较轻的伤者时,优先抢救危重者,后抢救较轻的伤者。(4)先救后送的原则:过去遇到伤者,多数是先送后救,这样常贻误了抢救时机,致使不应死亡者丧失了性命。应颠倒过来,先救后送。在送伤者到医院途中,不要停顿抢救措施,继续观察病伤变化,少颠簸,注意保暖,平安到达目的地。(5)急救与呼救并重的原则:在遇到成批伤者时,又有多人在场的情况下,应较快地争取到急救外援。(6)搬运与医护的一致原则:在许多情况下,协调配合不好,途中应该继续抢救却没有得到保障,加之车辆严重颠簸等情况,结果增加了伤者不应有的痛苦和死亡。医护和抢救应在任务要求一致、协调一致、完成任务一致的情况下进行。在运送危重伤者时,就能减少痛苦,减少死亡,安全到达目的地。生命体征的观测

在事故现场,作为参与救护的人员不要被当时混乱的场面和危急的情况所干扰。应该沉着镇静地观察伤者的病情,在短时间内作出伤情判断,本着先抢救生命后减少伤残的急救原则,先对伤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判断,包括意识、呼吸、脉搏、瞳孔、血压、体温。(一)意识

正常人的意识清晰,对答正确,能够正确地识别时间、地点和人物,能对环境的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而许多危重的疾病,如严重感染、肝性脑病、酒精中毒、脑血栓、脑出血、脑外伤等,往往会影响大脑的功能活动,从而引起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

通过观察伤者的意识状态,可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以便采取合适的对症处理。

1.意识障碍的表现(1)意识模糊:这是较轻度的意识障碍,伤者表情淡漠,对自己及周围环境漠不关心,回答问题迟缓而简短,但仍合理。(2)谵妄:这是一种较意识模糊稍重的意识障碍,除意识模糊外,还常伴有错觉、幻觉,躁动不安、言语杂乱(说胡话),甚至有发狂等精神异常的表现。伤者对人物、地点、时间的定向力可丧失。(3)昏睡:伤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即使强行弄醒,又会很快入睡。唤醒时,伤者能睁眼看人但缺乏表情,回答问题言语含糊不清,甚至答非所问,定向力也可丧失。(4)昏迷:这是严重的意识障碍,意识完全丧失。呼唤及强烈刺激时,伤者也不能清醒。

昏迷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其严重程度可分为如下3种。

[1]浅昏迷:伤者无随意运动,处于被动体位。对周围事物及声、光刺激均无反应,但对强烈的刺激有反应。呼吸、脉搏、血压无明显变化,但大、小便可有滞留或失禁。

[2]中度昏迷:伤者对强烈刺激稍有反应,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反射迟钝。意识障碍的程度极不稳定,病情在不断变化。

[3]深昏迷:伤者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及瞳孔反射均消失,大小便失禁或潴留。机体仅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

2.伤者意识的判断

判断伤者意识是否丧失应在5~10秒内完成,方法如图1-1所示。图1-1

抢救者可轻拍或轻摇伤者的肩部,高声喊叫:“喂,你怎么啦?”;如果认识伤者,则最好直接呼喊其姓名。如无反应,也可用刺激的方法如用手指甲掐压伤者的人中、合谷穴6秒,方法如图1-2所示。图1-2

伤者一旦出现眼球活动或四肢活动及疼痛反应,立即停止掐压穴位。严禁摇动伤者头部,以免损伤颈椎。若现场有亲人或旁人提供伤者意识丧失的可靠信息,可省略以上步骤。(二)呼吸

呼吸是人体内外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必需过程,人体通过呼吸而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从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正常成年人每分钟呼吸16~20次,呼吸与脉搏的比是1:4,即每呼吸1次,脉搏搏动4次。小儿呼吸比成人快,每分钟可达20~30次。新生儿的呼吸频率可达每分钟44次。

人体正常呼吸运动有两种方式:男性及儿童的呼吸以膈肌运动为主,胸廓下部及上腹部的动作比较明显,称为腹式呼吸;女性呼吸时肋间肌的运动较为重要,称为胸式呼吸。

1.异常呼吸的表现(1)呼吸增快:成人每分钟呼吸超过24次,常见于发热、哮喘、心力衰竭、贫血等疾患。(2)呼吸困难:伤者感到呼吸费力,烦躁不安,鼻翼扇动,呼吸急促,张口抬肩,口唇及面部发绀,出冷汗。常见于哮喘、肺部疾患、呼吸道阻塞以及严重的贫血、休克、大出血时出现的血氧含量降低等。(3)潮式呼吸: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再变为浅慢,甚至停顿5~30秒钟,然后再由浅慢加强。如此反复,如潮水涨落。多见于重症脑缺氧、严重心脏病、尿毒症晚期等危重伤者。(4)呼吸减慢:每分钟呼吸次数在10次以下。常见于颅脑病变(如脑外伤、脑血栓、脑出血、脑肿瘤等)、腹膜炎、镇静安眠药中毒等。(5)深大呼吸:表现为呼吸深而慢,这是呼吸中枢功能严重障碍的表现。常见于糖尿病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尿毒症、肝性脑病等。(6)间停呼吸:表现为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短的时期后,又开始呼吸,周而复始地间断呼吸。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颅内压增高等)、某些中毒等。

2.伤者呼吸的判断(1)将伤者放置心肺复苏体位:将伤者仰卧使头、颈、躯干无扭曲,平卧有利于血液回流,并泵入脑组织,以保证脑组织血供。翻动伤者时务使头、肩、躯干、臀部同时整体转动,防止扭曲。翻动时尤其注意保护颈部,抢救者一手托住其颈部,另一手扶其肩部,使伤者平稳地转动为仰卧位,方法如图1-3所示。抢救者跪于伤者肩旁,将伤者近侧的手臂直举过头,拉直其双腿或使膝略呈屈曲状。图1-3(2)畅通呼吸道:凡意识丧失的伤者,即使有微弱的自主呼吸,均可由于舌根回缩或坠落,而不同程度地堵塞呼吸道入口处,使空气难以或无法进入肺部,这时应立即通畅呼吸道。

[1]仰头举颏法(或仰头举颌法):抢救者一只手的小鱼际肌放置于伤者的前额,用力往下压,使其头后仰,另一只手的示指、中指放在下颌骨下方,将颏部向上抬起,方法如图1-4所示。这是一种最常用的开放呼吸道徒手操作法,但操作时应注意手指不要压迫颏下软组织,以防呼吸道受压;也不要压迫下额,使口腔闭合;有假牙者不必取出,因举颏可使牙托复位,有利于人工呼吸。图1-4

[2]双手抬颌法:抢救者位于伤者头侧,双肘支持在伤者仰卧平面上,双手紧推双下颌角,下颌上移,拇指牵引下唇,使口微张,方法如图1-5所示。此法适用于颈部有外伤者,因此法易使抢救者操作疲劳,也不易与人工呼吸相配合。

[3]仰头抬颈法:抢救者跪于伤者头侧,一手置于伤者前额使其头后仰,另一手放在颈后,托起颈部,方法如图1-6所示。注意不要过度伸展颈椎;有假牙须取出,以防松动的牙托堵塞呼吸道。(3)判断呼吸情况:在开放呼吸道以后,抢救者可将自己的耳贴近伤者口鼻,或侧头注视胸腹部,从以下3个方面判定呼吸是否存在。

[1]看:伤者胸部或上腹部是否有呼吸起伏。

[2]听:伤者口鼻有无出气声,方法如图1-7所示。图1-5图1-6图1-7

[3]感觉:抢救者面颊部有无气体吹拂感,如断定伤者有呼吸,则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置伤者于昏迷体位;若无呼吸,需保持伤者于仰卧位,并进行人工呼吸。(三)脉搏

正常情况下,由于心脏的跳动使全身各处动脉管壁产生有节律的搏动,这种搏动称为脉搏。正常脉搏次数与心跳次数相一致,而且节律均匀、间隔相等。

脉搏的次数一般随年龄的增长而减慢,婴儿每分钟可达130~150次,儿童为每分钟110~120次,成人为每分钟60~100次,老年人可慢至每分钟55~75次。正常人在运动后、饭后、酒后、精神紧张及兴奋时均可使脉搏一时性增快,但很快可恢复正常水平。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或运动员的脉搏较一般人要慢。此外,白天人们进行各种活动,使血液循环加快,故脉搏快些;夜间睡眠时,血液循环减慢,故脉搏慢些。

检查脉搏时要注意其速率、节律以及强弱变化等。

1.脉搏异常表现(1)脉率增快:成人脉搏在每分钟100次以上。常见于发热、贫血、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2)脉率减慢:成人脉搏在每分钟60次以下。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颅内压增高等。(3)脉律不整:即脉搏快慢不一。多见于心脏疾病(如心房纤颤等)。(4)脉微欲绝:即脉搏十分微弱。多见于大出血、病情危重时。(5)交替脉:交替脉为一种节律正常而交替出现的一强一弱的脉搏,这是心脏的收缩一强一弱交替出现的结果。它的出现常表示有损害,可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和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此外,高热伤者体温每升高1℃,脉搏可增加10次左右,如体温很高,脉搏却不快或增快很少,应当注意检查是否患了伤寒病。

2.伤者脉搏的判断

检查脉搏通常选用较表浅的动脉,最常采用的部位是靠拇指一侧手腕部的桡动脉。如因某些特殊情况而不能触摸此处时,可选用位于耳前的颞浅动脉、颈部两侧的颈动脉以及肱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等。(1)触:用食指和中指轻轻地触及运动员手腕桡侧的动脉,如果感觉不清楚,可以触摸运动员颈动脉,方法如图1-8所示。对于危重运动员无法摸清脉搏时,可将耳紧贴伤者左胸壁听心跳。如果脉搏消失了,要马上做胸外心脏挤压进行抢救。(2)看:头部、胸腹、脊柱、四肢,有否内脏损伤、大出血、骨折等,都是重点判定项目。图1-8(3)摸:婴儿应摸颈动脉有无搏动及强弱。(4)量:收缩压不小于12kPa(90mmHg)。(四)血压

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力,正常成人血压较稳定,波动范围小,平静状态下,收缩压低于130mmHg,舒张压低于85mmHg。40岁以后,年龄每增长10岁,收缩压可增高10mmHg,小儿血压比成人低。

1.测量血压的用品

听诊器和血压计,常用血压计有:水银柱式、指针(弹簧)式、电子式。

2.测量血压的方法(1)测量前先检查血压计有无破损,水银柱平面是否在“0”位(指针血压计相同)。(2)伤者坐位或卧位均可,露出一侧上臂,衣袖不宜太紧,伸直肘部手掌向上平放。(3)将袖带内气体排尽,平整松紧适宜地在肘窝上2~3厘米处缠绕于上臂,固定好。(4)将听诊器放在肘窝摸到的肱动脉搏动处,戴上听诊器,关紧血压计气门,捏皮球打气,见水银柱(或弹簧指针)上升到约180mmHg处,然后慢慢放开气门,使水银柱缓慢下降。当听到第一声搏动时,水银柱(或指针)所指刻度即为收缩压(俗称高压)。继续缓慢放气,直到搏动声音突然变弱或消失,此时水银柱(或指针)所指刻度即为舒张压(俗称低压)。(5)测量完毕应关闭水银柱开关,以防水银外溢。收拾物品,记录所测量的结果。(五)瞳孔

瞳孔是眼睛虹膜中央的孔洞,直径3~4毫米。正常人的瞳孔为圆形,两侧大小相等,如图1-9所示。观察瞳孔的变化,对了解一些疾病,特别是颅内的疾病及中毒性疾病的变化,对危重伤者的诊断和急救等具有重要意义。图1-9

观察瞳孔时,可用拇指和示指分开上下眼睑,露出眼球,仔细观察瞳孔的大小、形状、两侧是否对称。然后用手电筒来检查瞳孔对光线刺激的反应,正常人的瞳孔对光线刺激反应灵敏,当手电筒光线照射时,双侧瞳孔立即缩小,光源移开后瞳孔迅速恢复原状。若用手掌隔开两眼,用手电筒光照射一侧瞳孔时,另一侧瞳孔也会立即缩小。(1)两侧瞳孔散大:可见于颅脑外伤、颅内压增高、药物影响(阿托品、颠茄等药品作用、中毒)、濒死状态。(2)两侧瞳孔缩小:可见于中毒(有机磷农药、镇静催眠药、毒草中毒)、药物反应(毛果芸香碱、吗啡等)。(3)两侧瞳孔不等大:常提示有颅内病变,如脑外伤、脑肿瘤、脑疝等。(4)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常见于昏迷伤者。(5)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应消失:如果同时伴有心跳、呼吸停止,则表明伤者已死亡。(六)体温

体温是指人体的温度。正常人的体温为37℃左右,可随着人的生理状态、昼夜时差、年龄、性别、环境等不同而稍有波动。一般情况下,早晨4~6时体温最低,午后5~6时体温最高,但在24小时之内,体温变化不超过1℃。小儿体温比成年人稍高,老年人体温稍低,女性在月经期前或妊娠期略高,行经期中体温最低。测体温应在饭后半小时、安静状态下进行。检查体温的变化,可以为判断和治疗疾病提供重要参考。

1.测量方法

体温测量常用的方法有口腔测量法、腋下测量法和肛门测量法3种。用于口腔测量的体温表叫口表,用于腋下测量的体温表叫腋表,用于肛门测量的体温表叫肛表。用哪种测量方法,测量前都应将体温表内的水银柱甩至35℃以下。(1)口腔测量法:将口表消毒、擦干,将口表水银头端放于伤者舌下,让伤者紧闭口唇,切勿用牙咬,也不要说话,以免体温表被咬碎或脱落。3分钟后取出,在光亮处,将体温表横持,并慢慢转动,观察水平线位置的水银柱所在刻度。正常的口腔温度为36.2~37.2℃。(2)腋下测量法:将腋表轻轻放入伤者腋下,使水银头端位于腋窝的顶部,让伤者夹紧腋窝。5~10分钟后取出,查看方法同口表。正常腋下体温为36~37℃。(3)肛门测量法:让伤者屈膝侧卧或俯卧,露出臀部,将涂有凡士林或肥皂液的肛表的水银端轻轻插入肛门内3~4厘米。3分钟后取出,用软纸擦净体温表后,读出体温刻度。正常肛门体温为36.5~37.7℃。

2.影响测量准确体温的因素(1)未将水银柱甩至35℃以下,测出的仍是上次体温。(2)腋下有汗或未夹紧、不足5分钟,测出体温比实际体温低。(3)刚喝完热水或附近有热水袋或其他热源,测出体温会比实际体温高。(4)剧烈活动后、精神紧张、洗澡后都能使体温一次性升高一些。体温低于正常体温称为体温过低,常见于休克、急性大出血、慢性消耗性疾病、年老体弱、在低温环境中暴露过久等。体温高于正常体温称为发热。根据性质的程度,可分低热(体温在37.5~38.5℃)、中度发热(体温在38.5~39℃)、高热(体温在39~40℃)和超高热(体温在40℃以上)。拨打急救电话

拨打“120”或与附近急救站或医院值班室联系,使急救车在最短时间赶到,抢救运动员。(1)打电话首先讲什么:如果参加救护的人多,在前述的急救处理中,可以抽人打电话。可是不少人由于紧张在打电话叫救护车时常常语无伦次,因而不能像所想的那样讲清楚。因此,虽然打了电话,却不能准确地说明情况,对方仍不可能了解伤者的病情。所以,把事故和运动员的情况正确而又清楚地告诉医生,也是在急救工作中应当记住的重要事情。(2)牢记要领

[1]报告需救护的事故、伤病情况。

[2]伤者姓名、地址、地址标记(以便寻找)。若住所较偏僻,最好能有家人到附近路口迎候急救车,以减少寻找时间。

[3]明确说明发生了什么事故,几人受伤或者什么病,什么症状。

[4]电话号码。

[5]如有时间,还可报告已在进行什么样的紧急处理。若不知道该怎样处理,也不妨用电话请教处理方法。(3)此时可以不必一定要让救护车把伤者送往想去的医院或常去看病的医院。(4)很多人,一说入院治疗,就要带很多日用品如毛毯、睡衣之类的,其实,在紧急时,根本没有找这些东西的时间,最主要的是尽快地去医院看病。(5)给伤者作了急救处理,又叫来救护车把伤者送到了医院好像可以放心了。但此时,决不可放松警惕,而应当把伤者病倒时的状况,已做过什么应急处理,以及过去患过什么病等向医生作详细报告。医生根据报告才好找病因,才能尽早进行相应的适当的治疗。2 运动损伤的急救方法与技巧

急救的首要步骤是保证及维持伤病者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救治呼吸和心跳停止的伤病者,必须通过胸部按压结合人工呼吸同时进行,这种保持伤病者生命的急救方法称为“心肺复苏术”。

在救护车、专业人员到来之前,对伤病者及时实施紧急救助,伤病者的获救几率要比没有进行救助的高5倍左右!人工呼吸术

人工呼吸就是人为地帮助伤病者进行被动呼吸,达到气体交换,促使伤病者恢复自主呼吸的目的。人工呼吸术对于呼吸骤停者的抢救非常重要。实践表明,伤病者呼吸停止后,若能及时采用人工呼吸术,往往会收到起死回生的效果。

常用的人工呼吸法有:口对口吹气法、口对鼻吹气法、举臂压胸人工呼吸法和举臂压背人工呼吸法等几种。

1.口对口吹气法

首先,摆好体位。伤病者仰卧在坚硬平面上,抢救者双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或立于伤病者一侧的头部水平位。

其次,畅通伤病者的呼吸道,这是复苏成功的重要一环。先将伤病者衣扣、衣领、领带、胸罩、围巾等解开,最好能暴露胸部或仅留内衣(气温低时注意保暖)。同时迅速清除伤病者口鼻内的污泥、土块、痰、呕吐物及假牙等,给伤病者仰头举颏。抢救者把一手置伤病者前额并下压,使其头后仰。另一手食、中二指放于伤病者靠近颏部的下颌骨下方,将下巴颏抬起,帮助头后仰,方法如图1-4所示。

后仰程度以下颌角和耳垂连线与地面垂直为宜,过度后仰也不好。注意手指不要深压颏部软组织,以免阻塞呼吸道。不能过度上举下颏,以免口腔闭合。仰头举颏为的是防止舌肌松弛、舌根后坠堵塞气道。畅通气道要在3~5秒完成,并保持心肺复苏全过程。

第三,口对口吹气。抢救者按压伤病者前额之手的拇、食指,捏住伤病者两个鼻孔(捏紧鼻翼下端),以防止吹气时气体从鼻孔跑掉。同时深吸一口气,张开口用双唇把伤病者的嘴完全包住,以防漏气,然后缓慢而持续地吹气。一次吹完气,立即抬起口,与伤病者嘴巴脱离,手也松开鼻孔,并侧转头吸入新鲜空气,以便做下一次吹气。吹气的同时,用眼观察伤病者胸部膨起,并随气体排出而下降,有气流从伤病者口内排出,即方法正确,人工呼吸有效,方法如图2-1所示。图2-1

开始抢救时,首次向伤病者口内吹气2次,每次吹入气体量800~1200毫升,吹气1~1.5秒,每5秒吹气1次,每分钟吹气12~16次。如伤病者牙关紧闭,口腔内有严重损伤时可用口对鼻吹气法进行人工呼吸。吹气时应畅通呼吸道,使伤病者口部紧闭,深吸气后向伤病者鼻孔内吹气。呼气时,使伤病者口张开,以利气体排出。

2.口对鼻吹气法

如果遇到伤病者牙关紧闭,张不开口,无法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可采用口对鼻吹气法。口对鼻吹气法与口对口吹气法基本相同,只是将气由伤病者的鼻孔吹入,同时将伤病者的嘴捏紧,防止漏气。在进行口对鼻吹气前,先要将伤病者鼻内污物清除干净,以防止阻塞气道。

实施口对口及口对鼻吹气法时,最好能用纱布或手帕与伤病者的口鼻隔一下,避免急救者口与伤病者直接接触。

3.举臂压胸人工呼吸法

将伤病者仰卧位,两上肢分别平放于躯干两侧,急救者双膝跪在伤病者头顶端,用双手握住伤病者的两前臂(接近肘关节的地方),并将其双臂向上拉,与躯体呈直角,方法如图2-2所示。图2-2

将双臂向外拉,使伤病者的肢体呈十字状,维持此姿势2秒钟,使伤病者的胸廓扩张,引气入肺(即吸气);接着再将伤病者的两臂收回,使之屈肘放于胸廓的前外侧,对着肋骨施加压力,方法如图2-3所示。持续2秒钟,使其胸廓缩小挤气出肺(即呼气)。如此往复,直至伤病者恢复自主呼吸或确诊死亡为止。伸臂压胸的频率为每分钟14~16次。图2-3

4.举臂压背人工呼吸法

伤病者取俯卧位,头偏向一侧,腹部稍垫高,两臂伸过头或一臂枕在头下,使胸廓扩大。急救者跪在伤病者头前,双手握住其两上臂(接近肘关节的地方),并向上拉过其头部,使空气进入肺内,然后将两臂放回原位;急救者双手撑开,压迫伤病者两侧肩胛部位,使其肺内的气体排出,方法如图2-4、图2-5所示。如此反复进行。心肺复苏术

由于运动中的意外疾病、触电、溺水、窒息或其他原因,使心脏突然停止跳动,称为心脏骤停。

一旦发现伤病者的心脏骤停,应迅速将伤病者仰卧,抢救者用半握拳在伤病者的心前区上反复敲击。如果敲击3~5次心脏搏动仍未恢复,则应立即改换胸外心脏按压术抢救。图2-4图2-5

1.单人心肺复苏术

当出现危重伤病者时,或在野外的事故发生地,都可能只有一个人在场,掌握单人心肺复苏抢救法,对伤病者进行适当的处理,可使之免于不幸。(1)操作要领

[1]首先判定伤病者神志是否丧失。如果无反应,一面呼救,一面摆好伤病者体位,打开气道。

[2]如伤病者无呼吸,即刻进行口对口吹气2次,然后检查颈动脉,如脉搏存在,表明心脏尚未停搏,无需进行体外按压,仅做人工呼吸即可,按每分钟12次的频率进行吹气,同时观察伤病者胸廓的起落。1分钟后检查脉搏,如无搏动,则人工呼吸与心脏按压同时进行。

抢救者面对伤病者,跪在其身体一侧。抢救者两肘关节伸直,双手重叠,将手掌腕部压在伤者胸骨中线下段、两乳之间。抢救者靠自己的臂力和体重有节律地向脊柱方向垂直下压后突然放松,如此反复进行,方法如图2-6、图2-7所示。图2-6

每分钟挤压60~80次。抢救者在伤病者胸部加压时,不可用力过猛,动作切忌粗暴。同时,挤压位置要正确,若位置过左过右或过高过低,则不仅达不到救治目的,反而容易折断伤病者肋骨或损伤其内脏。

另外,为避免在心脏按压时伤病者呕吐物倒流或吸入气管,在做胸外心脏按压前,应将伤病者的头部放低些,并使其面部偏向一侧。

[3]按压和人工呼吸同时进行时,其比例为15:2,即15次心脏按压,2次吹气,交替进行。操作时,抢救者同时计数1、2、3、4、5、……、15次按压后,抢救者迅速倾斜头部,打开气道,深呼气,捏紧伤病者鼻孔,快速吹气2次。然后再回到胸部,重新开始心脏按压15次。如此反复进行,一旦心跳开始,立即停止按压。图2-7(2)注意事项

[1]单人进行心肺复苏抢救1分钟后,可通过看、听和感觉来判定有无呼吸。以后每4~5分钟检查1次。操作时,中断时间最多不得超过5秒钟。

[2]一旦心跳开始,在立即停止心脏按压,同时尽快把伤病者送往医院继续诊治。

2.双人心肺复苏术

双人心肺复苏法是指两人同时进行徒手操作,即一人对伤病者进行心脏按压,另一个进行人工呼吸。(1)操作要领

[1]双人抢救的效果要比单人进行的效果好。按压速度为1分钟60次。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5:1,即5次心脏按压,1次人工呼吸,交替进行。

[2]一人做4次胸外心脏按压后,另一人做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方法如图2-8所示。如此反复进行,直到伤病者恢复呼吸、心跳或确诊死亡为止。图2-8(2)注意事项

[1]操作时,中断时间最多不得超过5秒。

[2]什么时候停止心脏按压好呢?首先触摸伤病者的手足,若温度略有回升的话,则进一步检查颈动脉搏动,也是心跳开始的证据,此时应立即停止心脏按压。

3.心肺复苏有效的指标

经现场心肺复苏后,可根据以下几条指标考虑是否有效。(1)瞳孔:伤病者若瞳孔由大变小,复苏有效;反之,瞳孔由小变大、固定、角膜混浊,说明复苏失败。(2)面色:伤病者面色由发绀转为红润,复苏有效;变为灰白或陶土色,说明复苏无效。(3)颈动脉搏动:按压有效时,每次按压可摸到伤病者1次搏动;如停止按压,脉搏仍跳动,说明心跳恢复;若停止按压,搏动消失,应继续进行胸外心脏按压。(4)意识:复苏有效,可见伤病者有眼球活动,并出现睫毛反射和对光反射,少数伤病者开始出现手脚活动。(5)自主呼吸:伤病者出现自主呼吸,复苏有效,但呼吸仍微弱者应继续口对口人工呼吸。

4.心肺复苏终止的指标

一旦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急救人员应负责任,不能无故中途辍止。又因心脏比脑较耐缺氧,故终止心肺复苏应以心血管系统无反应为准。若有条件确定下列指征,且进行了30分钟以上的心肺复苏,才可考虑终止心肺复苏。(1)脑死亡

[1]伤病者深度昏迷,对疼痛刺激无任何反应。

[2]伤病者自主呼吸持续停止。

[3]伤病者瞳孔散大固定。

[4]伤病者脑干反射全部或大部分消失,包括头眼反射、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吞咽反射、睫毛反射消失。(2)伤病者无心跳和脉搏。止血法

血液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成年人血容量约占体重的8%,即4000~5000毫升,如出血量为总血量的20%(800~1000毫升)时,会出现头晕、脉搏增快、血压下降、出冷汗、肤色苍白、少尿等症状,如出血量达总血量的40%(1600~2000毫升)时,就有生命危险。出血伤病者的急救,只要稍拖延几分钟就会造成危及生命的后果。因此,外伤出血是最需要急救的危重症之一,止血术是外伤急救技术之首。

外伤出血分为内出血和外出血,外出血是现场急救重点。伤病者胸部内出血,取半坐位;腹腔内出血,下肢抬高。外出血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毛细血管出血。伤病者动脉出血时,血色鲜红,有搏动,量多,速度快;静脉出血时,血色暗红,缓慢流出;毛细血管出血时,血色鲜红,慢慢渗出。

现场止血术常用的有5种,使用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可选用其中的一种,也可以把几种止血法结合一起应用,以达到最快、最有效、最安全的止血目的。

1.指压动脉止血法

适用于头部和四肢某些部位大出血的伤病者。方法为用手指压迫伤口近心端动脉,将动脉压向深部的骨头,阻断血液流通。这是一种不要任何器械、简便、有效的止血方法,但因为止血时间短暂,常需要与其他方法结合进行。(1)头面部指压动脉止血法:头面部的止血动脉,如图2-9所示。图2-9

[1]指压颞浅动脉:适用于一侧头顶、额部的外伤大出血,方法如图2-10所示。在伤病者伤侧耳前,一只手的拇指对准下颌关节压迫颞浅动脉,另一只手固定伤病者头部。

[2]指压面动脉:适用于颜面部外伤大出血,方法如图2-11所示。用一只手的拇指和示指或拇指和中指分别压迫伤病者双侧下额角前约1厘米的凹陷处,阻断面动脉血流(因为面动脉在颜面部有许多小支相互吻合,所以必须压迫双侧)。图2-10图2-11(2)一指压耳后动脉:适用于一侧耳后外伤大出血,方法如图2-12所示。用一只手的拇指压迫伤病者伤侧耳后乳突下凹陷处,阻断耳后动脉血流,另一只手固定伤病者头部。图2-12(3)指压枕动脉:适用于一侧头后枕骨附近外伤大出血,方法如图2-13所示。用一只手的四指压迫伤病者耳后与枕骨粗隆之间的凹陷处,阻断枕动脉的血流,另一只手固定伤病者头部。

2.四肢指压动脉止血法(1)指压肱动脉:适用于一图2-13图2-14

侧肘关节以下部位的外伤大出血,方法如图2-14所示。用一只手的拇指压迫伤病者上臂中段内侧,阻断肱动脉血流,另一只手固定伤病者手臂。(2)指压桡、尺动脉:适用于手部大出血,方法如图2-15所示。用两手的拇指和示指分别压迫伤病者伤侧手腕两侧的桡动脉和尺动脉,阻断血流(因为桡动脉和尺动脉在手掌部有广泛吻合支,所以必须同时压迫双侧)。(3)指压指(趾)动脉:适用于手指(脚趾)大出血,方法如图2-16所示。用拇指和示指分别压迫伤病者手指(脚趾)两侧的指(趾)动脉,阻断血流。(4)指压股动脉:适用于一侧下肢的大出血,方法如图2-17所示。用两手的拇指用力压迫伤病者伤肢腹股沟中点稍下方的股动脉,阻断股动脉血流。伤者应该处于坐位或卧位。(5)指压胫前、后动脉:适用于一侧脚的大出血,方法如图2-18所示。用两手的拇指和示指分别压迫伤病者伤脚足背中部搏动的胫前动脉及足跟与内踝之间的胫后动脉。图2-15图2-16图2-17图2-18

3.直接压迫止血法

适用于较小伤口的出血,方法如图2-19所示。用无菌纱布直接压迫伤口处,压迫约10分钟。图2-19

4.加压包扎止血法

适用于各种伤口,是一种比较可靠的非手术止血法。方法如图2-20所示。先用无菌纱布覆盖压迫伤口,再用三角巾或绷带用力包扎,包扎范围应该比伤口稍大。这是一种目前最常用的止血方法,在没有无菌纱布时,可使用消毒卫生巾、餐巾等替代。图2-20

5.止血带止血法

止血带止血法只适用于四肢大出血,当其他止血法不能止血时才用此法。止血带有橡皮止血带(橡皮条和橡皮带)、气性止血带(如血压计袖带)和布制止血带。其操作方法各不相同。(1)橡皮止血带,方法如图2-21所示。抢救者左手在离带端约10厘米处由拇指、示指和中指紧握,使手背向下放在伤病者扎止血带的部位,右手持带中段绕伤肢一圈半,然后把带塞入左手的示指与中指之间,左手的示指与中指紧夹一段止血带向下牵拉,使之成为一个活结,外观呈A字型。图2-21(2)气性止血带:常用血压计袖带,操作方法比较简单,只要把袖带绕在伤病者扎止血带的部位,然后打气至伤口停止出血。(3)布制止血带:方法如图2-22所示。将三角巾折成带状或将其他布带绕伤病者伤肢一圈,打个蝴蝶结;取一根小棒穿在布带圈内,提起小棒拉紧,将小棒依顺时针方向绞紧,将绞棒一端插入蝴蝶结环内,最后拉紧活结并与另一头打结固定。(4)注意事项:止血带止血法是四肢大出血损伤时救命的重要手段,但用法不当,也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肢体缺血环死、急性肾衰竭等,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部位:上臂外伤大出血应扎在上臂上1/3处,前臂或手大出血应扎在上臂下1/3处,不能扎在上臂的中1/3处,因该处神经走行贴近肱骨,易被损伤。下肢外伤大出血应扎在股骨中下1/3交界处。图2-22

[2]衬垫:使用止血带的部位应该有衬垫,否则会损伤皮肤。止血带可扎在衣服外面,把衣服当衬垫。

[3]时间:为防止远端肢体缺血坏死,在一般情况下,上止血带的时间不超过2~3小时,每隔40~50分钟松解1次,以暂时恢复血液循环,松开止血带之前应用手指压迫止血,将止血带松开1~3分钟之后再另一稍高平面绑扎,松解时,仍有大出血者,不再在运送途中松放止血带,以免加重休克。

[4]严禁用电线、铁丝、绳索代替止血带。

[5]上止血带只是一种应急措施,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上了止血带后还需到医院请外科或急诊科医师处理,才不致于发生生命危险。

6.填塞止血法

适用于颈部和臀部较大而深的伤口,方法如图2-23所示。先用镊子夹住无菌纱布塞入伤口内,如一块纱布止不住出血,可再加纱布,最后用绷带或三角巾绕伤病者颈部至对侧臂根部包扎固定。图2-23包扎术

外伤造成的伤口很容易被污染,不仅在局部可引起感染化脓,而且可以引起全身性感染。因此,必须及时包扎好伤口。包扎好伤口不仅可以保护伤口、避免感染,而且还可以固定敷料或药品、伤骨,并起到加压止血的作用。

发生外伤事故后,应迅速暴露伤病者伤口,检查伤口情况。可以根据受伤的部位,解开纽扣、裤带、胸罩,或卷起袖口、裤管。如果情况危急,可将伤处的衣服剪开或撕开。如果伤者没有大出血,可以先用75%酒精棉球从伤口边缘一圈一圈地向外擦,擦去伤口周围的污物,再用温开水、生理盐水或双氧水清洗,然后再用75%酒精棉球消毒,之后就可开始包扎。

1.包扎材料(1)三角巾:将一块幅宽1米的正方形白布对角剪开,就成了两块三角巾,如图2-24所示。图2-24(2)袖带卷:也称绷带,是用长条纱布制成,长度和宽度有多种规格。常用的有宽5厘米、长600厘米和宽8厘米、长600厘米两种。

2.包扎方法(1)头部包扎

[1]三角巾帽式包扎:适用于头顶部外伤,方法如图2-25所示。先在伤病者伤口上覆盖无菌纱布(所有的伤口包扎前均先覆盖无菌纱布,以下不再重复),把三角巾底边的正中放在伤者眉间上部,顶角经头顶拉到枕部,将底边经耳上向后拉紧压住顶角,然后抓住两个底角在枕部交叉返回到额部中央打结。

[2]双眼三角巾包扎:适用于双眼外伤,方法如图2-26所示。将三角巾折叠成三指宽带状,中段放在头后枕骨上,两旁分别从耳上拉向眼前,在双眼之间交叉,再持两端分别从耳下拉向头后枕下部打结固定。

[3]三角巾面具式包扎:适用于颜面部外伤,方法如图2-27所示。把三角巾一折为二,顶角打结放在伤病者头正中,两手拉住底角罩住面部,然后双手持两底角拉向枕后交叉,最后在额前打结固定。可以在眼、鼻处提起三角巾,用剪刀剪洞开窗。图2-25图2-26

[4]头部三角巾十字包扎:适用于下颌、耳部、前额、颞部小范围伤口,方法如图2-28所示。将三角巾折叠成三指宽带状放于伤病者下颌敷料处,两手持带巾两底角分别经耳部向上提,长的一端绕头顶与短的一端在颞部交叉成十字,然后两端水平环绕头部经额、颞、耳上、枕部,与另一端打结固定。(2)颈部包扎:适用于颈部外伤。

[1]三角巾包扎:方法如图2-29所示。嘱伤病者健侧手臂上举抱住头部,将三角巾折叠成带状,中段压紧覆盖的纱布,两端在健侧手臂根部打结固定。图2-27图2-28图2-29

[2]绷带包扎:方法基本与三角巾包扎相同,只是改用绷带,环绕数周再打结。(3)胸、背、肩、腋下部包扎

[1]胸部三角巾包扎:适用于一侧胸部外伤,方法如图2-30所示。将三角巾的顶角放于伤病者伤侧的肩上,使三角巾的底边正中位于伤部下侧,将底边两端绕下胸部至背后打结,然后将巾顶角的系带穿过三角底边与其固定打结。图2-30

[2]背部三角巾包扎:适用于一侧背部外伤。方法与胸部包扎相似,只是前后相反。

[3]侧胸部三角巾包扎:适用于单侧侧胸外伤,方法如图2-31所示。将燕尾式三角巾的夹角正对伤病者伤侧腋窝,双手持燕尾式底边的两端,紧压在伤口的敷料上,利用顶角系带环绕下胸部与另一端打结,再将两个燕尾角斜向上拉到对侧肩部打结。

[4]肩部三角巾包扎:适用于一侧肩部外伤,方法如图2-32所示。将燕尾三角巾的夹角对着伤病者伤侧颈部,巾体紧压伤口的敷料上,燕尾底部包绕上臂根部打结,然后两个燕尾角分别经胸、背拉到对侧腋下打结固定。

[5]腋下三角巾包扎:适用于一侧腋下外伤,方法如图2-33所示。将带状三角巾中段紧压伤病者腋下伤口敷料上,再将巾的两端向上提起,于同侧肩部交叉,最后分别经胸、背斜向对侧腋下打结固定。(4)腹部包扎:腹部三角巾包扎适用于腹部外伤,方法如图2-34所示。双手持三角巾两底角,将三角巾底边拉直放于伤病者胸腹部交界处,顶角置于会阴部,然后两底角绕至伤病者腰部打结,最后顶角系带穿过会阴与底边打结固定。图2-31图2-32图2-33图2-34(5)四肢包扎

[1]上肢、下肢绷带螺旋形包扎:适用于上、下肢除关节部位以外的外伤,方法如图2-35所示。先在伤口敷料上用绷带环绕两圈,然后从肢体远端绕向近端,每缠一圈盖住前圈的1/3~1/2成螺旋状,最后剪掉多余的绷带,然后胶布固定。图2-35

[2]臀部三角巾包扎:适用于臀部外伤,方法与侧胸外伤包扎相似。只是燕尾式三角巾的夹角对着伤侧腰部,紧压伤口敷料上,利用顶角系带环绕伤侧大腿根部与另一端打结,再将两个燕尾角斜向上拉到对侧腰部打结。

[3]8字肘、膝关节绷带包扎:适用于肘、膝关节及附近部位的外伤,方法如图2-36所示。先用绷带的一端在伤口的敷料上环绕两圈,然后斜向经过关节,绕肢体半圈再斜向经过关节,绕向原开始点相对应处,现绕半圈回到原处。这些反复缠绕,每缠绕一圈覆盖前圈的1/3~1/2,直到完全覆盖伤口。

[4]手部三角巾包扎:适用于手外伤,方法如图2-37所示。将带状三角巾的中段紧贴伤病者手掌,将三角巾在手背交叉,三角巾的两端绕至手腕交叉,最后在手腕绕一周打结固定。

[5]脚部三角巾包扎:方法与手包扎相似。

[6]手部绷带包扎:方法与肘关节包扎相似,只是环绕腕关节8字包扎。图2-36图2-37

[7]脚部绷带包扎:方法与膝关节相似,只是环绕踝关节8字包扎。(6)胸部伤口的贴闭包扎:胸部受伤时,如果可听见随呼吸有漏气响声的,是气胸,应该立即将伤口贴闭包扎,以防漏气。一般可用凡士林纱布或涂上碘酒的塑料布包扎。(7)腹腔内脏脱出的包扎:腹部外伤、腹腔内脏脱出体外时,一般不要将其塞回腹腔。可以先用大块消毒纱布盖好,再把用纱布卷做成的保护圈(或饭碗、皮带等做的保护圈)放在脱出内脏的周围,然后用三角巾包扎,方法如图2-38所示。图2-38

3.包扎注意事项(1)动作要轻柔、迅速,不要污染伤口。(2)用三角巾或毛巾包扎时,边要固定,角要拉紧,中心伸展,敷料要贴准。(3)包扎四肢时,最好将指(趾)露在外边,以便随时观察血液循环的情况。固定术

骨折是由于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作用于骨骼使之发生断裂,是很常见的外伤。骨折时,皮肤、黏膜未被穿破,不与外界相通的,叫闭合性骨折;皮肤、黏膜被穿破,与外界或空腔脏器相通的,叫开放性骨折。骨折的主要症状为受伤部位剧痛、肿胀、畸形,伤肢活动受限制,但骨折处可有异常活动。

骨折多数发生于运动伤害、意外事故等情况。当发生骨折事故之后,为了减轻断骨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有利于骨折愈合,同时为了减轻伤病者的痛苦,在运送伤病者去医院之前,应对骨折部位进行必要的固定。

骨折时,局部红肿,起“大包”,疼痛剧烈,尤其是移动或触摸伤肢时,伤处似能听见响声。肢体扭曲变形,或长或短。下肢骨折跌倒后无法站立,上肢骨折无法提起物体。骨折的确诊要依靠X线摄片,一般只有到医院方能进行。如果伤后已怀疑有骨折,应先按骨折处理,以免引起严重后果。

发生外伤骨折时,伤处会有程度不同的疼痛、压痛,骨折处会发生肿胀、瘀血,骨折的错位会使局部发生畸形。骨折常常合并有软组织损伤,如颅骨骨折合并脑组织损伤或颅内血肿;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或肝脾破裂;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使下身瘫痪等,这些合并损伤造成的严重后果往往超过骨折本身,甚至可直接危及生命。骨折固定前,尽量不要搬运伤病者。

注意固定的目的只是为了限制伤肢活动,而不是对骨折进行整复,切记禁止在现场作整复。固定器材可用薄木板、三合板、竹片等作夹板,夹板长度应超过骨折部位的上下两个关节,在夹板与皮肤之间要垫棉花或代用品,以防局部受压引起坏死。固定必须牢固可靠,但也不能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固定四肢时,要露出指(趾)尖,以便观察血液循环。如发现指(趾)苍白、麻木、疼痛、肿胀及青紫色时,应及时松解,并重新固定。

下面介绍几种骨折的简易固定方法。

1.头部固定

下颌骨折固定的方法同头部十字包扎法(见图2-28)。

2.胸部固定(1)锁骨骨折固定:方法如图2-39所示。将两条指宽的带状三角巾分别环绕伤病者两个肩关节,于肩部打结;再分别将三角巾的底角拉紧,在两肩过度后张的情况下,在背部将底角拉紧打结。图2-39(2)肋骨骨折固定:方法同胸部外伤包扎。

3.四肢骨折固定(1)肱骨骨折固定:方法如图2-40所示。用两条三角巾和一块夹板将伤肢固定,然后用一块燕尾式三角巾中间悬吊前臂,使两底角向上绕颈部后打结,最后用一条带状三角巾分别经胸背于健侧腋下打结。(2)股骨骨折固定:方法如图2-41所示。用一块长夹板(长度为伤病者的腋下至足跟)放在伤肢侧,另用一块短夹板(长度为会阴至足跟)放在伤肢内侧,至少用4条带状三角巾,分别在腋下、腰部、大腿根部及膝部分环绕伤肢包扎固定,注意在关节突出部位要放软垫。若无夹板时,可以用带状三角巾或绷带把伤肢固定在健侧肢体上。图2-40图2-41(3)肘关节骨折固定:当肘关节弯曲时,方法如图2-42所示。用两块带状三角巾和一块夹板把关节固定。当肘关节伸直时,可用一卷绷带和一块三角巾把肘关节固定。(4)桡、尺骨骨折固定:方法如图2-43所示。用一块合适的夹板置于伤肢下面,用两块带状三角巾或绷带把伤肢和夹板固定,再用一块燕尾三角巾悬吊伤肢,最后再用一条带状三角巾的两底边分别绕胸背于健腋下打结固定。图2-42图2-43(5)手指骨骨折固定:方法如图2-44所示。利用冰棒棍或短筷子作小夹板,另用两片胶布或创可贴作粘合固定。若无固定棒棍,可以把伤肢粘合,固定在健肢上。图2-44(6)胫、腓骨骨折固定:方法如图2-45所示。与股骨骨折固定相似,只是夹板长度稍超过膝关节即可。

4.脊柱骨折固定(1)颈椎骨折固定:方图2-45

法如图2-46所示。将伤病者仰卧,在头枕部垫一薄枕,使头部成正中位,头部不要前屈或后仰,再在头的两侧各垫枕头或被服卷,最后用一条带子通过伤者额部固定头部,限制头部前后左右晃动。图2-46(2)胸椎、腰椎骨折固定:方法如图2-47所示。使伤病者平直仰卧在硬质木板或其他板上,在伤处垫一薄枕,使脊柱稍向上突,然后用几条带子把伤者固定,使伤病者不能左右转动。图2-47

5.骨盆骨折固定

将一条带状三角巾的中段放于伤病者腰骶部,绕髋前至小腹部打结固定,再用另一条带状三角巾中段放于小腹正中,绕髋后至腰骶部打结固定,方法如图2-48所示。图2-48搬运伤者法

当身边有人受到伤害或患急重症时,除在现场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外,还要尽快将伤病者运送到医院救治,运送伤病者除需急救车外有时还需要人工运送。人工运送的过程虽短暂,但关系到伤病者途中的安全,处理不当会前功尽弃。如脑出血的伤病者搬运不当可使出血加重形成脑疝死亡;脊椎损伤者,随便抱扶行走,可导致损伤脊髓,引起瘫痪。

1.一般伤病者的搬运方法

最理想的车辆是救护车,车上装有必需的急救器材和护理用具,而且医护人员可随车护送,因此,重伤者最好用救护车转送。缺少救护车的地方,可用汽车或其他方法转送。(1)自用汽车转送:上车前要准备好急救、止痛、防晕车等的药品及便盆、尿壶等。长途转运时还需准备饮用水、食品、手电筒等,冬天注意防寒,夏天注意防风吹、雨淋和阳光曝晒。

上车后,胸部伤病者用半卧位,一般伤者用仰卧位,颅脑受伤者应使其头部偏向一侧。途中行车要平稳,注意观察伤者的面色、表情、呼吸、脉搏及伤口敷料浸染程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2)人工转送:有徒手搬运和器械(工具)搬运两种方法。图2-49

1)徒手搬运:是指在搬运伤病者过程中凭人力和技巧,不使用任何器具的一种搬运方法。此法虽实用,但因其对搬运者来说比较劳累,有时容易给伤病者带来不利影响。

[1]搀扶:由一位或两位救护人员托住伤病者的腋下,也可由伤病者一手搭在救护人员肩上,救护人员用一手拉住,另一手扶伤病者的腰部,然后与伤病者一起缓慢移步,方法如图2-49所示。搀扶法适用于病情较轻、能够站立行走的伤病者。作用是不仅给伤病者一些支持,更主要能体现对伤病者的关心。

[2]背驮:救护人员先蹲下,然后将伤病者上肢拉向自己胸前,使伤病者前胸紧贴自己后背,再用双手反伤病者的大腿中部,使其大腿向前弯曲,然后救护人员站立后上身略向前倾斜行走,方法如图2-50所示。呼吸困难的伤病者,如心脏病急性发作、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以及胸部创伤者不宜用此法。图2-50

[3]手托肩扛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伤病者的一上肢搭在自己肩上,然后一手抱住伤病者的腰,另一手扶起大腿,手掌托其臀部;另一种是将伤者扛上,伤者的躯干绕颈背部,其上肢垂于胸前,搬运者一手压其上肢,另一手托其臀部,方法如图2-51所示。

[4]双人搭椅:由两个救护人员对立于伤病者两侧,然后两人弯腰,各以一手伸入伤病者大腿下面而相互十字交叉紧握,另一手彼此交替支持伤病者背部;或者救护人员右手紧握自己的左手手腕,左手紧握另一救护人员的右手手腕,以形成口字形。这两种不同的握手方法,都形成类似于椅状而命名,方法如图2-52所示。此法要点是两人的手必须握紧,移动步子必须协调一致,且伤病者的双臂都必须搭在两个救护人员的肩上。

[5]拉车式:由一个救护人员站在伤病者的头部,两手从伤者腋下抬起,将其头背抱在自己怀内,另一救护员蹲在伤病者两腿中间,同时夹住伤病者的两腿面向前,然后两人步调一致慢慢将伤者抬起,方法如图2-53所示。图2-51图2-52

2)器械搬运:是指用担架(包括软担架)、移动床轮式担架等现代搬运器械或者因陋就简利用床单、被褥、竹木椅、木板等作为搬运器械(工具)的一种搬运方法。图2-53

[1]担架搬运:担架搬运是入院前急救最常用的方法。目前最经常使用的担架有普通担架和轮式担架等。用担架搬运伤者必须注意:对不同病(伤)情的伤病者要求有不同的体位;伤病者抬上担架后必须扣好安全带,以防止翻落(或跌落);伤病者上下楼梯时应保持头高位,尽量保持水平状态;担架上车后应予固定,伤病者保持头朝前脚向后的体位。

[2]床单、被褥搬运:遇有窄梯、狭道,担架或其他搬运工具难以搬运,且天气寒冷,徒手搬运会使伤病者受凉的情况下所采用的一种方法。搬运步骤为:取一条牢固的被单(被褥、毛毯也可)平铺在床上,将伤病者轻轻地搬到被单上,然后半条被单盖在伤病者身上,露出其头部(俗称半垫半盖),搬运者面对面紧抓被单两角,脚前头后(上楼则相反)缓慢移动,搬运时有人托腰则更好。这种搬运方式容易造成伤病者肢体弯曲,故胸部创伤、四肢骨折、脊柱损伤以及呼吸困难等伤者不宜用此法。

[3]椅子搬运:也可用牢固的木椅作为工具搬运伤病者。伤病者采用坐位,并用宽带将其固定在椅背和凳上。两位救护人员一抓住椅背,另一紧握椅脚,然后以45°角向椅背方向倾斜,缓慢地移动脚步。一般来说,失去知觉的伤病者不宜用此法。

2.危重伤病者的搬运方法(1)脊柱、脊髓损伤:遇有脊柱、脊髓损伤或疑似损伤的伤病者,不可任意搬运或扭曲其脊柱部。在确定性诊断治疗前,按脊柱损伤原则处理。搬运时,顺应伤者脊柱或躯干轴线,滚身移至硬担架上,一般为仰卧位,有铲式担架搬运则更为理想,方法如图2-54所示。图2-54

搬运时,原则上应有2~4人同时进行均匀,动作一致。切忌一人抱胸另一人搬腿双人拉车式的搬运法,因它会造成脊柱的前屈,使脊椎骨进一步压缩而加重损伤。遇有颈椎受伤的伤病者,首先应注意不轻易改变其原有体位,如坐不行,马上让其躺下,应用颈托固定其颈部。如无颈托,则头部的左右的两侧可用软枕、衣服等物固定,然后一人托住其头部,其余人协调一致用力将伤病者平直地抬到担架上,方法如图2-55所示。搬运时注意用力一致,以防止因头部扭动和前屈而加重伤情。(2)颅脑损伤:颅脑损伤者常有脑组织暴露和呼吸道不畅等表现。搬运时应使伤病者取半仰卧位或侧卧位,易于保持呼吸道通畅;脑组织暴露者,应保护好其脑组织,并用衣物、枕头等将伤病者头部垫好,以减轻震动,注意颅脑损伤常合并颈椎损伤。(3)胸部伤:胸部受伤者常伴有开放性血气胸,需包扎。搬运已封闭的气胸伤者时,以坐椅式搬运为宜,伤病者取坐位或半卧位。有条件时最好使用坐式担架、折叠椅或担架调整至靠背状。图2-55(4)腹部伤:伤病者取仰卧位,屈曲下肢,防止腹腔脏器受压而脱出。注意脱出的肠段要包扎,不要回纳,此类伤病者宜用担架或木板搬运。(5)休克:伤病者取平卧位,不用枕头,或脚高头低位,搬运时用普通担架即可。(6)呼吸困难:伤病者取坐位,不能背驮。用软担架(床单、被褥)搬运时注意不能使伤病者躯干屈曲。如有条件,最好用折叠担架(或椅)搬运。(7)昏迷:昏迷伤病者咽喉部肌肉松弛,仰卧位易引起呼吸道阻塞。此类伤病者宜采用平卧,头转向一侧或侧卧位。搬运时用普通担架或活动床。

3.搬运者的自身保护

正确的搬运姿势和提抬技术,对保护搬运者的自身健康十分重要。对急救人员来说,在搬运伤病者时,要求使出全力。然而,如果没有遵照人体力学规律而随意地提、抬、举以及伸臂、弯腰等,很可能导致搬运者自身的脊椎、韧带和肌肉受伤。(1)保持正确的提抬姿势:在提抬担架时,应该用强壮的腿部、背部和腹肌的力量。在背部和腹肌同时收缩时,背部就会“锁”在正常的前凸位,以保证整个提抬过程中脊柱处于前凸位。在升高或降低担架和伤病者时,腰、背部及大腿正处于工作状态,担架或伤病者离搬运者越远,其肌肉的负荷就越大。因此,提抬时应使担架和伤病者与自己靠近。(2)搬运时互相协调:当担架和伤病者总重量大于30千克时,应由两人提抬,并尽可能将其放在轮式担架上滚动,既可节省体力,又可减少受伤的机会。搬运者在提抬担架或伤病者过程中,应用语言沟通并保持协调,尤其是当担架和伤病者离地小于70厘米开始提抬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例如可同时叫“一、二、三,抬”,以保持协调。(3)搬运的原则

[1]了解伤病者的体重和搬运器械(工具)的大致重量,了解自己的体力限制,若估计两人能抬起,即可提抬;若不能则应召唤别人帮忙。一般来说,抬担架总是两人,两人成对地工作,以保持平衡。

[2]开始抬担架时,首先应摆好腰背部前凸位姿势,再使担架和伤病者靠近自己的身体,然后腿、腰及背肌一起用力。

[3]救护人员在搬运时,应清楚地、经常地交谈,以保持协调一致。(4)安全抬起的类型

[1]半蹲位:膝或股四头肌弱的人可采用半蹲位抬起方式,因为半蹲位时两膝呈部分弯曲。方法是将双足放在舒适分开的距离,然后背部及腹肌拉紧,将身体稍向前倾,重心分配到两脚中间或稍向后。当站立抬起时,也要保证背部位置稍向前倾,保持双足平稳。若重心向后仰超过足跟的话,就会造成不平衡。半蹲位抬起方式要求穿的鞋子要合适,鞋跟不能过高,在整个提抬过程中应能使足跟保持平稳。

[2]全蹲位:有两种。一种是搬运者两腿均强壮,与半蹲位一样。全蹲位两腿呈舒适分开距离,除下蹲的程度与半蹲位不同外(膝关节弯曲90°),其他同半蹲位。另一种是搬运者有一足的足力稍弱或腿疼痛,此足的位置应稍向前,抬起时,重力要落在另一较强的腿上。(5)上下楼梯的正确搬运:运送伤病者上下楼梯时需要两人合作或多人合作。正确的方法是保持脊柱前凸位,髋部弯曲而不是腰部弯曲,并保持你的身体和手臂紧靠伤者。用折叠椅比担架在力学上更容易操作。通过拉紧腹肌,从膝向后倾斜,可以比较省力。这种技术虽然难以学习和应用,但对避免腰背部损伤十分有利。(6)推拉要点:伤病者用移动床运送时需要推与拉。推拉时应记住以下要点。

[1]按时对轮子及轮轴进行维修保养,可减少开始起动移动床时的用力。

[2]移动床的高度尽可能调节在腰和肩之间的位置。

[3]推时屈双膝,行走和用力的线路应在身体的中间,拉时身体稍向前倾,腿和腰背同时用力。

4.搬运注意事项(1)首先必须妥善处理好伤病者(如外伤者的止血、止痛、包扎、固定),才能挪动。除非立即有生命危险或救护人员无法在短时间内赶到,都应等救护人员先处理,待病情稳定后再转送医院。(2)在人员、器材未准备妥当时,切忌搬运伤病者,尤其是搬运体重过重和神志不清者。否则,途中可能因疲劳而发生滚落、摔伤等意外。(3)在搬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伤病者的病情变化,如气色、呼吸等,注意保暖,但也不要将头面部包盖太严,影响呼吸。断肢的转运

根据断肢损伤的性质,主要可分为切割性、辗压性和撕裂性三大类。切割性断肢是由锐利的刀具切割断的,其断面较整齐。辗压性断肢是压断的,损伤部位的组织损伤较广泛而严重。撕裂性断肢是被滚动的物体将肢体撕断。断肢(指、趾)伤,肢体断离后,症状明显,容易诊断。

急救方法包括止血、包扎、保藏断肢及迅速运送4方面。(1)脱离现场

[1]运动员如被机器卷入,立即停止发动机的运转,扳开机器,将运动员搬运下来,切不可用倒转机器的方法移出伤者。

[2]如果肢体有一部分组织扎在机器的齿轮与转轴中。不可急躁地将组织割开或撕下,以致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2)止血:创面可用无菌或清洁的敷料压迫包扎,若有大血管出血,可考虑用止血带止血,但要标明上止血带时间。(3)包扎:如是不完全性断肢要将断处放在夹板上固定,迅速转送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紧急处理。(4)转运:除非断肢污染严重,一般无需冲洗,用无菌或清洁敷料包扎好,可用干燥冷藏的方法保存起来,即先放入塑料袋中再放在加盖的容器内,外围以冰块(若一时无冰,则可用冰棒代替)保存,不可让断肢与冰块直接接触,以防冻伤,也不要用任何液体浸泡断肢。

用最快速的交通工具将运动员转移到有条件的医院治疗。转移前后注意与有关医疗单位联系,以便他们做好准备工作。输氧法

危重伤者出现呼吸困难等危急情况时,就必须给伤者输氧。呼吸困难表现为气急、气短、呼吸费力、发绀、脉搏增快、心慌等。

急救常用氧气袋吸氧,氧气袋又叫氧气枕、氧气囊,是一个特制的长方形橡皮枕袋,袋的一角通有橡皮管,管上安有螺旋夹以调节气流量。氧气袋吸氧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不仅抢救伤者可以使用,也可以用于转送伤者的途中。

使用氧气袋时,先将袋上的橡皮管连接上湿化瓶。湿化瓶内装1/3~1/2的凉开水,瓶塞上有两个孔,经孔插入长、短玻璃管各一根。短管的下端插到瓶颈部,与水面保持一定距离,上端依次连接一段皮管、玻璃管及鼻导管,长管插入到水中,上端连接氧气袋橡皮管。湿化瓶的作用是将氧气加以湿润,以免伤者吸入干燥的气体,同时又可根据瓶内水面气泡的大小以估计氧流量。没有湿化瓶时也可将氧气袋上的橡皮管直接连接鼻导管吸氧。(1)输氧方法

[1]鼻导管吸氧:选择消毒过的10~14号鼻导管,检查一下是否通畅。用湿棉签清洁伤者的鼻腔,并用干净水润滑鼻导管(注意不要用油)。打开螺旋夹调节氧流量,调好将鼻导管轻轻插入伤者的一侧鼻孔,插入的长度约为伤者鼻尖至耳垂的长度,然后用胶布将鼻导管固定在鼻旁。给氧过程中,应注意观察伤者缺氧情况有否改善,鼻导管是否被分泌物堵塞,如有堵塞应及时冲洗或更换新导管。当氧气袋内压力降低时,可用手加压或让伤者枕于氧气袋上,使得氧气排出。

[2]漏斗法:此法与鼻导管吸氧法基本相同,只是把鼻导管换成一个漏斗形的外罩,将漏斗部罩在伤者的鼻子上,伤者吸氧毫无痛苦,像正常呼吸一样。此法常用于儿童,缺点是氧气外漏浪费较多。(2)注意事项

[1]室内不能放火盆,不能吸烟、点火,以防爆炸。

[2]在连接湿化瓶时,两根玻璃管切勿颠倒。若将鼻导管连接的皮管与水瓶中的长玻璃管相连接,输氧时,由于湿化瓶内压力大,就可能使水直接喷入伤者的呼吸道,有窒息危险。

[3]伤者饮水或进食时,应暂停吸氧,待饮水、进食结束后再给氧。保持支持带法

正确使用保持支持带,能促进损伤组织愈合和防止再伤。使用保持支持带的原则,是使关节能固定于相对适宜的位置,受伤组织不再受到牵扯,活动时不使疼痛加重。

常用的保护支持带有各种护具(护膝、护踝、护肘、护腕、宽带腰围等)、粘膏、弹力绷带和纱布绷带等。例如,指间关节扭伤时,用两条粘膏将伤指与邻近健指固定在一起;第一掌指关节扭伤时,粘膏缠绕方向应防止第一掌指关节过伸和外展;膝内侧副韧带损伤时,先用两条约4厘米宽的粘膏,自小腿向大腿交叉贴于膝内侧,再用3条粘膏横贴髌上、大腿及小腿中部;胫腓骨劳性骨膜炎时,用弹力绷带由足向小腿方向包裹;踝关节距腓前韧带损伤时,先用粘膏将踝关节固定于轻度外翻位,再用弹力绷带包扎。热敷法

热敷疗法是用熏洗、熨擦伤者的机体外表某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它能扩张局部血管,增强血液和淋巴循环,提高组织的新陈代谢,解除肌肉痉挛,加速瘀血和渗出液的吸收,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具有消肿、解痉、减少粘连和促进愈合的作用。常用于运动中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中、后期和慢性损伤的治疗。

1.操作要领

热敷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热水袋,另一种热敷法是把毛巾在热水中浸湿,拧干后敷于患病部位。(1)热水袋热敷:水温60~80℃,以用手背试温不太烫为度,将热水灌至热水袋的2/3即可,排出袋内气体,拧紧螺旋盖,装进布套内或用毛巾裹好,放在患病部位。也可把盐、米或沙子炒热后装入布袋内,代替热水袋热敷。一般每次热敷20~30分钟,每天3~4次。(2)毛巾热敷:把毛巾在热水中浸湿,拧干后敷于患病部位。在热毛巾外面可以再盖一层毛巾或棉垫,以保持热度。一般每5分钟更换一次毛巾,最好用两块毛巾交替使用。每次热敷时间15~20分钟,每天敷3~4次。

2.注意事项(1)不管用哪一种方法,都应注意防止烫伤,使用热敷时,应随时检查局部皮肤的变化,如发红起泡时,应立即停止。(2)热敷作为配合疗法适用于初起的疖肿、麦粒肿、肌炎、关节炎、痛经、风寒、引起的腹痛及腰腿痛等。但是,当急腹症未确诊时,如急性阑尾炎,面部、口腔的感染化脓,各种内脏出血,关节扭伤初期的有水肿时,都禁用热敷。冷敷法

冷敷能降低局部组织温度,使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充血,抑制神经的感觉,具有止血、镇痛、防止或减轻肿胀的作用。常用于运动中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早期,伤后立即使用,冷敷后应加压包扎并抬高伤肢。

1.操作要领

冷敷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冰袋冷敷。另一种冷敷法是把毛巾或敷布在冷水或冰水内浸湿,拧干敷在患处。(1)冰袋冷敷:在冰袋里装入半袋或1/3袋碎冰或冷水,把袋内的空气排出,用夹子把袋口夹紧,放在运动员额头、腋下、大腿根等处。没有冰袋时,用塑料袋也可。(2)毛巾冷敷:把毛巾或敷布在冷水或冰水内浸湿,拧干敷在患处,最好用两块布交替使用。若降体温时,可用毛巾或纱布包上冰块,冷敷四肢、背部、腋窝、肘窝、窝和腹股沟等处,敷后用毛巾擦干。

2.注意事项(1)冷敷时,要注意观察局部皮肤颜色,出现发紫、麻木时要立即停用。冷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血液循环。老、幼、衰弱运动员,不宜作全身冷敷。(2)冷敷时,时间一长,毛巾或敷布等会变热,就失去了治疗作用,因此要经常更换。(3)挫伤、肌肉撕裂伤、内出血等时,开始用冷敷,2~3天后恢复期时,为了促进血液循环,应使用热敷。3 常见症状的急救休克

休克是一种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综合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有效血循环量不足,引起全身组织和脏器血流灌注不良,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微循环瘀滞、代谢紊乱和脏器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病因】

休克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休克可能有多种原因引起,常见的类型和病因有低血容量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原性休克等。在休克的过程中,机体最重要的器官如脑、心、肝、肾、肺等,也是受害最早、受害最严重的器官,尽管引起休克发生的病因与类型有所不同,但共同的病理生理基本过程是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和微循环障碍,甚至导致所谓多种器官功能衰竭。【症状】

休克者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增快,脉搏细弱,全身乏力,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或静脉萎陷,尿量减少。休克开始时,运动员意识尚清醒,如不及时抢救,则可能表现烦躁不安,反应迟钝,神志模糊,进入昏迷状态甚至导致死亡。【应急处理】(1)取平卧位,下肢应略抬高,以利于静脉血回流。如有呼吸困难可将头部和躯干抬高一点,以利于呼吸。(2)保持呼吸道通畅,尤其是休克伴昏迷者。方法是将运动员颈部垫高,下颌抬起,使头部最大限度的后仰,同时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和分泌物误吸入呼吸道。(3)注意给体温过低的休克运动员保暖,盖上被、毯子。但伴发高热的感染性休克运动员应给予降温。(4)必要的初步治疗。因创伤骨折所致的休克给予止痛,骨折固定;烦躁不安者可给予适当的镇静剂;心源性休克给予吸氧等。(5)注意运动员的运送。抢救条件有限时需尽快送往有条件的医院抢救,对休克运动员搬运越轻越少越好。应送到距离最近的医院为宜,在运送途中,应有专人护理,随时观察病情变化,最好在运送中给运动员采取吸氧和静脉输液等急救措施。【预防】

休克的预防应采取综合措施,对有可能发生休克的运动员,应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1)对外伤者要进行及时而准确的急救处理。(2)活动性大出血者要确切止血。(3)骨折部位要稳妥固定。(4)软组织损伤应予包扎,防止污染。(5)呼吸道梗阻者需行气管切开。(6)需护送者,应争取发生休克前护送,并选用快速而舒适的运输工具。运输时运动员头向车尾或飞机尾,防止行进中脑贫血。护送途中要持续输液,并做好急救准备。虚脱

虚脱是由于重度运动大量出汗或是不恰当的液体补充所引起,往往见于那些不适应气候且不习惯活动的运动。此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运动性中暑。【病因】

多发生于过度疲劳或饥饿,高温,通气不良导致的暂时性脑缺氧,也可因体质虚弱,精神过度紧张而致。【症状】

有的运动员突然表现恶心,头晕,面色苍白,呼吸表浅,全身出冷汗,肌肉松弛,周身无力,往往突然瘫倒在地,有的伴有意识不清;在浴室洗澡时出汗过多“晕堂”也是虚脱;当有大量吐泻,失血和某些不幸因素的强弱刺激等,都会导致心脏和血管的急性功能障碍而引起暂时性虚脱。【应急处理】(1)发现运动员虚脱,应立即安置平卧休息。给予温热茶水或糖水饮用,并用手指掐压人中,内关,合谷等穴位。或是针刺合谷,足三里等,都有助于急救运动员。(2)对“晕堂”者,应马上使其离开澡堂,擦干汗水,到更衣室平卧,采取头低足高位休息片刻,经过上述处理,一般很快即可恢复。【预防】(1)在没有禁忌证时,在食物和饮料中加一点食盐有助于预防虚脱。(2)运动前吃根香蕉,就可以缓解或避免这种现象。中暑

中暑是由高温环境引起的,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为特点的疾病,也是运动员最易出现的病症。【病因】

中暑发生的原因是人体内热量不断产生,散热困难;或由于外界高温使人体内的热量越积越多,身体无法调节。除了高温、烈日曝晒外,运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常见的诱因。【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渐进性的。(1)先兆中暑症状

[1]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

[2]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3]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2)轻症中暑症状

[1]体温往往在38℃以上。

[2]除头晕、口渴外往往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3]如及时处理,往往可于数小时内恢复。(3)重症中暑症状:重症中暑是中暑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急生命。这类中暑又可分为4种类型:热痉挛、热衰竭、日射病和热射病。

[1]热痉挛症状: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及口渴,饮水多而盐分补充不足致血中氯化钠浓度急速明显降低时。这类中暑发生时肌肉会突然出现阵发性的痉挛的疼痛。

[2]热衰竭症状:这种中暑常常发生于一时未能适应高温的运动员。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心慌、口渴、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晕厥或神志模糊。此时的体温正常或稍微偏高。

[3]日射病症状:这类中暑是因为直接在烈日的曝晒下,强烈的日光穿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进而造成脑组织的充血、水肿;由于受到伤害的主要是头部,所以,最开始出现的不适就是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继而可出现昏迷及抽搐。

[4]热射病症状:还有一部分人在高温环境中从事运动的时间较长,身体产热过多,而散热不足,导致体温急剧升高。发病早期有大量冷汗,继而无汗、呼吸浅快、脉搏细速、躁动不安、神志模糊、血压下降,逐渐向昏迷伴四肢抽搐发展;严重者可产生脑水肿、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应急处理】(1)轻者要迅速到阴凉通风处仰卧休息,解开衣扣,腰带,敞开上衣。可服十滴水、仁丹等防治中暑的药品。(2)在头部、腋窝、腹股沟处用冰袋冷敷,或将全身冷水擦洗,以加快散热。(3)给予含盐的清凉饮料。(4)针刺人中、曲池、百会穴位。(5)可用扇子或电扇吹风,帮助散热。(6)如果运动员出现意识不清或痉挛,这时应取昏迷体位。在通知急救中心的同时,注意保证呼吸道畅通。【预防】(1)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最佳就寝时间是22~23时,最佳起床时间是5时30分至6时30分。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2)长时间在烈日下运动时,要遮阳帽并注意定时休息和保证饮水供应;出汗多时多喝些果汁、糖盐水或稍加点盐的白开水,以保证身体水电解质平衡。(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宜在炎热的中午强烈日光下过多活动。(4)有头痛、心慌时应立即到阴凉处休息、饮水。(5)症状不能缓解时,可辅以针刺人中、合谷、曲池、内关等穴位。昏迷

昏迷是意识完全丧失的一种严重情况,运动员对语言无反应,各种反射(如吞咽反射、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等)呈不同程度的丧失。【病因】

引起昏迷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由于大脑病变引起的昏迷,这包括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等)、脑外伤、脑肿瘤、脑炎、中毒性脑病等;另一个是由于全身疾患引起的昏迷,这包括酒精中毒、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肝昏迷、一氧化碳中毒等。【症状】

临床上昏迷一般分为三度:嗜睡、浅昏迷、深昏迷。嗜睡是指似睡非睡,可简单对答;浅昏迷是指强烈刺激有轻微反应;深昏迷则是指对外界刺激均无反应。【应急处理】

当身边突然出现疑似昏迷的运动员时,鉴别运动员是否昏迷最简单的办法是用棉芯轻触一下运动员的角膜,正常人或轻症运动员都会出现眨眼动作,而昏迷特别是深昏迷者毫无反应。当确定运动员昏迷时,应尽快送其到医院抢救。在护送运动员去医院的同时,要注意做好如下几点。(1)要使运动员平卧,头偏向一侧,以保持呼吸道通畅。(2)运动员有活动性假牙,应立即取出,以防误入气管。(3)注意给运动员保暖,防止受凉。(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经常呼唤运动员,以了解意识情况。对躁动不安的运动员,要加强保护,防止意外损伤。(5)外伤者按有关外伤急救。【预防】

平时发现有关疾病及时彻底治疗。运动晕厥

昏厥是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原因很多,如疼痛、恐惧、情绪紧张、焦虑、闷热、脱水、站立过久、长跑骤停等,甚至起床站立排尿也可引起昏厥。在运动中或运动后一时性知觉丧失,称为运动性晕厥,它是由脑部突然缺血所致。【病因】(1)心排血量减少:突然参加较大运动量的锻炼,心脏机能一时跟不上运动需要,加上平时训练动作不协调、憋气等,造成血液回流量减少。心排血量也随之明显减少,因而出现暂时性脑缺血。(2)重力性休克:如久站不动、久蹲突然起身、跑步后突然停止活动等,均可因重力作用使血回流量减少,而形成脑缺血。【症状】(1)晕厥发作前,运动员常有头晕、目眩、恶心、出冷汗和面色苍白等先兆症状,继而出现眼花、无力而突然瘫倒。晕厥多在站立或坐位时发生,很少在卧位时发生。(2)晕厥发作时,运动员昏倒,双眼无神、凝视、翻白眼,意识丧失,呼吸深沉微弱,数秒钟或数分钟后常可自行苏醒。(3)晕厥发作后无后遗症,但发作后均有暂时遗忘、精神恍惚和头晕无力等现象。【应急处理】(1)立即将运动员平卧或头部略放低;抬高下肢15分钟,以增加回心血量。(2)解开运动员衣领及过紧衣服。(3)若有假牙应取出假牙,给予运动员热茶、姜糖水或糖水。(4)如运动员有呕吐,应将其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吸入气管或肺部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5)若运动员意识未立即恢复,则应使运动员头向后仰,托起下颌以防舌向后坠而阻塞气管。(6)针刺或手掐伤者的人中、合谷、少冲、内关、十宣等穴位(穴位位置大致见图3-1),以促苏醒。图3-1(7)可让运动员闻闻氨水,以促其尽快苏醒。(8)当运动员意识恢复时,可慢慢扶运动员至坐位,再慢慢站起,以避免扶起运动员过快而发生再次晕厥,一般至少需要休息30分钟方可使运动员重新站立。【预防】(1)运动性晕厥是可以预防的,首先应该找到晕厥的原因,然后针对晕厥发生的机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2)坚持锻炼,增强体质。(3)久站时,要经常交替活动下肢,久蹲后不要突然起立,要缓缓站起。(4)疾跑后不要骤停不动,而应该有一个“快跑→慢跑→走→停”的过程并做深呼吸。(5)久病、体弱时,暂不参加剧烈运动。运动抽筋

抽筋学名肌肉痉挛,指肌肉突然、不自主的强直收缩的现象,造成肌肉僵硬、疼痛难忍,抽筋也是运动员常见的病症之一。【病因】(1)准备活动做得不够充分,肌肉突然从静止状态转到运动状态,一时不能适应,发生了挛缩,即抽筋。(2)环境温度突然改变,肌肉受冷“发抖”,引起抽筋。(3)长时间的运动引起肌肉疲劳,未作休息仍持续运动,肌肉积聚代谢产物(如乳酸等),机能改变引发抽筋。(4)剧烈运动,大量出汗,水分和盐分流失过多,体内缺少氯化物(主要是食盐),也会引起抽筋。(5)骤增运动的负荷强度,或突然改变运动的方式而引起肌肉急剧收缩。(6)以不适当的姿势从事运动或肌肉协调不良。(7)局部循环不良。(8)肌肉或肌腱轻裂伤。(9)情绪过度紧张。(10)严重腹泻、呕吐和饮食中的矿物质(如镁、钙)含量不足。【症状】

抽筋是指身体某部位的肌肉不自主地强力收缩,而且无法很快地放松的现象。抽筋的部位最常发生在小腿后侧、大腿后侧以及大腿的前侧。除此之外,包含脚、手指、手臂、腹部甚至肋骨间的小肌肉都可能发生抽筋。抽筋时,整块肌肉会变得坚硬,有时甚至可以看到皮肤下面有肌肉抽动的现象。肌肉痉挛的时间可能几秒钟后就消失,也有可能持续15分钟以上。若没有及时处理或是中断原来的运动,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反复发生。【应急处理】

一旦发生全身性突然抽筋,应镇静止痉,一般抽筋不会立即危害生命,所以不必过分惊慌。(1)登山运动:拉引患处肌肉,使患处伸直,轻轻按摩患处肌肉,补充水分及盐分,充分休息直至患处感觉舒适为止。(2)骑自行车运动:急速骑行的自行车运动员很容易引起抽筋,感觉有征兆时,应尽快减速下车。

[1]手指:抽筋的手先握拳,然后用力伸张打开,反复此动作,直到复原。

[2]手掌:两掌相合,未抽筋的手掌用力压抽筋的手掌向后弯,再放开,重复动作,至复原为止。

[3]手臂:抽筋的手先握拳,再将小臂屈肩,然后伸臂伸掌,重复动作,至复原为止。

[4]足趾:用手握住抽筋的脚趾,向后拉,重复动作,至复原为止。

[5]小腿:用手握住抽筋一侧的脚趾,用力向后拉,另一手向下压住膝盖,使腿伸直,重复动作,至复原为止。

[6]大腿:将大腿和膝盖弯曲至腹部前,双手环抱,再放开并将腿伸直,重复动作,至复原为止。

发生抽筋时,除了紧急处理外,运动后至少要热敷及涂药按摩数日,否则抽筋将易再次发生。(3)游泳运动:在游泳运动中,一旦发生小腿肚抽筋,万不可惊慌失措,否则会因处理不当抽筋更严重,甚至造成溺水事故。此时应立即收起抽筋的腿,用另一条腿和两只手臂划水,游上岸休息。如会浮水,可平浮于水上,弯曲抽筋的腿,稍事休息,待抽筋停止,立即上岸。也可吸气沉入水中,用手抓住抽筋一侧的脚大拇趾,使劲往上扳折,同时用力伸直膝关节,在憋不住气时,浮出水面呼吸,然后再沉入水中,重复上述动作,反复几次后,抽筋可缓解,然后急速游上岸休息,在游向岸边时,切忌抽筋一侧的腿用力过度,以免再次抽筋。在其他运动中发生小腿肚抽筋,应立即原地休息。

[1]手指抽筋:将手握成拳,然后用力张开,迅速交替做几次,直到缓解时为止。一个手掌抽筋时,另一手掌猛力压抽筋的手掌,并做振颤动作。上臂抽筋时,握成拳,并尽量曲肘,然后用力伸直,反复几次。

[2]小腿或脚趾抽筋:先吸一口气,仰卧水上,用抽筋下肢对侧的手握住抽筋的脚趾,并用力向身体方向拉,另一只手压在抽筋肢体的膝盖上,帮助膝关节伸直,动作反复几次,抽筋一般可以得到缓解。

[3]大腿抽筋:吸一口气,仰卧水上,弯曲抽筋的大腿和膝关节,然后用双手抱着小腿用力使它贴在大腿上,并加振颤动作,最后用力向前伸直。

[4]胃部抽筋:先吸一口气,仰卧水上,迅速弯曲两大腿靠近腹部,用手稍抱膝,随即向前伸直。动作不要太用力,要自然。(4)小腿抽筋时:在运动中,小腿抽筋时常发生,以下两种方法可快速止痛。

[1]改卧为坐,伸直抽筋的腿,用手紧握前脚掌,忍着剧痛,向外侧旋转抽筋的那条腿的踝关节,剧痛立止。旋转时动作要连贯,一口气转完一周,中间不能停顿。旋转时,如是左腿,按逆时针方向;如是右腿,按顺时针方向。如有人帮助,应是面对面施治,踝关节的旋转方向不变。旋转时要用力,脚掌上翘要达到最大限度。

[2]按压小腿腓肠肌头神经根。在膝关节内侧的两边,有一个地方是腓肠肌头的附着点,通往腓肠肌的神经根干就在这里面。小腿抽筋时,用大拇指摸索两边硬而突起的肌肉的主根,然后用强力对此处按压,主导兴奋的神经就会镇静下来,抽筋停止,剧痛消失。

另外也可迅速地掐压合谷穴(即虎口、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中间陷处)和上嘴唇的人中穴(即上嘴唇正中近上方处)。掐压20~30秒钟之后,肌肉松弛疼痛即会缓解,其有效率可达90%,如果再配合用热毛巾热敷并用手按摩,效果会更好。【预防】(1)不在通风不良或密闭的空间做长时间剧烈的运动。(2)长时间运动前、运动中及运动后,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3)日常饮食中摄取足够的矿物质(如钙、镁)和电解质(如钾、钠)。矿物质可从牛奶、酸奶、绿色叶类蔬菜等食物中摄取,电解质可从香蕉、柳橙、芹菜等多种食物或一些低糖的饮料中获得。(4)不穿太紧或太厚重的衣服从事户外运动;运动前检查保护性的护具、鞋袜是否太紧;运动前做充足的准备活动;以放松的心情从事运动;运动前对易抽筋的肌肉做适当的按摩。(5)注意保暖,如游泳后应立即将泳衣换掉,穿上保暖的衣物。(6)身体不适、疲劳或水温过低时,不宜入水游泳。(7)不做过度的运动。(8)夜间睡觉易抽筋者,睡前做一些伸展操,尤其是易抽筋部位的伸展。

尽管多数情况下抽筋并不是病,但如果发生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又没有明显的诱因,就应该及时向医生咨询,尽快发现是否存在潜在的慢性疾病,以免贻误治疗的最佳时机。脑震荡

脑震荡是闭合性脑损伤中最轻的一种,是由拳击运动或其他外力作用于头部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紊乱,并无明显的脑形态学改变。【病因】(1)头脑伤后的意识障碍的脑震荡,可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或12小时之久,同时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冷汗、瞳孔散大或缩小、呼吸浅而慢。(2)意识障碍消除后,回忆不起当时受伤的情景(即逆行性遗忘),并遗有耳鸣、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恶心、心慌等症状。一般会很快恢复正常,但要注意脑部是否有出血、血肿、骨折,需认真观察。【应急处理】(1)急救时,立即将伤者平卧,安静休息,不可让伤者坐起或站起。注意身体保暖,头部可用冷水毛巾作冷敷。若伤者昏迷,可用手指掐点人中、内关等穴或给嗅闻氨水,以促使患者苏醒;呼吸停止者,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同时,要尽快请医生来处理或把伤者送至医院。(2)若伤者昏迷时间超过5分钟以上,或两侧瞳孔大小不对称,或耳、鼻有出血、流清水及咽后壁、眼球出现青紫,或神志清醒后剧烈头痛、呕吐,或出现再度昏迷,都说明伤情严重,必须立即送医院急救。在转运时,伤者要平卧、保暖;头颈两侧要用枕头或卷起的衣服垫妥固定,防止颠簸振动或晃动;意识不清者,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伤者可侧卧或把头转向一侧,避免呕吐物吸入气管或舌后坠而发生窒息,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3)无严重征象、短时间意识障碍后很快恢复的伤者,经医生诊治后也应平卧送至宿舍休息,直至头痛、头晕等症状消失为止。在休养期间,要注意脑力休息,保持安静的环境和充足的睡眠,不宜过早地参加紧张的体育活动或脑力劳动,避免可能带来后遗症。一般认为,症状完全消失后,可用“闭目举臂单腿站立平衡试验”来初步判定可否恢复体育锻炼,并在恢复运动的最初阶段,注意观察其动作的协调能力,以了解患者是否已完全康复。【预防】

并无预防方法,只能尽量避免脑部受损伤及在拳击运动中保护好头部。中风

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一般分为出血性脑中风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如脑动脉血栓形成、脑栓塞两大类。【病因】

此病多发于原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脑血管畸形、心脏病的运动员。大多由情绪波动、忧思恼怒、饮酒、精神过度紧张等因素诱发。【症状】

在中风发生之前常可出现一些典型或不典型的症状,即中风预兆。常见的表现如下所述。(1)眩晕:呈发作性眩晕,自觉天旋地转,伴有吹风样耳鸣,听力暂时丧失,并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通常历时数秒或几十秒,多次反复发作,可一日数次,也可几周或几个月发作一次。(2)头痛:疼痛部位多集中在太阳穴处,突然发生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发作时常有一阵胸闷、心悸。有些人则表现为整个头部疼痛或额枕部明显疼痛、伴有视力模和糊神志恍惚等。(3)视力障碍:迅即发生视物不清、复视,一侧偏盲;或短时间阵发性视觉丧失,又在瞬间恢复正常。(4)麻木:在面部、唇部、舌部、手足部或上下肢,发生局部或全部、范围逐渐扩大的间歇性麻木,甚至短时间内失去痛觉或冷热感觉,但很快又恢复正常。(5)瘫痪:单侧肢体短暂无力,活动肢体时感到力不从心、走路不稳似醉酒样、肢体动作不协调或突然失去控制数分钟,同时伴有肢体感觉减退和麻木。(6)猝然倒地:在急速转头或上肢反复活动时突然出现四肢无力而跌倒,但无意识障碍、神志清醒,可立即自行站立起来。(7)记忆丧失:突然发生逆行性遗忘,无法回想起近日或近10日内的事物。(8)失语:说话含糊不精,想说又说不出来,或声音嘶哑,同时伴有吞咽困难。(9)定向丧失:短暂的定向不清,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不能正常辨认,有的则不认识字或不能进行简单的计算。(10)精神异常:出现情绪不稳定,易怒或异常兴奋、精神紧张,有的表现为神志恍惚、手足无措。【应急处理】(1)当运动员突然昏倒,且自述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首先应小心地将运动员抬到卧室或宽敞的场所,让运动员平卧,同时尽快与急救中心联系。(2)保持运动员呼吸道通畅。要及时解开衣领、裤带,必要时将上衣用剪刀剪开,以减少对呼吸的阻力;有假牙者取下假牙;体位以侧卧位为宜,使口腔分泌物及呕吐物易于流出;如果运动员心跳呼吸骤停,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3)如果运动员神志清醒,应让运动员静卧,并安慰运动员,防止运动员过度悲伤和焦虑不安。同时稍稍抬高头部,做一些肢体按摩,减轻颅内压力。(4)尽量避免长途运送运动员。急性期运动员长时间运送,一方面耽误治疗,一方面运送途中的震动,有可能加重脑出血,因此应该尽量送到就近医院。运送途中,尽量减少运动员身体及头部震动,头部要有专人保护,担架要垫得厚一点,软一点,心情再急,送护车也要一路慢行。昏迷较深、呼吸不规则的危重运动员,应待急救中心人员到达、病情相对稳定后再送往医院。【预防】

预防中风,就要把中风的危险因素尽可能降到最低。控制高血压是预防中风的重点。如果身体不适,尽量不要参加体育运动,避免各种诱发因素。运动性心律失常

运动性心律失常是指发生于机体剧烈运动期间或之后的心律失常。运动性心律失常可见于心肌缺血,如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患有原发性或继发性心肌病的运动员。【病因】(1)心脏本身的因素:这是最重要而常见的一种原因。如冠心病、心肌炎、风心病等。(2)全身性因素:各种感染、中毒、电解质紊乱(高血钾症、低血钾症)、酸碱中毒以及药物影响。(3)其他器官障碍性因素:心脏以外的其他器官,在发生功能性或气质性改变时也可诱发心律失常。【症状】

运动性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运动时心慌,头晕,胸闷憋气,脉率不齐,有间歇,严重时失去知觉,血压下降,心跳停止。所以一旦发作时,如不及时正确处理,常可发生意外。(1)心动过速:每分钟心率超过100次称心动过速。心动过速分生理性、病理性两种。跑步、剧烈运动及情绪激动时心律加快为生理性心动过速;若高热、贫血、甲亢、出血、疼痛、缺氧、心衰和心肌病等疾病引起心动过速,称病理性心动过速。

病理性心动过速又可分为窦性心动过速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两种。窦性心动过速的特点是心率加快和转慢都是逐渐进行,通常每分钟心率不会超过140次,多数无心脏器质性病变的,通常无明显不适,有时有心慌、气短等症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每分钟心率可达160~200次,以突然发作和突然停止为特征,有心脏器质性病变或无心脏器质性病变者。

发作时运动员突然感到心慌和心率增快,持续数分钟、数小时至数天,又突然恢复正常心率。发作时运动员自觉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及头颈部发胀、跳动感。无心脏病者一般无重大影响,但发作时间长,每分钟心率在200次以上时,因血压下降,病者发生眼前发黑、头晕、乏力和恶心呕吐,甚至突然昏厥、休克。冠心病者出现心动过速,往往会诱发心绞痛。(2)心动过缓:每分钟心跳频率在60次以下者称心动过缓。但是,经过长期体育锻炼者,虽然每分钟心率只有50~60次,但精力充沛,无任何不适者则不属于病态。如果平时心率每分钟70~80次,降到40次以下时,病者自觉心悸、气短、头晕和乏力,严重时伴有呼吸不畅、胸闷,有时心前区有冲击感,更严重时可因心排出量不足而突然昏倒。【应急处理】

1.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1)让运动员大声咳嗽。卧床休息,保持安静。(2)采用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可使心动过速停止。

[1]嘱运动员深吸气后憋住气,再用力做呼吸动作。

[2]用筷子或手指刺激咽部,使之产生反射性恶心、呕吐。

[3]压迫眼球:运动员平卧,两眼下视并闭合,操作者用拇指在一侧眼眶下适当用力压迫眼球上部。不可用力过猛,否则易发生视网膜剥离。每次压迫10~15秒,若心率或扪及脉搏,突然减慢(或恢复正常)应立即停止压迫。同时口服普萘洛尔或普拉洛尔。

[4]压迫颈动脉窦:伤者卧位,头稍偏向一侧,先摸到颈动脉窦搏动(相当甲状软骨上缘水平、颈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用食、中两指向颈椎方向压迫右侧颈动脉窦,每次压迫10~20秒,同时扪脉搏或听心脏。如无效,休息1~2分钟,再作压迫或改压迫左侧,绝不能同时压迫两侧,以免引起脑缺血(可准备阿托品,肾上腺素以便急救)。同样,一旦恢复正常心率应立即停止压迫。

如果上述办法不能缓解,运动员仍头昏、出冷汗、四肢冰凉,应立即送医院救治。

2.心动过缓(1)若发生心动过缓危急情况,首先在场者不要惊慌,需冷静、果断,并对病者进行保护,防止跌伤、烫伤、触电、咬伤等意外,注意保暖。(2)立即服用备用的药品,如颠茄合剂10毫升,阿托品片0.6毫克口服,也可用异丙肾上腺素10毫克含舌下。(3)若心率太缓或者停跳,须行心前区拳击和胸外心脏挤压术,争分夺秒向急救中心呼救。【预防】

完全预防心律失常发生有时非常困难,但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发生率。(1)预防诱发因素:一旦确诊后运动员往往高度紧张、焦虑、忧郁,严重关注,频频求医,迫切要求用药控制心律失常。而完全忽略病因、诱因的防治,常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常见诱因:吸烟、酗酒、过劳、紧张、激动、暴饮暴食,消化不良,感冒发烧,摄入盐过多,血钾、血镁低等。运动员可结合以往发病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避免可能的诱因,比单纯用药更简便、安全、有效。(2)稳定的情绪: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精神放松,不过度紧张。精神因素中尤其紧张的情绪易诱发心律失常。所以运动员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生活,避免过喜、过悲、过怒,不计较小事,遇事自己能宽慰自己,不看紧张刺激的电视,球赛等。(3)自我监测:在心律失常不易被侦查到时,运动员自己最能发现问题。有些心律失常常有先兆症状,若能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可减少甚至避免再发心律失常。心房纤颤的运动员往往有先兆征象或称前驱症状,如心悸感,摸脉有“缺脉”增多,此时及早休息并口服地西泮可防患于未然。(4)合理用药:心律失常治疗中强调用药个体化,而有些运动员往往愿意接收病友的建议而自行改药、改量。这样做是危险的。运动员必须按医生要求服药,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有些抗心律失常药有时能导致心律失常,所以,应尽量少用药,做到合理配伍。(5)定期检查:定期复查心电图、电解质、肝功、甲功等,因为抗心律失常药可影响电解质及脏器功能。用药后应定期复诊及观察用药效果和调整用药剂量。(6)生活要规律: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保证睡眠。因为失眠可诱发心律失常。运动要适量,量力而行,不勉强运动或运动过量,可做气功、打太极拳。洗澡水不要太热,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养成按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饮食要定时定量。节制性生活,不饮浓茶不吸烟。避免着凉,预防感冒。低血糖症

低血糖是指血糖浓度低于一定水平而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和脑功能障碍,严重者可昏迷。早期及时补充葡萄糖可使之迅速缓解,延误治疗将出现不可逆的脑损伤甚至死亡。【病因】

运动中发生低血糖症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使体内消耗大量血糖;其次是运动前或运动时饥饿,体内肝糖原贮备不足,而又没有及时补充糖的消耗。此外,赛前补充糖过多、赛前精神过于紧张、赛后强烈的失望情绪或患病(如胰岛疾病、严重肝脏疾病)等,都可能使血糖含量降低导致低血糖症。【症状】

当出现低血糖时,首先受影响的是神经系统(因为脑细胞贮糖量很少),使脑细胞工作能力下降,继而体内多个器官的功能降低。轻者有强烈的饥饿感、疲乏无力、心慌、头晕、皮肤苍白及出冷汗等。较重者神志模糊,言语不清或精神错乱(如赛跑者可转身向相反方向跑),手足颤抖步态不稳,最后甚至昏倒。【应急处理】(1)让运动员平卧、保暖,神志清醒者可供给热糖水或进食少量流质食物,一般经短时间后症状消失。(2)昏迷者,可静脉注射50%葡萄糖50~100毫升,同时针刺(或指掐)人中、涌泉、合谷等穴。(3)还可用热水泡(或热湿敷)双下肢,也可作双下肢按摩(如重推摩、擦摩),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有利于乳酸经血液运送到肝内,在肝细胞内重新合成为肝糖原或葡萄糖。

上述方法无效,可送医院进行救治。【预防】(1)对平时患病未愈(或初愈)及饥饿者,不允许他们参加长时间的剧烈运动。(2)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前2小时(或赛前15分钟)可按每千克体重进食1克糖,运动中还要适量地补充含糖饮料。

此外,劝告人们应吃早餐,并要注意早餐的质和量,这对预防低血糖症的发生有一定作用。高原病

高原病亦称高山病、高原适应不全,是指运动员在登山或进行高原训练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低氧环境下发生的一种特发性疾病,返回平原后迅速恢复为其特点。【病因】

高原的特征是大气压和氧分压降低,使人体发生缺氧。海拔上升到8000米高度时,大气压(267.8mmHg)约为海平面(760mmHg)的1/

3,吸入气氧分压为56mmHg。随着海拔升高,吸入气中氧分压明显下降,氧供发生严重障碍。【症状】(1)急性高原病:通常发生于海拔3000米以上。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但彼此又可互相交叉、并存。

[1]急性高原反应:很常见。未适应者在一天内登上海拔2500~3000米以上地区后6~72小时即可发生。表现为双额部疼痛、心悸、胸闷、气短、厌食、恶心、呕吐、乏力,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与过量饮酒时相同。有些病例出现口唇和甲床发绀。一般在高原停留24~48小时后症状缓解,数天后症状消失。少数人可发展成高原肺水肿和(或)高原脑水肿。

[2]高原肺水肿:是最常见且致命的高原病,通常在快速进入高原地区2~4天内发生,久居者短期到海拔较低地区,再回原地也可发病,常先出现急性高原反应。头痛、乏力、呼吸困难、干咳逐渐加重,发绀、心动过速、端坐呼吸、咳白色或粉红色泡沫样痰。肺部可闻及干、湿性音。过劳、寒冷、呼吸道感染者较易发病。

[3]高原脑水肿:是罕见但最严重的急性高原病。大多数病例在进入海拔3600米以上地区1~3天后发病。表现为剧烈头痛伴呕吐、精神紊乱、共济失调、幻听、幻视、言语障碍、定向力障碍,以后发展为步态不稳、木僵或昏迷。(2)慢性高原病:主要发生在久居高原或少数世居海拔4000米以上的人。可表现以下几种临床类型。

[1]慢性高原反应:急性高原反应持续3个月以上不消退者,称为慢性高原反应。表现为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心悸、气短、食欲不振、手足麻木,有时可有心律失常或短暂性昏厥。

[2]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增多是继发于高原缺氧的常见表现,是一种生理性适应代偿反应。伤者常表现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失眠,颜面发绀或杵状指。由于血液黏滞性过高,可有脑微小血栓形成,引起短暂脑缺血发作。

[3]高原血压改变:世居或久居高原者通常血压偏低,血压低于90/60mmHg时,常伴有头痛、头晕、疲倦、失眠等神经衰弱症状。如果血压升高即可诊断为高原高血压。临床表现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相似,但很少引起心、肾损害。少数高原高血压伤者可转变为高原低血压。【应急处理】(1)急性高原反应

[1]休息:一旦诊断为急性高原反应症状未改善前,不应继续登高,应卧床休息、补充液体。

[2]氧疗:经鼻管或面罩吸氧(1~2升/分钟),几乎全部病例症状缓解。

[3]药物治疗:头痛者可应用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醋氨酚)、布洛芬;恶心呕吐时应肌内注射丙氯拉嗪(甲哌氯丙嗪);严重病例可口服乙酰唑胺(500毫克,每日1次,午后服)与小剂量地塞米松(4毫克,每12小时1次),联合应用。

[4]易地治疗:症状不缓解甚至恶化者,应将运动员转运到低海拔区,下降300米症状即可明显改善。(2)高原肺水肿

[1]休息: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

[2]氧疗:应用通气面罩吸入40%~50%氧气(6~12升/分钟),能有效缓解呼吸急促、心动过速。有条件者可用便携式高压气囊治疗。

[3]异地治疗:氧疗无效时,应立即转运到低海拔区。大多数病例在海拔降低1500~3000米两天后即可恢复。

[4]药物治疗:不能及时转运的伤者,口服硝苯地平能降低肺动脉压、改善氧合作用并减轻症状。不要用利尿药、硝酸甘油治疗。出现房颤时,可用洋地黄和抗血小板药物。通常经上述治疗后,24~48小时内恢复。(3)高原脑水肿

[1]易地治疗:如果出现共济失调,立即转运到低海拔地区。

[2]氧疗:应用通气面罩吸入40%~50%氧气(2~4升/分钟)。不能转运者应行便携式高压气囊治疗。

[3]药物治疗:地塞米松8毫克,静脉注射,继之4毫克,每6小时1次,可静脉给予甘露醇溶液和利尿药降低颅内压。在最初24小时,尿量必须保持在900毫升以上。

[4]保持气道通畅:昏迷伤者注意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气管内插管。因该病伤者常存在呼吸性碱中毒,故不宜过度通气。(4)慢性高原病

[1]易地治疗:在可能情况下,应转运到海平面地区治疗。

[2]氧疗:夜间给予低流量吸氧(1~2升/分钟),能缓解症状。

[3]药物:应用乙酰唑胺125毫克,2次/日或甲羟孕酮(安宫黄体酮)20毫克,每天3次,能改善氧饱和度。

[4]静脉放血:静脉放血可用作临时治疗措施。【预防】(1)减少身体的耗氧:剧烈运动可增加机体的耗氧量。在高原低氧环境下,身体耗氧量过大,导致各器官、组织缺氧加重,可诱发高原病。(2)免受伤和感染:高原气候寒冷,日温差大,机体受凉后极易患呼吸道感染,部分急性高原病的发生是受凉及感染后诱发的。(3)保持心理环境和外界环境的平衡:高原适应性机制与神经系统调节有关。精神过度紧张和焦虑均不利于人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4)饮食要适应高原低氧的特点:原则上要摄入足够的热量,但又要易于消化及耗氧低的食物。要保证足够的糖类、足够的蛋白质及适量的脂肪。(5)缓慢登高:如进入高原进行训练时,不宜过快,使机体逐渐适应,可减少高原病的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鼻、鼻咽、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俗称“上感”。由病毒感染引起,可继发细菌感染。感染后鼻腔及咽的黏膜有充血、水肿和较多的分泌物,其中普通感冒最常见。【病因】

致病原因与呼吸的形式有关。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以鼻式呼吸为主,而在体育活动中,由于缺氧而不得不张口呼吸,改为口式呼吸为主。这就使得寒冷干燥的空气在过于频繁的呼吸活动中破坏了上呼吸道的黏膜保护层,使之坏死脱落,有时就被病菌侵入了而感染。【症状】

主要症状为喉痛及咳嗽,多为刺激性的干咳。这种干咳也经常在夜间发作而干扰睡眠,以致影响休息。单一咽喉炎和难以控制的干咳发病率最高,有时可高过90%。【应急处理】(1)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多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多饮水。(2)高热时可采取物理降温或复方阿司匹林0.42克,每日3次,口服1~2日,退热后停药。(3)病情严重者应送往医院诊治。【预防】(1)避免发病诱因,保持居室空气新鲜,在气候变化时注意增减衣服,避免交叉感染。(2)多饮水,平衡饮食,避免疲劳,注意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时间。破伤风

破伤风是一种历史较悠久的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可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杆菌及其毒素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黏膜,故破伤风都发生在伤后。一切开放性损伤,均有发生破伤风的可能。【病因】

体育运动中各种皮肤破损均可能导致破伤风杆菌经过伤口侵入人体,产生毒素引起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和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是种特异性传染病。【症状】

根据病情轻重及潜伏期长短分为轻、中、重三型。(1)轻型:潜伏期10天以上,每日有2~3次肌肉痉挛性发作。(2)中型:潜伏期7~10天,有明显的牙关紧闭及吞咽困难,也有角弓反张,无呼吸困难,肌肉痉挛较频繁。(3)重型:潜伏期少于7天,肌肉痉挛为频繁阵发性发作,伴有明显的牙关紧闭,角弓反张,高热,呼吸困难。【应急处理】(1)居室内要安静,温暖,避声、光、风等响动。专人看护,防跌碰伤。(2)深创口周围先用1万~2万单位破伤风抗毒素(理想的是肌内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250~500单位)封闭注射后,再将伤口内的泥土异物、坏死组织、碎骨彻底清理,不缝合,敞开创口。并用3%过氧化氢或1:1000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冲洗。(3)速转送医院或呼救医护人员前来对症治疗。【预防】(1)防止一切大小的创伤:由于破伤风杆菌(厌氧性芽胞杆菌)广泛存在于人畜粪便、尘土和环境中,它不能侵入正常皮肤和黏膜,只能在机体有破损时侵入机体。伤口愈深越易感染而发病。(2)最可靠的预防破伤风发病是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小儿用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疫苗注射,可保证5~10年不得此病。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是指运动员在健康或在已有疾病稳定的情况下,突然心跳骤停,呼吸也很快停止,脑的供血供氧立即中断的情况,又称急死,多数来不及抢救。近年来运动员猝死病例多有报道。【病因】

猝死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心脏疾病引起的(占首位),其中又以冠心病最为常见。心脏猝死,经大量调研的分析提示:心肌梗死及心电不稳导致的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是直接死亡的原因。其次是心脏病人中因慢性腹泻、大量呕吐和长时间发热出汗,以致因血液中低镁而引起心脏骤停的猝死。再次,脑血管意外(脑出血、脑栓塞等)、急性喉炎性喉水肿、食管静脉曲张性大出血、急性坏死性出血性胰腺炎、急性中毒性痢疾,各类心脏病急性心衰等也均可引起猝死。【症状】

猝死的显著特点是健康或是病情已处于稳定状态的运动员,在运动或比赛中出人意料地骤然发病而来不及救治。多数伤者猝死前无明显征兆,所以人们称急死为可怕的猝死。

鉴于有部分猝死运动员,在急死发生前有一些征兆。如冠心者心肌梗死前有顽固性心绞痛发作,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脉搏摸不清楚;有的较长时间不进饮食或腹泻与呕吐剧烈,因低镁或血液中镁离子不足容易引起心跳骤停;高血压运动员剧烈头痛、呕吐与半身麻木感;中毒性痢疾运动员的高热、躁动、谵妄(说胡话)等等,这些都是一些猝死的先兆。但只要提高警惕,注意预防,救治措施得当,也常有起死回生的可能。【应急处理】(1)凡有心脏病的运动员,要时刻警惕心脏病发作,随身携带心脏病急救药或“急救盒”。(2)凡有高血压病的运动员,要懂得什么是“高血压危象”,并随时检测血压,用中西医药控制血压。保证充足睡眠,防止情绪激动,控制体重。(3)一旦运动员发生心源性猝死,应立即用拳头猛击其左侧心前区(以不致打断肋骨为度),反复3~5次,使机械能转变为电能,以消除伤者的异位心律,有些常被救活。同时立即实行人工呼吸(如口对口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在做这些抢救时,要先解开伤者领扣、腰带,拉出伤者舌头,撑开牙关(最好在上下牙间垫以橡胶、塑料或手帕之类软物,防止咬破舌头);同时保持空气流通。如有氧气设备,应立即给运动员吸氧。如有现场医药条件,可给运动员注射利多卡因,每次50~100毫克,或心脏直接注射肾上腺素、肌内注射去甲肾上腺素或阿托品(以上药物均为每次1支)。(4)对因低镁引起的心脏突停,可采用25%硫酸镁10毫升肌内注射,必要时2小时后再重复注射1次。为防止运动员被救活后再发生心脏骤停,除采用“心源性猝死”措施抢救外,还应设法迅速补充含镁量高的食品,如米粥、玉米糊、蔬菜汁、花生酱、牛奶、鱼或肉汤等。对长期腹泻或大量呕吐的心脏病伤者,尤应十分注意镁的补给。(5)一旦发生猝死,应一面立即抢救,一面迅速与有关方面联系,以最快速度请医生或送医院抢救。【预防】(1)对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疾病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2)平时每天分多次口服阿司匹林0.3~0.6毫克,有预防冠心病的功效。(3)减肥防胖,心情愉快,情绪稳定,保持不急不躁。(4)戒烟酒,饮食勿过饱,保持大便通畅。(5)猝死前常无先兆,心搏收缩停止未超过4分钟,抢救及时,约有半数存活,如超过6分钟存活率很小。因此,关键在于预防。(6)长期口服普萘洛尔可使心肌耗氧减少,缩小梗死面积,对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的预防有较好效果。(7)心绞痛急性发作时,运动员常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特别是出现室性期前收缩时,常是猝死的预兆。及时抢救是预防猝死的关键。运动性心绞痛

心绞痛是冠心病引起的一个急性发作症状,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心肌血管变窄、血流量减少,此时若再遇劳累、运动、情绪激动紧张等加重心脏负担的情况,常诱发心绞痛。【病因】

可能与脂质代谢紊乱,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以及随年龄增长的动脉管壁正常结构和机能缺陷有关。高血压、长期吸烟、糖尿病、肥胖、遗传、A型性格、血尿酸增高以及某些内分泌病为常见的易患因素。

此外,血小板和凝血机制改变在冠脉粥样硬化形成中也具有重要作用。【症状】

心绞痛常常发生在劳累、运动、受寒和情绪激动时,胸骨后突然发生范围不太确切的闷痛、压榨痛或紧缩感,疼痛向右肩、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放射。运动员自觉心慌、窒息,有时伴有濒死的感觉。每次发作历时1~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不典型的心绞痛表现多种多样,有时仅有上腹痛、牙痛或颈痛。

经常在冷的地方锻炼,喝冷饮料,不做伸展运动和按摩,不喝盐水会使病情更严重。【应急处理】(1)立即让运动员停止一切活动,坐下或卧床休息。含服硝酸甘油片,1~2分钟即能止痛,且持续作用半小时;或含服吲哚美辛1~2片,5分钟奏效,持续作用2小时,也可将亚硝酸异戊酯放在手帕内压碎鼻嗅,10~15秒即可奏效。但有头胀、头痛、面红、发热的副作用,高血压性心脏病伤者忌用。(2)若当时无解救药,可指掐内关穴(前臂掌侧横纹上2寸,两条筋之间)或压迫手臂酸痛部位,也可起到急救作用。也可用手持五分硬币,用硬币边缘按压至阳穴(位于背部第7胸椎下,运动员卧位低头垂臂,两侧肩胛角下缘连线交于脊背正中点即是此穴),每次按压3~6分钟,心绞痛即可缓解。若每日定时按压3~4次至阳穴,可有效防止心绞痛发作。(3)休息片刻,待疼痛缓解后再送医院检查。【预防】

注意选择良好的锻炼环境,准备活动要充分,在室内有空调的健身房休息,让练习者在良好的环境中锻炼。(1)积极防治高血压、高血脂等冠心病的危险病因。(2)戒除烟、酒、高脂饮食等不良嗜好,坚持以素食为主,避免饱餐、保持大便通畅。(3)保持心情舒畅、坚持体育锻炼,避免过分激动。(4)常备药:硝酸甘油片、速效救心丸、吲哚美辛等,而硝酸甘油片、速效救心丸要随身携带,尤其外出时更要形影不离。运动性腹痛

腹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在运动时会发生,尤腹痛以中长跑、马拉松跑、公路自行车、篮球、射箭等项目发生率最高。运动时腹痛的原因极为复杂,不单是由于运动引起了机能失调和肝脾瘀血等,而且还可能融合着各种腹部内科疾患,例如可能是由于慢性疾病因激烈运动而导致急性发作,或由于运动时发生了急腹症等,因此需要认真对待,妥善处理,防止意外。【病因】(1)准备活动不充分:开始运动时运动量过大,由于内脏器官功能还没有提高到应有的运动水平就加大了运动强度,特别是心肌力量较差时,搏动无力,影响静脉血回流,下腔静脉压力上升,肝静脉回流受阻,从而引起肝脾瘀血肿胀,增加了肝脾被膜张力,以致产生牵扯性疼痛。(2)胃肠痉挛:运动时胃肠发生痉挛引起腹痛,轻则钝痛、胀痛,重者呈阵发生性绞痛。其疼痛部位多在脐周及腹上部。发生这类腹痛,可在腹部热敷以缓解痉挛.(3)腹直肌痉挛:多发生在夏季,进行较为剧烈的运动时,由于大量水、盐丢失,体内代谢失调,加上疲劳,可引起腹直肌痉挛性疼痛。(4)呼吸节律紊乱:大运动量锻炼时,破坏了均匀的有节奏的呼吸,使吸氧量下降,造成体内缺氧,导致呼吸肌疲劳,膈肌疲劳后减弱了它对肝脏的按摩作用,导致肝脏瘀血肿胀而引起腹痛。【症状】

其疼痛部位多发生在右上腹,其次是左上腹和下腹部,呈钝痛或胀痛。【应急处理】(1)在运动中发生腹部疼痛时,不单是运动性疾病的运动中腹痛,还有可能是内脏器质性病变及其他内科疾病引发,尤其是首先要考虑到急腹症发生的可能性,要迅速准确地做出鉴别,停止训练送医院急救。(2)腹痛在没有明确诊断前,不能服用止痛药,因为会掩盖病情造成误诊。(3)一般运动过程中腹痛时,可适当减速,调整呼吸,并以手按压。如果用上述方法疼痛仍不减轻并有所加重时,即应停止运动,进行检查,找出原因,酌情处理。(4)如属胃肠痉挛,可针刺和手压或手指点揉内关、足三里、大肠俞、阳陵泉、承山等穴,亦可用阿托品0.5毫克即刻注射,或口服“十滴水”。如属腹直肌痉挛,可作局部按摩和背伸动作,拉长腹部肌肉。(5)速转送医院查明原因对症治疗。【预防】(1)遵守科学训练原则,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负荷,加强全面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技术训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