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宋:从水浒看宋朝的犄角旮旯(一网打尽宋朝冷知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2 08:40:45

点击下载

作者:赵燕云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知宋:从水浒看宋朝的犄角旮旯(一网打尽宋朝冷知识)

知宋:从水浒看宋朝的犄角旮旯(一网打尽宋朝冷知识)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知宋:从水浒看宋朝的犄角旮旯(一网打尽宋朝冷知识)作者:赵燕云设计:小暑暑排版:小暑暑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1-01ISBN:9752369841251本书由北京紫云文心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讲述的是北宋末年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劫富济贫、替天行道的故事。《水浒传》是小说,小说不是历史,但也反映了一定的历史史实。

南宋末年周密的《癸辛杂识》里,有一篇龚圣与的《宋江三十六赞》。龚圣与读《东都事略·侯蒙传》:“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材必过人,不若赦过招降,使讨方腊以自赎,或足以平东南之乱。”对宋江等三十六条好汉产生了钦佩之情,于是作《宋江三十六赞》。《宋江三十六赞》中三十六人的绰号多被施耐庵《水浒传》延用。施耐庵在此及话本《大宋宣和遗事》等作品的基础上,撰写了《水浒传》。《水浒传》里的主角宋江就是一个胸怀野心的人物。他出身小吏,却想干忠君报国的大事。于是走了一条招安的路子。

招安就是宋代平定农民起义的常用政策。所谓:“仕途捷径无过贼,上将奇谋只是招”“欲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欲得富,赶着行在卖酒醋”。

虽然书中有不少人、地、时的不符合真实历史。如第一章写嘉祐三年(1058年),参知政事范仲淹启奏,请江西信州龙虎山张天师来朝,祈禳瘟疫,由此发生洪太尉放出妖魔之事。实则范仲淹皇祐四年(1052年)已去世,他任副相参知政事是庆历三年(1043年)左右的事。再如六十一回中出现了泰安州。泰安,宋代是兖州的奉符县,金代才升为泰安州,元、明延用。

但其中的记述在相当程度上是符合宋代的社会生活原貌的。

所以《水浒传》也可以看作宋代生活的一面镜子,可以从中一窥宋代的真实历史与社会风貌。

比如书中对宋代人物的艺术描绘,如高俅,李师师等等;对一些运动娱乐项目的着墨,如蹴鞠、相扑等等;还有宋代人的生活,如对宋代酒、茶、肉的记载描写等等。须知,《水浒传》的写作背景正是北宋王朝崩溃的前夜,宋人生活的丰富多彩可见一斑。

宋代在中国历代正统王朝中是一个独特的王朝。

陈寅恪先生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两宋是中国历史舞台上登场的正统王朝里统治疆域最小、对外武力最孱弱的一个,但它同时也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经济最为繁荣的“清明上河图”、中国文学史上的高峰宋词、中国科技史上的四大发明有其三、帝制社会最为开明完善的文官制度和周密的司法制度。

它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儒学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开明廉洁。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

但是,三百二十年的宋朝在与辽、西夏、金、蒙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败多胜少,最终一亡于女真,二亡于蒙古。

宋人苏轼《晁错论》中写道:“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苏轼死后仅仅二十多年,北宋灭亡。他是否预测到了结局?

李约瑟说:“宋代是中国自然科学的黄金时代。”

内藤虎次郎说:“宋代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唐和宋在文化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谢和耐评价最高:“宋代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一幅中国封建王朝时期绚丽的《清明上河图》湮灭在洪流中。

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最矛盾的王朝远去的背影。

历史大戏每天都在上演,直到现在还在继续,我们每个人或是故事的主角,或是配角,或是龙套,或是生来无声死后无名的路人甲……一邵尧夫是宋朝人吗?《水浒传》为何用他的诗开篇?《水浒传》引首部分用了一首诗来开篇:

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

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江山。

寻常巷陌陈罗绮,几处楼台奏管弦。

人乐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

在章回小说中,导入部分称之为引首。《水浒传》以七律开篇,以七律结尾。这首七律是序诗。作者用诗的形式交代了《水浒传》开始前的一段时代背景:战乱结束,社会长期安定,历时一百余年。但“福兮祸所伏”,这也暗示着某种乱象即将来临。诚如苏轼在《晁错论》所写的那样: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这首诗是北宋著名理学大师邵尧夫所作,题目是《观盛化吟》(见《伊川击壤集》卷十五)。原诗有两首,此为第一首,而且文字上略有变动。原诗如下:

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

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山川。

寻常巷陌犹簪绂,取次园亭亦管弦。

人老太平春未老,莺花无害日高眠。

金圣叹在《金批水浒》中保留了这首开场诗,但将“人乐太平”改为了“天下太平”。并批道:“好诗!一部大书诗起诗结,天下太平起,天下太平结。”

其实,在这首诗前还有一首引首词:

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据中州,七雄扰扰乱春秋。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见成名无数,图形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霎时新月下长川,江湖变桑田古路。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择木’为‘择水’),恐伤弓远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这首词可以说是作者自道,也是感慨世事兴亡。

关于这首词下篇将写到,先说下邵尧夫。

邵尧夫就是邵雍,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一说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尧夫是其字,还有个谥号康节,所以后人也称其为康节先生。

据载,他生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死于神宗熙宁十年(1011年-1077年),活了六十六岁。《水浒传》里说他是神宗时期名儒,应该是按照他的卒年所言,他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仁宗年间。

邵雍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成。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等。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他定居洛阳,以教书为生。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是易学大家,对天道深有研究,所以他的诗以豁达、冲融见长,而且基本是解“易”而做。

无独有偶,《西游记》开篇中也借用了邵雍的一首诗:

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

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如何理解?很简单,看《水浒传》引首最后一首诗的最后两句:

细推治乱兴亡数,尽属阴阳造化功。

治乱兴亡,都是造化。《水浒传》要表达什么?或许根本不是后人猜测的那么复杂。当然这些只有施耐庵老先生知道。《水浒传》开头写明时间是宋仁宗嘉祐年间。

宋仁宗即赵祯,就是“狸猫换太子”中的故事原型。他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1010年5月12日),也就是说他年纪比邵雍大一岁。最初名为赵受益,是宋真宗赵恒的第六子,其母为李宸妃。因赵恒所宠信的美人刘氏(章献明肃皇后)无子,赵恒便对外声称赵受益为刘氏所生。

宋仁宗是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好皇帝之一,“仁”字是皇帝的美谥。史载赵祯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让百姓休养生息,因此受到历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同时,他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时期名臣辈出,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号称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史上有“庆历、嘉祐之治”之称。

但也有人指出宋仁宗所谓的“仁”只是妇人之仁(比如蔡东藩),对外敌侵略基本无作为,靠拿钱摆平对方,喜欢以金钱买和平。宋朝对辽、夏是以每年支出数十万两白银、数十万匹绢以及大量其他物品以换取和平,美其名曰岁币。岁币一直是北宋财政的巨大负担。但据说比起战争军费,岁币开支无足轻重。其实这种奇葩的换算方法现在还大有市场。

号称盛世的宋仁宗庆历初年就曾发生重大的政治经济危机,就是所谓“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冗官”不用解释,易懂得。

仁宗时,“冗兵”特别严重。据历史记载,当时全国军队总计一百二十五万九千人,所用军费占赋税十分之七。所谓“冗费”是指皇帝的各种祭祀活动、修建佛寺宫观以及各种赏赐等开支。“三冗”导致宋朝廷入不敷出,为了维持庞大的开支,只有加紧剥削。据庆历时任主管财政的三司使张方平说:“庆历五年取诸路盐酒商税岁课,比《景德会计录》,皆增及三数倍以上。”如“景德中收商税四百五十余万贯,庆历中一千九百七十五万余贯”等等。

同时,土地兼并更加严重,公卿大臣大都占地千顷以上。赵祯在位晚期,“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为俗,重禁莫能止焉”,最后“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为了缓和危机,仁宗也任用范仲淹等推行过“庆历新政”。

新政的具体内容是: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十五岁、弟侄年满二十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庆历四年(1044年)三月,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

毫无疑问新政触犯了许多贵族官僚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彻底失败。

应该说宋仁宗算是个守成之君,但易经中就指出“盛极必衰”的道理,一个王朝往往在最兴盛的时候埋下衰败的种子。

邵雍精于易术玄学,是堪比管辂一类的人物,还著有《梅花易数》等易学名作。《梅花易数》又称《梅花易》,是一部以易学中的数学为基础,结合易学中的“象学”进行占卜的书。《梅花易数》依先天八卦数理,即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随时随地皆可起卦,取卦方式多种多样。

数字都有其独特及深奥的含义存在。也就是“数理属性”与“五行属性”。而关于“数字吉凶”,是用深奥的“周易梅花易数”来分析,再经过历史印证的结果而得来的。

据说,这是邵康节在观赏梅花时,偶然看见麻雀在梅枝上争吵,以易理推衍后,预言:明日夜晚会有女子前来摘折梅花,被园丁发觉而追逐,女子惊慌跌倒而伤到膝盖。此预测现象果真在隔夜丝毫不差地得到了验证。因此,邵雍名闻于当时,众人将这种预测方法取名为“梅花易数”。

邵雍一生不求功名,过着隐逸的生活。嘉祐之时,朝廷诏求天下遗逸名士,留守王拱辰和尹洛以邵雍应诏,授将作监主薄。吕海、吴克荐他补颍州团练推官。他皆以种种理由推托。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达官贵人十分敬仰他,常与之饮酒作诗,并买园宅送他居住。他仍过着耕种自给的生活,名其居曰“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

宋仁宗“嘉祐之治”被后世誉为超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但邵雍已经看出帝国盛极必衰的末路。

据载:初,邵雍尝曰其长子伯温道,世行乱,蜀安,可避居焉。

后来,邵伯温带领家人避居蜀地犍为,果然避免了被金人屠杀的危险。《水浒传》作者以邵雍的诗开篇,又写仁宗时期放出108个魔鬼,乃是暗含祸从仁宗始的意思。

另邵雍有梅花诗传世,也是著名的预言诗之一。

第一节 北宋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

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第二节 南宋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

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第三节 元朝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

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第四节 明朝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

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

第五节 清朝

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

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第六节 民国

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

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第七节

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

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第八节

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

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

第九节

火龙蛰起燕门秋,原壁应难赵氏收;

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

第十节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开篇所写的宰相赵哲实无其人,富弼时出判河南等地。范仲淹当时则已去世七年。二武松原型是施耐庵的表弟?《水浒传》中的地名都是真的吗?

据《施氏族谱》等有关资料记载,施耐庵(约1296年—约1370年),名子安,号耐庵。系孔子门生、七十二贤之一施之常后裔,祖籍苏州,生于兴化白驹镇(今盐城大丰)。父施元德操舟为业,他13岁入浒墅关私塾就读,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授任钱塘县事,因受不了达鲁花赤(蒙古官名,也就是督官)的骄横专断,不久即辞官以授徒、著书自遣。

其间施耐庵与刘伯温有交往,曾到青田小住。后来,施耐庵迁回淮安著书,著作有《三国演义》《五代残唐》《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江湖豪客传(即水浒祖本)》。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张士诚在白驹起义。起义初,张士诚曾到淮安登门造访施耐庵,请其出山。施耐庵以母老妻弱,子女婚嫁,债务未偿婉拒,只让其次子随张士诚。自己避去东京著书,完成水浒传简本(映雪草堂本),并进一步润笔到袁无涯本71回以后。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东京寻归后,施耐庵从淮安回到白驹创作水浒传70回本,著书赠女之后入张士诚幕,在白驹关帝庙刻印兵书(水浒传70回本)。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据苏州,施耐庵隐居在苏州写兵书(梅本后50回)。其间张士诚第二次聘请施耐庵,施又拒之,让其侄事张。

后又入张士诚军。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十八人(有高启、杨基、倪云林、施耐庵等人)雅聚之后,施耐庵转战浙西。施耐庵、刘亮在白石山与鲁渊相遇相交,参与谋划三打严州。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三打严州失败后,施、刘、鲁三人都离开张士诚部队,施耐庵带新收门人罗贯中回白驹隐居芦苇荡著水浒(吴从先读本)。张士诚第三次聘请施耐庵,施拒之,让其孙施述元(施彦明之子)随张士诚。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施耐庵又参加张士诚部队。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施耐庵作《秋江送别》赠刘亮、鲁渊。之后,施耐庵离开张士诚部队,访友寓居江阴,叹王勃怀才不遇改名子安(王勃字子安)。

这期间,施耐庵还多次拒绝朱元璋的聘请。因为出版梅本水浒传,朱元璋命人捉拿施耐庵,施耐庵离开江阴(可能去了安徽)。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秋冬,施耐庵回白驹续写袁无涯本水浒传。刘伯温到白驹拜访施耐庵。施耐庵再避朱元璋去淮安,在其三子施彦才家著书。明洪武元年至洪武二年(1368年至1369年),施耐庵京陵入狱7个月,释放后回淮安,因为年老体弱,自删征田虎、王庆故事,召集罗贯中等门人帮助其校对水浒,完成百回本水浒(介子园本)。

之后,施耐庵继续创作征田虎、王庆故事,仓促完成袁无涯本(田虎故事尚未完稿)。罗贯中带着施耐庵书稿远走闽南。施耐庵在生命的最后时期作自传小说《志余》,即家谱中《耐庵小史》。最后居淮安卒,享年74岁。施耐庵去世后临时安葬在淮安。若干年后,其孙施述元移柩南葬白驹西落湖,次年王道生(讳谕字道生,施耐庵淮安邻居)作《耐庵墓志》。《水浒传》引首开头的“词曰”一篇,似词非词,介于词与骈文之间,应是施耐庵随意填就。格调苍凉、大气、辛酸,寄寓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施耐庵参加过元末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于是有人把其中的三句话:“讶求鱼缘木,拟穷猿择木(水),恐伤弓远之曲木”与元末张士诚联系起来:“讶求鱼缘木”,是叹息作者自己曾经误入歧途,竟想指望张士诚改天换地,其实自古“兴亡如脆柳”“前王后帝”以及“虚名薄利”,皆如“新月下长川”一样终究无凭。“拟穷猿择木”,是说自己在元末乱世之中,就像一只被猎人紧追的猿猴一样慌忙而不知所措。其“穷猿”二字,亦暗指元朝,说自己其实就与正走向末路的元朝一样慌乱,竟然想依靠张士诚来扭转乾坤(元朝遥封张为“太尉”,并从张士诚处获得粮食接济)。“恐伤弓远之曲木”,其“弓远”二字,即“弓长”之意,暗指张士诚,这张士诚目光短浅,妇人之仁,不用人才,缺少谋略,终于失败,是“曲木”。一段曲木是不能用来做成良弓的。自己本当远离这种无用的“曲木”,却竟然追随了一阵,落得个伤心的结果。“恐伤”是怕伤心却很伤心,另一方面也是为张士诚而痛惜。

人生如过客,白驹已过隙。

再介绍下《水浒传》的创作。《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江湖豪客传》。以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宋江等三十六人所领导的起义为创作历史依据。这次起义虽以失败告终,但他们的事迹却被染上浓厚的传奇色彩而在民间广泛流传。水浒故事成为艺人们讲述、演唱的重要内容。《水浒传》的雏形之一便是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讲史,专说历史故事。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主要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元明清的历史小说正是由此演变而成的。

唐宋人的笔记中,通常称故事为“话”或“小话”。大约至唐代,已经有人在市集中以“说话”(即演讲故事)为职业,一般学者都认为这类演讲艺术是由佛寺中讲述佛经故事乃至世俗故事演变而来。

但唐代在市集中以“说话”为业的艺人没有留下文字记录,后人只能在唐五代人笔记如段成式《酉阳杂俎》、赵嶙《因话录》、王定保《唐摭言》等零星记载中推想所讲述的内容。

到了宋朝,大都市中游艺场所(瓦子)说话艺术十分繁荣,说话人分成各种专门的行当,其中“小说”“讲史”两门,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宋元时代,小说是说话人向听众口头演唱的脚本,故叫“话本”。《大宋宣和遗事》系宋代无名氏作,书中宋人、元人习用语言间杂,元人或有增益。如书中说宋朝卜都之地,“一汴、二杭、三闽、四广”,当是宋亡以后所加。一般都把《大宋宣和遗事》看做是成书于元代的笔记小说辑录,结合了多个类型的笔记小说并以说书的方式连贯而成。《大宋宣和遗事》分“元集、亨集、利集、贞集”四卷。宣和是宋徽宗的最后一个年号,该书由讲述历代帝王荒淫误国开始,一直写到宋高宗定都临安为止,加插了宋代奸臣把持朝政致使生灵涂炭的故事,是现存以宋江为主要人物的水浒故事的最早资料。

全书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十段:

第1段历数前朝各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一直讲到宋徽宗;第2段讲王安石变法致祸;第3段讲宋徽宗用蔡京等在朝任事;第4段讲宋江36人聚义梁山泊,最后被张叔夜平定;第5段讲宋徽宗宠爱娼妓李师师;第6段讲宋徽宗信任道士林灵素;第7段讲腊月预赏元宵和元宵放灯的盛况;第8段讲金人入侵,以至攻陷汴梁;第9段讲金兵掳徽钦二帝北行;第10段讲康王赵构南渡即位,驻足临安(今杭州)。

这些故事有不同的来源,文风也不一致。其中4、5、7等段口语化程度较高,像是说话人的创作。其他部分文体较杂,如第9段即引自无名氏的《南烬纪闻录》《窃愤录》(清人题辛弃疾撰)、《窃愤续录》,文字基本相同,并未作重大修改。编者从各种书里摘录资料,作为说话的底本,刊行时也没有加工整理,实际上只是提纲式的讲稿。

后来,以水浒为题材的话本、杂剧相继产生。在民间长期广泛流传和艺人们不断整理、加工的基础上,200多年后,施耐庵根据话本、民间故事、戏曲对水浒故事进行了再创作,成就了《水浒传》这部辉煌的巨著。

按照现在的观点,《水浒传》不是施耐庵的原创作品。其实“四大名著”只有《红楼梦》算是原创作品。

但这丝毫不影响《水浒传》是一部伟大小说,同时,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其在我国白话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水浒传》对封建社会的一切,几乎都有涉及,医卜星相、勾栏瓦舍、吹拉弹唱等等,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北宋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风俗画卷。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塑造了一批聚集江湖、行侠仗义的绿林好汉的独特性格和各人被逼上梁山的成长道路。108个英雄好汉,每个人都有极为个性化的语言。通过这些语言,人物的迥异性格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李逵的心粗胆大、率直忠诚,鲁达的粗中有细、仗义刚正,武松的勇武利落、心思精细,林冲的忍让,宋江的谦恭,吴用的足智多谋……通过他们的语言,无不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全书大故事套小故事,长篇中蕴含短篇,至今仍然影响着众多文艺作品的创作。小说语言生动活泼,高潮迭起,可读性极强,是中国长篇侠义小说的鼻祖。明清侠义小说以及当代武侠小说,都可以看到《水浒传》的影响。

除了对文学的影响,《水浒传》的故事和人物涉及了许多的艺术领域。500年来,各门类的艺术家都对《水浒传》进行着一次次的再创造,相关的曲艺、戏剧、电影、电视、绘画、雕塑已成为我们文化生活中丰富的内容。《水浒传》版本可分为两大体系,其一祖本体系,称为《江湖豪客传》或《水浒传》,相当于70回本+梅本后50回+吴读本。祖本中的故事应该是这样安排的:大聚义-替天行道(梅本)-私征田虎王庆-义军南下欲私征方腊-宋挚其尾,张顺被擒(吴读本一部分)-主动招安-招安后征辽平方腊。在写作过程中受时局影响作了很大改动,如删去三打祝家庄中栾廷玉之死。

其二是袁无涯本水浒体系,称为《忠义水浒传》,包括现存的各种简本,大涤余人本、芥子园本、袁无涯本。特别要说的是容与堂百回本是罗贯中在施耐庵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创作的版本。

施耐庵写《水浒传》还有几个故事。

据说,施耐庵除了擅长写文章,还会医病、卜易、打拳等。

明洪武初年,刘伯温曾经在朱元璋面前保奏:“施耐庵本领胜臣十倍,若教他做官,一定有好的政绩。”洪武帝准奏,下诏书到江阴召施耐庵进京,召了几次,施耐庵推脱有病,谢绝了征召。

当时,梧塍徐氏九世徐麒(徐霞客高祖)以布衣承诏出使四川,功成辞官回到故里,名扬一时。徐麒请苏州(一说为钱塘即杭州)隐士施耐庵到家里当私塾先生。施耐庵就住在祝塘镇环境幽美的大宅里,边教书边写作《水浒传》,当地人都尊称他为“耐庵公”。

据说,《水浒传》中的许多地名,都取之于祝塘附近。如“三打祝家庄”是全书中的重头戏,其实祝家庄就是祝塘镇。

相传施耐庵在大宅里坐馆教学时,还经常教学生画画。他要求严格,每次只教一幅人物画,直到学生画好后再教另外一幅。他前后教学生画了108幅。这些画,张张面孔不一样,个个动作不同,神态各异,个性有别。他刻画的108个人物形象,据说就是《水浒传》里的108将。

尤其武松这个人物,《水浒传》中写武松景阳冈打虎写得栩栩如生。据说,当时施耐庵不过是到大宅里村后的后阳冈散步,见有条黄狗睡在松树下,一名庄丁武阿二把黄狗打跑了。施耐庵回家便以此为原型进行创作,把后阳冈改作景阳冈,黄狗变成吊睛白额大虫(老虎),武阿二成了武松。

宋元时期龚开所著《宋江三十六人赞》(也被认为是《水浒传》的雏形或蓝本)中描写武松:“行者武松:汝优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财气,更要杀人。”

其他诸如元杂曲中,有杂剧《折担儿武松打虎》《窄袖儿武松》等以武松为主角的曲目。在杂剧《鲁智深喜赏黄花峪》中,武松也作为梁山好汉之一登场。

也有研究者认为,《水浒传》中武松的蓝本取材自元末张士诚起义的部将卞元亨。武松景阳冈打虎的故事来自于卞元亨打虎的事迹。

卞元亨是施耐庵的表弟,施耐庵母亲姓卞。卞元亨长得虎背熊腰,修眉宽颐,高鼻阔口,诗词音律,样样精通,弹琴吹笛,都是行家里手。卞元亨还是卞仓一带的武举,曾经一脚踢死过一只老虎。据说是踢中了老虎的下颔,于是施耐庵就借题发挥了一下,改为用拳头打死老虎。

卞元亨死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活了90岁。

元朝末年至正年间,贩卖私盐的张士诚起兵反元,卞元亨从张士诚起兵。施耐庵多次入张士诚幕,也多是在卞元亨的邀请下,因而熟悉张士诚统治集团内部的许多情况。

据说,《水浒传》中不少人物原型都是从这里来的,如贩私盐的二兄弟出海蛟童威、入海蜃童猛,当车夫的两淮人矮脚虎王英等。

张士诚的女婿潘元绍及其哥哥潘元明,在朱元璋攻打杭州的时候苟且偷生,降明为官。施耐庵对他们兄弟俩的不忠行为甚为鄙视,特在《水浒传》中描写了二潘(即潘金莲和潘巧云),用女人的不贞来比喻为臣不忠。

有杭州地方志显示,宋代杭州有一名叫武松的提辖,曾刺杀蔡京之子,或为水浒传中武松的原型之一。如今杭州武松墓或源于此。或许武松原型是两者合一。

施耐庵写完《水浒传》后没过几年病逝。死后数十年,其孙文昱(述元)家道炽盛。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

尽管《大宋宣和遗事》为宋无名氏所作,为讲史话本,有小说家一言之弊,但因与宋江起义年代相距较近,文中仍然有许多可信之处,对《水浒传》里的许多场景,譬如杨志卖刀、晁盖等八人智取生辰纲、宋江怒杀阎婆惜、九天玄女授天书等都有非常仔细而传神的描写。

所不同的是杨志等十二人是先到太行山梁山泊落草为寇,后与晁盖、宋江合兵一处。

关于《水浒传》的书名也有传说。

施耐庵的《水浒传》,原名《江湖豪客传》。施耐庵对书中的情节、人物、结构都很满意,但总觉得书名欠佳。经过学生罗贯中建议和启发,才将《江湖豪客传》正式改名为《水浒传》。

水浒有“在水边”的意思,也含在野的意思。“浒”,在《说文解字》中写作“汻”,徐铉校曰“今作浒”,可见二者为古今字。“汻,水厓也。”白话来说,就是水边。

所以说水浒后引申为民间、在野,今天也有山寨的意味。

而且“水浒”一词也是有出处的。《诗经·大雅·绵》:“自土(杜)、沮、漆”“古公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意思是从杜水来到漆水以后,周部族的祖先古公檀父一大早赶着马,率领族人沿着这条西来的河水之岸,走到岐山脚下。

这里面水浒中的“水”不是指梁山泊,更不是东平湖,而是指现在陕西省岐山县北边的漆水河。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大宋宣和遗事》一书中,明白无误地写着宋江聚义的地方是太行山梁山泊,这里的太行山其实是指泰山。唐宋金元明诸代一定范围内都曾将“太行”或“太行山”当作泰山的别称。梁山泊原来具体位置应在今日山东泰安的东平湖一带,所以《水浒传》所写的位置不差。

书名很重要,如此一改,意境大开,不但简明上口,而且文辞典雅,含蓄蕴藉,富有象征意义,成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林冲和公孙胜不是梁山合伙人?——水浒的另一蓝本《宋江三十六人赞》《水浒传》中写梁山好汉乃一百零八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实际正史上的宋江起事首领人物就三十六位(文末有详细介绍)。

宋末元初画家龚开曾作《宋江三十六人赞》,为宋末元初词人周密的史料笔记《癸辛杂识》所收录。

龚开,字圣予(一作圣与),号翠岩,淮阴(今江苏省淮阴县)人。景定年间曾任两淮制置司监当官(监当官,宋代掌管盐、茶、酒、税场务及治钱事务官员的统称)。他是一位诗文书画都擅长的文人画家。

龚开对中国绘画史、文学史有开创性的贡献。他在宋亡后隐居,这大大限制了他的影响范围,直至近代美术评论家还认为他仅仅是一个善画马的画家。

龚开是最早记录水浒三十六人姓名和绰号的艺术家。他为水浒英雄写像早在《水浒传》成书之前,其作品《宋江三十六人赞》赞扬宋江“识性超卓,有过人者”“为盗贼之圣”。

三十六人中除宋江外,还有后来《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吴学究(吴用)、卢俊义、鲁智深、武松、李逵,以及阮小七、刘唐、阮小二、戴宗、阮小五等,为《水浒传》的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

在水浒的早期资料里,《宋江三十六人赞》是极珍贵而又极难解的一种。因年代久远,不同版本之间均有文字出入。

龚开在《宋江三十六人赞·序》中说出了他之所以题赞的目的,就是想以此唤起百姓的民族意识和抗元斗志。他感叹道:“与其逢圣公之徒,孰若拓与江也!”

而且这三十六人中有:呼保义宋江、智多星吴学究、玉麒麟卢俊义、大刀关胜、活阎罗阮小七、尺八腿刘唐、没羽箭张清、浪子燕青、病尉迟孙立、浪里白跳张顺、船火儿张横、短命二郎阮小二、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铁鞭呼延绰、混江龙李俊、九文龙史进、小李广花荣、霹雳火秦明、黑旋风李逵、小旋风柴进、插翅虎雷横、神行太保戴宗、先锋索超、立地太岁阮小五、青面兽杨志、赛关索杨雄、一直撞董平、两头蛇解珍、美髯公朱仝、没遮拦穆横、拼命三郎石秀、双尾蝎解宝、铁天王晁盖、金枪班徐宁、扑天雕李应。

并无林冲和公孙胜。

且看他对这三十六人的赞语。

呼保义宋江:不称假王,而呼保义。岂若狂卓,专犯忌讳?

智多星吴学究:古人用智,乂国安民,惜哉所为,酒色粗人!

玉麒麟卢俊义:白玉麒麟,见之可爱。风尘太行,皮毛终坏。

大刀关胜:大刀关胜,岂云长孙?云长义勇,乃其后昆。

活阎罗阮小七:地下阎罗,追魂摄魄。今其活矣,名喝大伯。

尺八腿刘唐:将军下短,贵称侯王。汝岂非夫?腿尺八长。

没羽箭张清:箭以羽行,破敌无颇。七札难穿,如游斜何!

浪子燕青:平康巷陌,岂知汝名?太行春色,有一丈青。

病尉迟孙立:尉迟壮士,以病自名,端能去病,国功可成。

浪里白跳张顺:雪浪如山,汝能白跳。愿随忠魂,来驾怒潮。

船火儿张横:太行好汉,三十有六,无此火儿,其数不足。

短命二郎阮小二:灌口少年,短命何益!易不监之,清源庙食。

花和尚鲁智深:有飞飞儿,出家尤好。与尔同袍,佛也被恼。

行者武松:汝优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财气,更要杀人。

铁鞭呼延绰:尉迟彦章,去来一身。长鞭铁铸,汝岂其人?

混江龙李俊:乖龙混江,射之即济。武皇雄尊,自惜神臂。

九文龙史进:龙数肖九,汝有九文。盗从东皇,驾五色云生。

小李广花荣:中心慕汉,夺马而归。汝能慕广,何优数奇?

霹雳火秦明:霹雳有火,摧山破岳。天心无妄,汝孽自作。

黑旋风李逵:旋风黑恶,不辨雌雄。山谷之中,遇尔亦凶。

小旋风柴进:风存大小,黑恶则惧。一嗯之微,香满太虚。

插翅黑虎雷横:飞而肉食,存此雄奇。生入玉关,当伤今姿。

神行太保戴宗:不疾而速,故神无方。汝行何之?敢离太行。

先锋索超:行军出师,其锋必先。汝勿锐进,天兵在前。

立地太岁阮小五:东家之西,即西家东。汝虽特立,何有吾宫?

青面兽杨志:圣人治世,四灵在郊。汝兽何名?走圹劳劳。

赛关索杨雄:关氏之雄,超之亦贤。能持义勇,自命可全。

一直撞董平:昔樊将军,鸿门直撞。斗酒肩,其言甚壮。

两头蛇解珍:左齿右噬,其毒可畏。逢阴德人,杖之亦毙。

美髯公朱仝:长髯郁然,美哉丰姿。忍使尺宅,而见赤眉。

没遮拦穆横:山没太行,茫无畔岸。虽没遮拦,难离火伴。

拼命三郎石秀:石秀拼命,志在金宝。大似河鮓,腹果一饱。

双尾蝎解宝:医师用蝎,其体实全。反其常性,雷公汝嫌。

铁天王晁盖:毗沙天人,澄紫金躯。顽铁铸汝,亦出洪炉。

金枪班徐宁:金不可辱,亦忌在秽。盍铸长殳,羽林是卫。

扑天雕李应:挚禽雄长,唯雕最狡。毋扑天飞,封狐在草。

龚开对很多梁山好汉持一种欣赏和惋惜的态度,比如吴用、卢俊义的赞词,意思就很明显。另外比如刘唐和孙立。【尺八腿刘唐】将军下短,贵称侯王。汝岂非夫?腿尺八长。

意思是:过去人们认为上身长下身短是富贵之相——比如双手过膝,据说刘备就是。刘唐绰号尺八腿,也就说刘唐是个腿短的矮子。身长腿短是王侯之相,然而此人空有相而无运,“汝岂非夫”等于说刘唐看着不像“夫”,但毕竟还是“夫”。

需要注意这里刘唐绰号是“尺八腿”,而不是“赤发鬼”。另外很多好汉外号也与《水浒传》中不同。【病尉迟孙立】尉迟壮士,以病自名,端能去病,国功可成。

端:果然。在这里是表假设语气:假如真的能改掉“病”的话,就可以为国立功了。言下之意,孙立是“国功未成”的。

其他如杨雄、花荣、张顺、雷横的赞词,都含有这种惋惜的情绪。

但也有很多好汉的赞词类似贬词。

比如杨志和秦明:【青面兽杨志】圣人治世,四灵在郊。汝兽何名?走圹劳劳。

意思是:圣人在世的时候,天下的兽都是吉祥的神兽。而现在没有圣人,以至于奇怪的青面兽之类的都出来满地跑了。【霹雳火秦明】霹雳有火,摧山破岳。天心无妄,汝孽自作。

这个“汝”指什么呢?也许指的是“摧山破岳”的山和岳。这样的话大约可以解释为:这样乱世的山河,活该天打五雷轰。不过还是觉得这种解释有点牵强。纵观几十篇《赞》,凡提到“汝”的,绝大多数都指的是被赞的人。《赞》里还有家国之思,比如说他们:【小李广花荣】中心慕汉,夺马而归。汝能慕广,何忧数奇?(用李广之典)【插翅黑虎雷横】飞而肉食,存此雄奇。生入玉关,当伤今姿。(用班超之典)

李广和班超的典故共同点是“流落异国,心念故乡”。翻译到南宋遗民的语言里,岂不就是“遗民泪尽胡尘里,北望王师又一年”?

梁山三十六人在正史里有过记载。《宋史》有关宋江的记载有三条,其中一条就明确了他们这个团伙的合伙人是三十六人:

其一是《徽宗本纪》记:“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讨之。”

其二是《侯蒙传》记:“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

其三是《张叔夜传》记:“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

这三条提供的信息大致是:

其一,宋江确有其人,也确在山东等地起事。

其二,宋江确有过人之处,以致“官军数万无敢抗者”。

其三,宋江仅是流寇而已,“转略十郡”,曾转战各地。有关他在梁山泊“落草生根”的事,史书似乎根本没有提到过。

其四,宋江起事的规模有限,手下之众谈不上浩浩荡荡,估计也就是几百到上千人的规模,亲信头领或者是合伙人仅有三十六人,而不是《水浒传》中所写的一百单八将。而且宋江后来是战败而降,也不是主动接受招安。关于梁山好汉有几个人物略做介绍。

一个是关胜。

据《宋史·刘豫传》:建炎二年(1128年)正月,……是年冬,金人攻济南,豫……蓄谋反,杀其将关胜,率百姓降金。《金史·刘豫传》:挞懒攻济南,有关胜者济南骁将也,屡出城拒战,豫遂杀关胜出降。《齐音》:金人薄济南,有勇将关胜者,善用大刀,屡陷虏阵。及金人贿通刘豫,许以帝齐,豫诳胜出战,遂缚胜于西郊,送虏营,百计说之不降,骂贼见杀,且自啖其睛。

这里的关胜为抗金壮烈牺牲,不愧为一条好汉。有人认为这个关胜就是宋江部下三十六人中一位,受了招安后作了济南守将。也有人认为是后来的艺人将他加入《水浒传》中。其实我们可以在宋金之交时期的宋军和北方忠义军将领身上看到《水浒传》中许多人物的影子。

一个是史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元年(1127年)秋七月,贼史斌据兴州,偕帝号。斌本宋江之党,至是作乱。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泾原兵马都监兼知怀德军吴玠袭叛贼史斌,斩之。《三朝北盟会编》:玠以斌凌迟处斩。此处的史斌应该就是九纹龙史进的原形。

一个是李逵。《宋史·高宗纪》:建炎三年(1129年)闰八月,知济南府宫仪及金人数战于密州,兵溃,仪及刘洪道俱奔淮南,守将李逵以密州降金。

此处的李逵是否就是水浒中的李逵,无法确定。

一个是杨志。《三朝北盟会编》有关于他的记载,说他是招安巨寇,贪财,在宋联合金国进攻辽国的战役中率领“选锋军”,结果不战而走,导致宋军大败。是个很不堪的人物。

一个是张横。《中兴小纪》:自靖康以来,中原之民不从金者,于太行山相保聚。初,太原张横者,有众二万,往来岚宪之境。岚宪知州、同知领兵一千五百人入山捕之,为横所败,两同知俱被执。

这是水浒传加入宋金之际北方忠义军人物的一个凭证。

一个是燕青。

有学者认为太行山忠义军将领梁青就是浪子燕青,依据就是《宋江三十六人赞》中有:浪子燕青:平康巷陌,岂知汝名,太行春色,有一丈青。

一个是神行太保。《金史·突合速传》:孛堇乌谷攻石州,屡败亡,……突合速谓乌谷曰:“敌皆步兵,吾不可骑战。”乌谷曰:“闻贼挟妖术,画马以系其足,疾甚奔马,步战岂可及之?”这应该就是神行太保戴宗故事的来源。

所谓《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将则是后来施耐庵再创作加工出来的。《大宋宣和遗事》也对宋江的结局有交代,说宋江等三十六人归顺后又去征方腊,而且宋江因功而被封为节度使。这基本是演绎。

宋江后果如何,正史并没记载,至于说他征方腊根据出土的北宋名将折可存墓志铭可考证出宋廷平方腊是在平宋江之前,所以他不可能去为宋廷征方腊。四保义、忽律是什么?梁山好汉的绰号怎么来的?

绰号,又称外号、诨号,在中国的一些地区绰号等同于花名,即根据某人身上的一些特点,给其取一个有代表性的称谓。

绰号,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元朝,是一个在蒙古语影响下产生的词,其词源是蒙语的col,读作“绰”,意为外号。

外号最早见于汉代。当时,酷吏严延年、郅都、董宣三人因用法严酷,世称之为“屠伯”“苍鹰”“卧虎”。大学者杨震因为博学,则被人尊称为“关西孔子”。《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里面108个好汉人人都有绰号。有些绰号并不都是施耐庵所取,而是在先前的《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均早有记载。

梁山好汉们的绰号命名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种是以动物形象来取,如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玉麒麟卢俊义等。

一种是以长相特征来取,如赤发鬼刘唐(刘唐在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中的绰号叫作“尺八腿”。《大宋宣和遗事》中,刘唐的绰号就由“尺八腿”变成了“赤发鬼”。可能“尺八腿”和“赤发鬼”发音相近)。

一种是以神怪星宿取,如八臂哪吒项充、立地太岁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阎罗阮小七。

一种是以古代名人来取,如小李广花荣、小温侯吕方。

一种是以人物所用兵器来取,如大刀关胜。

一种是以人物性格取,如及时雨宋江、霹雳火秦明。

一种是以人物职业取,如行者武松。

在《水浒传》中,有些好汉的外号比较不好懂,甚至会让人望文生义,产生误解。

我们先以宋江为例,在梁山好汉中宋江的绰号应该是最多的,有“及时雨”“呼保义”及“孝义黑三郎”三个绰号。

宋江出场时,书中这样介绍:“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金似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赒全人性命。时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困,赒人之急,扶人之困,因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作及时雨,却把他比作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

可见“及时雨”这个绰号是来自宋江仗义疏财的性格。“呼保义”这个绰号比较奇特,《水浒传》里用的不多,主要出现在《水浒传》蓝本的《大宋宣和遗事》和《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大宋宣和遗事》中写九天玄女的天书中在列出三十六人的名单后,末尾还有一行文字:“天书付天罡院三十六员猛将,使呼保义宋江为师。广行忠义,殄灭奸邪。”

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宋江也被冠以“呼保义”这个绰号,并有解释到:“不假称王,而呼保义”。元代的水浒戏中“呼保义”这个绰号被广泛采用。如《黑旋风双献功》《同乐园燕青博鱼》《鲁智深喜赏黄花峪》等,都有:“姓宋名江字公明,绰号顺天呼保义”一说。

但也出现了“及时雨”这个绰号。如《都孔目风雨还牢末》的“楔子”里,宋江登场有段自报家门的道白,在开始说自己是“顺天呼保义”后,接着又说:“知我平日度量宽宏,但有不得已的英雄好汉,见了我时,便助他些钱物,因此天下人都叫我做及时雨宋公明。”“及时雨”这个绰号好理解,那么,“呼保义”这个绰号是什么意思呢?

元代无名氏的杂剧《梁山七虎闹铜台》第五折中,宋江有段道白曰:“安邦护国称保义,替天行道显忠良,一朝圣主招安去,永保华夷万载昌。”

如果按照这个解释很好理解,就是“安邦护国”。

但这样解释有些牵强。

清人程穆衡的《水浒传注略—呼保义》条中解释:“武正八品曰保义校尉,从八品曰保义副将,言吏员未授职,已呼之为保义也,又宋时相呼曰保义,仍亦通称,如员外之类。”

在宋朝官制中,存在一个名为“保义郎”的下级官阶,位在八品以外,是宋代低级武官的官名。另外,宋代人相互之间,不管是不是官,都喜互称或自称保义,“呼”即是称或自称的意思,就是被人称为保义或自称保义的意思。《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宋江的赞写道:“不称假王,而呼保义”,大概是说宋江本可以称王,可他只是自称保义郎,以示对朝廷的忠诚。

另据北宋末期人庄绰曾在笔记中写到,宋徽宗禅位后常微服私访,有时还亲自到菜市场买鱼,而当时的生意人都称他为“保义”。

再据《宋会要辑稿》中记载,靖康年间,宋朝政府鼓励人民“自相团结”,如果能够招募一千人以上,则“授保义郎”。

可见宋江本人也喜欢别人称他为保义郎。“孝义黑三郎”这个绰号好理解,“黑”是指宋江的肤色。书中道:“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三郎”是他的排行。书上说:“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孝义”则又是宋江性格的一大特征,此处不多介绍。

除了宋江的呼保义外,还有以下几个需要解释的绰号。

一个是朱贵的绰号“旱地忽律”。“忽律”这个词比较奇特,实则是宋代契丹语对鳄鱼的称呼。

另外,也有人认为“忽律”是指一种有剧毒的四脚蛇,生性喜食乌龟,将乌龟吃剩一个空壳后钻入其中,冒充乌龟。有人不知,捡起它后,便发出夺命一击,致人死命。

综合来看,“忽律”是一种善于伪装的可怕动物。

另外,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水浒传》是按照北方语系写成,其中有很多北方的土语。比如,在今天的河北南部、山东北部农村很多人还把下雨前的隆隆雷声叫作响“忽律”。

来梁山入伙的往往都是穷途末路来投,来到梁山脚下遇到朱贵,恰似久旱之后大雨来之前的雷声,给人与希望,甘霖即将来到。

不过,我觉得后者的解释有些牵强。

还有几位带“病”字的绰号,如“病尉迟”孙立、“病关索”杨雄、“病大虫”薛永。关于这个“病”的解释,我们略说三种。

一种“病”字的含义有“超过”“赛过”“胜过”的意思。“病尉迟”即有“赛过尉迟恭”的意思。“病关索”有“超过关索”的意思,传说关索是关羽的三儿子,武功极为了得。

一种是“像生病的XXX”,如“病尉迟”,就是“像生病的尉迟恭”。

还有一种是指面色发黄。

特别需要解释下“病大虫”这个绰号。在宋代,“大虫”与现在我们理解的虫子不是一个概念。宋代“大虫”指的是老虎。《搜神记》中载:“扶南王范寻养虎于山,有犯罪者,投于虎,不噬,乃宥之;故虎名大虫。”

古人也用“虫”来泛指一切动物,并把虫分为五类:禽为羽虫,兽为毛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人为倮虫。而“大”有长、为首的意思,老虎属毛虫类,又是兽中之王,所以叫“大虫”。而“病大虫”也可解释为凶猛“赛过老虎”的意思,而非像一只病了的老虎。这样似乎更说得通。

另外,很多读过《水浒》的人对阮小五的绰号“短命二郎”觉得不好理解,排行老五为何称“二郎”?实则这里的“二郎”指神话传说中的二郎神杨戬。而“短命”乃是使人短命之意,并非自己短命。连在一起就是形容阮小五如同二郎神,敌人遇到他都得丢掉性命。

值得一提的是,在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中,阮小二的绰号叫作“短命二郎”,阮小五的绰号叫作“立地太岁”。而在《水浒传》中,则阮小二成为“立地太岁”,阮小五却变成了“短命二郎”。据说这是刻书刊印的失误。

此外,李逵的绰号“黑旋风”中的“旋风”不是说他像我们理解的旋风,而是当时的一种火炮,引信很快,一点即着。有俗语曰:“神仙难躲一溜烟”,因而将这种火炮命名为“旋风”。

一说“旋风”是金国炮名,即旋风炮。《三朝北盟会编》曾载:“金人攻东水门,矢石飞注如雨,或以磨磐及碡碌绊之,为旋风炮。”

李逵绰号“黑旋风”,一是指他长得黑,二是说他脾气暴,像火炮一样“一点就着”。“小旋风”的“小”并不是“大小”之小,而应作“肖”,是相仿、相似的意思。“小旋风”是说柴进行事犹如旋风。

还有李俊的绰号“混江龙”。很多解释将李俊的绰号“混江龙”解释为李俊的水下功夫了得,像龙一样在江中来去自如。实则“混江龙”是宋代的一种刷荡沙泥的治河工具。史书载,该器具“木制,径一尺四寸,长五六尺,四面安铁叶如卷发,重凡三四百斤,沉入水底,以刷荡沙泥”。

张顺的绰号有“浪里白条”和“浪里白跳”两个版本。在《大宋宣和遗事》中称“浪里白条”,在《癸辛杂识》中称“浪里白跳”。《水浒传》七十回本与《大宋宣和遗事》同,一百一十五回本及一百二十回本与《癸辛杂识》同。

金圣叹七十回本也作“浪里白条”,尤其金的七十回本流行了三百多年,所以在一些评书和戏曲中都以“浪里白条”为主。

通俗的解释认为张顺所以被称为“浪里白条”,乃是梁山中水性最好的,又“浑身雪练也似一身白肉”,可以与一种叫白条的鱼相媲美。

白条鱼,又叫条、鲦、子、白鲦、白鱎、蓝刀鱼、游刁子、青鳞子、尖嘴子、浮鲢、餐条、餐子、川条子。

白条鱼性活泼,善鱼跃。侧面及腹面银白色,露出水面时反射阳光显得白光闪闪。张顺一身象雪一样的白肉,水中穿梭如白条鱼,因而称“浪里白条”。

这只是一种通俗的解释。据程穆衡《水浒传注略》上面介绍:“黑旋风斗浪里白条原本作浪里白跳,跳,平声,音条。见《前汉书》及昌黎诗。五代及宋凡军行,前军之前俱有踏白队,所以踏伏,候望敌之远近众寡。

另据《资治通鉴》:天复三年(903年),朱全忠遣左踏白指挥使王枟攻密州,是其证也。因俗语以踏为跳,故踏白将亦谓之白跳将(谓足踏为跳,今人尚然,如跳大头,跳狮子之类)。浪里白跳者,言不于陆地为踏白将,而于浪里跳白也。语最新奇,今俗本自不能解,竟改作条,虽亦知条跳同音,而白跳之出处晦焉,且亦不知白条之无解也。”

南宋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对张顺的赞言为“雪浪如山,汝能白跳。愿随忠魂,来驾怒潮”。这里面的“白跳”接近于上面的意思。

张横的绰号“船火儿”。很多人将“船火儿”解释为“船上的伙计”。宋代除了舵手,其余的船工全都叫船火儿,“船火儿”又作“船伙儿”,就是船上的伙计。实则“火”通“伙”,是指相同职业人群的小头目,所以“船火儿”应是指一群使船人的头领。

穆弘绰号“没遮拦”。意思是勇猛无阻挡。穆弘是揭阳镇一霸,武功高强,性情刚烈,性起之时,摇天憾地,无人可挡。

杜迁绰号摸着天。在《大宋宣和遗事》中,杜迁的绰号原为“摸着云”。后来《水浒传》中改为“摸着天”。直白的理解,是可以摸着头顶的天空。这样的形容,多用于个子高的人身上。“摸着天”有出典。据《后汉书·皇后本纪》载,汉和帝的皇后邓绥,幼时曾梦见自己“扪天,荡荡正青,若有钟乳状”,便仰面张口饮其入腹。因为这样一个典故,“摸着天”常常被认为是大富大贵之像。

但杜迁的绰号“摸着天”应该就是指他长得高,与富贵之像无关。

焦挺的绰号“没面目”。《水浒传》中写焦挺:“平生最无面目,到处投人不着,山东、河北都叫我做没面目焦挺。”直接解释就是焦挺没有关系。宋朝人把人际关系、人情交往等叫作“面目”。也有人认为是不讲面子的意思。

王定六绰号“活闪婆”。活闪,也叫霍闪,在江淮一代是闪电的意思(在陕西北部、内蒙河套一带也有类似叫法,意为闪过、迅速、快的意思)。“婆”即“猪婆龙”,是长江中下游沿岸人们对扬子鳄的别称。扬子鳄体形细小,动作敏捷。王定六家居长江边,身材瘦小,赴水使棒,走跳得快,“活闪婆”绰号绘出其体貌动作的特征。

扈三娘绰号“一丈青”。“一丈青”这个绰号在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中都有出现,如《三朝北盟会编》里的“马皋之女一丈青”,《金瓶梅》里的一丈青惠庆。早在《宋江三十六赞》中描写燕青:“平康巷陌,岂知汝名。太行春色,有一丈青。”

后来一丈青这个绰号专用于扈三娘,据解释有漂亮和高挑的意思。另外“一丈青”是古代妇人的一种首饰。

据说,这种首饰造型别致,设计奇特,头端为钺斧或蛇矛的形状,尾部锋利尖锐,除了用于装饰美观之外,某种程度上还有防色狼的作用。

另外,有学者指出“一丈青”是指文身。如严敦易先生在《水浒传的演变》中指出:“一丈喻其长,青则是指一身花绣的颜色”。

可以想象是扈三娘身上纹了一个大花绣。五比宰相还大的官是什么?《水浒传》里的官职与真实历史《水浒传》的官制写得比较模糊和混乱,这也是与宋代官制的复杂分不开的。

宋代官制复杂中又间以变化,主要分三个阶段,一个是北宋前期,一个是宋神宗元丰改制,一个是南宋时期。

需要指出的是在北宋没有地方大员的说法,一般只有中央官。中央官员下派负责地方事务就叫“知”某地或“判”某地,实际上是中央派的一个暂时管理地方的官员,还在中央兼职。

宋朝称朝参官为朝官,也就是能参加朝会见到皇帝的官员。但并不是专指参加朝参的官员,京官也并不专指在京任职的官员,朝官、京官都包括地方官,朝官指从七品以上的高中级文官,京官指八、九品低级文官。

宋初沿五代旧制,官、职、差遣相结合而有所改进。文官通常都具有官、职、差遣三种职衔。

官,也称正官,指三省六部及寺监等各种官称,如仆射、尚书、郎中、中书舍人等。元丰五年(1082年)官制改革以前,只作为官员定官位和俸禄高低的官称,称为寄禄官,也就是类似于现在的公务员级别。元丰改制以后,改为相应的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及各种大夫、郎,以定官位、俸禄,称为“阶官”,宋人后亦常称改制前的寄禄官为阶官。

职,也称职名,指馆、阁、殿的学士、直学士、待制、修撰、直阁等,在馆阁中实际任职的称为馆职。其他朝廷和地方官员所带的修撰、直阁等较低的“职”,称为贴职,除宋初外并不实任其职,只作为文官的荣誉衔。“差遣”有时也称“职”,但大多数“职”专指职名、贴职。

差遣是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也称“职事官”。“官”(寄禄官)有时也称“职事官”,但多数“职事官’是指“差遣”。“差遣”本身无品级,以“官(寄禄官)”定品。除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副使、翰林学士等外,“差遣”职务名称前通常都带有“判、知、同、提举、提点、管勾(干)”等字,如判尚书省事、知府等。

也就是说只有差遣才算是实缺。

官员既可以只升降“差遣”职务,也可只升降“官”级或“职”等,也可以升降三者中的两种,甚至三者都升降。低级文官及受处罚的官员,只有“官”与“差遣”而没有“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