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1000例(7)(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2 11:01:30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创业故事1000例(7)

创业故事1000例(7)试读:

内容提要

《创业故事1000例(七)》共分为十辑,主要讲述了一些名人的创业故事,以及一些穷人和为梦想而拼搏的人,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创业的艰辛,还可以从中借鉴一些经验,对自己今后的创业提供帮助,是一本创业必读之书。

第一辑 金城:连环画创作者开启动漫大道

金城

漫友文化传播机构创始人兼董事长

籍贯:黑龙江

出生:1961年

星座:双子座

爱好:漫画

愿景:太阳每一天都是

新的,新的一天始终美好。“很难想象,我第一次去工商局注册漫画公司的时候,竟然被拒绝。”漫友文化创始人兼董事长金城回忆自己的创业历程,感慨不已。

面对从未有过的市场,金城从未气馁,致力于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之路。作为一名极具天分的漫画家,金城20岁便通过画连环画成为万元户;作为经营者,他历经我国动漫发展的高峰与低谷,将其创办的漫友文化打造成为国内动漫图书及期刊范畴的龙头企业和著名品牌。从普通的连环画创作者,到今天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动漫经营者之一,金城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为画画执意放弃高考

1961年,金城出生在黑龙江省望奎县一个清贫的工人家庭。从小学开始,金城就不断地往外投稿,还没跨出中学校门,便开始为出版社创作连环画。

金城表示,最初投稿不完全是为了稿酬,更多的是希望作品能获得认同。尽管投稿未必都能命中,但在编辑的鼓励下,给了他持续画下去的动力和勇气。金城在高中毕业前后发表了童贞作,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成为当时少见的“自由创作人”。

1978年,17岁的金城高中毕业了,但他却毅然放弃了高考。“当时我已经发表作品,可以靠自己的稿费生存,我认为大学毕业后也不一定能更好,我当时觉得自己很行了,不需要走大学的过程,事实上我的人生选择了条捷径的路。”

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掀起一股连环画热潮,各家出版社为了赚钱竞相出版连环画。金城年仅20岁便已经发表了10余篇作品,并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成为当时人人爱慕的万元户。

但好景不长,1985年前后,突如其来的连环画市场崩盘,让金城失去了赖以生存并坚守的阵地,金城也不得不离开黑龙江老家,到广东珠海特区寻找发展机会。

转型漫画界初尝失败

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城市,来自海外漫画业的信息给了金城很多有益的启发。特别是当时香港著名漫画人黄玉郎将漫画由单纯个人创作转为产业化运作的模式深深打动了金城。“当时黄玉郎如日中天,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穷小子,就靠画漫画打造了自己的杂志社、出版社、印刷厂和报纸,甚至使自己旗下的漫画公司成为全球第一家上市的漫画企业,令我深感震撼。”金城感叹:“当时就觉得自己看到了曙光。”但当金城怀抱梦想回到哈尔滨准备注册一家连环漫画公司时却遭到工商局大泼冷水。“哪有这样的公司?不就是画画吗?你自己回家爱怎么画就怎么画吧。”金城回忆起工商局工作人员对其说的原话。无奈之下,金城只能以工作室的形式开展创作。撑到第二年春天,由于出版社不再出连环画,杂志也不再接收稿件,工作室难以为继。1992年,金城再努力了一把,但两个月后,再次失败了。

金城认为,前两次创办连环漫画公司的失败经历没有磨灭掉他的幻想,反而给了他难得的实践课,让他懂得仅仅有经营内容是不够的,还要控制更多作者资源,并拓展发行等其他相关渠道。

从1992年起,为了寻求更多适用于漫画公司的渠道,金城积极通过参与媒体经营来获得出版市场的经验和资源。按金城自己的话,这一次他是孤注一掷了,因为随着自己离开连环画创作,画画水平已被同业抛开,不可能再回到那个圈子了。

主动求变培育市场

正当金城还在努力扩展其市场资源时,国家于1995年出台了一个扶持卡通的“五一五五工程”。金城表示,“这消息令我精神为之一振,这一次市场机会应当是接近成熟了。在这个东风的感召之下,我希望能够再尝试一次。”

1997年,金城第三次创业,以160万元在北京注册了一家漫画公司。但现实是,那时国内销售商基本做的是盗版的日本漫画,当金城带着自己的漫画杂志《时代漫画》找人发行时,人家翻一翻就说,读者不爱看原创,就爱看日本的。尽管金城靠着磨嘴皮、套近乎,终于说动部分销售商,但由于《时代漫画》主导不了整个市场,出版的漫画也赚不了钱,最后只出了8期就无疾而终。创业第二年,考虑到公司需要更好的经营环境和节约经营成本,金城把大本营从北京搬到当时动漫氛围更好的广州,并把公司改名为漫友文化,创办《漫友》杂志。

不甘心再次失败的金城决心从经营模式上进行改革。“既然当时主导中国漫画市场的是日本漫画,那我们在做原创动漫的同时,为什么不能为国内动漫迷提供更多日本漫画背后的故事呢?”于是金城不再一门心思做原创,而是将重点放在培育市场上,主打动漫资讯,其实就是“日本动漫”资讯。

借着日本动漫的汹涌势头,《漫友》这本以资讯为主打的刊物发展极快。到2002年,《漫友》发行达到20多万册,再加上其他项目,漫友文化的销售额已经达到2000多万元。

也是在此时,金城第一次提出了“动漫”的概念,转变了此前中国动画、漫画分属两个不同阵营的格局。事实证明,金城的“动漫概念”取得了战略上的成功。当时已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动画”,和一直遭遇曲解而上不了台面的“漫画”,第一次达成了概念上的统一。通过动画为漫画正名,正是金城所走的第一步妙棋。

坚持原创打开销路“我自己是画漫画出身的,我总觉得中国孩子一定要看中国自己的漫画。”尽管主打动漫资讯为《漫友》杀出一条血路,但醉心本土动漫事业的金城仍然希望培育中国人自己的动漫,于是开始在日本动漫资讯中夹带原创漫画。不过在杂志这样操作的初期,所带来的结果却是,“原创增一寸,发行量降一尺”,读者和发行商都不买账。

金城这次坚持下来了。为挽救发行量,他变着法子讨好读者和争取经销商。“一方面,随杂志附送小礼品,什么冰箱贴、笔袋、课程表、小笔记本、海报等,以此吸引读者。另一方面,积极与经销商交朋友,通过各种方法,不断给经销商足够信心。”金城表示,在这过程中,培育了中国动漫的出版经销市场。

而在原创漫画图书策划出版方面,金城指出,当时中国的漫画市场被日本和美国作品占据大部分,中国自己的原创动漫作品市场很狭窄。经过反复对比考虑,金城选择从引进港台作品入手,由于香港、台湾地区的漫画业发展已经比较成熟。“都是中国人,大家的创意和需求都是相通的。”

金城引来的第一位台湾作家就是敖幼祥,引进其《乌龙院》系列漫画。但当初引进《乌龙院》时,几乎所有经销商都否认这个项目,因为这部作品在两年前出版过一次,结果卖不出去。

但金城看好《乌龙院》的娱乐性和敖幼祥本人的活力,执意引入。金城当时想了一招:以新作带动旧作。让敖幼祥创作新作,每个月不断地有新作面市,以此带动读者对旧作的关注。这种策略最终取得了成功,“现在这部作品,我们只要推出新作,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从几十万册开始发行。”

成功之道

既做品牌也要学会走捷径

有人认为,做人和做生意一样,必须要做品牌,不注重做品牌的一定不能成功。这一点,金城非常认同,“做生意若没有品牌,是朝不保夕的,做人亦如此。”他表示,虽然品牌不是马上可以赚钱,但品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赚钱。

但从具体事情来看,金城认为,人生太短,如果不走捷径的话,很可能一事无成。“走捷径不等于坑蒙拐骗,走捷径是靠自己的智慧获得成功。”

管理之道

大胆起用年轻人

动漫行业作为朝阳行业,近年来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投身其中。“对于这些年轻人,应该大胆起用。”金城认为,如果一家公司从内部提拔员工,从成功率、成本和员工忠诚度来看,性价比比外聘人才更高。据介绍,漫友文化去年提拔的年轻员工达到总人数的16%。

金钱观

过度爱钱不会有大财富

谈到金钱观,金城自嘲自己个人没有金钱概念。在他看来,凡是过度热爱金钱的人,必然不会获得大财富。同时,金城认为,交朋友不能有功利色彩。当创业阶段遇到困难时,能提供帮助的人往往不是那些生意上的朋友,所以交朋友不要过多带有目的性。

家庭观

遗憾忽略家庭

谈到家庭,金城感叹,很遗憾当初因为创业时未能平衡事业与家庭的关系,忽略了家庭。“特别是未能在小孩儿童时代多关心小孩,这是自己人生中最大的遗憾。”

记者观察

画板、漫画、稿子……金城的办公室不难辨认,因为走进这里马上就感受到浓厚的创作气氛。须知相配,这里主人给记者的印象是富有浪漫气质与想象力。

从交谈中,记者发现,金城天生就是干这行当的人。虽然已经是将近知天命的人了,但他仍保留着不属于他这个年龄的青春气息。金城说他是一个典型的“双子座”,活泼、热情、富有浪漫气质与想象力,喜欢无拘无束,对外界包罗万象的事物的永无休止的好奇心。

回头想想,动漫行业不正需要拥有一颗永无休止的好奇心吗?或许,作为一名从业者,金城的双子座性格是再合适不过的。不过,作为一名企业家,金城又不太像典型的双子,因为他对动漫事业有坚定的信念、持之以恒的精神,而这个也是支持他进进出出三次动漫创业的最大动力。

第二辑 盖伊川崎:怎么做成功的创业者

“开公司的确是个很美好的经历,但同时也是艰巨而可怕的。如果那么容易,很多人就会去做了。另外,只有让你自己都感到可怕的东西才会让你更强大。”开过4家公司、曾任职于另外3家公司董事会的盖伊·川崎(Guy Kawasaki)对创业感触颇深。

出生于美国夏威夷的盖伊·川崎25年来扮演过不同角色,如创业者、传道者、创投家、博客作家、心灵导师等。他目前写过9本书,包括《商业周刊》最佳畅销书《创业的艺术》,以及刚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创业的现实》等。

时下,也是中国人创业的黄金时期,不少人已经创业成功,但更多的人正在等待创业机会。我们可以从盖伊·川崎总结出的创业经验中获得诸多启迪。

享受过程胜过享受结果《经理人》:现在有很多中国人尤其一些经理人都梦想自己创业做老板。从美国人创业的经验来看,你对中国的创业者在创业初期有什么好的建议?

盖伊·川崎:创业者总习惯于拿那些宣告胜利的发布会以及成功公司经过修订的历史来对照自己日常的艰苦拼搏,但容易忽视,忠实的信徒也会因最轻微的刺激而发飙。创业公司中最好的员工往往会非常焦虑。他们是你的心腹和骨干,所以你必须满足他们的要求,即使他们要求很多。而唯一让他们死心塌地跟你干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各司其职。而且,优秀的人需要大项目。如果你做的事情毫无价值,那你也找不到有价值的人来做。

我发现,创业公司常常怪人云集。如果让你离开微软公司,加入一个新兴公司,你肯定对目前的工作状况心怀不满,并且不切实际地认为新的环境也许会有所变化。所以,如果新公司中古怪的人多了一些也不用担心。还要认识到,好程序是需要时间磨练的。一个出色的软件工程师胜过10个平庸之辈。但要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优良的东西需要时间,如果过于要求时间有时会适得其反。《经理人》:创业者在创业初期总是热情高昂、无所畏惧的样子,反之则走向沮丧,顾虑重重。你对这样的创业者有何高见?

盖伊·川崎:我认为无畏的领导者经常会被吓着。只是觉得担心并不意味着你的想法不好,而最好的想法往往是那些让你感到最害怕的。不要相信成功后的企业家们说当时他们都“知道”去做什么,其实他们都是事后诸葛亮。大部分创业公司总是会发现一些有待解决的有趣问题,然后一直为了解决它而努力。但大部分创业者念念不忘的总是灵光闪现的那一刻。如果你不相信自己具有可靠的竞争优势,那你就要靠扎实努力的工作来击败对手。

在创业初期,新兴公司关注的是成功之后的美好前景。但一旦到了成功的那一刻,他们又开始谈论成功前的奋斗历程多么美好。如果你能够开始享受创建一个新公司的过程而胜过享受最终的结果,那你会是个不错的领导。

敢于杀掉赚钱的奶牛《经理人》:在创业取得阶段性成功后,公司内往往面临逐渐疲态的发展趋向,因此很多创业老板开始在企业内部提出二次创业等措施,以激活原有的创业激情,但效果通常难以预料,甚至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老板们该怎么办?

盖伊·川崎:首先,必须与陈腐老套的低效管理作斗争。为此,可以雇用有热情的员工。企业内创业团队不是工作经历或教育背景,而是他们都对团队的工作充满热情。同时,给无望者以希望。当你开始内部创业而雇用那些热情的员工时,其他有信念的人会挣脱重重束缚出来支持你。这是因为你在给无望的员工以希望。

其次,敢于杀掉赚钱的奶牛。不论是内部创业者还是他们的上层管理人员,这个看法最有远见。奶牛固然很好,但你的任务是挤奶而不是没完没了地喂养它。大胆的公司明白,如果自己不动手杀掉赚钱的奶牛,车库里的两个男孩或女孩也会替他们杀掉。Mac电脑杀掉了Apple II电脑:如果苹果公司永久地保留Apple II这头赚钱的奶牛,你认为它还能活到今天吗?养奶牛的目的是赚钱买新的小牛。如果不能公开地杀掉奶牛,那就不要太注意它,绕过它,或同时开发别的产品,以此缩短它的寿命。

再次,重新启动你的大脑。你在大公司里学习和所做的所有事情对于企业内创业来说都没有用。请把这些都统统忘掉。一般情况下,现在每件事情都应该按照和大公司现存的屡试不爽的方法反着来。

最后,企业内部创业者必须把大公司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只要你是雇员,你必须为公司利益着想。很多雇员认为不应该杀死赚钱的奶牛,所以认为你没有把公司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只是他们没真正理解而已。因为你无法做到两全其美,既要现在的职业安稳,又要创业的金钱回报。遗憾的是,那些阻挠你的人最终往往会因为你的出色表现而利益均沾。

明晓连环创业失败的症结《经理人》:在全球和中国,有一些连环创业都获得成功的人,但更多的人是连环创业失败了。为此,我们曾做过一期有关连环创业的专题文章来探讨这个问题。按理说,连环创业成功才对,因为已有创业经验了。你认为连环创业者为何会失败?其问题症结在哪里?

盖伊·川崎:过去成功的真正原因,可能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更别说承认了。所以,他们空有幸运儿的狂妄自大,而不具备千锤百炼后的经验和远见。狂妄自大对于创业者绝对是有害无益。

故伎重演,第一次使用的方法取得成功,第二次还想再来一遍,能行得通吗?同时,创业者使用的员工换汤不换药。雇用那些曾经跟自己同甘共苦取得过成功的兄弟,有什么错吗?毕竟,他们已经证明自己能够取得成功了。但要继续取得成功,就需要找一批“无知者无畏”的人来推动你的事业发展到最大的极限,并能找到新的方法来应对新的市场。所以,无知有时候不仅是件好事,而且堪称强大的力量。

不能像过去那样勤奋了。当你有了孩子,有了大房子,有了度假别墅,有了名牌车,你的态度和你最看重的事情也改变了。事实上,态度应该改变,要不人也不会成长。为生存而工作和为成就感而工作毕竟不同。可以说,他们这次创业同样渴望成功,但我们都清楚:他们第一次创业时对成功的渴望,不必声明就溢于言表。

没遭到周围人的太多反对,连续创业者胸有成竹,昂首阔步地踏进一个新领域,告诉人们现在他们在开另一家。他们属于“被证明”的成功人士,没有人愿意跟他们唱反调。另外,连续创业者在新公司中变换了角色,由原来更低的职位变成了总裁兼创办人,这样可能放弃了自己擅长之事而改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

第三辑 盛大陈天桥回首创业故事

陈天桥

个人简介:

出生年份:1973年

出生地:浙江新昌

教育:大学

主要公司:盛大网络

公司总部:上海

主要行业:在线游戏

财富:40亿元

行业地位:世界上最大的网络游戏运营商

商业策略:60%的业务依靠电子商务实现对终端的直销

陈天桥1999年创办盛大,2000年得到中华网300万美元投资。2001年,盛大先后代理运营了《传奇》、《新英雄门》、《疯狂坦克》等多款网络游戏。

快速切入当年并不为外界看好的网络游戏业,陈天桥快速完成了财富的原始积累。这是一个“传奇”,如同陈天桥运营的网络游戏《传奇》一般。

但是在自主创业之前,陈天桥最为辉煌的时刻也是在上海陆家嘴集团成为集团总裁的秘书。

50万投资几个月换来2400万

1999年,在互联网热潮中,陈天桥捣腾出了50万元的启动资金,组建了“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创办了stame.com,以动画、卡通为主,还开出了“天堂归谷”的虚拟社区。

让所有人料想不到的是,这家国内最早从事专业网络卡通的商业企业,在短短几个月中竟拥有了100万左右的注册用户。

正是这些用户和他们的Pageview,使盛大在2000年1月获得了中华网3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这是陈天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笔财富积累:50万元投资,几个月后就换来2400万元。

但动画行业在国内还不是一个市场增长最快的行业,说来也巧,那时正好有一个叫作ActozSOFT的韩国公司来到上海,寻找网络游戏《传奇》运营商,经上海市动画协会推荐,双方于2001年6月29日签订授权协议,盛大用30万美元的入门费和27%的分成获得运营权。

一个月收回《传奇》的投资

从2001年11月底开始,《传奇》开始收费。

出人意料的是,仅仅一个月,《传奇》的投资就已经完全收回。也就是说,陈天桥的个人财富,也是从那时起爆炸式地积累起来,从2001年11月到现在的2003年10月,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积累了胡润所统计出来的40亿元。新兴的网络游戏是一个暴利行业已经是不容置疑的了。陈天桥做网络游戏不足3年,身价就高达40亿元。

此前据传,很多盛大的老员工每天早上醒来,都会反复问自己这一切都是真的吗,这在业界传为笑谈。胡润“中国内地百富榜”中对陈天桥的评价是:“凭借《传奇》游戏,陈天桥在中国网络游戏市场上演了自己人生的传奇。盛大是今年我们榜上成长最快的公司,去年的纳税1亿多元,员工500多名。有人发财,有人破产,有人温饱度日而他,一个31岁的青年,只用了短短5年的时间,就成了中国大陆第一富豪”“我几年前就是穿白衬衫,现在还是白衬衫,如果没有什么重要的场合,我会穿得更加随便,中午我在单位跟员工一起吃盒饭,我从来都不是个会挥霍的人。”

也许他确实不会花钱,但他却是个最会挣钱的人。

8月10日,已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盛大网络首次公布财务报表,第二天,陈天桥所持股票市值达到了约11.1亿美元,超过网易创始人丁磊,成为新任中国首富。短短5年的创业时间里,他的财富飚升了18000倍!

陈天桥的魅力在谈话中才开始显现出来,他不苟言笑,喜怒不形于色,目光如炬,有跟年龄不相称的成熟。说话语速很快,谈锋稳健,思路缜密且语多比喻,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在他脑中统一得很好。用陈天桥自己的话说,他今日网络娱乐业老大的地位,全是源自几年前脑中的一个“idea”而已。“别人的幸运发家,可能是因为看中一处升值前景巨大的楼盘,可能是因为开发了某种市场巨大的产品,而我们的起步,只是把我们的story卖了个好价钱。当然,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最初的一千万并不难挣,难的是把一千万变成一百个亿。”

自认是“务实的理想主义者”的陈天桥,创业之初的理想是“做网络上的迪斯尼”。

公司的草创人员只有五名,一间小小的工作室,陈天桥他们扛着自己做的招聘板,坐火车到南京大学招毕业生,说要做网络上的迪斯尼,没有人理睬他们。

现在,盛大网络在上海张江高科一万五千平米的办公楼里,一千多名平均年龄25岁的员工在为网络迪斯尼的梦想奋斗着。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陈天桥一开口说盛大还有四百个职位虚席以待,马上成了网上的热门新闻。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盛大的极速成长,陈天桥最知个中滋味。

半夜醒来一身冷汗

别人都说陈天桥幸运,但陈天桥自己说,盛大的幸运和不幸是共通的。网络游戏这一新兴领域,机会多,雷区也多,有很多时候,盛大都处在暗流的中心,稍有不慎,便是全盘皆输。

盛大刚刚起步的时候,陈天桥常常深更半夜被吵醒:哪里的服务器又瘫痪啦,哪里又出现严重的私服外挂啦……到了近两年,才勉强可以享受到安稳的睡眠。

一次,陈天桥的一名部下半夜整理手机通讯录,不小心拨通了陈天桥的手机,陈天桥一个激灵,醒了过来,“当时是半夜两点,周围非常安静,我已经很久没有在半夜里接到公司的电话了,我的判断,要有电话来,一定是出大事了!”

陈天桥瞬间出了一身大汗,衣服全部湿透。

第二天,这名误拨电话的部下被陈天桥“狠狠剋了一顿”,用陈天桥自己的话说,他平时跟员工关系很好,但遇到工作上的事,就会“很凶”。

陈天桥有时会觉得心脏不适,就是因为久处压力的中心。“2002年的时候,公司基本上每个月都有死一次的可能。一个朋友跟我说,天桥啊,你还是很幸运的,盛大基本上没有碰上什么大挫折。我就反问他:你说,任何企业可能遇到的灾难哪一项盛大没有遇到过?三株口服液吃死过人,也有人玩我们游戏玩到心脏病发身亡的;因为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人民日报》头版都点过我们的名……”

回顾盛大的创业之路,遭遇过投资方突然撤资,遭遇过与合作伙伴对簿公堂,遭遇过黑客的大规模袭击,遭遇过竞争对手举报偷漏税……用陈天桥的话说,“一年里承担了别人十年的风险”。

但盛大还是如游戏里的大侠,在危机丛生的环境里腾挪跌宕,见妖捉妖,遇魔降魔,一路打到了通关。陈天桥也被很多人称为“传奇小子”。

根据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调查,截至2003年6月,中国网络游戏人口虽然已有1500万,但只占网民总数的22%,中心预测,到2006年网络游戏直接产值将达80亿,对周边产业的带动将超过1000亿,传奇小子陈天桥,第一个在这座金矿里寻到了金脉。我这辈子还挣不了栋房子?

人们都说陈天桥很“主流”。确实,从小到大,他每一步都是遵循最主流的模式成长起来的。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教师,少年时代家教很严,而陈天桥也是个不需要大人操心的孩子,不但成绩优异,而且一直是学生干部。他18岁就入了党,在复旦大学读经济学的时候,获上海市学生干部标兵称号,并提前修完学分,成为1993年复旦18名提前毕业的学生之一。

当时的陈天桥,在同学眼里已经是一个“性格坚毅、极富才华,前途不可限量之人”,但他后来的发展走向还是让不少旧日老友吃惊,因为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天桥适合走仕途。

当年提前毕业的18名学生中,陈天桥是惟一一个到国有企业工作的。工作的第二年,他就从陆家嘴集团的普通员工,做到了集团子公司的副总经理,到1996年,24岁的陈天桥已经成为了陆家嘴集团的董事长秘书。

同一年,该集团总裁被调往浦东新区任副区长,要带陈一起去,但他婉言谢绝了。

没多久,陈天桥从陆家嘴集团辞职,去了一家证券公司。“走之前有人留我,说小陈,我们这里快要分房子了,你等拿了房子再走。当时我毕业才三四年,就有房子分给我,应该说是很幸运的了。但我想,难道我这辈子,自己还挣不了一栋房子?”

就这样,陈天桥与仕途“擦肩而过”,或者说,是他主动选择了另一条人生之路。“我有一个同学在国外,人家跟他说你的老同学陈天桥发啦,他不信,说肯定是同名同姓,不可能是同一个人。结果上网查出图片来一看,还真是我,他很吃惊,一直以为我会走仕途呢。”

证券公司也没有吸引陈天桥太长的时间,但那几年里,他完成了人生的两个重要转折:一是在证券公司的同事里觅得一位秀外慧中的夫人,二是在1999年股市的“5.19”井喷行情中掘到了第一桶金,他用其中的50万元,创建了盛大网络。

保守作风赌徒性格

盛大创立之初,中国还是.com的一片空白区,陈从网络游戏中,敏锐地看到了其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他以社区游戏为主业,建立了一个虚拟社区,短短数月便拥有了100万左右的注册用户,由此获得了中华网3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2000年末,互联网步入冬季,陈天桥面对危机,再一次做出选择:从社区游戏转向MMOPRG。2001年开春,韩国Actoz公司老板怀揣《传奇》游戏到中国寻找网络运营商,与陈天桥一拍即合,盛大以30万美金的价格购下《传奇》在中国的独家代理权。

中华网不能接受盛大的这一选择,提出撤资。“当时没有后援了,这是个非常大的心理压力,破釜沉舟,在此一战。”

陈天桥的牌底是:“电影工业发展了那么多年,到2002年总票房收入只有9个亿,而2002年整个网络游戏才起来一年,整个产值就有9.2个亿。”

这一把,赌得非常大。

但随着《传奇》这把牌一张张地揭开,盛大赢了,赢得也非常大。“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及时地提供优质的服务,有的游戏代理商,15块钱把碟子卖给你,就什么都不管了。但是盛大,一开始有了收益,马上花500万设立了call centre,受理玩家的投诉。我们还在全国设立了客户服务体系,一般在24小时内就能解决客户的问题。再比如说我们的E-sales模式,我们的密码保护系统,这在当时的电玩业是很少见的,玩家觉得,终于把他们当人看了。”

要么不赌,要赌就赌大的;要么不做,要做就做赢家。豪赌需要大胆,常胜需要谨慎,陈天桥的性格里,有着这看似矛盾的成分。

他常说,盛大是一家保守的公司。虽然公司在关键的几步都迈得异常大胆,但在迈步之前,却是慎之又慎。

盛大自主研发的游戏声名鹊起,一家台湾公司找到陈天桥,要求用150万美金购买其中一款游戏在台湾的代理权。陈天桥拒绝了,问他为什么,他说“没把握”。“游戏是一种文化产品,台湾虽然跟中华文化同文同种,但毕竟存在差异,大陆以外的市场盛大要么不做,要做就要赢。一条领带虽小,但要是不合适,可能就要跟着换衬衫、换皮鞋。我不想为了一条领带把一身衣服都换掉,同样的,我不能为了区区150万美金,把盛大的通盘计划给打乱。我不怕别的企业在台湾游戏业跟我争地盘,仅一个中国大陆已经可以承载千亿级的企业。”

在变化纷呈的环境面前,陈天桥似乎本能地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问他为什么每次出手都能看得那么准,他回答说:“我怎么知道?”“做网络业的迪斯尼”

2002年下半年,韩国Actoz的源代码泄漏,“私服事件”使Actoz和盛大对簿公堂,当时盛大自己的游戏《传奇世界》正在紧锣密鼓的研发阶段,韩方在网络上放出风来,称《传奇世界》涉嫌抄袭。

官司牵扯了一年左右,这中间,盛大的研发团队拼命赶工。“当时我们非常辛苦,都觉得如果2003年9月28日合同结束之前不把《传奇世界》做成成功的产品,而合同又到期的话,对于一个年轻的企业可以说是灭顶之灾。等到7月份看到我们的软件架构,就知道两家的东西完全不一样。”

跟韩国公司谈判了8个月,陈天桥的强硬性格,注定了他不会认输。《传奇》为盛大积累了资源、经验和资金,软银4000万美元的投资,以及上市融得的数亿美元,让盛大加快了收购兼并的速度。

在日本注资网游公司Bothtec、在美国收购核心游戏引擎研发公司Zona之后,盛大把目光转向了国内的同行企业,收购休闲游戏提供商“边锋”、电子竞技对战平台“浩方”、以及收购手机平台游戏的领先者“数位红”,陈天桥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一系列动作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未来可能的竞争对手“扼杀在摇篮里”。

像是要减少这句话里的杀气,他很难得地笑了起来,只有右边脸颊有一个酒窝,让他那张端正的脸带上了幽默味道。

这一连串的资本运作,也完善了盛大自身的产业格局,陈天桥的互动娱乐帝国,开始变得全面和立体。

低调的他,只有对中国网络娱乐行业老大的地位,是敢大包大揽的。“现在中国网络游戏的市场里,盛大占了60%的份额。老二是谁,我也不清楚,盛大关注的不是身后的竞争对手,而是怎么发展好自己。你知道,在百米赛跑冲刺的阶段,跑在第一个的人,想的是怎么冲得更快,是绝对不会回头去看谁追在后面的。”

第四辑 卢增祥、朱建华:素描数字胜景

卢增祥、朱建华:

年龄36岁/38岁

创业1次/1次

员工人数超过345人

2006年营业收入2.39亿元

上市当日公司市值15.5亿美元

上市当日个人持股比例10.3%/10.3%

2007年10月5号,纽交所很多投资人都把目光和心思聚焦在一家中国公司身上。当天,这家中国公司挂牌上市,收盘价较其IPO定价上涨75%,成为纽交所当日涨幅第一的个股,这家公司就是第一家来自中国数字电视行业的永新视博。

国际投资者的热烈追捧,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中国数字电视市场的发展前景以及对永新视博充满信心。其实数字电视的概念早就已经深入了中国千家万户,对中国普通民众来说,数字电视更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愿景,其对中国各个层面的影响可见一斑。

建造中国的数字电视“龙脊”

数字电视的核心技术是数字电视有条件接受系统(简称CA),CA可以帮助数字电视网络运营商控制内容和增值服务分发,对传输信号进行加密解密,阻止未经授权的用户接入其网络。简单的说CA就是数字电视这个“身体”的“脊柱”。美国、欧洲、日本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CA.中国一些有远见的技术人员从90年代起也开始了研发CA.永新视博的创始人卢增祥、朱建华和他们的团队很早就感受到了研发民族自主品牌CA的重大责任和使命,也预见了中国数字电视产业未来的巨大机遇,他们成了中国最早从事CA研发的团队之一。

经过不懈的努力,这个扛着民族自主研发的大旗,以出身清华大学为主的技术团队终于看到了回报。2003年12月,永新视博数字电视广播CA成为国内第一个通过广电总局入网认证测试,完全拥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条件接收系统。

狼来了,抓住机会出击

2000年,中国广播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开始,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开始迈步。一时之间,几乎世界上所有做过CA的公司都进入了中国市场。用当时广电领导的比喻是,一群“外国狼”在门口虎视眈眈,中国数字电视行业的公司艰难地与“狼”共舞。

2003年,国家广电总局出于国家战略安全考虑而发布政策,规定数字电视的CA系统国内国外分开选型,运营商凡是选择国外系统的必须有国内系统同密播出。简单的说,就是中国的数字电视必须要配置一个自己的CA系统,这为国内数字电视公司提供了一个机遇,也为永新视博提供了“出击”的机会。凭借有中国特色的技术解决方案,优质的售后服务以及与行业伙伴良好的合作关系,卢增祥、朱建华带领永新视博迅速崛起,在行业和市场中建立起了重要地位。2007年是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分水岭。8月,中国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正式确定实施,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大幕拉开。10月,永新视博登陆纽交所,成为第一个在纽交所成功上市的中国数字电视行业的企业。

创始人的“素描”

每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有一个优秀的掌舵手。和其他频频在镁光灯下露面的企业家不同,永新视博的两位创始人卢增祥与朱建华都是非常低调,媒体上也鲜见只言片语的报道。从其他与之相关的人的描述中,或许我们能在心中勾画出对这两位中国数字电视领先企业创始人的个性的简笔素描。

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查扬说,“永新视博的两位创始人都是非常真诚、正直、幽默。”而曾与他们有过接触的一位投行人士说,他们都是特别好的人,对员工特别好,没有架子,很幽默。2007年11月,在软银赛富召开的投资公司年会上,软银赛富的首席合伙人阎焱说,永新视博的两位创始人很重要一个优点就是坚信自己,而坚持与自信正是成功企业家最重要的素质。永新视博曾经历过很多低谷,但是两位创始人始终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特别是在2005、2006年,数字电视地面标准未定,数字电视市场渗透率仍极低,市场发展较慢,但是他们都坚持一路走下来了。坚持和自信是在第一次见面时他们留给阎炎最深刻的印象。阎焱说,至今仍记得最初见两个创始人时,卢增祥表示“我不知道这个行业什么时候会起来,但是我相信一定会起来,如果这个行业能起来,我们就一定能做到这个行业的领头。”这句话让他坚信这两位创业家一定会带领永新视博取得成功。

在英国广播公司早期的电视节目中,有一首以《电视》为题的歌曲这样唱道:“神秘的电视,从蓝天而降,把迷人的‘魔术’送到我们身旁。”数字电视将给我们带来更多更有创意也更迷人的新应用。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未来数字电视行业将成为中国最具消费潜力的行业之一,而永新视博也将成为行业最耀眼的企业之一。

2001年永新视博被指定为首选的CA国内厂家2003年12月国内第一个通过CA入网认证测试2005年9月数字电视智能卡在国内发卡量突破100万2007年10月5日成为第一个在纽交所上市的中国数字电视行业企业。

第五辑 麦考林顾备春:颠覆洋规则“土葱”炼成记

“在零售、服务性行业,国外越是成功、越是强势的企业,在中国越是做得糟糕。你看家乐福和沃尔玛,家乐福在法国已经快倒闭完蛋了,所以它不会把法国的那套当作标准来强制执行。沃尔玛这么成功,很强势地把美国的这一套copy到中国,复制到日本死掉了,复制到韩国死掉了,复制到中国,目前还没死掉。如果还不变的话,我已经看到它的未来”夜,9点半,顾备春安静地坐在咖啡馆里等。

一位风尘仆仆、头发一丝不苟地向后梳的男子进入他的视线——来人正是红杉中国基金创办人、合伙人沈南鹏。

几个小时后,从浦东机场赶来赴约的中国风投“教父”将掷下迄今为止的最大一注。

沈南鹏的注

2007年9月这个夜晚,两个上海男人面对面开始了第一次长谈。

当得知麦考林在过去10年里,没有追加一分投资、靠着自有资金每年维持60%的高增长,起初没觉得这生意有多靓丽的沈南鹏觉得很意外——他曾成功创办过携程,当时也是进行几融资才得以成功上市的。

他开始对对面坐着的人产生了浓厚兴趣。一边喝着咖啡,两个人就商业模式、现金流、优势、经营风险等话题深入地聊开了。

顾备春也在暗暗打量着这位被传得神乎其神的中国风投“一哥”。麦考林就是他的孩子,如今大股东——华平基金投资麦考林12年的期限到了,正在四处寻找愿意接盘的买家。

身为CEO的他也有自己的杀手锏——如果来人不那么顺眼,“谢谢你们认可麦考林。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必须是全资收购。”他手里也拥有一些管理层持股。

撂摊子的台型一摆,已经吓跑了四五家风投——7年之前,这家外资唯一投资成功的邮购公司,正是在顾备春的带领下才起死回生。一家日本公司的代表摆摆手,操着吃力的中文——“你走,那可不行。”

这次,两个男人互相看对了眼:一个说,请放心,我肯定不会走,我有这个commitment,这是我对麦考林未来四五年的业绩增长预计。另一个说,你们不用急,这个投资项目还有很长的年限,哪怕公司上市了,我们也不会卖掉的。

在顾备春眼里,“沈总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喜欢和聪明绝顶的人在一起合作。他对资本市场什么都了解,又不会干涉我们之前的经营策略,不需要我再去解释、调整。在所有可能的合作者里,红杉资本给我们的灵活度、策略认同度都比较高。”“我和沈南鹏有一点是很契合的:一旦达成协议,大家都信守承诺——我实现之前向他承诺的业绩,他实现给管理的自由度。大家不会来来回回、黏黏糊糊地试探底线。”

顾备春还留了一个心眼:红杉资本在全国各地铺了这么多摊子,肯定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干涉麦考林的经营管理。

2008年2月28日,红杉资本宣布:斥资8000万美元收购华平以及其他少数股东持有的麦考林股份。这是红杉资本第一次以控股方式投资一家企业,也是红杉在国内最大的单笔投资。

两年多时间里,麦考林在上海西南漕河泾开发区的两层办公区域,不定期会闯入一群气派非凡、西装革履的人物,他们行色匆匆、举止神秘,一来就关起门来开会。在开放式办公室的一个角落里,另一群看上去很陌生的财务人员像蚂蚁一样忙碌着。

一位私募基金的操盘手私下向记者透露,麦考林将是沈南鹏2010年最重要的一役:据坊间流传的消息,麦考林很有可能在2010年的三四季度赴美国上市。

对此,顾备春的态度一贯是无可奉告。但是,“这肯定是个双赢的合作。要能和财务投资者合作得愉快,关键的是——给他们赚钱,赚很多钱。我想沈总现在很高兴,他们在麦考林赚到了不少钱。”“不过,一切最后都要由市场来证明。”

颠覆洋规则

第一次见到美国华平董事长孙强时,顾备春就把麦考林的“愚蠢”批得体无完肤。当时他30出头,正准备自己创业。

顾备春,洋名Alfred,土生土长的上海“本地人”。“像我们这种宝山、嘉定、松江城乡结合部出来的,是上海人眼中的乡下人。其实,我们才是正宗的上海人。”

2001年,麦考林邮购公司彻底沦为一个行业笑话。

对试图淘金中国的国际金融、产业巨头而言,麦考林的失败具有某种象征意义——这是首个进入中国的私人股本公司——美国华平基金在华的首个投资项目。为了占领看起来广袤无垠的中国市场,1996年,雄心勃勃的华平投资3000万美元成立麦考林邮购公司,为其配备了一支多国精英管理团队,并大笔烧钱宣传造势,一度搅得中国杂志广告业“洛阳纸贵”。“我一看就知道他们的问题在哪里。”之前在另一家零售直销巨头的经历,让顾备春清楚外国人在中国做生意有多不靠谱。“不是这个行业不行,而是他们不懂中国的市场、不懂中国的消费者,不懂这个市场怎么做。”

这个上海“乡下人”的话狠狠戳痛了进退不得的华平基金:麦考林前一年亏损高达6000万人民币,账户上仅剩下200万美元,仓库里堆满了被人嘲笑为欧洲大妈穿的衣服,员工人心涣散,随时等着公司倒闭拿一笔丰厚的赔偿金走人。

差不多和华平同时进入中国的外资邮购巨头也接二连三地在中国关门倒闭,包括世界第一大邮购公司德国OTTO、第二大邮购公司德国Quelle……尚未关门的法国3suisses公司也在残喘过活。

孙强提议让他来管理麦考林,并以一些股份为条件。“你创业也不这么容易的。不如就把这匹死马当活马医了。”

手执“全权负责”的尚方宝剑,身兼股东和CEO身份的顾备春以自己对邮购直销的理解,单枪匹马地开始“本土化”的拯救行动。

他首先彻底更替了麦考林的市场战略,把目标客户从农村和小城市女性调整为收入较高、追求时尚的都市女性,从“农村包围城市”调整为“以城市中心,着力开拓一、二线城市市场”。

和近百年前刚刚开始闹革命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一样,一心想教会中国什么是现代商业的洋老外对中国的国情也是一无所知:

在欧美已有300多年历史的邮购零售业,是生活富裕的欧美小镇居民追求大都市生活方式的首选购物方式。然而,中国的城乡间收入差距甚大,再加上缺乏畅通的物流体系以及支付信用,根本不存在一个想当然的目标市场。

裁掉一半员工后,顾备春决定暂时关闭服装产品线,靠卖小金属饰品“造血”:他发现这些小饰品深受女孩子喜爱,然而零售价格虚高,而走直销的麦考林有着天然的价格优势。当时便组织采购一批925银项链。

很快,订购银饰的电话被打爆。到了2001年四季度,麦考林现金流持平。到年底时,现金流变正,还吸引了上海、北京等城市近20万的白领群体。当时一个大学寝室的女生组织毕业后的同学聚会,8个女孩有7个戴了麦考林的12星座吊坠项链。

没有追加一分投资的麦考林逐步实现止血、复苏、成长。在顾备春的改造下,这家原本百分之百拷贝欧美邮购商业模式的洋企业,逐步转变为从经营模式到执行都散发泥土味的土公司。

麦考林的定位是成为像ZARA一样本土快时尚的领头企业——通过自身从设计、生产、备货、销售、流通,整合后端生产工厂、仓储物流、信息中心,依靠直销的低成本优势和快速的产品周转周期,以较低价位给消费者提供媲美国际大牌的时尚体验。

麦考林的核心资源在于通过会员制度建立的一个庞大客户数据库。根据客户的年龄、地区、婚育、消费偏好等等,把每季一本特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