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你懂你的孩子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2 17:01:23

点击下载

作者:王伟,曾珈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

嘿,你懂你的孩子吗?试读:

感谢

特别感谢我们伊顿的首席教育官白玛琳博士(Dr.Marlene Barron),不仅仅是因为她对于本书的指导,更是因为她十几年来对于伊顿乃至整个中国幼教行业所做出的贡献。感谢她把纯正的蒙台梭利教育法传承给伊顿的老师们和中国的幼教精英们,把她最博大的爱给了伊顿成千上万的孩子们和中国的未来。

此外,还要感谢参与这本书编辑工作的伊顿国际教育集团首席运营官邸文女士和伊顿国际教育集团教学副总监骆思洁女士(Ms.Jasmine Lok)。是她们在伊顿的实践中结合并发展了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以“伊顿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的责任心和爱心带领并和所有的广大伊顿教师一起,实现着伊顿的使命:教育未来,为未来而教育。

最后感谢所有伊顿的家长们,感谢你们的信任,感谢你们能够尊重孩子、能以孩子的快乐发展为核心,愿意把孩子送到我们的校园,更感谢你们为了成就孩子最好的自己而不断地学习和进步。身为家长大有所学,爱上学习从伊顿开始!

自序

夜已深,循窗望去,入目的楼宇中只有少数的几扇窗内还闪烁着光亮,我转了转有些僵硬的脖子,望着那刚刚整理完毕的书稿,竟无一丝困意。很快,它们将会被印刷成册,然后出现在全国大大小小的书店以及各大电商的网络页面。期盼中,我仿佛看见自己正拿着其中的一册,与一位迎面走来的家长说:“嘿,你懂你的孩子吗?”

是啊,身为家长的你真的懂你的孩子吗?当提到幼儿教育的时候,你是否和一些家长一样,开始扬扬自得地想起:昨天自己的孩子背诵了多少首唐诗,上周又演唱了几首歌曲,最近能做出多少道算术题;你是否又觉得每天为他规定的练琴时间比同龄孩子短了半小时、他每天应该掌握的英语单词数量还可以再增加呢?我想说的是,就在家长们纠结这些量化结果的时候,国际上的幼教专家却在关注着另外一些问题。他们在关注家长们的教育方式是否适合孩子,是否能点燃孩子的求知欲、学习的乐趣和激情,是否激发了孩子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能动性等等。专家们要摒弃死记硬背的教育模式,他们要培养的是适应当今世界发展的孩子,这些孩子有坚毅阳光的自信心、有卓尔不群的创造力、有享受自由和自主的独立性,以及具有批判性的创新思维模式。

带着对这一未来的憧憬,国际上很多专家开始了漫长的摸索与探求。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教育模式在实践中脱颖而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便是意大利教育学家玛利娅·蒙台梭利博士提出的蒙台梭利教育法。这一教育法的根本所在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信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力以及创造力,让孩子具有社会性并且充满激情。这些特质让这种教育法开始在全球广泛传播,成为了迄今唯一一种百年验证的教育方法,并被世界各地的幼教专家和儿童脑科学研究权威们证实了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当国外的孩子已经开始从蒙台梭利教育法中受益良多的时候,我们的孩子是否还生活在父母那也许并不正确的耳提面命之中呢?是否还被淹没在题海战术或者在各种兴趣补习班之间疲惫穿梭呢?又有多少孩子的天性得到了正确的引导并最终在这种引导下成长为了他最优秀的自己呢?未来的中国需要怎样的人才?我们的孩子能持续引领中国,让中国屹立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前沿吗?这些疑问让当时还身在国外的我如坐针毡,一种民族使命感从我的体内苏醒并不断地冲我呐喊,中国需要这种教育法,中国的家长需要这种教育法,中国的孩子更需要这种教育法!

2002年,我带着这种使命感回到祖国,开始创办伊顿国际教育集团,开启了“教育未来,为未来而教育”的神圣旅程。集团内的所有园区都按照蒙台梭利校园的特点和标准精心设计,并聘请国内外一流的教育专家在校执教。因为伊顿,蒙台梭利来到了中国;因为伊顿,中国的家长开始慢慢学习如何做最好的父母;因为伊顿,中国的孩子们开启了快乐学习与成长的模式,他们终将成为有中华情怀、有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

在社会各界看来,伊顿发展得很快,短短的13年,就已经在全国17个城市开设了近50家校园,有数万名孩子在这里接受到了国际化的教育。但是,在这些成功的背后,是一个依旧忧心忡忡的我。因为,在我看来,仅仅是数万名孩子受益远远不够,我希望的是所有孩子都能早日得到这样的教导,所有孩子的天性都能被家长重视、发现并且在家长的帮助下得以最好的发展。思绪及此,我便有了执笔成书的想法。我要将这种正确的教育模式传播出去,我要将伊顿成功的教育案例记录下来,我要让更多的家长学会怎样成为更好的家长,怎样成就孩子最好的自己!

几易书稿,无数个不眠之夜,《嘿,你懂你的孩子吗?》终于要问世了。我满心欢喜,更是满心期待,希望更多的家长与本书邂逅,将本书中提到的教育方法付诸平日的生活当中;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像伊顿校园内的孩子们一样,成为自主的学习者、机敏的思考者、有创造力的问题解决者、有同理心的小公民,做一个坚毅而阳光的个体!

作为家长,我们渴望给予孩子美好的一切,希望给孩子一个幸福美满的未来,但偏偏幸福是无法给予的。无论你多么爱自己的孩子,你可以给予他们财富,你可以给予他们房屋,甚至你可以给予他们你所有的关系和资源,但无论如何你也无法替代他们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挫折、困难和挑战。但是如果你能更早地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给他们提供最适合成长的环境,你就能够培育他们为自己创造幸福的能力,这才是身为父母的我们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王伟2015年12月30日

推荐序

This book is written for parents and grandparents. It celebrates children's immense potential. It celebrates human creativity and the power to dream and imagine.

Childhood is a very special time both for children and for the adults in their lives. If you look carefully, you can see them change daily. Parents can either support their child's healthy changes or strangle his growth. Encouraging independence, resourcefulness, and problem-solving are the keys to developing creativity. And this requires your understanding your child's temperament.

You will not only discover much about children as you read this book, but you will begin to understand your own childhood. As you apply some of our suggestions, you will enjoy being with your child more and more, and the imaginative child within you will be released. In order to achieve success in guiding your child to creativity, the suggestions in this book are meant to be used daily. Once a week is not enough.

Enjoy the book. The wisdom of generations of educators has contributed to the ideas in this book.——Marlene Barron

译文

为了向儿童那无限的潜力、向人类的创造力以及梦想与想象力致敬,愿将此书献给儿童创造力的守护者——我们的父母与祖父母们。

无论是儿童还是他们生活中的成年人——童年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阶段。如果你留意观察,你会发现儿童每天都在发展改变。家长既可以支持、呵护儿童的健康发展,也可以随时扼杀他们的成长。鼓励儿童的独立,尊重他们的智慧与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是发展创造力的关键。但做到这些的前提条件是你要足够了解自己孩子的气质类型。

通过这本书,你不但会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且开始理解自己的童年。当你采用我们书中的建议时,你会越来越享受那份亲子时光,并会释放自己心中那个充满想象力的孩童。为了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儿童,每周一次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建议你每天演练书中的建议与方法。

几代教育者的智慧结晶已经被融入到了这本书的理念之中,相信你一定会享受这次美好的阅读之旅。——Marlene Barron第一章创造力是上帝最慷慨的礼物创造力从来都不是奢侈品

孩子们从不缺乏创造力,他们缺少的是一双发现其创造力所在的眼睛。如果我们将“创造力”这个词抛入家长圈,也许很快就会听到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说:“我的孩子学习成绩很棒,这就足够了。创造力本身就不具有特别强的可展现性,具备与否都不会影响孩子以后谋求一份高薪的职业。”在他们的育儿法则里,创造力所占据的永远是那最不起眼的一角。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先生曾经说:“来自家长强迫性的才艺教育,会让孩子们学会了一门技术的同时恨上了一门艺术。”艺术对于人思想道德、意志品质以及情感的养成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创造力正是艺术的灵魂所在。没有艺术的生活是乏味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完整的。既然艺术不能被抛弃,难道它的灵魂就可以被抛弃吗?

和这种声音相对的还有另外一种声音,持这种声音的家长们都会认同一个理念——创造力是职业,甚至是生活的必需品。厨师需要创造力,这样他才能将不同风味的美食用不同的造型和颜色呈现给食客;数学家需要创造力,以便于透过简单的数字,发现别人看不见的复杂关系;即便您的孩子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依然需要创造力去调剂自己的生活。正因为创造力如此重要,才会惹来这些家长急躁的情绪,因为在他们的眼中,自己的孩子总是缺少创造力。殊不知,这份情绪从诞生之初就带有一丝杞人忧天的色彩。伟大的教育家卢梭[1]曾经说过:“创造力是上帝最慷慨的礼物。”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个孩子与生俱来都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

孩子们从不缺乏创造力,他们缺少的是一双发现其创造力所在的眼睛。比如在一个家长的眼中,世界上的创造力有一千种,但是很不凑巧,他的孩子所具备的创造力是第一千零一种,那么很大概率下,这个孩子的创造力将不会被发现。那结局是什么呢?我们很可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边是为开启孩子创造力而忙得焦头烂额的家长,一边是一个创造力被埋没的可怜的孩子。

因此,身为家长的你首先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每个孩子都拥有创造力,只是这份能力存属的领域不同而已,而你要做的就是相信、观察和支持。家长,你需要一副“信任牌”眼镜

如果你认为你的孩子是个天才,那么他真的很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给你一份大大的惊喜;反之,如果你总是认为你的孩子天生平庸,恐怕他想成大器真的会很难。曾经有一位专家讲过,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将直接决定我们父辈对待我们孩子的态度。将这句话推展开来,我们对待自己孩子的态度又何尝不在影响着我们周围人对待我们孩子的态度呢?

在看待自己孩子的问题上,有些家长会戴着一副“信任牌”眼镜,透过“镜片”,孩子们接收到的是期待与赞赏的目光;而也有一些家长会戴着一副“不信任牌”眼镜,透过“镜片”,孩子们接收到的则是怀疑与责备的目光。千万别小看了这目光的作用,它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心理暗示,从而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影响。[2][3]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一所学校中随意抽取了一些学生的档案,然后告诉老师这些孩子将来会大有成就。半年后,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再次前往那所学校,他们发现,那些被指定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而未被指定的学生则进步不明显。身处同一所学校,甚至很可能在同一个班级接受同种教育的孩子,为什么在短短的半年之内会有这么明显的差别呢?原因只有一个,是期待的作用。而产生这份期待的根源又是什么呢?是对孩子的信任。

因此,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必须调整好自己的目光。如果你认为你的孩子是个天才,那么他真的很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给你一份大大的惊喜。反之,如果你总是认为你的孩子天生平庸,恐怕他想成大器真的很难。而现在,请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坚定地认为,你眼前的孩子具有非常厉害的创造能力。点燃孩子创造的烟花

创造力就像空中绚丽的烟花。烟花之所以能够绽放,在夜空中展现自己的璀璨与美丽,是因为有人点燃了它的导火索。孩子的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每个孩子都拥有巨大的创造潜能,但是这份奇妙的宝藏是埋藏在孩子心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才能被找到。在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孩子几乎没有空间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他们所能做的仅仅是识记、背诵。这些被动的、接受型的学习方式让孩子的创造力根本找不到发挥的空间,他们的创造潜能不仅得不到开发,反而被忽略,甚至被遗忘了。

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开发孩子的创造力。这种开发是有选择性的,家长不能盲目地去开发。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等到孩子成长到了一定阶段,他自然会去挑战新的事物,获得新的成长。在孩子成长的每个不同阶段,因为他们心智成熟程度的差异性,他们也会有相应的不同表现,因此,对于处于不同阶段的孩子就需要有意识地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开发孩子的创造力。

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就算两个孩子处于相同的年龄阶段,相同的认知阶段,个体差异也决定了家长们必须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最适合开发自己宝贝创造力的方法,有选择性地开发孩子的创造力。

空中绚丽的烟花之所以能够绽放,在夜空中展现自己的璀璨与美丽,是因为有人点燃了它的导火索。孩子的创造力其实就像那烟花一样,如果他们大脑中的创造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释放,孩子所能展现出来的奇思妙想一定可以让成年人叹为观止。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如何才能有选择性地点燃孩子大脑中创造的“导火索”,让孩子创造力的烟花一次又一次地绽放呢?不可忽视的环境塑造

孩子拥有一颗充满吸收力的心灵,他们可以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4]知识,可见孩子生活环境的重要性。瑞典教育家爱伦·凯指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充分证明了环境对一个尚在成长中孩子的塑造作用。如果你想培养出一个有创造力的孩子,那么你一定要为他提供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易于感知

一个能够打开孩子创造力宝藏的环境是易于感知的。杰出的意大[5]利幼儿教育家玛利娅·蒙台梭利博士创办的儿童之家就是非常好的证明。儿童之家的一切都是按照儿童的身高量身定制的,而且还有各种各样的教具供孩子们自由选择。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家长都必须在家中达到蒙台梭利儿童之家的标准,为孩子量身定做一套家具,而是说给孩子一个可以自由选择、自由活动的环境。家长只需要在家中准备一两个矮柜或较低的架子,把孩子平时会用到的物品,例如水彩笔、白纸、橡皮泥、故事书等等放在那些矮柜中或较低的架子上,这样等孩子需要用的时候就完全可以自己做主,而不需要其他人的帮忙。当孩子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会遇到任何客观条件上的困难时,他的主动性自然也就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多样的材料

家长要为孩子准备各种各样的材料。儿童的动手能力是他们创造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现在市面上充斥着琳琅满目的玩具,几乎每种玩具都被冠以“开发创造力”“培育智力”的名号,并且价格不菲。这些标语对家长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吸引力,一个集娱乐与教育于一身的玩具,会让家长们感觉到两全其美。于是,这些玩具虽然价格高昂,但依然非常畅销。其实,这些高档玩具并不一定对孩子的发展有多大好处,他们给孩子带来的乐趣有时可能还不如一把安全剪刀与几张旧报纸。因此,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家长应该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形式多样的材料而不是价格昂贵的玩具。这些材料完全可以是家庭中的旧物,例如旧杂志、旧衣服、各种塑料的瓶瓶罐罐,等等。把这些物品全权交给孩子处置,并为孩子提供适当的工具。这样,孩子就可以将自己的奇思妙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充分的活动空间

在为孩子提供丰富材料的同时,家长还要为孩子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有了充分的活动空间,孩子的肢体才能得到充分的活动,他们的大脑才能被充分地发动起来,让孩子充满活力地去创造。在家中为孩子单独开辟一个工作角,并让他拥有绝对的主权,这样可以大大调动孩子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他的创造力拥有可以展现的平台。

家长还应该带孩子多感受不同的环境,让他们尽可能多地积累各种各样的感性材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孩子天生就具有巨大的创造潜能,但是如果他没有开阔的眼界,丰富的积累,再多的创造力也会变成重复。家长平时可以多带孩子出去旅游,看看展览,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甚至是经常带孩子去公园,尽可能让孩子获得不同的体会。只有让孩子体验不同的环境,才可以为孩子的创造力提供更多的动力,他们的创造力也才会愈发强大。演绎十万个为什么

家长们都有体会,孩子们特别喜欢问为什么。“为什么阳光是热的?”“为什么小草是绿色的?”“为什么奶奶的头发是白色的?”等等。很多无厘头的问题经常弄得家长们不知所措,搜肠刮肚也想不出合适的回答。其实,要想开发孩子的创造力,家长们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多问孩子几个为什么。这样不仅可以解决自己不知道如何作答的窘境,还可以鼓励孩子思考,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例如,当孩子问“为什么小狗是四条腿走路”的时候,家长可以先不要急着给孩子解释物种的进化问题,而是反问一句:“很神奇对不对,那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候孩子非常可能凭借他的奇妙思维给家长一些光怪陆离的答案。比如:“我觉得可能它们还没有长大,等它们长大了,它们就会站起来啦!”当然,无论孩子回答与否,你都可以因势利导,鼓励孩子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并提供适当的帮助。

当然,家长还可以主动问孩子问题,主动激发孩子的兴趣。主动对孩子进行提问可以从孩子的兴趣爱好着手。例如,你的孩子非常喜欢变形金刚,你就可以问他一些关于变形金刚的问题。从天文到地理、从远古到现代,都可以是你提问的范围。例如,如果想问孩子关于美国的地理知识,你就可以问他:“变形金刚里面,汽车人大战是在哪里啊?你能从美国地图上指出来给我看吗?”或者你也可以根据变形金刚让孩子了解一些关于汽车的知识。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你留心观察,生活中随处都是开发孩子创造力的机会。发散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一个方面,也是用来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准之一。发散性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

发散性思维包括平面思维、横向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立体思维、多路思维、组合思维,等等。家长可以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启发孩子,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聚合思考法

聚合思考法,也叫求同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从不同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聚合比较寻求最佳途径。

在家庭教育中,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家长可以启发孩子尝试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或者说在解决问题之后再引导孩子回过头反思,看有没有别的解决办法。让孩子懂得“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个道理。相似思考法

相似思考法就是通过某种相似的客观存在类比到思维对象,从而获得灵感,以相似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蝇眼照相机的发明就是科学家从蝇眼的构造中获得了灵感。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从他们之前的经验或者曾经见到过的景象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一个典型的相似思考法的例子,一个孩子的学校给他们布置了作业,内容是想办法让从二楼坠落的鸡蛋不破损。妈妈就给孩子提示说:“那你见到过从天上落下来,平稳着地的都有什么呢?”孩子立刻想到说:“降落伞!”逆向思考法

事情发生时,当大多数人都按照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去想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有人朝着相反的方向思索,这就是逆向思维。我们小时候经常听到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就是一个逆向思维的代表例子——当孩子掉进水缸里时,旁人想的大体都是怎么把孩子从水缸里捞出来,但是司马光当机立断地将水缸砸破,把水放干,孩子同样得救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逆向思维例证。在家庭教育中,当孩子遇到问题或挫折时,要引导孩子看到问题的两面性,不要一味地沉浸在消极的阴影中,而是要看到事情的积极方面。例如孩子的玩具在幼儿园里被别的小朋友不小心弄坏了,他很伤心。在接纳他的情绪之后,家长可以对他说:“玩具坏了,咱们可以一起开动脑筋看看怎么才能把它修好啊!如果咱们可以自己修好它,那一定很酷对不对?”理想激励法

精神力量对一个人的作用是难以想象的。一个人可以没有很多财富,但他不能没有理想,没有理想也就没有了对未来的希望,没有了奋斗的动力。

对孩子来说,未来或者奋斗可能还很遥远,但是理想对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当孩子遇到任何令他感到受挫、沮丧的事情的时候,家长可以利用理想来安慰孩子。比如,孩子在折纸鹤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你可以对他说:“宝贝,你想想,如果我们能把这个纸鹤折好,那你就可以送给爸爸当作父亲节的礼物啦!我觉得爸爸一定会非常高兴的,我都能想到他拿着你叠的纸鹤开心地笑的样子啦!”不要忽视这种看似虚无缥缈的想象,它们是孩子巨大的精神支柱。身体力行很重要

实践出真知,所有的事情都只有让孩子亲力亲为,孩子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优劣势所在。让孩子身体力行,尽量多地让他们从事独立性的操作活动。在家中除了让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忙做能做的家务外,家长还可以通过其他更有意思的形式来锻炼孩子的行动力以及创造力。角色扮演游戏

家长可以组织几个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一起编排小短剧。当然,家长也可以参与其中,与孩子共同体会其中的乐趣。角色扮演对孩子的意义是非同寻常的,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当他们玩角色扮演的游戏时,他们模仿的欲望得到了非常大的满足,这也就给了孩子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自制礼物

孩子最喜欢的就是各种节日,因为他们可以收到各种各样的礼物,还可以参加形式多样的联欢会,等等。其实,节日也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做礼物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式。这样不仅省下了大笔的花销,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有了施展的平台,收到礼物的人也会感觉到孩子的用心。办展览

举办展览并不是什么艺术家的特权,给自己的孩子办一个展览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更能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家长可以在家中为孩子准备一个艺术角,如果孩子酷爱绘画,那就可以把孩子的画作挂在艺术角的墙上。同样,如果孩子喜欢收集汽车模型,也可以摆出来放在艺术角展览,这样对孩子的自信心也会起到激励作用。小型宴会

举办小型宴会,让孩子以主人的身份邀请他的朋友来做客,让孩子们成为聚会的主角。家长可以给孩子充分的权力让他自己决定邀请哪些朋友,并且自己招待来参加宴会的小客人,甚至是决定宴会的流程、菜单,等等。这种宴会可以充分提升孩子的行动力与创造力,对孩子的主人翁意识、社交能力也是非常好的锻炼。形式丰富的游戏

游戏对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似乎在孩子们的世界中,游戏永远都只是那么几种,剩下的就是花样百出的玩具。其实,游戏给孩子带来的乐趣比玩具要大得多,因为在游戏中孩子是可以与人沟通的,无论沟通的对象是父母还是小朋友,而玩玩具则是单独的人与物品的活动,这种乐趣与游戏是迥然不同的。

家长们可以通过上网等多种方式搜集形式多样的游戏,让孩子多接触不同的游戏,无论是智力上的还是体力上的,都可以为孩子创造不同于玩玩具的体验。

开发孩子的创造力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没有一个按部就班的程序可以操作,家长要按照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运用哪种方法锻炼孩子。

在日常有助于孩子创造力开发的活动中,家长要注意,尽量不要打扰孩子,给孩子自由空间让他们可以充分地发挥。因为不仅仅是孩子,所有人都是一样的,精力越集中,创造力就越强,就越能体会到动脑思考的乐趣以及成果。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收获时,家长一定要及时对孩子进行鼓励。当然,孩子在思考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各种困难,当他们表现不佳时,家长一定要保持稳定的情绪,作为坚实的后盾为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与鼓励。

如果你的孩子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画画,那么你可能会因为个人喜好,或者随波逐流,把他送去弹钢琴。那么他画画的才能呢?在没有被特殊培养的情况下,进展会远不如音乐方面迅速。可是,如果你想鱼和熊掌兼得,上午送孩子去画画班,下午让孩子去练琴,那么你知道会发生什么吗?在疲劳状态下,孩子的大脑会产生抗拒反应,他在两方面都不会得到太快的发展。有时候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就像撞大运,但是不要紧,我们应该相信:只要他在某方面有潜力,只要做家长的细心观察,不用太多工夫,就能把他这方面的创造力“引蛇出洞”。每天45分钟单独对话

家长们需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这样家长们就不仅仅局限于对孩子表面的被动观察,而是能够主动深入到孩子的精神世界,及时解决孩子的疑惑,从而更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开发他的创造力。蒙氏教育法的核心就在于为孩子提供一个有秩序、适宜而且美丽的环境。这其中包括尺寸刚刚合适的生活设施以及设计合理、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具。然后让孩子们天生的创造力得以自然流露,家长或者老师更多的是在一旁观察和仅在必要时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这里的环境不仅指孩子身边的物质环境,还包括孩子身边的成人环境。

家长除了相信孩子和观察孩子之外,还需要做得更多。即便我们的孩子天生具有创造力,家长的参与也是十分重要的。家长不但要悉心地确保孩子的创造力不遭到扼杀,还要主动地为孩子创造力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一切也许可以从每天与孩子进行45分钟的单独对话开始,尤其是对于3岁以上,已经有了语言能力,可以表达自己需要的孩子。家长们需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这样家长们就不仅仅局限于对孩子表面的被动观察,而是能够主动深入到孩子的精神世界,及时解决孩子的疑惑,从而更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开发他的创造力。

每天45分钟的单独对话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在与孩子的沟通中理解孩子,建立与孩子的相互信任,这是教育孩子一个非常有效而且必要的前提。那么,这每天45分钟的对话该如何进行呢?下面就针对家长常见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ASK! 与孩子的45分钟单独对话应该从孩子多大时开始?

也许这个问题可以被扩展成,从孩子多大时就可以开始跟他们对话了?也许有的家长会脱口而出,当然要等到孩子可以跟我们对话的时候。而事实上,家长真的不需要等那么久。当孩子还在母体的时候,与孩子的沟通就可以开始了。因为婴儿的听觉器官在他们还在妈妈肚子里时就已经发育得很好了。

与孩子对话,交流的内容远没有让孩子养成与我们交流的习惯更重要;我们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得到了多少信息远没有让孩子感受到从我们这里得到了尊重更重要。

ASK! 对话时都说些什么呢?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家长在与孩子对话时不知道该说什么,不知道应该以什么样的话题开始。其实这并不难,关键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更多地观察自己的孩子。你知道自己的孩子喜欢什么吗?你知道他们好朋友的名字吗?你知道他们今天的课程表是什么吗?对于自己孩子的了解越多,与孩子之间的话题必然也越多。除此之外,也是有一些技巧可寻的。比如:

a.尽量少问封闭问题。比如,你今天在学校开心吗?当孩子回答说“开心”之后就很难再往下交流了。家长可以多关注一些细节问题,问一些可以打开孩子话匣子的问题。比如,问他今天在学校完成的某个作品为什么选择了蓝色?今天他和他的好朋友在课间休息时又观察了哪些小虫子?

b.在沟通时多问少说,多鼓励少批评。最近亲子教练技巧开始流行,这种技巧强调成人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成人可以帮助孩子定位问题,但不要直接为孩子提供答案。

c.还有一点要提醒家长的是,如果之前您不怎么和孩子沟通,那么您在开始这一尝试时请给孩子一些时间适应,您的坚持一定会赢得孩子的信任并让他最终愿意向您敞开心扉的。

ASK! 一定是45分钟吗,难道不是越长越好吗?

与孩子有更多的交流是好事,但也要取决于孩子的意愿,毕竟对话应该是在双方都情愿的情况下进行效果才会好。千万不要将这种对话当成一件差事而去应付完成。此外,请记住,每次时间的长短远没有每天的坚持重要。也许您由于各种原因,每天只能保证10分钟与孩子的对话,那也绝对比您不定时的45分钟要好上一百倍。您每天都与孩子共同度过的对话时间将会为孩子带来莫大的安全感,同时也可以有效帮助他们建立起与周遭世界的信任,让他们一生受益无穷。

每天45分钟单独对话是一种父母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很有必要而且很有效果的方法。在帮助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和开朗的性格。在对话的过程中,家长们不仅能观察到孩子性格的形成过程,还能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

对于“每天45分钟的对话”这个词组,我们真正要强调的不是“对话”,而是“每天”。对于成人来说,与孩子对话也许并没那么难,难的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坚持做到每天对话。只有坚持,这种对话才有意义!第二章注意:观察是件顶重要的事“天才”的定义跑偏了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足够持久地观察一个孩子,就会发现这个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拥有着某种过人之处,这种过人之处甚至可以让我们成年人都自愧不如。目前,我们对于“天才”的定义已经被局限地控制在了钢琴练到了几级、会背多少英文单词、考试分数有多高等方面。而事实上,家长们斤斤计较的、你追我赶的量化成绩在孩子们眼中可能还不如一块巧克力来得重要。但是,就是这些所谓的衡量标准,常常会迷惑住家长的双眼,以至于让家长忽视了对孩子其他闪光点的观察和培养。

2011年6月4日,曼哈顿的亚高洛画廊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画展。这次的画展让很多年轻的艺术家们黯然失色,甚至自惭形秽。要知道,能在这个知名的画廊展示自己的作品本是这些年轻艺术家们的梦想。他们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一个4岁的孩子会先于他们实现梦想,这个4岁的孩子名叫艾丽塔·安德烈娅。4岁已成画家,这本就已经不可思议了,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次画展并不是艾丽塔·安德烈娅作品的首次展示,早在两年前,艾丽塔·安德烈娅的作品就曾在伦敦的福布鲁克美术馆被展出,那时候,她只有22个月大。

在很多人眼中,艾丽塔·安德烈娅无疑是个绘画天才。也许你会说,身为画家的孩子,艾丽塔·安德烈娅生下来就有着让人叹为观止的绘画天赋,她是神童,这并不是普通孩子可以比拟的。安德烈娅的母亲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孩子具备某种天赋,父母只需给她展现的机会。”可是,这种机会的给予一定是建立在“被发现”的基础之上的。很多少时有成的孩子都被人们称之为神童,人们感叹这些孩子所拥有的超人智慧与能力,甚至经常有人惊呼:“我们的世界将会被这些能力超群的孩子改变!”也有很多人认为神童的例子对我们来说太过遥远,世界上千百万个孩子中也只能出现一两个那样的佼佼者。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你足够持久地观察一个孩子,你就会发现这个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拥有着某种过人之处,这种过人之处不仅仅是与同龄人比较,甚至可以让我们成年人都自愧不如。

这些令人惊喜的过人之处不应该被局限地定义在学术、艺术等方面,而是应该被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朋友的侄子今年4岁,听话、懂事而且有礼貌,特别讨人喜欢。有一次,孩子的妈妈带孩子去逛灯会,由于灯会上看热闹的人实在太多,妈妈担心孩子看不到漂亮的灯笼,就一直抱着他。没过一会儿,孩子就吵着要下来,不让妈妈抱。妈妈说:“不抱着你,你就看不到漂亮的灯笼了呀!”孩子却很坦然地说:“老这么抱着我,妈妈会累的。”一个4岁的孩子如此体贴,这怎能不让人动容!反观身为成年人的你我,在平时的生活中对待亲人、朋友、爱人,都做到了这般体贴并且及时将这种体贴表达出来了吗?这个孩子的举动在很多成年人的眼中并不存在什么闪光点,很多类似这一幕的温馨画面被那些“近视”的成年人忽略。然而,这些成年人并不知道,他们所忽略的并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一个4岁的孩子能如此自然地为他人着想,这不正说明这个孩子纯洁、善良并且善于表达吗?而家长需要做的,正是让孩子将这份善良保持下去,让孩子的表达能力得到更好的激发。

孩子们小小的身躯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只是长久以来,我们并没有对这些能量给予足够的重视,更不用说采取行动来激发孩子惊人的潜能了。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他们是时代中的千里马,只是这个时代缺少会观察的伯乐。充满魔力的敏感期

儿童的语言、身体协调能力,以及心理的发展过程都有固定的发展与完善的黄金时期,意大利幼儿教育家玛利娅·蒙台梭利博士称之为“敏感期”。如今有很多从小生长在双语环境中的孩子,他们几乎不需要有意识的识记就可以轻松自如地掌握两种语言。他们可以很轻松地运用两种语言与人交流,甚至随时切换,毫无障碍。而当一个成年人要去学习一门外语的时候,难度却被提升了很多。这个成年人需要背诵大量的外语词汇、需要弄清楚复杂的语法结构,换言之,他需要付出大量的有意识的努力。即便是这样,结果还往往不尽如人意,比起那些孩子,成年人的外语常常会显得不那么地道。

为什么在语言学习方面,成年人不得不甘拜下风呢?蒙台梭利博士经过大量的观察实验与对比研究发现,儿童的语言、身体协调能力,以及心理的发展过程都有固定的发展与完善的黄金时期,蒙台梭利博士称之为“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对某种技能非常敏感与渴望,并且能以很快的速度掌握这种技能。

3~4岁可以被视为是儿童对语言的敏感期。在这个阶段,儿童对周围一切的话语都会非常敏感。他们会无意识地对语言进行吸收,并且这种吸收的能力非常强。这种学习成长的本能以及与人交流的强烈愿望决定了他们的表现。在大脑中特有结构的帮助下,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日常所接触到的语言。如果过了这一阶段,儿童掌握语言的能力便不会如此完美,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成年人学习语言困难重重的问题。

因此,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轻松掌握除了母语外的另一种语言,一定要把握住孩子3~4岁这个学习语言的黄金阶段,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对语言的学习只是一个例子,掌握好孩子的敏感期对培养孩子非常重要。大自然在孩子出生时就规划好了他们成长的规律,在不同的时期,他们拥有着完成不同任务的超强能力。成年人需要对孩子每日的表现进行仔细的观察,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孩子学习每种技能的关键期,并在孩子对这一技能有强烈渴望的时候为他提供一个积极的环境,让他尽可能多地吸收和掌握这种技能。观察中的两个≠

观察孩子,是为了发现孩子、理解孩子,找到他们真正的天赋所在,并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玛利娅·蒙台梭利博士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他们自发地遵循着自己内在发展的需求,孜孜不倦地进行自我的完善,他们逐渐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因此,最了解孩子天赋所在的人正是孩子自己。然而年幼的孩子并不理解天赋的含义,他们也不太可能跑到家长面前,信誓旦旦地告诉眼前的大人自己未来最有可能在哪个领域发光发热。他们的天赋是否能够得到培养,取决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是否观察到了其天赋所在。

观察,这听起来是个很简单的词语,但是客观地说,能够充分践行这个词语的人并不太多。在对孩子进行观察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两个非常有必要去了解的前提。前提一:你(成年人)的学习模式≠孩子的学习模式

我们还以学习语言为例。如果我们将一个3~4岁的孩子和他的父亲同时放到一个陌生的语言环境中。一年之后,我们会发现,孩子已经能够很熟练地运用这门语言了,而已经成年的父亲绝对做不到像孩子一样纯熟。例如,一些在美国移民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英语远比自己的父母要好,甚至和当地人没有什么差别。为什么孩子可以做到比成人还要优秀呢?除了孩子处于敏感期的特定优势之外,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拥有着和成人不同的学习模式。

成年人是靠意识主动加工和强制的记忆来学习知识,而孩子却是凭借天生的本能。孩子吸收知识,目的是成长为一个更完善的人,这种天生的本能让孩子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有着极大的兴趣和探索欲,并且让他们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乐此不疲。而成年人已经失去了这种吸收知识的能力,他们学习的目的只是对某种技能的掌握,并且有时候并不是发自内心的选择。因此,他们比孩子容易产生厌烦感。前提二:孩子甲的学习模式≠孩子乙的学习模式

在大人的眼中,孩子们同样地弱小,同样地都处于飞速成长、拼命吸收知识的阶段,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他们拥有着同样的学习模式。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何况是生理与心理结构都如此复杂的孩子。即使是从小生活环境、接受的教育等各个方面都相同的双胞胎,也会有迥异的性格。我们对这一规律的认识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而是应该贯彻到孩子的抚养与教育中。

以下我们所讲到的应该符合大多数家庭的实际情况: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家长开始按照自己接受到的养育模式去养育孩子,他们会采纳很多有经验母亲的意见。这些家长的想法是:那些母亲们已经成功地养育过孩子,按照她们说的做肯定不会有错。孩子长到一定年龄,家长们又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接受传统幼儿园的统一教育。接下来就是小学、中学、大学……即便是在给孩子报课外班的时候,家长们也喜欢“扎堆”——哪儿人多往哪儿去。这种人云亦云的做法让家长们省心不少。殊不知,在“省心”的同时,却忽视了孩子学习模式的差异。这就很可能造成,因为学习模式不合适,孩子错过了学习某些知识或技能的最佳时期。

因此,我们必须从自身的改变做起,承认孩子在学习方面的差异性,并将这种认同带到与孩子相处的每时每刻中去。

观察孩子,是为了发现孩子、理解孩子,找到他们真正的天赋所在,并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如果我们不知道观察的两个前提,很可能会将孩子放在有如成人般规律的学习过程中去观察,又或者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别人家孩子所擅长的领域中观察,劳心劳力地做了很多事,却没有观察到自己最真实的孩子。细心点,不要错过孩子的敏感期

儿童大概有九大敏感期: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书写敏感期、阅读敏感期和文化敏感期。感期”这个词语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过,儿童在敏感期的“敏特点让我们看到了,这一时期是孩子发展的黄金时期。根据敏感对象不同,儿童大概有九大敏感期: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书写敏感期、阅读敏感期和文化敏感期。在儿童成长的每个阶段,家长都应该对其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并及时确定孩子正处于哪个敏感期。接下来我们就透过秩序敏感期来具体分析了解孩子的敏感期对于观察孩子的重要性。

儿童有两种秩序感:外部秩序感和内部秩序感。外部秩序感指的是儿童对外界环境秩序的敏感性;内部秩序感是指儿童对自己身体不同部分的敏感性。儿童对秩序的敏感性是蒙台梭利博士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儿童的这种敏感性在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了,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经过大量的观察,蒙台梭利博士发现儿童对他们所处外界环境的秩序有着很高的敏感性:如果他们所在环境中的物品都是按一定秩序摆放的,那么你就能感觉到他们的兴奋与喜悦;如果外部环境的物品摆放得乱七八糟或者原来物品摆放的秩序被打乱,他们就会焦躁不安,发脾气或者是哭泣。处于这个敏感期的孩子,在大多数情况下,发脾气的原因很可能就是秩序被打乱。

一次,蒙台梭利博士与一群旅行者一起穿越那不勒斯隧道,随行的队伍中有一位母亲带着一个一岁半的孩子。隧道很长,这个孩子并不能靠自己步行穿过整个隧道。走了一段距离以后,孩子觉得累了,那位母亲就抱起孩子继续走。不一会儿,那位母亲因为抱着孩子又走了那么远的路而觉得有些热,于是就停下来,把厚重的外套脱了下来搭在胳膊上,然后继续抱起孩子穿越隧道。这个时候,孩子突然哭了起来,孩子母亲不管如何安抚都没有用。大家纷纷凑上去哄逗那个孩子,并轮流抱他,但是孩子不仅没有停止哭泣,反而哭得越来越厉害。那位母亲感到非常不安,准备顺原路往回走。这时候,蒙台梭利博士走到了那位母亲的身边,建议她穿上搭在胳膊上的外套。

就在那位母亲穿好外套后,孩子立即停止了哭泣。当孩子完全安定下来之后,他不停地说着:“衣服……肩膀。”孩子想要表达的意思是:现在你的衣服在你的身上了。最终,孩子顺利地完成了旅程。

再来看另外一个故事。一个六个月大的孩子在一个房间玩耍,这时候一个妇女走进来并把自己随身携带的太阳伞顺手放在了这个房间的桌子上。孩子盯着太阳伞看了一会儿,突然开始哭了起来。大家都以为这个孩子是因为妇女而哭泣,但是孩子富有观察力的母亲敏锐地发现了桌上的那把太阳伞,并把它拿到了另一个房间。当桌子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孩子也恢复了原来的平静。

这样的例子其实有很多,只是很多粗心的家长并未在意。比如,2岁多的孩子不许客人穿爸爸的拖鞋,不许阿姨穿妈妈的衣服等。儿童对秩序的敏感期是非常不容易被人察觉的,因为在一般的概念里,0~2岁的孩子对秩序是没有任何感觉的,他们更倾向于把他们所处的环境弄得乱七八糟,而不是井井有条。蒙台梭利博士经过大量观察却发现,在蒙氏幼儿园中,大部分孩子在适应了幼儿园的环境后都会很自觉地将用完的水杯、盘子等生活用品放回原处,对玩过的玩具也是如此。如果幼儿园中哪样东西放错了地方,孩子们也会第一时间发现。儿童对细节的洞察力超乎我们的想象,而这些敏感性如果没有被成年人细心而敏锐地捕捉到,儿童的成长就会受到无意识的压抑。“儿童对秩序的需要犹如动物离不开陆地,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在蒙台梭利博士看来,幼儿有一种吸收性心智,他们吸收周围环境中的知识,对环境的精确掌握是这种吸收产生的基础。就像盲人只有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才能顺利生活一样,一无所知的儿童对环境的要求不亚于盲人,只有大脑中确定了周围环境的精确性与秩序性,他们才能顺利地在本能的引导下吸收知识,并不断成长。

内在的秩序性指的是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以及这些部分的相对位置。如果儿童的这种内在秩序性被打乱,他们就会变得焦躁不安、发脾气、哭泣甚至生病,如果这种妨碍他们内在秩序性的因素一直存在,他们的症状就不会被治愈。这些因素造成的影响可能在成人看来仅仅是感觉的变化,例如洗澡的姿势、睡觉的位置、座椅有没有靠背、汤匙的长短等等,但这些对幼儿来说则是非常大的冲击。这种对熟悉感觉的需要就是他们内在秩序性的表现。

一对夫妇带着他们不到一岁半的孩子去旅行。旅途中,他们住在一流的酒店,并且房间里配备有婴儿专用的带有栏杆的婴儿床。旅行归来后,孩子却突然生病了。刚开始,孩子只是失眠和反胃,这对年轻夫妻便以为这是孩子旅途劳累的后遗症,因为旅途中孩子一直都非常健康。但情况看起来似乎比这对夫妻预想的要糟糕得多,孩子开始胃痉挛,用了很多种药物和治疗方法都没有效果。

有一天,蒙台梭利博士发现,这个饱经病痛折磨的孩子躺在床上异常痛苦,她突然想起来酒店里带栏杆的小床,于是她在孩子床上垂直放了两个枕头,并在上面铺了一块毯子。孩子居然自己爬了进去,靠在枕头边,嘴里还一直念叨着:“摇篮,摇篮……”。随后,孩子的病情也逐渐缓解。显然,孩子旅行归来失去了熟悉的带栏杆的小床和靠在栏杆边睡觉给他的支撑感,这给孩子的内心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因为他睡觉时的“秩序感”被打破了,这才引发了生理上的疾病。

我们不得不承认,儿童需要一个熟悉、精确、规律的环境,这是由他们天生对秩序的敏感性决定的,一旦失去这种秩序,儿童就会出现各种不正常的反应。可是我们成年人对此却知之甚少,大部分家长对处于关键期孩子的观察远远不够,这也导致了他们对孩子情绪不稳定的不理解:孩子明明是因为玩具的摆放位置发生变化而哭泣,家长可能会认为孩子是想要新玩具;孩子因为屋子里无故多了许多客人而哭泣,家长可能会认为孩子是性格内向所以害羞;孩子因为父母帮他洗澡的顺序发生变化而哭泣,家长可能会认为孩子不爱干净……这些误解每天都发生在孩子与家长之间。当下社会,家长们要面对工作、生活方面的诸多压力,再面对如此“不懂事”的孩子,不良情绪的爆发常常不可避免,而这些不良情绪恰恰会影响到敏感脆弱的孩子的成长。

和秩序敏感期一样,儿童的其他敏感期也需要家长细心的观察。因为这些敏感期并不是按照固定的顺序出现的,也不是在一个敏感期结束之后才会出现另外一个敏感期,经常会有多种敏感期同时存在的情况发生。而对于同一种敏感期,由于每个孩子生长发育情况不同,出现的年龄阶段也会有所差异。

敏感期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占有着绝对重要的地位,对于孩子的各个阶段,家长们都应该细心观察并尽可能去确定孩子正处于哪个或哪几个敏感期,这样不仅可以让家长理解孩子生活中的情绪起伏,还可以让家长快速找到引发孩子各种不正常表现的根源,并及时地为孩子准备好他们在某个特定阶段需要的环境,促进他们对各种技能的掌握,从而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可以说,观察孩子对于家长了解孩子的敏感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观察、指导,但不干扰

孩子对技能完全掌握之前,家长对孩子的每个细小行为都不能忽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排除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障碍,满足他们的成长需求并且发现孩子无限的潜能。三岁之后是儿童对之前形成各种技能的完善时期。在蒙氏园中,他们能够独立做很多事情并且不希望被打扰。这种独立的过程恰恰是他们对自己这一技能的完善过程。而此时,“不打扰”就是家长对这一阶段孩子提供的最宝贵的支持。可是,大部分家长不仅做不到“不打扰”,而且没有为孩子独立地做某件事情提供必要的支持。

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对生活中的一切活动都充满了兴趣,并且他们有了独立行动的能力。他们渴望去模仿成年人的各种行为和活动,但伴随这种模仿而来的,却常常是一些比较糟糕的结果。比如模仿母亲做饭却不小心打碎碗碟;模仿母亲打扫卫生却弄得家里到处是水;模仿父亲给鱼缸换水却不小心把金鱼跟水一起倒进马桶……面对这些结果,大多数家长开始责怪孩子太淘气,不懂事,而不是去探寻事情的缘由。如果家长仔细观察,可能就会发现,孩子曾经经常在妈妈做饭的时候跟在妈妈后面看这看那;在妈妈打扫卫生的时候蹲在一旁玩水;在爸爸给金鱼换水的时候跟在一旁盯着爸爸的一举一动……如果家长能提前发现这些细节并注意到孩子对某些事情的兴趣,再对他们感兴趣的这件事情进行支持和指导,那结果将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孩子的心智还没有成熟,他们很多需求都是源于天生的本能并且不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例如秩序混乱带给他们的冲击,这需要我们细心观察才能发现。在孩子对技能完全掌握之前,家长对孩子的每个细小行为都不能忽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排除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障碍,满足他们的成长需求并且发现孩子无限的潜能。第三章警惕家庭教育的误区重要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家长们一定要认识到自己对孩子人格塑造的重要性,承担起家庭教育的重任,抓住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为他们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教育一直占有着重要的地位。随着学校的出现,孩子们被大批地送进学校,接受统一的教育,家长们对这一形式也颇为认可,因为这无疑为他们减轻了负担,不仅解放了他们的双手,也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卸下了教导儿童的重担。但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两码事,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那么,到底怎样的家庭教育才是好的家庭教育呢?对于家庭教育,家长又容易陷入哪些误区呢?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

最近,金金妈妈发现金金总是躲着爸爸,只要爸爸下班回家,金金就会黏在自己身边,而不愿意亲近爸爸。爸爸跟金金说话,金金也总是三心二意,不愿意回答。是什么原因让金金不愿意和爸爸亲近呢?原来,在金金上幼儿园之前,爸爸每天下班回家都会和金金玩好一会儿,父子二人有说有笑。可是金金进入了幼儿园,开始学习新知识、结识新朋友;而爸爸也刚好升了职,工作比之前忙了很多,以至于金金和爸爸见面的机会都很少,更别说父子之间有交流了。虽然妈妈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与自己的担忧跟爸爸交流了,但是爸爸却觉得没有关系,他认为现在金金已经上幼儿园了,每天在幼儿园有老师和小朋友们的陪伴,挺好的,学校教育对于金金的成长来说已经足够了。

学校有优秀的老师为孩子提供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课程,有统一的规章制度保证孩子的安全,有很多同龄的伙伴陪伴孩子玩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孩子接受教育的专业性、安全性和趣味性,但却在另一种程度上导致了家长的懈怠,以至于一些家长一提起孩子的教育,就自然而然地认为教导孩子是学校老师的天职。

当然,老师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否认。但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陪伴他们最久、与他们接触最多的并不是老师,而是父母。事实上,孩子的学习过程从他们一出生就开始了,他们上的第一堂课并不是在幼儿园里,而是在家庭里。他们会通过各种感官,观察周围人的一举一动,并通过他们天生的模仿能力逐步学习各种技能。所以,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一任老师。作为孩子与这个社会连接的纽带,父母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孩子是否拥有自信,是否能够形成独立的人格,是否拥有爱的能力,等等。所以,家长们一定要认识到自己对孩子人格塑造的重要性,承担起教导孩子的重任,抓住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为他们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