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文尔雅的文明礼节(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2 15:40:42

点击下载

作者:格林教育发展中心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温文尔雅的文明礼节

温文尔雅的文明礼节试读:

接电话的文明

如何接电话,也是一门艺术,要想做一个合格的受话人,有许多礼仪要学。首先,要做好通话前的准备,无论是私人还是公务电话,尤其是后者,应该在电话机旁准备好一些物品:如电话记录本和记录用笔等,不要总是在需要时告诉对方“请等等,我去拿纸和笔”。这样既拖延了通话时间,也是不礼貌行为。

其次,听到电话铃声,应尽快放下手中所做的事情去接电话。有些单位规定铃响三声内接电话,这是很有必要的。受话人所说的头一句话应当是亲切地问候对方“你好”。

电话铃响时,如果自己正在与客人交谈,应先向客人打声招呼,然后再去接电话。如果发觉打来的电话不宜为外人所知,可以告诉对方“我身边有客人,一会儿我再给你回电话。”

为了尊重对方,在听电话时一定不要与旁人打招呼、说话、吃东西或小声议论某些问题,如果在听电话的过程中非要处理某些事物,一定要向对方打个招呼,并道声对不起。如遇接电话时房间内有许多人正在开会或聊天,可先请他们停下来,然后再接电话。

在通话过程中,为了使对方知道自己一直在倾听,或表示理解与同意,应不时地轻声说些“嗯”“是”“对”“好”之类的短语。工作时间打电话,最好简洁明快,千万不要在电话中聊天,以免影响他人的工作。

通话完毕后,可以询问对方“还有什么事吗?”或者“还有什么要吩咐的吗?”这一类客套话,既是表示尊重对方,也是提醒对方,请对方先放下电话之后,再轻轻放下自己的电话。

与父母和谐相处

作为子女,要怎样做才能使操劳了一生的父母生活幸福、健康长寿呢?

要了解成年人,有的放矢地帮助父母矫正和改变其身上消极的心理,注意开拓胸襟,陶冶情操,这样必将有益于身心健康。

要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孝敬父母。他们一生都在为子女操劳,到了成年时期,由于工作的原因,各种各样的疾病很容易找上门来,要定时为父母作健康检查,及时发现疾病,及时得到治疗。

尊重和安慰父母,满足父母的心理需要。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而且,尊重老人在家庭重大问题上的决策性意见,也是完全必要和有益的。因为父母阅历广、经验多、涉世深,可以起到很好的咨询作用。而且会使他们感到自己受到尊重,心理上会得到很大的安慰。

子女如能常和父母谈心聊家常,会使父母的心理得到满足,同时也有利于家庭气氛的和睦;父母都十分关心子女的行动信息,对不在身边的子女,父母的思念之情越是浓烈,长久没获得儿女的信息,对父母是一种心理折磨。

逢年过节送些礼物,父母生日时应聚聚庆祝一番。在他们生病的时候要尽心照顾。

总之,子女满足父母的心理需要,应该从“不起眼”的生活琐事做起。现实生活告诉我们,父母和子女不仅有血缘关系,而且还有丰富的感情因素,因此子女对父母的真挚感情、关心和爱抚的力量,在一定的条例下是一种“不吃药的良药”。

孝敬父母是每个子女的责任,每个公民的义务,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之一。

与爷爷奶奶和谐相处

曾经有一篇《尊敬老人》的文章便是讲述一个法国家庭的故事。儿子媳妇越来越嫌弃年迈的父亲,当孙子7岁时,他们对已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父亲的虐待更达到了极点,除饮食加以限量外,还不准与他们同桌而餐,媳妇嫌父亲脏,儿子开始给父亲做更小的木碗,当孙子知道父亲做碗的原因之后,第二天他也不声不响开始摆弄斧子。父亲惊奇地问儿子在做什么,儿子一本正经地回答:“我在做木碗,等你和妈妈老时,给你们用餐。”儿子顿时觉悟了:每个人都逃不过生命的循环,终究会老的。从此,他们餐桌上又多了一个人——他的老父亲!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父母辛苦哺育了我们,乌鸦尚知反哺报恩,何况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国家,从古至今,人们都知道应该尊重与赡养老人,可现今社会能否让长辈过上“没有饥饿”的生活,就是对老人最好的报答呢?

有的时候,老人心里想什么,有什么不满,他们也许不会表露出来,往往闷在心里,于是他们脾气古怪,甚至不近人情。这时候,子女就应该善于领会他们的意图,并努力处理好它。这样既会合老人的心意,又会使自己感到心理轻松,从而有利于家庭的团结与和谐。如果不了解老人的意图,只管按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就很难做到心领神会,默契配合,从而会影响与老人的融洽相处,也无助于家庭的稳定。

尊重、关爱老年人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1.8亿,并且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在递增。敬老、爱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尊重、关爱老年人的美德,让他们幸福快乐地安度晚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尊重、关爱老年人,首先就要尊重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1998年8月18日上海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第四条明确规定:“老年人依法享有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权、婚姻自由权、财产权、受赡养扶助权、房屋租赁和使用权、受教育权、享受社会发展成果权以及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禁止歧视、侮辱、虐待或者遗弃老年人。”

尊重、关爱老年人,还要包括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理解他们的精神要求,营造和睦友爱的家庭氛围。老年人的婚姻自由受法律保护,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老年人离婚、再婚及婚后的生活。

尊重、关爱老年人,在平时生活中要关心照料和体贴老年人。对没有经济收入或者收入低微的单独居住的老年人,赡养人应按月给付赡养费。对经济收入较富裕的老年人,子女及其他亲属不得任意索取。对患病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赡养人应当承担护理的责任。

老年群体中,要特别注意关爱、帮助孤寡老人。每个年轻的人都要做关心孤老的有心人,并用爱心去温暖孤寡老人的心。

微笑面对他人

中国有一则格言说:“和气生财”。

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比穿着更重要。笑容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像穿过乌云的太阳,带给人们温暖。尤其是一个女人的表情,她脸上的笑容,一种令人心情温暖的微笑,一种出自内心的微笑,比她身上所穿的华丽衣服更重要。

一个纽约大百货公司的人事经理说:他宁愿雇用一名有可爱笑容而没有念完中学的女孩,也不愿雇用一个摆着扑克面孔的哲学博士。

当你见到别人的时候,如果你也期望他们很愉快地见到你的话,请你微笑起来,请你现在就开始微笑。

当你要去上班的时候,请对大楼的电梯管理员微笑,请对大楼门口的警卫微笑,请对公交车的售票小姐微笑……请对你见到的所有人微笑,你很快就会发现,每一个人也对你报以微笑。

你的笑容就是你友好的信使。你的笑容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对那些整天都看到皱眉头、愁容满面、视若无睹的人来说,你的笑容就像穿过乌云的太阳,尤其对那些受到上司、客户、老师、父母或子女的压力的人,一个笑容能帮助他们感到希望和欢乐。

微笑的价值在于它不花费什么,却创造了很多成果。

它产生在一刹那之间,但有时给人一种永远的记忆。

它在家中创造了快乐,在商业界建立了好感,在朋友之间创造了友谊。

它是疲倦者的休息,沮丧者的白天,悲伤者的阳光,也是调节情绪的最佳良药。

因此,如果你要别人喜欢你的话,请你留下一个微笑!

维护环境讲文明

春天来到了,老师都会带领同学们组织一些春游活动,比如去一些公共场合去玩,到处参观一下。玩累了,便在草坪上坐了下来,边说边笑。午餐时间到了,大家聚在一起,午餐真丰富,有的带了火腿、有的带了巧克力、有的带了面包,大家在一起开心地吃着、闹着、笑着。没过一会儿,同学们便把自己带的食品吃得一干二净。可是低头一看,便会看见一些垃圾星罗棋布地散布在草坪上,像一朵朵“美丽”的“鲜花”“点缀”着草坪。微风拂过,一朵朵“鲜花”随风飞走,到处都是。这个时候同学们该怎么做?不是要做文明学生吗?不是要让文明之花到处开吗?就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

同学们应该把这些到处乱飞的垃圾一个个捡起来,清理掉,放进垃圾桶。同学们有没有这样乱扔垃圾的习惯,如果有的话,就尽快改掉吧,弯下你的腰,捡起那些垃圾,扔进垃圾桶,让那些随地乱扔垃圾的人感到脸红,也不由自主地拿起垃圾袋,弯着腰,仔细地把地上的垃圾拣起装进垃圾袋。

也许就在一眨眼的工夫,草坪上就会恢复它的美丽,在太阳的照射下,它的绿装尤其显得生机勃勃。再看看身边的人,是不是每个人都开心,世界也很美啊?

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维护我们大家所共有的环境,让文明之花处处开放!

文明是一种习惯

一位母亲正骑自行车带着年幼的女儿迎面而来。孩子一不小心,手中的饼干掉在地上。母亲马上停下车,轻声对女儿说:“来,咱们把它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去。”说着便把孩子抱下来,两人一起弯腰去捡地上的碎饼干。就是这普通的一幕,不由让人想起一句话:素质,是一种习惯。仔细想想,不是吗?无论这位母亲,还是将来的孩子文明素质如何,在这一细节中已有了答案。

而现实中,还有不少与“素质不高”对号入座的行为,都是因为不注意、不在乎而形成习惯后在举手投足间不经意就暴露出来的。说到文明素质,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向善、向美的天性,只是日复一日,因自我约束的态度、力度不同,才有了令人一目了然的区别。这一渐变,既与思想认识有关,更是一个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真希望我们在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人能抛掉坏毛病、养成好习惯,不容“小恶”,不拒“小善”,让不文明的画面、不和谐的音符,少些,再少些。

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那我们纵然拥有了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人对己对社会又有何用?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学习应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清洁环境,文明校园,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让文明礼仪之花在校园处处盛开。

文明故事

孔融让梨:孔融四岁时,父亲买了一些梨回家。父亲挑出了一个最大的给孔融,孔融接过梨,转身送给了哥哥。他说:“我年龄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给哥哥吃。”“孔融让梨”从此传为美谈,并成为后世父母教育子女,培养谦让美德的教材。

程门立雪:杨时(1053—1135年)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年)、程颐(1033—1107年)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逾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文明礼貌创奇迹

讲文明讲礼貌,是我们向来就提倡的,无论在任何地方,对待任何人,都要做到,让他成为你自身所带的一种气质。因为就是这看似无所谓的小事,有时候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在一个乌云密布的午后,大雨倾泻而下,行人纷纷跑进附近的店铺躲雨。这时,一个浑身湿淋淋的老妇走进费城百货商店。看着她狼狈的姿容和简朴的衣裙,所有的售货员都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唯有一个面露诚恳的年轻人对她说:“夫人,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吗?”老妇莞尔一笑:“不用了,我在这儿躲雨马上就走。”年轻人端来一把椅子并说:“夫人,没事的,您坐着休息就是了。”两小时后,雨过天晴,老妇人向那个年轻人道了谢,并随意向他要了张卡片就走了。几个月后,这位年轻人收到了老妇人的来信,将这个年轻人派往苏格兰收取装潢一整座城堡的订单,并负责为她所属的几个大公司一个季度办公用品的采购任务,要知道仅这一封信带来的利润,就相当于他们公司两年的利润总和。后来大家才知道那位在这里躲雨的老妇人原来是美国亿万富翁“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母亲。就是一把椅子的问候,使这位年轻人轻而易举地走向了令人羡慕的成功之路。

生活中的奇迹,原来就发生在你不经意的言行之间,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友善的致意,一项渺小的援助计划都能让别人体会到你的爱心和真诚。这就是文明礼貌的无穷魅力。

记得别人生日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

双方记住对方的生日也是应该的。父母应该记着子女的生日,子女也应该记着父母的生日;朋友双方,也都应该将对方的生日了解清楚,牢记心头。如果说,了解并记住对方的生日是一种责任和义务,那么这种责任和义务就不应该只由其中一方单独承担。这是因为,“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同学们可以仔细思量一下,应该记住的一个人的生日,自己却忘记了,这样会给对方带来多么大的伤害吗?倘若自己的生日被别人忽视,得不到朋友的重视,自己会不会伤心呢?这是因为,诞生,就是来到这个世界,是人生的第一个值得纪念的大事。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同学们与某个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话,而且真的非常关心、爱护或尊重他的话,那么我们完全应该知道他的生日并且牢记于心;否则这种关系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导致一些始料不及的后果。

可是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责任和义务只由一方单独承担的情况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而且在有些人看来(至少在他的潜意识中),这种责任和义务似乎只应该由对方单独承担。而这些情况,在我们青少年学生中显得特别突出。

曾经有个电视台对40多名中学生进行采访,结果发现这些人中绝大多数不知道别人的生日,甚至连父母的生日都不知道。

记住他人的生日,学会关爱那些关心你的人。

发言应讲礼貌

发言人在现场发言时,务必要注意自谦敬人。具体而言,是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 自谦自重

在发言时,发言人务必要明白:自己的见解能否为听众所接受,自己能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关键在于自己的临场发挥的水平,而不在于自吹自擂。

因此,聪明的发言人大都知道,在发言时要少用“我”字,别提“本人”,尤其是要力戒自我推销、自我宣传和自我肯定。要是把发言的重点放在其他方面,通常会比“我”字当头要好得多。

2. 尊重听众

发言人在发言的整个过程中,都不能失敬于听众。在上台发言之初,循例要向主持人与其他听众欠身致意,并进行问候。在发言之时,不能使用任何对听众不尊重的语言、动作或表情。当发言结束时,要先道一声“谢谢大家”,在欠身施礼后,方可退场。这些尊重听众的重要礼规,一般不可或缺。

3. 宽待对手

有时,在集会上进行发言的人,其见解难免会相去甚远。极个别的时候,在会上还会出现发言人各执一词,针锋相对的情况。碰上他人的观点与自己相左时,要善于求同存异,以理服人,发言对事不对人。切勿为了捍卫自己的观点,而同他人在会上言词之间毫不相让,甚至为此而大肆争吵,打断他人的发言进行人身攻击。其实,在绝大多数听众看来,能够宽待对手的发言人,才更值得尊敬,才更有风度。

4. 适可而止

发言之时,必须有明确的时间观念,宁短勿长,绝不拖延时间。集会若规定了发言限时,必须严格加以遵守。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让自己发言的时间延长,哪怕是几分钟。若会议对发言时间未作规定,发言时亦应长话短说,切勿让自己的发言招人厌烦。在一般情况下,正式发言不宜长于15分钟,即席发言则应以5分钟为限,发言者要对此心中有数。

演讲过程的礼仪要求

演讲最好按事先拟好的演讲提纲、腹稿或讲稿的思路进行。同时,可以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听众的情绪作适当的扩缩。注意,临场扩缩要有序,以免主次颠倒、丢三落四、逻辑混乱。

演讲中应根据事先预设和现场气氛适时推出高潮,以形成起伏,使演讲在跌宕多姿的氛围中保持和谐与完美。

除了非常严肃的政治、外交演讲外,演讲者最好别照本宣科地念讲稿。实践证明,演讲时对讲稿依赖越小,演讲者与听众间的情感界域就越小,反之越大。

演讲持续的时间因客观要求而有所差别,短则几分钟,长则数小时。原则是该长则长,该短则短,长短适度,宁短勿长。特别是在庆典仪式、宴席晚会一类场合的演讲,则应尽量短一些。实践证明,精短的演讲受人欢迎,冗长的演讲令人生厌。当听众响起热烈掌声时,表明演讲内容已引起听众共鸣,是演讲高潮出现的重要标志。

这时,演讲者应作适当停顿,可喝两口茶水,或翻翻讲稿,或向听众点头致谢。不可在听众掌声中继续演讲,更不可自己跟着听众一道鼓掌。当听众中响起嘘声、倒掌声时,演讲者一定要稳定情绪,不可一时慌张,乱了阵脚。要及时思考失误的原因,找出控制局面的办法。不可不顾听众情绪,硬撑着照原稿讲下去;也不可中途放弃演讲。适当停顿、暂停,将有关内容向听众作适当说明,请听众把讲演听完再作结论等,是这种时候控场的技术措施。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既要随内容而进入角色投入地讲述,又要随听众的反应主动控制场面,引导场面的发展。

教室里的文明

1. 进入教室应守时

一般来说,学生要在上课前两分钟提前进入教室。这两分钟的时间是从室外活动转入室内听讲,从下课时间的思想分散转入集中精力上课的一种过渡。学生可以利用这两分钟时间从容地做好上课准备,如找出上课要使用的课本、笔记本以及其他文具;也可以端正地坐好,恭候并欢迎老师的到来,这是体现学生尊敬老师的一种方式,也是对其他同学的尊重。

2. 走出教室有秩序

当老师宣布下课后,应该让老师首先走出教室,然后学生再有秩序地离开座位走出教室。如果老师有其他事情不打算马上离开,学生则应先向老师打个招呼,然后再走出教室。那种当老师说“下课”的声音未落就争先恐后往外挤,抢在老师前跑出教室的做法,是一种不讲礼貌的行为,是不合乎礼仪规范的。

3. 特殊情况讲礼貌

如果学生遇到特殊情况,不得不在老师开讲后才进入教室,或者在老师上课的时候离开教室,就应该特别注意举止的文明和礼貌的周到。

需要诚实地向老师简要说明迟到的原因,在得到老师的谅解和允许后,方可入座。

在走向自己的座位时,脚步要轻,步幅要小,速度要快;在放置书包、取拿课本文具时,尽量不要发出声响,更不要东张西望地向同学做出滑稽举止,应该尽快地集中注意力,静听老师讲课。

总之,因迟到而进入教室,或者因特殊情况需要中途离开课堂的学生,应该设法尽量减少对教学秩序的影响。

拜访的礼节

拜访者的表情、态度、谈吐和行为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拜访目的的实现,因此可以说,文明礼貌的语言和优雅得体的举止是对拜访者永恒的要求。具体说,拜访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注意:

1. 敲门或按门铃

到老师家或办公室拜访,事先要敲门或按门铃,等到有人应声允许进入或出来迎接时方可进去,不可擅自闯入,即使门原来就敞开着,也要以其他方式告知老师有客来访。否则,会被视为缺乏教养。

2. 注意物品的搁放

有时拜访需要带一些物品或礼品,或随身带有外衣和雨具等,这些都应该搁放到老师指定的地方。如无指定的地方,可在征求老师的意见后,按老师的意见放置,不可乱扔、乱放。礼品一般应该放置在较为隐蔽处。

3. 做客彬彬有礼

对老师房里所有的人,无论熟悉与否,都应一一打招呼,问候老师父母及其他长者。进门后,应按老师的指引进入某一个房间,而不应该径直走进老师卧室。如果老师家里铺有地毯等地面饰物,则应征求老师意见,是否换鞋后再进入。

4. 最好不带朋友

带朋友拜见老师,会影响与老师之间的交谈与交流,也会给老师增加很多麻烦。对他人的拜访则可带朋友或同学,但要礼貌地为双方作介绍。

5. 掌握交谈技巧

交谈要随机应变、处理得当。交谈者除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外,还要注意倾听对方谈话的内容,观察对方情绪与环境的变化,并注意应对。如对方谈兴正浓,交谈时间可适当长些,反之可短些。

行为举止要文明

在与老师谈话时,行为举止要做到文明有礼。为此,与老师交谈过程中,应避免下列不文明的举止。

1. 抖动腿脚

抖动腿脚或许能消除紧张情绪,实际上是一种很不文明的举止。它会使人感到你是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而且,抖动腿脚还会带动座椅一起抖动影响他人,让人反感。

2. 挠头摸脑

在交谈中下意识地挠头摸脑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止。这种不自然的动作既不卫生又显出你过于拘束与怯场。对自己说出的话没有自信心,同时也会使老师感到不舒服。

3. 揉鼻挖耳

在与老师交谈过程中,揉鼻挖耳都是不文明的行为,它不但容易给人一种感官上的刺激而且还会让人感到你很傲慢,不拘小节,不懂礼貌。

4. 注意交谈的距离

距离过近或过远都有失礼貌。距离过远,会使交谈者误以为你不愿意与之接近,嫌恶他;距离过近,稍有不慎就会把唾沫溅到别人脸上,把口中或身上的异味传给别人,令人生厌。

那么,与人交谈时保持怎样的距离才合适呢?主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说:0~45厘米为亲密距离;45~120厘米为熟人距离;120~300厘米为社交距离;300~800厘米为公众距离。

言谈清晰有礼

在办公室与老师谈话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要向老师讲清楚,不要滔滔不绝说了一大堆,却毫无中心,含含糊糊,让老师费解,不明其意。讲话时一定要言谈准确清晰。

只有把话说对,说得准确,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遵循统一标准,你才能将需要说明的问题讲清楚,做到言谈清晰,使老师听后,知道问题的所在,才可帮助你解决难题。

言谈清晰,就是要把话说清楚,说明白。这是进行有效传播的重要前提,能够消除社会交往中的语言障碍。

怎样才能把话说清楚,说明白呢?

首先,要反应敏捷,思路清晰。如果遇事理不清头绪“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语言必然含混不清。

其次,在言谈中尽量使用明确精练、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晦涩难懂的语言。

再次,说话要力求简单明了。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形,有的人不顾场合地点,说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的人车轱辘话来回说,生怕别人不解其意,或是说四五遍,让人很烦,无兴趣再听其后面所讲内容。还有人来回解释所说内容、不停反问对方“明白了吧?”“是吧?”等,这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好像十分怀疑别人的理解能力。

所以与人交谈时,语言要简洁、明了,有礼貌。

图书馆讲文明

图书馆属于一个公共场合,但与其他公共场合完全不同,这里是学习知识的圣地,谁都不可以破坏这里的公共秩序。

图书馆不属于哪个人专有,凡是渴望得到知识的人都可以来这里学习。如果不遵守这里的公共秩序,就会影响到许多人,使他们无法安心学习。所以懂得一定的公共礼仪知识,是每个中小学生所必需的。

图书馆中的书籍属大家共同的财物,不但你需要它的帮助,别人也需要。无论书中的资料对你多么重要,都不能擅自撕下,必要时可随身带笔记本摘抄下来,更不能不经允许就私下把图书馆的图书装入自己的书包带出馆外,这不仅是礼仪问题,还是道德品质问题。

书籍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自己的书籍要爱惜,图书馆中的书籍更应加倍爱惜。如一人在书上乱涂乱画,将会给许多人的学习带来不便。

查阅图书目录卡片时,要爱惜卡片,不要乱涂、乱翻或撕坏。办有借书卡的要持卡办理借阅手续,及时归还图书,尤其是“热门书”更要及时归还,以便续借和方便其他读者借阅。

查阅图书,要轻拿、轻翻、轻放,实行开架的书刊,要一本本地取阅,查阅完毕后要及时送归原处,放整齐。

图书馆是文化气氛极浓厚的圣地。进入图书馆首先要保持安静,不可高声谈笑,不可大声吵闹喧哗。

在图书馆内学习,免不了与别的同学或朋友打交道,在这里,尤其要注意同学之间互尊互让的礼节。

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学习时,如碰到朋友、同学或老师、长辈,与他们打招呼时应热情而不大声叫嚷,维持好图书馆的文明秩序及安静的环境。

在图书馆与人打交道时,要特别注意对别人的称呼,

宿舍是大家的

宿舍既然是同学们共同休息、生活和学习的居所,那么在这个小天地里,就必须遵守共同制定的文明公约和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切妨害他人的行为都是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如何做到不妨害别人呢?

1. 按时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能够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并且有利于身体健康。按时作息要做到:

首先不宜睡懒觉,一般情况下不要起床太晚,否则既影响学习,又造成宿舍不能适时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其次,不宜过早起床,舍友们都还睡意正浓,某一位同学过早起床,必然打扰他人休息,尤其是动作幅度比较大时,更使得别人欲起不忍,欲睡不成,时间久了会造成他人心中不悦,甚至可能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因事偶尔需要早早起床,应提前向室友们打招呼,起床时要特别注意动作轻柔,尽量不要弄出大的声响,尽快离开宿舍,以免更多影响他人睡眠。

2. 准时归宿

按学校规定,晚上应准时回宿舍休息。只有准时归宿才能确保在熄灯前洗漱完毕,按时上床休息。无论是因为在教室苦读,还是因为其他事情造成夜半归宿,干扰其他舍友睡眠,都是非常不礼貌的。实在事出有因不得不推迟归宿,应该向舍友表示歉意,并努力把这种惊扰减少到最低程度。

3. 适时就寝

卧谈也须照顾他人休息。“卧谈”本是临睡前的放松,也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正常交流,可是有时谈兴浓烈,思维异常活跃,竟至彻夜长谈。于是只好第二天白天补充睡眠,即使白天不睡,也会头昏脑涨,没有丝毫精神。

4. 不要在寝室内高声喧哗、打闹

寝室主要是供学生休息和学习的场所,虽然也可适当开展些娱乐活动,但必须严格遵守作息时间。

宿舍文明卫生

学生宿舍是学生共同生活的场所。寝室是反映学生精神文明和礼仪修养的一个窗口,可有些学生并不重视这个地方。

步入学生宿舍,往往可以看到截然相反的两种景象:有的宿舍收拾得非常干净整洁,窗明桌净,物品摆放得井井有条,被褥折叠得整整齐齐,由此不难想到这些宿舍的主人,一定是非常热爱生活的朝气蓬勃的人;而有的宿舍则遍地狼藉,脏衣物随处乱扔,被褥根本不折叠,屋里还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怪味,毋庸置疑,这个宿舍的同学一定是生活懒散、不讲清洁卫生的人。

讲卫生、爱清洁,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著名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的第一句就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维护卫生整洁的良好环境,不仅是个人健康生活的需要,而且是关系到人格、国格的大问题。

一个人在宿舍里乱扔垃圾,换下的脏衣物不及时清洗,招致蚊蝇成群,臭虫丛生,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健康,还会影响同室其他成员及左邻右舍的生活和健康。同样,一间学生寝室里如果床上乱糟糟,地上脏兮兮,东西乱摆放,气味很难闻,嘴上口号叫得再漂亮也没什么用。人们从寝室这个窗口,可以一眼看出:住在这个寝室的学生,既缺乏劳动卫生习惯,又不讲究精神文明。所以,作为宿舍的每一位成员都有义务打扫寝室卫生,保持寝室整洁,遵守宿舍有关礼仪规范。

社交注视文明

同学们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或是走向社会,在社交中都难免与人说话交谈,那么眼该看向哪里呢,这里说说社交注视区间的问题:

1. 社交注视区间

所谓社交注视区间是指人们在普通的社交场合中采用的注视区间。这一区间的范围是以两眼为上线,以下颚为顶点所连接成的倒三角区域。由于注视这一区域最容易形成平等感,因此,常被人们在茶话会、舞会、酒会、联欢会以及其他一般社交场合使用。注视谈话者这一区域,会让说话者轻松、自然,因此,他们能比较自由地将自己的观点、见解发表出来。

2. 亲密注视区间

所谓亲密注视区间是指具有亲密关系的人在交谈时采用的注视区间。主要是对方的双眼、嘴部和胸部。恋人之间,至爱亲朋之间,注视这些区域能激发感情、表达爱意。“频送秋波”“眉目传情”都是通过这样的注视进行的。

3. 注视不等于凝视

如果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那样以“两眼间或一轮,方知是个活物”的方式注视对方,一定不会产生好的交谈效果,同时,两眼也不能在某一区域上下翻飞,左顾右盼,否则,对方会觉得莫名其妙,不知所措。

毫无疑问,交谈过程中有时可能出现双方目光对视的情况,这时最好稳重一点,不要惊慌,也不必躲闪,自然地让其对视1~3秒钟,然后再缓缓移开就可以了。那种一触及对方目光就慌忙移开的做法是拘谨、小气的表现,会影响谈话的正常进行,引起对方猜疑,也是很不礼貌的。

理解是文明修养

谈话之间,既要态度自然,措辞文雅,还需要用一定的语言来表达富于理解和同情的精神,唯有充满温暖和同情的言语,才能够激起他人的共鸣。如果同学们在谈话中的表现是寒情冷意的,那是引不起他人的注意的。如果交谈双方能通过相互呼应形成心理上的某种默契,无疑会使交谈的话题更广,内容更为丰富。

当对方谈到与你的观点基本一致之处,你应当点头称是,用“我也有同感!”“很好,真是英雄所见!”等话语呼应;当对方讲到兴奋、喜悦之处或笑话幽默之时,应面带笑容,用“太有意思了”“太逗了!”等语言呼应;当对方叙及有关紧张、恐怖的事情时,应面带思虑与紧张,用“真吓人!”“天啦”等语言呼应;当对方叙说忧愁、感伤的往事时,应面露伤感,可用“换了我,我真不知该怎么办”“真是太难为你了”等语言给以呼应等。如果你在对方如泣如诉之时表现出兴奋、欢悦,在对方如诗如歌时表现出忧愁,对方就会觉得话不投机,就会闭口不言,从而也就有可能由此关上友谊的大门。

在社交场合,同学们如果只顾自己滔滔不绝,是不礼貌的;“沉默是金”也根本行不通。当社交场合出现“冷场”的时候,你应当“急中生智”,打破沉寂,这样做的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提问”,就刚才别人提到的某个话题巧妙提问。

有些沉默可能是由特殊原因引起的,遇到这种情况,应冷静分析其原因,再“对症下药”打破沉默。

言谈要谨慎

交谈主要是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为了礼貌,任何人都不可能也不应该“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说话人必须顾及对方的情感和反应。有时因为情绪差异太大,修养背景不一,处事标准有异,思维水平不等的原因,说话者所表达的文字虽然被听话者全部接受了,但谈话者实际表达的思想却很难全面准确地被听话者所理解;甚至有可能你所讲的和他所听的完全相反。因此,我们在交谈中必须谦虚一点,谨慎一点,防止“祸从口出”,无意伤人。

谦虚本身就是一种“礼”的表现。只有在交谈中谦虚礼让,多听少讲,先听后讲,像俄国某作家所说的那样,在开口之前,先把舌头在嘴里转十个圈,才容易赢得对方好感,才可能给人以诚恳谦逊,可以信赖,可以合作的印象。

如果同学们能在别人需要用语言表达、宣泄思想情感的时候,能自我克制一下,就能有效地满足别人的自我表现欲求;而一旦我们把这种表现机会给予了对方,对方会因此宣泄而使自己的心理压力得到一定的缓解与解脱,反过来会更加自觉地尊重和感谢我们。

当交谈中需要赞美对方时,也要慎重,也应三思。原则是实事求是,措辞得当,胡乱地瞎吹滥捧只会伤害对方自尊心。比如不要用“你是世界上最最真诚的人”“你是世上最大公无私的人”“你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小姐”等词语赞美对方。如果赞美对方时能将赞美内容量化、具体化,是很有必要的。如:“你穿上这身衣服,至少年轻了五岁!”“你的眼睛看上去很像某某明星的眼睛,似乎比她显得更妩媚。”类似这样的赞美就需要“三思”,需要比较以后才能说出。

拒绝他人要委婉

在社会交往中,经常会遇到许多朋友和同学有求于你的时候,这些要求多数情况下又是不能一一满足的。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的心理期望值越高,其实现值往往就越低,期望值与实现值常常是成反比的。有些场合,我们也许以为承诺是为了礼貌,是出于保护对方的自尊心不受伤害,是替公众考虑。可是,从我们承诺的那一刻起,对方的期望值就可能达到了饱和状态。如果最后的现实是我们的承诺根本不能兑现,对方的心理实现值就会从饱和状态一下跌至负值状态,就有可能出现情感情绪反常,甚至失态。

为了长远、有效、脚踏实地地发展双方关系,把由于拒绝而引起的抗拒心理和消极情绪反应降到最低程度,你应当首先自觉地建立起一种随时准备说“不”的勇气和自信心。

拒绝,是一项高难度的专门技巧,同学应当认真学习和探讨;只有善于根据不同情况运用不同的拒绝艺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虽然应当提倡同学适时地表达“不”,但真正能愉快地接受“不”字的人恐怕是没有的,相反,断然拒绝必将导致对方的不满;轻易地、直截了当地说“不”,只会让人以为你是一个毫无诚意的人。

必须表达否定的时候,首先需要尊重对方,说话要适当、得体,使用一些敬语,以扩大彼此的心理距离。同学们大概有这样的体会,在亲人、熟人面前,我们总是在言语上随便一些,表现得有话直说,直来直去。在面对陌生人时,我们总是彬彬有礼,说话很注重“分寸”,对方在这样的情境下,很难一下给你提出什么要求,表达什么。

尊重少数民族的礼仪

献哈达,是藏族、蒙古族世代相传的礼俗,至今已有700年的历史。藏族、蒙古族凡是佛像前祈祷、拜年、婚丧喜庆、祭礼、谒见尊长,以及日常亲友你来我往,都少不了献哈达这种礼节。这种礼节既普遍又尊贵,表示敬意和祝贺。

我国回族人民是非常讲究礼仪的。他们诚实憨厚,和蔼可亲。当家里来客人时,总是走出大门外去迎接。如客人骑自行车,则立即把车子接过来推上;如客人有行李,则要把行李接过来提上;客人进屋时要主动揭开门帘,让客人先进屋。客人入座后,马上沏茶、备饭,一般不跟客人说:“你喝茶吗”、“你吃饭没有”等等,即使家里比较困难,只要来客人,也悄悄出去借面、借鸡蛋,想法把客人招待好。

维吾尔人尊敬老者。不论在什么场合,都要让老年人坐在上席,走在前面。同路有老年人,年轻者须让其走在前面;遇见老年人过路,青年人则站起来迎送;老年人外出做客,青年人会主动给他的坐骑卸鞍;启程时,把老年人扶上马;就餐时,先把饭食送到老年人面前。

维吾尔族好客,待客做客有许多礼俗。当客人到门口,一定要让年长的主人先进门,客人进屋后,可以坐在椅子上或地面的毡子上,但不要坐在床上。

满族请安打千,满族非常重礼节。路上相遇,必要请安问好。在家里,无论早出或晚归,晚辈都要向长辈问好请安。请安时,口称请“某人安”,姿势是:男子“打千”,即屈右膝半跪,较隆重时,则双膝跪下;女子是双手扶左膝,右腿微屈,往下蹲身。

探视病人讲礼貌

人在生病时,最希望身体能够恢复健康,也希望在病中获得一种温情,增添战胜病魔的力量和生活的勇气。对友情的渴望比平日更强烈,对人际关系也比平日敏感。探视病人,应使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有利于健康的恢复。

在病房,如果病人自己没提到,应尽量避免谈病情;探视人谈病不如听病人说病,对病情严重或不治之症的病人,说话要小心,以免言多有失;明智的探病者,与病人交谈几句后,应及时将话题转移,谈些轻松愉快的话题,不要让病人多讲、多思。

若不是与病人特别亲密,最好等病情稍好转后探视,但也不要太迟;探病次数不可太频繁,以免病人劳神、劳力,不利于病情好转;医院探病应遵守医院规定,在允许的时间范围内探望,最好避开病人治疗与休息的时间;在家休养的病人,宜在上午探视;每次探视的时间以10~30分钟为宜,如病人精神很好,也可适当延长。

水果、鲜花是探视病人常带的礼物。送花时要考虑病人是否适合于某些花;送水果要新鲜,还要考虑是否适于吃食,千万不要送病人很喜欢吃,但医生绝对禁止病人吃的食品。不宜送罐头,因其不够新鲜。长期住院的病人还可送书籍、杂志以供消遣。如果病人患的是传染病,或自己太忙,或病人不大喜欢探访,可以寄信,并注明不必回信。不可以用打电话的方式探问病人。

探视病人时,服装应与病房的环境、病人心情和谐,以朴素为宜,忌鲜艳华丽的服饰。探视者神态应自然,不要故作沉重或假装快乐,要让病人感到他和探病者之间仍像健康时一样正常。

约会礼貌

浪漫的约会无论是男方还是女方,在约会时,都要讲文明懂礼貌,都要注意一些必要的礼节。否则,大大咧咧,不拘小节,便会因为自己的不注意,给对方留下不良的印象,影响双方关系的发展,严重的,甚至还会导致不欢而散的后果。

约会的礼节,从提出约会的邀请时,就要有所讲究。

首先,在提出约会邀请时,不管是用书信、电话还是口头转告的形式,都必须用商量的口吻,绝对不可以用命令式的口气要求对方。选择约会的地点和时间时,也要先征求对方的意见,以对方的方便为原则。如果对方提不出具体的方案,则可提出自己的意见,供对方考虑,对方认为合适,方可做决定。其次,约会的地点时间一经商定,任何一方如无特殊原因,都不能单方面毁约或不去赴约。如果因为临时发生的原因而无法按时赴约,也要想办法提前通知对方,实在不能或无法通知对方的,要在事后尽快向对方说明原因,表示歉意,以请对方谅解。

如果因为路远交通不便或其他客观原因而迟到,也要主动向对方说明,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不快。

有些女同学听到社会上一些偏见和说法,认为女方在约会时应该故意晚到,而让男方早到。她们以为这样一来,即可形成对自己有利的局面,今后交往中占据主动。这种看法和做法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也是一种不礼貌、不尊重别人的表现。只要是双方都诚心诚意,那么,谁主动谁被动都一样,不必在约会时间上斗心眼,做文章。

招待客人要礼貌

见到客人后,应热情地与他们拥抱、握手,或向他们鞠躬、鼓掌欢迎等。

握手礼很简单,比较容易掌握,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其他几种礼节。

其一,拥抱礼。这是西方国家相互见面和离别时常用的礼节。在西方,亲人、熟人之间见面多是拥抱、亲脸和贴面颊。

在公共场合,关系亲近的妇女之间亲脸或贴面,男子拥抱或拍肩。男子对尊贵的女宾往往亲一下手背或手指,以示尊敬。

在一些官方迎送贵宾的隆重场合或发奖时,有拥抱、贴面的礼节。一般是两人面对面站立,右臂举起扶着对方左后肩,左手搂着对方后腰,两人头部及上身先向左相互拥抱、贴面,然后头部及上身转向右拥抱、贴面,再次向左拥抱、贴面。同学们不应主动向长辈行拥抱礼和贴面礼。

其二,鞠躬礼。过去在欧美,见面时盛行脱帽鞠躬,以表示尊敬。右手握着帽檐中央,戴礼帽时,要握着帽顶中央将帽取下,左手垂直,立正姿势,双目注视对方,身体前倾约15度,然后恢复原来姿势。

在日本,人们见面时都是行鞠躬礼。日本人鞠躬时,双手自然垂落放在膝前或两侧,脖子和背部挺直,以腰为轴向前深鞠一躬,鞠躬时眼睛朝下看。

在韩国和朝鲜,见面时也用鞠躬致礼。

在新加坡,通常见面时握手,对于东方人则轻轻鞠一躬。

其三,双手合十礼。在印度、尼泊尔及东南亚国家盛行双手合十礼。这种礼节原是佛教徒的一种敬礼方式。

一般人见面时把双手手掌于胸前对合,十指合拢,并做微弯腰颔首。政府各部门的公务人员拜见长官、公司雇员见经理行双手合十礼时,往往腰弯得更低一些,对最尊贵的客人,行礼时身体可弯成直角。

火车上讲文明

同学们乘火车外出时,若有同行的朋友,应首先上车,找好座位、放好行李之后,再回头帮助小朋友、女士或长者上车。若找不到座位,则应站在女士或长者身旁,以便照顾。

上车应按次序对号入座。国内火车车厢分软席、硬席、软卧、硬卧,国外火车车厢通常也分一等车厢和二等车厢两种,由于票价相差很大,人们大都乘二等车厢。上车后要根据车票对号入座。若赶上非对号入座,遇上有空座的时候,可以在就座前礼貌地征得旁边乘客的同意,如“对不起,我可以坐这儿吗”,不要不打招呼,见座就抢。

入座后,可向临近的乘客点头致意。若要交谈,也以不妨碍他人为前提,如果身旁乘客正在阅读书刊或闭目养神,卧铺车厢的人正在入睡,就应放低声音或停止说话。如果对其他乘客的书刊感兴趣,未经允许不要取阅,也不要悄悄地凑过去盯着别人手中的报纸、杂志看,可在他不看时有礼貌地向他借阅。

火车上要讲究卫生,果皮纸屑不随手乱扔,也不要将废弃物装入塑料袋中投之窗外。

火车上要注意行为举止。车上再热,同学们也不得穿背心甚至上身赤裸,不要一坐下来就脱鞋,或把腿伸到对面坐椅上去,这是很不文明的。开窗时要照顾座位靠迎风窗口的乘客,以免引起不快。

乘火车时,应将车票随身携带。如去餐厅吃饭或去卫生间时也最好带上车票,因为列车员随时可能验票。

下火车时,应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及行李,按秩序从规定的通道口验票、出站。

客轮礼貌需知道

同学们旅行时经过江河湖海都需乘坐客轮,有时观光游览还可乘坐专门的游览船或游艇。乘坐客轮较飞机、火车活动空间大,因而更舒适、自由。然而乘客轮时只有人人都讲礼仪,才能使旅行更舒畅。

客轮的舱位是分等级的。我国的客轮舱位一般分特等舱、一等舱、二等舱、三等舱、四等舱、五等舱等几种。

客轮实行提前售票,每人一个铺位,游船也实行对号入座。因船上的扶梯较陡,所以上、下船大家应互相谦让,并照顾年老者、小孩和女士。

乘客轮时要注意安全,风浪大时要防止摔倒;到甲板上要小心;同学们不要在船头挥动丝巾或晚上拿手电乱晃,以免被其他船误认为打旗语或灯光信号。

船上的服务设施齐全,有餐厅、阅览室、娱乐室、歌舞厅和录像厅等供就餐或消闲,也可以去甲板散步,享受浪漫的诗情画意。如要请其他乘客一起娱乐,一定要两厢情愿,不可强求。若房中其他乘客出门,也不要翻动同房乘客的物品。

乘船时要注意小节。如不要在船上四处追逐,忘乎所以;不要在甲板上将收录机放到很大声;不要在客房大吵大嚷;晕船呕吐去卫生间;遇上景点拍照不要挤抢等。另外要注意船上的忌讳,如不要谈及翻船、撞船之类的话题,不要在吃鱼时说“翻过来”,或说“翻了”“沉了”之类的语言。

尊敬师长讲礼貌

在路上和师长相遇时,学生应主动行礼问好;进出门口、上下楼梯时和师长相遇,学生应主动请师长先行;在车上或娱乐场所和师长相遇时,学生应主动打招呼并对老师礼让;老师进行家访,应主动称呼老师,并请老师进屋坐,给老师倒茶。敬茶要双手端送,并主动向家长介绍老师。

任何一个青少年学生,都要注意正确的称呼礼仪。在一般情况下,对学校内的教育工作者,学生都称呼他们为“老师”或“先生”。在称呼时,也可在“老师”或“先生”前面加上姓,如称“×老师”“×先生”等。另外,也可在师长职务或职称之前加上姓来称呼,如“×校长”“×教务处长”“×书记”“×教授”“×主任”“×辅导员”等。

遇见老师应主动打招呼。早上问“老师早”,日常见面问“老师好”,分别时说“再见”或行鞠躬礼,节日时见面可说“老师节日快乐”,新的一年开始时可说“老师新年好”等。

有事询问老师或学校其他人员,应“请”字当头,说“请问您……”待对方解答完毕,则应道声“谢谢”。麻烦师长时要用请教、请求的语气。这看似一个非常简单的“请”字,却反映了一个学生的文明修养程度。青少年学生一定要注意。

遇到学校的勤杂工作人员或食堂工作人员等,也应以礼相待,可称“××师傅好!”“××大爷好!”“××大娘好!”“××大叔好!”“××大婶好!”,应根据对方的年龄来确定称呼。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