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流实践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2 19:55:08

点击下载

作者:袁俊,付继仁

出版社:中国财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信息流实践史

信息流实践史试读:

前言

璀璨而残酷的商业文明竞争之道

1969年,美国从国土防御目的出发,有史以来首次用互联网连接四所高校机房,互联网迄今为止已经历了近50年的发展历程。其间,互联网经历了从军事用途到商业用途,进而应用于民间,这期间针对互联网产业价值挖掘的尝试层出不穷。

尤其从2000年至今,观察者们非常惊讶地发现,数字行业内唤醒价值高地的应用数量性与群发性,远远超过1969年至2000年的总和。短期内高强度爆发的科技应用,给整个数字信息产业、学界以及行政治理界带来全新的挑战,一方面数字连接技术驱动的产业巨大增幅,令商业规则的论证存在更大难度,令之前沉淀的商业经验很难在巨变面前产生有效与持续的作用力;另一方面产业环境变化导致了多方面观点冲突,令产业前景预测、把握、界定和评估,都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我们非常荣幸,能够通过本书与学界、商界并肩讨论关于移动数字商业这一备受瞩目的焦点,而本书的写作与出版得到了行业内大量专家与机构的支持,使本书能够更系统地审视来自不同领域的信息、建议和意见,与此同时也帮助本书的撰写团队进行更加深入与全面的思考。

在这个移动数字商业高速发展的蓬勃时代,机会和挑战并存。自从2010年移动商业元年开启至今,中国在不少于三轮的巨大变革中经历了值得铭记的产业洗牌。

第一轮,千团大战。

不少于6220个团购公司,在同一时间段内以同质化竞争的方式,发起了完全基于整体成本领先层面的较量(补贴大战)。经过5~6年的沉淀,而今生存下来的团购公司屈指可数。千团大战带给整个产业的思考是商业价值驱动生存的根本何在?一切同质化商业竞争,都将让参与者在“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格局中艰难前行。

第二轮,“O2O”(线上到线下)资本布局之战。

如果说千团大战吹响了互联网生活服务产业的竞争号角,那不妨把O2O资本布局看作千团大战的升级版。由于用户在移动端与PC(个人计算机,即电脑)端的行为存在着巨大差异,几乎所有互联网巨头都在如何让自己的用户在移动端续存方面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而,以“BAT”(百度公司、阿里巴巴集团、腾讯公司三大互联网公司首字母的缩写)为首的商业战团们不约而同将视线聚焦到移动时代全新连接的生活服务方向。自从2013年“战火”初烧,一直到2014年7月战局既成,互联网生活服务类O2O体系的核心战略筹码反复易手,大量资金投入这个产业。而在这一场战斗告一段落时,人们发现资本对于结果的巨大作用力再一次得到了最大化的印证。

第三轮,共享经济。

以共享出行为旗帜的共享经济,在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发展迅猛,而这种“迅猛”是由整个共享经济多元化的产业特质与规模化产业趋势决定的。进一步观察共享经济,将不难发现共享经济本身并不局限于共享资源,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涉及众力特质的资源制衡模式均带有共享经济的醒目烙印。而这种特质在未来的十年到二十年内很有可能成为人类日常工作与生活的常态,改变的不仅是生产方式或服务方式,更可能是人类对资源的审视态度。现在,共享经济领域内的较量进行到半途,距离终点应该还有3~4年的冲刺期,其间有许多不确定,但能够肯定的是,共享经济将走出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模式,也将成为日后几乎所有数字商业创新的基础标配。

除了上述三大关键变革,中国数字商业依旧面临着更接近商业底层逻辑的升级与创新挑战。而本书聚焦的数字商业挑战方向,系与移动数字商业共生、共存、共长的“信息流”。正如上文所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与PC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截然不同。在本书中,作者团队将与所有的读者一起来探讨这种不同以及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并且思考哪些因素造成了商业价值差异化。

作者团队始终不认为这本书是对行业探索的终点,相反,这是一个探索真相的起点,极富前瞻性,值得记录与反思。同时寄语所有读者,如果对本书抛出的一些问题或者提出的一些观点存在疑虑,欢迎与作者团队联系,我们期待与行业人士共同探讨和交流,一起成长。袁俊2017年2月7日

他序

信息流,从哪里来?向何处去?

2006年,Facebook创建了News Feed(信息流)功能,借助算法调整朋友状态、新闻推送、软文广告等的内容呈现,十余年来,被扎克伯格称为最大赌注的信息流,定义了社交平台上的用户行为与商业模式,再造了网络时代的新闻与内容分发。我也刚好在2016年结束了在纽约的第二个创业项目,回到北京加入凤凰网,见证并参与了中国互联网产业严酷竞争下的风起云涌与权利更迭,十年来真所谓“血雨腥风停不住,BAT飞过万重山”。

十年后,在2016年的第23届中国国际广告节移动互联网专场上,一点资讯发布了Smart Feed(智能化信息流),探索数字媒体与营销的未来。在今天,中国和全球互联网的各种信息流平台上,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关键技术的支撑下,用户可以便捷地实现浏览、搜索、互动、创作、分享、购买和社交等综合功能。再过十年,技术的创新与融合跨界,还将带来怎样的未来?

往前跳跃大半个世纪,早在1964年,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做了“媒介即讯息”的论断,超前地意识到媒介形态的反作用力——“媒介形态对信息、知识、内容有强烈的反作用,它是积极的、能动的、对讯息有重大的影响,决定着信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式”“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媒介所传播的内容,而是每个时代所使用的媒介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信息流如今被认为是适配于移动智能设备的最佳形式,以资讯、社交、视频三种典型且日趋混合的信息流为代表,这种适配不仅停留在显性的VI(Visual Identity,视觉识别系统)层面,更体现在其极简又极大地解决了互动性、社交性、娱乐性、选择性这几项最重要的用户需求痛点。信息流发展至今,除了选择性(个性化)之外,上述几项用户需求的效用曲线已开始从陡峭转向平缓,对其需求的相当大程度的满足正成为标配。从需求满足的相对提升空间看,未来信息流的定制性(个性化选择的升级)、功能性(内容向服务的延伸)、价值性(个人、机构与社会价值),将成为更突出的用户痛点,有着巨大潜力,并将反向推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和跨界融合创新。

信息流为用户提供的定制性、功能性与价值性是高度相关的,而其相对缺失的原因也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不少信息流平台不是以服务用户价值为首要目标,而是以单纯的用户规模和短期的商业利益为驱动。

当下典型的信息流资讯服务,由于创作自媒体化、分发智能化、传播社交化的叠加,颠覆了内容生产、分发与传播的传统范式。

自媒体相对于传统机构媒体,在所生产内容的真实、客观、全面、深刻、理性等方面,其能力与机制都有所欠缺。而过度依赖机器算法的推荐逻辑,相对于传统的人工编辑模式,更容易被具有吸引力的标题及内容所带来的高点击量而左右。基于社交平台的人际传播,往往使诉诸于情绪、情感的内容得到最大程度的扩散。

面对千人千面的智能分发,一对一或小众圈层的社交传播带来的监管挑战,使全球社会的传统法律法规和机构机制都应接不暇。而中国社会的网络化,还伴随着市场化、全球化、多元化等力量的来袭,尤其是中国低年龄和低学历的网民结构特征,使得信息服务平台难免屈服于资本逐利和商业竞争的压力,利用机器算法和大数据对人性弱点与惯性的掌控,或通过劣质低俗甚至充满暴力的内容来吸引眼球发展用户,或单纯根据用户历史行为提供大量雷同的、有意思但无意义的内容来增加黏性和用户时长,造成对用户注意力和宝贵时间的无形而无情的掠夺。

在这个意义上再体会“媒介即讯息”,当下的信息流媒介形态与服务,在带来巨大生产力解放和用户价值满足的同时,也带来对于人文与社会的、个体和公共层面的价值消解的严峻挑战。作为“人的延伸”,以移动信息流为代表的网络媒介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资讯获取模式、认知学习模式、娱乐消遣模式、交往发展模式以及生活与生产方式,从媒体产业格局,到个体的成长教育与身份发展,以及社会的议程设置与文化道德,甚至政治选举、区域发展和全球化命运,全方位地影响着社会发展变革。以这样的视角、意义和责任回望与展望“信息流实践史”,对于每个个体和整个社会,都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

在上述这样的机会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一点资讯提出基于“私人定制、价值阅读”的理念,希望通过私人定制的信息流技术创新,实现价值阅读的内容消费升级,让信息流服务不仅有趣、有料,更要有用、有品。去年用户在一点资讯上产生了针对三百多万个关键词频道的几十亿次的订阅行为,涵盖了用户生活、工作、健康、教育、体育、娱乐、消费、投资乃至精神追求等不同领域与颗粒度的图文与音视频内容,例如抑郁症、产品经理、健身、留学安全、租购同权、儒家民主、王阳明等。我们的理念正是加强信息流在定制性、功能性、价值性方面的需求满足,让阅读更有价值,让阅读者更有价值,让品质内容的创造者更有价值,也通过更全面深刻的用户画像提供更精准有效的营销与服务,让广告和服务更有价值,进而打造对个体、社会及产业价值链的各参与者都更有价值的信息流平台,推进经济效益与公共效益的平衡发展,保障行业生态的健康演进。

中国数字媒体和数字营销市场需要前瞻思考和创新实践,更需要在数字营销时代进行方法论探索与提炼。也正基于此,中国商务广告协会(简称“商广协”)数字营销研究中心策划了“中国数字营销文丛”出版计划,与互联网行业若干非常优秀的媒体公司和营销公司共同合作,以期从原理、方法与实践三个层次为中国市场和读者提供高质量出版物。本书有幸成为“中国数字营销文丛”计划的第一本,正如商广协研究中心主任马旗戟先生说的,“这个合作不只是源自一点资讯在信息流领域取得的卓越成绩和成果总结,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点资讯作为一个领先互联网媒体平台所一直倡导的社会责任、价值理性与人文情怀,我们相信这将有助于行业的更好发展”。

二十多年来,互联网持续、加速地颠覆着传播与营销,企业创新实践与学界理论演进之间的相互交融,对于学科、企业、产业以及个人从业者的发展,都有难得的价值。袁俊先生作为摸爬滚打于互联网营销行业几十年的老兵,对信息流有着深刻洞见,而付继仁带领的年轻的一点资讯商业化团队,提供了鲜活的实战案例。期待本书成为信息流实践推动理论升级、进而再指导产业实践的重要探索之作。

我有幸作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凤凰原生营销研究院院长,能够广泛地与老师、学生以及国内外同行们交流探讨,希望本书对互联网信息服务行业的从业者以及新闻传播、市场营销、人工智能、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师生学者们,都能有独特的启发与参考。

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网络空间里的生活者,信息流正改变着或者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与世界,信息流的明天还将带来什么样的可能性?什么是个体与共同体重要的价值?在这个加速旋转、让人眼花缭乱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和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塑造者。一点资讯CEO、凤凰网总裁2017年8月

1 移动互联网颠覆商业文明

1.1 苍穹之下,皆数字商业之土

1.2 数字商业驱动引擎之渐

1.3 移动纪元与万物互联

1.4 楚河汉界永不止杀

1.5 万物之源与移动之元

1.6 案例解析——杜蕾斯,床头上的中国

纵观人类历史,时代前行的车轮从未停歇,以记史角度划分时代的方式固然有多种,然而最具有代表性的仍然是以核心生产工具、核心生产力与核心生产价值作为界定分水岭,因而大家会非常清晰地记住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等不同的历史时期。有趣的是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带来生产力巨大飞跃的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帮助人类从农业与手工业模式走向了规模化、系统化、标准化的产品生产模式,同步驱动了运输能力提升背后的商业贸易能力。接下来,互联网带来了第二次人类商业文明的飞跃,这种飞跃对于整个人类而言,切实可量化的反映便是如今24小时内互联网上产生的数据,几乎抵得上互联网问世之前人类的所有文字记录。商业文明高速发展的背后,同样会有很多沉淀下的规律与问题需要思考与解答。1.1 苍穹之下,皆数字商业之土

截至2016年岁末,中国的互联网覆盖人群超过7亿,而移动互联网覆盖人群达到互联网网民人数的90%以上。仅仅观察互联网用户人群,也许会得到的结论是,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庞大国度来说,网民百分比并无法形成一个太多的感知冲击。然而,有两个非常容易被忽略的信号需要所有的探索者们去思考:第一,在2016年的年中,互联网覆盖率首次超过了50%;第二,7亿网民主要由10~19岁、19~29岁、30~39岁、40~49岁这四个年龄段的人群构成,这四个年龄段网民累计超过网民总数的88%。这两个信号可以被视为数字商业蓬勃发展的里程碑。

50%以上的互联网人群覆盖,就地大物博的中国来说,意味着6线城市以上几乎都能够接触到互联网,与此同时,6线城市以下更低的行政单位区域也仍然在努力地向互联网靠拢。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正处于一个向老龄化社会过渡的阶段,这意味着而今30~50岁的人群是现代互联网的核心使用力量,即使在20年后进入50~70岁,他们仍然是一批具有互联网使用习惯的老人,进而不难得到结论,中国的互联网使用人群将出现结构性的升级,学龄前儿童和50岁以上老人不使用互联网的片面结论将逐步成为历史。

10~19岁、20~29岁、30~39岁、40~49岁四大年龄段人群构成了触网人群的主力,而在人类历史有所记载的任何国家,只要在非战争状态,这四大年龄段人群均为核心消费人群。他们能够驾驭、支配、掌握整个国家绝大多数的财富,他们拥有购买力,并且愿意实现更多的消费。因而,将互联网与核心消费人群聚集阵地画上等号也不足为奇,也不难解释缘何几乎所有品牌都会逐步在互联网上投入更大的资源与预算。

以数字产业规模作为衡量产业驱动的整体价值标杆并不客观,在此以数字商业中的一个细分领域作为衡量问题的晴雨表举例。截至2016年,整个中国的网络购物规模在5万亿人民币左右,其中来自于移动端的购买比率为70%,网购商品已占据了整个中国社会消费品的1/6(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移动支付业务统计)。而这种产业规模背后带来的社会的巨变以及整体商业结构的巨变不能简单地以直观量化数据进行评断。以2014年和2015年为例,在整个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业中,百货零售增长几乎可以忽略,卖场零售处在艰难的盘整中,唯有更贴近消费者便捷服务需求的便利店零售业还能够保持每年超过25%的增长,因而不难解释为何2014年至2015年间大家不断听到一些百货商店关闭门店的消息,不必大惊小怪,这仅是零售商业进化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很少有行业研究者会深入研究网购产业对中国社会消费品细分产品变革作用力的问题,但不能否认,两者之间必然存在某一种强大的作用力,尽管模型量化的难度很大,问题却客观存在。

从互联网产业链条来审视包括基础建设提供者(运营商)、服务器(带宽)、分发者(应用商店)、资讯与内容运营商(门户或垂直门户)、搜索引擎(百度、360或搜狗)和本地生活服务应用(团购/家政/娱乐)等,互联网与数字商业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每一个细分领域。与此同时,李克强总理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互联网+”概念以后,每一个细分领域更为积极靠拢或接触互联网,希望能够通过数字商业连接,为中国走向世界之巅提供有力的支持。

不可否认,互联网为过去二十年的中国带来了各种产业巨变以及机会,但数字商业仍然要面对一些问题与挑战。

其一,人口红利已经在临界点。

其二,消费者级应用已经濒临红利转折点。

数字技术产业可以划分为四个层级,依次为负责连接的硬件级、负责功能的应用级、负责跨屏存储与远程应用的云级以及负责大数据价值挖掘的脑级。与此同时,纵向梳理数字技术产业的发展阶段,可以依次区分为第一阶段消费者级阶段,第二阶段企业级阶段,第三阶段产业级阶段。

而今中国的数字商业于消费者级阶段应用层级极度成熟,云级逐步成熟,下一步,将向脑级以及硬件级做同步的双向的渗透,与此同时,数字商业将跨过消费者级,向企业级与产业级进军,而征服全新的领域意味着更多创新精神和创新资源的投入。

其三,数字互联网的用户从“小白状态”进入到“专家状态”,客观体现在用户不再满足于接收信息,而更乐于扮演提供信息、解读信息甚至帮助制定信息的角色。这也意味着数字商业需要正视一个现象:用户的巨变势必造成薪酬产业的分层以及产业多元化。

未来30年,中国的互联网将呈现四大核心趋势,分别为消费升级、内容升级、应用升级和服务升级。(1)消费升级

2013年至2014年人民币升值,中国出境游人数大幅度提升,一方面出境游消费者购买力提升让国人有机会领略到海外风光与文化;另一方面每年大量的出境游人群享受到海外商品的购买优越感,出境游游客良好的购物体验以及归国时为亲友带礼物的自豪感,令海外商品消费者数量在这两年间暴增。当人民币升值趋势扭转后,这部分已有过海外商品使用经验的消费者,不约而同地将自己的视线转向了海淘网购。这就不难解释2015年至2016年的“黑五”购买狂潮的前世今生了。海淘消费现象的背后,不能简单归于社会行为学与消费心理学角度的“崇洋媚外”,以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特质而言,真实反映的是人们满足温饱走向小康之后,希望能够购买和享受到更好消费品的意愿。(2)内容升级

2016年被认为是VR(虚拟现实技术)元年,而VR是内容体验升级技术。2015年至2016年各种源于IP(知识产权)的大片或者网剧走红。一方面消费者开始惊喜地发现,国产影片与国产电视剧不再像十年前那样惨不忍睹,另一方面数字商业的从业者敏锐地捕捉到当所有的硬件与应用渠道趋向制衡的时候,内容背后的精神价值享受是物质生活逐渐富足的人民所渴望并且愿意付费的无尽金矿。而内容升级又可以划分为内容本身的升级以及内容体验的升级,VR技术就是内容体验形式升级的代表作。(3)应用升级

2016年谷歌超级电脑AlphaGo(英文名)与超级电脑的另外一个马甲Master(英文名)分别击败了全球多位围棋大师,成败背后映射的不是体育运动机器超越人的现象,而是人脑极限计算能力在强大的云端电脑面前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人类在棋局上的溃败,超出了几乎全球所有棋手的想象。如果将AlphaGo和Master视为不可复制与规模化的顶级工业杰作,人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民间商业应用升级势不可当。以现实商业为例,很多用户会发现当自己需要租车或者申请信用卡时,通常只需要在线几十秒,租赁公司或者是信用卡发卡行就可以对用户的征信数据了如指掌,大大缩短了征信工作的漫长流程,切实将数据技术转化为日常应用便利。潜移默化的生活便利,作为租车者与信用卡申请者有可能无从感知,但现象背后暗示的是数据挖掘真正普众化、应用化与价值化的真相。(4)服务升级

如今,每逢用餐高峰时,就可以看到穿着各种颜色制服的送餐人员忙碌的身影。互联网外卖业务帮助人们从走向餐馆的餐饮到店服务,转向更为自由选择的在家或在办公室享受餐饮上门服务。伴随越来越多的“85后”“90后”“95后”走入职场,国民的消费观念正在改变,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为商品付费,更多的年轻消费者愿意节约时间,并且为自己节约时间而产生的服务付费。互联网外卖业务仅仅是冰山一角,有兴趣研究数字商业的读者可以进一步发现,各种上门场景的服务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将在本书的后续章节进一步讨论这种逐步的改变,而这种改变也帮助人们形成了全新的思维高度,消费者到店享受服务与消费者在家享受服务背后的真相是服务升级产生的价值区块升级,且价值区块在未来还会继续保持上升趋势,并且成为消费者主流选择。1.2 数字商业驱动引擎之渐

1991年苏联解体,东西方国家不约而同感觉到下一步世界格局的竞争力将从军事竞争转向科技型经济实力竞争;1993年美国提出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口号,包括中国在内的超过20个国家积极响应,因而将1993年视为中国的互联网元年毫不为过。随后的1994年,中国出现了第一个社交应用曙光——BBS(电子公告牌系统);1998年,具有历史意义的西祠胡同问世;1999年另一个伟大的社区BBS天涯社区开张,随后的2000年,三大门户网站新浪、网易、搜狐纷纷上市。现阶段,中国互联网的第一个红利时代蓄势待发。

回顾二十多年来高速前行的数字商业发展轨迹,人们会发现整个互联网数字商业的发展节奏,与基础连接硬件的成熟程度具有高度关联。聚焦20年前,当时中国的基础数据连接技术MODEM(调制解调器)使用电话线作为数据线,联网时不仅占据人们通讯线,还由于带宽的限制只能在有限时间内传输极为可怜的少数字节。

在这样的背景下,资讯类运营商应运而生,开启门户时代,也成为第一批产业红利享用者。而那个时代的资讯类运营商因受连接带宽的限制,只能使用有限的文字与像素极低的图片传递资讯信息。

这一情况在2000年后中国运营商的连接硬件逐渐升级而得到改观。2001年12月,中国移动推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移动梦网,尽管其发起概念源于大洋彼岸的日本,但是对于接下来几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探索,仍具有极为积极的参考价值。后续数年内,运营商的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技术逐步走向成熟,越来越多的用户停止使用MOED,同时,中国互联网的用户人数增长速度也同步跨入超车道。

此时此刻,摆在所有中国互联网商业从业者面前的挑战是,当用户规模增长且需求多元化时如何从中寻找全新的商业价值。该阶段互联网重现两极分化的趋势:第一趋势,民用应用级的产业得到多触角发展。顺势而为的是社交应用细分产业,包括门户网站在内的BBS以及各个垂直领域的BBS风起云涌,让用户体验到自己产生内容、浏览内容、主动评价内容与自主分享内容的乐趣。第二趋势,用户对信息的诉求越来越大,而这种信息诉求体现在搜索引擎的用户普及率提升。以百度、谷歌为首的搜索引擎,对中国的大量网站进行索引,从而同步形成的困惑是,当时互联网网站的增长速度远远不能满足用户对信息诉求的增长。针对这种矛盾,前后几年百度分别推出了若干可以由用户产生内容的商品,帮助整个搜索生态变得更为健全。

ISDN技术发展数年后,就遇到了迭代技术的挑战,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技术将进一步的产业红利放到了所有从业者的办公桌上。相比较ISDN技术,ADSL技术可以保障更大规模的数据交换,并且在兼容技术下形成了更为强大的稳定效应。收割这一波产业红利的是电商业务与视频业务。如果是从业超过十年的从业者,回顾这一段岁月会发现,几乎各大网站的视频业务都在那段时间赢得了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用户已经不满足于简单地观看图和文,而更乐于从视频中寻找乐趣。但各大视频网站的竞争焦点主要还是停留在如何利用“点播”这一视频产业特质,将用户从电视机前拉到电脑屏幕前。而耗费庞大资本的版权之争、自制剧之争尚未浮出水面。

2003年,阿里巴巴正式开启C2C(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淘宝业务,2004年,刘强东开启了京东商城,而网购业务恰恰可以满足用户在线进行商品浏览、参数比较、用户口碑参考等多元决策行为,日趋提升的带宽恰为网购业务提供了良好的支持,而网购业务又驱动了快递物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商业化高速发展,同步迎来进出口贸易的井喷期,邮政EMS在该阶段凭借商务件快递实现高速增长,但由于各种原因,当网购业务带动快递物流业红利来临时,EMS却未能形成有效的竞争力,进而让民企快递公司“三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韵达)顺势崛起。快递物流服务也是伴随网购产业成熟而相应成熟的附属行业,但快递物流业务同样是促成网购产业价值链形成的重要基石。

2015年的“双十一”,阿里菜鸟网络已经将自身的网购物流打造出足够强大的“护城河”,表明未来网购商业价值的竞争已从同质化的商品销售走出来,向着更有稳固保障与差异化的服务靠拢。

中国互联网数字商业另一条强大而精彩的支线正在不露声色地成长。众所周知的Web 1.0时代由运营商提供产品与内容,这意味着第一代互联网的网民扮演着接收信息的角色。互联网资讯信息的运营商在内容输出与产品提供端向所有的信息接收者进行内容分发,资讯接收者作为信息终端,在分享信息与点评信息层面,却处在绝对的弱势,虽然第一代社交产品我们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的留言板、聊天室以及内容的评论栏,但是整体而言用户产生内容的惯性在2000年之前并不存在极其强大的群众基础。在这里需要感谢一个群体与一个人,一个群体是90年代末的互联网写手群体,作为优秀内容产出的资深BBS人,这一特定的顶级写手群体在新旧时代交替的时候,让越来越多的用户感觉到自己产生的内容与阅读非官方内容的别样精彩;而另一个对中国社会化媒体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特指2002年6月通过选秀进入NBA(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的姚明,由于美国与中国存在着12小时时差,关注姚明的大量网民无法在早晨9—11点观看美国的比赛,因而面对BBS看图文直播,成为了诸多网民的选择。在姚明征战NBA的岁月中,培养出大量具有社会化媒体使用习惯的粉丝,也促使中国的社交媒体文化向多元化与深度拓展方向发展。2016年年末,数据显示,社交应用仍然是网民覆盖率最高的应用类别之一。

2003年中国迎来博客元年,正如马斯洛需求理论所表述的,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级,最底层的需求是生存,即满足人的食物、水以及生理诉求,第二层级需求是指人的安全,即人赢得生理需求之外便会渴望自己以及家人的人身与财产得到社会制度的保障。当满足第一、第二层级的需求之后人势必会进入到第三层级需求:社交。如果说BBS很好地满足了人类网络社交需求的话,那博客就会在恰当时机为人的第三层级社交需求到第四层级尊重需求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进阶桥梁。人一旦形成社交群(第三层级社交需求),便自然会出现自尊与他尊的需求。这种需求客观存在于人的现实生活与心理需求中,BBS提供了可以让人发表观点、点评观点与分享观点的场地,但是BBS本身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网络社交意识形态,博客则不同,它提供了更多以自我为中心构建社交阵地的可能性。因而2003年崛起的博客,在诸多优秀的博客写手的推动下成为了中国民间精英观点发出声音的重要场合。2007年,具有历史意义的SNS(社交网络服务)进入网民的生活,具有代表性的是开心网与人人网,如果说博客相比较BBS是将社交提升了自尊与他尊的地位,那SNS则将博客的精英化特质转化为用户中心普众化。具体看待博客与SNS的区别,博客作者只需要写作与发布深度观点,就有机会产生粉丝对自己膜拜的效应;而SNS属于每一个互联网用户,每个人都可以发表心情和观点,进而言之,博客属于精英中心化社交,而SNS将普众社交中心化变成现实。

同样在2007年,另一个了不起的社交应用新浪微博走入网民视线。通过三年的探索,2010年至2011年的新浪微博走到产品周期的极致巅峰,即便从现在回顾,都不难发现新浪微博跨入到产品生命巅峰期那一刻,一直到后新浪微博的时代,仍然没有任何一项社交应用可以挑战新浪微博的巅峰地位。可能有一些读者会提及用户使用时长与触发频次更高的腾讯微信,但是社交媒体与社交工具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微信朋友圈具有强关联、强交互以及熟人社交的特质,而新浪微博则更符合社交媒体用户产生内容并且主动分享效应最大化的特质。

后新浪微博时代,中国互联网还先后崛起过一些在海外市场具有良好效益产品的本土复制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轻博客

海外原版称为Tumblr,在美国形成庞大用户效益的时候,中国各大网站巨头纷纷效仿,如新浪的轻博客、凤凰网的快博客、盛大网络集团的“推他”、独立轻博客点点网,等等。从商业发展阶段来说,中国的轻博客发展速度相当喜人,但是并没有达到驱动者所希望的那样取代新浪微博的作用。唯一可喜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95后”聚焦在轻博客上,网易Lofter(乐乎)便云集了大量对图片品质有强烈要求的年轻用户,但同时很难解决的问题是用户之间社交强度尚未形成惯性。(2)Pinterest(源于美国的图片类社交应用)

美丽说和蘑菇街仿照Pinterest迅速在中国复刻,并且获取到巨大的商业效益。不同于Pinterest在美国基于强社交的产品发展路径,美丽说和蘑菇街极为快速地向为电商业务输送淘外流量的方向发展。把美丽说、蘑菇街与海外原版Pinterest相比较,不难发现中国本土社交产品已经浮现出极强大的商业应用化特质。这种特质客观反映出中国社交应用变现速度之快甚至超过美国原版,类似情况在后续若干代细分产品上将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3)社会化问答

知乎是中国社会化问答的领头羊,但知乎效仿的是美国社交问答网站Quora,社会化问答在美国的数字商业历程中并不是一个非常新鲜的产物,可中国知乎以深度内容特征获取到大量精英用户,并且得到腾讯的资本关注。(4)Instagram(简称“Ins”)

中国与Ins最接近的商业应用是图片社交Nice,另外还有包括“堆糖”在内的若干同质化应用。不同于Ins的强社交属性,中国的Nice或者堆糖同样呈现出良好的内容品质与弱社交的特征。

综上所述,我们会发现整个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轨迹具有三大关键特征。

其一,商业应用效应更强。如果说美国的互联网科技,以科技探索作为商业阶段的必然,中国则通常在科技深度探索与商业利益变现面前寻找平衡点。

其二,基建作用力不可忽视。中国所有的互联网数字商业都与运营商提供的基础连接技术进程密切关联,这已经在过去20年中得到充分论证,有理由期待5G网络为中国的数字商业提供更多上升空间。

其三,政策效应明显。政府在不同的时代对互联网商业具有不同的指导效应,而这种效应在过去的10年中得到充分重视,相信未来会起到关键的加速度作用。1.3 移动纪元与万物互联

2010年被从业者称为移动元年,而在数字商业业界另有一种界定方式,将2013年称为移动商业元年,这两种对于移动时代的不同界定标准并不存在冲突。2010年开启规模化互联网用户从PC端向移动端迁移,2013年则意味着经过三年大迁移之后,各大互联网战略集团开始在移动商业化路径上进入全新阶段。

从商业发展角度来客观衡量,必须承认2010年中国三大运营商为国为民做了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好事。如果搜索回顾2010年三大运营商的信息,我们会发现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争先恐后地在该年开展了一系列促销活动,统而概之,即签3G套餐送iPhone3S手机。中国的数字商业与硬件连接密切相关,而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最低限度都需要满足两个基础条件,其一是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其二是移动接入带宽的资费降低。而在2010年之前,中国互联网还远未达到上述两个基础条件。

当时,绝大多数用户所使用的是诺基亚或者摩托罗拉移动电话,尽管也被冠以智能等标签,但是以塞班为操作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与后世所熟悉的iOS(由苹果公司研发的移动操作系统)与安卓存在着天壤之别。另外,运营商的移动网络费用高得离谱,曾经有一位用户在2008年和2009年在网上晒自己的通讯账单,当他大量使用2G网络连接移动互联网时,单月近万的流量费用足以让绝大多数网民望而却步。

而2010年三大运营商跨出具有历史代表意义的这一步,切实打破了原来存在的技术与运用壁垒。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套餐的方式获取到苹果电话,体验到了来自iOS操作系统的便利性;另一方面3G套餐已经能让绝大多数网民以每月100~300元的价格就可以享受到移动互联网冲浪的快感。

运营商牌照机制令移动带宽只能由三大运营商提供,而智能移动硬件市场的红利,则由多个战略集团在同一时期共同推入到快车道。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2010年以及后续三年间整个中国至少有四大阶层为智能手机的普及提供强大助力。

第一战略集团,以苹果与三星高端机为首的战略集团,满足了精英人群对于高配置智能手机的需求。

第二战略集团,三星的中端机满足了绝大多数白领阶层对于智能手机使用的需求。

第三战略集团,“中华酷联”(中信、华为、酷派、联想)四大国产品牌机,均为多年借助运营商营业厅进行用户售卖的基因。而在2010—2013年期间,借助运营商启动办套餐送智能手机的活动,“中华酷联”也为普及智能手机提供强大助力。中信、华为、酷派、联想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共性是他们都在很长时期内依赖运营商获取自身的商业利益,都在很长时间内无法真正接触他们的手机消费者与购买者;差异性在于中信、华为、联想的业务除了智能手机之外还有企业级与运营商级业务,包括基站与企业解决方案。而酷派绝大多数业务在于智能手机。因而,当运营商发现中国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趋于平衡点时,运营商降低移动互联网套餐补贴,中信、华为、联想仍然有机会依赖运营商级业务和企业业务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与增长空间,而酷派却迟迟找不到自己的出路。

第四战略集团,遍布两广地区的山寨机厂商。依赖深圳华强北与北京中关村,从200~800元价位的山寨机超过4000个品牌。尽管人们会认为山寨机本身不具备品质保障,但不可否认的是,山寨机为智能机在低收入人群中的普及起到了关键作用。

之所以将2010年视为移动元年,源于以下几大核心原因。首先,基础连接技术的环节产生了巨变。其次,PC时代数字产业从业者对于创新经验的累计,当移动商业价值窗口开启时,精准判断和降低试错成本有了参照。正如人类在技术巨变期所面临的挑战一样,互联网产业混沌阶段,人类同样是探索与盲从式地摸着石头过河。其中有一部分或许侥幸地找到了正确的商业路径,早早奠定了商业基础,而更多的尝试者尽管没有机会攀升到人生与商业的巅峰,但也在摸爬滚打中积累了自身的经验,形成了自身对商业价值的洞察,虽然这种洞察与经验未必是系统化的,但当移动数字商业的大门开启一条缝的时候,这些已经拥有经验的创新者们仍然勇敢地把脚踩进去,他们比行业“小白”拥有更多把握机会的能力。

人类所有的方法论均源于对过去的观察、沉淀、归纳、总结,并且在未来的应用中进一步地论证与修订,商业创新领域也不例外。如果将历史比作一条河流的话,我们会发现移动互联网的数字商业领域就像为无数潜水者提供了试水的空间,经验丰富的潜水者能够在这条河流中寻找到自己想要的宝藏,而经验不足者常常只能空手而归。PC互联网时代为其中一些潜水者提供良好的商业训练,让他们拥有更强的水性与水流规律的学习能力,当移动商业来临时,他们在同一条河流内,即便处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水域,仍然有把握寻找到宝藏。

最后,这一项常常容易被忽视,即源于PC时代格局的惯性。截至2010年移动纪元开启,中国的PC互联网已经形成了壁垒森严的战略抱团特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为BAT,三大巨头虽分别都有自己的核心业务,但是在2010年时均已初具互联网商业生态雏形。以百度为例,搜索引擎让用户看到的是根据用户的需求检索提供结果,而2010年3月末谷歌撤离中国,百度在空白市场的疯狂增长速度与其业务结构增长化相结合,构建起百度商业帝国升级的加速。以阿里巴巴为例,2010年时已经贵为中国电商领域头牌的阿里巴巴,当时正努力做着自身的产业升级,包括在那两年中将用户占有率最高的淘宝业务一分为三,分别对应C2C淘宝集市、B2C天猫商城、比价搜索引擎一淘网。如果说当时很多从业者尚未看清阿里巴巴想干什么,那六七年后再回顾,会发现阿里巴巴早已意识到未来用户会向B2C电商迁移,将更多企业以及品质服务聚焦在天猫商城,若干年后手握B2C电商六成江山的这一部署,就是在那时奠定的后世基业。再例如腾讯,如果说2010年的腾讯只是凭借自己的社交业务刚开启全方位商业触角的话,我们会发现社交QQ(一款即时通信软件)在桌面时代分发能力恰于2010年开始波动。用户向移动端的迁移,也就意味着任何互联网巨头都无法依赖原来的桌面产品优势实现有效地流量分发(智能移动设备操作系统内需求由垂直应用完成,应用与应用之间的分发效应较PC时代大幅度降低)。而腾讯一方面通过微信快速实现了移动布局,另一方面很好地将原PC业务社交关系转移到移动端,并且在游戏业务上重点布局。迄今为止,腾讯已经是中国最大的游戏运营商。与此同时,腾讯依赖社交的多产业布局的棱角在2010年刚刚展露,包括腾讯微博与新浪微博的较量,包括用巨额资金收购大量垂直电商TOP3的企业,包括实现生活落地的团购网站、落地团队的储备都在此刻开启,为腾讯帝国利剑出鞘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如果说BAT代表的是超级商业体力图延续在移动数字商业领域统治力的话,那么PC时代的各大垂直互联网行业也有着无数的头部战略集团渴望在移动商业中占据一席之地。下面我们一一进行阐述。

门户——无论是综合门户,还是垂直门户,移动互联网到来时,均努力实现业务移动化,不同之处在于,移动时代垂直APP(手机软件)满足用户需求,而门户时代特有的门户流量与子战略模块之间的分发特质相对弱化,因而门户业务转化为新闻资讯客户端独立作战变得尤其重要。

搜索——PC时代网页版搜索的统治力巨头百度,依旧保持了用户在移动端的强大使用惯性,但移动时代用户搜索行为入口的差异,也令移动搜索时代导航页搜索与应用商店内搜索独成一系。

SNS——错过了移动化最好时机的SNS垂直行业,并未因为移动互联网纪元的开启而有所复苏,当然,回溯历史会发现SNS领域错失的并不仅仅是移动互联网,还包括2008年与2009年是否应该启动SNS的IM(即时通信)化。移动时代,SNS全线式微,如果一定要说移动时代SNS还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惊喜,可能得将视线转移到腾讯系QQ空间应用,但QQ空间本身具有用户中心化特质之外,其架构游离于SNS与Blog(博客)之间,尚无法绝对归类于SNS细分领域。

微博——经历诸多微博恶战的新浪微博站到了最后,移动时代,新浪微博仍然是最大而且不存在“之一”的统治力社交媒体,不同于五年前微博被视为用户与用户的社交工具,而今的新浪微博更回归到社会化“媒体”的本源,连接着人与社交媒体信息,有着极强的传播辐射性。

电商——几乎所有的电商都垂涎于2012年与2013年的迁移战机,都谋划着怎样在移动电商领域独霸一方,与阿里巴巴PC电商划江而治,可结果表明,阿里巴巴仍然有着不可撼动的商业地位。

视频——PC互联网时代的视频巨头对于版权之战,于移动视频时代得到延续,经过大浪淘沙后,一部分一度在PC视频年代叱咤风云的公司逐步出局,而幸存者则在移动沙场继续互掐。唯一可以肯定的是,PC时代客户端特质的视频公司均绝迹江湖,而跨出单独视频业务寻求更大流量联姻的视频公司则显现出巨头特征。

本地生活服务——58同城网和赶集网强强联手,移动化进程颇为顺利,百姓网则在是否会被百度收购的传闻中逐步迷失。

数字阅读——一度被盛大系霸占的数字阅读市场,移动时代迎来变革,腾讯系接盘盛大文学,进而腾讯阅文集团问世,暗示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版权第一战略集团傲视群雄。值得一提的是,腾讯有着太多将热门IP变现的手段,包括游戏、影业、视频,甚至于用户皮肤增值。

论坛BBS——门户论坛时代已经落幕,垂直BBS和地区BBS依旧拥有不错的用户活跃度,移动时代依旧如此。

IM——桌面属于腾讯QQ,移动属于腾讯微信,似乎腾讯系社交基因在移动时代来临之际不减反增。

游戏——端游与页游的市场竞争依旧如火如荼,而手游市场则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东风迅速崛起,唯一不变的是,腾讯照样是游戏市场的头马,网易紧随其后,昔日如日中天的盛大游戏,似乎已经消失在茫茫人海。1.4 楚河汉界永不止杀

数字互联网的竞争已经从20年前的蓝海进入到极其惨烈的红海,在有些成熟的细分领域,呈现出绝大多数商业竞争格局恒定的趋向。在商业竞争理论中,多数产业的恒定结构为1~2家超级巨头控制产业60%~70%的规模,2~3家第二阵营巨头控制产业20%~30%的规模,而剩余10%的规模将由若干家第三阵营的战略集团进行厮杀争夺。该商业规律在互联网细分领域同样得到了有效印证。(1)互联网资讯

中国的互联网资讯是互联网产业最早崛起的一个时代产物。很长时间内,四大门户(新浪、网易、搜狐、腾讯)是资讯产业的旗帜,以海量且快速的信息分发模式著称,而随着内容价值的提升,凤凰网崛起,凭借差异化的品质内容,迅速跻身资讯行业前列,门户时代由此演变为“4+1”的格局。而从商业实战的角度来说,四大门户只是一种称谓,而非战略集团规模的客观描述。尽管新浪、网易、搜狐都在2000年上市,但事实上资讯门户早就认识到用门户致力于用户的存储与流量的分发,发展更多增值业务获得盈利的组合生态商业模型。以此规则来衡量新浪、网易、搜狐的话,将极为明显地发现三大门户广告业务虽有上下之分,但整体而言可列入同一规模层级;不同之处在于新浪盈利增长点归于新浪微博与阿里巴巴的“联姻”带来规模可观的商业回报,搜狐则在门户之外重点资源聚焦于娱乐与视频业务,而网易则在游戏领域赢得仅次于腾讯的极大利益。与新浪、网易、搜狐不同的是,腾讯是四大门户中唯一一家以社交IM作为基础业务的公司,门户业务崛起反而滞后于社交软件业务,或者说腾讯的门户业务是社交软件流量分发的产物,这种反作用力的案例在中国互联网商业历史上只此一家。

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的时候被定义的门户时代,在移动互联网崛起时得到了有效的逆转,包括一点资讯和今日头条在内的新兴资讯类平台,对门户的新闻客户端业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果说门户资讯业务是以提供内容作为本身的价值关键点,新生代的资讯平台则以聚合资讯与信息推荐作为核心竞争力。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资讯业务与门户业务并不是对等的名词,相反,资讯业务的定义是高于门户业务的父级,而门户业务面临的真实威胁并非业务增长,而是来自于替代聚合资讯的产业科技。(2)互联网搜索

毫无疑问,百度是中国本土搜索第一巨头,而在百度的发展历程中,核心的关键阶段出现在2010年,如果说2010年之前百度的对手是全球搜索巨头谷歌的话,伴随着2010年第一季度末谷歌退出中国,百度的战略目标从对战谷歌转化为自我挑战。

截至2016年岁末,百度大约占据搜索市场规模78%~82%的份额(不同季度市场占有率略有波动),排名第二的360搜索,凭借导航页搜索获取10%~12%的市场规模,搜狗搜索则以5%~7%的市场份额名列第三,带有互联网基因特质的搜狗,有微信作为接口优势,搜狗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内容的搜索引擎。

整体而言中国互联网搜索市场四平八稳,唯一不同的是,当互联网从PC时代进入移动时代,用户的搜索行为发生了一些相应的变化,如果说PC时代用户是习惯于在一个搜索网页进行搜索,而在移动时代用户至少会产生三种截然不同的搜索动作:其一,应用内搜索;其二,应用商店内搜索;其三,搜索引擎或导航页搜索。这有可能暗示影响互联网搜索行为的因子始终没有泯灭过,即便是第一巨头百度,都无法阻碍在移动搜索时代其他搜索引擎的崛起。(3)电商

首先澄清一个观点,对于诸多消费者来说,与电商最直接的感性认知是一个又一个存在于智能手机的电商APP以及堆满公司前台的快递物件,实则不然,电商概念与网络购物概念存在着较大差异。绝大多数消费者意识中的电商,就商业研究角度而言,等同于“网络购物”,而商业研究术语中的“电商”范围较网络购物要大得多。上文提到过,中国的网络购物市场规模在2016年岁末时接近5万亿元,而这5万亿元左右的市场规模大约占据中国电商市场规模的1/4;商业研究范围内的“电商”概念,除去消费者熟悉的网络购物之外,还有B2B电商、在线旅游产品交易等,而它们恰恰处在常规意义消费者认知范围之外。

按照商品提供者与商品购买者的不同,电商业务可以区分为B2B电商、B2C电商、C2C电商和C2B电商四大类别。

B2B电商——中国第一战略集团隶属于阿里巴巴,占据中国B2B电商45%~50%的市场规模。第二战略集团隶属于敦煌网、慧聪与兰亭集市三家公司,市场规模累计占据整体B2B电商的38%~42%。剩余约10%的市场规模由10~12家电商公司组成。

B2C电商——第一战略集团阿里巴巴天猫商城占据B2C电商市场规模的58%~60%,第二战略集团京东占据整体市场规模的27%~30%,剩余10%~12%的市场规模由亚马逊、当当、1号店、唯品会等第三战略集团构成。

C2C电商——第一战略集团阿里体系淘宝集市占据C2C市场的96.5%~98%,剩下不超过3.5%的市场份额几乎可以忽视。

C2B电商——中国的C2B电商与C2M或C2F电商,在认知和定义角度方面始终存在着不同,因而无法从商业研究角度对C2B电商的研究范围、认定标准达成高度一致,这部分不存在权威性的行业份额的规模可供参考。(4)互联网本地生活服务

58同城网、赶集网与百姓网是互联网本地生活服务的核心。虽然58同城网与赶集网合并,而百姓网则在过去数年内不断传出会被百度并购的消息,但该领域并未崛起过能与这三家抗衡的某一综合性生活服务巨头。

互联网本地生活服务领域还有一些细分类别,在此不一一列举。(5)互联网旅游

如果说互联网资讯、互联网搜索、互联网电商与互联网本地生活服务隶属于高价值区段选系于数字连接的话,互联网旅游产业价值链分析则截然不同。旅游产业的高价值区段始终出现在线下,在线旅游平台仅仅扮演着连接的角色。

互联网旅游产业板块本身有内置的细分领域,下面做具体分析。

OTA(在线旅行社)——中国六大OTA有携程网、艺龙网、去哪儿网、阿里飞猪网、途牛网、同程网。如果说携程网和艺龙网是以商旅航线与商旅酒店作为出发点的老牌OTA的话,去哪儿网则缔造出了搜索信息检索与比价这一全新的价值创新高度。阿里飞猪网拥有阿里系强大的流量优势,途牛网以旅行线路以及深度服务闻名于世,而同城网则在景区门票业务上占有相当不俗的竞争力。

UGC(用户生成内容)——中国三大旅游UGC巨头分别为蚂蜂窝网、驴妈妈网、穷游网。基于用户产生内容也有一些分类方式将其中一家列入OTA序列,通过深度攻略与用户问答形成互联网旅行者的高度黏性,并且基于用户大流量进行旅游产品的售卖与变现是UGC网站的统一商业路径。上述三家网站在旅游产品售卖与变现程度上有阶段性的区别,但是整体核心竞争力均靠拢于旅游内容电商,且用户黏性巨大。

旅游目的地电商——伴随消费升级与服务升级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目的地旅游正在为国内旅游爱好者所青睐。截至2016年岁末,旅游目的地电商领域有不少于3500家公司在竞争,其中不存在高度聚合性大战略集团。主要的服务旅游目的地方向通常为东南亚潜水游或东北亚滑雪游,或欧洲与美洲商务游。

旅游工具类——旅游工具类的核心特质,是旅行过程中的功能诉求满足,包括对整个航旅实现监测、值机与订票退票业务的航旅纵横,也包括在旅行过程中可以提供语言支持的旅行翻译官,在旅行前可以对所有行程准备与物件准备提供支持的旅游清单,在旅行过程中可提供住宿便利的途家网,能让用户在不同于酒店民宿或别墅环境中获得度假的别样体验,等等。

其他类——由于旅游产业的细分功能需求有壁垒且相互关联性并不强,因而其他类中还是云集了一些刚性存在,但无法彻底归类于旅游的一些互联网应用,比如12306。12306作为国家铁路总公司官方推出的应用,是几乎所有订票者所需要的一款工具类应用,用户使用12306的目的未必是旅行,也有可能是求学或商务出行等,并且12306也是大量铁路旅行者的刚性入口。再比如航美在线,作为中国排名第一的机场传媒航美传媒的事业单位,航美在线为用户在旅途场景中提供互联网连接服务,能让用户在公路旅行巴士的途中享受互联网,并且可以提供针对性更强的增值便利。(6)互联网视频业务

中国的视频类公司都面临着成本居高不下与变现手段有限的挑战。众所周知,视频类业务需要高版权投入、高服务器投入与高带宽投入,而变现方式又局限于广告业务、用户付费与版权分销,这令绝大多数的视频运营商处在微利或者亏损的状态。尽管如此,用户对视频业务的喜爱以及用户时长都显示视频业务在中国互联网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不同于任何一种互联网细分行业,视频业务有着强大的遐想空间,而一些在传统PC视频业务之外的格局正在逐渐出现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中,诸如2015年、2016年横空出世的直播业务,再诸如2016年、2017年正在得到资本重视的短视频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是视频业务的有效补充,只是与传统视频业务巨头分属不同发起者和不同商业利益单位。1.5 万物之源与移动之元

上文提到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第一个具有里程碑的时代是门户时代,门户时代满足了用户需求的核心价值便是提供资讯,在门户入口时代之后中国又经历了搜索入口时代、社交入口时代与兴趣入口时代的进化。纵观整个中国资讯产品进化史,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一条资讯产业的核心价值模块,即整个资讯产业可以划分为资讯的提供者、资讯的产生机制、资讯的内容、资讯的社交和资讯的场景五大核心模块。

以门户入口时代为例,资讯产品的提供者为资讯运营商及门户网站,门户网站不同于传统的报纸与杂志,而是采取了免费的方式,这是门户网站能够吸引大量用户的重要因素。而第一批用户之所以会被互联网牢牢捆绑形成高度黏性的重要特质,也是因为用户发现,原来自己不需要花钱去购买报纸和杂志,就能够免费看到高质量的新闻资讯。从资讯的产生机制来说,传统的报纸有日报、周报,而门户网站通常采取每日四次更新到八次更新的工作机制,用户能够看到更为动态、更为及时的资讯。这种运营方式对于用户资讯体验而言,较传统的纸媒进步何止一日千里。需要正视的是,门户入口时代亦存在着系统价值模块的缺失与不足,举例来说,门户网站所提供的内容核心源于三大渠道:第一,根据中国新闻资讯管理机制指定的白名单资讯源信息,门户网站可予以刊登;第二,与其他纸媒签约授权的内容可以转载;第三,就体育、娱乐、民生角度资讯,门户网站可以自主采编产生内容,这些内容更多来源于官方或者准官方,而在用户产生内容方向重度不足,用户获取信息资讯的内容底级页,系强信息、弱社交的产品设计理念。在门户入口时代,用户唯一能够产生社交的通道为内容页下方的用户评论模块,而用户评论模块恰属于陌生人社交,且用户一旦离开就不会第二次进入,进而言之,用户与用户之间缺少信息互动(一个用户阅读一个内容底级页并且在下方留下自己的评论,当用户关闭内容底级页后再也不会第二次打开去观察其他评论者对本人评论产生什么样的评价)。另外,由于门户网站绝大多数用户使用场景为在电脑前操作,因而用户对门户入口时代的资讯获取场景几乎是恒定的,唯一能够界定的是根据用户的时间与特性可以区分为工作时间与网吧时间。

值得深思的是,十多年前门户入口时代崛起时,中国的网民普遍处在信息匮乏的状态,而这种匮乏状态也从内延和外展同时驱动了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