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辈子做个富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3 01:44:47

点击下载

作者:李冬华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这辈子做个富人

这辈子做个富人试读:

第1章 丢掉对财富生活的误解

成功依靠实力。但是,所谓实力,并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那样是金钱、关系、学历,等等,而是一种本分做事的能力。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是成功的铁定规律。没有必要艳羡那些生来富足的人。每个人的心灵成长过程都是平等的,好的心灵成长环境能给人一生赖以立足的资本。

生活中,我们常把富人做事的机巧归于道德问题,从而感叹不公平。其实,这其中包含许多误解。如果你想成为有钱人,就要从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上去理解他们,朝他们靠近。

多穷算穷人,多富算富人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开始连篇累牍地谈论富人与穷人。那么,谁是富人?谁是穷人?遗憾的是,谁也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相对于农民,城市中人多是富人;在城市,相对于普通工人,包括官员在内的白领阶层是富人;在白领之上有金领,与这两个阶层相当的是中小企业主。到财富的最顶端,则是较大的企业主及一些比较另类的富人。对于上班族来说,相对没有收入的人,大概算富人;但跟老板们相比,当然是穷人。

关于这个概念,大家都是按照各自内心的标准来发表意见,因此心里的标准很可能都不一样。有人曾戏言:“奥拓车主打人,是人民内部矛盾;宝马车主打人,那就是阶级矛盾。”可见,情感决定姿态。

在定义不明确的情况下,任何争论其实都是毫无意义的,只能把事情弄得更糊涂。

多数人对富人印象不佳,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在怎么致富、致富的程序以及致富以后财富怎样处理等事情上的相关法律和程序都还没有跟上。而人们在生活经验中发现,有些快速致富的人不是正正当当在法律和政策允许下致富的,而是依靠特殊的关系、门路,甚至是腐败和犯罪。

然而这个群体不是富人的全部。在市场机制发育较为健全的地方,比如温州,很多人的财富或许已经过亿,但绝大部分商人的财富是依靠企业家精神创造出来的。把他们放到法治最为健全的国家,这些人也依然会成为富人。

其实,富人与穷人概念的划分,说到底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分歧。有些人把它作为一种武器——用以攻击对方立场的武器。而这种武器往往只钟情于整体概念——穷人群体和富人群体,把激情倾注在缺乏清晰界定的群体概念上,而不屑于描述具体的个人状态。争论者在争论中燃烧道德与正义的激情,却很可能对街角需要帮助的人视而不见,实情往往如此。因此,这样的正义,很可能是伪正义;这样的人道主义,很可能流于伪人道主义。当然,这样说并不等于让人们放弃思考和改变。

社会群体间的分裂对立,不会有任何正面结果。穷人的不满和愤怒只是一种慢性精神腐蚀剂,不可能改变穷人的境遇。至于富人,在财富耀眼的光芒后面,往往又无法掩饰内心的忐忑甚至恐惧。经常有富人被暗杀或者自杀的新闻,忙着把家人和财富向海外转移的更是屡见不鲜。穷富对立的社会不可能成为一个正义和健康的社会,它让人无法形成稳定的预期。

其实,仔细想想,只要存在实际利益分歧,哪个社会都有人不高兴。

现在,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措施,试图实现财富上的平等,“调高、扩中、提低”的收入分配改革框架已然廓清。尽管我们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前景可以期待。而且与美好分配政策相配套的,我们的制度、法令也在相应跟上,努力弥合着横亘在穷人和富人之间的距离。

除了制度改革、完善之外,社会要走出穷富对立的恶性循环,也需要各个群体具备一种和解的精神诉求。现实是什么固然是重要的,但对于在不断进步着的社会来说,希望是什么可能更重要。其实,尽管舆论对富人多有否定,但调查发现92.9%的人仍然“希望成为富人”,毕竟人们都希望自己过得好些。

规则的公平与结果的不平等

事实上,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并不能保证结果平等,因为即使公平竞争也会有输赢,但因为公平竞争本身包含了起点公平与规则公平,所以这种输赢是公正的不平等,是应该可以接受的。

田野和张千是师范大学时的同学,两人是同乡,都来自农村,上学时十分要好。两人的家庭情况差不多——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田野更糟一些。田野母亲早丧,和年老多病的父亲一起生活。在那个年代——20世纪90年代末,学费也是东拼西凑来的。张千比田野要好些,不过家里也不宽裕。大学四年级,田野都是打工挣生活费,甚至最后一年的学费都拖欠了,学校要他还了学费才发给毕业证。毕业前,田野在学校所在城市找了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他不想依靠做老师赚取稳定却有限的钱。田野为人踏实幽默,肯吃苦,人际关系好,深得老板器重。他的薪水和职务直线上升,很快还了借款,拿到了毕业证,并通过工作,近水楼台,在这个城市很快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车子。

张千到了一所县城中学教书。尽管工作好几年了,不过通过他那不得志的样子,谁都看得出他的生活并不如意。那些联系不多的同学也大概听别人说过,他的母亲身体不好,治病花了不少钱,因为条件不好,女朋友一直不想结婚。说起好朋友田野,他羡慕中甚至有几分揶揄,他说:“他那样子,对谁都嘴上抹蜜似的,我可做不来。”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智力和体力上并不如人们想像的那么大。一件事这个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只是做出的效果不一样,往往是一些细节的功夫,决定着完成的质量。

假如一个恃才傲物的职员得不到老板的赏识,他只是简单地将原因归结为不会溜须拍马,那就太片面了。同样,假如你第一次去办营业执照,就和办证的人吵得不可开交,可以肯定,你开的那个小店永远只能是个小店,很难做大。这样的心态别说投资,连日常理财都难做好。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恰恰把这些误解为社会风气问题,从而感叹生活不公平。

关于穷人和富人的话题有人提出过这样一个假说:在一个系统内,初始状态是有富人也有穷人。然后,我们让系统内的所有财富重新平均分配给系统内的每一个人。结果会怎样?只要一个小时以后这样的均衡就会被打破。比如:有人拿着分到的钱去下馆子,而有的人用分到的钱去开馆子,一个小时之后,财富就又不平均了。一年以后,或者再长一点,五年以后,原来富人中很多还会是富人,原来的穷人大多还是穷人,又回到了初始的大概状态。

如果你要选择成为有钱人,就要从观念、思维方式到行为方式,朝有钱人靠近。要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劣势等,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适合做什么行业、担任什么职务。只有那些找准了自己位置的人,才可能有成功的机会,但有一点,任何行业中的成功者都必须具备如下品质:敢想、敢干、吃苦耐劳、锐意进取,所谓“天道酬勤”就是这个道理。

从起点上看机会均等不均等

情愿做一个平凡的孩子

在电视上多次看到,一些孩子因为父母的关系或一些偶然的机会成了明星,多次被媒体曝光,多次面对别人的夸赞,之后广告、片约接踵而来。在拥有成就感之外,人们看到了孩子眼中更多地对金钱的崇拜和对名利的向往,和他们身上不知不觉滋生的优越感。不知道他们的父母是出于怎样的一种心理,这么热衷于把孩子推向人前。

也许你会说,这是父母在为子女争取机会。是的,也许这些孩子能够上更好的学校,面对更有利的环境。但是,每个人的心理成长过程都是一样的,在这方面人人平等,而且童稚的心灵更需要一个平静、纯净、自由、温暖的外部环境。否则,他的人格将是不完整的。

如果非要说机会的平等与不平等,心灵成长的机会似乎更加难得。一个人外部条件可以通过努力去适应,而心灵环境却是不自知的,它在无形之中,影响人的一生。

谁更可怜

有人可能会说,这样一番话不过是想给穷人以安慰,可事实上富人的许多机会,穷人是望尘莫及的。有人调侃军校内部考试:有关系的站这边,没关系的站那边。我们不追究这番话的真实性,事实上,在如今的社会,如果你真的想做出一些事情并非没有机会。

如果我们看2008年成功发射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也许会看到事情的不同。这三位航天员无一例外都是穷人家的孩子。

翟志刚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龙江县,读书时代,父亲长年卧病在床,目不识丁的母亲靠卖炒瓜子供几个孩子读书。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到街上卖炒瓜子,晚上用她粗糙而又裂着口子的双手,将一张张发皱的角票分币点捋平整以供儿女上学。翟志刚每每见此,心如刀绞,甚至不忍继续读书。

刘伯明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依安县一户普通农民家中,家里要同时负担5个孩子读书,以种地为生的父亲已经深感乏力。刘伯明为了节省费用高中不住校,一年到头每天骑车往返。

景海鹏生于山西运城农民家庭,小时候父母靠捆扫帚挣钱,供他们兄妹三人上学,家庭十分困难。景海鹏还差点因此辍学。

从小艰难的生活使他们养成了坚毅的性格、拼搏的精神,从小就参加各种体力劳动锻炼了他们的强健体魄。正是那样的生活给了他们各种锻炼机会。或许,说这种锻炼是机会,会招来骂声的——因为没有人天生乐意受苦,而且和某些人相比,这种生活的确是不平等的。

相对于农村孩子,城市孩子大多算是条件好的。然而城市狭窄的生活空间、市侩(甚至说是势利)的生活气息、快餐似的人际关系——这些毕竟是客观存在的——也会无意中给孩子们以影响,也许一个城市人会带着轻视的眼光看农村人,但带着那样一种不自知心态生活的人们无疑是更可怜的。

笔者不是鼓动人们有意去过苦日子,只是想告诉那些低起点的人们:

也许如今你正在生活中受着煎熬,也许当你看到那些条件优越的人会感觉不平和委屈,不过请记住吧,生活给了一个人这方面的照顾必然会相应地剥夺他的另一面,那些清贫的人如果肯抓住机会磨炼自己,他的人生经验和生活技能一定会越来越多,在物质和精神上都会越来越富有!

仇富问题

其实,大众层面甚至从来不存在所谓的“仇富心理”。我们为什么不仇恨比尔·盖茨?为什么不仇恨马云、成龙这一类富人?大众所仇恨的总结出来大概有两点,一是某些富人赖以致富的非法的不公平的手段;二是某些富人致富后的张狂和恶行。

一些人的发迹并非光明正大,他们趁改革之机巧取豪夺,鲸吞国有资产和集体财富,一夜暴富;一些人对自然资源狂采滥挖,肆无忌惮地破坏生态环境,危及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子孙后代;一些人目无国法,走私贩私,偷逃国税,骗取贷款,制售伪劣商品,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一些人暴富之后奢侈无度,沉溺酒色,嗜赌成性,败坏民风民俗;一些人恃财倨傲,欺贫凌弱;一些人匪气十足,欺行霸市,豢养打手;一些人凭着民众捧他,有了名气后聚敛财富,却向境外转移财产,身带多国护照,一有风吹草动就准备溜之大吉。大家对这些人心存愤懑和鄙视,是出于人间道义和良知,不属仇富的心理活动。大家“仇”的是这些人的丑恶行径,而不在于他们有钱。

公平竞争,输家会心服口服,赢家也连称“承让承让”,结局皆大欢喜。如果赢家以为天下第一,这下可不得了,开始鄙夷输家,侮辱对手。那就过分了,是犯了不谦虚的大忌,结果大家看不下去,就有好汉站出来,把他也轰下台去。

即使你是胜利的富人,大家都是失败的穷人,你也不可张狂,非得跟大伙过不去。穷人无钱看病,你偏说好玩;穷人无子,你偏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穷人秃顶,你偏说光道亮;穷人舍不得吃喝,你偏说鲍鱼越来越不好吃;穷人居无片瓦,你偏说我的大屋多得住不过来,只好专门来养猫儿狗儿。这样做,你倒觉得舒服,可穷人却觉得受辱。

当然,现实中,在个人层面上,某些人身上也确表现出“仇富”心理的泛化和偏激化。比如对一切富者都怀有愤慨态度;用非理性的方式向富者表达愤慨、讨回“公道”;更有甚者用肆无忌惮的手段向社会发泄“仇富”的愤怒情绪。这无疑是不正确的。

不是富人的后代,就做富人的祖先

不管何种职业,光环下的人永远是少数

人们总以为演员或运动员是这个时代的宠儿,名利双收,风光无限。人们总是拿那些奥运冠军举例:看,国家奖给谁100万元,地方上又奖给多少万元,给哪个厂家做代言送了辆宝马;哪个演员拍某电影一炮走红,随之身价剧增……因此,越来越多的父母眼红耳热,挤破头皮将孩子送去学艺术、学表演、练体操、学游泳,以期在不久的将来有如此收益。

最近笔者看到一篇报道,以前的某全国长跑冠军,退役后生活艰难,在某商场开的服装店一天卖不出几件衣服,开始时因为有些名气,商场和厂家都有些优惠政策,一个月平均下来也只能赚1000块钱。如今,时过境迁,商场之前答应的免租金时间两年到期,在该商场物业管理部门工作的丈夫失业,生活于是更为窘迫。一家三口挤住在合租房中,为了节省花销不能回家过年。

媒体还曾报道过东北的一名曾获得过世界冠军的运动员,在退役后没有一技之长工作难找,而当了一名洗脚工,后来在政府的帮助下开始经营小本生意。

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在社会上谋求职业的范围比较窄。对于大多数运动员来说,转行就意味着坎坷与艰难。做演员也是如此,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幸遇到大导演、出彩的剧本,更多的是没有门路、没有机会的人在苦苦挣扎,甚至最终为了过上好日子不得不牺牲一些东西。

如果你了解这样的情况,就会懂得,任何行业,炫目的光环只属于少数人,而且今天的光彩与明天没有多大关系。其实,生活中大多数都是像我们这样在为明天默默努力的人。如果你想富有,倘若没有特殊的背景和条件,那首先要选择面对现实和接受现实。“一无所有”让穷人产生改变的冲动

许多年轻人都喜欢拿自己和身边的人对比,对比的结果是:“我所以如今生活不济,都是因为没有一个好爸爸,如果我的爸爸像某人的爸爸那样有钱、有门路,我肯定比他混得更好。”

其实如果用心分析一下,我们会发现那些影响深远的亿万富翁大都是白手起家者,而非家族产业继承者。李嘉诚的父亲早逝,作为家中长子,为了养家,李嘉诚15岁时被迫辍学走上社会谋生;任正非的父母是老师,任正非是家中长子,下有6个弟妹,少年时代家庭甚至到了生存都难以为继的境地;马云生于非常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一家戏剧协会的负责人,母亲在一家钟表厂上班,三个孩子交完学费,家中生活已不宽裕;牛根生由于家境贫寒,出生不到一个月被父母卖给一户牛姓人家,少年艰辛,工作从刷瓶工起步。

特别是那些生活在窘迫环境中的人,他们在少年时代往往就有一种改变命运的冲动。那些来自艰苦山区、贫穷农村以及闭塞小县城的人,你千万不要小看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他们并不具备什么先天优势,或通过考学,或通过打工,就凭着要在大城市出人头地的强烈愿望,从最底层开始,艰难地往上爬,渐渐占据重要位置,以至于到后来,比土生土长的居民更像城市人了。不知道你是否读过美国人约翰·富勒的故事:

富勒家中兄弟姐妹7人,他从5岁开始工作,9岁时就能赶骡子。富勒有一位了不起的母亲,她经常与儿子谈到自己的梦想:“我们不应该这么穷,不要说贫穷是上帝的旨意,我们很穷,但不能怨天尤人,那是因为你爸爸从未有过改变贫穷的欲望,家中每一个人都胸无大志。”这些话深植富勒心中,他一心想跻身富人之列,一直努力追求财富,12年后,富勒接手一家被拍卖的公司,并陆续收购了7家公司。谈及成功的秘诀,他总是用母亲多年前的话回答:“我们很穷,但不能怨天尤人,那是因为爸爸从未有过改变贫穷的欲望,家中每一个人都胸无大志。”富勒在多次受邀演讲中说道:“虽然我不能成为富人的后代,但我可以成为富人的祖先。”

那些白手起家的人们正是靠着改变命运的强烈欲望一步步走出来的。

富人也许跟你想像中的不同

人们常用“温室里的花朵”来形容生活条件优越的人,其实很多时候,这个评价温和地表达了人们的偏见。

晓晓生长在单亲家庭,跟着收入不高的母亲,从小经历过不少事。洛洛和晓晓是同事,家庭条件优越,是个名副其实的富家小姐。对于洛洛,晓晓从开始就生出几分排斥,认为在人生经验上自己要优越得多。

洛洛在公司里对谁都微笑,对不喜欢的上司或公司的问题,也常是选择说好话。晓晓认为她是个没有思想的好好先生,时常对其他同事说,洛洛没受过苦,不懂得人情世故,故意营造出孤立洛洛的氛围。

有一次,同事一起逛街,其中一个人被车擦了一下。其实,这根本算不上什么事故——因为没人受伤。一群人吵着要司机负责。晓晓更是火冒三丈,觉得应该先打压司机的气势再说,于是冲着司机嚷,威胁要报警。

争吵越来越激烈,双方心情越来越糟,却丝毫不能解决问题。这时洛洛站出来拦住晓晓,开始对司机好言相劝。

在回去的路上,晓晓开始抱怨洛洛,认为她在与世无争的环境中长大,害怕与人争执,喜欢不了了之。

洛洛的回答却出乎意料:“横穿马路,责任在我们,而且并没有人受伤。就算警察来了,我们也没理。何必在路边浪费时间又丢面子呢?”

其他同事也觉得有道理。难道不是这么回事吗?事后晓晓认真地想了想。从那以后,她对洛洛的看法开始转变。后来随着交往的加深,晓晓渐渐和洛洛亲近起来,因为洛洛对生活那份豁达和务实的态度越来越让她由衷地钦佩。

不错,挫折越多,人生经验会越丰富。然而并不是经历过苦难,智慧就会自动找上门来。洛洛没有经历过晓晓那些苦难,但她也有自己的生活,她的经历也可以让她获得“养分”。晓晓之前认为幸福的有钱人都比较浅薄,当然是一种偏见。

那些幸福的有钱人并非都是闭着眼睛生活在这个世界,他们也有历练,有自己接受事物的方式。如果你一直带着偏见生活,并固执地与他们划清界限,那么从现在就开始改变一下吧,因为富人中也有许多是值得交往的。试着与他们交往,可以弥补你的人生缺憾。

第2章 富人的心态比你好

天天怨天尤人的人永远富不起来。富人大都忙着赚钱,不愿把时间浪费在嘴上。富人们看事情大都很实际,他们往往能享受最世俗的快乐,他们的热情大都放在抓紧时间赚钱上了。

一些人对富人有一个误解,评价也多和“奢靡”、“堕落”、“张扬”这些词相关,其实,那些白手起家的富人大都拥有一套朴素的生活哲学:勤勉、自信、节俭、节制、务实、坚忍、踏实……心态是决定一个人生活状况的重要因素,这才是真正的富人心态。

不要总对自己说“没钱”

人们总是说:“我是穷人,条件不够,我不想冒险……”就因为这样的想法错过了很多机会。

林林和丈夫江涛原是广告公司做图文设计的同事。两人结婚后,江涛就跳到亲戚的公司工作。不久,林林怀孕辞去工作。江涛新公司效益不好,半年没拿到多少薪水,也辞掉了工作。恰好在这时候,附近有个店面要转让,位置好,客流量大。江涛想盘过来,专做家乡特色小吃。江涛的妈妈是厨师,也答应过来帮忙。江涛还专门做了调查,这个城市家乡的小吃还真不多见,这个生意一定能做得红火。

林林想的却不一样,她对江涛说:“我们现在没什么本钱,你把我们的储蓄拿出去,万一挣不着钱怎么办?你还是找个踏实工作吧。”

江涛拗不过林林,只得重新找工作,但由于从业时间不长,工作迟迟找不到。尽管后来做了份兼职,收入也十分微薄。

很快,孩子出生了,家里的收入很少,林林很焦虑。附近那个店面被别人盘走,开了小吃店,生意十分兴隆。林林每次路过总是说:“唉,没办法,谁让咱们没钱租呢!”事实上,当时他们手中有些钱,想想办法是能够拿下来的。

现实中总是有些人像林林一样,首先给自己扣个“没钱”的帽子,于是很多机会就在这顶帽子的遮蔽下逃走了。

一个农民的孩子渴望上大学,父亲告诉他:“我们没有钱,上不起,这是我们的命啊!”结果孩子真的就接受了这样的命运,一生走不出紧巴巴的日子。

一个没钱的妈妈总是向自己的女儿灌输:“孩子,我们没有钱,所以只能节衣缩食,不要羡慕别人。”结果这个女孩子从小就吝于打扮,以致到出嫁的年龄依然穿着打扮不合体。不懂得把自己变美一点的女孩子在婚嫁上大多是吃亏的,哪个白马王子不希望自己的情人漂亮一些呢?结果女孩子只能嫁给门当户对的穷人家——你看,最真实的生活大多是这样的。

生活中,许多人常常把自己定义为穷人,结果我们当真穷了一辈子。正是“我们是穷人”的想法控制着思想,结果便用只能满足温饱的标准来限制自己的行为,结果呢,我们自卑了一辈子,也没能走出原来那个圈。

尽早丢掉虚无的理想

才情不等于才能

现实中有许多人胸怀大志,想法新颖,但总是与现实生活隔着一段距离,不能融入世俗环境中,结果让理想与抱负在无情的岁月中被一点点消磨掉了。

元元一直不认同同事雅俐的生活方式。她们在同一所县城中学教书,雅俐比元元早一年毕业来学校,两人住同一宿舍。在元元眼里,雅俐过于务实。雅俐早给元元讲了许多生活常识:去哪里买东西方便;去哪个银行存钱利息高;这里气候如何,穿什么最合适;和校长应该怎么相处;在学校和人相处不要说什么样的话……元元后来甚至认为雅俐对她这种“照顾”,不仅仅是出于热心,更是出于一种本能的生活方式。其实雅俐和元元同岁,但雅俐说话办事的方式看起来比元元成熟得多。

元元自认为有远大理想,不过又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理想是什么,该如何去追求,她终日一副郁郁不得志的样子。看着雅俐整日不瘟不火、开开心心的样子,元元感觉很难理解。

一年后,元元辞掉学校的工作,到北京找工作。她换了很多种工作,文员、电话销售、网络编辑、图书编辑,最近才在一家杂志社安定下来。五年时间很快流走了,元元还是一名普通的编辑,薪水不多,显得比别人忧郁,却依然感觉自己是有才华的,一直在追寻理想,可是不知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不久前,元元突然接到雅俐一个电话,这让她很吃惊,因为她们一直没有联系。

雅俐现在是公司的总经理了。她说,想到元元很有文才,可以介绍元元到北京公司工作。

其实,在元元走了几个月后,雅俐也辞掉了学校的工作来到北京,不过雅俐从一开始就决定做编辑。她在一家图书公司一直做了五年,这五年她从最基本的校对、写稿做起,到策划、经理助理、部门主管。她从点滴学起,每天都做着实实在在的小事,每天都快快乐乐,渐渐熟悉了图书运作的每个程序。去年,公司给她投了一笔钱,她和原来的两个同事一起到上海开分公司了,公司独立运营核算,目前情况良好。尽管电话中,雅俐一直和元元感叹:“每天累死了,又得管家又得工作!”可是,从雅俐爽朗的声音中,元元听出雅俐的踌躇满志和最真实的快乐!

雅俐的电话对元元打击不小,当年在学校自己还感觉雅俐是个务实没有情趣的人,为什么在同样的五年却产生了这么大的差距呢?其实,元元自己心里最清楚,如今自己是多么地俗气、爱钱,每天都会为一些小钱小利在心里算计好久。自己肚中那所谓的才情早同柴米油盐、铜臭气息混为一谈了。

生活中不乏元元这样的人,他们在学生时代往往被赞扬声包围,但参加工作后却遇到了比他人多的阻力。

才情是不等同于才能的,生活中永远不乏有才情的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往往因缺乏世俗的态度,流于情绪化,被才情阻碍了前行速度。一个既有才情又有才能的人,能体悟“大俗即大雅”的处世哲学,懂得通过世俗的方式,展现自己的才能。

世俗一点没什么不好

许多刚走入社会的年轻人常常会看不惯许多东西。他们强调“平静”,认为那些细细规划生活的人是俗气的。他们认为重视现实价值,就不得不抛弃诸如道德伦理、爱情之类的精神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慢慢懂得了那些年轻时最视而不见的东西:金钱、房子、安定的生活,对自己原来如此重要。艰难的现实生活使他们变得锱铢必较,变为最不优雅的凡夫俗子,就像元元那样。

一个人如果能早些学会世俗,就能够更早让自己平静下来。要及早学会从寻找利息高的地方存款开始,踏出积累财富的第一步;从照顾好身体和情绪开始,努力提高生活质量。倘若想做CEO,首要的是成为复印和整理档案的高手。

学会世俗,意味着在现实环境中活得更诚实。“世俗”的人会发自内心地意识到自己要在每一天中拥有幸福。这种幸福存于衣食住行中,是触手可及的,而触手可及会让人更有行动力,让人朝着目标有计划地前进,而不是随心所欲地混日子。

做什么都可以成为绅士

在过去的年代里,职业对一个人的外在评价影响很大。比如,初次见面,你若说在银行、邮局、报社、医院工作,一定会受到很好的招待,而如果说是机械工或体力劳动的工人,别人看你的目光肯定是不同的。

到今天,这种情况改变了。吃上“皇粮”坐等发薪水的日子过去了,收入跟个人努力联系越来越紧,我们的社会也逐渐从“职业造就人”向“人造就职业”转变了。

不管你是一个木匠、一个鞋匠、一个农民、银行家或律师,只要职业和行为方式是合法的,你通过聪明才智赚到了足够多的钱,过上了足够好的生活,你就可以受到尊重。

任何“合法”的职业都是一种双重的赐福,它有助于从事它的人,也有助于它服务的人。

果农菜农通过劳动维持自己的家庭生活,但也对需求他的农产品的城市白领、商人、学者带来利益。裁缝通过他的生意谋生,同时也对农民、律师、建筑师等其他不能自己做衣服的人有利。因此,所有从事这些职业的人都可以成为绅士。

宏大的雄心和超常的努力会让一个人从从事相同职业的人群中脱颖而出。

一名将要毕业的大学生,对一位老航空工程师说:“我还没决定要从事哪个行业,你所在的行业人满了吗?”“底层是相当拥挤的,但高层有许多空间。”这是很有意思但又真实的回答。

没有一种行业或生意,在它的上层是人满为患的。那些最诚实和最具智慧的商人或银行家,或最好的工程师、最好的医生、最好的律师、最好的教师、最好的业务员、最好的裁缝师、最好的鞋匠、最好的木匠、最好的技术工人等最出色的人,无论在哪个地方都是最吃香的人,并有足够的事情要做。

这是一个创富的时代。任何一个在他自己的行业中优于别人的人,如果他的习惯是好的,人品是毋庸置疑的,只要他不停下来,财富自然会随之而来。

让你的座右铭永远写着“成为优秀者”,并依循它而生活,从事任何一个行业都会让你过上想要的生活。

别轻易说“算了”

一位园艺师向一名日本企业家请教说:“社长先生,您的事业如日中天,而我就像一只蚂蚁,在地里爬来爬去的,一点没有出息,什么时候我才能赚大钱,能够成功呢?”

企业家对他和气地说:“这样吧,我看你很精通园艺方面的事情,我工厂旁边有2万平方米空地,我们就种树苗吧!一棵树苗多少钱?”“40元。”

企业家又说:“那么以1平方米地种两棵树苗计算,扣除道路,2万平方米地大约可以种2.5万棵,树苗成本刚好100万元,你算算,3年后,一棵树苗卖多少钱?”“大约300元。”“这样,100万元的树苗成本与50万元的肥料费都由我来支付,你就负责浇水、除草和施肥,3年后我们就有600万的利润,那时候我们一人一半。”企业家认真地说。

不料园艺师却拒绝说:“哇!那么大的生意!一想就头疼,我看还是算了吧。”“算了吧”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一句口头禅,“算了”的背后是对希望的放弃。

事实上,许多时候有这样的举动也不完全是出于胆量和见识的欠缺,而是源于人们普遍的第一反应——“怕麻烦”心理。一个人突然有了好点子,等到将点子拿出来付诸实践时,发现先要做许多事情才能让方案展开,于是便打退堂鼓。“太麻烦了,我哪里有时间(有精力,等等)呢?”人们常常堂而皇之地说。

好朋友明中上了北大青鸟软件测试培训班,拿了毕业证后,找了一份薪金很高的工作。这让搞建筑的大志很羡慕,大志是半路出家进入建筑行业,虽然攒了不少经验,但是他知道进一步学习、拿个“证”是很重要的,比如考一个建造师证就很重要——至少工作机会和收入都会比现在多。

大志让妻子帮自己在网上查查建造师报名在几月份,在哪儿可以上培训班。妻子告诉他是在9月份,如今是1月,准备时间还算长。不过,家附近没有培训班,得到三环附近去上课。还有报名条件是“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大学专科学历,工作满6年,其中从事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满4年”,大志的条件是符合的,不过可能得到单位开一个证明。大志一听,想都没想说:“啊?!还开证明,又得跑那么远上课,就这也不一定考得上,太麻烦了!还是算了吧。”

生活中像大志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一个人需要一篇几页长的资料,有人告诉他可以去扫描室扫描下来,他想了想说:“太麻烦了,还得去看人家脸色,算了吧,我自己敲上去。”一个人的工资发错了,差100多块钱,同事鼓励他去找老板问问。他想想说:“算了吧,就100块钱,太麻烦了!”一个人被主管误解,同事好心鼓励他去解释,他想想:“算了吧,太麻烦,爱怎样怎样吧。”

你看,怕麻烦会让我们变成什么样子!

好多时候,我们习惯了过往日那种所谓“正常”的生活,把稍微的改变都称之为“麻烦”,正是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一成不变地固定下来。久而久之,我们变成了一个消极懦弱的人,各种财富和机会也离我们越来越远。

那么,如何走出这种恶性循环呢?说来也简单,你只要把自己的突破性想法和别人的突破性建议坚决地用行动表现出来就会不同。

别只为表面风光,要知道自己是谁

居次位是个必然过程

颖哲毕业后进入一家图书工作室,由于勤奋好学,书稿总能做到新手中的最好,很被老板看好。

公司要扩大规模,琐碎的事太多,老板决定找一个助手,颖哲被选中。

新生活开始了。

颖哲每天要监督员工签到,维持纪律,查看有没有人睡觉偷懒、上网聊天;负责接打电话、查收邮件、订水、订饭;进行招聘,接待应聘者;后来公司找了做饭、保洁人员,颖哲每天要负责登记菜的价格、斤两和钱数,检查卫生,甚至被老板派去买米买面。

颖哲还要负责挨个检查员工的书稿情况,并及时汇报,还要按老板的意思对他们进行辅导。登记每人的进度,及时传达老板的任务和新想法。给每个员工算出任务的截止日期及稿酬。

不过,颖哲手中的书稿任务并没有减轻。虽然涨了工资,其他人也都讨好她,表面上很风光,但她并不开心。她每天被种种琐碎小事纠缠着,写起东西来也找不着思路。每次刚进入状态就有事儿把思路拉走。不知道的以为她专业水平一定很高。但她最清楚,自己连一年都未做满,也还是个新手。

后来,颖哲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自己最近的目标是做一名出色的编辑。编辑工作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没有两三年的磨炼很难成熟。撰稿也包括各类稿件,要想每一类书稿都做得娴熟需要打好扎实的基础。而且只有专业做好,才能被认可,工作的路子才更宽,绝不能为了所谓的升迁而荒废了本职。

想清了这些,颖哲毅然决定辞去助理的职务。刚好,总公司调过一批员工,颖哲趁机和老板进行了沟通,做回了原来的工作。

颖哲刚辞掉助理时,不少人都说她“傻”,他们很奇怪,为什么放着高薪水、好职位不要呢?而事情究竟怎样只有颖哲自己清楚。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过程。把一件事由不熟练做到熟练中间有个过程,成为业务上的高手也需要时间的打磨。因此,如果你想掌握一门技术就要踏踏实实地钻研两三年;如果你是销售员想做到部门第一,也要让自己有时间踏实来做这件事;你立志把生意做到本地区最大,就要踏实把目前的业务做扎实。这个位置也许不起眼,薪水、收入也一般,是人群中最普通的一个,但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首先是要安心居于次要位置。

你可以立志,手脚每刻都不要停下,大脑也要不断更新,但行动切不要冒进。不要只看到一时风光,就贸然去争夺主要的位置,而忘记根本。要知道,不管是职场还是生意场,较量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实力,如果实力还没攒够,就很难获得最终的胜利。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颖哲的远见了。

糊涂的智慧

当一个人处于由劣势向优势过渡的时期一定要把握好“自信”的分寸。比如,一个新手在公司,因为做得好被老板多次表扬,更高的职务更高的薪水已经在向你招手。这时你要保持自己的优势,继续“苦干”,但千万不可“埋头”,要看清方向,明白升迁是综合多方因素的结果。

平时多注意与同事的关系,表现出你的热情。同时,把握“亲密”的分寸,如果被人理解为你在故意拉关系,就得不偿失了。懂得“大事明白,小事糊涂”的道理,韬光养晦,等待最佳的时刻出击。

就算是你处的位置在别人看来完全占优势,也要学会韬光养晦,保护自己。不然,你会更惨的。

一般来说,处于强势者大权在握,处在比较显眼的位置,这样,他受到的关注就必然多,所要应付的事情也必然多。这样,会让他把许多的精力分散在与人周旋、应付上。一个人如果没有安静思考的时间,长期处在显眼的位置指挥、领导、周旋、应付,久而久之,精力、健康、知识、智慧,都会受到亏损!

如此看来,如果你处于领导位置时,那么请尽量避免成为众人的焦点,你要避开不必要的繁杂事物,回到比较隐蔽的位置。这样的位置有助于人修身养性、恢复精力;有助于你不断反思、不断调整,拓展自己心灵的空间,强大自己灵魂的力量。这样,当你再一次投入到工作中,就会获得足够的智慧和精力去面对。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实力雄厚的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常常拒绝公众的原因。

其实,低调还常常是位居上风者的外衣,当你的优势显露无遗,无数的人就会来琢磨你,你的对手也会千方百计来想出新招来对抗你的优势。把自己摆在明处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对自己得到的利益不声张倒是一个好办法。

2005年,美国在华企业实现了强劲的、也许是破纪录的利润水平。不过从年底美国公司的报表或当时美国国会有关中美贸易的消息中,你很难看出这一点。美国企业界似乎经常故意掩饰它们在中国取得的成功。美国政治家们为了准备迎接可能发生的贸易战,突出对华贸易中的失败者,而对许多胜者却视而不见。

那么美国公司为何仍然不愿谈及它们在中国取得的成功呢?

一个原因是,当时美国总是有意拿所谓的中国的产品质量及制造业岗位减少来说事儿,如果它反过来再说公司在中国发展得很好,那么就会令人产生反感。

由此可见,在国际贸易中,那些跨国企业尚且常用这样一种混淆视听的办法来韬光养晦,何况我们个人。

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究竟行不行,不是看你是否显眼,而是看有没有真正让自己强起来的坚实基础和本事。真正有实力的人讲究运筹帷幄,厚积薄发,修于内而成于外,这才是真正让人佩服的成功。

适应环境需要保持状态

正视社会大环境

每个人都要充分正视社会大环境不断改变所带来的影响,因为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巨变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

网络上一段名为《谁叫我们是80后》的话特别发人深省:

我们上小学时,上大学不要钱;我们上大学了,上小学不要钱了。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当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的工作。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已经买不起房子了。当我们没有进入股市的时候,傻瓜都在赚钱;当我们兴冲冲地闯进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成了傻瓜。

这段话反映了年轻人对于社会环境变化的抱怨。到了这两年,写这个段子的人估计应该加上一句话了:“刚挣了点钱想出手大方点套个结婚对象,却发现金融危机,不敢乱花了。”

还有,哪一天老乡聚会后,你的不平衡心理会更加强烈。以前你身边的人过得比你差——你认为是正常的、应该的;现在人家却高升了;那个高中都没读完的人比你有钱多了。于是你愤愤地说:“这是什么社会!”

在正常情况下,任何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而且指望别人继续落后而自己继续发展,是不切实际的。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本身的进步和悲哀,一味抱怨没有任何意义。

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一种工作危机中。你是一个小公司的职员,你可能面临着哪天失去老板;你进了大公司,拿到了梦寐以求的高薪水,但你依然有可能因为经济危机引发的裁员在一夜间失去这一切;你苦心经营起来的生意停滞不前……

成功不在于过去取得了多么令人羡慕的成就,而在于我们是否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持续发展,靠的是真正的实力,实力就是竞争力。在公司中你比别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在生意场上你比别人更能想出新招数,出新路子,等等。有了这种竞争力,哪怕有一天失去了现在的工作、赔进了本钱,也依然能重新再来,纵横天下。

为了这个目标,所以要从现在开始准备!你要时刻关注竞争对手的情况,看看他们是怎样努力提高自己以避免失利的,这样就会有紧迫感;你要不断囤积赖以持续发展的东西,如经验、技术、人脉、思考方式……

财富状况和适应能力有关

为什么相同的社会环境,有的人能够最终富有,而有的人却感到人生的路子不宽呢?很显然,这与能不能主动去适应社会环境有关。

路路和菲菲是儿时伙伴。两人家庭条件都一般,为了尽早工作,她们都上了中专学校。路路学护理,菲菲学厨艺。毕业时,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需要自谋职业,所以两人毕业后工作都没有得到安排。

听说南方工作机会更多,路路和菲菲一起去了深圳。刚好赶上一家酒店招厨师,菲菲很快有了工作,酒店包吃住,工资待遇也相当不错,不过就是工作辛苦,早晨要四点多就起床备菜。菲菲从北方到了南方,水土不服,再加上想家,不思饮食,三天两头生病,更重要的是,刚走出校门的她吃不了这份苦。不到半年的时间菲菲就回家不干了,不久成为了一位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终日怨天尤人。

再来看学护理的路路,对口的工作难找,没有技术,处境更差一些。路路只得到一家电力设备公司做起了业务员。在离公司很远的地方租了一间便宜的房子,每天早出晚归。

薪水靠提成,不少人因没有订单,做不了多久便打了退堂鼓,路路开始好久也没有业绩。为了做好业务,路路骑着自行车几乎跑遍了市区所有地方去拜访客户。南方气候、饮食与北方都有很大差距,路路却无暇顾及这些。靠着不服输的勇气,情况逐渐好起来,路路的销售额慢慢稳定,客户关系也好,逐步得到领导的器重。每天联系新客户,开拓、拜访、结账,将老客户归类、回访,忙碌的生活让她感觉到充实。由于业绩优异,路路很快由普通销售员做到店面经理、业务主管,如今已是一个区域的负责人。

论学历,论条件,菲菲、路路两人相当,要讲经历,两人都有困难,路路甚至更差一些。可是最后呢,一个十分平庸,一个非常出色。差别到底在哪里?

不难看出,菲菲适应环境的能力不强。她做了对口的工作,只要坚持下去,随着技艺不断提高,收入会很可观。就算不愿继续留在南方,积累了技术、资金和经验也可以回家乡创业,至少如今生活会更丰富鲜活。然而,这些本来可以实现的东西,她却因不能适应环境,早早放弃了。而路路的成功也正在于对环境积极主动的适应。

路路和菲菲的故事给我们以启示。怎样对待环境呢?生活给什么我们就欣然接受什么,积极主动地适应它,慢慢地,它就会向我们张开双臂。

不要放纵消极情绪

静下心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路路和菲菲两人一个能适应环境,而一个就适应不了环境呢?应该说关键在于心态的不同。

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似乎无时无刻都在向我们低语,消极的、负面的东西无处不在——报纸、电视新闻都喜欢炒作那些倒霉的故事——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

有个人对什么事情都有很多不满。有一次,朋友鼓起勇气劝他:“我见过很多成功的人,他们无一例外都活得愉快且积极。所以,你也应该尽量积极地考虑问题。”他露出看透一切的表情回答说:“那是因为那些人是成功的。如果我像他们那样富有,要什么有什么,你不让我积极,我也会变得积极乐观。”

事实上,这个人是把物质富有与否和心态好坏的因果顺序弄颠倒了。

在精神和物质上过着幸福生活的人,大多数是积极乐观的。不过,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没经历过艰辛,而是因为他们相信生活会变得越来越好,因此可以享受人生的每一个瞬间,结果状况真的越来越好。

比起那些消极的想法,积极的想法是更“现实”的。我们难道不是将更利于我们选择的行为称作“现实”吗?

那么,从现在开始就把那些现实的想法植入头脑中,不要再对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缺乏激情。至少把工作当成乐趣比将它看作维持生计的工具更实际些。因为将工作当作不得已的责任,就只能不断抱怨着“温饱都难以解决”的生活。

聪明的人会对自己严格,但不会整日板着面孔追问为什么——那完全是对自己的苛刻。其实,每个人都该清楚地知道,不能愉快地享受人生,那么生活将失去意义。

积极的心态是为了拥有更好的未来,为了所不能放弃的要素,我们必须把愉快和幸福坚持下来。因此,我们有必要做一些努力,来维持积极的思考方式。

学点孔子的自嘲

对孔子稍稍有点兴趣的人,都会觉得这位当过“圣人”又被贬为“孔老二”的人很有趣。孔子是典型的山东大汉,身高一米八以上,孔武有力,甚至能一个人举起城门的巨大木闩。历史上真实的孔子是很生动鲜明的,而且不乏幽默感。他周游列国讲学,落魄潦倒却不失乐观。《论语》开篇强调“悦”、“乐”、“不愠”四字,给中国传统文化定下了快乐的基调,由此,中国文化便与西方的“罪感文化”、日本的“耻感文化”区别开来。孔子是个懂得精神快乐的人,他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他“取瑟而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喜欢唱卡拉OK。

孔子一生颠沛流离,不算富人,但后来却成了历史上最富有的人:拥有众多学生、丰富的知识、前无古人的思想境界和后人难以计量的拥趸。

真实的孔子是一个率真的人,一个宽厚的人,一个好老师,一个平民学者,一个思想者,不过这些称誉能够建立起来都基于他是一个快乐的人。

说起来有意思,孔子是个最乐于自嘲的人。他能够达观洒脱,很大原因来自于他的自嘲。

孔子到郑国去,与弟子们走散了,一个人站在东门下。一个郑国人对孔子的弟子子贡说:“东门有个人,额头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从腰往下比禹矮三寸,狼狈不堪像条丧家犬。”子贡如实说给孔子听,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未也,而谓似丧家之犬,然哉!然哉!”(孔子愉快地笑着说:“说我长得像圣贤,不像吧,而说我像丧家犬,是这样吧!是这样吧!”)“丧家犬”虽然是贬义,他却欣然接受,是对自己当时处境的自嘲。

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君子不器”,也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口吻里带有一丝淡淡的自嘲意味。

其实,许多成功的人都有让自己快乐的方式,而且在许多人身上都可看到无畏的自嘲精神。

在商业精英中,马云最善于自嘲,他的一句“男人的才华与相貌成反比”让人们看到了他自娱自乐的精神。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后的一年中,为了找到融合后的最好运作方式,马云身心疲惫,在开始的一段时间,他确实“很不爽”。后来他自嘲说,有一天他突然开窍了,“我冤枉再大,也不及令狐冲,委屈再大,也不如乔峰,这样一想心态就平静了很多。”

那些正被财富问题折磨着的处境不妙的人,为了保持乐观本性不妨学学孔子的自嘲。

自嘲,大致意思就是自己开自己的玩笑。自嘲者,必定热爱生活,有生活情趣。如果不热爱生活,谁会去发现自己的可笑之处,怎么会觉得这可笑之处可笑,又怎么会将这可笑之处讲出来呢!不热爱生活的人,不会去找乐,更不会在自己身上找乐,他只会在别人身上找乐来满足自己。

说白了人一辈子都在追求各种财富,想想就是苦事,那么让我们在赶路的时候来些自嘲精神吧。

自嘲能增加生活的乐趣。一个人整天嘻嘻哈哈,常拿自己开玩笑,就算苦中作乐吧,也给生活带来笑声。

快乐会增加人的福气

快乐的人有福气

我们常常听说某些熟人发达了,于是我们私下总结了一下,发现这些人大多属于天性快乐的那种类型。他们中大多乐观开朗,整天喜笑颜开,虽生活中也有跌撞,却总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为我们上演着一幕幕“有福之人不用忙”的喜剧。于是人们就说“那些乐观开朗的人天生就有福”,将上述情况归结为造化弄人,甚至会抱怨命运的不公。

其实,这并没有什么神秘的,爱笑的人为什么有福?其中体现的是一个很朴素的道理。

真诚的笑是一种有效的催化剂。在业务往来和社交场合中,笑总能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笑,使人变得善良友好;笑,让人觉得喜庆祥和;笑,让人感到亲切自然;笑,表明你的心胸坦荡。因此,当你笑的时候,别人会容易把你当作朋友,更容易向你敞开心胸。

到某公司拜访时,对所见到的第一个人包括收发室的人微笑,笑得谦虚热情,表示对他给你的帮助致以谢意。看到他办公场所的布局、装饰,要从内心有一种赞赏之情。在见到要拜访的人后,要非常高兴,然后把对他们办公地所留给你的好印象告诉对方,并对对方在如此舒适优雅的环境里工作,表示羡慕。

如果在见到要找的人之前你曾询问过几个人,而且每个人都彬彬有礼,那么要真诚地笑着告诉对方,他们公司的每个人都很热情有礼,你羡慕他们这里的工作氛围。你这种欢乐的心情和由衷的赞赏都会给对方带来好情绪,和你在一起的时间就会感觉高兴喜气。你走了,他也会一直想起你这个非常“喜相”的、让人感到快乐的客人。对方高兴了,在与他谈业务时就会有一个很好的气氛。

谈话时要把每一句话都说得很轻松,即使是那些很重大的问题也用一种轻松自如的口气面带微笑地讲出来。

倘若遇到敏感、难讲的问题,与对方谈论时,可以趁双方哈哈大笑时,一点一点地提出来,把这个严肃的、容易引起不快的问题,一点一点地融化在轻松的笑声里,就像往开水里加凉水一样。在水开之后注入一点凉水,温度一会儿就上去了。然后再一点一点加进去,水就总是开的。倘若一下注入很多凉水,热水突然变凉了,再开就需等一段时间。所以,对于不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在双方高兴时提出来,而且不要着急,要一点一点地渗入,这样问题就容易解决。

用幽默推销你的快乐

那些浑身散发着快乐气息的人更容易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往往善于讲话,说出的话更容易让人接受。

谁不希望自己快乐?如果你能给会晤带来祥和快乐的气息,你手头的事就好解决。为了使对方快乐,你应多寻找一些引起人快乐的方法。

要给会面带来快乐的空气,你首先也要是个快乐的人。

幽默的语言常常给人带来快乐,你要推销你的快乐,最好的广告就是幽默。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遇到让人伤脑筋的尴尬局面,这时幽默一下往往能让尴尬轻松化解。

让人喜欢与你交谈的前提是,你能使谈话顺利地进行下去,重要的是选择让人感觉舒适没有负担的话题。例如,对于不太熟识的女性,问人家“有男朋友了吗”、“今年多大”就是十分唐突的。若有人这样刨根问底,那一定不会给对方留下好印象。所以在开始谈话时应先问“这件衣服很好看呀”、“怎么样,喜欢体育吗”等对方感兴趣或爱好的事情,从对方感兴趣的触发点开始进入话题。

还要避开以身体的某一特征为话题的谈话。必须注意不要谈论眼睛大小、头发多少、身体胖瘦啊等对方比较在意的东西。另外还应避开政治、宗教、思想等比较严肃的话题,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想法。这样做容易引起不愉快的争论,如果关系不太熟,人家干脆会沉默以对。

说话语调也是很重要的。你要经常自我检查一下,是否话说得太快?如果是,可能会给听者一种神经质的印象。是否讲得太慢?如果是,可能会给听者一种你对所讲的话题缺乏把握的印象。是否用一种牢骚的语调讲话?这是自我放任和不成熟的标志。是否含糊其辞?这是缺乏安全感的明确标志。你用一种专横的方式讲话吗?这表示你的固执和不容易沟通。你的声音太高而刺耳吗?这是神经质的另一种标志。你用一种做作的方式说话吗?这或许是源于害羞,但别人会认为是你个人品位低下的标志。

快乐要是发自内心的,就算你是一个严肃的人,也要告诉自己的内心“我很高兴”、“很好”。不然,那种只是表面做出的快乐样子,就会显得苍白和歇斯底里。

快乐的话语是诚挚自然的,包含着信心与精力,还隐含着一种轻松的微笑。如果你掌握了这个诀窍,那么你会给每次交谈带来快乐的空气。

锁住心中的魔

人性中充满美好、善良的一面是我们常常能够看到的,但也有诡诈、欺骗的一面。人性中的缺陷,如果不加克制,往往被人利用。

骏和是一位精明的影视制作商,他在各方面都很优秀,头脑聪明灵活,业务上精湛、干练,是个轻易不会被打败的人。不过他有个弱点,就是好色。年轻时经常换女朋友,结婚后也总是在外拈花惹草,后来离了婚。事业成功之后,他的身边更是美女如云,他花在女色上的金钱和精力不计其数。一次,几个商界合作者把他带到了一家豪华的KTV,在美女的簇拥下,几杯酒下肚,他就晕晕乎乎了,轻易地在一份合同上签了字。第二天,他发现事态严重,但已没办法挽回,白白损失了上千万元。

骏和就因为自己的人性弱点而走入陷阱。这类事儿可不算是稀奇。当一个人的弱点突显出来的时候,他会几近丧失理智和头脑。所以,你要正视自己的人性弱点,你要清醒而理智地把握自己,不要因此而踏入别人事先设计的陷阱之中。很多人因为自己的弱点而倾家荡产、妻离子散。人性的弱点有很多,比如:

贪财。一听说有钱可赚,不管这钱的来源干净不干净,是不是有风险,就拼命扑上去。商人因贪财而与人合伙,结果对方一走了之,白忙了一场;女性为贪财而轻易委身于有钱的人,结果人财两空,只有暗自伤心落泪,甚至更大的悲剧接踵而来。

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是独特的,心里对谁都看不上眼,说话一定要争个高低,做事认一门。给别人打工时,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即使能力高也没人缘,难以升迁。自己做老板,固执己见,别人越激他,越刚愎自用。

好赌也是人性的弱点。有些人终日无精打采混日子,对赌博却情有独钟,不管麻将、扑克,还是风险股票等,只要听说有赌局,就精神抖擞。

利用好赌之人的弱点设置陷阱,轻易就会把他们的钱赢光,而他们只会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手气欠佳,希望下一次能捞回来。这种心理只能带来恶性循环,“捞回来”的想法,让他们越输越赌,越赌越惨,越惨越赌,直至丧失人性,落个可悲的下场。

贪财、好色、自负、贪赌,是人性中最易让人迷失自我、丧失理性的弱点,也最容易让人设计陷阱。而我们一旦落入其中,将会带来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

社会上的陷阱处处都有,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碰上、每个人都会钻入其中。倘若光明正大,脚踏实地,你就可以避免误入其中。同时,你也要防止利用人性缺陷“攻击”他人,因为那样有时会导致我们走向更大的陷阱之中。

把成功归于运气,失败归于自己

生活中每个人要想提高收入、使生活变得优渥,就必须不断努力做事。那些将成功归于“运气”,将失败归于“自己不努力”的人一定能赚大钱。“胜败乃兵家常事”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人们说不论做什么事,胜负都是免不了的,于是也把这种思想用在工作状况、生意经营上。比如,一个开公司的人认为自己的经营时好时坏,有时获利,有时亏损,这是很正常的事。因为经营会受到年景好坏的影响,而受年景影响的程度,往往与运气有关,也就是说运气的好坏,会影响到业绩,而经营的生意赔钱或者赚钱,都是现实社会中常有的情况;一个正在找工作的人,因为赶上金融危机,社会大环境有些变化,便不再尽全力找工作,做起“啃老族”——因为运气不好嘛,不是自己的原因。

其实,一个人生活状况如何、生意赚钱与否不应该归于外在条件的时好时坏。会赚钱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有很好的想法,也就是无论环境如何都要有百战不殆的想法。

我们并不否认“运气”的存在,“运气”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尽管肉眼看不见,可它对我们的生活却有着影响。但懂得赚钱的人应该抱有这种观念:事业顺利时,将成功归于“这是运气好”,而事业不顺利时,应想到“原因在于己”。总之,要有将成功归于运气好、将失利归于自己的想法。

当事业顺利时,认为完全是自己的功劳,就容易生出骄傲和大意的心理,而这将是下一次失利的开端。事实上,成功是累积许多失败和教训而得来的,稍微走错一步,就可能导致更大的失败。心存骄傲和大意者,在他那不冷静的头脑中是没有这些个概念的。

而如果存有“把成功归于运气、把失败归于自己”的想法,则会使你顺利时冷静;在遭受小失败时,会一一反省检讨,加以改进,以后就会避免犯类似的错误,扭转局面。

相反的,当事情不顺利时,就认为是“运气差”而推诿责任,又怎能从失败中获得经验呢?

自始至终承认“失败原因在于自己”,就会想法消除失败原因并加以反省,使正做着的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

第3章 富人理所当然地赚钱

让一个人变成富翁已经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是,这条路确实只为那些具有超凡思维的精明人群敞开着。人们每天的生活习惯都有所不同,看待某种事物的视角、思维方式,以及遇到问题时所采取的解决方式等也都有所不同。这些不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财富有了多寡之别。有句名言说:“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即使拥有博士学位,也难以摆脱贫穷。”虽然养成好的习惯是个有些痛苦的过程,但良好的习惯可以让你理所当然地赚钱,让你“有钱一辈子”。

确定方向最重要

许多三十多岁的人常说:“如今也没有什么理想了,边走边看吧。”他们说话时祥和的表情,温和而积极的语调让人怀疑这些话的真实性。

事实是,这些人收入稳定,事业不断攀升。他们所谓的没有理想,不过是放弃了年少时那些大而无当、左右摇摆、茫然懵懂的想法,而他们的梦想则愈加真实、可以追求。

放下那些书生式的理想,并不是要人放弃梦想,过死水般平静的日子。一个人经历了生活的洗涤,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向越来越清晰坚定,明天的好生活就越真实、值得期待了。

学化工的明峻毕业后被招聘到苏州一家化工厂,虽然待遇不错,可明峻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来这里不过是就业前景所迫。他不喜欢工厂浓重的硫黄味,一想到要在这里长期工作,心里就痛苦得倒酸水。

几个月后,明峻辞掉了工作,来北京发展,因为学的是化工,又不愿再进工厂,工作很不好找。为了挣生活费,他去肉联厂上过班,卖过电脑,在计算机培训班做过老师。他不怕吃苦,但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朋友的介绍下,明峻来到了如今的这家建筑类公司。明峻刚进入这家公司时,薪水不高,还不及上一份工作,不过他从一开始就喜欢上了这份工作,认定它大有前景,并暗下决心要闯出一片天地。他最初的目标是能漂亮地布线,之后是成为做资料的高手,然后是成为一个出色的预算员……当初他说不清自己以后要怎样,但当一个个小目标实现后,他的方向明确了,就是拥有自己的企业。

6年过去了,明峻一直在这个公司工作,从最基本的布线、做资料学起,到做工程预算、管理现场、采购材料、洽谈业务、签订合同,如今明峻已经是公司的高层管理,薪水已不是一般人可企及的了。他脸上总是带着坚定的自信,如果你问他将来的打算,明峻会说:“边走边看吧!”事实上,他心中目标是开自己的公司。

明峻毕业后最初一段时间很苦闷,他是个努力的人,频繁换工作只是因为找不到方向。幸运的是,他最后找到了目标。

对于任何人来说,如果你肯追求,终究会有一个适合自己的事业,那些刚步出校门的年轻人之所以困惑,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可以努力的方向,生活没有目标。当然,为了生存而绞尽脑汁地寻求变化,夸张地做不可执行的计划书,也是不必要的。不过,在经历了生活的种种后,如果能够尽早确立自己做事的方向并一直努力下去,随着经验的积累自然是可以实现梦想的。

从最可能实现的做起

将宏伟的理想进行拆分

法国一家报纸出了一个全民性的考试题,题目是卢浮宫着火,每个人只能抢救一件文物,你抢救哪一件?

答案成千上万,各不相同。这个说我救蒙娜丽莎的画像,那个说我救拿破仑的铠甲,等等。最后,法国著名作家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抢救离门口或者是防火通道最近的那件文物。”

你的理想也许是赚大钱,当企业家,但你最初能做的却具体而细微。对于创业者来说,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你要将宏伟的理想拆分成可实现的阶段性目标,然后选择那个最近的目标努力。

已逝的中国台湾地区富豪王永庆创业初期的做法非常值得普通创业者借鉴。

王永庆早年家里穷,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932年,16岁的他揣着借来的200元钱,带着两个弟弟在台湾嘉义开了一家米店。因为钱少,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租一个小的铺面。当时,不大的嘉义却有近30家米店。

那些老字号的米店早已占据了周围大的市场,而王永庆的米店因规模小、资金少,根本做不起大宗批发生意。专门搞零售呢?那些地点好的老字号米店在批发的同时,也做零售,因此愿意到他这偏僻米店来买货的人寥寥无几。王永庆和弟弟们也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但没有什么效果。

面对这种情况,只能是想各种办法卖出东西。王永庆开始潜心考察和思索出路。那时的台湾农业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稻谷收割与加工技术还很落后,稻谷收割后铺在路上晒干,然后脱粒,所以像小石子、砂粒等杂物很容易混入米中。因此,当时出售的稻米夹杂着秕糠、砂粒、小石子等杂物是普遍而正常的事情,买卖双方也都习以为常。

这个发现让王永庆想到了办法。他带领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不怕麻烦,一点点将夹杂在米里的各种杂物拣出。这样一来,王永庆米店米的质量就高了一个档次,很快赢得了顾客好评,生意也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要进一步扩展生意。在与登门买货的顾客交谈中,他发现了新的需求。他决定突破常规,推行主动送货上门的办法。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让米店销路大开。

就这样,王永庆在具体的销售和服务过程中不断寻找突破口,嘉义人慢慢都知道了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口耳相传,王永庆有了知名度,生意更加红火起来。

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终于有条件自己办个碾米厂。原来的铺面不够用了,王永庆便在离最繁华的街道不远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的一面做铺面,而里间做碾米厂。少年王永庆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并最终成为台湾首富。

王永庆最初的目标就是把米卖出,之后是扩大销路。有了一些资金后,租位置好的大店面,办一个碾米厂。有了足够的钱再进入其他领域。

成功是每个阶段眼下最该做的事情的叠加。王永庆后来的台塑集团与卖米有什么关联吗?林肯当年开小店的时候,里根当年当演员的时候,这些职业与当总统有多少相干呢?还有,如今许多国家领导人最初都是基层工人,造机器、做图纸与政治有多少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往往不是直线,而是曲线,因为直线通常并不存在。面对现实,做我们最该做的是最好的选择。“微利是图”的赚钱精神

谈及这个话题不由又想到温州人。温州人可算是改革开放后内地最早致富的一个群体。这个只有11 700平方公里的中小城市,20世纪80年代初借沿海城市首批对外开放的春风,通过摸爬滚打,业务不断地向外扩张,最终做到同类无法比肩。如今,温州人的皮鞋、眼镜、阀门、打火机、服装、变压器、制笔、印刷品、锁具等都名扬国内外,中国鞋王、笔王、锁王……比比皆是。

有人说温州人是中国的犹太人,个个精明过人,全民皆商。事实上温州人致富的方式是最简单朴素的。他们的致富经验是:做生意就是要挣钱,能挣一分是一分,小生意,大市场,只要市场做大了,几厘的利润照样能致富。“微利是图”是温州人致富的准则,是许多人取得第一桶金的方式。既然是“微利”而又要做到“多利”,思想上就要吃得苦,而单是这种朴素的吃苦劲头就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

叶荛林、叶荛青兄弟俩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温州桥头镇卖纽扣。当时,他们是这里乃至整个中国最早贩卖纽扣的人。几分钱的纽扣没有人能看得上眼,他们也是抱着先试着干的想法。可并没有想到,不到一天的时间,价值400元的纽扣竟然销售一空,这让兄弟俩非常高兴。同时,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一下子传到了其他人的耳朵里。结果,大家都跟着做起纽扣生意,纽扣在桥头镇的小商品市场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到1981年下半年,纽扣摊位已经达100多个。1983年2月,纽扣市场正式开放,成为远近闻名的纽扣交易中心,还被香港《文汇报》称为“东方第一纽扣市场”。

温州人的致富之路,从来都是从小处着手,能挣一分是一分。

卖纽扣,每粒只赚1分钱,温州人就干;

做标签,每条只赚几分钱,温州人就干;

修鞋子,每双只赚2毛钱,温州人也干;

卖服装,每套只赚几元钱,温州人还干……

纽扣、标签、徽章、商标、印刷品、小饰品、小玩意儿……在别人看来挣不了多少钱的生意,温州人都在做,而且做得风生水起。

我们周围大部分人都是白手起家的,尽管胸怀大志,但是缺乏资金、人际关系等资源,怎样才能找到赚得第一桶金的突破口呢?

一些志向于做生意的人往往有这样的想法:做买卖就要做大买卖,小生意没什么赚头,不屑一顾——这种人往往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结果不仅做不成大生意,而且往往是一事无成,甚至倾家荡产。

事实上,只要看看温州人的致富之路,道理就显而易见——生意不在大小,只在最终赚得的利润。小生意尽管赚得少,但是,投资少,风险小,薄利多销,积少成多,就能够赚到许多钱。

揣着致富梦闯荡、白手起家的人们真的应该好好听听这个建议:不怕赚钱少,只怕赚不来,只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挣钱,财富就会越积越多。

拥有将军的眼睛和拾荒者的手

人们看到整天忙着各种事情的人,总是会说:“那么拼命有什么用,有本事去挣大钱,一次就够了。”殊不知,那些做大事的人恰恰是懂得做小事的人。

几年前,新允带着三岁的女儿来到北京这个城市谋生,如今已是多家店铺的老板,其中包括一个大型商场,她租了下来,自用一部分转租一部分。

在别人眼中新允是个有魄力的人,没有人会想到这个谈吐不俗、说一不二的人心思比谁都细。

新允刚来北京时由于还带着个孩子,她没办法找专职,只好领着孩子,挑着担子卖瓜子、花生一类的炒货。偶然一次她转到一个市场看到一个非常好的摊位要转让,这里客流量大,生意红火,而且就缺一个炒货店。新允想着把这个店盘下来,自己进原料加工,这样中间利润会大很多。她一狠心把自己结婚时值钱的东西都卖了,又东拼西凑借来钱,把店面盘了下来。进市场不久,新允发现每天收摊后保洁员都会把市场成堆的菜倒掉。她看到好多菜都是很好的,扔掉太可惜,于是就主动要求每天帮忙倒垃圾,借机把菜捡回家,择净后腌了咸菜一起卖。后来保洁员辞了工,她干脆把打扫工作揽了下来。这样不但多挣一份钱,还可以方便捡菜。

这样,新允白天炒货、卖货,收摊后打扫卫生、捡菜,晚上还要做咸菜。她腌的咸菜口味好、价格便宜,很受欢迎。市场里许多摊位都从她这里拿货。收入越来越多,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但新允却没有满足,孩子一天天大了,该上幼儿园了,花销越来越大。新允想着把生意做大,这时市场正好有个摊位撤下来,她就借钱租下专门卖咸菜、调料,雇了老家的亲戚来看摊。

几年后,新允有了多家店面,手下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她不但经营炒货、调料、干果,还专门经营各地特产批发、零售,成了小有名气的特产批发商。然而,新允在生意上却从不放松,孜孜于每一笔生意,不管客户大小。

很多人认为那些有魄力去干事业的人都不会计较小事、小利。认为他们手中的钱都是大进大出的。如果你用心的话就会发现,那些白手起家的富翁,富有后大多数生活依然很朴素——甚至在别人看来有些“抠门”,他们心灵手巧,永远勤于动手,不浪费赚进一分钱的机会。

如果你想富有,单有将军的胆识和魄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双拾荒者的手,胆识能够让你抓住机会,而精打细算的手能够把钱真正装到自己的口袋中。

把擅长的当作事业来做

不要瞎折腾

许驰大学修的是水利水电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学校师生评价都很不错。在儿子四岁时,许驰对收入有限的教学工作厌烦了。一些人一夜暴富的经历刺激着他的神经,别人的豪宅、名车冲击着他的视野,“下海赚大钱”的想法在他脑海里强烈翻滚,很快他辞掉了工作。妻子分析了他当时的情况:性格偏于内向,不善于应酬;思维粗线条,不善于精打细算;人脉不广;经商没有熟悉的项目。妻子劝他还是在熟悉的水利水电方面谋生,如果想经商,可以先去相关企业工作,搞懂全部经营程序,有了经验再自己创业。

许驰不听劝告,拿走家里全部的存款,和一个朋友到广州做起餐饮生意,结果经营一年对此一无所知的两个人赔得一塌糊涂。许驰急于把钱捞回来,看到这里服装生意红火,又借钱转而做起了服装生意,结果因为不懂时尚和进货规律,积压了大批货物,不得不低于成本价往外甩;后来,许驰还做过光盘生意,虽然没赔钱也收益不大;到后来,他开始借钱炒股,结果一次次被套牢……

就这样许驰一次次更换着自己的项目,刚刚熟悉一些就跳出来,在那个下海潮滚滚袭来的年代,许驰被“海水”呛得几乎抬不起头来,几年下来,债台高筑。

四处碰壁后,许驰终于冷静下来,他开始反省自己。不久,他又回到本行业水利水电上谋生,进入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不断钻研,不但“改邪归正”,而且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受到中央媒体的多次关注。

多年后,人到中年的许驰积累了大量经验和人际关系,他自己还投资做起水利水电设备公司,效益颇丰。后来,他自己调侃道:“没想到,这辈子注定要做年轻时一直想跳出的行业!”

长期做同一件事情,时间长了,每个人都可能产生厌倦心理。这时,人们就会说“我对现在做的事情失去了兴趣”,再加上道听途说来的致富故事的刺激,有人就会放下最熟悉、最擅长的事情,把精力和金钱投入到一个完全陌生、毫无关联的行业。当然,不能说这样做完全没有成功的机会。如果你有某些特殊的条件是可以的——但这样的事情往往很少发生在你的身上!

为什么不发挥自己的长处,靠自身的优势去赢得竞争的优势呢?其实,展自己所长才能够更快出成绩,更有效地赚钱。

有人说,“可是这已经不是我的兴趣所在了”,那么,什么才是你真正的兴趣呢?能在一个行业做那么久,而且能够做到出色,这本身早已证明了兴趣所在。

清楚的认知和专业精神很重要

许多人会说:我也想创业,但是创业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创业中会有许多风险,不如打工来得安稳些。这话并没有什么错。

创业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清楚好处与坏处,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才不致半途而废。

如果选择创业,自主性强,不受别人的辖制,生活比较自由。但创业的风险大,往往是把全部积蓄投在上面,结果却一无所获。

那些打算或者已经开始创业的人们不要指望一开始就能风正帆悬,那样想你一定不能坚持到最后。

看看善于创业的温州人是怎么想的吧。每一个温州人总是不安于给他人打工,他们宁愿自己做点小生意,是赚是赔先干着。在温州人眼里,刚开始创业时,赚钱是其次,最重要的是积累经验和人际关系,只要自己踏踏实实地干下去,总是能够成功的。

因此,你要认真思考创业的利弊,倘若你认定自己喜欢干,而且能够干好,与原来从事的工作相比更有吸引力,社会条件又允许,那么就不要徘徊,不要过多考虑得失!希望本身就是一种原动力。

当然最重要的是“坚持”——任何事都应该以一种专业的精神去做,一生做好一件事,这是一项最有用的忠告。

老老实实做好自己擅长的工作,这是最重要的。你擅长做技术,那就争取把技术做到最好;如果你想自己创业,特别喜欢做生意,那就坚持把生意做到一流吧。

年轻人创业之前要先打根基

欣欣的弟弟建齐下半年大学毕业,这个男孩子从小就勤快上进,品学兼优,如今学机械的他已经签了一家大型国企,找到了很不错的工作。可是,欣欣却见弟弟并不开心,寒假时这个男孩子总是念叨要想办法挣钱,要自己做生意挣大钱。欣欣猜测弟弟可能是想到了毕业后马上要面临的一系列事情,比如结婚、买房,等等。欣欣的家境中等,家中可能拿不出多少钱给他。这个男孩子的确面临着白手起家的人生之路。

事实上,我们身边的许多人都是这样的,独立的人生刚刚起步,没有富有的家境,却又面临着诸多的诱惑。于是,那些少不更事的年轻人总有走捷径的心理。

谁不希望更快地成功呢?可事实是,在没有机遇、没有任何积累的情况下,过于激进的想法带来的常常是阻力。

人们总是说,靠工资是成不了富人的,做生意才能赚大钱,这是有道理的。可是,所谓“做生意”又指的是什么呢?开店?做倒爷?办企业?

事实上,那些事业有成的生意人一般不会在自己一无所知的时候,直接去涉足生意场。松下幸之助是在工厂当学徒做起的,李嘉诚是从玩具制造公司的推销员做起的,牛根生在创建蒙牛前打工20年。当然,打基础的时间或长或短,不可拘泥,要视个人的情况和时机而定。

在“做生意”这个层面上,开店也许相对简单些,但也要首先考察市场,熟悉运作情况。而要创办企业,运作情况就更复杂,没有一定的企业经营和管理经验,即使有钱可赚,甩手掌柜或不明就里的新手老板,也难以把钱装进口袋,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事并不少。

成功依靠实力。但是,所谓实力并不等同于金钱、关系、学历,经验和头脑是最重要的。经验包括业务经验和人生经验;头脑必须经过生活的历练才得以精明。由此看来,那些有志向做大生意的年轻人,在未经历练前最好不要过早涉足生意场,做足准备是必要的。

3721公司创始人周鸿创业前一直在方正公司工作,后来他这样回忆这段经历:“时机不成熟,就不创业,先给别人打工。把公司让我做的事情做好,提高自己的能力,就慢慢地找到创业的方向了。我不赞成年轻人刚毕业就创业,我认为他们还是应该在公司里踏踏实实干五六年。虽然是打工,实际上是公司在给你缴学费,你通过在不同的平台积累经验,这是任何老板剥夺不走的,只有积累这种经验,你的创业能力才更高,才更有把握。我在方正工作时,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在打工,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在创业,因为我觉得是在积累自己的能力,积累自己的资源。”

就连微软公司前总裁比尔·盖茨也这样说:“我不认为一定要在创业阶段开办自己的公司。为一家公司工作并学习他们如何做事,会令你受益匪浅,打好基础对我们非常重要。”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是做人、做事、做生意的铁定规律。真正明白了这些,以后做生意才会实实在在,根基扎实。

经常走动走动

任何一个行业,哪怕在人们看来再简单不过的,要想做好都是一门学问,那些做得好的人往往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能注意向别人学习和观察,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不失为聪明之举。

在美国芝加哥就有这样一个零售商,他从经常走动向别人取经上尝到了甜头,最终成为了富翁。一次,他利用了一个星期的假期,去参观访问国内的大商场。由此他得到了改良自己商场的办法,收到了较好的效益。从此之后,他每年都要到美国的东部旅行,专门去调查研究国内几家大规模商场的销售方法和管理方法,使他的经营经验不断丰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