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定成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3 05:10:10

点击下载

作者:张守富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观念定成败

观念定成败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观念定成败/张守富著.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4

ISBN 978-7-5021-8121-5

Ⅰ.观…

Ⅱ.张…

Ⅲ.成功心理学

Ⅳ.B848.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0)第223111号

观念定成败

张守富 著

出版发行: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安定门外安华里2区1号楼 100011)网 址:www.petropub.com.cn编辑部:(010)64523616 64257021营销部:(010)64523603 64523604

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

印  刷:石油工业出版社印刷厂

2011年4月第1版 2011年4月第1次印刷

710×1000毫米 开本:1/16 印张:15

字数:251千字

定价:29.80元(如出现印装质量问题,我社发行部负责调换)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Preface 前言观念决定了两个打工仔的命运走向

有两个农村青年要外出打工,一个人叫张诚,打算去北京;一个叫李和平,计划去上海。

买好票后,两人在候车室里等车,结果不约而同地改变了主意。原来,候车室里的人议论道,上海人是很精明的,外地人到了上海,连向他们问路都要收费;北京人则比较质朴,见到吃不上饭的人,不但会给馒头,还会送旧衣服。

听到大家的议论,原计划去上海的李和平想,还是去北京好,不挣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有到,不然我真的要掉进火坑了。那个打算去北京的张诚则想,还是去上海好,给人家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呢?幸亏我还没有上车,不然就失去了一次致富的机会。

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结果,原打算去北京的张诚和计划去上海的李和平,交换了车票。然后,张诚去了上海,李和平去了北京。

李和平去了北京,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个月里,几乎什么都没有干,竟然也没被饿着。不但银行大厅里的矿泉水可以免费喝,很多大商场里还有免费的点心可以试吃。

张诚去了上海后,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守厕所可以赚钱,弄盆凉水给人洗脸也可以赚钱。凭着农村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他第二天在建筑工地上装了十包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为名义,向不见泥土又爱花的上海市民兜售。当天,他在城郊往返了六次,净赚50元。一年后,他依靠卖“花盆土”,竟然在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在长年的走街串巷中,他又有了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商店楼面的招牌看起来比较黑,一打听才知道这是清洁公司只负责洗楼不愿意洗招牌的结果。他立即抓住了这个机会,迅速去买了人字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了一家小型清洁公司,专门负责清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经有150个工人,业务由上海发展到南京、杭州。

不久前,他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站里一个捡破烂的把头伸进了软卧车厢,向他要一个空啤酒瓶。就在接瓶的一刹那,两个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换过一次车票。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命运。有的人既富且贵,有的人数米下锅,有的人活得充实过得幸福,有的人碌碌无为抱怨人生。

为什么同样是人,命运却千差万别?对这个问题,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把命运的好坏归结为家庭出身,有的人认为是环境造人,有的人则认为是自身的因素决定了命运。

也许,每个人的看法都有其根据。然而,经过数十年的经历、观察和思考,我却发现,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最根本因素,是观念。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出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的巴顿将军就曾经说过:“一个人若无超越环境的观念,就绝对做不出什么大事来。”

观念决定成败,财富源于思路。观念具有支配性,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趋向。事实证明,观念制约着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换言之,成也观念,败也观念!

一个人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他以什么样的观念作为指导。人与人之间的差别,首先是观念上的差别。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观念会引起一个人不同的判断结果,导致不同的行为方式。

很多人在小时候就被教导这不能做,那不能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观念,这些观念就是人们说的“常理”。殊不知,正是这些“常理”,却成了人们改变命运的绊脚石。以“不要班门弄斧”这条常理为例,也许我们不在鲁班门前弄斧能避免让自己出丑和被耻笑,但是,我们也随之失去了表现和提升自我的机会。所以,我们必须从改变观念入手,才能使我们的人生际遇乃至整个命运获得彻底改变。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指出:“当前社会不是一场技术、也不是一种软件、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很多人知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观念更新则是创新行动的前提。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成功和失败、先进与落后、兴盛与没落,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其观念是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当然,观念的改变不能任意为之,改得不好很可能会给人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观念的改变要讲究方法,讲究思路。思路对,将柳暗花明;思路错,则山重水复。第一课思维:观念决定成败,思路决定出路1信念让飞翔梦成真,心智把成功路拓宽——心多高路就多远

一百多年前的一天,一个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上,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很快又消失在远方。两个儿子都用羡慕的眼光望着远方说:“要是能做一只会飞的大雁该多好啊!”牧羊人沉默了一会,然后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两个儿子试了试,都没能飞起来,他们用怀疑的眼神看着父亲,牧羊人说:“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将来就一定能飞起来,去你们想去的地方。”两个儿子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一直努力着。等到他们长大,哥哥36岁,弟弟32岁时,他们果然飞起来了,因为他们发明了飞机。这两个人就是美国的发明家莱特兄弟。

一个人的事业与成功离不开他的心理高度。心有多高事业就有多高,成功的几率就有多高;心有多远道路就有多远,驰骋的疆域就有多远。

在北方秋天的田野上,什么庄稼站得最高?当然是高粱!狂风里,暴雨中,高粱翠绿的叶片相挽相牵,纤细的茎秆相偎相连,组成了一片片铜墙铁壁的青纱帐。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你看那些高粱的根,像鹰的利爪,自高粱秆下端离地几尺高的关节处横空探出,向下紧紧地抓住泥土,苍劲虬曲,坚韧有力,这是高粱在暴风雨来临之前拼命生出的根基。夏天雨急风猛,高粱一辈一辈地领教过,所以它不断地调整自身的生存状态,让自己站得更牢,走得更远。面对人生的狂风暴雨,有许多人却就此滞留了下来,冰雪一寸寸地封住了他命运的出口。他本可以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远,可一道栅栏就挡住了他前行的脚步,一座山峰就遮住了他心中的蓝天。他看不见爬过栅栏的花藤,蜿蜒着盛春的美丽;他看不见山峰那边的草地上,一片繁花似锦。生活永远是没有错的,错了的,是我们不再起舞的心;生活也没有亏待过谁,真正亏待自己的,是我们自己对生命的辜负。

一个人一生究竟能走多远?凭借现代高科技的交通条件,人们完全可以日行八万夜走三千,瞬息之间抵达天涯;凭借阅读历史、诗歌和神话,人们也可以一小时内经历这人世的所有时代,甚至经历所有时代中所有的世界。但这只是空间意义上的远,时间意义上的远才是一个人所能抵达的最远距离,千年万载永无尽期。英雄以他的浩气,诗人以他的豪情,为官者以他的政绩,为民者以他的德行……他们内心的光芒穿越几朝几代的重重阴霾,照亮了漫长的跌宕起伏的历史,给枯老的岁月带去几多温润迷蒙的水汽。

人一生可以走得很近,也可以走得无限远。然而,每一个春天都是新的,因为它从每一个严寒的冬天脱颖而出;每一个太阳都是新的,因为它每天经历黑夜的沐浴。每一个清晨的自己也都是新的,因为我们从黑暗的长梦里睁开眼睛,面对的是崭新的一个太阳。凿开坚冰攀越悬崖,每天走出一点点;不断学习自我超越,每天进步一点点。生命的内涵可以苍白空洞,也可以无限地丰盈延伸。缠绵病榻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摸索着写出鸿篇巨著,轮椅上的张海迪比肢体健全的有些人走得更远。岁月所能到达的地方,我们的心灵也能到达。

圣贤先哲为我们留下了汨罗江畔的上下求索,阳关古道的离情别意,“先忧后乐”的襟怀抱负,铁马冰河的壮志未酬……那么我们能给世界留下点什么呢?留下清清的河水绿绿的树林,留下丰硕的科研成果和一地美德的纯金,留下和平的白鸽、正义的呼声和飘香的稻谷……让我们献出全身之力,使这个世界越来越美好,那么我们人生的尽头就是无限广阔无比明亮的一个新天地。2万般皆是命,成败全由人——“命”随己“运”

在我小时候,母亲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两个年轻的乞丐一起到一个巫师那里占卜未来。巫师告诉其中一个说:“你将来会是一个大富翁。”随后对另一个说:“你将会行乞一辈子。”第二个乞丐并不相信命运是天生注定的,若干年后,他通过努力变成了一个富翁。第一个乞丐由于相信命运会给他带来好运,结果却做了一辈子乞丐。

前些年我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家工厂下岗分流,甲、乙、丙名列其中。甲责怪领导不仁义,办了手续离厂了。乙是老实人,公布名单后在宿舍里闷闷不乐地睡了一天一夜,第二天一早到厂里办了离岗手续。丙是个不怕事的人,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下岗人员名单中,就扯着嗓子骂开了,还天天到厂领导办公室里坐着不走,说一家老小就他一个人赚钱,今后的生活没法过了,只能天天到领导家吃饭了。结果,三人中只有丙留下被安排到了运输班,工作反倒比原先清闲多了,他心中不禁暗暗得意。

五年后,这家工厂因改制又有一批人需要下岗,丙又在其中,下岗后的丙回到农村,养起了珍珠蚌,三年下来,狠狠赚了一笔。他经常感慨自己当年愚蠢的行为,如果第一次下岗分流时自己就从厂里出来养殖珍珠蚌,如今肯定已赚得盘满钵满。下岗后的第四年,丙带着自己养殖的珍珠蚌到杭州一家珍珠交易市场出售,因为价格问题和商贩争吵起来,结果一起被市场管理员请进办公室。当丙走进办公室时,一下愣住了,面前站着的人就是当年下岗的甲。甲让丙坐下,泡茶、递烟,然后又拿出手机打了一个电话。不一会儿,一位西装革履、大老板模样的人走了进来。丙一看来人,正是当年第一批下岗的乙。三人坐在一起,感慨万千……丙回来后,就把珍珠蚌养殖场扩大了三倍。他说要好好干,追上当年的甲和乙,把第一次下岗分流后浪费在厂里的时间补回来。

这两个故事都是谈命运的,都是说命运在于自己。“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是《论语》名句,它把中国人对于命运的认识禁锢了两千多年。四十多年前,毛主席一句“人定胜天”让人们在观念上重开天日。今天,“命随己运”已成为现代人的共同认识。同是乞丐,同是下岗职工,最终命运的归宿竟是大相径庭,而操纵命运的全是自己。

相信命运不如相信自己。命运真的可以改变,而那个能改变命运的人就是你自己。有些事情我们之所以不去做,并不是我们没有力量,而是缺少成功的信念与勇气。如果你不去拼搏,怎么知道不会成功?如果你没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想法与行动,你的命运又怎么会改变?要知道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唾手可得的机遇,只有那些不断进取、永不言败的人,才会与机遇正面相遇。在人生的大海上,你就是命运之船的舵手,一个人未来的人生走向,与出身无关,而的出身无关,而是要依靠坚定不移的信念、踏实努力的工作。一个人无论从事哪种职业、处于什么地位,只要能够努力拼搏,就一定能成功。

或许你正在抱怨命运对你的不公,假如给自己一次重生的机会,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只要你能想到,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能得到你应该得到的东西,命运也会因此而改变。3好鸡观不下蛋猛“咯嗒”——坏鸡下了蛋不“咯嗒”——笨鸡会下蛋会“咯嗒”——好鸡

村口三位老太太话鸡:张老太说,俺家那鸡一天下一个蛋,可讨人喜欢啦。可就是下了蛋一声不“咯嗒”,下了蛋“咯嗒”几声,俺也好快去拾鸡蛋,也及时给它喂点食呀。李老太紧接着说,俺家那鸡可气人了,不下蛋光“咯嗒”,比打鸣的公鸡叫得还凶呢,可俺就是没蛋吃,白养活它了。王老太骄傲地说,俺家那只鸡真让我高兴,一天一个蛋,下了蛋就“咯嗒”;俺一听它“咯嗒”就去捡蛋,还顺便抓把米喂喂它。张老太、李老太听了都羡慕不已,说:那你去多买几只这样的鸡,也让我们跟着你沾沾光。王老太回答说:难啊!虽然说“公鸡打鸣,母鸡下蛋”是天经地义的分工,但现在这样的鸡是越来越少了!

听完三位老太的村口对话,不尽使我联想到官场,也和三个老太太所说的三类鸡有相似之处。一种官是“嘴把式”光说不练或说的多做的少,专练唱功,做功太差,就像李老太家的那只鸡——光“咯嗒”不下蛋,只想变着腔调捞资本,可谓“坏鸡”;另一种官是“傻把式”,只顾低头拉车,不吆喝,工作做了一大堆,却缺少正经宣传。还美其名曰“低调”。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在一个市里主政五六年,工作很出色,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还是人民生活提高都很突出,但就一条缺点,少宣传,不吆喝。我提醒他:你得把经验多总结多宣传,可他却说:“还是低调为好,酒香不怕巷子深”。我说,你真是个“笨鸡”,只下蛋,不会“咯嗒”。他笑了,说老领导批评的对。第三种官像好鸡那样,既会“下蛋”也会“咯嗒”,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既扎实能干,又善于总结敢于宣传。不仅提高了自己,让上级领导了解,而且带动了别人,既会做事,也会做宣传,我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否则建酒店的人都要争着到山沟里去了。好酒加广告,好官干活宣传加汇报,方为“好鸡”呀!。至于那些像“拉蛋鸡”(经常把蛋下在自家鸡窝以外的地方)、“涝窝鸡”(长时间占着鸡窝既不下蛋也不孵小鸡)、“食蛋鸡”(下了蛋自己又吃掉)一类的官员,更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了。

此文绝无贬低任何官员之意,且不要对号入座。为官做人做事若能从“好鸡观”中寻思出丁点道理,有所体味,我就会十分的欣慰!谢谢朋友与我一同论鸡。4穷人穷不是因为富人富,富人富不会导致穷人穷——“仇富”不“济贫”

1991年春,笔者去日本考察,在东京一位日本朋友陪我去看一处富人区,我问他:“你们看到富人们住这么漂亮的房子,会嫉妒吗?”日本朋友稍稍想了想,摇摇头说:“不会的。”继而他解释道,“如果一个日本人见到别人比自己强,通常会主动接近那个人,和他交朋友,向他学习,把他的长处学到手,再设法超过他。”2001年底笔者去美国考察时,在洛杉矶一位美国朋友开车带我看富人区,我问他同样的问题。这位美国朋友惊讶地看着我说:“嫉妒?为什么?他能住在这里,说明他遇上了一个好机会。如果将来我也遇上好机会,我会比他做得更好!”前不久笔者去北京开会,遇到一位还没有大富起来的“小款”朋友,闲谈中说到他所在的城市发展很快,已经出现国外那种“富人村”了。笔者饶有兴趣地打听其中的情形,并再次想到了问过美国和日本朋友的那个问题,拿来问他。他咬牙切齿地说:“我恨不得一把火给它烧了!”

这似乎是在重提“中国人爱嫉妒”的旧话,它实则还揭示了嫉妒有恶性发展的趋势。如果说改革之初还只是患“红眼病”的话,现在却有了做出越轨行为的心理冲动。况且,说这话的还是一位“小款”朋友,就更值得玩味了。他一定觉得自己赚几个钱千辛万苦,人家却如坐直升飞机“一夜暴富”,因而心理不平衡,怒火中烧才出此恶语的。比起美国人、日本人来,中国人的嫉妒是多么严重啊!

财富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爱富是人之常情,然而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却不尽然。在一种社会状态和社会环境下,人们爱慕财富,敬重富人,以富为荣,以穷为耻,努力创造和积累财富,这是一种正常和健康的社会,一种自然的和合理的财富观念;而在另一种社会状态和社会环境下,人们讨厌财富,仇视富人,以富为耻,以穷为荣,甚至仇富杀富,不愿也不能创造和积累财富,这是一种社会的病态和病态的社会,一种扭曲的财富观念。中国有着不患寡而患不均和杀富济贫的传统,一方面是装穷和害怕露富,一方面是炫耀财富和为富不仁。改革开放以来,提出和明确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实施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走向共同富裕的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然而,随着收入分配差距和贫富悬殊的扩大,仇富心理又有滋长。

富人富和穷人穷之间有没有直接关系?应该说没有。穷人穷是不是由于富人富?当然不是。杀富济贫能不能使穷人变富?肯定不能。杀富济贫不利于现代社会财富观在中国的形成,而且强化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使得中国社会始终处在为富不仁和杀富济贫两个极端,这也许是近代以来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那么,穷人和富人之间是否只有对立、压迫和仇恨,没有合作、平等和仁爱?也不是。关键在于我们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及其形成的财富观,是制造、激化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对立怨恨,还是促成和鼓励他们相互之间的合作和仁爱。

有人统计,在目前中国的居民储蓄存款中,人数不足20%的富人占80%的存款比例,用以说明贫富差距之悬殊。中国是一个地广人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由此造成的贫富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不会在短时间消亡。至于财富的相对集中,则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财富的分配绝对平均,那么人类社会的很多活动都要停止,因为只有财富的相对集中才有可能去建高楼、修铁路、搞高新技术研发,等等,才能带动社会普遍进步。一些民营企业家凭勤劳、智慧而成巨富,应当成为人们学习效仿的榜样,而不应成为嫉妒、仇视的理由。解决贫困的问题,“杀富”、“仇富”都不是正确的观念和途径。

面对财富,穷人富人都有获得的机会和权力;面对贫富差异,我们不妨向日本人、美国人学学。5金钱不是万恶之源,幸福也不应让金钱控股——金钱不等于幸福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中国出现了一句被人传烂了的话:“金钱是万恶之源”,殊不知这是讹论,原话“爱财是万恶之源”出自《圣经》,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现代商品社会是以货币和商品的交换实现的,一切人、一切事都与钱相关。特别是某些人,有了钱就是暴发户,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为非作歹,为所欲为;没钱的如火上房,认为“人无横财不富”,贪欲横流,毫无顾忌。同胞兄弟为钱反目成仇,青春少女因钱而丧身辱节——因为钱而犯罪作恶的事例愈演愈烈,使好心人谈钱色变,于是乎“金钱是万恶之源”的观念便“顺理成章”了。然而,这一观念是片面的、错误的。

从历史上看,是先有人类而后有钱的,在漫长的无货币年代,仍有恶——掠夺、残杀和强暴存在。在钱尚未出现的蛮荒时代,原始人饿了就杀掉同类,性欲来了就侵犯异性,这样的恶显然不是金钱导致的。从现实中看,在钱完全失去作用的环境里,例如沙漠中的囚营,恶仍然存在而且有时是令人发指的。诚然,一切善与恶的行为大都与钱相关。那些无私的援助,那些慈善事业,那些助学爱心以及抗洪捐款,几乎都是以钱的形式表现的。没有谁说“金钱是万善之源”,也确实不是万善之源,同理,金钱也不是万恶之源。

金钱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一个不具主动性的交易媒介。虽然为了钱而犯罪的大有人在,但犯罪的根源是贪婪而不是钱本身。金钱是一把双刃剑,可以用它杀人,也可以用它自卫、健身、夺冠。但无论如何,不能把杀人的责任归之于剑。试想,当恶人用5万元买杀手残害一个人性命的时候,“金钱是万恶之源”找到了证据;但善人用5万元建一座乡村希望小学时,钱又是什么呢?如果说钱是万恶之源,那么,是有钱作恶还是没钱作恶?是钱多犯罪还是钱少犯罪?如果说有钱的人“包二奶”是因为钱多了,那么穷光蛋拦路强奸呢?统计结果和常识都告诉我们,钱和恶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金钱不可能成为万恶之源。

从犯罪学的角度分析,世间的恶可以说是成千上万,用单一的金钱是不可能解释所有的恶源的。强盗杀人放火,也许是为钱;但如今的家庭暴力、虐待儿童以及种族大屠杀都是为了钱吗?1937年日寇在南京制造的大屠杀,1995年东京地铁毒气事件,实为罪大恶极,但都与钱无关。据报道,有一个痴心汉因为他女友另结新欢,结果他就把他的女友分尸13段,导因是他内心的仇恨,而不是因为他的女友没有给他分手费,这个恶与钱无关。

谁都知道,人具有自由意志与选择权力,在对待金钱的问题上占有主导地位。同样是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人爱财则喜欢欺骗偷盗。钱只是一个没有意识的东西,是人的行为决定了钱的善恶。当然,金钱对于人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但不能因为人们贪钱而把万恶归咎于金钱。譬如:人类不只贪钱,还贪吃、贪喝、贪睡觉,我们不能因此说吃、喝、睡觉都是万恶之源;当发现小偷偷钱时,如果小偷说,不要怪我,是因为那个钱太吸引人了,要抓就抓钱吧,不要抓我,这样能讲得过去吗?在市场经济社会的今天,追求金钱是正常现象,而区别在于看其是奉公守法、安分守己地去追求,还是作奸犯科、不择手段地去追求。采取不同的手段追求金钱就会产生善恶之分,而这并不是金钱本身所能左右的。

如今流行的另一句俗话是:“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同时,“如果你懂得使用,金钱是一个好奴仆;如果你不懂得使用,它就变成你的主人”(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我们的选择只有一条,那就是做金钱的主人,让它多助善事,少引恶果。

显然,金钱不等于幸福。从前有位农夫就懂得这个道理。

一位智者具有点石成金的特殊能力,能够把任何东西点成金子。一次,智者得了重病,倒在了一家农舍前,这位农夫看到后救了他。智者非常感激农夫,为表谢意,把他家所有的东西包括房子都点成了金子。然而,这位农夫并不满意,要求智者把他家所有的东西再点回原来的样子。智者很吃惊,问:“这是为何?”农夫回答道:“这么多金子不是福,而是祸。”农夫进一步说:“金子多了,强盗必然来打劫,使我日夜不能安宁;金子多了,有人必想来谋财害我,惹来杀身之祸;金子多了,儿女们必会因为有钱而不再努力,坐吃山空,没有本事,等于把他们害了。”智者一听,觉得这位农夫的话非常有道理,心地又善良,就教给他点金术,结果这位农夫受用了一辈子。

弗思海姆与阿盖尔所著的《金钱心理学》一书中说,“许多学者对金钱与幸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无一例外地提出:二者的相关性约为0.25。”也就是说用心理学与经济学交叉融合后而派生出的这一门“经济人理论”,已经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幸福”这个概念值“1”中,“金钱”这个“参数”的占比仅有0.25!“金钱”对“幸福”的贡献仅有这么“一点”。

也许,了解“金钱”与“幸福”的“占比参数”及其坐标曲线的最大意义,还在于它给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不管是百万富翁还是寻常百姓,只要拥有了保障生存的金钱,大家在拥有和感受幸福的命运和机会上,几乎都是平等的;谁都不可能贪占他人的幸福,即使他富可敌国也难以占有双倍的“幸福指数”。这是因为“幸福的满意度”永远是只能是一种主观性的体验或感受,只能是一种自我把握的心态或尺度,它犹如知识、思想和修养,用再多的金钱也难以等价交易。当然,就“幸福的满意度”来说,它除了与“金钱”有着“轻微的正相关”联系外,还与因人而异的“幸福定位”有关——如果定位在“第十八层地狱”,那么即使你生活在“第十七层地狱”里,也会收获到“高指数的幸福”;如果定位在“天堂”之上,那么即使拥有了整个世界,你也仍然会痛苦不堪,哀怨“幸福”与你无缘。这也许就是“幸福满意度”的差异所在。而一旦拥有了自己设定的“幸福”,吃“黄金宴”与家常饭,坐宝马车与骑自行车,住总统套房与蜗居陋室,所获得的愉悦和满足都是相似的,“幸福”的概念和内涵都是完整的。

有人组织评选的当前“最有意思”的中国“十大”人物之首是:最苦恼的中国人是贪官太太。她不敢大把花钱,怕露富;怕领导找老公谈话,特别是纪委、检察院的人;如果老公几天不回家,她就会发疯。她的梦想是,带着钱去一个谁也不知道的地方,一切从零开始。要说幸福,她除了金钱,还有地位、名誉、权势等等“幸福”因素,但她却是“最苦恼”的人。

据《时代潮》杂志报道,中国富豪自杀数量日渐增多。据统计,自1980年以来,仅记录在案的中国企业家自杀事件就有一千二百多起。在常人眼里,他们是财富的化身,声名显赫,春风得意,拥有知识、智慧、激情和勇气,引领着时尚,他们理所当然地会拥有人世间最浪漫的生活和最多的幸福。然而,耀眼的光环却遮盖不住深藏其后的焦虑、孤独和惆怅,巨大的压力、文化的失调令他们中的一些人深陷精神沙漠而难以自拔。这些拥有巨大财富的人却因为不“幸福”而让“金钱”与“幸福”的比值进一步缩小。

人生的本义毕竟是“幸福”而非“金钱”,“1:0.25”的关系已经标出了二者的孰重孰轻。因此,我们的“幸福”大可不必让“金钱控股”。6市场经济充满对立统一,企业管理贯穿辩证法则——企业家也应成为哲学家

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六只猴子分别关在三间空房子里,每间两只。房子里分别放着一定数量的食物,但放的位置高度不一样。第一间房子的食物就放在地上;第二间房子的食物,从易到难悬挂在不同高度的位置上;第三间房子的食物悬挂在房顶。数日后,他们发现第一间房子的猴子死了一只,剩下一只缺了耳朵断了腿,奄奄一息。第三间房子的两只猴子都死了。只有第二间房子的猴子活得好好的。究其原因,第一间房子的两只猴子,为了争夺唾手可得的食物而大动干戈,结果死的死、伤的伤。第三间房子的猴子虽然做了努力,但因食物太高,难度过大,够不着,被活活饿死了。只有第二间房子的两只猴子协作取得食物,这样,每天都能取得够吃的食物,因而活了下来。

科学家做的虽是猴子取食的实验,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人才选拔与岗位设置的辩证关系。岗位难度过低,人人能干,体现不出能力和水平,选拔不出人才,反倒造成了企业内部的无序竞争,产生内耗,不利于企业发展。岗位的难度太大,虽努力而不能及,往往也体现不出能力和水平,甚至埋没、抹杀了人才。只有设置的岗位难度与选拔的人才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才能真正体现出能力与水平。同时,岗位的设置要体现岗位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使人才相互协作,实现企业的目标。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管理的哲学问题。

哲学是探索世界根本规律及人生根本问题的,因而人类社会所涉及的一切都离不开哲学。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知识层次越高,哲学对他就越是有用:凡可称为“大家”者,无论大经济学家、大政治家还是大科学家和大企业家,必然也是大哲学家。

在当今中国,企业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办和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摸爬滚打得出的人生心得,从剧烈社会动荡和经济变革所经营的世态炎凉中悟出的客观规律,无一不属于哲学的范畴,无一离得开哲学家的指导;而当这些心得、规律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仍然可以成立的话,企业家也就是哲学家了。

在我国,一些经过多年改革、探索和搏击而发展起来的大企业领导,不仅已使企业为市场生产了大量的优质“产品”,也为精神文明领域“生产”了许多对社会广有启迪的“思想”,如海尔的张瑞敏总结的“每天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等,就被认为达到了哲学高度。正是这样一些“哲学层次”的思想,在一些知名企业中指导员工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事实上,这些企业家已经成为当代的哲学家了。

实践证明,用哲学的观点去认识和指导企业家面临的问题是十分必要且行之有效的。譬如面对物欲横流、腐败丛生的现象,很多企业家开始思考“人忙一辈子图的到底是啥”,“什么才是值得的”,“一个人要那么多钱干吗”等问题。这些本是人人都要面对的具体而根本的问题,它令古今中外很多人进行过“灵魂深处的思考”;这些正是有关“幸福”的问题,在哲学中属“人生观”领域。而“幸福”是个很大的体系,它包括“外在”和“内在”两部分:外在的包括财富、成功(名誉地位等)、闲暇、爱情、婚姻、家庭、健康,而最大的幸福对个人来说是平安,对国家来说是和平;内在的包括创造(价值)、体验(包括对艺术和大自然的欣赏)、阅读和思考、智慧、信仰,一个人的“心灵生活”是幸福的主要源泉,内心世界丰富、活跃与否,决定了一个人感受幸福的能力。

因此,用哲学家的眼光去分析这些问题之后,就有了“有钱的未必幸福”;“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有的东西金钱可以买到,有的东西金钱是买不到的”等观点。在这些观点的指导下,人们开始追求金钱与灵魂、财富与幸福、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从而使自己的生活质量、人生价值不断提高。

可以相信,一旦企业家们又都成了哲学家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及现代化水平都将会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7“批评式”的表扬,“程序化”的过场,“等同论”的观念——用“形式”反“形式”更可恶

报载,一官员在某地任职期间,搞了两项工程,虽然当地一些干部私下里对此有这样那样的议论,但在公开场合却众口一词地赞美。现在,这位官员转任他处,连当初最起劲吹捧两大工程的人也开始斥之为“形式主义”。

我们一贯反对形式主义。但不可否认,形式主义并没有因为我们的反对而从工作中消失,某些地方、某些时候,甚至出现了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的怪现象。个中原因,从上述故事中足可玩味。华而不实、劳民伤财,是形式主义的共同特征。显然,人们要认清某项工作、某种作风是否形式主义,并非难事;上述故事中,那个地方的群众从一开始就觉得那位官员搞得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大小干部在私下里也早已议论纷纷。人们之所以在这位官员离任后才揭去其漂亮伪装,可能的解释只有三种:有的人害怕这位官员手中的权力,不敢说;有的人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不愿说;有的人为求一己之利,逢迎拍马,故意胡言乱语。

目前,这种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的表现,除了“以假对假”、当面撒谎外,还有“批评式”的表扬、“程序化”的过场、“等同论”的观念等等。

据报载,时任山东省委副书记、济南市委书记的姜大明同志在听取某市汇报时说:“现在听真话很不容易,很多‘意见’都是漂亮话。批评别人时说‘不爱护自己,不注意身体健康’;‘工作上有时求稳,有时求急’;有的同志实在想不出词来,就说‘你不注意个人卫生’之类的意见。”这实际上就是典型的“批评式”的表扬。本来,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立于不败之地的一大法宝。遗憾的是,这种“传统”如今变味了。一些人变得圆滑起来,提意见全是漂亮话。什么“某某领导办事太认真,连群众柴米油盐的小事都管”;某某领导优点是“认真”,缺点是“太认真”云云。如“批评式”的表扬,实则是献媚取宠,有悖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本意。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常现象,一是因为一些同志怕“得罪上级丢纱帽,得罪群众丢选票”,所以提意见专拣漂亮话说,奉行不愿得罪人的“老好人主义”。二是一些领导“脸脏偏怕镜子照”,有痛处怕碰着,平时对缺点错误遮着盖着,一旦被人揭了短就火冒三丈,甚至打击报复,弄得下面不敢批评提意见。三是一些同志虚荣心极强,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毛病,即使看到了也不愿直面现实,认为被批评是丢面子。

前些年,新华社记者在北方一些省市调研时,听到这样三个故事。一是一位省级领导回忆起自己担任地委委员时经历过的一件事。当时地委讨论重大问题,委员们讲了很多好意见,大讲一通后问:“还有什么意见?”最后没有给大家留一点空隙时间,马上就说:“如果没有什么意见的话就这样定了,散会!”二是在一个地级市,当地干部群众反映,两年前政府花了数百万元建成一座市标,“风水先生”一算,认为这座市标“不吉祥”,影响当地发展,市里主要领导遂决定拆除。为此市委领导找人大做了工作,最后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拆除了市标,市标从建成到拆除只有一年多。三是因卖官受贿被判刑的一位县委书记回忆起自己提拔任用干部时说,每次考核干部前,自己要先定个“调子”,表面上不干预程序。可如果组织部门没把自己的“意中人”装进“盘子”,自己就会推翻,让他们重来,否则这个“盘子”就不端上常委会讨论,而自己不想用的人根本就没机会进来。

三件事都是“扎扎实实走程序,认认真真走过场”。如果说第一件事是在“玩程序”,这种不严肃的民主只能让人看着笑话;第二件事就是“伪程序”,是一种为了实现个人目的的假民主;第三件事是一种表面合理,实际上是“反程序”而走的非正常行为。“玩程序”有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伪程序”极可能直接影响决策,劳民伤财,带来经济损失;“反程序”带来的不仅仅是决策失误,它给社会进步带来的是反作用。这位县委书记用人由“唯才是举”变成了大范围的“论钱行赏”,败坏了当地党风、政风、民风,使该县各项事业受到严重挫折。

有些领导干部,一边对形式主义深恶痛绝,一边又不知不觉地陷入形式主义,边反边犯。究其原因,主要是观念上的模糊与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有十种:一是,将不科学的高指标等同于高标准,用不切实际的夺冠代替因地制宜的发展。二是,将盲目追风赶浪等同于紧跟形势,抓工作喜欢看风向赶时髦,上面关注什么就热衷于什么。三是,将搞烦琐哲学等同于具体指导,抓不住主要矛盾,陷于具体事务,盯着枝节问题,凡事都要具体化、系统化。四是,将工作过程等同于工作效果,只要试点抓过了,会议开过了,任务布置了,总结搞完了,就认为工作落实了。五是,将眼睛向上等同于对上负责,只唯上不唯实,眼睛长在头顶上,一味揣摩上级意图干工作搞应付,投其所好。六是,将名目繁多的活动等同于工作活跃,设计谋划工作总是在开展“活动”上做文章、打转转,认为只要能搞几项显山露水的活动,工作就不难落实;开展活动规模越大,就越有政绩,对上能引起注意,对下能产生“轰动”。将开展活动作为摆功论绩的资本,追求广播里有声、电视上有影、报纸上有名。七是,将调子喊得高等同于工作魄力大,抓工作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只打雷不下雨,虚张声势;向领导表态豪言壮语,给群众讲话振振有词,但大多是只开虚花不结果。八是,将事无巨细等同于作风深入,不能按级负责,一级抓好一级,而是事必躬亲,一竿子插到底,而该本级办好的事情却没有抓到位,该本级负责的没有负好责,侵权越位,越俎代庖。九是,将政出多门等同于机关的积极性高,哪个部门对下属安排的工作满、部署的任务多,就认为哪个部门的工作热情高、干劲大,导致部门之间争时抢位,下基层互相撞车,检查组轮番轰炸,把各处的业务工作强调到不适当的位置,冲击和影响了中心任务,使基层忙于应付,顾此失彼,无所适从。十是,将短期行为等同于见效明显,抓工作只顾眼前不顾长远,搞一些立竿见影、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甚至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办事情想问题只盯在见效快能出名的事情上,而对基础性、长期性建设漫不经心等等。

形式主义伤民误国,用形式主义去反形式主义更是贻害无穷。对付形式主义及其“变种”的办法,只有倡导求真务实的作风,惩治弄虚作假的行径,别无他途!8丢掉“羊性”增拼搏能力,学习“狼性”长生存智慧——要与狼共舞先把自己变成“狼”

有一匹“特殊”的狼在悠闲地生活着。说它特殊,是因为它的所有生活费用都由一位富翁提供。这匹狼曾是这位富翁的猎物,在向导准备剥下狼皮时,富翁予以了制止,并指令停泊在营地的直升机把它送往500公里外的一家医院救活了。这位富翁之所以发此善心,是因为这条机智的狼教给了他一个道理。当初,经过了3个昼夜的周旋,这匹狼被逼到一个近似“丁”字形的岔道上,后面是富翁的猎枪,前方是迎面包抄过来的向导。狼可以选择逃跑,但它没有那么做,而是迎着向导的枪口冲过去。难道那条岔道比向导的枪口更危险吗?向导为富翁解开了这个谜:狼是一种很聪明的动物,它们知道只要夺路成功,就有生的希望;而选择没有猎枪的岔道,必定死路一条,因为那条路上肯定有陷阱。这是它们在与猎人长期周旋中悟出的道理。

狼是动物世界中生存游戏的佼佼者,据动物学家说,狼有不少优点:第一,它的嗅觉灵敏。狼的嗅觉比狗强10倍,十里八里之外的猎物甭管藏在哪,它都能发现。第二,它能未卜先知。据说狼在追捕兔子的时候,能够预知兔子在第七步所跳的位置,所以就扑向那里“守株待兔”,往往能捕到兔子。第三,它的反应迅速。狼一旦发现猎物,会毫不犹豫地立即扑向猎物,而且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第四,专心致志。狼为了捕获美味,翻山越岭,忍饥挨冻,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极少误入歧途;盯住猎物了,任凭蜂飞蝶舞鲜花开放,也干扰不了它;猎物隐遁,猛兽在侧,它不着急,一旦时机成熟,跃然而起。第五,它的团结协作。狼本身身材不是很大,却常猎杀比它更大更凶的动物,秘诀有两个:之一是它能够灵活地选择更佳角度和方法来迎接挑战;二是它一旦与大家伙比试,一声呼啸,群狼便从四面八方而来,大家团结协作把大动物咬倒,所以人们常说“恶虎难斗群狼”便是这个道理。人们之所以要向狼学习,是因为不仅要让我们在恐“狼”中奋力逃匿,更重要的是要从活生生的狼性上获取些许谋生的本领。

说到狼就想起了羊。狼和羊总是让人们把善与恶联系起来,因为“狼和小羊”的故事深深地印在了人的脑海里。羊头上长着一对角,是攻击敌人和保护自己的武器,但羊总是被狼吃掉。羊和狼都是哺乳动物。羊以草、乔木树叶为生;狼以食肉即食其他动物为生。在地球的陆地上,只要有水的地方,野草与乔木遍地皆是,羊想吃的时候,只要张嘴即可,其生存要比狼容易得多;而狼的生存则要战胜对手、吃掉对手,否则其命不保。正因为它们的生存条件不同,“羊性”就表现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保守守旧,独善其身,从不伤害别人,以为别人也一样不会伤害它,也就逐步丧失了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而“狼性”却发展为具有敏锐的发现和捕捉猎物的能力,一遇对手就表现出勇往直前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遇事机智善变,群体精神与协同作战能力强。因此,无忧无虑的羊,碰到时刻都想战胜对手的狼,当然就会显得柔弱无力、毫无抵抗力了。

作为一个组织领导者,其经营管理理念是“羊性”为主,还是“狼性”为主,将决定组织的前景与结局。若“羊性”占主导地位,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前景堪忧;若表现为“狼性”为主,则就具备了发展壮大的先决条件。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企业家们,就像放在牧场里的“羊”,职务是上级任命的,生产资料是上级分配的,产品由上级包销,没有责任,没有压力,没有竞争,干好干坏一个样,大不了换个地方再当厂长、经理。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大牧场”里,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日积月累,使他们身上充满了“羊性”。改革开放以后,国有企业的身上逐步增加了些压力,就惊呼“狼来了”!却找不到防御“狼”、战胜“狼”的武器与方法,更不具备这种能力。现在,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外那些在商场上身经百战的“狼”一进中国,便发现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这片“大牧场”里过惯了无忧无虑日子的“群羊”可欺,便使出浑身解数,准备“狼吞虎咽”一番。一时间,那些充满了“羊性”的国有企业当家人们,有的尚可勉强抵抗一阵,有的则是缴械投降,甚至是一退再退。

到了今天,已经无路可退!后边就是“万丈深渊”,只有奋起搏杀,战胜“狼群”,才有生的可能。严峻的市场挑战告诉我们,不论被狼吃掉还是战胜狼,与狼共舞已成必然!企业管理者率领企业员工在搏击市场竞争的风险中,要善于借用狼的生存智慧,要把每个员工培养成“狼”,才能在与狼共舞中战胜“狼”!第二课创新:常理绝非真理,创新改变命运1明智放弃胜过盲目执著,学会选择就是接近成功——小不“扔”则乱大谋

有一个人误入了茫茫无边的沙漠,骄阳似火,酷暑难耐。没有水喝,死亡在时刻向他逼近。他心里暗暗提醒自己:水!水!……一定要坚持到最后一刻,找到水源。凭着一股强烈的求生本能,他在沙漠中艰难地跋涉着。找啊找啊,他终于发现了一块小石板。在小石板旁边,他又发现了一个抽水机。他迫不及待,使劲儿地抽水,却滴水全无。正在他心灰意冷、懊丧不已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旁边还有一个水壶,壶上盖着塞。正当他拿起水壶准备一饮而尽的时候,看到了上面写着这样几行字:“由于时间太久,水壶里也许只剩下半壶水了。你必须先把半壶水灌入抽水机中才能打出满壶水来。记住,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灌满。”他小心地拔开塞子,果然看到半壶清水。望着水,他犹豫起来,是马上倒进干渴的喉咙,还是照纸条所写的倒进抽水机?如果倒进抽水机而打不出水来,自己岂不是要渴死?最终他果断地拿起水壶,把那半壶水倒进了抽水机,果然打出了清冽的泉水,他痛快地喝了个够……休息了一会儿后,他把水壶装满水,盖上塞子,然后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先舍得半壶水,才能打出满壶的水。”

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不断面临选择的过程,学会选择就把握了人生,学会放弃也就学会了选择。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而面对选择则是小不“扔”则乱大谋。《水浒传》电视剧中有句歌词叫“该出手时就出手”,而面对选择还要学会“该放手时就放手”。不对“半壶水”放手就打不出“满壶水”,“扔”不下“半壶水”的渴望就会“乱”了求生的“大谋”。

这方面的反面例子也很多。曾经看过一个故事,一位农夫在沙漠的边缘捡到一块金条,他本可带回家去变换成田产,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可他转念又想,既然沙漠里有第一块金子,说不定还会有第二块、第三块,于是他不停地找。手中金条越来越多,而身上带的干粮和水也消耗殆尽,最后,这个农夫抱着一堆金条饿死在沙漠中。这就是贪小失大,该放不放的教训。

学会选择就要有敢于放弃的勇气,哪怕是忍痛割爱。有位绿化工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场风暴把巷口的两棵法国梧桐树刮倒了。绿化部门一番修剪之后,再用吊车把树拉起,培上土让它重新“站”在那儿。当工人要修剪第二棵时,周围的居民说,这儿是我们乘凉的地方,你既然有吊车,这棵树就别剪了。于是,第二棵树就带着树冠被吊车“扶”了起来,旁边躲了一根撑着它的大木头。半个月过去了,被锯掉树冠的那棵树开始发芽,并且生长有力而茂盛。另一棵树则开始落叶,夏天还没结束就死了。后来,绿化部门来锯那棵死掉的树,其中一个老员工说,树一旦被刮倒,就要砍掉它的枝叶,否则就活不了,一些人不懂这个道理,把树给毁了。

面对危难,人必须学会放弃,就像海上遇险的船扔掉所有的行李,就像倒下的树去掉所有的枝叶。这些看似愚蠢的行动,其实是走出危难、复苏壮大的聪明之举。2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有眼识泰山——藏拙不如献丑

成语“班门弄斧”,历来被人们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对于崇尚谦谦君子的中国人来说,“献丑不如藏拙”。持有这样的态度治学,无异于人进步有补。唐代诗仙李白登上黄鹤楼观光,吟唱“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就体现了大诗人的严谨作风。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比如这“班门弄斧”,也会成为厌学者的挡箭牌。“岂敢班门弄斧!”本来就不懂、不会,说上一句这样谦虚的话,便可以多喝点酒,少谈点问题,且能滥竽充数于行家之列得以优哉游哉。但从另一角度讲,真金不怕火炼,只有到班门去弄斧,才能知道自己的本领如何;是不是千里马,也只有到伯乐跟前遛遛才能显出真假。譬如下棋,厮杀一番,输给了高手,也高兴,如果赢了臭棋篓子,还眉飞色舞,那是盲目乐观,与向高手讨教不可同日而语。

其实,真正的“班门”并不森严。就拿鲁班来说,他虽身怀绝技,智慧过人,却并非目中无人。相传鲁班的弟子泰山,干活总是别出心裁,结果惹恼了鲁班,被鲁师傅撵出了“班门”。事过一年,鲁班在集市上看到有个人面前摆着精巧的竹制家具出卖。他万万没想到,这竹制的家具竟是出自被他开除的徒弟泰山之手。鲁班自愧弗如,慨然叹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可见,有真学问、真本事的人,都是虚怀若谷的。

再如:元朝大诗人萨天锡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地湿厌闻天竺雨,明月来听景阳钟。”可一位山东老汉读了摇了摇头。萨天锡请教老人,老人直言不讳地说:“此诗固然好,但‘闻’、‘听’二字其实一字。”萨天锡觉得老人说得有道理,就问应该为何字。老人告诉他应把“闻”改为“看”字。萨天锡觉得把“闻天竺雨”改成“看天竺雨”有些不妥。老人说:“唐人有‘林下老人来看雨’的诗句,‘看’字既出于此处。”萨天锡心悦诚服,俯首下跪,一字拜师。

班门弄斧有时是走向成功的捷径。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上大学之前,曾拜读了当时有名的权威教授苏家驹的一篇数学论文。经过自己的潜心推算和研究,发现里面有许多错误,于是发表了自己精心撰写的论文,对苏教授的某些观点加以改正,结果引起了数学界的轰动,更受到苏教授的赏识。从此,在苏教授的指引下,华罗庚很快成了我国数学界的一颗明珠。倘若华罗庚不班门弄斧地发表自己的论文,他会很快引起轰动,引起苏教授的赏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班门弄斧有时也可以成为历史车轮的推动力。公元2世纪,天文学家托勒密写了《天文集》一书,发展和完善了地心说。因其符合人们看到的日月星辰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的现象,又符合关于“地球是宇宙中心”的教义,因而得到教会的支持,长期被当做信条。到了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四十多年的天文观测及潜心研究提出了日心说,基本上正确地反映了行星的运动情况,科学地说明了许多天文学问题,因此很快便传开了。这在当时,也属班门弄斧,但若没有这一班门弄斧行为,天体运行的真正之谜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揭开。

当然了,要想班门弄斧得有一定的条件,如较高的素质、过硬的本领等。而且,还必须抱有切磋学艺的心态。假如自身条件不够,又盲目自大地跑到行家面前去显摆,那就是自不量力了。

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学识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人们会越来越认识到班门弄斧的进步意义,那种动辄“不要班门弄斧”的训斥会越来越少。3囿于常规无新路,不破禁区难开拓——“出格”才有出路

一天,公司总经理叮嘱全体员工:“谁也不能走进8楼那个没挂牌的房间。”但他没解释为什么。在这家效益不错的公司里,员工们都习惯了服从,大家牢牢记住了领导的吩咐,谁也不去那个房间。一个月后,公司又招聘了一批年轻人。同样的话,总经理又向新员工重复了一遍。这时,有个年轻人在下面小声嘀咕了一句:“为什么?”总经理看了他一眼,满脸严肃地回答:“不为什么。”回到岗位上,那个年轻人的脑子里还在不停地闪现着那个神秘的房间:又不是公司部门的办公用房,又不是什么重要机密存放地,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吩咐呢?年轻人想去敲门看看到底怎么回事。同事们纷纷劝他,冒这个险干吗,不听经理的话有什么好果子吃,这份工作来之不易!小伙子来了牛脾气,执意要去看个究竟。他轻轻地叩门,没有人应声。他随手一推,门开了,不大的房间里只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一张纸条,上面用红笔写着几个字:“拿这张纸条给经理。”小伙子很失望,但既然做了,就做到底,他拿着纸条去了总经理办公室。当他从经理办公室出来时,不但没有被解雇,反而被任命为销售部经理。“销售是最需要创造力的工作,只有不被条条框框限制住的人才能胜任。”总经理给了大家这样一个解释。最后,那个小伙子也果然没有让领导失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条条框框所设置的禁区,其实正是留给勇敢开拓者的处女地——“出格”才有出路。出格不出格的通俗理解实际就是诸多“应该这样办,不应该那样办”的问题。许多人之所以很难发挥自身的潜力,就是因为被许多所谓的经典和名人的繁文缛节所束缚,被太多的“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捆住了手脚。特别是人才观念上,人不“出格”难成奇才,用人不“破格”难成大业。

笔者曾在《销售与市场》杂志上读到过跨国公司“立邦”的人才观,很受启发。“在同事眼里,你是不知足的人,工作清闲,你却说闲不住。你不够机灵,不知道主管不在的时候正好可以偷懒。你太好表现,任何工作总抢在前头,总想做得更好。你有点吹毛求疵,工作明明已经完成,你还要改进。你自命清高,你从不屑参加上班时别人的‘聊天大会’,你处处和别人不同,实在有点‘出格’。但我们知道,你的‘出格’正是你的优点和才能所在。如果在其他地方得不到认同与赏识,那么欢迎你到我们这儿来。因为在这里,我们就需要像你这样‘出格’的人。”这就是立邦漆之所以那么精彩迷人的根源。在全国不少大城市都可以看到立邦最有创意的广告:两个不同肤色的小朋友,屁股上涂满了不同颜色的油漆。它不同于其他商家的名人效应,然而它是那样深入人心,想忘都忘不掉。对大众来说,那个广告文化的魅力让他们在使用油漆时非常自然地选择了立邦。这种“出格”的效应,源于他们“破格”吸纳了众多的“出格”人才。4创新本从无路始,失败常在老路中——走的人多了便没有了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鲁迅先生七十多年前的一句名言。七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发现这句名言也可以这样理解:“前面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没有了路。”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组画面:我们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行,如同羊群。第一个人是伟大的,因为他用两只脚板创造出了一条路,于是大家尾追其后,纷至沓来。一切已成定式,没有人思考为什么一定非要沿着这条路朝前走,没有人眺望辽阔的四周。走,走,走,大家都这样低着头朝前走。第一个人是大师,第二个人是中师,第三个是小师……个性价值递减,最后,我们都成了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人越来越多,终于,最初的一条路被踩踏成了广场。于是,大家在广场上谈论高考、毕业、求职、成功等等共同的话题。四周都是人,互相遮挡了视野,迷失了自我,淹没了存在。没有人警觉,自己已陷入了一种模式中,变成了羊群中的一只白羊……

这不是虚构的画面,现实中这类故事很多。

改革开始之初,有两个青年人一同开山。一个把石头砸成石子运到路边,卖给建房人;另一个直接把石块运到码头,卖给杭州的花鸟商人。因为这儿的石头总是奇形怪状,他认为卖重量不如卖造型。5年后,卖怪石头的青年成为村里第一个盖起瓦房的人。

后来,不许开山,只许种树,于是这儿成了果园。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鸭梨招来八方客商。他们把堆积如山的梨子成筐成筐地运往北京、上海,然后再发往韩国和日本。因为这儿的梨汁浓肉脆,香甜无比。就在村上的人为鸭梨带来的小康生活欢呼雀跃时,卖过怪石头的人卖掉果树,开始种柳,因为他发现,来这里的客商不愁挑不到上好的梨,只愁买不到盛梨的筐。5年后,他成为第一个在城里买房的人。

再后来,一条铁路从这儿贯穿南北,这儿的人上车后,可北到北京、南抵九龙。小村对外开放,果农也由单一的卖果开始发展果品加工及市场开发。就在一些人开始集资办厂的时候,那个种柳的人却在他的地头砌了一道3米高百米长的墙。这道墙面向铁路,背依翠柳,两旁是一望无际的万亩梨园。坐火车经过这里的人在欣赏盛开的梨花时,会醒目地看到4个字:可口可乐。据说这在当时是百里山川中唯一的广告,那道墙的主人仅凭这座墙,每年又有4万元的收入。

20世纪90年代末,有一个来自日本著名公司的商人在中国考察,当他坐火车经过这个小山的时候,听到这个故事,马上被此人的商业化头脑所震惊,当即决定下车寻找此人。但当他找到这个人时,商人发现这个人正在自己的店门口与对门的店主吵架。原来,他店里的西装标价800元一套,同样的西装对门却标价750元;他标价750元,对门就标700元。一个月下来,他仅批发出8套,而对门的客户却越来越多,一下子就批发出了800套。日本人一看这情形,对此人失望不已。但当他弄清真相后,又惊喜万分,当即决定以百万年薪请他。原来,对门那家店也是他的。

我们已进入一个依靠创新开拓前进的时代,如果只走老路或者都走一条路,是不会有出路的。

有一个人要穿过沼泽地,看到前人的脚印,便想:这一定是有人走过,沿着别人的脚印走一定不会有错。用脚试着踏去,果然实实在在,于是便放心走下去。可好景不长,走不多远,不小心一脚踏进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