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MPA中成长——公务员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3 09:05:53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在MPA中成长——公务员篇

在MPA中成长——公务员篇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从以下内容阐述,分别为:

第一课 行政伦理与道德

、第二课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第三课 公共经济学、第四课 公共行政组织、第五课 机关管理、第六课 现代领导、第七课 行政法治、第八课 公共政策。第一课 行政伦理与道德

一、行政道德教育

行政道德教育是指国家行政组织为使公务员能自学履行政治道德义务,具备合乎其要求的道德品质,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公务员施加一系列道德影响的活动。行政道德教育是社会道德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整个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对公务员的道德要求化为公务员内在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一般地说,较完整的道德教育,应当包括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等几个环节或步骤。任何一个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都要对进入政权机关的各级人员提出有利于本阶级行政的道德原则、规范,并要求严格履行,以维护他们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政治、官德教育,到当今资本主义国家实施的行政道德教育,无不都是以加强对劳动人民实行暴力统治,维护剥削者的利益为目的的,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对公务员实施行政道德教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原则,通过多种形式,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全体公务员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过程,我国行政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整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行政道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行政道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公务员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公务员的道德境界,优化公务员队伍,实现高效能的国家行政管理,以适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一,行政道德教育,是保障公务员队伍优化、廉洁的重要措施之一。

第二,行政道德教育,是普遍提高社会成员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重要手段。

第三,行政道德教育是实现高效能的国家行政管理,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第四,行政道德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其他领域职业道德教育的成败。

2.行政道德教育的任务和方法

行政道德教育,既不是国家行政组织向公务员简单地灌输以“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为核心的行政道德要求,也不是公务员消极被动地接受国家行政组织施加的道德影响,简单移植其传播而来的行政道德要求。行政道德教育是有明确目的性的积极道德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用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行政道德标准改造公务员的人格心理结构,从而提高公务员的行政道德素质和行政道德境界。

行政道德认识是行政道德素质的主导方面和基础性构成。它既是指公务员对其行政道德要求的了解、理解和把握,也是指公务员在理解和把握行政道德要求的基础上形成的行政道德观念的行政道德判断能力。

行政道德情感是指公务员在行政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善恶行政心理理念和行政态度倾向,其核心内容是行政道德责任感,它是行政道德素质中的价值倾向性因素。

行政道德意志是公务员在具体的行政道德情境中作出道德决断和执行道德决断的能力。

行政道德信念是公务员对行政道德的确信和信仰。它由行政道德观念、行政道德情感倾向的行政道德意向凝结而成,是行政道德内化和行政道德素质的核心所在。

行政道德习惯也就是公务员在行政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按道德要求行为的习惯。

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我国几十年来开展相关道德教育的经验和我国公务员队伍的实际情况,可以尝试以各种办法:

道德理论教育和道德实践相结合。

道德理论教育和道德实践相结合,这是行政道德教育最基本的方法。

正教育和批评疏导相结合。

公务员道德教育,要采取正面教育和批评疏导相结合,主要是从正讲清道理,引导他们深刻理解行政道德要求和行政道德行为的善恶荣辱,使之确立行政行为的正确价值取向,增强道德选择能力。

榜样引导和舆论监督相结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革命领袖,英雄模范人物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很强有感召力和说服力。我公务员队伍中的绝大多数本质上都是仰慕、向往、追求理想人格的。在教育中可以利用这种积极心理,利用先进典型,来进行启发、激励、诱导,使他们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当代英雄模范人的先进思想、高尚品格中,汲取前进的力量,找到努力的方向,做到行有规范,学有楷模。

个人示范和集体影响相结合。

要使行政道德教育从抽象走向具体,各行政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出有代表性的人物,按照公务员道德规范和本单位职责要求作示范性教育。

道德教育和其他教育相结合。

道德教育和其他教育相结合,这里说的其他教育,主要是指对公务员的政策法制教育、形象审美教育和各种专业知识教育等。

合力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相结合。

所谓合力教育,就是把各方面的力量结合起来实施教育。在行政道德教育过程中,把家庭影响、群众帮助、监督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都发挥出来,达到方向一致,互相配合,无疑是非常必要和切实可行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外在影响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

二、行政道德修养

1.行政道德修养的特点

行政道德修养作为国家公务员在行政道德素质方面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不仅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知识修养的特点,而且还具有不同于一般道德修养的特点。(1)行政道德修养是一种自学的思想斗争

行政道德修养的主体是公务员自身,是两种对立的行政道德观念在同一主体思想上的斗争。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要求公务员必须具有行政道德修养的高度自学性,要用社会正义、共产主义的行政道德理论武装头脑、促使新道德观念战胜旧道德观念,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行政道德原则和规范作标准,指导和检查自己的一切言行,从而树立良好的行政道德形象。(2)行政道德修养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磨练的过程

行政道德修养之所以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因为:一方面旧的道德观念作为一个习惯势力,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它将对每个社会成员产生影响,尤其会对行政道德修养形成巨大的障碍;另一方面,公务中自身形成的某些兴趣、性格、习惯,不一定都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其中可能存在一些不良的,要彻底将其克服掉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因此,公务员必然以坚持的意志和毅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3)行政道德修养是艰苦的自我解剖过程

公务员在行政道德修养过程中,不仅要同社会上消极、腐朽的道德观念、道德现象作斗争,尤其要同自己不良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作斗争,而这种斗争通常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因而是不容易,甚至是痛苦的。因此要求公务员要有解剖自我的勇气,有摆脱私欲的决心,自觉痛苦的磨练。

2.行政道德修养的方法

国家公务员进行行政道德修养,要达到解决自身道德发展的矛盾,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目标,还必须找到适当的方法。行政道德修养的方法很多,但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有:(1)认真学习

行政道德修养,必须重视学习。一是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尤其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二是学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知识,加深对这一新型道德理论、原则、规范的理解。三是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通常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硬本领。(2)树立典范

所谓典范,一是历史上或现实中比较完整地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理想,被人们看作理想人格化身和道德选择楷模的杰出人物。公务员在自己心目中树立一个道德典范,可以引发出自内心的敬仰,时刻引导自自向道德修养的新境界发展。(3)经常内省“内省”是自己对自己的省察检讨,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进行自己同自己的斗争,并自觉地使自己的言行规范符合于道德标准的要求。我们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十分重视内省在改造思想中的作用。陈毅曾说过:“灵魂之深处,自掘才可能。”彭德怀同志也常“吉日三省吾身”,在道德修养上达到了很高境界。自省就是鲁迅先生说的“严于解剖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虚心听到别人从各方面以各种方式提出的批评意见,认真对照检查,毫不留情地把自己的缺点错误抖出来,并决心改正,不断扬长避短,奋发进取。(4)努力积善

人的道德修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统一过程。我们要达到道德修养的高境界,必须坚持不懈地积善。所谓积善,就是精心培养并保持自己的良好道德,从小事做起,经过长期积累,使之不断发展。“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就是这个意思。积善,还要勇于祛恶,一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行政道德修养中,公务员要做到凡是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要求相符合的,就必须努力去践行;不相符合的,就要坚决革除。(5)必须慎独“慎独”一词来自《礼记·中庸》:“莫见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就是一个人单独活动,无人监督,无人知晓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又不会被别人发觉的情况下,仍能坚持道德信念,自学按道德准则作为。”慎独是一种特殊的道德修养方法,是很高的道德修养境界。说它是方法,是因为通过自我要求和监督、可以更好地培养、锻炼坚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说它是境界,是因为它标志着一个人道德修养达到了高度自觉的程度。

三、政治品质规范

1.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社会主义副业是人类历史崭新的事业,它的成长和壮大,难免会出现挫折和问题。但这是前进中的困难,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应当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胜利,看到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希望,树立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心。“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历史活力和蓬勃生机。”我们应当“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对人类的共产主义前途充满信心”。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始终是国际资产阶级和反动势力搞“和平演变”的重要目标。一段时期以来,国际帝国主义主要采取: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大力培植我们党和国家内部的反对派,进而支持他们组成反对党夺取政权;通过所谓经济技术合作使中国依附国际垄断资本等三种方式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推行“和平演变”策略。

从社会主义中国诞生那一天起,我们同资产阶级和反动势力在保卫人民政权、防止“和平演变”方面的斗争就一直没有停止。我们在开放改革的过程中,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国家公务员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反对帝国主义各种形式的“和平演变”策略。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它要求我们的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必须尊重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必须对反社会主义制度和危害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进行坚决的打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就是坚持党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领导,国家公务员要自觉维护党的形象,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我们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意义,认真学习和运用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行政人员政治品质规范的核心内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我们的立国之本。国家行政人员政治品质规范的核心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要求。

毛泽东同志一贯强调要为人民服务,他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45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一贯倡导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国家公务员必须自觉地坚持这一原则,而不能违背这一原则。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是关心群众生活,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物质利益是人民群众所关心和要求的。因此,关心群众生活,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应当成为国家公务员最重要的政治要求和道德要求。

公务员要虚心向群众学习,走群众路线,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倾听群众的呼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要关心群众的物质利益,而且要关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就是要从政治思想方面、文化生活方面,特别是科学技术知识方面全面照顾群众的要求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

4.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密切联系群众,是由无产阶级和政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中共中央十三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重申了我党的优良传统。《决定》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

国家公务员密切联系群众,必须做以下五个方面:(1)相信群众。相信群众,就是应该相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相信群众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自己完善自己。这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起码要求。(2)依靠群众。依靠群众,就是要放下架子,甘当群众的小学生,向群众虚心学习,遇事同群众商量,依靠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战胜工作中的艰难险阻。(3)尊重群众。尊重群众,就是要把群众作为真正的主人,把自己当成真正的公仆,在群众面前谦虚谨慎,不凌驾于群众之上搞特殊化,不当官做老爷,而且要老老实实地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4)深入群众。深入群众,就是要脚踏实地地走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取得经验和知识,而且与群众打成一片,同群众同甘共苦,经常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5)关心群众。关心群众就是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关心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捍卫人民群众的利益,同危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言行作坚决斗争。关心群众,是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政治品质规范的最重要、最根本的要求。

四、道德品质规范

1.吃苦与享受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作为人民公仆的国家公务员。必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真正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样,公务员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人民群众才会衷心拥护政府。反之,如果公务员一味追求享受,贪图安逸,唯利是图,先己后人,其结果只能是败坏公务员的声誉,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国家公务员要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1)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正确的认识只能来源于群众的实践,正确的决策只有变成群众的自学行动才能实现。(2)一身正气,公而忘私。国家公务员必须具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不能只讲金钱,不思奉献,见利忘义,追逐私利。(3)只讲奉献,不讲索取。个人价值的体现应当在于个人向社会奉献的多少,而不在于个人向社会索取的多少。作为国家公务员,在其行政活动中,必须把“无私奉献”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把向社会和人民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当作最高的追求,而不应当计较自己获得了多少,从社会里得到了多少。

2.克己奉公,艰苦奋斗

克己奉公,艰苦奋斗是国家公务员道德品质规范的重要内容。所谓克己奉公、艰苦奋斗是指无论掌有何种权力的行政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人都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以国家、人民和集体利益为重,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克尽职守、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反对奢侈和浪费,忠实地做一个人民的公仆。

各级行政人员要改造克己奉公的义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贪污国家财产,侵吞集体利益;更不能收受贿赂,索要我物;也不能在本职工作之外从事经营活动,从事赢利性业务。

要做到克己奉公,就必须:(1)忠诚为国,一心为公。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忠心不二,在现阶段集中地表现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2)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任何行政人员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个人、亲友和周围的人谋取私利、拉关系、走后门,搞不正之风。(3)团结互助,顾全大局。各级行政人员在处理同上下级关系之中,在处理同级同事关系中,要采取合作态度,胸襟宽广,要讲民族大义、国家利益,不能计较个人恩怨,更不能搞小集团主义,拉帮结派,也不能用权力报个人私仇。(4)坚持原则,不彻私情。对待亲属以原则为重;对待群众,应一视同仁不能欺上瞒下,不许官官相护。

3.忠于职守,勇于献身

忠于职守,对公务员的基本要求是:(1)确立共产主义劳动态度,这是公务员做好本职工作的首要条件。国家公务员必须坚守工作岗位,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2)热爱科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是公务员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条件,干部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及业务技能的提高对于减少行政工作中的失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执行,具有重要意义。(3)在工作中不怕困难,勇担重担,勇于创新,敢负责任。公务员必须充分认识本职工作的重要职责和重要意义,增强对本职业的高度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勇于献峰这种道德品质规范要求公务员必须努力做到:有不计报酬、不计较荣誉得失、不计较个人私利的奉献精神;有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的自我牺牲精神;有不畏艰难困苦、敢挑重担,敢担风险的忘我精神;有投身改革洪流,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精神;有坚持原则,秉公执政,铁面无私的无私精神。

4.案例:参天的树,大写的人

1998年夏天,百年不遇的一场洪水洗劫张家界市。负责永定区抗洪抢险的郭树人和全区广大在干部群众坚守在一起。他整天整夜地未眠,一次一次地赶在抢险的前列。在一次援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途中,他坐的那艘橡皮艇在洪峰汹涌中被漂流物缠住,发动机熄火了,小艇失去控制,情况非常危急。这时,郭树人发现艇上的一位同志没有穿救生衣,就一边脱下救生衣给这位同志穿上,一边指挥大家向地势最低的村庄冲去。经过一整天的抢险,被困的群众得救了。事后有记者问他:把救生衣让给别人自己就不怕吗?郭树人回答道:“怕是怕,可谁让自己是共产党员,是领导干部呢!”写到这里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在张家界市委组织部给孔繁森同志生前开过车的司机这样说:“在郭部长身上,我又看到了孔书记的影子。”

五、思想作风规范

1.求实

第一,“求实”的基本要求。

何胃“求实”?求,是追求、探索、寻找等意思;实,是指客观物质的求实性、客观事物内部普遍的、稳定的、重复出现的本质联系即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求实,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性。并按照客观规律的本质要求,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努力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我党一贯所坚持和倡导的思想路线。国家公务员特别是国家领导干部,坚持求实的思想作风,必须做到:(1)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反对主观与客观相分裂的主观主义的思想方法。规律是事物内部本身固有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客观性依存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人们只有正确地把握规律,因势利导地利用规律,才会受到规律的“奖赏”,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学会和掌握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反对高高在上的官僚作风。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对实际情况、事实的总和有较全面的深入了解。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获得真实全面情况的基础性环节,是基本的途径和方法。(3)坚持在实践基础上检验和发展真理、反对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真理是客观的,不是人们头脑里自生和固有的,判断认识和理论是否是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也不是以某人地位的高低和权势的大小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结果如何而定。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容人

容人用人,主要是对行政领导者而言的。这里的人,既包括从事某种专门工作的技术人才,又包括一般的普通工作者。在容人用人方面,行政领导干部不外乎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容人之量。容人之量,是指领导干部是否有宽阔的胸襟,能否正确处理同下级的人际关系。一个心胸开阔、容量很大的行政干部,大都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的人。判断一个领导干部容量的大小,主要看能否正确处理同下级的关系,既要关于处理同自己意见一致的下级的关系,又要善于处理同自己意见不同甚至犯过错误或者个性不健全的下级的关系。不能对意见不一的下级扣帽子,甚至伺机报复;不能对犯过错误的同志横加指责;不能对个性不健全的同志孤立,淡漠。(2)爱才之心。爱才的实质是深知人才的意义和作用。斯大林曾经指出:“人才、干部是世界上所有宝贵的资本中最宝贵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邓小平同志也说过,“经济方面、体制方面的改革问题很多,但是有个核心问题,就是选用人才。事情总要人做呀!”他在谈到中共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的十条措施中指出,十条都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九条,其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八个字,事情的成败关键就在于此。因此,作为行政工作的领导干部,是否有爱才之心,是衡量他工作之术、用人之道的重要标准。(3)护才之魄。大我人才,每当作出超人的成绩,易于遭到嫉妒和诽谤;在改革中偶有失误,会招来冷嘲热讽。常言道,人言可畏,众中难挡。生活中经受不住委屈和挫折而死于非命的事时有发生,真可谓“英雄气短”,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在人才遇到逆境,遭到诽谤时,挺身而出,力排众议,保护人才。

3.律己

国家公务员如何做到律己?至少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党和国家的政令、法规、党纪、政纪,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觉性。(2)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努力做到行政活动的公开化、民主化,公开自己履行公务的从政行为,纠正自己的不规范行为或越法越纪行为,自觉约束自己的行动。(3)以集体意识为基础,努力培养自我制约的能力。集体意识对个人的行为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良好的集体意识,可以促进公务员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规范性行为。因此,国家公务员应该把自己的行为同集体的意识联系起来,使个人行为服从集体利益的要求;同时,又要在良好的集体意识的影响下,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己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

4.开拓创新

开拓创新的根本内容就是要培养创造力,培养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公务员开拓创新的思想作风,必须建立在对当代社会主义现实生活的科学认识和对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基础上,必须努力做到:

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开拓创新的思想前提。如要开拓创造,就要使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在自己的主观意识中成为走势,形成习惯。所谓创造性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好奇心,兴趣广泛,对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理;想象力,富于合理地联想,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善于提出大胆而新颖的见解;洞察力,能从平凡中透视出不平凡的因素,从一般细节中发现深刻的含义;变通性,思路开阔,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坚持三个“再认识”。一是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命题,这不仅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而且对整个世界的社会主义事业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这就要求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事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就和出现的挫折。二是对资本主义的再认识。资本主义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之后,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当代资本主义还有较强的生命力。“一球两制”的局面有很大可能是相当长的现实存在。两种制度在和平共处条件下和平竞争和共同发展,将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因此,我们对外关系的调整也就不能不从这一事实出发了。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的科学性是不容怀疑的。但是,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不一定完全符合今天的现实,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它。因此,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既不能作教条主义的解释,又不能全盘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开拓新视野,发展新观念,进入新境界。

六、精神文明建设与行政道德

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地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列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中,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中,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加速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努力实现的十大任务之一。行政道德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1.行政道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文化建设,一个是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伦理观念、思想意识和社会风尚,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包括各种各样的人们之间的正确关系。行政道德即国家行政工作人员在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所体现的职业道德,它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行政道德建设的内容很多。但主要的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树立共产主义理论、信念和道德,正确处理行政道德的方方面面,从而在自己的行为中自觉地建立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权力义务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人们的职业分工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具体化。每一职业都有自己的特定的职业道德。由于行政活动涉及到整个社会,因此作为从事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公务员在代表国家行政的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所体现的职业道德就不仅仅是行政部门本身的事情,而且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睛雨表,它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同样会面临许多新问题,需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自己。精神文明建设要向前发展,当然必须具体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具体方面。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不得缺少,一行政道德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滞后当然会影响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甚至破坏我们整个的精神文明,行政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向前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2.行政道德与政治方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道德必须与其经济基础相适应。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的行政道德同样要求人们恪守社会主义的信念,忠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同样也是全国各族人民今天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这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的深刻理解与把握基础上的科学认识,也是人们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和政治态度。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各个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如何尽快地加快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尽快地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出来,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套,这只能求助于各国人民自己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反复求索,在花费了很大的代价之后,终于找到了一条能富国强民,使我们民族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道路。这一点决定了人们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方向的合理性和正义性。

3.行政道德与党的基本路线

行政道德不仅包括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而且包括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在行政人员有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之后,就会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人们为一定的事业而殉道,而献身,当然基于人们对为之奋斗的事业的合理性、正义性的认可。一旦这一信念内化为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就会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对这一事业的追求和信念,转化为自觉献身的事业的政治热情。

4.行政道德与政治环境、社会环境

国家公务员在代表国家行政的过程中,无论是行政领导和行政决策,还是行政执行和行政监督,无不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无一不要求用行政道德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规范其行为。在实现现代化的新时期,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目的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实现现代化的步伐。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行政关系必然会随着形势的变化,出现许多新问题。有很多方面肯定会不协调,这除了加强法制外,还必须辅之以行政道德的调节。而行政道德的重要功能就是调节行政过程中的各种行政关系。社会主义国家行政工作人员除要求具备一般从政道德外,还必须有更高的要求。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人民的公仆,不当官作老爷,不搞特殊化,热爱人民,以平等的态度待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等,这些必将促进社会环境的净化,从而为改革、开放、搞活创造宽松、和谐的政治环境与社会环境。

七、现代伦理观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逐步摆脱贫穷落后的阶段,也是我国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工业国的阶段,它是我国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向高度发达的转化商品经济转化的阶段。它是一个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分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它是一个全民兴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这种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向人们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必将大大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在这种时代,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伦理道德观念。马克思指出:在生产发展中,“生产者也在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发展和改造自身,造成新的力量,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新的语言。”“时间就是金钱,”这是发达国家的口号,其实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国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没有强烈的时间观念是不行的。没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就等于没有现代化观念,就等于没有高效高速观念。这样。四化建设的实效,就会等于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时间,把握时间,努力开创,做时间的主人。不懂得珍惜时间,不会把握时间,不懂得创造的人,是难以立足于社会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马克思说:生产力里面当然包括科学在内。因为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去就能引起生产力的变革和发展。而这种渗透的广度、深度以及渗透的实施情况,主要是靠科技人才实现“知识就是力量”的过程。劳动者(科技人才)运用科学技术于生产过程中开辟了新的生产途径和建立起新的生产过程,从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实质是大量的改革家、发明家、科学家、管理家以及各类高级科技人才的群体奉献的结果。是这一群体相互协作、共同创造的产物。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是这个奉献过程的积极参加者,并在参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创造精神,从而对发展生产力作出自己的创造性贡献,这将成为一个人对集体和社会最起码的责任。

观念的优化。在具体的生产活动中,以往那些不需要人开动脑筋和进行独立创造的刻板操作,将越来越多地为现代机器,自动装置所代替。而这种现代化机器,自动装置的高功参数,巨大的功率速度、强度等,都要求使用它的人必须具有更高的心理上和道德上的可靠性。具有善于迅速地采取独立决定的能力,具有从高从严的思想:高标准、高要求、高水平、严格要求、严格检验、严格训练;具有优化的观念,优化设计,优化生产,优化管理。现代西方一些社会科学家预测,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智力的发展,信息的传播,小型化,多样化,非群体以及产销合一的特点,将需要人们具有新的品质,这就是观念的优化。主动进取,敢于负责,应变迅敏,办事灵活等。否则人们就不能适应这种现代生产的需要,就会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报复,甚至成为它的奴隶。“领导就是服务”邓小平同志对新时期的领导,提出了一个与客观实际相符的,抓住了领导工作的实质和核心的,是对我们党和国家领导经验的科学总结的新观念。“领导就是服务”这是一个政治原则,也是一个道德原则。“领导就是服务”是由党的性质和党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总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一定阶级的政治代表,是代表一定阶级利益并为一定阶级服务的。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在社会主义时期,党的领导就是要代表人民的利益,执行人民的意志,为人民谋福利。而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实现四个现代化,振兴中华,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因此,党和国家的领导,要把全部工作切实转移到为发展生产服务,为国家的繁荣强盛和人民的富裕幸福服务的轨道上来。我们的党政干部,必须研究新情况,分析新矛盾,解决新问题,掌握新本领,为四化大业作出新贡献。这是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志之一。

第二课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一、导论

作为社会人力资源系统的一部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般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但作为公共行政管理的一个特定的子系统,它又受到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直接影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与结果。

本日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公共部门人事管理的历史和现状,结合传统的东方文化和西方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加以分析,致力于市场经济建设中如何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提高公共部门行政的效率,以供参考。

二、人员分类

1.人员分类基础

人员分类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基础工作。所谓公共部门的人员分类是指,将公共部门中的工作人员或职位按工作性质、责任轻重、资历条件及工作环境等因素分门别类,设定等级,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提供相应管理依据的程序方法。

人员分类的依据是工作性质、责任轻重、资历条件、工作环境等因素,而这些因素的相关内容是由工作分析、工作说明书、工作规范提供的,也就是说工作分析和职位评价人员分类的基础,没有科学的工作分析和职位评价,公共部门的人员分类将成为空中楼阁。

由定义我们还可得出,人员分类的对象是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或职位,由此形成两种典型的人员分类制度:一是以工作人员的官阶为中心的品位分类,二是以职位为中心的品位分类。

一个国家、地区、部门的人员分类制度,是在品位分类、职位分类中选择一种,还是将二者相结合,这要依据下列原则:(1)文化原则。文化是社会中的人们所共有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心理状态。它渗透在社会的各个层次和角落,影响到社会的种种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任何一种分类制度的产生和形成,无不深深打上文化的烙印。职位分类制度所推崇的,在录用、考核、薪酬等方面人人平等的规范化与美国民主、平等、自由、向上的文化特色相吻合。(2)传统原则。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传统可能意味着保守,但并不意味着糟粕。人员分类制度的选择和革新也是如此。对传统的东西不能完全摒弃,而应在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当今美国的公共部门人员分类制度改革是在原传统职位分类基础上,吸收一些品位分类的优点,而英国公共人员分类的革新则是在传统品位分类基础上,汲取职位分类的行进经验。因此,我国公共部门人员的分类制度的改革,也不能完全抛弃古代的品位分类和建国后的分类方法,而应在此基础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逐步实现我国公共部门人员分类制度的科学化。(3)组织需求原则。任何分类制度和方法都要最终落实在具体的组织之中,不同的组织,其目标、组织任务、组织文化也不同,这就要求有一种分类制度来对其工作人员或职位进行分类,在这方面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分类方法。

2.品位分类管理

“品”指官阶,“品位”指按官位高低,职务大小而排列成的等级。

品位分类是以国家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职务或等级高低为依据的人员分类管理制度。

品位分类作为人员分类的两大制度之一,其基本特征为:(1)品位分类是以“人”为中心的分类体系。品位分类的对象是人以及人格化的职务等级、人所具有的其他资格条件。具体而言,在人员运用方面过分重视人员的学历、资历、经验和能力,个体的背景条件在公职录用和升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职年限、德才表现等通用资格条件是晋升的主要依据。可见,品位分类是人在事先。(2)分类和分等相互交织。在品位分类中,分类实际上同职务、级别的分等同时进行,因此,品位分类通常采用先纵后横的实施方法,也就是先确定等级,然后再分类别。(3)品位分类强调公务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品位分类注重“通才”,不注重公务中所具备的某一方面的特殊知识和技能。人员的调动、交流、晋升受专业及以往工作性质的限制较少。(4)官位和等级职位可以分离。在品位分类规则中,官等是任职者的固有身份,可以随人走,官等和所在职位不强求一致。薪酬取决于官等而不取决于所从事的工作。(5)品位分类在等级观念比较深厚的国家较为盛行。

3.职位分类程序

所谓职位分类,就是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位依据工作性质、繁简程度、责任轻重和所需资格条件,区分若干具有共同特色的职位,加以分类,并作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分类标准的一种管理程度。

职位分类的程序一般有四个步骤:(1)职位调查。也就是工作分析,这是实施职位分类的第一步。(2)职系区分。在调查的基础上,依照工作性质的异同,将各种职位划分归并为若干类别,这便是职系。职系是工作性质相同的职位汇集。在职系的基础上再形成职组和职门。职组是工作性质相似的职系汇集,而职门是工作性质相近的职组汇集。这一步骤是职位的横向划分。(3)职位评价。也称职位品评,就是运用所讲的职位评价方法,对各职系的职位进行纵向的职级、职等的认定。职级是指同一职系内工作性质、繁简难易、责任轻重及资格条件充分相似的职位集合;职等是指工作性质不同,但工作难易繁简、责任轻重及所需资格条件程度相当的各职级归纳称为职等。同一职等的所有职位,无论其属于何职系,其薪酬均相同。(4)制定职级规范。以此作为人员录用、监督、考核的依据。职位分类最早产生于19世纪的美国,后被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所效仿,被认为是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比较理想的分类制度。

4.案例:加拿大职业教师管理制度

加拿大人力资源部颁布的《全国职业分类大全》,1992版规定教师职业的业务范围,为从事各级课堂教学、个别辅导、研究、教法教具咨询、组织教学活动以及完成有关的工作。如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包括小学图书管理员)教授阅读、写字和算术等基本课程,或教授公立和私立小学第二语言的英、法语的专业课程。加拿大人力资源部对教师的职业按教育层次分成大学教学及有关职业;小学和中学教学有关职业;其他教学及有关职业三大类11个细类职业名称。如大学教师分为14个职业名称。在加拿大从事中、小学(包括幼儿园)教师职业必须要取得学士学位,并取得教师证书。要取得教师证书必须在教育学院选修一年课程,除此读完规定的学分外,学生还要参加三个月教学实践(在职教师则不必)。教学实践不及格者,不发教师证书,即使是博士学位获得者,也不得受聘当中、小学教师。要在加拿大高校任教,必须经过3个阶段的学习过程,取得高等教育的最低资格学士学位(第一阶段学习)后,还要继续取得高等教育的研究生资格(第二阶段学习),取得高等教育的最高资格(第三阶段学习),即获得博士学位。在取得大学教师的最高专业资格,并完成各阶段的任务取得文凭和专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大学教师的职业。

三、公职人员招聘、录用与考评

1.人员招募计划

人员招募计划的目的是分析组织在不同情况下的人力需求,使组织内部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以实现组织的长期或短期目标。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包括:估计现有的人力资源;预测未来的人力需求与供给。人员招募计划可以使组织充分了解组织未来发展对员工资格、技能的需求,进一步做好人员招募甄选工作。

人员需求预测的技术和方法主要有:(1)趋势预测法。根据过去组织对人员的需求状况,推测出组织未来的人员需求结构和数量的方法叫趋势预测法。

例如,可以通过计算过去五年内每年年底组织的员工数目和各个部门的员工数目,得出组织人员需求趋势,进而推测出未来的人员需求。

趋势预测法。是一种逻辑推理方法,简便易行。但时间因素往往不是影响人员需求的唯一因素。(2)比率预测法。比率预测法是通过某种因果因素与人员需求数目之间的比率来推测组织未来的人员需求。例如某研究机构的用人比率为3:1,即每3位研究人员需要1位辅助研究人员,假如需增加6位研究人员,那么就需另外录用2位辅助研究人员。

对于经营性组织来讲,比率法同样适用。

比率法的缺点是没有考虑到规模经济的因素。比如,尽管每3位研究人员需二位辅助人员,但在一个有30位研究人员的研究机构,辅助人员可能只需7人。这是因为辅助人员在团队工作条件下,或由于他们各自精于某一方面的工作,总体效率会有所提高的。(3)工作负荷预测法。先进行工作分析,再预测组织未来的工作量,进而推算出对人员的需求。(4)电脑软件分析法。利用人员需求分析软件对组织的人力需求进行预测,是一种现代、快捷的分析方法。也就是将组织的工作量、相关因素等输入电脑,通过计量模型计算出组织各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这是现代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常用的一种方法。

2.人员招募甄选

招募甄选是指寻找、筛选及录用适当人选出组织职位空缺的过程。(1)招募的方式

①刊登广告。刊登招聘广告是组织常用的招募方式。这是因为报纸、杂志、电视的接触面广,流通量大,招募到理想人才的机会也较高。

在设计招聘广告时。要注意广告的独特创意,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另外,还应把主要的招募内容展示出来。

②学校招募。经由学校的学生工作处或毕业生分配办公室进行人员招募是公共部门主要的、传统的招募人员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应聘者的素质有一定保证,而且应征人数也会很多,可以有计划地进行招募甄选。缺点是只能在固定时间内进行总招募,不能临时录用。

③转业军人的安置。在我国,转业军人的安置是公共部门的一项政治任务。因此,从转业军人中招募所需人才,也是公共部门招募人员的主要渠道之一。

④人才交流中心和职业介绍所。人才交流中心和职业介绍所存有大量求职者的资料信息,组织在急需少数个别职位人才时,通过人才交流中心和职业介绍所招募所需人才是一种简便的方法,但需要一定的费用。

⑤猎头公司。猎头公司是近几年才在国内出现的一种机构,专门提供引荐高级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才的服务。当组织需要填补重要职位或很专业的职位空缺时,由于不易找到合适人选,就需要借助猎头公司的帮助。

⑥现有职员介绍。部分组织会通过现有职员或朋友介绍职位空缺。这种方式介绍人熟悉职位要求,因此所推荐的人员多符合要求。缺点在于,易形成小的私情集团,影响组织利益。(2)招募甄选的程序

①组织中出现职位空缺,由此提出人员增补需求,人员招募甄选工作开始。一般来讲,只有通过人力资源规划,才能准确把握组织对各类人员的需求信息,确定人员招募的种类和数量。

②确定招募甄选负责部门,制定招募实施计划。一般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负责人员招募甄,也可由业务部门负责实施计划,包括招募人数、招募标准、招募对象、招募经费预算、参与人员等。

③确定招募方式。

④对应聘人员进行考试、面试等甄选工作。

⑤确定试用人员并进行任职培训。通过多种形式的任职培训,使试用人员充分了解组织和工作职位的状况,掌握工作所需的有关知识、技能。

⑥试用人员上岗。目的是为了通过工作实践进一步考察试用人员的工作适应能力,同时,也为试用人员提供了深入了解组织和职位的机会。

⑦试用期满后,对试用人员的工作效绩和适应性进行考核,合格者正式录用为组织人员,双方签订任用合同或其他契约。

3.人员甄选的方法

一般来说,人员甄选的方法有笔试与面试两种,分别介绍如下:(1)笔试

笔试是最古老、最基本的人员甄选方法。它是通过应征者在试卷上笔答事先拟好的试题,然后依据解答的正确程度或成绩进行测评的方法。(2)面试

面试是应聘者在主考人面前,用口述方式现场回答问题,主考人根据应聘者在面试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及回答问题的正确程度来进行测评的一种方法。

四、人力资源培训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的内容

部门公职人员培训的内容以职务和任务对部门公职人员素质结构的需要为依据,概括起来可分为六大部分:(1)政治理论。政治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国革命史以及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等。这部分内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可以指导部门公职人员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政治态度。我国的部门公职人员制度不实行“政治中立”的原则,部门公职人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地解决我国现阶段管理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2)专业知识。是指各类工作人员完成本职工所需要的专门业务知识。其中又可分为两类:一是部门公职人员的基础理论知识。如法学、行政法学、政治学、比较政治学、决策学、管理学、行政管理学、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经济管理学等。二是专业知识。如行政执行类部门公职人员就要学习与自己的行政业务相关的基本理论;负责人事管理的部门公职人员就要学习政府学、人事管理学;负责劳动管理的部门公职人员就要学习劳动法学等;专门技术类部门公职人员就要学习与自己的专门业务有关的知识;机关事务类部门公职人员就要学习与自己从事的机关事务有关的理论知识,像会计学、档案学、秘书学等等。(3)专业技术、技能。部门公职人员要履行职责,不仅需要专业理论知识,而且需要专业技术和技能。如社会调查方法,公文写作与处理,办公机械的操作与管理等等。(4)智能训练。智能训练是相对知识训练而言。部门公职人员不是上级命令和决策的机械执行者。他应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综合运用模拟作业、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方法培养部门公职人员熟练掌握理解、摘要、综述、建议、谈判、说明等表达方式和交流方式。(5)必要的文化科学知识。部门公职人员要根据本职工作的需要,不断补充和更新自己的文化科学知识。(6)道德方面的修养,如纪律性、公正性,以及包括仪态行止、待人接物等以往所忽视的文明礼貌方面的内容。

2.培训原则

部门公职人员培训,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公职人员岗位规范的要求,贯彻“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1)学用一致原则

进行公职人员培训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如果培训与使用脱节,不仅使培训失去了目的,受培训者也缺少动力。要做到学以致用;收到实际效果,必须根据各类人员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这就是说,在培训公职人员时,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种公职人员的工作性质和专业特点,对口选送培训对象,决不应把公职人员培训作为“额外”任务,随便找人顶替,造成学非所用的现象。对受训的公职人员,要严格考核,择优任用。并把他们的学习成绩,本人档案,作为安排使用和晋职、晋级的依据之一。学习成绩优秀,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优良成绩的公职人员,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应当优先晋升。(2)按需施教的原则

公职人员培训,必须从全社会或地区、行业、单位的客观实际需要出发来决定培训的种类。方式、时间、内容和使用方向。社会或具体工作部门的实际需要是第一位的,公职人员培训只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实际需要是多层次的,主要是现时需要和长远需要。现时需要属于“短线”,应当在公职人员培训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方面尽可能满足这类需要。同时,应当有长远的眼光和战略头脑,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可能出现的人才需求情况有科学的估计和预测,从而适当进行未来人才的培训,争取公职人员培训的主动性。(3)讲求实效原则。

公职人员培训必须讲求实效,不能只图形式,要保证培训质量。目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制定培训规划。在认真总结我国人员培训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有关国家公职人员的法规,制定“国家公职人员培训规划”。其内容应包括:公职人员培训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原则,培训的内容,课程设置、教材体系,培训的方式,培训的网络,培训经费的来源,教师队伍的建立,以及各项培训政策等。

改革培训内容。公职人员培训的主要任务,将从以一般知识为主向以专业知识为主过渡;从以提高文化素质为主转向以提高执行公务、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培训内容要增加与公职人员业务有关的专业学科。

加强培训立法。要使公职人员培训有法律依据,实现公职人员培训工作法制化。这就要求,必须明确参加培训是公职人员的义务和权利,公职人员必须按照规定参加培训。培训经费要有法定来源。要建立公职人员培训质量检查考核制度。

五、人事部门的自身建设

加强人事部门的自身建设,是搞好人事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在人事部门自身建设中,机构设置是否合理,职能作用发挥如何,队伍素质的高低状况等,都直接关系着人事管理工作的效能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因此,加强人事部门自身建设,是人事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1.人事机构改革原则

人事管理机构,是按照党的干部路线,依据人事管理职能所形成的管理系统。

我国人事机构的设置及改革,主要应遵循如下原则:(1)依法设置的原则 人事机构是国家行政组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立是有法律依据的。因此,在法律范围内设置的机构一经审批,就应当有相对稳定性,不得随意增设、合并或撤销。(2)精干高效的原则 人事管理机构的改革必须贯彻精干高效的原则,必要的部门不能缺,重复的部门不能有。机构的数量和规模必须精干,不能重叠或因人设事。精干并非越少越好,而是讲求高效,实现人事管理的科学化。(3)发展需要的原则 人事机构应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不断改革调整自身的组织结构,更好地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按照发展需要的原则,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判定设置人事机构的可行性,不搞一刀切,不为一时一事的需要而增设机构,防止其盲目性。(4)有机整体的原则 人事机构改革要考虑其工作程序的系统性,用系统论原则进行指导,使各个环节、各项制度、各种措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包括对职员的录用、考核、任职、调配、培训、奖惩、工资福利、退(离)休等,构成一个干部的“进”、“管”、“出”全过程的职能管理。

2.人事管理基本制度

人事管理基本制度是对人事工作如何进行管理的基本制度,即在用人治事过程中,为正确处理有关人与人、人与事之间关系所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工作准则。为了适应新时期经济建设中心任务的需要,在人事制度上必须不断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1)完善干部选拔制度 干部选拔缺席是否科学,能否体现公开原则、竞争原则,将直接关系到优秀人才能否脱颖而出。过去在这方面主要存在着“人选型”、“内定型”、“经验型”等工作方式。这些传统的选拔方式,容易造成随意性、偶然性,靠领导者的主观意志作用于选拔干部工作。因此在改革实践中,必须按照实绩的原则,逐步建立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制度,把优秀人才真正选拔出来。(2)完善干部任用制度 传统的干部任用制度是以委任制为主,这种方式人为色彩很浓。改革后,除委任制外,相继采用了选任制、考任制、聘任制等。这些缺席有不同的特点和利弊。委任制有利于高效率的执行系统,但容易为领导者主观意志所左右。选任制具有较强的民主性,但在某种情况下会产生人际关系的选择而不是能力的选择。考任制的特点是有利于形成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缺点是人的某些素质难以通过考试衡量,手续复杂。聘任制的特点是可以充分根据选拔者意愿选择对方,任用干部也便捷简单,但短处是对受选拔者的制约不够。以上各种任用干部的制度各有优点和不足,实践中可以根据实际择优选用,并逐步完善。(3)完善干部考核奖惩制度 过去的干部考核奖惩制度起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主要是缺乏把政治和业务考核统一起来,把考核和奖惩统一起来。完善考核制度,就把干部考核中的定量和定性结合起来,考核与人才使用、按劳取酬结合起来,并确立明确的考核标准体系。完善奖惩制度,就要强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定为准绳,把奖和惩结合起来,把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结合起来,真正起到表扬先进、鞭策后进、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

完善领导干部回避制度从一定意义上讲,回避制度也是一种监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干部工作的某些方面已有回避的规定,但实行起来还不够严格,今后应该根据《国家公务员条例》的规定,在职务、公务、地域、亲缘关系等方面实行回避并逐步完善。(4)完善干部监督制度对干部实行严格的监督,充分发挥党内监督、群众监督、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舆论、法律监督和监察机关监督作用,以制止干部的违法违纪现象。

3.案例:动情的姿态

自1999年月14日辽宁省人事序编委办召开机构改革动员大会以来,他们仅用了15天的时间,于4月四日圆满地完成了机构改革人员定岗的组织实施工作。虽然时间不长,但组织严密,积极平稳,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人事厅精简编制39名,有4位同志被选调充实到事业单位任职,6位同志从厅内调出百位同志主动提出提前离岗和提前退休。这6位同志从全厅的未来和全厅的利益出发让出岗位,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厅机关人员分流的压力,表现了老人事干部的高风亮节。其中原办公室文书张艳琴同志提出提前退休被批准后,本可以回家享清福了,可她看目前办公室暂时无人接替她原来工作,便继续干好她的老本行,并且一个人干5项工作,没早没晚地站好最后一班岗。有一位提前离岗的孙贤同志道出了心声:“我一辈子的做人原则始终坚持三个不,到了晚年我也要保持下去,这就是不伸手,不越位,不讨嫌。”原任职称处长的郑晓岩,看到这次机构改革职位有限,机构改革刚开始,她就及早地向组织上提出改任非领导职务,并向党组递交了申请报告,字里行间充满真挚之情。大意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日常工作和身体欠佳时,我得到了厅领导的关怀和同志们的爱护,因此,在这次机构改革中我愿意任非领导职务。有3位原副处级干部,在这次定岗中落聘,其落聘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能力不强、业务不精而是为了给年轻同志让出职位,让年轻同志迅速成长起来,以一种高姿态改任了非领导职位。经过这次机构改革,每一位同志的思想都受到了一次洗礼,再一次证明辽宁省人事厅、编委办的干部素质是过硬的,是能够经得起考验的。

六、国家公务员制度

国家公务员制度是人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建立和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我国原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自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以来,国家公务员制度在我国推行开来。之后国家又制定了一系列的配套法规,使得我国对国家公务员的管理走上了科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并对其他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之际,应当对其加以分析和总结,以期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

1.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要求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国家公务员制度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这是我国对于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总的要求。(1)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其内涵包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它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我国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自觉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执行党的组织原则和用人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公务员管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一支德才兼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国家公务员队伍。(2)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富国之道,它也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一个环节,通过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改革,可以加速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以及经济建设的发展进程。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措施。国家公务员制度要为改革开放服务,适应我国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为改革开放事业多出人才,出好人才。(3)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是党和政府的根本立场和宗旨,也是我们党和政府区别于其他政党和政府的显著标志之一。作为政府行政管理重要内容之一的国家公务员管理,也必须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保证国家公务员系统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准则,从事任何行政活动都要着眼于人民利益,随时随地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当好人民的勤务员、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不得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去谋取私利或少数人的利益。(4)德才兼备是我们党历来选拔干部的标准。德主要是指政治思想品质,具体表现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公正廉洁,党性强,作风好,敢于坚持原则,善于团结同志,密切联系群众。才主要是指业务水平,具体表现为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熟悉、精通业务,有专业知识和能力,领导干部还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指挥能力。德与才相比,首先要看德,但没有才,也会误时误事,给工作造成损失。因此,德才二者均不能偏废。

2.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内容

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包括以下内容:(1)权利与义务

国家公务员通过法定程序担任国家行政职务后,即与国家产生了行政职务关系。行政职务关系是国家公务员与国家所形成的一种法律关系。作为一种法律关系,必然表现为二者相互之间的一种权利义务关系。因此,作为国家公务员的立法,必然要对国家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加以规定。

国家公务员的义务,是法律对国家公务员在履行职责、执行公务过程中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是国家公务员所应当履行的法定责任。凡是法定义务,均不得放弃。国家公务员若不忠实地履行法定义务,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我国国家公务员的义务包括:①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②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公务;③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④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⑤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尽职尽责,服从命令;⑥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⑦公正廉洁,克己奉公;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国家公务员的权利,是国家公务员在履行职责,执行公务过程中所享有的权利的许可和保障。法律确认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公务过程中能够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并可以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

我国国家公务员的权利包括:①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行政处分;②获得履行职责应有的权利;③获得劳动报酬和享受保险、福利待遇;④参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⑤提出申诉和控告依照有关规定辞职;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2)职位分类

职位分类是相对于品位分类而言的一种人事分类管理制度。职位分类的对象是职位,分类的依据一般包括职位的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轻重和所需资格条件,分类的结果是依据上述条件将职位分门别类,分类的目的是为其他人事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我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确认分类制度,同时又结合了品位分类制度,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人事分类制度。(3)工资,保险和福利

工资是国家定期分配给国家公务员个人消费品的货币表现。工资制度除了具有保障功能之外,还通过依据工作贡献分配个人消费品,满足国家公务员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来发挥激励作用。

我国国家公务员实行职级工资制,由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构成。国家公务员工资制度实行的原则有:①按劳分配原则;②平衡比较原则,即国家公务员工资水平与国有企业相当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大体持平;③适应性原则在国家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的变动,有计划地提高国家公务员的工资标准,使国家公务员的实际工资水平不断提高;④定期增资原则。

国家公务员除按国家规定领取工资和享受地区津贴和其他津贴之外,还可以享受保险和福利待遇。

3.中国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实践

(1)中国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成效

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发布实施以来,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推行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逐步展开,省级和地市级政府机关职位分类和人员过渡基本完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人事行政制度初步确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法制完备、纪律严明的监督体系正在逐步形成。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推行取得了以下成效:

①加强法制建设,实现对国家公务员的依法管理。我国原有的干部人事制度的一大缺陷是管理制度不健全,用人缺乏法制。在干部的选拔录用和使用上,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手续,在许多地方基本上由领导者根据个人意志而决定。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来,特别是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以来,加大了人事行政法制化建设的力度。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为龙头,以36个与此配套的单项法规、规章和实施办法所构成的国家公务员管理法规体系。

②职位分类和人员过渡基本完成。为了推进职位分类和人员过渡的有效进行,我国制定了《国家公务员缺席实施方案》、《国务院所属各部门、单位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范围》和《国家公务员职位分类工作实施办法》。

③各项制度已入轨运行,其功能初步显现。(2)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干部队伍

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以来,经过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人事部门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变革原有的干部人事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建立全新的国家公务员制度毕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在短短的几年中就将制度建设及其实施完善化是不现实的。目前,必须在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制定对策,以促使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更加完善。

从国内行政学界对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所作的追踪调查和研究结果来看,目前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完善应重点搞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健全国家公务员立法,真正实现“法治人事”。应当说,经过几年的立法实践,初步构成了国家公务员的法规体系,“法治人事”已经基本实现。目前,为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起见,仍需在原有立法基础上力争有所突破。首先,提高国家公务员的立法层次。《国家公务员法》在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时就已经列人,尽管有报道称《国家公务员法》以现行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为基础,不应另起炉灶。但也应利用这一机会,充分吸收和认真贯彻近些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些新的精神,并认真研究总结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以来的经验,对《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作适当调整和必要的补充完善。其次,配套缺项的单项法规。据人事部有关部门称,近期的重点是出台国家公务员纪律、聘任制、退休、管理等方面的单项法规,力争五年内基本建立起比较系统和完整的国家公务员法律法规体系。此外,为了规范约束国家公务员的行为,应当通过立法制定国家公务员的行为规范。

目前,有的省人事部门已成立起草小组,着手对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的立法问题进行研究和起草,并准备以政府行政规章的形式发布。在通过地方立法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适当时机可制定统一的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的行政法规,用以引导和制约国家公务员的行为,努力建设一支行为规范、优化高效的国家公务员队伍。最后,对已经颁行的各单项法规根据实施情况的反馈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以使其在国家公务员管理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②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制度功效。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务员的运行机制是深化改革的方向。确立激励机制,应在继续抓好考录、考核、奖惩、晋级增资等制度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国家公务员职务晋升中的竞争上岗,使其逐渐成为国家公务员职务晋升的主要形式;对新陈代谢机制,应在继续巩固考录、退休、辞职辞退等制度实施成果的基础上,重点突出“聘任制”的试点和完善工作;对勤政廉政保障机制,应在抓好国家公务员义务与权利、晋升、考核、奖惩、交流、回避等管理环节的同时,重点突出国家公务员纪律和行为规范的制定,开展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

4.案例:为什么我没有竞争资格

李某,31岁,大专文化,鄂西北某县某库管理处职工,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成绩显著。1993年7月,该县水利局机关人员调整,空编2名。该局将李某从二级单位调入局机关,担任机关团支部书记。此后,该局因工作需要经人事部门批准又调入2名新的工作人员。1998年3月,该县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按要求中层及其以下干部实行竞争上岗,并依照有关政策,对竞争资格作了严格规定,即1996年7月29日(该县机构改革方案宣布之日)前,经组织人事部门批准调入机关,并在干部岗位工作的人员方可列为国家公务员过渡对象。水利局作为推行单位,在进行资格审核时,发现李某未经组织人事部门办理调动手续,经县推行办认定,李某没有国家公务员竞争资格。李某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随后李某找到县人事局询问,方知自己从水库管理处调人水利局机关时,没经人事部门批准,属非正当调配。争议由此产生,李某找的水利局有关领导,询问当时为什么没按规定为她办理人事调动手续,水利局有关人员负责解释,李某不服,遂向人事争议仲栽办公室提出申诉。李某诉称:1993年,她是在水利局机关人员编制空缺,且急需用人的情况下调入机关的。当时水利局下发了调动通知,此后主管战线县农委又下发了任职文件。水利局没到组织人事部门为她办理正常的调动手续,是水利局工作上的失误,后果应由水利局负责。水利局辩称:在干部管理权限下放以后,水利局按照有关程序,在编制内将李某调入机关,属系统内人员调整,后来由主管战线任了职,如果说没按规定办理调动手续,那也是当时局主要领导要求这样办的,是当时局主要领导的事,现已时过境迁,原主要领导已调离,几年来,局机关其他人员也有较大幅度调整,现任领导没有义务为其解决编制及安置问题。

七、干部人事制度

1.干部管理体制的确立

新中国干部管理体制是在革命战争时期党的组织工作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是以农村为主要根据地,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斗争过程,复杂、严酷的斗争环境形成了一整套高度集中统一的党管干部的组织工作体制,这是一种适应革命战争的战时军事管理体制。它不仅为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顺利贯彻和革命战争的胜利推进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同时也为新中国干部人事制度建立了雏型。新中国建立后,为了迅速地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仍然需要高度集中统一的、比较机动灵活的干部管理体制,战争时期形成的党管干部体制仍有积极作用。在这一管理体制中,党、政、青、工、妇等各条战线的党内党外干部均直接由党委管理,实行“尽可能多管”的原则。随着国家政权的日益巩固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大规模建设事业的开始,干部队伍不仅在数量上迅速扩大,而且结构和类型也日益复杂。由党委直接管理干部的体制已经适应不了新形势,于是,党中央于1953年发布了《关于加强干部管理工作的决定要求》改变现行的干部管理办法,建立在党中央路线党委统一领导下的、中央和各级党委组织部统一管理下的管理体制。

2.干部人事理论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仅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而且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造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干部理论,如:关于组织路线是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保证;关于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干部路线;关于干部的培养、教育、使用、爱护;关于领导班子建设;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这些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宝库中的组成部分,是有中国特色的人事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方针的实行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在干部制度改革和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干部人事理论又获得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并且成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党管干部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基本理论,是我国组织人事工作的指导方针和理论原则。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核心力量。党的领导作用既表现于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也表现于组织领导,即按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法定程序,培养干部选拔任用的对象、条件、程序、考核和监督等等,这是干部管理体制的重大改变,但这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干部工作的领导,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和贯彻“党管干部”的原则。

3.案例:一位脑外科博士下岗的遭遇

他失业了,他是浙江省第一位下岗的脑外科博士,辞退这名博士的浙大医学院(前身浙江医科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解释说:这很正常。博士失业后的遭遇也很奇特:近一年的时间里,当他向省内多家医院求职时,开始对方都欣喜答应,结果却被拒之门外。无奈,博士只得通过互联网向海外求职,无任何背景、帮助,随即被两家机构相中,经严格录用考试,博士最近被美国加州大学医学中心以高于邵逸夫医院近20倍的薪水聘用。5月初,这位博士怀着对故乡无限的留恋与失望悄然出国。博士遭辞退2000年已满35岁的郭品正,出身于浙江省温岭市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民家庭。1991年,他从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分配至浙江医科大学邵逸夫医院工作,成为这所当时尚处于筹备阶段医院的第一批正式职工。两年后,郭脱产考人浙江医科大学,在彭淑瞩陶祥洛教授门下攻读博士。在校期间,他获得浙江医大研究生最高奖“葛克全奖学金”。1996年8月取得博士学位后,他重回邵逸夫医院工作。1998年12月14日,郭品正意外地接到了邵逸夫医院人事部送来的一份通知:经院务会议讨论,院方不再与郭品正续签聘用合同,郭自当日起不需要参加脑外科的科内工作。院方并把他安排好的手术取消了。“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郭品正激动地说,“我无法接受这一决定。”在邵逸夫医院期间,郭博士与美国罗玛琳达大学、日本九州大学的两位博士合作的课题“立体定向多靶点复合胎脑移植治疗帕金森氏病”开国际之先河,系列论文在国内外多家刊物发表。其课题“经颞浅动脑逆行插管造影、化疗技术”也系国内外首创。另一项“脑星形细胞瘤好生物学研究”得到七名国内著名专家好评,获97——98年度浙江省卫生厅科技成果奖。1998年,他发表了七篇论文。他在脑肿瘤和脊柱疾病诊治上的重大突破,《健康报》、《浙江日报》等多家媒体曾作了报道。但是医院领导告诉他:院方给予三个月的待业期,此期间郭可自行联系调动单位或向医院提出辞职申请,办留院手续,院方则作辞退处理。

八、东方特色的人事传统

1.识人方法

东方人识人及对人的分类一般是把人的智力、能力、道德、社会评价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后汉的班固的九品量把人分为上上(圣人,如周公、武王)、上中(仁人,如伯夷、叔齐)、上下(智人,如仓颉)、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如担已,赵高)。

班固的分类看起来比较粗,比较笼统,用现在西方的一些测量科学来看似乎不科学,然而,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对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也便可以了。东方的褒人方法具有重实用、重直觉、重个性、重整体印象等特征。东方常用的识人方法有面谈法、观察法、情境测验、笔迹分析相术等。

2.用人方法

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到底主要应该管什么理什么?通用电器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韦尔奇将50%的工作时间用在人事管理上,他认为GE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用人。兴南集团(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寿南先生是一位无为管理学的理想实践家。他过得比较轻松、逍遥,他花了许多时间在看科学哲学、人体特异功能探讨等方面的书。他有时间做经营管理工作之外的事情,看自己感兴趣的一些杂书。一般的人只会把他看成一个大学教授,然而他却是一个在香港、澳门、上海、苏州、张家港等地方17家公司的董事长!中国绝大多数的企业家成天陷入事务堆里忙得团团转,被文山会海搞得筋疲力尽,连看报纸的时间都没有,更没有功夫看哲学书了。我们询问金寿南先生的管理诀窍是什么。金先生不假思索地说:“其实说来是很简单,我的工作主要是决策和用人。任用得力的经营者,放心地让他去干。我不用过问他们的管理细节,插手越多越管不好。我们有比较严格的财务制度来约束他,不容易钻财务方面的漏洞;我们有比较好的激励措施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最后,我根据各个企业的经营业绩决定管理者的升迁去留。管理,主要是用人。先用人,然后用制度去对他进行考评。”金先生本人很轻松,他的下属没有因为老板没有随时管着自己便松懈、懒惰、放纵,反而工作勤奋。金先生给总经理们足够的权力和自由;如果经营不善、业绩不佳,总经理的位置便会易人,所以这些经营者们只好勤奋踏实地努力工作。金寿南先生的管理之道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尤其是重视“用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的经济落后,管理方法落后是重要原因之一。管理的落后,在用人方面存在诸多弊端,例如:看不起没有当官的人,任人唯亲、论资排辈、心胸狭窄、难容有才之人、用人多疑、献媚拍马之人易升迁等。中国在用人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的同时,也有着一些优秀的用人原则与方法,例如:诚心爱才,以人为本;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量能接官,材与政合;扬长避短,用人所长;任人唯贤,不避亲疏;宽宏大量,不计前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良才难令,笼络人心论解冲突,协调发展。这些优秀的用人原则值得我们努力继承,发扬光大。

3.案例:李光耀的人才治国

李光耀当政数十年,使贫穷落后的新加坡一跃而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这是世人皆知之事,李光耀的施政方略自有许多独到之处,而总观其要,不外为二:一是始终不忘新加坡所处之地位和国情,处险境而日奋进,居安而思危;二是知人善用,把人才和人口素质的提高看成是富民强国之本。对李光耀来说,这两者之中,人才问题又是关键。新加坡国小,资源短缺,人口素质不高。为政者面对如此局面该怎么办?李光耀从一开始就显出了他的谋略才华的过人之识。他认为执政者就是首先要富民,并在此基础上强国,民不富何以强国,也难以强国。民富国强都得靠人治。所以执政伊始,他就打出了他的一面大旗:“人才治国”。他的决断是独树一帜的。他说:“一个国家的财富与势力是受什么因素所影响呢?第一,天然资源;第二,人才资源;第三,科学和工艺技能。”他认为新加坡不具备第一条件。如果要靠第一个条件来富民强国,那就得到别人的土地上去抢夺,那就会有战争和流血。因此,他否定了这种做法,而把新加坡的发展定在一个基点上:和平发展。他说,没有天然资源,我们就靠人才资源。对此,他满怀信心:“我们应该牢记着,人才资源是可以补救天然资源的缺乏的。我坚信:人定胜天。”李光耀正是在这方面,在知人善用方面作出了奇迹。他的政策中的一个主要部分,就是“使每个公民的家庭都拥有自己的家”,这就是所谓“居者有其屋”。他的这种先富民的思想的形成和实施,既基于他的治风方略,也来自他所喜用的人才。他的财政部长吴庆瑞是他的左右臂。新加坡独立没有多久,政治局势还不稳定。那时,国家领导人还常常步行于市井之间。有一次,吴庆瑞看到一个男人害怕摩托车放在街上会丢失,竟然扛到楼上去。他感慨万千,回来后就对李光耀说:“一个人为自己的摩托车尚且如此牵肠挂肚,如果给他一座屋又该如何呢?”吴庆瑞的结论是:一个家庭如果在新加坡有座屋,他就会热爱这块土地,就会离不开它。李光耀怦然心动,决心要使新加坡这块土地能留住一切愿意为它效劳的人,随即加快了“居者有其屋”计划的实施。

第三课 公共经济学

一、概述

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政府经济行为迅速扩展,并建立起庞大的经济部门,由此引出众多的研究课题,在此基础上,发展一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学科-公共经济学。

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应该做什么?该如何做?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着不寻常的意义。

本日通过对以往政府经济行为进行分析,借鉴部分发达国家经验,其内容包括我国国家外贸、财政和金融等诸多领域,着眼于现今部分前沿理论、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希望从事公共事务管理的工作人员从中得到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二、国际贸易管理

外贸政策是指国家一定时期内对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国家对外贸易政策。

根据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历史,外贸政策一般可分为自由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两大类。其中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对外贸不加干涉和限制,允许商品的自由出入。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利用各种奖出限入的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一个国家采取什么贸易政策,通常是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决定。

各国对外贸易管理措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关税壁垒,二是非关税壁垒。二者合在一起被称为贸易壁垒。贸易壁垒是一个国家为了限制外国商品进口所设置的障碍,一切贸易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奖出限入,鼓励本国出口,帮助本国商品出口而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

1.关税设置

关税是一个国家对进出该国国境的实物商品,由政府设置的关向进出口商所征收的税种。海关是设在边境上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其主要任务之一是征收关税。海关征收关税的范围叫关境领域。一般说来,关境和国境是一致的。但若设立了经济特区的国家,则关境小于国境;若结成关税同盟的成员国,则关境超出国境。

征收关税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为此而征收的关税称为财政关税(Pevel the Tariff)。二是保护本国工业或农业,为此而对外国商品进口征收的关税称为保护关税(Protective Tariff)。这种关税税率很高。

2.非关税贸易

关税是最广泛使用的保护贸易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战后,随着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合作加强,关税作为保护贸易手段的地位日益降低,代之以的是非关税壁垒。所谓非关税壁垒是指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

非关税壁垒的发展和加强,是与其特点分不开的。在防御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方面,非关税壁垒具有较强的限制作用,对市场竞争性结构的破坏超过关税。例如在补配额的情况下,一旦配额使用完毕,外国竞争者就被拒之于市场之外,这就增强了国内厂商的垄断力量,而关税虽造成不利的成本条件,但常常可以被突破。同时关税税率属于国家法律的一部分,其变更须经法律程序,而非关税壁垒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随时采用。

3.鼓励出口的措施

发达国家在限制进口的同时,又积极鼓励出口,为此采取各种措施奖励本国产品的出口,其中主要有:(1)出口信贷(Export Credit)

这是利用银行贷款扩大出口。在国际贸易中成套设备、船舶等商品通过出口信贷促进出口。这些产品的特点是生产周期长,价值大,为了扩大出口,都设立或指定专门银行办理出口信贷业务。(2)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Export it Guarantee)发达国家为了扩大出口,对于本国出口厂商或商业银行向外国进口厂商或银行提供的贷款,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出面担保。当外国债务人拒绝付款时,这个国家机构即按承保的数额给予补偿。这是国家为出口企业提供获利的条件,承担经济和政治风险,以此促进出口。

另外,在经济方面,发达国家还采取出口补贴、外汇倾销等措施,向出口厂商提供各种财政上的优惠待遇。在组织方面,发达国家广泛设立或改组各种促进出口的行政机构,协助本国出口厂商对国外市场的扩张。这些行政机构对出口厂商所提供的协助是多种多样的。

4.案例:日美贸易摩擦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美国出口不断增加,我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也在持续增长。因此,中美两国的贸易摩擦也有加剧之势。据美国政府发表的统计,去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达569亿美元(我海关统计为21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其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贸易逆差国。今年头两个月逆差继续增加,所以美国扬言要对中国采取制裁措施。预计中美之间的贸易战不可避免。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已有40多年的历史了,日本在对美国的贸易战中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和作法。这些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日本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由来已久,自50年代摩擦开始以来就未曾间断过,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从50年代的纺织品、60年代的钢铁、70年代的彩色电视机、80年代有半导体扩大到90年代以来的汽车、彩色胶卷、航空材料。近年来钢铁、大米、汽车配件和玻璃等再度成为两国贸易摩擦的焦点。近几年来,摩擦已从同一点期内的单一商品扩大到几种商品,摩擦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双方在贸易摩擦中的斗争更加激烈,解决起来难度也更大。为了解决愈演愈烈和即将爆发的贸易摩擦问题,最近美国政府又向日本提出了设立日美两国政府间的“新定期经济结构协议”的构想(具体内容正在协商)。这是继1989年设立的“日美结构协议”和1993年设立的“总括经济协议”之后的内容更为广泛的协议。据认为,设立新协议的背景是:解决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不断扩大问题;要求日本放宽限制,进一步开放市场;促使个别商品贸易领域减少摩擦。目前日本外务省正在同大藏省、通产省等政府有关机构研究新协议的内容。对新协议是限定在两国间广泛的市场开放范围内,还是含盖世界贸易组织及亚洲经济等双方关心的问题等尚需与美方沟通。据说美国政府内部也在对新协议内容进行研究。今后双方将对有关问题进一步交换意见。

三、对外经贸管理

1.中国对外贸易行政管理

对外贸易行政管理是世界各国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为了维护本国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采取的一套政府管理对外贸易的措施和制度。《外贸法》是中国对外贸易行政管理的基本依据,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依照该法管理全国对外贸易工作,国家实行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依法维护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随着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参与世界多边贸易体系活动的深入,中国将逐步建立起适合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外贸管理体系。(1)对外贸易行政管理机构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简称“外经贸部”)是中国对外贸易的最高行政管理部门。《外贸法》第3条规定“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依照本法主管全国对外贸易工作”,《国务院组织法》和“三定方案”已确定由外经贸部主管全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工作。外经贸部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外经贸发展战略,编报规划,制定和贯彻对外经济贸易方针政策,实施外经贸工作的宏观控制、经济调节、行业管理、协调服务和监督检查,完善外经贸立法,保证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事业的顺利发展。

特派员办事处是外经贸部在各省、市、自治区的派出机构。经国务院批准,自1983年起外经贸部先后在广州、上海、天津、大连等16个口岸设立了外经贸部特派员办事处,加强对外贸易行政管理,推动和促进外贸企业实行以口岸为中心的按行业联合经营,恢复和加强口岸与内地传统的经济联系,克服在对外经贸工作中出现的某些混乱现象。特派员办事处对驻地外经贸情况进行协调、管理和研究,及时向外经贸部反映有关问题,签发部分商品的进出口许可证。

各地方外经贸管理机构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均设有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一些省辖市、县也成立了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在当地政府和外经贸部领导下,管理本地区的对外经贸工作。其主要工作职责是:根据国家确定的对外贸易计划,编制本地区的进出口计划,制定本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根据外经贸部的授权签发部分商品的进出口许可证,审批地方性的经贸企业,协调管理和监督检查本地区各有关对外经贸的协调管理工作等。(2)对外贸易经营许可与管理

为有秩序地进行对外贸易,根据中国国情,中国实行对外贸易经营许可制度,对经营者从事对外贸易资格进行审查。对外贸易经营者只要具备《外贸法》规定的条件,取得申请资格,就可经外经贸主管部门许可,获得对外贸易经营权,在许可的经营范围内从事对外贸易业务活动。

中国原有的对外贸易体制是在产品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和建立起来的。以前的对外贸易主要由国家专业外贸公司经营。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营外贸业务的企业迅速增加。形成了以专业外贸公司为主,其它从事工业贸易、农业贸易、技术贸易、地方贸易、边境贸易以及综合性贸易的公司与生产企业为辅的对外贸易业务经营体系。

2.关贸总协定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f Tariffs and Trade,简称GATT,简称关贸总协定)即是一个关于关税与贸易政策的多边国际协定,又是缔约国之间进行贸易谈判和调解贸易争端的场所。该组织成立于1948年,我国是23个创始缔约国之一。至1992年12月止,关贸总协定共有正式缔约方105个,缔约方之间的贸易已占世界贸易的90%以上。关贸总协定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银行一道被称为调节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关贸总协定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实施无条件的多边最惠国待遇、削减关税及其它贸易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和扩大商品生产与交换。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包括无歧视原则(如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互惠平等的关税减让原则、关税为唯一保护手段原则、公平贸易原则、一般禁止数量限制原则和透明度原则等。(1)关贸总协定基本原则

①非歧视原则(Rule of Non discrimination)是关贸总协定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它是与歧视待遇原则相对称的一项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要求总协定的缔约方在实施某种限制或禁止措施时,不得对另一缔约方实施歧视待遇。

②最惠国待遇原则是关贸总协定的核心和基本原则,从形式上讲最惠国待遇有两种:一种是有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另一种是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国际间一般采用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条款。

关贸总协定最惠国待遇原则的基本特征是平等、互惠和非歧视的、稳定的,也是多边性的。它在关贸总协定缔约方之间起着统一和利益平衡的作用。

③国民待遇原则(Rule Of National Treatment)通常指缔约方一方保证缔约方另一方的公民、企业和船舶在本国境内享受与本国公民、企业和船舶相等的待遇。关贸总协定的国民待遇条款约定的国民待遇的适用范围较窄,它只适用于从外国进口的商品,不涉及外国商人在该进口国的企业、投资及知识产权的保护等。

④互惠贸易原则(Rule of Recipriocal Trade)互惠是缔约方之间利益、优惠、特权或豁免的相互或相应的让与,是缔约方之间确立贸易关系的基础。互惠贸易原则是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之一。

⑤关税保护原则(Customes Duties as Means of Protection)。关税作为保护本国国内工业是关贸总协定允许各缔约方唯一的一种保护方式,关税和数量限制不同,它能清楚地反映保护的程度并允许竞争。

⑥政策透明度原则(Rule of transparancy of Trade Policies)是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之一,透明度原则不要求缔约方公布那些会妨碍法令的贯彻实施、会违反公共利益、或损害某一公私企业的正当商业利益的机密资料。商业机密和国家机密亦不予公布。现行贸易实践中的区域措施一定程度上是违反了透明度原则的措施,但是在关贸总协定中还没有明确的适用条款。其法律地位也不清楚,对此,有待通过强化后的关贸总协定纪律加以解决。(2)关贸总协定主要原则

①一般取消数量限制原则(Rule of General Eliminateof Quantitative Restrictions)

数量限制使一国保护国内生产所付出的代价要比国内生产商提供补贴或对进口商品征收的关税代价更高,极易导致贸易保护措施的滥用。限制竞争并扭曲贸易体制。关贸总协定要求任何缔约方除征收正常的关税或其它费用以外,不得设立或维持配额。进出口许可证或其它措施以限制或禁止其它缔约方领土的产品的输入、或向其它缔约方领土出口或销售出口的产品。

②海关估价准则(Customs Valuation Code)又称《关于实施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七条的协议及议定书》,是总协定范围内“东京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产生的诸项多边协议和规则之一。

③反倾销守则(Anti Dumping Code)又称《实施关税与贸易总协议第六条的规定》,是总协定范围内“东京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产生的诸项多边协议和规则之一。

④磋商调解原则。磋商是关贸总协定调整各国贸易政策措施的最基本的方式。关贸总协定强调,成员国之间发生经济贸易纠纷时,应采用协商的方式解决。关贸总协定并未有强制性的手段,最多是采取缔约国全体的联合行动来解决问题。

⑤补贴和反补贴税守则(Subsidy and Anti Subsidy Code)又称《关于解释和适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六条,第十六条的协议守则,分七个部分,共十五条加一个附件组成。

⑥关税减让(Concession of Tariff)。关税减让除直接降低关税税率外,还有以下三种主要形式:一是在谈判中不得提高现行税率,不得增减免税税目。二是固定现行税率。三是规定税率最高限度。关税减让的方法是:对产品的关税减让谈判方法,由各类商品的主要进出口国家进行多边谈判,订出减让税率,然后根据最惠国待遇原则,适用于所有协定参加国。

3.案例:他们的出口贷款为何成了坏账?

最近,一港商拖欠了徐州市三家外贸公司共39.3743万美元的货款。目前,港商已无踪影,拖欠的出口货款也已变成了坏帐。从1994年开始,徐州市对外贸易公司的刘某就与香港东方贸易公司做出口冻肠的生意,刘某与香港万老板的关系也日益密切。后来,刘某又把港商介绍给徐州市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以下简称“医保公司”),两家公司同时向港商供货。1996年初,徐州对外贸易公司向港商出口的最后一批价值为6万美元的冻肠,被港商以冻肠长度不够、脂肪含量高等质量问题为借口,拒付货款;徐州市对外贸易公司也以同样的理由拒付河南某供货厂家的贷款。1996年下半年,刘某跳槽至医保公司,继续与东方贸易公司做冻肠生意,同时又代理中贸发徐州分公司向该公司出口。中贸发徐州分公司与港商“熟悉”后,就甩掉医保公司,与港商直接开展业务,仅自营出口了两个货柜,就被港方无故拖欠2.7万美元。1997年初,医保公司负责人在刘某的怂恿下,从银行贷款240万人民币作为购货货款,以扩大对港商的出口。1997年7月至9月,医保公司最后几批价值为40.6743万美元的冻肠货款被港商一拖再拖,直到刘某和港商同时“消失”,三家外贸公司被拖欠的出口货款完全变成了坏帐,由此医保公司被基本拖垮,银行的240万人民币的贷款也成了高风险资产。然而,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1998年7月份,医保公司负责人接到一个来自香港的电话,来电自称是香港亚洲经济贸易法律咨询中心的律师,询问医保公司在香港有无经济纠纷。医保公司的负责人顿时喜出望外,如获救星,坚定地宣称要把这场官司一打到底。于是,在1998年8月,医保公司向外汇局申请购汇6万多港币,缴纳了所谓的律师费。结果,钱汇出一个月后杳无音讯。医保公司的负责人忙赴香港实地查询。又连呼上当。三家外贸公司的贷款变成坏帐的主要原因有:——过于相信外商,结算方式均采用风险很大的电汇。——内部管理混乱。外贸公司一般采取是谁的业务谁就一手操作到底的方法,盈利了就分奖金,亏损了就拍屁股走人(刘某就在两年内连续跳槽三次)。很多外贸公司至今还没有建立科学完善的授权授信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忽视了对外贸人员职业道德的考察和业务操作上的监督约束。——有关政府部门一直偏爱出口值的考核,忽视收汇额的考核,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企业“重出口、轻收汇”意识的蔓延。

四、公共财政

1.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即通过财政分配渠道,形成国家财政资金,通常也就是指的国家预算收入。

财政收入是财政分配的首要问题,为了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和充分发挥财政分配的作用,需要对财政收入进行分类,即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口径对财政收入进行归类,以利于正确制定政策,处理各方面的分配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为国家筹集更多的资金,更好地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1)财政收入规模

财政收入规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国家占有的财政资金的总量水平。它可以用绝对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相对量来衡量。

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分析,有多方面的意义。其意义首先在于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对财政收入规模问题的探讨,实际上是对资源如何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合理配置问题的深入研究。合理确定财政收入规模,有利于提高政府部门资源利用的效率,进而使社会资源利用的总体效率水平有所提高;其次,对财政收入规模问题的分析,于政府制定正确的财政收入政策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它为政府确定某一时期财政收入规模及相应的税收政策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2)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财政收入数量界限的确定,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提供财政收入的可能、政府行使其职能的客观需要以及其它相关因素。具体地讲,主要应考虑下列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它在财政收入规模的诸多制约因素中是个最综合性、最基础性的因素,反映了经济对财政的制约作用。

②政府职能范围的制约作用

财政分配的直接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因此,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决定了财政收入规模的高低。

③经济管理体制的制约作用

财政收入规模的高低与经济管理体制的模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之下,财政实行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实现的利润,几乎全部上交给国家财政,由财政进行集中分配。

综上所述,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为政府财政收入规模划定了上限,而政府的职能范围则为其划定了下限。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规模如果超出经济发展水平划定的上限,就会使社会经济部门对资源的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而财政收入规模低于政府职能范围所划定的下限时,则会使政府对资源的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影响其职能的实现。

2.财政支出

政府为了实现社会管理职能,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而安排的用于各种性质项目的资金支出,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1)政府公共财政支出

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国家财政,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特殊财政。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以社会管理者身份对筹集起来的公共财政收入进行的有计划的再分配。它包括政府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的计划安排、拨付资金和监督资金合理有效使用的全过程。

政府公共财政投资支出,是指政府为了实现社会管理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通过政府公共预算安排的用于各种公共性质项目的资金支出。(2)社会保障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要弄清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首先需要明确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内容。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政府、企业和社会为了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依照一定的法律规定所提供的各种救助和补贴的制度。社会保障是一种非市场化的再分配方式,主要依靠政府、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实施的一种再分配。社会保障体系是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以及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等多种保障形式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3)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势和方针政策,为达到特定目的,对指定的事项由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补助支出。这是财政无偿拨款支出的特殊形式。财政补贴是一种与相对价格变动紧密相连的转移性支出,表现为财政补贴引起价格变动,或价格变动导致财政补贴。因此,也有人称财政补贴为财政价格补贴。

财政补贴作为国家财政的一个重要经济杠杆,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财政补贴既有其积极作用的一面,又有其消极作用的一面。

①财政补贴的积极作用

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生产结构的调整;

有利于稳定市场物价和安定人民生活;

有助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三种。

②财政补贴的消极作用

财政补贴本身是以价格背离价值为前提的,在发生正面作用的同时,往往也带来负面作用,特别是运用失当时,则有可能产生消极作用,消极作用有:

维持长期的高额的价格补贴违背了价值规律的要求,与价格发展目标相悖;

企业亏损补贴资助和维护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容易混淆盈亏真相,削弱企业经济核算、盈亏、自主经营的机制;

各地方盲目的攀比提高个人消费性补贴,有悖于“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原则;

不利于控制消费和滥用浪费,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财政补贴增长过猛,财政超负荷赤字运行,进一步削弱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影响财政职能的正常发挥等五种。

3.案例:香港政府的财政支出效益

香港政府为了提高政府财政支出效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小政府哲学与控制政府开支增长不同经济学派对功能财政的看法不尽相同,影响了政府开支适度规模的看法。强调市场主导,以商界为主的政党主张小政府;而主张增加国民福利、保障基本及改善各种社会服务水平的政党,则主张大政府。(2)私营机构参与基建工程政府开支中有近30%是用于基建工程的,过去多是把工程以投标方式批给私营建筑公司兴建,完工后由政府管理,全部均属政府开支。九十年代开始,港府逐渐采用西方的方法,把一些有商业收益的工程以投标竞投,但建筑费用及设计由私营公司支付,政府则批出若干年期(如二十年期)专利经营权给投得工程的公司,经营利润由该公司享有,期满后交回专利经营权给港府。(3)成立法定机构、以商业方式经营香港的三条铁路,即地下铁路。九广铁路及轻便铁路,都是港府全资拥有的法定机构,即由立法会通过有关管理公司的条例所管辖的法定机构,以商业方式经营。但这些法定机构的开支却并不算作公共开支,因而引起争论,不过却减少了公营部门的规模。(4)用者自付的收费政策港府提供收费的服务高达五千多项、分为四大类别:有收回全部成本、有收回部分成本、有收回资本成本、以及有含微税成分的。许多社会服务都只是收回部分成本,大部分由公费津贴。亦有很多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政府服务,现时都未能收回成本,主要是由于港府部门的财务管理及会计制度并非以盈利为目标,有许多收费水平长久以来都未调高。强调用者自付,政府各部门需要切实检讨各种服务成本可以避免滥用,进而减少政府开支。(5)资源增值计划行政长官于去年十月发表的《施政报告》中宣布在政府部门和各法定及资助机构实施《资源增值计划》。要求在未来三年内提高生产力5%,即在不影响服务素质的前提下,未来三年内各部门要达到减少运作成本的指标。(6)公务员体制改革通常政府的经常性开支中,占最大部分的是公务员的薪津开支。港府有十九万九千名公务员及十四万资助机构员工,均采用公务员或相类似的薪酬结构。整体而言,员工薪水核算和福利占港府经常性开支的三分之二。

五、金融

货币、信用和资金融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都要经由各种金融机构办理。各种金融机构既是货币、信用活动与金融市场的参加者和经营者,也是其组织者,它们在金融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现代金融机构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以经营货币资金为对象的特殊企业组织。金融机构具有一般企业的基本特征,它具有从事经营所需要的自有资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追求更多的利润。但它与一般的工商企业又有所不同,工商企业经营的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从事商品生产与流通活动;而金融机构是以货币资金这种特殊商品为经营对象,经营内容包括货币的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运动有关的或者与之相联系的金融业务。从再生产过程看,金融机构的经营是工商企业经营的条件。同一般工商企业的区别,使它成为一种特殊的企业。

金融机构作为一个特殊的企业,它在经济中发挥以下职能;

1.金融机构的职能

(1)信用中介职能

信用中介职能是金融机构最基本职能。这一职能是指通过金融机构的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各种闲置货币资金集中起来,再通过资产业务把它投向各个部门。金融机构是作为货币资金的贷出者和借入者的中介入,来实现资本的融通,并从吸收资金的成本与发放贷款的利息、投资收益的差额中获取利差收入,形成其利润的。(2)支付中介职能

支付中介职能是指为工商企业办理与货币运动有关的技术性业务。如通过存款在账户上的转移,代理客户支付;在存款的基础上,为客户兑付现款等,成为工商企业、财体和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者和支付代理人。(3)信用创造功能

信用创造功能是指通过贷款和投资活动创造存款货币,扩大信用规模的功能。金融机构利用其所吸收的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账结算的基础上,贷款又转化为存款,在这种存款不提取现金或不完全提取现金的情况下,就增加了银行的资金来源,最后在整个银行体系,形成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

2.扩展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货币资金融通市场的简称,是指货币资金盈余部门与短缺部门通过交易金融性商品而融通货币资金的活动和关系的总称。

对金融市场概念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市场泛指所有融资活动,其外延十分广泛,包括各种存贷款业务、各类有价证券的发行、买卖业务、各类票据买卖、抵押业务、黄金、外汇的买卖业务以及各种信托、租赁、保险业务等,均可视为金融市场的业务内容;狭义的金融市场则主要指通过买卖票据、有价证券而进行的融资活动。其外延较之广义金融市场大大缩小,主要包括各类票据的买卖、抵押业务、各类有价证券的发行、买卖业务等内容。(1)短期资金市场

短期资金市场是指以短期金融工具为媒介而进行的一年期以内的资金交易活动的总称。

短期资金市场有以下特点:

①融资期限短。最长的为一年,最短的为一天甚至半天。

②融资的目的是为解决短期资金周转的需要。短期资金市场的资金供给主要是资金所有者的暂时闲置资金,资金需求者运用短期资金调剂资金短缺。

③短期资金融资者主要是机构投资者。由于短期资金市场的融资期短,交易额较大,一般投资者难以涉足,所以,主要是一些熟悉投资技巧,业务精通,能在巨额交易和瞬变的行情中获利的机构投资者。

④金融工具流动性强。短期融资活动所使用的金融工具期限短,风险较小,随时可在市场上转换成现金而接近于货币。正因如此,一般把短期资金市场又称为货币市场。(2)长期资金市场

长期资金市场是指以长期金融工具为媒介而进行的一年期以上的资金交易活动的总称。长期资金市场,也被称为资本市场。

长期资金市场的功能主要是引导长期储蓄转化为长期投资。其特点有:

①融资期限长。至少在一年以上,最长可达几十年,甚至没有期限。

②融资的目的主要是为解决长期投资性资金的需要。新筹措的长期资金主要用于补充固定资本,扩大生产能力,如开办新企业、更新改造或扩充厂房设备、国家长期建设性项目的投资等。

③资金交易量大。

④作为交易工具的有价证券,与短期金融工具相比,收益高但流动性较差,价格变动幅度大,有较大风险。

从广义上讲,长期资金市场包括有价证券市场和中长期借贷市场。

3.国际金融

一国对外往来会产生货币支付,但不是所有的往来都涉及支付问题,比如,对外国以实物形式提供的无偿援助,以实物形式对外国的投资,等等。这种不涉及货币支付的国际往来在今天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为了全面反映一国的对外往来情况,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各国均采用广义的国际收支概念。所谓国际收支,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系统的货币记录。这个定义,既包括了涉及货币收支的对外往来,也包括了未涉及货币收支的对外往来。未涉及货币收支的往来须折算成货币加以记录。这就是“系统的货币记录”的含义。而“一定时期”通常是指一年。“系统的货币记录”显然是个事后的概念,它是对已发生事实进行的记录。

人们提到“外汇”,首先想到的是各种外国货币,如美元、日元等,这便是普通人头脑中的外汇概念,但这种对外汇的认识并不全面。通常,我们把外汇定义为:外汇,是外国货币或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能用来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不是所有的外国货币都能成为外汇的。一种外币成为外汇前提条件有两个,第一是自由兑换性,第二是普遍接受性。自由兑换性是指这种外币能自由地兑换成其它货币;普遍接受性是指这种外币在国际经济往来中被各国普遍地接受和使用。只有这样的外币及其所表示的资产(各种支付凭证和信用凭证),才是外汇。

外币和外汇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范畴。

在理解“外汇”这一概念时,应注意其中的债权内涵。持有外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