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创造素质教育与升级方案(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3 18:10:44

点击下载

作者:学生素质教育指导小组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生的创造素质教育与升级方案(上)

学生的创造素质教育与升级方案(上)试读:

前言

素质教育主要着眼于广大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是以注重培养广大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有什么样的素质,就应有与之相对应的素质教育。人的素质可大致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与之相对应,则有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教育。若详细划分,人的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与此相对应,则有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等。素质具有整体性,人的诸方面素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制约、相互依存的整体。素质教育必须遵循人的素质整体结构的规律,从人的整体素质结构出发,使素质教育与人的素质结构相适应,养成人的整体素质。现代素质教育不仅深入到素质的生理与心理层面,而且扩展到社会文化层面,成为个体性、群体性和民族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既重视个体的各种素质的教育,又重视群体素质的完善,还要致力于全民族整体的提高。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当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育时代的主题和任务。

多年来,我国实行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严重偏离了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导致了学生素质的整体下降。为了提高学生素质,普及学校素质教育,我们特地编辑了这套“学生素质教育与全面升级”图书,分为《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与升级方案》、《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与升级方案》、《学生的观念素质教育与升级方案》、《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与升级方案》、《学生的形象素质教育与升级方案》、《学生的智力素质教育与升级方案》、《学生的美育素质教育与升级方案》、《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与升级方案》、《学生的创造素质教育与升级方案》、《学生的成功素质教育与升级方案》10册,本套书详述了培养学生内在素质即他们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和外在素质即学生的能力、行为和成就等方面的培养等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可供各级学校领导、教师以及有关人员长期阅读和参考,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陈列和收藏。

第一章 学生的创造素质教育与升级理论指导

1.培养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培养创造力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过说过:“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可见,有效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慧的真正发展,是目前构成课堂教学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造力启发教学的原则与要求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立竿见影,一用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的。由于许多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或者对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运用不当或运用不纯熟,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可能学生本身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对教师的启发引导反应迟缓。二是可能教师的问题缺乏启发性,所提的问题太抽象,太庞大,或者跳跃太大,缺乏循序渐进,致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应考虑遵循以下原则:(1)关键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教师分清主次,学会抓主要矛盾。一堂课是由几个环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式相结合,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等思维方法相配合,这样才会使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发挥应有的作用。(2)及时性原则

进行启发式教学,要像知时节的春雨,当需要时即发生,也就是说启发要及时。通过必要的设疑、铺垫及一系列的启发、诱导,把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这时候,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紧张而活跃。这时,教师如抓住本质、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的效果就会很明显。要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滞后启发。(3)实效性原则

设计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等,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利用正迁移规律。即作为启发的知识材料应选用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感知过的,同时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一定会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二是鉴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不同,对不同学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所有的学生。(4)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我们都知道,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而不是代替学生走路。教师要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讲求教学民主,讲求双向交流,真正做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否则,师生心理相悖,课堂气氛压抑,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的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努力还不够,还要靠教师平时与学生建立起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5)引导性原则

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学生的思维,为此应引导学生动脑,使他们通过思维来主动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为此我们应朝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

首先,要运用新颖充实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即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无穷。”由此可见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法的重要。

再次,要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这是启发式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要注意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各种器官参加学习活动以引导他们培养自己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能力。从而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创造力启发教学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除了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外,我们首先应该更新我们的观念。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误把“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法宝。提问启发,仅仅是启发教学方法与技巧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而不是它的全部。“满堂问”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如果不注意设问的对象、质量、层次,不注意启发的目的,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样子,一个架式,学生没有进入被启发的角色,这样的问,问得更多,效果也不会大甚至是浪费时间。我们必须认识到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教师不置一言,没有提出什么问题。但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仅仅做出某种暗示,都会诱发学生的思路和联想,同样具有启发性,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1)创境法

教学中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我在讲动词“help”的不同用法时,我利用电脑多媒体播放了一个顾客买东西时店员问他:“CanIhelpyou?”的情景片断和一个人落水后大叫“help”的情景画面,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它们之间在不同的情景中的不同含义并解释出来,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这一词的用法而且由于借助于情景记忆印象很深且不易忘记。(2)激情法

课堂教学不仅有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有助于思泉喷涌,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像音乐指挥那样激起学生的情绪,使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堂上激情启发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通过放录像、录音或生动讲述,使学生仿佛身如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维、去探索。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物品,使学生睹物思情,如英语课教“我的一家”时,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家庭的合影,然后用英语介绍,借以激发学生的家庭观念及热爱父母的心情。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上“Lifeinthefuture”这课时,利用自制的CAI课件给同学看电脑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具体例子,使学生对电脑有了感性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本课的兴趣,从生理学上来说,教师的自信、兴奋、惊奇、赞叹,对学生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活动起很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感情,并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调动起思维积极性,体验到成功的欢乐。(3)设疑法“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4)寻思法

如果说设疑启发重在“疑”,即通过新旧知识的矛盾,了解问题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间的悬念来启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寻思启发,则重在“思”,即通过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解决悬念来启发学生,教他们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5)研讨法

教师将启发贯穿于讲练中,通过循循善诱,步步启发,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共同研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或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这一方法在理解课文和处理难点问题上较为常用且效果明显,特别在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尤为有效。(6)故谬法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重点、关键处,故意出现错误,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如教师讲完某一规则后让学生一起做课堂练习时,可故意犯学生可能犯的错误,从而让他们引起警惕,以免再犯。故谬法的好处是能引起学生高度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以探究正确答案,而且记忆牢固。但此法不可多用,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7)暗示法

课堂教学时,当学生思维出现故障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种种方法,给学生以暗示,或接通学生的思路,让他顺利得解决某一问题:或提醒学生思维中出现某些偏差,让他们迅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来。如教师在处理课文时可把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一些关键词按段落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在之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时,如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就可以用板书来暗示内容,帮助学生完成复述。(8)点拨法

点拨法也是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引起认知过程中断时给予的指点、启发。所不同的是,暗示启发,教师只作暗示,不明确说出答案;而点拨启发,教师应把某些话说在明处。当然这些话只能说在关键处,否则就谈不上“点拨”了。(9)对比法

强烈、鲜明的对比往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这种方法一般用来帮助学生区别那些似是而非,看来起差不多但实际上有较大区别、容易混淆的词、词组或语法概念等。例如,初中学生往往对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的用法颇感困惑,就在教现在完成时的同时注意与一般过去加以对比,在教高中学生中把现在完成时同现在完成进行时加以对比,从而使学生从困惑中得到较清晰的概念。

2.学生创造性思维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在新观念、新知识、新学科不断涌现的现代社会,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产生创新能力的首要前提是具有创造性思维,因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成为现代教育向教育者和受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传统的学校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驱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造成了诸多束缚:强求答案的“一致性”,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为了使教学内容适应考试,在教学中强求内容与答案的同一性,不论什么样的理论、观点、问题,都要求答案唯一,既是教材特意设计安排的一些意在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讨论思考问题,教师也要绞尽脑汁查经据典,寻找一个标准答案,生怕学生“胡思乱想”出与标准相悖的答案,在考试中失分,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

对教师传授的“依赖性”,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受“标准答案”影响,教师没有了创造性劳动,习惯于照本宣科,甚至照答案宣科,导致学生也形成了学习思维定势,认为只记下每一个答案,在考试中就能得分,进而使学生盲目迷信教师,依赖教师,动脑思维的意识逐渐淡化,甚至消失,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正常发展。

教学管理模式的“滞后性”,限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虽然现行教材训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老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高尚情操和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素材,但由于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学评价方法等因素,极大的束缚了教师的开拓意识,使教材的这一设计意图失去了其丰富内涵,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想的培养。

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要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学校教育必须突破“应试教育”的禁锢,大胆破旧立新,在教学中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手段,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给学生多创造一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意识。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和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真正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一是要真正起到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动脑、动口、动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探索发现问题的主动性,思维归纳的创新性;二是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不以尊者自居,在与学生进行平等的讨论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提问,与此同时以问引思,激活学生主动参与思考讨论的意识和主动探索的创造精神,帮助学生用探索法、发现法构思知识体系;三是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彻底废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在教师精心巧妙的指导下,通过读书、讨论、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总结规律,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去纠正和补充片面不足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情,及时给予恰当的点拨和学法指导,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教师要彻底更新教育观念,与学生建立起融洽朋友关系,理解和尊重学生,尤其对一些经常受挫折的学生,更要与他们平等相处,对他们提出或者回答的问题,那怕是片面的都不冷落,不讽刺,要给予鼓励和热情的帮助,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启迪他们积极思维的潜能,帮助他们把握问题的核心,逐渐提高思维的正确率,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契机。这样持之以恒,老师与学生间就会形成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营造起良好、和谐的思维情景,使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创造良好的物质背景良好的校园建设,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内容丰富的图书阅览室,可以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提供充足的营养;优雅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强烈的探索求知欲望;鲜艳翠绿的花草树木,可以使学生产生不尽暇想,萌动创造性思维的激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有利于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功能齐备的实验室、电教室又为学生检验自己思维的正确与否,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改革教学方法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用创造性思维认识和处理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是指对同一问题,同一观点,要根据多种联系,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多给学生创造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求新求异,独辟蹊径,发表与别人不一样的见解;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发现学生思维的发散点,找准思维的发散点。

帮助学生摒弃思维定势,抓住关键,一个好的切入点,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创新思维活动中去,而且会使学生的思维渐具深刻性,较好地把握问题的本质与核心,形成较强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思维,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教师要用赞赏的目光,鼓励的语言,尊重学生求新求异的思维,引导学生敢于向自己的一些观点挑战。对于学生思维创造独特的一面,要及时肯定,对不甚完整、甚至片面的一面,也应给予恰当鼓励,不能过早的轻易否定,要多角度,多层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及时补充更正,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充分表现出来;四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巧设悬念,激兴促思,使学生对知识产生神秘感,激起好奇心。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灵活巧妙的应用引导提问技巧,诱导学生多思、乐思、乐问、善说,使学生在动脑动口的活动中发展思维。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社会人才。

3.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意义和原则

创新教育是当前热门话题。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什么关系,两者如何结合?本文就创新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谈谈想法与看法,供研究与参考。

创新素质教育的提出

创新素质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的创造实践活动而产生,并逐步明确,逐步形成的。创新素质教育,是从创造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断衍化而生成的。

有关创造教育的思想是本世纪初提出来的。193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为了提高职工的创造能力,首次开设了《创造工程》课。它不去研究发明创造出来的成果,而是专门研究成果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后来人们把这门科学叫做创造学。而把创造学运用到社会或学校教育上,则称之为创造教育。创造教育是创造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类发明创造活动的规律及其运用的。

在我国明确提出创造教育的是近代教育史上的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于1939年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明确提出了创造教育的理论。设立“育才创造奖金”,发表《创造宣言》,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并提出对眼、手、脑、嘴、时、空的6大解放,还进行了大量创造教育的实践,培养出了一批创造型人才。50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先后建立了有关创造性教育学校,在普通学校里开设了相应课程。

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两者都有“创”字,即初次、开始做的意思。单从“创新”与“创造”两词比较,创新包容创造,创造涵容创新。创造比较具体,是全新的,是无中生有,难度比较大,层次比较高。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新观点,创造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等。在学校提创造教育,似有距离感,不容易被普遍接受与认同。因为基础教育,主要任务是传播知识的,是为培养人才打基础的。从受教育的对象来看,由于年龄与文化知识的拥有量,还没有达到创造的层次。而创新比较宏观、广泛,是在已有基础上,对常识、常规的推陈出新,是创造的基础与前提。所以,在学校提出创新教育,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打好基础,既有普及性,又有全面性,特别是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有普遍需求与推广的可能性。

所谓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其目的是培养创造性人才。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看,两者并不是矛盾的。素质教育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当说两者是一致的。全面发展包括创新素质,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应在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发展的基础之上。所以说,素质教育包括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高质量的素质教育。把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两者结合,明确提出创新素质教育,是科学的、合理的、可接受的。

那么,什么是创新素质教育呢?根据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定义,所谓创新素质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与研究发明创新的规律和创新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所谓创新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活动。作为基础教育来讲就是为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打好基矗我认为,这样界定创新素质教育好,一是明确了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为创新教育定了位,即创新素质的培养应在素质教育中有机进行。这样既强调了素质教育的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又把创新摆到了突出位置;二是强调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即要在全面发展素质基础上,突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素质,在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上下工夫。这样界定从规定上注意科学性、规范性、整体性、操作性,既避免了片面性,又明确了有机结合的方向,使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获得到和谐有效的落实。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意义

明确提出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有利于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是新世纪教育的培养目标。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基础教育必须改革与创新,必须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即搞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教育的伟大使命。(2)有利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

有利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去教育的弊端是重知识、轻德育、轻能力,特别是轻视对获取知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其弊端,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使基础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进程中,由于认识与理解问题,有些地方只注重琴棋书画的第二课堂活动,忽视天地人学,海陆空方面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忽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不是对立的两回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化,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实施素质教育不进行创新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完成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其素质教育就没有抓住重点,没有抓住关键,没有实施到位。反过来讲,创新教育决不能离开素质教育而另搞一套,必须在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明确提出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目的就是使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3)有利于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有利于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挥教育的多元功能。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它区别于农业经济靠土地,工业经济靠资本、资源。其明显特点,就是以高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灵魂。所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重要战略部署。其目的就是为知识经济输送具有创造思维和能力的人才。而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必须突出创新教育。所以,提出全面实施创新素质教育,这既是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有人说:学校培养出来的人95%从事生产劳动,只有5%等少数人从事高科技工作。认为中小学不需要进行创新素质教育。这种认识有很大的片面性。虽然大多数人不是搞发明创造的,但生活在当今时代,就是一般的生活、工作,也离不开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说,没有创造能力在现代便无法生存,没有创新精神就不会享受现代文明。所以,学校教育应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坚持教育三个面向,积极主动地抓好创新素质教育,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4)有利于学生自身创造潜能的生成

有利于学生自身创造潜能的生成,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具有情感、具有思维能力、具有创造潜能,这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从国内外心理学家及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创造能力是每个健康个体都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人的大脑在两周岁前基本发育完成,五岁前的脑重量已为成人的95%,而智力发展则为一半。这个时期的素质可塑性大、记忆力强、是大脑思维最活跃时期,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最佳期。所以,在中小学要树立正确创新素质教育观,积极开展创新素质教育。对学生身上创造性的萌芽,要积极、适时,按着创造心理规律给以培养、扶植、拓展、开发、强化,不断提高创造个性素质。这既是创新素质教育的任务,也是青少年创造性心理潜能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

研究与实践表明,在学校进行创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既是重要的,也是可能的,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必须提高认识,转换观念,扩大共识,增强配合,坚定搞好创新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几个原则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大改革与创新。在指导思想、过程管理、结果评价等方面,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进步性原则

创新是对传统、常识、常规与秩序的超越、完善、纠正和发展。其成果应是新的、有用的、进步的。创新有进步创新,非进步创新。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必须坚持进步性原则,不违反法令和伦理道德。坚持这一原则,就是要培养学生进步的先进的创新意识,树立为祖国、为人民、为人类、为和平、为正义而创造的世界观。凡是有利于发展与解放生产力;有利于发展经济、改善与提高人民生活的;有利于人类社会稳定和平与安全的就去创新、就去创造。凡是对危害人民、危害人类、危害和平的创造与发明,就不能去创造。否则,就是对正确的破坏,就是对人民的犯罪,就是对社会的造孽。

坚持这一原则,还要坚持抓创造,又抓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培养学生的意志、毅力及“进攻性”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智力不完全等于创造力。一个智商水平一般的人,但非智力因素水平高,意志坚强、吃苦耐劳、有毅力、有信心,在事业上往往能有所作为。相反,一些智商水平较高的人,由于懒惰,没有毅力、自命不凡,反而在事业上一事无成。这说明,如果一个人只具备了智力基础而缺乏毅力因素,那么这个基础再好也不会产生创造力。历史上,成才者往往不是在顺利、舒适的环境中产生,而往往更多地经历磨难、失意、凌辱、孤独与病恙。其创造能力在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支撑下会更加发扬光大。(2)整体性原则

即根据系统科学原理,统筹规划、科学运作,追求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整体效益。依据这一原则,学校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就要围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对教育办学体制、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条件、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诸因素进行综合改革、系统创新、系统优化,建立良好的创新素质教育运行保证机制与体制。用良好的创新教育素质条件去保证提高创新素质教育的质量;依据这一原则,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就要坚持全学校、全家庭、全社区、全方位齐抓共管,营建良好的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环境;依据这一原则,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就要坚持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与创新性,对德、智、体、美、劳等各育一起抓,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与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等诸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整体发展,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3)主体性原则

即坚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坚持主体性原则,教师就要讲民主,变课堂为学堂与讲堂结合;变只传授知识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创新能力结合;让学生从沉重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抬起头来听课,挺起腰板走路,让学生有较充足的想象与创造的时间。

坚持主体性原则,就要坚持共性与个性一起抓,既注意对共性的全体全面的培养,又要注意对个性的发展,特别是要重视对创造个性的培养。学生自小有许多个性表现,有的不怕困难,自信心足,独立性强;有的坚持性强,情绪热烈而稳定,有较强的探索动机。但这些品质往往被学生的顽皮、任性、内向、古怪等超越常规的现象所掩盖,因而有时得不到教师的赞赏与肯定。因此,教师应充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不能只是表扬那些顺从、听话,会来事的学生,而应经常关爱、鼓励那些敢于提问,经常有新观念,有坚持性的学生,使其创造个性得到充分发展。(4)创新性原则

既在素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创新的教,学生要创新的学,营建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的民主的、和谐的环境。坚持创新性原则,在教学方面,教师就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竞赛式、调研式等优化教法,不仅传授知识,还要交给学生知识创造的规律,交给学生发现、获取知识的能力;在精神方面就要形成一种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气氛。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他们能主动地、自由地思索、想象、发问、选择,甚至行为。教师对学生的创造性要善于引导、鼓励;对学生的异常思维方式、顽皮、任性要善于理解、宽容、奖抑;在物质方面,就要加大投入,为学生们的创造性活动提供时间、空间和材料。为学生安排集体活动之外的自由活动的时间、空间和材料。为学生提供场所,让学生去参观、游览、玩耍,接触自然和社会;为小学生、幼儿提供各种材料和玩具,以此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环境方面,就要有能引起创造思维的感观刺激。如抽象画及发明家、创造家的头像与成长发展史的介绍,等等。(5)实践性原则

即坚持实践第一,教学做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创。坚持实践性原则,就要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生产、贴近高科技。结合现实、结合实际教学做。既不仅学到真实创新本领,又服务了社会;坚持实践性原则,就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亲自体验、自我评价,体味创造的滋味。如开展调查活动、观察活动,开展角色创造活动、编讲故事活动、科技小制作活动,等等,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及动手创造的能力。

4.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

当前,素质教育不仅已为国人所共识,而且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同时,随着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尤其是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创新人才的培养又是全国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造教育,从而使创造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曾有学者提出,“创造教育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究竟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有何异同?二者的关系怎样?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从根本上一致

创造教育是依据创造学原理,遵循人的创造活动的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培养的规律,运用现代教育观念,采取科学的艺术的创造性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启迪学生创造思维,塑造学生创造品格的教育。从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看,创造教育有力地冲击着传统的“守成教育”模式,直接而又集中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主旨,是对素质教育实施目标、途径和方法,在更深层而和更高层次上的有益探索。从当代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看,创造教育加速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创新的支点和基础,是新时代的呼唤。

创造教育源远流长,并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日臻完善而严谨的体系。其基本体系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创造活动课、训练课、隐性课为辅助,学校创造教育与社会创造教育、家庭创造教育有机结合,构成大创造教育的格局。创造教育的基本要义有四:坚信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造性的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创造型人才,因此,创造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坚信人的创造力及其发展只有类型和层次上的个别差异,因此,对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力,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培养,必须坚持个性;坚信在人的创造素质的发展中,教育起主导的作用,教育是培养人的创造素质的最佳途径;坚信学生是创造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自己的创造素质。

素质教育则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具体而言,素质教育包含以下几种要义。(1)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不是面向部分人而是面向全体人,它并不反对英才,但反对使所有教育变为英才教育的模式,它不是一种选择性、淘汰性、大统一的教育,而是一种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2)全面性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并重,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有研究者指出,“素质教育中的‘全面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具体规定性,针对每一个个体来说,它是‘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统一;针对班级、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群体而言,它是‘共同发展’和‘差别发展’的协调”,“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最优发展’”。(3)主体性

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它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帮助学生创造自信谦虚和朝气蓬勃的人生。这是素质教育活的灵魂,是对素质教育思想的最关键要求。

创造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创造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与方法途径。(1)创造教育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完整性与整体性

创造教育能整合知识型教育,因为要创造就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丰富的知识是创造力的源泉,没有知识根本谈不上创造。知识不仅能够为创造提供原材料,而且能够启迪人的创造灵感。但是创造教育又不能仅仅满足知识型教育,因为它不是以获得知识为最高与最终目的,而是以创造为目标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创造教育也能整合智能教育。有关研究表明,高智力是高创造力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可见,要实施创造教育,要培养创造能力,就不能忽视学生智能水平的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开发其智力潜能,但开发一般智能也并非教育的终极目的,它只是为创造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也决不会倒退到智能教育阶段,创造教育只是将其合理部分吸收到自己的体系中来。

创造教育的实施必然促进非智力因素或个性的培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与智力相比,创造力“受到兴趣、爱好、情绪、意志、动机等意向的制约更大”,培养创造力的过程与培养非智力因素或个性的过程具有明显的同步性。甚至可以说,培养创造力的过程就是培养非智力因素或个性的过程。总之,创造教育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和发挥人性的完整性与整体性。而人性的完整性与整体性正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2)创造教育可以使学生既能获得学习的实际知识

创造教育可以使学生既能获得学习的实际知识,又能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精神素养。知识型教育与智能型教育虽然可以使学生获得某些实际知识、技能,完成特定的智能作业和学习任务,但往往是以牺牲整个精神世界为代价的。它们往往是在学生获得实际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将学生变成心理畸形的人或精神残缺的人。而如果笼统地谈非智力因素素质教育,又可能使学生陷入无实际知识与技能的误区,这样,即便学生的精神境界暂时得到某种程度的升华,也无法持久与深入。而创造教育既可以使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知识、技能,又可以使其整个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因为创造教育既包括教育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与技能,也包括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还包括使学生创造性地生活,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创造性地对待和建构人际关系以及对自身创造人格的塑造。

素质教育要真正提高水平与质量借助于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要真正提高水平与质量,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就必须借助于创造教育,对学生实施全面的创造教育。(1)创造教育是以开发智力和创造力为主的教育

这是因为传统教育片面强调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忽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而创造教育则强调教学必须以开发智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主。虽然授业解惑、传授知识仍然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但它不是教学的主要任务与终极目标。在创造教育中,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始终摆在教学过程的首位,必要的知识传授只是学生发展智力和创造力的基础、“媒介”和“激素”。在创造教育观的指导下,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将进行一系列的彻底改革。(2)创造教育是以“学”为主的教育

创造教育认为,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学习潜力。教师的教就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独立获得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由“老师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也十分重视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把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辩证地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3)创造教育是多样化的教育

创造教育则是要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把单一化的教育转变为多样化的教育,以丰富多样的刺激促进学生向多方面发展。同时,创造教育要求及时改革、更新、充实、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反映现代科学发展新成就的即时信息,以及边缘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有关知识,扩大教材信息容量,从而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建立最优化的知识结构。创造教育是以教学的多样化来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全方位的发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4)创造教育是开放型的教育

所谓开放型教育,是指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外界环境发生广泛的信息联系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形式具体表现为:教师具有开放型教育观,确定培养开放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建构开放型的教学内容,形成开放型教学体系,选择和运用开放式教学方法与途径,组织开放式课堂教学结构,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从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向社会实践,丰富他们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开拓他们的思维与创造潜能。开放型教育是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这种社会要求通过学校教育和教学,培养出大批能够适应开放型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生活模式,具有开放的自我意识、思维方式和开放的、多维智能结构的创新人才。(5)创造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创造教育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分析与研究,重在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创造教育认为,学习结果只是学习过程的产物,而且学习结果不仅仅是考试分数或解题的正确率,它不能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发展比考分更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囿于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必须分析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6)创造教育强调引导学生独立探索新的、众多的答案

创造教育以培养创造型的学生为目标,因而十分强调引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独立地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与方法,鼓励求异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综合运用探索法、发现法、学导式教学法、变序教学法等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营造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氛围。教师不仅提出有多种解答方案的发散性问题,启发学生独立地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与方法,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而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要真正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与质量,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就必须借助于创造教育,使教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富有创造性。

5.教育评价与学生创造素质培养

正确评价学生学习生活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素质,否则会扼制学生创造力,泯灭学生个性优势,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构成。现就中小学教育评价出现的偏差对学生创造素质培养的制约和教育评价创新策略做初步探讨。

对学生创造素质培养的影响

目前,中小学教育评价失误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过分偏重定量评价或定性评价,人为割裂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内在统一性。许多学校及教师将“指标和量化”评价模式视为唯一的科学评价模式,忽略模糊评价的价值,甚至形成“滥用”的局面。只看到“指标和量化”模式的可测性、客观性,忽视这种模式缺乏激励性,难以反映个性的全面价值,难以突出学生个性优势,容易抹杀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创造性,导致压抑学生创造激情,阻碍或制约学生创造素质的发展。

许多农村学校则过分强调定性评价,教师们往往以水平低、太麻烦或者以量化指标未必客观为借口拒绝定量评价,结果由于教师个体素质的限制,往往凭主观印象,主观恶好评价学生及学生的学习活动,使评价失之偏颇,难以发挥定性评价的激励功能,造成限制学生主体思维创新的负面效应。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优势和薄弱点,将二者统一起来,才能使教育评价发挥应有的效应,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提高。

许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过分重视学生操作行为及答案是否合乎标准,对学生在不合标准的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或创造性也是一概否认。如学生在验证“同体积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的实验操作中,由于剪开了被加热的易拉罐封口,得不出教师既定的假定,教师便严厉地批评操作“失误”的学生不按要求实验,不去引导这一“失败”本身寓含着“热空气上升,冷空气随之补充”这一自然规律,泯灭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在探求中破除权威限制,实现创新的激情。

由此,教师的评价应把握客观尺度,以激励为原则,在评价时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宽厚的胸襟去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火花,以饱满的热情去激励学生探索,尤其是面对学生的错误或失败更要挖掘其中的创意,将其合理的地方放大给学生以自信。这样的评价才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空间与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去发现、去表现、去展示特长,凸现个性优势,最终完成自我,实现创造,提高创造力。

中小学教师在进行教育评价时,应当克服评价的随意性、夸大性,力争发挥教育语评价的最佳效能。

实现评价观念、方法的转变与创新

消除教育评价偏差对学生创造素质发展的影响要做到三点:首先,教师应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传统评价、当前消极评价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好恶、正误标准来评价学生学习活动,这是典型的“教师中心论”评价中的反映,它违背了教师主体性原则,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教师是权威的化身,表现在学习评价中学生不按要求必定是错误的,接受批评是完全应该的。这些必然会压制学生学习与探索的主动性,成为被动接受的奴隶,仅有的创造激情被淹没,创造潜能被扼杀。基于此,教师应以现代教育观念去开展现代教育评价,把主体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学生。其次,教师要力求从经验性评价向科学性与经验性相结合的评价转变。注重评价的科学性,使评价客观化,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发挥丰富有效的经验在评价操作中的积极作用,使经验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客观、公平、激励的评价模式。再次,教师要力求使评价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即把握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主体的多样性,因时、因地、因人、因势对学生适时、适度评价,尽力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点、潜力,让学生对探求与学习充分自信。

实现评价策略创新,打破固有评价模式的限制,在方法上创新。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然会形成以类同的言语、姿式、方法去评价类同的学生,学习过程、学习环境的评价定势,学生对此形成相应的习惯感觉,从而削弱评价效果,有时甚至会弱化学生个性。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打破定势追求创新,学生在教师创新中内化迁移,形成学生自我的创新素质。

打破评价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让评价突破校园、课堂的界限,充分发挥其激励与监督作用,形成良好的习惯,不断强化学生的个性优势。打破评价主体的限制,构建学生,家长、教师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实现评价主体构成要素的创新。这种创新,有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其创造素质也随之而提高。

总之,走出评价误区,实现评价创新,对培养创造性、适应性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6.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路径选择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明确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及其关系,找到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及其关系

素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知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促进学生的心理与生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为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教学生掌握已知、探索未知,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问题。通过对传统教育的研究和探索来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及模式,并使其逐步丰富与完善,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素质教育的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正确的人生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创新教育的目标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当说两者是一致的。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造能力,目的是培养创造型人才。因此,素质教育包括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高质量的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强调的创新与创造,所培养的学生要具有相应知识、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的全面发展的人,这样的人才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这样的人才会敢于创新,不断创新,想前人所未想,创前人所未创。所以说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是基础,只有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主体性、个性培养,加强教育的全面性、基础性、多样性与发展性,使教育教学改革走上健康发展之道,才能谈得上真正有价值的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是基础,只有认真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有创新教育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1)加强德育工作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居首要的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的外延得到扩大,德育与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更加密切,德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德育教育融于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落实在教育、管理及服务的各项工作中去,进而增强德育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按照思想道德准则做人、做事、做学问。

首先,德育教育要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每个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德育观,把传授知识作为德育的载体,要善于从教材中发掘道德因素,掌握德育教育的方法,融德育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制度。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要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再次,德育教育要和道德实践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各种道德实践活动的教育引导作用,不断改进德育教育工作方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强德育教育的时代感、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德育教育更加生动活泼。要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德育教育和道德实践的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2)推进学校教学改革。

从教材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要彻底根除“应试”教育模式,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模式,要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把教师的释疑解惑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结合起来,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始终把握现代教育思想的脉络。要逐步形成一个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高效运行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3)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

要充分利用社会大环境,努力营造校园小环境,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创造愉悦身心,富有诗情画意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首先,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或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发灵感。其次,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社团文化建设,多渠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已有场地和资源,从各个方面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及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创新教育是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型教育,它不以知识积累的数量为目标、也不以知识继承的程度为目标,与传统的教育相比创新教育同样也强调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同样也强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但更强调学生创造能力发掘与培养。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不像传统教育那样培养同一规格的人才,而是要全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培养创造型、复合型、通才型的新型人才。

创造性的思维是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密切相关的综合能力的核心,想象力、好奇心、挑战性、冒险性、独立性、自信心等个性心理品质是它的非智力因素。创新教育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内涵。(1)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树立创新的价值观。创新的价值观即是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在整个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坚定地树立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己任的观念,把不断探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