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装出击:全球装甲师百科图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3 19:03:08

点击下载

作者:军情视点 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重装出击:全球装甲师百科图鉴

重装出击:全球装甲师百科图鉴试读:

前言

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战争初期德军发起的一系列“闪电战”。这是“德军装甲兵之父”海因茨•古德里安创造的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协同攻击军事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装甲集群在重点集结、梯次部署、突破缺口、纵深推进、迂回袭击、分割包围以及快速摧毁敌指挥中心、通信枢纽、交通枢纽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优势。

在德国的影响下,苏联、英国、美国和法国等国都深刻意识到装甲兵这一兵种的重要性,从而一改此前“以坦克支援步兵”的思想,大力发展本国的装甲部队。到了战争后期,苏军建立了令人望而生畏的装甲集群,对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装甲兵迅速发展,时至今日仍然是陆军中的重要突击力量。装甲兵具有猛烈的火力、广泛的机动力和良好的防护力,可以实施快速机动、猛烈突击,在短时间之内歼击敌人。目前,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陆军都编有战力强横的装甲部队。

本书不仅详细介绍了装甲兵的历史、特点、使命、编制、战术和装备等方面的知识,还精心选取了七支现役或历史上知名的装甲部队(涉及美国、英国、苏联/俄罗斯、德国和日本等),对每支部队的发展历史、组织架构、作战能力、著名指挥官、重要装备等都进行了深入讲解。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会对装甲兵这一极具魅力的兵种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认识。

作为传播军事知识的科普读物,最重要的就是内容的准确性。本书的相关数据资料均来源于国外知名军事媒体和军工企业官方网站等权威途径,坚决杜绝抄袭拼凑和粗制滥造。在确保准确性的同时,我们还着力增加趣味性和观赏性,尽量做到将复杂的理论知识用简明的语言加以说明,并添加了大量精美的图片。因此,本书不仅是广大青少年朋友学习军事知识的不二选择,也是资深军事爱好者收藏的绝佳对象。

参加本书编写的有丁念阳、黎勇、王安红、邹鲜、李庆、王楷、黄萍、蓝兵、吴璐、阳晓瑜、余凑巧、余快、任梅、樊凡、卢强、席国忠、席学琼、程小凤、许洪斌、刘健、王勇、黎绍美、刘冬梅、彭光华等。在编写过程中,国内多位军事专家对全书内容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审校,使本书更具专业性和权威性,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军事资料来源的局限性,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 者2016.5.30第1章装甲兵概述

装甲兵是陆军中以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为基本装备的战斗兵种,具有猛烈的火力、广泛的机动力和良好的防护力,可在其他军种、兵种协同下或独立遂行作战任务,也可配属步兵作战。1.1 装甲兵的定义

装甲兵是陆军中以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为基本装备的战斗兵种,又称坦克兵,是陆军的重要突击力量。装甲兵具有猛烈的火力、广泛的机动力和良好的防护力,可以减轻常规武器和核武器袭击的损害,并能迅速利用常规火力突击和核突击的效果,实施快速机动、猛烈突击,在短时间之内歼击敌人。装甲兵可在其他军种、兵种协同下或独立遂行作战任务,也可配属步兵作战。

在编成上,各国装甲部队习惯以坦克部队、机械化步兵部队为主体,同时配置有炮兵、反坦克导弹、防空、防化学、工程及其他保障部队(分队)。按照隶属关系的不同,装甲兵一般可分为编入统帅部和军区的独立装甲部队,以及编入军以下部队的队属装甲部队、分队。独立装甲部队的编制有坦克(装甲)集团军、师、旅、团等;队属装甲部队、分队编有军属坦克旅、师属坦克团、旅(团)属坦克营等。

在战斗时,装甲兵的基本任务是:以猛烈的突击消灭敌人,夺占重要地区或目标;向敌纵深发展进攻,扩张战果;追歼退却之敌;歼灭敌空降兵或配合我空降兵战斗;以反冲击、伏击消灭进攻之敌;巩固扩大登陆场,发展登陆成果;担任仓促防御,阻止敌人发展进攻,封闭敌突破口等。

一般来说,装甲兵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通常用于机动作战,并主要用于进攻;集中使用于主要方向和重要时机;力求使用在便于坦克行动的地形上;密切与步兵、炮兵、航空兵等兵种的协同动作;加强对空防御及后勤、技术、工程保障和电子对抗。美国陆军第1装甲师日本陆上自卫队第7师团装备的90式主战坦克1.2 装甲兵的历史1.2.1 早期萌芽

装甲兵的诞生与装甲车的发展密不可分。早在1855年,英国人科恩就在蒸汽拖拉机的底盘上安装机枪和装甲,制成了一辆轮式装甲车,并获得专利权,但未能实际应用。20世纪初,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俄国等国家,先后利用本国钢铁制造业和汽车工业的优越实力,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装甲车。1900年,英国把装甲汽车投入到了正在南非进行的英布战争中。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爆发,由于机枪的大规模使用,因此整个防御阵地由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组成。尽管用普通卡车底盘改装的装甲车在参战各国普遍使用,但由于无法逾越正面战场上纵横密布的战壕,因此装甲车主要用于执行侦察和袭击作战任务。

为了克制机枪的优势,打破战场的僵局,1915年,英国海军接受了战地记者斯文顿的一个新武器设计方案,利用汽车、拖拉机履带、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试制了“小游民”样车。为了保密,英国的研制人员称这种武器为“水柜”(Tank),Tank的中文音译就是“坦克”。由于该样车机动能力不能满足要求,因此,1916年初又制造了第二辆样车“大游民”,该样车定型投产后称为MarkⅠ型坦克。英国制造的“小游民”坦克

Mark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刚性悬挂,车体两侧履带架上有突出的炮座,两条履带从顶上绕过车体,车后伸出一对转向轮。该坦克乘员8人,有“雄性”和“雌性”两种。“雄性”坦克装有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坦克仅装5挺机枪。MarkⅠ型坦克在1916年8月开始服役,并于1916年9月15日首次应用在索姆河战役上,坦克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使各国大为震惊。

一战期间,英国在MarkⅠ型坦克基础上,改进生产了MarkⅡ至MarkⅤ型坦克,其中MarkⅣ型坦克生产得最多,约1200辆,参加了费莱尔、康布雷等著名的战役,并一直使用到一战结束。同时,英国还研制生产了“赛犬”中型坦克、C型中型坦克等。法国是继英国之后第二个生产坦克的国家,先后研制了“施纳德”突击坦克、“圣沙蒙”突击坦克、雷诺FT-17轻型坦克和Char 2C重型坦克。1917年,德国也开始制造代号为A7V的坦克。

由于一战以堑壕战为主,加上装甲车对道路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装甲车的发展。但由于成本低廉,可靠性高,装甲车在一战中也获得了更迅速的发展。一战末期,英国又研制出了装甲运兵车。车上有轻型装甲和1挺机枪,可运载20名士兵。虽然车上的装甲可使车内士兵免受枪弹的伤害,但习惯于徒步作战的步兵仍把首批装甲运兵车称为“沙丁鱼罐头”和“带轮的棺材”。

20世纪20、30年代,各国诞生了一大批装甲兵先驱,如英国的约翰·富勒(John Fuller,1878年9月1日~1966年2月10日)、利德尔·哈特(Liddell Hart,1895年10月31日~1970年1月29日),法国的夏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美国的乔治·巴顿(George Patton,1885年11月11日~1945年12月21日)、苏联的米哈伊尔·图哈切夫斯基(Mikhail Tukhachevsky,1893年2月16日~1937年6月11日)等。20年代末,第一支试验性装甲部队于英国的赫兹伯里平原成立。利德尔·哈特德国制造的A7V坦克夏尔·戴高乐米哈伊尔·图哈切夫斯基1.2.2 二战催化

虽然英国最先研制出坦克,也最先建立装甲部队,但真正抓住了装甲兵之魂的却是德国。一战结束后,出于对德国军备的限制,《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国发展坦克,但允许德国发展少量装甲车,德国人战后很快便以6×6装甲车为基础建立了一支机械化部队,由于条约限制,德军装甲车数量极少,但制作精巧,战斗力极强,这些装甲车的替代型号最终成为了日后德军装甲师侦察营和工兵营的标准配备。德国人还以轿车装上木板,架上机枪,模仿坦克进行训练,并以发展“轻型拖拉机”和“重型拖拉机”的名义发展坦克,虽未能列装,却为德国建立了最初的坦克工业基础。

1930年,美国在诺克斯堡成立了第1装甲骑兵团。同年秋天,海因茨·古德里安(Heinz Guderian,1888年6月17日~1954年5月14日)访美,德国人最初的“闪电战”思想萌芽在此破土而出。1936年,古德里安开始统领装甲师(他是当时德国军衔最低的装甲兵师长),并很快提出了著名的“闪电战”理论,由此被后人称为“德国装甲兵之父”。战场上的海因茨·古德里安

另一个对德国装甲兵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冯·舒尔,他受古德里安欣赏,后就任德国装甲兵总监。1937年6月,冯·舒尔再次访美,他发现美军将坦克严重限制在了步兵身边,其机动性优势无法发挥。受此影响,冯·舒尔提出德国装甲兵应发展具有与坦克相同机动性的75毫米口径以上的自行火炮,就此掀开了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庞大自行火炮家族的序章。除此之外,埃尔温·隆美尔、弗里茨·曼施坦因等人对德国装甲部队的建设也有一定推动作用。弗里茨·曼施坦因

1936年,德国宣布废除《凡尔赛条约》,从此踏上了穷兵黩武的道路。很快,依靠早先的积累,一号轻型坦克批量开出生产线。德国第1装甲师成立,该师完全符合装甲突击的理论,集中配备了550辆坦克(与此同时法国的机械化师仅有170辆坦克)。没有了条约的限制,德国装甲兵发展迅速,至1939年,已经拥有了约3500辆各型坦克。

1939年9月1日,德军向波兰发射了第一发炮弹,二战爆发。德军装甲部队紧随空军之后,北方、南方两大集团军同时进攻,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一马当先,以每天80千米以上的速度推进,波军溃不成军。至10月6日,有组织的抵抗结束,波兰宣告战败。此次战役,德国装甲部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然而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如机械化步兵队伍不足,牵引炮兵机动力跟不上,导致坦克部队很多时候不得不独立作战。波兰战役后,德国人迅速开始了机械化炮兵的建设。波兰战役中的德国装甲部队

至1940年,虽然德国装甲部队的规模扩大有限,但装备质量有了较大提升,且各型自行火炮、指挥坦克、特种坦克的服役令德军的作战体系逐渐完善,更重要的是德军装甲兵的技术和素质经波兰战役锻炼后已经相当成熟,空地配合更加完善。相比之下,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五国尽管拥有近4000辆坦克,数量上多于德军,质量也毫不逊色,但在运用思路上仍停留在以坦克支援步兵,故以营为单位将装甲部队打散至各步兵师,仅留下4个装甲师600辆坦克于后方。

波兰战役之后,德国装甲部队大展身手,横扫欧洲大陆,还在隆美尔的领导下横行北非。苏德战争中,双方的装甲部队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交锋。1943年之后,由于战争潮流的逆转,德国装甲部队也一改先前攻城掠地的角色,从浩荡大军的先锋变成支撑全局的后卫,全力拼搏艰苦的防御战。二战时期美国第2装甲师装备的M4中型坦克1.2.3 战后发展

二战期间,坦克经受了各种复杂条件下的战斗考验,成为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坦克与坦克、坦克与反坦克武器的激烈对抗,也促进了中型、重型坦克技术的迅速发展,坦克的结构形式趋于成熟,火力、机动、防护三大性能全面提高。

二战后,坦克和装甲兵战术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德国、英国和法国也非常重视轮式装甲车的发展。为满足作战时的使用需要,它们改变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利用卡车简单改造装甲车的做法,而是通过精心的设计,制造出一系列全新的车型。这些车型奠定了现代装甲车的基本构造样式。这一时期内,装甲运兵车得到迅猛发展,许多国家把装备装甲运兵车的数量看作是衡量陆军机械化、装甲化的标志之一。

与此同时,苏联、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借鉴大战使用坦克的经验,设计制造了新一代坦克。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批战斗坦克,火力和综合防护能力达到或超过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时克服了重型坦克机动性能差的弱点,从而停止了传统意义的重型坦克的发展,形成一种具有现代特征的战斗坦克,即主战坦克。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光学、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技术成就,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坦克和装甲车的设计和制造,使坦克和装甲车的总体性能有了显著提高,更加适应现代战争要求。而二战后的一些局部战争大量使用坦克和装甲车的战例和许多国家的军事演习表明,坦克和装甲车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在现代战场上,以主战坦克和步兵战车为核心,并装备有多种战斗保障车辆和其他后勤技术保障车辆的装甲部队将是地面战斗中的主要突击力量。由于轮式和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各有优缺点,前者的优点是成本低,后者的优点是越野性能好,所以两者目前呈现出齐头并进的趋势。此外,步兵战车出现后,有的国家认为步兵战车将取代传统的装甲运兵车,但多数国家认为两种车型的主要用途不同,都应发展,不可偏废。日本陆上自卫队第7师团进行联合演练海湾战争中的美国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1.3 装甲兵的战术1.3.1 早期战术

一战中,装甲兵战术开始萌芽。在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中,英军于9月15日首次使用坦克作战。当时,坦克是分散配属给步兵,用以摧毁机枪火力点,破坏铁丝网,引导步兵正面冲击,突破德军阵地。

1917年11月,在康布雷战役中,英军第3集团军将476辆坦克集中使用在12千米宽的突破地段上,编成两个梯队,事先不进行炮火准备,突然发起攻击。坦克以3辆为一群,成前三角队形引导步兵冲击,突破德军3道筑垒阵地,前进12千米。

一战结束后,以英国约翰·富勒为代表的一些军事家,提出集中使用坦克部队,独立遂行机动作战的理论,对装甲兵战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30年代,德军上将海因茨·古德里安发展了这种理论,主张以坦克部队为主,与步兵、炮兵、工程兵及侦察、通信等部队混合编成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装甲师,集中使用在主要攻击方向上,既实施突破,又扩张战果。约翰·弗雷德里克·查尔斯·富勒海因茨·古德里安

二战中,参战各方都大量集中使用坦克部队遂行各种任务,装甲兵战术得到较大的发展。德军在进攻波兰、法国和进攻苏联的初期,将装甲兵部队集中编为突击部队,使用在具有决定意义的方向上,形成绝对优势,作纵深梯次配置,以临战队形快速开进,尔后展开成战斗队形,在航空兵支援下,以猛烈火力和快速机动突破对方防御。突破后,迅速向纵深推进,扩张战果。

苏军在1942年以后的反攻和进攻作战中,将坦克部队集中编为突击梯队,在第一梯队突破后,迅速突入对方纵深,在先遣支队掩护下,实施连续突击,并广泛采用包围迂回的机动样式,协同步兵部队围歼对方主力。苏军坦克部队在防御中主要担任预备队,实施反冲击,部分用于第一梯队,加强对敌坦克的防御。1.3.2 现代战术

二战后,随着坦克战术技术性能的提高、数量的增加,战术核武器和新式反坦克武器的出现,一些国家的军队在总结二战和战后局部战争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现代条件下的装甲兵战术,其主要原则有五点:疏散隐蔽配置、快速灵活机动、集中突然攻击、密切协同动作和及时组织保障。(1)疏散隐蔽配置

战斗前,坦克部队通常疏散配置在己方纵深内便于机动和隐蔽的地域,疏散程度以既能减少敌方火力杀伤,又能适时集中为限。配置地域至对方的距离,要既能减少敌方远程地面火炮的杀伤,又能适时投入战斗。坦克部队在配置地域内,除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进行隐蔽外,通常还采取严密的技术伪装和欺骗措施,并以最快速度完成战斗准备。(2)快速灵活机动

在进攻发起之前,坦克部队通常在炮兵和航空兵掩护下或利用夜暗、能见度不良和有利的地形,多路多梯队地由集结地域或待机地域向攻击方向快速机动,迅速接敌。战斗中,迅速向发展顺利的方向机动兵力,扩张战果;在纵深内广泛实施迂回穿插,尽可能绕过敌方坚固支撑点,迅速克服包括江河在内的各种障碍,向敌方纵深高速挺进,断敌退路,围歼敌人,追歼逃敌。

在防御战斗中,坦克部队在关键时刻快速向敌人主攻方向机动,实施反冲击;或抢占有利地形,制止敌人利用核突击和其他火力突击效果向纵深扩张;或以最快速度向空降地域机动,攻歼空降着陆之敌。(3)集中突然攻击

坦克部队通常在关键时刻及时将主要兵力集中到主要方向,形成局部优势,在敌方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实施突然攻击。主攻方向通常选在敌方防御薄弱、便于坦克行动的地段,有时也可选在地形比较复杂但敌方反坦克火力较薄弱的地段。

在使用常规武器条件下进攻时,一般只实施短促猛烈的炮火袭击,即从行进间展开成战斗队形,在地面和空中火力支援下猛烈突击敌人。在核条件下进攻时,坦克部队通常采取远距离开进,从行进间成疏开队形直接发起进攻,并充分利用核突击的效果,一举突入敌阵地,迅速向纵深推进。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国装甲部队(4)密切协同动作

随着对坦克防御的普遍加强,坦克部队在战斗中应与其他兵种密切协同动作。坦克部队独立遂行任务时,以坦克为主组织协同动作,充分发挥配属和支援的兵种部队和分队的特长,共同压制和摧毁敌人的坦克和反坦克武器,特别是反坦克导弹和武装直升机,克服反坦克地雷场和其他障碍物,保障坦克部队顺利行动。实施核突击时,坦克部队的行动首要是与核突击紧密协调,充分利用其效果。在纵深战斗中,还要与空降兵和直升机部队密切协同动作。(5)及时组织保障

战斗中,坦克部队通常要组织全面保障,特别要加强技术、后勤和工程保障。编组具有综合修理能力的机动修理分队,随同第一梯队行动,及时修复损伤的坦克。采取加大坦克部队的携带量,并以综合装载、多批次前送和减少补给层次等办法,及时补充油料、弹药,必要时,还可以进行空中补给或就地筹措。根据行动地区的地形特点,编组强有力的运动保障队,协助坦克克服障碍。海湾战争中的英国装甲部队1.4 装甲兵的装备1.4.1 坦克

坦克按战斗全重和火炮口径的大小可分为轻型坦克、中型坦克、重型坦克三种。轻型坦克通常重10~24吨,装备小口径武器,主要用于侦察、警戒,也可用于特定条件下作战,其特点是外形小、重量轻、速度快、通行性高;中型坦克通常重25~42吨,用于遂行装甲兵的主要作战任务,能够胜任侦察、支援、攻击等多种角色;重型坦克通常重43~80吨,主要用于支援中型坦克战斗,其特点是火炮口径大,炮管长,攻击力大。同时,重型坦克车体装甲厚,抵御炮击的能力强。

二战期间,英国曾一度将坦克分为步兵坦克和巡航坦克。步兵坦克的特点是既保留了坦克的强大火力和装甲防护,又可搭载少量步兵进行突击及近战支援;巡航坦克又名巡洋坦克,概念与巡洋舰相似,具有高移动速度及良好机动性,配备机枪及小口径火炮,可支援步兵进行突击或小规模侦察。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二战时期的坦克逐步退役,新造坦克的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多数国家将坦克按用途分为主战坦克和特种坦克。习惯上把在战场上执行主要作战任务的坦克统称为主战坦克(取代了传统的中型和重型坦克);装有特殊设备、担负专门任务的坦克,如侦察坦克、空降坦克、水陆坦克、喷火坦克等,统称为特种坦克,多数是轻型坦克(但大部分国家,将支援作战用的轻型坦克,仍保留轻型坦克的称呼)。美国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1.4.2 装甲车

装甲车的特性为具有高度的越野机动性能,有一定的防护和火力作用,分为履带式和轮式两种,一般装备1~2门中小口径火炮及若干机枪,一些还装有反坦克导弹,结构以装甲车体、武器系统、动力装置等组成。为了增强防护和方便成员下车战斗,多采用前置动力装置方案。

随着坦克的诞生,火力、防护性和越野性都相对较弱的装甲车失去了在战场上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地位,于是它转向其他用途发展,但坦克也是装甲车的一种,只是在习惯上通常因作战用途另外独立分类,而装甲车多半是指防护力与火力较坦克弱的车种。按照用途来分类,装甲车主要分为步兵战车和装甲运兵车,装甲运兵车为步兵和作战物资提供装甲保护,而步兵战车则主要用于支援步兵战斗,虽然它也可以运载单位,但是载重量大大减小。

除步兵战车和装甲运兵车外,装甲车还包括装甲侦察车、装甲指挥车、装甲通信车、装甲救护车、装甲扫雷车、装甲架桥车等。美国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1.4.3 火炮

火炮是指利用机械能、化学能(火药)、电磁能等能源抛射弹丸,射程超过单兵武器射程,由炮身和炮架两大部分组成,口径不小于20毫米的身管射击武器。

火炮是陆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火力突击力量,具有强大的火力、较远的射程、良好的精度和较高的机动能力,能集中、突然、连续地对地面和水面目标实施火力突击。火炮主要用于支援、掩护步兵和装甲兵的战斗行动,并与其他兵种、军种协同作战,也可独立进行火力战斗。

按运动方式,火炮可分为步兵火炮、自行火炮、牵引火炮、骡马拖曳火炮和骡马驮载火炮等。其中,装甲兵最常用的是自行火炮,这是一种安装在各种车辆底盘上,不需外力牵引而能自行运动的火炮。自行火炮越野性能好,进出阵地快,多数有装甲防护,战场生存力强,有些还可浮渡。自行火炮的使用,更有利于不间断地实施火力支援,使炮兵和装甲兵、摩托化步兵的战斗协同更加紧密。

自行火炮主要由武器系统、底盘部分和装甲车体组成。自行火炮除按炮种分类外,还可按照行动装置的结构形式分为履带式、轮胎式和半履带式;按照装甲防护分为全装甲式(封闭式)、半装甲式(半封闭式)和敞开式。全装甲式车体通常是密闭的,具有对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防护能力。英国AS-90自行榴弹炮第2章美国陆军第1装甲师

第1装甲师是美国陆军组建较早的装甲部队之一,也是目前美国陆军唯一的现役装甲师。该师作战能力极强,自成立以来先后参加过二战、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军事行动。2.1 部队概况美国陆军第1装甲师徽章

美国陆军第1装甲师于1940年7月15日在美国肯塔基州诺克斯堡成立,绰号“老铁甲”(Old Ironsides),来源于美国内战时期的铁甲舰名。自成立以来,该师先后参加了二战、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多场重大战争。目前,第1装甲师隶属于美国陆军第3军,编制人数约17000人,总部位于得克萨斯州布利斯堡,主力部队仍然部署在欧洲战区(大部分部署在德国境内),有部分兵力留驻美国本土。

第1装甲师达到一级编制装备水平时,可遂行各种条件下的进攻作战,尤其适合担任突破、纵深攻击和追击任务。进攻的纵深可达60千米以上,有能力一次歼灭敌方一个装甲团或机械化步兵团。在防御作战中,第1装甲师可在军的编成内防守正面30~60千米、纵深50~70千米的防御地带。第1装甲师可作为军预备队,利用其快速机动性和强大的装甲突击力,对楔入防御之敌实施反突击,并能在撤退行动中担任掩护部队。第1装甲师列队训练第1装甲师官兵合影2.2 发展历史2.2.1 二战岁月

1940年7月15日,根据美国陆军部的指示,第1装甲师在肯塔基州诺克斯堡举行成立庆典,由布鲁斯·马格鲁德少将出任第一任师长。富于想象力的马格鲁德少将望着现场精神抖擞的官兵和排列整齐的坦克,觉得这支队伍与装甲厚重的美国护卫舰“宪法”号有许多相似之处,遂为第1装甲师起了一个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别名——老铁甲。

在二战中,第1装甲师参加的第一次军事行动是“火炬”行动。1942年11月8日凌晨,英美联军在法属北非发起了“火炬”行动。此次行动兵分三路:中线特遣部队是美国第2军(辖美国第1装甲师),由劳埃德·弗雷登道尔少将指挥,进攻奥兰;西线特遣部队由乔治·巴顿少将率领,攻占卡萨布兰卡地区;东线特遣部队由英军组成,由美国第34步兵师师长查尔斯·赖德少将指挥,进攻阿尔及尔。

在奥兰登陆时,第1装甲师遇到了守城的维希政府法军的顽强抵抗。由于弗雷登道尔指挥得当,再加之英国海军给予有力的配合,整个战斗进展顺利。经过两个昼夜的激战,法军终于抵挡不住,盟军顺利攻占奥兰。

此后,东进的第1装甲师成为与隆美尔的非洲军团遭遇的第一支盟军部队。1943年2月14日,德军向美军坚守的卡塞林山口发起猛烈进攻。德军把美军从东多塞尔山口赶到西多塞尔山口,重创奥兰多·沃德少将指挥的第1装甲师。美国第2军在卡塞林山口的失利是美军在北非战场遇到的第一次惨败,反响非同一般。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中将下令撤掉弗雷登道尔少将的军长职务,同时命令巴顿少将出任第2军军长。

3月17日,巴顿指挥第2军重新投入战斗。沃德少将率第1装甲师进攻德塞内德,如果进展顺利,再向梅克纳西推进。但第1装甲师的进攻遇到了麻烦,几天的大雨使地面变为泥沼,坦克和卡车行进困难,进展缓慢。3月21日,第1装甲师攻占德塞内德车站。3月24日,攻占梅克纳西。此时,东多塞尔山口近在咫尺,只要第1装甲师乘胜发起攻势,即可一举夺占。但是沃德少将优柔寡断,战机稍纵即逝。德军迅即抢占山口,挡住美军前进的道路。随后,沃德少将又多次贻误战机,致使第1装甲师的进攻多次受挫。自3月17日以来,第1装甲师已伤亡1500多人。有鉴于此,巴顿只好解除沃德少将的师长职务,由欧内斯特·哈蒙少将接任。

北非战役结束后,英美联军开始进攻西西里。第1装甲师因北非战绩不佳,没能得到参加西西里战役的机会。后来,在美国第5集团军司令马克·克拉克中将的指挥下,第1装甲师参加了进攻意大利本土的作战行动,主要包括那不勒斯、安齐奥、罗马-阿尔诺、波河河谷等战役。

1943年10月1日,第1装甲师与其他部队一道攻占那不勒斯。经过一周的激战,该师攻抵古斯塔夫防线的前哨防线,但因气候恶劣、公路受损和德军抵抗顽强而进展不大。12月2日起,第1装甲师参加了亚平宁山脉新攻势。美军付出了惨重代价,直至1944年1月仍未抵达拉皮多河与古斯塔夫防线的前沿阵地。2月,第1装甲师等部和新西兰军先后三次对卡西诺发起进攻,均无果而终。第1装甲师在意大利境内作战

1944年5月11日晚,在盟国空军进行猛烈轰炸之后,盟军春季攻势拉开序幕。法军穿过加里利亚诺山区,突破古斯塔夫防线,攻入奥森特盆地。第1装甲师与其他部队趁机沿海岸公路挺进,于27日攻占韦莱特里。接着,第1装甲师攻占瓦尔蒙托内,沿6号公路直捣罗马。6月4日,克拉克率部进入罗马城。至此,第1装甲师结束了自己的二战之旅。第1装甲师在二战中使用的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