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安全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3 15:03:47

点击下载

作者: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消防安全手册

消防安全手册试读:

内容提要

本手册介绍了消防基本知识,企业防火知识,家庭防火知识,高层建筑防火知识,各种消防器材知识及使用方法,遇到火灾的处理方法与逃生的技能等。本手册紧密结合油田生产和员工生活实际,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是普及消防安全知识、提高消防安全技能、加强消防宣传教育的一本好读物。序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油气生产重要企业,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点多、线长、面广,特别是在推进“原油持续稳产、整体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矿区”的过程中,离不开良好稳定的消防安全环境。同时,消防安全作为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油田广大干部员工的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切实提高全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和技能,是加强消防安全管理重中之重的工作。

大庆油田安全环保部组织编写的这部《消防安全手册》紧密结合油田生产和员工生活实际,总结、借鉴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的好经验、好方法,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应知应会的消防安全常识和实用技能,本手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是普及消防安全知识、提高消防安全技能的一本好教材,也是加强消防宣传教育、落实消防安全责任的一个好载体。

希望油田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员工,立足生产、生活实际,按照“学一点消防知识,多一份安全保障”的理念,认真组织学习这部手册,自觉增强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责任感,不断提高防控火灾的意识和能力,用自己掌握的消防知识保护自己、保护他人、保护企业,有效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为大庆油田“4000万吨硬稳产,油气重上5000万”提供坚强的消防安全保障。编委会2013年7月第1章消防基本知识1.1 燃烧基本知识1.1.1 燃烧

燃烧是可燃物与助燃物(氧化剂)发生的一种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燃烧一般可分为闪燃、轰燃、爆燃和阴燃几种类型。燃烧四面体(燃烧条件)1.1.1.1 闪燃

闪燃是指易燃、可燃液体挥发出的蒸气或可燃固体受热挥发出的蒸气与空气混合后,遇火源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发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叫闪点。闪点是可燃性液体贮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重要的安全指标,也是确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依据。闪点越低,可燃性液体的挥发性越强,越容易着火,火灾危险性也就越高。1.1.1.2 轰燃

轰燃是指火在建筑内部突发性的全面燃烧现象,即当温度达到一定数值时,引起室内绝大部分可燃物起火燃烧,同时轰燃也是火灾由初起阶段向充分发展阶段转变的标志。1.1.1.3 爆燃

以亚音速传播,伴随爆炸的燃烧波称为爆燃。

爆燃的产生需三个必要条件(即爆燃三要素),缺一不可。一是有燃料和助燃空气的积存;二是燃料和空气混合物达到爆燃的浓度;三是有足够大的点火能量。

爆燃由于发生在瞬间,且火焰传播速度极快,每秒可达数百米至数千米,火焰以球状沿各方向传播,在百分之几秒至十分之几秒内燃尽,这就等同于燃料同时被点燃,烟气容积骤然增大,产生较大的烟气阻力,因不能及时泄放而发生爆炸。1.1.1.4 阴燃

没有火焰的缓慢燃烧现象称为阴燃。

很多固体物质,如纸张、锯末、纤维织物、纤维素板、乳胶橡胶以及某些多孔热固性塑料等,都有可能发生阴燃。阴燃是固体燃烧的一种形式,是无可见光的缓慢燃烧,通常产生烟和温度上升等现象,与有焰燃烧的区别是无火焰,与无焰燃烧的区别是能热解出可燃气体,但在一定条件下阴燃可以转变成有焰燃烧。

阴燃持续时间长、具有很强隐蔽性,容易引发大火或者死灰复燃,危险性较高。烟头燃烧是典型的阴燃现象,同时也是导致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之一。2001年6月5日江西省广播电视发展中心艺术幼儿园火灾造成13名儿童死亡,2004年2月15日吉林省吉林市中百商厦特大火灾造成54人死亡、70人受伤,2006年4月3日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棉花仓库火灾,以上火灾均由阴燃引起。1.1.1.5 氧指数

氧指数是指在规定试验条件下,恰好维持初始温度为室温的试样稳定燃烧的氧、氮混合气体的最低氧浓度,以氧所占的体积百分数的数值来表示。 氧指数高表示材料不易燃烧,氧指数低表示材料容易燃烧,一般认为氧指数小于22属于易燃材料,氧指数在22~27之间属可燃材料,氧指数大于27属难燃材料。1.1.2 火灾

火灾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1.1.2.1 火灾等级

根据国家《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火灾等级分为特别重大火灾、重大火灾、较大火灾和一般火灾四个等级。

特别重大火灾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重大火灾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较大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一般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注:“以上”包括本数, “以下”不包括本数。)1.1.2.2 火灾类别

火灾分为A、B、C、D、E、F六类。

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如木材、煤、棉、毛、麻、纸张等火灾。

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煤油、柴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等火灾。

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等火灾。

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铝镁合金等火灾。

E类火灾指带电火灾。如带电物体和精密仪器等物质的火灾。

F类火灾指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油脂)火灾。1.1.2.3 火灾的原因

火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十种。

(1) 消防安全意识淡薄,麻痹大意,使用炉火、灯火不慎,乱丢未熄灭的烟头等行为均可能引发火灾。(2)用火、用电设备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火灾。(3)在易燃易爆场所穿铁钉鞋、吸烟或违章使用明火等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均可能引起火灾。(4)电气线路绝缘不良、超负荷、短路等现象均易引发火灾。(5)儿童玩火柴、烧纸或在可燃物附近燃放鞭炮等行为,易引发火灾。(6)火药、化学危险品、可燃粉尘或纤维、可燃气体以及某些生产、电气设备爆炸,均易引发火灾。(7) 物品发生自燃。浸油的棉织物、煤堆、草垛、粮食堆、硫化亚铁、黄磷、磷化氢等均易自燃起火。(8)转动的皮带、管道中高速流动的易燃液体、可燃粉尘等都易产生静电。若无消除静电的装置或装置失效,静电积聚放电产生火花引发火灾。(9) 配电间、设备间等处因鼠类等小动物撕咬电气线路,引起线路短路发生火灾。(10)纵火。包括刑事纵火破坏以及精神病患者纵火等。1.2 灭火方法

由燃烧所必须具备的几个基本条件可以得知,灭火就是破坏燃烧条件,使燃烧反应终止的过程。按基本原理可归纳为四个方面:窒息、隔离、冷却和化学抑制。1.2.1 窒息法

各种可燃物的燃烧都必须在其最低氧气浓度以上进行,否则燃烧不能持续。因此,降低燃烧物周围氧气浓度可以灭火。通过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等灭火的机理主要为窒息作用。1.2.2 隔离法

将可燃物与引火源或氧气隔离,燃烧反应就会中止。火灾中,关闭有关阀门,切断流向着火区的可燃气体和液体的通道或打开有关阀门,使已经发生燃烧的容器或受到火势威胁的容器中的液体可燃物通过管道导至安全区域,均为隔离灭火措施。1.2.3 冷却法

对一般可燃物而言,能够持续燃烧的条件之一就是它们在火焰或热的作用下达到了燃点。因此将可燃物冷却到其燃点或闪点以下,燃烧反应就会终止。水的灭火机理主要为冷却作用。1.2.4 化学抑制法

就是使用灭火剂与链式反应的中间体自由基反应,从而使燃烧的链式反应中断,使燃烧不能持续进行。常用的干粉灭火剂的主要灭火机理就是典型的化学抑制作用。1.3 爆炸1.3.1 定义

爆炸是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能量,产生高温,并产生大量气体,在周围介质中造成高压的化学反应或状态变化。1.3.1.1 可燃气体爆炸

当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并达到一定浓度时,遇到火源产生激烈的氧化反应。1.3.1.2 粉尘爆炸

悬浮于空气中的粉尘颗粒与空气中的氧气充分接触,在特定条件下瞬时完成氧化反应,反应中放出大量热,从而产生高温、高压的现象。1.3.2 爆炸极限

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或氧气)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均匀混合,形成预混气,遇着火源发生爆炸,这个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或爆炸浓度极限。1.3.2.1 爆炸上限

在“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内,最高爆炸浓度叫爆炸上限。1.3.2.2 爆炸下限

在“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内,最低爆炸浓度叫爆炸下限。

很多因素能使爆炸极限发生变化。一般规律是:混合物原始温度升高,则爆炸极限范围增大,即下限降低、上限升高。混合物中所含惰性气体量增加,爆炸极限范围缩小,惰性气体浓度提高到某一数值,则混合物不能爆炸。

可燃性蒸气的爆炸极限值是由可燃液体表面产生的蒸气浓度决定的。对于可燃液体而言,爆炸下限浓度对应的闪点温度又可以称为爆炸下限温度;爆炸上限浓度对应的液体温度又可以称为爆炸上限温度。1.3.3 预防措施1.3.3.1 消除导致爆炸灾害的物质条件(1)生产过程中减少可燃物的使用。(2)工艺生产过程密闭化。(3)加强通风除尘。(4)在危险的场所设置可燃气(粉尘)浓度监测报警器。(5)惰性介质保护或置换。(6)对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生产、使用、贮存、运输等过程采取相应安全防范措施。1.3.3.2 消除或控制点火源(1)避免撞击、摩擦产生的火花。(2)防止可燃气体绝热压缩着火。(3)防止高温表面成为火源。(4)防止电气线路发生过载、短路等现象。(5)防止静电积聚和非正常释放。(6)确保防雷电设施完好在用。(7)严格控制明火使用,加强动火作业现场监管。1.4 消防器材及消防设施1.4.1 灭火器1.4.1.1 干粉灭火器

干粉药剂能有效抑制燃烧的链式反应,适用于扑灭固体、液体、气体、电气火灾。干粉药剂分为ABC类和BC类两种。ABC类干粉主要成分为磷酸铵盐,适用A类、B类、C类火灾;BC类干粉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适用B类、C类火灾。(1)手提贮压式灭火器。

使用时先拔掉保险销,选择喷射目标按下压把,对准火焰根部,由近及远喷射灭火。应定期检查干粉,如有结块应及时更换,每年检查1次药剂重量,少于规定的重量或压力表指针低于绿区范围,应及时维修。(2)推车式灭火器。

使用时,首先将推车灭火器快速推到火源近处,拉出喷射胶管并展直,拔出保险销,开启阀门手柄,对准火焰根部,由近及远向前推进灭火。1.4.1.2 二氧化碳灭火器

以二氧化碳气体作为灭火剂,灭火后不留痕迹。适用于扑救贵重仪器设备、档案资料、计算机室内火灾,也适用于扑救带电的低压电气设备和油类火灾,不可扑救钾、钠、镁、铝等物质火灾。1.4.1.2.1 使用方法

鸭嘴型,应先拔掉保险销,再压下压把。

手轮式,应先取掉铅封,然后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手轮,药剂即可喷出。1.4.1.2.2 注意事项(1)二氧化碳灭火器射程较近,应尽量接近着火点,并在上风方向喷射。(2)对二氧化碳灭火器要定期检查,充装量少于5%时,应及时充气和更换。(3)注意手指不应接触金属喷管,宜戴手套使用以防冻伤。1.4.1.3 泡沫灭火器

泡沫能覆盖在燃烧物的表面,隔绝空气。适用于扑救液体火灾,不能扑救水溶性可燃、易燃液体的火灾(如:醇、酯、醚、酮等物质)和电气火灾。1.4.1.4 灭火器维修期限(《建筑灭火器配置验收及检查规范》GB 50444—2008)

灭火器维修期限见表1.1。表1.1 灭火器维修期限表续表1.4.1.5 灭火器报废期限

灭火器报废期限见表1.2。表1.2 灭火器的报废期限表1.4.2 消火栓

消火栓按其装置地点可分为室外和室内两类。室外消火栓可分为地上式和地下式两种。

在我国南方室外地上式消火栓较为常见,而在高寒地区室外消火栓多为地下式,由专用工具开启。1.4.2.1 室内消火栓(1)室内消火栓应由两人配合使用。(2)打开消火栓箱门,按下火警按钮报警启动消防泵。(3)取出水带,连接水枪和水带,迅速奔向起火点。(4)另一人连接消防水带和室内栓。(5)逆时针开启室内栓喷水灭火。1.4.2.2 室外消火栓

地下式室外消火栓多用于消防车辆取水,且需用专用工具开启,并应做好日常维护以及防寒防冻工作。1.4.3 消防水炮

消防水炮是以水为介质,远距离扑灭火灾的灭火设备。适用于石油化工企业、储罐区、飞机库、仓库、港口码头、车库等场所,更是消防车理想的车载消防灭火设备。消防水炮分为固定手动式、电动式和移动式三种。1.4.3.1 使用方法(1)开启阀门,转动操作手柄调节炮身的水平和俯仰角度,以调整喷射距离和高度。(2)操作时应尽量顺风喷射,以增加射程。(3)炮身调节至适当位置时定位锁紧,进行定向喷射。1.4.3.2 注意事项(1)使用后应及时排尽积水,并将炮身置于最低位置锁紧。(2)定期检查水炮各部件,并对转动部位进行润滑维护。(3)使用后应及时用防雨炮衣将水炮盖好。1.4.4 逃生装备及器材1.4.4.1 过滤式防毒面具

过滤式防毒面具主要用于石油化工、消防、酒店、宾馆等易产生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有毒气体的场合。使用条件:氧气体积浓度应大于18%,环境温度范围为-30~45℃,严禁在缺氧环境使用,用后应妥善保管。1.4.4.1.1 正确选用

正确选用型号,确认毒气种类、现场空气中毒物浓度、氧气含量和环境温度,注意滤毒罐限定的防护范围和有效防护时间。过滤式防毒面具一般不用于槽、罐内作业。1.4.4.1.2 检查方法

面罩、导管、滤毒罐是否完好,连接部位是否严密,并检查整套面具的气密性。打开底盖,戴好面罩,用手堵住滤毒罐进气口,同时用力吸气,若感觉闭塞不透气,即为良好。1.4.4.1.3 正确佩戴

选择合适的面罩,保持气流畅通、有毒场所紧急佩戴。使用者须经专门培训,确保能正确熟练使用。1.4.4.2 缓降器1.4.4.2.1 使用方法(1)取出缓降器,将安全钩挂在预先安装好固定架上或其他稳固支撑物上。(2)将绳索盘投向楼外地面展开绳索。(3)将安全带固定于腋下,拉紧滑动扣至适当位置。(4)从窗口或平台,面向墙壁跳落。(5)下降中上臂朝下,双手保持向前轻推墙壁,保持身体平衡。(6)落地后,应松开滑动扣,解下安全带,迅速离开现场。(7)情况紧急时,可抱或背负1名儿童面向墙壁跳落。(8)该器械可以重复交替使用,在短时间内能及时营救多人的生命。(9)应抓紧本身下降的绳索,不可抓另一根绳索。1.4.4.2.2 技术参数(1)下滑速度约为0.5~1.5m/s,从20层楼上降到地面约需1min,由于人体重量不同,可能略有差异。(2)承载质量可达100kg。1.4.4.3 灭火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