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责任制整体护理常规(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3 19:07:19

点击下载

作者:杨辉,石美霞,张惠荣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儿科责任制整体护理常规

儿科责任制整体护理常规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儿科责任制整体护理常规/杨辉,石美霞,张惠蓉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ISBN 978-7-117-19625-3

Ⅰ.①儿… Ⅱ.①杨…②石…③张… Ⅲ.①儿科学-护理学 Ⅳ.①R473.7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227733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儿科责任制整体护理常规

主  编:杨 辉 石美霞 张惠蓉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8年1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9625-3/R•19626

策划编辑:皮雪花

责任编辑:李常乐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前 言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推广与深入,要求护士为病人提供连续的、全面的、优质的护理服务,更需要护理管理围绕“以病人为中心”展开。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其核心是改变现有的护理模式为责任制护理模式,为了保证优质护理服务工作质量,通过实施责任制护理,改变护士的服务意识,整合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等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连续的护理服务,从而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鉴于这一目的,我们组织各方面护理专家和具有临床实践经验的护理人员共同编写了《责任制整体护理常规》。

本书以责任制整体护理为指导思想,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优质护理服务为原则,护理评估全面系统,病情观察内容细致,护理措施具体可行,健康指导实用性强。每一种疾病包括定义、疾病相关知识、专科评估与观察要点、护理问题、护理措施、健康指导、护理结局评价等,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充分体现了该书的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和指导性。本书涵盖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产科疾病、儿科疾病及五官科疾病,以及手术、急救、康复等的护理常规。本册包涵儿内、儿外护理常规,每篇分为若干章节。涵盖了2个专业、70余种疾病的专科护理常规,项目齐全,内容丰富。本书力求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为新形势下专科疾病的护理常规提供系统性的指导,是广大临床护理人员的工具书。

本书编写参与人员多、篇幅长、时间短、涉及面广,加之编者的能力和水平有限,若存在缺点和疏漏,恳请广大护理同仁给予指正。编者2014年9月第一部分 儿内科疾病

第一章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第一节 新生儿窒息与缺氧缺血性脑病

【定义】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呼吸、循环障碍,而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

【疾病相关知识】(一)新生儿窒息

1.流行病学

发生率可高达10%以上,一般在5%左右,病死率2.3%~12.7%不等。

2.临床表现

胎动异常、胎心异常、羊水粪染;Apgar评分<7分;多脏器功能受损。

3.治疗

立即进行复苏:A:清理呼吸道;B:建立呼吸;C:维持正常循环;D:药物治疗;E:评价。(二)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1.流行病学

是新生儿窒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是新生儿死亡和婴幼儿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病死率高,少数幸存者可产生永久性功能缺陷如智力障碍、癫痫、脑性瘫痪等,因此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

2.临床表现

意识改变,肌张力变化,惊厥,严重者伴有脑干功能障碍。

3.治疗

关键是预防窒息,加强监护,及时处理宫内窘迫和生后窒息。治疗主要为支持疗法,控制惊厥,治疗脑水肿,亚低温治疗。

4.康复

病情稳定后尽早智能和体能的康复训练,以促进脑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

5.预后

与窒息持续时间的长短,病情严重程度,抢救是否及时有关。常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和智能障碍。

【专科评估与观察要点】(一)胎儿宫内窒息

早期胎动增加,胎心率≥160次/分,晚期胎动减少,胎心率≤100次/分,羊水胎粪污染。(二)新生儿窒息

观察皮肤颜色、心率、反应、肌张力、呼吸等。(三)多脏器受损症状

1.中枢神经系统

缺氧缺血性脑病,主要观察呼吸、心率、意识、肌张力、瞳孔、反应、各种反射、有无惊厥等。

2.呼吸系统

羊水或胎粪吸入综合征、肺出血等。

3.心血管系统

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缺血缺氧性心肌损害等。

4.泌尿系统

肾功能不全、肾静脉血栓形成等。

5.消化系统

应激性溃疡、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

6.血液系统

血小板减少、DIC等。

【护理问题】

1.自主呼吸受损

与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有关。

2.体温过低

与环境温度低下和缺乏保暖措施有关。

3.潜在并发症:

颅内压升高、呼吸衰竭。

4.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

与缺氧缺血导致的后遗症有关。

5.焦虑

与病情危重及预后不良有关。

【护理措施】

1.复苏 通畅气道、建立呼吸、恢复循环、药物治疗。

2.复苏后监护 包括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尿量、肤色等。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注意观察瞳孔、神志、前囟张力,以及抽搐等症状。

3.供氧 选择合适的给氧方式,如缺氧严重可考虑气管插管及机械辅助通气。

4.保温 可将患儿置于远红外保暖床上,病情稳定后使用暖箱保暖维持患儿肛温36.5~37℃。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使用亚低温治疗时注意保暖。

5.早期康复干预 早期给予患儿动作训练和感知刺激的干预措施,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6.对家长做好心理支持。

【健康指导】

1.安慰家长,耐心解答病情,告知家长可能的预后,帮助家长树立信心,减轻家长的恐惧心理,得到家长的最佳配合。

2.指导家长掌握康复训练的技能,坚持进行感知刺激与动作训练,定期随访。

【护理结局评价】

1.复苏成功,患儿呼吸平稳,缺氧症改善。

2.患儿病情变化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3.家长对本病病因,治疗和预后有所了解,并能做到最佳配合。

4.家长掌握康复干预的措施,并能坚持定期随访。第二节 呼吸窘迫综合征

【定义】

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而导致患儿生后不久出现呼吸窘迫并呈进行性加重的临床综合征。

【疾病相关知识】

1.流行病学

多见于早产儿,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胎龄36周者近5%,32周者为25%,28周达70%,24周者超过80%。

2.临床表现

生后6小时内出现呼吸困难,呈进行性加重,出现青紫,伴呼气时呻吟,吸气时胸廓凹陷,鼻翼扇动,肌张力低下,呼吸暂停甚至出现呼吸衰竭,呼吸窘迫呈进行性加重为本病的特点。

3.治疗

纠正缺氧,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症处理,支持治疗,防治肺部感染。

4.预后

通常于生后第2、3天病情严重,72小时后明显好转。但新生儿的出生体重、病情程度、表面活性物质的治疗、有无感染及动脉导管的开放均会对病程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专科评估与观察要点】

1.呼吸困难,生后2~6小时内出现,进行性加重。

2.鼻翼扇动、呼气呻吟、吸气性三凹征。

3.青紫。

4.重症,如呼吸浅表、呼吸节律不整、呼吸暂停及呼吸衰竭。

【护理问题】

1.自主呼吸受损

与PS缺乏导致的肺不张、呼吸困难有关。

2.气体交换受损

与肺泡缺乏PS、肺泡萎陷及肺透明膜形成有关。

3.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摄入量不足有关。

4.有感染的危险

与抵抗力降低有关。

【护理措施】(一)保持呼吸道通畅

头稍后仰使气道伸直,及时清除气道内分泌物。(二)供氧

使PaO维持在50~70mmHg,SaO维持在87%~95%。22

1.保暖

环境温度维持在22~24℃,相对湿度55%~65%,皮肤温度在36~36.5℃。

2.喂养

保证营养供给,不能吸乳、吞咽者可用鼻饲法或静脉补充营养。

3.预防感染

做好各项消毒隔离工作。

4.做好家属接待与解答工作

让家长了解病情及治疗经过,取得最佳配合。

【健康指导】

1.预防早产,加强高危妊娠和分娩的监护和治疗。

2.对孕24~34周需提前分娩或有早产迹象的胎儿,出生48小时前给孕妇使用激素,促进胎肺成熟。

3.新生儿居家照顾护理指导。

【护理结局评价】

1.患儿自主呼吸功能恢复,缺氧改善,血气分析恢复正常。

2.住院期间无继发感染发生。

3.每日获得足够的能量和水分。

【急危重症观察与处理】

1.病情危重

表现为呼吸浅表、呼吸节律不整、呼吸暂停及四肢松弛。

2.处理

持续气道正压;常频机械通气。第三节 胎粪吸入综合征

【定义】

胎粪吸入综合征是由于胎儿在宫内或产时吸入混有胎粪的羊水,而导致以呼吸道机械性阻塞及化学性炎症为主要病理特征,以生后出现呼吸窘迫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疾病相关知识】

1.流行病学

多见于足月儿或过期产儿。分娩时羊水混胎粪的发生率约为5%~15%,其中仅5%~10%发生胎粪吸入综合征,而这些患儿中10%~20%并发气胸,5%患儿可死亡。

2.临床表现

分娩时可见羊水中混有胎粪、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发绀,持续肺动脉高压。

3.治疗

清除吸入物、氧疗、纠酸、抗感染;持续肺动脉高压者碱化血液、扩血管、氧气吸入。

4.预后

吸入少量或混合均匀的羊水,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胎粪大量吸入者,可致死胎或出生后不久死亡。

【专科评估与观察要点】

1.羊水

分娩时可见羊水中混有胎粪;患儿皮肤、脐带、指甲留有胎粪污染的痕迹;口鼻吸引物中含有胎粪;气管插管时声门处或气管内吸引物中可见胎粪。

2.呼吸系统

呼吸急促、发绀、鼻翼扇动和吸气性三凹征等。

3.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

持续而严重的发绀。

4.重症

气胸,脑水肿,肺水肿,心力衰竭;严重的胎粪吸入综合征可并发红细胞增多症、低血糖、多器官功能障碍及肺出血等。

【护理问题】

1.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胎粪吸入有关。

2.气体交换受损

与气道阻塞、通气障碍有关。

3.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摄入量不足有关。

【护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气道内吸入物,维持正常通气功能。

2.合理用氧

选择与病情相适应的用氧方式,维持有效吸氧,改善呼吸功能。

3.保暖

环境温度维持在22~24℃,相对湿度55%~65%,肤温在36~36.5℃。

4.喂养

细心喂养,供给足够的能量。

5.密切观察病情

观察有无心衰、气胸、纵隔气肿等。

【健康指导】

1.积极预防胎儿宫内窘迫和产时窒息。

2.尽量避免过期产。

3.及时让家长了解病情,做好心理护理。

4.新生儿居家照顾护理指导。

【护理结局评价】

1.患儿呼吸道阻塞解除。

2.患儿缺氧改善,血气分析恢复正常。

3.每日获得足够的能量和水分。

【急危重症观察与处理】(一)气胸

1.表现

呼吸窘迫突然加重并伴有呼吸音减弱,青紫加重。

2.处理

胸腔闭式引流或胸腔穿刺抽气。(二)脑水肿

1.表现

意识障碍、颅压增高、惊厥等。

2.处理

脱水剂、止惊、吸氧。(三)心力衰竭

1.表现

烦躁、心率加快、呼吸加快、肝脏短时间内迅速增大等。

2.处理

强心、利尿、控制补液量和补液速度。第四节 新生儿黄疸

【定义】

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蓄积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

【疾病相关知识】(一)流行病学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二)临床表现

1.生理性黄疸

生后2~3天内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到3~4周。

2.病理性黄疸

黄疸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程度重;持续时间长;退而复现,结合胆红素>26μmol/L。(三)治疗

病因治疗,降低血清胆红素,保护肝脏,保温,供给营养,降低游离胆红素如输血浆、白蛋白等,纠正缺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四)预后

大多数黄疸预后好,部分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可发生胆红素脑病,一般多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重者甚至死亡。

【专科评估与观察要点】

1.黄疸

注意皮肤黏膜、巩膜的色泽,根据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估计血清胆红素的近似值,评价进展情况。

2.神经系统

观察意识、肌张力等,若出现拒食、嗜睡、肌张力减退等,通知医生,准备抢救。

3.喂养

观察食欲、吸吮能力、哺乳量等。

4.排泄

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

【护理问题】

1.潜在并发症:

胆红素脑病。

2.知识缺乏(家长)

与家长缺乏黄疸的护理知识有关。

【护理措施】

1.观察病情,注意皮肤黏膜、巩膜的色泽,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喂养、排泄情况,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等。

2.耐心喂养,按需调整喂养方式,保证奶量摄入。

3.做好光照疗法的护理。

4.遵医嘱使用药物。

5.安排补液计划,注意调节输液速度。

【健康指导】

1.使家长了解病情,取得配合。

2.母乳性黄疸 可继续母乳喂养,如吃母乳后仍出现黄疸,可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逐步过渡到正常母乳喂养。若黄疸严重,患儿一般情况差,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3.若为红细胞G-6PD缺陷者,需要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丸,并注意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

4.发生胆红素脑病者,注意后遗症的出现,尽早康复治疗。

5.新生儿照顾护理指导。

【护理结局评价】

1.患儿黄疸减轻或消退,无并发症发生。

2.家长掌握黄疸相关知识,配合治疗护理。

3.家长掌握新生儿照顾护理知识。

【急危重症观察与处理】胆红素脑病

1.表现

反应低下、肌张力下降、吸吮力减弱,严重者抽搐、角弓反张、发热、呼吸不规则等。

2.处理

换血治疗、光照疗法、纠正贫血及对症治疗。第五节 新生儿溶血病

【定义】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子血型不合,母血中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溶血。

【疾病相关知识】(一)流行病学

在已发现的人类26个血型系统中,以ABO血型不合最常见,其次为RH血型不合。在新生儿溶血病中,ABO溶血病占85.3%,RH溶血病占14.6%。(二)临床表现

黄疸、贫血、肝脾肿大、胆红素脑病。(三)治疗

1.产前治疗

血浆置换、宫内输血。

2.新生儿治疗

换血疗法、光照疗法、纠正贫血及对症治疗。(四)预后

重症溶血病患儿特别是早产儿易发生胆红素脑病而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者甚至死亡。

【专科评估与观察要点】

1.黄疸

观察出现时间及程度。RH溶血者大多在24小时内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ABO溶血大多在生后2~3天出现。

2.贫血

观察皮肤颜色,是否伴有水肿。RH溶血者贫血出现早而且重,ABO溶血者贫血少。

3.肝脾肿大

RH溶血病患儿多有不同程度的肝脾肿大,ABO溶血病患儿不明显。

4.重症

胆红素脑病 反应低下、肌张力下降、吸吮力减弱,严重者抽搐、角弓反张、发热、呼吸不规则等。

【护理问题】1.潜在并发症:

胆红素脑病。2.潜在并发症:

心力衰竭。3.活动无耐力

与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贫血有关。4.知识缺乏(家长)

与家长缺乏黄疸的护理知识有关。

【护理措施】

1.观察病情,注意观察黄疸出现的时间、程度及进展情况,贫血的程度、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等。

2.耐心喂养,吸吮能力差者静脉补充营养,保证能量的供给。

3.做好光照疗法和换血疗法的护理。

4.遵医嘱使用药物。

【健康指导】

1.疾病知识宣教,使家长了解病情。

2.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使家长配合治疗。

3.发生胆红素脑病者注意后遗症的出现,尽早康复治疗。

4.新生儿照顾护理指导。

【护理结局评价】

1.患儿胆红素脑病的早期征象得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2.家长掌握黄疸相关知识,配合治疗护理。

3.家长掌握新生儿照顾护理知识。

【急危重症观察与处理】胆红素脑病

1.表现

反应低下、肌张力下降、吸吮力减弱,严重者抽搐、角弓反张、发热、呼吸不规则等。

2.处理

换血治疗、光照疗法、纠正贫血及对症治疗。第六节 新生儿低血糖

【定义】

新生儿低血糖是指全血血糖<2.2mmol//L应诊断为新生儿低血糖。

【疾病相关知识】(一)流行病学

新生儿期常见症状。(二)临床表现

多数无临床症状,少数可出现喂养困难、哭声异常、颤抖甚至惊厥等,经补充葡萄糖后症状消失。(三)治疗

1.无症状低血糖

给予进食葡萄糖,无效改为静脉注射葡萄糖。

2.症状性低血糖

静脉注射葡萄糖。

3.持续性低血糖

静脉注射葡萄糖、静脉注射胰高血糖素。(四)预后

早期诊断,预后良好。

【专科评估与观察要点】

1.血糖

定期监测,做好记录。

2.观察要点

呼吸、反应、喂养情况、哭声、肌张力等。

【护理问题】

1.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摄入不足、消耗增加有关。

2.潜在并发症:

呼吸暂停。

【护理措施】

1.监测

定期监测血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喂养

生后能进食者尽早喂养,不能进食者尽快建立静脉通路,保证葡萄糖输入。

3.病情观察

注意有无震颤、多汗等,有呼吸暂停者给予托背、弹足底等处理。

4.调整输液速度

静脉输注葡萄糖时根据血糖水平及时调整输液量及速度,可用输液泵控制。

【健康指导】

1.生后能进食者尽早喂养。

2.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定期监测血糖。

3.新生儿喂养指导。

4.新生儿照顾护理指导。

【护理结局评价】

1.患儿低血糖得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2.患儿进食情况良好,液体输入顺利,血糖维持正常水平。

3.家长掌握新生儿喂养及相关照顾护理知识。第七节 新生儿颅内出血

【定义】

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由缺氧或产伤引起,是新生儿期最严重的脑损伤,早产儿发病率高。

【疾病相关知识】

1.流行病学

早产儿发病率较高,是新生儿期重要疾病和死亡原因。

2.临床表现

以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和(或)抑制症状及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常见症状为意识改变、呼吸改变、颅内压力增高、肌张力改变、眼部症状、瞳孔改变及出现黄疸和贫血等。

3.治疗

止血、镇静止惊、降低颅内压、支持疗法、使用恢复脑细胞功能的药物,必要时外科处理。

4.预后

主要与出血部位、出血量、胎龄等因素有关,一般预后差,幸存者常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专科评估与观察要点】

1.意识改变

如易激惹,过度兴奋或淡漠、嗜睡、昏迷等。

2.呼吸改变

呼吸增快或减慢、不规则或暂停。

3.颅内压力增高

前囟隆起、血压增高、抽搐、角弓反张、脑性尖叫。

4.眼症

双眼凝视、眼球上转困难、眼球震颤等。

5.瞳孔

不等大、对光反应差。

6.其他

不明原因的苍白、贫血和黄疸。

【护理问题】

1.潜在并发症:

颅内压力增高、呼吸衰竭。

2.低效型呼吸型态

与呼吸中枢受损有关。

3.有窒息的危险

与惊厥、昏迷有关。

4.体温调节无效

与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有关。

5.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

与出血导致神经系统损害有关。

【护理措施】(一)病情观察

密切注意生命体征、神态、呼吸、瞳孔、心率、前囟张力和肌张力变化,观察惊厥发生的时间、部位及程度,避免漏诊。(二)保持呼吸道通畅

1.维持正常呼吸型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2.合理用氧,根据缺氧程度选择用氧方式,维持血氧饱和度在85%~95%。

3.呼吸衰竭或严重的呼吸暂停时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并做好相关护理。(三)降低颅内压

1.患儿取头高侧卧位,肩部抬高15°~30°。

2.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操作时做到轻、稳、准,静脉穿刺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

3.减少噪音。

4.尽量少搬动头部和避免头皮血管穿刺,以防加重脑出血。(四)维持体温稳定

定时监测体温,体温过高时给予物理降温,体温过低时注意保暖。

【健康指导】

1.向家长解答病情,减轻家长紧张情绪。

2.鼓励家长坚持治疗和随访,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3.教会家长给患儿功能训练的技术,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4.新生儿喂养及相关照顾指导。

【护理结局评价】

1.患儿病情变化时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2.患儿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平稳。

3.患儿体温维持在36~37℃。

4.有后遗症的患儿家长能得到正确的康复指导。

5.患儿得到足够的能量。

【急危重症观察与处理】脑实质出血

1.表现

瞳孔变化、呼吸不规则、心动过缓,前囟张力可不高。

2.处理

止血、支持疗法。第八节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定义】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由于寒冷或(和)多种疾病所致,以低体温和皮肤硬肿为主要临床表现,重症可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疾病相关知识】

1.流行病学

早产儿多见,常于生后1周内发病,多发生与寒冷季节或重症感染时。

2.临床表现

低体温、皮肤硬肿、多器官功能损害。

3.治疗

复温、支持疗法、药物治疗。

4.预后

轻中度硬肿预后良好,严重者可并发心力衰竭、肺出血等导致患儿死亡。

【专科评估与观察要点】

1.低体温

体核温度降至35℃以下,甚至更低。

2.皮肤硬肿

发生顺序:小腿→大腿外侧→臀部→面部→上肢→全身。

3.多器官功能损害

心音低钝、心率减慢、微循环障碍表现,重者出现休克、DIC、肺出血等。

【护理问题】

1.体温过低

与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低下有关。

2.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吸吮无力、热量摄入不足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

与免疫能力低下有关。

4.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皮肤硬肿有关。

5.潜在并发症:

肺出血、DIC。

【护理措施】

1.复温

根据硬肿程度选择复温方法,保持正常体温。

2.合理喂养

能吸吮者经口喂养;吸吮无力者,滴管、鼻饲或静脉营养,保证能量供给。

3.严格控制补液速度

防止引起心衰以及肺出血。

4.预防感染

做好消毒隔离,加强皮肤护理。

5.观察病情

注意生命体征、硬肿程度、尿量、有无出血症状等,做好急救准备。

【健康指导】

1.向家长解答患儿病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使其配合治疗。

2.鼓励母乳喂养,保证足够的热量,避免因住院而造成断奶。

3.介绍相关保暖、喂养、预防感染、加强护理、预防接种等育儿知识。

【护理结局评价】

1.患儿体温恢复正常。

2.患儿吸吮良好,能够获得足够的能量。

3.患儿住院期间没有发生交叉感染。

4.患儿皮肤完整性良好,硬肿逐渐消失。

5.患儿不发生DIC。

6.家长掌握新生儿照顾护理知识。

【急危重症观察与处理】肺出血

1.表现

呼吸困难、发绀突然加重,泡沫样鲜血自口腔、鼻腔涌出,气管插管内吸出血性液体,肺部听诊湿啰音迅速增加。

2.处理

止血、辅助呼吸。第九节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定义】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以腹胀、呕吐及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以肠壁囊样积气和门静脉充气征为X线特征的新生儿肠道疾病。

【疾病相关知识】

1.流行病学

多见于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常有窒息史。于生后2~12天发病。

2.临床表现

反应差、拒食、呕吐、腹胀、腹泻、便血等。

3.治疗

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支持疗法。

4.预后

90%发生于早产儿,病情严重,病死率高达50%左右。

【专科评估与观察要点】

1.病初表现

体温不升、呼吸暂停、心动过缓、拒乳、嗜睡。

2.消化系统

拒食、呕吐、腹胀、腹泻、便血。

3.重症

腹胀明显,可见肠型,大便果酱样或柏油样,或带有鲜血或腥臭味。

【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

与细菌毒素有关。

2.腹胀

与肠壁组织坏死有关。

3.腹泻

与肠道炎症有关。

4.体液不足

与呕吐、腹泻、禁食有关。

5.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肠道丢失多及禁食有关。

6.潜在并发症:

肠穿孔、腹膜炎、感染性休克。

【护理措施】

1.监测体温,体温过高时采取物理或药物降温。

2.减轻腹胀、腹痛,控制腹泻。

3.立即禁食,取头高右侧卧位,防止呕吐窒息发生。

4.观察腹胀情况,肠腔胀气明显者行胃肠减压,及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

5.控制感染,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

6.病情观察(1)患儿表现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末梢循环衰竭等中毒性休克时,立即通知医生组织抢救。(2)观察并记录大便的次数、颜色、性质及量,了解大便变化过程,及时正确留取标本。

【健康指导】

1.向家长介绍疾病相关知识,使其配合治疗。

2.指导家长做好喂养指导,早产儿奶液配制不能过浓,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配奶。

3.帮助家长掌握皮肤和口腔卫生的护理知识。

【护理结局评价】

1.患儿体温维持正常。

2.患儿腹胀、腹泻等症状减轻或消失。

3.患儿体液能保持平衡。

4.患儿住院期间没有发生并发症。

【急危重症观察与处理】

1.表现

合并休克、DIC时患儿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发凉、体温不升、血压下降、呼吸不规则、心率减慢等。

2.处理

迅速补充有效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抗休克治疗。第十节 新生儿低钙血症

【定义】

新生儿低钙血症是指当血液中总钙低于7.0mg/dl(1.75mmol/L)或游离钙低于3.5mg/dl(0.9mmol/L)时称低钙血症。

【疾病相关知识】

1.流行病学

是新生儿惊厥的常见原因之一,主要与暂时的生理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有关。

2.临床表现

烦躁不安、肌肉抽动及震颤,可有惊跳及惊厥等。

3.治疗

抗惊厥,补充钙剂。

4.预后

早期诊治,预后良好。

【专科评估与观察要点】

1.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

烦躁不安、肌肉抽动及震颤,可有惊跳及惊厥等。

2.惊厥伴发症状

呼吸改变、发绀、屏气、心率加快和呕吐、便血等胃肠道症状。

3.体征

肌张力稍高,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

4.重症

呼吸暂停、喉痉挛引起窒息。

【护理问题】

1.有窒息的危险

与低血钙造成的喉痉挛有关。

2.婴儿行为紊乱

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有关。

【护理措施】

1.观察病情

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有无惊厥先兆症状,及时处理。

2.准备抢救

备齐吸引器、氧气、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急救用物,一旦发生喉痉挛,紧急抢救。

3.正确用药

使用钙剂,应按医嘱稀释,缓慢静脉推注,同时监护心率,避免药物外渗。

4.鼓励母乳喂养

无法母乳喂养的情况下,应给予母乳化配方奶喂养。

【健康指导】

1.向家长介绍疾病知识,使其配合治疗。

2.介绍育儿知识,提倡母乳喂养,并进行喂养指导。

3.指导服用钙剂和维生素D的方法。

4.新生儿照顾护理指导。

【护理结局评价】

1.患儿无窒息发生。

2.患儿神经肌肉兴奋性恢复正常。

3.患儿家长掌握新生儿服用钙剂和维生素D的方法。

【急危重症观察与处理】喉痉挛

1.表现

呼吸困难、吸气时喉鸣、突然窒息,严重者因缺氧而导致死亡。

2.处理

立即将舌头拉出口外,并进行人工呼吸或加压给氧,必要时作气管插管以保证呼吸道通畅。第十一节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一、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定义】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是指细菌、病毒、支原体等都可引起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病原体的侵入可发生在宫内、出生时及生后。【疾病相关知识】

1.流行病学

是新生儿常见病,也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据统计,围生期感染性肺炎病死率约为5%~20%。

2.临床表现

发热或体温不升、反应差、哭声弱、拒奶、吐奶、口吐白沫、呼吸急促、不规则、发绀甚至出现点头样呼吸或呼吸暂停等。

3.治疗

针对病因早期合理使用抗生素,保持呼吸道通畅。对症支持如氧疗、保暖、合理喂养等。

4.预后

大多数肺炎预后良好,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DIC、休克等。【专科评估与观察要点】

1.体温

发热或体温不升。

2.呼吸系统

呼吸浅促、呼吸不规则、口吐白沫等。

3.缺氧征

发绀、鼻翼扇动、三凹征等。

4.一般情况

反应差、哭声弱、拒奶等。

5.重症

点头样呼吸、呼吸暂停、呼吸衰竭、心力衰竭、DIC、休克等。【护理问题】

1.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患儿咳嗽反射差及无力排痰有关。

2.气体交换受损

与肺部炎症有关。

3.体温调节无效

与感染后机体免疫反应有关。

4.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摄入困难、消耗增加有关。

5.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

与严重缺氧、酸中毒有关。【护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分泌物黏稠者可行雾化吸入,定时翻身拍背。

2.合理用氧

监测血氧,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用氧方式,使动脉血PaO维持2在60~80mmHg,病情严重者可给予正压呼吸。

3.维持体温正常

体温过高时给予打开包被、温水浴、冷水袋或调节环境温度来降温,体温过低时给予保暖。

4.保证能量及水分的供给

少量多餐,细心喂养,喂奶时防止窒息。

5.观察病情

注意患儿的反应,呼吸、心率、肝脏肿大等变化,当合并心力衰竭时做好镇静、强心、利尿,吸氧,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补液量。当患儿出现急促、呼吸困难、发绀明显加重时,警惕合并气胸或纵隔气肿,应做好穿刺准备。【健康指导】

1.向家长介绍疾病知识,使其配合治疗。

2.介绍雾化吸入的注意事项及翻身拍背的方法。

3.讲解肺炎患儿喂养的注意事项,避免窒息。

4.避免去公共场所及与有感冒等感染性疾病的人群接触。【护理结局评价】

1.患儿呼吸道通畅。

2.患儿缺氧及呼吸困难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呼吸平稳。

3.患儿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4.患儿无心力衰竭发生。【急危重症观察与处理】

呼吸衰竭

1.表现

呼吸困难、点头样呼吸或呼吸暂停,三凹征,发绀,烦躁,心率改变等。

2.处理

气管插管,正压辅助呼吸。二、新生儿脐炎【定义】

新生儿脐炎是指与脐带相连组织的感染。【疾病相关知识】

1.流行病学

是新生儿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2.临床表现

脐轮与脐周皮肤红肿,伴脓性分泌物。严重者可有恶臭味并向周围组织扩散,如经血液侵入可引起腹膜炎或败血症。

3.治疗

处理局部病灶,全身抗感染治疗。

4.预后

大多数脐炎预后良好。【专科评估与观察要点】

1.脐部症状

一般为脐轮与脐周皮肤红肿,伴少量脓性分泌物。

2.重症

严重者脐部与脐周明显红肿、发硬,脓性分泌物较多,伴有臭味,炎症向周围组织扩散形成蜂窝织炎,细菌经脐动脉入侵引起败血症、腹膜炎等。【护理问题】

1.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脐部感染有关。

2.潜在并发症:

败血症。【护理措施】

1.脐部护理

脐残端用75%乙醇溶液消毒,不需要包扎,但要保持干燥,避免尿液及水浸湿。局部有感染时,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后以碘伏涂抹。

2.预防感染

勤换尿布,避免尿液污染脐部。沐浴时避免浸湿脐部,洗完澡后立即消毒脐部。【健康指导】

1.向家长介绍脐部护理的方法,使其配合治疗。

2.告知家长接触患儿时注意洗手,勤换尿布。

3.经常保持脐部清洁干燥,避免尿液污染脐部。【护理结局评价】

1.患儿皮肤恢复完整性。

2.患儿无并发症发生。

3.家长掌握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急危重症观察与处理】

败血症

1.表现

精神不振、食欲不佳、体温异常、哭声弱、黄疸加重等。

2.处理

足量、足疗程抗生素治疗,对症支持治疗。三、新生儿败血症【定义】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细菌侵入血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疾病相关知识】

1.流行病学

其发生率占活产儿的1‰~10‰,病死率为13%~50%。

2.临床表现

无特征性表现。一般表现为反应差、嗜睡、体温不稳定、不吃、不哭、不动、体重不增,面色欠佳,出现病理性黄疸,呼吸异常。少数严重者很快发展为循环衰竭、呼吸衰竭、DIC及中毒性肠麻痹、酸碱平衡紊乱等。

3.治疗

及时选用合理的抗生素,处理局部病灶,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4.预后

病死率为13%~50%。【专科评估与观察要点】

1.早期症状

精神不振、食欲不佳、哭声弱、体温异常等。

2.病情发展

精神萎靡、嗜睡、不吃、不哭、不动、面色欠佳、呼吸异常、黄疸延迟等。

3.重症

有2/3的新生儿败血症可发展为化脓性脑膜炎。【护理问题】

1.体温调节无效

与感染有关。

2.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局部感染有关。

3.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吸吮无力、食欲缺乏及摄入不足有关。

4.潜在并发症:

脑膜炎。【护理措施】

1.消除局部感染灶

及时处理脐炎、鹅口疮、脓疱疹、皮肤破损等。

2.维持体温稳定

根据患儿具体情况给予保暖或降温措施。

3.有效控制感染

遵医嘱保证抗生素的正确输注,并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

4.保证营养的供给

细心喂养,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或静脉补充能量和水分,必要时输注丙种球蛋白、鲜血或血浆等提高机体抵抗力。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当患儿出现前囟饱满、呕吐、尖叫、两眼凝视或抽搐时,提示有化脓性脑膜炎的可能;当患儿面色青灰、有出血点、四肢厥冷、脉搏细速、皮肤发花、尿量减少、血压下降时可能出现感染性休克或DIC,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处理。【健康指导】

1.指导家长合理喂养。

2.家长学会正确护理患儿。

3.保持皮肤清洁,学会脐部护理的方法。【护理结局评价】

1.患儿皮肤恢复完整性。

2.患儿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3.患儿无并发症发生。

4.患儿每日获得足够的水分和能量。四、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定义】

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是由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引起的感染。【疾病相关知识】

1.流行病学

我国是CMV感染的高发地区,孕妇抗体阳性率高达95%左右。

2.临床表现

早产、宫内发育迟缓、黄疸、肝脾大、肝功能损害、血小板减少、贫血等。

3.治疗

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

4.预后

轻型或亚临床型预后良好,新生儿期出现症状者约25%死亡。母孕20周前感染者应终止妊娠。【专科评估与观察要点】

1.皮肤黏膜

黄疸、皮肤瘀斑。

2.消化系统

肝脾大、肝功能损害。

3.血液系统

血小板减少、贫血。

4.呼吸系统

CMV肺炎、间质性肺炎。

5.重症

DIC、肝功能衰竭或继发严重细菌感染等。【护理问题】

1.焦虑

与患儿病情及治疗时间长有关。

2.潜在并发症:

核黄疸、药物副作用。

3.知识缺乏

与家长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有关。【护理措施】

1.心理支持

与家长沟通、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增强家长配合治疗、战胜疾病的信心。

2.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光照治疗的患儿做好光疗的护理。

3.用药护理

由于疗程长,注意保护血管,密切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健康指导】

1.向家长介绍疾病知识,使其配合治疗。

2.母乳排毒时,建议放弃母乳喂养,做好喂养指导。

3.用药指导:讲解本病的用药知识,及药物的副作用。【护理结局评价】

1.患儿无并发症发生。

2.家长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并能配合治疗。

3.家长掌握新生儿照顾护理知识。第二章 营养及营养障碍性疾病第一节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定义】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是由于缺乏蛋白质和(或)能量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

【疾病相关知识】

1.流行病学

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

2.临床表现

以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渐进性消瘦和皮下水肿为特征。

3.治疗

祛除病因、治疗原发病,调整饮食、补充营养,控制继发感染,治疗并发症。

4.预后

取决于营养不良的发生年龄、持续时间及程度,其中尤以发病年龄最为重要,年龄越小其远期影响越大,尤其是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易发生缺陷。

【专科评估与观察要点】

1.体重、身高

早期表现体重不增,身高无影响,继而出现体重减轻,身高低于正常,消瘦。

2.皮下脂肪

逐渐减少以至于消失。皮下脂肪层消耗的顺序:腹部-躯干-臀部-四肢-面颊。

3.皮肤

干燥、苍白、逐渐失去弹性,额部出现皱纹如“老人状”。

4.肌肉

肌张力逐渐减低、肌肉松弛、肌肉萎缩,呈“皮包骨”状。

5.精神状态

轻度精神正常,重度可有精神萎靡、反应差。

6.重症

体温偏低、脉细无力、无食欲、腹泻便秘交替,水肿、重要脏器功能损害等。

【护理问题】

1.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能量、蛋白质摄入不足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

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3.腹泻

与营养不良时消化功能减弱有关。

4.生长发育迟缓

与营养物质缺乏,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有关。

5.知识缺乏:

患儿家长缺乏营养知识以及育儿知识。

【护理措施】

1.饮食管理 饮食调整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饮食,直到恢复正常。

2.促进消化,改善食欲根据医嘱用药,提高食欲。

3.控制腹泻 感染性腹泻给予抗生素控制,消化能力弱、食物不耐受时适当减少食物种类。

4.预防感染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做好口腔护理,保持生活环境舒适卫生,做好保护性隔离。

5.观察病情 观察有无低血糖、维生素A缺乏、酸中毒等临床表现,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

6.促进生长发育 提供舒适的环境,合理安排生活,减少不良刺激,保证精神愉快和充足睡眠,进行适当的体格锻炼,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生长发育。

【健康指导】

1.向家长介绍疾病知识,使其配合治疗。

2.介绍科学的育儿知识,指导喂养方法,纠正小儿不良的饮食习惯。

3.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制度,坚持户外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

4.预防感染,做好消毒隔离,按时进行预防接种。

5.先天畸形患儿应及时手术治疗,做好生长发育监测。

【护理结局评价】

1.患儿进食量增加,能耐受正常饮食。患儿不良的饮食习惯得到纠正。

2.患儿体重、身高(长)等体格发育指标能达到同等小儿的水平。

3.家长了解合理喂养、防治营养不良的相关知识,能正确选择婴幼儿食品。

4.恢复正常排泄规律,不发生皮肤损伤及感染。

5.患儿无并发症发生,能够采取预防感染的措施。第二节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定义】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失常,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疾病相关知识】

1.流行病学

主要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是我国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已逐年降低且多数患儿病情较轻,北方佝偻病患病率高于南方。

2.临床表现

早期为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活动期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运动功能以及智力发育迟缓。

3.治疗

维生素D治疗,控制活动期、防治骨骼畸形。

4.预后

经治疗后,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专科评估与观察要点】

1.早期表现

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间啼哭,多汗等。

2.活动期表现

骨骼改变、运动功能发育迟缓、神经、精神发育迟缓。

3.恢复期表现

临床症状消失,精神活泼、肌张力恢复。

4.后遗症期

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护理问题】

1.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日光照射不足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

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3.有受伤的危险

与骨钙化障碍有关。

4.知识缺乏:

患儿家长缺乏佝偻病的预防及护理知识有关。

【护理措施】

1.户外活动

指导家长每日带患儿进行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直接接受阳光照射。

2.补充维生素D

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遵医嘱提供维生素D制剂。

3.预防骨骼畸形和骨折

护理操作轻柔,避免过早过久站立、行走。

4.加强体格锻炼

对已有骨骼畸形可采取主动或被动方法进行矫正。

5.预防感染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阳光充足,避免交叉感染。

【健康指导】

1.向家长介绍疾病知识,使其配合治疗。

2.鼓励孕妇多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选择富含维生素D、钙、磷的食物。

3.宣传母乳喂养,婴儿尽早进行户外活动。

4.新生儿出生2周后每日给予补充维生素D400~800IU。

5.婴儿按时添加富含维生素D、钙、磷的辅食。

6.指导家长按摩肌肉、矫正畸形的方法。

【护理结局评价】

1.患儿体内维生素D恢复正常水平。

2.患儿生长发育达到正常标准范围。

3.家长了解预防佝偻病的相关知识,不发生外伤。

4.患儿补充维生素D方法正确,无维生素D中毒现象。

5.家长掌握骨骼畸形的矫正方法。第三节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定义】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血钙降低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惊厥、喉痉挛或手足搐搦症状。

【疾病相关知识】

1.流行病学

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幼儿,由于预防工作的开展,本病已经较少发生。

2.临床表现

惊厥、手足搐搦、喉痉挛。

3.治疗

急救处理、钙剂治疗、维生素D治疗。

4.预后

经治疗大多预后良好。

【专科评估与观察要点】

1.惊厥

四肢抽动、两眼上翻、面肌抽动、神志不清,发作时间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发作次数不等,发作停止后入睡,醒后活泼如常。

2.手足搐搦

突然发生手足痉挛如弓状,发作停止后活动自如。

3.喉痉挛

喉部肌肉、声门突发痉挛,出现呼吸困难、吸气时喉鸣,有时可突发窒息而死亡。

【护理问题】

1.有窒息的危险

与惊厥、喉痉挛发作有关。

2.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维生素D缺乏有关。

3.知识缺乏:

家长缺乏惊厥及喉痉挛的护理知识。

【护理措施】

1.控制惊厥、喉痉挛

遵医嘱使用镇静剂、钙剂。

2.防止窒息

惊厥、喉痉挛发作时应立即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吸入窒息。

3.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惊厥、喉痉挛的发作情况,做好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的准备。

4.定期户外活动

接受阳光照射,补充维生素D。

【健康指导】

1.向家长介绍疾病知识,使其配合治疗。

2.指导家长合理喂养、合理安排小儿日常生活,坚持每天达2小时的户外活动。

3.指导家长遵医嘱补充维生素D,适量补充钙剂。

4.教会家长惊厥、喉痉挛发作时的处理方法、急救措施。

【护理结局评价】

1.患儿惊厥缓解,无窒息和受伤发生。

2.患儿维生素D缺乏得以纠正。

3.患儿补充维生素D方法正确,无维生素D中毒现象。

4.家长掌握惊厥、喉痉挛的护理要点。

【急危重症观察与处理】喉痉挛

1.表现

呼吸困难、吸气时喉鸣,有时可突发窒息而死亡。

2.处理

立即将舌头拉出口外,进行口对口呼吸或加压给氧,必要时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第三章  呼吸系统疾病第一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定义】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主要侵犯鼻咽和咽部,简称“上感”。

【疾病相关知识】(一)流行病学

全年都可发病,以冬春季节及气候骤变时多见。而且,免疫力和年龄不同,反复感染的概率也不同,主要是空气飞沫传播。(二)临床表现

1.年长儿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婴幼儿症状较重,以全身症状为主。

2.局部症状 鼻塞、流涕、喷嚏、咽部不适、干咳或声音嘶哑。

3.全身症状 发热、畏寒、头痛、咳嗽、乏力、食欲减退、睡眠不安;咽部充血。(三)治疗

充分休息,对症治疗,控制感染,预防并发症。(四)康复

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免疫力较短,多为1~2个月。(五)预后

饮食精神如常者预后多良好;精神萎靡、多睡或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者,应加警惕。

【专科评估与观察要点】

1.发热

多为不规则热,持续时间不等。

2.全身症状

头痛、畏寒、乏力、食欲缺乏;常伴有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甚至高热惊厥。

3.局部症状

主要是鼻咽部症状如出现鼻塞、流涕、喷嚏、流泪、咽部不适、发痒、咽痛,亦可伴有声音嘶哑。

【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

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

2.舒适的改变

与咽痛、鼻塞等有关。

3.活动无耐力

与全身症状有关。

【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

注意休息,减少活动。做好呼吸道隔离,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但应避免空气对流。

1.发热护理

发热期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皮肤清洁,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并准确记录,如为超高热或高热惊厥史者须1~2小时测量一次,退热处置1小时后复测体温,并随时注意有无新的症状和体征出现,以防惊厥发生和体温骤降。

2.促进舒适

保持室温18~20℃,湿度50%~60%,以减少空气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保持口腔鼻孔周围的清洁,及时清除鼻腔及咽喉部分泌物,以免影响呼吸。

3.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

给予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饮食,有呼吸困难者,应少食多餐,并供给充足水分。(二)观察病情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体温、脉搏、呼吸、精神状态及咳嗽的性质。

2.观察有无皮疹、恶心、呕吐、烦躁等,以早期发现某些传染病的前驱症状,及时进行隔离。

3.观察咽部充血、水肿、化脓情况,在疑有咽后壁脓肿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同时应警惕脓肿破溃后脓液流入气管引起窒息。

4.对有可能发生惊厥的患儿应加强巡视,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床边放置床栏,以防患儿坠床,备好急救物品和药品。(三)用药护理

1.应用解热剂后应注意多饮水,以防止大量出汗引起虚脱。

2.高热惊厥患儿给予镇静剂时,应观察止惊的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3.使用抗生素时,应注意有无过敏反应的发生。

【健康指导】

1.小儿的居室应宽敞、整洁、舒适、采光好,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指导家长合理喂养小儿,加强营养,及时添加辅食,保证摄入足量的蛋白质及维生素,保证营养均衡,纠正偏食。

3.鼓励患儿多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预防佝偻病的发生。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呼吸系统的抵抗力与适应环境的能力。

4.在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家长不宜带小儿去公共场所。

5.在气候骤变时,应及时为小儿增减衣服,既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护理结局评价】

1.患儿不适感减轻或无不适感。

2.患儿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第二节 急性感染性喉炎

【定义】

急性感染性喉炎为喉部黏膜急性弥漫性炎症。

【疾病相关知识】

1.流行病学

冬春季节发病较多,常见于婴幼儿。

2.临床表现

发热,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喉鸣和三凹征。

3.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控制感染,对症治疗,人工通气。

4.康复

经积极治疗后喉头水肿减轻,恢复正常呼吸。

5.预后

患儿预后多良好;伴有Ⅲ~Ⅳ度喉梗阻者预后不佳。

【专科评估与观察要点】

1.发热

多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2.咳嗽

观察咳嗽性质、痰量,有无吸气性喉鸣及呼吸困难。

3.观察和分析呼吸困难造成喉梗阻的程度

Ⅰ度:活动或哭闹后出现喉鸣及吸气性呼吸困难。

Ⅱ度:安静时也有喉鸣音及吸气性呼吸困难。

Ⅲ度:呼吸困难严重,缺氧、发绀,患儿常烦躁不安,极度躁动、头面出汗、双眼圆睁、惊恐万状。

Ⅳ度:极度衰竭,昏睡或昏迷,表面安静、呼吸微弱,面色由发绀变成苍白或灰白,三凹征不明显。

【护理问题】

1.低效型呼吸型态

与喉头水肿有关。

2.有窒息的危险

与喉梗阻有关。

3.体温过高

与感染有关。

4.焦虑

与呼吸困难不能缓解有关。

【护理措施】(一)常规护理

1.一般护理

保持病室安静、清洁、舒适,温湿度适宜,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日定时通风两次,每次15~20分钟,维持室内湿度在60%左右,有利于缓解喉痉挛,湿化气道。

2.保持呼吸道通畅

卧床休息,给予头高侧卧位,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减少活动,严密观察呼吸困难的表现,必要时给予吸氧,如发现喉梗阻应及时处理。

3.维持正常体温、促进舒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