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针灸推拿分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3 21:10:49

点击下载

作者:姚乃礼 王思成 徐春波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针灸推拿分册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针灸推拿分册试读:

前言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医案是中医临证诊疗过程的真实记录,是总结和研究医生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宝贵资料。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医案著作,保存了历代名家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学术经验,所以医案一直是中医药传承和研究的重要方法和载体。名老中医是中医学术传承和发展的主体,代表着当代中医学术发展的水平。国家十分重视名老中医医案的整理研究,把医案作为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和研究的重要内容。医案的整理研究是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的有效手段,是具有中医特色,符合中医理论体系,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进行中医药研究的重要方法。而典型医案则是名老中医临床思辨特色和临床经验的具体体现,它突出地代表了名老中医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典型医案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更能准确理解和提炼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有利于做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总结和传承。“十一五”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研究包括了裴学义、王嘉麟、柴松岩、陈彤云等全国102位名老中医。在名老中医和各个课题组的努力下,提交了3670份典型医案,精选出2533份,汇编成书。不仅全面总结了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又为传承、学习和推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成为“十一五”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研究项目的重要成果。

对于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入选范围,主要依据以下条件:

1.能够反映或代表名老中医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或临证思辨特点,能够体现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

2.资料比较齐全。有较完整的病情记录及检查所见,辨证施治思路清晰,理法方药记录齐全。中西医诊断尽可能明确,有复诊或随访,有治疗结局。

3.尽可能选择名老中医诊疗的优势病种病例,但其他能反映名老中医辨证思想和诊疗特色的疑难或少见案例亦可选择;一般应选择有效病例,但亦不排除能反映名老中医辨证思维特点或具有重要启示作用的其他病案。

考虑到名老中医身体健康状况和课题研究的时间所限,为保证研究质量,反映名老中医的学术特色。根据入选条件,既有前瞻性病例,亦选择了部分回顾性病例。

典型医案的整理研究按以下体例编写:“标题”要求简单醒目,反映主题。能高度概括本案的主要病证及治法。“提要”概括介绍本案的辨治特点,使人一目了然,掌握本案的主要内容。“病历摘要”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初诊所见、诊疗过程、主治方药、中西医诊断、复诊情况及治疗结局。“按语”就本案所体现的名医在诊断、辨证、治疗或用药方面的特色和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紧紧围绕诊察病情、审证求因、辨析病机、诊治关键和标本先后等核心关键问题,力求理清名医对该病的辨证思路和脉络,能够体现名医的辨证特点和学术特色。要求抓住特色和经验,探求理论和规律,以对该类病症之辨证论治有所启迪。同时对本案辨治中的一些问题加以论述。

典型医案的选择,尽可能做到每案各有特色。但为了反映名老中医对该病的辨治思路和经验,可能有一病多案,但各案之中,虽病证相同,其证治各有特点。反复品味,可以领悟到老中医对该病的辨治规律和经验。

典型医案的整理研究,是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承载和体现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重要基础。通过名老中医典型医案的整理研究能够了解和掌握名老中医在诊治疾病方面的学术经验,便于推广应用,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同时也是进行理论创新,发展中医学术的重要源头。名老中医所处地域环境不同,各人的学术特色和用药特点亦各不相同,对于名老中医经验的体会应用,主要应学习其辨证思路、学术特点,以指导临床实践。而对于具体方药的应用经验,则应视具体情况,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病情合理使用。有的老中医善于使用一些作用强烈的药物,或超剂量使用。这些药物使用得当具有夺关斩将、立竿见影之效。但有的药物具有一定毒性或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对超量使用这些药物要十分慎重,这些情况已在按语中说明。

典型医案中涉及的疾病,一般均有中西医病名诊断。在目录中均使用中医的病证名称。在具体医案标题的表述上,亦一般多为中医病证名称,但对于用中医病证名称难以准确表述的少数病案,亦有使用西医病名者。“十一五”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研究,是在“十五”课题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保持老中医学术传承研究的连续性和特色,“十一五”名老中医医案汇编仍定名为《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其编辑分类亦参照“十五”课题分辑为册。具体目录按照典型医案中涉及病证排列。对其中分类交叉重复的,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调整。

为了学习阅读和推广方便,“十一五”《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在附录中增加了中西医病证名称索引。为便于学习研究,在每类疾病及每种疾病前面均附有概述,简要介绍名老中医在本类或各个疾病的学术特色和诊疗特点。

本册在审核研究过程中,尽量做到尊重课题组上传的资料。但由于研究水平和时间有限,特别是与全国各地专家和整理者当面交流不够,可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难免有疏漏和遗憾,敬请批评指正。

中医针灸推拿分册收集了陈全新、郭诚杰、孙申田、田从豁、王国才、张缙、张永树等7位名老中医的195份医案。涉及了脑系病类、心系病类、肺系病类、脾系病类、肝胆病、肾系病类、乳房病、皮肤病类、妇女经带杂病类、新生儿病、小儿特发病、眼病类、耳鼻咽喉口齿病类、躯体疾病及其他等十四类疾病。包括癫狂、眩晕、不寐、中风、郁证、颤证(振掉)、面瘫、偏头风 (痛)、痉证、心动悸、臂厥、肺咳、喘证、哮病、发热、呃逆、口疮、胃脘痛、胃痞、纳呆、便秘、肠结、腹痛(腹胀)、厌食、淋证、癃闭、遗尿、遗矢、蛇串疮、湿疮、瘾疹 (荨麻疹)、腹皮痒、斑秃、月经先期、月经先后不定期、痛经、闭经、月经过多、经前腹泻、带下、足内翻、注意力缺陷多动症、上胞下垂、胞轮振跳、绿风内障、天行赤眼、胞肿、视瞻昏渺、暴盲、耳鸣、耳聋、鼻聋、鼻鼽、失音、牙痛、喉痹、痹证、落枕、项痹、肩痹、腰痛、膝痹、足跟痹、痿证、肢痹、尾骨痛、骨蚀、关节脱位、面痛、虚劳、肛门挛急、无脉症等73种中医疾病,涉及的西医疾病有乳腺增生、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病、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月经不调、功能性便秘、高血压病、荨麻疹、膈肌痉挛、支气管哮喘、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胃炎、闭经、带状疱疹、腹泻、动眼神经麻痹、肋间神经痛、腰肌劳损、特发性脊柱侧弯、视神经炎、失眠症、强直性脊柱炎、偏头痛、脑梗死(后遗症期)、男性乳房发育症、慢性支气管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继发性周围性面瘫、过敏性鼻炎、癌痛综合征(癌骨转移后双下肢疼痛)、白细胞减少症、便秘、耳鸣、肝癌、股骨头坏死(外伤性)、功能性遗粪症、功能性腹泻、功能性带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征、跟痛症、吉兰-巴雷综合征、肛门直肠痉挛综合征、面瘫后遗症、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致Bogorad综合征、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Meige综合征、慢性咽炎、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类风湿关节炎、食管癌术后、十二指肠球炎、湿疹类皮肤病、神经性呃逆、神经性耳鸣、上呼吸道感染、三叉神经痛、乳突炎、青光眼、先天性足内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无脉症、胃下垂、胃溃疡、胃癌、尾骨痛、指关节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枕神经痛、增生性骨关节病、原发性痛经、幼女中心型乳房发育症、右侧偏头痛、右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遗尿症、髌骨软化症、寰枢关节半脱位、坐骨神经痛、左颞下颌关节炎、左手掌指关节炎、左三叉神经痛、左乳突炎、子宫切除术后、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椎弓峡部不连症、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腰椎小关节紊乱、腰椎退行性变、腰椎间隙狭窄、腰椎滑脱(假性)、腰椎骨质增生症、腰背肌劳损、厌食症、眼睑炎性水肿、牙龈炎、压力性尿失禁、血管性痴呆、眩晕综合征、心脏神经官能症、小儿麻痹症、外伤嗅觉缺失症、外地口音综合征(FAS)、特发性舌咽神经麻痹、特发性脊柱侧凸症、书写痉挛症、手-口综合征、视神经萎缩、强迫性神经症、皮神经炎、皮肤瘙痒症、疲劳综合征、盆腔淤血综合征、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尿道综合征、脑瘤术后后遗症、老年性舞蹈病、口腔溃疡、痉挛性斜颈、颈椎退变综合征、颈椎病、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落枕、结膜炎、结肠黑变病、结肠癌术后、急性视神经炎、急性乳腺炎、急性肠胃炎、过敏性哮喘、风湿性关节炎、发热原因待查、耳聋、胆囊切除术后、不宁腿综合征、斑秃、膀胱癌术后等150余种。

在课题结题及本书出版之际,对殚精竭虑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无私奉献的各位名老中医表示崇高的敬意,对各课题组及参与研究整理审核的各位专家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课题组2013年8月第一章 脑系病类第一节 癫狂病

癫病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为特征,属阴,多由痰气郁结引起。狂病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属阳,多由痰火壅盛,蒙蔽心窍所致。癫病与狂病都是精神失常病证,两者在临床上难以截然分开,又互相转化,故以癫狂并称。本病可见于西医学的某些精神类疾病,如狂躁性或抑郁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更年期精神病等。本节收集孙申田医案1则。治以辨证施针,兼以调神,头针、体针与腹针合用而取效。孙申田医案滋阴降火安神镇静针刺治疗癫狂病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静坐不能综合征,以辨证论治为原则,配合“调神法”,重在安神,获良效。

张某,男,34岁。医案编号:022H006。

初诊:2004年8月9日。

不能安静坐立及平卧2周,加重5日。

患者2个月前因工作压力大,出现狂躁,易怒等症状,遂到某医院精神病专科就诊,诊断为躁狂症。给予氟哌啶醇2mg,每日3次口服,疗效不明显,后加至4mg,症状得以缓解。2周前忽然出现不能安静坐立及平卧,心悸怔忡,心烦不宁,失眠健忘,盗汗,口干等症状,口服心得安、三唑仑等药物治疗后,症状未见好转。5日前症状加重,整夜不眠。既往健康,无家族史。察其神情疲惫,情绪焦虑,两目呆滞,双手静止性震颤,慌张步态,四肢肌张力增高,感觉系统检查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数。此由长期忧愁思虑,损伤心脾,致使心脾血虚,血虚神失所养,故神不守舍、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情志不遂,思虑过度,复感药邪,耗伤心血,以致心神扰乱,耗气伤阴而发病;阴伤日久而虚火旺盛,扰乱心神,又致心悸多虑、心烦不宁、盗汗口干。中医诊断:癫狂病,证属阴虚火旺。治宜滋阴降火,安神镇静。处方:

百会、情感区、腹一区、安眠(双)、内关(双)、三阴交(双)、照海(双)、太冲(双)。

操作:百会、情感区手法要求小幅度、轻捻转,偶伴提插法,捻转速度达200转/分钟以上,连续3~5分钟。腹一区针刺时要求与皮肤表面呈15°平刺入腧穴,切勿伤及内脏,手法以小幅度捻转为主,不提插,得气为度。诸穴得气后使用G6805-Ⅱ型电针仪,连续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嘱百会、情感区长时间留针,达8小时以上,嘱晚睡前拔针。

行针3分钟后患者要求起针并强行坐起。

二诊(2004年8月10日):神情疲惫,情绪焦虑,多言易惊,坐立不安。昨日针灸后,夜晚可入睡3小时,症状有所缓解。治疗方案同前。行针后可静卧10分钟。

五诊(2004年8月13日):面色黯淡,神疲乏力。行针后静卧可达40分钟,与医生及患者交流增多,并主动要求延长治疗时间。此乃肾阴渐复,水火渐济;心血渐充,神渐得其养。法当同前。

八诊(2004年8月17日):神志清楚,面有光泽,表情丰富,双眼有神。此乃内热已清,肾水得复;心血充足,神得所养。法当同前。巩固治疗4次,一疗程痊愈。

按:静坐不能是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常见的不良反应,通常自觉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又难以描述清楚。本案治疗,百会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健脑宁神。情感区位于印堂穴直上,入前发际处向后平刺1.0~1.5寸深,目内眦直上平行于该针两旁各一穴,均向后平刺1.0~1.5寸深,是根据大脑皮质功能定位与头皮表面投影的关系而选取的头穴,其相当于大脑额叶的额极部,能够对精神障碍性疾病起到很好的调节及治疗作用,以达开窍醒神之功。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百会穴、情感区针刺的手法,要求小幅度、轻捻转,偶伴提插,捻转速度达200转/分钟以上,连续3~5分钟。孙老在临床中常常按照大脑功能定位与头皮表面投影关系选择相应的头穴治疗,他认为应用针刺的方法在头皮表面投影处选穴,必须经过特殊的手法操作才能使其刺激信号作用于相应的大脑区域而起到调节大脑功能的作用。所以,没有一定的刺激量是达不到针刺效果的。因此,要求施术者必须认真按规定的时间捻转再配以提插手法,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刺激时间、刺激频率加刺激强度才能达到一定的刺激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腹一区出自孙老独创的“孙氏腹针疗法”(尚未公开发表),与薄氏腹针疗法不同,孙氏腹针疗法是把腹部划分为十个穴区。腹一区位于剑突下0.5寸处为第一穴,在该穴旁开0.5寸处各选一穴共三穴,同时从三穴向下平刺1.5寸深,稍加捻转,得气为度,该穴区治疗情感障碍、抑郁、焦虑、失眠以及精神方面的各种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在神志病的治疗方面,孙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结合大脑功能定位与头皮表面投影的关系,提出应用“调神益智法”治疗,主方选取百会、印堂、情感区及“腹一区”,同时辨证配伍选穴治疗,如照海穴为八脉交会穴,通阴跷,阴跷脉气盛则目合而入睡;心悸怔忡加内关;失眠健忘加安眠;狂躁易怒加太冲;心烦不宁加三阴交等,穴位选择不拘泥于常法,临床疗效卓著。(整理:孙忠人、王玉琳;审阅:黄石玺、王映辉)第二节 眩晕

眩为眼花或眼前发黑,晕为头晕,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两者常同时并见,统称眩晕。本病与肝、脾、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可由风、火、痰、虚等多种原因引起。本病可见于西医学的多种疾病,耳源性眩晕如梅尼埃病、药源性内耳损伤、前庭神经元炎、位置性眩晕等;脑性眩晕如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其他原因的眩晕如贫血、眼源性眩晕、头部外伤后眩晕、神经官能症等。应用针灸治疗此病有较好的疗效。本节收载郭诚杰医案2则。有以中药配合耳穴综合治疗,或重在辨证取穴配合耳穴压豆治疗。郭诚杰医案(2则)案一:中药内服外敷配合耳穴贴压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

间断性眩晕,伴胸脘满闷者,以燥湿化痰、健脾和胃、定眩综合疗法治疗,获良效。

林某,女,56岁。医案编号:084Q146。

初诊:2009年8月20日。

间断性眩晕1年。

患者1年来常感头晕,呈间断性发作,每因情绪激动而诱发,曾在某医院就诊,被诊为“高血压病”,血压最高时达180/100mmHg,服用“复方降压片”、“卡托普利”等药,血压控制不理想,伴目眩,胸脘满闷,恶心,呕吐痰涎,四肢沉重倦怠、麻木,食纳欠佳。查血压180/100mmHg,查体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柔和的Ⅱ~Ⅲ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传导不明显。心脏彩超示左心室肥大。分析此患者素体偏胖,且又喜多饮,湿浊中阻,脾失健运,聚湿生痰,蒙蔽清窍,故发为头晕目眩。痰浊中阻,气机不利,故胸闷恶心;湿性重浊则四肢沉重倦怠、麻木;痰湿中阻,脾失健运则饮食不佳;苔白腻、脉濡缓,均为痰浊内蕴所致。中医诊断:眩晕,证属痰浊中阻。治疗当以燥湿化痰,健脾和胃,定眩为法。(1)内服方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处方:

制半夏12g,白术15g,茯苓30g,竹茹10g,枳实12g,石菖蒲15g,生地15g,白芍12g,枸杞10g,菊花12g,杜仲12g,桑寄生15g,天麻15g,生草3g。水煎服,每日1剂。(2)耳穴贴压:选大肠、小肠、脾、胃、交感、肝、肾、降压沟,双耳交替使用,每次1耳,3天换贴1次。(3)决明子茶:取15~20g炒决明子,开水冲泡,每天数次代茶饮用。(4)外敷法:取附子、肉桂、吴茱萸等份,研末,醋调糊状,做成药饼,贴双足底涌泉穴,1次。(5)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口服,每日2次。

二诊(2009年8月27日):上法综合治疗6天后,患者头晕目眩有所减轻,胸脘满闷、呕恶痰涎减轻,四肢沉重倦怠略有好转,纳差。血压150/98mmHg。此时脾胃运化功能加强,痰浊部分得化,气机有所疏通,故头晕目眩、胸脘满闷、呕恶痰涎减轻;湿邪渐去则四肢沉重好转;但此时痰浊仍未完全清除,故纳差;舌苔白腻,脉濡滑均为痰湿之象。继遵前法加减治疗,方中加用砂仁、厚朴以芳香醒脾,促其健脾化痰,升阳定眩。余治疗暂不变。

三诊(2009年9月3日):上方复进6剂,并综合治疗后,患者头晕目眩明显减轻。继用二诊之方治疗。

四诊(2009年9月10日):患者2日前因家务事生气后感头晕目眩较前略有反复,时有轻微呕恶,但无痰涎,伴有失眠2日,四肢无沉重,纳可。血压150/96mmHg。患者此期症状略有反复,系因生气而致,并见失眠,结合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滑数,考虑为痰湿化热之象,热扰心神则失眠,治疗在原方基础上去醒脾之厚朴、砂仁,加清热化痰、安神之品瓜蒌、清半夏、夜交藤。余治疗不变。

五诊(2009年9月17日):头晕目眩消失,呕恶痰涎、失眠、四肢沉重均消失,纳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血压稳定。

按:本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年,平时因情绪影响而反复发作头晕目眩,结合病史、症状及舌、脉象,中医诊为“眩晕(痰浊中阻)”,治宜燥湿化痰、健脾和胃、定眩,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加减,配合贴压耳穴,以协调脏腑,平衡阴阳,起到降压作用。中药决明子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清肝明目等功效,为治疗头晕目眩、视物不清之妙品,常饮用决明子茶可起到降压作用。应用附子、肉桂、吴茱萸粉末醋调外敷足底涌泉穴这一特色疗法,取其上病下治、引火归原之义。诸法合用,最终起到较好的降压稳压作用。(整理:张卫华、李芳琴;审阅:黄石玺、王映辉)案二:体针耳针治疗眩晕

痰湿蒙窍,气虚血瘀头晕者,针刺治疗豁痰开窍,益气活血通络,获良效。

常某,女,54岁。医案编号:084Q168。

初诊:2009年10月22日。

间断性头晕3年,加重5天。

3年来常因休息不好、劳累时出现头晕或加重,曾去陕西某省级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查血压170/110mmHg,诊断为高血压病,给服降压药治疗,回家后间断服降压药(复方降压胶囊,每次1粒,每日3次)控制,控制不好时,行走不稳,全身乏力,以后逢劳累或休息不好时头晕即出现或加重。5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重脚轻,腿软,心烦,寐少,纳差,大便略溏。查精神尚可,血压140/80mmHg,舌质淡黯,苔黄腻,脉细滑。此由痰浊上蒙清窍,故发头晕。中医诊断:眩晕,证属痰湿蒙窍。治宜豁痰开窍,益气活血通络。以针灸治疗结合耳针疗法,配合西医降压药以稳定血压。

针刺处方:百会、风池(双)、完骨(双)、后溪(双)、绝骨(双)、丰隆(双)、太溪(双)、太冲(双)。操作:绝骨、太溪用平补平泻手法,余穴均用泻法,中等刺激量,每15分钟行针一次,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耳针处方:肾上腺、脑干、脾、胃。操作: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中等刺激,每次只选用一侧耳穴,每3日更换一次。

二诊(2009年10月27日):察其精神可,头晕、头重脚轻较前稍有好转,腿软、心烦、寐少、纳可、大便略溏变化不明显。舌质淡黯,苔黄腻,脉细滑。治疗方案同前。针刺后嘱患者畅情志,适劳逸,继续监测血压,必要时复诊。

三诊(2009年11月3日):头晕、头重脚轻症状较前明显好转,腿软、心烦、睡眠较前改善,纳可,大便略溏。舌质淡黯,苔略黄腻,脉细滑。治疗方案同前,在原方基础上去完骨、绝骨继续治疗。

四诊(2009年11月10日):察其精神可,头晕、头重脚轻、腿软、心烦症状消失,寐、纳正常,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平。此乃痰浊瘀血已祛,清窍得养。继续口服降压药。四诊而头晕诸症消除。

按:本案病因是由于痰湿蒙蔽清窍而头晕。因此,在针灸处方中根据近部取穴原则选用百会、风池、完骨以醒脑开窍,根据辨证取穴原则选丰隆、后溪、绝骨以化痰通络,选太溪、太冲滋阴息风、疏肝。配以耳穴肾上腺、脑干、脾、胃。二法共用,相得益彰,经治疗四疗程诸症消除。(整理:张卫华、张小英;审阅:黄石玺、王映辉)第三节 不寐

不寐,即失眠。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并有头晕健忘等症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患者经常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不熟,或入睡困难,或睡中易醒,甚则整夜不眠。多因情志失调,或劳神思虑太过,或饮食不节等,使阴阳失调,神不守舍所致。本病可见于西医学的多种疾病出现失眠症状者,如神经衰弱、抑郁状态、亚健康状态等。本节收载王国才、郭诚杰医家2则医案。其中王国才用手法配合针灸禅针法治疗;郭诚杰主张疏肝、安神法,针刺、耳穴贴敷结合中药治疗。1.王国才医案健脾养心法治疗不寐

入睡困难,心脾两虚,治以健脾养心、镇静安神,推拿针灸,获良效。

刘某,男,43岁。医案编号:052H025。

初诊:2003年3月7日。

入睡困难3年,加重1个月。

患者诉3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入睡困难,夜不能寐或仅能入睡2~3小时,头晕头沉,记忆力减退,经中西药治疗效不佳,晚上需口服安定类药物方能入眠,寐而易醒。近1个月来自觉神疲体倦,入睡困难,寐而多梦易醒,伴心悸健忘,时有胸闷,脘腹胀满,纳差,神疲乏力,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脘痞,便溏,遂来我科就诊。患者既往有颈椎病史2年。察其面色少华,眼周发青,精神不佳,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患者体虚劳倦等因素造成脏腑功能的阴阳失调、气血失和,最终致邪气扰心,心神不安或心神失养,以致心神失舍。中医诊断:不寐,证属心脾两虚。治宜健脾养心,镇静安神。(1)推拿手法: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坐在床头,先用一指禅推法,自印堂开始向上推至神庭,往返3~5遍,再从印堂向两侧沿眉弓至太阳穴,往返3~5遍,然后用一指禅推法沿眼眶周围做“∞”形推动,往返3~5遍,再从印堂沿鼻两侧向下经迎香穴沿颧骨至两耳前,往返3~5遍。最后,沿上述治疗部位用双手抹法治疗,往返3~5遍。按揉印堂、睛明、攒竹、鱼腰、四白、百会、四神聪、头维、角孙、率谷、脑空等穴,扫散两侧胆经,抓拿五经,勾揉风池,拿颈项部,拿两侧肩井。顺时针方向摩腹,按揉中脘、气海、关元,掌振中脘。然后再按揉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等。患者取俯卧位,术者沿背部脊柱两侧膀胱经用滚法治疗,点按脾俞、胃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肾俞等。接着用直擦法擦背部督脉,横擦肾俞、命门及骶部八髎穴,以透热为度。(2)针刺:取穴:印堂、百会、头维(双)、风池(双)、风府、曲池(双)、内关(双)、神门(双)、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双)、太冲(双)。手法以禅针法为主,不留针。每日1次。

二诊(2003年3月24日):神志清,精神好,面色如常,眼周微黑,表情自然。患者诉睡眠较前明显好转,夜间能睡5个小时左右,自觉神疲乏力之症较前明显好转,头痛头沉基本消失,纳可,心悸胸闷较前减轻,脘腹微胀。夜间多梦已有所减轻。治疗方案同前。

按:人之寤寐,由心神控制,而营卫阴阳的正常运行是保证心神调节寤寐的基础。凡影响营卫气血阴阳的正常运行,使神不安舍,都会成为失眠的病因病机。本病病位在心,总由心神失舍所致,但与肝(胆)、脾(胃)、肾密切相关。病性总属营卫失和,阴阳不交,心神失守,虚多实少之证。治疗总以调其阴阳,以安心神为大法。太阳、印堂、神庭、百会、角孙、风池穴位于头部,可以疏通局部经络,调整局部气血,对不寐的伴随症状如头痛、头晕、耳鸣目眩等具有直接作用。摩腹、按揉中脘、足三里等穴能健脾和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督脉“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故擦督脉,能起到温经通络,镇静安神作用。

王国才禅针法,是将推拿的运气功法与振法的动作形式,应用到针刺手法上来,禅针法的特点是术者拇指与食、中两指握针,在运气功法状态下,运用振法的发力形式运针,捻针频率非常快(每秒8次左右),捻转幅度在180°~360°之间,可任意调控,一次操作可持续捻针数十分钟。临诊时,根据需要或补或泻,提插、捻转、飞、弹、振、摇诸法任意组合,一气呵成。禅针法持久均匀,得气率高,传导性好,刺激量可调性强,补泻手法量化组合,无痛、安全而不滞针。掌握这种手法,必须要有坚实的内功基础,同时针刺手法与推拿手法都要精通。(整理:毛树文;审阅:黄石玺、王映辉)2.郭诚杰医案针刺结合药物治疗不寐

肝火扰心不寐,取神门、肝俞、三阴交、间使、太冲,以疏肝泻火,镇心安神,并配合耳穴贴敷及中药内服,获痊愈。

周某,女,55岁。医案编号:084Q175。

初诊:2010年2月13日。

不寐半月余。

患者半个月前与人发生争执后,夜晚不寐,伴头晕头胀,每晚需服用“安定”1片,方能入眠。多梦易醒,急躁易怒,白天精神差,甚感痛苦。其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口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中医诊断:不寐,证属肝火扰心。治宜疏肝泻火,镇心安神。处方:

神门(双)、肝俞(双)、三阴交(双)、间使(双)、太冲(双)。操作:平补平泻手法,每日针刺一次。

耳穴贴敷:神门、心、脾、肾、脑、下脚端。操作:以王不留行籽贴敷,每日按摩刺激数次,隔天贴敷一次。

二诊(2010年2月18日):察其神情自然,一诊治疗5次后,失眠改善,头晕、头胀、口干苦消失,大小便正常。为了增强疏肝泻火、镇心安神效果,除继续使用一诊疗法外,同时加服中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黄芩9g,龙胆草5g,生地9g,泽泻9g,车前子9g,甘草3g,柴胡6g,黑栀子9g,当归6g,木通9g,龙骨6g,牡蛎6g。5剂,日1剂,水煎服。

三诊(2010年2月23日):睡眠改善,耳鸣消失,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临床痊愈,为巩固疗效,继用本治疗方案坚持4个疗程(共20次)。

按:不寐是指以夜间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为主要症状的病证。轻者入睡困难,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可彻夜不眠。不寐有虚实之分,虚者多属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实者多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本案患者平素急躁易怒,暴怒伤肝,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邪火扰动心神,心神不安而不寐。正如柯韵伯所云:“肝火旺,则上走空窍,不得睡。”通过针刺、耳穴贴敷结合中药龙胆泻肝汤加减水煎内服的方法内外兼治。针刺所选腧穴可疏肝泻火,镇心安神。特别是太冲、神门、三阴交穴,通过平补平泻法而起效,为治疗肝气郁结型不寐的有效穴位;耳穴贴敷以加强疗效,内服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使疏肝泻火,镇心安神作用相得益彰;整个治疗过程体现了“疏肝”和“安神”的特点,经过20天的治疗而临床痊愈。(整理:安军明、欧艳凯;审阅:黄石玺、王映辉)第四节 中风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系疾病。有中经络与中脏腑之别。多因暴怒致阳亢风动;或饮食不节,或劳累过度等引发气血逆乱、脑脉阻塞或血溢脑脉外所致。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之脑梗死、脑栓塞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出血性脑血管病之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本节收载王国才、田从豁、孙申田、陈全新医家7则医案。其中王国才主张推拿、针灸、功能锻炼结合治疗;田从豁主张开窍启闭法治中风,针灸中药配合治疗;孙申田突出重调其神、头针法、拮抗运动针法治疗;陈全新主张头针体针结合,体针以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治疗。1.王国才医案推拿针灸结合治疗脑瘤术后后遗症

脑瘤术后右半身不遂后遗症,属中风(中经络),证属气虚血瘀,针推并用补气活血,化瘀通络法收效。

马某,女,36岁。医案编号:052Q120。

初诊:2009年2月13日。

右半身不遂,言语不利2年。

患者2年前因“海绵状血管瘤”在某院行手术(2006年11月6日全麻下行左颞枕肿瘤全切除术),术后2年恢复平稳,但遗留有右半身麻木无力,右侧肢体运动障碍,言语不利等症状,一直未见明显改善。为求改善生存质量和进一步系统康复治疗,故来我院推拿科就诊。现言语謇涩,吞咽困难,右侧大腿麻木、乏力、行走不稳,右手写字、持物、夹取、系扣等精细动作完成不理想,右下肢痉挛步态。查体:神志清,精神良好,对答、反应良好。头部左侧颞枕部遗留手术瘢痕。左侧眼裂较右侧小,面纹基本对称,嘴角略向左侧歪,伸舌左偏,左眼外展略受限。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右上肢一般活动可,肌力4级,双侧腱反射等叩,病理反射未引出。右下肢轻度肌痉挛,膝、踝反射(-),肌力4级减。行走痉挛步态,平衡能力差,右手精细动作完成差。诊其为中风,中经络,证属气虚血瘀。治宜补气活血,化瘀通络。(1)推拿治疗:①拿、揉、滚、点按右侧上肢,尤其手三阳经腧穴,并嘱患者抗阻力屈伸肘关节,活动腕关节及五指,使腕关节做屈伸运动。②拿、揉、滚、点按右侧肩背部,刺激右侧并适当放松健侧肌肉。③放松活动右下肢,抗阻力屈伸膝关节。④头面部穴位用以一指禅偏峰推、大鱼际揉。⑤咽喉部以两指捏拿舌肌。(2)针灸治疗:针刺穴位:风池(双)、廉泉、肩髃(右)、曲池(右)、外关(右)、合谷(右)、后溪(右)、肾俞(右)、大肠俞(右)、环跳(右)、髀关(右)、委中(右)、阳陵泉(右)、足三里(右)、三阴交(右)、绝骨(右)、承山(右)、太冲(右)。以禅针法针刺。

并嘱患者注意功能锻炼,如抗阻力屈伸患侧肢体,练习使用筷子,练习写字等较精细动作,每日晨起练习朗读。鼓励患者增强信心。

二诊(2009年2月17日):患者诉经上次治疗后,吞咽呛咳、言语不利的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右手精细动作差,书写、持筷等完成不理想。平衡能力差,几次因为动作不协调摔倒。右半身麻木,尤其以右脚趾最为明显。治疗方案不变。

三诊(2009年2月20日):经2次治疗后,书写、持筷等稍有改善。继续原方案治疗。

四诊(2009年3月17日):经10次治疗后,其丈夫代诉治疗前睡觉打呼噜明显,现在基本不打呼噜了,说话中出现呛咳现象亦减少,走路较前平稳,很少摔倒,余可。继续原方案治疗。

五诊(2009年6月2日):经30次治疗后,患者说话中出现呛咳很少,能够较清晰的表达,行动较前自如,右手较前灵活,走路不再像以前弯腰走路,而且较前平稳,未再摔倒,余可。继续原方案治疗。

六诊(2009年12月8日):患者经80次系统治疗后,走路平稳,说话较前流利许多,能够清晰表达,可用一手拿筷吃饭,生活自理能力显著增强,余可。

按:患者脑瘤术后后遗症,初次就诊时病情较重,患者自我信心亦不足,时常自我否定,治疗时不但需要专业的推拿手法,以促进功能恢复,而且要通过耐心的谈话增强其信心,并监督其生活上自己的功能锻炼,持之以恒。经长时间推拿、针灸及康复功能锻炼后,患者各项症状均得以改善,已能正常的生活,以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达到了治疗的目的。(整理:毛树文;审阅:黄石玺、王映辉)2.田从豁医案针药并行通经活脉治疗中风

右上肢活动不利,言语不利,针灸中药配合治疗,获良效。

李某,男,49岁。医案编号:089Q012。

初诊:2008年11月7日。

失语伴右上肢活动不利7月余。

患者2008年4月3日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双上肢舞动,遂往河北某医院行头颅CT示:左侧内囊前肢可疑腔隙性梗死。DSA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90%,左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当日即行左侧颈内动脉溶栓治疗,并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手术顺利。术后右上肢体活动不利,言语不能,术后两个月方能说简单字,先后在当地医院、北京两家医院治疗数月,病情有所好转。就诊时,患者症见言语不利,仅能说简单字词,理解力正常,右上肢活动欠利,无头晕、胸闷,饮水不呛,纳食可,眠佳,二便调。查体:右上肢屈曲,肌张力高,肌力3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腱反射亢进,余正常。辅助检查头颅CT:左侧额颞顶大面积脑梗死,右侧丘脑腔梗,中脑密度欠均匀(2008-4-5,河北某医院)。查舌质淡黯,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尺弱。中医诊断:中风,半身不遂(脾肾不足,经脉阻滞);西医诊断: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平日气急易怒,嗜食肥甘厚味,嗜酒,致体内痰湿、瘀血由生,久之则肝肾易损,酿成本虚标实之证,导致体内气血阴阳失调,气血上冲,阻塞舌窍,故见言语不利;气血不荣于肢体,故见右侧肢体痉挛、无力。治以补益脾肾,疏通经脉。处方:

黄芪30g,党参10g,桂枝6g,当归10g,川芎10g,地龙10g,白术10g,茯苓10g,透骨草10g,路路通10g,乳香10g,没药10g,补骨脂10g,女贞子10g,甘草10g。水煎服,日1剂,共7剂。

针灸取穴:风池(双)、风府、廉泉;右侧:肩髃透针鸡爪刺,曲池鸡爪刺、外关、合谷;脾俞(双)、肾俞(双)、关元俞(双)、次髎(双)。以1.5寸28号毫针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腰骶部温灸器灸。

二诊(2008年11月11日):症状同前,继上服;针灸治疗:百会丛针刺,风府、水沟对刺,右侧取穴:曲池透刺,手三里斜刺,外关直刺,八邪毫针刺,足三里直刺,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足三里温针灸。

三诊(2008年11月14日):症状同前,上方加葛根10g,秦艽10g,桑寄生10g。针灸治疗:百会丛针刺,风府、水沟对刺,廉泉毫针刺。余针穴治法同前。

四诊(2008年11月18日):语言较前稍流利,右上肢活动较前灵活,理解力正常,语速缓慢,能表达清楚,继服上方。针灸治疗:舌下瘀脉快刺不留针,百会丛针刺,风府、水沟对刺,廉泉毫针刺,肓俞直刺。右侧取穴:肩髃、曲池透刺,手三里斜刺,外关直刺,八邪毫针刺,双侧足三里直刺,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脐周加温灸盒灸。

五诊(2008年11月22日):精神佳,语言较前稍流利,说长句仍费劲,近几日觉右上肢痛,疼痛定位不明确。处方:

黄芪30g,党参10g,桂枝6g,茯苓10g,白术10g,地龙10g,秦艽10g,路路通10g,透骨草10g,桑寄生10g,川断10g,葛根10g,女贞子10g,丹参15g,僵蚕6g。水煎服,日1剂,共7剂。

针灸治疗:舌下瘀脉快刺不留针,百会丛针刺,风府、水沟对刺,廉泉毫针刺,地仓直刺,肓俞直刺。右侧取穴:肩髃、曲池透刺,肩前、肩贞对刺,手三里斜刺,外关直刺,八邪毫针刺,双侧足三里直刺,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

六诊(2008年11月25日):语言较前稍流利,说长句仍费劲,右上肢痛不明显,继服前方,针灸治疗同前。

九诊(2008年12月9日):精神佳,右上肢稍屈曲,右手活动可,步态正常,语言较前稍流利,说长句仍费劲,右上肢疼痛消失,右上肢活动较前改善,继服前方,针灸治疗同前。经九诊治疗,病情明显改善。

按:本案患者因其脾肾不足,痰瘀阻络所致半身不遂,针灸注重取穴,同时注重针刺手法,具有补益脾肾,祛邪通络之功,采用透刺、鸡爪刺等多种手法,能提高针刺疗效,具疏经活脉之效;大量灸,具振奋阳气、温通气血之效;同时口服汤药,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具补益肺脾之效,桂枝、地龙、路路通等疏经通脉、活血化瘀,共达标本兼治。对于中风病恢复期或后遗症,田老在治疗上多取阳明经穴位,以达到疏通经络,通利关节的作用;同时配合阴经穴位,采用醒脑开窍针法,针对中风病“窍闭神匿”的病机特点,田老提出“开窍启闭”的治疗中风病法则,主要选取廉泉、水沟、肓俞等阴经穴,以改善元神之府——大脑的生理功能为主,以疏通肢体经络之气为辅。气血逆乱及“血菀于上”是中风发病的重要病机。而偏瘫病位在脑,波及经脉经筋等,头颈部局部取穴,如百会、大椎、风府、水沟等是遵循“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根据气街理论,头部是四个气街之一,是经气汇聚通行的共同通道。针刺头部腧穴,能疏通脑部气血,调节全身经络,达到治疗该病的目的。舌下瘀脉快刺不留针,刺出少量瘀血,能开通舌窍,祛瘀生新,舌为阴阳脉交通之处,针刺后通利阴阳,能快速恢复言语功能。取脾俞、肾俞,补益本脏,同时配合肩髃、曲池、肩前、肩贞、八邪等疏利经脉之穴,更能开通闭塞,加速气血运行,营养患肢,恢复其功能。(整理:穆岩;审阅:黄石玺、王映辉)3.孙申田医案(4则)案一:针刺醒神开窍安神镇静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伴精神障碍

蛛网膜下腔出血伴精神障碍者,根据大脑功能定位与头皮表面投影关系,头针、腹针结合中医辨证选穴治疗,重调其神。

张某,男,71岁。医案编号:022H025。

初诊:2007年2月5日。

躁扰不宁,饮食、饮水呛咳,半月余。

患者1个月前在家中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头晕目眩,肢体不能活动,当时家人将其扶到椅子上休息,2~3分钟后恢复正常,遂送至哈尔滨市某医院,以蛛网膜下腔出血收入院治疗。住院治疗7天后,逐渐出现神昏谵语、语言不利等症状,即刻转入另一家医院,入院血管造影显示两处血管动脉瘤,诊断为血管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根据院内会诊结果,5天后采用手术治疗切除动脉瘤,术后恢复期出现精神情志异常,躁扰不宁,骂嚷叫号,不避亲疏,打人损物,左侧肢体活动不利,扶持略能行走,饮水呛咳,不能自主进食。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无家族史。察其扶入病室,躁扰不宁,骂嚷叫号,鼻饲插管。查体不合作,问话不予理睬,伴有人格行为异常。左侧上、下肢肌力Ⅳ级,膝腱反射亢进,病理征(+)。舌质红绛,舌苔黄,脉弦滑有力。此乃由于年老体衰,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夹痰夹瘀上冲于脑,脑络受损,血溢于脑络之外,发为中风;痰瘀内结,阻于脑络,致使清窍蒙蔽,神明逆乱,故而引发狂证。中医诊断:中风(痰瘀阻窍)。治宜醒神开窍,安神镇静。处方:

百会、情感区、印堂、腹一区;完骨(双)、地仓(双)、廉泉、内关(双)、神门(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大钟(双)、太冲(双)。

操作:百会、情感区、印堂穴手法要求小幅度、轻捻转,偶伴提插法,捻转速度达200转/分钟以上,连续3~5分钟。腹一区针刺时要求与皮肤表面呈15°平刺入腧穴,切勿伤及内脏,手法以小幅度捻转为主,不提插,得气为度。其余腧穴常规针刺,施以泻法。诸穴得气后使用G6805-Ⅱ型电针仪,连续波刺激20分钟,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每次40分钟,4周为1个疗程。嘱百会、情感区长时间留针,达8小时以上,晚睡前拔针。

五诊(2007年2月9日):察其神情紧张,面色黯红,两眼无神,问话摇头,主动语言少。饮食、饮水基本正常,无呛咳。躁扰不宁等神志症状逐渐改善,夜晚可睡1小时左右,左侧肢体活动不利。此乃神志渐复,当治其本。处方:

运动区、情感区、印堂、腹一区;完骨(双)、地仓(双)、廉泉;内关健侧、神门健侧;曲池患侧、外关患侧、八邪患侧;足三里(双)、阳陵泉(双)、阴陵泉(双)、三阴交(双)、大钟(双)、太冲(双)。

操作:头针运动区手法要求小幅度、轻捻转,偶伴提插法,捻转速度达200转/分钟以上,连续3~5分钟。其余腧穴操作方法同前。嘱运动区、情感区长时间留针,达8小时以上,嘱晚睡前拔针。

运动区行针5分钟后,即刻疗效显著,患者可自己站立,行走。

六诊(2007年2月10日):察其步入病室,神情紧张。家属代诉其在家中可以自己独自行走、活动,但无方向感。躁扰不宁症状基本消失,夜晚能睡2~3小时。治法当同五诊。

十一诊(2007年2月16日):察其烦躁不安症状消失,行为异常明显改善,临厕知道告诉家人。对于问话可以给予简单的回答,但主动语言较少,辨认方向能力较差,夜晚可睡4~5小时。法当同前。

十七诊(2007年2月23日):察其面色黯红,目渐有神。对于问话可以给予回答,语言较流利,能够辨认一定的方向,睡眠基本正常。法当同前。

二十四诊(2007年3月3日):察其主动与医生打招呼,问话回答,反应能力较好,可与患者进行简单的交流。法当同前。

三十一诊(2007年3月12日):察其面色有华,两目有神,喜与医生及患者交流,诸症消失,基本恢复正常。巩固治疗5次,一个半疗程治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