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业高职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宠物解剖生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4 04:35:30

点击下载

作者:韩行敏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全国农业高职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宠物解剖生理

全国农业高职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宠物解剖生理试读:

前言

为适应宠物医疗保健与养护打理行业的发展需求,满足高职宠物医疗、宠物养护与疫病防制类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岗位工作需要,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组织黑龙江、辽宁、山东和内蒙古等省、自治区6所高职高专院校的10位教师编写了这本教材。

全书共分20个项目,项目一是宠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项目二至项目七是犬体壁和内脏各系统的解剖组织,项目八是胚胎发育,项目九和项目十是犬循环、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及感觉器官的解剖组织,项目十一至项目十七是犬各器官系统的生理,项目十八是猫的解剖生理,项目十九是鸽和观赏鱼的解剖生理,项目二十是犬的实地解剖。

本教材首次改变了传统解剖生理统编教材理论与实践分开、前面理论后面实践、重理论轻实践的定势,将课程单项实践教学与有关理论有机结合形成前19个项目,而把具有明显综合性实训性质的内容安排成第20个项目,很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使课程教材更加适于临床需要。

本教材主要供宠物类各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宠物解剖生理、宠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和宠物生理等课程使用,也可作为广大宠物养护、医疗工作者和宠物爱好者的自学参考书。

本教材编写过程中,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和国内外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新成果为依据,以为学生就业及职业生涯发展服务为宗旨,突出基础理论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宠物解剖生理》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宠物医学、宠物养护与疫病防制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主要讲授宠物有机体的形态构造和生命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宠物解剖、宠物组织、宠物胚胎和宠物生理四部分。本课程旨在讲授上述四个方面基础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了解实际工作中常用的动物有机体宏微观结构、胚胎发育和生理功能,训练学生进行健康宠物解剖结构的识别和基本生理指标的测定技能,培养他们灵活地应用和分析宠物有机体结构与功能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从事临床疾病诊疗防控和养护打理与训练等工作的能力。

本书插图参考了很多文献,对此我们除了列为参考文献之外,在此对作者和出版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书中一定存在很多不足和欠妥之处,希望本书读者提出宝贵意见。编者2012年5月项目一宠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知识目标]

1.掌握宠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层次。

2.掌握动物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

3.掌握动物各种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分布和功能。

4.能够正确地使用生物显微镜识别各种基本组织。

[认知与解读]

宠物解剖生理是研究健康宠物有机体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科学和技术,其内容一般可分为宠物解剖、宠物组织胚胎和宠物生理三部分。无论是宠物养护打理、训练和繁殖,还是疾病的预防、诊断、控制和治疗,都必须首先掌握宠物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宠物医疗和打理养护类专业毕业生工作中经常涉及的宠物主要是犬和猫,此外常见的还有观赏鸟和鱼类等。这些动物有机体的结构无论多么复杂,都可分为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几个基本层次。一个动物个体由若干个系统构成,每个系统由若干个器官组成,每个器官由若干种组织组成。所谓组织就是一群细胞,而细胞是由分子组成的。细胞和组织在宠物机体中是相对比较微观的结构层次,认识其形态结构的方法主要是显微观察,而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是普及程度最高的观察手段。任务一 生物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光学显微镜一般可分为实体显微镜和生物显微镜两种。实体显微镜是利用反射光线来观察微小物体的表面形态,生物显微镜则是利用透射剩余光线来观察微小物体的整体或内部结构。因此,生物显微镜是观察宠物细胞组织结构最常见的设备。一、生物显微镜的基本构造(一)目的要求

掌握生物显微镜的基本构造。(二)设备材料

生物显微镜。(三)方法步骤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观察识别以下内容。

1.机械部分

机械部分是指显微镜中起支撑、旋转和固定等作用的部件,主要有镜座、镜臂、镜筒、粗调节器、细调节器、载物台、推进器、压夹和物镜转换器等(图1-1)。图1-1 生物显微镜的构造

1—接目镜 2—镜筒 3—镜臂

4—压夹 5—推进器 6—细调节器

7—粗调节器 8—镜座 9—电光源

10—聚光器 11—载物台 12—接物镜

13—物镜转换器(1)镜座 一般呈矩形或马蹄形,是直接与实验台相接触或用手托的部分。(2)镜臂 连接镜座与镜筒,中部常呈弯曲状,是适于持握的部位。(3)镜筒 是接目镜和接物镜之间的金属筒,镜筒上端有目镜,下端装有物镜转换器。(4)粗调节器 可调节物镜前透镜表面与标本之间的距离。(5)细调节器 由其旋转引起的镜筒或载物台移动常精确到用肉眼难以察觉的程度。(6)载物台 是放置组织标本的平台,中央有圆形或椭圆形的透光孔。显微镜的调焦方式有镜筒升降式和载物台升降式两种。(7)推进器 可使载物台或压夹前后、左右移动,以达到移动标本玻片、进行观察和寻找典型结构的目的。推进器的调节柄一般设计并安装在载物台右后角附近,推进器的调节柄的末端有的朝向右,有的朝下方。(8)压夹 可固定组织标本玻片。生物显微镜的压夹分为纵向钢片弹簧型和横向钳抱型两种。现在多为后者,并采用载物台升降调焦方式。(9)物镜转换器 位于镜筒下部,装有各种倍数的物镜,用于转换不同的物镜镜头。

2.光学部分

光学部分是显微镜的折光系统,主要有接目镜、接物镜和反光镜等。(1)接目镜 也常称为目镜,安装在镜筒的上端,目镜上的数字表示放大倍数,有5倍、8倍、10倍、15倍、16倍和25倍等。(2)接物镜 也常称为物镜,是显微镜最贵重的光学部分,安装在转换器上,可分为低倍、高倍和油镜三种。低倍镜有8 倍、10 倍、20 倍、25 倍;高倍镜有40倍、45倍;油镜一般为100倍。物镜在镜头上一般有一红色、黄色、黑色横线作标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例如目镜的放大倍数是10倍,物镜的放大倍数是45倍,则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10×45=450倍。(3)反光镜 有两个面:一面为平面,一面为凹面。有的显微镜无反光镜而直接采用电光源(常带有充电电池)。(四)技能考核

能准确说出生物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名称并说明其作用。二、生物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一)目的要求

掌握生物显微镜(干燥系)的使用方法。(二)设备材料

生物显微镜和组织切片。(三)方法步骤

生物显微镜的使用一般可按其顺序分为取放、采光、置片、调焦、观察和整理六大环节。

1.取放

初次使用,常需将显微镜箱底与镜座之间的固定螺旋卸下,才能将显微镜从箱中取出。搬动显微镜时,必须一手握镜臂,另一手托镜座。将显微镜轻放于实验台上,应避免阳光直射和过于靠近实验台边缘。

2.采光

先用低倍镜调光,直至获得清晰、明亮、均匀一致的视野为止。

3.置片

使组织切片的盖玻片朝上,将其放置于载物台边上,一手(常用左手)将压夹打开,另一手轻轻将玻片推向压夹内,松开压夹,夹住玻片。

4.调焦

转动粗调节器,使镜筒徐徐下降,此时应将头偏向一侧,注视接物镜的下降程度,以防物镜压碎组织切片,特别当转换高倍镜观察时更要当心。原则上物镜与切片的距离应缩到最小。

5.观察

观察切片时,先用低倍镜。保持正确的看书姿势,用左眼凑近目镜,进行观察(右眼睁开),同时转动粗调节器,使镜筒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图像,再微微转动细调节器,调整焦点,直到物像达到最清晰程度为止。观察切片时,通常需从切片组织的一角开始,然后使镜头按照蛇类爬行的“路线”前进。观察时还应注意以低倍镜观察整体形态结构,以高倍镜观察结构细节,二者各有侧重,并密切配合。如需从低倍换到高倍时,应先将拟观察的结构移到视野中央,再旋转物镜转换器,进行高倍观察。

6.整理

完成一次观察后,切记关闭电源,降低载物台(如果是镜筒升降式显微镜的话,则适当降低镜筒),取下并交回玻片(小心),收回推进器,将物镜叉开透光孔,套好防尘罩,装入箱内。(四)技能考核

实际操作,能够正确地完成采光、调焦和观察,了解特殊结构的路线特征,知道高倍镜和低倍镜在实际观察中的作用特点。(五)注意事项

1.注意环境条件

在使用过程中,切勿将酒精或其他药品污染显微镜。显微镜一定要保存在干燥的地方,不能使其受潮,否则会使透镜发霉或机械部件生锈。显微镜不可置于日光下或靠近热源处,多雨地区或多雨季节,最好在显微镜橱内保存。

2.保护关键部件

光学部分若有灰尘,严禁用口吹或用手及其他物品擦抹,应用擦镜纸擦净。勿用暴力转动粗、细调节器等机械部件,并保持清洁(特别是转动轴等有润滑油的部分)。不得随意拆下显微镜的部件和箱内所装附件。

3.油镜的应用

组织切片通常用低倍镜和高倍镜(干燥系)观察即可,如需使用油镜(油浸系),应先用高倍镜观察,把欲观察的部位置于视野的中央,然后移开高倍镜,滴少许香柏油(檀香油)在玻片上,转换油镜,使油镜与标本上的油液相接触,轻轻转动细调节器,直至获得最清晰的物像为止。用完油镜时,应及时以擦镜纸蘸少量二甲苯,将镜头上和标本上的油擦去,再用干擦镜纸擦干。任务二 细胞

细胞是动物有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的最基本单位。根据其进化地位、结构的复杂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细胞可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细胞核膜的有无,真核细胞才有完善的细胞核膜。单细胞生物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具有全部生命属性;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化,生物进化程度越高,细胞的分化越精细。

构成高等动物的细胞都是真核细胞,其数量大约可以达到几十万13亿个[(4~6)×10]。细胞具有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兴奋性、繁殖、遗传和变异等生命现象。

高等动物机体的细胞因其所处的环境条件和所执行的生理功能不同而呈现出多种形态(图1-2)。处于液态环境中游离的单个细胞,如白细胞多呈球形;处于边界位置的细胞常呈扁平形;排列紧密的细胞则多呈多边形;有极性的细胞多呈立方形或柱形;执行舒缩作用的细胞多呈长梭形或长圆柱形;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冲动作用的细胞常呈星形或具有长突起;能运动的细胞通常形状不规则并可具有鞭毛或纤毛。图1-2 细胞的形态

1—上皮细胞 2—结缔组织细胞 3—平滑肌细胞 4—神经细胞

细胞的大小随细胞类型的不同而相差悬殊,鸟类的卵黄特别大,鸡的卵黄直径2~3cm,鸵鸟的卵黄直径可达10cm。哺乳动物神经细胞的突起可延伸1m以上。多数动物细胞直径为10~30μm,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才能分辨。生物个体的大小并不取决于细胞体积的差异,而是由于细胞数量不同所致。

构成细胞的分子与动物机体的化学成分是一致的。构成动物有机体的分子可以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种。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糖类、脂类和核酸。蛋白质是结构大分子,结构复杂,形态多样,功能各异;糖类是动物能量的主要来源;脂类主要参与构成机体的细胞膜和储存能量;核酸是信息大分子,存储和传递着大量的控制各种生命活动的++2+2+-信息。无机物除了有水和 Na、K、Ca、Mg、Cl等简单的离子外,也有像羟磷灰石[Ca(PO)(OH)]那样比较复杂的物10462质。

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一、细胞的结构(一)细胞膜

细胞膜是包围在细胞质表面一层连续的界膜,也称原生质膜或质膜。细胞膜不仅为细胞的生命提供稳定的内环境,而且还能完成细胞的物质交换、代谢活动、信息传递和细胞识别等功能。细胞膜厚7~10nm,光镜下不易分辨,电镜下则清晰可见。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和脂类构成,还有少量多糖和微量的核酸等。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是在脂质双分子层中,镶嵌着可移动的球形蛋白质,即所谓“脂质双层镶嵌球蛋白”结构(图1-3)。这种结构不仅存在于细胞的外表面,也存在于细胞的内部,所以又将这种结构称为生物膜或单位膜。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受体、载体和抗原等有关。物质进出细胞膜主要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作用和出胞作用等几种方式。细胞与周围环境间的一切联系都必须通过细胞膜。细胞生命活动中的许多基本现象,如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代谢调控、细胞识别、细胞免疫、神经冲动传导、激素的作用、药物的作用和肿瘤发生等都与细胞膜有关。细胞膜还参与细胞的运动、细胞分化和保护等作用。图1-3 细胞膜的结构模式图

1—糖蛋白 2—脂质分子 3—膜蛋白(二)细胞质

细胞质是细胞核与细胞膜之间的物质,是细胞内进行代谢作用和执行各种功能活动的场所,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器和细胞内含物。

细胞质基质是细胞质中除细胞器和内含物以外的半透明胶状物质。细胞质基质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占细胞蛋白质总量的20%~25%,其中可溶性酶主要是一些与糖酵解、脂肪酸合成、核苷酸代谢以及氨基酸活化有关的酶类,还含有水、糖类、脂类和无机盐等。内含物是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的营养物质或代谢产物,包括脂肪、糖原、蛋白质、分泌颗粒及色素颗粒等,它们的数量及形态等可因细胞类型和生理状态的不同而变化。

细胞器是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结构。动物细胞中具有单位膜的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和过氧化物酶体。其中线粒体有双层单位膜,并独立存在于细胞质中,其余的均围以单层单位膜,彼此间在结构和功能上均有一定的联系,可相互转化,并与质膜和核膜相连。非膜性细胞器包括中心体、核糖体、微管和微丝等(图1-4)。图1-4 细胞质的结构模式图

1—微绒毛 2—入胞作用 3—过氧化物酶体 4—溶酶体 5—中心体

6—粗面内质网 7—核孔 8—线粒体 9—脂肪滴 10—游离核糖体

11—出胞作用 12—微管 13—滑面内质网 14—高尔基复合体

15—核膜 16—核仁 17—膜旁核糖体 18—微丝

1.线粒体

线粒体是一种存在于大多数细胞中的细胞器,呈线状或颗粒状,具有内、外两层单位膜。外层完整独立,内膜向内形成嵴,内膜内表面有很多基质颗粒(基粒),是与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和氨基酸降解等有关的各种酶。线粒体是细胞氧化、储能和供能的场所——细胞的供能站,能量消耗大的细胞内线粒体数量多,线粒体在细胞内通常位于需要供应能量的位置(图1-5)。图1-5 线粒体的结构

1—外膜 2—内膜 3—线粒体嵴 4—基粒基部

5—基粒柄部 6—基粒头部

2.核糖体

核糖体也称核蛋白体或核糖核蛋白体。体积较小,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大亚基呈头小身大的无腿侏儒形,小亚基呈头大身小的无腿侏儒形。两个亚基可单独存在或相互抱和在一起。有的核糖体附着于粗面内质网或核膜的表面,称附着核糖体(膜旁核糖体);有的游离于细胞质中,称游离核糖体。核糖体与蛋白质合成有关,当合成蛋白质时,常见几个或几十个单核糖体由一条mRNA串联起来,形成多聚核糖体。一般认为,游离核糖体主要合成结构蛋白、酶蛋白及基质蛋白,供细胞本身的生长及代谢等需要;而附着核糖体主要合成分泌蛋白或输出蛋白,如抗体和分泌物等。

3.内质网

内质网是细胞内由膜构成的、相互连通的膜管状结构,相互交织成网状。根据其表面是否附着有核糖体可将其分为粗(糙)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粗面内质网外表面有核糖体附着,数量和形态随细胞类型而异,如分泌蛋白质特别旺盛的浆细胞和胰腺的腺泡细胞的粗面内质网很发达,主要功能是合成输出蛋白质,如各种肽类激素、酶类和抗体等;滑面内质网的膜表面光滑,无核糖体附着,通常由有分支的小管或小泡相互吻合而成,其化学组成、酶的种类及数量也各有差异,因此决定它的功能多样,主要作用是分泌非蛋白物质和集散某些离子等。

4.高尔基复合体

高尔基复合体位于细胞的分泌面上,由扁平囊、小泡和大泡三部分组成。扁平囊是高尔基复合体的主体,一般由3~8层表面光滑的膜囊平行排列成略弯曲的弓形,中央较狭窄,边缘稍膨大,呈现两个面。凸面一般靠近核膜或内质网膜,称形成面;凹面称分泌面或成熟面,朝向细胞游离面。小泡位于凸面附近,大泡位于凹面附近,小泡不断向扁平囊融入,大泡不断从扁平囊脱落下来(图1-6)。高尔基复合体的功能与分泌有关。图1-6 高尔基复合体的结构

1—大泡 2—扁平囊泡 3—形成面 4—小泡 5—分泌面

5.溶酶体

溶酶体是真核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器,为单层单位膜围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小泡,大小不一,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并以酸性磷酸酶作为标志酶。溶酶体执行细胞的“消化”功能,能将外源性大分子、病菌、异物或衰老死亡的细胞碎片、破损的细胞器和过多的分泌颗粒水解(图1-7)。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含有较多的溶酶体,可及时杀死、处理和清除对细胞和机体有害的微生物及其他异物,在对底物消化分解时还可保留抗原信息。因此,它不仅能防止病原扩散,而且在免疫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在创伤或炎症时,溶酶体参与清除细菌和细胞碎片,为消除炎症和创伤愈合创造条件。精子的顶体实际上也是一个大型溶酶体。图1-7 巨嗜细胞溶酶体吞噬细菌的过程

1—溶酶体 2—线粒体 3—细菌 4—巨噬细胞 5—伪足

6.过氧化物酶体

过氧化物酶体又称微体,是由单层单位膜围成的球形或椭圆形小泡,含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多种氧化酶,其功能主要是防止细胞过氧化物中毒。

上述6种细胞器,也称细胞的内膜系统。内膜系统与细胞质膜及细胞核膜合称细胞的微膜系统。

7.微丝与微管

微丝与微管属于细胞内的微梁系统。微丝是细胞质内的一种丝状物,既可在细胞内形成网状结构,又可有规则地成束排列。微丝具有收缩功能,细胞的许多生理活动都与微丝有关,如细胞的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微绒毛的收缩、伪足的伸缩、分泌颗粒的移动及排出、细胞器的位移与变形等。肌细胞内的肌动蛋白微丝与肌球蛋白微丝互相滑动,从而引起肌细胞收缩。微管是由微管蛋白组成的细长而中空的管状结构,是构成细胞骨架和多种细胞器的成分之一。微管粗细均匀,可弯曲,但不分支,典型的微管由13根直径约5 nm的原丝平行排列而成。微管普遍存在于各种细胞内。(三)细胞核

多数细胞只有一个核,少数细胞有两个或多个细胞核。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物质的储存场所和细胞功能的控制中心,由核膜、核基质、核仁和染色质构成(图1-8)。图1-8 细胞核的结构

1—核膜 2—常染色质 3—异染色质 4—核孔 5—核仁

核膜是细胞核表面由两层单位膜组成的被膜,内、外两层核膜彼此融合成许多核孔,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重要通道。核膜外层附有核糖体。除核膜、核仁和染色质以外,存在于细胞核内的物质称核基质,含有水、无机盐和多种酶类,如DNA聚合酶、RNA酶等。核仁是球形的致密体,其化学成分主要是RNA,也有少量DNA及大量碱性和酸性蛋白质,有合成rRNA等功能。

染色质是由脱氧核糖核酸(DNA)与蛋白质组成的纤维状复合物。染色质分为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常染色质是被碱性染料着色较浅的区域,而染色较深的区域称异染色质。当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前,核内纤维状染色质进行高度卷曲和螺旋化而变粗变短,形成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数量的染色体(图1-9)。染色体的数目和形状因动物种类而异,但各种动物染色体的数目却是恒定的,如马有64条、牛有60条、猪有38条、绵羊有54条、山羊有60条、驴有62条、鸡有78条、鸭有80条等。染色体在体细胞内的数目是二倍体,即双倍体,而在成熟的性细胞,其数目只有体细胞的一半,是单倍体。在体细胞的染色体中,每两个染色体相配对,其中有一对的形状因性别而异,称性染色体。哺乳动物的性染色体中,一条是较大的X染色体,另一条是较小的Y染色体,雄性动物体细胞的性染色体为XY,雌性动物体细胞的性染色体为XX。在家禽中,雄性是ZZ型,雌性是ZW型染色体。图1-9 染色体、染色质和DNA

1—DNA 2—核小体 3—螺线体 4—超螺线体 5—染色体二、细胞的生命活动

细胞数量的增加靠细胞分裂,而细胞种类的增加则靠细胞分化。(一)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是细胞一分为二的增殖过程。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补充衰老死亡的细胞。细胞分裂的能力与细胞分化程度有关,细胞分化越低,分裂能力越强,分化程度越高,分裂能力越弱,当细胞高度分化时就完全丧失了分裂的能力。细胞分裂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分裂,主要有三种形式,即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二)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细胞的化学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区别的过程。在高等生物体内,细胞分化特别显著,其过程基本上是不可逆的,它导致了个体的成熟、衰老和死亡。细胞分化存在于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之中,在胚胎期表现明显。动物体的胚胎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经过卵裂、囊胚、原肠胚、三胚层分化,随后逐步出现了组织和器官。胚胎发育的主要过程是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细胞分裂使细胞数量不断增加,生长使细胞的体积增加,分化使细胞的种类增加。正常情况下,细胞的不断分裂,伴随着细胞的逐步分化。在细胞分化的不同阶段,细胞分裂的速度和能力不同,细胞分化程度越高,分裂就越慢,分化程度越低,分裂就越快。成体已分化的细胞各自有特殊形态结构并执行特定的生理功能。有的细胞在一般情况下已丧失再分化为其他细胞的能力,如神经元;而有的细胞仍保持分化为其他细胞的能力,如造血干细胞等。(三)细胞的衰老和死亡

不同类型细胞的寿命差异很大,一般来说,高度分化的细胞,如神经元和肌纤维在出生后停止分裂,其寿命可与个体寿命相等。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存留约120d,中性粒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仅活8d。

细胞衰老时,主要表现在代谢活动降低、生理功能减弱,同时,细胞形态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此时,原生质和水分均减少,细胞内各种酶的活性减弱,RNA和DNA的合成及损伤修补能力也明显下降。质膜结构的破坏导致细胞透性发生变化。线粒体数量的减少、膨胀变形以致破裂,高尔基复合体和内质网膜的破裂,溶酶体数量的增加都是细胞衰老的征象。

细胞死亡一般可分为坏死和凋亡两种。细胞的坏死主要是致病因素引起的,也称非程序性死亡或酶融性死亡。细胞坏死过程中有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细胞嗜酸性增强、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弥散出来等现象;而细胞凋亡是有严格程序控制的,因此也称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出现有完整细胞膜的凋亡小体、细胞体积缩小、连接消失、胞质密度增加、线粒体膜电位消失和细胞色素C释放、核质浓缩、核膜及核仁破碎、DNA降解、胞膜有小泡形成等现象发生,最终可将凋亡细胞遗骸分割包裹为几个凋亡小体,无内容物外溢,因此不引起周围的炎症反应,凋亡小体可迅速被吞噬。

细胞的不同死亡方式与动物的发育、炎症、肿瘤及衰老等有关。任务三 基本组织

组织是来源相同、形态和功能相似、借助于细胞间质结合起来的细胞群。高等动物有机体的组织通常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这四种组织又称为动物的基本组织。一、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由密集排列的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上皮组织具有极性,朝向体表或中空性器官的腔面,称游离面,与其相对的一面,称基底面。基底面与深层组织之间借一薄层基膜彼此相连。富含神经末梢,但一般没有血管和淋巴管,靠渗透方式通过基膜与深层结缔组织间进行物质交换。根据上皮组织形态和功能不同,可将其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被覆上皮按上皮细胞的形态和排列层次,又分为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和变移上皮。前四种是单层上皮,后两种是复层上皮。(一)被覆上皮

1.单层扁平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由一层多边形扁平而薄的细胞组成,彼此以锯齿状边缘相嵌合,顶面观呈鳞片状,侧面观呈梭形,胞核扁圆,位于细胞中央(图1-10)。主要分布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体腔内表面及体腔内器官的外表面。分布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内皮。单层扁平上皮薄而光滑,可减少摩擦。图1-10 单层扁平上皮

1—深部组织 2—扁平上皮 3—血管腔

2.单层立方上皮

单层立方上皮由一层短柱状的细胞组成,细胞侧面呈立方形,细胞的高与直径无明显差距。表面观则呈多边形,胞核大而圆,位于细胞中央(图1-11)。主要分布在肾集合管、肺的细支气管、卵巢的表面和腺体等处。单层立方上皮主要起分泌等作用。一般腺体主要由单层立方上皮组成。图1-11 单层立方上皮

1—肾集合管 2—立方上皮细胞

3.单层柱状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由一层柱状细胞紧密排列而成。核呈椭圆形,长轴与细胞一致,位于细胞近基底部。游离面可见微绒毛,细胞之间常夹杂着一些杯状细胞(图1-12)。单层柱状上皮主要分布于胃肠黏膜内表面,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图1-12 单层柱状上皮

1—结缔组织 2—刷状缘 3—柱状上皮细胞 4—基膜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高低不同的柱状细胞、梭形细胞和锥形细胞组成,柱状细胞游离缘有纤毛。由于细胞的高度不同,细胞核不在同一水平面上,形似复层,而实际上每个细胞的基底面均附着于基膜上,实为单层(图1-13)。纤毛细胞之间常有杯状细胞分布。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主要分布于上部呼吸道的内表面,能借助杯状细胞分泌的黏液吸附细菌、尘埃等异物,并通过纤毛的摆动使之被清除。

5.复层扁平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又称复层鳞状上皮由许多层细胞组成。表层细胞扁平,且由于细胞角质化而形成角质层,具有抗摩擦、抗损伤及防止异物侵入等功能。表层细胞衰老脱落后,由深层细胞不断增殖补充。中间层由数层多边形细胞组成,基层细胞呈矮柱状,体积较小,直接与基膜相贴,易于获得营养,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图1-14)。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表皮、口腔、食管和阴道等处。图1-13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1—纤毛 2—上皮细胞 3—基膜

6.变移上皮

变移上皮是复层上皮,表层柱状细胞、中间层梭形细胞、基层的锥体形细胞都附着于基膜上。主要分布于膀胱和输尿管等处的黏膜内表面。变移上皮细胞的层数和形态可随所在器官的收缩或扩张而发生变化(图1-15)。当膀胱被尿液充满时,上皮细胞层次减少,细胞趋于扁平;当膀胱中的尿液被排空时,上皮细胞变圆,层数增加。图1-14 复层扁平上皮

1—角质层 2—颗粒层 3—棘层 4—基底层图1-15 变移上皮

A—收缩状态 B—扩张状态

1—变移上皮 2—基膜 3—结缔组织(二)腺上皮和感觉上皮

由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组成的上皮组织称为腺上皮。以腺上皮为主要结构的器官称腺或腺体。根据构成腺体的细胞的数量不同可将其分为单细胞腺和多细胞腺。单细胞腺的腺细胞是单个散在分布的,如杯状细胞;有机体中的多数腺体是多细胞腺。根据腺体的生理功能和结构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两大类。根据腺体与其所来源器官的位置关系不同可将其分为壁内腺和壁外腺。

1.内分泌腺

内分泌腺因无导管,故也称无管腺。腺细胞的分泌物称激素,直接渗入细胞周围丰富的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内,由血液或淋巴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内,以调节组织和器官的功能活动。

2.外分泌腺

外分泌腺具有由上皮细胞形成的导管,故也称有管腺,其分泌物经导管输送到体表或器官内腔,如肝脏和胰腺等。根据外分泌腺存在的部位不同,可将腺体分为位于器官管壁之内的壁内腺和位于器官管壁之外的壁外腺。根据多细胞外分泌腺的腺泡形态不同,可将其分为管状腺、泡状腺和管泡状腺。管状腺可再分为单管状腺、分支管状腺和复管状腺;泡状腺可再分为单泡状腺和分支泡状腺;管泡状腺可再分为分支管泡状腺和复管泡状腺。

3.感觉上皮

感觉上皮主要分布于眼和耳。二、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其中细胞种类较多,数量较少,散于细胞间质中,主要由丝状的纤维和胶体或固体状的基质组成。结缔组织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组织、脂肪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和淋巴,共8种,其中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组织和脂肪组织合称为固有结缔组织。(一)疏松结缔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是典型的连接组织,连接于系统之间、器官之间、组织之间和细胞之间。柔软而富于弹性和韧性,肉眼观察时,呈白色网泡状或蜂窝状,因而也称蜂窝组织。疏松结缔组织除具有营养、防御、运输代谢产物和修复的作用外,还有填充、支持和连接等作用。疏松结缔组织由基质、纤维和细胞组成(图1-16)。

基质没有固定的形状,呈无色透明胶体状态,各种细胞和纤维都浸于其中,主要化学成分是由透明质酸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黏多糖蛋白。透明质酸具有亲水性基团,易与水分子结合,除保持基质呈凝胶状外,还使代谢物质和电解质等易于在基质中扩散。透明质酸是与大量水分子结合并曲折盘绕的大分子,分子间借蛋白质分子和其他分子相连,共同形成带有小孔隙的分子筛。分子筛允许小于其孔隙的水溶性物质,如营养物质、气体分子和代谢产物通过,而大于其孔隙的颗粒物质,如病原微生物等则不能通过,起着屏障的作用。某些细菌和癌细胞等能分泌透明质酸酶,分解透明质酸,破坏基质的屏障作用,从而通过基质使病原扩散蔓延。基质中还含有自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形成的组织液,经毛细血管静脉端或毛细淋巴管回流到血液,对组织和细胞的物质交换起重要作用。疏松结缔组织的基质中有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图1-17)。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可分为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浆细胞和脂肪细胞,其中成纤维细胞具有形成几种纤维的功能,脂肪细胞体现了该组织与脂肪组织的关系,其他几种细胞都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图1-16 疏松结缔组织的显微结构

1—组织细胞 2—成纤维细胞 3—弹性纤维 4—肥大细胞 5—胶原纤维图1-17 疏松结缔组织的结构模式图

1—肥大细胞 2—成纤维细胞 3—胶原纤维 4—弹性纤维

5—脂肪细胞 6—毛细血管 7—神经纤维 8—巨噬细胞

9—淋巴细胞 10—浆细胞(二)致密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是一种以纤维为主要成分的固有结缔组织,纤维粗大,排列致密,起连接、支持和保护等作用。大多数的致密结缔组织,如腱、韧带和真皮,其纤维成分以胶原纤维为主,只有少量的致密结缔组织,如项韧带和腹黄膜等以弹性纤维为主。细胞成分主要是成纤维细胞。致密结缔组织中的纤维排列方向与其承受的张力方向一致。在真皮和器官的纤维囊等处的胶原纤维束呈交织排列,可称为不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肌腱的胶原纤维束呈密集平行排列,可称为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图1-18)。图1-18 肌腱纵切

1—腱细胞 2—胶原纤维束 3—胶原纤维

动物体内许多部位的结缔组织常常不是典型的疏松或致密结缔组织,而是呈过渡的形态。在消化管和呼吸道黏膜固有层的结缔组织可见到细密的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交织组成,细胞成分也较丰富。(三)网状组织

网状组织是造血器官和淋巴器官的基本组织成分,主要分布于骨髓、淋巴结、脾脏及淋巴组织等处,由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组成。网状细胞是多突起的细胞,借突起与相邻细胞连接成网,并有生成网状纤维的功能。网状纤维纤细且多分支,沿网状细胞的胞体和突起分布,交织成网,使该组织内部含有大量空腔(图1-19)。腔中如果存在大量造血细胞和血细胞,就构成髓组织;如果存在大量的淋巴细胞,就构成淋巴组织。前者构成红骨髓,后者构成其他淋巴器官。图1-19 网状组织

1—网状纤维 2—网状细胞 3—淋巴细胞(四)脂肪组织

脂肪组织由大量脂肪细胞聚集而成,在成群的脂肪细胞之间,有疏松结缔组织将其分隔成若干小叶(图1-20)。根据脂肪组织的颜色、神经和血管分布以及脂肪细胞结构的不同,可分为白(黄)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两种。白色脂肪的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含有一大滴几乎与细胞等大的脂滴,故胞核呈扁圆形位于周边,血管和神经不发达。白色脂肪几乎遍布全身,尤其以皮下、腹膜下及肠系膜等处最多。棕色脂肪存在于冬眠动物的幼体和成体,除猪以外的大多数哺乳动物也存在,血管和神经较丰富,能散发大量热能。图1-20 脂肪组织

1—疏松结缔组织 2—脂肪细胞的细胞核 3—脂肪细胞(五)软骨组织

软骨组织具有弹性,有较强的支持力,能承受压力和摩擦。胚胎的支架起初多是软骨,在成体内,软骨组织参与构成呼吸道和耳廓的支架,还构成光滑的关节面及组成骨连结。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间质包括软骨基质和纤维,基质呈凝胶状,不同类型软骨的基质内含有不同的纤维,纤维能增强软骨的弹性和韧性,根据基质所含纤维成分的不同,将软骨分为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和弹性软骨三种。透明软骨外观似半透明的玻璃状(图1-21),分布于关节面、肋软骨、气管环、喉软骨及胸骨等处。纤维软骨分布于椎间盘和半月板等处,呈白色,间质中含有大量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束。弹性软骨分布于耳廓、喉和会厌等处,微黄色,有弹性,间质内含大量弹性纤维。(六)骨组织

骨组织是一种坚硬的结缔组织,由骨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骨细胞位于骨质内,呈扁平多突起形,单个分散于相邻骨板之间(图1-22)。骨质由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种成分组成。有机成分是骨胶纤维和基质,骨胶纤维是胶原纤维。基质主要是黏蛋白,呈凝胶状,位于骨胶纤维之间,起黏合作用。无机成分主要是钙盐,其化学成分是结晶的羟基磷灰石[Ca(PO)[(OH)],它有规律地沿着胶10462原纤维的长轴排列。骨胶纤维平行排列成板层状,每层内的骨胶纤维相互平行,而相邻两层的骨胶纤维则相互成约90 °角排列,亦有呈螺旋形和斜行排列的,并有部分纤维穿行于相邻骨板间。这种犹如多层胶合板的结构即骨板,它使骨质既具坚硬性又具韧性,起着支持和承受多方面压力的作用。图1-21 透明软骨

1—软骨细胞 2—基质图1-22 骨组织

1—外环骨板 2—中央管 3—间骨板 4、5—骨单位骨板(七)血液和淋巴

血液和淋巴都是液态的结缔组织。血液循环于心血管内,淋巴存在于淋巴系统内,此内容详见项目九循环系统。三、肌组织

肌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间质极少。肌细胞一般呈细长的纤维状,故又称为肌纤维。根据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肌组织可分为横纹肌、平滑肌和心肌。(一)横纹肌

横纹肌又称骨骼肌,横纹肌的收缩受意识控制,故也称随意肌,主要分布于四肢、躯干和头部等处的骨骼上,受体神经支配。骨骼肌主要由骨骼肌纤维构成,骨骼肌纤维呈长圆柱形,肌膜薄,与周围结缔组织连接,使肌纤维相互牢固的结合在一起。细胞核呈椭圆形,数量多,有的可多达数百个,位于肌纤维边缘,紧贴细胞膜。肌细胞内有大量的肌原纤维,沿着肌纤维长轴平行分布于肌浆中。肌原纤维分成多个肌节,每个肌节由多条肌丝沿着肌原纤维的长轴平行排列而成。肌丝可分粗肌丝和细肌丝两种。粗肌丝由肌球蛋白分子组成,其构型呈长杆状,一端有豆芽状的头部;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原蛋白组成。肌动蛋白单体呈球状,每一单体上都有一个能与肌球蛋白相结合的位点,许多肌动蛋白单体连接成长链。每一条细肌丝有两条肌动蛋白单体的链相互绞合在一起,呈双螺旋状。原肌球蛋白细而长,由两条多肽链相互缠绕呈螺旋状,位于肌动蛋白的双螺旋沟内。肌原蛋白由三个球状的亚单位组成,每一条原肌球蛋白上有一组肌原蛋白。肌原蛋白中的一个亚单位与肌动蛋白结合时,其分子构型即发生变化,整个肌原蛋白的三个亚单位的位置也发生变化,和它相连的原肌球蛋白也随之发生变化。粗肌丝横桥与细肌丝结合而改变角度,导致粗、细肌丝相互嵌入的程度发生变化,使肌节缩短,肌原纤维缩短而使肌细胞发生收缩。(二)心肌

心肌主要分布于心脏,构成心房壁和心室壁的肌层。心肌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心肌纤维构成心壁的肌层,在自主神经支配下持久而有节律地舒缩,由于舒缩不受意识支配,故属不随意肌。心肌纤维呈较短的圆柱状,有不明显的横纹。肌纤维常有分支并与相邻肌纤维互相吻合,形成肌纤维网(图1-23)。网孔内有较多疏松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等。肌纤维间以闰盘为界,闰盘呈线状或阶梯状横贯心肌纤维,心肌纤维一般仅有一个核,呈卵圆形,位于中央,染色较淡。心肌纤维分为普通心肌细胞和特殊心肌细胞两种,特殊心肌细胞构成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图1-23 三种肌组织

A—平滑肌 B—横纹肌 C—心肌(三)平滑肌

平滑肌分布于消化道管、呼吸道、泌尿生殖管道及血管,构成这些器官管壁的肌层。平滑肌也是不随意肌,其纤维呈长梭形,平均长约200μm,两端尖细,中央粗,直径约6μm。细胞核呈长椭圆形或长棒形,位于细胞中央,胞质无横纹。平滑肌细胞的分布,因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异,有单个分散存在的,如分布于阴囊皮肤和小肠绒毛内的;也有聚集成束的,如竖毛肌;还有排列成层的,如中空性器官的肌层。四、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神经细胞是神经组织形态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故又称神经元,是具有长突起的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是一种多突起的细胞,分布于神经元之间,起着支持、营养、保护和绝缘作用,例如参与构成神经纤维的施万细胞等。(一)神经元

神经元是反射活动的主体,但它不能独立完成某种复杂功能活动,必须与其他组织细胞和神经元相联系。神经元以其较长的突起,与神经胶质细胞共同形成神经纤维,与其他神经元间形成突触,与其他组织之间形成神经末梢。神经元按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按突起的数量多少分为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神经元的突起分为短而多的树突和少而长的轴突(图1-24)。树突呈树枝状,具有接受刺激并将冲动传入胞体的功能。图1-24 神经元及相关结构

1—突触 2—树突 3—轴突 4—施万细胞 5—神经纤维 6—郞飞氏节(二)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是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中,由轴突和包在其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微细纤维状结构,其主要功能是传导神经冲动。神经纤维按髓鞘的有无,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两种(图1-25)。有髓神经纤维由轴突、髓鞘和神经膜构成,表面有郎飞氏结。由于髓鞘是高电阻性结构,所以传递兴奋时是在郎飞氏结之间跳跃式传递的。无髓神经纤维仅由轴突和神经膜构成,因没有髓鞘,不形成郎飞氏结,所以其传递兴奋的速度较慢。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的区别,主要在于施万细胞包围神经细胞长突起的形式不同。图1-25 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A—无髓神经纤维 B—有髓神经纤维

1—神经胶质细胞核 2—神经膜

3—轴突 4—髓鞘

神经纤维也可根据其传递兴奋的方向分为传入纤维(感觉神经纤维)、传出纤维(运动神经纤维)和联络神经纤维。传入纤维是将感受信息传递给中枢;传出纤维是将中枢的“指令”传递给效应器;联络神经纤维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不同部位之间进行信息传递。(三)突触

神经元的轴突末端分支,略膨大,与另一个神经元共同形成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它由突触前膜围成突触小结,内有线粒体和突触小泡,小泡内含神经(化学)递质。由后一个神经元形成突触后膜,其上有与化学递质相应的受体。两膜间有宽20~30 nm的突触间隙,其中有与化学递质相应的酶类(图1-26)。图1-26 突触的结构

1—突触前膜 2—突触间隙

3—突触后膜 4—突触小泡

突触传递信息时,前一个神经细胞以出胞作用的方式向突触间隙内释放小泡中的化学递质,被后一个神经细胞膜上的受体所识别,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功能的变化,传递了信息。在发生信息传递的同时,化学递质被突触间隙中的酶所分解,从而终止了信息的传递。(四)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是神经纤维的末端部分,是神经元与其他组织共同形成的接收信息或发出信息的结构。按其功能不同,可分为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感觉神经末梢(感受器)是感觉神经元的外周突与外周器官的接触点,它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在神经元上产生神经冲动;运动神经末梢(效应器)是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与肌细胞和腺细胞构成的能把神经冲动传给肌细胞和腺上皮的结构。运动终板也称神经肌肉接头,是分布于骨骼肌的效应器,其结构与突触基本相似。任务四 各种基本组织的识别一、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的识别(一)目的要求

掌握各种上皮组织的形态结构,进一步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提高镜下识别各种组织结构的能力。(二)设备材料

生物显微镜以及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的切片。(三)方法步骤

1.单层扁平上皮的识别

使用生物显微镜对动物小肠切片边缘典型部位进行观察,识别单层扁平上皮的形态结构。

低倍镜下可见小肠浆膜表面的扁平上皮细胞层呈蓝色略深的线状。高倍镜下观察该蓝色线状结构由一层扁平上皮构成,细胞彼此之间界限不清,特点是细胞的高明显小于直径。

2.单层立方上皮的识别

使用生物显微镜对动物甲状腺切片进行观察,识别单层立方上皮的形态结构。

低倍镜下可见腺实质主要由圆形或稍长的囊泡状腺泡组成,腺泡腔中含有大量红色的类胶质。高倍镜下可见腺泡壁由单层立方上皮构成,细胞彼此之间界限明显,细胞的特点是高度和宽度几乎相等,胞核圆,位于细胞中央。

3.单层柱状上皮的识别

使用生物显微镜对动物小肠切片进行观察,识别单层柱状上皮的形态结构。

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整个小肠壁由几层组织构成,可见小肠绒毛呈指状,其表面覆盖一层柱状上皮,由于材料和制片关系,有的绒毛横断呈游离状态。选择一部分切面比较正、细胞核呈单层排列的上皮进行观察。在高倍镜下可见细胞核排列紧密,细胞核呈椭圆形,蓝紫色,位于细胞基底部。细胞顶端有一层粉红色的膜状结构(纹状缘),在上皮的基底面有染成粉红色的条状结构(基膜);此外,在柱状上皮细胞之间,有散在的杯状细胞存在。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的识别

使用生物显微镜对动物气管切片进行观察,识别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的形态结构。

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整个切片的结构,管腔内表面的一层较深色的结构是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低倍镜下可见上皮细胞基底面均与较亮的基膜相连。在高倍镜下可见高低不同的柱状上皮,且上皮之间夹杂着散在的杯状细胞。上皮细胞游离缘可见“成簇”的纤毛。

5.复层扁平上皮的识别

使用生物显微镜对动物皮肤或食管横断面切片进行观察,识别复层扁平上皮的形态结构。

首先用低倍镜或肉眼观察整个切片的结构,可见上皮层游离缘相对平整,基底面与深部组织具有蜿蜒曲折的界限。在高倍镜下虽然一般不易区分上皮细胞之间的界限,但细胞核的轮廓通常都是比较清晰的。特别是可根据同层细胞核和异层细胞核之间距离的差别来分析不同层细胞的形态特征,深层细胞不仅染色较深,而且形态趋于长方形或圆形;而浅层细胞逐渐变得扁平,最后细胞核消失,细胞角化、死亡、脱落。

6.疏松结缔组织的识别

使用生物显微镜对动物疏松结缔组织铺片进行观察,识别疏松结缔组织的形态结构。

选择标本很薄的地方,用低倍镜进行观察,可以见到交叉成网的纤维与许多散在纤维之间的细胞,纤维与细胞之间为无定形基质。高倍镜下可见胶原纤维为红色粗细不等的索状结构,数量甚多,交叉排列,有的较直,有的呈波浪形。混杂在胶原纤维之间有细的蓝紫色弹性纤维,仔细观察可见其有分支,彼此交叉,在纤维之间可辨认以下几种细胞。

成纤维细胞:数量较多,细胞轮廓不明显,多数细胞只见椭圆形的细胞核,有时在细胞核外面隐约可见浅蓝紫色的细胞质。

组织细胞:细胞轮廓清楚,有圆形、椭圆形或梭形,常有短而钝的小突起,细胞质和细胞核均较成纤维细胞染色深,细胞较小,位于细胞中央,胞质中含有大小不等的蓝色颗粒。

肥大细胞:多呈椭圆形,胞质中颗粒粗大而密,紫蓝色,胞核被颗粒遮盖看不清楚。

浆细胞:细胞质呈紫红色,胞核偏于细胞一侧,紫蓝色的染色质在核内排列成车轮状,近核部位的细胞质染色略浅。

7.网状组织的识别

使用生物显微镜对动物淋巴结镀银染色切片进行观察,识别网状组织的形态结构。

在低倍镜下对切片整体情况进行观察,找到颜色较浅的部分。对切片较薄的部位进行高倍镜观察,可见交织成网的网状纤维,其上附有呈星形的网状细胞,它们之间的间隙就是淋巴窦。(四)技能考核

能识别出各种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的主要结构,能正确填写各种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的图标或图注。二、肌组织和神经组织的识别(一)目的要求

掌握各种肌组织的形态结构,进一步提高镜下识别各种组织结构特征的能力。(二)设备材料

生物显微镜以及肌组织和神经组织的切片。(三)方法步骤

1.平滑肌的识别

使用生物显微镜对平滑肌分离装片和小肠切片进行观察,识别平滑肌的形态特征。

可见单个平滑肌呈长梭形,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较粗处。而小肠的平滑肌层可分为环形排列和纵向排列两层,每层都由大量规则排列的平滑肌细胞组成,

2.横纹肌的识别

肉眼观察横纹肌纵横切玻片,上有两条组织,一条长的是横纹肌的纵切面,一条短的是横断面。低倍镜下观察肌纤维平行排列,横切面肌纤维呈圆形。高倍镜下可见肌纤维纵切面上有明暗相间的横纹,肌细胞呈长柱状,多个位于细胞边缘的细胞核。

3.心肌的识别

使用生物显微镜对心肌切片进行观察,识别心肌的形态特征。

观察心肌切片,可见心肌细胞呈短圆柱状,有分支,连接成网,有不明显的横纹。细胞有1~2个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

4.神经元的识别

使用生物显微镜对脊髓切片进行观察,识别神经元的形态特征。

以肉眼进行观察时,脊髓横断切片呈椭圆形,中央蝴蝶形区域染色较深的是灰质,周边染色较浅的是白质。

低倍镜下先进行整体观察,找到灰质后在其中找到典型的神经元包体切面,典型部位可见具有多突起和细胞核的胞体。高倍镜下可见胞体不规则,细胞核较大,且有明显的核仁,位于胞体中央。(四)技能考核

实际操作,能够识别出各种肌组织和神经细胞的形态结构,了解上述肌组织和神经组织的分布特征。项目二运动系统

[知识目标]

1.掌握全身各部名称和常用方位术语。

2.掌握全身各部骨的组成和主要结构。

3.掌握全身各部骨连结的特征。

4.掌握全身各部主要肌肉的形态结构。

[认知与解读]

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构成,骨骼包括骨和骨连结。在躯体运动中,骨是运动的杠杆,骨连结是运动的枢纽,肌肉是运动的动力。运动系统构成了宠物的基本体型,其重量为体重的70%以上,具体比例因动物种类、品种、年龄以及营养健康状况等而不同。因此,运动系统的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宠物的体型品质,而且位于皮下的一些骨的突起和肌肉,形成了某种自然的外观标志,可以在体表摸到或在一些仪器诊断时形成清晰的图像,在养护与临床实践中常用来作为确定内部器官位置、体尺测量和注射等操作的定位标志。任务一 机体各部名称和常用方位术语一、机体各部名称

为了便于说明犬、猫等四足动物的各种具体形态结构,通常将其分为头部、躯干和四肢三部分。各部分又主要以骨为基础,划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图2-1)。图2-1 犬体各部名称

1—颅部 2—面部 3—颈部 4—肩胛部 5—臂部 6—前臂部 7—腕部

8—鬐甲部 9—背部 10—胸部 11—胸骨部 12—腰部 13—腹部

14—阴茎 15—荐臀部 16—股部 17—小腿部 18—跗部 19—尾部

20—掌指部 21—跖趾部(一)头部

头部包括颅部和面部。

颅部位于颅腔周围,又可分枕部、顶部、额部、颞部、耳部和腮腺部。

面部位于口腔和鼻腔周围,又可分眼部、鼻部、咬肌部、颊部、唇部和下颌间隙等。(二)躯干

躯干包括颈部、背胸部、腰腹部、荐臀部和尾部。(三)四肢

四肢包括前肢和后肢。

前肢又分为肩胛部、臂部、前臂部和前脚部(包括腕部、掌部和指部)。

后肢又分大腿部(股部)、小腿部和后脚部(包括跗部、跖部和趾部)。二、常用方位术语

在叙述畜体器官方向位置时,以动物正常伫立姿势为标准,以互相垂直的三种不同的假想平面,即矢状面、额面和横切(断)面来确定。(一)矢状面

矢状面也称矢面,是与动物体纵轴平行并与地面垂直的切面。矢状面分为正中矢状面和侧矢面。正中矢面只有一个,位于动物体纵轴的正中线上,将动物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图2-2);侧矢面是与正中矢状面平行的切面,位于正中矢状面侧方,有很多个。靠近正中矢状面的一侧为内侧,远离正中矢面的一侧为外侧。图2-2 常用方位术语

A—正中矢状面 B—横断面 C—额面 b-b—横断面 1—前(头侧、颅侧)

2—后(尾侧) 3—躯干背侧 4—前背侧 5—后背侧 6—腹侧 7—前腹侧

8—后腹侧 9—内侧 10—外侧 11—近端 12—远端 13—四肢背侧

14—掌侧 15—跖侧(二)额面

额面又称水平面,是与地面平行并与矢状面垂直的切面。额面可以将动物体的器官分为上、下两面,上面称背侧,下面称腹侧。(三)横切面

横切面是横过动物体并与矢状面及额面垂直的切面。横切面可将器官分为前、后两部分,向前的一方称头侧(颅侧)或前面,向后的一方称尾侧或后面。(四)四肢的方位术语

四肢的前面称背侧面。前肢的后面称掌侧,后肢的后面称跖侧。四肢靠近躯干的一端称近端或上端,远离躯干的一端称远端或下端。任务二 骨骼

宠物全身骨通过骨连结形成骨骼,每一块骨都是一个复杂的器官,有一定的形态和功能。骨主要由骨组织构成,坚硬而有弹性,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具备新陈代谢及生长发育的特点,并具有改建和再生的能力。骨基质内沉积有大量的钙盐和磷酸盐,是畜体的钙磷库,参与钙和磷的代谢。一、骨和骨连结(一)骨

1.骨的类型

机体的全身骨,因位置和功能不同,形状也不一样,一般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种类型(图2-3)。图2-3 骨的类型

A—长骨 B—短骨

C—扁骨 D—不规则骨

1—骨端 2—骨干 3—外骨板

4—内骨板 5—板间层

6—棘突 7—椎体(1)长骨 长骨一般呈圆柱状,两端膨大称骨骺或骨端;中部较细,称骨体,骨体内部有骨髓腔,容纳骨髓。长骨主要分布于四肢的游离部,作用是支持体重和形成运动的杠杆,如臂骨和股骨等。(2)短骨 短骨一般呈不规则的立方形,多成群地分布于四肢的长骨之间,既结构坚固又有一定灵活性。短骨除起支持作用外,还有分散压力和缓冲振动的作用,如腕骨和跗骨。(3)扁骨 扁骨一般呈板状,主要位于头部等处,起保护作用或供大量肌肉附着,如额骨等。扁骨由致密的骨组织形成内骨板和外骨板,而由疏松的骨组织构成板间层。(4)不规则骨 不规则骨的形状不规则,一般构成机体中轴,具有支持、保护和供肌肉附着等作用,如椎骨。

2.骨的构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