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紧急维生食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4 19:30:13

点击下载

作者:王九棠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野外紧急维生食物

野外紧急维生食物试读:

记得留条回来的路

Jon Krakauer的《荒野生存》曾经深深地打动了我。

美丽而清冷的阿拉斯加,只身回归荒野的Christopher开始打不到猎物了。饥饿难耐的时候,他对照一本阿拉斯加野生植物图集,在野外找寻可以吃的东西。遗憾的是,他错误地把花形相似的野生香豌豆(黄耆属)的种子当成山岩黄耆(岩黄耆属)的种子吃下去了。当生物碱在他体内大量聚集时,他开始无力行走,逐渐虚脱……蓝天开始旋转,眼神慢慢涣散,他越来越虚弱……最后,这个有着高学历、优雅而忧郁的流浪者,孤独地死在了阿拉斯加的茫茫荒原……

对于这个令人感伤的真实故事,《纽约时报》说:“因此,无论如何记得给自己留条回来的路。”

现实生活逼迫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去亲近大自然,徒步旅游、户外摄影、野外攀爬甚至丛林冒险。当人们离都市越来越远,离危险也就越来越近,经过几千年的群居生活,现代人已经基本丧失了孤身在野外生存的能力。

每当看到这些深入野外的勇敢者,我总是忍不住想对他们说一句:记得给自己留条回来的路啊!

如果装备正常、食物充足,在野外生存并不是件太难的事。但要是遇到意外,就会面临食物耗尽的威胁。此时,如果你不能正确分辨野外哪些东西可以充饥,那将变得十分危险,尤其在你一个人远足的时候。

编写这本小册子,我试图把所认识的一些可以临时充饥的野外生物介绍给你。虽然范围很有限,但会全部配上实景拍摄的原色照片以助于你辨别,希望它能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一些帮助,哪怕你只找到了其中一种也算没有白费。当然,你也可以当它是一本休闲读物——顺便也了解一些相关常识。

野外维生基础

一、必须准备的物品

火种:涉足野外之前,我们需要带上几盒防水火柴和几个打火机,大多数情况下,最好是把获取的食物煮熟或烤焙之后再吃。除此之外,寒冷的时候我们也需要生火取暖,带上火种当然远比学燧人氏钻木取火方便得多。请谨记:火种是野外生存第一重要的物品。

假如在野外丢失或者用尽了火种,那就比较麻烦了,需要尝试用一些比较辛苦的办法取火。生火方式不外乎有摩擦生火和聚光生火两种,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1.摩擦生火。先准备好柴堆和一大把干燥易燃的枯草、树叶、纸张之类的东西(最好是揉茸)来做引火物(下同),再找两块干燥的竹片或木片,放一块在引火物上,用另一块像磨刀那样飞速摩擦它,直到渐渐焦黑溅出火星点燃引火物。

2.聚光生火。阳光充足的时候,可以用放大镜或眼镜替代品(有人试过将冰块用热手“磨”成放大镜甚至用盛满水的避孕套来替代放大镜)以及手电筒聚光碗来取火,把引火物放在光源焦点上,耐心等待它灼烧发黑以致燃起火苗。

有了火源,我们就可以烧烤捕获的猎物和煮食野菜了。

刀具:千万不能漏了刀具,最好是大一点的、功能丰富的多用途刀具。我们的爪牙和胃都已经退化,像老虎狮子那样撕咬并生吞食物已不可指望,因此刀具绝对有不可替代的功用。同时,最好能带一条两三尺长的尖头铁丝。不要钢丝,因为铁丝容易圈起来,方便携带,需要烧烤食物时,它将会派上大用场。

容器:带上一个结实的金属饭盒也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可以用来取水和煮食,还可以用来敲出尖锐的声响,给求援带来很大方便。

塑料布:如可能,带一两张薄而坚韧的大塑料布也是非常有用的,它可以用来保暖、取水甚至捕获昆虫。如果再带上几个坚韧的塑料口袋也很好,取水或者存放食物都离不开它。

盐:盐是野外不能获得的重要的生存物品,背包里必须有一小瓶子盐。我们有必要把将会面临的困难设想坏一点,假定我们会在野外生活一两周甚至更长时间,那么没盐是不行的。古人说一分盐三分力,何况盐还是百味之首,是最重要的调味品。

光源:如手电、蜡烛之类也是非常有用的,人类已渐渐不能适应黑暗。手电可以用来在夜间诱捕食物或求救,蜡烛也可以用来充当临时火源。

总之,野外生存是艰苦而残酷的,你要保证背包里有这些最基本的求生工具。二、克服心理障碍,拓宽食物源

找寻野外维生食物,有时候还必须克服一定的心理障碍,记得自己是为了生存这一目的。本书将讲述一些可以食用的昆虫。而提到吃昆虫,估计会令许多人不快,因为好多人不喜欢昆虫,怕,还有点犯恶心。但如果在野外遇到了生存的危险,两者相权取其轻,重新认识一下昆虫并取食之则是非常必要的。

昆虫其实并不可憎,如果要说吃昆虫,有史料记载的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商周时期,《礼记·内则》就有关于“蚔醢”(chí hǎi)(蚁卵酱)的记载,谓周官馈食之物。即便现在,我国仍有不少人喜欢吃昆虫,如“炒旱虾”(蝗虫)、“炸龙虱”等还是好些地方的名菜,贵州仡(gē)佬族甚至还有专门的“吃虫节”。

在农村生活过的孩子,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大都有过吃昆虫的经历,那时候烧蚱蜢、蝗虫、笋子虫来吃,味道还很香呢!

其实只要排除那一点点心理障碍,很多昆虫不仅可以吃,而且还很美味。只是需要注意,如果您并没有受到生存的威胁,最好别为贪图美味而吃诸如蜻蜓等益虫。

昆虫是节肢动物门最大的一个纲,也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纲,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数量惊人。全世界已知的昆虫种类达两百多万种,因而它们是野外生存时最容易获得的可靠食物源——“容易获得”这一条非常重要。假如我说天上的飞鸟、水里的游鱼味道很好,在野外没东西吃了可以弄些来吃,那就会招人骂了,就因为它们不容易获得。

同等重量的昆虫,能够提供比植物丰富得多的营养,这一点对于野外生存至关重要。常见的可食用昆虫多达好几百种,我们挑一些异味少、味道好的介绍一下吧。

在野外,除了昆虫以外,还有许多小型动物是重要的食物来源,它们同样属于分布广并且容易获得的食物源。

只要我们不是身陷沙漠,总是会看到大量的绿色植物。和动物相比,植物可靠得多,当然,这里指的是它们不会“跑”。

植物也有不可靠的地方,那就是好多植物虽然长得像,但“脾气”却相差很远,即便是同科属植物,也可能存在有毒无毒的区别。《荒野生存》中被Christopher误食的黄耆属野生香豌豆种子(有毒)和岩黄耆属山岩黄耆种子(无毒)的外观区别仅在于前者有细小的横纹,而后者没有。

再如蘑菇,有毒的很多,它们对于不熟悉野生蘑菇的人来讲,非常不容易区分。在野外,千万不能采食陌生的蘑菇,本书也不打算介绍它们。三、积累经验、正确判断

野外生存,由于环境的陌生和威胁的未知,我们首先应设法保证自身的安全。因此,对食物而言,最重要的还不是如何取得,而是如何判断陌生物种是否有毒。即便是如本书所介绍的几十种食物,虽然已经历了前人长时间的验证,但出于对其生长环境的未知以及物种变异的未知,也不可大量食用,恐会引起不适。

取食陌生的东西,千万要慎之又慎。昆虫和小动物还略好一些,陌生的野生植物最好不要食用,在非得取食的情况下,必须先对它是否有毒作出一些简单判别。对于陌生植物可否食用的判别,这里介绍几条常用的简单方法,希望对您的野外生存有些帮助。

根据颜色判断:颜色鲜艳奇特的(比如具有鲜艳的色斑和条纹)可能有毒,尤其对于具有亮红色表皮的植物要特别小心,比如有毒的野大黄。

根据气味判断:气味奇特,如辛辣、刺鼻、恶臭、呛人的植物一般有毒,尤其是闻了之后有头晕、恶心感觉的千万不可食用。

根据汁液判断:掐断茎叶后流出来的汁液是无色的或淡绿的,则无毒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流出来的汁液是黏稠的有色浆液则要特别小心;尤其是黄色乳状或者是接触空气就会变色的汁液,有毒的可能性极大。如果需要进一步确认,可将植物汁液像使用香水那样,抹少许在肢体敏感部位如腕内侧,停顿一两分钟,如果有明显的刺激性甚至刺痛红肿现象则千万不可食用。对于野果类,可以先用舌尖或者唇沿轻轻舔一下,如果有辛辣、麻木、烧灼等刺激感,需要赶紧吐掉,有条件时,还应该漱口。

根据汤水判断:如果汤水起泡沫(略摇晃几下)则说明植物含有皂甙类物质,不可食用。

椿象

“皇帝吃鹿茸,老百姓吃打屁虫”。“打屁虫”(又叫九香虫),就是椿象的一种,它的确是可以吃的,四川阆中、南部一带,老百姓把它炒着吃,不仅很香,据药典记载还可以壮阳。

椿象属半翅目昆虫,常见的蝽总科昆虫基本上都可以吃,我国已知的有500多种,来源十分丰富。常见的如菜蝽象、茶翅蝽、褐缘蝽等均可放心食用——鸟都能吃,人也能吃,它们数量众多,四季都有,不怕找不到。

好些常见椿象个体较大,大的有指甲盖大小,捕捉容易,椿象的反应不是很机敏,起飞慢——似乎半翅目昆虫都是这样。捉到之后,可先用塑料袋装上,待有了足够数量,浇入热水给它“洗澡除臭”,让它们把“屁”放完便不会再臭。再加入更高温度的水,系上袋口闷一会儿,椿象就都死了。

野外炒椿象,略微放些盐即可,如果你嫌整只的虫吃起来有心理障碍,还可以把它焙干之后研碎,粉末状的总可以了吧。珀蝽正在产卵的椿象

后面讲述的昆虫大多可以焙干之后研碎再吃,如果你实在吃不下去却又非吃不可的话,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只是这样会比较费火、费时间。九香虫

蚱蝉

蚱蝉,也就是知了,黑色,有4~5 cm,且体型宽大,够吃一嘴的了。蚱蝉蝉的若虫

这家伙经常在仲夏大发声,山林中的树枝上一串串都是,咶(guō)噪得人心烦。这时捕捉最容易,可用带叶的枝条扑打,弄多了还可以炒好装起来留作余粮。

炒吃蚱蝉时,需要撕掉它的两对翅膀和六只足(几乎所有的昆虫都有两对翅、六只足),蚱蝉足上有毛刺,吃下去有碍消化,并且扎扎蓬蓬的口感也不好。

在野外能弄到大量的蚱蝉,炒得焦香后味道也非常好,算是美事一桩。事实上,不仅是野外,平时能弄一盘,也是佐酒的好菜!

其实最好吃的应该是蝉的若虫(还没有羽化的幼虫),云南某些地方还有蝉的若虫出售,是哈尼族传统美食之一。蝉若虫的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含量极高,一旦得到,请不要拒绝食用。蚱蝉

蜻蜓

蜻蜓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蜻蜓目下面也是种类繁多,有15个科。我们不搞昆虫研究,暂不用分得很细,挑体型大的说吧。

蜻蜓里面,论肥美估计要算常见春蜓,最大的体长可以超过10 cm,小时候可没少玩儿。蜻蜓的飞行能力极强,速度又快,要捕捉得有些方法,最好是在早晨露水未尽时,歇栖了一晚的蜻蜓身上和翅膀会有比较多的凝露,这时它们行动会减少很多,飞行速度也大不如常。看到有停栖的,可以直接用树枝打翻,甚至可以徒手捉——从后面,两个指头慢慢伸过去捏住它尾巴。

生吃蜻蜓味道也很不错,略有咸味,但仍需要去掉翅膀和头足。炒食当然更妙,也更放心。蜻蜓的稚虫水趸(dǔn)也是可以吃的,许多地方当它是美味。纹蓝小蜻大团扇春蜓灰蜻

蝗虫

蝗若虫

蝗虫既叫蚱蜢,又叫蚂蚱,古书也称之为“旱虾”,足见其不但可以吃,味道还很不错。

本书所说的蝗虫,是蝗总科的统称,在我国已知的有1000多种,分属8个科。可以简单地将蝗虫分为飞蝗和土蝗:善于成群飞翔的称飞蝗,常见的有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3个亚种;其他的就统称土蝗了。

蝗虫的个体较大,5~6 cm比较常见,还有更大的——一种在四川农村叫油蚱蜢的,绿翅红衣,飞起来哗哗作响,小时候喜欢逮来烧着吃,它的一对大脚可以将人抓疼。另外,还有尖头蝗,也是可以吃的,有的尖头蝗的体型也很长。

初中英语有篇关于蝗虫成灾的课文,描述成群的蝗虫像乌云一样扑来。我虽然没遇到这种状况,但也见过漫山遍野的蝗虫扑跳飞行的情景。在野外如能遇到这种情况,那就不用担心食粮了,折根带着叶子的大树丫,不多久就能扑打一口袋。

吃蝗虫之前,照例要撕去它的翅膀和带硬刺的小腿,如果数量多还可以把虫首摘去,不论是放盐炒着吃还是用铁丝穿来烧着吃,都很美味!棉蝗

螽斯

螽(zhōng)斯属于直翅目,体型较大,类似于蝗虫。蝈蝈种类也不少,我国已知的就有200多种。螽斯喜欢栖息在灌木或草丛间,也有栖息在树洞里和石头下的。雄虫没事的时候就把翅膀摩擦得“呱呱呱”的,旧时有人喜欢编个笼子来把它养着听声儿。螽斯若虫螽斯

在野外,听螽斯悦耳的叫声,便可以循声找到它。螽斯的跳跃能力很强,仍建议用树枝扑打,徒手不容易捉住,有时就算捉住了它一条腿,它也会毫不犹豫地弃腿逃逸。

螽斯和蝗虫一样,也是秋季最多最肥,多的时候自然就更容易捕获。螽斯也适宜用铁丝穿起来烧着吃。

蝼蛄

蝼蛄(lóu gū)即土狗,是直翅目蝼蛄科60多种昆虫的统称。

蝼蛄喜欢在湿土中生活,两只前足进化为一对粗壮的挖掘器,以利于它打洞钻土。春耕时候常见到土狗在新翻出来的泥地里乱跑,捉在手里能感觉它的两只前足强劲有力。它不但能往前钻,还能快速地往后退。

蝼蛄属于夜间活动的昆虫,有很强的趋光性,宜于夜间用灯光诱捕。春季到秋季均可在湿润的野地里诱捕,把小手电放在地上,不多久就会有成群结队的蝼蛄前来报到,直接手捉就可以,蝼蛄善游泳不善飞行,是很容易捕捉的。

蝼蛄的成虫体型比较大,常见的有3~4 cm。烧沸水烫死后去除短翅和头足即可炒食。蝼蛄成虫蝼蛄头部特写

螳螂

老家把螳螂叫“香猴三儿”,幼时捉住螳螂会特意点一炷香让它爬,看它挥着两把大刀去砍香头取乐。

螳螂体态修长,属于大中型昆虫,生性凶猛好斗。我曾经拍到过螳螂撕咬个头与自己差不多大的尖头蝗,也见过大螳螂吃小螳螂。但当我在Discovery节目中看到雌螳螂一边和雄螳螂交尾一边回头吃掉雄螳螂和螳螂捕食小蛇和老鼠时,不禁大跌眼镜!这家伙也太凶残了吧!

我国常见的螳螂多为绿色的大刀螳螂,也有褐色和花斑色的。通常不容易发现成群结队的螳螂,因此,螳螂基本上都是一只一只地捕获。捕食螳螂时,不仅要去掉头、翅、足,还需要剖开腹部,剔除它体内寄生的铁线虫之后才能炒食。形形色色的螳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