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国内外经济均衡的财政政策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4 21:13:42

点击下载

作者:夏晶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促进中国内外经济均衡的财政政策研究

促进中国内外经济均衡的财政政策研究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促进中国内外经济均衡的财政政策研究作者:夏晶排版:昀赛出版社:新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5-01ISBN:9787516616680本书由新华出版社 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摘 要

在开放经济环境下,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国民经济的均衡,包括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逐渐融入世界经济过程中,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内外经济失衡问题。内部经济失衡表现为投资增长过快,储蓄过剩,而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严重不足;外部失衡表现为“双顺差”(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与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内外失衡不仅损害了国内居民的社会福利,而且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内外经济失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具有相关性:一方面,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内部经济失衡会传导至外部经济,引起外部失衡。反过来,外部经济失衡也会激化内部失衡。另一方面,二者亦具有冲突性。在某些情形下,试图改变内部均衡状态的宏观经济政策会加剧外部失衡,反之亦然。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的投资过旺、消费不足和国际收支顺差过大等问题,是内外经济失衡的主要体现,也暴露了宏观经济政策在实现经济均衡上的制度性缺陷。根据内外失衡的关联性,以及在比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汇率政策实施效果的基础上,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到财政政策上,通过财政政策的优化来扭转内部经济失衡的趋势,再利用内外经济的关联关系,逐步传导至外部经济,并最终实现内外经济的总体均衡。

本文基于开放经济背景,以公共经济理论为基础,根据国际贸易、货币金融等相关学科理论,采用均衡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分析方法进行具体阐述。除导论外,相关内容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对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内涵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以社会再生产理论、吸收理论和双缺口模型为理论基础,对内外经济均衡的对立统一关系进行分析。对财政政策影响内外均衡的传导机制进行归纳;第二章对影响内外均衡的宏观政策效力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财政政策具有比较优势,从而将研究重点落入财政政策中来;第三章是中国内外经济失衡演变路径与现状分析。本章回顾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内外经济失衡的演进过程,对财政政策和其他宏观调控政策在治理经济失衡中的政策内容和效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论,剖析了内外经济失衡的深层次原因,并从国际产业调整、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与宏观政策等视角考察了中国内外经济失衡问题;第四章是内外失衡与财政政策的实证分析,包括经济失衡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和财政政策对内外均衡的影响两个方面,从而论证了上述理论部分的分析结论;第五章是国际经验与借鉴。选取了美国、日本和其他东亚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国家在调节经济失衡的具体做法进行总结,并指出中国在实现经济均衡过程中应借鉴吸取的经验教训;第六章是对策研究,分别对实现经济均衡的思路、目标与原则进行分析,并对如何进一步改革完善财政政策及其他配套措施,以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内外失衡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本文认为,造成中国内外经济失衡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货币体制缺陷等外部因素,又有国内传统经济发展赶超战略、经济发展方式等内在因素;既有制度、体制等长期因素,又有宏观经济政策不协调等短期因素。因此,本文提出治理中国内外经济失衡的总体思路:短期内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提高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在长期则要深化公共财政体制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括配套以政治体制改革,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由于中国内外经济失衡程度的严重性和问题的紧迫性,寄希望于长期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来根本上实现经济均衡并不现实,在短期内需要有所作为。本文以财政政策为切入点,通过财政政策的深入改革来追求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这些改革措施包括:①构建公共财政体系,增长民生支出比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②合理收取“资源租”,增加国有利润“分红”比例;③调整税收结构,实行“结构性减税”;④通过市场化改革,征收环境保护税等方式纠正生产要素价格扭曲;⑤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财政税收优惠;⑥调整关税和出口退税政策,适时开征托宾税等。

在充分利用财政政策手段的过程中,也注意到配合其他形式的政策措施,如政治体制、收入分配制度、法律体系、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等。具体措施包括改变“唯GDP论”的官员政绩考核方式、建立“廉价政府”、提高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努力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完善保护劳动者的法律制度、落实《反垄断法》,鼓励市场竞争、深化货币体制改革,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的灵活性等。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运用,多管齐下,实现对中国内外经济失衡的标本兼治。

关键词:内部均衡;投资;消费;外部均衡;财政政策Abstract

In the open economy, one of the basic goals of macro-eco-nomic control is to realize economic internal and external balance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economic imbalances. On one hand, the two are mutual influence and mutual transformation, which mean that they have internal consistency. Internal economic imbalances will be conductive to the external economy and lead to external economic imbalances; and external imbalances will become acute internal imbalanc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two also have conflict. In some cases, trying to change the internal equilibrium state macroeconomic policies will aggravate the external imbalances, and vice vers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e process of gradually integrate into the world economy, China is also facing increasingly serious internal and external economic imbalances. Internal imbalance shows that savings surplus, overheated investment but consumption, especially residents' consumption is seriously insufficient; External imbalance shows that current account and capital project "double surplus" and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increase dramatically. Among them, the internal imbalance is the main; the external unbalance is only external performance of internal basic economic imbalances; At the same time, external imbalances in turn increased internal imbalances. Internal and external economic imbalances not only damage the domestic residents' economic welfare, and restricted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hina' s economy fundamentally.

The problems of China's macro economic operation, such as excess investment, consumption shortage and huge international payment surplus, is the main reflec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economic imbalances, and also exposed the institutional defect of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to realize economic equilibrium.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imbalance, and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implementation effect about fiscal policy, monetary policy and exchange rate policy,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fiscal policy, try to correct the internal economic imbalances through the reform of the fiscal policy, and then thr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economic, gradually conduction to external economy, and finally achiev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conomic general balance.

This paper put open economy a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make the public economic theory as the foundation,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monetary and financial and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 theory, mainly using the equilibrium analysis, system analysis, combined with empirical analysis and normative analysis,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tal analysis and structure analysis to elaborate concrete.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the content structure arrangement are as follow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balance's connotation and its carding history; With the social reproduction theory, absorption theory and“double gap” model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this part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economic balance, and induce the conduction mechanism of fiscal policy to internal and external economic balance; The second part i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acro policy effectiveness to influenc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balance, and concluded that fiscal policy ha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so the research emphasis fall into fiscal policy; The third part is the analysi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equilibrium and fiscal policy. This section review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China's economic imbalance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makes systematic evaluation content and effect of fiscal policy and other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policy to solve economic imbalances, and state the deep reasons to caus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conomic imbalance, and inspects China's internal and external economic imbalance through the surpassing strategy, tradi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and macro policy perspective; The fourth part i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imbalances and financial policy, including the influence of economic imbalances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influence of fiscal policy o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quilibrium, so as to prove the conclusion of the part of theory analysis; The fifth part is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This part select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other east Asian countr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ummarize these countries' practice in the adjustment of the economic imbalances, and points out the reference and the lessons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economic equilibrium should be used for learned; The sixth part is the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to state the idea, the goal and principles to achieve economic equilibrium respectively, and illustrated how to further perfect the reform of fiscal policy and other supporting measures,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solve China's internal and external imbalances in detail.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reason to cause China's internal and external economy imbalances is complex, which both has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defects, and has internal factors such as domestic tradi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etc; Both has the long-term factors such as system factors, and has the short-term factors such as mac-ro-economic policy. Therefo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general thought to solve China's internal and external economy imbalances: in the short term, we should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polic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cientific of macro economic control. In the long term, we should to deepen the public finance system and the reform of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improve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even accompanied by reform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so as to realize the fundamental change of economic growth mode.

Because of the seriousness and urgency of China's economic imbalances problems, the hope to realize fundamental economic balance by the long- term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reform is not reality, we need do something in the short term. Based on fiscal policy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we pursue the realiz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economy balances through the fiscal policy's reform. These reform measures include: 1.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finance system,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 expenditure, perfec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2. charge "resource rent" reasonable and realize the state-owned profits "bonus"; 3. Adjust tax structure, implementation of "structural tax reduction"; 4. corrective factor price distortion through the market-oriented reform, colle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ax etc; 5. Strengthen the fiscal and tax revenue preferential to enterpris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6. Adjust tariffs and export tax rebate policy, collect the“Tobin tax"timely, etc.

In the process of full use of fiscal policy, the paper also pay attention to cooperate with other forms of policy measures, such as political system,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legal system, the monetary policy and exchange rate policy, etc. The concrete measures include change the "GDP first" officials achievements assessment method, establishing "cheap govern ment", improve residents' salary income, increasing property income, try to narrow the income gap of residents, perfect the legal system to protect workers, implement the anti- monopoly law, encourage the market competition,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avings to investment and improve the RMB exchange rat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enhance the mobility of exchange rate.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these measures, we can realize both symptoms and root causes of China's internal and external economy imbalances.

Key Words: internal balance; Investment; Consumption; External balance; Fiscal policy导论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一)研究背景

在经济学理论教科书及经济增长实践中,各国孜孜以求的经济目标主要有四个: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步入快速增长通道、物价大体保持稳定、劳动就业率也在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国际收支失衡日趋严重,出现了“双顺差”(经常项目顺差、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为特征的外部失衡。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越来越尖锐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如投资率和储蓄率过高,消费严重不足等,此处称之为“内部失衡”。以“双顺差”为特征的外部失衡与以投资、储蓄、消费结构失调为特征的内部失衡是目前经济平稳运行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亟待学界进行深入研究。

从我国经济均衡性发展历程来看,在建国后的较长时期,国民经济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对外贸易发展滞后,宏观调控关注的是经济快速增长下的内部均衡,追求的是高就业率、物价稳定,产业结构协调等。对外部均衡问题并未引起重视。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面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明显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这种“中国奇迹”的产生得益于改革开放,改革打破了传统体制的束缚,通过制度创新激发了中国经济的活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原动力;开放使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发挥中国比较优势,与外部世界进行资源、技术和商品的交换,从而为中国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融入全球经济进程进一步加快,得益于丰富且成本低廉的人力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日趋完善的法制环境,中国成为国际制造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快速增加,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伴随着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内忧外患也日益凸显,突出的表现为长期、严重的内外经济失衡。就国内经济而言,经济高增长背后隐藏着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如储蓄率过高、国内消费的体制性压抑、投资率高但效率低下、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等。就外部经济而言,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中国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并伴随着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持续扩大和外汇储备规模的急剧增加。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一国经济出现失衡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特征是,美国存在经常账户逆差、对外债台高垒,而石油输出国、中国以及亚洲其他主要新兴经济体持有大量贸易顺差。之所以会出现全球性经济失衡,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储蓄消费文化、宏观政策等密切相关。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影响,可能会在某些条件下出现内外经济向不同的方向变化,产生相互矛盾的情况。经济失衡的局面虽然从短期看是宏观经济运行的“常态”,但长期的、大幅度的经济失衡有悖于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特别在当前的我国,在追求经济增长质量和结构优化的“新常态”下,经济的内外失衡给国民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伤害。在内导致产业结构恶化、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在外承受着国际贸易摩擦争端和巨额外汇储备汇兑损失风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无疑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内外经济失衡的出现暴露出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缺陷。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货物贸易国,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内外失衡对国民经济的负面冲击,从全球经济失衡的宏观视野分析中国内外失衡的深层次原因,借鉴国外治理经济失衡的先进经验,立足于我国具体国情,加快研究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在治理经济失衡的作用机制、目标定位,以求中国内外均衡的最终实现。(二)研究意义

经济均衡是西方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均衡分析法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经济学作为一门经世致用的社会科学在创建伊始,人们就普遍认识到,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而且这种帕累托最优处于稳定性均衡状态。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均衡永远是相对的、短暂的、非常态的,失衡才是绝对的、永恒的、常态的。经济的绝对均衡只是一种理想的运行状态,现实经济中并不存在。即使是这样,对经济均衡的分析仍然是有意义的,一方面,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参照系,指出了我们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另一方面,现实中,经济的非均衡虽然普遍存在,但不同国家经济失衡程度和性质有很大差别,如果一国内外经济失衡持久、大幅度的超过合理的限度,将会制约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甚至诱发经济危机。因此,研究分析经济均衡、分析非均衡偏离程度,为完善宏观调控提供了理论与现实意义。

同样,根据唯物辩证法,内因决定外因。在内外失衡的主次关系中,内部失衡是主要的,内部失衡决定着外部失衡。外部失衡是内部失衡的外在表现,是内部失衡在外部经济的延伸和发展。这就提醒我们,在解决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问题上,要以解决内部失衡为突破口,通过内部经济均衡的实现联系的解决外部经济失衡问题。事实证明,“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内外均衡治理方式是很难奏效的,这在我国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并未带来相应国际收支顺差减少的事实中得以证明。由于受到蒙代尔政策指派原则所指出“指派财政政策用于治理内部失衡、指派货币政策用于治理外部失衡”论断的影响(蒙代尔,2003),目前国内对财政政策解决外部失衡问题关注较少,更多是从金融、贸易、汇率等角度分析外部失衡的原因,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应该认识到,蒙代尔政策指派原则隐含着一系列前提条件,如价格弹性充足、货币传导机制的灵敏性、研究对象为小国型的开放经济等。因此该理论更多适用于市场经济较为成熟的小型经济体,针对中国则不能简单套用。一方面,货币政策在我国外部失衡中的运用受到强制售汇制、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因素掣肘,抑制了其效能的发挥。另一方面,我国外部失衡主要表现为“双顺差”,但其根源在于内部失衡。而财政政策对纠正内部失衡效果甚佳,这也赋予了财政政策治理外部失衡的任务。

在当前中国内外经济失衡状况持续恶化,其他宏观经济政策调节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有关财政政策对内外失衡影响与传导机制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本文选择内外失衡背景下的财政政策为研究对象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系统梳理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理论,深入分析内外失衡的内在联系,探讨财政政策及其它宏观经济政策在实现内外均衡中的作用机制和效应,阐述改革开放后内外均衡的变化轨迹及财政政策调节效果,并提出实现内外均衡的财政政策调整目标与方向,以更好的发挥财政政策的调节作用,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内外经济失衡问题。二、文献述评

中国的内外经济失衡问题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而逐渐凸现的。目前,关于中国经济内外均衡问题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多数从货币政策、外贸体制、汇率和流动性等视角进行分析,立足于中国财政政策研究内外均衡问题的相关文献甚少。本部分拟从内外经济失衡的表现、原因、影响和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改革措施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成果进行梳理和综述。(一)中国内外失衡相互关系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1.内外失衡相关性分析

目前,中国内外经济同时陷入失衡困境绝不是偶然的,它有其内在的逻辑因果关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其内因来决定的,外部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失衡,内部失衡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外部失衡亦反作用于内部失衡。

目前关于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研究中,多以定性分析为主,以定量分析为辅。陈乐一、邵成芳(2008)认为,从内部失衡影响外部失衡的传导机制来看,由于消费率偏低,同时,高投资导致的高产出,使多余的供给更加向海外市场倾斜,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从外部失衡影响内部失衡的传导机制来看:第一,外贸顺差改善了国内外贸部门的经济效益,并带来国内消费水平的相应增加。同时,外贸顺差使得企业产生产品在海外市场畅销的乐观预期,从而引起国内投资的增加。第二,持续国际收支顺差带来外汇储备的增加,本币面临升值压力。为了缓解这一压力,中央银行需要释放基础货币买入外汇进行对冲,而基础货币的投放数量又以乘数效应予以放大,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诱发通货膨胀。郭树清(2004)认为,外部失衡本质上是国内经济失衡的外在反映,外部经济失衡取决于国内失衡,外部失衡亦会反作用于国内失衡。姜巍(2006)也得出了与郭树清类似的结论,并且指出,内外均衡之间的关联强度取决于国内经济体系的运行状态。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2007)则认为,虽然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但何为因何为果不能妄下结论,并不是简单的储蓄投资差额以及产能过剩导致了贸易顺差。

2.内外失衡对国民经济影响分析

内外失衡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包括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两方面。在内部失衡对经济的影响方面,王晓杰、赵俊燕(2009)认为当前内部失衡主要表现为投资过剩而消费不足,这直接导致两个后果:一是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进一步升高,对外风险增大;二是投资和消费失衡陷入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低消费率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更加严重,进一步拉低投资回报率。为了获得预期利润,投资者不得不追加投资,必然将扩大供需缺口。这就形成了中国的投资悖论:一方面,企业普遍存在着生产能力的过剩,社会上缺乏有效需求实现其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大量新的投资仍在产生。在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过度投资使得投资效益不断降低,并带来银行不良资产的不断增加。

在外部失衡对经济的影响方面,昌忠泽、王俊(2008)认为,持续的大量顺差意味着出口大于进口,这对于劳动生产率不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的中国来说,意味着对国内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肖崎(2006)认为中国目前的这种“双顺差”格局违背了一般的均衡原理,是一种由政府强制实行的“特殊均衡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制度成本,主要表现在:出口导向型经济持续,外贸依存度不断攀高;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外汇缩水风险加大;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挑战,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地区和部门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等。陈新平(2006)认为,持续的贸易顺差,已引起了众多的国际贸易摩擦,恶化了对外贸易环境。此外,庞大的外汇储备也意味着巨大的机会成本与资产减值风险。在外汇储备机会成本的测算方面,海勒(Heller,1966)认为,持有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是该储备用于国内生产性投资的收益与国际储备资产收益的差额。巴罗·艾奇格林(Barry Eichengreen,2004)测算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收益率的历史平均水平是10.31%,而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收益率平均仅有4.75%,持有美国权益性资本的收益率仅3%。布拉德·塞策(Brad Setser,2006)推测中国外汇储备中大概有70%为美元资产,假定投入到美国的储备资产都采取权益性资本的形式,估算出中国外汇储备每年的机会成本高达840亿美元。(二)内外失衡的原因研究

我国内外经济失衡有着深刻的体制性、发展性及阶段性特征,针对日益严重的内外经济失衡现象,国内外众多学者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形成多种学说和观点。

从内部失衡的原因分析来看,有“储蓄过度论”、“投资结构失衡论”和“转轨体制性约束论”等观点。樊纲等(2010)认为,外部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失衡,而内部失衡是由于中国国民经济中的投资—储蓄缺口或者说是高储蓄带来的。在中国储蓄结构方面,居民储蓄所占比重下降,政府储蓄保持相对稳定,企业储蓄比重上升。对企业来说,资源价格上涨、垄断利润提高与国企不分红使得企业未分配收入大幅增长,从而造成企业储蓄比重的上升。因此他得出结论:居民可支配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下降,而企业收入比重不断上升,这才是导致我国投资过热、持续贸易顺差的根本原因。哈继铭(2006)认为,中国内部失衡主要表现为高储蓄率。而储蓄率过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及过度市场化改革密切相关。人口老龄化迫使个人加大储蓄,以应付未来退休后的支出需要;市场化改革使教育、医疗和住房价格上涨,同时政府将其支付义务更多转嫁给个人,个人出于谨慎性动机不得不加大储蓄力度,以应付这些日后大额支付需要。从投资结构来看,章和杰、陈威吏(2007)认为,国内资本过多投向于盈利性企业,特别是制造业等行业。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资本在这些行业中的边际生产率极低,接近于零甚至为负;而在资本边际生产率较高的社会公益服务领域(医疗、教育等),却存在明显的投资不足,导致投资配置失衡,效益低下。吕炜、曾芸(2009)认为,中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内部失衡问题,其实质是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体制性现象,而非市场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现象。在转轨体制约束下,结构性问题成为市场机制运行的直接制约因素,并由此对公共财政的职能提出新的要求,即如何改变中国目前的需求结构,以缓解对外的依赖程度,实现经济内外均衡发展。

从外部失衡的原因分析来看,相关理论观点较多,主流的有“发展阶段论”、“生产率提高论”、“要素价格扭曲论”及“国内失衡论”等。“发展阶段论”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双顺差的长期存在。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就开始大规模引进外资,特别是直接投资。而国内购买能力并未同步发展,导致这些投资所产生的产品多流向国外,导致经常贸易顺差。斯温森(Swenson,2009)研究表明,中国在2002—2007年期间出口贸易额中“三资企业”占比为65%。因此,分析中国经常项目持续顺差的原因时,需要考虑在中国的外资企业、FDI流入和加工贸易等因素。江小涓(2003)通过实证分析认为,FDI流入对扩大中国出口规模和提升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均有突出贡献。邱立成(1999)认为,战后FDI与国际贸易在总体上互补性大于替代性,FDI的增长带动了国际贸易的扩大。“生产率提高论”认为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增强了出口竞争力。由于中国改革红利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带来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反映在对外贸易中为出口竞争力上升,出口迅速增长,并因进口替代效应导致进口增长相对较慢。对该观点许多学者也进行了论证,刘、宋和罗米丽(Liu,Song& Romilly,1997)对中国1983年到1995年数据,发现实际GNP与进出口总额之间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任燕松(2003)发现,中国名义劳动生产率与初级产品出口有长期协整关系,与工业制成品出口不存在协整关系。胡兵、乔晶(2006)同时运用LA-VAR模型,在4变量系统内考察了中国对外贸易、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论表明在1978—2003年间,中国进出口之间、出口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均存在正向的相互影响。但是,该理论也遭到其他学者的质疑并提出一些反证,如克鲁格曼(Krugman,1997)、杨全发和舒元(1998)、沈程翔(1999)、孙焱林(2000)等。“要素价格扭曲论”认为,一国出现的各种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能源和环境等)成本过低,导致出口商品的竞争力虚高。佩奇格(Pethig,1976)、Palmer,Oates and Pottery(1995)、Porter and Linde(1995)等人认为更严厉的环境管制会成为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问题的新约束,更多约束只能导致更低出口。董斌昌等(2006)通过建立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对1978—2004年中国出口贸易和能源消费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能源消费对于中国对外出口有着重要影响,其弹性值为1.315。“国内失衡论”认为,国内经济失衡,储蓄过高,消费过低,导致储蓄过大,外部顺差过大。即储蓄消费失衡才是造成中国外部失衡的根本原因。樊纲(2007)认为,在分析国际收支问题时要从国内外两方面来思考,要把外部失衡和内部失衡结合考虑。中国内部失衡问题,如资源利用率低,投资率高,劳动力成本低,收入差距拉大等,都跟外部失衡是相关的,只有解决好这些内部问题,外部问题才可以得到根本上的化解。刘华(2006)和王远鸿(2009)认为,中国对外贸易长期顺差与中国的高储蓄率和内需不足密切相关,储蓄和投资失衡是中国外部失衡的经济根源。何泽荣(1998)等认为,中国经济的内部失衡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内需中存在的投资与消费的失衡问题。余永定(2006)认为,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差距使得中国保持了持续的顺差,并认为中国通过出口去维持一些富国的消费,是一种资源的错误配置。对中国来说,继续保持贸易顺差是必须要改变的,因为这是不可持续的,这样的全球失衡也是不可持续的。祝丹涛(2007)认为,中国目前的贸易顺差其实是“人口红利”期为应付未来“养老”而在海外积攒的储蓄,在老龄化全面到来后,这些海外储蓄还会通过贸易逆差被用掉。

关于外部失衡的相关学说还有“本币低估论”(Brada,1993;巴曙松等,2007)、“贸易限制论”(James Harding,1997;周世俭,2006)和“美元本位论”(Dooley and Garber,2003;理查德·库珀,2007)等,由于篇幅所限,此处不再一一论述。(三)内外失衡与宏观调控政策搭配理论

1.内外失衡下的宏观政策搭配理论研究

1951年,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ames Meade)首次较完整、较系统的提出了内外均衡关系理论。他指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两个:内部经济均衡与外部经济均衡。要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可以选择的政策手段有三种:①支出调整政策,即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前者是指财政部门为了影响国内总支出,而促成政府收入、支出或转移支付额的变化。后者是指银行体系通过放松或限制货币供给量或资本借贷条件,而促成资本资金借贷条件的变化;②价格调整政策,主要包括货币工资率和汇率的调整政策;③直接控制,包括金融控制和商业控制。金融控制包括了外汇管制、多重汇率等控制,商业控制包括数量管制、关税配额和国家对国际贸易的垄断。一般而言,内外均衡目标相互矛盾,要兼顾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需要用政策搭配的方法来解决。如果单独使用支出调整政策,有可能造成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冲突,这就是所谓的米德冲突(Meade's Conflict)。例如,在经济繁荣时期,一国处于国际贸易顺差时,为了实现外部均衡,减少国际收支顺差,应该实现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增加内需;而为了实现内部均衡,抑制过热的经济,又应该采取收缩性财政政策,以收缩国内支出,从而陷入政策的两难境地。

在米德提出内外均衡的概念并表述其观点以后,许多后来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1968)分析了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政策工具的比较优势原理,提出了“蒙代尔政策指派法则”(Mundell Assignment Rule)。他指出,在固定汇率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均属支出调整政策类型,但实质上是两种独立的政策工具,只要适当的搭配使用,是可以同时实现内外均衡的。在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内外失衡时,财政政策对应于内部均衡,货币政策对应于外部均衡目标的实现。

米德、蒙代尔等经济学家的研究主要是以固定汇率制度为背景,探讨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20世纪70年代,以固定汇率制度为标志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取而代之的是浮动汇率制度。特别是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国际资本开始大规模跨国流动,一国经济政策更易受到他国经济形势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外部均衡目标也从保持国际收支均衡演变为汇率稳定和协调国家间宏观调控政策,政策搭配理论有了新的发展。Richard Cooper(1968)提出了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他指出,在各国经济依存性日益加深的情况下,针对某项目标的经济政策,会对他国产生溢出效应,并对本国国民经济产生反馈效应,从而影响原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因而国际间的政策协调十分重要。此外,Dornbusch(1979)等通过引入博弈论分析国家间的经济政策策略,McKinnon(1973)、Krugman(1979)等则提出了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具体方案或机制。

2.中国内外失衡背景下的宏观政策搭配实践研究

关于内外失衡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工具的搭配问题上,而对内外失衡问题本身及特定宏观调控政策作用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从中国经济失衡情况来看,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内外经济的同时失衡且日益严重,国内外众多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论和模型,对中国经济失衡背景下的宏观政策搭配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相关研究大体可以分以下两类。

第一类文献针对中国内外失衡并存的现状,综合运用财政、货币等宏观调控政策搭配对中国内外失衡同时进行调控。蔡思复(2003)运用“三缺口模型”对中国内外失衡进行分析,认为可以侧重用货币政策来调节储蓄投资缺口,以财政政策来调控财政收支缺口,以汇率政策来侧重调节国际收支缺口。刘溶沧(2001)认为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经济体制和经济机制的转换,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财政、货币政策各自功能的发挥及二者的协调配合,既有赖于障碍的逐步消除,特别是取决于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同时其本身又是消除这些障碍、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重要手段。林毅夫(2006)认为,在中国具体国情下,要治理内外失衡,宏观政策应该更多依靠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其理由有三:第一,中国财政状况良好,扩张性财政政策尚有较大的操作空间。第二,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将导致利息率水平的上升而非下降,因而,同扩张性货币政策相比,较为有利于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第三,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针对性,可以更为直接的用于改善中国当前失衡的经济结构。

第二类文献主要侧重对中国内部失衡的研究,集中于运用政策搭配来解决中国经济高储蓄、低消费和高投资为特征的内部失衡。高路易(Kuijs,2006)认为中国的高储蓄(政府、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特殊的政策,要降低中国的高储蓄就要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包括强化公司治理,提高股息分配,同时促进政府支出结构从投资向消费转移,减少资本转移,将财政收入更多用于医疗和教育支出等。布兰查德和贾瓦齐(Blanchard,Giavazzi,2005)认为中国政府公共债务发行空间很大,而筹集税收空间相对狭小,应利用负债而非税收融资来加大财政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以提高居民福利,减少居民谨慎性储蓄,扩大消费需求。刘煜辉(2006)认为从长期看,中国经济要从根本上摆脱这种内外失衡的格局,就必须坚定的加快实施经济转型战略,由外需主导转向内需主导,这是大国经济和未来经济主导权的必然选择。(四)财政政策治理内外失衡的有效性分析

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财政政策能够影响国民经济规模和结构,从而达到治理内部失衡并通过内部均衡实现外部均衡的目的。

1.财政政策影响内部失衡的作用机制

我国内部失衡突出的表现为高投资、高储蓄、低消费。内部失衡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国内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收入分配失衡、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公共产品供给缺失等原因导致的,而财政政策在纠正内部失衡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

从财政政策影响内部失衡的作用机理上,包括对投资、消费和储蓄的调节。中国内部失衡表现之一是高投资率。吕炜、曾芸(2009)运用西方现代财政理论对中国高投资率进行解释:一方面,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导致居民消费低迷,储蓄增长过快,过剩资本通过投资方式予以释放;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投资、出口依赖症。投资惯性使投资规模居高不下。同时,在经济衰退时期,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名义加大投资力度,形成了数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

中国内部失衡表现之二是低消费率。在财政政策对消费影响上,大多学者认为,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是支撑经济增长乃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所在。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财政政策应成为提振消费,治理内部失衡的基础性政策手段。我国从1998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起,就着力采取政策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但是政策效果不彰。对此,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吕冰洋(2009)认为,财政规模扩张势必带来政府、企业、居民的收入再分配,进而对国内消费的规模和结构产生影响。但是具体到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问题上,涉及到复杂的税收分配效应研究,即税收归宿研究。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国有比重的过大、价格和生产数量的管制、地下经济的盛行等因素,使得税收归宿估计变得异常困难(Whalley,2003)。吕冰洋、禹奎(2009)认为,是居民部门而不是企业部门承担了大部分税收负担,并且,我国间接税具有较强的累退性。税收的高速增长加上税制的累退性,势必对居民消费产生较强的约束(刘怡、聂海峰,2004)。

中国内部失衡表现之三在于高储蓄率。从财政政策影响储蓄的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