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上工治未病丛书:热疗扶阳温通祛寒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5 06:40:52

点击下载

作者:齐凤军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上工治未病丛书:热疗扶阳温通祛寒湿

中医上工治未病丛书:热疗扶阳温通祛寒湿试读:

前言

《黄帝内经》将阳气比作天上的太阳,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了太阳,则万物凋零。中医把“阳气的有无”视为判断“生命是否已经死亡”的唯一标准。阳气就是人体脏腑功能的统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类似于现代医学讲的机体“新陈代谢”。不同的脏腑组织,有各自相对应的不同的脏腑功能,如心的脏腑功能,在中医即心阳;肾的脏腑功能,在中医即肾阳。人尚有一口气在,生命就还有一线希望。《扁鹊心书》指出:“保命之法,灼艾第一,硫磺第二,附子第三”,这其中灼艾就是艾灸。尽管阳气关乎着人们的生死,人们却因为无知而尽情地摧残着人们本就微弱的生命之阳,以至于今天人们“猝死不断”。

阳气是生命动力,有阳气则生,无阳气则死,阳气是驱散寒湿的能量。自古以来就有百病皆有寒作怪,怪病多寒,女性多寒的说法。寒湿之邪是人类健康的阴霾,是改变体质主要因素。《黄帝内经》把人体体质按照阴阳含量的多少划分“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五类,并根据其其态不同,判断其筋骨气血各不等的观点;《伤寒杂病论》将人划分为强人、羸人、盛人、瘦人、虚弱家、亡血家、汗家、酒家、淋家、湿家等类型。不论什么体质遇到寒湿之邪都易于将体质转为寒湿体质,或局部寒湿滞留,或形成两种以上的体质类型。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的优越,人们更多的时间在娱乐,饮食多偏寒凉,穿着更单薄,心理压力沉重,导致能量透支,体质改变。原来即使是热性体质慢慢也变成了寒湿体质,寒湿侵袭人体,在体内停留,导致气血不通、经络不畅,损伤人体五脏六腑阳气,到脏腑功能失调,或形成上热下寒的体质,从而改变人体机能状态,导致人体各系统出现功能失调,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影响人们的健康。

本书介绍艾灸、火罐、火疗、热敷、熏蒸、药物外敷、频谱、激光、暖热片等技术及产品,通过借助外力热能祛除人体寒湿,纠正人体体质,改善人体内环境,恢复脏腑机能状态,从而达到因寒湿导致的各系统功能紊乱。

作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将中医体质理论应用于临床、保健、养生,指导现代人将自己体质进行科学的分类,了解自己的体质状态,为预防体质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有效的“治未病”预防措施。扶阳技术可以祛除寒湿,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扶助阳气,温暖五脏六腑,排除寒湿之毒,激发生命阳气,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强健身体,延缓衰老,是科学的“治未病”的措施之一。

本丛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国医大师湖北中医药大学李今庸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国杰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华校长、教授的支持,同时也得到出版社大力支持和帮助。中医扶阳技术、现代物理温阳祛寒湿技术,符合中西医理,简便易学,易学易懂,效果显著,无任何副作用,深受广大医务工作者、康复爱好者、保健爱好者、养生爱好者的喜爱。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在写作过程中错误难免,敬请广大同道予以指正。齐凤军2014年8月于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章人体体质形成第一节体质分类

几千年的中医学发展历程中,在对体质现象的认识与研究方面蕴藏着丰富的理论内涵。中医体质基于中医理论,重视不同体质的身心外在表现,特别是与疾病症候的内在联系。体质研究使治疗不仅仅是简单的症状辨别分析,而且更易于把握病因病性和关键症候,达到临床诊治和预防保健的目的。体质分类是中医体质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依据中医体质分类理论,划分体质的不同类型,有助于把握不同个体的体质差异性,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一、体质的涵义

自秦汉以来,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体质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并对中医体质进行研究。近30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创立了现代中医体质学说,使中医体质理论更趋完善和充实。目前对中医体质比较统一的解释是:中医体质医学中的体质是指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它反映生命过程的某些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方面,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罹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方面。一方面强调人体体质的形成基于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两个基本因素。先天因素是人体体质形成的重要基础,而体质的转化与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后天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观念,说明个体体质在后天生长、发育过程中是与外界环境相适应而形成的个性特征,即人与社会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也就是中医学中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二、历代医家论体质(一)秦汉时期医家体质观

最早对体质进行描述的文献,当属秦汉时期的《内经·灵枢·通天》按阴阳含量的多少有“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的论述;《灵枢·逆顺肥瘦》及《灵枢·卫气失常》则按形态特征将人分为肥人与瘦人,肥胖体质又以其形态特征等划分为膏型、脂型和肉型;《灵枢·寿夭刚柔》及《灵枢·论勇》提出按性格特征体质有刚柔、勇怯之分;《素问·血气形志篇》则是按形志苦乐将人的形态与精神状况结合起来分“形乐志苦,形乐志乐,形苦志乐,形苦志苦,形数惊恐,是谓五形志也。”此外还有按营卫气血、脏腑经络的功能状态分类等等。继《内经》之后,张仲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医体质理论。《伤寒杂病论》将人划分为强人、羸人、盛人、瘦人、虚弱家、亡血家、汗家、酒家、淋家、湿家等类型,主要体现了张仲景对临床病理性体质的认识。后世医家则着重从病理学的角度并结合临床辨证来对体质进行分类,从而形成中医病理体质观念。(二)晋隋唐医家对体质的认识

晋隋唐时期是中医体质理论的积累与发展时期。其中,晋代王叔和所著《脉经》对不同体质脉象的表述为后世留下了珍贵史料,如《脉经·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顺逆法》云:“凡诊脉,当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脉之迟、速、大、小、短,皆如其人形性者则吉;反之者则为逆。脉三部大都欲等,只如小人、细人、妇人脉小软。”明确描述了不同“性气”或“形性”的人,其脉象有别。这里的“性气”、“形性”实是重要的体质特征。因而在体质分类的表述中,脉象表述则是中医体质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隋朝巢元方在其编著的《诸病源候论》中,在病源、证候与体质的相关性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对特禀体质的描述,《诸病源候论·漆疮候》云:“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亦有性自耐者,终日烧煮,竟不为害也”,说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是其先天禀赋决定的,提出了中医特禀体质的理论。唐朝孙思邈不仅在体质理论应用方面经验丰富,而且对体质与饮食养生尤有贡献。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专设食治、养性两篇,论述饮食与心理调节对养生防病的重要性。如《备急千金要方·食治》曰:“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苛,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又云:“精顺五气以为灵也,若食气相恶则伤精也,形受味以成也,若食味不调,则损形也。”论述了饮食与气血、气味与精形的相关性,表明了饮食对人体的影响作用。晋隋唐时期的著名医家为中医体质理论的积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除上述医家的著名观点外,还有《颅囟经》中提出小儿体质属“纯阳”的学说、《经效产宝》中对女性体质的认识等,而有关藏医体质学说的理论源头《四部医典》也在这一时期产生,这些为中医体质学理论形成与应用奠定了基础。(三)宋金元医家对中医体质的发展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体质理论不断发展的时期。宋代医家对小儿与老年体质的描述及金元四大家的理论变革,都加深了中医对体质的认识与理解,发展了中医体质理论。宋·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云:“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明确提出了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和脾脏多弱的体质特点,为后世对于小儿体质的认识与干预提供了临床依据。宋·陈直在《养老奉亲书》中,提出老年人中有“虚阳”体质之说,认为:“高年之人,形羸气弱,理自当然。其有丈夫女子年逾七十,面色红润,形体康强,饮食不退,尚多热秘者。”这是陈直表述的老年人中的一种特殊体质类型;同时,陈直对老年体质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食养、食疗方法等,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寒凉派创始人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病机论》中指出:“治病不求其本,无以去深藏之大患,故掉弦、收引、肿胀、诸痛疡疮,皆根于内。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这里的“根于内”就是指体质,疾病的产生,皆因外邪入侵以后在体内的“化”与“变”。所以,刘完素的“治病求本”思想实际上是以体质为本的重要体现。攻邪学派代表张从正,在对体质理论与应用方面,注重祛邪与扶正的关系,《儒门事亲·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指出:“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内,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这里的邪气,虽有外入、内生之别,但对人体而言皆为致病因子,治疗当以祛邪为主。然而,张氏强调祛邪的同时,也注重扶正,相反祛邪即是扶正,指出:“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表实者里必虚,里实者表必虚,经实者络必虚,络实者经必虚,病之常也。良工之治病者,先治其实,后治其虚。”可以看出,张从正的攻邪思想虽然是针对疾病而言的,其实质却在于强调人体正气的重要性,即注重养生防病和病后调养。补土派医家李东垣,特别强调饮食失调对体质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思想,同时注重“元气”的生理作用,对气虚体质的形成与治疗作了重要阐述,首创治疗气虚内热证的益气升阳之法,对气虚体质的调治及相关疾病的治疗具有明确的价值。李东垣根据其临床实践,还提出了“恶血必归于肝”的理论以及调治瘀血体质的“益气活血”等法则,对干预偏颇体质均有确切的临床价值。滋阴派医家朱震亨,对阴虚体质的论述有突出贡献。他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明确地告诫人们顾护阴精的重要性。他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指出:“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成易亏之阴气,若之何而可以供给也。”这一思想表明阴虚体质的形成与后天因素相关。宋金元医家从体质现象在性别、年龄上的差异性、体质与疾病的关系、体质的干预方法、体质与养生等方面对体质理论进行了充实与发展。(四)明清医家对中医体质的创新

明清时期形成了温补与温病两大医学流派,特别是温病学派在挑战人类传染性热病的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体质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影响,总结出针对不同体质的治疗方法、用药规律等宝贵经验,不仅大大丰富了中医体质理论,而且使之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提高。温补派医家张介宾,在体质理论及应用方面尤有贡献,他对人体体质差异的辨别非常重视,在《景岳全书·藏象别论》中曰:“藏象之义,若同中之不同者,则脏气各有强弱,禀赋各有阴阳。脏有强弱则神志有辨也,颜色有辨也,声音有辨也,性情有辨也,筋骨有辨也,饮食有辨也,劳逸有辨也,精血有辨也,勇怯有辨也,柔刚有辨也。”这些表述已明确地告诉我们,人群之中体质各异,而不同体质可以从神志、色泽、性格、体形、习惯等方面进行辨别。温病学派代表医家叶天士对中医体质理论在临床中的发展贡献最大。在体质分类方面,叶氏的体质分类方法与临床最为贴近,他明确提出的有“木火体质”、“水土体质”、“阴虚体质”、“阳气素虚体质”、“气虚之质”、“体质血虚”等。叶氏还对辨体论治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他在《外感温热篇》中明确指出:“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顾护其阳气,湿胜者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可见在叶天士著作中蕴含丰富的辨体论治思想。明清医家对体质理论有重要阐述的还有徐大椿的《医学源流论》、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章楠的《医门棒喝》、石芾南的《医原》、吴达的《医学求是》等。三、现代中医体质分型的研究

在现代中医领域,无论理论还是临床,也大都禀承明清以来的带有显著病理特点的分类。其典型代表是匡调元从研究体质病理学角度提出的体质六分法以及王琦的七分法。匡氏病理体质分型学说根据中医临床诊疗的实践经验,将人类体质分成六型:正常质、燥红质、迟冷质、倦质、腻滞质、晦涩质,除正常质外,病理体质分型有五。王琦根据中医理论及临床体质调查,将体质划分为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7种类型。何裕民等根据临床调研聚类分析的结果,将体质划分为强壮型、虚弱型、偏寒型、偏热型、偏湿型、瘀迟型。郑军等通过对小儿体质的调查,将体质划分为平和型、滞热型、脾胃气虚型、脾胃阴虚型、脾胃气阴两虚型。牛宝玉将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体质划分为失调质、协调质、紧张质、虚弱质,其失调质又分为郁滞质、内热质、肝郁质、痰湿质、瘀阻质;虚弱质又分为阳虚质、气虚质、精亏质、津亏质、肺虚质、脾虚质、心血虚质。由此归纳出9种中医基本体质。1.平和质(1)内涵定义:强健壮实的体质状态,表现为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2)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3)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灵敏,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脾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有神。(4)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5)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6)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7)成因:先天禀赋良好,后天调养得当。2.气虚质(1)内涵定义:由于元气不足,以气息低弱、机体、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质状态。(2)形体特征:肌肉不健壮。(3)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怯,气短懒言,肢体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象虚缓。还可见面色偏黄或白,目光少神,口淡,唇色少华,毛发不华,头晕,健忘,大便正常,或有便秘但不结硬,或大便不成形,便后仍觉未尽,小便正常或偏多。(4)心理特征: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胆小不喜欢冒险。(5)发病倾向:平素体质虚弱,卫表不固易患感冒,或病后抗病能力弱,易迁延不愈,易患内脏下垂、虚劳等病。(6)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风邪、暑邪。(7)成因:先天本弱,后天失养或病后气亏。如家族成员多数体质较弱、孕育时父母体弱、早产,或人工喂养不当、偏食、厌食,或年老气衰等。3.阳虚质(1)内涵定义:由于阳气不足、以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2)形体特征:多形体白胖,肌肉不壮。(3)常见表现:平素畏寒,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润,脉象沉迟而弱。还可见面色柔白,目胞晦暗,口唇色淡,毛发易落,易出虚汗,大便溏薄,小便清长。(4)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5)发病倾向:发病多为寒证,或易从寒化,导致痰饮、肿胀、泄泻、阳痿。(6)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耐夏不耐冬,易感湿邪。(7)成因:先天不足,或病后阳亏。如家族中均有虚寒表现,孕育时父母体弱,或年长受孕、早产,或平素偏嗜寒凉损伤阳气,或久病阳亏,或年老阳衰等。4.阴虚质(1)内涵定义:由于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以阴虚内热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2)体质特征:体形瘦长。(3)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平素易口燥咽干,鼻微干,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少苔。还可见面色潮红,有烘热感,目干涩,视物花,唇红微干,皮肤偏干、易生皱纹,眩晕耳鸣,睡眠差,小便短涩,脉象细弦或数。(4)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5)发病倾向:平素易患有阴亏燥热的病变,或病后易表现为阴亏症状。(6)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平素不耐热邪,耐冬不耐夏,不耐受燥邪。(7)成因:先天不足,或久病失血,纵欲耗精,积劳伤阴。如家族成员体形多偏瘦,孕育时父母体弱、或年长受孕,早产,或曾患出血性疾病等。5.痰湿质(1)内涵定义:由于水液内停而痰湿凝聚,以粘滞重浊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2)体质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3)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粘,胸闷,痰多。还可见面色淡黄而暗,眼胞微浮,容易困倦,平素舌体胖大边缘有齿痕,舌苔白腻,口粘腻或甜,身重不爽,脉滑,喜食肥甘甜粘,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混。(4)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恭谦、和达、多善于忍耐。(5)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证。(6)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环境适应能力差。(7)成因:先天遗传,或后天过食肥甘。6.湿热质(1)内涵定义: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2)体质特征:形体偏胖或苍瘦。(3)常见表现:平素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舌质偏红,苔黄腻,容易口苦口干,身重困倦。还可见体偏胖或苍瘦,心烦懈怠,眼睛红赤,大便燥结,或粘滞,小便短赤,男易阴囊潮湿,女易带下增多,脉象多见滑数。(4)心理特征:性格多急躁易怒。(5)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火热等病证。(6)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湿环境或气温偏高,尤其夏末秋初,湿热交蒸气候较难适应。(7)成因:先天禀赋,或久居湿地、善食肥甘,或长期饮酒,火热内蕴。7.瘀血质(1)内涵定义:瘀血质是指体内有血液运行不畅的潜在倾向或瘀血内阻的病理基础,并表现出一系列外在征象的体质状态。(2)体质特征:瘦人居多。(3)常见表现:平素面色晦暗,皮肤偏暗或色素沉著,容易出现瘀斑、易患疼痛,口唇暗淡或紫,舌质暗,有点、片状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象细涩或结代。还可见眼眶暗黑,鼻部暗滞,发易脱落,肌肤干,女性多见痛经、闭经、或经血中多凝血块、或经色紫黑有块、崩漏、或有出血倾向、吐血。(4)心理特征:性格心情易烦,急躁健忘。(5)发病倾向:易患出血、瘕、中风、胸痹等病。(6)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邪、寒邪。(7)成因:先天禀赋,或后天损伤,忧郁气滞,久病入络。8.气郁质(1)内涵定义:由于长期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形成的以性格内向不稳定、忧郁脆弱、敏感多疑为主要表现的体质状态。(2)体质特征:形体瘦者为多。(3)常见表现:性格内向不稳定、忧郁脆弱、敏感多疑,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平素忧郁面容,神情多烦闷不乐。还可见胸胁胀满,或走窜疼痛,多伴善太息,或嗳气呃逆,或咽间有异物感,或乳房胀痛,睡眠较差,食欲减退,惊悸怔忡,健忘,痰多,大便多干,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象弦细。(4)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稳定、忧郁脆弱、敏感多疑。(5)发病倾向:易患郁症、脏躁、百合病、不寐、梅核气、惊恐等病证。(6)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喜欢阴雨天气。(7)成因:先天遗传,或因精神刺激,暴受惊恐,所欲不遂,忧郁思虑等。9.特禀质(1)内涵定义:表现为一种特异性体质,多指由于先天性和遗传因素造成的一种体质缺陷,包括先天性、遗传性的生理缺陷、先天性、遗传性疾病、过敏反应、原发性免疫缺陷等。其中对过敏体质概念的表述是:在禀赋遗传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异体质,在外界因子的作用下,生理机能和自我调适力低下,反应性增强,其敏感倾向表现为对不同过敏原的亲和性和反应性呈现个体体质的差异性和家族聚集的倾向性。(2)体质特征:无典型体质特性,或有畸形,或有先天生理缺陷。(3)常见表现:遗传性疾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胎传性疾病为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4)心理特征:因禀质特异情况而不同。(5)发病倾向:过敏体质者易药物过敏,易患花粉症等;遗传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传疾病如五迟、五软、解颅、胎寒、胎热、胎赤、胎惊、胎肥、胎痫、胎弱等。(6)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差,如过敏体质者对过敏季节适应能力差,易引发宿疾。(7)成因:先天因素、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药物因素等。四、五运六气辨体质

根据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五运六气理论对人体体质进行描述。五运,即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动。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6种气候的变化。研究天地运气的五运六气学说,其源于《黄帝内经》,是研究天体运行规律、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生物所产生的影响的一门学说。五运六气学说反映在医学方面,就是用中运、司天、在泉、主气、客气等因素来表达和揭示大自然与人体以及疾病之间的关系。运气体质三分法提取了五运和六气最重要信息,即“十干统运”对应运气体质。再分三种变化,即十二支化“三阴三阳”。三分法是讨论在五运太过、不及对胚胎过程的影响之外,还有由六气的阶段性气候在出生前后造成的重叠影响。由于出生在相同年尾数的人群,所遇到的六气不同,又可产生出三种体质的差异,即三分法。由12岁支化为六客气,请看12岁支年符号围成圆表盘,被6条对角线平分,每两个岁支符号相连的一线即是六气的“一之气”。凡成90°直角关系的两条线为一组阴阳。六气风寒暑湿燥火,按阴阳相反,等级相同,形成三阴对三阳的组合。执政上半年的客气名司天,位于三之气(6月4日至8月4日)。执政下半年的客气在泉,位于六之气(12月4日至次年2月3日),其余为四间气。六气各约占61天,在空间走过30°角,六年为周期。每年轮一组司天在泉执政,三阴三阳每组的五行偏向:第一组:一阴对一阳。已亥之年,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寅申之年,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凡出生在巳亥寅申之年,受“风+火”的影响较大,发生阳胜阴衰的偏向。第二组:二阴对二阳。子午之年,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卯酉之年,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凡出生在子午卯酉之年,受“热+凉燥”各半年的影响较大,拉大了上下半年的阴阳差距。第三组:三阴对三阳。丑未之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辰戌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凡出生在辰戌丑未之年,受“寒+湿”的影响较大,发生阴胜阳衰的偏向。当木火土金水五运中的一运与当年的三阴三阳六气相遇后,发生“同者盛之,易者衰之”的扶抑现象,必然加剧或减轻五运本的偏向性。在气候上产生盛之更甚、衰之更衰的灾害;或衰者得助,盛者得抑化为平气年,这就是运气“同化异化”。应之于人,也会改变五运原有体质的偏向,或加剧五脏六腑阴阳偏盛偏衰,为后天埋下“强中强者病其太过,弱中弱者病其不及的隐患,或者成为平气年造化出的五行平和健康之人。天干周期起于甲,地支周期起于子,甲子是奇数配奇数,为土运太过对三阳组;其后乙丑是偶数配偶数,为金运不及对三阴组,丙寅、丁卯…至癸亥结束,以此类推。天干10年轮6圈,岁支12年轮5圈,相合构成60年甲子周期。将符号换成公元年尾数后,2.4.6.8.0年只对寅申、子午、辰戌三阳组,共30年;阳相对1.3.5.7.9年则对巳亥、卯酉、丑未三阴组,也是30年。因此,本着阴阳等级相当的规则,单数年与双数年的司天和在泉是相互颠倒永远相伴的。《素问·五常政大论篇》中讲述了受五运影响的气候特征,动植物的种类、胎孕、生长情况,应之于人的脏腑和经络系统,以及相应系统表现的病症等等。五运六气不仅是体质学研究的理论指导,也是临床病理定位的依据。其一般规律为:生于1.3.5.7.9运不及的“弱”年,五运所系的脏腑经络受害为先;而生于尾数2.4.6.8.0属运太过之年,五运所系的脏腑经络病症晚于不胜之气所应的脏。如金不胜火,出生在1998年6~7月的小孩,幼年即表现出易咳喘、皮肤病或便秘等肺系统受害的症状,测得大肠经、三焦经均失衡或虚弱。2006年水运太过又遇司天太阳寒水,水乘心火,80%以上的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经左井穴低值,提示心阳不足。《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以所临藏位,命其病者也”。是六气下临于人体相应的脏腑,导致风热火湿燥寒偏胜的同类疾病,提出了疾病定性的原则。《素问·天元纪大论》:“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素问·五运行大论篇》:“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已亥之上,厥阴主之。”“阳干”:甲、丙、戊、庚、壬;“阴干”:乙、丁、己、辛、癸。甲己之年,合化土运;乙庚之年,合化金运;丙辛之年,合化水运;丁壬之年,合化木运;戊癸之年,合化火运。其阳干主运太过,阴干主运不及。因而,根据五运六气特点,按照自然气候变化对人体影响,将人体体质分为“十大运气体质”如下:1.水弱体质

水运不及(逢辛)之年(年尾数为1的年份,如1991,2001,2011等),病在肾、膀胱。《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其化乃速,暑雨数至,上应镇星。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脚下痛,甚则胕肿,藏气不政,肾气不衡,上应辰星,其谷秬。上临太阴,则大寒数举,蛰虫早藏,地积坚冰,阳光不治,民病寒疾于下,甚则腹满浮肿,上应镇星,其主黅谷。复则大风暴发,草偃木零,生长不鲜,面色时变,筋骨并辟,肉瞤瘈,目视(盳盳),物疏璺,肌肉胗发,气并膈中,痛于心腹,黄气乃损,其谷不登,上应岁星。”

人体秉受天之水气不足,而易形成肾气不充、肾水不足,蜇藏不固。常见症状有:爱吃味道重的食物、夜晚发低烧、坐着时不自觉抖腿、春天手脚冰凉、少年白发、盗汗、腰膝酸冷等。易患疾病有:虚劳、遗尿、淋证、癃闭等。2.木旺体质

木运太过(逢壬)之年(年尾数为2的年份,如1992,2002,2012等),病在肝、胆、脾、胃。《素问·气交变大论》指出:“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呜、腹支满,上应岁星。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化气不政,生气独治,云物飞动,草木不宁,甚而摇落,反胁痛而吐甚,冲阳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

人体秉受自然界的木太过之气而生,肝火旺,肝肾阴虚,肝木克脾土,脾胃受伤。常见症状:目赤、目眩、头痛、强直、惊呼、屈伸不利、抽搐、拘挛、项强、角弓反张、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麻木、瘫痪、囊肿、少腹疼痛、痛引阴经、善怒、胸胁胀满疼痛、纳差、体重减轻、腹部胀满等。易患疾病有:痛证、胁痛、肝痈、眩晕、中风、痉病等。3.火弱体质

火运太及(逢癸)之年(年尾数为3的年份,如1993,2003,2013等),病在心、心包、小肠、三焦。《素问·气交变大论》:“岁火不及,寒乃大行,长政不用,物荣而下。凝惨而甚,则阳气不化,乃折荣美,上应辰星。民病胸中痛、胁支满,两胁痛,膺背肩胛间及两臂内痛,郁冒蒙眛,心痛暴喑,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屈不能伸,髋髀如别,上应荧惑辰星,其谷丹。复则埃郁,大雨且至,黑气乃辱,病骛溏腹满食饮不下寒中,肠呜泄注,腹痛暴挛痿痹,足不任身,上应镇星辰星,玄谷不成。”

人体秉受自然界的火不及之气而生,心阳不振,阳气不足,气血淤滞,寒湿内生。常见症状:神昏、郑声、烦躁、多梦、独语、恍惚、五心烦热、手臂挛急等,易患疾病:血证、紫癜、失眠、健忘、嗜卧、心悸、百合病等。4.土旺体质

土运太过(逢甲)之年(年尾数为4的年份,如1994,2004,2014等),病在脾、胃、肝。《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上应镇星。甚则肌肉痿,足痿不收行,善瘈,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变生得位,藏气伏化,气独治之,泉涌河衍,涸泽生鱼,风雨大至,土崩溃,鳞见于陆,病腹满溏泄,肠呜,反下甚,而太溪绝者,死不治。上应岁星。”

人体秉受自然界的土太过之气而生,自然界水湿盛,脾胃为水湿所困,导致脾胃阳虚,水湿内停,气血生化无源。常见症状有:四肢酸软、四肢麻木、消瘦、呵欠、吞酸、嗳腐、呃逆、食少、矢气、便下脓血、大便失禁、上闭下脱、消谷善饥等,易患疾病:呃逆、噎嗝、反胃、便秘、霍乱、膨胀、痿证、痹证、虫证、足气等。5.金弱体质

金运不足(逢乙)之年(年尾数为5的年份,如1995,2005,2015等),病在心、肺。《素问·气交变大论》:“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长气专胜,庶物以茂,燥烁以行,上应荧惑星。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收气乃后,上应太白星,其谷坚芒。复则寒雨暴至乃零,冰雹霜雪杀物,阴厥且格,阳反上行,头脑户痛,延及窗顶,发热,上应辰星,丹谷不成,民病口疮,甚则心痛。”

人体秉受自然界的金不及之气而生,肺气不足,肺司呼吸,人体缺氧,气为血之帅,气不足则血行不畅,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常见症状:鼻塞、鼻干、鼻痒、鼻肿、鼻痛、鼻涕、鼻冀煽动、喉痛、喉干、咳逆、喘息、痰鸣、胸痛、少气、太息、喷嚏、忧愁、悲哀、大便燥结、肌肤甲错、毛发焦枯、缺盆、肩胛连手臂痛等,易患疾病有:感冒、咳嗽、哮喘、肺痨、肺痈、肺胀等。6.水旺体质

水运太过(逢丙)之年(年尾数为6的年份,如1996,2006,2016等),病在心、肾、脾、胃。《素问·气交变大论》指出:“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寒气早至,上应辰星。甚则腹大胫肿,喘咳寝汗出,憎风,大雨至,埃雾朦郁,上应镇星。上临太阳,雨冰雪霜不时降,湿气变物,病反腹满肠呜溏泄,食不化,渴而妄冒,神门绝者,死不治,上应荧惑辰星。”

人体秉受自然界的水太过之气而生,肾水旺盛,易伤肾阳,水湿下注,水火不济,心阳不振。体质易偏阴盛阳耗,心气阳气也易受损。形体偏短,面色偏暗,常有:耳鸣、耳聋、牙齿不生、齿牙浮动、咬牙断齿、小便短赤、小便不利、尿频尿痛、多溺、尿浊、精冷无子、遗精等症状,易患疾病:遗尿、疮闭、消渴、腰痛、淋证、骨疮、骨断、骨裂等。7.木弱体质

木运不足(逢丁)之年(年尾数为7的年份,如1997,2007,2017等),病在肝、胆、肺。《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气失应,草木晚荣,肃杀而甚,则刚木辟者,悉萎苍干,上应太白星。民病中清,胠胁痛,少腹痛,肠呜、溏泄。凉雨时至,上应太白星,其谷苍。上临阳明,生气失政,草木再荣,化气乃急,上应太白镇星,其主苍早。复则炎暑流火,湿性燥,柔脆草木焦槁,下体再生,华实齐化,病寒热疮疡痱胗痈痤,上应荧惑太白,其谷白坚。白露早降,收杀气行,寒雨害物,虫食甘黄,脾土受邪,赤气后化,心气晚治,上胜肺金,白气乃屈,其谷不成,咳而鼽,上应荧惑太白星。”

人体秉受自然界的木不及之气而生,肝气血不足,肝肾阴虚,心脏供血不足,大脑失养。常见症状有:咳喘气短、声音低怯、疲劳、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自汗畏风、夜盲、忧郁等,易患疾病:肝炎、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支气管扩张、肺炎、肺心病等。8.火旺体质

火运太过(逢戊)之年(年尾数为8的年份,如1998,2008,2018等),病在心、心包、肺、肾、小肠、三焦。《素问·气交变大论》指出:“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疟,少气咳喘,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聋,中热肩背热。上应荧惑星。甚则胸中痛,胁支满胁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身热肤痛而为浸淫。收气不行,长气独明,雨水霜寒,上应辰星。上临少阴少阳,火燔焫,冰泉涸,物焦槁,病反谵妄狂越,咳喘息鸣,下甚血溢泄不已,太渊绝者,死不治,上应荧惑星。”

人体秉受自然界的火太过之气而生,心火旺盛,火克金,肺气伐伤,水火不济,阴液亏虚。当气温偏高时,人体经常出汗、使脉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活跃,心脏的负担加重,可表现为体温增高,血液浓缩、黏度增大,心率增加、血压波动,心电图往往有所改变。心脏容易受到损害。此时还可出现血中球蛋白减少,免疫力降低。所以当火运太过之年,心血管病发作和猝死急增,并且“热波”期越长,心血管病发作和猝死越多。此外,呼吸系统疾病、肝病、神经系统、痢疾的发病亦相对增多。9.土弱体质

土运不足(逢己)之年(年尾数为9的年份,如1999,2009,2019等),病在脾、胃、肝。《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化气不令,草木茂荣。飘扬而甚,秀而不实,上应岁星。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肌肉酸,善怒,脏气举事,蛰虫早附,咸病寒中,上应岁星镇星,其谷黅。复则收政严峻,名木苍雕,胸胁暴痛,下引少腹,善太息,虫食甘黄,气客于脾,黅谷乃减,民食少失味,苍谷乃损,上应太白岁星。上临厥阴,流水不冰,蛰虫来见,脏气不用,白乃不复,上应岁星,民乃康。”

人体秉受自然界的土不及之气而生,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气血不足,心肝肺失养,后天不济先天,肾精亏虚。常见症状有:四肢酸软、四肤麻木、消瘦、呵欠、吞酸、嗳腐、呃逆、食少、便溏、腹泻、口多清水、口角流涎、唇淡、唇缩、腹满、肠鸣等,易患疾病:呕吐、反胃、食滞、疟疾、痰证、饮证、积聚、泄泻、痢疾等。10.金旺体质

金运太过(逢庚)之年(年尾数为0的年份,如1990,2000,2010等),病在肺、心、肝、大肠。《素问·气交变大论》指出:“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疡,耳无所闻。肃杀而甚,则体重烦冤,胸痛引背,两胁满且痛引少腹。”

人体秉受自然界的金太过之气而生,肺气旺盛,金侮火,心火郁,克肝木,肝气受伤。常见症状有:目赤、目昏、目眩、目晕、头痛、昏仆、强直、惊呼、面青、屈伸不利、爪甲不荣、颤抖、抽搐、拘挛、项强、角弓反张、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麻木、瘫痪、偏坠、聚缩、囊肿、少腹疼痛、痛引阴筋、胆怯、善怒、胸胁胀满疼痛等。易患疾病有:痛证、胁痛、肝痈、病气、眩晕、中风、厥证、痉病等。五、十大体质分类

齐凤军根据人体组成成分的不同,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体质、阳体质、阴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体质、郁(瘀)体质、水(津液)体质、火(敏感)体质十大体质。(一)十大体质内涵

1.平和质

阴阳平衡、气血旺盛、精气神充盈。

2.阳体质

阳虚、阳盛、阳亢。

3.阴体质

阴虚、寒盛、寒湿。

4.气体质

气虚、气滞、气盛、气亢、气郁、气陷、气逆、气窜。

5.血体质

血虚、血盛、血瘀、血滞、血热、血寒。

6.痰湿体质

痰盛、湿盛、痰湿盛、痰湿流注、痰湿堆积。

7.湿热体质

内脏湿热、湿热下注、湿热上行。

8.郁(瘀)体质

气郁、血瘀、水淤、精瘀、五脏瘀、经络瘀阻。

9.水(津液)体质

水多、水少、内分泌不足、内分泌旺盛。

10.火(敏感)体质

火多、火少、阴虚火旺。(二)十大体质的临床表现

1.平和质

体形匀称健壮,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发色黑有光泽,性格开朗,胃纳佳,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多为先天禀赋良好,或后天调养得当。对四时寒暑及地理环境适应能力强,患病较少。(1)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就是阴阳双方的消长转化保持协调,既不过盛也不偏衰,呈现着一种协调的状态。即脏腑平衡、寒热平衡及气血平衡。实质是阳气与阴精(精、血、津、液)的平衡,也就是人体各种功能与物质的协调。表现为气血充足,精力充沛,五脏安康,容颜发光。具体就是能吃、能睡、气色好,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应急能力强,对不良情况适应能力好;耐受疲劳强,抵抗一般疾病能力好。(2)气血旺盛:《黄帝内经》云:“人生十岁,五脏始定,气血已通,真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气血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血充盈,百病不生。”通俗地讲,气血就是人体的后天之本,人体的五脏六腑、骨骼经络,乃至毛发皮肤都必须依赖气血的滋养,没有气血就没有生命。(3)精气神充盈:精气神三者相互为用,互相转化,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是保持和恢复人体健康、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和功能,为养生长寿之根本。其表现为形神饱满,精力充沛,气色红润有光泽。

2.阳体质(1)阳虚:常见形体肥胖,畏寒怕冷,腰背为著,性格多沉静内向,精神萎靡,毛发易落,目胞灰暗,大便多溏,小便清长,舌胖淡,或有齿印,苔薄滑,脉沉或沉迟。阳虚质者多元阳不足。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如属父母年老体衰晚年得子,或由于母体妊娠调养失当,元气不充;或因后天失调,喂养不当,营养缺乏;或中年以后劳倦内伤,房事不节,渐到年老阳衰及肾等。易患痰饮、肿胀、泄泻、阳痿、惊悸等病证。(2)阳盛:凡强壮的,声高气粗的,好动的人,属于阳盛体质。此类人平素喜凉怕热,神旺气粗,口渴喜冷饮,尿黄便结,病则易发高热,脉洪数有力,舌红苔薄黄。本体质之人不易患病,一经患病,多为急性病、暴发病。(3)阳亢:表现为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咳血,消瘦或失眠,烦躁易思,或遗精,性欲亢进,舌红而干等。阴气亏损,阳气失去制约,就会产生亢盛的病理变化,生理病理性功能亢进,称为“阳亢”。因此,阴虚会引起阳气亢盛,阳亢则能使阴液耗损,两者互为因果。

3.阴体质(1)阴虚:多见形体瘦长,面色潮红,咽干口燥,手足心热,性情多急躁易怒,常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阴虚质者多真阴不足。其成因与先天本弱,后天久病、失血、积劳伤阴有关。易患咳嗽、消渴、闭经、内伤发热等病证。(2)寒盛:多表现为恶寒喜暖、面色晃白或苍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冷,小便清长、大便稀薄。此类体质者多由于阴寒内盛导致的机能衰减,脏腑功能降低所引起。(3)寒湿:多见形体怕冷,不怕热,经常腹痛、腹泻、大便不成形、月经不调、手脚长年冰冷、四肢关节酸痛、颈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面色发白、发青、发灰、发黑、发暗,此类寒湿体质者多由于阴寒内盛、水湿内停,导致的阳气不足,脏腑功能低下。

4.气体质(1)气虚:形体偏虚胖或胖瘦均有,平素易乏力,倦怠少气,面色微黄或苍白,唇色淡白,毛发不华,性格喜静懒言,偏于肺气虚者易喷嚏、流清涕,舌质淡,脉细弱。气虚质者多元气虚弱。主要成因在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病后气亏。常自汗,易患感冒、哮喘、眩晕或兼有过敏。(2)气滞:主要表现为闷胀和疼痛。如气滞于胃则胃痛,气滞于腹则腹痛。疼痛的性质为胀痛,常常是胀重于痛;疼痛的发作时重时轻,部位不固定,表现为窜动作痛,气滞证往往与精神因素有关,情志不畅时症状加重,嗳气或矢气后症状减轻,脉象多为弦脉。多见于食管炎、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消化性溃疡、结肠易激综合征以及习惯性便秘者。(3)气盛:主要是指精神方面的病理变化。心气盛则心火炽,表现为精神过度兴奋,心烦失眠,梦中发笑等。(4)气郁:多形体偏瘦,亦可见于其他体形,性格内向脆弱,对精神刺激应激能力差,常忧郁不乐,易惊悸,失眠多梦,食欲不振,喜太息,或咽中异物感,或胁胀窜痛,脉弦。气郁质者多气机郁滞。其形成与先天遗传及后天情志所伤有关。易患郁证、脏躁、百合病、梅核气、不寐、癫证等。(5)气陷:气陷也是气机升降失常的病理变化,但它是在气虚特别是中气亏虚的基础上,出现的气的升举无力,不能上升的病变。表现为头晕目眩,倦怠乏力,精神不振,面色萎黄,腹部坠胀,脏器下垂,脱肛等症。气陷不升,如果从气机升降的角度认识,也可属于广义气逆的范围。(6)气逆:指气上逆不顺而出现的病变证候,气逆不降,病涉多脏,有虚实之别。气之升降,虽与诸脏腑皆有关系,但从脏腑功能而言,则以肺胃肝关系尤为密切。肺气逆。肺气既主宣发,又主肃降,而以宣肃下行为顺。邪气内扰,则肺气不能宣发,或肺脏本虚,肃降无力,以致咳嗽、喘促、胸闷气急。胃气上逆,以呕吐、呃逆、嗳气、恶心、反胃、吐酸为常见症状。肝气逆而上冲,犯于清窍,则头痛、眩晕、耳鸣、目赤,甚则昏厥不知人事。肝气横逆常犯胃侮脾。犯于胃,胃失和降,纳化失司,和降失常,则脘痛呕逆,嗳气泛酸;乘于脾,则运化失司,清气被抑,症见脘腹阵阵作痛,痛而即泻,泻后暂安。(7)气窜:气机紊乱,到处走窜,走在哪里,哪里感到胀痛不舒适。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的气机走窜胀痛、满闷不适、坐卧不宁、心烦意乱、失眠焦虑。

5.血体质(1)血虚: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舌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脉细无力等。血液不足,脏腑、经络失于濡养。(2)血盛:表现如口干、口苦、发热夜甚、舌红苔黄、尿短赤、便秘、皮肤潮红、爱出油,容易长痤疮;该类体质者爱发脾气,手心、脚心都感觉很热;女性经期经常会提前7天以上,血量多,颜色深红或紫,或经期比较长,淋漓不断;鼻子容易出血,晚上多梦。血液检查血液粘稠,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较高等。(3)血瘀:以瘦人居多,面色常暗,发易脱落,红丝攀睛,肌肤或甲错或瘀斑,心烦心悸,健忘,舌质多暗,或有瘀点,脉细或涩。血瘀质者多血脉瘀滞不畅。多因先天遗传,后天损伤,起居失度,久病血瘀等所致。易患眩晕、胸痹、中风、癥瘕病变,常有出血倾向。(4)血滞:多由忧郁、愤怒,使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血行不畅;或因经期涉水感寒,寒搏于血,血行涩滞,胞脉受阻,经水不得下行。症见经闭不行,面色紫黯,下腹疼痛拒按,或痛引胸胁。现代医学常表现在高脂血症、高粘滞血证、中风先兆证、血管性痴呆症疲劳综合征、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前期或初期阶段,积极地治疗血滞,能有效预防血瘀的形成及多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5)血热:血热多由邪热入血所致,也可由于情志郁结,五志过极化火而导致血热。亦称血分热。症见皮肤潮红、爱出油、容易长痤疮、爱发脾气、手心脚心都感觉很热、吐衄、咳咯、溺血,午后发热,女子月事先期而来,血量多,颜色深红或紫,或经期比较长,淋漓不断;鼻子容易出血,晚上多梦,脉弦而数等症。(6)血寒:血寒是指寒邪入血,寒凝气滞,血行不畅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手足冷痛,肤色紫暗,少腹冷痛,月经延期,经色紫暗,夹有瘀块,喜暖恶寒,得温痛减。

6.痰湿体质(1)痰盛:多见于肥胖人,或素瘦今肥的人。痰盛体质的人容易肥胖、沉重,身体发胖(虚胖),面色无光,容易犯困,喉头有痰湿,嗜食肥甘、懒动、嗜睡、身重如裹、口中粘腻或便溏、脉濡而滑、舌体胖、苔滑腻等。(2)湿盛:“湿”分为内湿和外湿,外湿指空气潮湿、环境潮湿,如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气会侵犯人体而致病;内湿是指消化系统运作失宜,对水在体内的流动失控以致津液停聚,或因饮食水分过多,或因饮酒、乳酪、生冷饮料,而使体内津液聚停而形成内湿。此种体质者多伴有脾胃功能失调、内分泌失调等。多见于肥胖人,或素瘦今肥的人。(3)痰湿盛:形体肥胖,面色淡黄而暗,多脂,口黏痰多,胸闷身重,肢体不爽,苔多滑腻,脉滑或弦滑。痰湿质者多脾虚失司,水谷精微运化障碍,以致湿浊留滞。成因于先天遗传,或后天过食肥甘以及病后水湿停聚。易患消渴、中风、眩晕、胸痹、咳喘、痛风、痰饮等病证。(4)痰湿流注:该体质者常见于肌肉疼痛,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按之如绵,或自行消散,或转注它处,伴有寒热,周身关节疼痛,食欲不振,胸脘痞闷,苔腻,脉滑等症。乃因脾虚气弱,痰湿内阻,复感邪毒,流注于皮里膜外,营卫肌肉之间所致。(5)痰湿淤积:久坐,长时间含胸塌背,压迫肺部。呼吸浅,再加上有空气污染,导致氧气不足,体内食物很难代谢,致使痰湿堆积体内,从而易促生痰湿体质,并影响气机之条达升降,阻滞血脉之运行,并使脂浊痰湿日积渐多,则发为肥胖病。

7.湿热体质(1)内脏湿热:常表现为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常口干,口苦,口臭,便干,尿赤,性情多急躁易怒,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膩,脉数或弦数。湿热质者多湿热蕴结不解,形成于先天禀赋或久居湿地。易患疮疖、黄疸、热淋、血衄、带下等病证。(2)湿热下注:指湿热流注于下焦。主要表现为小便短赤、身重疲乏、舌苔黄腻、脉濡数等。症见小便淋涩赤痛,少腹拘急,会阴部胀痛,白浊小便,舌苔黄腻,脉滑数。临床多见于湿热痢疾、湿热泄泻、淋浊、癃闭、阴痒、白带、下肢关节肿痛、湿脚气感染等症。(3)湿热上行:脾弱肝旺,肝胆湿热熏蒸,胆汁不寻常道,湿热上行,恶心呕吐,纳差,大便溏薄而热,身体局部黄或全身黄,两目渐渐黄赤。

8.郁(瘀)体质(1)气郁:多形体偏瘦,亦可见于其他体形,性格内向脆弱,对精神刺激应激能力差,常忧郁不乐,易惊悸,失眠多梦,食欲不振,喜太息,或咽中异物感,或胁胀窜痛,脉弦。气郁质者多气机郁滞。其形成与先天遗传及后天情志所伤有关。易患郁证、脏躁、百合病、梅核气、不寐、癫证等。(2)血瘀:见“血体质”。(3)精瘀:多由房劳过度,忍精不泄,或少年手淫,或日久不交,或惊恐伤肾,或瘀血、败精、湿热瘀阻,或手术所伤等所致。若肾气虚而推动无力,或肝气郁结而疏泄失职,亦可致精泄不畅而成瘀。表现为腹部胀(闷胀、坠胀),痛(抽痛、挚痛、跳痛),晕(昏晕、晕痛);肾络滞阻,精瘀不通而致胀、痛见证,肾精瘀滞,清阳失养而见昏晕或晕痛。(4)经络瘀阻:经络不通,不通则痛,主要脉症抽掣疼痛如刺,固定不移,肿胀变形,拘挛,抽搐,痿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沉细而涩。(6)五脏之瘀:五脏功能正常,则精气充盛,脑髓充盈,清阳升发,头窍清晰,脑主元神的功能正常。若五脏失常,则精血亏虚,元气不足,脑髓失养,元神虚惫。若七情过极,五脏郁闭,则气血不畅,瘀阻脑窍,脑腑受扰。故此类体质者多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黏血症、动脉硬化等病史。长期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七情太过,导致脾虚痰聚、肾水虚衰、心火暴甚、肝阳上扰等五脏积损、功能失调、气血逆乱、痰瘀阻络、脑髓失养等因素可导致。

9.水(津液)体质(1)水液多:水多体质者体内水液停贮易导致气机阻滞。如水饮阻肺,则可见胸满咳嗽、喘促不能平卧;水气凌心,则可见心悸、心慌,甚至胸闷心痛等症;水饮停滞中焦则可见头昏困倦,脘腹胀满,纳食呆滞,甚则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水饮阻滞于经脉则可见肢体困倦、沉重等症。(2)水液少:可见口渴咽干,唇焦而裂,甚则皮肤干枯无泽,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象细数。由于津液亏少,全身或某些脏腑组织器官失其濡润滋养作用所出现的以燥化为特征的证候,津液不足多从燥化,其形成有生成不足与丧失过多两方面的原因。脾胃虚弱,运化无权,致津液生成减少,或因饮水过少、脏气虚衰,津液生成不足而形成;或由燥热灼伤津液。(3)内分泌不足:可表现为肌肤恶化,脸上突然变得粗糙无光而且出现了很多黄斑、色斑;脾气急躁,更年期女性经常会出现一些脾气变得急躁,情绪变化较大的情况,出现出汗、脾气变坏等;妇科疾病,不育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等。(4)内分泌旺盛:此类体质者新陈代谢较快,常可见脸上容易出油、背上经常冒出疹、痘、精神较亢奋、消化功能强等,体内激素分泌旺盛者较易患乳腺增生、多囊卵巢综合症、不孕等疾病。

10.火(敏感)体质(1)火多:指素体火热偏盛之质。见体格较强健,面色潮红或红黑,有油光,目睛充血多目眵,口唇暗红或紫红,舌质红或暗红、质坚,舌苔薄黄或黄腻,脉紧实有力。(2)火少:可表现为内脏下垂,对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功能减弱,以至身体对热量吸收减少,身体呈寒性。不常喝水不会觉得口渴,常觉得精神虚弱且容易疲劳,脸色苍白、唇色淡,怕冷、怕吹风、手脚冰冷,喜欢喝热饮、吃热食、常腹泻、常小便且颜色淡,月经常迟来,血块多,舌头颜色为淡红色。(3)阴虚火旺:阴虚火旺体质的人,形体消瘦、面色潮红、口燥咽干、心中时烦、手足心热、少眠、便干、尿黄、不耐春夏、多喜冷饮、脉细数、舌红少苔。肾阴虚则表现腰酸背痛、眩晕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等症状。第二节阳虚导致寒湿体质的根本一、寒湿伤阳气是根本(一)寒伤阳气

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其性属阴,即所谓“阴盛则寒”。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气偏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阴寒之邪,反为阴寒所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的阳气。春天夏天,自然界气温高,植物发芽、长叶、开花、生新枝,逐渐枝吐茂盛,即《内经》中所说的“华英成秀”动物活动也开始频繁,体现在建窝、积极寻求交配对象等方面。当古人看到自然界中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时,便联想到了一个抽象的词语一一“阳气”。而当进入秋天冬天,随着气温的降低,植物不再生长,开始落叶,枯萎,动物开始贮备过冬的事物,并换上厚厚的新毛,以抵御严寒的不利影响。若遇到气温极低的恶劣情况,往往可以看到被冻死的动物尸体,而植物表现在到了第二年春天很晚才会发芽或被冻死不再发芽。这些自然界从春夏到秋冬发生的变化,我们说是因为自然界中的阳气不足了,而导致阳气不足的原因,就是寒冷气温的直接作用。而具体到人体来说,当人体表现为恶寒蜷卧,手足厥冷,精神萎靡的时候,特别再有感寒的经历,我们就会说是寒冷把人体的阳气损伤了,当然其中包括了人体本身阳气不足的情况。而在没有发明火的时代,当人们吃些生冷的、凉的、没有加工过的食物后,经常可以看到或经历到脏腹冷痛,呕吐,甚或腹泻、下利清谷等症状,人们认为是自然界的寒冷的东西损伤了脾胃的阳气。(二)湿伤阳气

在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中,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又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而同时他们又常常会因为湿气重而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这样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一系列的重症。体内湿气过重,会让人觉得困倦、四肢沉重、没有食欲、手脚冰冷、皮肤起疹、脸上黏腻不舒服,甚至出现肠胃炎现象,口腔症状比较明显,舌苔白厚。可能与情志不畅、劳倦过度或吃的多(喜肥甘厚味、凉食)、贪凉等等有关。肠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肤起疹子、雀斑加重这五种症状,是体内湿气过重的最典型表现。(三)阳虚是导致寒湿体质的根本

中医学认为“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一。而气又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这一理论形成于先秦时期,《老子·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道生一气,一气又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从而奠定了“气分阴阳”的理论基础。一般而言,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而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肃降。古人尤其重视阳气对人体生命的重要意义,在《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里详细地描述了阳气在人体的生理作用和病理机制,篇里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说明阳气对人体来说犹如天上红日般重要,能够像阳光惠泽大地般温熙形体,阳气充足者,则形与神俱,阳气耗损者,则寿命折损而不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有“清阳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清阳实四肢”等的论述,说明人体阳气能够温煦肌肉而实四肢,卫外固密腠理而抗外邪,充养上窍而使人耳聪目明,神明健旺等。总括来说,人体的阳气是受于父母的先天之气和后天的呼吸之气及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之气结合而成的。它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持血液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