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病自疗与自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5 10:44:23

点击下载

作者:金淑琴,孙立红,金晓北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内科病自疗与自养

内科病自疗与自养试读:

前言

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健康的体魄。健康,已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关注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内科病是最常见的一类疾病,人们对它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患过一种或几种内科疾病。为了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这类疾病,从而自我防治、自我调护,我们编写了这本《内科病自疗与自养》,使读者见书能识病、能施法,依法治病能有效,既为患者就医提供参考,又方便读者购买非处方药物,并自我保健、自我预防,达到愈病、强健目的。

本书本着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切合实用、内容新颖、形式独特的原则,对每个疾病简述临床表现、体征和基本辅助检查项目,治疗中介绍西药、中成药、中药煎剂、药膳等全方位具体翔实的综合方法,并强调了自我调护的注意事项。为了使读者了解中药药性、功能,我们将部分常用的中药列于每页下部,使得本书又有“中药手册”的功能。

本书对当前内科常见病最有价值的基本治疗方法进行了全面概括,既参考诸多文献资料和书籍,同时溶进许多临床经验和体会,在此谨向有关人员表示真诚谢意,也恳请读者对欠妥之处不吝赐教。金淑琴 孙立虹 金晓北

呼吸系统疾病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由病毒、细菌感染以及物理、化学刺激和过敏反应等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炎症。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气候多变季节多见,小儿和老年体弱者易患,若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可转为慢性。【主要表现】

1.典型临床表现:初起有类似感冒症状,如鼻塞、喷嚏、咽痛、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主要症状为咳嗽,伴胸骨后疼痛,胸部紧闷,咳嗽为刺激性或阵发性,痰少黏稠。3~5天内全身症状消失,咳嗽有时延长数周。

2.体征:一般无特殊体征。或有轻度呼吸急促,咽部充血,肺呼吸音粗糙,或可闻及散在干性□音以及少数不固定水泡音。

3.辅助检查:①血白细胞数正常,淋巴细胞增多提示为病毒性气管炎,当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数可略增高。②X线检查无异常,或有肺纹理变粗或增多。

杏仁:苦、微温。归肺、大肠经。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慢性气管炎、喘证、蠕虫病、便秘等。【西药治疗】

1.抗生素:较重病例大都合并细菌感染,可酌情选用青霉素80万~160万单位,皮试,每天2次肌注。或用其他抗生素如螺旋霉素片,1天0.8~1.2克,分3~4次口服。再如头孢氨苄片,1天1~2克,分3~4次口服。

2.镇咳药:咳必清1次25毫克,每天3次口服。复方甘草片,每次3~4片,每天3次口服。必嗽平1次8~16毫克,每天3次口服,用于痰黏不易咳出者。

3.对症治疗:发热头痛可用退热镇痛剂,如复方阿司匹林或去痛片。咽痛可用消炎喉片含服。【中成药治疗】

1.芩暴红止咳片(口服液):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片剂1次3~4片,1天3次口服;口服液1次10毫升,1天3次。

2.止嗽丸:止咳化痰,疏表宣肺。1次3克,1天2~3次,温开水送服。

3.神奇止咳冲剂:化痰镇咳,宽胸理气。1次1.5~3克,1天3次,开水冲化后服用。

4.蛇胆川贝液(散):清化痰热,宁肺止咳。口服液1次1支,1天2次,小儿酌减,温开水送服;散剂1次0.3~0.6克,1天2~3次,温开水送服。

5.急支糖浆:清热解毒,化痰止咳。1次20~30毫升,小儿酌减。1天3~4次,温开水送服。

苏叶:辛、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理气和营。用于风寒感冒、慢性气管炎、寻常疣等。【辨证施治】

1.风寒外束型:症见咳嗽痰稀,喉痒声重,鼻塞流涕,或兼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治宜疏散风寒,宣肺止咳。用杏仁12克,苏叶12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前胡10克,桔梗6克,甘草6克,荆芥6克。水煎服,每天1剂。

2.风热袭肺型:症见咳嗽痰黏,咳而不爽,咽痛口渴,或兼发热,头痛,恶风,汗出,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治宜疏风泄热,宣肺止咳。用银花24克,连翘15克,薄荷6克(后下),牛蒡子10克,桔梗10克,芦根24克,板蓝根24克,杏仁10克,黄芩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

3.燥热伤肺型:症见干咳,连声作呛,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咽干鼻燥,或伴有鼻塞、头痛、发热恶寒等症,舌干红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宜清热宣肺,润燥止咳。用桑叶10克,杏仁12克,沙参15克,浙贝母10克,豆豉10克,栀子皮10克,麦冬10克,知母10克,梨汁10毫升(冲),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

半夏:辛、温。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用于痰饮、呕吐、结胸、梅核气、矽肺、疟疾、瘿瘤等。

4.痰热阻肺型:症见咳嗽阵作,痰多色黄,质黏稠,胸满气粗,口干渴,咽红咽痛,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滑或滑数。治宜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用芦根30克,冬瓜仁30克,薏苡仁30克,桃仁10克,银花24克,连翘15克,板蓝根30克,桔梗12克,黄芩10克,浙贝母10克,杏仁12克,瓜蒌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药膳治疗】

1.生梨1个,洗净连皮切碎,加冰糖炖服。

2.生梨1个,切去盖,挖去心,加入川贝母3克,仍旧盖上盖,放碗内隔水蒸1小时左右,喝汤吃梨。【自我调护】

1.居住环境要求干净整洁,无异味,注意保暖,保湿。

2.宜半流质饮食,多饮温开水,可选食新鲜水果如梨、枇杷、荸荠等,禁食冷饮凉食及过酸、过咸、过甜食物,禁辛辣及烟酒。

3.痰稠不易咯吐者可轻拍背部以利排痰,或少饮温开水润喉。若咯血时应取半卧位,头偏向一侧,迅速清除口腔内痰液及血块,并用淡盐水漱口,以清洁口腔。

4.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我国北方患病率高于南方。【主要表现】

陈皮:辛、苦、温。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湿痰或寒痰咳嗽、气滞胃痛、消化性溃疡等。

1.典型临床表现:本病多发生在中年以上,病程缓慢,多数隐潜起病,初起多在寒冷季节发病,出现咳嗽及咳痰的症状,尤以清晨最明显,痰呈白色黏液泡沫状,黏稠不易咳出。随病情发展,终年均有咳嗽,咳痰,而以秋冬为剧,病情加重时呈黄色脓性痰,有时痰中可带血。喘息型者除有咳嗽,咳痰外,尚有喘息。每年症状迁延1个月以上。

2.体征:早期无特殊体征,或在肺底闻及干性和湿性□音,可随咳嗽或咳痰后消失。喘息型患者常可闻及哮鸣音。

3.辅助检查:早期X线胸片可阴性,随病情发展可见纹理增多,粗乱,扭曲或变形。呼吸功能检查可有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西药治疗】

1.急性发作期可选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如青霉素80万~160万单位皮试后肌肉注射,每天2次。或增效联磺片,每次2片,每天2次口服。或用氨苄青霉毒、红霉素等。

2.咳嗽痰多用棕色合剂,1次10毫升,每天3次口服。或用氯化胺合剂、溴已新等。

3.喘息型者选用解痉平喘药。如氨茶碱每次0.1~0.2克,每天3次口服。或用喘定、舒喘灵等。必要时,可用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中成药治疗】

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用于水肿、痰饮、心悸、失眠、呕吐、泄泻等。

1.杏仁止咳糖浆:止咳化痰。1次10毫升,1天3~4次,口服。

2.二陈丸:健脾和胃,祛湿化痰。1次6~9克,1天3次,空腹温开水送服。

3.祛痰灵糖浆:止咳,祛痰,清热,消炎。1次30毫升,1天2次口服。

4.强力枇杷口服液:养阴敛肺,镇咳祛痰。1次10毫升,1天3次口服。

5.肺宁口服液:清热祛痰,止咳平喘。1次1支,1天3次,饭后服,9天为1个疗程。

6.川贝雪梨膏:润肺止咳,生津利咽。1次15克,1天2次口服。

7.半夏露:止咳化痰,温肺散寒。1次15毫升,1天4次,口服。【辨证施治】

1.痰湿犯肺型:症见咳嗽反复发作,痰多色白质稀或黏稠,咯痰后咳嗽减轻,一般晨起症状明显,伴有胸闷脘痞,呕恶,纳少便溏,舌苔白腻,脉濡滑。治宜燥湿理气,宣肺化痰。用苍术10克,半夏10克,白术10克,陈皮12克,茯苓12克,苏子8克,莱菔子8克,杏仁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

前胡:苦、辛、微寒。归肺经。降气化痰,宣散风热。用于感冒咳嗽、头痛、寒痰、湿痰等。

2.痰热郁肺型:症见咳嗽气急,咯痰黄稠或咯痰不爽,或痰有腥臭味,或痰中带血丝,伴面赤口干,胸胁胀满,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用黄芩10克,栀子10克,橘红8克,瓜蒌10克,寒水石10克,浙贝母12克,甘草6克,竹茹10克,杏仁10克。水煎服,每天1剂。

3.寒痰伏肺型:症见咳嗽气急,痰多清稀或泡沫痰,伴面目浮肿,全身怕冷,胸闷头晕,心悸,舌淡胖,脉沉细。治宜温化寒痰,助阳安肺。用茯苓10克,白术10克,白芍12克,制附子6克(先煎),细辛3克,五味子10克,半夏10克,生姜3片(后下),海浮石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

4.肺阴不足型:症见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咳声短促,或声音嘶哑。伴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口干咽燥,盗汗,颧红,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养阴润肺,止咳。用沙参10克,麦冬12克,玉竹10克,款冬花10克,紫菀10克,天花粉10克,杏仁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

5.肺气虚弱型:症见咳嗽日久不愈,咳声无力,气短,动则喘促,痰少或痰清稀色白,常因感冒而咳嗽加重,舌淡胖苔白滑,脉虚弱。治宜补肺益气,止咳化痰。用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术10克,陈皮6克,当归10克,炙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茯苓12克,杏仁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药膳治疗】

1.白萝卜刮丝和面烙饼食用。

桔梗:苦、辛、平。归肺经。宣肺化痰,利咽,排脓。用于感冒、咳嗽、咽痛、肺痈、痢疾等。

2.白萝卜切片,冰糖适量,隔水蒸后饮汤。

3.生姜60克,饴糖30克。水煎,趁热服下。

4.柿子4个,粳米60克,白糖少许,煮粥食用。

5.海带切丝,用开水浸泡后,加白糖拌食。早、晚各1次,连服1周。

6.红糖60克,豆腐100克,生姜6克。水煎后睡前进食,连服1周。

7.猪肾2枚,干姜12克。先将猪肾切开,剔去中间筋膜,干姜用刀拍碎,一同入沙锅内,加适量水炖熟服。【自我调护】

1.居室内保持空气清新,避免长期处在门窗紧闭的室内,室内通风时避免冷空气直接吹入。禁止吸烟,防止烟尘刺激。室内不摆放有刺激性气味的花卉、化学药品。

2.随着四时节令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冬天外出时注意保暖。为加强耐寒和呼吸功能锻炼,可从夏天开始用冷水洗面,持之以恒。

3.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抵抗力,可根据自己体质情况,选择散步、打太极拳、慢跑、气功等锻炼方法。

4.节制房事,目的是让患者补肾固精,提高机体抗御外邪能力。因过度的性生活会导致肺肾两亏,诱发或加重干咳久咳。

5.饮食清淡易消化,忌食肥甘厚味。

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用于消化性溃疡、阿狄森氏病、尿崩症、肺结核、支气管哮喘、传染性肝炎、疟疾、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先天性肌强直、血栓性静脉炎、皮炎、心悸、咽喉肿痛等。

阻塞性肺气肿

阻塞性肺气肿是由慢性支气管炎或其他原因逐渐引起的支气管狭窄,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过度充气,并伴有气腔壁膨胀、破裂而产生。本病多见于老年人。【主要表现】

1.典型临床表现:在慢支咳嗽、咳痰的基础上出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最初仅在劳动、上楼或登山、爬坡时有气急,随着病变的发展,在平地活动时,甚至在静息时也感气急。在慢支急性发作时,有胸闷、气急加剧,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功能衰竭的症状,如紫绀、头痛、嗜睡、神志恍惚等。

2.体征:早期体征不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触诊语颤减弱或消失;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不易叩出,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降;听诊心音遥远,呼吸音普遍减弱,呼气延长,并发感染的肺部可有湿□音。

3.辅助检查:①X线检查: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活动减弱,膈降低且变平,两肺野的透亮度增加,心脏常呈垂直位。②心电图检查:一般无异常,有时可呈低电压。③呼吸功能检查:有通气功能障碍,残气容积占肺总量的百分比增加,肺过度充气。④血液和痰液检查:一般无异常,继发感染时似慢支急性发作表现。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止血。用于感冒、麻疹、风疹、湿疹、疮疡、咽痛、各种出血等。【西药治疗】

药物治疗以祛痰、支气管解痉和控制感染为主。

1.祛痰:氯化铵每次0.3克。或必嗽平8~16毫克,每天3~4次口服。

2.解痉平喘:氨茶碱0.1克,每天3次口服。或者0.25克加入25%~50%葡萄糖溶液20~40毫升中静脉缓注。或用β2受体兴奋剂,如舒喘灵每次2~4毫克,每天3次口服。

3.控制感染:根据病原菌可选用青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头孢菌素等。【中成药治疗】

1.祛痰止咳冲剂:健脾燥湿,祛痰止咳。1次12克,1天2次,温开水冲服。

2.痰咳净:镇咳排痰,通窍顺气。1次0.2克,小儿酌减,1天3~6次。置口腔中含化或吞服。

3.桂灵片:收敛肺气,止咳定喘。1次4片,1天2次口服。

4.蛇胆川贝枇杷膏:润肺止咳,化痰定喘。1次15毫升,1天3次口服。

5.止嗽化痰丸(颗粒):润肺清金,止咳定喘,解热祛痰。丸剂每次2丸,每天2次,温开水送服;颗粒1次3克,1天1次,开水冲服,临睡前服用。

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感冒、中暑、肺炎、肺痈、肺结核、痢疾、咽痛、肠痈等。【辨证施治】

1.缓解期:症见疲乏无力,动则气喘,语声低怯,食纳减少,胸满,消瘦,舌淡或紫暗,脉细弱。治宜补气益肺。用黄芪30克,党参15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桔梗10克,五味子12克,白术10克,枳壳10克,麦冬10克,冬虫夏草3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或配成丸药常服。

2.发作期:(1)痰浊壅肺型:症见咳嗽痰多,色白黏稠或呈泡沫状,短气喘息,怕风自汗,脘痞纳少,乏力,舌淡苔滑腻,脉细。治宜化痰降气,止咳平喘。用苏子10克,半夏10克,前胡10克,陈皮10克,厚朴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10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

2.痰热郁肺型:症见咳嗽气粗,痰黄黏稠,不易咯出,胸闷烦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肺化痰,降逆平喘。用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黄芩12克,银花30克,连翘12克,桔梗10克,杏仁10克,瓜蒌15克,浙贝母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药膳治疗】

1.芡实100克,胡桃肉20克,红枣20枚,白糖适量。先将芡实打碎与胡桃肉连皮一同研成末,去枣内核,三者一同入锅加水煮粥,煮熟后调入适量白糖服食。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用于感冒、热病神昏、急性肾炎、紫癜病、肺脓肿、视网膜出血等。

2.猪肺1具,萝卜子15克(研碎),白芥子30克(研碎),佐油盐等调料,饭锅蒸熟而食之。

3.猪肺1具,白萝卜1个,杏仁9克。猪肺、白萝卜切块,与杏仁炖至烂熟,食肺喝汤。【自我调护】

1.严禁吸烟,设法避免接触尘埃或化学药物。

2.积极预防感冒,尽量不被外邪诱发,致病情加重。

3.注意休息,不可过劳,如说话太多则耗伤肺气。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急性发作以冬、春季多见。【主要表现】

1.典型临床表现:①肺、心功能代偿期:慢性咳嗽、咳痰、气急,活动后可感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和劳动耐力下降。②肺、心功能失代偿期:表现呼吸困难,心悸,明显紫绀,食欲不振,恶心或呕吐,腹胀腹痛,尿少,下肢浮肿,头痛,失眠,烦躁,甚则神志淡漠,精神恍惚,谵语,抽搐,昏睡或昏迷等。

薄荷:辛、凉。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用于感冒、头痛、咽喉肿痛、麻疹、风疹、肝郁胁痛、中暑、腹泻等。

2.体征:①肺、心功能代偿期:可有明显肺气肿征。听诊呼吸音减弱,偶有干、湿性□音。心浊音界不易叩出,心音遥远,肺动脉瓣区可有第二心音亢进,三尖瓣区出现收缩期杂音或剑突下示心脏搏动。颈静脉充盈,肝上界及下缘明显下移。②心、肺功能失代偿期:颈静脉怒张,肝肿大且有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并出现胸水和腹水,下肢浮肿。心率增快,因右心室扩大致三尖瓣相对性关闭不全,三尖瓣区可有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严重者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听到舒张期奔马律。若发生肺性脑病时,二氧化碳潴留可出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锥体束征阳性等。

3.辅助检查:①血象: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高。②血气分析:动脉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增高。③X线检查:除肺气肿征象外,有肺动脉高压征如右肺下动脉干扩张;肺动脉中度凸出,肺动脉圆锥显著凸出;右心室扩大。④心电图:低电压、心脏顺钟向转位、电轴右偏,额面平均电轴≥+90°;肺型P波;右心室肥厚R+S>1.05毫伏。⑤超声心动图:右室流出道内径≥30V1V5毫米、右室内径≥20毫米、右肺动脉内径或肺动脉干增宽及右心房增大等。【西药治疗】

1.控制感染:常用的有青霉素80万单位(皮试),庆大霉素8万单位,每天2次肌注。或者用青霉素240万~480万单位静脉滴注,每6小时1次。也可用氨苄青霉素、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菌素等。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散肿。用于感冒、咽痛、咳嗽、麻疹、风疹、痄腮、痈肿疮毒、便秘等。

2.通畅呼吸道:①祛痰剂:氯化铵合剂10毫升口服,每天3次。必嗽平16毫克口服,每天3次。②缓解支气管痉挛:氨茶碱0.1~0.2克口服,每天3次,亦可用氨茶碱0.25克加于50%葡萄糖液20~40毫升静脉缓慢注射。

3.控制心力衰竭:①利尿剂:双氢克尿塞25毫克,每天3次口服,尿多时加用10%氯化钾10毫升,每天3次口服。氨苯喋啶50~100毫克,每天1~3次口服。急需利尿者可用速尿20毫克肌注。②强心剂:毒毛花甙K0.125~0.25毫克。或毛花甙C0.2~0.4毫克加于10%葡萄糖液20~40毫升,静脉缓慢推注。③血管扩张剂:可用于顽固性心力衰竭,如硝普钠、消心痛等。【中成药治疗】

1.生脉饮口服液(冲剂):益气复脉,养阴生津,止渴止汗。口服液1次10毫升,1天3次;冲剂1次1包或1块,1天3次,冲服。

2.参蛤补肺胶囊:补肺纳气,止咳平喘,理肺化痰。1次4~5粒,1天3次,口服。

3.七味都气丸:补肾纳气。1次9克,1天3次,温开水送服。【辨证施治】

1.缓解期: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除烦止呕。用于热病烦渴、呕吐、肺痈、肺痿、麻疹、热淋等。(1)气虚型:症见咳嗽,痰多质稀,心悸气短,动则更甚,面白肢冷,腹胀便溏,畏寒,或有足肿,或见口唇青紫,舌淡苔白,脉细。治宜补益心肺,健脾壮肾。用人参10克(另煎),白术10克,茯苓12克,山药15克,五味子10克,黄芪20克,桔梗6克,陈皮10克,泽泻10克,山萸肉10克,炙甘草6克,丹参15克。水煎服,每天1剂。或配成丸药常服。(2)阴虚型:症见心悸,心烦,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津,或有瘀斑,脉细数。治宜滋阴润肺,养心安神。用生熟地各12克,川贝母10克,麦冬10克,玄参12克,白芍12克,五味子12克,百合15克,桑白皮10克,桔梗10克,炙甘草12克。水煎服,每天1剂。或配成丸药常服。

2.急性发作期:(1)风寒外束型:症见恶寒发热,无汗,流涕,头身疼痛,咳喘,咯白痰,气短,舌苔白,脉浮紧。治宜疏散风寒,宣肺平喘。用炙麻黄6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干姜6克,半夏6克,陈皮10克,苏叶6克,党参6克。水煎服,每天1剂。(2)痰热阻肺型:症见发热咳喘,痰黄黏稠,口中苦黏,时有呕恶,舌红苔白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化痰,降逆平喘。用黄连10克,瓜蒌15克,枳实12克,半夏10克,银花15克,连翘10克,黄芩15克,杏仁10克,芦根30克,桔梗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

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发热、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传染性肝炎、白喉、非典型性肺炎、丹毒等。(3)阳虚水泛型:症见心悸气短,不能平卧,水肿,尿少,口唇青紫,舌紫绛,苔白腻,脉沉弱或结代。治宜温阳益气,利水宁心。用人参10克(另煎),黄芪30克,葶苈子10克,茯苓15克,泽泻30克,白术10克,猪苓10克,桂枝10克,制附子6克(先煎),车前子20克(布包),郁李仁20克,赤芍12克,红花10克。水煎服,每天1剂。【药膳治疗】

1.橘红3~6克,绿茶4.5克。将二味放入茶杯中,沸水冲泡,再入沸水锅中隔水蒸20分即可。每天代茶饮。用于痰热壅肺者。

2.陈葫芦粉10~15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先把葫芦(越陈越好)烧烤干后研末。粳米、冰糖同入沙锅内,对水煮粥,煮至米开时,取陈葫芦粉调入粥中,再煮至粥熟服食。用于有心衰水肿者(鲜葫芦无效)。【自我调护】

1.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被,避免感冒。

2.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水肿时宜低盐或无盐饮食。

3.禁烟酒,节房事。

4.居室温暖向阳,湿度适宜,定时通风。

5.常备氧气。

支气管哮喘

黄芩: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泻火解毒,清热燥湿,凉血止血,除热安胎。用于慢性气管炎、急性菌痢、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性肝炎、肾盂肾炎、高血压、白喉、出血症、胎动不安等。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以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疾病。发病率北方比南方高,农村较城市高。大多数好发于秋、冬季。【主要表现】

1.典型临床表现:缓解期或非典型性哮喘,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发作前常有咳嗽、胸闷或连续喷嚏等先兆症状。发作时气急、哮鸣、咳嗽多痰,甚至呼吸困难,多被迫采取坐位,两手前撑,两肩耸起,额部冷汗,唇、指(趾)青紫。

2.体征:胸廓饱满,颈静脉怒张,吸气时呼吸辅肌显著突出。叩诊过度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膈移动度受限。可闻及哮鸣音。

3.辅助检查:①发作期X线检查肺透明度增高。②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加,IgE或特异性IgE增高。③血气分析可有PaO降低。2【西药治疗】

1.缓解支气管痉挛:氨茶碱0.1克,每天3次口服,或者0.25克加入25%~50%葡萄糖溶液20~40毫升中静脉缓注。喘定0.2克,1次性口服,或0.25克肌注,或加于50%葡萄糖溶液20~40毫升中静脉注射。舒喘灵4毫克,每天3次口服。必要时,还可选用强的松、阿托品、硝苯吡啶等。

2.促进排痰:氯化铵每次0.3克。或必嗽平8~16毫克,每天3~4次口服。

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用于感冒、咳嗽、眩晕、出血症等。

3.控制炎症:青霉素80万单位,皮试,每天2次肌肉注射,连用3天。若感染严重时,可选用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等。

4.改善过敏状态:扑尔敏每次4~8毫克,每天口服2~3次。也可选用克敏嗪、苯海拉明、息斯敏等。【中成药治疗】

1.镇咳宁糖浆(胶囊):镇咳祛痰,平喘,抗炎。胶囊1次1~2粒,每天3次口服;糖浆1次5~10毫升,每天3次口服。

2.华山参片(滴丸):镇咳、平喘、祛痰。片剂1次1~2片,1天3次口服;滴丸1次1~2丸,1天3~6丸含服。

3.金利油软胶囊:宣肺平喘,温肾纳气,利尿通淋。1次8粒,1天2次,首次服16粒。早、晚饭前1小时空腹用温开水送服。

4.止喘灵注射液:平喘、止咳、祛痰。1次2毫升,1天2~3次肌注。1~2周为1疗程。7岁以下儿童酌减量,3岁以下儿童慎用。

5.蛤蚧定喘胶囊(丸):滋阴清肺,祛痰平喘。胶囊1次3粒,1天2次口服;小蜜丸1次9克,大蜜丸1次1丸,1天2次口服。

6.消咳喘:止咳,祛痰,平喘。1次7~10毫升口服。

沙参: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用于肺热燥咳、阴虚口渴等。

7.止咳喘热参片:定喘,止咳,祛痰。1次1~2片,1天3~6次口服。

8.咳喘宁口服液:宣通肺气,止咳平喘。1次10毫升,1天2次口服。

9.银黄平喘气雾剂:平喘,止咳,祛痰。用时将本品倒置,喷头对准口腔,在用力吸气的同时,立即按阀门上端喷头,药液呈雾状喷入口腔,闭口数分。1次喷2~3下,1天3次,7天为1疗程。

10.金贝痰咳清颗粒:清肺止咳,化痰平喘。1次7克,1天3次口服。【辨证施治】

1.发作期:(1)寒哮:症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吐稀痰色白,形寒肢冷,口不渴或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舌苔白滑,脉弦紧。治宜宣肺散寒,化痰平喘。用射干10克,麻黄10克,细辛3克,紫菀12克,冬花12克,清半夏10克,五味子10克,杏仁10克,白前10克,白芥子10克,苏子10克,莱菔子12克。水煎服,每天1剂。

浙贝母:苦、寒。归肺、心经。清热化痰,开郁散结。用于痰热咳嗽、肺痈、瘿瘤、瘰疬、痈疡疮毒等。(2)热哮:症见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满胁胀,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咳吐黄痰,痰黏难咯,面赤口渴,胸闷,烦躁不安,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宣肺,化痰定喘。用白果仁10克,麻黄10克,黄芩12克,半夏10克,杏仁10克,桑皮10克,生石膏24克,银花24克,连翘15克,地龙10克,大黄3克(后下)。水煎服,每天1剂。(3)痰浊阻肺:症见喘而胸满闷窒,痰多黏稠色白,口黏不渴,面目浮肿,纳呆呕恶,舌苔白厚黏腻,脉滑。治宜化痰降气,宣肺平喘。用陈皮10克,半夏10克,茯苓12克,苍术10克,厚朴10克,苏子10克,白芥子10克,莱菔子15克,杏仁12克。水煎服,每天1剂。

2.缓解期:(1)肺虚:症见喘促短气,咳声低怯,言语无力,舌红,脉细。治宜补益肺气。用党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黄芪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每天1剂。(2)脾虚:症见食少乏力,气短倦怠,脘痞,便稀,舌淡苔白滑,脉细无力。治宜益气健脾,化痰平喘。用人参10克(另煎),白术10克,茯苓12克,甘草6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炮姜6克,大枣5枚。水煎服,每天1剂。(3)肾虚:症见短气息促,动则喘甚,心悸,头晕耳鸣,腰酸腿软,畏寒自汗,面白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宜温肾纳气。用熟地15克,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附子3克(先煎),肉桂6克,五味子10克,胡桃肉12克,党参10克。水煎服,每天1剂。【药膳治疗】

豆豉:辛、甘、微苦,寒或辛、微温。归肺、胃经。解表,除烦。用于感冒、虚烦不寐等。

1.鸡蛋若干,米醋适量。同煮,蛋熟后去壳煮5分。每次服1个,每天2次。

2.鲜山药捣烂,与甘蔗汁等量。和匀,炖热饮。

3.生姜60克,饴糖30克。水煎,趁热服下。

4.芥菜150克,粳米100克,鸡蛋1个。调以适量猪油、食盐煮粥食。

5.冬瓜、冰糖蒸食。

6.白果9克(炒,去壳)。加水煮熟,放砂糖或蜂蜜,连汤食。

7.白果4枚,粳米100克,调以白糖煮粥食。

8.乌贼骨粉1份,白糖2份,混匀。每次服15~24克,每天3次。【自我调护】

1.居室干净、整洁,无异味刺激,定时通风,阳光充足。尤其是寒哮患者居室要温暖,避免冷空气刺激诱发或加重病情。

2.避免接触花粉、粉尘、皮毛、牛奶、鸡蛋、鱼虾等海产品及油漆、药物等致敏源物质。

3.宜食清淡、富有营养而易消化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钙质的食物,如猪肝、蛋黄、胡萝卜、南瓜、杏、大枣、橘子、蕃茄、豆腐、芝麻酱、猪骨等。忌食生冷、海味、油腻、辛辣之品,忌饮食过咸。

4.强调戒烟、酒,节制房事。

5.坚持体育锻炼,每天打太极拳,练呼吸操。

栀子皮:苦、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达表而去肌肤之热。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出血症、疮疡肿毒、热病烦躁等。

6.发作时可予半卧位,背后垫一软枕或棉被。被动体位每2小时翻身1次,按摩局部受压部位,防止褥疮。及时用干毛巾擦干汗液,更换湿衣、湿被。

7.注意四时气候的变化,减少外出,防止过度疲劳,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诱发因素。

支气管扩张症

支气管扩张症是常见的慢性支气管化脓性疾病,大多数继发于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阻塞,由于支气管管壁损坏而形成管腔扩张和变形。多见于儿童和青年,男性多于女性。【主要表现】

1.典型临床表现:慢性咳嗽伴大量脓性痰,间断咯血,反复肺部感染。咳嗽、吐痰多为阵发性,每天早起及晚上卧床时较重,常与体位改变有关。每日痰量可达数百毫升,为黏液性、黄色或黄绿色脓痰。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反复咯血,通常为痰带血丝、血痰或小量咯血,亦有大量咯血。并发肺部感染可见高热、咳嗽加剧、痰量增多、胸痛等,且以同一肺段反复感染为特征。

2.体征:早期或病变轻而局限者,肺部可无异常体征。病变重或继发感染时常可闻及下胸部、背部较粗的湿□音。

麦冬: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用于肺燥干咳、肺痈,肺痿、出血症、热病津伤等。

3.辅助检查:①X线检查:早期轻症患者胸部平片示一侧或两侧下肺纹理局部增多及增粗现象;典型的X线表现为粗乱肺纹中有多个不规则的环状透亮阴影或支气管的卷发状阴影,感染时阴影内出现液平。②CT检查:管壁增厚的柱状扩张,或成串成簇的囊样改变。③支气管造影:可以明确支气管扩张的部位、性质和范围。④纤维支气管检查:可以明确出血、扩张或阻塞部位。【西药治疗】

1.祛痰剂:氯化铵0.3~0.6克,碘化钾0.3克,或必嗽平8~16毫克,每天3次口服。

2.控制感染:急性感染时常服阿莫西林0.5克,每天4次。或环丙沙星0.5克,一天2次。或口服头孢类抗生素。或用青霉素80万单位(皮试)和庆大霉素8万单位肌肉注射,一天2次。严重感染时可用氨苄青霉素4~6克,或一、二代头孢菌素加丁胺卡那霉素静脉滴注。轻症患者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时,可服复方新诺明2片,每天2次。或红霉素、麦迪霉素。【中成药治疗】

1.固本咳喘片:益气健脾,固本扶正。1次4~5片,1天3次,温开水送服。小儿酌减。3个月为1疗程。

2.景天三七糖浆:化瘀止血。1次15~25毫升,1天3次口服。

3.百龄胶囊:补肺肾,益精气。1次5~15粒,1天3次口服。【辨证施治】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用于热病烦渴、肺热或阴虚咳嗽、肺结核、消渴、便秘等。

1.热毒壅肺型:症见咳嗽,痰黏量多,色黄恶臭,甚或身热,汗出,舌红苔黄厚,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排痰止咳。用芦根60克,冬瓜仁30克,桃仁10克,杏仁12克,薏苡仁30克,银花30克,连翘12克,黄芩15克,浙贝母10克,桔梗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

2.痰湿壅肺型:症见咳嗽痰多,色白质黏或质稀,胸脘满闷,舌苔白腻,脉滑。治宜宣肺化痰,理气燥湿。用茯苓15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杏仁10克,苍白术各10克,莱菔子20克,桔梗10克,枳壳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

3.肝火犯肺型:症见咳嗽阵作,痰中带血,胸胁牵痛,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肺,凉血止血。用水牛角粉3克(冲服),生地黄24克,赤芍12克,丹皮10克,黄芩15克,山栀子10克,玄参10克,地骨皮12克,茜草10克,白及10克,三七粉3克(冲服)。水煎,每天2剂,分4次服用。【药膳治疗】

1.霜桑叶不拘量,绿茶适量。将桑叶焙干研末,瓷罐封贮备用。每天1~2次,每取9克,以绿茶3克,煎汤或沸水冲泡后冷服。适用于支气管扩张咯血。

2.松子仁250克,白糖500克。白糖放入适量水,熬至能挑起丝状,将松子仁炒熟,放入糖中拌匀,稍冷,切成块,每服5块,每天2次。

梨汁:甘、微酸、凉。归肺、胃经。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用于热病烦渴、咳嗽、便秘等。【自我调护】

1.早期治疗气管、支气管和肺组织病变。

2.平时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积极预防感冒。

3.戒烟、酒及不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4.保持心气平和的精神状态,避免情志波动,不急不躁。

肺炎球菌肺炎

肺炎球菌肺炎是由肺炎球菌或称肺炎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肺部感染。常在原先健康的青壮年人以及老人和婴幼儿发病,男性较多见,发病以冬季和初春为多。【主要表现】

1.典型临床表现:患者常有受凉淋雨、疲劳、醉酒、精神刺激和病毒感染史,半数病例有数日的上呼吸道感染的先驱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突发的寒战、高热、胸痛、咳嗽、铁锈色痰。一部分病人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病变广泛的可见气急、紫绀,严重感染可伴发休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和神经症状等。

2.体征:可有气急,皮肤干燥,面色微绀,鼻翼扇动,口角和鼻周单纯性疱疹。胸部检查:早期体征不明显,仅有一侧呼吸运动减弱,呼吸音减低,少许湿性□音和胸膜摩擦音。肺实变时有典型体征,如叩浊、语颤增强和支管呼吸音。消散期可闻及湿□音。

冬瓜仁:甘、微寒。归肺、小肠经。清肺化痰,利湿排脓。用于肺热咳嗽、肺痈、肠痈等。9

3.辅助检查:①血白细胞计数多数在(10~30)×10/L,中性粒细胞多在80%以上,并有核左移,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者白细胞计数常不增高,但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仍高。②血培养:20%可有致病菌。③痰涂片及培养可发现致病菌。④X线检查:早期只有肺纹理增粗或受累的肺段、肺叶稍模糊。实变期可见大片均匀致密阴影。【西药治疗】

1.抗菌药物:首选青霉素。青霉素G80万单位,皮试,每天3次肌注,重症者用240万~480万单位静滴,每6小时1次。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林可霉素、复方新诺明、头孢菌素、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2.一般治疗:注意补充足够蛋白质、热量、维生素,保持水、电解质平衡。中等或重症患者给予吸氧。胸痛明显者,口服可待因15毫克。咳嗽咳痰者,用氯化铵合剂10毫升,每天3次口服。烦躁不安、谵妄、失眠者可服安定5毫克或水合氯醛1克。

3.及时治疗感染性休克及并发症。【中成药治疗】

薏苡仁: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用于水肿、泄泻、湿痹、肺痈、肠痈等。

1.双黄连口服液(冲剂、粉针剂、注射液):清热解毒,清宣风热。口服液1次20毫升,1天3次。冲剂开水冲服,1次10克,1天3次。粉针剂静脉滴注,每次每千克体重60毫克,1天1次。注射液静脉注射,1次10~20毫升,1天1~2次;静脉滴注,每次每千克体重1毫升,每天1次;肌注,1次2~4毫升,1天2次。

2.鱼腥草注射液: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静脉滴注每次50~100毫升,每天1~2次。肌肉注射,每次2~4毫升,每天1~2次。

3.橘红丸:清热燥湿,止咳化痰。大蜜丸1次2丸,1天2次;小蜜丸1次12克,1天2次。温开水送服。

4.止嗽定喘丸:清宣肺热,止咳平喘。水丸剂1次6克,1天2次;片剂1次4片,1天3次;口服液1次10毫升,1天2次。温开水送服。【辨证施治】

1.邪袭肺卫型:症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咳嗽,咯少量白黏痰,胸痛,口干尿黄,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治宜疏风泄热,宣肺止咳。用银花30克,连翘15克,牛蒡子10克,薄荷10克(后下),桔梗10克,黄芩15克,浙贝母12克,杏仁10克,前胡10克,甘草6克。水煎,每天2剂,分4次服。

2.肺胃热盛型:症见壮热,剧烈咳嗽,气粗,痰中带血,或咯铁锈色痰,胸痛,烦躁口渴。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治宜清热宣肺,凉血解毒。用银花30克,连翘30克,生石膏60克,知母15克,黄芩20克,鱼腥草30克,败酱草20克,浙贝母10克,杏仁10克,栀子10克,丹皮12克,甘草6克,水煎,每天2剂,分4次服。

桃仁:苦、甘、平。归心、肝、大肠经。活血祛瘀,润肠通便。用于多种瘀血证、肝脾肿大、便秘、肺痈、肠痈、咳喘、风痹、疟疾等。

3.肺胃阴伤型:症见热势渐退,咳嗽减轻,咳痰减少,心烦口渴,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清涤余热,滋养肺胃。用沙参12克,麦冬10克,知母15克,花粉10克,桑白皮10克,地骨皮12克,丹皮10克,生地15克,川贝母12克,百合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药膳治疗】

1.白菜250克,白糖100克。调味煮粥食。治肺热咳嗽,大便秘结。

2.蕹菜(空心菜)、萝卜,共捣烂取汁,调以蜂蜜服,治肺热咳血。

3.鲜百合捣汁,温开水冲服。或鲜百合煮食。

4.鲜枇杷叶30~60克,粳米30~60克,冰糖少许。先将枇杷叶刷去背面绒毛,切细煎煮取汁,去渣;以汁入粳米煮粥,粥成后加入冰糖。每天2次温服。【自我调护】

1.平时加强锻炼身体,加强耐寒和呼吸功能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2.防止过劳、受凉,淋雨、酗酒等诱发因素。

3.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

4.防止烟雾、异味、冷空气等刺激。

5.咯痰时头偏向一侧,迅速清除口腔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瓜蒌: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用于痰热咳喘、肺痈、肠痈、结胸、冠心病、便秘等。

肺脓肿

肺脓肿是由于各种病原菌引起的肺组织炎性坏死,继而形成脓肿的一种化脓性疾病。多发生于壮年,男多于女。【主要表现】

1.典型临床表现:突然畏寒、高热,伴咳嗽及咯黏液痰或黏液脓性痰,1~2周后痰量突然增多,呈脓性。胸痛,全身乏力,食欲减退,病久者,可有营养不良、贫血、消瘦等慢性消耗病态。

2.体征:病变较大者,叩诊可呈浊音或实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听到湿□音,慢性患者患侧胸廓略塌陷,可有杵状指(趾)。

3.辅助检查:①X线示大片浓密影,其中可见脓腔及液平面。②血中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增高,核左移。【西药治疗】

1.抗生素:首选青霉素,皮试,每天分次肌注240万单位,或每天1次静脉滴注640万~800万单位。如用药1周疗效不佳者应加量或改用其他抗生素,有条件者根据痰液的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疗程一般为2~3个月。

苍术:辛、苦、温。归脾、胃经。燥湿健脾,祛风湿。用于感冒、风湿痹证、湿温、泄泻、痢疾、痰饮、水肿、呕吐等。

凡病程在6个月以内,病变范围局限于1个肺段,X线示炎症或空洞形成者,在全身用药基础上均可应用气管滴药。选用经鼻导管、环甲膜穿刺、雾化吸入或经纤维支气管镜等方法注入药物。如青霉素20万~40万单位,每天1~2次,滴药后应取适当体位卧床1小时。若经1个月治疗无效应停用,考虑手术治疗。

2.体位引流排脓:按脓肿部位不同采用相应体位,每次15~30分,每天2~3次,或经纤维支气管镜吸引排脓。

3.对症治疗:积极支持治疗,增加营养,小量间断输血;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和祛痰剂;有咯血者使用止血剂。

4.手术治疗:凡内科治疗满3月而脓腔仍存在者,应作手术切除,最迟不超过半年。大咯血危及生命或疑有异物存在应尽早手术治疗。【中成药治疗】

1.枇杷止咳糖浆:清肺泄热,止咳化痰。每次25毫升,每天4次口服。

2.蛇胆陈皮散(丸、口服液):清热化痰,镇惊定喘。散剂1次0.6克,1天2~3次口服,2岁以下减半;丸剂1次0.6克,1天2~3次,温开水送服;口服液1次10毫升,1天2~3次,小儿酌减。

3.痰净片:祛痰止咳。1次2片,1天3次,温开水送服。

4.射麻口服液:清肺化痰,止咳平喘。1次10毫升,1天3次。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泄泻、痰饮、水肿、黄疸、自汗、腹胀、胎气不安等。

5.平喘片:清肺止咳,化痰平喘。1次2~4片,1天3次,温开水送服。

6.鱼腥草注射液:清热解毒,清痈排脓,利尿通淋。每次2~4毫升,每天1~2次,肌肉注射;每次50~100毫升,用5%~10%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适量稀释后静脉滴注。7天为1疗程。儿童用量酌减。

7.清血解毒丸:清热解毒,凉血消肿。1次6克,1天2次,温开水送服。儿童用量酌减。

8.银黄口服液(片、冲剂):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口服液1次1~2支,1天3次,小儿酌减;片剂1次2片,1天3~4次,温开水送服;冲剂1次1~2袋,1天2次,开水冲服。【辨证施治】

1.初期:症见发热恶寒,或突然寒战,继而发热。咳嗽胸痛,咳时痛甚。咯痰色白而黏,痰量由少渐多,呼吸不畅。舌红苔薄黄,脉浮滑而数。治宜疏散风热,清肺化痰。用银花30克,连翘15克,薄荷6克(后下),芦根24克,牛蒡子10克,桔梗10克,竹叶6克,甘草6克,黄芩12克,生石膏30克,杏仁12克。水煎,每天2剂,分4次服。

苏子:辛、温。归肺、大肠经。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痰喘、咳逆、气滞、便秘等。

2.成痈期:症见高热汗出,时时寒战,胸闷作痛,转侧不利,咳嗽气急,咳吐黄稠脓痰,其味腥臭,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化瘀消痈。用芦根50克,冬瓜仁30克,薏苡仁30克,桃仁12克,银花30克,连翘15克,大青叶15克,鱼腥草30克,黄芩12克,生石膏30克,丹皮12克,甘草6克。水煎,每天2剂,分4次服。

3.溃脓期:症见咳吐大量脓痰,或如米粥,或痰血相兼,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胸中烦满而痛,甚则不能平卧,身热面赤,烦渴引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排脓化瘀。用桔梗15克,甘草6克,芦根50克,冬瓜仁18克,薏苡仁18克,桃仁12克,银花30克,连翘15克,败酱草30克,鱼腥草30克,黄芩15克。水煎,每天2剂,分4次服。

4.恢复期:症见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咳吐脓痰量减少,腥臭味亦减,痰液渐转为清稀。胸胁隐痛难以久卧,神疲纳呆,心烦气短,自汗盗汗,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治宜润肺化痰,益气养阴。用阿胶10克(烊化),麦冬12克,桔梗15克,杏仁10克,黄芪15克,白及10克,浙贝母12克,百合12克,薏苡仁10克,茯苓12克,山药10克,甘草6克。水煎,每天1剂,分3次服。【药膳治疗】

1.百合30克,蜂蜜适量。蒸食。

2.鱼腥草60克,猪肺1具共炖食用。每2~3天服1剂,连服3~5剂。

3.鲜鱼腥草洗净,炒食。

4.南瓜500克,牛肉250克。煮熟食,勿加盐、油,连吃数天。忌食油腻。

莱菔子:辛、甘、平。归脾、胃、肺经。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用于食积、气滞、咳嗽、痰喘等。

5.丝瓜藤水煮沸,每次半杯(约50~60毫升),每天3次。取水方法:每天傍晚将丝瓜藤尖端剪去10厘米,插入消毒瓶中(瓶口用消毒纱布包好),使水滴入瓶内,次晨取瓶即得丝瓜藤水。

6.薏苡仁捣烂,煮熟,入酒少许调食。

7.酸马奶,每次200毫升,每天3次,口服。【自我调护】

1.病室要安静、整洁、空气新鲜流畅,并保持一定的温度。同时避免吸入灰尘及有害气体。

2.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宜予半流质饮食,多饮开水、清凉饮料,多食水果,如梨、荸荠、枇杷等。

3.保持口腔清洁,每天进食前后及咯痰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并坚持吐痰入杯后消毒。

4.忌烟、酒,忌房事。

结核性胸膜炎

结核性胸膜炎是胸膜受结核杆菌感染所引起的胸膜炎症。多见于青少年。【主要表现】

橘红:辛、苦、温。归肺、脾经。理气宽中,燥湿化痰。用于湿痰或寒痰咳嗽、食积、呕吐等。

1.典型临床表现:①干性胸膜炎:起病较急,主要症状为胸痛,常在腋下及前下胸部。累及膈胸膜时,可放射至颈、肩或上腹部。胸痛随呼吸、咳嗽加剧。可伴低度发热、乏力和呼吸短促。②渗出性胸膜炎:起病较急剧,常有高热、多汗、食欲减退和全身不适。早期胸液不多,可有明显胸痛,随着胸膜渗出液的增多,则胸痛症状减轻或消失,而出现气促和胸闷胀,病人喜卧患侧。

2.体征:①干性胸膜炎:患侧呼吸运动受限,呼吸音减弱,腋前线一带有局限的胸膜摩擦音。②渗出性胸膜炎:患侧胸廓饱满,呼吸运动明显减弱。如积液量多,可见心尖搏动及气管向健侧移位。积液部位叩诊浊音,下部实音,语颤和呼吸音减弱以至消失。

3.辅助检查:①血象: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略高。血沉加快。②X线检查:干性胸膜炎无异常X线特征。少量胸腔积液时,仅见肋膈角模糊、变钝;中等量积液时,肺野中下部透光度降低,呈一片均匀致密影;大量积液时,肺野呈现大片均匀浓密阴影,纵隔向健侧移位。【西药治疗】

1.抗结核化疗:常用药物有异烟肼,成人每天300毫克,1次口服;小儿每天每千克体重5~10毫克(每天不超过300毫克)。利福平每天1次空腹口服450~600毫克。吡嗪酰胺每天1.5克,分3次口服。链霉素(皮试)每天肌肉注射1克,应注意口麻、眩晕、耳鸣耳聋等副反应,若严重者必须及时停药。乙胺丁醇每千克体重25毫克,每天1次口服,8周后改为每天每千克体重15毫克。对氨水杨酸钠每天8~12克,分2~3次口服。

寒水石:辛、咸、寒。归心、胃、肾经。清热泻火。用于热病烦渴、丹毒、水肿等。

2.糖皮质激素: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有大量积液者,在使用有效抗结核药物的同时,可加用糖皮质激素。常用泼尼松,每天15~20毫克,分3~4次口服。胸液减少,症状消失,逐渐减量,疗程4~6周。

3.胸腔抽液:中等量以上胸液者每周抽液2~3次,直至胸液减少。首次抽液一般不超过500毫升,以后每次抽液不宜超过1000毫升。注意抽液不宜过快。抽液后可用异烟肼0.1~0.2克加地塞米松5毫克胸腔内注入。【中成药治疗】

1.热炎宁片(冲剂):清热解毒。片剂1次3~6片,1天2~4次口服;冲剂1次16~32克,1天2~4次,开水冲服。

2.散风透热颗粒:清热解毒,散风透热。成人1次30克,1天3次,开水冲服。

3.十枣丸:攻逐水饮。1次3克,1天1~2次口服。

4.洋参保肺丸:滋阴补肺,止嗽定喘。1次1丸,1天2~3次口服。【辨证施治】

1.邪犯胸肺型:症见身热起伏,汗出热不退,咳嗽气急,胸胁刺痛,呼吸转侧加重,干呕,口苦,舌苔薄黄,脉数。治宜清热解毒,宣肺宽胸。用银花30克,连翘12克,黄芩15克,桔梗12克,柴胡12克,瓜蒌15克,半夏12克,杏仁10克,浙贝母10克,黄连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

竹茹:甘、微寒。归肺、胃经。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用于痰热咳嗽、失眠、呕吐、出血证等。

2.饮邪内停型:症见咳唾引痛,呼吸困难,息促不能平卧,或仅能偏卧,病侧肋间胀满,舌苔白腻,脉沉弦。治宜逐水蠲饮。用葶苈子6克,车前子30克,泽泻30克,郁李仁20克,桔梗12克,杏仁12克,黄芩12克,功劳叶12克,鲜竹沥水10毫升(冲服),甘草6克,大枣7枚。水煎服,每天1剂。

3.络气不和型:症见胸闷痛连胁,或刺痛,呼吸不畅,或有闷咳,经久不愈,苔薄白,脉弦。治宜宽胸理气,散郁化痰。用旋复花10克,香附10克,川楝子10克,枳壳10克,杏仁12克,瓜蒌15克,赤芍12克,郁金10克,元胡12克,桃仁10克,红花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

4.阴虚内热型:症见喉痒干咳,或有少量黏痰,口干咽燥,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退热。用沙参12克,麦冬10克,玉竹10克,花粉12克,桑白皮10克,地骨皮15克,知母10克,川贝母10克,百合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药膳治疗】

1.玉竹15克(鲜品用30克),粳米100克,冰糖少许。先煎玉竹汤去渣留汁,入粳米,加水适量煮成粥,粥熟后放入冰糖,早、晚服食,5~7天为1疗程。

2.雪梨2个切片,黑豆30克,加入适量水,小火炖烂熟后服食。每天2次,20天为1疗程。【自我调护】

白芍:苦、酸、甘、微寒。归肝、脾经。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用于眩晕、头痛、胁痛、痢疾、盗汗、月经不调等。

1.注意隔离,用具、食具与家人分开,痰、涕要消毒或深埋。

2.饮食要富于营养。

3.多做室外活动,增强体质。

4.戒烟、节制房事。

竹茹:甘、微寒。归肺、胃经。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用于痰热咳嗽、失眠、呕吐、出血证等。

循环系统疾病

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当心房异位起搏点的频率超过阵发性心动过速范围,其频率增高超过每分350次,且不规则时,则为房颤。有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前者可见于正常人,后者多见于心血管疾病。【主要表现】

1.典型临床表现:可见心悸、胸闷、气促,严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晕厥、心绞痛及心力衰竭。

2.体征:心音强弱不等,心律极不规则,可有脉搏短绌。

3.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p波消失,代之以f波,频率每分350~600次;心室率极不规则;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当心室率过快,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QRS波群增宽变形。【西药治疗】

1.心室率不快而又无心衰,症状不明显,勿需特殊治疗,仅需病因治疗。

细辛:辛、温。归肺、肾、心经。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鼻渊、牙痛、风湿痹痛、痰饮咳逆、中恶、痰厥等。

2.转复心律治疗:①阵发性房颤发作时室率快,症状明显,或诱发肺水肿,或心力衰竭者可选下列药物:毛花甙丙0.4~0.6毫克加50%葡萄糖液20毫升静注,适用于合并心衰者。②维拉帕米5~10毫克加50%葡萄糖液20毫升静注,有效后改口服维持2周左右。③持续性房颤具备复律指征者,可采用下列药物复律:如用地高辛、奎尼丁、普萘洛尔、胺碘酮等,室率不快的房颤禁忌使用洋地黄。当药物复律无效时,可尝试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中成药治疗】

1.通脉养心丸:养心补血,益气通脉。1次40粒,1天2次,温开水送服。

2.宁心宝胶囊:养阴滋心。1次2粒,1天3次,温开水送服。【辨证施治】

1.心阳不振型:症见心悸气短,胸闷,面白肢冷,畏寒自汗,头晕,昏眩,舌淡,脉细。治宜温阳益气,安神定志。用桂枝10克,党参10克,当归10克,山萸肉10克,炙甘草10克,生龙牡各20克,五味子10克,黄芪15克。水煎服,每天1剂。

附子:辛、甘、热。归心、肾、脾经。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用于心力衰竭、亡阳证、阳痿、脘腹冷痛、泄泻、水肿、寒痹等。

2.心血瘀阻型:症见心悸,胸闷,或心痛时作,或见唇甲青紫,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或结代。治宜活血化瘀,宁心安神。用丹参30克,赤芍15克,川芎6克,降香10克,桃仁10克,郁金10克,元胡12克,生龙牡各15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每天1剂。【药膳治疗】

1.莲子肉、白糖适量,隔水炖服。亦可磨粉蒸糕,晨起作早餐食用,每天服食50~100克。

2.桂圆肉30克,莲子肉30克,红枣10枚,糯米适量。先将莲子去皮心,红枣去核,再与桂圆、糯米同煮粥,加糖服用。【自我调护】

1.保持愉快平稳的心境,有意识地控制感情,避免情绪发生剧烈变化。

2.避免过度吸烟,喝浓茶、浓咖啡,喝酒等。

3.不可过度劳累,可根据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活动方法,如散步、练太极拳等。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心电生理研究确定,大部分室上速由折返机制引起。诸类型中以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最为常见,不同性别与年龄均可发生。【主要表现】

1.典型临床表现:病人感到症状突然开始及突然终止,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症状包括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焦虑不安、眩晕乏力、晕厥、心绞痛,甚至发生心力衰竭与休克。

生姜:辛、温。归肺、脾、胃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用于风寒感冒、呕吐、咳嗽等。

2.体征:心尖区第一心音强度恒定,心律绝对规则。

3.辅助检查:①心电图检查:心率每分150~250次,节律规则;QRS波群形态与时限均正常;P波为逆行型,常埋藏于QRS波群内或位于其终末部分,P波与QRS波群保持恒定关系;起始突然,通常由一个房性早搏触发,下传的P-R间期显著延长,随之引起心动过速发作。②心电生理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西药治疗】

1.首选腺苷或维拉帕米。腺苷6~12毫克快速静注,若无药可用三磷酸腺苷(5~20毫克静注)代替,经应用无效,可改用静注维拉帕米,首次5毫克,无效时隔10分再注1次。或用地尔硫□。

2.普萘洛尔开始剂量0.25~0.5毫克静注,酌情增至1.0毫克,若有心力衰竭、支气管哮喘、慢性肺疾患不宜用。以选用短效β阻断剂如艾司洛尔(每分每千克50~200微克)较为合适。

3.普鲁卡因胺、普罗帕酮、索他洛尔、胺碘酮等均能终止心动过速,但是,不及腺苷与维拉帕米安全。

4.必要时可使用洋地黄类,如毛花甙C 0.4~0.8毫克静注,以后每2~4小时,静注0.2~0.4毫克,24小时总量在1.6毫克以内。合并心衰者首选。【中成药治疗】

五味子:酸、甘、温。归肺、心、肾经。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用于慢性肝炎、急性肠道感染、久泻不止、久咳虚喘、消渴、自汗、盗汗、遗精、滑精、心悸、失眠、多梦等。

1.柏子养心丸:补气,养血,安神,镇静。大蜜丸1次1丸;小蜜丸1次9克;水蜜丸1次6克。1天2次,温开水送服。

2.朱砂安神丸:滋阴养血,清心降火,重镇安神。1次1丸,1天2~3次,温开水送服。【辨证施治】

1.惊扰心胆型:症见心悸,少寐多梦,善惊易恐,坐卧不宁,食少心烦,舌淡苔薄白,脉动数。治宜养心安神,镇惊定志。用人参10克(另煎),茯苓10克,菖蒲10克,远志10克,炒枣仁15克,柏子仁15克,五味子10克,炙甘草10克,生龙齿18克。水煎,分3次服,每天1剂。

2.阴虚火旺型:症见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腰酸耳鸣,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见促脉。治宜滋阴降火,养心安神。用黄连10克(打碎),生地30克,当归10克,炙甘草10克,山栀子10克,磁石30克,炒枣仁30克,苦参15克,朱砂0.5克(冲服)。水煎,心悸发作时频频服用,症情缓解则分2次服。每天1剂。【药膳治疗】

1.猪心1个,大枣10枚。将猪心去筋切片,大枣去核,加调料煮汤食用。

2.龙眼肉30克,西洋参10克,粳米60克,白糖少许。将粳米洗净与龙眼肉、西洋参同煮成粥,粥熟时加白糖即可服食。

玉竹:甘、微寒。归肺、胃经。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用于热病伤阴、阴虚燥咳、消渴、心力衰竭等。【自我调护】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刺激。

2.戒烟酒,节制房事。

3.发作时可用压舌板刺激悬壅垂,诱发恶心,呕吐。或在眼球向下看时,用拇指压迫一侧眼球的上部,时间10~15秒,无效可试另一侧,可连续压迫数次,发现心率减慢则立即停止压迫。

4.对发作频繁但每次持续时间较短者,可吸一口气,关闭声门后再用力呼出,或深呼气,关闭声门后,再用力吸气。

过早搏动

过早搏动简称早搏,是由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节律点,主动提前发出较正常窦性节律为早的激动所致。可分为房性、结性及室性三种。正常人及各种心脏病人均可发生。【主要表现】

1.典型临床表现:偶发者可无症状或自觉心律不规则,有时伴有梗塞感或阵咳,有时自觉心跳停搏感、增强感。频发者有心悸、胸闷、乏力,甚则心绞痛发作。

2.体征:听诊有心搏提前,其后有一较长间歇,早搏的第一心音较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

海浮石:咸、寒。归肺经。清肺化痰,软坚散结。用于痰热咳嗽、瘰疬、瘿瘤、血淋、石淋等。

3.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可见:①房性早搏,期前出现的异位P波,其形态不同于窦性P波;P-R间期>0.12秒;P波下传的QRS波群可正常或有变形,甚至无QRS波群;早搏后不完全性代偿间歇。②结性早搏,期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正常;逆行的结性P波,可出现于QRS波群的前方(P-R间期<0.12秒)、之中或之后(R-P间期<0.20秒);早搏后完全性代偿间歇。③室性早搏:期前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其QRS间期多>0.12秒,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期前无P波,早搏后完全性代偿间歇。【西药治疗】

偶发早搏者勿需治疗;频发早搏有症状者,除控制与消除引起早搏的原因或诱因外,应及早应用药物控制。

1.房性及结性早搏:常用维拉帕米40毫克,每天3次口服。胺碘酮200毫克,每天3次口服,1周后逐渐减量至200毫克,每天1次维持。普萘洛尔10毫克,每天3次口服。还可用安搏律定等,亦可酌情、合理使用洋地黄类药物。

2.室性早搏:常用美西律0.1~0.2克,每天3次口服。心律平100~200毫克,每天3次口服。普鲁卡因酰胺0.25~0.5克,每天4次口服。普萘洛尔和胺碘酮用法同前。还可用室安卡因,溴苄胺、莫雷西嗪等。【中成药治疗】

1.生脉颗粒(糖浆):益气复脉,养阴生津。颗粒剂1次10克,1天3次,开水冲服;糖浆1次10毫升,1天3次,口服。

紫菀:辛、甘、苦、温。归肺经。润肺化痰止咳。用于咳嗽有痰、肺痈、喉痹、小便不利等。蜜炙用于肺虚久咳。

2.朱砂安神丸:滋阴养血,清心降火,重镇安神。1次1丸,1天2~3次。温开水送服。

3.冬虫夏草精:滋养心肺。1次2粒,1天3次,饭前服用。【辨证施治】

1.心血亏虚型:症见心悸头晕,气短乏力,面色不华,唇甲色淡,舌淡,脉沉细。治宜养血益气,安神补虚。用人参10克(另煎),茯苓10克,远志10克,当归10克,龙眼肉10克,生地12克,熟地12克,阿胶10克(烊化)。水煎服,每天1剂。

2.心阴不足型:症见心悸,夜寐不安,心烦,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补心阴,安神志。用炙甘草15克,党参10克,麦冬10克,生地10克,麻子仁6克,白芍10克,五味子10克,炒枣仁30克,夜交藤30克。水煎服,每天1剂。【药膳治疗】

1.莲子肉50克,桂圆肉30克,冰糖适量。先把莲子磨粉,用水调成糊状,入沸水中,再入桂圆肉煮,加入冰糖,每晚临睡时服1小碗。

2.百合60克,和蜜拌蒸熟,每天服2次,或睡前服1次。

款冬花:辛、微苦、温。归肺经。润肺止咳化痰。用于哮喘、慢性气管炎、肺痈等。

3.磁石打碎,取30~60克,加水200~300毫升,以猛火煎1小时,滤汁去渣,再加入大米100克,加水至800毫升,煮成稠粥,每晚睡前温服。【自我调护】

1.居室安静,远离闹市区,减少外界干扰。

2.生活起居有规律,养成良好的劳作、睡眠习惯,避免劳力过度,保证睡眠时间。

3.保持心情舒畅,遇事沉着冷静,不惊不乱,不动怒。

4.饮食有节,不食生冷,不饮酒。

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可伴有血管、心、脑、肾等器官的病理性改变。发病率随年龄而上升,35岁以后上升幅度较大。性别差异不大。【主要表现】

1.典型临床表现:①早期可出现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乏力等,有时可有心前区不适,心悸,甚至

心绞痛

。②血压持久升高,有心、脑、肾等器官受损的表现。可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高血压脑病,甚至发生脑出血或脑血栓形成。

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用于脾胃气虚证、内脏下垂、久泻脱肛、自汗、慢性肾炎、疮疡、消渴、痹痛、半身不遂等。

2.临床类型:①临界高血压,指血压超过正常范围,但未达到高血压标准。表现为血压波动较大,有时可正常,有心悸、脉压增大等。②高血压急症,部分高血压患者,可在短期内(数小时至数天)发生血压急剧增高,并常伴有心、脑、肾功能障碍。表现为恶性高血压、高血压危象,或发生高血压脑病。

3.辅助检查:①血压测定:成年人正常血压为收缩压≤18.6千帕,舒张压≤12.0千帕。收缩压≥21.3千帕或舒张压≥12.6千帕即可定为高血压。②心电图:呈左室高电压,严重者伴心肌劳损,电轴可左偏,亦可伴心律失常。③X线检查:左心室增大,主动脉迂曲延长,主动脉弓突出。④超声心动图检查:主动脉增宽,左心室肥厚。⑤眼底检查:常表现为Ⅰ、Ⅱ、Ⅲ或Ⅳ级眼底改变。【西药治疗】

1.利尿剂:双氢克尿塞每次25毫克,每天1~2次口服。氯噻酮每次25~50毫克,每天1次口服。

2.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每次10~20毫克,每天3次口服。或用阿替洛尔、美托洛尔。

3.钙通道阻滞剂:心痛定每次10~20毫克,每天3次口服。尼群地平每次10毫克,每天2~3次口服。血压恢复正常后,以每天10毫克维持。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从小剂量开始,每次12.5毫克,每天2~3次口服,可以增至25毫克,每天2~3次口服。依那普利每次2.5毫克,每天2次口服,可增至每次10毫克,每天2次口服。苯那普利每次10毫克,每天1次口服。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用于热病口渴、消渴、肺热燥咳、痈肿疮疡、黄疸等。

5.α受体阻滞剂:哌唑嗪每次0.5毫克,每天2次口服,以后逐渐1增至每次1~2毫克,每天3~4次口服。亦可5.α用多沙唑嗪。

6.血管扩张剂:肼苯哒嗪每次10~25毫克,每天3次口服。长压定从每次2.5毫克,每天2次,以后增至每次5~10毫克,每天2~3次口服。

7.及时治疗高血压急症。可用硝普钠、硝苯地平等。【中成药治疗】

1.复方罗布麻片:平肝安神,潜阳降压。1次2片,1天3次;维持量1次1~2片。温开水送服。

2.牛黄降压丸(胶囊):清心平肝,镇静降压。蜜丸1次1~2丸,1天2次;胶囊1次4粒,1天1次。温开水送服。

3.清脑降压片:清热平肝,降压明目。1次4~6片,1天3次口服。

4.杜仲降压片:清热平肝潜阳。1次5片,1天3次,温开水送服。

5.山楂降压丸(片、袋泡剂):降血压,降低胆固醇。丸剂1次1丸,1天2次,口服;片剂1次5片,1天2次,口服;袋泡剂1次1袋,加开水约200毫升浸泡10~15分后服用。3周为1疗程。【辨证施治】

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用于头痛、眩晕、便难、痢疾、痈疽疮疡、久咳气喘、肌肉痛、关节痛、神经痛、高血压病、月经病、冠心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1.心肝火盛型:症见头胀痛,眩晕,面红目赤,耳鸣口苦,心烦易怒,舌红苔黄燥,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镇静安神。用龙胆草10克,黄芩15克,夏枯草15克,钩藤20克(后下),杭菊花12克,生地12克,玄参15克,草决明15克,炒枣仁10克,羚羊角粉1克(冲服)。每天1剂,水煎服。

2.阴虚阳亢型:症见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烦躁易怒,腰膝酸软,或四肢麻木,舌红少苔,脉弦细。治宜滋养肝肾,育阴潜阳。用生地15克,白芍15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怀牛膝10克,川续断10克,玄参12克,桑寄生15克,生龙牡各15克,夏枯头12克。水煎服,每天1剂。

3.阴阳两虚型:症见头痛眩晕,腰膝酸软,足冷自汗,失眠多梦,耳鸣口干,舌红苔白,脉沉细。治宜补阴益阳。用桑寄生30克,黄芪20克,当归10克,仙茅10克,仙灵脾12克,知母10克,山萸肉10克,酸枣仁20克,夜交藤30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生地15克。水煎服,每天1剂。

4.痰热涌聚型:症见形体肥胖,头胀痛如裹,心悸失眠,胸脘满闷,易怒多痰,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治宜化痰清热,平肝降逆。用半夏10克,胆南星10克,地龙10克,瓜蒌15克,夏枯草12克,黄芩12克,天竹黄10克,钩藤12克(后下),陈皮10克,茯苓12克。水煎服,每天1剂。【药膳治疗】

党参:甘、平。归脾、肺经。益气,生津,养血。用于中气不足、肺气亏虚、气津两伤等。

1.生芹菜绞汁,加入等量蜂蜜,每天服3次,每次40毫升。

2.芹菜300克,大枣10枚,一同入水共煮,食枣喝汤,经常服用。

3.金银花10克,野菊花15克,绿茶10克。泡饮。

4.菊花5克,槐花5克,绿茶5克。沸水泡饮。

5.大枣30克,向日葵蒂30克。水煎煮,吃枣喝汤。

6.花生浸入食醋中,1周后即可食用。每天早、晚各吃7~10粒。

7.蜂蜜、黑芝麻等量。先将黑芝麻蒸熟捣如泥,搅入蜂蜜,用热开水冲食。每天2次,每次适量。

8.菊花50克,银花50克混匀,分4次用沸滚开水冲泡10~15分后当茶饮。头晕加桑叶12克,动脉硬化、血清胆固醇高加山楂40克。一般冲泡2次后,药渣弃掉另换。不可煎熬。30天为1疗程。

9.地瓜去皮,捣汁,用温水对服,每次服1酒杯,每天2~3次。治高血压引起的头昏目赤,颜面潮红,大便干结。

10.菠菜、海蛰切碎,调以食盐、麻油拌食。

11.松花蛋1个,淡菜50克,大米50克。将松花蛋去皮,淡菜浸泡洗净,同大米共煮做粥,加少许盐调味,食蛋菜饮粥,每早空腹用。

12.芹菜(连根)60克,粳米50~100克。将芹菜洗净切碎,同粳米入锅煮熟食用。

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用于流行性感冒、疟疾、肺炎、气滞胁痛、月经不调、久泻脱肛、胃下垂、子宫下垂等。

13.甘菊嫩芽或幼苗15~30克,粳米60克。将菊苗洗净切碎,加盐少许,与粳米同煮为粥。

14.荸荠500克,白萝卜500克,捣汁去渣,入蜂蜜适量,1天内分2次服用。

15.海蜇皮30克,荸荠60克,煮汤饮用。【自我调护】

1.居室安静,舒适,光线宜暗。

2.保持心情愉快,沉静,戒躁、怒等情绪刺激。

3.饮食清淡,以素食为主,进低盐饮食,忌烟,少饮酒,注意减肥。

4.生活有规律,劳逸适度,少做或不做旋转弯腰等动作,体位变化时动作要缓慢。心绞痛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男性,好发于40岁以上者。【主要表现】

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用于感冒、麻疹、痄腮、丹毒、阳毒发斑、久泻脱肛、脏器下垂、崩漏等。

1.典型临床表现:主要表现发作性胸痛。疼痛的特点为:①部位: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或颈、咽、下颌部。②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偶伴濒死的恐惧感。③持续时间:疼痛出现后常逐渐加重,在3~5分内渐消失,舌下含化硝酸甘油能在几分内使之缓解。④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等亦可诱发。

2.体征:心绞痛发作时常见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冷、汗出,有时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可有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可有逆分裂或出现交替脉。

3.辅助检查:①心脏X线检查,无异常发现或见心影增大、肺充血等。②心电图提示有心肌缺血,表现为在R波为主的导联上,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发作后很快恢复。也可进一步作心电图负荷试验和心电图连续监测。③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程度及范围。④其他:血管内超声显像和血管镜检查,有助于诊断。【西药治疗】

1.发作时:①硝酸甘油0.3~0.6毫克,舌下含化,1~2分可缓解。②硝酸异山梨醇脂5~10毫克,舌下含化,2~5分见效。

冬虫夏草:甘、平。归肺、肾经。益肾壮阳,补肺平喘,止血化痰。用于阳痿、遗精、虚喘、劳嗽、咯血、自汗盗汗、病后体虚不复等。

2.缓解期:①硝酸脂制剂,硝酸异山梨醇脂5~20毫克,每天3次口服。硝酸戊四醇酯10~30毫克,每天3~4次口服。②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10毫克,每天3次口服。还可用氧烯洛尔、烯丙洛尔、美托洛尔等。③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80毫克,每天3次口服。硝苯地平10~20毫克,每天3次口服。还可用地尔硫□、普尼拉明、利多氟嗪等。④冠状动脉扩张剂,如双嘧达莫,吗多明、胺碘硐。【中成药治疗】

1.冠心丹参片:活血化瘀,行瘀通经,理气开窍,消肿止痛。1次2~3片,1天3次,口服。

2.地奥心血康胶囊: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扩张冠脉血管,改善心肌缺血。1次100~200毫克,1天3次,口服。

3.心血宁片: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增加冠状动脉及脑动脉血流量,降低血脂,增加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每次4片,每天3次,口服。

4.保心包:芳香开窍,活血化瘀,通痹止痛。1次1袋,将药袋带于胸心前区贴紧皮肤,可维持3~4周。【辨证施治】

1.瘀闭心脉型:症见胸痛如绞如刺,定着不移,入夜尤剧,舌紫暗,脉沉涩。治宜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用生蒲黄15克,五灵脂12克,当归15克,丹参15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川芎15克,没药10克,甘草6克。每天1剂,水煎服。

2.气滞血瘀型:症见心胸疼痛呈放射性,胸胁闷滞憋满,舌暗,边尖有瘀点,脉弦细。治宜理气散结,活血化瘀。用丹参15克,桔梗10克,枳壳10克,柴胡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甘松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

枳壳:苦、辛、微寒。归脾、胃、大肠经。行气除胀,化痰消积。用于食积、下痢、便秘、结胸、冠心病、胃扩张、脏器下垂等。

3.痰热壅遏型:症见胸痛憋闷,痰黏气阻,脘腹胀满,体胖形实,舌苔黄腻,脉滑。治宜化痰清热,开胸止痛。用瓜蒌15克,薤白10克,半夏10克,栀子10克,浙贝母10克,黄芩10克,丹参2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

4.寒凝血脉型:症见心痛突发,面青肢冷,遇热则舒,舌淡滞,脉沉紧。治宜散寒通络,活血止痛。用桂枝10克,细辛3克,制川乌6克,丹参30克,赤芍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

5.阴虚阳亢型:症见胸痛灼热感,心烦,咽干口渴,头痛眩晕,舌红,脉弦数。治宜滋阴降火,散瘀通脉。用玄参10克,知母20克,赤芍10克,苦参15克,丹参15克,黄连10克,夏枯草15克,地骨皮15克。水煎服,每天1剂。【药膳治疗】

1.薤白15克,粳米100克。共煮粥,每天2次服食。

2.鲜山楂10个,红糖30克。先将山楂压碎,与糖共煎汤代茶频饮。连服数日。

3.黑木耳6克,白糖少许。把木耳泡发,放锅中煮沸后,小火炖烂,调入糖即可服食。

4.水发海参1个,冰糖适量,炖食。

白芥子:辛、温。归肺、胃经。温肺化痰,利气散结。用于痰饮喘咳、中风、反胃、阴疽流注等。

5.羊心1具,红花6克,黄芪10克。将红花、黄芪用纱布包好,放入羊心内,沙锅炖熟,入盐调味后服用,1天1次。

6.每天吃香蕉3~5只或饮香蕉茶(制法:50克香蕉研碎,加入500毫升茶液中,再加适量糖)。每次服1小杯,每天服3次。【自我调护】

1.立即卧床休息,避免噪音及突发声响。

2.节制饮食,少量多餐,忌饱餐,尤其晚餐更应节制。限制肥甘油腻之品,控制食盐。

3.禁止吸烟,少量饮酒。

4.避寒保暖,不宜剧烈运动。

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多见于男性。【主要表现】

厚朴: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行气,燥湿,消积,平喘。用于湿阻气滞、呕逆、肠胃积滞、便秘、痰饮喘咳等。

1.典型临床表现:①疼痛是最先出现的症状,多发于清晨,疼痛较心绞痛更剧烈,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数天,病人常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疼痛部位及放射部位与心绞痛相同,部分病人疼痛位于上腹部。少数病人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②可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低血压和休克的表现。③胃肠道症状,常伴有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④其他症状有发热、心悸、头晕、乏力等。

2.体征:①心脏体征,心脏浊音界轻、中度扩大,心率增快,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可出现第四心音奔马律,少数病人有心包摩擦音,心尖区出现粗糙的收缩期杂音或伴收缩中晚期喀喇音,可有各种心律失常。②血压,除极早期增高外,几乎所有病人都有血压降低。③可有与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有关的其他体征。

3.辅助检查:①血常规,起病24~28小时后白细胞增至(10~20)×109/L。②血沉增快,可以持续1~3周。③血清酶学测定,谷—草转氨酶、肌酸磷酸肌酶、乳酸脱氢酶均增高,并有一定演变规律,尤其是后二者的同工酶,诊断的特异性最高。④血和尿肌红蛋白增高。⑤心电图检查,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宽而深的Q波;心肌损伤区的导联上出现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心肌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T波倒置。⑥心向量图、放射性核素检查、超声心动图均有助于诊断。【西药治疗】

1.解除疼痛:①哌替啶50~100毫克肌肉注射或吗啡5~10毫克皮下注射,必要时1~2小时后再注射1次。最好与阿托品合用。②镇痛新30毫克肌肉注射。③罂粟碱0.03~0.06克肌肉注射或口服。④硝酸甘油0.3毫克或硝酸异山梨醇5~10毫克舌下含用或静脉滴注。

地骨皮:甘、淡、寒。归肺、肝、肾经。凉血退蒸,清肺降火。用于虚劳发热、盗汗、咳喘、出血症、消渴、痈肿恶疮、高血压病等。

2.再灌注心肌:主要是溶解血栓,常用尿激酶30~60分内静脉滴注50万~150万单位。或用链激酶皮试阴性后以75万~150万单位静脉滴注,在60分左右滴完。根据冠脉造影直接判断或心电图间接判断血栓溶解,复查凝血时间,待恢复到正常值的1.5~2倍之间时,每天用肝素500~1000单位静脉滴注,5天后停药。随后服阿司匹林每天0.3克,3天后改为75毫克,每天1次,长期服用。

3.消除心律失常:①室性早搏或室上性心动过速,立即用利多卡因50~100毫克静脉注射,每5~10分重复1次,至早搏消失,继以每分1~3毫克的速度静脉滴注维持,情况稳定后改用口服美西律、普鲁卡因胺等。对缓慢的心律失常可用阿托品0.5~1毫克肌肉或静脉注射。

4.控制休克:①补充血溶量,低分子右旋糖酐或葡萄糖注射液。②应用升压药,如多巴胺、间羟胺等。③合理应用血管扩张剂,如硝普钠、硝酸甘油、酚妥拉明等。④可纠正酸中毒,必要时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强心甙。

5.其他治疗:可用能量合剂、极化液、低分子右旋糖酐、β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转换酶抑制剂等。【中成药治疗】

1.速效救心丸:增加冠脉血流量,缓解心绞痛。1次5粒,1天3次,含服。急性发作时10~15粒。

2.冠心苏合丸:理气宽胸,止痛。1次1丸,1天2次,嚼碎服。

桑白皮:甘、寒。归肺经。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热咳喘、痰饮、水肿、衄血、咯血、高血压病等。

3.冠心生脉口服液:益气生津,活血通脉。1次10~20毫升,1天2次,用时摇匀。【辨证施治】

1.厥心痛:症见心胸疼痛,射甲彻背,痛甚则烦躁呕吐,四肢厥冷,额汗出,舌暗,脉沉。治宜豁痰化瘀,宽胸止痛。用丹参30克,川芎15克,赤芍15克,红花15克,降香15克,乳香15克,没药10克,瓜蒌15克,元胡10克,苦参15克。水煎,频频服用,每天2剂。

2.心阳衰微:大汗淋漓,手足逆冷,气息低微,面色□白,脉微欲绝。治宜急救回阳,大补元气。用人参30克,干姜10克,制附子10克,炙甘草10克。水煎,频频服用,每天2剂。

3.气阴两虚:症见心胸疼痛,心悸气短,自汗乏力,咽干口渴,舌红,苔薄白,脉沉细。治宜补气益阴。用人参30克,麦冬30克,五味子10克。水煎,频频服用。每天2剂。【药膳治疗】

1.桃仁10克,粳米50克。先将桃仁去尖,研烂,煮取汁和粳米煮粥服食。

2.山楂、扁豆角各20克,加水煮烂,入韭菜30克,并以红糖调味服食。

3.韭菜或韭菜根洗净,捣汁。服用或灌服少许。【自我调护】

1.病情严重应就地抢救。

山药:甘、平。归脾、肺、肾经。益气养阴,补肺,健脾,固肾,益精,止带。用于泄泻,久痢、虚劳咳嗽、遗精、带下、尿频、消渴等。

2.卧床休息1周后方可逐步活动。

3.进食易消化、低脂肪、少产气食物,不宜过饱,保证营养及热量。

4.保持大便通畅,以防大便用力发生不测。

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狭窄是由于两个瓣叶间粘连、瓣叶活动度丧失、腱索和乳头肌的纤维化及缩短而使二尖瓣口开放受限,造成血液动力学障碍的心脏疾病。大多是风湿性炎症过程所致二尖瓣损害。女性多于男性,多见于40岁以下的人群。【主要表现】

1.典型临床表现:心悸气促常劳动后出现,随后轻微活动也可出现,咳嗽,咯血,可为血丝痰,也可见大量咯血,胸痛,声音嘶哑等。

2.体征:①重度者可见双颧呈绀红色(二尖辨面容)。②心尖区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第一心音亢进和开瓣音。

3.辅助检查:①X线检查,左心房增大;肺动脉总干突出,右心室增大,后前位时心影如梨状,称“二尖瓣型心”。②心电图检查,P波增宽有切迹,称二尖瓣P波。电轴右偏,右心室肥厚。③超声心动图,二尖瓣前叶“城墙样”改变,前后叶同向运动,左心房及右心室增大。

人参:甘、微温。归心、肺、脾经。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慢性胃炎、慢性肝炎、糖尿病、精神病、神经衰弱、阳痿、虚喘、心悸、失眠、出血证等。【西药治疗】

1.控制预防感染:苄星青霉素G120万单位,每4周肌注1次。头孢羟氨苄胶囊0.5克,每天2~4次口服。红霉素0.3克,每天2次口服。

2.大咯血:病人采取坐位。①镇静剂,注射地西泮10毫克。②利尿剂,呋噻米20~40毫克静脉滴注,每天1次。以降低肺静脉压。

3.急性肺水肿:吗啡10毫克,皮下或肌肉注射。呋塞米40毫克,静脉注射。必要时可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脂类,轮换结扎四肢近心端以减少体静脉回流。

4.心房颤动:①房颤伴快心室率,可首先静注毛花甙C 0.4毫克,如无效可静注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等,也可用维拉帕米。②慢性房颤,每天服用地高辛0.125~0.25毫克。

5.抗凝:慢性心房颤动者可用阿司匹林,每天0.3~0.5克,每天1次口服。【中成药治疗】

1.宁心宝胶囊:养阴滋心。1次2粒,1天3次,温开水送服。

2.人参固本口服液:滋阴益气,固本培元。1次10毫升,1天2次,口服。

3.红参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1次3~6克,1天1~2次,温开水冲服。

山萸肉:酸、涩、微温。归肝、肾经。补益肝肾,收敛固涩。用于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痿、遗精、遗尿、虚脱、消渴、崩漏等。【辨证施治】

1.气血虚弱型:症见心悸气短,面色无华,头目眩晕,夜寐欠佳,舌淡苔少,脉细弱。治宜补益气血,养心复脉。用炙甘草15克,生地20克,麦冬10克,阿胶10克(烊化),党参10克,桂枝6克,枣仁20克,夜交藤20克,远志10克,丹参30克,当归10克。水煎服,每天1剂。

2.脉络瘀滞型:症见两颧紫红,心悸气短,心胸疼痛,气急咳嗽,甚至痰中带血,唇甲色青灰,病情夜间加重,舌青紫,脉细涩或结代。治宜活血通脉。用桃仁10克,红花10克,丹参15克,川芎6克,当归10克,桔梗6克,枳壳10克,柴胡10克,蒲黄10克(包),瓜蒌10克,黄芪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药膳治疗】

1.桃仁10克,粳米50克,先将桃仁去尖,研烂,煮取汁和粳米煮粥。用于瘀血阻滞者。

2.生地30克,桃仁21枚,桂心10克,粳米100克,生姜2克,黄酒适量。桃仁去皮尖,桂心研成细末备用,将生地、桃仁、生姜加适量黄酒绞取汁液。粳米加水煮粥,沸后加桃仁等药液,再煮至熟,调入桂心末,搅匀后食用。用于瘀血阻滞者。

3.龙眼肉30克,西洋参10克,粳米60克,白糖少许。将粳米洗净与龙眼肉和西洋参同煮成粥,粥熟时加白糖即可服食。用于气血亏虚者。

泽泻:甘、淡、寒。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泄热。用于水肿、泄泻、痰饮、淋浊、尿血等。【自我调护】

1.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2.注意起居避寒保暖,防止寒邪侵袭。

3.饮食宜清淡,忌饱餐暴食,忌肥甘厚味,晚餐要有节制。

4.妇女宜节制生育,以免妊娠和分娩时增加心脏负担。

二尖瓣关闭不全

二尖瓣关闭不全是由慢性炎症及纤维化使瓣叶变硬、缩短、变形或腱索粘连、融合、变粗等所致,在左心室收缩时,有部分血流反流入左心房。大多是风湿性炎症过程所致二尖瓣损害。女性多于男性。【主要表现】

1.典型临床表现:轻者可无自觉症状,较重者可有倦怠、乏力、心悸、呼吸困难,发生急性肺水肿,咯血,胸痛,甚至有心原性休克的表现。

2.体征:①心尖区可闻及全收缩期响亮、粗糙、音调较高的吹风样杂音。常将第一心音掩盖。②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可闻及第三心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分裂。③心尖搏动呈高动力型,可向左下移位。

3.辅助检查:①X线检查,左心房及左心室增大,肺动脉段突出。②心电图检查,左心房增大,左心室肥厚和劳损。③超声心动图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用于冠心病、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肝脾肿大、热病昏迷、心悸、失眠、中风、动脉粥样硬化、

病毒性心肌炎

、慢性肺心病、支气管哮喘、疮疡痈肿、风湿痹痛、月经不调等。【西药治疗】

1.预防感染:可用苄星青霉素G、头孢羟氨苄、红霉素等。

2.利尿剂:氢氯噻嗪25毫克,每天2次口服。氨苯蝶啶,常与上药合用,每天50~100毫克,分2~3次口服。也可用环戊氯噻嗪等。

3.洋地黄类:毛花甙C每天0.2~0.4毫克,分2次静脉滴注。地高辛每天0.125~0.25毫克,每天1次口服。

4.抗凝治疗:阿司匹林每天0.3~0.5克,每天1次口服。【中成药治疗】

1.参芍片:活血化瘀,益气止痛。1次4片,1天2次,口服。

2.五苓散(丸):通阳化气,利水渗湿。散剂1天2次,1次4~6克,开水冲服;丸剂1次6克,1天2次,温开水送服。【辨证施治】

1.风湿内侵型:症见发热恶风,汗出,关节疼痛,心悸不安,舌红苔腻,脉数。治宜散风除湿,清热宁心。用黄芪30克,防己20克,苍术10克,白术10克,黄柏10克,连翘12克,丹参15克,银花20克,板蓝根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

炙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益气补中,缓急止痛。用于心悸、脉结代、脾胃虚弱、肺痿咳嗽、惊痫等。

2.气虚血少型:症见心悸气短,倦怠乏力,面色无华,甚则咳喘浮肿,舌淡苔腻,脉细。治宜益气养血,强心复脉。用炙甘草10克,桂枝10克,黄芪10克,丹参3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当归10克,党参10克。水煎服,每天1剂。【药膳治疗】

1.党参15克,黄芪15克,当归10克,甘草10克,酸枣仁10克,丹参12克,桂枝5克,加水1000毫升,煎煮后取汁,与大麦片60克,桂圆肉20克,大枣5枚,加适量清水同煮为粥,热后温服,每天2次。

2.莲子数枚,洗净,与适量糯米煮粥食之。【自我调护】

1.避免剧烈运动和劳累,一般的工作活动不必多加限制。

2.选择安静居室,减少外界不良刺激的干扰。减少会客,保证睡眠。

3.注意气候变化,防止感冒。

4.戒房事,节制生育。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感染引起心肌本身的炎性病变。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好发于夏秋季节。【主要表现】

熟地:甘、微温。归肝、肾经。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用于血虚眩晕、心悸、失眠、月经病、遗精、盗汗、劳嗽骨蒸、消渴、白发等。

1.典型临床表现:初起有发热、咽痛、全身倦怠或恶心、呕吐等症状,然后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浮肿等。

2.体征:心率快,与体温不成比例,各种心律失常,第一心音减弱,可听到第三心音和心尖区的收缩期杂音,心脏增大,甚则可有颈静脉怒张、肺部□音、肝肿大等心力衰竭体征。

3.辅助检查:①X线检查可见心影扩大或正常。②心电图可见ST-T改变,R波减低,病理性Q波和各种心律失常,特别是房室传导阻滞,室性过早搏动。③血清学检查,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增高。血沉加快,白细胞增多,C反应蛋白增加等。【西药治疗】

1.抗感染:①抗病毒感染可用干扰素或干扰素诱导剂。②若并发细菌感染,可给予抗生素治疗,常用青霉素80万单位,每天2次肌注。

2.改善心肌营养,促进心肌代谢:①辅酶A 50~100单位、三磷酸腺苷20~40毫克、细胞色素C 15~30毫克,加入5%~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缓慢静脉滴注。②维生素C 2~5克加入10%葡萄糖液内静脉滴注。③极化液:氯化钾1.5克、普通胰岛素8单位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天1~2次。

生地:甘、苦、寒。归心、肝、肺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温病、消渴、便秘、出血证、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传染性肝炎、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

3.糖皮质激素:目前不主张早期投用,但对难治性心力衰竭,有房室传导阻滞,重症病人或考虑有自体免疫因子在内的情况下则可试用。可给予强的松30毫克,每天1次口服。

4.积极治疗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等并发症。【中成药治疗】

1.芪冬颐心口服液:益气养阴,安神止悸。1次20毫升,1天3次,饭后口服。4周为1疗程。

2.参麦注射液:益气固脱,养阴生津,生脉。1次10~40毫升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10~15天为1疗程。

3.清热解毒口服液:清热解毒。1次10~20毫升,1天3次。口服。【辨证施治】

1.风热袭表型: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咽红咽痛,口微渴,无汗或少汗,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治宜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用银花30克,连翘15克,薄荷6克(后下),牛蒡子10克,桔梗10克,芦根18克,甘草6克,板蓝根30克,射干10克,前胡10克。水煎服,每天1剂。

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清热凉血,滋阴解毒。用于温病、咽喉肿痛、瘰疬痰核、痈肿疮毒、出血证、便秘、骨蒸劳热等。

2.热盛伤阴型:症见烦热口渴,心悸失眠,咽红咽痛,或口舌糜烂,或牙龈肿痛,舌红苔黄而干,脉细数或结代。治宜清热养阴,宁心安神。用生地15克,生石膏20克,麦冬10克,知母10克,黄连6克,夜交藤30克,炒枣仁30克,玄参12克,炙甘草10克,丹皮12克,生龙齿12克。水煎服,每天1剂。

3.心肺气虚型:症见心悸,胸闷,声低气怯,善太息,劳累或情志刺激后病情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或三五不调。治宜补益心肺,养血复脉。用黄芪30克,党参15克,桔梗12克,枳壳10克,柴胡10克,五味子10克,柏子仁10克,黄精15克,炙甘草15克,麦冬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水煎服,每天1剂。【药膳治疗】

1.西红柿250克,50%葡萄糖液40~60毫升或葡萄糖粉50克。每天西红柿适量注射50%葡萄糖液或挖洞入粉剂于柿内,待溶后吃柿喝汤。

2.龙眼肉15克,莲子肉15克,红枣10枚,粳米100克,白糖少许,同煮粥食用。

3.龙眼肉30克洗净,西洋参6克浸润切片,放入盆内,加白糖少许,适量水,置沸水锅内蒸40~50分,早、晚服用。

4.西洋参10克,五味子15克,麦冬20克,粳米60克,白糖少许。将4味药洗净后一同置沙锅中,加适量清水煮成粥,粥熟时加白糖即可食用。用于气阴两虚者。【自我调护】

1.卧床静养,减少会客,降低心肌耗氧。睡前不饮浓茶,不看刺激性书刊及影视。

川贝母:苦、甘、微寒。归肺、心经。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用于虚劳、咳痰咯血、肺痈、肺痿、喉痹、瘰疬、瘿瘤、乳痈等。

2.给予高营养、低脂肪、易消化饮食,多食新鲜水果、蔬菜。

3.避免寒冷刺激,预防感冒,积极治疗慢性鼻炎、慢性咽喉炎等疾病。

4.戒除烟酒。

多发性大动脉炎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闭塞性炎症。又称无脉症。本病可能是与链球菌、结核菌、病毒等感染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青年女性。【主要表现】

1.典型临床表现:①活动期可见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夜间盗汗、关节痛、疲乏,病变动脉处疼痛。②血管闭塞期,头臂动脉型表现为头昏、头痛、眩晕、视觉障碍,甚则晕厥,患肢无力、麻木和冷感,活动后间歇性肢体疼痛。主—肾动脉型表现为下肢乏力、麻木、冷感和间歇性跛行,部分病人有缺血性肠绞痛及肠功能紊乱等。广泛型具有上述两型的表现。

2.体征:①活动期病变动脉处有压痛。②血管闭塞期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管杂音(常见于颈、胸背及腹部),血压改变(或升高或降低),眼底视网膜贫血,桡动脉或下肢的脉搏减弱或消失。

白及:苦、甘、涩、寒。归肺、胃、肝经。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用于内外诸出血证、肺结核、百日咳、支气管扩张、矽肺、

消化性溃疡

、肛裂、痈肿、烫伤等。

3.辅助检查:①血常规,活动期血中白细胞轻度增多,轻度贫血。②血沉增快。③心电图,合并高血压者可有左心室肥厚;冠状动脉受累时可有心肌缺血甚或心肌梗死图形。③还可做X线检查、脑血流图、放射性核素肾图、插管法X线血管造影术等,进一步了解心、肾动脉的病变情况及血流量变化等。【西药治疗】

1.活动期:可用泼尼松10~15毫克,每天3次。或地塞米松0.75~1.5毫克,每天3次口服。病情明显进展时可加用环磷酰胺,每天每千克体重2毫克,分次口服。

2.血管闭塞期:①扩血管剂如妥拉苏林25~50毫克,每天3次口服。或用烟酸等。②抗凝剂或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如阿司匹林等。【中成药治疗】

1.毛冬青片(注射液):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片剂1次4~6片,1天3次,口服;注射剂1次2毫升,1天1~2次,肌注。

2.脉络宁注射液:滋补肝肾,养阴清热,活血化瘀。成人量每次10毫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内静脉滴注,每天1次,10~14天为1疗程,每疗程之间可间隔5~7天,重症患者必要时可连续使用2个疗程。【辨证施治】

百合:甘、微寒。归肺、心经。养阴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用于咳嗽、咯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等。

1.脾肾阳虚型:症见肢体逆冷、麻木,或有间歇性跛行,腰酸气短,畏寒喜暖,舌淡,脉沉细。治宜温补脾肾,通经活络。用熟地15克,炙麻黄3克,桂枝10克,黄芪15克,炮姜6克,鸡血藤2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鹿角胶10克(烊化)。水煎服,每天1剂。

2.肝肾阴虚型:症见患肢酸软,腰膝乏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心烦口干,舌红,脉沉。治宜滋补肝肾。用熟地20克,山萸肉10克,丹皮10克,山药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女贞子10克,川牛膝10克。水煎服,每天1剂。

3.气血两虚型:症见肢体麻木不温,酸疼,面色不华,气短懒言,乏力,舌淡,脉细微或无脉。治宜补益气血,行气活血。用黄芪20克,党参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鸡血藤30克,赤芍10克,丹参15克,桂枝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药膳治疗】

1.鲜红花30克,捣汁,红糖10克,开水冲成1小杯,每天服1次。

2.鲜木瓜30克,水煎去渣,冲入黄酒、红糖,每天早、晚各服1次。【自我调护】

1.注意保暖,防止寒冷刺激,尤其避免持久着凉。

2.加强锻炼身体,增加抗病能力。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用于伤寒表虚证、胸痹、心悸、痰饮、水肿、风寒湿痹、闭经等。

雷诺综合征

雷诺综合征属动脉痉挛性疾病,是肢端小动脉痉挛引起手或足部一系列皮肤颜色改变的综合征。好发于青年女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多见于20~40岁之间,寒冷季节发作或加重。【主要表现】

1.典型临床表现:手足皮肤呈现一系列的颜色改变,即三相变化:苍白、紫绀、潮红顺序发生。最重要的是苍白,此时指(趾)端可完全呈白色。有些患者的肤色仅有双相变化,但苍白是必有的。肤色改变的界限很分明,受累区内肤色均匀而非斑片状。皮肤颜色的改变历时约10~30分。局部疼痛常为轻至中度。可伴有指(趾)的麻木和冷感。严重者可发生肢端溃疡、坏疽。

2.辅助检查:可用激发试验来诱发,将指(趾)浸于4℃左右的冷水中1分,可引起典型的发作。【西药治疗】

1.钙拮抗剂:可用硝苯地平10~20毫克口服,每天3次。

2.α受体阻滞剂:可用哌唑嗪1~3毫克,每天3次口服。

3.长期应用维生素B,可减轻局部麻木和针刺样感觉。1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伤寒表实证、咳喘、水肿、痹证、风疹、阴疽等。【中成药治疗】

1.疏风定痛丸:温经散寒,通络止痛,散风祛湿,强筋壮骨。成人每次1丸,每天2次,口服。

2.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蜜丸1次1丸,1天2次;浓缩丸1次8粒,1天2次。温开水或淡盐汤送服。

3.通塞脉片:培补气血,养阴清热,活血化瘀,通调脉络。每次8~10片,每天3次,温开水送服。2个月左右为1疗程,一般服2~3个疗程。【辨证施治】

1.寒凝血脉型:症见肢端寒冷,疼痛麻木,遇冷肢端皮肤苍白、青紫,继则转为潮红,然后转为正常,舌淡苔白,脉细迟。治宜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用黄芪30克,桂枝10克,赤芍10克,鸡血藤30克,当归15克,制附子6克(先煎),地龙10克,细辛3克,丹参3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天1剂。

2.气滞血瘀型:症见患肢肿胀、刺痛,色紫,或潮红,情绪激动则加重,舌质有瘀斑瘀点,脉沉涩。治宜疏肝行气,活血化瘀。用当归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桂枝10克,丹参30克,鸡血藤15克,柴胡10克,枳壳10克,地龙10克。水煎服,每天1剂。

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细菌性痢疾、伤寒、肺结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大叶肺炎、猩红热、白喉、肺脓肿、脓胸、溃疡性结肠炎、高血压病、麻疹、百日咳、咽峡炎、急性扁桃体炎、湿疹、出血证等。

3.脾肾阳虚型:症见患指苍白,迟不转红,冷痛麻木,发作频繁,冬季尤重,伴腰膝酸软,大便溏薄,舌淡,脉沉细。治宜温补脾肾,活血通脉。用熟地20克,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丹皮10克,茯苓9克,泽泻9克,制附子6克(先煎),鸡血藤30克,桂枝10克,桑枝10克,丹参30克。水煎服,每天1剂。

4.湿热内蕴型:症见病程较长,患肢肿胀,有浅在溃疡和坏疽,疼痛剧烈,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宜清热化湿,活血通络。用银花30克,连翘25克,蒲公英30克,丹参30克,玄参15克,土茯苓30克,当归30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苍术10克,黄柏10克。水煎服,每天1剂。【药膳治疗】

1.独活18克,杜仲36克,当归50克,川芎50克,丹参36克,熟地50克。将药捣碎,于好黄酒4000毫升中浸泡,封渍7天,澄清温饮,不拘时,随量饮。

2.牛膝30克,山药30克,川芎30克,制附子20克,巴戟天20克,五味子20克,黄芪25克,山萸肉25克,人参20克,五加皮30克,肉苁蓉30克,羌活30克,防风30克,桂皮12克,川椒6克。上药切碎,装入绢袋,置酒6千克中,秋冬浸7天,春夏浸3天。每饮2小盅,不拘时,或频温饮之。【自我调护】

1.居住清洁卫生,防潮防寒。

2.冬季保暖,不要汗出当风,不要冒雨涉水。避免创干姜:辛、热。归脾、胃、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用于脘腹冷痛、寒呕、冷泻、亡阳证、寒饮咳喘、风寒湿痹等。

伤。

3.不吸烟,可少进酒类和温热性食物。

4.适当运动,流通气血,强壮筋骨。

5.消除紧张情绪,避免精神刺激。

心血管神经官能症

心血管神经官能症是以心血管,呼吸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发病与体质、神经、行为、外周环境、遗传等因素有关,临床和病理方面均无器质性病变,多见于女性和青年或中年人。【主要表现】

1.典型临床表现:病人常于工作紧张或情绪激动后感到心悸、心前区疼痛、呼吸憋闷、全身乏力,此外还有易激动、手足冷、手颤、头晕、失眠、多梦、头痛、肌肉痛、低热,也可出现食欲不振、上腹胀、腹痛、大便次数增多或便秘、尿频等。

2.体征:①心动过速,偶有过早搏动,心尖冲动较强有力,心尖或胸骨左缘有轻微收缩期杂音。有时可出现高动力循环状态征象,如心率增快、心音增强、胸骨左缘喷射性杂音、动脉收缩压轻度升高、舒张压偏低、脉压增大,有时甚至可有水冲脉、动脉枪击声、毛细血管搏动等。②两手和眼睑颤抖,膝腱反射活跃。

葶苈子:苦、辛、大寒。归肺、膀胱经。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痰喘、水肿、渗出性胸膜炎、肺心病、心力衰竭等。

3.辅助检查:①心脏X线检查无异常。②心电图可示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或室性过早搏动或非特异性ST段及T波变化。【西药治疗】

1.镇静剂:地西泮2.5毫克,每天3次口服。

2.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5~20毫克,每天3次口服。或美多洛尔等。【中成药治疗】

1.交泰丸:交通心肾,安神定志。1次2~3克,临睡前30分温开水送服。

2.天王补心丹:滋阴,养心,安神。水蜜丸1次6克;小蜜丸1次9克;大蜜丸1次1丸。1天2次,口服。

3.养血安神片:养血安神。1次3~6片,1天2次,口服。【辨证施治】

1.肝郁气滞型:症见胸胁闷痛,心悸烦躁,情志不遂则病情加重,舌淡,脉弦。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消滞。用柴胡10克,川楝子10克,枳壳10克,香附10克,丹皮10克,生龙牡各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

2.阴虚火炽型:症见心胸疼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手足心热,舌红无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养心安神。用生地15克,麦冬10克,知母15克,五味子10克,黄连6克,炒枣仁30克,炙甘草10克,生龙齿20克。水煎服,每天1剂。

枳实:苦、辛、微寒。归脾、胃、大肠经。破气除痞,化痰消积。用于食积、便秘、痢疾、结胸、冠心病、胃扩张、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

3.脾气虚弱型:症见胸闷痛,腹胀满,食少,手足不温,便溏,舌淡,脉沉细。治宜健脾益气,宽胸理气。用党参10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枳壳10克,桔梗10克,甘草10克,陈皮10克,砂仁6克。水煎服,每天1剂。【药膳治疗】

1.生龙骨30克,糯米100克,红糖适量。龙骨捣碎,入沙锅内煎1小时,澄清去渣取汁,入糯米、红糖同煮成稀粥食用。

2.百合30克,粳米100克,加水适量,煮粥,食用时加入冰糖5克。每天1次。

3.柏子仁20克,猪心1具。用沙锅炖烂熟,加入调料后食用。【自我调护】

1.自我心理调节,合理休息,避免郁怒,如听轻音乐、谈心等。

2.适当活动,如练气功、打太极拳等。

3.饮食以易消化、清淡之品为主,勿食辛辣,勿饮酒。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累及血管的炎症和闭塞性病变。其发病与吸烟、寒冷、外伤、病原体感染及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男性激素和前列腺素失调、遗传基因异常等有关,其中吸烟为主要因素。好发于男性及青壮年。

车前子:甘、寒。归肾、肝、肺经。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用于水肿、淋证、泄泻、痰热咳嗽、翳障等。【主要表现】

1.典型临床表现:病变主要侵袭四肢中小动静脉,以下肢血管为主,临床分三期。①局部缺血期:患肢麻木、发凉、怕冷,轻度间歇性跛行。②营养障碍期:上述症状日益加重,间歇性跛行愈来愈明显,疼痛转为持续性静息痛,夜间更剧烈。③坏死期:症状继续加重,患肢趾(指)端发黑、干瘪、坏疽、溃疡,并持续性剧烈疼痛。甚则出现高热、烦躁等全身毒血症症状。

2.体征:局部缺血期,患肢皮温稍低,色泽稍苍白,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可反复出现游走性浅静脉炎。营养障碍期,患肢皮温显著降低,益显苍白,或紫斑、潮红,皮肤干燥、无汗、趾(指)甲增厚变形,小腿肌萎缩,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坏死期,体征较上期更明显,不能保全趾(指)存活。

3.辅助检查:①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发现动脉搏动降低或消失,还可了解病变部位和缺血严重程度。②肢体血流图提示血流量减少,血液流出阻力增加。③动脉造影可进一步明确闭塞的部位及程度。【西药治疗】

1.前列腺素:前列腺素E100~200微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1升中静滴,每天1次,2周1疗程。

2.血管扩张药:常用普里斯科林、妥拉苏林。也可用烟酸、罂粟碱或静滴硫酸镁溶液。

猪苓:甘、淡、平。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用于水肿、泄泻、淋浊、带下等。

3.抗生素:可用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4.镇痛药:常用消炎痛、安乃近、强痛定。

5.低分子右旋糖酐。【中成药治疗】

1.脉络宁注射液:滋补肝肾,养阴清热,活血化瘀。每次10毫升或20毫升,加入5%或10%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毫升内静脉滴注,每天1次,10~14天为1疗程,每疗程之间可间隔5~7天。

2.通塞脉片:培补气血,养阴清热,活血化瘀,通调脉络。每次8~10片,每天3次,温开水送服。2个月为1疗程,一般服2~3个疗程。

3.毛冬青片(注射液):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片剂1次4~6片,1天3次,温开水送服;注射剂1次2毫升,1天1~2次,肌注。【辨证施治】

1.寒湿内阻型:症见患肢发凉,麻木,皮色苍白,触之冰冷,有时小腿抽痛,有间歇性跛行,趺阳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或迟细。治宜温阳散寒,活血通脉。用独活10克,桑寄生20克,桂枝10克,当归10克,赤芍15克,川牛膝15克,鸡血藤15克,红花10克,山萸肉10克,制附片6克(先煎),细辛3克。水煎,每天1剂,温开水或热陈酒送下。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温病热入营血、经闭□瘕、血痢、胁痛、痈肿疮毒、目赤翳障等。

2.血脉瘀阻型:症见患肢暗红、紫红或青紫,下垂时更甚,抬高则见苍白,患肢持久性静止痛,夜间加重,皮肤肌肉萎缩,趾甲变厚,趺阳脉搏动消失,舌质紫暗,脉沉涩。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用桃仁10克,红花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丹参30克,元胡10克,地龙10克,桂枝6克。水煎服,每天1剂。

3.热毒壅盛型:症见患肢皮肤暗红而肿,起黄疱,渐变紫黑,甚则波及足背。或者溃破腐烂,疼痛异常,伴发热口干,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数。治宜清热解毒,通脉活络。用当归30克,银花30克,玄参30克,赤芍15克,川牛膝10克,黄柏10克,土茯苓30克,蒲公英15克,地丁15克,生地15克。水煎服,每天1剂。

4.气血两虚型:症见患肢肌肉萎缩,皮肤干燥脱屑,趾甲干燥肥厚,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生长缓慢,伴心悸气短,消瘦自汗,神疲,舌淡,脉细弱。治宜补气养血,活血通脉。用党参20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丹参30克,赤芍10克,桂枝10克,当归10克,怀牛膝10克。水煎服,每天1剂。【药膳治疗】

1.赤小豆60克,红枣10枚煮熟,加白糖适量,代茶饮。

郁李仁:辛、苦、甘、平。归大肠、小肠经。润肠通便,利水消肿。用于便秘、水肿等。

2.生地黄30克,桃仁21枚,桂心10克,粳米100克,生姜约2克,黄酒适量。桃仁去皮尖,桂心研末备用,将生地黄、桃仁、生姜加适量黄酒取汁液。粳米加水煮粥,沸后加桃仁等药液,再煮至熟,调入桂心末,搅匀后空腹食用。【自我调护】

1.穿宽大舒适的鞋袜,避免局部摩擦、挤压。

2.劳动时适当变换体位,防止血管受压。

3.保护双足不受寒冻、潮湿侵袭,但不要热敷。常做下肢抬高下垂运动。

4.积极治疗足癣,防止诱发本病。

5.严格忌烟。

射干: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祛痰利咽。用于咽喉肿痛、痰盛咳喘、瘰疬结核、疟母、痈肿疮毒等。

消化系统疾病

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因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黏膜炎症。以40~60岁多见。【主要表现】

1.典型临床表现:①胃灼热与反胃,位于胸骨后的烧灼样不适感,多在餐后特别是饱餐后出现。反流物呈酸味或带苦味。胃灼热与反胃易在平卧和躯干前屈时出现。②咽下疼痛与咽下困难,病情加重或并发食管溃疡时,出现咽下疼痛,疼痛可涉及剑突下、肩胛区或达颈、耳部,有时辐射至臂。常在开始进餐时出现咽下困难,呈胸骨后梗塞感。③因影响进食,体重可稍有减轻。可有少量慢性出血,偶有大量出血。

2.辅助检查:①食管吞钡X线检查可见食管蠕动变弱,食管下段黏膜皱襞粗乱,有时可见小龛影及狭窄现象。②食管镜与活组织检查可见食管下段黏膜充血、水肿、糜烂,伴有浅表性溃疡和渗出物,晚期可见疤痕形成和狭窄。③食管滴酸试验一般呈阳性反应。

红花:辛、温。归心、肝经。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用于月经病、产后病、□瘕积聚、冠心病、脑血栓、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形性红斑等。【西药治疗】

1.改善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减少反流,控制呕吐。多潘立酮于饭前15~30分及睡前服10毫克。西沙必利于餐前口服5毫克,以后可增加至10毫克,睡前加服1次。

2.避免反流物刺激损伤食管黏膜。氢氧化铝凝胶10~30毫升及氧化镁0.2克于餐后、睡前口服。西米替丁200毫克,每天3次饭时服,睡前再服400毫克。雷尼替丁150毫克,一天2次,早、晚饭时服。【中成药治疗】

1.宽胸利膈丸:理气化湿,消积导滞。成人1次6克,1天2次。温开水送服。

2.香砂养胃丸(浓缩丸、冲剂):温中和胃。水丸1次9克,1天2次;浓缩丸1次8丸,1天3次,口服;冲剂1次5克,1天2次,开水冲服。

3.平胃丸(散):理气化湿,健胃和中。丸剂1次6~12克,1天3次;散剂1次1袋,1天2次。温开水送服。【辨证施治】

1.肝气犯胃型:症见吞酸时作,咽中似有物梗噎,胸胁不适,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舌苔薄黄,脉弦数。治宜清肝和胃。用黄连12克,黄芩10克,陈皮6克,吴茱萸3克,川楝子10克,煅瓦楞子15克,炙枇杷叶10克,竹茹10克,苍术6克,枳壳6克,神曲12克。水煎服,每天1剂。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用于温病邪在气分、肺热咳喘、胃火牙痛、疮疡、中暑、斑疹、痈疽疮疡等。

2.痰气交阻型:症见进食有梗噎感,咽中似有物,胸闷胸痛,咳痰不利,舌红苔白腻,脉滑。治宜化痰降逆。用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2克,枳壳10克,竹茹12克,苏梗10克,藿香10克,佩兰6克,瓜蒌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

3.脾胃虚弱型:症见吞酸时作时止,胃脘胀痛,纳食不香,咽中有异物感,胸骨后隐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治宜健脾和胃。用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半夏10克,陈皮6克,木香6克,厚朴6克,山药10克。水煎服,每天1剂。【药膳治疗】

1.扁豆角30克,党参20克,粟米50克。先将扁豆角、党参同煎,去渣取汁,入粟米煮粥服食。

2.猪肚1具(狗肚更佳),洗净,入丁香、肉桂、茴香、姜、葱、盐、酒、酱等煨煮极烂,另用粳米煮粥,加入同煮,空腹日服3次。【自我调护】

1.睡眠时抬高床头20厘米。

2.忌烟酒和咖啡,避免高脂饮食,如肥甘油炸食品,不可恣食生冷、辛辣之物。饮食宜清淡,流质或半流质为好。

3.居住房间应整洁,温湿度良好,免受寒凉。

白果:甘、苦、涩、平。归肺经。敛肺定喘,止带、缩尿。用于哮喘、痰嗽、带下、白浊、遗精、尿频、遗尿、肺结核等。

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是由于摄入腐败或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摄取过量有刺激性、粗糙的、不易消化的食物所引起的胃肠道急性炎症性疾病。多见于夏、秋季节。【主要表现】

1.典型临床表现:起病急骤,始则寒战,发热,头痛,腹部不适,食欲不振,继而出现腹部阵发性绞痛,上吐下泻,吐泻频繁,大便一般呈水样,日达数次乃至十数次,有恶臭,少数含有黏液,几乎无脓血。严重者吐泻剧烈,可出现脱水、酸中毒及休克表现。

2.体征:上腹部和脐周部压痛,肠鸣音亢进。

3.辅助检查:①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②便常规,镜检有少量黏液、白细胞和红细胞。③大便细菌培养可有致病菌生长。【西药治疗】

1.抗感染:氟哌酸胶囊每次0.2克,每天3次口服。庆大霉素8万单位,每天3次口服。氨苄青霉素每天4~6克,加入液体内静滴。

2.解痉止痛:山莨菪碱10毫克,每天3次口服,也可肌注或静滴。阿托品0.5~1毫克肌注或静注。

3.止吐:甲氧氯普胺每次5~10毫克,每天3次口服,呕吐严重者可肌注10~20毫克。

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用于便秘、出血证、瘀血证、热毒疮疡、烧烫伤、黄疸、淋证、痢疾、热疫、水肿、血小板减少症、肠胀气、小儿蛔虫性肠梗阻等。

4.补液:轻度脱水者可口服补液;重度脱水者可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及5%葡萄糖液,每天2000~3000毫升。

5.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

6.抗休克治疗。【中成药治疗】

1.清胃黄连丸:清胃泻火,解毒消肿。成人1次6~9克,1天1~2次,口服。

2.左金丸:泻火疏肝,和胃止痛。1次3~6克,1天2次,温开水送服。

3.戊己丸:疏肝清热,和胃止痛。成人1次3~6克,1天2~3次,温开水送服。

4.香连丸(片、胶囊):清热燥湿,行气止痛。水丸1次3~6克,1天2~3次口服;片剂1次5片(大片),1天3次;小儿2~3片(小片),1天3次;胶囊剂1次2~3粒,1天2次,小儿酌减。

5.胃苓丸:健脾利湿,理气和中。水丸1次6克,1天3次;蜜丸1次1丸,1天2次。温开水送服。

6.藿香正气丸(酊剂、软胶囊、冲剂、丸剂、合剂):解表化湿,理气和中。酊剂1次5~10毫升,1天2次;软胶囊1次2~4粒,1天2次,温开水送服;冲剂1次5克,1天2次,开水冲服;浓缩丸1次8丸,1天3次;水丸1次6克,1天2次;蜜丸1次1丸,1天2次;合剂1次10~15毫升,1天3次,用时摇匀。温开水送服。

地龙:咸、寒。归肝、脾、膀胱经。清热息风,通络,平喘,利尿。用于高热惊痫、癫狂、半身不遂、痹证、哮喘、小便不利、高血压病、腮腺炎、丹毒、精神病等。【辨证施治】

1.湿热内蕴型:症见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气味臭秽,腹痛剧烈,肛门灼热,发热烦渴,恶心呕吐,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化湿,行气消滞。用黄芩12克,黄连6克,木香10克,马齿苋15克,厚朴10克,茯苓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煎服,每天1剂。

2.寒湿困脾型:症见泄泻清稀,甚则如水,腹痛肠鸣,喜按喜暖,脘闷纳少,或兼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舌苔白腻,脉濡缓。治宜芳香化湿,散寒解表。用藿香10克,佩兰10克,茯苓12克,陈皮6克,半夏6克,厚朴10克,苍白术各10克,白蔻仁6克(打碎),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

3.食滞中焦型:症见腹痛泄泻,大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胀纳呆,嗳腐吞酸,舌苔腻浊,脉弦滑。治宜消食导滞。用焦三仙各15克,陈皮6克,槟榔6克,莱菔子10克,枳壳10克,炒白术12克,藿香10克,半夏6克。水煎服,每天1剂。【药膳治疗】

1.绿茶2克加水100毫升,煎煮成40~50毫升。每天4次,每次顿服。用于湿热者。

2.石榴皮、干姜各9克,红糖30克,水煎服。用于寒湿者。

炮姜:苦、涩、温。归脾、肝经。温经止血,温中止痛。用于虚寒性出血证、腹痛、腹泻等。【自我调护】

1.忌食生冷、油腻、黏腻食物,予清淡、易消化、高热量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2.避免过度疲劳和腹部受凉。

3.鼓励多饮糖盐水、橘子水、山楂汁等。

4.便后用软纸擦拭肛门,并用温开水清洗,粪便应消毒处理。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由于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可分为慢性胃窦炎和慢性胃体炎两种。前者多发于50岁以上,后者少见。【主要表现】

1.典型临床表现:慢性胃炎病程迁延,大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有消化不良的表现,如上腹饱胀不适,特别在餐后出现无规律性上腹隐痛、嗳气、泛酸、呕吐等。慢性胃体炎见明显厌食和体重减轻,可伴有贫血。

2.体征:可有上腹轻压痛、贫血、消瘦等。

大枣:甘、温。归脾、胃经。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用于脾虚证、血虚证、脏燥证、过敏性紫癜、减少烈性药副作用等。

3.辅助检查:①胃液分析:慢性胃体炎均有胃酸缺乏;慢性胃窦炎不影响胃酸分泌,有时反增多。②血清学检查:慢性胃体炎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升高,可测得抗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慢性胃窦炎血清胃泌素下降,部分病人也可测得抗壁细胞抗体。③胃镜及活组织检查是本病确诊及分型的主要方法。【西药治疗】

1.三联疗法:羟氨苄青霉素0.5克,每天4次口服。甲硝唑片0.2克,每天3次口服。胶体次枸橼酸铋110~120毫克,每天4次口服。三药联合同时服用2周。

2.胃动力药:甲氧氯普胺5~20毫克,每天3次口服。多潘立酮10毫克,每天3次口服。西沙必利10毫克,每天3次口服。

3.解痉及制酸药:阿托品0.3毫克,每天3次口服。普鲁苯辛15~30毫克,每天3次口服。西咪替丁0.2克,每天4次口服。或用氢氧化铝凝胶等。【中成药治疗】

1.附子理中丸(丸、片):温中散寒,补益脾胃。蜜丸1次1丸,1天2~3次,空腹温开水送服;浓缩丸1次8~12丸,1天3次;片剂1次6~8片,1天1~3次。温开水送服。

2.虚寒胃痛冲剂(胶囊):益气温胃,健脾止痛。冲剂1次1~2袋,1天2次,开水冲服;胶囊1次6粒,1天3次,温开水送服。

3.舒肝和胃口服液:舒肝解郁,和胃止痛。1次10毫升,1天2次,口服。

肉桂:辛、甘、热。归脾、肾、心、肝经。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用于阳痿、心悸、寒疝、寒痹、胸痹、阴疽、月经病、腹泻、亡阳证、支气管哮喘等。

4.三九胃泰冲剂(胶囊):消炎止痛,理气健胃。冲剂1次1~2袋,1天2~3次,开水冲服;胶囊1次2~4粒, 1天2次,口服。15天为1疗程。

5.气滞胃痛冲剂:舒肝行气,和胃止痛。1次10克,1天3次,开水冲服。

6.胃苏冲剂:理气消胀,和胃止痛。1次15克,1天3次,开水冲服。15天为1疗程,可服1~3个疗程。

7.胃乐新冲剂:用于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等。1次5克,1天3次,开水冲服。

8.健胃消食片:健胃消食。1次4~6片,1天3次,口服。【辨证施治】

1.肝胃不和型:症见胃脘疼痛连及两胁,或泛酸,嗳气,呕吐,时有腹胀,遇恼怒则病情加重,舌淡,脉弦。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止痛。用柴胡10克,白芍18克,香附10克,枳壳10克,元胡10克,木香6克,半夏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

2.脾胃虚寒型:症见胃痛,喜按喜暖,遇寒加重,喜热食,纳少乏力,时有腹胀腹泻,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治宜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用黄芪15克,桂枝6克,干姜6克,砂仁6克,白术10克,党参10克,茯苓10克,木香6克,白芷6克,陈皮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

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用于温病热入营血、出血证、阴虚发热、月经病、□瘕、肠痈、痈疡肿毒、高血压病、过敏性鼻炎等。

3.胃阴不足型:症见胃中隐痛不适,纳少,口干舌燥,消瘦乏力,舌红无苔少津,脉细。治宜滋阴和胃。用党参10克,沙参10克,玉竹10克,麦冬10克,花粉10克,石斛10克,山药10克,甘草6克,砂仁6克。水煎服,每天1剂。【药膳治疗】

1.白豆蔻3克研末。粳米煮粥,粥成入豆蔻末,略煮进食。

2.生姜5片,猪肚1具。生姜置猪肚内隔水炖,分2次服。治胃痛日久,体虚,食少,消瘦。

3.生姜5片,粳米适量,煮粥食。

4.嫩藕120克,煮烂熟捣成泥。大米500克,蒸熟与藕泥拌匀制糕,上撒白糖少许即可食用。

5.羊肉100克,草豆蔻3克,煮汤食。治胃冷痛。

6.炒白扁豆50克,粳米100克,加水煮至烂熟即可服食。用于脾虚纳呆者。

7.土豆100克,生姜10克,橘子1个。将土豆去皮,生姜去皮,洗净,切碎,橘子去皮、核。然后用白纱布绞取汁液,装入茶杯内调匀烫温后即可饮用。每次20~30毫升,每天2次。用于胃寒气滞型疼痛、呕吐者。

8.玉竹15克,沙参10克,炖老鸭1只,每周1次。用于胃阴虚者。

9.神曲10~15克,粳米50~100克,麦芽、山楂适量。捣烂神曲、麦芽与山楂,加适量水煎汁,取汁与粳米同煮成粥,服用。

水牛角:咸、寒。归心、肝、胃经。清热,凉血,解毒。用于温病热入血分、神昏、出血证、小儿惊风、喉痹等。【自我调护】

1.饮食以精、细、软为原则,勿暴饮暴食,勿恣食生冷,勿食辛辣及肥甘油炸之品。宜少食多餐。

2.忌烟酒及对胃有刺激的药品。

3.生活起居有规律,劳逸结合,适当参加健身运动。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因溃疡的形成和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所以称消化性溃疡。发病以青壮年多见,男多于女,在15岁以前或50岁以后两性差别不大。本病多在秋冬和冬春之交发病,寒冷冬季明显增多。【主要表现】

1.典型临床表现:本病呈慢性、周期性发作,大多有节律性上腹部疼痛,疼痛部位较局限,有钝痛、胀痛或烧灼样疼痛。胃溃疡疼痛在上腹偏左,多在饭后半至2小时出现,持续到下餐前缓解;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部位在上腹偏右,疼痛多在饭后3~4小时出现,于进食后缓解,呈疼痛—进食—缓解的规律。此外,常兼有恶心、呕吐、反酸、流涎(吐清水)、嗳气、腹胀等。还可有失眠等神经官能症的表现,或者出现缓脉、多汗等植物神经系统不平衡的症状,久病不愈则有焦虑、悲观的情绪。

胡桃肉:甘、温。归肾、肺、大肠经。补肾,温肺,润肠。用于肾虚喘嗽、阳痿、遗精、尿频、便秘、尿路结石等。

2.常见并发症:①大出血:多发生在溃疡病的活动期,是由于溃疡溃破血管所致,严重者可发生休克。②穿孔:急性穿孔是本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③幽门梗阻:表现为食后上腹部饱胀,疼痛无规律,往往反复呕吐。多由于幽门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或和周围组织粘连所致。

3.辅助检查:①胃液分析:胃溃疡的胃酸分泌正常或稍低于正常;十二指肠溃疡的胃酸浓度及胃液量显著增加,尤以夜间及空腹时为显著。②纤维内镜检查:是诊断消化性溃疡的重要手段。③X线钡餐检查:由钡餐填充溃疡凹陷部分而显示出的阴影称龛影,龛影是溃疡存在的直接征象,在诊断上最为可靠。④粪便潜血检查:粪便潜血在活动性溃疡的阳性率为50%左右,经内科积极治疗后1~2周可转为阴性。⑤必要时,可做幽门螺杆菌检查,阳性者,做灭菌治疗。【西药治疗】

1.制酸剂:制酸剂可中和胃酸,缓解疼痛。服药时间宜在餐后1小时及睡前各1次,一般服用6~8周,或至疼痛消失后2周为止。如胃舒平、胃得乐、胃疡宁等。

2.抗胆碱能药物:即解痉药,这类药能减少胃酸分泌,解除平滑肌和血管痉挛,延缓胃的排空时间。可选用的药物有颠茄浸膏15~30毫克、阿托品0.3毫克、普鲁苯辛15毫克、山莨菪碱5~10毫克等。饭前1小时和睡前各服1次。

茜草:苦、寒。归肝经。凉血,化瘀,止血,通经。用于出血证、月经病、痹证、黄疸、慢性气管炎等。

3.组胺H受体拮抗剂:这类药能明显抑制胃酸分泌。常用的有甲2氰咪胍(西咪替丁),每日3餐后各服0.2克,睡前服0.4克,4~8周为1疗程。如无效还可选用雷尼替丁,口服150毫克,早、晚各1次,6~8周为1疗程。法莫替丁比前两种药品作用都强,口服20毫克,每天2次,或每晚40毫克。溃疡愈合后临睡服20毫克,持续6个月。

4.硫酸多糖药物:硫糖铝(胃溃宁)0.5~1克,每天3次口服。有抑制胃蛋白酶的作用,又可与胃黏液中的黏蛋白结合,形成一层保护膜。

5.胃黏膜保护剂:如胶体次枸橼酸铋、复方铝酸铋等,可用于对H受体拮抗剂无效的难治性消化性溃疡。2【中成药治疗】

1.人参健脾丸(蜜丸剂、片剂):健脾益气,消食导滞。蜜丸剂1次1丸,1天2次;片剂1次4片,1天2次。温开水送服。

2.四君子丸(水丸剂、合剂):益气补中,健脾养胃。水丸剂1次6克,1天3次;合剂1次15~20毫升,1天3次。温开水送服。

3.良附丸(水丸剂):温胃理气,散寒止痛。1次3~6克,1天2次。温开水送服。

4.温胃舒(袋装颗粒剂):益气温胃,健脾养胃。1次1~2袋,1天2次。开水冲服。【辨证施治】

栀子:苦、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用于温病、黄疸、出血证、疮疡肿毒、高热神昏等。

1.脾胃虚寒型:症见胃脘隐痛,饥时痛甚,得热食痛减,腹部喜按喜暖,形寒肢冷,大便稀薄,舌淡,脉沉细。治宜温中散寒,益气健脾。用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干姜6克,木香10克,大枣5枚。水煎服,每天1剂。

2.肝气犯胃型:症见胃脘胀满疼痛,攻窜两胁,嗳气泛酸,情志不遂则症状加重,舌淡苔薄,脉弦。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用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壳10克,香附10克,陈皮6克,川芎6克,元胡6克,焦白术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

3.胃阴不足型:症见胃脘隐痛或灼痛,心中烦热,吐酸,口干咽燥,便秘,消瘦,舌红无苔,脉细数。治宜养阴生津,和胃健脾。用沙参6克,麦冬10克,玉竹10克,石斛15克,生地10克,白芍10克,元胡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

4.瘀血阻络型:症见胃脘刺痛或刀割样痛,痛处固定不移,消瘦,疲倦无力,面色萎黄或黯黑,或吐血,或黑便,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治宜化瘀通络,益气健脾。用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丹参15克,元胡10克,香附10克,三七粉3克(冲服),乌药10克,党参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用于咳嗽、肺痈、疮疡、淋证、痢疾、百日咳、慢性气管炎、肺炎、丹毒、尿路感染等。

5.热蕴中焦型:症见胃痛有灼热感,痛势急迫,烧心反酸,多食易饥,口苦喜冷饮,心烦易怒,口秽便秘,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宜泄热和胃,理气调中。用黄连6克,栀子10克,陈皮10克,知母10克,半夏6克,元胡10克,香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药膳治疗】

1.将250克鲜土豆(不去皮)切碎,用水煮成粥状,每天清晨空腹食用,用时酌加蜂蜜,连服半月,用于胃脘隐痛不适者。

2.干姜3克,高良姜5克,煎汤去渣取汁,加入粳米适量煮粥,早、晚服食,3~5天为1疗程,秋冬季节用之为宜,适合胃脘疼痛喜热喜按者。

3.丹参15克,木香6克,甘草6克。加水煎汁去渣,冲入蜂蜜适量当茶饮用,每天早餐前空腹饮之,用于胃痛日久,嗳气泛酸腹胀者。【自我调护】

1.有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有规律,尽量减少不良刺激与剧烈活动,劳逸结合,保持精神安定,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2.秋冬之际和冬春之交,尤其是天气骤冷时,注意防寒保暖,及时增加衣服,或加穿棉制护胃兜。

3.避免过饥过饱和进食有刺激性食物,要少吃多餐,可吃含足够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A、维生素C的保护性饮食,如新鲜蔬菜、柑橘等。忌食过粗、过酸、过热、过冷、过生、过辣和油煎油炸的食物,忌烟酒,不宜喝牛奶、咖啡,不宜饮茶。

三七:甘、微苦、温。归肝,胃经。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用于出血证、冠心病、心绞痛、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后遗症、慢性肝炎等。

4.避免和慎用对溃疡病有害的药物,如保泰松、阿司匹林、利血平等,防止溃疡恶化。

5.有过出血病史,家中应随时备有云南白药、三七粉、安络血片等。

肠结核

肠结核是肠道感染结核菌而引起的肠道结核病。发病年龄大多在20~40岁,女性多于男性。病理上分为溃疡型和增生型两种。【主要表现】

1.典型临床表现:青壮年有肠外结核史,主要是开放性肺结核,或饮用未消毒牛奶,或经常与开放性肺结核病人共餐。表现右下腹痛,局部有压痛,进食后疼痛加重,排便后缓解。溃疡型多为慢性腹泻,每天数次,糊状便,多不含红细胞,无里急后重,间有便秘。增生型肠结核以便秘为主,可在右下腹触及包块。溃疡型肠结核多有不规则低热,盗汗,消瘦,贫血和全身虚弱等结核毒性反应。

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除烦,通利小便。用于热病烦渴、水肿、黄疸、热淋、口舌生疮等。

2.辅助检查:①钡餐X线检查:溃疡型肠结核在病变肠段有激惹现象,排空快,充盈不佳,可见黏膜皱襞粗乱,肠壁边缘不整,或呈锯齿状,或有肠腔变窄、变形,回肠部正常角度消失等。增生型肠结核则有肠管变窄、收缩与变形,管腔充盈缺损等X线征象。②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淋巴细胞偏高,血沉一般增速,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可减少。③纤维结肠镜检查,对本病诊断有重要价值。【西药治疗】

1.抗结核治疗:链霉素(皮试)每天1克,肌肉注射,治疗1月或待症状好转后改为每周2次,每次1克,3~6个月后以对氨水杨酸取代,对氨水杨酸钠口服,每天8~12克。异烟肼口服,每天300~400毫克。异烟肼和对氨水杨酸钠疗程1年以上。

2.对症治疗:腹痛可选阿托品、普鲁苯辛等。摄入不足或严重腹泻者,应补充液体,保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不完全性肠梗阻者可进行胃肠减压。完全性肠梗阻、急性肠穿孔及增生型肠结核适于手术治疗。【中成药治疗】

1.参苓白术散(丸、口服液):补脾胃,益肺气。散剂1次1袋,1天2次,空腹大枣汤送服;丸剂1次6~7.5克,1天2次,温开水送服;口服液1次10毫升,1天2~3次。

2.四神丸:温补脾肾,涩肠止泻。1次3~9克,1天1~2次。温开水送服。【辨证施治】

败酱草:辛、苦、微寒。归胃、大肠、肝经。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用于肺痈、肠痈、痈肿疮毒、瘀阻腹痛等。

1.脾气虚弱型:症见腹痛便溏,形消肢倦,面色萎黄,气短乏力,舌淡,脉弱。治宜健脾益气。用党参10克,白术10克,山药10克,茯苓15克,薏苡仁10克,砂仁6克,莲子肉10克,大枣3枚,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

2.脾肾阳虚型:症见腹胀腹痛,便溏,形寒畏冷,腰膝酸软,舌淡,脉细弱。治宜温补脾肾。用党参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茯苓10克,五味子6克,肉豆蔻6克,吴茱萸6克,木香6克,肉桂6克。水煎服,每天1剂。

3.气滞血瘀型:症见右腹胀满疼痛,触之有包块,便溏或便秘,乏力消瘦,舌质暗,脉弦细。治宜理气活血,软坚散结。用木香6克,青陈皮各10克,枳壳10克,三棱6克,莪术6克,元胡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黄芪10克。水煎服,每天1剂。【药膳治疗】

1.石榴果实12克,水煎后加白糖,分2次饮汁。

2.当归3克,肉桂3克,陈皮3克,山楂6克。加水煎汁,粳米100克煮粥,待粥将熟时调入药汁和适量红糖。再煮沸即可服食。每天服1~2次。【自我调护】

1.选择清淡、易消化、富于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生冷、油腻、黏腻之品。

2.注意保暖,腹部勿受寒凉。

3.粪便应经消毒处理后方可倒入便池。粪便污染衣被应及时予以更换,保持床单干净整洁。

阿胶:甘、平。归肺、肝、肾经。补血,止血,滋阴润燥。用于出血证、血虚证、阴虚证、月经病等。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病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主要表现】

1.典型临床表现:①消化系统表现:腹泻,表现程度不一,轻者每天排便2~3次,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重者每1~2小时排便1次,粪质多呈糊状,混有黏液和脓液,也可只排黏液、脓血而无粪质。常见里急后重,腹痛,轻型和缓解期患者可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一般有轻度至中度的左下腹或下腹痉挛性疼痛,亦可涉及全腹。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另外,常有腹胀,严重者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②全身表现:急性期和急性发作期常有低度或中度发热,重症可有高热,心率加快等中毒症状以及衰弱、消瘦、贫血、失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和营养障碍等表现。

2.体征:轻型病人除左下腹有轻压痛外,多无其他体征。重症和暴发型病例可有明显腹胀、腹肌紧张、腹部压痛或反跳痛。部分病人可触及痉挛或肠壁增厚的乙状结肠或降结肠。

大青叶:苦、咸、大寒。归心、肺、胃经。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用于温病、流行性感冒、急性传染性肝炎、菌痢、急性胃肠炎、肺炎、丹毒、黄疸、喉痹、口疮、痈肿等。

3.辅助检查:①血液检查:可有贫血。急性期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沉增快。②粪便检查:镜下大量红细胞、白细胞及黏液。③结肠镜检查:可观察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变表现及范围等,有决定诊断价值。对重症患者应慎用,以防肠穿孔。④X线钡剂灌肠:能显示结肠病变,对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意义。重症患者慎用。【西药治疗】

1.抗菌药:首选柳氮磺胺吡啶,在发作期每天4~6克,分4次口服,病情缓解后改为每天2克,分次口服,维持1~2年。有继发感染可用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等,亦可用甲硝唑治疗。

2.肾上腺皮质激素:适用于暴发型或重型患者。常用氢化可的松每天200~300毫克或地塞米松10毫克静脉滴注,1周后可改用强的松每天40~60毫克,分次口服,病情控制后药量递减为每天10~15毫克,可维持月余或数月,再逐渐减量至停药。病变局限于直肠或左侧结肠的患者,可用半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100毫克或地塞米松5毫克加生理盐水100毫升,保留灌肠,每天1次。

3.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中成药治疗】

1.补脾益肠丸:益气健脾,和胃化湿,涩肠止泻。1次6克,1天3次,温开水送服。30天为1疗程,连服3个疗程。重症加量,儿童酌减量。

2.四神丸:温补脾肾,涩肠止泻。1次3~9克,1天1~2次,口服。

竹沥:甘、寒。归心、肺、肝经。清热豁痰,定惊利窍。用于痰热咳喘、中风痰迷、惊痫癫狂、流脑、乙脑等。

3.结肠炎丸:酸苦泄热,温中涩肠。1次4克,1天3次,温开水送服。20天为1疗程。

4.理中丸:温中散寒,益气健脾。蜜丸1次1~2丸,1天2次;水丸1次3~9克,1天2次;浓缩丸1次8丸,1天3次。温开水送服。

5.桂附理中丸:补肾助阳,温中健脾。1次1丸,1天2次。用姜汤或温开水送服。

6.结肠宁:活血化瘀,清肠止泻。应用时取药5克,溶于50~80毫升温开水中,置于37℃时保留灌肠,每天便后1次,4周为1疗程。

7.肠炎宁片(糖浆剂):清热化湿,收敛止泻。片剂成人1次4~6片,1天3次,温开水送服。糖浆剂成人1次10毫升,1天3次,口服。【辨证施治】

1.寒湿伤中型:症见大便溏泄或水泻,腹痛肠鸣,或见寒热,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治宜芳香化湿,理气和中。用藿香1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大腹皮12克,半夏6克,白芷6克,苏叶6克,白蔻仁6克(打碎)。水煎服,每天1剂。

功劳叶:苦、凉。归肺经。清热补虚,止咳化痰。用于肺痨、骨蒸、虚热等。

2.湿热中阻型:症见腹痛腹泻,粪便夹有脓血黏冻,伴发热,恶心呕吐,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利湿热。用白头翁18克,黄连6克,秦皮10克,黄柏10克,木香6克,枳壳6克,厚朴6克,车前子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

3.肝旺脾弱型:症见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每因恼怒后加重,胸胁胀满,食少嗳气,舌淡苔薄,脉弦。治宜抑肝扶脾。用白芍15克,白术10克,陈皮6克,防风10克,柴胡10克,山药6克,茯苓10克,炒麦芽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

4.脾胃虚弱型:症见便溏泄泻,完谷不化,食少脘闷,腹胀肠鸣,倦怠乏力,舌淡,脉细弱。治宜补脾益胃,畅中止泻。用党参12克,白术10克,山药10克,扁豆10克,陈皮6克,莲子肉10克,茯苓12克,薏苡仁10克,砂仁6克(打碎),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

5.肾阳虚衰型:症见黎明前腹痛肠鸣泄泻,食少畏寒,腹部喜暖,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宜温补肾阳,健脾止泻。用补骨脂10克,五味子10克,吴茱萸6克,肉豆蔻10克,诃子6克,制附子6克(先煎),赤石脂10克,禹余粮2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1剂。【药膳治疗】

1.山药250克,莲子12克,芡实12克。共研细粉,每次用2~3汤匙,加白糖少许,蒸熟作点心食用,每天1~2次。连续服用1个月。

2.香椿叶、粳米,调以食盐、麻油、味精,煮粥食。

3.苹果去皮,蒸半熟后食用。早、晚各食1个。

香附: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用于胁痛、腹痛、月经病、乳房胀痛等。

4.扁豆、莲子、山药、粳米各适量。煮粥食。

5.石榴皮15克,洗净,切片,煎汤或沸水冲泡。代茶频饮,每天15克,连用3~5天。

6.白木耳5~20克,浸泡数小时,以小火煮烂,酌加冰糖服食,每天2次。【自我调护】

1.自觉控制情绪,保持心气平和,防止精神刺激,避免精神紧张。

2.节制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宜。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肠道感染。

3.注意从食谱中排除过敏食物,如牛奶、豆腐、鸡蛋、鱼虾等。

4.注意腹部保暖和肛门清洁卫生。

胃肠道功能紊乱

胃肠道功能紊乱又称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多半有精神因素的背景。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主要表现】

旋覆花:苦、辛、咸、微温。归肺、胃经。降气化痰,降逆止呕。用于咳喘、痰饮、噫气、呕吐、大腹水肿、胸胁痛等。

1.典型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有反酸、嗳气、厌食、恶心、呕吐,剑突下烧灼感、食后饱胀、上腹不适或疼痛等胃部症状以及腹痛或不适、腹胀、肠鸣、腹泻和便秘等肠道症状。此外,常同时伴有神经官能症的其他症状,如倦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神经过敏、失眠、多梦、头痛、心悸、胸闷、盗汗、遗精、忧虑等。

2.辅助检查:胃肠道X线检查显示运动加速,结肠袋形加深,张力增强,有时因结肠痉挛显著,降结肠以下呈线样阴影。【西药治疗】

1.稳定神经功能,保证睡眠,可选用安定、氯丙嗪、苯巴比妥、谷维素等。

2.缓解肠痉挛和腹痛可用抗胆碱能药物如颠茄制剂、阿托品、普鲁苯辛等。近来新的慢作用钙通道阻滞药匹维溴铵,有选择性的解痉作用,效果较好。

3.对肠运动迟缓,以便秘为主的患者,可用促动药西沙必利、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