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5 09:10:01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人类的管理活动(见表1-1)★★表1-1 人类的管理活动

考点二:管理的职能与性质(见表1-2)★★★★表1-2 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考点三:管理者的角色、技能及其面临的新发展趋势(见表1-3)★★★★★表1-3 管理者的角色、技能及其面临的新发展趋势

考点四: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见表1-4)★★★表1-4 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1.2 课后习题详解

1人类活动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

答:人类活动的特点主要包括:(1)目的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和理想。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渐进步的。(2)依存性。目的性来源于人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适应和改造外部环境去取得必需的资源,必须通过个人或集体的劳动为自己或他人提供需要的产品和劳务。(3)知识性。从自己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包括各种科学理论、原理、方法和技艺。

人类活动的上述三个特点为人类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使得管理实践和人类历史一样悠久。

2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在特定的时空中,对组织成员在目标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协调的过程。其具体内涵包括:

①实现组织目标是评价管理成败的唯一标准。任何组织的目标,都包含两方面的要求:a.“效率”,即“用正确的方法做事”,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b.“效果”,即“做正确的事”,在确保安全、环保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在实践中,效率和效果有时可能是矛盾的,管理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协调使两者统一起来,在统一过程中绝不应使客户的需求受到损害。

②特定的时空是管理的必要条件。任何管理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中进行的,并且对任何管理行为都必须有特定的时空要求。做何事、在何地做、何时开始与结束。任何管理如果没有时空要求,就没有任何意义。

③管理的核心是人的行为。组织目标必须分解为许多具体工作,通过相关人员的实际行为去实现。所以,管理的核心是协调人的行为。

④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是通过管理的各项职能来实现的,决策是协调的前提,组织是协调的手段,领导是协调的责任人,控制是协调的保证,创新是协调解决问题的途径。管理者必须掌握更高的专业技能,才能胜任协调的任务。可见,协调将永远是管理的本质。(2)管理的基本特征

①管理具有二重性。即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是生产力,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时,管理又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

②管理具有目标性。管理目标是管理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构成。

③管理具有组织性。管理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往往具有同一性;管理必须以组织作为其运行和实施的载体和依托;管理必须以组织的合理构建作为其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和基本职能;管理活动受组织规则和规范的制约,往往需要按照组织的法定程序进行。

④管理具有创新性。管理的创新性首先来源于管理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同时,也来源于管理因素的发展变化和管理方式的不断深化及更新。

3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1)管理活动的基本职能

①决策。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包括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一线(或基层)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所谓计划,就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虽然组织中的高层管理者负责制定总体目标和战略,但所有层次的管理者都必须为其工作小组制定经营计划,以便为组织作出贡献。所有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的总体战略目标。另外,他们必须制定支配和协调他们所负责的资源的计划,且在计划过程中必须进行决策。决策是计划和修正计划的前提,而计划又是实施决策的保证,计划与决策密不可分。计划是为决策服务的,是实施决策的工具和保证。

②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这就是管理的组织职能。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特点。反过来,组织工作的状况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些组织各自的工作效率和活力,组织工作的优劣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些计划和管理活动的成败。任何社会组织是否具有自适应机制、自组织机制、自激励机制和自约束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该组织结构的状态。因此,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③领导。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认识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管理的领导职能是一门非常奥妙的艺术,它贯彻在整个管理活动中。在中国,领导者的概念十分广泛,不仅组织的高层领导、中层领导要实施领导职能,基层领导也要实施领导职能,而担负领导职能的人都要重视工作中人的因素的作用。

④控制。控制的实质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管理者既要有预防下属和事态失控的充分措施,防患于未然,又必须及时取得计划执行情况的信息,并将有关信息与计划进行比较,发现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纵向看,各个管理层次都要充分重视控制职能,越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的时效性越强,控制的定量化程度越高;越是高层的管理者,控制的时效性要求越弱,控制的综合性越强。横向看,对于各项管理活动、各个管理对象都要进行控制。

⑤创新。迄今为止,很多研究者没有把创新列为一种管理职能。但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每位管理者每天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如果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就无法应付新形势的挑战,也就无法完成肩负的任务。现在已经到了不创新就无法维持的地步,所以,创新自然就成为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2)管理各基本职能的相互关系

各项管理职能的相互关系如图1-1所示。每一项管理工作一般都是从决策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决策,开始新一轮的管理循环。如此循环不息,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创新在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图1-1 管理职能循环图

4分析管理二重性的基本内容。

答:管理二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1)管理的自然属性

自然属性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客观存在。管理之所以具有自然属性,是因为管理过程就是对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源进行组合、协调和利用的过程,其中包含着许多客观的、不因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的不同而变化的规律。管理理论揭示了这些规律,并创造了与其相适应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管理活动只有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方法和手段,才能保证生产等各种组织活动顺利、有效进行。管理的自然属性体现在:

①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必定具有各种管理职能。如果没有管理,一切生产、交换、分配活动都不可能正常进行,社会劳动过程会发生混乱和中断,社会文明不能继续。

②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管理寓于各种社会活动之中,所以说它是一般职能。

③管理也是生产力。任何社会、任何企业,其生产力是否发达,都取决于它所拥有的各种经济资源、各种生产要素是否得到有效的利用,取决于从事社会劳动的人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这两者都有赖于管理。(2)管理的社会属性

社会属性体现在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管理具有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产目的的功能。管理的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紧密相连。与管理的社会属性有关的基本变化包括:

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组织规模不断扩大,使管理的复杂性增强;职业经理人的出现,使企业经营权和终极所有权分离。

②整个社会普遍出现中产阶级,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的社会财富占有结构正在取代工业化初期的金字塔形结构。

③几乎所有国家都已进入或正在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都在使用市场、计划、行政、法律的手段以及大数据技术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④企业管理需要考虑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3)管理二重性产生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管理具有二重性是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也就是说生产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要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执行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维护生产关系的职能,这两种职能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缺一不可,由此,企业管理就具有了二重性。(4)管理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①管理的二重性相互联系:管理的自然属性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制度、生产关系中;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可能脱离管理的自然属性而存在,否则,管理的社会属性会成为没有内容的形式。

②管理的二重性互相制约:管理的自然属性要求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组织形式和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必然对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产生影响。

5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扮演哪些角色?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答:(1)根据明茨伯格的企业管理者角色理论,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

①人际关系角色。人际关系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基础,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即在扮演人际角色。其主要包括: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②信息传递角色。管理者要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具有足够的信息,从而能够顺利完成工作。管理者既是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组织内其他工作小组的信息传递渠道。整个组织的人依赖于管理结构和管理者获取或传递必要的信息,以便完成工作。其主要包括: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和发言人角色。

③决策制定角色。在决策制定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如果信息不用于组织的决策,这种信息就丧失其应有的价值。管理者负责作出组织的决策,让工作小组按照既定的路线行事,并分配资源以保证小组计划的实施。其主要包括:企业家角色、混乱驾驭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和谈判者角色。(2)有效管理者需要具备的技能

①技术技能。即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如一个学校的校长在教学方面的造诣,一个财务总监对财务知识的掌握等,都属于技术技能。

②人际技能。即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人际技能包括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和处理组织内外部各有关部门、有关人员之间关系的能力。管理者特别要注意提高自己与他人共同合作的能力,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以便树立团队精神。管理者作为组织中的一员,其工作能力首先表现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上。

③概念技能。即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往往把组织视作一个整体,并且了解组织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能够准确把握工作单位之间、个人之间以及工作单位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刻了解组织中任何行动的后果,以及正确行使五种管理职能。很强的概念技能为管理者识别问题的存在、拟订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挑选最好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提供了便利。(3)各层次管理者所需要的管理技能比例如图1-2所示。

图1-2 各层次管理者所需要的管理技能比例

6分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

答:(1)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它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管理学是现代化、社会化和各门学科日益发展的产物,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各个领域,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管理学关系图如图1-3所示。

图1-3 管理学关系图(2)管理学研究方法

①归纳法。归纳法是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或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进而分析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这种从典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又称为实证研究。由于管理过程十分复杂,影响管理活动的相关因素极多,并且相互交叉,人们所能观察到的往往只是综合结果,很难把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分解出来,所以大量的管理问题都只能用归纳法进行实证研究。

②试验法。即人为地为某一试验创造一定条件,观察其实际试验结果,再与未给予这些条件的对比试验的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外加条件与试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做过多次试验,而且总是得到相同结果,那就可以得出结论,这里存在某种普遍适用的规律性。试验法可以得到接近真理的结论。但是,管理中也有许多问题,特别是高层的、宏观的管理问题,由于问题的性质特别复杂,影响因素很多,不少因素又是协同作用的,所以很难逐个因素孤立地进行试验。并且此类管理问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特别复杂,要想进行人为的重复也是不可能的。

③演绎法。对于复杂的管理问题,管理学家可以从某种概念出发,或从某种统计规律出发,也可以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用归纳法找到一般的规律性,并加以简化,形成某种出发点,建立起能反映某种逻辑关系的经济模型(或模式),这种模型与被观察的事物并不完全一致,它所反映的是简化了的事实,它完全合乎逻辑的推理。它是从简化了的事实前提推广得来的,所以这种方法称为演绎法。演绎法中的模型主要有:

a.解释性模型,从理论概念出发建立的模型。例如投入产出模型,企业系统动力学模型等,都是建立在一定理论概念基础之上的。

b.经济计量模型,从统计规律出发建立的模型。例如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以及建立在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基础上的各种预测模型和决策模型。

c.描述性模型,建立在经济归纳法基础上的模型。例如现金流量模型、库存储备量模型、生产过程中在制品变动量模型等。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选择题

1在组织的运行过程中,遇到冲突或问题时,管理者必须善于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这时,管理者扮演的角色是(  )。[北科2014年研]

A.决策角色

B.信息角色

C.人际角色

D.联络角色【答案】A【解析】亨利·明茨伯格提出,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但却高度相关的角色。这10种角色可以进一步组合成三个方面: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其中,决策角色包括:①企业家。作为企业家,管理者对所发现的机会进行投资以利用这种机会,如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或发明新工艺等。②混乱驾驭者。管理者必须善于处理冲突或解决问题,如平息客户的怒气,同不合作的供应商进行谈判,或者对员工之间的争端进行调解等。③资源分配者。管理者决定组织资源用于哪些项目。④谈判者。对所有层次管理工作的研究表明,管理者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谈判上。管理者的谈判对象包括员工、供应商、客户和其他工作小组。无论是何种工作小组,其管理者都进行必要的谈判工作,以确保小组朝着组织目标迈进。

2越是高层管理者,在决策中所起的作用越大,越应该具有较强的(  )。[中财2013年研]

A.技术技能

B.业务技能

C.人际技能

D.概念技能【答案】D【解析】概念技能是指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往往把组织视作一个整体,并且了解组织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概念技能对于高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较不重要。

3对于基层管理者而言,其管理技能侧重于(  )[浙工大2018年研]

A.谈判技能

B.技术技能

C.人际技能

D.领导技能【答案】B【解析】技术技能是指“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技术技能对于基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高层管理较不重要。

二、概念题

1管理[四川师大2018年研;山西财大2018年研;华南理工2017年研;四川大学2017年研;湘潭大学2017年研;福建师大2017年研;哈工大2016年研;中财2016年研;首师大2014年研;同济大学2013年研;吉林大学2012年研;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在特定的时空中,对组织成员在目标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协调的过程。其具体内涵包括:①实现组织目标是评价管理成败的唯一标准。任何组织的目标,都包含两方面的要求:效率和效果。②特定的时空是管理的必要条件。任何管理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中进行的,并且对任何管理行为都必须有特定的时空要求。③管理的核心是人的行为。组织目标必须分解为许多具体工作,通过相关人员的实际行为去实现。④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是通过管理的各项职能来实现的。管理的基本特征有二重性、目标性、组织性、创新性。

2管理的二重性[南昌大学2018年研;大连理工2017年研;四川大学2011年研]

答:管理二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体现在: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管理是生产力。管理的社会属性体现在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管理具有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产目的的功能。管理的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紧密相连。从根本上说,管理具有二重性是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也就是说生产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要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执行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维护生产关系的职能,这两种职能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缺一不可,由此,企业管理就具有了二重性。

3管理技能[中南财大2008年研]

相关试题:(1)人际关系技能[华科2017年研;山东大学2015年研;哈工大2014年研](2)概念技能[中国传媒大学2017年研;浙江理工2017年研;安徽师大2017年研;华南师大2016年研;华中师大2016年研;电子科大2014年研;中南财大2010年研]

答: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①技术技能,即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对于基层管理最为重要。②人际技能,即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人际技能包括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和处理组织内外部各有关部门、有关人员之间关系的能力,对于所有层次管理同等重要。③概念技能,即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对于高层管理最为重要。管理者在行使五种管理职能和扮演三类角色时,必须具备这三类技能。

4管理学[山西财大2018年研;中国农大2014年研;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的管理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为研究方法的一门学科。学习管理学必须遵循三条宗旨:①人类社会的一切管理活动,其管理的对象、内容、性质、职能和方法有许多共同的规律性。这些规律性是所有管理者都应掌握的基础知识。②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由于人类从事的管理活动越来越复杂,要求也越来越精确和迅速,因此管理学的研究必然会涉及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人类学、数学以及各种专门的工程技术学和计算机科学。③管理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因此管理并不是没有国界的。在美国行之有效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不可能都适用于中国,即使具有同样东方文化背景的日本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也不可能都适用于中国。

5管理职能[大连理工2018年研;大连海事大学2017年研;武汉理工2009年研]

答:管理有五个基本职能:①决策。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包括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一线(或基层)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决策是计划和修正计划的前提,而计划又是实施决策的保证,计划与决策密不可分。②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③领导。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认识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④控制。控制的实质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⑤创新。现在已经到了不创新就无法维持的地步,所以,创新自然就成为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

6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西南财大2018年研]

相关试题:人际关系角色[东财2009年研]

答:根据明茨伯格的企业管理者角色理论,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①人际关系角色。人际关系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基础,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即在扮演人际角色。其主要包括: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②信息传递角色。管理者既是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组织内其他工作小组的信息传递渠道。整个组织的人依赖于管理结构和管理者获取或传递必要的信息,以便完成工作。其主要包括: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和发言人角色。③决策制定角色。在决策制定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管理者负责作出组织的决策,让工作小组按照既定的路线行事,并分配资源以保证小组计划的实施。其主要包括:企业家角色、混乱驾驭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和谈判者角色。

三、简答题

1对于管理的概念,为什么不存在唯一的定义?你对管理是怎么理解的?[南开大学2007年研]

相关试题:(1)试论述你对管理的理解。[论述题,西南财大2019年研](2)简述管理的概念,具体含义有哪些?[华电2018年研]

答:(1)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不同领域,人们从事的管理实践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管理对象、内外部环境、分析问题角度等方面的不同,导致管理实践的差异,而管理实践的差异,进一步导致人们对管理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解释管理,即使在理论界也是如此。

长期以来,许多中外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出发,对管理作出了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以不同学派的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来透视管理,在不同的程度上概括出管理的真谛。对管理的这些众多解释之间并不矛盾,透过不同的解释,可以发现管理工作的诸多基本点,比如管理的目的性、管理职能的重要性、管理工作与一般作业活动的区别等。(2)对管理的理解如下:

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在特定的时空中,对组织成员在目标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协调的过程。其具体内涵包括:

①实现组织目标是评价管理成败的唯一标准。任何组织的目标,都包含两方面的要求:a.“效率”,即“用正确的方法做事”,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b.“效果”,即“做正确的事”,在确保安全、环保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在实践中,效率和效果有时可能是矛盾的,管理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协调使两者统一起来,在统一过程中绝不应使客户的需求受到损害。

②特定的时空是管理的必要条件。任何管理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中进行的,并且对任何管理行为都必须有特定的时空要求。做何事、在何地做、何时开始与结束。任何管理如果没有时空要求,就没有任何意义。

③管理的核心是人的行为。组织目标必须分解为许多具体工作,通过相关人员的实际行为去实现。所以,管理的核心是协调人的行为。

④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是通过管理的各项职能来实现的,决策是协调的前提,组织是协调的手段,领导是协调的责任人,控制是协调的保证,创新是协调解决问题的途径。管理者必须掌握更高的专业技能,才能胜任协调的任务。可见,协调将永远是管理的本质。

2管理学是一门科学吗?为什么?[南开大学2009年研]

相关试题:(1)试述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西南财大2016年研;北工商2015年研](2)为什么说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中国海洋大学2018年研;西安交大2012年研]

答:管理学是一门科学。管理学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管理规律,总结出了许多管理原则。这些规律和原则是由大量的学者和实业家在长期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形成的,是理论与实践高度凝结的产物。管理的科学性来自于管理实践,它已经成为一门科学,不会因为地域、文化乃至社会制度的差异而不同,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主要体现在:(1)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它研究的是经济、科学、技术、管理、教育等社会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从而为它们的发展提供最优化的方案和决策。(2)管理学是一门边缘科学,是指在其他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点、面上产生的新学科。(3)管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的任务是合理、有效地组织和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资源,运用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来管理这个转化过程,并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3管理职能理论与管理角色理论有什么样的联系?[中南财大2007年研]

相关试题:(1)明茨伯格把管理者的角色分为哪三大类角色,各有何特点?[浙工大2018年研](2)根据明茨伯格的观点,管理者扮演的角色有哪些?各角色的关键工作是什么?[南航2017年研](3)混乱驾驭者和资源分配者[概念题,中山大学2017年研](4)企业管理过程中存有一种现象,即“管理者管了一些不该管的事情,一些该管的事情却没管好”。请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观点,简述管理者在组织中的角色。[首师大2014年研](5)什么是管理角色理论中的信息传递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具体包括哪些?[浙江大学2012年研]

答:管理职能理论由法约尔首先提出,他用一套综合的职能来描述管理者的工作。20世纪30年代,古利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管理七职能论(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职能论的主张者认为:“那些对经营者有深入了解的人可以从中找到与之相适应的、任何一个总经理的每一种重要的活动。”明茨伯格提出的管理者角色理论认为,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的管理角色,同时他又把这10种角色进一步组合成三方面: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制定。人际关系角色包括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员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包括监听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决策制定角色包括企业家角色、混乱驾驭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谈判者角色。两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管理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两种观点依然有很多联系。主要体现在:(1)不同的管理者所承担的职务和职能可能不同,但无论承担何种职能,都在扮演着各种角色。车间主任、总经理、政府官员以及其他经理人,都可以用十种角色来描述。(2)不同的管理者承担的管理工作确实存在着差别,但这种差别并不排斥共同角色和共同特点。同样,扮演着同一个角色,在不同的环境下,也可能承担不同的工作,发挥着不同的职能。(3)管理职能理论和管理角色理论两者并不矛盾,侧重点不同,但阐述管理的实质却相同,两者是相互交叉的。

4管理者应具备的职能有哪些?[华科2016年研]

相关试题:(1)简述管理过程及其基本职能。[中央民大2019年研](2)简述管理的定义及管理的基本职能。[哈工大2017年研](3)简述管理的概念及其职能。[北科2013年研]

答:管理活动的基本职能包括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五项,其基本内容如下:(1)决策

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包括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一线(或基层)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所谓计划,就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虽然组织中的高层管理者负责制定总体目标和战略,但所有层次的管理者都必须为其工作小组制定经营计划,以便为组织作出贡献。所有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的总体战略目标。另外,他们必须制定支配和协调他们所负责的资源的计划,且在计划过程中必须进行决策。决策是计划和修正计划的前提,而计划又是实施决策的保证,计划与决策密不可分。计划是为决策服务的,是实施决策的工具和保证。(2)组织

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这就是管理的组织职能。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特点。反过来,组织工作的状况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些组织各自的工作效率和活力,组织工作的优劣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些计划和管理活动的成败。任何社会组织是否具有自适应机制、自组织机制、自激励机制和自约束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该组织结构的状态。因此,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3)领导

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认识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管理的领导职能是一门非常奥妙的艺术,它贯彻在整个管理活动中。在中国,领导者的概念十分广泛,不仅组织的高层领导、中层领导要实施领导职能,基层领导也要实施领导职能,而担负领导职能的人都要重视工作中人的因素的作用。(4)控制

控制的实质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管理者既要有预防下属和事态失控的充分措施,防患于未然,又必须及时取得计划执行情况的信息,并将有关信息与计划进行比较,发现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纵向看,各个管理层次都要充分重视控制职能,越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的时效性越强,控制的定量化程度越高;越是高层的管理者,控制的时效性要求越弱,控制的综合性越强。横向看,对于各项管理活动、各个管理对象都要进行控制。(5)创新

迄今为止,很多研究者没有把创新列为一种管理职能。但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每位管理者每天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如果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就无法应付新形势的挑战,也就无法完成肩负的任务。现在已经到了不创新就无法维持的地步,所以,创新自然就成为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

5简述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中国海洋大学2018年研;大连理工2016年研]

答:(1)管理者的角色

根据明茨伯格的企业管理者角色理论,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如下三大类:

①人际关系角色。人际关系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基础,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即在扮演人际角色。其主要包括: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②信息传递角色。管理者要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具有足够的信息,从而能够顺利完成工作。管理者既是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组织内其他工作小组的信息传递渠道。整个组织的人依赖于管理结构和管理者获取或传递必要的信息,以便完成工作。其主要包括: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和发言人角色。

③决策制定角色。在决策制定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如果信息不用于组织的决策,这种信息就丧失其应有的价值。管理者负责作出组织的决策,让工作小组按照既定的路线行事,并分配资源以保证小组计划的实施。其主要包括:企业家角色、混乱驾驭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和谈判者角色。(2)有效管理者需要具备的技能

①技术技能,即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如一个学校的校长在教学方面的造诣,一个财务总监对财务知识的掌握等,都属于技术技能。

②人际技能,即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人际技能包括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和处理组织内外部各有关部门、有关人员之间关系的能力。管理者特别要注意提高自己与他人共同合作的能力,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以便树立团队精神。管理者作为组织中的一员,其工作能力首先表现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上。

③概念技能,即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往往把组织视作一个整体,并且了解组织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能够准确把握工作单位之间、个人之间以及工作单位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刻了解组织中任何行动的后果,以及正确行使五种管理职能。很强的概念技能为管理者识别问题的存在、拟订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挑选最好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提供了便利。

6按罗伯特·卡茨的理论,管理者需要具备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对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这三种技能的重要性如何?[上海交大2007年研]

相关试题:(1)根据卡茨的研究,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技能?[华侨大学2018年研;四川师大2018年研](2)管理技能包括哪些?并结合管理者层次分析管理技能的重要性。[昆明理工2018年研](3)简述不同层次管理者的管理技能要求。[大连海事大学2017年研](4)管理者需要具备哪些技能?[山东大学2016年研;陕西师大2015年研](5)不同层次管理人员的技能要求侧重点有何不同?[浙江理工2016年研;北科2011年研](6)管理需要哪些技能?它与管理者所处的层次有何关系?[汕头大学2015年研]

答: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管理技能包括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三大方面,其主要内容和各种层次管理所需要的管理技能比例如下:(1)技术技能。即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技术技能对基层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指导下属并回答有关具体工作方面的问题。因而,对他们而言,成为业务的内行是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的前提条件。而对于中、高层管理者来说,技术技能的要求可以相对低一些。(2)人际技能。即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人际技能包括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和处理内外部各有关部门、有关人员之间关系的能力。管理者特别要注意提高自己与他人共同合作的能力,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以便树立团队精神。管理者作为组织中的一员,其工作能力首先表现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上。人际技能是一种重要技能,对所有层次管理者都十分重要。(3)概念技能。即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往往把组织视作一个整体,并且了解组织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能够准确把握工作单位之间、个人之间以及工作单位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刻了解组织中任何行动的后果,以及正确行使五种管理职能。很强的概念技能为管理者识别问题的存在、拟定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挑选最好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提供了便利。概念技能对于高层管理者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者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者较为不重要。管理者所处的层次越高,其面临的问题越复杂,越无先例可循,就越需要概念技能。

7管理者技能与管理层次之间有何联系?[上海交大2007年研]

相关试题:结合实例论述管理者应具有的技能及与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首经贸2014年研]

答:(1)管理层次又称组织层次,是指从最高一级领导职务到最低一级管理组织的各个职务等级。管理层次是描述组织纵向结构特征的概念。一般说来,组织规模越大,人数越多,管理幅度越小,也就需要越多的层次。但层次越多,对组织的消极影响也就越大。层次过多,不但会影响信息的有效沟通,增加协调的困难,而且浪费时间、精力和经费,造成机构臃肿,组织反应缓慢。(2)管理人员按层次可分为:

①高层管理人员。即对整个组织的管理负有全面责任的人,主要职责是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并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

②中层管理人员。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高层管理人员所制定的重大决策,监督和协调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与高层管理人员相比,中层管理人员特别注意日常的管理工作。

③基层管理人员。主要职责是给下属作业人员分派具体工作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

一般而言,高层管理人员花在组织和控制工作上的时间要比基层管理人员多,而基层管理人员花在领导工作上的时间要比高层管理人员多。(3)管理层次与管理技能要求(如图1-4)

图1-4 管理层次与管理技能要求

由图1-4可知,管理技能的相对重要性随管理者在组织中层次的不同而不同。对于基层管理人员来说,技术技能最为重要,人际技能也是非常有益的,但概念技能的要求则相对较弱;对于中层管理人员而言,技术技能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人际技能的要求变化不大,但概念技能显得更为重要;对于高层管理人员而言,概念技能和人际技能最为重要,尤其在大企业中,高层主管可以充分借助其下属人员的技术技能,因而对其自身的技术技能要求不高。但在小企业中,即使是高层管理人员,技术技能也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四、论述题

1论述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理论的内容以及对现代管理的启发。[中南大学2018年研]

答:(1)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理论的内容

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如下三大类:

①人际关系角色。人际关系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基础,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即在扮演人际角色。其主要包括: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②信息传递角色。管理者要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具有足够的信息,从而能够顺利完成工作。管理者既是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组织内其他工作小组的信息传递渠道。整个组织的人依赖于管理结构和管理者获取或传递必要的信息,以便完成工作。其主要包括: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和发言人角色。

③决策制定角色。在决策制定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如果信息不用于组织的决策,这种信息就丧失其应有的价值。管理者负责作出组织的决策,让工作小组按照既定的路线行事,并分配资源以保证小组计划的实施。其主要包括:企业家角色、混乱驾驭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和谈判者角色。(2)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理论对现代管理的启发

组织规模不同,其内部的管理者角色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小组织的管理者最重要的角色是发言人,这是因为小组织的管理者要花大量时间去认识组织,筹措资源,以寻找新的机会促进发展。而大组织的管理者,已经没有小事务缠身,故而可以集中进行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以获得最佳的资源配置效果。与大组织的管理者相比,小组织的管理者更可能是一个多面手,他的工作内容可能上至最高领导的必要工作,下至基层管理者的必要工作。

2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根据管理工作的特点,有哪些适合的方法?[南开大学2018年研]

答: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下:(1)归纳法

归纳法是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或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进而分析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这种从典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又称为实证研究。由于管理过程十分复杂,影响管理活动的相关因素极多,并且相互交叉,人们所能观察到的往往只是综合结果,很难把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分解出来,所以大量的管理问题都只能用归纳法进行实证研究。(2)试验法

试验法即人为地为某一试验创造一定条件,观察其实际试验结果,再与未给予这些条件的对比试验的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外加条件与试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做过多次试验,而且总是得到相同结果,那就可以得出结论,这里存在某种普遍适用的规律性。试验法可以得到接近真理的结论。但是,管理中也有许多问题,特别是高层的、宏观的管理问题,由于问题的性质特别复杂,影响因素很多,不少因素又是协同作用的,所以很难逐个因素孤立地进行试验。并且此类管理问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特别复杂,要想进行人为的重复也是不可能的。(3)演绎法

对于复杂的管理问题,管理学家可以从某种概念出发,或从某种统计规律出发,也可以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用归纳法找到一般的规律性,并加以简化,形成某种出发点,建立起能反映某种逻辑关系的经济模型(或模式),这种模型与被观察的事物并不完全一致,它所反映的是简化了的事实,它完全合乎逻辑的推理。它是从简化了的事实前提推广得来的,所以这种方法称为演绎法。演绎法中的模型主要有:

①解释性模型,从理论概念出发建立的模型。例如投入产出模型,企业系统动力学模型等,都是建立在一定理论概念基础之上的。

②经济计量模型,从统计规律出发建立的模型。例如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以及建立在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基础上的各种预测模型和决策模型。

③描述性模型,建立在经济归纳法基础上的模型。例如现金流量模型、库存储蓄量模型、生产过程中在制品变动量模型等。

五、案例分析题案例一

王强是一家生产小型机械的装配厂经理。每天他到达工作岗位时都随身带着一份列出当天要处理的各种事物清单。清单上的有些项目是总部电话通知他需要处理的,另一些是他自己在一天多次的现场巡视中发现的或者手下报告的不正常的情况。

一天,王强与往常一样带着他的清单来到了办公室。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审查工厂各班次监督人员呈送上来的作业报告。他的工厂每天24小时连续工作,各班次的监督人员被要求在当班结束时提交一份报告,说明这班次开展了什么工作,发生了什么问题。看完前一天的报告后,王强通常要同他的几位主要下属人员开一个早会,会上他们决定对于报告中所反映的各种问题应采取些什么措施。王强在白天也参加一些会议,会见来厂的各方访问者。他们中有些是供应商或潜在供应商的销售代表,有些则是工厂的客户。此外,有时也有一些来自地方、省、国家政府机构的人员。总部职能管理人员和王强的直接上司也会来厂考察。当陪伴这些来访者和他自己的属下人员参观的时候,王强常常会发现一些问题,并将它们列入到他那待处理事项的清单中。王强发现自己明显无暇顾及长期计划工作,而这些活动是他改进工厂的长期生产效率所必须做的。他似乎总是在处理某种危机,他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他就不能以一种使自己不这么紧张的方式工作呢?[中国海洋大学2018年研]

问题:

1从管理职能的角度,你对王强繁忙的工作状态有什么看法?

答:(1)管理活动的基本职能包括:

①决策。决策职能是指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的总体战略目标,并制定支配和协调他们所负责的资源的计划,且在计划过程中必须进行决策。

②组织。组织职能是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

③领导。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认识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

④控制。控制的实质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准。管理者既要有预防下属和事态失控的充分措施,防患于未然,又必须及时取得计划执行情况的信息,并将有关信息与计划进行比较,发现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

⑤创新。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管理者每天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如果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就无法应付新形势的挑战,也无法完成肩负的任务。创新已经成为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2)从王强繁忙的工作状态可以发现,他主要运用了管理活动中的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四项职能,而存在的问题在于一方面对于工作过于控制,不善于授权,导致无暇顾及长期计划工作,而这些活动是改进工厂的长期生产效率所必须做的;另一方面忽视了创新职能的发挥,管理者每天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如果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就无法应付新形势的挑战。

2如何解决王强紧张的工作方式?

答:解决王强紧张的工作方式,一方面要适当授权,激发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将自身精力转移到组织决策和长期计划上来;另一方面,有效的创新工作需要管理者为下属的创新提供条件、创造环境,有效地组织系统内部的创新,具体措施包括以下方面:(1)正确理解和扮演“管理者”的角色。组织成员往往是保守的,因此管理者必须自觉地带头创新,并努力为组织成员提供和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积极鼓励、支持、引导组织成员进行创新。(2)创造促进创新的组织氛围。促进创新的最好方法是大力宣传创新,激发创新,树立“无功便是有过”的新观念,使每一个人都奋发向上、努力进取、跃跃欲试、大胆尝试。(3)制定有弹性的计划。创新意味着打破旧的规则,意味着时间和资源的计划外占用,因此,创新要求组织的计划必须具有弹性。(4)正确地对待失败。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着失败的过程,要认识到失败是正常的,甚至是必需的,创新者在失败中取得有用的教训,学到一点东西,变得更加明白,从而使下次失败到创新成功的路程缩短。(5)建立合理的奖酬制度。为了激发每个人的创新热情,还必须建立合理的评价和奖惩制度。要注意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结合;奖励制度要既能促进内部的竞争,又能保证成员间的合作。案例二 升任公司总裁后的思考

郭宁最近被所在的生产机电产品的公司聘任为总裁。在准备接任此职位的前一天晚上,他浮想联翩,回忆起在该公司工作20多年的情况。

他在大学学的是工业管理,到该公司工作最初担任液压装配单位的助理监督,开始感到手忙脚乱,但由于他的好学,加上监督长的指点,很快胜任了工作,之后被提升为装配部经理。

当助理监督时,主要关心的是每日的作业管理,技术性很强。当上装配部经理不久,他就发现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为了让装配工作与整个公司的生产作业协调起来,他主动到几个工厂去访问,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工作完成得很出色。

他担任装配部经理6年之后,在与5名竞争对手较量之后,被提升为规划工作副总裁。他自信有能力做好此工作,但由于高级职务工作的复杂性,使他接任时碰到了不少麻烦。例如,他很难预料1年以后的产品需求情况,而且在新的岗位上他还要不断地处理市场营销、财务、人事、生产等部门之间的协调,这些他过去都不熟悉。但是,他还是适应了,并做出了成绩。此后又被提升为负责生产工作的副总裁,现在又被提升为总裁。他知道居于最高主管职位的人应该自信有处理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的才能,但他也明白自己尚未达到这样的水平。因此,他想到自己明天就要上任了,不免开始为此而担忧。[桂林理工2018年研]

问题:

1请分析总结郭宁担任助理监督时的主要管理职责和应具备的管理技能。

答:郭宁担任助理监督时,其职位属于基层管理者,应当着重具备技术技能。即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技术技能对基层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指导下属并回答有关具体工作方面的问题。因而,对他们而言,成为业务的内行是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的前提条件。而对于中、上层管理者来说,技术技能的要求就可以相对低一些。

2你认为郭宁要成功地胜任公司总裁的工作,哪些管理技能是最重要的?为什么?

答:公司总裁属于高层管理者。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概念技能最为重要。概念技能,即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它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技能。管理者应看到组织的全貌和整体,了解组织与外部环境是怎样互动的,了解组织内部各部分是怎样相互作用的,能预见组织在社区中所起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作用,知道自己所属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很强的概念技能为管理者识别问题的存在、拟定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挑选最好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提供了便利。管理者所处的层次越高,其面临的问题越复杂,越无先例可循,就越需要概念技能。

3结合本例及所学内容,比较并归纳基层管理者与高层管理者的职责与技能方面的差异。

答:对基层管理者与高层管理者的职责与技能方面差异分析如下:(1)职责方面

高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为组织制定战略目标,统筹组织发展方向;基层管理者的主要工作职责是执行为实现战略目标所制定的任务,包括具体的监督、执行、追踪等各项工作。(2)技能方面

①高层管理者最需要具备的是概念技能。管理者应看到组织的全貌和整体,了解组织与外部环境是怎样互动的,了解组织内部各部分是怎样相互作用的,能预见组织在社区中所起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作用,知道自己所属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很强的概念技能为管理者识别问题的存在、拟定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挑选最好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提供了便利。管理者所处的层次越高,其面临的问题越复杂,越无先例可循,就越需要概念技能。

②基层管理者最需要具备的是技术技能,即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技术技能对基层管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