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春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5 16:12:16

点击下载

作者:马红凤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梨园春秋

梨园春秋试读:

序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源流演化歌舞表演

我国戏曲起源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在汉代便有了百戏的记载,从汉魏至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谣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促进了戏曲艺术的自立门户,诗歌、音乐和舞蹈的昌盛,促进了戏剧的发展。教坊梨园提高了艺人们的艺术水平,使歌舞戏剧化历程加快,产生了一批用歌舞演绎故事的戏曲剧目。原始狩猎舞发展成歌舞表演

那是远古的时候,一群原始人在山林中打猎。当野兽出现后,他们一面大声呼叫,一面用石相击或用手击石,发出巨大的响声用以恐吓野兽。■祭祀场景岩画■狩猎场景岩画

野兽们吓得狼奔豸突地逃跑,猎人们趁机猛追,然后兴高采烈地带着猎物回家。

部落其他成员看到猎人们满载而归,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并举办仪式欢迎他们的猎人。

人们模仿狩猎时的情景,身披兽皮,模仿狩猎动作,击打各种陶器、石器,打出节奏进行伴奏,庆祝狩猎成功。人们以这样的方式来赞美愉快而兴奋的狩猎生活。

勤劳的人们,就这样创造了狩猎舞。原始的狩猎舞总是和歌相伴的,人们一面跳,一面欢呼歌唱。这种狩猎舞还带有浓厚的仪式性,人们向氏族的保护神或始祖祈祷,以求出去打猎有更多的收获。

每当打猎回来后,人们为了酬谢神灵,就举行仪式活动。当时举行的仪式场景已经逐渐艺术化了,音乐、舞蹈也逐渐节奏化了。陶器 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陶器在我国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了。大约在距今1.5万年前,首先在我国南方就已经开始制陶的试验,至距今9000年大致完成了陶器的发明和探索。

在原始社会,除狩猎舞以外,还有战争舞,它的性质和狩猎舞差不多,其主要特点是全民参与。这种仪式,虽然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气息,但其实际意义是一种对于劳动的演习和锻炼,不仅训练了猎人们的熟练程度,还培养了年轻的猎人。这种模仿劳动的仪式,可以说是最原始的表演了。■神农氏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被尊为医药之祖,曾亲自尝到了农耕时代,又产生了一系百草,发明药物及教人治病。后世列有关农事的祭典,如“蜡”如传说他玲珑玉体,能见五脏,因而“雩”。相传“蜡”由神农氏首创,能化解百毒,又传说他因尝断肠“蜡”是与农业发达时期密切相关的草,不能解其毒而死。另有传说神农氏就是炎帝。一种风俗。“蜡”就是在年终时为酬谢掌管农事的8位神灵而举行的仪式。祭祀要请一种专门会传达神灵意思的人,与神灵沟通,这种人就是巫。

在这时,人们尽情欢乐,开怀畅饮,唱歌跳舞,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春秋时代。这完全是人们一年辛苦劳动后的欢乐活动。“雩”是一种天旱求雨的祭祀。每当气候大旱时,巫师就跳“雩”舞,希望天降大雨,缓解旱情,这样秋天才能有好的收成,人们才能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

古时的祭礼大体有两大类,一为神祀,是对各种神的庆祝礼仪;一为镇魂,是对鬼怪的震慑礼仪。驱傩就是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例证。傩是一种巫术礼仪,是年初百姓用以驱除疫病的攘祭。

古代的傩礼,人们一定要戴上面具。这也是我国戏曲脸谱的起源。这种戴着面具的宗教舞蹈对民间舞蹈有很大的影响。驱傩开始时是民间习俗,后来进入宫廷成为宫廷礼仪。民间傩俗沿袭下来成为全国各地的傩舞、傩戏。

传说远古帝王尧在位时,因为他的品质和才智俱是非凡绝伦,所以天下安宁、政治清明,人们经常举办戏曲歌舞会来庆祝世风祥和。有个大臣名叫质,他非常喜欢唱歌跳舞。

有一次,质唱歌的时候,模仿■上古尧帝(前2377年~前2259山谷中小溪潺潺的流水声,他唱着年),姓伊祁,名放勋,又称帝尧、唐尧,我国上古帝王之一。他践帝唱着,觉得有点单调,就把兽皮蒙位后,在唐县伏城一带建第一个都在陶罐口上敲击,发出“咚咚咚”城,以后因水患逐渐西迁山西,定的声音伴奏助兴,并用石头互击发都平阳。唐尧在帝位70年,90岁出“叮叮叮”的声音,听起来像玉时禅让于舜,约公元前2259年,尧118岁时去世。磬声一样悦耳。

有了这两个声音的伴奏,质的歌声就更加优美动听了。尧帝听了非常开心,建议质把兽皮和陶罐好好地粘在一起,这就成了陶鼓,以后表演时用来伴奏。夔 我国历史上有书可寻的最早的音乐家。他受到舜的赏识,被提拔为乐官,主理乐舞之事。夔不但是氏族乐舞的组织者和指挥者,而且有高超的音乐演奏才能,编导了当时最高水平的乐舞《箫韶》。

舜帝在位的时候,他在一个荒僻边远的地方,发现了一位非常有音乐天赋的人,他叫夔。舜很赏识夔的才华,把他提拔为乐官,主管乐舞之事。

舜还命令夔用狩猎舞去教年轻力壮的武士,让他们模仿狩猎动作,以期他们能够尽快掌握狩猎本领,早日成为合格的猎人,为部落捕获更多的猎物。

舜根据狩猎舞编制了《九韶》,因为用箫笛演奏,也称“箫韶”,简称“韶”。《九韶》听起来雍容典雅,清扬宛转,据说凤凰听了也会飞来,与人共舞。整个场景简直如同仙境一般。

舜帝非常贤明,他征聘贤人辅政,还设进谏之鼓,让人民提意见,以改正自己的过失。舜帝也很爱音乐,他的古琴弹得好极了,他曾经弹唱过自己谱写的《南风歌》:■竹林狩猎图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歌词大意是:南风多么和煦啊!可以解除老百姓的痛苦。南风多么及时啊!可以增加老百姓的财富。琴声伴着歌声,把一代贤君舜的爱民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舜帝在位33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了禹,以表彰禹治水的功劳。在部落首领们的拥戴下,53岁的禹成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禹当政后,就命大臣皋陶创作歌舞《大夏》,以歌颂自己治水、造福于民的事迹。这时的歌舞便失去了全民的性质,而成为了夸耀个人功绩、表现威严的一种手段了。阅读链接在山东淄博齐都韶院村北,有一处规模不大的淡灰色仿古建筑。门内北墙正中镶嵌着一通石碑,碑上隶书大字题曰“孔子闻韶处”。■舜帝铜像石碑左右,分嵌两方石刻,比碑略小。左边一块为《舞乐图》,上刻二人席地而坐,一人执管横吹;另一人居右,端坐正视,似乎全部心神沉入美妙的艺术境界中,当是孔子在欣赏音乐。石碑下刻两个美女,长袖飘带,翩翩起舞。右边的一方为《韶乐及子在齐闻韶》简介。石刻文载:传说在我国远古虞舜时期,有一种叫作《韶》的乐舞,又称《箫韶》。因韶乐有九章,故亦名《九韶》,是一种非常高雅的乐舞。到春秋时期,韶乐在齐国仍然盛行。《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夏商周由祭祀产生的歌舞

大禹有个儿子叫启,在大禹去世后,人们为了怀念禹的功绩,就都拥戴启继位,建立夏朝。夏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了我国的代名词。

启能歌善舞,他继位后常常举办盛宴,并举行歌舞表演。启在歌舞艺术上的造诣颇深,传说他还创作了《九歌》,改编了《九韶》。

从《九歌》的内容和形式看,好似已经具备了赛神歌舞剧的雏形。在《九歌》中的“宾主彼我之辞”,如余、吾、君、汝、佳人、公子等,它们都是歌舞剧唱词中的称谓。主唱身份不外3种:一是扮神的巫师,男巫扮阳神,女巫扮阴神;二是接神的巫师,男巫迎阴神,女巫迎阳神;三是助祭的巫师。所以,《九歌》的结构多以男巫女巫互相唱和的形式出现。《九歌》在宗教仪式、人神关系的纱幕下,表演着人世间男女恋爱的活剧。这种男女感情的抒写,是极其复杂曲折的:有时表现为求神■夏启是夏禹的儿子,姓姒氏,夏不至的思慕之情;有时表现为待神朝君王。禹曾让位于益,但人民怀念禹的功绩,乃拥戴启继位。启继不来的猜疑之情;有时表现为与神位后,确定了君主世袭的局面,成相会的欢快之情;有时表现为与神为了我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离别的悲痛与别后的相思等。“世袭制”的第一人,他是传统上被公认的我国第一个帝王。■《九韶》华夏 我国古称;古代汉族自称。华夏文明亦称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古文中“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中国”是中原的意思。

从诗歌意境上看,《九歌》颇有独到之处。《九歌》不仅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外衣,而且呈现出深邃、幽隐、曲折、婉丽的情调,别具一种奇异浓郁的艺术魅力。《九歌》中虽然具有娱乐与扮演的因素,而且某些篇章可以构成一定情节,但并非所祭祀的每位神灵之间都有必然联系,整个《九歌》并未能构成完整的情节。

巫师们时而扮神、时而媚神,其目的还是为了迎请神灵莅临祭坛,并获得神灵的福佑,而非为了单纯的表演,故还不能将《九歌》看作一部完整的歌舞剧。《九韶》经过启的改编,已经臻于完美了。启曾经在其祖父的出生之地“天穆之野”祭天,他亲自表演《九歌》和《九韶》。启在表演时,他左手举起用羽毛做的华盖翳,右手拿着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环,并佩戴着用玉做的一种饰物叫玉璜。祭坛 是我国古代用来祭祀神灵、祈求庇佑的特有建筑。先人们把他们对神的感悟融入其中,升华到特有的理念,如方位、阴阳、布局等,无不完美地体现于这些建筑■商汤画像之中。

人们看了启隆重而美轮美奂的表演,都纷纷说:“这《九歌》和《九韶》一定是启飞到天上从神仙那里学来的,人间哪里有这么好看的歌舞呢?”

商汤建国后不久,就遇到了一场大旱,这次天旱一直旱了7年,百姓叫苦连天。人们只得祈求上天,就请来巫。巫、舞、武都是出自甲骨文上的“舞”。

在举行祭祀的时候,先由巫举行卜的方法,来求问神的意思。最早是用“夔”的一片骨,后来大多是牛的胛骨。再后来不用牛骨,只用龟的腹甲。

巫详细看龟甲裂纹的样子,以断定所卜之事是吉是凶。如果神允许祭祀,就依照所卜的日期,由许多巫穿起五彩花绣的衣服,手执牛尾,歌舞盘旋,来娱乐鬼神,一面杀许多牲畜,滴血在器皿里面,把牲体摆列在俎上面来祭。这样还不下雨,就由王亲自歌舞娱神。玉璜 在古代与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等一起,被《周礼》一书称为是“六器礼天地四方”的玉礼器。六器之中的玉璜、玉琮、玉璧、玉圭4种玉器,历史最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

这些事都举行过了,还是不下雨,就由巫提议说:“这次旱得这般厉害,一定是一种旱的鬼叫作‘旱魃’的作祟。我们可以打扮成旱魃的样子,晒在太阳底下,或是用火来烧他,这样,旱魃就害怕了,就会下雨。”

汤便依从巫的话,巫便装扮得像鬼一般,举行曝巫的仪式。结果还是没有下雨。待到什么法子都用完了,汤只得亲自到桑林的野外祈求下雨。

汤沐浴更衣,剪短指甲,把自己当作牺牲,祈祷说:“上天降灾,一定是我不好的缘故,我愿意自己领罪,不要因为我一个人的不好,害了人民的性命,是不是因为人民没有饭吃呢?是不是因为宫室造得太高太美呢?是不是因为女人扰乱政事呢?是不是因为官吏贪污呢?■商汤雕塑是不是因为小人谗言盛行呢?”■周武王伐纣图

汤把这6件事情自己责备自己,就得到了上天的同情,据说不久就下了雨。后来,汤就命伊尹作了乐,名叫《大濩》来纪念这次桑林得到雨的事情。

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后,他让人把自己建立王朝的非凡经历,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舞蹈就叫作《大武》。每逢有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时,周武王就让人表演《大武》,因为其中讲述了周武王自己的故事。伊尹 (前1449年~前1549年),商初大臣,尹为官名。伊尹是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帝王之师、中华厨祖。他是我国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大武》共分为6段:第一段是在一阵击鼓声后,舞队从北面上场,舞者都手执武器,列队而立,以歌唱表现了武王伐纣的决心;

第二段是舞队两面有人振铎传达军令,舞队随即分两行,作击刺动作,边舞边进,表示已经灭商;

第三段是灭商后再向南进军;

第四段是表示南方的疆域已稳定;

第五段是舞队再分两行,表示周公在左,召公在右,协助周王统治。接着有条不紊地变化各种复杂的队形,形成整齐的队式后,舞者皆坐,作低势的静止场面,表示国家得到了很好治理;第六段是舞队重新集合,排列整齐,表示对周王的崇敬,至此全舞结束。《大武》从内容上看,反映了武王伐纣的征战生活。从艺术处理上看,这个人数众多的男子群舞,结构比较严谨,队形、动作、情绪有变化,有起伏,以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刺击动作和复杂的队形变化,把舞蹈推向了高潮。并以整齐、规范、平稳的队势表示取得完全的胜利,国家得到了统一、安定。音乐有鼓声作为前奏,分段伴随歌唱以烘托雄浑的气势。

这无疑是一部表现当时重大事件的叙事性舞蹈作品,它对后来产生的大型歌舞曲,就是大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阅读链接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根据民间祭神乐歌改编而成的《楚辞》,是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和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九歌》是《楚辞》的篇名。《九歌》相传是夏代乐歌。屈原根据所祭祀神灵不同,共写有11篇,其中《国殇》一篇,是悼念和赞颂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其他篇章多数都是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楚辞》是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秦汉隋唐百戏集演的创新发展

到了秦朝,角抵活动非常盛行。角抵原是两个人比力气,是一种以强弱定胜负的技艺表演,它有着良好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角抵活动起源于上古时期,那时有个叫蚩尤的民族。他们头上长着角,耳鬓旁长着剑戟。他们在与黄帝部落打仗的时候,就以头上之角抵人,对方对此很难防御。

这种“以角抵人”后来就叫“角抵”,它们主要是一种力量型的较量,通过非常简单的人体相搏来分出胜负输赢。■蚩尤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是与黄帝、炎帝同时代的部落首领、民族领袖。他重农耕、冶铜铁、制五兵、创百艺,在中华文明形成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因蚩尤英勇善战,顽强不屈,故被后人尊称为“战神”、“兵主”,备受历代帝王尊崇。

在秦朝时,艺人们力图用角抵的技艺去表现生活故事,这样就促使角抵向表演的转化,成为了一种角抵戏。所以,角抵不再是一种争斗相搏的手段,而是变成了一种带有一定表演成分的游戏活动。

秦始皇是第一个把带有表演和角力性的角抵戏引入宫廷的。后来,角抵戏发展成为了包括各种技艺的综合性表演,这在文艺史上掀开角抵百戏的大幕。

到了汉代时期,角抵活动十分普及,汉时的角抵戏规模宏大,老百姓甚至宁愿跑几百里的路去观看助威,可见角抵戏的魅力。

在汉代,还出现了百戏,又称散乐,它实际上是汉代民间歌舞、杂技、武术和魔术的总称,与宫廷中的雅乐相对应。特别是汉武帝在位时,百戏演出盛况空前,连宫廷也开始主持大规模的百戏集演活动。百戏 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秦汉时已有,汉代称“角抵戏”。南北朝后称“散乐”。包括吞刀、吐火等各种杂技幻术,装扮人物的乐舞。唐和北宋时百戏十分■秦始皇塑像流行。北宋汴梁每逢节日,举行歌舞百戏盛会。元代以后,百戏节目有所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后百戏这个词逐渐少用。

在百戏集演之中,就有运用戏曲化形式来表演的角抵戏。其中,有个著名的角抵戏叫《东海黄公》,故事讲的是一个能施法术的叫黄公的人,他到东海去降伏白虎,可惜法术失灵,自己却被白虎伤害了。■乐舞百戏图

演员表演《东海黄公》时,有模仿人和白虎相斗和人被白虎伤害的故事情节。演黄公的演员头上裹着红绸,腰间佩带赤金刀,而白虎则是由人化装而成的。西门豹 战国时代的魏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及水利专家。魏文侯在位期间,西门豹担任邺县县令,他在任内破除了“河伯娶妇”的迷信习俗,又发动民众开凿了12条运河,引河水灌溉民田,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发展。《东海黄公》这个故事的人物、情节、冲突和结局都是排定了的,已经不属于两人相斗并以力量的强弱裁定胜负的角抵竞技了,而是表演安排好的故事内容的戏曲了。

在汉代时,滑稽戏《河伯娶妇》也名噪一时。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魏国的西门豹在邺县担任县令。他会集了地方上的老人们,问老百姓有什么痛苦的事情。这些人说:“本地苦于给河伯娶媳妇,民穷财尽。”

西门豹问:“这是怎么回事?”

老人们回答说邺县的三老、廷掾每年都要向老百姓征收赋税搜刮钱财,收取的这笔钱有几百万,他们只用其中的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媳妇,而和巫祝一同分那剩余的钱拿回家去。

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时候,女巫们巡查,看到小户人家里有漂亮的女子,便说:“这女子合适做河伯的媳妇。”

就马上下聘礼娶走。然后给她洗澡洗头,做新的丝绸花衣,让她独自居住并斋戒;并为此在河边给她建好闲居斋戒用的房子,张挂起赤黄色和大红色的绸帐,给她备办牛肉酒食。斋戒 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斋戒包含了斋和戒两个方面,“斋”本作“齐”,主要是整齐;戒主要是指戒荤食、游乐。后以此指称相似的宗教礼仪。在佛教中,清除心的不净叫作“斋”,禁止身的过非叫作“戒”,斋戒就是守戒以杜绝一切嗜欲。■汉代乐舞木俑

这样经过十几天,大家又一起装饰点缀好那个像嫁女儿一样的床铺枕席,让这个女子坐在上面,然后将它漂到河中。

起初在水面上漂浮着,漂了几十里便沉没了。那些有漂亮女子的人家,大多带着自己的女儿远远地逃跑。城里越来越空荡,以致更加贫困,这种情况已经延续很长时间了。

老百姓中间流传的俗语有“假如不给河伯娶媳妇,就会大水泛滥,老百姓都会被淹死”的说法。■东汉彩绘陶乐舞俑

西门豹说:“到了给河伯娶媳妇的时候,希望三老、巫祝、父老都到河边去送新娘,请你们来告诉我这件事,我也要去送送这个女子。”

老人们都说:“好。”

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日子,西门豹到河边与长老相会。三老、官员、有钱有势的人和地方上的父老也都会集在此,来看热闹的老百姓也有两三千人那个女巫是个老婆子,已经70岁。跟着她来的女弟子有10来个人,都身穿丝绸的单衣,站在老巫婆的后面。

西门豹说:“叫河伯的媳妇过来,我看看她长得漂亮不漂亮。”

人们马上扶着一个女子走出了帷帐,来到西门豹面前。

西门豹看了看这个女子,回头对三老、巫祝和父老们说:“这个女子不漂亮,麻烦大巫婆为我到河里去禀报河伯,需要重新找一个漂亮的女子,迟几天送她去。”

然后,他立即派差役们抱起大巫婆,把她抛到河中。

过了一会儿,西门豹又说:“巫婆为什么去这么久?叫她弟子去催催她!”

差役们又把她的一个弟子抛到了河中。

又过了一会儿,西门豹又说:“这个弟子为什么也这么久?再派一个人去催催她们!”

差役们又抛一个弟子到河中,总共抛了3个弟子。

西门豹说:“巫婆、弟子,这些都是女人,不能把事情禀报清楚。请三老替我去说明情况。”

又把三老抛到河中。西门豹插着簪笔,弯着腰,恭恭敬敬,面对着河站着等了很久。长老、廷掾等在旁边看着,都惊慌害怕起来。差役 封建时代派民户轮流供官府驱使的徭役或是旧时在衙门中当差的人。北宋的职役承担者,是差雇兼有。北宋的差役有衙前、里正、户长、乡书手等,其实,北宋的差役与差夫役,都依据丁产簿。所谓丁产簿,亦称丁中版簿、丁账、户账、户口账等,通称版籍。因此,丁产簿是户籍,登记着户主姓名,丁口男夫,生产资料,并以资产多少分为五等,故又称五等簿。

西门豹说:“巫婆、三老都不回来,怎么办?”■东汉青铜乐俑

想再派一个廷掾到河里去催他们。那些人都吓得在地上叩头,而且把头都叩破了,额头上的血流了一地,脸色像死灰一样。■古代干支纪年工具

西门豹说:“好了,暂且留下来再等他们一会儿。”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廷掾可以起来了,看样子河伯留客要留很久,你们都散了吧,离开这儿回家去吧!”

邺县的官吏和老百姓都非常惊恐,从此以后,不敢再提起为河伯娶媳妇的事了。

这件事后来被编成一段滑稽故事,与滑稽戏中的以牙还牙套子如出一辙。滑稽戏的主要元素就是滑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民间艺术。

滑稽艺人称为俳优,他们以逗笑君王和排遣无聊为己任。但作为玩物,只要能搞笑,他们有时可以说一些出格的话。有一些俳优还能歌善舞,几乎所有的俳优都擅长用独特的语言作为滑稽技巧。

俳优尽管有着高超的滑稽天赋,甚至有着某种言辞上的特殊,但他们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根据取笑对象的特点,研究新的方法和途径来逗笑。在笑声中实现讽谏,是滑稽的一大功能。

滑稽技巧与后来滑稽戏中欲擒故纵、先纵后擒等一类滑稽套子十分接近。俳优们苦心经营,一说话就能够逗笑,才能使他们成为王宫中的宠臣。

唐代的参军戏就是在俳优语言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参军戏描写的是一个参军官员贪污的故事。一个优人穿上官服,扮作参军,别的优伶从旁戏弄,参军戏由此得名。内容以滑稽逗笑为主,一般是两个角色,被戏弄者名叫参军,戏弄者叫苍鹘。俳优 古代以科诨为特色,包括音乐、戏剧、歌舞等的表演艺人。俳优只有男性,无女性,他们社会地位比较低下,甚至被看作“亵狎”。有的俳优献艺于王者前,有的服务于军队,更多的是游走于民间。

参军本是一种类似于军事参谋的职官名称,没什么定职,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设置。它在参军戏中扮演的是低级官吏的角色,所以称作参军。

苍鹘扮演的是童仆角色,头扎髻角,身着敝衣,受参军的呵斥指使。不过按照滑稽戏的传统习惯来看,那个颐指气使、不可一世的角色,往往在最后会露出破绽,反被那个一直被他欺侮的角色所嘲弄,所以苍鹘是绵里藏针的机智角色。■明皇宫宫女演奏乐器蜡像■彩绘伎乐陶俑

或许这个角色的发型和衣着,扮起来跟一种叫苍鹘的猛禽有某种形似之处,所以称作苍鹘。由于苍鹘扮演的是儿童角色,所以孩子们很乐意模仿他。

到了唐朝末年,参军戏发展为多人演出,戏曲情节也比较复杂,除男角色外,还有女角色出场。

参军戏的演法是一个人戴着幞头,穿着绿衣服,扮演参军,另外一个人扮演苍鹘。参军后来叫作副净,苍鹘后来叫作副末,因为鹘能抓禽鸟,所以副末可以打副净。幞头 以巾裹头,是代替冠帽约束长发的头巾。幞头有4带,两带系脑后,两带反系头上,曲折附顶,所以也称“四脚”或“折上斤”。这是一种用黑色纱罗或用木胎做的软胎帽,裹在发髻的后部,稍稍突起并微微前倾。幞头之制出于北齐,隋唐之初逐步定型。

这种表演方法,就是后来对口相声演出时一个逗哏和一个捧哏的角色。参军戏的对话方式,也很像相声。因此,参军戏和后来相声之间有一定渊源关系。

唐代参军崔令钦编写的音乐名著《教坊记》中记载了一段歌舞表演叫《踏谣娘》。故事讲的是隋朝末年,有一个姓苏的男人,长得很难看,一无官职,二无钱财,却既好吹牛,又好喝酒,喝醉了之后,就回家打老婆。

他的老婆是一位能歌善舞的美女,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把满肚子的愁怨,编成歌舞表达出来。

因为她表演得生动感人,所以这个生活中的片断就逐渐被搬到舞台上表演了,并取名叫作《踏谣娘》,后来成了歌舞小戏中的代表作品。

在演出时,一个男演员穿着女人的衣服,学着女人走路的样子,摇摇摆摆地慢慢地走进场地,一边走一边唱着,诉说着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悲愤的心情。

演员每唱完一段,观众们就齐声呼应着喊:“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教坊记》 唐初设立的习艺馆,后改教坊,专管歌舞、艺术、百戏诸俗乐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教坊记》书中叙述了关于教坊的制度、人物、逸闻、琐事、曲名等,特别是327个曲名,为唐代乐曲最丰富的记录,对研究唐代敦煌曲、大曲、歌舞、百戏、戏曲、杂技等均有参考价值。

大概是因为演员一边摇摆着,一边唱歌,所以大家也把那个演员的身段称为踏摇。又因为表演的妇人,声泪俱下地反复哭诉自己的不幸,所以大家就用“苦”字与“和”字来表示对她的同情。■唐三彩骆驼载乐舞俑

然后,那个演无赖丈夫的男人就出场了,接下来的表演内容是这一对夫妇打与被打、追与被追,还有喊叫、哭闹之类。

观众们的情绪自然被调动起来了,有同情的,有义愤的,更多的则是捧腹大笑,开心之极。

后来,在这二人戏中又增添了一个以台词为主要表演手段,专门创造滑稽效果的角色叫“典库”。于是,一种比较完整的综合性舞台表演方式,终于脱颖而出了。■唐朝说唱俑反串 是我国传统戏曲演出中的一种演出方式。虽然后来“反串”一词也被用于男扮女或女扮男的扮装情形,但在其原本的意义中,是与演员以及剧中人的性别无关的。

到这时,原来创造出来的多种表演艺术形式,在唐代便进入了一个逐步融合的阶段,那就是歌、说、舞、打等,已经被组织到了一个具有一定长度与特定情节的故事里了。

这些故事题材,基本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人情世故,主要是通过故事表达感情,其表演的形式基本上保持在二人互动上,其现场效果注重演员与观众的交流,其审美追求主要表现为滑稽逗笑,其价值标准着重于强调寓教于乐。

从此,在我国戏曲历史中被奉为经典的“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特征,已经完全具备了。在我国舞蹈史和戏曲史上,《踏谣娘》是具备双重划时代意义的名作,其创新之处不仅在于以歌舞演故事的情节化突破,更在于男演员对于女性角色的艺术化饰演。

在《东海黄公》中有打,在《参军戏》中有说,在《踏谣娘》中有歌舞,而男扮女装则是《踏谣娘》在表演领域中的一大创新,它正式启动了长达千年之久的一直沿用的反串化舞台表演之路,表现出表演艺术家和观众对于反性别表演的特殊喜好,说明了艺术化表演与自然性状态在审美价值上的层次与魅力。

以表演为主的角抵戏《东海黄公》、以问答方式来表演的《参军戏》和演绎生活小故事的歌舞戏《踏谣娘》等,都是萌芽状态的戏曲。

其中,角抵戏《东海黄公》可以说是我国戏曲的雏形,人们把百戏集演称为孕育我国戏曲的摇篮,极大地促进了戏曲的发展。阅读链接在古代民族文化的交流中,表演艺术是一个重要内容,当时称为“百戏”,包括杂技、角抵、幻术、游戏等。百戏大都来自民间散乐,它表现了人的活泼、健美、技巧和勇敢。汉代画像砖《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百戏”这一题材。案上倒立是汉代常见的杂技节目,杂技倒立当时有在地上、鼓上、竿上、台上,案上是其中流行的一种。倒立的案,是我国汉唐时期人民生活的用具,为长方形下方有4根短足,也有圆形和方形食案。食案都比较矮、轻便,便于搬动,放在地席或矮床上使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唐玄宗倡导设梨园作大曲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是大唐开元盛世时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戏曲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705年前后,在皇家禁苑中,有与枣园、桑园、桃园、樱桃园并存的一个梨树园,人们叫它梨园。在这些果树园里,设有离宫别殿、酒亭球场等,是专供帝后、皇戚、贵臣宴饮游乐的场所。后来,李隆基大力倡导,要在梨园里教育培养艺人。梨园就由一个单纯的果木园圃,成了唐代宫廷练习歌舞戏曲的地方了。■唐玄宗(685年~762年),李隆基,亦称唐明皇。他在位前期注意■唐玄宗李隆基塑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开创的开元盛世是唐这样梨园的性质就起了变化,朝的极盛之世,但是,他在位后期的政策失误导致了后来唐朝的衰成了训练表演和乐器演奏人员的场落。所,与专门负责礼乐的太常寺和负责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随着发展,梨园就成为了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了。李隆基自己亲自担任了梨园的崔公,也叫崖公,相当于园长。崔公以下有编辑和乐营将这两套人马,乐营将也叫魁伶。

李隆基还亲自在梨园里搞创作,他经常指令当时的翰林学士或有名的文人编撰节目,如诗人贺知章、李白等都曾为梨园编写过能够上演的节目。

唐玄宗李隆基,还有当时著名宫廷乐师雷海青、唐宫第一舞人公孙大娘等人,都曾担任过乐营将的职务。他们不仅是才艺极高的著名艺人,还是诲人不倦的导师。

唐代诗人杜甫在他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中,咏叹公孙大娘的舞姿豪迈奔放。全诗如下:

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

杜甫还在这首诗的序言中说道,有一位名字叫张旭的书法家,自从看了公孙大娘的剑器舞,便悟出了书法的劲道,从此,他的草书就有了很大的长进。■《韩熙载夜宴图》中乐器演奏

教坊中最有名的男演员名叫黄幡绰,在盛唐时,他的才艺品德首屈一指。他善于表演参军戏,寓劝谏于戏中,有人说:

黄幡绰,玄宗一日不见,龙颜为这不舒。

黄幡绰平日侍从皇帝,就经常用逗笑的办法,警告皇帝,往往能够调解纠纷,避免灾祸,世人叫他滑稽之雄。

张野狐和黄幡绰是同一时代的人,也擅长表演参军戏,擅长吹一种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的古代管乐器觱篥,也会吹箜篌。

唐代艺人李可及是个伶官,擅长表演参军戏,他精通音律,喜欢歌唱,腔调凄婉曲折。当时京城中的年轻人,争相模仿他,称他叫“拍弹”。

870年,李可及编大型宫廷女子队舞《叹百年》以悼念同昌公主,由数百人表演,舞蹈布景、服饰极为奢华,地上铺800匹画着鱼龙纹的绸子,舞者盛装,舞蹈结束时,地上珠翠可扫。同昌公主 (849年~870年),卫国文懿公主,唐懿宗爱女,母为郭淑妃。她下嫁右拾遗韦保衡,于咸通十年薨。皇帝平时非常爱公主,便自制了挽歌,群臣都跟着唱和。皇帝又让百官把送葬用的金贝、寓车、廞服等烧了,以祭祀公主。

舞蹈音乐哀婉动人,舞曲声词悲切,听了的人全都落了泪。他还根据西南少数民族乐舞编了大型宫廷女子队舞《四方菩萨蛮》,在宫中和安国寺演出。■公孙大娘剑器舞塑像

李可及得到了唐玄宗的欢心,曾授予他都知、都都知、威卫将军等文武官职。同期还有李龟年、李谟、马仙期、贺怀智等著名乐师。

唐玄宗李隆基依靠这些杰出的创作人员和导演,造就了一大批表演艺术家。一批文学家和诗人在舞蹈和音乐等艺术领域里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因此,人们将戏曲界通常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梨园就与戏曲艺术联系在了一起,成为艺术组织和艺人的代名词。历史上第一个集音乐、舞蹈和戏曲的综合性教坊就是这个梨园。早在汉代,还是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宫廷里就设有乐府,乐官收集胡同小巷里流行的歌谣,来推动乐舞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开辟,又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和各民族的艺术的融合,于是,历史上最早的大曲汉代相和大曲便产生了。汉魏的相和大曲,主要是一种兼有器乐演奏的歌舞曲,也有部分声乐曲和器■《瑶池霓裳图》乐合奏曲。

到了唐代,有一天,李隆基登上三乡驿,远望传说中的仙山女儿山,他突发灵感,亲自创作了一支大曲乐谱,叫《霓裳羽衣曲》,也叫《霓裳羽衣舞》。《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