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学院史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5 11:46:53

点击下载

作者:崔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保定学院史话

保定学院史话试读:

总序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2011年4月

出版说明

自古至今,始终坚持不懈地从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中汲取有益营养,从而培植广阔的历史视野,并具有浓厚的历史意识,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独有的鲜明特征,中华民族亦因此而以悠久的“重史”传统著称于世。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系统完备的“二十四史”即证明了这一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史知识普及工作被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主持编写的《中国历史小丛书》,9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组织编写的《中华文明史话》和《百年中国史话》,成为“大家小书”的典范,而后两套历史知识普及丛书正是《中国史话》之缘起。

2010年年初,为切实贯彻中央关于“做好历史知识普及工作”的指示精神,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对《中华文明史话》和《百年中国史话》两套丛书的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重新设计框架,以“中国史话”为丛书名出版。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亲任《中国史话》一期编委会主任,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任编委会副主任。正是有了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诸多学术名家的积极参与,《中国史话》一期200种图书得以顺利出版,并广受好评。《中国史话》丛书的诞生,为历史知识普及传播途径的发展成熟,提供了一种卓具新意的形式。这种形式具有以通俗表述、适中篇幅和专题形式展现可靠历史知识的特征。通俗、可靠、适中、专题,是史话作品缺一不可的要素,也是区别于其他所有研究专著、稗官野史、小说演义类历史读物的独有特征。

囿于当时条件,《中国史话》一期的出版形式不尽如人意,其内容更有可以拓展的广阔空间,为此2013年4月我们启动了《中国史话》二期出版工作。《中国史话》二期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系列,拟对中国各区域、各行业、各民族等的发展历史予以全方位介绍。我们并将在适当时机,启动《世界史话》的出版工作。史话总规模将达数千种。

我们愿携手海内外专家学者,将《中国史话》《世界史话》打造成以现代意识展现全部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万有文库”;并将承载如此丰厚内容的史话体写作与出版努力锻造成新时期独具特色的出版形态。

希望史话丛书能在形塑民族历史记忆、汲取人类文明精华、培育现代国民方面有所贡献,并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史话编辑部2014年6月序

保定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04年创立的保定初级师范学堂。当时正值清朝末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和列强的瓜分使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吾国所以弱,学之不讲之故也”,“非兴学,不足以图存”。而兴学,必先有师资。为此,时任直隶学校司督办的严修先生在两度赴日考察教育的基础上提出在省城保定设初级师范学堂一所,“以为各属之先导”。保定初级师范学堂应运而生。

建校以来,学校经历了简易师范、中等师范、师范专科、本科院校等发展阶段,办学层次逐步提升;在校生数量由初创时期的数十人增至目前的15000余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总计49个,其中本科专业26个,办学类型由单一的师范教育转型为多科性综合院校。学校的百年办学史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学校始终坚持严谨治学、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曾先后聘请黎锦熙、潘梓年、李苦禅等大师到校任教。1914年,教育部视察学务总报告特别提到“管理教授,尤以第二师范学校为优”。20世纪30年代,因强调知行并重、实施“三杆教育”,受到社会广泛好评。1960年,作为师范学校的优秀代表派员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1975年、1991年,先后得到毛泽东、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称赞。1988年受到国家教育委员会表彰奖励。1993年7月5日,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李克强同志在时任河北省委秘书长栗战书同志陪同下,参观了“七六”烈士展览馆,瞻仰了“七六”烈士纪念碑。2014年学校毕业生“西部支教优秀群体”扎根基层、服务边疆的先进事迹被《光明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习近平总书记给西部支教毕业生代表回信,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以及多位省市领导均作了肯定性批示。百余年来,学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类人才,其中既有以王鹤寿、铁瑛、边疆、杨士杰为代表的领导干部,也有唐澍、王之平等我军高级将领,还有师昌绪、郭晓岚、臧伯平、刘泽如、丁浩川、梁斌等科教文化界名人,更有数以万计的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专门人才,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凡的业绩。

学校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25年校内就建立了党组织,曾是中共保属特委所在地,学校因此被称为“北方小苏区”。1932年爆发的“七六”爱国护校斗争,“有力地震撼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因此,“红二师”成了学校永不磨灭的番号。

今年正值学校办学110周年,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更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新起点。此时,恰逢陈奎元同志为主任的编委会组织编写《中国史话》丛书,并将《保定学院史话》列入其中,我们也就将《保定学院史话》作为一件特殊的礼物献给学校110华诞和升本七周年。

本书采用史话形式,以学校历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为线索,多角度反映了学校的百年办学历程。因篇幅所限,学校办学史上一些重要的事件和人物没能一一收入,敬请谅解。由于学校办学历史较长,其间经历战乱和水灾,资料损毁严重,加之编写时间较紧,难免出现错讹之处,敬请各位方家、读者批评指正,以期再版时予以更正。2014年5月一学校概述保定学院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至今已经走过了110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我国近代师范教育从创建、发展到繁荣的全过程。它曾被毛泽东主席称赞为“好学校”;与湖南第一师范和南京晓庄师范一起被誉为“师范学校的光荣代表”;1932年的“七六”爱国护校斗争得到江泽民同志的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快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办学层次和育人质量日益提升,实现了由中等师范教育向高等师范专科教育、由单一的师范专科院校向多科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两次跨越。回顾学院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师范简易科时期、中等师范学校时期、师范专科学校时期、本科院校时期。1师范简易科时期(1904~1906)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甲午战争失败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趋深重。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革新教育对于救亡图存的重要意义,认为救国之本在于开办新学、培养人才。曾任贵州学政的严修指出,“无普通教育决不足以抵抗列强,非兴学不足以图存”。1902年,严修自费游学日本,考察教育发展经验,回国后致力于改良旧式教育,创办新式学堂。1904年4月,直隶总督袁世凯邀请严修任直隶学校司(不久更名学务处)督办。到任后,严修偕张伯苓等人第二次赴日考察教育,重点考察了师范教育和小学教育。回国后,考虑到全省百四十余州县几万个村庄“如遍设初等小学堂,需师甚钜”,认为“非就各属筹设初级师范学堂,专造就初等小学教员,不足以广教育”,于是决定仿照日本寻常师范,先在省城(保定)西关张公祠内建立初级师范学堂,“以为各属之先导”,得到袁世凯的批准。

1904年11月11日,省学务处发出“招考初级师范学生告示”,经过层层选拔,录取40人。12月10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严修出席,日籍教员小林鹤藏、学堂庶务员兼译授张彬致训词。学堂开设修身、教育、算术、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等课程。

1905年3月,保定初级师范学堂迁入学务处原址(今保定古莲花池旁)办学。1905年6月23日,第一班学生35人毕业,发给凭照,充当各州县小学堂教习,两名特别优秀的毕业生王谦吉、卢岳经严修亲自选拔被公派日本留学。此班结束后,校内教职员又回到学务处任职。

1905年7月,筹备招收第二班,共60名(其中,正取40名,备取20名),连同优级师范学堂代为录取的20名,共正取60名,8月30日开学。后“因有嗜好革退者二名”“甄别退学者八名”,只保留了50名。学制1年,学务处选派教职员5人任教,课程设置也在原来基础上增开了音乐和手工。第二班学生1906年8月毕业。

1905~1906年间,直隶省初级师范学堂发展迅速,到1906年上半年,全省已有直隶优级师范学堂1所,初级师范学堂78所,师范传习所12处,合计91所,在校师范生4503人(尚有9个州县未报学生数)。毕业生人数较多,而小学堂特别是乡村小学堂发展相对滞后,加之师范简易科学习时间较短,学生质量偏低,教县城小学难以胜任,致使毕业生一时无法安置。鉴于此,直隶提学使司命直隶学务公所召集专门会议,议定学校暂停招生。2中等师范学校时期(1910~1978)

1908年,清政府学部发文提出,简易科设立已多之省份,应立即停止,将所有经费合并一府或二府办完全初级师范学堂。1910年8月中旬,直隶第二初级师范学堂招生,正取50名,备取10名(根据1914年印制的《直隶第二师范学校同学录》记载,此批学生为第二级,第一级学生何时、以什么学校名义招入,现无从查考)。1910年9月20日,直隶提学使傅增湘给总督的汇报中提出“奏设四处完全初级师范学堂,于天津、保定、滦州、顺德各设一处……保定校址择购西关外观稼亭斜对面民地三四十亩,现尚未交割清楚,先借警务处房屋开学,定名直隶第二初级师范学堂,以保定模范两等小学堂堂长、留日师范毕业举人、陕西即用知县刘续曾充当监督”,学制五年。1910年10月,学堂在保定西关外征地建校。1911年7月,新校舍落成,于暑期迁入办学。

1912年,民国教育部开始推行《壬子学制》;9月发布《师范教育令》,规定初级师范学堂一律更名为师范学校,直隶第二初级师范学堂更名为直隶第二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二师”),学制五年,其中预科一年,本科四年。学生主要来自冀中冀南各府、州、县。课程设修身、教育、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理化、法制、经济、习字、图画、手工、音乐、体操等。同年保定模范小学堂改为二师附小。1917年2月,根据直隶省长训令,二师讲习科开班授课,负责清苑等59个县选送的58名学生的培训任务。

学校注重学生自立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既设有专门的学监,负责学生的思想、纪律、卫生等工作,又强调“凡在职教职员均负训导之责”。学校重视师资的选聘培养,保定初级师范学堂时期主要教员由日本教师担任。1910年后,教员大多为北京、天津等地师范大学或直隶高等师范学堂毕业生,也有从日本留学回国者。学校还选送一批教师赴日留学后返校任教,另有一部分科举出身的老教员。由于管理严格、师资水平较高、学生质量好,学校社会声誉良好。早在1914年教育部视察直隶省学务的总报告中就指出:“管理教授,尤以第二师范学校为优。”1916年教育部金庚绪等在《参观直鲁浙等省中小学教育报告》中对二师办学情况亦有较高评价。清末,保定城乡的小学教师主要来自二师,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省内各州县高级小学教师绝大多数由二师毕业生担任,很多毕业生还受聘到北平任教。“五四”运动后,受进步思潮影响,二师学生思想日益活跃。他们广泛传阅《新青年》《独秀文存》等进步书刊,民主自治意识日渐增强。1922年底,二师学生开始筹建学生自治组织。1923年,学校就有了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1924年,学校建立了党小组。1925年,学校建立了党支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共保属特委和共产主义青年团保属特委均设在二师。1928年,二师学生侯薪担任中共保定市委书记。二师成为河北广大地区的革命活动策源地,有“北方小苏区”之称。

1923年2月,张敬虞任二师校长。他推崇民主、平等思想,提倡学术自由,对学生的思想解放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解聘了原有的大部分教员,新聘了一批教员,其中不乏进步人士。此外,学校还聘请北平师大国文系教授黎锦熙、美籍学者马尔智到校讲学。

1922年,教育部《学校系统改革案》(又称“壬戌学制”或“新制”)规定:“师范学校修业年限六年”,“师范学校得单设后二年或后三年,收受初级中学毕业生”。据此,学校从1923年暑期开始改为六年制,当年招收两个高小起点六年制师范班、两个两年制初中起点后期师范班。1928年6月26日,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学校随省易名为“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九一八”事变前后,二师革命活动十分活跃,引起当局恐慌。1932年5月中旬,省府密令教育厅拟订改组二师议案。省厅宣布提前放暑假并开除贾良图等35名学生,勒令40多名学生停学,校内所有教职员停职,撤换校长张云鹤(张腾霄),解散二师并进行改组。二师学生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展开护校斗争。7月6日凌晨,军警武装血洗学校,前后共有13名学生牺牲、17名学生被判刑。震惊全国的二师“七六”爱国护校斗争引起了巨大反响。

1932年12月26日,学校开始招生,共两个班,次年初入学。时任校长萧世钦在学校大力倡导“三杆教育”(笔杆、锄杆、枪杆),学校增设了农业课程,不定期进行军事训练。抗日战争期间,学校被日军占领,教学设备、档案资料损毁殆尽。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当局接收了学校。

据不完全统计,二师培养的毕业生中担任过副省(部、军)级以上职务的近60人,如中纪委原第二书记王鹤寿、浙江省委原第一书记铁瑛、原六机部部长边疆、中组部原副部长杨士杰、教育部原副部长臧伯平、西北工农革命军总司令唐澍等。二师毕业生中还有一大批教育、科技、文化界名人,如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美籍华人、著名气象学家郭晓岚,教育家、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刘泽如,教育家、东北师范大学代校长丁浩川,著名作家梁斌,北京市首批小学特级教师王企贤、缪玉田等。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定名为“河北省立保定师范学校”。1950年11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教育厅确定为重点学校。到1956年10月,在校学生增至860余人,比解放初翻了一番。1958年,响应“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号召,学校建起了细菌肥料、炼铁、塑料、美术工艺等15个工厂。1965年6月,学校从一年级新生开始由三年制改为四年制半耕半读师范,为培养“能文能武、亦农亦工亦师、多才多艺”的新型师资进行了大胆尝试。“文革”时期,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冲击。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逐步落实,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国家恢复高考后,1977年、1978年两年,学校以河北师范大学的名义招收了大专班。1978年9月,学校更名为“河北保定师范学校”,隶属保定地区行政公署教育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多年里,学校作为以培养小学师资为主的全国知名中等师范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1960年,校长林文澜代表学校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学校勤工俭学成果在会上展出。1975年,毛泽东同志接见二师老校友、时任浙江省委第一书记铁瑛时,称赞二师是一所“好学校”。3师范专科学校时期(1978~2007)

为适应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对高层次师资的需求,1978年12月28日,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同意恢复和增设一批普通高等学校的通知》精神,以保定师范学校为基础改建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校的领导体制为“省和保定地区双重领导,以地区为主”。

1978年,学校在保定市西下关街办学,设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5个专业,面向本省招收专科生。1981年10月,根据河北省有关文件精神,原保定业余滑翔学校(位于省印路,占地59.5亩)办公楼、宿舍楼、图书、教学仪器及其他财物、设施移交保定师范专科学校使用。1983年8月,保定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政教科迁入该址办学。1984年3月,河北省政府冀政办〔1984〕33号文件明确:“保定师范专科学校以原保定业余滑翔学校旧址为基础,并根据学校规模在附近征地建校。”

1984年10月,学校全部迁至省印路新校址办学,进入快速发展期。到1988年,学校共设12个师范专业,全日制专科在校生1656人,成为当时河北省唯一一所专业设置齐全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与此同时,学校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育人质量进一步提高。1988年底,学校获国家教委优秀师专奖金30万元。1991年5月,在河北省本专科高校教学评估中被定为A级。1994年1月至1998年9月,学校共接受世界银行“师范教育发展项目”贷款78万美元,用于设备引进、人员培训及图书采购等,办学条件较以前大为改观。

1998年7月6日,学校与保定市教育学院合并。1999年4月29日,保定师范学校并入。三校合并后,学校积极推进各项改革,2000年11月至2001年7月,进行了以干部、人事、分配制度和后勤社会化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2002年9月16日,《中国教育报》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在此基础上,学校紧密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推进教学改革,切实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努力增设与地方支柱、主导产业关系紧密的非教师教育专业。到2002年,非教师教育专业增加到9个,初步形成了教师教育与非教师教育并举的局面。

在推进各项改革的同时,学校积极谋求自身发展。一方面,从1999年开始,努力创造条件争取单独办本科,2001年12月,保定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同意依托保定师专改建保定学院的批复》(保市府〔2001〕61号文件),批准学校启动升本筹备工作。另一方面,从2000年起,先后与河北大学联办8个本科专业,共招收三届864名本科生;2003~2005年,又以河北大学名义招收6个专业共311名专接本学生。

2002年4月,保定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保定师专新校区征地建设有关问题协调会纪要》(保定市府〔2002〕49号),确定学校新址在原华北国际工业城内,占地891亩。2002年11月18日,保定市委、市政府成立创建保定学院工作领导小组,标志着创建保定学院工作被列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2003年8月8日,学校新校区建设工程正式开工。教育部部长周济,副部长袁贵仁、吴启迪,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郭向远,河北省副省长龙庄伟等领导先后到校视察。2004年11月18日,新校区一期工程正式投入使用。到2006年5月,学校全部迁入新校区,结束了分散办学的历史。

通过三年的迎评促建,学校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从硬件设施到师资队伍均有跨越性提高,为升格到本科层次办学打下了坚实基础。到2006年12月,学校的专业增加到42个,全日制在校生9263人。学校的师范类毕业生已成为保定基础教育战线上的中坚力量,全市80%以上的中小学校长出自其中;许多非师范专业毕业生也成为所在行业的骨干。一些同志还走上了市、县领导岗位,为地方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4本科院校时期(2007~2014)

2007年3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定名“保定学院”。升本后,学院及时提出了“质量立校,特色强校,人才兴校,努力实现由扩张规模、提升层次为主的外延型发展方式向提高育人质量、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内涵型发展方式转变”的办学指导思想,确立了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以迎接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评审和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创建全国文明单位为抓手,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截至2013年年底,学院共有14个系、1个教学部,设有25个本科专业、29个非师范专科专业,全日制本专科生15000余人,其中本科生7076人,较好地实现了由专科院校向本科院校、由单一的师范院校向多科性应用型院校的转型。

学院大力实施质量工程,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着力推进“三位一体”的文化育人工程,取得可喜成绩。学校毕业生西部支教群体扎根边疆、服务基层的先进事迹先后被《光明日报》等数十家媒体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习近平总书记给西部支教毕业生代表回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河北省省委书记周本顺,河北省省长张庆伟等多位领导先后作出肯定性批示,中央文明办、河北省文明委、河北省委教育工委、河北省教育厅和保定市委对这一优秀群体进行了表彰。

2007年以来,学院两次被评为“河北省文明单位”,还先后被评为“河北省园林式单位”“河北省卫生单位”“河北省绿化先进单位”“河北省审计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之家”。

回顾历史,110年来,学校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展望未来,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目标已摆在面前,这将是保定学院人今后一个时期为之努力的方向,也是这所百年学府谋求发展、再创辉煌的新起点。二世纪回眸 文脉承传

保定学院地处拥有2300年文明史的古城保定。作为一所拥有110年历史的学校,保定学院栉风沐雨,几经沧桑,经历了中国近代史的变革和现代化的进程,在探索中成长,在发展中成熟。肩负“强民保种”“启钥民智”的使命,在学校创建发展、分合融汇的历程中,保定学院的志士先贤为兴学殚精竭虑,为真理执着求索,为国家奉献担当,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可贵的精神血脉。1百年开篇 基业始肇教育救国 学堂初设

19世纪40年代,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敲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00年庚子战败,清政府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一步丧失主权。面对摇摇欲坠的清政府,无数仁人志士都在谋求挽救民族危亡的“良策秘方”。改革教育、立国兴邦,一时成为朝野上下普遍的呼声。

1901年,清政府发布兴学诏书,随之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1902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较为详细地指示了设学办法,制定了三段七级的学校系统。以上谕令和章程的颁布有效地推动了清末新教育的发展,标志着新的教育制度的产生。自此,全国各地掀起了兴办新式学堂的热潮。

保定时为直隶省会、保定府城和清苑县治之所在,又为畿辅首善之地,兴学热潮自为全国之冠。1901年,作为《奏请立停科举以广学校》折的首要倡导者,袁世凯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入督直隶,采取了一系列推行新式学堂的措施,中等、初等教育如雨后春笋,官立、私立以及客籍学堂纷纷出现,入学人数越来越多,但师资却极度短缺,发展师范教育成为当务之急。为了尽快培养出大批初等教育师资,1904年,直隶学务处下令各府及直隶州、厅设立初等师范学堂培养高小和初小教员,各县设师范传习所,专门培养初小教员。为尽快推动此项工作的落实,省学务处拟在省城保定先设一所初级师范学堂,以示模范,并向全省推广。保定学院的前身——保定初级师范学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仿效日本 严修建校

甲午战争后,中国朝野将学习日本经验当作走出困境之途。自1896年至1911年,中国掀起了一股留日热潮。保定初级师范学堂创始人严修便受这一思潮的影响,两次赴日游学,考察日本教育。

严修(1860~1929),字范孙,我国近代教育的先驱者,近代师范教育的奠基人之一。甲午战争的惨败和八国联军的野蛮侵略,使他认识到“吾国所以弱,学之不讲之故也”,“欲救中国,须从教育入手”,“无普通教育决不足以抵抗列强,非兴学不足以图存”。为了借鉴日本发展教育的经验,他于1902年带领两个儿子自费游学日本,看到“彼日本区区三岛,独能称雄东亚者,学而已”。回国之后,他联合同志,殚精竭虑,如救水火般地致力于改良旧式教育,创办新式学堂。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于天津兴办学堂十余所。他的办学成就引起了直隶总督袁世凯的注意。1904年4月,袁世凯邀请严修任直隶省学校司(后更名学务处)督办。

严修于1904年5月9日到直隶省学务处就职,5月21日便偕张伯苓等人第二次去日本,考察各级各类学校,并着重考察了师范教育和小学教育。1904年8月21日回国后,他首先抓紧创办师范学堂。起初,考虑到“直隶全省百四十余州县,几万个村庄”,“如遍设初等小学堂,需师甚钜”。令各州县考选生员,附设在高等小学堂,学习三个月的教授管理方法,即分派去充当初等小学教员。因各地高等小学堂无力承担此项任务,且因“为期甚促,犹恐获益无多”。经过再三筹划,认为“非就各属筹设初级师范学堂,专造就初等小学教员,不足以广教育”。他仿照日本寻常师范(即简易师范),拟先在省城建立保定初级师范学堂,“以为各属之先导”。

1904年12月,直隶学务处在给直隶总督的《呈请在保定设立初级师范学堂文》中写道:“兹本处议定,先在保定省城西关张公祠内设一所,以为各属之先导。招考学生四十名,课程规制参酌奏定初级师范学堂及传习所章程办理,以六个月为毕业期。……毕业之后,给予凭照,准其充当初等小学教员。……为此,呈请宫保鉴核。”1904年12月7日,直隶总督袁世凯批文:“据详已悉。各属办理初等小学,苦无师范,前饬考选生员,就高等小学教习处学习三个月,为时甚促,获益无多。兹称设立初级师范学堂,以为各属先导,自系当务之急。……仰即如议办理,以示模范。”

1904年11月11日,直隶省学务处下发的《招考初级师范学生的告示》称:“直隶各属初等小学堂需师甚殷,本处现于保定省城设立初级师范学堂一所,招考学生40名,以为各府州县之楷模,凡举贡生员年在二十以上三十以下者,著于十月十二、十三、十五日赴处投考……”

考生报名后,经初选、面试评出80名,于11月30日参加考试。12月7日发榜公布了录取40人名单,并令录取诸生于12月8日“亲偕保人,携带笔墨,填写甘结保状”。12月10日“入堂肄业”(举行开学典礼并开始上课)。学务处的两督办、两参议、顾问官、东教员(聘请的日员)、稽查官、译授(翻译兼教授)等人都参加了开学典礼。

保定初级师范学堂诞生于清末新政教育救国的洪流之中,伴随着中国新的教育制度的产生而产生。在其发展的早期阶段,经历了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始终与时代同行,播下了“启钥民智、砥砺贤才、胸怀国是、献身真理”的种子。2规训既严 学风即正办学宗旨与学制

建校初期,保定初级师范学堂的办学宗旨是“造就直隶初等小学堂教员”,可谓办学目标明确,但由于学制太短,培养的师范生应急尚可,却无法满足初等学堂对高质量师资的需要。

1910年,保定初级师范学堂更名为直隶第二初级师范学堂,并恢复招生,为完全科初级师范。遵照《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立学总义章第一节“设初级师范学堂,令拟派充高等小学堂及初等小学堂二项教员者入焉;以习普通学外,并讲明教授管理之法为宗旨;以全国人民识字日多为成就”的要求,直隶第二初级师范学堂的办学目标为:“培养高等小学堂及初等小学堂教员。”通过考试择优录取,学制五年。自第二级学生始,按规定招“高等小学毕业生及与高等小学程度相等之学堂毕业生升入肄业,培养初等及高等小学教员”,学制为五年。

1910~1922年间,二师的培养目标明确专一,完全以造就高等小学和初等小学教师为目标。用当时刘续曾校长的话说,如果二师的毕业生不做教师和继续考取其他院校,这便是学校办学的失败。另外,这一时期学制较长,高小毕业后需在师范再学习5年,如果从初等小学算起到师范毕业,按照“癸卯学制”计算,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长达14年,按照“壬子·癸丑学制”计算,也长达12年。如此长的学制加之明确专一的培养目标,使得二师培养的师资既具有稳定的专业思想,又具有过硬的教育教学本领。学校管理体制《保定初级师范学堂简易科总则》中明确地表述了当时学校的管理体制:“本学堂隶属于直隶学务处,为造就直隶初等小学堂教员,而为通省之先倡。”“本学堂所设之教员暨其职掌列下:教员一人,译授员兼庶务员三人。”“教员商承学务处总理担任教授训练等事,并监督所属各职员。”“译授员兼庶务员,于前条所陈事务之全部或一部,副助教员办理。”可见,建堂初期是由直隶学务处直接负责行政和业务管理。学务处总理严修代理监督总揽全局。

1910年复校后,管理体制趋于正规。学堂仍隶属于直隶学务处,堂内设监督(堂长)一人,教务长一人,监学一人,庶务长一人,教员数人。学堂的一切工作分三部分,即教学、庶务和学生管理。监督为学堂总负责,统辖各员,主持全堂事务;监学禀承监督,掌管学生斋舍事务,负责学生管理,包括思想、卫生、生活和纪律等;教务长负责教学管理;教员、副教员掌管教育师范生之责;庶务长管理收入及一切庶务等。

民国时期,学校隶属省教育厅,校长由省教育厅委任,总理校务。校长之下设教务、训育、事务三课,每课各设主任一人,教务员、训育员、事务员若干人,均由校长聘任。学校还设有校刊编辑主任、中西医生、书记、附属小学主任。之后,为了加强学校的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又添设了体育主任。学校的会议设有:校务会议、校务执行委员会、教务会议、训育会议、事务会议、附校教育指导委员会、经费稽核委员会、学科会议、招生委员会、学生体育卫生指导委员会、学生自治事业指导委员会、学生学术研究指导委员会等。

二师自建校起长期作为省属学校受省学务处(教育厅)直接管理,为学校成为河北省中等师范教育的龙头奠定了基础。就内部管理而言,学校组织机构完善,职责分明,呈现出“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的管理格局。课程与教学

保定初级师范学堂建校初期为速成简易科。1905年1月,《直隶教育杂志》刊载了《保定初级师范学堂简易科总则》,其中较为详细地记载了第一班的教学计划。其“修学期限自光绪三十年十一月四日起,至光绪三十一年五月三十日止”。其中包括:年假三十五日,远行运动会(每月平均一回不预定日期)六日,学业调查日七天。学科及其程度要求为:“修身科:东西伦理纲要、国际公私诸德、国家人民间公私诸德及教员学生间公私诸德治纲要。教育科:教育原理、教授法、管理法、国家教育制度及教授相互演习、学堂参观、实事授业等。算术科:加减乘除、四则分数、小数及比例等。历史科:东西历史之大要。地理科:东西地理之大要。格致科:理化、生物、动植矿物诸学之大意。图画科:自在画、用器画及小儿手工之大要。授体列法、徒手体操、儿童游戏法。”其中,教育、算术占有极大比重且有详细的见习和实习安排,非常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对各科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如:讲授修身时,要求“理极纯正,语极平实”“教法宜稍恢广”;讲授读经讲经时,要“先明章指,次释文义,务须平正明显,切于实用,勿令学童苦其繁难”;讲授中国文学时,强调“师范为教幼童而设,故须合深浅以教之”。

1910年,直隶第二初级师范学堂恢复招生,为完全科,学制五年。课程设置遵照《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计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教育学、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习字、图画、体操。此外,尚可加外国语、农业、商业、手工等。因以培养高、初等小学堂师资为办学目的,所以特别注重讲授教育学、中外教育史、教育原理、教育法令、教育行政、教材教法、教育测验与统计、教育心理和学校管理法等内容。在教学上,强调因材施教和教学法的改进,既注重传授基础知识,又注重传授实用知识。

民国时期,依据1912年教育部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二师学制改为五年,预科一年,本科四年。“预科之学科目为修身、读经、国文、习字、外国语、数学、图画、乐歌、体操”。本科的课程设置为“修身、教育、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理化、法制、经济、习字、图画、手工、音乐、体操”。1919年后,课程设置略有调整,废止了读经课,国文改国语,修身改公民,图画改美术,体操改体育,外国语单设英语,注重教育和体育学科。这个时期的课程设置,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注重教育理论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教育学科”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入学后从第三年开设教育类课程,直到第五年,且每年学时递增,第五年增至每周11课时。二是注重教育实践课程。第五年每周11课时的教育课程中,有8课时是教育实习。加上第五学年的“第三学期(当时一学年3个学期)专为实习之用”,非常有利于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养成。三是劳动课占有一定的比重。特别是1933年试办农村师范后,劳动课被纳入了学校的教学计划。在课堂教学中,废除“旧日强为注入之习”,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演示式等新式教学法,并注重实验、实习,建立了附属小学、农场等教学、生产基地,使学生能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学校教学所用图书,由校长就教育部审定图书内择定。学生及管理

保定初级师范学堂成立初期,面向本省各府、州、县招生。对考生的要求为:(1)须为举人、贡生、廪生、增生、附生等;(2)年龄在20岁以上30岁以下;(3)品行端谨,文理优通,身体健全,尤以中国文理优通为主。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月,学堂榜示招生,特别强调:(1)年岁不合格者不收;(2)身体孱弱残废者不收;(3)吸食鸦片者不收;(4)冒名冒籍者不收;(5)现在各学堂肄业者不收;(6)无保证者不收。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步,复试合格者方能录取。学生入学之初,谓之试学,四个月内细察其资性品行实在相宜者,始准留学。

学校极其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和引领。1904年12月10日在第一期学生的开学演说上,庶务长张彬便对学生在堂学习期间的专业思想、学习态度、同学交往、生活习惯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权其大要,约有四端。一在立志,务以普及教育为己任,而不惑于他途;二在劬学,务以研求有得为止境,而不涉于怠荒;三在乐群,知能互益,教学相长,不可怀轻蔑之心,兴嫉妒之念;四在守法,饮食无讼,兴居有节,不可染嚣张之习,腾诽谤之谭。凡此诸端,足昭法戒,其余他故,即可类推”。

学校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措施。在《保定初级师范学堂简易科总则》中写道:“左记(下列)之学生,不论何时,得命退校:(1)学生之进步不足,无毕业之望者;(2)品行或人物不适为教员者。以上二项由教员之认定,教务处总理决之,本人及同僚学生不得争诉。”“由前条命退校者,兼干犯左记(下列)事件,追缴在堂之食费:(1)故意懒惰及不敦品行者。(2)破廉耻及害学生本分之行为发见者。以上二项,由教员之认定,学务处总理决之,本人及同僚不得争诉。本条食费以一月三两计算;追缴之期,以退校后十日为限。若十日内必不能完纳者,须举出确实保证人一名,由学务处之承诺,更延期三个月。”根据以上规定,学堂第一学期淘汰两三个人,到毕业时,一个班内往往淘汰十人左右。

学校对优秀学生,有相应的奖励措施,以收榜样之效。光绪三十二年(1906),学堂对出全勤的12名学生和单科满分的8名学生出榜给予名誉奖励,并上报学务处登入《直隶教育杂志》,“以为勤学有为者劝”。对学习特别优异者,学堂将保送其出国留学。据《大公报》1905年8月25日消息:“初级师范学堂头班毕业生,伏假以前经学务处督办严范孙京卿莅堂甄别,刻将甄别之第一名王茂才、第二名卢茂才(卢岳)均派赴日本游学,业已赴津领资,以便东渡。”

保定初级师范学堂对毕业生还有严格的从教义务规定。《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毕业效力义务章规定:“省城初等师范学堂毕业生,应有从事本省各州、县小学堂教员之义务;从事教员之年限,由官费毕业者,本科生六年,简易科生三年……此年限内不准私自应聘他往并营谋他事。义务限满,视其尽心无过者奖给官职。如满年限后仍愿充当教员者尤善,除奖励外,自应准其续充;如更充当年久,积有劳资者,从优奖励。”“初级师范学生,毕业后如有不肯尽教职义务,或因事撤销教员凭照者,当勒缴在学时所给学费,其数多少,临时酌定。”根据以上规定,保定初级师范学堂明确规定:学生毕业后要从事本省各州县小学堂教员义务6年,在此年限内不准私自应聘他往并营谋他事,否则要勒缴在学时所给学费。

学校初期的学生及管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录取条件严格,学生质量高,为学校培养优秀师资奠定了优质生源基础。二是管理制度详备,奖惩分明,不徇私情,为形成优良校风、学风提供了优良制度保证。三是既注重对学生实施全员管理(凡在职教员均负训导之责),又注重学生的自治,并辅之以详尽切实的日常规范。这是二师学生管理和学风建设的三大成功经验。3保定“红二师” 北方“小苏区”

在保定,人们往往亲切地称呼保定师范学校为“红二师”。一个“红”字,响亮传神而又内涵丰富。“‘红二师’之所以‘红’,就在于有共产党的领导,在于用革命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红二师”的“红”,“红”在追求进步,勇站潮头;“红”在志存高远,爱国求真;“红”在启迪民智,奉献担当。马克思主义的启蒙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并很快波及保定。1919年5月22日,保定大中学校学生代表在育德中学成立了“保定学生联合会”,决定各校成立“中华救国十人团”。二师学生冲破阻挠,组成讲演团、示威团,走上街头广泛开展爱国宣传活动,痛斥帝国主义的侵略及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1921年3月,邓中夏来保定任教,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古城播下了革命的火种。1922年12月,由二师三轮三级学生唐澍和二轮七级学生王化机、李贵珍、杜振纲、于德刚等人发起并组建了学生自治会。校长刘续曾以封建家长方式管理学校,抵制新文化运动,强令解散自治会。但学生们意志坚定,不惧高压,遂酿成“驱刘斗争”。后直隶教育改进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全体大会予以声援,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陈独秀亦著文讨刘。在舆论的压力下,刘续曾被调离二师。“驱刘斗争”的胜利,为学校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民主思想,也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二师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党、团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1923年,二师有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高级2班学生刘承诰、国文教员王岑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崔文成等人来到学校后,很快就成为团结进步学生的核心。他们在校内发展党、团员,积极开展建党、建团活动,保定党、团组织活动的中心很快转到二师。到1923年底,二师有共产党员4人:刘承诰、崔文成、张凤、黄钟瑞;有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刘宪曾等16人,成立了团支部,刘承诰任书记。1924年,二师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发展到17人,建立了中共二师小组,刘承诰任组长。1925年春,中共保定二师支部成立,刘承诰任书记。同年5月,支部书记由高级2班学生丁正礼接任。6月,上海“五卅”惨案后,根据党组织的指示,学生王志远、王之平(王如松)组织了二师“五卅”惨案后援会,发动学生罢课游行,到工厂、学校、街道、农村进行宣传,义演募捐。王鹤寿、朱林森、李庆林等人参加了四幕话剧《杀我同胞》的编导和演出。同时在保定南关公园召开了千余人的大会,控诉日、英帝国主义残杀顾正红和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

1927年8月,中共顺直省委成立,随即中共保定特别支部成立,办公地点设在二师校内,韩温冬为负责人。是年秋,建立共青团保定特别支部,丁浩川(丁广河)任特支书记。12月下旬,侯薪(侯喜全)任二师党支部书记。随后侯薪与育德中学党支部书记习从真、省立六中党支部书记于澄清(于涛)秘密联系,经过筹划,组建了中共保定市委并得到中共顺直省委承认,市委办公地点仍在二师校内,侯薪任市委书记。

1929年11月10日,侯薪被捕后,由张锡彦接任二师党支部书记。1930年7月,贾良图接任。这一时期,学生葛永盛、赵绍培相继担任中共保定市行动委员会宣传委员。

1930年2月,张陈卿以省教育厅督学身份代理二师校长,由于他是北师大毕业生,所以请来一些北师大毕业的进步教员。1931年6月,张云鹤任二师校长,他思想比较开明,对学生的革命活动持同情和维护态度,党组织或同学们通过关系物色到的进步教师,他也帮助聘入校内任教,如国文教员周永言、英文教员刘清泰、训育主任张泊生、史地教员张明等。学校里这批优秀的进步教员,在学生中广泛传播革命思想,使进步学生思想更加活跃,革命热情更加高涨。

1930年11月,曹金月接替贾良图任二师党支部书记。1931年2月,中共河北省委派二师学生贾振丰、王义顺等建立了中共保定中心县委,贾振丰任书记,赵典谟(又名赵天叙、鲁夫)任宣传部长,王义顺任团中心县委书记。同时,臧伯平(臧树棠)负责编辑出版保属团特委和保定西关团委的革命文艺刊物《曙前》和秘密刊物《破晓》。“九一八”事变后,二师成为保定宣传发动群众抗日的堡垒。1932年1月,中共河北省委决定恢复中共保属特别委员会,二师学生贾振丰任保属特委书记,贾良图任秘书长,赵典谟任宣传部部长,王义顺任团特委书记。5月,为加强对保定城乡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的领导,中共河北省委派黎亚克(李之道)来保定,改组保属特委,黎亚克任书记,贾良图任秘书长,曹金月任组织部部长,杨鹤声任宣传部部长,王义顺任团特委书记。此时,中共保属特委和团特委的成员大部分是二师学生。星火燎原红遍天“在20年代后期30年代,二师除了有共产党、共青团的秘密组织外,也有半公开的赤色群众组织”。这些革命群众组织也是由二师的师生主要负责。如保定反帝大同盟的负责人是曹金月、刘俊喜和王育杰(后改名王冀农);保定革命互济会的负责人是刘玉林(任组织部部长)、王振明(笔名宇斧,后改名王禹夫,任宣传部部长);保定左翼作家联盟的负责人是周永言和杨鹤声;保定社会科学家联盟负责人是刘光宗和鲁志浩;“鏖尔读书会”(又名新生读书社)的负责人是贺文玉和肖镇青。除了上述进步组织外,也建立了不少公开的学术社团,如丁浩川、侯薪等50余人组织参加了“社会科学研究会”,办起了“书报贩卖部”,在学生中推介《新青年》《向导》《语丝》《独秀文存》《二七纪念册》等各种进步书刊,传播马克思主义;成立了文学研究会、音乐研究会、武术社,还开设有业余的日文学习班以及校长张云鹤亲自讲授的世界语学习班等。党组织领导建立的这些半公开的赤色群众组织,把大部分学生团结在了党的周围。这样,二师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以及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左联、社联、教联、革命互济会、“鏖尔读书会”、文学研究会等组织的成员,占学生总数的80%以上,革命力量得到空前发展。

1925年后,二师党支部按照上级党组织的安排,输送了一批学生骨干到外地工作学习,从事革命活动。如王鹤寿去中共北方区委党校学习,胡步三去黄埔军校学习,解学海、崔长顺去顺直省委工作,高庆熙(张宗信)、李恒魁、刘锡三(刘耀德)到五原县冯玉祥的军政学校学习工作,李政祥到正定驻军工作。

同时,二师党支部还组织党员利用假期回乡的机会,在广大农村的穷苦农民之中广为宣传党的革命思想,发展党团员,建立党团组织。1924年暑假,王鹤寿和同学刘墨精回到唐县宣传革命,刘墨精是唐县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创始人。王志远、张凤到博野开展革命工作,在小庄头村开展了建党和组织农民协会的活动,创建了中共博野县第一个党支部。刘宪曾、梁度世、宋宗海到蠡县发展党团员。蠡县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大庄头党支部就是宋宗海于1925年2月创建的。刘宪曾先后任蠡县县委书记、中心县委书记。1929年2月,他到南宫中学任教并兼任训育主任,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为后来的建党工作初步奠定了基础。王之平(王如松)1920年考入直隶第二师范学校,1924年3月加入共产党,1925年到清苑县固上村小学任教,于1926年3月建立了中共东乡党支部并任书记,这是清苑县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支部。1926年上半年,王之平回到满城县王辛庄村。8月,经中共保定地方执行委员会批准,王之平与侄子王永昌和王永谦在王辛庄建立了满城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王辛庄党支部,王之平任书记。1925年秋,二师学生共青团员朱林森、郭慕文、李培准、侯薪四人,回到原籍隆平县,在朱林森的父亲当职员的县财政局成立了临时团小组,朱林森任组长,隆平县第一个团组织建立。到1926年春,全县先后建起了县立师范、县立高小等13个团支部,团员人数达到100多人。1926年8月,共青团北方区委巡视员刘子奇巡视隆平县,朱林森向他汇报了隆平县团组织的工作和团员状况。考虑到隆平县超龄团员多的实际情况,刘子奇提议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根据刘子奇的提议,朱林森在隆平县陈村大庙主持召开了全县共青团活动分子会议。会议决定(后经中共北方区委同意),凡年满18岁、思想进步、工作积极的共青团员,均转为共产党员,不再办理入党手续,并从入团之日起计算党龄。会上,选举了中国共产党隆平县执行委员会,建立了冀南地区第一个中共县委组织,朱林森任县委书记。中共隆平县委建立后,即将全县13个共青团支部改建为党团支部,全县共有党员99人。“据不完全统计,从1923年到1932年‘七六’爱国护校斗争前夕,保定二师的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响应党的号召,利用寒暑假回乡时间,深入到河北省53个县的农村,联系贫苦农民,组建农民协会,举办平民学校、农民夜校、冬学,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革命火种,发展党员、团员,建立党团基层组织,共计在29个县建立了党支部。这是保定二师对我省党的早期建设所作出的开拓性的重要贡献。”因此,二师成为中共保定地方党组织的活动基地,成为河北省广大地区的革命策源地和领导革命运动的核心地,故有“北方小苏区”的美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