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理想信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5 16:54:43

点击下载

作者:韩瑞清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坚定理想信念

坚定理想信念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坚定理想信念作者:韩瑞清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4-01ISBN:9787202101575本书由河北冠林数字出版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坚实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和一切社会先进分子的远见卓识,体现已经掌握了自己命运、真正成为社会主人的中国人民的高尚精神境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之所以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能够沿着这条宽广大道阔步前进,就在于有科学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种最根本的精神动力。

但也毋庸讳言,由于党的“左”的错误,导致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一定程度的曲解。在着手澄清这些曲解中,又受到右倾思潮的干扰,使一些人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发生动摇。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资产阶级的腐朽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不断涌入,又恰遇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战略咄咄逼人,使我国国内一些意志薄弱、信念不坚定者形成彷徨、徘徊、自相矛盾的心理状态。特别是由于在全党范围内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精神文明一度滑坡,导致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许多人精神支柱严重倾斜,在较大范围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一度泛滥成灾。近年来,虽经加强思想建设,使思想领域有所拨乱反正,但是许多人在理想信念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模糊认识。这与加快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还很不协调、很不适应。

本书采取了通俗的问题解答的形式,便于干部、职工、青年学生以及宣传理论工作者阅读。作者还围绕理想信念问题,对有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力求引导人们摆脱对理想信念的肤浅理解,在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的基础上,系统地、全面地确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更可贵的是,作者十分注意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全面理解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既反“左”,又反右,避免片面性,使党的基本路线成为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

诚然,由于水平所限,又是在工作之余编写,疏漏和缺点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本书在一些观点的阐述上有所创新,读者阅后会有所裨益,这也是肯定的。编者1理想信念的哲理1.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是否每个人都要受一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支配?

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或根本看法。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根本观点或根本看法。人对整个世界和整个人生也要形成看法吗?是的。人们的生活要受到整个社会乃至整个客观世界的制约。人类无限延续的世世代代要同整个世界打交道。因此,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需要形成对整个世界的某种认识,需要拿这种认识解释世界,指导人们研究尚未研究的具体事物。远在人类的古代社会,人们就已经开始萌发了世界观、人生观一类的意识,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在关于世界的共同本质的探讨上,有些人认为,整个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是“感觉的复合”“心外无物”;或者认为,整个世界是由某种先于世界而存在的“客观精神”“绝对观念”“宇宙精神”“理念”的产物或神创造的。在哲学上把前者叫作主观唯心主义,把后者叫作客观唯心主义。有些人则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永恒存在的,一切客观事物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在古代,有人把物质归结为金、木、水、火、土或元气等等,哲学上把这种古老的观点叫作朴素的唯物主义。在近代的西方世界,有的人曾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哲学上把这种观点称为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而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物质是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凡客观实在的东西都是物质的。在对于世界怎样存在的问题的探讨上,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各种事物是孤立的、静止的,或者认为只有数量的增减而无质的变化。辩证法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同周围其他事物有某种联系的,正是事物的相互联系即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在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上,有少数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世界不可认识,由此形成“不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则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由此形成“可知论”。上述所有这些观点,都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观点和看法,都属于世界观。

对于人生,人们也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并且集中表现在对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和人生的态度等方面。有的人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在于金钱和地位的高低。有的人则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推动社会进步,为人类造福,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为社会做出奉献。上述这些观点都属于人生观。由于人生观是对整个人生的根本看法,所概括的范围广大而且又相当重要,所以在理论上常把人生观作为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些人对世界观和人生观问题并不感兴趣,认为它神秘莫测,或者认为它离现实生活太远,与自己的社会活动关系不大。对于讲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改造,更抱有逆反心理。似乎他能够摆脱世界观、人生观的制约。

其实,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关系到能否对社会发展有科学的认识,关系到对方向、道路的选择,关系到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不管你是否愿意,受世界观、人生观的支配是必然的。人们常说,“办什么事情都要实事求是”。“办什么事情”,就包含了一切社会生活;承认“实事”的存在,就是唯物主义观点,“求是”就是承认客观事物的规律,承认人可以认识世界。这恰恰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们也常说,“人活得要有价值”,“人不能仅仅考虑个人,也要关心别人,关心社会”,“人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承认人的价值的存在,就是一种对整个人生的看法;强调人要关心社会,为社会做奉献,就属于无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

人是社会的人,人们参与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不可能不受到社会影响的。每个智力正常的人,必然通过认识个别事物而认识同类事物,通过对各类事物的认识,又进而形成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观点和看法。例如,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和发展变化?是否需要面对客观实际?世界上有无鬼神、天命的存在?人到底为什么活着?人的价值在于什么?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人靠什么谋得幸福?对这一系列问题,任何人都必须做出回答而不能回避。

由于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客观事物本质的多层次性,人们的思想观点也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除了世界观、人生观之外,还有政治观点、道德观点、科学技术观点、文学艺术观点等等,还有对各种具体事物的具体看法。但是,人的思想认识总是不断地从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地发展的。正是从无数具体看法和具体观点中概括出对客观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也概括出对于人生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世界观、人生观一经形成,则又要以此为指导,去研究所遇到的新事物,去分析众说纷纭的是非。世界观、人生观是从千千万万种具体观点、具体看法中抽象出来的,是人的大脑通过比较、鉴别、筛选和较长时间的思想斗争逐步确立的。因此,它一经形成,则比较稳定,它对人们的言行也起到持久性的指导作用。

但是,不同的人由于所处的阶级地位不同,在社会实践中所起的作用、所受到的思想影响的不同以及眼界的宽窄和认识能力的不同,因此也就会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正因为如此,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社会现象,往往会出现不同的具体看法,对同一是非的争论,可能作出不同的评判,对于同一种社会生活也就会采取不同的态度。科学的、进步的世界观可以指导人们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腐朽的、落后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可以把人们引向歧途。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正是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实事求是地研究中国国情,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也正是运用科学的人生观不断教育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造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也不难看到,20世纪80年代精神文明建设举步维艰,并且一度滑坡,社会不正之风蔓延,党内腐败现象不断滋生,人们的理想信念、道德水平有所下降。伴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和“一切向钱看”为特征的拜金主义涌进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严重地侵蚀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破坏着社会主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社会问题。

人们精神世界的污染,突出地表现为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方面的问题,这是人们思想最深层次的创伤,也是最难解决的社会问题。世界观方面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些人实事求是精神的衰退;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复活,形而上学片面性盛行。在人生观方面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些人仅以个人索取的多少作为评判人的价值的标准;以金钱、名利、地位作为生活的根本目的。正因为如此,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各领域,伪、劣、假、冒现象屡见不鲜。

总之,每个人对于世界观、人生观的选择都不可避免。在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国际风云变幻新的历史时期,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同资产阶级和形形色色剥削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较量,表现得异常充分。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就有不同的人,不同的人会对同样的国情做出不同的政治选择。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斗争与政治斗争密切相关。在社会思想领域,只有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居于主导地位,并不断战胜剥削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良性发展。

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的理论形态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每一个人,要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则必须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那里吸取营养,不断改造自己,不断清除剥削阶级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确立起系统的、完整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只有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的斗争中保持清醒头脑,才能站稳脚跟,才能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促进派。(韩瑞清)2.什么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共产主义人生观?

无产阶级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亦即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无产阶级,特别是产业工人阶级,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他们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斗争的经验,看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在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看到了自己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他们在自然观点上,容易发现自然界的联系和发展;在社会观上,容易形成集体主义的心理和思想,形成公有观念和推翻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意识。正因为如此,他们最勇于面对现实,勇于革命。因此,他们在世界观上必然倾向于唯物主义。由社会化的大生产方式所决定,他们要摆脱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必须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因此,他们勇于同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彻底决裂。这种彻底革命的精神,决定了无产阶级能够摆脱剥削阶级的局限,勇于彻底地认识世界和改造社会。因此,在他们的意识中,不仅要继承以往唯物主义的真理性认识,而且对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也会不断地进行改造。在工人阶级革命斗争中,工人阶级的领袖和思想家不断吸取工人阶级的优秀思想,逐步创造出自己阶级的世界观的理论。无产阶级世界观完整理论体系的创立,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马克思、恩格斯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加以改造并对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袖的斗争经验,优秀思想加以总结、概括,创立了系统化、理论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完成了人类认识史或世界观发展史上的一次最伟大的变革。因此,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有了自己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而完整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是工人自发的世界观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升华和必然结果,是适应工人阶级改造自然,特别是改造社会的斗争的需要产生的,因此,本质上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辩证地阐述了世界的物质性,唯物地阐述了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使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水乳交融。历史唯物主义以对整个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性的认识为指导,唯物辩证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普遍的规律性。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和结合,形成了观察整个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最科学、最完整的世界观。

工人阶级在形成集体主义观念和无产者联合斗争意识的同时,必然在公与私斗争基础上产生人生观的潜移默化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在创立崭新的世界观的同时,在创立经济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也就创立了无产阶级人生观的系统理论。由于无产阶级的最终奋斗目标为共产主义,这就要求无产阶级的成员,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要求确立自己的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所以,无产阶级的人生观称之为共产主义人生观。

共产主义人生观把正确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为实现共产主义和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看作是人生最伟大的目的。这种人生目的是由无产阶级客观上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决定的。在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之后,由于生产力水平和人们思想觉悟的局限性,还不可能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而必须首先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按照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建立的,它虽然具有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某些特征,但仍然存在质的不同。只有建成社会主义,才能创造条件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因此说,无产阶级确立共产主义的人生目的,也就必须首先以建设社会主义为己任。

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基本准则。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伟大的阶级,但单靠无产阶级远不能建成共产主义,无产阶级必须团结全体劳动人民,才能形成建成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力量。同时,由于各国资产阶级相互勾结压迫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所以,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并且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无产阶级与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以及全体成员,必须具有大公无私的精神,把全心全意为本阶级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作为自己的行动宗旨和道德准则。

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以革命乐观主义为人生态度。无产者不甘于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之苦,为推翻资产阶级压迫,建成美好的社会,甘于吃苦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在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看来,为人类的解放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是苦中有乐。特别是,无产阶级在自己的政党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引下,认识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相信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是正义的、人类最崇高的事业,必然取得最终的胜利。因此,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和困难,都能勇往直前、充满信心地去奋斗。这就是革命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

共产主义人生观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本质,特别是体现了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远大的视野、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最有价值的人生态度,因而能够成为鼓励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为自己的事业而英勇奋斗的强大的精神动力。(韩瑞清)3.人人对未来都会有些设想,都会产生某种信仰,为什么还作有无理想之分?究竟什么是理想和信念?

按照在实践中所形成的人的思维的本性来说,不仅能够认识现实,而且能够追溯过去、预测未来。理想是指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希望。既然每个智力正常的人都能够对未来有某些设想,确立某种奋斗目标,都会产生某种信仰,按理想的字面含义,则可以说人人都会确立某种理想。

但是,理想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有崇高和庸俗之别。我们所讲的理想是指科学的理想、崇高的理想。我们认为,理想是一种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理想不是主观随意的想象,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对未来有根据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基本趋势的设想、想象和希望。理想不是人们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一时冲动激情的产物,而是对社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科学地考察、判断、推理的结果。

一大批青年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并且为中华振兴有着一颗火热的、赤诚的心,立志把学到的知识用于为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他们的理想情操符合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本质关系,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向。而在有些青年的头脑中,却以“自我”为核心,时时处处以谋取个人利益为最终目标。有个别青年知识分子甚至把自己抬到高于一切的地位,把“自我”独立到社会之上。他们想入非非,不务正业,最后在极端个人主义支配下,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背离了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成为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角色。因此,我们不能说他们有任何科学的理想。

由此可见,只有在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思想认识指导下所确立的动机和目的,才能形成明确的奋斗方向和目标。也只有这样的方向和目标,才能称得上理想。某些青年被社会舆论批评为“理想淡薄”。有的青年同志很不服气,反驳说:“剥削阶级尚且有理想,我们处于新的历史时期,怎么可能没有理想呢?”看来,这些青年同志对理想的时代性质和阶级性质还不甚清楚。

理想的树立,除了主观上的努力,还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它归根结底是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最终要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既然理想是对未来的想象,那么,不同的阶级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必然有不同的想象和希望,理想是有阶级性的。但是,理想又是指合乎规律的设想,因此,绝不是各个阶级的任何设想都能称之为理想。历史上的一切剥削阶级,在按照他们的利益建立某种剥削制度的时候,他们对这种制度的想象,都曾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因此,他们也都曾经是有理想的阶级。奴隶主阶级的理想是等级社会,封建主阶级的理想是土地私有、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的理想是经济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政治上民主共和的资本主义社会。剥削阶级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制度在历史上依次更替,尽管用今天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来衡量,都是不平等、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却都曾经顺应过历史的发展。当然,也都有很大局限性。他们,一旦建立了自己所追求的社会制度,便都想终结历史的发展,把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说成是最美好的、永恒不变的制度。即使他们对未来仍有一些设想,但目的是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阻止社会的继续发展和变革。这就必然要陷入空想和妄想。因此,他们必然日趋腐朽没落,由进步转化为反动,转化为没有理想的阶级。至于其中某些个别人,在社会合力的作用影响下,产生对社会某种程度的合理想象,或者背叛了原阶级,成为有理想有作为的人物,那是特殊情况,不能代表整个阶级的理想。

一切劳动阶级都有摆脱剥削压迫的理想。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从小生产的经济地位出发,向往自给自足、太平盛世的理想社会。例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理想。但是,奴隶阶级、农民阶级,由于阶级的、历史的条件的限制,由于他们不代表新的生产关系,所以他们不能找到摆脱剥削和压迫的根本出路。他们的理想也是很有局限性的。只有无产阶级的理想才是最科学的。无产阶级是当代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其阶级利益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同社会发展方向完全一致。无产阶级的理想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分析和科学预见的基础之上。

由此可见,并非剥削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有理想,也不是每个时代的任何人都有理想。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处于良好的社会条件之下,但是,一个人能否确立科学的理想,还要看个人主观上的努力。

在阶级社会,由于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因此,个人的理想,一般都打着阶级的烙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只有不断抵制和摆脱腐朽的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思想影响,确立无产阶级的先进思想,才能树立起科学的理想。个人的理想既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又要符合个人发展的必然性。一个人活着没有理想,如同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的小舟,任其漂流,难达彼岸。当然,理想也决不等于想入非非。一个小学生努力学习,想升入中学,尚可以说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目标,而一个成年人想不通过诚实劳动而赚大钱,却很难说是一种什么理想。

在当代四化大业所展现的发展前景之下,许多人都在开动脑筋,不断反思自己所走过的生活道路,不断总结实践经验,面对社会现实和个人条件预测未来,探索人生征途上的新的奋斗目标。但也常常看到,有些人不仅缺乏政治上的大目标,对于个人何去何从也很少考虑,处于过一天少两半晌的迷惘状态。他们没有考察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也不懂得把自己作为认识的对象,没有充实和发展自己的欲望。个别青年,虽然愿意追求一个美好目标,但朝令夕改,反复无常,唯独不见行动上的任何定向努力,往往表现为见异思迁。有些中年人,只是叹息人生的坎坷,或者稀里糊涂过了大半辈子,事业上不见长进而自暴自弃,满足于应付差事,期待老年的到来。凡此种种,都说明还没有真正树立起什么理想目标。

总之,我们所讲的理想是科学的奋斗目标,科学的理想的确立是比胡思乱想费力气的。只有以一种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和自强不息的求索精神,才能追求到一种合乎客观条件的理想目标。(高国安)4.近些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出了理想的层次性问题,究竟如何理解理想的层次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针对由人们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所决定的对于未来设想的多层次性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思想政治觉悟的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揭示了人们理想的层次结构及相互关系,以此为依据,鼓励人们树立丰富多彩的理想,引导人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健康的发展。同时,根据现阶段人民群众不可能完全达到和同步达到共产主义的崇高精神境界的现实,提出分层次进行理想教育的观点。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作为人们的观点体系一部分的理想,像太阳与群星那样构成一个有秩序的系统,它的各个层次之间有机联系,互相制约,绚丽多彩,照亮人生的征程。

理想按奋斗时间的长短和角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层次。人们对未来的设想总是由近及远,并且逐步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力面。从纵向来说,分为近期理想和远大理想或最高理想;从横向来说,分为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又可分为个人的具体理想和社会成员(或阶级)的共同理想。所谓社会理想,是人们的社会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及社会总体发展状况的设想。社会理想亦称政治理想。道德理想是人们对社会道德风尚或个人人格的追求目标。职业理想是人们对社会职业分工、职业选择状况的设想;或者个人对社会职业的向往和追求的目标。生活理想是人们对社会的或个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目标。我们所讲的共同理想,涉及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我们所讲的共产主义理想,勾画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发展最终所达到的美好境界的设想。这是当代最先进的社会理想。过去人们所幻想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社会状况,我们现在想要达到的社会风气根本好转,都是一种道德理想。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在共产主义社会“奴隶般的分工已经消失��”,或者现在人们所追求的各种职业奋斗目标,都属于职业理想。人们关于未来生活水平、文化知识普及状况,或者青年人对选择恋人的标准及未来家庭状况的想象和希望,都属于生活理想。有关对社会或个人在较短时期内发展状况的设想,可以称之为近期理想,而对较长时期或思想所及最远的想象,又称为远期理想或最终理想、最高理想。凡个人对未来的想象,都各有其特点,因而称之为个人具体理想,而属于整个阶级、整个民族或整个社会的即人的一切具体理想的共性部分,则称之为共同理想。

理想的各层次之间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其中,近期理想服务于长远的、最终的理想,长远的最终的理想对近期理想又有制约和指导作用,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服务和从属于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对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又有制约和指导作用;个人的具体理想服务和从属于社会成员(或阶级)的共同理想,共同理想对个人具体理想又具有制约和指导作用。这是因为,社会的某个时期的发展要受到更长历史时期社会发展总趋势的制约和支配,社会成员的道德状况、职业状况和生活状况要受到社会制度和社会整体发展状况的制约;社会成员的个体实践和个人发展状况要受到社会实践及其发展状况的制约。因此,人们的不同层次的理想也就必然有相应的制约关系。

人是社会的人,个人的未来、命运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离开社会而孤立地推断自己的未来,往往是不切合实际的。然而,社会又是由个人构成的,是一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社会事业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这就要求,必须把每个人的具体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地结合起来。

由此可见,人们的理想、奋斗目标,是一个纵横交织、立体叠加、多姿多彩的有机系统。高层次的理想对低层次的理想有指导作用,低层次的理想是高层次理想的具体化或补充。缺少了高层次理想的指导,或者缺少低层次理想的基础,不注意各层次理想的相互关系,则势必导致理想系统的失调。人们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全面考察社会各种内在联系及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构成对未来合乎实际的科学设想,保持理想系统内在结构的动态平衡,才能充分发挥理想的功能和作用。“文化大革命”中,对共产主义理想作了片面的乃至歪曲的解释,没有能够正确引导全国人民确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切合中国国情的共同理想,而且还严重地排斥了丰富多彩的个人具体理想,压抑了人们个性的正常发展,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理想境界呈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理想的层次性也逐渐分明起来。但是各层次理想又出现了新的不平衡,甚至畸形发展。诚然,人们的物质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得到了长足发展和强化,打破了“四人帮”那种假共产主义、禁欲主义的束缚和压抑个性的枷锁,但是道德理想、精神生活理想却有某种程度的削弱,因而在思想道德、精神生活方面产生了许多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突出表现在,有些人不能正确处理个性发展与集体主义的关系,不能正确处理个人物质利益与职业道德的关系,不能正确处理个人自由与社会公德、组织纪律的关系,过分强调前者而忽视后者。由于这些人精神生活理想、道德理想的标准不高,也影响了物质生活、职业理想的健康发展,使其失去了应有的科学性。

特别应该引起高度注意的是,由于许多人只专注于对于现实物质利益的追求,而高层次的社会理想有所淡化,这些人不仅认为共产主义理想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且动摇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他们不理解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对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演变更加困惑不解,至于中国应该走什么道路,他们难以做出肯定的回答,抱着“走着瞧”或无所谓的态度。有的人甚至认为社会发展无什么规律可循,建立什么社会制度纯属偶然,进而认为理想是空的,追逐现实的个人利益才是最实在的。因此,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在这些人的脑海中已不再占有重要位置,造成了“小目标大了,大目标小了”的失调现象。

应当指出,个人具体理想应当包含着高层次的理想,缺乏高层次理想的指导,个人具体理想必然出现种种混乱现象。这是形成社会不正之风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根源。(韩瑞清)5.既然不同个人的想法各异,为什么还有共同理想?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有不同的生活的经历,从而有不同的发展状况。在对个人未来的生活道路进行设想的时候,就会依据各自不同的情况确定出各自不相同的具体奋斗目标,即形成各自不同的具体理想。

但是,个别中存在着一般,差异中存在着共同点。每个人都要生活在同一社会制度之下,生活在同一种整体社会条件之下,因此,不同的人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又有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和共同点。每个人在确定自己的理想的时候,都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以整个的社会大环境为自己的根本出发点。同时,在对个人的未来进行设想、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时,也都离不开对整个社会大环境发展状况的思考。一个青年想当工人,总要期待着工业的发展;一个高中生想考大学,也总要期待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一个个体劳动者对未来发展状况的设想,也总是要考虑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盼望制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政策。人是社会的人,个人的实践活动总是与整个社会实践相联系着,而整个社会的发展状况则决定着个人所从事的具体事业的兴衰和成败。因此,稍有科学态度的人,都会把个人的具体发展目标与对整个社会的发展状况的设想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个人具体理想中要或多或少地包含着对整个社会某种发展的状况的期待。富有远见的人,会把整个社会有可能达到的状况作为确立个人具体目标的根本依据;社会的先进分子,会着重地为实现整个社会的发展目标而奋斗,使个人发展目标服从和服务于这种奋斗。

因此,人们在对社会未来发展状况的探索中,就会形成某种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共同的真知灼见,即整个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当然,这种共同理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整个社会全体成员思想矛盾的斗争中逐步确定的。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在马列主义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并集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而确定的。

概括地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具体应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第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实现高度物质文明。根据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科学技术落后、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产力结构,其中包括建立以农业为基础,农轻重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多层次的技术结构;合理的地区生产力布局结构。

与生产力结构相适应,所有制结构也应当是多层次的。我国现阶段主要有全民所有制经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劳动者个体经济、少量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兴办的独资企业以及各种过渡的中间所有制形式。在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同时,必须使个体经济和合作或独资经济有较充分的发展。由此所决定,在计划管理形式方面,必须改变过去那种计划统得过死的局面,实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劳动组织上,生产领导与分配上,则要实行责、权、利相结合,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第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实现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继续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使人民能更好地行使民主权利,使国家机关能更好地、更有效地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把人民的民主权利用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和保证。

第三,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不断强化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社会精神生活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清除资产阶级形形色色剥削阶级意识的影响。通过全面加强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通过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及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的建设,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

上述共同理想的基本内容,作为当代民族之魂,以无穷的内在驱动力,激励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走向美好的未来。(陈淑媛)6.什么是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是怎样的?

共产主义制度,是人类最理想最美好的社会制度,实现这一制度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的。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部革命事业,都是以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为最终目标。

所谓共产主义理想,就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表现,是按照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对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其根本特征的社会制度的设想。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不断胜利,随着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已变成了现实,无产阶级政党,一般把共产主义制度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这一最远大的理想,称之为共产主义理想。

根据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预见,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物质产品达到了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整个地球上已彻底消灭了阶级,资本主义已不复存在,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已经消灭,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风尚有了极大提高,私有观念彻底绝迹。这就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是无产阶级及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反映,是在资本主义有了高度发展以后,社会发展规律及趋势以判断、推理和人的意志、愿望的特定形式的反映。

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要摆脱贫困、不平等,要摆脱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要获得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的彻底解放,就必须以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进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只有走这条道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才能求得自己的、真正的、长远的根本利益。因此说,共产主义理想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反映,是经革命导师总结工人阶级斗争经验,研究了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形成的。共产主义理想不同于其他任何缺乏客观根据和理论根据并束之高阁的空想学说,它不但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周详论证,而且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成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事实上,作为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在一些国家变成现实。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某些因素已经孕育在社会主义社会之中,并不断发展。所以,共产主义理想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实践性和必然性。

共产主义理想和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同一思想体系的高低不同的两个层次,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共产主义理想是对最美好社会的想象;而共同理想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的想象。但共产主义理想和共同理想都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否定的基础上产生和不断完善的,都是对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社会的构想。因此,共同理想包含着共产主义理想因素。由于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是对资本主义制度更彻底的否定,由于共产主义理想是更有远见的构想,所以共同理想的确立要以共产主义理想为导向。由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途径和桥梁,由于共同理想更具有直接现实性,因此,共同理想是共产主义理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则首先必须为实现共同理想即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共产主义理想和共同理想都是共产党人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依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确立的,它们相互渗透、水乳交融地联系在一起。

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构想已经被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而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一种最崇高的精神因素,虽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还只能在共产党人和一切社会先进分子的意识中牢固地生根和保持完整的形态。

但是,决不能因此而削弱对共产主义理想境界的宣传和拓展。共产党人和一切社会先进分子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他们不是先成为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后树立共产主义理想,而正是由于他们首先树立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才具备条件加入共产党和成为社会先进分子。离开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共产主义思想宣传,就不会有具备共产党员条件的先进分子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尽管普通群众还不可能都能完全达到共产主义的理想境界的高度,但是,不可忽视共产主义精神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重大影响作用,共产主义精神仍然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根本最强大的精神力量。特别应当指出的是,离开了共产主义理想的指导,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不可能形成,更不可能得到发展。

近些年来,在宣传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同时,却不敢理直气壮地宣传共产主义理想,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贬低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种种奇谈怪论。由于抽掉了共同理想的筋骨,人们的共产主义精神不仅有所萎缩,而且也歪曲了共同理想的实质内容。在许多人心目中,共同理想仅剩下了“小康”,把共同理想仅仅理解为谋得更多的物质利益,什么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成了无足轻重的东西。由此导致集体主义观念的淡化,陷入个人主义的狭隘天地。

实践证明,虽然不能过高地估计人民群众的现实思想觉悟,更不能强制人们信仰共产主义,但是绝不能把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对于共产主义理想宣传的制约,必然淡化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就等于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退让,资产阶级思想和一切剥削阶级的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必然乘虚而入,泛滥成灾。共产主义理想的精神支柱倒塌而不能占统治地位之日,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发生资本主义复辟之时。中国共产党人和一切社会先进分子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必须扩大这种理想信念的宣传,使它成为开拓广大人民群众视野的指南。唯有这样,我们所从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能获得最终成功。(韩瑞清)7.现实终归是现实,理想不等于现实,理想与现实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是的,理想终归是理想,现实终归是现实,理想不等于现实。但是,人们的实践恰恰需要依据现实确定理想,并以之指导现实,完全等于现实的想象不叫理想,等于现实的想象不能指导现实。但理想与现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理想与现实既一致,但又有矛盾。

理想与现实具有一致性。首先,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来源于现实。现实是事物合乎规律变化发展的客观过程,理想则指人们对这种变化发展趋势和结果的设想、想象。人们关于社会发展状况的设想、想象以及由此所确立的奋斗目标,如果不符合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和历史必然;人们关于对自己未来发展状况的设想、想象以及由此所确立的努力方向,如果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个人的发展变化趋势,那么,这些设想、想象以及相应的奋斗目标,则不能成为科学的理想,至多只是一种主观愿望和幻想。很显然,理想不能脱离现实,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现实的某种反映,它以现实为根据,植根于现实之中。一个待业青年之所以有当工人或经营某种个体企业的理想,一个具有某种专长的职工或农民之所以有当企业家的理想,都是他们在一定的环境中,在自身的发展中所表现出的某种可能性的反映。我们党所确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实发展状况、内在潜力以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发展趋势等综合分析研究的结果。

正因为理想是从现实中产生的,是对现实发展趋势的展望,因此理想是现实的展开,它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逐步得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理想本身就是现实的,其胚胎就存在于现实之中。

有一些青年看到社会上那些有较大作为的人物,认为自己难以成为这样的人才,特别是把那些具备较高造诣的专家看得神秘莫测,认为自己望尘莫及、高不可攀。其实,那些有较高造诣的专家,也都是由学识不多的青年逐步发展而成的。只要树立了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通过主观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至于不看个人基础和社会条件的想入非非,则应另当别论。个人是这样,整个社会亦如此。在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中,造成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力连同它的代表者无产阶级,就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胚胎。它自身的发展就逐步形成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否定。特别是在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因素,如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平等互助的新型关系、共产主义劳动态度以及共产主义新人的不断涌现等等,就是共产主义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基础,这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初步展开。因此,人们常说,共产主义就在现实中,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

其次,理想对现实有指导作用。理想既来源于现实,反过来对现实必然有指导作用。理想不仅仅反映现实的既定状态,而且反映现实的未来,即反映现实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说理想高于现实。理想的这种属性和功能,突出表现了人们在实践中所形成的主观能动性。由于客观事物,特别是同类事物的发展,必然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共性,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特别是同类社会实践,也有共同的规律可循,所以人们能够预测现实的未来发展状况。但是,社会现实的展开和发展,是通过人们的实践实现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于有意识的人的自觉活动之中。理想的确立,标志着人们对社会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因此,人们可以根据这种认识确立奋斗目标,可以以这种认识为指导思想,规定实践的途径和方向。理想通过指导实践而指导现实的展开。一个人确立了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献身的理想,就要从四化大业的需要出发选择职业,确定成才方向,规定自己的行为活动方式,付诸创造性的工作和劳动。我们党由于坚定地确定了新时期的总任务、总目标,并且对自己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目标矢志不移,因此,认真研究制定了促进四化建设进程的改革开放政策,同时从总体战略布局上以及种种重大措施上,保证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利于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第三,理想与现实的内在一致性,还表现于理想与现实以实践为桥梁相互转化。人类的实践是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动力。社会的现实是以往实践的结果,而人们不满足于现状,才根据现实变化规律确立变革现实的理想,现实又成为新的实践的起点。因此现实是运动的,现实运动的过程,也就是实践发展的过程。在理想的指导下,经过人们的努力,理想终将实现;新的现实又使人们产生新的更高的理想,以这种理想为指导进一步实践,又会出现更新的现实,如此无限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所以说,理想为实践指明方向,实践是理想得以实现的途径和桥梁。

自从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在共产主义大目标指引下,首先确立了推翻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反动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近期理想。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实现了这一伟大奋斗目标。之后,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总目标,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科学地确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可以确信,我们的人民共和国,在现实—理想—现实的不断转化中,将以更加雄伟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

理想与现实之间不仅具有一致性,而且具有矛盾性。理想固然来源于现实,但不等同于现实。正因为理想所反映的不仅是现实的现状,而且也反映现实的未来,所以,理想与现实还是有差别有矛盾的。理想和现实的这种矛盾性,大体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首先,人们关于社会发展进步程度的理想境界与社会发展既定状况的矛盾。理想境界相对于现实来说是美好的,而现实相对于理想来说,又总是有缺陷或不完美的。这是历史的必然,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性所决定的。否则,理想也就成了毫无意义的东西。

我们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到那时,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以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消失;人们的思想觉悟极大提高等等。然而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还必须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非但不能消除,而且还必须提倡由于劳动量的差别所造成的生活上的一定程度的差别。在现阶段,除了社会的先进分子以外,也不可能使全民的思想觉悟达到共产主义思想的高度。不首先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也就不能实现。从我国现实状况来看,即使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相比,无论生产力水平、经济关系、政治关系,还是人们的思想道德面貌,都还有不小的差距,还有许多弊病需要逐步克服。

其次,人们的某些个人志趣和具体理想受到现实社会条件的种种限制。人们的某些志趣和具体理想,从人类终究要获得彻底解放的总的历史趋势或从较长的历史发展时期看,可能是合理的,但由于现实社会的物质条件、社会关系状况以及社会精神条件的限制,则可能不会实现。即使人们的某些志趣和具体理想完全符合现实社会的总体要求,也不是在任何具体环境下都具备得以实现的条件。

再次,为实现理想的种种努力可能受到现实社会中消极因素的妨碍,必须通过斗争才能得以克服。人们的社会理想,往往是关于革除社会弊端、克服种种消极因素、促进社会发展的设想和想象,因而为实现理想的努力过程,则是同这些弊端、消极因素斗争的过程。至于有关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理想,也会受到自身的以及社会的种种消极因素的妨碍。例如,长期以来所存在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弊端则是党和人民实现共同理想的严重障碍;要改革体制,就会受到“左”的或右的两种错误倾向的干扰;党内的以及社会的不正之风也严重地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还有极少数敌对分子千方百计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破坏和捣乱;许多青年立志成才,干一番事业,但是个性的正常发展有时也会受到官僚主义和嫉贤妒能者的压抑,这些都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的突出表现,所有这些矛盾,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发生转化。

理想与现实的一致性,规定了个人和社会终究要向前发展的美好前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规定了个人和社会发展不会一帆风顺。看到理想与现实的差异而沉沦丧志,或者看到理想与现实的不一致而缺乏经受困难和挫折考验的思想准备,都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在曲折中前进,这就是结论。(韩星)8.既然谁都难以摆脱现实社会条件的制约,那么,理想信念对于人生有什么作用?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往往会体会到,人有许多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不尽人意。有的人看到,由于环境的不同,与自己有同样个人条件或个人条件劣于自己的人,却有优于自己的人生命运。有的人看到社会种种消极因素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个人难有回天之力,甚至也不得不受到这些消极因素的侵害。面对如此等等的社会现实,一些人感叹人生,认为难以摆脱社会条件的制约,树立了美好的理想也往往付之东流。因此,对于理想信念的作用陷入困惑不解的状态。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呢?

首先,要全面分析社会条件对人的制约性。社会条件对人的制约包含多种含义,其中包括:人们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条件才能生存和发展,任何社会都要为人类提供一定的生存发展条件,只不过有优劣之别;既定的社会条件规定着人们的活动范围和活动形式,规定着人们的既定生活状况,人们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去做些什么或不做些什么;任何社会的总体状况对人的生存发展总是利弊兼有,不利的社会条件必然障碍人的生存发展,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人们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的斗争过程。因此,人们的理想不在于超脱既定的社会条件,而在于在既定的条件下,确实运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从而推动社会前进和发展。因此,人们虽然永远要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但是却又可以通过实践摆脱某种不利社会条件而创造出新的有利的社会条件来。

其次,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条件对人的制约性。诚然,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仍然无法摆脱社会条件的制约,但是,恰恰是社会主义社会,为人们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诸种优越条件。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赋予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教育制度促进了人们自身的健康发展。如果讲社会制约性的话,正是这种制约性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其他制度下的无法比拟的幸福。使人们感到不尽人意的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生产力水平低,尚不能满足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特别是党内及社会上还存在种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许多人在不同程度上还身受其害,它限制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正常发挥,侵吞人们的正常权益,使人们得不到正常发展。这是人们出现信念迷惘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我们必须透过社会的阴暗面看到,一方面,尽管社会主义社会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它的主导方面是光明的,它的最终胜利是由历史的规律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我党在总结以往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在带领人民群众为发展生产力,为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消除社会的阴暗面进行着英勇的奋斗。这恰恰是使人们不断摆脱种种不利条件制约的伟大实践和根本保证。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不是不需要理想,而是要更加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再次,在摆脱不利社会条件制约的斗争中总要伴随着个人付出乃至牺牲。摆脱不利社会条件的制约,这本身就是理想。在为这种理想而斗争的过程中,需要每个人都付出力量和代价,特别是需要社会先进分子做出更多的奉献。要发展生产力,就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就要耗费心血钻研科学技术;要改革经济政治体制,就要不惜牺牲任何个人利益作促进派;要搞好对外开放,不仅要研究世界经济政治及发展规律,而且要随时抵制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的侵蚀;要纠正不正之风,就要破除情面,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而谁斗争最坚决,谁就有可能遭受社会邪恶势力的严重打击,在一定时期内,受了打击还有可能不被人理解,在特定条件下,有可能终生被埋没。总之,为理想而斗争越坚决,付出的代价和牺牲也往往越大。但若因此而放弃为之奋斗的目标,随波逐流,则很可能误入歧途,甚至堕落到社会的阴暗面。社会的进步,既然需要社会进步势力同阴暗面斗争,就必然需要一些人做出自我牺牲。真正科学的理想的作用,恰恰在于鼓励人们在需要个人自我牺牲的时候,做出肯定的选择。

确定科学的理想,不在于无视社会条件的制约,而在于对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性的正确认识和对于明确的奋斗目标的认定。它可以大大强化人的动机和意志的心理活动,形成人们为既定目标而实践的坚定性。有了理想,方向目标明确,人们可以透过迷雾看到光明,透过困难看到胜利,透过个人利益的牺牲看到阶级利益、人民群众利益的获得,从而意志坚定、奋勇向前。人们越是勇于实践,就越是促进认识的发展,新的认识不断产生,从而理想、目标系统得到不断完善和更新,反过来又指导实践。理想是人生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

不同层次的理想发挥作用的领域和程度是不同的。对于人生的推动作用来说,低层次的理想是作用于人生某一方面的力量或短期起作用的力量,高层次的理想则是作用于人生各个方面或长期起作用的主动力。高低层次理想的有机结合,就形成推动人生发展的强大合力。

由此可见,理想正是在承认社会条件制约性的前提下所确立的,它是人的社会制约性的某种反映。理想是鼓舞人们巩固和发展优越的社会条件的指路灯塔,是激发人们同不利的社会条件进行斗争的武器。人们在社会条件制约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而是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不断地通过实践创造出新的社会条件。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理想显现出无穷无尽的魅力。(韩瑞清)9.普通群众靠劳动维持生活,为什么也需要确立远大的政治理想和信念?

诚然,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就总体说来,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人都要凭借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不仅普通的工人、农民、个体劳动者、知识分子如此,即使直接掌握国家、部门、企事业权力的党员干部或者各行各业的专家、知名人士也是如此。然而,劳动却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它同时在创造着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以至共产主义事业,是整个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这个事业客观要求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确立相应的理想和信念。整个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没有相应的远大政治理想,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社会,更实现不了共产主义。

应当说,共产党是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的,而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是应该具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没有这样一个有理想的政党,当然也就无所谓进行社会主义事业。但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又是从哪里产生的呢?他们的远大政治理想又是从何时确立的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