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硕士专业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5 12:36:10

点击下载

作者:张默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企业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硕士专业丛书)

企业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硕士专业丛书)试读:

前言

一般来说,社会服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某一特定人群(如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贫困者、失业者、吸毒者等)提供的社会服务。另一方面是在某一特定机构和场域开展的社会服务。如:在大中小学开展学校社会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开展医疗社会工作,调节医患关系,解决影响健康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在监狱和社区开展矫正社会工作,帮助犯罪人员回归主流社会;依托社区或非营利机构开展家庭社会工作,促进家庭和谐。当然,在特定机构和场域开展的社会服务也包括针对其中的特定人群开展的社会工作。

企业社会工作作为专业化、职业化的助人活动,是在特定机构和场域开展的社会服务,主要针对企业提供相关服务,以维护职工权益、协调劳资关系、缓解职业压力、促进员工职业生涯发展。

目前,中国大陆有关企业社会工作的论著已有几部,但还没有从社会服务的视角去阐释企业社会工作,论述如何开展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本书可被看作是对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理论与实务阐释的初次尝试。本书对企业社会工作相关的基本理论,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与趋势,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服务职能、服务模式等理论知识做了系统梳理,并对根据企业劳动关系双方的需求开展的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服务策略、服务的方法与技术、服务规则等实务知识进行了阐释。

本书有如下特点。

第一,选题视角、内容新。本书在对企业和员工进行整体分析的基础上,着重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展开论述:从横向看,内容涵盖国内和国际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从纵向看,内容涉及企业社会工作从产生至今的发展过程。在内容上,本书以服务为中心,不仅论述与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相关的理论,而且具体阐释如何开展服务。

企业社会工作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主要方向,本书凝结了各位作者多年的心血,书中的一些理论与实务是作者们亲自调研和实践的总结。《企业社会工作》也是张默主持的社科基金课题(项目批准号:08BSH025)“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研究——企业工会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书中运用了课题组成员最新的研究成果。

第二,强调实务性,突出服务型。在编写本书时,作者们将企业社会工作看作是为企业和员工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具体过程,即在介绍企业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相关理论的同时,力图通过对具体服务内容和方法的描述,清晰地阐释谁提供服务、为谁服务、服务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服务的具体内容及过程、如何协调关系和动员资源、如何评估服务成效,以全面反映目前企业社会工作的现状和实践经验。针对企业社会工作的具体领域,特别详细介绍了具体服务的依据、服务的规则和服务的内容、服务的途径与方法及服务的评估。

第三,案例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性,突出对鲜活经验的总结。本书不仅有理论阐述,而且增加了案例及案例分析的内容。这样的安排试图帮助读者结合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诊断和分析。

第四,立足工会、面向社会的倾向。党和政府通过立法赋予中国工会作为员工代表参与协调劳动关系、承担服务员工的角色,广泛开展企业社会工作。企业工会是企业社会工作的主渠道,这是企业社会工作的中国特色。1950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明确规定:“工会有保护工人、职员群众利益,监督行政方面或资方切实执行政府法令所规定之劳动保护、劳动保险、工资支付标准、工厂卫生与技术安全规则及其他有关之条例、指令等,并进行改善工人、职员群众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各种设施之责任。”参与本书写作的人员主要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的教师,这使本书具有对工会开展的企业社会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的特色。

本书共16章,由企业社会工作基本理论和服务领域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四章)主要包括企业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以及企业社会工作的内容、特点与功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企业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企业社会工作的实务过程和实际运作模式,其中重点介绍企业社会工作的理论。第二部分(第五章至第十六章)重点阐释当下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的十二项主要内容:员工福利服务、员工生涯辅导、员工情绪管理、员工素质提升、职业安全与健康、员工参与、员工闲暇生活与服务、劳动关系协调、企业文化与职工文化、企业困难职工帮扶服务、企业社会工作的农民工服务、企业社会责任。

本书编写的具体分工如下:张默提出全书写作框架,负责统筹编写及全书的统稿,并撰写前言、第一章“企业社会工作概述”、第五章“员工福利服务”;王晓慧参与全书的审阅和校对工作,并撰写第四章“企业社会工作模式”和第十一章“员工闲暇生活与服务”;吴建平参与全书的审阅工作,并撰写第三章“企业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第十六章“企业社会责任”;卢磊撰写第二章“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阳辉撰写第六章“员工生涯辅导”;原会建撰写第七章“员工情绪管理”;张丹丹撰写第八章“员工素质提升”;马洪光撰写第九章“职业安全与健康”;曹荣撰写第十章“员工参与”;王黎方撰写第十二章“劳动关系协调”;乔东撰写第十三章“企业文化与职工文化”;孟宪红撰写第十四章“企业困难职工帮扶服务”;叶鹏飞撰写第十五章“企业社会工作的农民工服务”。

本书的出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方面凝聚了每一章作者的辛勤劳动;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科研处的指导与协助。这里特别要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辑杨桂凤老师的指导与协助,感谢科研处彭恒军处长和张楠老师的关心与支持。张默2014年6月15日于颐安嘉园第一章企业社会工作概述

企业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服务的其中一类,与其他以社会系统分类的社会工作服务,如学校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等,或以社会群体分类的社会工作服务,如青少年社会工作、老人社会工作、残疾社会工作等一样,都是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在具体领域中的运用。也就是说,企业社会工作主要是把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工作方法应用到企业这一社会系统中,为员工、家庭、劳动组织、社区等对象提供社会服务,以增进企业员工福祉,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以及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及经济效益的提升。这一章主要围绕如下问题进行讨论:什么是企业社会工作?谁来提供企业社会工作服务以及为谁提供服务?企业社会工作的功能、特点和主要的服务内容是什么?第一节企业社会工作的界定一 企业概念界定

企业是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商品经济出现之后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之一,企业在社会工作服务提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既是回应社会问题、满足人们需求,以及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领域和服务平台,也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服务对象。企业社会工作的特性与企业的属性、特点、规模紧密相关,要想准确把握企业社会工作,必须从分析企业入手。(一)企业概念和基本特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指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营利为目的,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并具备一定法律资格的组织形式。

企业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具有明确的产权;②以营利为目的;③法律上和经济上独立自主的实体;④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市场为中心;⑤生产经营活动具有风险性;⑥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交易者之间处于平等地位。(二)企业的类型

企业类型的确定一般有两个标准,即学理标准和法定标准。学理标准是研究企业和企业法的学者们根据企业的客观情况以及企业的法定标准对企业类型所做的理论约束力和强制性,但对企业法的制定与实施有着指导和参考作用。法定标准是根据企业法规定所确认和划分的企业类型。它具有法律约束力和强制性,但因企业类型不同,法律在规定的具体内容与程序上也有很大区别。1.企业的学理分类(1)根据企业所属的经济部门,可划分为农业企业、工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金融企业;(2)根据企业使用的技术装备及生产力要素所占比重,可分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3)根据企业规模,可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4)根据企业内部结构,可分为单厂企业、多厂企业和联合企业;(5)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形式,可分为国有企业、公营企业、私营企业、合作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6)根据企业在法律上的主体资格,可分为法人企业和非法人企业;(7)根据投资人的出资方式和责任形式,可分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8)以投资者的不同,可分为内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9)按所有制结构,可分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和私营企业;(10)其他划分。2.企业的法定分类

企业的法定分类是国家通过立法对企业所进行的分类。国家通过立法对各类企业进行法律上的界定,使其类别规范化、标准化,并具有法律约束力。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设立人(包括企业的投资者)应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确定对企业种类的选择,同时还必须按照法律对不同类别企业的具体要求,如设立条件、设立程序、内部组织机构等来组建企业。(1)企业法定分类的基本做法

按照经济类型对企业进行分类是我国企业的法定分类。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我国目前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其他等经济类型,相应地,我国企业立法的模式也是按经济类型来安排,从而形成了按经济类型来确定企业法定种类的特殊情况。(2)企业法定分类的基本形态

企业法定分类的基本形态主要是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法律对划分依据做了基本概括,即企业的资本构成、责任形式和在法律上的地位。目前,我国已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二 企业社会工作概念界定(一)企业社会工作相关概念的起源

社会工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的初期,从英国巴涅特建在工人社区的汤恩比馆开始,富有社会理想和责任感的社会工作者,在这个领域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一些国家,如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波兰、秘鲁、巴西、智利、印度等,早已产生工业社会工作。在美国,系统、规范的工业社会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广泛运用于工商业和社区,特别是“二战”后美国工会开展的“美国总工会的社区服务部——社区服务方案、劳工联合服务处”“大型工会的服务方案——满足不同会员的需要”“人性化协约——经集体谈判达成人性团体协约”(苏景辉,1989:2)等。1978年6月美国社会工作界在纽约召开了“全国工业社会工作”讨论会,进一步强调社会工作介入职业制度的价值。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工业社会工作在欧美国家、我国港台等地得到迅速发展。其内容也不断丰富,包括职业福利、职业安全、职工权益保障、职业培训、就业和再就业指导、工作压力缓解、工作与家庭平衡计划等多项内容。

企业社会工作是个新兴的专业领域。与此相关的概念有工业社会工作、职业社会工作、工厂社会工作、职工社会工作、工业辅导、工厂辅导、劳工辅导、员工辅导、劳工咨询、员工咨询及员工协助方案(EAPs)等。在学术上,这些概念各具不同意义,服务范围和方法也有差异。从实务的角度看,它们其实是不同阶段所使用的不同称谓,由于早期是以加工制造业作为主体的工厂和工业社区里的劳工为服务对象,故一般多以工业社会工作称之。近些年来,由于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白领员工不断增加,社会服务范围也因此拓宽到服务业,企业社会工作开始在社会服务领域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国内(阮曾媛琪,1994;方隆彰,1995;顾东辉,2005)。(二)企业社会工作的定义

相较于其他领域的社会工作,以劳动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工业、企业、职业社会工作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随着人们对于工业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关注而逐渐发展。而且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人们关注的视角逐渐从工业社会工作转移到企业社会工作。1.美国的工业社会工作定义

在1978年美国工业社会工作研讨会上,专家们对工业社会工作下的定义是:工业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专门知识,满足工人的需求,以及服务整个工业设施的一种专业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人员从多元的环境系统中影响劳工个人,其所提供的服务包括咨询、团体服务、实质性服务、为员工辩护、社区与个人的联结服务,协助管理部门设备与培训人才,以及成为工业社群与工会的决策顾问(苏景辉,1989:2)。2.港台地区学者关于工业社会工作的定义

台湾地区学者林联章认为,工业社会工作是“以其专业知识与技术,发现工厂员工在生活、工作上的需求和困难,并运用厂方既有的资源和社会资源,来解决员工的各种适应问题,使他们能安于工作而无挂虑,以稳定其生活,平衡其身心发展,促进人力资源潜能的最大发挥”(林联章,1982)。

台湾地区学者林万亿认为,工业社会工作是将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运用到工业体系或工业机构(设施)中,通过社会工作人员与其他相关专家的协助,以增进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良好的工作适应关系,充实员工的职业生涯,营造合理且有效率的生产环境(徐震、林万亿,1999:479)。

台湾地区学者苏景辉认为,工业社会工作主要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知识与方法,以协助和服务工业界(企业界)的劳工(苏景辉,1989:1)。李宗派则认为,工业社会工作就是将解决人的问题的方法运用于工业界,专门协助企业解决劳资纠纷,维护职员劳工的心理健康以及提供家庭福利服务(李宗派,1983:17)。

从台湾地区学者的定义看,工业社会工作包括的内涵有:主体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客体是工业企业及工业机构的劳工;工作方式是专业技术和方法;目的是解决劳资纠纷,增进劳工福利。

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社区发展部1999年5月颁布的《工业社会工作资料及未来发展方向》咨询文件,把工业社会工作定义为社会工作的实务范畴。在其中,社会工作者关注劳动人士就业及工作生活相关的种种需要,策划并推行适合的介人与服务,促进他们的工作生活素质及职业福利的提升(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社区发展部,1999)。

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社区发展部对工业社会工作的定义做了展开性阐述:第一,工业社会工作的对象是“劳动人士”,指社会中正参与或准备参与就业的人士;第二,工业社会工作的目标指向是“就业及工作生活相关的需要”,即那些与就业及工作生活直接相关的需要,如就业机会、待遇、权益保障、职业培训、职业安全与健康以及心理及社会需要等;第三,工业社会工作的目标是提高劳工的“工作生活素质及职业福利”,包括就业机会及择业自由,薪酬及雇佣条件,物质待遇,人际社交环境,以及工作生活与整体生活的融合(integration of work life and total life),劳工的各种保障、津贴和服务,等等。3.内地学者关于企业社会工作的定义

周沛在《一项急需而有价值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论企业社会工作》一文中对企业社会工作的定义是:“企业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手法,以工业、农业、商业、建筑运输业以及其他行业的企业单位及其职工为对象,以预防和解决企业及其职工的问题为目标,以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和企业组织的科学管理为宗旨,以培养和发扬员工互助精神和自助能力为追求,调动和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员工福利,提升企业效率,促进员工和企业和谐发展的专业化介入手法与工作过程。”(周沛,2005)

高钟的《企业社会工作概论》指出,“企业社会工作,就是把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运用于企业界(第二、第三产业),充分发挥社工专业知识技能对企业生存发展的作用,以协助企业员工及管理者解决个人困难,改善劳工关系,发挥人力资源效能,并营造和谐且高效的企业文化氛围”。高钟在其编著的《企业社会工作概论》一书中指出,“企业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主要在企业内外从事员工的生产适应、环境协调、福利保障、职业生涯发展的管理工作,其目的是在员工职业与福利发展的基础上提升企业效率。它是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工作理念、方法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高钟,2007:4)。

关于工业社会工作概念,钱宁、张默主编的《工业社会工作》中将其总结为:“工业社会工作是为工业体系中的个人、家庭、工作组织、社区和各种社会群体提供工作/职业—家庭/社区有关的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的过程;它包括一套方法和技巧的运用,也包括政策和理念的实践;其目的是增进人们工作和生活福祉,促进工业社会关系的和谐。”(钱宁、张默,2009:8)在我国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工业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这两个概念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它们都与职业(劳动)场域相关,并且都以拿工资的劳动者为主要工作对象。其中,工业社会工作偏重工矿企业,其关注点相对集中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象也相对具体,特别是其中的蓝领工人及其所在单位的管理部门和社区;企业社会工作的关注点涵盖了三大产业中的所有企业,对象也不只是蓝领工人,还包括了白领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和普通的管理人员及其相关企业的管理部门及社区。(三)首届(深圳)全国企业社会工作建设研讨会定义

2011年10月21~22日召开了首届(深圳)全国企业社会工作建设研讨会,经过讨论基本达成共识:“企业社会工作,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与方法,在企业内外开展与员工的生产适应、环境协调、福利保障、职业生涯发展以及劳动关系协调等有关的服务工作与管理工作,其目的在于通过促进员工发展和福利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保障员工利益、提升企业效率、促进企业和员工共同[1]发展。”

本书作者同意研讨会所达成的共识定义。该定义指出了企业社会工作的提供者是“专业社会工作者”;核心工作对象是“企业员工”;工作的场域是“企业内外”;工作内容是“与员工的生产适应、环境协调、福利保障、职业生涯发展以及劳动关系协调等有关的服务工作与管理工作”;工作目标是“通过促进员工发展和福利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保障员工利益、提升企业效率、促进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三 企业社会工作的核心服务对象

企业中的劳动者(职工、员工)是企业生产力的最活跃要素,是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的核心对象和主要受益者。(一)对职工与员工的界定

职工,是指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既含全职、兼职和临时职工,也包括虽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但由企业正式任命的人员,如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等。在企业的计划和控制下,虽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或未正式任命,但为其提供与职工类似服务的人员,也被纳入职工范畴,如劳务用工合同人员。(1)从类别上说,职工既包括与用人单位签订了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或是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的劳动者,也包括与用人单位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形式的临时工、学徒工等。试用期内的劳动者,也属于职工的范围。(2)从范围上说,职工包括我国境内的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三资企业等企业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

在中文中,职工的包容性极强。计划经济时代,它是在城镇国有或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中工作的人员统称(农民、军人、城市无业人员或自谋职业者则不在其列)。在企业内部诸如职工代表大会、职工持股等场合,“职工”一词则包括了在企业中拥有固定职位(而非临时)的每个人。

原劳动部于1993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若干问题解释》对职工的具体含义做了说明,即“职工”是指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包括企业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以及外籍员工。“员工”的法律解释与“职工”相同。这就是说,无论是正式工还是临时工,他们都是“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因此,他们都是“职工”,当然也都是“员工”。(二)对职工和员工概念的选择1.职工和员工的差别

职工,指职员(机关、企业、学校、团体里担任行政或业务工作的人员)和工人的统称。员工,指职员(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和工人。显然,职员、员工存在交叉关系,员工包含于职工。确切地说,称企业职工为“员工”更为恰当。2.将企业职工称为“员工”更为恰当的原因

首先,应打破过去传统的企业职工称谓,有别于国家公务员和社会团体、事业组织的国家工作人员,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抛弃“国家干部”这一笼统概念,从而从职工类别上解决政企分开问题。

其次,将企业职工称为“员工”,有利于彻底打破企业中“干部”与“职工”的身份界限,从而巩固和完善企业的全员劳动合同制度。过去,企业中有国家干部、正式工、临时工、农民工等。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后,虽然所有从业人员被称为合同制工人,但传统的划分观念依然存在。将企业职工确切定义为“员工”,传统的临时工、农民工、打工者等概念将会逐步消失,企业员工的平等地位才得以体现,这也有利于企业所有从业人员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最后,将企业职工称为“员工”,有利于彻底打破传统的职工界限。如今,还有少数人认为自己是过去意义上的正式工、国家干部,这种传统的“职工”意识也因此引起了一些无端的矛盾与纠纷。通过对企业员工的确切定义,可给这些不求进取的人敲敲警钟,增强其竞争意识和紧迫感,使之自醒、自警、自律,自觉接受全员劳动合同制度的管理。四 企业社会工作的不同取向(一)服务对象价值判断上的问题视角与优势视角

从企业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过程来看,同其他领域的社会工作一样,一直存在着两种传统价值取向:以功能论、行为主义理论为代表的实证主义传统和以韦伯的理解社会学为代表的人文主义传统。基于这两种不同的理论取向,社会工作者往往在实务上也采取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即以问题为核心的取向和以案主为核心的取向。前者强调将关注点聚焦在案主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上,基于对案主所遭遇到的问题的分析,首先对问题进行界定,然后再根据问题属性制订一系列的帮助和改变案主的计划;而后者强调将关注点聚焦在案主身上,尽可能地发挥案主自身的能力和优势,从而实现案主的自助和发展。问题视角是以“什么是真实的情况”为思考问题的切入点,因而在实务操作中往往以案主所遇到的问题为关切点;而优势视角则是以“怎样的方式去构筑现实的意义”为思考的切入点,在实务操作中更多地强调利用案主的优势和潜在能力,协助案主通过自己的努力、以一种主动的而非被动的姿态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二)与雇主关系上的对抗斗争取向与合作共赢取向

根据社会工作的实践,与企业相关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在理念上存在两种极端观点(周永新,1997:306):一种看法多是受结构论影响,认为劳工问题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故此,解决的方法必须从宏观层次出发,直接针对社会和雇主不平等对待职工的现象,而绝不能与雇主协商解决。这些社工反对与雇主合作,不赞成“工厂社会工作”和“雇员辅助服务”等与雇主合作的模式,主张采用与雇主抗衡的相对独立的企业外的“社区发展”,或者“劳动组织”模式,提高职工对本身权益的醒觉,动员职工为自己及其所属群体争取合法权利和地位。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社工可以和雇主合作。持这种观点的社工,一般重视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社工的最终目标乃是协调个人与环境之间产生的问题及矛盾。故此,他们会主动协调劳资关系,以实现雇主与职工间的和谐与平衡,而较少使用冲突和对抗的方式。较少采用冲突和对抗的方式,主要采取雇主与职工之间的和谐及平衡。他们认为,雇主和雇员是在同一“工作社区”内的不同系统,二者是相互依靠和相互影响的。因此,社工的介入对象应该不只是职工,也应包括“工作社区”内的其他系统。只有与雇主合作才能把社会工作的直接服务带到“工作社区”里的职工中去,使职工能够得到社会工作服务。社工只有和雇主合作提供社会服务才能让社工对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有较深入的了解,在“工作社区”介入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提供较全面的有效的服务。(三)服务提供者的人力资源取向和工会取向

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需要拥有一支高满意度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而员工对企业是否忠诚取决于企业有无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服务产品,这就要求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更新。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使用企业社会工作的方法,为员工提供了必备的人力资源产品和服务,力求发挥员工的最大效用,使其安心在企业工作。如国际500强企业引进了“员工协助计划”,境外的一些大中型企业甚至用人力资源部门提供的社会工作服务抵制工会的发展。

以争取员工权益和员工整体地位为己任的工会,近些年来采取与雇主合作的视角,而且,社工只有和雇主合作,才能深入了解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并为他们提供较全面的社会工作服务。并通过开展多项员工服务方案提升员工素质,稳定员工队伍。但由于受传统所限,工会较重视宏观政策和制度改善,而较少关注员工个人发展及员工间的关系协调。

人力资源与工会开展企业社会工作的立场不同,其中人力资源部门多是从雇主管理企业的立场出发,故其提供的企业社会工作往往着眼于企业的效益。(四)服务模式上的“个人发展取向模式”和“社群权益取向”

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模式及介入方式,需要充分考虑所处地区的实际情况。通常来说,主要表现为“个人发展取向模式”和“社群权益取向”两种服务模式。其中,“个人发展取向模式”是与工作生活相关的心理—社会服务模式,如劳动者支持小组、压力舒缓课程、人际关系训练、职业培训或再培训、与就业相关的服务等。而“社群权益取向”服务模式则是从宏观上针对社会政策环境等方面的企业社会工作,其内容主要为劳动法律方面的咨询与宣传教育、劳资纠纷以及工潮过程中的介入、劳工权益政策方面的倡导与帮助等。这两种模式只是服务的重点有所不同,二者是可以相辅相成的。第二节企业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构成一 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

企业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根据服务对象所处环境,面对的问题和需要,以及所能运用的资源情况,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和采取不同的介入策略。故讨论企业社会工作首先要明确企业社会工作面对的不同服务对象系统。

企业社会工作在不同层面介入时,将面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具体可划分为以下五个层面。1.以企业内的员工个体及员工家属为工作对象

与其他领域的社会工作服务对象不同,企业社会工作的对象不是环境各不相同的单一个体,而是环境相同、面临问题相似的一个群体——企业员工。员工个体的问题往往源自个人的心理障碍、环境不适应、能力和技巧或资源不足等,而通过个案辅导或引入相关资源,这些问题就得以解决。这些服务或是企业内提供,或是企业向外购买服务或转介。例如对个别职工因工作压力太大而出现心理问题的辅导,或是对某一职工因在工作中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的法律援助等。

此外,企业员工的情绪和工作态度不仅受企业本身的影响,也受其家庭生活及家庭关系的直接影响,为此,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也必须扩展到员工的家属。2.以企业内的员工群体为工作对象

企业内针对较多员工出现相似问题或需要而设计服务。如针对同一劳动过程的员工,在同一劳动自然环境和制度环境中出现的情绪问题,又如企业针对女工或新入职的外来工等设计的专项服务。这些群体处境不一定是因为企业的运作或政策出现问题,而可能是由一些特定处境所滋生的,或有可能是企业员工面临着同样的个人问题,如婚恋问题、人际沟通障碍问题、文化技术素质与企业发展不适应问题等。对此,社工可使用社区工作法为他们提供服务,如协助他们建立朋辈互助网络的形式,或是举办培训班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和技能,或是通过举行比赛等大型活动或实施主题项目计划等工作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3.以企业整体或企业内的管理部门为对象

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管理价值观和管理水平对职工的影响很大,如何协调好管理部门与企业运行以及和企业职工之间的关系,是企业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企业高层的决策、中层的管理以及基层的实施过程与职工之间的关系,都需要社会工作者的积极介入,以求得企业和职工之间良好的互动,达到既提高管理效率,又提升职工福利的目的。针对企业雇主和管理层的社会工作服务有助于改善企业雇主和管理层对员工的管理理念和技巧,创造有利于员工工作和生活的体面的、人性化的工作环境氛围,建设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员工福祉和企业效益的提升避免出现员工权益受损和激烈劳资冲突等问题。如针对某部门经常有员工因工作压力过大而请假和离职的现象,或是企业管理者与职工间冲突的经常性发生,以及某部门不断有工伤事故出现等情况开展服务,以满足职工需求。

员工的问题,特别是群体性问题往往是由于企业本身的管理制度、劳动环境、企业文化、企业运作方式而引发的,故应寻找企业制度、管理和运作方式方面的问题。企业社工需要透过制度、管理和行政方面工作方法的改善,促使企业重视人性化管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重视职工参与,推动企业改善企业制度,改善工作环境、生涯发展条件和职业福利,并建立各种沟通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4.以行业或社区为对象

同一行业或同一社区内的企业或员工普遍存在一些共通的问题或需要。社会工作服务将针对他们所面临的这些相似问题,寻求解决方法。例如,社工在发现楼宇的中小企业(竖起来的社区)或工业开发区的中小企业员工普遍感觉交友困难之后,设立了活动中心或员工俱乐部,并组织了相应的群体联谊活动;又如某地区餐饮业工人流失率很高,而且经常发生劳资冲突,对此社工介入其中协调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和员工间的沟通和协商。

目前,已有一些专门服务劳工的NGO尝试为工人提供一些活动空间,如图书借阅、打乒乓球,或是组织一些培训班、兴趣班或小组逢年过节也会举行一些小型的晚会。

面对行业的整体情况,社工也会以一些行业协会或商会作为介入层面,以寻求改善行业中与员工相关的政策、制度、行政运作、行业文化、企业行为和群体社会行为等。5.以整体社会为对象

如发现整体社会在政策、法规、社会制度、社会文化和社会行为方面需加以改善,将可减轻或预防某些对劳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或问题,又或者社会的某些改变可以满足一些人的需求。对此,社工将首先对因各种与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社会制度、社会文化和社会行为等原因所产生的相似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寻求解决方法。通常而言,是运用宏观或间接的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如调查研究与企业员工相关的社会问题,倡导制定新的与企业员工相关的社会政策,倡导推行新的与员工相关的社会服务计划或项目等。二 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的提供者(一)企业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由英文Social Work翻译过来,它指的是非营利的、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专业化、职业化活动。在国际社会,这类活动还被称为社会服务或社会福利服务。由于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社会结构不同,具体问题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因此人们对社会工作内涵的表述也不一。国际社会工作者联会(IFSW)曾于20世纪90年代进行全球调查,发现各国对社会工作的定义大同小异。言而总之,社会工作即是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人或群体走出困境的职业性活动。

企业社会工作者,是指利用工会资源把社工专业服务延伸到企业领域,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服务企业员工和管理者、劳动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倡导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与企业有关的社会公共政策,以员工身心健康、职业发展与规划、职业福利、员工参与、员工数值提升及员工权益保障等为服务的主要内容,以推动社会、企业与员工的共赢发展为目标的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的提供者。(二)企业社会工作者的类型

提供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的主体是多元的,根据社会工作者的隶属关系和工作平台,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企业内的企业社会工作者、政府部门的企业社会工作者、工会等人民团体中的企业社会工作者以及社区服务中心(社会工作站)中的企业社会工作者。1.企业内的企业社会工作者

企业内的企业社会工作者主要有三类不同的组织载体,或是在独立设置的社会工作部门,或是在工会内的社会工作部,或是在人力资源部门。

企业内的企业社会工作者无论设在哪个组织中,只要是在企业内都会隶属于企业,是企业的员工,由企业为其支付工资和提供各种福利待遇,同时他们也要接受企业管理者的领导。企业内的社会工作者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内部性的特点,对企业生态有清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容易得到企业内部各方面的支持,因此无论从及时全面地掌握案主的情况、有效解决案主问题的角度,还是从切实落实企业社会责任、建立企业良好的外部环境的角度来看,企业内的社会工作者都具备了一些明显优势。但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这一“内部性”的特点在有些情况下也会成为企业社会工作者开展工作的绊脚石。比如,当企业管理层出于维护企业利益的目的,要求社会工作者做出有违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决定时,会常常使社会工作者感到困扰,工作的开展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在企业内部,专门从事规划企业员工福利与保障的部门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该部门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多是从企业雇主的视角出发,以“管理主义”为工作理念,以提升工作绩效为着眼点,缺乏服务的理念和思维,忽视对影响员工个人工作绩效的个人心理、家庭、社区或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关注,这必然影响员工生活质量与工作福利的全面提升。社会工作者介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一方面可引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管理方式,适应企业改革和员工队伍变化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具体的管理内容、方式等,以便其适应企业改革和员工队伍的变化。2.政府部门的企业社会工作者

随着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以及政府部门对社会工作认识的深化,社会工作者正逐步走进政府机构与企业员工利益相关的业务部门。例如,民政部社工司有社会工作背景的干部、深圳社保局劳动监察大队专门设置了企业社工岗位。政府部门中的企业社会工作者在倡导、监督企业落实社会责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效。随着我国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社会工作者进入政府中劳动保障、职业教育、医疗卫生、职业安全、文化娱乐等相关的业务部门,运用其专业和职业优势,倡导和推动企业社会工作,提高员工福利待遇,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建设和谐劳动关系,实现企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3.工会等人民团体的企业社会工作者

工会、青年团、残联等人民团体,尤其是以维护员工权益为主要职责的工会在为企业员工提供服务方面起着特殊作用。

从这些团体的企业社会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它们主要是以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为服务宗旨,侧重劳动用工、工资福利、劳动保护以及帮困救助等员工整体利益,而相对缺乏对员工个人发展的延伸服务和全面服务,员工在工作适应、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和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微观需求很难得到关注。而且这些团体的工作方式长期以来带有行政性、非专业化特征,可以说是一种与专业企业社会工作性质截然不同的工作实践。随着企业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化,这些组织在解决员工问题、缓解劳资矛盾上已难以满足现实需要。以工会为例,工会是企业中以维护员工利益为宗旨的正式组织,主要通过与企业开展对话、谈判等方式帮助职工解决诸如增加工资、减少工时、改善工作环境等问题,以达到维护员工整体利益的目的。但针对当前社会形势下企业员工出现的新问题,如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心理问题、希望得到人性化的对待等,这些团体则缺乏专业训练的人员和专业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难以满足员工需求。4.社区服务中心(社会工作站)的企业社会工作者

社区服务中心作为我国广泛联系各类社区服务企业、服务人员的社区服务网络,是承载政府、企业购买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以及企业为职工及其家属提供的转介服务的重要载体,特别是社区中心或工作站中的企业社会工作部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也提供着专门的、多元化的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服务经费多来自社会政府、企业、基金会等组织的资助。(三)企业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角色

企业社会工作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具有重要影响,也可以说,企业社会工作者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落实者和承担者。企业社会工作者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有支持帮助者、沟通协调者、倡导推动者。1.支持帮助者

企业社会工作者对企业员工的帮助和支持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企业社工为企业员工提供心理辅导与情绪管理等咨询服务,以缓解其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企业职工面对着工作及其他方面的压力,心理上的不适必然会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比如焦虑、郁闷、烦躁、不安、易怒,甚至有厌世轻生或暴力对抗等极端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一般企业的生产经营性活动对诸如此类的心理不适表现并不会给予关注和重视,因此,这种心理不适不仅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缓解和解决,反而变得越来越严重。心理问题的存在和严重化趋势,必然影响到职工的身心健康,这不仅关涉职工本人的工作与生活,还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甚至企业的形象。

第二,企业社工协助员工争取平等的就业机会、培训机会、升迁机会。企业要为员工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在人员选择上要反对各种各样的歧视。在教育与培训机会方面,企业要为员工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其在为企业工作的同时有机会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以促进自我发展和完善。在升迁机会方面,企业社工要与员工一起争取不同性别、年龄、民族、肤色和信仰的员工在企业中都有平等的职业升迁机会,不得人为限制。

第三,企业社工督促企业经营管理者为员工提供参与企业管理与决策以及自我管理企业的机会。员工在企业中虽然作为劳动者、被管理者,但是同样有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以及对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企业的未来发展和与职工福利等权益相关的重大问题有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权利。企业尊重员工民主管理企业的权利,重视员工的意见和要求,有助于调动员工的劳动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从而有益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第四,企业社工督促企业经营管理者为员工提供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员工为企业工作是为了获得报酬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但企业不应因此而忽视员工的生命和健康。很多工作会对员工的身体健康产生伤害,如化工、采矿和深海作业。对于工作本身固有的伤害,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劳动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另外,工作环境的安排也必须符合健康标准,如工人不得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下长期作业,工作间要通风透气等。2.沟通协调者

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有很多利益相关者,他们之间会存在矛盾和冲突。作为企业社会工作者,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沟通协调多方面的利益相关者,以确保企业的和谐发展。具体内容包括如下方面。

第一,对员工利益的维护与协调。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多个利益相关者共存及某些企业对利润的过度追求,使员工(包括农民工)利益屡遭损害,企业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甚至国际相关法规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维护利益受损员工的权益,成为企业社会工作者的一项重任。但是,如果把企业社会工作等同于维护员工利益,向企业主“索债”,那实在是一种误解。比如,美国的福利秘书其实是应资方邀请来主动为劳方服务的,第一个福利秘书Aggie Dunn女士的工作也得到了劳资双方的肯定,被称为唐妈妈(Mother Dunn)。据此,企业社会工作也应该受到企业主的接纳,并服务于和谐企业的建设。

第二,对股东、商业伙伴、消费者、政府部门的利益协调。股东作为企业的投资方,商业伙伴作为企业的合作方,消费者作为企业的购买方,政府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支持者,都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他们与企业既是利益的共同体,但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又有各自不同的利益重心。当彼此都站在各自的角度维护自身利益时,矛盾和冲突就难免发生。企业社会工作者除了关注员工利益之外,对股东、商业伙伴和消费者等相关利益者群体的关注,也是其沟通协调功能的一个必要延续。3.倡导推动者

企业在社会中生存,其社会责任涉及社区、环境以及政府。为了促成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企业社会工作者在其中扮演着倡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可以说是企业和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第一,企业与社区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关系,二者相互影响、不可分离。一方面,社区内的人员素质、文化传统对企业的员工素质和价值观有一定影响,良好的社区环境和高素质的人群是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企业积极主动参与社区的建设,利用自身的产品优势和技术优势扶持社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吸收社区人员就业,救助无家可归人员,帮助失学儿童,这些活动不仅能为社区建设做出贡献,而且会变成企业的无形资产,对其经营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就需要企业社会工作者关注企业与社区的关系,积极倡导并推动企业对社区建设做出贡献。

第二,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同鱼水,谁也离不开谁。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同时也严重破坏了环境。环境污染、土壤沙化、稀有物种减少等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关心和重视,环境保护成为人类面临的迫切而严峻的问题。企业在环境污染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因而在消除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中理应肩负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社会工作者,包括社会上一些NGO组织,已经高度关注了这一问题,并试图通过倡导来积极推动企业保护自然环境。三 企业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及特点

企业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属于社会工作专业关系。所谓专业关系是指社会工作者以一个专业人员的身份与各种他(她)努力使之发生变化的系统之间所建立的关系,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之间的一种专业协助关系。具体特点如下所述。1.助人关系的不平等性

在企业社会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与员工之间的专业关系以员工的生活需求和工作诉求为基础,围绕着员工如何适应工作环境并在其生涯活动中实现工作目标、取得人生成就与生活福祉这样一个中心。在这种专业关系中,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是一种非平等的互动关系,即工作者与受助者的互动存在明显的不对等性。作为超越于企业劳动关系的第三方,社会工作者所具有的某种专业权威,往往会使服务对象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某种依从或受支配的地位。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对助人过程中对这种专业不平等保持警惕,避免形成对受助者的专业操控。2.助人关系的两重性

一般说来,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之间的专业关系兼具工具性和情感性。如何平衡这两重属性,防止因过于理性而导致助人过程中的冷漠,或是因过度的情感投入而陷入情绪化状态,这是一个技巧问题,更是一个职业伦理问题。在企业中,员工与管理层的关系通常是不平等的,这主要是由企业的结构和内部分工体系造成的。这种不平等往往使员工处于被动地位,并容易遭受伤害。因而,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争取他们的合理待遇是社会工作者的责任。但在实际工作中,问题并不只是涉及公平,可能牵涉员工关系、工作的适应能力、对管理制度的理解,以及个性和人格方面,也可能是不同利益的冲突、不合理的制度,甚至剥削和压迫等。

面对复杂的企业组织内部关系,社会工作者在确立与服务对象的专业关系时,既要有必要的情感投入,与受助者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表达对其诉求的关切和关注,形成同理心,以便于建立彼此间的信任和理解,同时也要注意到理解的客观性,理性地对待受助者的诉求,帮助他们树立理性解决问题的态度。而对社会工作者自身而言,平衡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的诉求,寻求双赢的效果,既是企业社会工作应遵循的原则,也是实现公平正义专业理念的可行路径。要达到这样的理想目标,必须对专业关系中工具性与情感性因素加以调适与平衡,以便于与受助者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良好的专业关系对于社会工作而言极为重要,它可以深化、增强工作的效果,增强社会工作者的影响力,使工作者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更容易为受助者所采纳,社会工作也更易于见效。此外,对受助者而言,良好的专业关系可为他们提供安全、有利的环境,使其能够有机会更好地审视自己,分析问题的原因,学习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一定意义上,良好的专业关系本身对受助者的情绪和心理具有治疗作用(王思斌,2004:159)。第三节企业社会工作的内容、特点与功能一 企业社会工作的内容

受特定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和服务项目不尽相同。基于发达国家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的经验和目前我国的发展现状,企业社会工作可以从如下十二个方面展开服务(因下列内容在本书中有独立成章论述,此处不再展开)。(1)员工福利服务;(2)员工生涯辅导;(3)员工情绪管理;(4)员工素质提升;(5)职业安全与健康;(6)员工参与管理;(7)员工休闲生活与服务;(8)劳动关系协调;(9)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10)企业困难职工帮扶服务;(11)企业的农民工服务;(12)企业社会责任。二 企业社会工作的特点

由于企业所具有的独特经济属性,企业社会工作也因此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争取企业内的员工职员福利是企业社会工作的核心内容。为更多地吸引人才,企业均有为员工提供现金或实物的福利项目和福利服务,但与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相比,差别在于现阶段企业自身提供的福利并未能较好地满足员工的需求,这也凸显了企业社工介入的必要性。

第二,监督企业落实涉及员工福利的国家法律和政策法规是企业社会工作的主要手段。企业内社会工作的筹资具有明确的规范。对于企业社会工作项目的资金来源,有具体、明确的国家法律和政府部门的政策文件规定,如关于各项社会保险和补充的保险、各项员工现金、实物福利项目与服务、培训与教育经费、工会活动经费、劳动保护与职业安全卫生经费等。

第三,因地制宜开展设计企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是企业社会工作的主要策略。不同类型企业的社会工作具有不同的特点。企业在规模、所处社会环境、自身企业文化及发展战略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其在提供和承载的社会工作服务会有很大差异性。

第四,实现公共性、公益性与多方共赢的统一是企业社会工作的重要目标(民政部社会工作司,2013:14)。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员工,服务内容主要是帮助企业员工解决困难问题、促进自我发展和提升,也兼顾服务企业和满足企业发展的合理需求,因此,公共性和公益性应该是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的主导属性,否则很可能沦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手段和方法,服务于企业的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导致其与企业员工的合理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出现背离或偏差,违背社会工作的宗旨、理念和价值观。为此,企业社会工作服务应主要由专业社工提供。

在坚持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为企业员工,并确保服务公共性、公益性的同时,应努力实现政府、企业员工和企业等多主体共赢。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企业和企业员工在整体利益上是一致的,而且具体利益上也存在很大的交叉区域,如企业的发展、员工的成长、社会的安定等。对社会工作本身来说,只有获得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普遍认同,才能得到有效的拓展和提升。三 企业社会工作的功能

企业社会工作的功能是社会工作的一般功能在企业这一具体领域的展开,即将社会工作理念、知识和方法、技术运用到企业后,在为企业及其员工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所显现的功能和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提供物质帮助,协助困难员工摆脱困境

扶弱、济贫、帮困是现代社会工作的重要职责,也是企业社会工作的重要功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原有的宏观利益格局重新整合,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企业中也因此出现了贫困问题。企业贫困人员主要包括失业、下岗工人,以及因各种疾病、伤残意外灾难事故或个人生存、劳动和发展等方面的能力障碍导致的贫困人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不和谐因素。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力量已显得不足,因此需要广泛动员社区组织、非营利机构、志愿者组织等多个层面的力量共同参与。(二)为企业员工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

企业员工的工作压力和紧张度比较高,加之企业在资源与权限以及利益分布中存在事实上的不对称,职工处在明显的不利地位,为此,他们必然会面临一些问题,如工作环境和条件恶劣、劳资冲突、工资待遇偏低以及其导致的与生理不适心理等。疲劳、头疼、胸闷、焦虑、紧张、情绪低落、注意力下降、记忆力下降、爱发脾气、对子女漠不关心等都是员工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弱势的地位与处境使得他们很难单独通过自己的力量或者企业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而企业社会工作的介入则能够帮助他们提升这方面的能力。(三)协调内外关系,增强企业组织的凝聚力

企业社会工作的一个突出功能就是促进企业良好的内部沟通,加强对外传播,塑造企业形象,推动实现从业人员的全面发展。从企业外部关系的角度看,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就业机会,资助公益事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妥善处理好与股东、媒体、社区、政府、交易伙伴、消费者等特定对象的社会关系。从现实情况看,许多企业未能够有效履行社会责任,主要表现为经常裁减工人,随意排放污染物质,作虚假的广告宣传,不尽社区义务,违章经营作业,搞不正当竞争,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等。作为解决企业内外各种问题的专业活动,企业社会工作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企业组织的外部关系失衡问题,而且可以促进内部关系的协调,增强组织凝聚力。它能够有效通畅职工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并营造出群体内的民主气氛,使员工产生集体感、归宿感、荣誉感和价值感,从而愿意为企业发展承担责任和义务。(四)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

维护企业员工合法权益是一个社会公平程度的表现,也是企业社会工作的重要职责。当前,员工权益受侵害的事实大量存在,劳资纠纷事件也日益增多。在这一社会背景下,社会工作者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相关的法律文献,在民政部门、劳动部门、社会保障部门、企业党团、工会组织、社区机构及社会服务机构广泛开展面向企业职工的维权服务,并通过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社会政策等方法来提升实际工作的效果。(五)预防问题产生,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企业社会工作能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组织内外产生的各种问题,及早预测、发现、控制和消除那些可能妨碍社会稳定的因素,以保障社会的持久和谐。在企业结构要素变动活跃、动荡不定的条件下,形形色色的问题不断涌现,为保障企业的良性运行发展必须建立预防、抑制、化解矛盾的专业工作机制。

社会工作的预防功能通常在两个领域中付诸实施:一是预防可能在个人之间、个人与团体之间以及群体之间出现的问题;二是预防组织中可能出现的病态现象。企业社会工作还可以通过制度建设来发挥作用,即提出社会政策的修订建议,促进合理社会政策的出台,在制度层面弥补政策缺陷,有效预防企业问题的产生。(六)促进能力发展,实现社会工作的持续创新

人们要想从事或完成某种活动,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际或潜在能力,因而能力的缺乏会使个人陷入生活与工作的困境之中,使企业发展与创新失去相应的主体条件。帮助服务对象实现自身发展,并不断促进企业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企业社会工作的重要功能。企业社会工作作为当代社会中重要的专业性活动,应充分发掘社会资源,积极发挥个人和制度潜能,以确保社会的稳定、社会的发展。

[1] 《首届(深圳)全国企业社会工作建设研讨会论文集》,深圳,2011。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