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自控力:打败拖延的有效方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5 19:46:21

点击下载

作者:倪彩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超级自控力:打败拖延的有效方法

超级自控力:打败拖延的有效方法试读:

内容提要

真正的自由源于自律,失控的人生只会一片狼藉。道理每个人都懂,但人有及时行乐、趋乐避苦的强大惰性,如果没有足够的自控力和意志力,就会在许多问题上懒惰懈怠、拖延逃避。这本书从拖延的症状入手,如剥洋葱般解析了导致拖延的各种原因以及应对的策略,让读者掌握自律自控的有效方法,战胜拖延的恶习。序言征服了自己,就征服了世界

人,为什么一定要学会自控?

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句名言,用在这里作为答案再合适不过,他说:“一个人想要征服全世界,首先要征服他自己。”

所谓自控,就是自我控制,成为自我的主宰。当我们具备了自控力的时候,就能够正确及时地做那些该做的事,表现出该有的状态。否则,其他的力量——可能是坏习惯,或是他人,抑或是周围的环境,都会趁虚而入,直接对我们进行控制。

自控力的缺失,让很多人错失了改善和发展自我的机会。

拖延,就是自控力缺失的一种坏习惯。相关资料显示,在大学生中,大约有70%的人有拖延习惯,只是程度不同;成人中有25%的人存在慢性拖延问题,另外,有95%的人希望能改掉他们的拖延恶习。

美国作家唐·马奎斯说过:“拖延是止步于昨日的艺术。”

想想看,我们的一生,短短几十载,生命非常有限。若总是控制不住自己,让工作和生活被那些琐碎的、毫无意义的事情所占据,那我们还有多少精力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情?

内心的不确定、完美主义的心结、害怕承担结果的懦弱,都是人性中不可避免的弱点,也会让我们习惯性地用拖延来逃避事实。而在内心里,没有谁甘心让自己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一生,我们都渴望超越自己、改变令自己不满的现状。

什么样的人才是成功者?不是看他获得了多少财富,而是看他是否知道如何用自控力去获得“反惯性”的能力。拖延是生命的窃贼,它会在不知不觉中盗走热情、偷走机会、碾碎梦想、扼杀爱情。原本可以绚烂一世的人生,会在拖延中变成一具丑陋的空壳。

拖延症很可怕,可怕在它无声无息地偷走生命;但拖延症并非无药可救,我们可以借助自身的力量去与它抗衡。只要你愿意付出行动,愿意从细枝末节做起,那么在战胜拖延这条路上,你就不会输!

每一场拖延的斗争,都是与另一个自己和解的过程。最后,希望每位读者都可以找回自控力,告别拖延症,开创美好的人生!CHAPTER1当心!拖延正在毁掉你

生活中90%的时间只是在混日子。大多数人的生活层次只停留在为吃饭而吃,为搭公车而搭,为工作而工作,为回家而回家。他们从一个地方逛到另一个地方,使本来应该尽快做的事情一拖再拖。——伍迪·艾伦对号入座:你有拖延症吗“拖延”的英文是procrastination,它源于拉丁语,由字根“向前”和“为明天”组合而成。从表面上看,拖延都是把今天该做的事延迟到明天,享受当下的快乐,延迟不可避免的痛苦。但我们都知道,就算这一刻我们能把痛苦抛到九霄云外,可它终究还是会回来,且会以比之前更有破坏力。

事实上,“拖延”绝不仅仅是推迟某件事这么简单,它是一种病态的、不良的习惯。每个人都有可能染上拖延症,它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都起到了同样的负面影响。拖延的形式和症状有很多。

如果你不确定自己是否有拖延症,那么不妨先做一个简单的测试。

1.在你的工作清单里有很多任务,你也知道哪些事是重要的,哪些事是次要的,但你还是选择先做简单的、不重要的事,而把重要的事情一拖再拖。

2.每次工作之前都要选择一个“整点”作为开始,比如9:30、10:00等。

3.不喜欢别人占用自己的时间,但其实自己也没有珍惜这些时间。

4.原本已经决心要工作了,却还是在开工前泡茶、冲咖啡,还给自己找借口。

5.做某件事的过程中出现了意外或其他想法,就立刻停下手头的工作。

OK,在上述5条症状中,如果你有3条以上都符合,那么你已经和拖延症挂钩了!如果要对拖延症进行详细分类,大致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学习型拖延

学习型拖延比较复杂,它出现的时间和地点不固定,可能是家里,也可能是学校,或是工作场所。比如,想学习英语,买了一堆资料,可真的要开始学了,却没了兴趣,就想着以后再学吧!导致这种行为的原因不一,可能是担心自己学不好,也可能是下意识地逃避。

·工作型拖延

工作上的拖延,每个人都有可能会遇到。比如,接到一项工作任务,做到一半就坚持不下去了,草草收场。原因可能是,在做这项任务的时候感觉很难,认为它太耗损精力,而你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这份没有完成的任务就一直在你的电脑里存着。每次一看到它,你心里就会觉得很压抑。

·瞎忙型拖延

很多人总抱怨没时间吃饭,没时间睡觉,没时间玩儿,好像每天都有一堆的事情压着。可实际上,他们忙了半天,并没有忙出什么名堂。那些重要的、早该完成的事,一直还拖着未做。这种人看起来比谁都忙,可实际上创造的价值不比别人多。

·被动型拖延

想与每个人都融洽相处,不愿意得罪任何人,有时为了避免反对意见,在他人面前唯唯诺诺,放弃自己的权利。他们可能害怕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因而答应一些要求,到最后却影响了自己的行事计划。他们不想拖延,却也被动地成了拖延者。

·苛求型拖延

对很多事挑剔万分,总苛求达到最完美的状态,稍微有点瑕疵就忍受不了,全盘否定,卷土重来,结果,时间过去了一大半,事情才刚刚开个头。这种拖延类型的人,完全是因为太较真,太刻意追求完美了。努力做到最好无可厚非,但如果吹毛求疵,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了。带着这种心态,不仅在工作上难以做好,在生活中也会不停地给自己设置障碍。

伍迪·艾伦说过一句话:“生活中90%的时间只是在混日子。大多数人的生活层次只停留在为吃饭而吃,为搭公车而搭,为工作而工作,为回家而回家。他们从一个地方逛到另一个地方,使本来应该尽快做的事情一拖再拖。”

仔细想想,确实如此。拖延的消极心态,就像瘟疫一样毒害着我们的灵魂,消磨着我们的意志和进取心,阻碍我们正常潜能的开掘,到头来终将使我们一事无成,终生后悔。害人不浅的“习惯性怪圈”

坦白说,没有一个人是心甘情愿成为拖延症患者的,毕竟这不是什么好事,也不会给自己带来真正的益处。拖延的人在做一件事之初,也是抱着美好的愿景的,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怎么回事,心态就产生了变化,最后还是没能按预期高效地完成。导致未完成的因素很多,但无论哪一种,都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这也被称为“拖延的习惯性怪圈”。

每个人的拖延过程的周期都不同,有的长,有的短,但都是从一个美好的愿望开始,以一个失望的结局告终。很有可能,他在过去的几个月,甚至几年中,都一直在这个怪圈里挣扎,却从未找到出口。我们不妨还原一下这个过程。

Step1:这次肯定能做到

最初的阶段,信心满满,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虽然心里明白,完成这件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但心里还是相信自己会尽全力。

Step2:是时候开始了

坚定了信心后,并未及时投入行动中。此时,事情开始的最好时机已经过去,只是拖延症患者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那个美好愿望已经不复存在了。可他还是会安慰自己说,没关系,还来得及。这个阶段,焦虑的情绪会出现,压力也会随之而来,但因为还有一些时间,所以并没有太过担忧。

Step3:还能够完成吗

又过了一段时间,行动依然没有开始。这时,美好的愿望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怀疑:我还能完成吗?一想到自己可能完不成了,就开始紧张害怕,并冒出一连串的想法。

·“如果早点开始做就好了……”

这是一种自责,明白自己浪费了太多时间,内心生出了悔意。

·“做点其他事情吧……”

这是一种逃避,很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但为了逃避这件事,就转而做其他的事情。或许,那些事情从前都未吸引自己,此时却很执着地去做,目的就是从中获得安慰:“至少我不是什么都没做。”

·“我没办法做任何事了……”

这是一种消沉的情绪,被拖延的事一直在心里装着,很希望找点事情转移注意力,可即便做了,也感受不到乐趣。

·“希望没有人发现……”

这是一种否认,不想让他人知道自己的糟糕状况,希望用其他方式来掩盖。可能,会选择让自己看起来很忙,虽然没有在工作,却营造出一种假象,其实内心知道,这种忙碌不过是来掩盖事情被拖延的真相。

Step4:还有点时间

愧疚感占据了整个心房,可还是抱着有时间完成任务的希望,盼着能有奇迹出现。

Step5:是我不够好才这样

此刻,已经绝望了。美好的愿望没有实现,奇迹也没有出现,剩下的只有无尽的怀疑:可能是我能力有问题,可能是我不如别人。

Step6:坚持还是放弃

到了这个阶段,只有两个选择了,要么背水一战,要么干脆放弃。

选择放弃,留给自己的是无尽的挫败感;选择背水一战,压力已经无法承受了,时间也很紧迫,最终的结果就是,用尽全力去完成这件事情,而没有机会去进行计划、思考、完善,把事情做到最好。

两个选择,两种结果,但都跟最初的愿望相距甚远,留给自己的只有无尽的自责和否定。易卜生曾经说过:“如果你怀疑自己,那么你的立足点就不稳固了。”可见,拖延带来的恶果有多可怕。

更糟的是,当这段难挨的日子结束后,虽然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并暗自发誓:下一次我一定早点开始做,绝不拖延!殊不知,拖延就像蒲公英,你把它拔掉,以为不会再长出,可实际上它的根埋藏得很深,很快又长出来了。要对付拖延这件事,必须承认它、理解它,才能够慢慢地减少它、战胜它!别忘了,越抗拒,越存在。小事拖延也能酿成千古恨

如果有人告诉你,“拖延等于死亡”,你会不会觉得他是在夸大其词?

没有亲身体会的人,可能都会这样想,毕竟曾经拖延过那么多次,也没出什么大事。可你要知道,凡事都有例外,没有出大事也不过是侥幸。当拖延成了习惯,谁敢保证每次都能那么幸运呢?

克里·乔尼是美国一个火车站的火车后厢刹车员,人很机灵,总是笑呵呵的,乘客们都挺喜欢他。不过,他有一个缺点——讨厌加班。虽然领导和搭档们都知道他有这个“毛病”,可依然觉得他是一个不错的刹车员,也从没想过帮他改掉这一缺点。

有天晚上,一场突然降临的暴风雪使得火车晚点。这就意味着,乔尼又得加班了。他和平时一样,嘴里不停地抱怨着:“这个鬼天气,烦死人了!”他一边说一边想着怎样能够逃掉夜间的加班。

祸不单行。暴风雪本来就够麻烦的了,可它又阻碍了一辆快速列车的运行,这辆快速列车不得不拐道,几分钟之后就要拐到乔尼所在的这条轨道上来。列车长收到情报后,赶紧命令乔尼拿着红灯到后车厢去。做了多年的刹车员,乔尼也知道这件事很重要,可他想到后车厢还有一名工程师和助理刹车员,也就没太在意。他笑着对列车长说:“老兄,用不着太着急,后面有人守着呢!我拿个外套就过去。”列车长严肃地警示他:“人命关天,一分钟也不能等。那列火车马上就要来了!”

看着列车长焦急的样子,乔尼也故作严肃地说:“我知道了!”听到这个答复之后,列车长就匆匆忙忙地向发动机房跑去了。

乔尼平日里习惯了用拖延来消磨时间,这一次也不例外。他觉得有同事在后车厢盯着呢,自己没必要再冒着严寒和危险去干活。列车长走远后,他喝了几口酒,驱了驱寒气,吹着口哨慢悠悠地向后车厢走去。然而,等他走到距离后车厢十几米的时候,突然发现工程师和助理刹车员竟然都没有在里面。这时,他才想起来,半个小时前他们已经被列车长调到前面的车厢处理其他事情了。

乔尼慌了神,快步地跑过去,可是,一切都太晚了。那列快速列车的车头在刹那间撞到了乔尼所在的这列火车上,紧接着就是巨大的声响和受伤乘客的呼喊声。

事后,人们在一个谷仓中发现了乔尼,他一直自言自语:“我本应该……”他疯了。

看完整件事,你会发现,这分明就是现实版的“蝴蝶效应”。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就可能引发两周后美国得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也能跟生命联结起来。

我们都以为,只要大事上不犯错,就不会有问题,偶尔有些小毛病,拖一拖也没什么关系。可这就像疾病,你当时觉得无所谓,真到有一天疼得拖不下去,已经无法挽回了。

拖延是一种长期缺乏自控力形成的习惯。要知道,任何一种坏的行为变成习惯,都是一件可怕的事。更可怕的是,我们沉浸于其中,还意识不到它的危险。知道吗?越拖延,越颓废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岁月形容成一把杀猪刀。倒也不都是感慨青春易逝,相比于青春的曼妙,更让人留恋的是当年那份意气风发的鲜活劲儿。

多少人初入职场时,都带着一份强烈的抱负心,感觉前途一片光明,储备已久的能量即将在职场中释放,把自己的才情发挥得淋漓尽致,哪怕只是一件很不起眼的任务,也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来完成。

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份活力渐渐隐退了:对很多东西都提不起兴趣,总觉得事不关己,可以高高挂起;不管什么事,总是拖到最后才开始积极地做,一点稳性都没有;但凡有麻烦的事情,坚决持逃避态度,心想着烫手的山芋接不得;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没有明确的目标,得过且过;独处的时候打游戏、睡觉,很长时间没有反省过自己;煽情的能力明显减弱,心里像一潭死水……这种状态让人很不舒服,却又不知道该怎么改变。

许多人不禁扪心自问:从前那个有干劲儿的自己去哪儿了?

是啊,去哪儿了呢?答案就是,被拖延给磨光了。在面对学业压力的时候,有师长的督促,有同伴的竞争,不得不逼着自己往前走。可步入社会后,工作逐渐稳定下来,紧迫感也就慢慢消失,拖延成了一种常态,活力也逐渐被吞噬。

病孩子网站有一句杜马的话:“我们由于聪明而变得狡猾,由于狡猾而缺乏勇气,由于缺乏勇气而猥琐。”我们尚未沦落到猥琐的地步,可多数人都没能逃脱从一个脚踏实地的年轻人变得有些狡猾,就因为这份狡猾开始拖延,最后弄得自己失去了探索新生事物和改变一切的激情和勇气。

当人生被拖延侵占,就开始跟失败不停地打交道。因为失败,变得更加懒散,对待要做的事也变得更拖延。就这样,拖延和颓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结果就是内心彻底崩溃,整个人都陷入颓靡的状态中,对生活、对工作变得无望而无为。

谁希望自己的人生变得毫无意义,一辈子过得都像“同一天”?只有摆脱拖延,才能结束这种浑浑噩噩的状态。犹豫的人只会活在恐惧里

英语中有一个词“abulia”,有“丧失意志”的意思。这个词源于希腊语,本意是“缺失”和“意见”,现在,它经常指丧失意志或精神衰弱。生活中很多人都因缺少做决定的勇气,被懦弱和拖延掌控着,渐渐地失去了自我。

我们都知道,生活类似一道接一道的选择题,一旦做了选择就不能再修改,因而每一个选择,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生。为此,很多人在面对选择的时候犹豫不决,纵然在万般无奈下做了选择,也会质疑自己的决定,总在想如果当初做了其他的选择,结果会不会比现在更好。为了避免这种后悔的心境,他们干脆在该做选择的时候本能地选择逃避,尽力拖延决断的时间。

D先生二十几岁时就想在市区买一套房子。当时他在一家外企就职,薪资不菲,几年下来攒了一笔可观的积蓄。他对房子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地段好、楼型好,还很注重格局和物业,甚至连隔壁住的是什么人都很在意。

看了不少房子后,D先生突然发现,依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要么选择市区的小户型,要么选择郊区的大户型。小户型地段好,但房子的格局没那么理想;郊区的大户型住着舒服,只是交通不够便利。为此,他一直在两者之间徘徊着,不知该怎么选。

二十几岁的日子一晃就过去了,房价也开始噌噌地涨。D先生开始觉得,房产的泡沫太大了,自己手里的那些钱,起初能支付一半的首付,如今却只够三分之一。不过,此时还有选择的余地,可他又担心房子买到手之后,自己的生活质量会下降,想到自己还要结婚生子,心里更是焦虑不堪。就这样,D先生继续租房住着,每月拿出一笔不算小的开支应付房租。

看到D先生的例子,不少人在想:他为什么会如此犹豫?

其实,犹豫是由怀疑、焦虑、恐惧等心理引起的,犹豫的人通常都很容易受到消极行为的纠缠。他们难以做决定,做事拖拖拉拉,逃避锻炼自己勇气的机会,通常都只是被动地承受,从不会主动出击。

犹豫的人害怕被否定,担心自己的决定是错的。说真的,错了又能怎样呢?积极者和消极者的人生之所以不同,就在于他们面对错误的态度不一样。消极的人总是尽量不再做其他决定,积极的人却会吸取经验教训,勇往直前。

拖延犹豫产生的恶果是什么?迪亚·吉普森博士最有发言权,她是人寿保险公司的精神病学专家,帮助过许多大公司的员工解决私人问题。她说:“一般来说,人们犹豫的根源在于焦虑。在财富方面产生的忧虑,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明确自己的定位。在复杂的问题上产生的忧虑,是因为我们还不知道该如何入手解决。我们害怕自己患上什么病,却不去看医生。若一个人一直这样反复无常、犹豫不决,挫败感就会积累到极限,最终精神崩溃。”

时常陷在焦虑和犹豫中,对精神是一种巨大的折磨,会让人无法正常思考。严谨是好事,但顾虑太多,就会把微不足道的因素当成重要的事情来考虑,从而无法开始行动,一直在拖延中煎熬。

没有游过泳的人会一直站在水边,没有跳过伞的人会一直站在机舱门口,他们都是越想越害怕,在“做”与“不做”之间挣扎。其实,要治疗拖延、克服恐惧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行动,行动起来就不再害怕了。不珍视今天的人没有明天

一位先哲说过:“毁灭人类的方法非常简单,那就是告诉他们还有明天。因为告诉他们还有明天,他们就不会在今天努力了。”

你不妨想象一下:现实中的你有两种模样,一种目标明确,每天过得积极向上、干劲十足,努力充实自己,抓住一切能抓住的机会;另一种目标模糊、浑浑噩噩,过一天算一天。5年之后,你觉得两个自己会有怎样的差别?

毋庸置疑,我们都会喜欢第一个自己,因为能看到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奋斗、在成长,而不是每天活在一潭死水里。你想不想做出改变?是决定从这一刻开始,还是继续幻想明天?

多数人内心的声音都是“我想从这一刻开始改变”,可到了实践的时候,却又会说“从明天开始吧,我肯定不再像今天这样……”没错,对于习惯拖延的人来说,明天是一个充满了希望的日子,不管今天的自己状态多么糟糕、身体多么倦怠,不管手头要做的事情多么棘手、多么重要,只要把它放到明天,一切困难似乎都可以迎刃而解。那种感觉就好像,今天的我就是这样了,明天的我可以重新来过。

现实真有这么理想吗?明天真是万能的良药吗?

你一定听过寒号鸟的故事吧!秋天来临之际,不想去南方,又懒得搭窝,整天在森林里游荡,炫耀自己漂亮的羽毛。等到冬天来了,它就躲在石缝里,不停地喊叫着冷,还安慰自己说明天就搭窝。等到第二天,温暖的阳光照射过来,它立刻忘了夜晚的寒冷,继续得过且过的日子。终于有一天,石缝已经无法帮它御寒,它哆哆嗦嗦地死在了一个寒冬之夜,再没等到第二天升起的太阳。

歌手兼演员迪恩马丁,在歌曲《明天》中敏感地捕捉到了“稍后思维”(later thinking)的精髓。在这首歌中,马丁唱到一扇破损的窗户、一个滴水的龙头,以及其他拖延的后果。他反复唱着一句歌词:“明天马上就到。”词作者非常了解这种经典的拖延思维效果:既然“将来做”总是更合适,于是“现在”可以做得很少。

明天,是拖延者们给自己的心理安慰。他们习惯性地把今天要解决的事拖到明天,希望明天一切都会好转。如果说一件事不存在截止期限,那么拖延自然是再美好不过的事,因为总会有明天。可大多数情况下,一件事总会有期限,这就跟牛奶咖啡有保质期是一样的,你根本不能错过这个期限,这一刻拖延了,下一刻你就得拼命地找补。

所有正在拖延的人,都以为明天是个美好的日子,把所有想做的、该做的事情都寄托在那里。可惜,他们忘了——不珍惜今天的人,根本就没有明天。总也甩不掉的“亚历山大”

拥有画家、哲学家、音乐家、发明家、地理学家、生物学家、建筑工程师等一大串头衔的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在恶疾缠身、行将过世之际,痛心疾首、满怀悔恨地说:“告诉我,告诉我,有什么事是做完了的?”

你可能会好奇,这位巨匠为何要发出这般呐喊?别着急,看看他离世时留下的遗憾就知道了!他留下了一箩筐的手稿,里面有着无数没头没尾的奇思妙想,包括机器人、直升机、坦克、温度计等的设计。人们把他誉为近代生理解剖学始祖的奇才,可他在世时没有就其研究发表过任何一部著作;人们把他誉为最具才华的画家,可他留下的作品却不超过20幅。他有太多想去实现的愿望,遗憾的是,它们一直被拖着,几年、几十年,直至一辈子。

试想一下:拖延着一堆的事情做不完,是什么感受?毋庸置疑,就是“亚历山大”。

生活中,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记事本上写满了各种“期限”,以及本周要完成的任务,心里焦急得要长草,手里却忍不住还在刷微信、看网页,不拖到最后一刻,不熬夜加班,似乎就进入不了状态,非要“置之死地而后生”。

其实,这也符合人类心理活动的特点,情绪需要一定程度的紧张,而后再予以释放,在张弛中让人感受释放紧张的愉悦。但实际上,生活中并没有那么多令人紧张的事,很多都是人有意为自己设置的紧张情境,而拖延就成了追求释放感的途径之一。当这种方式成了习惯后,就会一直保持下去,甚至变成强迫症。

举个例子,很多人加班加点干活的时候,总想着“要是不忙了,我肯定早点睡觉”。终于,忙碌的阶段过去了,早睡的事却被抛到了脑后,玩手机、打游戏、熬夜……等真正的压力再次来临后,一边感叹着力不从心,一边抱怨着压力大,还要辛苦地干活,却不知道这种压力都是自己造成的。

拖延的人看起来似乎很厌恶压力,但实际上他们是最需要压力的人。如果没有压力,他们就难以享受到释放情绪的愉悦。虽然紧迫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效率,但一件事情拖到最后,往往要面临巨大的时间压力,在这样的压力下逼迫着自己做事,会消耗很大的心理能量,令人陷入忧虑、焦灼和自责中。即便完成了任务,也是筋疲力尽,且在慌张的状态下做事,往往更容易出错,让事情变得越发棘手。

你一定看到了这个真相:原本只是一件很小的事,因为拖延而变成滚雪球,越滚越大,到最后压到自己快要窒息。如果从一开始,就能按部就班地去做,整个过程会变得很从容,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完成任务后也能给自己带来成就感,使自己逐渐地积累信心。梦想是经不起等待的东西

曾有人给拖延起了一个难听的外号,叫“生命的窃贼”。细想起来,一点也不过分。拖延就是偷走时间、偷走生命的行为,让人虚度光阴,厌倦生活。如果有人幻想着用白日梦和从没按时履行过的计划表来实现梦想,那么死人也会跳出来为他鼓掌。

一位学者从年轻时就想出一本自己的著作,可到了60岁之际,还是没能完成这个心愿。他总是说自己很忙,有很多重要的事情做,根本腾不出时间。听的人都信了,毕竟他德才兼备,忙也是正常的。但只有学者自己知道,他是觉得写书比较繁琐,自己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从内心深处来说,他对这件事缺乏信心,害怕失败,才一直搁置着。

消极等待,无限拖延,就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

有位幽默大师说过:“每天最大的困难是离开温暖的被窝走到冰冷的房间。”这番话戳中了很多人的痛处。当我们躺在床上想象着起床是多么痛苦的事情时,它就真的变得很痛苦了,哪怕只是把棉被掀开,坐起来,把脚伸在地上,也成了难如登天的事。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习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躺在温暖的被窝里,在“早起”和“再睡一会儿”之间做着斗争,这个过程真的很痛苦,所以保持原状就成了多数人的选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的时间也在悄无声息地流逝。待有一天,看到曾经和自己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人不知不觉已经甩自己很远时,才意识到过去的拖延偷走了多么宝贵的时光。再想追回,付出的代价要比从前大很多。

从心理学上讲,每一种心理博弈选择的背后,都免不了痛苦。选择了躺在温暖的被窝里,逃避了寒冷的痛苦,但要面临迟到、不充实自我而逐渐落后的风险。可即便如此,多数人还是选择了拖延,这就是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表现。时间长了,这种习惯就给梦想蒙上了阴影,就如同一块铁,慢慢地生锈,最终失去了铁的功能。

梦想这个东西,是经不起等待的,可我们都习惯用等待来拖延实现梦想的时间。买了一本书,刚翻开几页就想着等有空的时候再看吧;想跟别人一样成为乐器大师,却在弹了半天琴之后就觉得不堪忍受那总是弹错的乐谱;看到别人旅行的照片时,就想着等过段时间不忙了一定去旅行……然后呢?基本就没有然后了。

实现梦想的人,未必是碰到了他人难遇的机会,也未必在智商和情商上胜过所有人,而在于有了想法之后,就立刻付诸行动。马云提起自己的创业经历时,说过这样一番话:“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经历就是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调头,但是如果你不做,就像你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一样的道理。”

问问自己:现在的自己,跟一年前的自己相比,有什么不同?到了明年,你希望自己变成什么样子?我们都不必跟其他人去比较,因为真正的高贵不是超越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如果有些事情,你已经计划好、考虑过,甚至已经做出决定了,却依然没有行动,那么请你再问问自己:我打算什么时候实现梦想?我在等什么?我还有什么没有准备好?是在等他人的帮助还是等待时机成熟?我要什么时候付诸行动?

请记住:当梦想遇见拖延,一切都成空。CHAPTER2是什么在“拖累”你的人生

想想吧,因为我们的懒惰,总想着来日方长,做何事都能拖则拖,竟致那么多的计划、旅行、恋爱、对人生的探究未见实行!大难不至,我们就会什么也不做,我们会发现自己又回到日复一日的平庸生活,生活的欲望被消磨殆尽。——普鲁斯特拖延带来的“劣质快感”

前面我们谈过,有些人习惯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在紧迫的状况下,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地行动,把加班干活当成一种刺激,因为平常的散漫劲儿没有了,在某一刻甚至觉得自己变身成了一个理想中的自己。

某公司的数据统计员N,她的工作周期制度是每个月做两次数据统计。这就意味着,他必须在两周的时间里完成一次数据的更新与维护。N最喜欢每次周期开始的时候,因为不用像其他人一样紧绷着神经,她有两个星期的时间去做这件事,完全可以把节奏放得慢一点。

就这样,在周期之初,她总是悠着做,觉得这种工作方式很轻松。可是,拖来拖去,就到了周期之末,这时她才发现时间不够用了,心里一边咒骂时间过得快,一边熬夜干活。最后,踩着时间的最后节点完成了手里的工作,还在心里感叹自己是一个“天才”。

对于这种热衷于跟时间赛跑的人,特拉华州大学的心理学家朱克曼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词语——寻求刺激。他说:“这类人需要肾上腺素迅速上升带来的刺激感,宣称有压力才有动力,在高压下做事,才能获得这种刺激感。事实又如何呢?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根本没法很好地完成任务。”

在拖延的习惯性怪圈里,我们也提到过,一项任务降临时,内心充满了自信,觉得自己肯定能做到。随即就开始拖延,拖到了最后,发现很多想法都来不及落实了,只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即便是完成了,也不尽如人意,其中自然少不了漏洞和瑕疵。

对于这样的现象,朱克曼教授解释说:“你一次又一次地推迟完成任务,直到越来越接近最后期限,你错误地认为,这是最好的完成任务的方法。在推迟完成任务时,你所经历的任何一种情感上的满足并不是你继续拖延的动机所在。相反,你所经历的‘刺激’感是在时间所剩不多的情况下,匆忙赶工产生的一种焦虑感,这种情感是拖延产生的结果,而非原因。”德保尔大学著名的心理学教授、美国心理学会拖延症研究的主要研究者约瑟夫·费拉里在其著作《万恶的拖延症》中,讲述过这样一件事。

伦敦某家主流报社,通常要求记者们周一上报自己的选题,周二则召集12个部门的编辑们共同召开会议,选出这一周最为满意的主题。这12个部门彼此之间是竞争对手,在会议上,编辑们像疯了一样毫无理智地抨击其他人的构想,批判得一无是处,不是说构思老套,就说想法愚蠢,似乎只有自己的构想最靠谱。

报社的一位名叫约翰的记者告诉费拉里,这样的争吵几乎每周都会发生,而且要一直拖到周五才能选定出哪个构思最合适。通常,周一交上来的50篇初稿中,大概只有9篇稿子能胜出。然后,这些记者为了能够赶上周日的出版,就得在有限的时间里拼命地赶稿。时间如此紧迫,根本就没有任何修改稿件的工夫,刊载出来的东西,那就可想而知了。

费拉里还表示,他常常听到一些学生们念叨“有一篇文论或是研究项目第二天要交了”。他对此给出的解释是:“有哪个导师会让学生们在一两天之内完成一篇优秀的专业论文,或是一个研究项目的呢?真相是,这些学生大多都有拖延的习惯,他们以为在有限的时间里,自己能够做得最好。”

拖延的人总是把拖延变成一种压力,认为有压力才会有动力。虽然在最后一刻完成任务会给人带来某种快感,虽然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本来需要更多时间去完成的工作量的事实让人感到“自信”,但那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它会不由自主地强化“自己适合高压的工作状态”的心理,而对今后的工作态度产生暗示,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变成一个恶性循环。

不管是寻求刺激,还是制造压力,都只是拖延的借口。如果不根除症结所在,就只能在拖延中奋战,在压力和焦虑以及熬夜的恶习中接受折磨。最终的结果,不是工作效率低,就是做事不精细。这就好比,一个贪吃的胖子不可能一夜暴瘦,很多事都是循序渐进的,稳扎稳打、按部就班,才是良策。我只是不想对后果负责

提到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性人物,哈姆雷特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典型。“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向我的继父,也是我的叔父报仇雪恨?他杀死了我的父王,奸污了我的母亲。”

在精神病学家眼里,哈姆雷特是优柔寡断性格的代表人物。我们的生活要经历各种各样无法预知结果的事,到底是采取行动还是保持原样,哈姆雷特映射出了现实中不少人的影子。很多时候,人拖延着不做某个决定,不执行某项任务,并非真的没有想法和倾向,只是不敢去做那个决策。

人生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没有妥善处置的小决定,最后变成了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重要决定;过去选错了工作、选错了伴侣,之后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做决定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因为它面临着未知的风险,于是拖延就成了避免责任和犯错的一种方法。

职场新人T,对工作非常认真,老板交代的任务,他总是用心去做。每次递交结果的时候,他总会拿出三四套不同的方案给老板,并把各项方案的优缺点做一个全面的分析,但从来不说自己认为哪一种更好。

起初,老板觉得T做事挺勤快,颇为欣慰,并未察觉有不对劲的地方。可渐渐地,老板意识到一个问题,明明是交给T做方案,自己的工作量却比原来多了。他要花费1小时的时间听T讲述所有方案,这段时间完全都能跟老客户谈一笔生意了。待T介绍完之后,他还要进行对比,判断哪一种比较好,或是在哪儿进行修改。

考虑到T是一个新人,老板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指出了这个问题,希望他能做出调整。但是,T还是跟从前一样,只是把过去的三四套方案改成了两套,让老板做比较。这个问题让老板很是头疼,甚至开始考虑是否要继续雇佣这个员工。

生活中的T也是一个回避作决策的人,就连看电影、买东西这样的事,也喜欢让别人替自己拿主意。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心理学家沃尔特·考夫曼早就说过:“患有决策恐惧症的人,通常不会自己作决定,而是让别人替自己来决定。这样的话,他们就不用对后果负责了。”仔细琢磨这句话,会发现它说的就是事实。

有决策拖延的人总认为,只要不作决定,就不会犯错。对于T来说,如果自己只交一份策划案给老板,万一老板不满意,或是直接被客户退回来,他就得承担责任;如果他多交几套方案让老板选择,最后就算客户不认同,那跟他也没多大关系,大不了就是退回来修改一下。

拖延着不作决策,把决策的权利交给他人,责任就被转嫁到他人身上了。看起来,这好像是一个很“聪明”的做法,但其实这是一个再糟糕不过的行为。从工作方案到人生大事,拖延着不做出决定,不过是暂时回避了那个问题,但最终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痛苦。

生活是一场人人都得参与的比赛,必须加入,也必须成为赢家。冒险和博弈,是生命的重要组成。做决策是一种挑战,也是必经的经历。有可能你会说:“我可以晚一点再作决定,我还年轻,不需要冲刺,我可以用大把的时间来学习、投资、结婚、生子……等我做完了这件事或那件事,我再来做这个决定。”别忘了,人生不是无限的,一直拖延着,你真的可能会虚度一生。

人生本就是各种选择和决定串起来的,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我们有能力决定自己想要的东西。一个没有担当的勇气、没有明确的目标的人,注定会变成懦弱、没有主见的傀儡,因为你把自己与生俱来的决策能力和权利全都放弃了。哪怕是做错了、失败了,那也总比不作决定要好得多;就算是爱过又失去了,那也比从来都没有爱过要好得多。没勇气面对失败的事实

经常有父母在大考之前带孩子去做心理咨询,咨询的问题如出一辙:原本成绩优秀的孩子,在即将“上战场”之际,突然变得情绪烦躁、不爱学习了,要么整天打游戏,要么声称不想去上学,更有甚者出现了躯体上的问题,而医生的诊断却说没什么大问题。

当然,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不一,但其中有一大部分的孩子拖延着不去备考的原因,是太渴望一个理想的成绩,又担心自己达不到,无法面对“万一失败”的事实。

198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临床心理学家简·博克和莱诺拉·尤思博士研究得出:害怕失败是拖延的原因之一。时隔二十几年之后,也就是2007年,结合过去多年来对拖延症的研究,卡尔加里大学的皮尔斯·斯蒂尔博士又发现:害怕失败跟拖延有一定的关联,害怕失败会让一些人拖延,不想行动;同时,也会让一些人积极采取行动,不拖延。

至于恐惧在拖延症中所起到的作用,2009年卡尔顿大学的提摩西·A.派切尔教授带领两位研究生通过研究验证并证明:导致拖延症的恐惧是多方面的,有人是因为缺乏信心而拖延;有人是害怕表现不好丢脸、伤自尊而拖延;还有人则是害怕自己失败了,会让自己最在意的人失望,所以才拖延。

有一个女孩,前一年考研失败,又重新准备一年,她内心充满了担忧:这次要是再失败,该怎么面对父母?会不会让他们感到很失望?会不会被周围的同学嘲笑?她陷入了极度焦虑的境地,脑海里不断出现别人对她感到无望的画面:准备得不好;头脑不够聪明;父母失望的神情……虽然这些事情还未发生,却已经给她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不知道如何应对的她,就干脆拖延着,不再做任何努力。

这样的问题,你是否也遇到过?或者说,正在经历这样的煎熬?冷静下来想想,当你被这种恐惧感紧紧包裹的时候,你又怎么可能如愿以偿地完成任务?你的生活又怎么不会陷入瘫痪的状态?拖延和逃避,看似是一个“避风港”,但真正的暴风雨依然会来,躲在那个虚假的幻象里,你永远不可能穿越风雨,看到一个充满力量的自己。

坦白说,每个人都害怕失败,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不在乎输赢、不拘泥成败的人。只不过,有些人能正确对待失败,有些人却把失败视为深渊。

畏惧失败的拖延症患者,通常都坚信宿命论,认为一切结果都是命中注定,谁也无法改变;他们可能曾经遭遇失败,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应对任何变化,甚至觉得人生和时间根本不可控,全由他人掌握。试想一下:抱着这样的信念去生活,人生怎会不失败?

所谓的命运,不过是强迫性重复一种错误的思维和行为。尼采说过:“世间之恶的四分之三,皆出自恐惧。是恐惧让你对过去经历过的事苦恼,然后惧怕未来即将发生的事。”当一个人能做到不念过去、不畏将来,信得过自己,凡事尽最大的努力,也就没空胡思乱想失败后的情况,更没心思去焦虑和拖延了。说真的,谁能预料明天呢?任何人能做的,都是把握现在。对远离心理舒适区的阻抗“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想要的‘奶酪’,我们追寻它,想要得到它,因为我们相信,它会带给我们幸福和快乐。而一旦我们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奶酪,又常常会对它产生依赖心理,甚至成为它的附庸;这时如果我们忽然失去了它,或者它被人拿走了,我们将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伤害。”

这段话摘自《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看似在说“奶酪”,实则在谈心理舒适区。

从专业心理学方面来讲,这里所说的“舒适区”是指活动与行为符合人们的常规模式,能最大限度减少压力和风险的行为空间。从人的自身感受来说,处于舒适区能够让我们处于心理安全的状态,能够降低内心焦虑,释放工作压力,且更容易获得寻常的幸福感。

要想避免“温水煮青蛙”的悲惨命运,就必须远离舒适区,到“最优焦虑区”去挑战自己、锻造自己。焦虑区不同于舒适区,它处于舒适区之外。如果我们无法走出舒适区,那么缺少了外界压力的刺激和适度焦虑的推动,我们就会陷入拖延的行为模式而无法自拔。

举个例子来说,有些人害怕孤独,喜欢有人陪伴,得到他人的支持和爱,这是他们的心理舒适区。因而,他们就会在需要独立处理的事情上选择拖延。

S在讲述自己的考研感受时说:“如果有人跟我一起去图书馆学习,我会很认真地看书、做题,把当天的任务全部搞定才离开。可如果是我自己去图书馆,我会懒懒散散的,一会儿听歌,一会儿玩手机。我需要有人监督我,让我一个人待着,我连一页单词也背不下去。”

H也有同样的感受。团队协作时,他满脑子都是创意,干劲十足,总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可当他一个人待在办公桌前时,就大脑一片空白,只会在网上乱逛。他需要有人激发自己的思维。

在心理舒适区的问题上,有人畏惧孤独,也有人畏惧成功。关于后者,可能有人不太相信,可实际上这种情形是真的。很多人在潜意识里的确存在对成功的恐惧,也正是这种恐惧,阻碍了他们的行动,让他们以拖延的方式进行着阻抗。

有一些研究生经常会拖延论文答辩的时间,因为他们不想放弃对大学的依赖,不想离开自己的导师。在他们看来,研究生院是能够获得指导的最后一站,他们很需要这种指导,否则不知道该如何在一个成人的世界里立足。

职场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要离开一个带领自己从稚嫩到成熟的老板,有些人也会犹豫和拖延,即便彼此间的关系已经不像当初那样,但他们依然留恋其中。在拖延中继续维持着原来的关系,其实让他们错过了不少实现自我的机会,可他们宁愿停留在旧的关系中,因为走出去就意味着要远离心理舒适区。

还有一些人,总让自己陷入可怜的境地中,等待着他人的救赎。他们总相信,只要等的时间足够长,制造的麻烦足够大,总会有人奇迹般地出现在自己面前,帮自己把那些讨厌的、害怕的事情全都搞定。有时,这样的事情确实会发生,但人不总是那么幸运。

有一位离婚的女士,总是在财务的问题上拖沓。最后,她意识到了问题的根源,那就是她很希望生活中出现一个男人帮她处理这些问题。如果自己处理的话,就意味着要告别依赖他人的模式,真正开始依靠自己,她很害怕再没有人来关心自己。

说到底,上述的这些拖延表现虽然不尽相同,但其本质是一样的,那就是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停留在熟悉的心理舒适区内,哪怕知道它已经不再适用,甚至给自己造成了麻烦,也拒绝做出改变。因为这样多少能让自己感到安全和舒适,哪怕一切只是幻象。

可惜,太多“过来人”的经历告诉我们,逃避和拖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它只会制造出更多的遗憾,让自己丧失更多的可能性。正所谓,不破不立,只有打破原有的心理防线,才能逐渐扩大心理领域,彻底地改写生活。害人不浅的完美主义情结

在感情的圈子里,我们总能看到一大把优质的男女,各方面条件都没得说,可偏偏就是“遇不见”合适的人;在事业的圈子里,我们又能找出一大堆优质的青年,身上有突出的特长,绝对可以有望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可偏偏待业在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对于现状,他们也有自己的说辞,那就是不愿意将就。诚然,有自己的坚持和立场是对的,但如果这份坚持包含着太多“理想化”的成分,甚至有点吹毛求疵,就有必要自省一番了。

Y是一个满怀斗志的青年,从走进职场的那天起,就认定自己会有一番作为。可真到了实践中,他给老板留下的印象却是拖泥带水、效率低下。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就是这么大,从内心来讲,Y是很渴望把每件事都做到完美无瑕的,可随着工作的进展,他总是会在某个环节中发现不尽如人意之处,无论事大事小,他都会停下来,想办法解决掉这个瑕疵,再进行下一步。有时候,一个不太重要的地方也会让他耗费上一天的时间,可想而知,效率自然会降低。

在想法还不太成熟的时候,Y不会着手开始工作,他总是说:“再等等,准备得还不够充分。”试问:完全准备充分的时刻存在吗?工作的实质,不就是不断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吗?拖延着不去做,就一定能等来完美的结局吗?

对此问题,美国芝加哥德保尔大学心理系副教授拉里曾经说过:“某些拖延行为其实并不是拖延者缺乏能力或努力不够,而是某种形式上的完美主义倾向或求全观念使得他们不肯行动,导致最后的拖延。他们总在说:‘多给我一点时间,我能做得更好。’”

完美主义型的拖延症患者,通常都有两个弊病。

·做事过于注重计划,忽略真正的可行性

人不是计算机,不可能每天都按照严格的程序走,就算计划做得再详尽、再具体,无法落实到行动中,也是废纸一张。

·遇到一点挫折,立刻就想放弃

完美主义者是最害怕挫折的,只要遇到麻烦,就好比被拦腰截断了一样。有时,哪怕偶尔一次睡过了头,晚起了一小时,他们都会觉得无法执行计划了。其实,那一点点“瑕疵”,算得了什么呢?集中精力去做,完全可以弥补回来,可因为一粒芝麻就丢掉整个西瓜,才是想不开。

如果非要每一件事都做到滴水不漏、完美至极,那么很有可能什么事都做不出来。当你不停地苛求一件事情时,总会出现更多的事情需要你去做。然而,你此时多半会放弃去做这件事,因为太想把它做得完美的心愿会让这件事变得烦琐到吓人。

完美主义型的拖延症患者“有救”吗?答案是,当然“有救”。我们在后面会详细谈到解决策略,在此借用Bill Knaus博士在写给《今日心理学》的话做个概括:如果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的话,你要做的就是在每次被完美主义拖延之时告诉你自己“打住!”

别总是去探寻一条最好的、永远不会出差错的路,也别企图找寻处理一件事情最正确和最省力的做法。这个世界上,从来都没有最完美的路,只有最适合自己的路。这条路、这个方法也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走出来、做出来的。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

在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身上曾发生过一件事,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才让他享誉盛名。

当时,乔治还在印度生活,有一次,他的朋友约瑟夫·史蒂格利茨来访。当约瑟夫完成了在当地的工作,并跟乔治叙完旧之后,约瑟夫还要去其他地方,不方便带行李,就留下一箱子衣服,希望乔治帮他寄回美国。

当时,印度的官僚作风很浓,大家都拙于做这样的事。所以,想把这箱子衣服寄回美国有点麻烦,弄不好就得花费一天的时间,乔治懒得去做。于是,他就一直拖着,时间一周一周地过去,他也没有去邮寄。没想到,这一拖就是八个月,此时他也结束工作要回美国。这回,乔治彻底没辙了,刚好这时他的一位朋友要往美国寄点东西,他就拜托朋友去办这件事,自己提前回了美国。

可是,当乔治到了美国之后,那箱衣服依然没有到。乔治很清楚,说自己犯了拖延症,他因为这个发现而一下子说明了之前大家从来不知道的拖延症问题,并因此得了诺贝尔奖。我们倒不必羡慕他因拖延而得奖,只是应该看到,拖延真的是不分年龄、国家和身份、地位的。

说到乔治·阿克洛夫的拖延,有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但从最后他处理问题的方式上,我们也不难看出,他印证了一句话:“人在可以懒的时候,不会不懒。”拖延的种类有很多,但在若干种拖延中,懒惰是最常见的。早知道这件事应该去做,也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做,更知道做完之后能得到的好处,可就是迟迟不肯行动。因为,人在本能上都喜欢自由自在不付出的生活状态。

心理学家乔治·哈里森说过:拖延是一种不能按照自己的本来意愿行事的精神状态,是缺乏意志力的表现。尽管意志力和拖延看起来似乎没有多大的因果关系,但拖延的确是人在惰性心理影响下导致行动力减弱而形成的一种陋习,让人一步步地“耗下去”,最后一事无成。

拖延不一定是懒惰,但懒惰肯定会拖延,两者结合在一起,就能成为一个把身体和灵魂掏空的“借口”,让人生变成空无一物的寄生状态。懒惰会让人上瘾,越是懒就越不想做,越不想做就越拖延,结果自然是两手空空。

有个故事讲到,一户农家的田里有块石头,一直影响着耕种。年幼的儿子问父亲:“我们为什么不把这块石头挖出来呢?”父亲懒懒地说:“谁知道这块石头有多大呢?它在这里埋了那么久,以后再说吧!”

这一等就是十几年,儿子长大了,娶了媳妇。媳妇到田里送饭时,被那块石头给绊倒了。气急败坏的她质问丈夫:“这石头多碍事,为什么不给它搬走?”丈夫说:“谁知道它埋在地下有多深,回头再说吧!”

媳妇是个倔强的人,根本不信丈夫所说。第二天,她就带着工具去挖石头。她本想着,一天挖不完的话就用两天,还带着中午的干粮。没想到,她才抡起工具刨了没多久,石头就被挖了出来,它埋在地下的部分根本就没多深。

你看,拖延就是懒惰的纵容者,不仅会形成习惯,还会消磨人的意志,甚至使人怀疑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做成一件事,时间长了就更不敢去尝试了。

爱因斯坦说过,成功的秘诀有一个公式:A=X+Y+Z, A代表勤奋,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废话。显然,他在提醒我们:想要成功就得找对方法,用心去做,少说没用的话。

如果我们都能这么做,何来拖延、懒惰呢?更何况,拖延与懒惰就像骑师和坐骑,要么你去驾驭生活,要么让生活驾驭你,一切全在你的选择。CHAPTER3别犯懒了!对抗顽劣的惰性

懒惰是极为严重的坏习惯,再聪明的人,如果有懒惰的恶习,都是非常不幸的,他最终会被懒惰打倒,成为制造恶行的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如果让懒惰控制了内心,那么他们的欲望将永远不能得到满足。——伯顿懒惰比你想得更具杀伤力

说到懒,很多人不以为然,总觉着不过是习惯上的小毛病,出不了什么大乱子。懒的结果不外乎就是,房间乱了点,衣服脏了点,人邋遢了点,做事拖了点……偶尔咬咬牙,也能变勤快。

不可否认,懒惰是人的天性,任何人身上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惰性,只不过有的人自控力强,有的人自控力弱。但有一点我们必须认清楚,懒惰是本能,但不可小觑,一旦丧失了自控力,让懒惰和拖延跑到一起,有些结果可能超出你的预料。

L从军校毕业后,分配到某看守所做狱警。他不喜欢这份工作,内心充满了怨忿,态度也很消极,能不做的事情就不做,领导没安排的任务他也不会主动承担,就算是安排到自己头上的工作,也是拖着做。

某个周末,犯人赵某的妻子来探监,她告诉赵某,他们的女儿出车祸去世了。赵某情绪波动很大,监狱长让L尽快找时间跟赵某谈谈,疏导他的情绪,以防发生意外。L没当回事,因为各种琐事拖着没办。一周之后,当他想起这码事,来到重刑监区准备找赵某谈谈时,才得知赵某在两天前自杀了。

你能想象得到,就因为懒惰拖延,会让一个生命戛然而止吗?或许,多数人都不曾意识到,当懒惰这一恶习蔓延开时,我们会不分轻重地拖延,总是心存侥幸地认为没事,却忘了有多少意外都是因为疏忽大意酿成的。

英国圣公会牧师伯顿,同时是一位学者和作家,他在《忧郁的剖析》中写道:“懒惰是极为严重的坏习惯,再聪明的人,如果有懒惰的恶习,都是非常不幸的,他最终会被懒惰打倒,成为制造恶行的人。懒惰控制着他的思想,在他的心中劳动和勤劳是没有一席之地的。此时他的心灵就像是垃圾场,那些邪恶的、肮脏的想法,会像各种寄生虫和细菌一样疯狂地生长,让他的心灵和思想变得邪恶。”伯顿还总结说:“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如果让懒惰控制了内心,那么他们的欲望将永远不能得到满足。”

是的,懒惰的杀伤力和覆盖面,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懒惰的人,对工作不可能富有激情,更谈不上责任心,只会得过且过、混一天算一天。

懒惰的人,在人际关系上也是一塌糊涂,明明是自己的问题,却要拉着别人一起来承担。任何关系如果无法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都是难以长久的。当你的懒惰变成了自己和他人的绊脚石,还有谁愿意与你同行?

懒惰的人,在感情路上也会屡屡受挫。爱情也好,婚姻也罢,都是需要用心经营的,你习惯性地犯懒,把所有的家务和压力都置于对方的身上,再好的感情也会被压垮,再乐意付出的人也会失落,付出总是需要得到一些回报,才有勇气坚持。

曾有人问一位在寺庙修行的僧人:“为什么念佛时要敲木鱼呢?”

僧人说:“名为敲鱼,实则敲人。”

那人不解,追问道:“为什么是鱼而不是其他动物呢?”

僧人大笑,答:“鱼是世界上最勤快的动物,它每天游来游去,眼睛一天到晚都要睁着,连勤快的鱼都要这样时时敲打,更何况是懒惰的人呢?”

生活中的很多灾难,不是别人酿造的,也不是老天刻意地为难,而是自身的惰性习惯导致,那就是懒得做任何改变。要战胜拖延,就得先从心理和行动上克服懒惰。如果懒惰的情绪一直存在,人就会处于一种空想的状态,做什么事都会觉得“懒得动”。

从现在开始,不要再把懒惰当成小事,当你放任了它的随意,它就会在你的身体和思想中扎根。懒惰的人还有希望改变,知而不行的人则是无可救药。记住歌德说的话:“我们的本性趋向于懒怠,但只要我们的心向着活动,并时常激励它,就能在这种活动中感受到真正的喜悦。”循序渐进,扔掉舒适度

当你意识到应该去做某件事,可心里又有了拖延的念头,这个时候,你通常都在做什么?

让我猜一猜,你可能会告诉我: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为什么要待在那里一动不动,任由思想挣扎呢?很简单,因为一旦要动的话,就必须告别此时此刻的惬意。现在这么舒服,谁要去做那些痛苦的事呢?潜意识里越是这样想,人就越懒得动。

姑娘V下定决心减肥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看着体重秤上的数字,内心不由自主地感到一阵恐慌。她知道,再这样下去,已经不是胖瘦美丑的问题了,而是会严重影响身体的健康。按照目前的情况来说,她至少要减掉40斤的体重,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40斤!这个目标听起来就是那么吓人,要戒掉高热量的食物和甜品,要迈开腿做累人的有氧运动,想到那个过程,心里就无比地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