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心中的怕和爱(增订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5 23:52:48

点击下载

作者:水木丁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我们心中的怕和爱(增订版)

我们心中的怕和爱(增订版)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我们心中的怕和爱(增订版)作者:水木丁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台海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9-01ISBN:9787516815281本书由北京理想国时代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有感情的情感专家绿妖

前几天遇到一个女朋友,聊起繁难家事,最后我说:你给水木丁写封信吧。另一位女朋友,遇到一个无解难题,咨询水木丁,简短问答之后,女友当机立断:“我要给你写信。”水木丁吃完午饭回来,她化名换背景的邮件已经出现在邮箱。

一般来说,和尚、星座专家、风水大师,还有情感专家,都是越远越灵。水木丁打破了这种偏见。

我们认识时,她刚到北京,一个人租房,一个人租辆货车去南城买二手家具,一个人跑来跑去找工作。但我很少听见她诉苦。她的精神跟她的金钱观一样爽朗清洁——跟她吃饭永远都是AA。倾诉,对于她或许就像逼迫别人埋单,或自己抢埋单,那太不爽利。

后来,在这个庞大的城市里,我们一点一点熟悉起来。我们最常约在大望路的现代城,那里有小饭馆,有“光合作用”书店,吃完饭可以买书,买完书就可以一圈一圈地绕着现代城散步,聊最近看的书,聊各自的生活。她有许多生活的智慧,会告诉我:自己置办一套家具,也用不了多少钱,可是租个空房,房租会便宜很多,而且家具可以用很久;还有超市快关门的时候去,青菜比菜市场还便宜。现在我明白,她的生活智慧,都是被生活磨出来的。

就像她身为情感专家的智慧,也是被生活一层层磨出来的,所谓久病成医。一个从不诉苦的人,却成为一名职业的烦恼倾听者,这是一件想一想都觉得有意思的事。在我们这里,情感专家是一个门槛极低的职业,只要会写汉字,只要有点名气,不管你是诗人、歌手、剃头的还是画画的,都能在报刊上开一个情感信箱,坐堂应诊。可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很难成为好的情感专家,因为他不懂女人;一个女人,很难成为好的情感专家,如果她只是站在来信的姑娘这边,帮忙痛骂让她们伤心的臭男人;甚至一个好人,也很难成为好的情感专家,就像我的另一个朋友,收到别人的来信,只会笨拙地回复:你写得太好了,我都看哭了。好人只能陪着心碎的写信者一起哭,可是解决问题,他们没办法,不会。

所以我尊重真正的情感专家。我在不同场合表达过对情感专家界流行的“麻辣烫”风的不满,如果说,最初的断喝,是为了令人一瞬间顿悟,那么之后蔓延开来终至充斥的,就是施虐狂与受虐狂的结合,专家们比着看谁骂得漂亮,以博读者一笑。

这样的风格,说到底,是写信和回信的人都不相信,一封信真能解决问题、情感信箱真的有用。

一封信真能解决问题吗?情感信箱真的有用吗?人真能帮到另一个人吗?

这本书最初的时候,是水木丁在博客上写:你可以给我写信,不保证一定会回。话说得很冷淡,但有人写了,得到了回复,第二个人偶然看到,于是也写了一封,第三个人……它不是一开始就是一个专栏,而只是,两个孤独的人偶尔碰到了一块儿,说了会儿话而已。

渐渐地,我看到她每次的回信,点击率越来越高。开始有人约她开一个专栏,开始有了稿费。越来越多的人给她写信,急切地等着回答。但其实又没有什么变化:专栏只用写几百字,她仍然回一千多字。“字儿太少,说不清楚。”

她相信有些问题可以说清楚。有些难题能够解决。一个人,可以帮助到另一个人。

水木丁最早是文学青年,学英语的,写实验小说,语言西式,那时她写的小说我到现在都看不懂。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她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文字的结构仍然是西方语言框架式的严谨,文字本身则全然用大白话。

你以为这很容易吗?有段时间,我约她写时事,三险一金、通货膨胀、财经政策……我们看过不少专家写过这些,把政策解读得没人能看懂,看完还是一脑袋糨糊,不知道跟自己有什么关系。水木丁不是那样的专家,她像你的亲姐、亲老师一样,恨不能手把着手、掰开了揉碎了跟你解释。我也是看了她的文章,才第一次弄明白了诸如三险一金之类的高深政策。

做到这些很难吗?也就是多替看文章的人想想,别把那些宏观的数据抄来抄去,多查具体资料,自己现实里对这些真懂。但我没见到第二个专家这样做,她不写了以后,也没见到别人这样写。

她的情感专栏,也是这么写的。

能解决的,她解决。比如告诉一个纠结于追求梦想还是听从现实的姑娘,“你的爱好,只不过是家居设计而已,又不是要去当德州电锯杀人狂……为什么就会有人认为心理学就一定会比家居设计有出息呢”;投诉男人的,并不总是得到同仇敌忾的助拳;只是想找找安慰的,她绝不敷衍,而是告诉对方,青春、痴情、楚楚可怜、年轻漂亮什么的都没啥了不起,别沉湎,好好读书上进是真;还有一些,真的真的是无法解决,又是那么悲凉,水木丁就说,“活到死的那一天,写到写不出的那一天,爱到不能爱的那一天,仅此而已吧。痛苦不会教会人什么是生的意义,痛苦只教会人,什么是不用问的问题,仅此而已”。

她有一套结结实实的价值观,在职业上、恋爱上、性爱上,她足够开放,但最终,她的脚落在一个踏踏实实的甚至显得守旧的立足点:“假如双方最初不是因为深爱着彼此才走进一段婚姻的,那么我觉得,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真有什么可能保证婚姻稳定的话,其实只有最简单的两点:第一是自己做一个好人,第二是嫁一个好人。”——很老套,是不是?又回到了三四十年前,我们的妈妈们恋爱时的标准。同时,她的这一套,跟眼下这个社会的那一套,却像是恰恰相反——她开放之处,是社会保守的地方;她认为很重要的,却是当下社会认为很不重要的东西。

可是这一套,难道不是一个正常社会应该有的常识吗?怎么辨认常识?你服从它,同时感觉光明温暖,就是对的。而那些扭曲的、屈从的、荒诞的,都是反常识的。只是我们的时代太幽默,我们已经忘了什么是常识,而常常屈从于荒诞,也因此,才会有那么多的纠结。

前一阵去衡山,跟朋友一起爬主峰祝融峰。朋友说,祝融是火神,也是持久光明之意。这个含义,让我有说不出的感动。衡山上络绎不绝、手捧香盒、穿着绣有“南岳进香”字样衣服的徒步香客,或许也是为了这个“持久光明”而来的吧?而这本书里,那些写信的人,那些纠结在被人抛弃以及被抛弃后的锥心的恨意里的,纠结于职业、爱情、婚姻、性、自私、黑暗、父母压力、社会压力与自我之间的扭曲的女女男男们,也是为了想得到一点点光明吧?

也许就因为这样,才有那么多的人,需要给她一封一封地写信。而身为水老师的朋友,我们也真的会在遇到事情时,想:给水木丁写封信吧。初版序麦田里的西西弗水木丁

十年前开始写作的时候,一心想成为一个大作家,认为写作嘛,除了小说、诗歌、杂文和散文,其他的文字形式简直都是上不了台面的东西。没想到的是,多年以后,我和读者往来的书信先结集出版了。犹记得当初开始给读者写回信的时候,身边的朋友都揶揄我是“知心姐姐”。其实听到这个词儿特别不爽,总感觉这是一个管别人家长里短的形象,和我的大作家理想相去甚远。但是渐渐地写起来,就改变了想法。假如一个人读了点儿书,谈了点儿恋爱,在经过此生的路上,稍微懂得了点儿道理,还能写点儿文字,那么这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经验,你死了,它就跟你一起死了,所以舍不得也没意思,不如就把这些说出来,传给别人,如果对他人有用,这个事也不错。至于方式,是小说,还是诗歌……其实倒也无所谓。

日本文学评论家内田树曾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面对很讨厌、很棘手、谁也不愿意去做的事情的时候,一种人会想,反正总会有人来做,所以不用我来做;另外一种人则觉得,如果没有人来做,那就由我来做吧。内田树说,这后一种人就是村上春树小说里的人物。虽然世界很糟糕,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可是如果没有人把这些事情完成一点,再完成一点,那么它便只有彻底地堕落到深渊里去了。我不是村上春树的粉丝,但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却惊讶地发现自己是村上春树作品里的人物。而这一切也不是我自己选择的,只是写着写着,就变成这样了,就像日子过着过着,就变成了这样。于是有一天,我跋山涉水、历尽磨难地走啊走,突然发现自己站在了悬崖边上,我的左手边是一片金黄的麦田,右手边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我不想从悬崖上跳下去,就此结束我的生命,但也不想回到原来的世界,于是就选择了待在那里,有小孩子跑过来我就拦住他们,把他们送回到安全的世界里去。也谈不上多高尚吧,只是既然你都已经戳在那里了,总不能就这么眼睁睁地看他们掉下去吧……这种事儿说白了,就是闲着也是无聊,其实真没什么好说的。

很多人喜欢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并以此自拟,在我看来,塞林格笔下的少年和塞林格本人一样,并没有真正地去做这些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只是置身于麦田之外提供了一种设想。如果他真的去做了,可能会觉得厌烦透顶吧,因为这样的事情,做起来又具体、又琐碎,根本不美好,像家务活一样干也干不完。这脏兮兮的世界,无论怎样都擦不干净,本来内心存有少年时救世的干净清晰的梦想,最后总是变成西西弗式的烦恼。于是那本书及时地在青春结束之前结束,并且不可能再有第二本,因为如果你十几年后再回到悬崖边,发现那个曾经如风的少年还站在那里,满脸皱纹,白发苍苍,也许你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很美好的情景……

我不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我是麦田里的西西弗,我被命运引领至此、被写作引领至此的时候已不年轻,觉得这个地方也不错,于是就接受了这个任务。看读者的来信,给他们回信,并不能让这个世界得到彻底的改变,甚至不能给写信的人什么更具体的帮助,但是屋子凌乱,如果不打扫,那么它脏乱的程度就会加重。

有些事,如果没有人来做,就由我来做好了。

麦田里的守望者也会老,最后摧毁他们梦想的不是狂风暴雨,不是电闪雷鸣,也不是内心的激荡,而是日复一日的琐碎、婆妈的生活,无聊的日出日落、大片大片看腻了的麦田风景,以及艳阳下的空虚、质疑和面对这个世界的无力感。于是一些人出去赚钱,追名逐利,或者干脆连同自己也堕落下去。他们没有像年轻时候以为的那样,被大人们杀死,他们只是变得更富有,他们只是变成了大人而已。而另一些人选择留下来,他们变成了我,变成了麦田里的西西弗,西西弗永远不会老。

至于那些写信给我的朋友,我从未觉得我的一封回信就能拯救你们的人生。我读信,我回信,我只是做了命运安排我应该做的事,并且时刻记得,每一个给我写信的你,每一个我选择回信的你,每一个读我回信的你,我们都不是随便地遇到另一个人,我们都是经过跋山涉水、漫漫长路才找到彼此。在我们的人生长河里,这因缘际会的短暂的一瞬,不是偶然,而是我们的选择。我希望在这美妙的心灵交会的刹那,足以照亮你转身离去的前路,陪伴你走上一阵子。当火把熄灭,希望这点点的温暖还能支撑你继续前行,直到找到新的拿火把的人。至于我,我也许还站在这里,但是请不必挂念,也不必回头,请将我遗忘,只将那刹那的拥抱留在心间吧。水木丁2011年9月 于北京Chapter 1死了一百万次的猫

直到最后,它终于懂得爱是美的,也是疼的,泪水是咸的。悲伤证明,活过一百万次的生命,并不是一场又一场的幻觉。它才可以真的死得彻底,且永不再来。Letter 1女作家的幸福问题水木丁:

你好。

我平时看的书多是女作家的,不过不是伍尔芙啊什么的,我几乎从不接触那些名著,我并不致力于做一个有深度的人,我只想过简单的生活,有简单的快乐和痛苦,足够幸运的话,老的时候,我希望能跟自己爱的人依偎在一起。也许你会觉得这样的想法很幼稚吧,偶尔我也会觉得幼稚,但我还是很向往,俗世的幸福才会有温暖的触感。

我知道的那些女作家,我个人认为她们是很优秀的。但问题是,一个优秀的女作家不见得会是一个好的妻子。她们往往机智、凌厉,有时甚至是居高临下的。她们会是很好的朋友,甚至也可以是最好的红颜知己。但,我很想知道,她们幸福吗?

最近在看侯虹斌的《红颜》。她说,小有才华的女人常常很压抑,没有什么好命,黛玉、宝钗就是明证;极有才华的女人一旦混出头来了,就根本不能指望她们过良家妇女的生活,“不疯魔,不成活”就是此意。我并不觉得现在的女作家会“不疯魔,不成活”,但真的要她们过传统意义上的良家妇女的生活,恐怕是有点困难的吧。她们自身,恐怕也难以忍受那样的束缚吧。而且,真的会有一个很好的男人来包容她们,很爱很爱她们吗?

我知道我这是过虑了,而且这也不该是我考虑的问题。但是,我是真心希望我喜欢的女作家能够幸福。如果幸福的标准不一样的话,那也就没什么了。

言辞有冒犯之处,还请原谅。不知名的MM不知名的MM:

你好。

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恐怕要先澄清一点,就是“女作家”这个概念很宽泛,我们可以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一个职业,在这个职业范围内,美食生活类图书的作者也一样是作家。但是既然你写信给我,我想你是特指与我很像的一类文艺作品的作者吧。为了方便起见,我暂且在下面的回信中都称为女作家吧。

记得从前,当我还只是个读者的时候,我也在某一段时期比较偏爱阅读女作家们的作品。因为我自身有着太多身为女人的苦恼和问题,于是总会自觉地去寻找一些女作家的书来看,希望能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当然,这样的问题现在没有了,所以对女作家也就没有那么特别的关注了。我现在依然非常喜欢伍尔芙,但那是因为她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而不是因为她是一个伟大的女作家。不过我觉得如果一个读者并不喜欢读她的作品,其实也没有什么。在我看来,读书应该是一个快乐的消磨时光的过程,刻意地追求深刻不过是一种做作。我从来没有致力于追求深度,只是读伍尔芙的时候真的让人感到一种幸福,就像我在上中学的时候,为琼瑶小说而感动流泪。我尊重每一个给过我美好时光的人。曾陪伴过我的人,我都感谢,并不会因为他们的性别而区别对待。

你说向往世俗的简单幸福,言下之意好像我们这样的人要求得太复杂了。其实很多人有所不知的是,现实的情况正好相反,许多写作或者搞艺术的女性,她们都比“世俗的人”简单得多。我看到你说世俗的幸福简单的时候,心里就想,世俗的幸福哪里简单啊,根本就是要多复杂有多复杂好不好。要知道,我们搞创作的都是自己跟自己较劲,可是你所谓的世俗幸福,不是光靠你的努力就能得来的,还要很多外界的力量配合你才行。比如你的老公能不能一辈子爱你,你的公婆能不能接受你,领导是不是赏识你,同事关系处理得好不好,你的钱够不够花,孩子够不够健康,学习好不好……这些世俗的幸福,其实才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幸福呢,这些幸福感,是要靠别人的配合和努力,要牵涉方方面面的关系才能得到,这样的幸福怎么会简单呢?他人的情感和心意,其实才是最难把握的,把幸福建立在一个男人是否能爱你一辈子、孩子公婆是否令自己满意等这样的基础之上,其实是难度很高的一件事才对。

很多人以为喜欢文艺的女人就不会给男人做饭。以前也有人问我对爱情怎么看,我个人的回答是:爱情就是冲他撒娇,跟他耍赖,和他做爱,帮他洗臭袜子。很多人以为文艺女青年就不会给男人做饭,其实我很喜欢做饭,也喜欢给朋友、亲人、爱人做饭,因为我喜欢看他们吃得很香的样子。我会定期收拾屋子,为了使自己住起来舒服,如果某天犯懒,就请钟点工来打扫。小时候谈恋爱,对于将来谁进厨房特别介意,现在觉得无所谓,反正自己的饭也要做,多一双碗筷多一道菜又何妨,自己煲汤也是一大锅汤,别人喝喝又何妨。

所以,你说我算是有才华的女人呢,还是良家妇女呢?其实这本身并不重要,也不矛盾。日子,去过就可以了;爱情,去爱就可以了;写作,去写就可以了。不去贴标签,不去想我是什么,你是什么,才能看到生活最本质的样子。

我身边有喜欢做饭的女作家,也有不喜欢做饭的良家妇女,有的人天生就不爱进厨房,和写字不写字没有关系,就算是“极有才华的女人一旦混出头来了,就根本不能指望她们过良家妇女的生活”,这也不是问题的关键啊。关键是我们干吗非要指望女作家去过“良家妇女”的生活呢?“良家妇女”又不是幸福的代名词。好男人又不是只爱良家妇女,爱女作家的男人也未必就不是好男人。男女之间的情感和婚姻有多种多样的模式,需要良家妇女的就去找良家妇女好了,喜欢女作家的就去和女作家结婚。这个世界上的女人有很多种,男人也一样。婚姻只有合适不合适之说,无所谓谁对谁错,在一段不合适的婚姻里,不可能有好妻子,也同样不可能有好丈夫。

最后,说到像我这样的人能不能感到幸福,是的,我经常感到幸福,写出一篇好文章是幸福的,为心爱的人做一顿朴素可口的晚餐也是幸福。我们这些女作家的幸福,也都是踏踏实实的生活赐予我们的幸福,和你的幸福并无区别。当然,焦虑也有,不过谁的生活里没有呢?在我看来,幸福没有什么不同的标准,就是内心的安宁和满足。婚姻也好,写作也罢,它们并非幸福本身,它们只是追求幸福的方式而已。所以,希望你也同样用你的方式感受到属于你自己的幸福。Letter 2把贞操留给你自己亲爱的水木丁:

你好。

最近,身边人的一些劝说和建议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很多想法。我今年二十五岁,是家里的独生女,个性很独立,没有太多独生子女的娇气。可是到现在,我还没有真正谈过恋爱,有过的也只是暗恋或者网恋。最近,身边的一个姐姐建议我,找个感觉合适的谈谈恋爱,也可以考虑一下发生关系,毕竟年纪不小了,这样下去不好。我也知道这么大的年纪还顶着一个处女的头衔确实有点让人诧异,可是至少那个人得是我心甘情愿在一起的啊,总不至于因为要发生关系而发生关系吧。

我不知道我是要这样一直坚持下去还是要考虑大家的建议。其实现在,如果我想找个男孩子谈恋爱或者说发生关系都很简单。可是那又不是自己想要的。然而,自己内心也有挣扎,女孩子最好的年纪也无非就这么几年,如果都用来等待,不晓得是否算是一种错过。

亲爱的水木丁,我不知道如果换作你,你会怎样考虑和选择呢?亲爱的给我点建议吧!喜欢你的EchoEcho:

你好。

经常有姑娘写信给我纠结处女这个事儿,有的信里说男朋友嫌弃我不是处女怎么办?有的说我是处女,男朋友总请求发生关系,我不愿意他就生气怎么办?也有男孩来信说我女朋友是处女我要她不给怎么办?然后现在再加上你这种,我二十五了还是处女怎么办?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一个姑娘讲她陪同学去堕胎的见闻:有十三岁去堕胎的姑娘,有二十几岁就堕胎N次还满不在乎的姑娘,有四十几岁的女人,总之是各色人等一应俱全。

虽然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态度并不同,但有一点毋庸置疑的是,进手术室去挨刀子的始终是女人,疼的也是女人。不管男人是什么态度,不管不顾冷酷自私也好,温暖贴心负责到底也罢,这个身体所遭受的痛苦,终究是要女人自己承受,没有人可以替代。所以我一直觉得,女人对待自己身体的态度是蛮重要的一件事,因为这副臭皮囊终究是要陪伴你一辈子的,除非是连自己生命一起抛弃,否则它才是你一生都无法抛弃的伙伴。相比之下,男人也好,爱情也罢,反倒是聚散无常的。

所以,我觉得一个女人,无论要对自己的身体做出怎样的决定,都应该是一种认真的态度。因此,我觉得你的慎重,你内心的胆怯和顾虑,都是正常的。这是你的身体,一定要你喜欢、你愿意、你高兴怎样去做才去做。别人说什么,以怎么样的态度对待他们自己的身体,说得再多,听上去再有道理,那都是别人的想法,别人的生活。再好的朋友,再亲密的爱人,也不能代替我们做决定。所以我下面要说的话,只是我对这件事的看法,不是绝对的真理,也同样不能代替你自己的想法,它们只能作为参考意见。

因为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就分几个方面来讲吧。首先说说婚前性行为的问题。我的个人意见是,我不赞成以结婚来界定一个人什么时候应该开始性生活。男欢女爱,本是最正常、最自然不过的事,年轻人身体成熟了,有生理方面的需要了,那就顺其自然,老压抑它干什么?这不就是大自然赋予咱们人类的天性吗?简称人性。以婚姻来作为性生活开始的标志,是用社会道德、规章制度之类的东西,来制约和压抑人性,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特别是要求女人婚前守身如玉,是完全不顾女人自身的生理需要,把女人的身体当作婚姻的祭祀品,以向未来的丈夫奉献自己的贞操来换取丈夫的尊重和爱,从而保全婚姻。

我们且不说这种事情对不对,退一万步来讲,在我们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这种做法根本行不通。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每个人的人生际遇不尽相同,并不是每个人最后嫁的那个人,都是她最爱的那个人,也不是每个人都会顺利地在十八九岁恋爱,二十几岁生儿育女。现在大龄青年这么多,有的人并不知道要继续等到什么时候才能结婚,或者有的人干脆一辈子就不结婚,难道就因为不结婚,就要一辈子守贞,做老处女和老处男吗?人生苦短,青春宝贵,真爱更是无价啊,一个人如果这辈子不能和最爱的人结婚,也就罢了;但如果一辈子都没有和自己真爱的人做过爱,那该是多么遗憾的人生啊!

话说回来,你那位朋友出的主意,我看也是一个馊主意。什么叫作“可以考虑一下发生关系”?就像你说的,即便不是为了婚姻守贞,也不需要为了发生关系而发生关系,为了摆脱一个处女的头衔就随便找个人上床,这太可笑,也太荒谬了。看起来好像是蛮开放的,但实际上这和把自己的身体当成婚姻的祭祀品是一码事,都是对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感受不尊重。一个女人想和一个男人做爱,是因为她也想拥抱他、亲吻他、渴望他,一如他渴望她一样;她喜欢他的身体,一如他喜欢她的身体一样;她渴望把自己交给他,一如他渴望把自己最好的给她一样。

有人说这是欲望,不是爱情,其实爱和欲本来就不是那么容易分清的,女人希望和一个男人做爱,如果不是为了天长地久,那么也要一夕快乐吧。欲望这东西是最诚实的,不是说你和哪个男人领了一张结婚证,就立马能对他产生欲望,也不是你朋友所说“考虑一下发生关系”,就会考虑出来欲望。欲望是不需要任何人来告诉你的,只能由你的身体告诉你。它来的时候,就一定会明白无误地让你知道。只要你有勇气面对它,承认它,像一个成年人一样知道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就好了。

所谓忠诚于自己的感受,有时候不仅是你想要什么的时候就勇敢去追求,还包括你不想要什么的时候就拒绝。是处女又怎样,不是处女又怎样,那都是你自己的事情,谁有权利去评价你的生活正常不正常?我们为什么要因为“我是谁”而感到羞愧?我一直觉得所谓“正常”的人们对所谓“正常”的标准理解很狭隘,很自以为是。有一次,我采访一个心理学家,问过她类似的问题,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属于不正常。她告诉我说,人的身体、心理以及成长各自有异,其实很多的生活形态都可以被算在正常范畴之内,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只要你自己能够接受,觉得舒服合适,这种生活形态并没有引起你内心太大的冲突和矛盾,不影响你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不影响你的思维判断,那么它就没有什么不正常的。所以,你也没什么不正常,也没什么不好。谁也没资格说你不正常,别听他们那一套。没有必要为了把自己搞得所谓“正常”了,去勉强自己做任何事。

虽然我是不赞成婚前守贞那一套的,但是我觉得一个姑娘的第一次,依然是很重要的,不是为了什么道德观念,也不是为了讨好任何男人,只是为了讨好自己,珍爱自己。男欢女爱是一件美好的事,只不过是要做自己爱做的爱,它才会带给人快乐和享受;否则,它也同样可以成为恶心的、丑陋的事,只会带给人不愉快的回忆。试问不愉快的回忆怎么能给人带来正常的生活呢?一个女孩子最初的体验,往往会影响她一生的性爱观念。

所以,我觉得每个女孩子的第一次,一定要跟自己真正想要的人做,这很重要!要为了自己身体的享受和内心渴望去做,不要勉强,这很重要!不要为了讨好男人,迁就男人,去换取男人给自己的一点点爱,就把自己的身体当礼物去奉献,这很重要!这样的话,即使两个人最后不能走在一起,不能成为夫妻,也是把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第一次,留给了自己的爱情,自己最爱的人。哪怕这个人仅仅是当时的最爱,也是自己把贞操留给了自己,是对自己的一种诚实,那是我们从岁月中偷取、为自己留下的青春的礼物。这样,当你垂垂老矣,回想往事,才会对自己说,我做的,是我一生都不后悔的决定。Letter 3我们凭什么要自卑水木丁:

你好。

我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一直很关注你,今早情绪崩溃,所以冒昧打扰你。我是个微微胖的女孩,性格开朗,但唯独不喜欢别人拿我的身材开玩笑。我很受伤,说过很多次,但身边的人似乎不以为意。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一处不愿被触及的禁地,既然我说过我不喜欢,那么就不能尊重一下我吗?还是错不在他人,而是我太看不开?

而且,我刚刚获悉高级教师资格证的三门考试我只过了一门,宿舍里,我的成绩最差。我们是一起看书的,这让我很难过。其实,我并不知道自己拿了这个证能干吗,他人的成败也与我没有太大关系。我清楚地知道自己陷入了一个怪圈,但是没有办法改变现状。面临毕业,我希望自己即使不是最好的那个也能是不错的那个,我很想像他人一样顺利地就职,很想像其他的女孩子一样聪慧、美丽、坚强。可是,我在向那个目标进军的时候太辛苦了。进程总是拖沓缓慢,现状糟糕,或深感孤立无援。我现在似乎连最初的目标也模糊了。我一味地刨根问底,为什么他人可以而我不可以?

孤独地挣扎,人生是不是仅此而已?SulaSula:

你好。

你的来信里虽然没有很多具体的描述,但是我可以猜得到一些细节,所以明白你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有一个充满竞争和攀比的价值体系,我们小的时候就总是被人拿来比成绩、比学习,长大了就要比经济能力、比事业、比家庭,除了这些基本的生存硬指标外,女孩子还要被比长得漂亮不漂亮、身材正不正,好像只有那些什么都好、样样都标准的人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因此,很多对胖人、单身女性等的微妙的歧视常常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这些歧视从实质上来说,都来自于这个互相比较和竞争的价值体系。有时我们被它伤害,有时也用它来伤害他人,但很少有人会跳出来想一想,生活是我自己的,我为什么要无时无刻不在和别人比较?别人一定要和我比较的时候,我为什么要就范?要知道,只要参与这个游戏,你就难免会受到伤害,因为它是无情和残忍的,总有人比你更漂亮、比你更聪明或者比你更有钱。你要是不想输,就只有一个办法,不参加比赛,不跟他们玩就是。

也许你确实比别人胖,可是胖二十斤也好,四十斤也罢,这关别人什么事呢?其实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之所以总是喜欢跟你比来比去,讽刺你、挖苦你,那是因为他们需要靠和你比较,打击你的自尊心,拿你的自卑做养分,好来培养自己的优越感,从而支撑他们那个脆弱的虚荣的灵魂,让他们觉得自己活得还不错。你要怎么做?使出吃奶的劲儿去和他们比?今天你拼命减肥使自己瘦了,明天你就发现有个人在跟你比美貌;明天你去整容了,后天又有个人出来跟你比有钱的男朋友。总之,这个社会教育出来了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如果真的喜欢这样的游戏,就会一直想办法玩下去。如果你好强,一直要陪他玩的话,那么有一天就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不是你自己的,而是别人的。一个每天都在疲于奔命地证明自己、追赶他人脚步的人,内心只会充满焦躁和不安,赢了还想赢,哪有个头儿呢?怎么有可能停下来,好好地享受生活?怎么能学会善待自己、接纳自己呢?

教给你一个不卑不亢的做人的方法,那就是时刻告诉自己,生活不是一场与他人的竞赛,如果你需要战胜谁的话,那个人也应该是你自己。面对那些比自己有钱的人,其实也无所谓吧,我小时候是父母养,长大了靠自己养,我没欠那些有钱人一分钱,我不是他们养的,他们也不是我什么人,我为什么要自卑呢?遇到比我们长得漂亮的女孩,其实也无所谓吧,我爱的人爱我就好,人家三千宠爱于一身是人家的事,各自有不同的活法,我为什么要自卑呢?碰到帅哥就更没必要自卑了,除非你想让对方爱你、娶你,否则的话,大家最多是朋友一场。所以说人要想活得舒服点儿,首先要放低自己的比较之心、贪婪之心,除非你在实际利益上或者心理情感上有求于对方,否则,你站在这世界任何人的面前都不应该感到自卑,因为他们的生活与你无关。不是因为谁比谁更好,而是因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的生活是否完美、正常,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事。

至于对那些喜欢拿你的身材开玩笑的人,我觉得你的反应并不是你太敏感,你把内心的感受明确地表达出来,你做得很对。有些人会把恶意攻击藏在玩笑之后,如果对方被攻击时激动了、生气了,他们就会反过来责怪对方太较真儿,开不起玩笑。可是,任何一个待你真诚的朋友,如果发现自己的玩笑伤害了你,他们是会感到内疚并改正的。

人性中是有恶的一面的,一些人会攻击他人,看到他人受苦而感到愉悦。如果他们是在依靠你的自卑为自己的自信和虚荣心提供养分的话,那么他们就会对你的自卑上瘾。你越表现得自卑,他们越停不下来。除非他们找到了另外能够满足他们这种精神需求的对象,否则,你就一直是他们的猎物。碰到这种人,怕和自卑都是没有用的,含糊委婉地解释你的感受也是没用的,因为他们不是真的不明白,你还不如就直接告诉他们,“关你屁事”。不要怕失去这些不尊重你的朋友,如果你不能用勇气和魄力赢得尊重,你就永远交不到真正的朋友。需要你用自己的自卑去喂养他们的自尊心的朋友,也永远不是真正的朋友。

最后补充一点,做一个不卑不亢的人,虽然要放下比较之心,但并不是要活得不努力,不思进取。不跟别人比,不等于自己不求进步。你从前有没有努力去完成你想做的事?比起从前,你的人生有没有进步?最该向你提这些问题的人应该是你自己。身材这件事也一样,不管别人怎么看待你,你应该先自问一下,自己到底喜欢不喜欢现在这个样子?如果喜欢,就不用理会别人的目光和评价;如果不喜欢,就去减肥,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人。只是这一次,你不是因为迫于别人的压力,而是因为你喜欢这么做。我想这样发自内心的动力,才真正使人自信,给人生带来更多的希望。Letter 4长情也是一种病亲爱的水木丁:

我今年二十八岁了,两年前我在网上认识了这个让我纠结的A。当时我在读研,他是一所大学的外教,比我小三岁,刚来这里半年。我们约见了几次,一起看电影、参加聚会等,他人也很好,我心里对他很有好感,但是知道他不久就要回国,所以也没有往别的方面想。认识一个月的时候,他向我提出交往的请求,我问他不是马上要回国了吗,他说他需要一个留下的理由,就这样,我们开始交往了。

跟A交往很愉快,我们都是彼此的初恋,初恋总是美好的,因为离得比较远,一个星期只能见两次面,我们都很珍惜。他一直很尊重我,我们相处的大部分时间都非常快乐,初恋的种种美好都是他给我的,但由于是初恋再加上文化差异,两人遇到矛盾,也会吵,一吵起来,我心里就想他快点回国吧。总之,这段感情在三个月后以他回国而结束。

他回去了之后,我们仍然保持通信联系。这样的通信一直保持了两年多,这两年多我也一直是单身。去年的一天,他开玩笑说要来中国看我。十月份他过来了,我们一起去了丽江,也发生了关系。然后,他回去了。在机场,他还是两年前的那句话“我们还是朋友吧”,我也是两年前的回答“当然”。可是这次,我发现我做不到了,我心里还是很想他,但是,我知道我们是没有结果的。我不想再浪费时间了,我不再回他的邮件,跟他说不想聊天了。我想忘了他,却又不想失去他这个朋友,可是我又没有办法跟他做朋友,至少现在做不到,我很纠结。我告诉自己,就算不跟别人谈,也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他身上,道理我都懂,可是我就是没有办法解开自己的心结,每天都在跟自己做心理斗争,真的很累。

水木丁,我啰唆了半天,说出来就感觉好点了。

祝你一切都好,心想事成。奶茶奶茶:

你好!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难以相信,世界上竟然有这样痴心的姑娘。可人性就是多种多样的,世界上既然会有天性薄情薄幸的人,就会有如此长情的人。据我所知,像你这样的姑娘也不在少数,她们认死理儿的程度恐怕不比你差。可巧的是,我自己也是个长情的人,所以我今天很想对你说一句肺腑之言:姑娘啊,你这是病,得治。

作为一个混长情界的老病友,我实在懒得再多说什么废话了,虽然爱情故事里常常赞美海枯石烂、情比金坚,但是长情这玩意儿发作起来,到底有多烦人、多痛苦,真的只有我们这些病友才会明白。有时候我们甚至会羡慕那些薄情薄幸的人,为什么他们恋爱起来那么容易,恋爱结束的时候抽身又可以那么快,而我们这些长情的人,却要受无尽的纠结和折磨?所有的道理都懂,所有的事情也都看得清,就算是个独角戏,自己也能跟自己演上三四年,你说这不是有病是什么?既然有病,咱就得想些办法来对付它。

人的本性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是哪怕把发病周期缩短几年,也算是缓解了点儿病情吧。所以,下面咱们不讲大道理,只分析病情,讲点儿基本的方法,然后要怎样地因人而异,你就自由发挥吧。

首先,你要搞清楚自己到底想不想治病。这个世界上的寂寞有两种:一种是身外的寂寞,一种是心内的寂寞。害怕身外寂寞的人,最怕的是身边没有人陪;而长情的人可能是后一种,经常形单影只,却最怕心里空虚。所以有时理智也会告诉自己,还是忘了吧,但是内心却一直在麻痹自己,觉得只在心里想念一下是没有问题的。这其实是一种自欺欺人。因为长情的人往往也很专一,他以为他可以慢慢接受其他人,但是其实他做不到。他们不像有些人,心里可以同时容纳两个人,甚至多个人,他们的心里装了一个人就根本再也装不下其他人。所以长情的人,首先要搞清楚自己到底要不要结束这一切。如果要,就不能再自我欺骗,要勇敢地面对失去一个人之后内心的寂寞。即便一时做不到,也要确定这是自己努力的方向。

其次,就是要学会心狠。这个狠,不是对别人狠,而是对自己狠。长情的人爱起来都是入心入肺的,有时候真要说了断,就会如拿刀挖心挖肺一般的疼。这种疼,并不是文学描写中的修辞手法,而是真的可以严重到生理上仿佛有人拿着锤子,重重地敲在你的心脏上的那种疼。

那些薄情的人了断得如此容易,可能是因为他们根本不走心,也根本不知道疼。在这点上,我们和人家不能比。如果你天生是一个长情的人,想活下去就只有一招,对自己够狠。心里长了什么不该长的东西,就是挖心挖肝也要把它挖出去,断手断脚也要把它断掉。伤就伤,死就死,死而后生才能重新开始。

你和这位老外,在我看来,他所谓的继续做朋友,不过是失恋之后找一个情感寄托和兼职床伴,其实你在他心中什么都不是,你没那么重要。这种狠话,本来不应该由我来说,应该是你自己对自己说,不过我看你所谓的面对现实,全都是顾影自怜、期期艾艾,什么时候你也舍得对自己说几句狠话了,舍得把自己的那点自尊、自以为是摘下来扔地上踩两脚了,你得解放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最后一点是,不要有事儿没事儿就给自己心理暗示。有时候女人比男人更容易犯这个毛病,这是因为女人天生比男人更敏感、更会察言观色。因为习惯性地想太多,他的一个眼神,一句话,给自己的一点帮助,或者他回复自己的某一句话,都会让女人琢磨半天。有时候,姑娘们总是会先假设对方是对自己有爱意的,然后就像侦探一样在对方的各种行为中寻找蛛丝马迹,来证明自己是对的。这种预设结论的做法害人害己。

一般来讲,如果一方态度是很决绝的,那么另一方再怎么痴心,也终归有接受现实的一天。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自己在不断地给自己灌迷药?不断地进行心理暗示?比如你不想和一个人联系了,那么直接减少联系就好了,为什么还要跑去跟人家说“我们以后不要联系”之类的话呢?其实就是想看对方的一个态度和反应吧。然后,对方因为心软或者有礼貌地给了你一个预期的态度和反应,你就可以再麻醉自己一段日子,周而复始,这一段一段的日子过下来,几年就过去了。

当然了,如果谁就是想一辈子活在过去里,只要他不妨碍别人的生活,倒也无可厚非。可如果连当事人自己都觉得着急,眼睁睁地看着别人的生活在往前走,自己的生活却迟迟不能翻页,已经到了让自己焦虑的程度了,那就的确是比较糟糕的了。有时绑架和欺骗我们感情的人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所以,也许你首要该做的不是责怪对方,不是把责任推卸给对方,而是检视自己的内心。到底是什么欲望控制了你,捆绑了你?它用了什么花招欺骗了你的心,让你无法得到解脱?我在此提供的几点方式仅供参考,真正的自由之路还需要你自己慢慢地去摸索,毕竟长情是你的,心是你的,青春也是你的,别人没办法干涉太多。只愿你早日放下执着,真正长大,获得自由,重新开始你的人生。Letter 5圣人自省,凡人自辱水木丁:

你好,感谢你能百忙之中看这封信。

我今年二十岁了,上大三。前一天考完期末考试,我正在收拾第二天回家的东西,看到一条短信,说我的航班被取消了,需要改签或者退票。我想都没想,就按短信上的电话打回去,结果被骗了三千多块钱。当时室友也在场,说会不会是假的。我没听进去她的话,按着电话里面骗子的指导,一步一步把支付宝上自己省了一个学期的私房钱打过去了。

事后我不断责怪自己,平时还算精明,为什么当时不到好友的寝室去一起商量商量该怎么办,又或者当下多想两秒,不就不会被骗了吗?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妈妈也很心疼钱,但是她更心疼我,让爸爸别因为这件事情责骂我。

好羞愧啊!明明已经是个成年人了,却每天都还在给父母添堵。在没有出事之前,我一直鄙夷那种“书呆子”、“高分低能”,现在觉得其实自己就是这种人,除了读书,什么事也干不了。

老师你说,我这么大个人了还这么蠢,以后该怎么办呢?我真的很想变得优秀啊,想变成方方面面的事情都能处理好的那种人。可是被骗之后,我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是。上大学以后我所做的努力,只是无用的挣扎。老师,你觉着我往后在生活中该怎么长点心眼,怎么在生活里面努力才对呢?

今天看见你公众号平台上放上了可供提问的邮箱,带着自己的疑问给你写信,希望你能百忙之中回信。

写信的时候,已经把之前每次哭出来的眼泪都释放啦,心情好一点了。

老师,谢谢你。小潘小潘:

你好。

看了你的来信,十分理解你的心情,我也想给你讲讲我自己经历过的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大概十年前,我刚离开故乡到杭州的时候,曾在一个月里连丢了两个手机。第一个手机是在上班路上被人偷的,那是一个旧手机,值不了几个钱,正好我也想换新手机,就花了两千多块钱买了一个当时最新款的三星手机。过了几个星期,我去上海看一个朋友,那天路上堵车,本来预计两三个小时能到的路,走了整整六个小时才到。我早上出发,到上海的时候已经是晚上,我在上海火车站旁的一个咖啡厅见到朋友,她一见我就拉着我去上海交大听讲座,并且坚决要坐公交车,结果上车以后我发现刚刚买的手机又不见了。当天晚上,上海下着大暴雨,我在丢了手机后,又被淋成了落汤鸡,那真是一个糟糕的夜晚,而朋友对我说过的唯一一句话是:“你怎么那么笨。”

我要给你讲的另一件事发生在几年前。有一天早上,我想帮我母亲改签去美国的机票,就在百度上搜索她买票的那家美国的航空公司,然后找到电话打了过去,结果可想而知,这是一个骗子网站,骗子提出我的机票可以改签,而且还可以多退钱给我,因为那时候没有网银,所以骗子要我去ATM机上操作。我当时刚刚起床,外面很冷,我的早咖啡还没喝,蓬头垢面,脑子其实并不完全清楚,就一时犯懒,说我一会儿再去,到时候给他打电话。就在把电话挂掉后的两秒钟,我意识到了这可能是个骗子,在网上查了一下这个电话,果不其然。

所以你看,遇到这种糟心事儿的人不可能只是你一个,有句成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意思是再聪明的人,想一千件事,也会有一次疏忽的时候。何况我们只是普通人,每天日常生活里琐碎的事情那么多,难免会有精神懈怠的时候。骗子们是干什么的?他们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想着怎么骗人、怎么找人性中的弱点和漏洞,怎么在人们最疏忽的时刻、场所寻找机会下手,因此普通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中招是很正常的。

我不赞同你在受骗之后的自责、羞愧,认为自己太愚蠢这种说法,也不赞同当年我丢手机的时候,我的那个朋友对我说的话。当年看《半泽直树》时,有一场戏是这样的,当半泽告诉一位厂长,他的工厂倒闭是因为他被欺骗了的时候,这位老实的大叔绝望而伤心地说:“半泽,我是个没文化的人,果然是因为我自己蠢才会被骗的吧。”半泽说:“不是,可恶的是行骗的人,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竹下先生。”

这段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是因为日本在这一点上和我们非常相似,有一种“耻感文化”。这个词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在对日本文化做了大量研究后提出来的,大意就是指一种注重廉耻的文化心态,这种文化的特征,就是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如果外界对自己的行为和反应不佳,内心就会产生一种羞耻感。而我们有这样的耻感文化的传承,是和我们的耻感教育方式分不开的。

很多人在生活中可能很难意识到这一点,但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这种例子随处可见。比如一个孩子数学不好,母亲在辅导他学习的时候,就会指责他的智商为什么这么低,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一个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老师会从人格上羞辱他;考试成绩不好,老师会羞辱他为什么别的同学都会,他却不会。这样的情况在成人世界里也常常发生,比如我丢手机之后,我的那位朋友不但没有安慰我,反而责备我为什么这么笨。有时候我们在网上看到一些案件,有女生被性侵,有人被骗走几十万……人们的反应,常常首先是责怪那个受害者行为不检点、太不小心、品行不端等等,却不是指责那些犯罪分子。

这就是耻感文化在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表现,其实很多人是真的认为这样羞辱受害者是为了受害者好,这样就会让他们都接受教训,学会保护自己。老师和家长们真的以为羞辱孩子就可以使他们“知耻而进步”。但结果常常是,被母亲羞辱的孩子长大后继续羞辱自己的孩子,被老师羞辱的学生彻底失去了学习的自信,连原来的成绩也达不到了。

你在来信中反复责备自己太蠢了,太笨了,让我看到的是一个被耻感教育给搞坏了的孩子。耻感文化已经在你的内心深处内化,甚至在某些时刻,还没有人羞辱你,你自己都可以代替外界来对自我羞辱一番。可是,你只是个没有坑害过任何人的无辜的年轻人呀,为什么你应该受这样的羞辱,被这种羞耻感折磨呢?可恶的应该是那些骗你的骗子,这不是显而易见的事吗?

话说回来,生活中出了这样那样的事情,难道自己就没有责任,不应该反省吗?当然要反省呀,要认真地去总结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否则人怎么能进步呢?可是,很多人都搞错的一点是,用羞辱别人或是羞辱自我来让别人和自己感到羞耻,这并不是理性的反省,它唤起的是一种糟糕的感觉,一种负面的情绪。情绪本身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情绪本身不会帮助人总结经验,它除了没必要的人格羞辱和否定外,根本不会真正地使他人或者自己有进步。真正的自省,需要的是理性,不是情绪。糟糕的情绪可能会导致当事人不愿意面对失败,逃避现实,反倒成了理性反省的一种阻碍。

再拿我一个月连续两次被偷手机这件事来说吧。我的朋友说我笨,我很不高兴,从此大家也渐行渐远,但这不等于我对于这件事没有认真反省过。通过这次反省,我发现我之所以疏忽大意,是因为我虽然一向小心谨慎,但是对防盗这件事全无意识,因此从前的很多出行习惯都需要调整。鉴于此,我给自己制定了一系列新的习惯,比如手机、钱包和任何贵重物品不往衣服口袋里放,人多的时候一定要把包抱在胸前,等等。除此之外,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我也会进行这样的自我反省,从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入手,制定一些技术层面上的方式方法。比如我过去性格比较急,会一时冲动答应别人我无法满足的要求,后来我就规定自己在这种情况下,统一回复“我需要考虑一下”。我容易丢三落四,就规定自己出门背大包,手里永远不拿东西,贵重的东西用完随手往包里装,虽然这样还会偶尔丢些小东西,但是确实改善很多,至少没出过大事儿吧。

这些生活中小细节的不断积累和生活习惯的自我改善,都是理性分析和冷静自省带来的,羞耻教育只能带来羞耻的情绪,并不能促成理性的思考。我曾经教过几年中学,在我教过的普通中学生里,几乎没碰到过什么天才少年和弱智儿童,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其实并没有那么巨大的差异,但就在这部分智力水平相当的学生中,学习成绩却有很大的差别。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常常十分自信,但他们不是因为学习好才自信,而是因为自信才学习好。相反,我也看到过很多并不笨、甚至是十分聪明的孩子,因为被家中的大人从小羞辱到大,最后彻底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和兴趣,成绩反倒更差。有时候看到那些本来聪明伶俐的孩子,陷在耻感的泥沼中,很让人心疼,我这个当老师的,却没法把他们从泥沼中捞出来。有些大人们总觉得这样羞辱孩子,可以让孩子知耻而后勇,从此努力上进,结果适得其反,搞得很多孩子厌学,这就是东方耻感教育的一大误区——在该理性的时候表达的全是情绪。他们对孩子的评价常常是非理性的、情绪化的,使得这种自我羞辱感在孩子心中根深蒂固,以后没有家长陪伴,他们就会对自己进行羞辱,继续用情绪代替理性去解决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生活也是一所大学校,只有那些没有失去自信的孩子,才能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失误和错误,才能够有勇气面对错误,仔细琢磨它们,从中得到教训,吸取经验,用失败换得成功。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知道犯了错也没关系,自己绝对有能力解决问题,避免再次犯错。可是用耻感教育出来的孩子,反倒可能因为一想到这件事就觉得羞耻,虽然也会狠狠地责骂自己,但是在内心深处却总是想逃避这件事,不愿意再听到别人提它,不愿意再面对它,反倒无法心平气和地去回顾,也无法真正地去自省。比如像你这样,在哭一通、骂自己一通之后,反倒需要别人来安慰你,这些又有什么用呢?你需要的是停止这种自我责备和自我羞辱,仔细复盘当时的细节,想想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哪个点本来应该注意而没注意到,培养什么样的行为习惯可以改善自己毛躁冲动的问题。

古人云,圣人也得每日三省吾身,可见圣人尚且犯错,也需要反省,何况我们普通人?不过这个反省可不是每天骂自己三遍,把自己羞辱三遍哦。姑娘,3000块钱咱们丢了,还可以再挣回来,没必要因为犯了错误就自我羞辱。人都是会犯错的,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学习也有能力反省,有能力找到方法,让自己成长和进步才行啊。因为你只有相信自己,这一切才真的有可能发生。Letter 6死了一百万次的猫水木丁:

你好。

如今,我的生活偏离了常轨。我失去了体面的工作,曾经长期混迹聊天室,多次一夜情。我接触的人有一天只能吃一顿饭的社会最底层,也有白天光鲜夜晚绝望的“500强”企业精英。我知道有人因为性心理障碍一把椅子坐到天亮,有人无法自持,走上了歧途。这真是一个疯狂的世界。失去生活重心的我,夜深人静的时候,也绝望得想自杀。

写这封信的时候,我还在看你的那篇博客,我又流泪了。这一次眼泪是流往下巴的。可是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只有当泪水滑过耳郭的边缘,当你感觉到那一丝丝的冰凉,你才意识到自己哭了。你说我还正常吗,亲爱的水木丁小朋友?ClaireClaire:

你好。

看了你的信,我想起前不久看过的一个故事:《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有一只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它死过一百万次,也活过一百万次。它是一只有老虎斑纹、很气派的猫。有一百万个人疼爱过这只猫,也有一百万个人在这只猫死的时候,为它哭泣。但是,这只猫却从没掉过一滴眼泪。它曾经是国王的猫,也曾经是水手的猫,曾经是小女孩的猫,也曾经是属于自己的野猫。但是,它谁也不在乎,它对活着或者死去都不在乎,它经常会说,“我可是活过一百万次的猫啊”。直到后来,它遇到了一只连一次都没有活完的小白猫。这只活过一百万次的猫渐渐爱上了这只小白猫,它们生了很多小猫。可是有一天,小白猫突然死掉了。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悲痛欲绝,在它活过一百万次的生命里,它第一次哭了,从白天哭到晚上,哭了一天又一天,最后,它哭了足足一百万次,终于停止了哭泣。这一次,它死掉了,再也没有活过来。

其实我不怎么喜欢“坚强”这个词儿,也不大喜欢被人称为“坚强的女性”。因为这个词儿有一种天然的和生活较劲儿的拧巴气质。这几年,我开始不再把生活当作我的敌人,就不再觉得“坚强”这个词儿是什么褒义词了。前两天,北京有家报纸的记者姑娘要采访我,被我拒绝了。她说,想让我代表单身女性聊聊自己的生活,我说我谁也代表不了。她说,听说你主张不结婚,宣称一个人是一座岛,我说我从没有主张过不结婚,我没主张过任何事,生活就是生活,不需要主张什么,无论是单身的还是结婚的,好好过日子就是了。所以你看,人们的思维方式有时候就是这样,总想着和生活对抗,总会说自己够不够坚强、别人够不够坚强什么的。可是,日子是我们自己的,我们要那么坚强干什么呢?

我并不是因为足够坚强才能够活下去的,而是因为我知道,我就是那只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天生命好,有的人注定要历经磨难,命和命是不能比的,但是注定历经磨难的人,也可以骄傲地说:“我可是活过一百次的猫呢!”死过一百万次,活过一百万次,都只是为了懂得生活要教给我们的事,这是我们必须要完成的课题。每个人大概都有他自己必须要完成的使命。我也曾经设想过我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得到什么东西,但是生活总是会给我另外的一些,却偏偏不给我渴求的那些。这是一个讽刺。但是后来我渐渐发现,也许冥冥之中,那些欺骗、失去、害怕、痛苦,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让你明白你必须明白的事。

不知道你有没有觉得,生活好像是故意和你作对一样,无论你怎样努力,怎样改变自己,得到的都是同样的结果?我有过,所有的痛苦、绝望、愤怒……我都体会过。但是后来我想明白了,人的一辈子就像是上一所大学,在这所大学里,根本没什么选修课,只有必修课,你学不会,就再学一遍吧,就这样一遍又一遍重复,一遍又一遍地承受痛苦,直到你学会为止,否则就无法毕业。至于那些生活简单而美好的人,他们大概上的只有小学吧,轻松、容易,但这并不关我们的事啊。

所以,让我们回到开头那个故事,那只活过一百万次的猫,它死过一百万次总是又活过来了,是因为它一直没有完成自己的必修课。直到最后,它终于懂得爱是美的,也是疼的,泪水是咸的。悲伤证明,活过一百万次的生命,并不是一场又一场的幻觉。它才可以真的死得彻底,且永不再来。

我也和你一样经历过痛苦,正因为我不愿把此生重来一遍,所以虽然活得很不耐烦,也要在此生认真学习生活要教我的道理,完成我的作业。你呢,你有认真想过你的生活要教给你什么吗?有认真听过你自己的心吗?有认真跟从你的心去生活吗?我并不想对一夜情这样的事情妄加道德上的批判,可是,身为女人,你要的真的只是性吗?或者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被人爱?而那些不爱你的、你也不爱的陌生人,他们到底能给你什么呢?这一点,我很怀疑。这是和生活对抗的方式吗?还是向生活索要一点点温暖的方式?抑或是自我毁灭的方式,以示对生活的不合作,自我流放?可如果这样子的话,你如何能听到生活到底要告诉你什么呢?你问我这样的生活到底正常不正常,正常怎样,不正常又怎样?就算真的不正常,也没有影响到他人的生活,谁又管得着呢?可见,这根本不是问题的关键,不是吗?

死过一百万次的猫,最后终于懂得了什么是爱。可是亲爱的,若你的痛苦都不能教会你什么,那么你死了一百万次,都是白死了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