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学(第三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6 07:16:02

点击下载

作者:殷孟波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货币金融学(第三版)

货币金融学(第三版)试读:

第三版前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习和理解货币金融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非常有必要。

本书围绕货币、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三大支柱,沿着货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宏观调控→金融发展的课程体系设计展开,分五个篇幅进行相关知识和理论的深入介绍。

第一篇,导论。介绍为什么要学习货币金融学;货币的定义、职能、演变、货币制度;金融体系的功能、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概况以及金融体系监管。

第二篇,金融市场。介绍利率的定义、利率的决定、利率的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汇率的定义、汇率的决定和汇率的变动;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

第三篇,金融机构。介绍商业银行的基本功能、组织结构与发展趋势、经营管理原则与理论演化、主营业务、风险的种类与管理;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类型、概念、特征及相关内容;金融监管理论、目标与原则、监管体制和发展趋势。

第四篇,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介绍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等人的货币需求理论;存款创造、货币乘数、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货币非均衡状态;中央银行的产生、职能、结构、独立性等;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传导等相关知识。

第五篇,金融发展。主要介绍罗纳德·麦金农与爱德华·肖所提出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以及这些理论的发展和修正;金融创新的含义和理论、金融创新的背景和动因、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金融创新的宏观和微观效应以及我国的金融创新。

本书由殷孟波主编,负责总纂和审定。参加编写人员及分工如下:殷孟波(负责编写第2章),许坤(负责编写1、3、4、5、6、10、11、12、13、14各章),吴佳其(负责编写7、8、9、15、16各章)。

受编纂人员水平所限,书中错误在所难免,希望专家和学者不吝指正。殷孟波2017年5月于光华园第一篇导论1为什么要学习货币金融学学习目标

本章主要讨论货币金融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应该知道:

·货币和货币政策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

·金融机构的作用和重要性;

·金融市场的功能和重要性;

·货币金融学的学习方法;

·获得金融数据和信息的途径。重要术语

货币 金融市场 金融机构 货币政策 金融发展

货币金融学是从货币银行学演变而来的一门金融学基础课程。本课程包括三大研究主题:货币、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关于货币,我们将从货币的定义出发介绍相关的货币理论,包括货币演变、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经济的关系等。关于金融市场,我们将介绍金融市场的基础知识,重点探讨金融市场的两个重要价格:利率和汇率。关于金融机构,我们将介绍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并重点介绍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相关原理。同时在课程最后,我们还增加了金融发展的内容,重点探讨我国金融改革动态、理论基础和发展脉络。1.1 为什么要学习金融市场理论

金融市场是把资金(货币)从那些有闲置资金(货币)的人(供给者)手中转移到资金(货币)短缺(需求者)的人手中的市场。金融市场,比如常见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是资金(货币)转移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资金(货币)的转移,可以极大地促进整个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1.1.1 债券市场与利率

债券是因资金借贷而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凭证。债券市场是帮助政府和企业筹集资金,并且决定利率水平的场所,因此在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特殊意义。利率是资金借贷的价格。现实生活中有多个利率,例如国债利率、存款利率、贷款利率等。同类债券期限不同因而利率不同,不同类债券期限相同利率也会不同。例如3年期国债和1年期国债利率就有差别,3年期国债和3年期企业债利率也不同。但是不同利率的运动趋势大致相同,我们通常将各种利率糅合在一起,统称为“利率”。

利率与我们日常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对家庭来说,利率上升,会增加家庭储蓄,减少非必要的消费支出。对企业来说,利率上升,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企业可投资项目减少,投资减少,失业增加。在宏观层面,社会总消费下降、社会总投资下降,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进而社会总产出减少。可见,利率的变动会对家庭、企业、金融机构乃至整个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图1-1揭示了我国金融市场上的一个重要价格——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从利率走势图形可以看出,我国金融市场利率的波动频率在不断增加,波动幅度在不断加大。我们将在金融市场部分学习债券,讨论利率、利率的决定及不同债券存在利率差异的原因。图1-1 我国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每月)利率1.1.2 股票市场

股票市场是金融市场中最引人瞩目的一个市场。股票价格的大幅波动常常是人们热衷于讨论的话题,因为人们总是想通过它来迅速致富,其实却有可能带来破产的情况。股票代表着拥有一个公司所有权的份额,它是代表着对公司收入和资产占有权的一种证券。发行股票并把股票销售给公众是公司募集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重要途径。股票市场是备受关注的市场,股票价格的变化往往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图1-2是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从开市以来的月度股票指数变化趋势图。图1-2 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

从图1-2中指数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上证指数在多个年份也经历了较大的波动,尤其是最近十年有了较大的变化。我国股票指数的波动既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也与金融市场改革密不可分。因此,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会学习股票市场知识。1.1.3 外汇市场

外汇市场是不同国家货币流通和交换的场所。外汇市场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出国旅游、留学、投资等所需要的其他国家的货币,是资金跨国转移的中介市场。外汇市场的资金供求决定了汇率水平,汇率波动对一国的国际收支会产生重要影响。图1-3表示1990—2016年美元兑人民币平均汇率的变动。从图中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变化表现出较强的趋势性,即先贬值后升值,现在又贬值,而且汇率波动幅度也在逐步扩大。图1-3 美元兑人民币平均汇率(当月)(人民币/美元)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会对我国企业和居民产生影响。人民币贬值,以外币标价的国外商品会变得相对更加昂贵,我们会减少对国外商品的需求,进口减少;同时,以人民币标价的商品会变得相对更加便宜,国外企业和居民会增加对我国商品的需求,出口增加。人民币升值,以外币标价的国外商品会变得相对比较便宜,我们会增加对国外商品的需求,进口增加;同时,以人民币标价的商品会变得相对更加昂贵,国外企业和居民会减少对我国商品的需求,出口减少。进出口需求的变化会影响一国国际收支平衡。同时,汇率预期贬值和升值会导致资金跨国转移,例如预期人民币将由年初的6.3元人民币/美元上升至年末6.0元人民币/美元,投资者年初将1美元兑换6.3元人民币,并持有至年底,则可兑换1.05美元。跨国资本流动也会影响一国国际收支平衡。我们将在金融市场部分学习汇率及其决定理论。1.2 为什么要学习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知识

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是本课程的重要研究对象。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是使得金融市场得以运转的重要中介机构。如果没有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就不可能将资金从储蓄者那里转移到投资者手中。所以,金融机构对整体经济也有重要影响。

金融体系比较复杂,包括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基金、证券公司等,所有这些金融机构都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如果个人或家庭想将储蓄的资金借给企业从而获得利息,由于信息和其他因素制约,依靠个人或家庭在短时间内很难寻找到合适的借贷对象,而且搜寻信息的成本也较高,因而他们往往把自己多余的资金存放在金融机构里,这些金融机构把这些储蓄者的资金汇集在一起,利用专业的风险技术,再借给需求资金的企业。

银行一般是指吸收存款并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在我国,银行主要包括四大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此外,还包括三家发放政策性贷款的金融机构,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银行是普通老百姓直接接触最多的金融机构。一个家庭需要资金贷款买房,通常都会通过银行类金融机构获得。同时,许多家庭会把多余的资金以各种存款的方式存入银行。图1-4是我国城乡居民存放在银行类金融机构资金总量的变化趋势图。图1-4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从图1-4可以看出,1991年6月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不到2万亿元,但是到2016年6月,余额已达到了146万亿元。那么,银行类金融机构是如何运行的,面临哪些风险?这些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对银行类金融机构进行研究就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将在金融机构部分学习银行的相关知识。

不过,银行也不是唯一重要的金融机构。近年来,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也在我国崛起,我们也需要对这些机构进行研究。我们也将在金融机构部分学习这些机构的相关知识。1.3 为什么要学习货币和货币政策理论

我们观察到,货币是在任何一种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支付中都被广泛接受的东西。货币与那些会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变量密切联系,对宏观经济的健康和稳定也有重要影响。1.3.1 货币供给和物价指数

图1-5是我国物价水平和货币供给随着时间变化的趋势图。图中物价水平用CPI来表示,货币供给用我们将在后面学习到的M2层次的货币量表示。从数据可以看出,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物价水平和货币供给总体上呈现相同的时间趋势。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么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为此,我们将在货币理论部分学习相关知识。图1-5 我国货币供给(M2)和物价指数(CPI)变化趋势图1.3.2 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

图1-6是我国货币供给(基础货币余额)和GDP随着时间变化的趋势图。从图1-6可以看出,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货币供给以更快的速度增长。那么,经济增长和货币供给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为此,我们将在货币政策部分学习相关的知识。图1-6 我国货币供给和GDP增长变化趋势图1.4 为什么要学习金融改革与金融发展知识

金融发展与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不同,不再侧重于金融微观运行机制,更多地强调金融宏观结构均衡,并发挥其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金融发展问题在发展中国家被讨论得比较多。发展中国家往往因市场机制不完善,金融发展普遍存在金融抑制、滞后和失衡现象,但也形成了结合本国国情的特色金融体系,这种金融体系我们几乎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评判它的好坏。不同国家的不同金融体系是其特定经济体制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其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金融发展也是货币金融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金融发展与金融改革相伴而生,金融改革是金融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发展不断推进,不仅表现为金融总量增长,而且表现为金融结构更加合理,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高。例如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是资金借贷的价格,利率高低不应受政府管制,而应由市场供求决定,市场通过利率变化配置金融资源。利率市场化一直是我国金融改革的核心任务和重要标志。图1-7是我国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图。图1-7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图资料来源:WIND。

从图1-7可以看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于2004年,历12年时间,已基本完成,存贷款利率管制已经取消,金融机构拥有了自主定价权。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呢?为此,我们将在金融发展部分学习相关知识。1.5 货币金融学的学习方法

货币金融学是经济学、金融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学习货币金融学仍离不开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大致说来,学习这门课程需要具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知道需求、供给、均衡、信息不对称等重要概念,掌握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分析方法。

为了学好本课程,不断地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思考现实的经济、金融现象非常重要。一方面,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理论,掌握理论的本质;另一方面,这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现实,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比如,同学们可以结合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思考:为什么中央银行要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为什么物价指数持续走高?为什么企业要积极争取上市发行股票以募集资金?等等。只要同学们坚持不懈地将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思考,就一定会发现货币金融学原来非常有趣。

为了了解更多的关于货币金融方面的信息,大家可以关注国内外的金融媒体。国内有《金融时报》《中国证券报》等,可以访问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金融管理机构的网站,也可以访问新浪财经等网页,关注并获得更多关于货币金融方面的政策信息和最新的相关数据。外文好的同学还可以读读《华尔街日报》,访问美联储、国际清算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网页,获得关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更多信息和相关数据。本章小结

1.金融市场的活动对个人财富、企业行为和经济运行效率有直接的影响。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是三个非常重要的金融市场。

2.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是资金从供给者转移给需求者的重要渠道,它们在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利率等有重要影响。由于这些变量对经济的健康运行非常重要,所以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货币政策和如何制定货币政策。

4.本书将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理解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的相关问题。思考题

1.请说说金融市场的作用和重要性。

2.请说说金融机构在经济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3.请说说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2货币学习目标

在本章我们将介绍货币的有关基本理论、货币的定义和职能;货币的发展演变及货币制度等方面的知识。学习本章后,你应该知道:

·货币的定义;

·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演变;

·本位货币与区域和国际本位货币;

·我国货币及其制度演变。重要术语

商品货币 代用货币 信用货币 法偿货币 电子货币 货币制度 本位货币金本位 金银两本位 劣币驱逐良币法则 货币层次2.1 货币的定义

货币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货币是商品经济的产物,货币的产生不仅解决了商品流通中的矛盾,而且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商品经济到货币经济、从货币经济到信用经济、从信用经济到金融经济的发展历程。货币形式也不断演进,在不同时期其存在形式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货币的定义也越来越模糊。不同的国家对货币数量的统计采用了不同的统计标准,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统计货币的口径也不同。当前对货币的定义影响较大的理论主要有:

马克思认为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和价值形态发展的必然产物。历史上不同地区曾使用过不同的商品交换充当货币,后来货币商品就逐渐固定为金、银等贵金属。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交换的扩大,商品货币(金、银)的供应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对货币日益增长的需求,又逐渐出现了代用货币、信用货币,以弥补流通手段的不足。进入20世纪,金、银慢慢地退出了货币舞台,不兑现纸币和银行支票成为各国主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正如马克思所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弗里德曼与施瓦兹在《美国货币史》和《美国货币统计》中,对自美国南北战争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货币史进行研究,认为货币包括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全部存款,即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他们将货币定义为“购买力的暂栖所”,它将购买行为从售卖行为中分离出来。

凯恩斯认为货币是用于债务支付和商品交换的符号,它既无须有贵金属的实体,也无须有其内在的价值。这个符号是由“计算货币”派生出来的。计算货币表现为一种计算单位,经济生活中的债务和一般购买力都是通过这种符号来表示的。货币本体即有形的货币,其主要作用是便利交换,如在商品买卖中作为支付手段或一般购买力的存在形式。货币本是依赖于计算货币才使其成为货币的。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什金在《货币金融学》中将货币定义为:货币或货币供给是任何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或在偿还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不同的学说都有其合理的内涵。从货币的本质出发,大多数经济学家依据货币的职能将货币定义为:由国家规定的,在商品与劳务交易中或债务清偿中被社会普遍接受的东西。货币具有普遍的接受性特征。在日常生活中,货币就是人们经常谈到的钱或钞票。2.2 货币与财富、收入的区别

货币虽是多样的,但和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概念仍是有区别的。2.2.1 货币与财富

财富是指用于价值储藏的各项资产的总和。货币只是财富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站在家庭、个人的角度,财富还包括房产、地产、股票、债券、汽车、艺术品等。当我们说一个人很有钱时,实际上是说他有大笔的财富。

在重商主义时期,金银货币被看成是唯一的财富,国家实行多吸收金银、少输出货币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古典主义时期,有“古典经济学之父”之称的威廉·配第又有了“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经典名言。到了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认为一国财富的多少不是金银的多少,而是可供消费品的多少;后来萨伊又提出了“财富就是效用”的理论,认为财富不一定就是“有形产品”,也可以是“无形产品”,即各种“服务”。2.2.2 货币与收入

收入是指在一段时期内个人新增的货币量。“一段时期”通常以月或年为单位。收入是流量概念,而货币是存量概念,是在某一特定时点上的货币总量。一个人说他现在有20万元,这就是一个货币存量。当他工作一年之后,新增15万元报酬,那么这15万元就是他的收入。35万元则是他一年后的货币存量。2.3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即货币在人们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货币是表现、衡量和实现商品价值的工具。在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里,货币执行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陆续出现的。2.3.1 价值尺度

货币具有普遍的接受性,意味着所有的商品和劳务都必须经由货币来表现其价值,使其具有价格。商品和劳务能否流通要看其有没有价格。没有价格的商品和劳务是不能流通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就是商品和劳务内在价值的货币表现,即值多少钱。“值多少钱”就是货币在发挥价值尺度职能。

价值尺度,就是价值标准,或者价格单位。要发挥这一职能,只要有一定数量的观念上的货币就行了。在金本位时期,这一标准通常用盎司或两等重量标准来表示:

一件商品=X盎司或Y两黄金

在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商品和劳务的价格通常用“元”“美元”“欧元”等来表示。“元”“美元”“欧元”等就是价格标准。

确定标准的意义在于比较。有了比较才便于流通和交换。因此,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解决了商品和劳务之间进行价值比较的难题。

价值尺度是衡量一种物品是不是货币的最重要的标志。在中国,我们用“元”作为尺度的标准:一件商品=100元人民币(RMB)。它所包含的信息是:人民币是货币,价格标准是“元”,一切商品和劳务都必须经由人民币“元”来表现其价值。而其他财富——黄金、房产、地产、股票、债券、汽车等不是货币,因为它们不能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2.3.2 流通手段

货币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使商品和劳务具有价格后,就必须依靠现实的货币来完成交换。货币流通手段的职能就是实现商品和劳务现实的交换。

商品交换是由物物交换发展而来的。物物交换缺乏统一的价格标准,而且是没有普遍接受的货币情况下的交换。这种交换受时间、空间和交换双方是否彼此需求对方物品等诸多限制。比如,在交换中,甲必须要找到这样一个人,他拥有甲所需求的商品或劳务,而这个人恰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又需要甲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这种交换才能进行。

物物交换还受到实物本身价值量的确定比较困难和是否可以分割的限制。比如,牛和羊之间的交换。首先,它们如何比较价值,是依据体重还是依据饲养成本,抑或是依据满足人们需求的程度。假定,依据饲养成本,一头牛相当于两只半羊,那么,在交换时,是否可以用一头牛交换两只半羊?其次,假定一头牛值三只羊,而此时,甲只有两只羊,那么,甲就只能望牛兴叹,因为牛是不能分割的——一旦分割,牛就失去了大部分价值。

让我们将货币引入到上述交易中。甲只需将自己的物品转化为一定量的货币,然后用货币去交换自己需要的物品。这时,由于货币具有普遍接受性,从而可以完成所有的交易。有了货币作为媒介的交换,不再受时间、空间以及买卖双方是否彼此需求对方物品等限制。同样,由于货币是标准化的价值尺度,可以加减自如,随意分割,从而可以满足任意数量的交易需求。

以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流通手段职能,降低了买卖的难度,缩短了交易的时间,节省了交易成本,增加了交易的可能,提高了交易的效率。2.3.3 支付手段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是货币在发挥流通手段职能。如果一手交钱,另一手没有拿到货;或者一手交货,另一手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钱,得到的只是延期支付的允诺,那么在这种方式中,商品让渡同商品价格的实现在时间和地点上分离开来,货币充当了延期支付或者未来支付的工具。

社会化大生产使生产流通领域形成了彼此合作、相互依赖的关系。由于企业的产销条件、生产周期等有差异,会出现欲购买原料而手中无钱,或者急于将产品销售出去而对方又无钱支付的“脱节”现象。鉴于供需双方长期的合作关系,就使得延期付款的方式成为维系生产正常进行的手段。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就是通过合约的方式,解决钱货交易分离,一定时期后付款或交货的方式。

不仅在生产环节,而且在消费环节,货币的支付职能也愈加重要。比如,分期付款消费信贷等交易方式,支付工资、缴纳税金等。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是以信用关系为基础的。信用关系是否正常就成为影响货币流通量从而影响经济正常运行的一个因素。由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的存在,当某些商品转手时,相应的货币并没有现实地进入流通,而是在支付日期到来的时候,货币才会从买者手里转到卖者手中。于是,当进入流通的商品增加时,流通所需的货币可能并不会增加;相反,当进入流通的商品没有增加时,流通所需的货币却有可能增加。这就是说,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会影响货币流通。

由于货币支付有一个时间长度,在正常条件下,大量由信用关系引起的债权债务可以相互抵消,不需要现实的货币量。到期不能相互抵消的债权债务,则必须以现实的货币支付。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一方面对现实经济具有促进作用,因为它扩大了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克服了现款交易对商品生产、商品流通的限制;但另一方面又会由于信用关系的过分扩张,或某些企业生产流转过程出现问题,导致到期不能支付的“脱节”问题。2.3.4 价值储藏

暂时退出流通、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持有的货币,发挥价值储藏手段职能。人们在取得收入时,并不会将所有收入一下子花光,而是会根据消费需求,制订一个合理的支出计划,分期花费不同数量的货币。合理安排支出,经常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在手中,是保证生产与生活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

任何财富或者任何资产都具有价值储藏职能,而非只有货币。比如债券、土地、房产、地产、珠宝玉器……一般财富作为价值储藏手段,其目的在于保值增值,通过利息、租金、涨价等收益为所有者谋利。这些非货币财富在转换成货币时,都存在着转换成本。比如,你在出售股票、出售房产时,必须支付经纪人的佣金,还可能存在股票、房产价格下跌损失成本的危险。

货币作为资产,除了保值增值职能外,还有其特殊性。由于货币是直接的购买手段,随时可以进入流通,因此,相对于其他资产而言,货币是一种流动性最好、最安全的价值储藏形式。人们之所以喜欢以货币的形式保存价值,就因为货币是直接的交易媒介。在完成作为资产的货币(价值储藏)向交易的货币(流通手段)转换时,无任何转换成本。

实物货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实物货币被作为价值保存时,其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被“浪费”了。因此,实物货币发挥价值储藏手段的社会成本很高。信用货币是一种价值符号,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分离。正是这种分离,使信用货币在发挥价值储藏职能时,与其对应的社会资源仍然可以被人们利用。因此,信用货币发挥价值储藏职能可以提高储蓄的效率。信用货币发挥价值储藏职能的效果,取决于能否有效地控制货币数量。一国政府如能将货币量控制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即维系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基本稳定,那么货币的这一职能就能够有效发挥。反之,这一职能的不当发挥有可能造成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等不利影响。2.3.5 世界货币

所谓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跨出一国国界,在世界范围内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价值储藏的职能。当经济活动局限在一国国界内时,每一个经济主体持有该国发行的货币即可。但是当经济活动不再局限于一国,出现跨国贸易和结算时,不同国家的经济主体需要一个被共同接受的货币,该货币就是世界货币。

当前的世界货币是信用货币,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主要以美元为代表。在世界经济运行中,美元可以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的货币。在世界贸易中,大多数国家都以美元为清偿手段。在国与国之间,美元具有普遍的接受性,发挥着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职能。其他的还有欧元、英镑、日元和特别提款权等。

黄金曾经发挥过世界货币的作用,在国与国之间,媒介商品和劳务流通,执行货币的各种职能。但目前,黄金只是一般的商品,偶尔在国与国之间作为最后的清偿支付手段。2.4 货币的演变

从古至今,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货币形式。这些不同形式的货币,在不同时期发挥着货币的各种职能。根据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将货币划分为四种形式:商品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2.4.1 商品货币

商品货币也称实物货币,指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和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的实物商品,即作为货币价值与作为普通商品的价值相等的货币。商品货币是货币最原始、最朴素的形式。它是兼具货币和商品双重身份的货币。

在商品货币的发展阶段,主要有实物货币(如牛、羊、布、烟草和贝壳等)和金属货币(主要指铜币、银币和金币)两种形态。作为人类最早的货币形态,实物货币受自身的物理属性、季节及其他因素的约束和限制,不能实现统一的价值衡量标准。后来逐渐过渡到金属货币形态,使贵金属成为普遍的交换媒介,充当货币的计量单位。贵金属所拥有的物理属性使其比其他商品更适合充当货币,发挥货币的主要职能。贵金属具有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不受地域和季节的影响、易于储存、价值稳定和具有统一的价值衡量标准等特性。但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达,以贵金属作为货币也存在一些不足:①世界范围内贵金属的数量有限,很难满足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要;②流通费用较高,无法适应大宗交易的需要;③由于流通造成的磨损和人为磨削铸币,使货币的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经常背离。随着商品流通的不断扩张,贵金属货币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出现了各种代用货币。2.4.2 代用货币

代用货币指政府或银行发行的、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纸质货币,其本身价值就是所替代货币的价值。代用货币产生于贵金属货币流通的制度下,是代替贵金属货币流通的货币符号,它自身的价值低于货币的面值。代用货币相当于一种实物收据,一般由政府或银行发行,但要求以足量的贵金属作为保证,以满足代用货币随时兑现的需要。与金属货币相比较,代用货币的主要优点有:①印刷纸币的成本较铸造金属币低;②避免了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自然磨损和人为磨削,可以节约贵金属货币;③降低了运送货币的成本与风险。但代用货币也有易损坏、易伪造等缺点。

代用货币的作用就是流通。它是金属货币的代用品,其货币的面值本身代表了相应数额的金属货币,并可以代表金属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代用货币的发行依赖于发行方持有的金属货币的数量。随着金本位制的崩溃,代用货币逐渐被信用货币替代。2.4.3 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信用货币指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以国家权力为后盾,强制流通的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目前世界各国发行的货币基本都属于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由银行提供的信用流通工具,其本身价值远远低于其货币价值。但与代用货币不同,它与贵金属已完全脱钩,不再直接代表任何数量的贵金属。它是货币形式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金属货币制度崩溃的直接结果。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引起了经济恐慌和金融混乱,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废除金本位和银本位,国家所发行的纸币不再能兑换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应运而生。

信用货币由一国政府或金融管理当局发行,其发行量要求控制在经济发展的需要之内。从理论上说,信用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换媒介,必备两个条件:①货币发行有立法保障;②人们对货币有信心。

信用货币有很多存在形式(如现钞、银行存款、信用卡等),其最主要的形式是纸币。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信用货币的发行受一个国家的政府或中央银行的控制。信用货币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流通中金银铸币数量不足对商品交换的束缚,在流通中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可以促进商品流通,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减少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流通量。

信用货币最显著的特征是作为商品的价值与作为货币的价值是不相同的。它是不可兑现的,它只是一种价值的符号,并通过法律确定其偿付债务时必须被接受,即法偿货币。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的信用程序发行并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式,是货币发展的现代形态。信用货币具有以下特征:①它是货币的价值符号;②它是债务货币;③它具有强制性;④国家对信用货币进行控制和管理。2.4.4 电子货币

随着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电子计算机在金融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使金融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为金融业的业务扩张提供了新的电子化技术手段,并为金融服务创造了电子化的资讯条件,催生了电子货币,网络经济的发展又极大地加速了电子货币的成长。

电子货币(Electronic Money),是指用一定金额的现金或存款从发行者处兑换并获得代表相同金额的数据,通过使用某些电子化方法将该数据直接支付给交易对象,从而能够清偿债务。目前国际金融机构和各国货币当局尚未在法律上严格界定电子货币的定义。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终端设备、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上执行支付“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

电子货币作为货币,具有货币的基本属性,类似于通货,主要用于小额交易,在商品交易支付中,具有自主性、交易条件一致性、交易方式独立性、交易过程可持续性等特征。作为一种新型货币,电子货币还具有其特殊性:①货币形态的无纸化(非物化)。以往的货币都以一种物化的实体形式表现出来。电子货币储存在信息卡里,没有其他外在的表现形式,它不需要借助任何实体,卡中的货币数量(数字)只有通过特定的技术设备才能读取。②货币发行主体的多元化。通货是由中央银行或特定机构垄断发行的,中央银行承担其发行成本与收益。而电子货币可由中央银行、一般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发行,后者的发行比重占绝大部分。③货币的非标准化。传统货币的发行是以中央银行和国家信誉为担保的法币,是标准货币,由各国的货币当局设计、管理和更换,有统一的外观设计和管理政策,被强制接受和使用。而电子货币大部分是由不同的机构自行设计的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产品,其担保依赖于发行者自身的信誉与资产,面临的风险并不一致;同时,其使用范围受到设备条件、相关协议的限制。④货币流通的国际化和网络化。电子货币打破了传统货币在流通上的区域界限。随着经济的国际化和全球化,电子货币逐渐成为未来货币的主要表现形式。2.5 货币的制度

货币制度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准则和规范。它在内容上包括:规定本位货币和辅币的材料;确定货币单位;规定货币的发行程序和流通办法;确定发行准备和货币的对外联系。

本位货币是一国货币制度规定的标准货币。其特点是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即用它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时,债权人不得拒绝接受。非本位货币不具有这种能力。当被用于流通和支付时,非本位货币超过一定数量时,债权人可以拒绝接受,因而被称为“有限法偿”。

货币单位通常是指一个单位的本位货币。它是一个尺度或一个标准。比如,中国目前的货币是人民币,单位人民币是“元”。在很多情况下,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价格会出现低于一个货币单位。这就出现了有限法偿的辅币。辅币的面值通常是本位货币的一个百分比。各国辅币的名称不一样,中国辅币的名称为“角”;美国辅币的名称为“美分”;英国辅币的名称为“便士”。

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金属货币本位制和纸币本位制(见图2-1)。图2-1 货币的制度2.5.1 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是近代最早实行的货币制度之一。15世纪末,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了美洲,随后白银矿山被相继发现,白银生产技术也日益提高,使世界白银的产量猛增,为许多国家实行银本位制创造了条件。最早实行银本位制的国家有西班牙、墨西哥、秘鲁,后来西欧各国也相继采用了银本位制。

在实行银本位制的国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白银为币材,由政府的铸币厂铸造的银币为本位货币,在流通中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出与输入;纸币和其他货币可以自由兑换银币。银本位制盛行了三四百年,即从16世纪到19世纪。但是到了19世纪末,各国先后放弃了银本位制,而采取金银两本位制或金本位制。2.5.2 金银两本位制

随着银矿被不断发现和开采技术的进步,世界白银的产量继续增加,白银的价格逐步下跌。这既不利于国内货币流通,也不利于国际收支,影响了一国经济的发展。加上银币体重价低不适合巨额支付,因而许多国家纷纷由银本位制过渡到金银两本位制。最早实行金银两本位制的是英国,于1663年铸造金币“尼基”,与原来的银币“先令”并用。在实行金银两本位制的国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金银为币材,以金银铸造的货币为本位货币,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金银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金银和金币、银币可以自由输出、输入;纸币和其他货币可以自由兑换金币、银币。

在金银两本位制下,金币与银币必须有一定的比价。最初这种比价完全由市场价格确定,后来由政府规定。其比价完全由市场价格确定的金银两本位制为“平行本位制”;其比价由政府规定的金银两本位制为“复本位制”。导致平行本位制到复本位制的原因是金银市场价格的涨落,使得它们的比价不断波动。因为这种波动,从国内来说,必然使交易双方的某一方受害;从国际来说,必然使黄金、白银对流(国内银价高时,白银流入,黄金流出;相反,国内金价高时,黄金流入,白银流出)从而影响币值的稳定。金银两本位制中的复本位制在历史上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它是资本主义发展时期(18~19世纪)最典型的货币制度。后来,世界上白银供应激增,国际市场上银价不断下跌,使得实行复本位制的国家银币充斥,金币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得不规定: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银币不能自由铸造,将银币的铸造权完全收归政府以保持银币与金币的比价稳定。人们把这种金银两本位制称为“跛行本位制”。

金银两本位制有以下优点:①以金、银作为币材,币材充足,能满足流通的需要;②在复本位制下,金、银比价由政府规定,能够“矫正”金、银的市场价格,有利于金、银币值的稳定;③便于交易,人们可以根据交易额的大小,选择不同的货币支付。但是,金银两本位制也有缺陷: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实行“跛行本位制”,实际上是为了阻止这种现象而采取的措施。2.5.3 金本位制

2.5.3.1 金本位制的兴起

金本位制兴起的原因,从货币制度的演变来说,是由于“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发生作用;从物质条件说,是由于19世纪以后金矿的相继发现,黄金供给大量增加。

在金银两本位制条件下,由于各国政府规定的比价不同,金银会在各国间不断流动,这种流动使得一国国内金银的供给和需求发生重大变化,从而造成其中一种货币退出流通,经济学家称之为“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所谓劣币,就是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金属货币;所谓良币,就是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金属货币。在等价交换的条件下,黄金与白银的实际价值表现在市场价格中,而名义价值则表现在政府规定的交换比例即比价上。设市场价格为1 ∶ 16(即1个单位的黄金换16个单位的白银),而政府规定的比价为1 ∶ 15(即1个单位的黄金换15个单位的白银),黄金的实际价值16大于名义价值15。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或者将黄金收藏起来,或者将金币熔化输往国外。例如1834年,美国政府将金银比价定为1 ∶ 16,而国外仍然为1 ∶ 15.5,于是人们在国内支付时只用黄金不用白银,而把白银输出国外去换取黄金,这使复本位制实际上变成了金本位制,因为黄金驱逐了白银。

从物质条件说,金本位制的兴起是由于19世纪中叶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非和澳大利亚都发现了丰富的金矿,出现了“淘金热”,使世界黄金的产量大量增加,为金本位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在世界上,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是英国,它在1816年通过了金本位制法案。随后,许多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实行了金本位制。

典型的金本位制是金币本位制,其特点是:规定金铸币为本位货币,居民可自由申请将金块铸造成金币,也可将金币熔化为金块;流通中的其他货币可以自由兑换为金币;允许黄金在国际上自由输出、输入。由于黄金的价值比较稳定,货币对内对外的价值在较长时期保持不变,从而促进了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货币制度兴盛了将近一个世纪,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有的国家开始废除金本位,因为黄金的产量和储备有限。

金币本位制被废除以后,实行的是金块本位制。金块本位制的特点是:政府停止了金币的铸造;不允许金币流通,代替金币流通的是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纸币的发行必须以金块为准备;货币的价值与黄金保持等值关系,即一元纸币的价值相当于一定的黄金所具有的价值;人们持有的其他货币不能兑换金币,但可以兑换为金块;黄金仍然可以自由输出、输入。由于金块较重,价值较高,规定兑换的限额较大,非一般人所能兑换,因而这种制度又被人们称为“富人本位制”。

除金块本位制外,还有金汇兑本位制,其内容与金块本位制大体相同,只是人们持有的其他货币在国内不能兑换黄金而只能兑换与黄金有联系的外币。这实际上是把黄金存于国外,国内中央银行以外汇作为准备金来发行纸币流通。进一步说,也就是只能让国内居民购买外汇,外汇虽然代表着能兑换一定的黄金,但一般人难以到国外去兑换黄金,所以人们称这种货币制度为“虚金本位制”。例如,中国1935年进行币制改革,让法币与美元挂钩,而美元与黄金挂钩,人们持有的法币只能兑换美元而不能兑换黄金。

2.5.3.2 金本位制的崩溃

金本位制盛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崩溃于20世纪30年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用金本位制的时间如下表2-1所示。表2-1 主要国家实行金本位制时间表①1876年法国实行跛行本位制。

但是,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动摇了金本位货币制度的基础,使金币的“四自”即自由铸造与自由流通、价值符号的自由兑现、黄金的自由输入输出遭到削弱甚至丧失。总的来说,黄金并不是理想的货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

第一,金的价值难以稳定。金价主要受市场上黄金供求关系的影响。因为金既是货币又是一般商品,作为货币其价值要求稳定,作为一般商品其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当黄金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而波动时,其他商品的价格也随之波动。在这种情况下,黄金就很难以固定的尺度把其他商品的价值表现为金价格,因而它不是理想的货币。

第二,金在国际上流进流出难以实现均衡,各国的货币供应量难以与金保持固定比例。当黄金流出时,信用紧缩,政府为了减少其对经济的影响,扩张信用,货币供给增加,物价上涨,贸易发生逆差,政府卖出外汇以制止本币汇价下跌和黄金流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干预从而不能实现黄金在国际上的自由流入流出均衡,也就是使各国的货币供应量难以与黄金的储备保持恰当比例。

第三,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价难以用所含的黄金量作为基础确定,固定汇率不能维持。主张实行金本位制以金作为理想的货币者,认为国与国之间的货币比价应当以所拥有黄金量作为基础,从而保持汇率的稳定。但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人们发现这难以解决汇率稳定与国内物价上涨的矛盾。如发达国家为了刺激本国经济增长而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得国内商品价格上涨,国内物价上涨导致出口下降,经济增长放缓。为了维持出口量,客观上要求变动汇率,如果汇率按金平价固定不动,那么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将大打折扣。

以上三点说明黄金并非理想货币,这是从货币本身来考察金本位制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一个因素的产生“能直接影响”另一因素的产生,实际上,金本位的崩溃正是其不符合“现代经济的运行要求人们加以管理和调节”的现实反映。这才是纸币取代黄金的根本原因。2.5.4 纸币本位制

纸币货币被确立为一种货币制度是在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之后。所谓纸币本位制,即一国本位货币采用纸币而不与黄金发生关系。它的特点是:①纸币的发行不受黄金准备的限制,其发行量取决于货币管理当局实现货币政策的需要;②纸币的价值不取决于黄金的价值,而取决于其购买力;③纸币的流通完全取决于纸币发行者的信用,如纸币发行者是中央银行,则决定于中央银行的信用;④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政府以法律手段强制社会公众接受,保证纸币的流通。

货币制度的发展史告诉人们:货币制度是对货币运动的约束和规范。其核心内容是稳定币值,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而稳定币值的办法,在金属本位制的条件下,以贵金属作为保证;在纸币本位制条件下,以社会公众提供的资源或资产作为保证。金属本位制中各种货币制度的更替,始终是围绕谁更适合稳定币值展开的。在纸币本位制下,虽然没有贵金属作为保证,但中央银行在发行纸币时,也需有准备金。其准备金以外汇的形式存在,或者以基础货币的形式存在,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社会公众提供给中央银行的信用。可以说,社会公众提供给中央银行分配的资源或资产是稳定币值的基础,这个基础越扎实,纸币的价值越稳定。2.6 区域本位货币和国际本位货币2.6.1 区域本位货币:欧元

所谓区域本位货币,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国与国之间经济往来中,各国出于经济条件和政治上的考虑,用法律的形式将本国货币与之固定联系起来,作为衡量本国货币价值的标准,以及区域内经济往来的最终清偿手段。区域本位货币的终极目标是形成区域内单一货币。区域本位货币的理论基础是获得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蒙代尔于1961年提出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欧洲各国基于政治和经济的利益建立了区域本位货币——欧元。

欧元的实行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欧元的准备阶段,时间从1991年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至1998年年底,欧盟国家以全民公决的形式确定本国是否参加欧元区,各国为达到加入欧元区的标准实行相关的财政和金融政策。1998年5月由欧盟财长理事会投票决定哪些国家符合欧盟统一货币的标准,同时选出欧洲中央银行的行长、副行长和董事,确定欧元区各国货币的双边汇率。

第二阶段为欧元区各国货币向欧元转换的过渡期,时间从1999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欧元汇率于1999年1月1日固定下来且不可撤销,欧洲货币单位也于1999年1月1日以1 ∶ 1的兑换汇率全部自动转换为欧元。金融批发市场的业务以欧元进行,企业和个人可以在银行开立欧元账户,欧元的收付可以在账户之间进行,但欧元的纸币和硬币尚未投入使用。

第三阶段从2002年1月1日至2002年6月30日,欧元纸币和硬币投入流通,欧元在欧元区内与成员国纸币和硬币同时流通。

第四阶段从2002年7月1日起,欧元区内各国的货币完全退出流通,欧元成为欧元区内11个国家唯一的货币,欧洲统一货币正式形成。区域本位货币——欧元突破了“一个国家、一种货币”的传统主权观念,真正从货币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出发,构筑了“一个市场、一种货币”的新理念。欧洲本位货币的建立有效地消除了区域内各国货币汇兑风险,缩小了贸易与金融的交易成本,提高了价格的透明度,促进了市场竞争,实现了区域内各国的经济稳定增长。

欧元突破了“一个国家,一种货币”的传统主权观念,但2010年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2016年英国宣布脱欧,使得非政治联盟的欧洲货币联盟开始动摇,产生了“欧元区疑虑”。

欧元区疑虑即如果没有一个区域的经济联盟和政治联盟,单一的货币体系是否有正常运行的基础,或者说如果没有形成区域内各个国家主权的统一,是否会存在单一货币运行的经济基础。若按照“欧元之父”蒙代尔的理论,当经济环境满足一定约束条件之时,可实施区域内货币同盟。欧元的建立正是依据了这样的理论,各成员国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贸易交流的不断深入,各国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而且各成员国基于自身利益和经济发展需要所实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极易引发道德风险。近期的欧洲债务危机也表明缺乏巩固的政治和经济联盟的欧洲货币联盟——欧元存在一定的脆弱性,这也给欧元及欧盟未来的经济发展增加了不确定因素。

在某一区域实行单一货币制度,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障碍,比如区域内各国间贫富差距、文化差异、制度差异等。尤其是在一个没有牢固经济联盟的基础上产生单一货币体系,可能会受到“没有一个相对权威的政治联盟”的影响。理论研究表明,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相对权威的单一政治联盟,就难以产生各个国家相对服从的单一经济联盟;如果没有单一的经济联盟,那么单一的货币体系则会在实行中受到阻碍。2.6.2 国际本位货币:美元

所谓国际本位货币,是指国际经济活动中,世界各个国家出于经济条件或政策上的考虑,用法律的形式将本国货币与之固定地联系起来,作为衡量本国货币价值的标准以及国际交易的最终清偿手段。国际本位货币是在国际上占据中心货币地位的可自由兑换货币。它首先必须能在世界上自由兑换;其次还必须占据国际中心货币的地位,能充当国际商品的价值尺度或价格标准,并成为各种货币汇率计算的中心。充当这种中心货币的曾经有金属形态的货币如黄金。当代纸币信用本位制条件下,由于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原因,美元成为主要的国际本位货币。

国际本位货币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4年以前的黄金本位阶段。该制度下,各国都规定金币的法定含量,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是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的对比来决定的,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主要以黄金结算。

第二阶段,从1944年7月至1978年3月1日的黄金—美元本位阶段。随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发展演变,金本位制被黄金—美元本位为特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机制:一方面锁定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另一方面确定了美元与黄金的兑换比例,各国政府可将所持有的美元向美国政府兑换黄金。

第三阶段,从1978年3月1日到现在的以美元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国际本位制。1978年生效的《牙买加协议》废除了黄金与美元的联系,在法律上实行了黄金的非货币化。自此以后,国际货币本位制经历了短暂的无中心的多元化阶段(美元、欧元、日元三分天下),然后进入了以美元为主体的多元化阶段。

以美元为主体的多元化国际本位货币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黄金—美元本位下基础货币发行国与其他国家的相互牵连,解决了国际清偿手段不足的弊端,在某些方面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它并没有使黄金—美元本位制所存在的根本问题得到解决。相反,国际汇率的波动加剧,国际货币金融秩序更加混乱,各国间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日趋尖锐,发展中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效果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制于美元变动情况。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摆脱多数国家对少数国家信用货币的过度依赖,必须重新设计各国货币的共同定值标准——由若干国家货币所组成的多种货币的复合体——篮子货币,其他国家的货币均与篮子货币挂钩,与之保持某种形式的固定或可调整的法定比价。当然,这要求有一个在世界经济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各国所共同认可的、组织较为健全的国际通货管理协调机构。2.7 我国货币及其制度的演变2.7.1 我国货币的演变

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例如“财”“贷”“资”等,大都含有“贝”旁。据记载,贝是中国最早的货币,始于商朝。随着商品贸易的发展,货币需求越来越大,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商朝开始用铜仿制贝。铜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由自然货币向人工锻造货币的重大演变。

从商朝铜币到战国时期,中国的货币形状很多,各诸侯国自铸货币。以赵国的铲币、齐国的刀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较为著名。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全国范围内流通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货币统一。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唐朝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钱确定下来的圆形方孔形制、唐朝确定下来的“通宝”“元宝”之称,都一直延续到中华民国时期。

北宋时期,随着贸易的发达,货币的流通额增加,铸钱的铜紧缺。政府为了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交子”出现后,中国货币由金属货币向纸币演变。元代曾铸过少量铜钱,但货币中主要流通纸币,被称为“钞”。明朝初推行纸币政策,因通货膨胀,后改为白银和铜钱。清初以银锭为主币,清后期开始向银圆转化。清朝发行的纸币品种复杂,有官钞和私钞之分,官钞由官府金融机构发行,私钞由民间金融机构发行。清朝发行纸币开始有库银准备金、钞本做凭证。民国时期,废除了银圆本位,实行法币政策,从此我国的钞票从可以兑现的信用货币演变成为不兑现的纸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货币以纸币为主。随着高新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电子货币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993年,构建电子支付体系;1995年,商业银行发行银行卡;1997年,银行间交易系统试点运行;2002年,“银联卡”出现;2004年,“支付宝”推出;2007年,P2P模式……目前,借记卡、贷记卡、信用卡等各种电子货币卡琳琅满目;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各种支付工具推陈出新。中国正迎来一个新的电子货币互联网金融时代。2.7.2 我国货币制度的演变

我国的货币制度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铜本位制、银铜复本位制、银本位制、纸币本位制。

2.7.2.1 铜本位制

铜本位货币制度指以铜材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该制度在春秋时期已存在,从秦朝时期开始比较规范。秦朝的铜本位制通过法律制度建立。铜本位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以黄铜作为货币材料;②规定本位币的单位,秦朝货币单位为“半两”,汉朝的货币单位为“五铢”,唐朝的货币单位为“文”; ③货币主要是自由铸造的,外形是圆边方孔;④以铜为货币,不受国界的限制,自由输入输出。人类获取铜的时间早于冶铁技术。铜作为货币,在我国的货币发展史上有悠久的历史。

2.7.2.2 银铜复本位制

银铜复本位制指以白银和黄铜为本位货币材料的货币制度,其主要内容:①白银和黄铜都作为货币材料;②白银的货币单位主要为“两”,黄铜的货币单位主要为“钱”;③白银以条块流通,由民间自铸;黄铜以铸币流通,由官府造币机构铸造。唐末宋初时期,白银开始成为主要的金属货币。黄铜与白银并存,黄铜主要用于日常少量物品的交易,民间的交换大多使用黄铜,称为“下品钱”。白银主要用于大宗交易和交纳官税,解京的税金全部是白银,也称“上品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