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如何成为一个从容优雅的人(一本教你如何把握生活节奏从容生活优雅前行的书,励志情绪个人修养成长书籍 )(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6 16:20:43

点击下载

作者:韩紫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淡定:如何成为一个从容优雅的人(一本教你如何把握生活节奏从容生活优雅前行的书,励志情绪个人修养成长书籍 )

淡定:如何成为一个从容优雅的人(一本教你如何把握生活节奏从容生活优雅前行的书,励志情绪个人修养成长书籍 )试读:

序言

现代人大多都面临生活与工作的双重压力,要成功,要挣更多的钱,要升迁,要成名,就要不断地奔跑,直至筋疲力尽,甚至狼狈不堪。其实,要成功、要奋斗没问题,但这不应该是一个人的全部,也不应该是整个社会的全部。就像著名情感畅销书作家小刀老师说的那样:要成功要奋斗没问题,但这不应该是一个人的全部,也不应该是整个社会的全部。懂得用脑谋功名,也要能够让心回家,为了活出最美的生命,人们还需要学习和进步,还需要接纳与整合,需要爱去连接与创造更加丰富多赢的世界;我们要与过去、与自己和解,笑着对生活说声:你好!我们要保持和真实的身体感受在一起,放慢脚步,平静呼吸,倾听内心的声音,欣赏世界的壮美,一步一步向前走;做自己真正喜欢的能做好的事情,自利利他,在动静之间享受生命的过程。是的,我们的人生是一场浩大的奔赴,也是冷暖自知的体悟;是一次单枪匹马的行走,更是投石问路的求索。所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未来怎么变化,我们应对生活的态度都应当是淡定。

有一篇题为《怎样走过人生的六个坎》的文章说,人的一生有六道坎:20岁之前谈梦、20岁以后谈理想、30岁以后谈责任、40岁以后谈事业、50岁以后谈经验、60岁以后谈往昔。那么,我们该如何迈过这人生的六道坎呢?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淡定。

淡定是一种境界。淡定需要修炼,只有抛弃了内外、生死、善恶、是非、祸福、利害、明暗等一切相对的观念,不偏执拘束于任何一端,人才能进入自由自在、无所羁绊的精神境界。

淡定是一种态度。淡定地生活,要有从容的心态。从容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宽容,是一种明达事理的智慧,是一种自然平和的心境。

淡定是一种自信。人因为有了自信,遇事才显得冷静、坦然,即便遇到突如其来的沉痛打击,也会镇定自若、泰然处之。工作、生活中难免会遇上不如意,只有拥有冷静和坦然的心态,才能从容有效地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

淡定是一种放弃。人不仅要学会取舍自如,还要懂得珍惜和放弃。不管一生是辉煌还是平凡,都得淡定地迈过一道一道坎。

墨西哥有一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一群人匆匆赶路,突然一人停下来,旁人问:“为什么不走?”他笑答:“走太快,灵魂落在后面了,等它一下。”放下一些东西,放慢一点节奏,细细品味生活的幸福感。从容地生活,优雅地老去。人总会走向死亡,为什么不放慢些脚步?慢慢走,多欣赏路上的风景。

把握一定的生活节奏,有劳有逸,一张一弛,让自己成为一个从容优雅的人,正如张其姝在她的畅销书《心若从容,便是优雅》中所写的那样:我们的前路虽然漫长,脚下虽然布满荆棘,但痛苦不会永无止境。捱过这含泪吞声的片刻,便是步步生花的荣光。

到最后,我们都会变得更好。  第1章 淡泊心智:不为虚妄的名利玩命

能以淡泊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繁华和诱惑,让自己的灵魂安然入梦,这样的人,于自己是云朵一样的轻松,于别人是湖泊一样的宁静。人的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我们是否会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

很可能你的第一想法便是钱、房、车。这种想法有问题吗?其实,生活在这个时代,想想这些都太正常了!只是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追求的仅仅就是这些吗?是不是应该思考如何活得更自在呢?

喧闹打破了夜晚的宁静,新的一天就这样到来。大街上不管是老是少,每个人的脚步都是那么匆匆。是什么让我们这样忙碌?是什么让我们在人生路上不断徘徊?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

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有人说为了钱,有人说为了吃好、穿好、玩好,也有人说为了幸福。那么,幸福是什么?

我们凭着自己的执着追求、奋力拼搏,我们靠勤勉和智慧跻身于职场,或沉浮于商海。多少艰辛多少苦难,几番沉浮几多挫折,已不必细数。有多少时间可以尽情地享受生活的乐趣?是否品味出生活原有的清醇和快乐?又经历过多少次烦恼和痛苦?

有人说,活着是一种幸福;有人说,活着是一种痛苦。其实,有些痛苦可以避免,有些幸福可以求得。人生,最重要的是生命,最希求的是幸福,最不希望得到的是痛苦,必须品尝的也是痛苦。在生命的长河里,痛苦原本不是我们应该回避的东西,我们要做的是去弄清为什么痛苦、为什么烦恼。有了痛苦就承受着,根本不清楚痛苦源于什么,这是多数人的悲哀。

有句话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这就是答案。我们认为金钱可以代表地位,但金钱带给我们的烦恼也很多;我们认为赌博可以带来快乐,但因为赌博自杀或家庭破碎的事时有耳闻;谈恋爱卿卿我我很浪漫,但每天翻开报纸看到情杀的案件一大堆。痛苦之酒大多是由人们自酿自斟自饮的。

在生命的旅程中,每个人都只顾迈着急匆匆的脚步,去争得一方可供自己赖以生存的天地。很少有人停下来欣赏生命沿途的景致,也很少有人思考生命更深层的意义,沉淀心灵中的杂质,升华出心灵真正所需要的东西,以至于在盲目的拼搏奋斗之后,回过头来才发现自己忙碌半生的所得,并非是我们心目中的真正所需。生命中,我们究竟在追寻什么?每个人都能找到答案,只是每个人的答案因自己心之所向而有所不同。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出身贫寒,在他创业初期人们都夸他是个好青年。当黄金像贝斯比亚斯火山流出的岩浆一样流进他的金库时,他变得贪婪、冷酷。宾夕法尼亚州油田地带的公民深受其害,有的受害者做出他的木偶像亲手将“他”处以绞首之刑,无数充满憎恶和诅咒的威胁信涌进他的办公室。

洛克菲勒53岁时,疾病缠身,人变得像个木乃伊,医师们向他宣告了一个可怕的事实:他必须在金钱、烦恼、生命三者之间选择其一。这时,他才开始省悟到是贪婪的魔鬼控制了他的身心。他听从了医师的劝告,退休回家,开始学打高尔夫球,上剧院看喜剧,还常常跟邻居闲聊。他经过一段时间的反省,开始考虑如何将庞大的财富捐给别人。

起初,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捐给教会,教会不接受,说那是腐朽的金钱。他不顾这些,继续热衷慈善事业。他听说密歇根湖畔一家学校因资不抵债而被迫关闭,于是捐出数百万美元,促成了今日国际知名的芝加哥大学的诞生。洛克菲勒还创办了不少福利事业,帮助过很多黑人。从此以后,人们渐渐地理解了他,开始用另一种眼光看他。他造福社会的行为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而这一切给他带来了用钱买不到的平静、快乐、健康和高寿,他53岁时濒临死亡,最终却以98岁高龄辞世。谁救了洛克菲勒?是金钱以及金钱背后的善心和社会职责。他因为追逐金钱而临近死亡,又因为及时省悟善用金钱而自救。

人生在世,求名、求利、求婚姻,求的事不少见。房子嫌不够大,官位嫌太小,存款嫌太少,汽车嫌档次低,烦心事儿太多了。很多时候,为事业、为爱情、为家庭,我们不能不拼命去干活、去赚钱、去操劳。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于是觉得生活像根鞭子,而自己却像只陀螺,一直旋转到形神俱疲。这时候,难免心生感慨。

你拼命追求的,不一定是正确的。你不去追求的,未必就是错误的。月赚一千,有一千的活法;月赚一万,就有一万的活法。赚钱少就少花,青菜稀饭依然能保持快乐的心情;赚钱多就多花,但就算是天天鱼翅龙虾,也不一定能快乐。你懂生活,就能在阴暗中感受到阳光,在雪野上读出暖意,在燥热中体悟清凉。你明白人生,就可以让寂寞绽放成鲜花,把郁闷变成力量,把平凡化作伟大。你的追求是正确的,你的幸福也是可以长久的。过分求虚名,美名往往变恶名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活一辈子。自古以来,胸怀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当作终生奋斗的目标。三者能有其一,对一般人来说已经终生无憾;若能尽遂人愿,更是幸运之至。然而,从辩证法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进必有退,就是说有一得必有一失,任何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问题在于,付出的值不值得。为了公众事业、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了家庭的和睦,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否则,付出越多越可悲。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一定要淡泊名利。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奉劝诸君少一点贪欲,多一点忍劲,莫为名利遮望眼。

客观地说,求名并非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有羞耻感,不想玷污自己的名声。但是,什么事都不能过分追求,如果过分追求,又不能一时获取,求名心太切,就容易生邪念,走歪门。结果名誉没求来,反倒臭名远扬。君子求善名,走善道,行善事。小人求虚名,弃君子之道,做小人勾当。古今中外,为求虚名不择手段,最终身败名裂的例子很多,确实发人深思;有的人已小有名气,还想声名大振,于是邪念膨胀,连原有的名气也遭人怀疑,何其可悲。

唐朝有一位诗人,他有一个外甥,很有才华。一日,外甥写了一首诗,请舅舅指点。舅舅听后情不自禁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外甥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与人看。舅舅遂道:“你这诗中有两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外甥言道:“此两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

晚上,舅舅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只是念这两句诗。心中暗想,此诗一面世,便是名扬天下,一定要想办法据为己有。于是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外甥活活害死。后来,舅舅获罪,先被流放,后又自杀。

在中世纪的意大利,有一个叫塔尔塔利亚的数学家,在国内的数学擂台赛上享有“不可战胜者”的盛誉,他经过自己的苦心钻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这时,有个叫卡尔达诺的人找到了他,声称自己有千万项发明,只有三次方程式对自己是不解之谜,并为此而痛苦不堪。善良的塔尔塔利亚被哄骗了,把自己的新发现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谁知,几天后,卡尔达诺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将成果攫为己有,他的做法虽然在相当一个时期里欺瞒住了人们,但真相最终还是大白于天下了。现在,卡尔达诺的名字在数学史上已经成了“科学骗子”的代名词。

卡尔达诺也并非无能之辈,在他自己的领域里也是很有建树的。俗话说:钱迷心窍,岂不知名也能迷住心窍。一旦被迷住,就会使原来还有一些才华的“聪明人”变得糊里糊涂,使原来还很清高的文化人变得既不“清”也不“高”,做出连老百姓都不齿的肮脏事情,以致弄巧成拙,美名变成恶名。

求名并无过错,关键是不要死死盯住不放,盯花了眼。那样,必然要走上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之路。

有时,既未沽,也未钓,更未盗,美名便戴到了自己的头顶,这又当如何呢?

我国著名的京剧演员关肃霜,有一天在报纸上看到一篇题为《关肃霜等9名演员义务赡养失子老人》的报道,同时收到了报社寄来的中共湖北省委顾问李尔重写的《赞关肃霜等九同志义行之歌》的诗稿校样,这使她深感不安。原来,京剧演员于春海去世后,母亲和继父生活无靠,剧团的团支部书记何美珍提议大家捐款义务赡养老人,这一活动持续了23年,共捐款6000多元,关肃霜开始并不知晓,是后来知道并参加的。但报道却把她说成了倡导者,这就违背了事实。关肃霜看到报道后,立即委托组织给报社复信,请求公开澄清事实。李尔重也尊重关肃霜的意见,将诗题改成《赞云南省京剧院施沛、何美珍等26位同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与日军在依洛吉玛岛展开了激战,最后将日军打败,把胜利的旗帜插在了岛上的主峰,心情激动的陆战队员们,在欢呼声中把那面胜利的旗帜撕成碎片分给大家,以做终生的纪念。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场面,后赶来的记者打算把它拍摄下来,就找来六名战士重新演出这一幕。其中有一个战士叫海斯,他在战斗中表现极为一般,可是由于这张照片的作用,使他成了英雄,在国内得到一个又一个的荣誉,他的形象也开始被印在邮票、香皂等上面,家乡也为他塑了雕像。这时,他的心是极为矛盾的:一方面陶醉在赞扬声中,一方面又怕真相被揭露;同时,由于自己名不副实,又总是处在一种内疚、自愧之中。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他每天只好用酒来麻醉自己,终于,在一天夜里,他穿好军装,悄悄地离开了对他充满赞歌的人世。

同样是得到了飞来之美名,关肃霜和海斯的态度不同,结局也各异。还是东坡先生说得好:“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美名美则美矣!只是对于那些还有一点正义感、有一点良知的人,面对不该属于他的美名,受之可以,坦然却未必办得到!得到的是美名,同时也是一座沉重的大山,一条捆缚自己的锁链,早晚会被压垮,压得喘不上气来。像关肃霜,就活得真实、活得轻松、活得自在、活得安然。如果真有人对此能坦然受之,那这个人的品质也就算恶得可以了!

我们提倡忍名舍誉,是说无论是在人人切齿的恶名前,还是在不属于自己的美名前,都要止住脚步、忍住诱惑。一是为了保持自己人格的纯洁,不使自己的灵魂被污染;二是为了免遭世人、后人的白眼,留下终身骂名。为人当学关肃霜,但留清白在人间!是什么让你失去快乐,不再淡定

有个穷理发师,非常快乐,他似乎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国王看着每天服侍他的理发师,不禁好奇地问他:“你快乐的秘密是什么?你总是兴致勃勃的,好像不是在地上走,简直是在用翅膀飞。你到底有什么秘密?”

穷理发师说:“我不知道。实际上,我以前从来没听说过‘秘密’这个词。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只是快乐,我赚我的面包,如此而已……然后我就休息。”

后来,国王问他的首相——一个学识非常渊博的人。

国王问他:“你肯定知道这个理发师的秘密。我是一个国王,我还没有这么快乐呢,可是这个穷人,一无所有,却总是这么快乐。”

首相说:“那是因为他并未置身于那种恶性循环之中。”

国王问:“什么恶性循环?”

首相笑了,说:“您在这个循环里面,但是您不了解它。让我们做一件事情来证明这种恶性循环的存在吧。”

晚上,他们把一个装有99块金币的袋子扔进理发师的家中。

第二天,理发师忧心忡忡地来了。事实上,他整个晚上都没有睡,一遍又一遍地数着袋子里的钱——99块。他太兴奋了——当你兴奋的时候,你怎么能睡得着呢?心在跳,血在流;他的血压肯定很高,他肯定很兴奋,翻来覆去睡不着。他一再地起床,摸摸那些金币,再数一次……他从来没有数金币的经验,而99块又是一个麻烦——因为当你有99块的时候,你总希望他们变成100块。1块金币是一个很难弄到的东西。因为1块金币相当于他近一个月的收入。怎么弄到1块金币呢?他想了很多办法,一个穷人,对钱没有多少了解,他现在陷入困境了。他只能想到一件事情:他要断食一天,然后吃一天。这样,渐渐地,他就可以攒够1块金币。然后有100块金币就好了……

他头脑中有一种愚蠢的想法:它必须变成100块金币。

他很忧郁。第二天他来了——他没有在天上飞,他深深地站在地上……不仅深深地站在地上,还有一副沉重的担子,一个石头一样的东西挂在他的脖子上。

国王问:“你怎么了?你看起来很焦虑。”

他什么也不说,因为他不想谈论那个钱袋。他的情形每况愈下,他不能好好地按摩——他没有力气,他在断食。

于是国王说:“你在干什么?你现在好像一点力气也没有。你看起来这么忧郁、苦闷。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终于有一天,他不得不告诉了国王。因为国王坚持说:“你告诉我,我可以帮助你。你只要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他说:“我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中,我现在是这种恶性循环的受害者。”

原本快乐的理发师,在金钱面前,因为缺少了一颗平常心,既拿不起又放不下,既输不得又赢不起。心境失去平静,生活失去平和,整个人就像老式座钟上的钟摆,永远不得安宁地在两极情绪间起落挣扎,品尝着绵绵无尽的焦虑与惶恐、无奈与苦涩、疲惫与怨怒、失落与惆怅,最终陷入了恶性循环当中。

假如我们拥有的仅仅是满足我们生活的东西,我们就不必为多余的东西感到惶恐;假如我们每天能为满足了生活的需要而感到快乐,我们就不会因为感到缺失而痛苦。过多的金钱常常会破坏我们原本平静的生活,让我们不再安宁。面对诱惑,要有坚守的决心

平和的心态是人们在生活中经过千锤百炼而达到的一种崇高的境界,一种高深的修养。具有平和心态的人,能够正确地看待人生,他们不会为权力、地位、金钱的诱惑而放弃人生的道德准则,他们的心境坦然而又平实。拥有平和心态的人,不仅可以保持悠然恬静、健康从容的身心,而且更容易在现实生活中获取更大的成功。

美国一家心理学院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把30个孩子叫在一起,然后给他们每人一个糖果,然后对他们说:“现在我们要出去一会儿,要是在我回来之前谁的糖果还没有吃的话,我会再给他一个糖果。”半个小时后,第一个小朋友忍不住将糖果给吃了,接下来陆续有人做了同样的事。等到人们回来时,只有极少数的小孩没有吃糖,于是按要求给了他们每人一块糖果。研究远远没有结束,心理学家一直观察着那些孩子,等到他们长大成人,心理学家发现,那些半途将糖果吃掉的小孩多数碌碌无为,而那些一直坚持到最后的小孩都做出了一番大事业。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最大的苦难或许并不是我们常说的挫折、失败等,而是我们自己心中的那颗被诱惑的心,是它们在时时刻刻地挑逗我们身上的欲望,让我们在欲望中碌碌无为,让我们沉浸在欲望之中。只有那些能够忍受住欲望的人,才能够不断成功,最终成就一番大事业。这里所谓的忍耐并不是战胜,而是坚持,虽然这样的忍耐会让你痛苦、让你倍受折磨,但一旦你真的能够抵制诱惑,就必然可以成为一个人才,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在现代社会,处处充满了各种诱惑,好环境、高工资、更好的机遇、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这样的诱惑并不一定都是好事,它随时有可能让我们掉进陷阱里,再也出不来。各种各样的诱惑会让我们背叛自己信守的道德、情感和原则,背叛自己的朋友。在现在的公司里,就有很多这样的员工,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将公司的商业机密出卖给他人,这样不仅会损害老板和公司的利益,同样也可能将自己推向悬崖之巅,再无后路可退了。反之,如果能够忍受住各种各样的诱惑,能够忠心耿耿地为公司工作的话,就必然可以得到公司领导的认可,在职场上一步步高升。

小张是一家金属冶炼厂的技术骨干,由于工厂准备调整发展方向,他觉得工厂不再适合自己,就准备换一份工作。鉴于小张原来工厂在行业上的影响力以及他自身的能力,他决定去全国最大的金属冶炼公司应聘。

负责面试小张的是该公司负责技术的副总,他对小张的能力没有任何挑剔,但是却向他提出了一个要求:把原来厂家研究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果告诉我们。但是小张拒绝了,小张身边的人都为他的回答感到惋惜,因为这家企业的影响力和实力比他原来的工厂要大得多,在这里工作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但是小张却放弃了这个绝好的机会。

就在小张准备去另一家公司应聘的时候,那位副总给小张来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写道:“张先生,你被录取了,并且是做我的助手,这不仅是因为你的能力,更因为你时时刻刻都为自己的企业保守商业机密,你很棒!”

小张最后之所以能够得到副总的青睐,其主要原因正是他能够忍受住诱惑,替别人保守商业秘密,即使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公司的人,但依然可以做到保守他人商业机密,这样的人要是进了自己的公司,同样会为了这个公司的利益而对其商业机密守口如瓶。反之,如果当时小张应副总的要求,把他以前公司的进展情况告诉副总的话,他很有可能就没有办法获得那份工作,或者即使他能够留在那个公司,也不可能从事机密工作,也不可能做长久。每个公司需要的都是像小张这样的职员,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对公司的商业机密保密,能够忍受住金钱、权力及其他诱惑,保持对公司的忠心,尽力保守企业和老板的机密,对公司的各种事情都不随便张扬,守口如瓶,保障企业的最大利益。这样的人才能够迅速找到工作,并迅速得到提升。

其实,无论是在职场上还是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无论是对公司老板、对企业还是对朋友,我们都要忍受住金钱、权力等的诱惑,都要保持着对别人的忠心,都要牢牢地守住他人的秘密,而不应该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损害他人的利益,将别人的劳动成果拱手让人。如果你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或许你会因为当时出卖了他人的信息而获得一笔丰厚的收入,但是以后呢?如果别人都知道了你的品性,还会有人相信你吗?还会有人将他们的机密告诉你吗?而同样因为这样的污点,你也就很难再去找一份好的工作。如果对于任何人、任何事你都可以忍受住诱惑,可以替他人保守秘密,或许你会失去一时的机遇,但要相信,因为你的这种能为他人保守秘密的行为,能对别人忠心的行为,必然可以得到更多人的青睐,迟早会成为公司的核心人物。

世上真正能够美名永存、世代受人敬仰的人,都是那些不为诱惑所动的人。可以说,你能放下多大的诱惑,你就能得到多大的尊重和成功。人往往因为一念之贪失去好运

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刚成仙的时候,很想找一个弟子传授仙术,而他收弟子最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不贪心。

他把自己变成一个卖汤圆的老人,在摊子上贴了一张纸,上写:“汤圆一文钱一粒,两文钱吃到饱,欢迎品尝。”

从早晨到晚上,许多人都闻风跑来吃汤圆,却没有一个是吃一文钱一粒的,全部都是两文钱吃到饱,这种便宜哪里找?

眼看天黑了,吕洞宾心想收徒无望了。

突然,有一个年轻的男子,付了一文钱,吃了一粒汤圆就走,吕洞宾大喜过望追上去,问:“年轻人,你为什么不两文钱吃到饱?”

男子面带无奈的神情说:“我身上就剩一文钱了,谁不想吃到饱,白痴!”

吕洞宾怔在当场,长叹一声,纵身飞回天上,一生再也不收弟子了。

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患起于多欲,福生于不贪;天下的事,占不得便宜,有了便宜的贪心,便有不便宜的懊悔;年轻人的一念之贪,错失了好运,断送了前程,与其说是天意,毋宁说是自取。

小报上登了一则广告:汇款10元,你将得到赚1000元的方法。

一个日子艰难的人见此广告,格外惊喜,立刻按账号汇去了钱。几天后,他果然收到一封来信,上面的秘诀只有一句话:找100个像你这样的傻瓜。“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当没有诱惑在眼前时,这句话人人都懂,然而,“好事”临头,多少人又因此失去了判断力。

世上有太多的人因为一念之贪,失去好运,甚至失掉原本拥有的美好。凡事要有度,对钱财的渴求也是如此

现代社会科学进步,经济繁荣,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水平较过去大有提高,以往的奢望已成为今日的现实,在这种条件下,一味要求“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合时宜。但凡事要有度,过犹不及。对钱财的渴求也是如此。

从前,有一个男孩,长得英俊端庄,父母非常疼爱他。男孩从小就聪明异常,和一般的小孩子完全不同。他在无忧无虑的快乐中,度过了黄金一般的童年。

虽然他生长于富有安逸的环境中,但仍能了解人生的痛苦和罪恶。因此,他在成年以后,就辞亲出家当了比丘。

有一次,他在森林里遇到一队商人,他们到外乡从商路过此地。这时适逢傍晚,太阳已西下。商人们扎营在这儿过夜。他看到这些商人,以及大大小小的车辆载着大量货物,像是没有看见一样,只管在离商队营帐不远的地方徘徊踱步。

这时,从森林的另一端来了很多山贼。他们打听到有商队经过,就想乘夜幕降临以后劫掠财物。但当他们靠近商营的时候,却发现有人在营外漫步。山贼怕商队有备,所以想等大家都睡熟才好动手,然而营外巡逻的那个人,通宵不入营休息。天已渐渐亮了,山贼因无机可乘,只得气愤地大骂而走。

正在营里睡觉的商人,忽然听到外面的噪声,赶快跑出来看,只见一大队的山贼手执铁锤木棍往山上跑去。营外唯有一人站在那儿。商人惊恐地走向前去问道:“您见到山贼了吗?”“是的,我早就看到了,他们昨晚就来了。”他回答说。

商人又向前问道:“那么多的山贼,您怎么不怕?独自一个人,怎能敌得过他们呢?”

他一点也不紧张,不慌忙,心平气和地说道:“各位!见山贼而害怕的是有钱人。我是一个云游四方之人,身无分文,我怕什么?贼所要的是钱财宝贝,我既然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无论住在深山还是茂林里,都不会起恐惧之心。”

从前有个特别爱财的国王,一天,他跟神说:“请教给我点金术,让我伸手所能摸到的都变成金子,我要让我的王宫变得金碧辉煌。”

神说:“好吧。”

于是第二天,国王刚一起床,他伸手摸到的衣服就变成了金子,他高兴得不得了。然后他吃早餐,伸手摸到的牛奶也变成了金子,摸到的面包也变成了金子,他这时觉得有点不舒服了,因为他吃不成早餐,得饿肚子了。他每天上午都要去王宫里的大花园散步,当他走进花园时,他看到一朵红玫瑰开放得非常娇艳,情不自禁地上前抚摸了一下,玫瑰立刻也变成了金子,他感到有点遗憾。

这一天里,他只要一伸手,所触摸的任何物品就会变成金子,后来,他越来越恐惧,吓得不敢伸手了,他已经饿了一天了。到了晚上,他最喜欢的小女儿来拜见他,他拼命地喊着女儿不要过来,可是天真活泼的女儿仍然像往常一样径直跑到父亲身边伸出双臂来拥抱他,结果女儿变成了一尊金像。

这时,国王大哭起来,他再也不想要这个点金术了,他跑到神那里,跟神祈求:“神啊,请宽恕我吧,我再也不贪恋金子了,请把我心爱的女儿还给我吧!”

神说:“那好吧,你去河里把你的手洗干净。”

国王马上到河边拼命地搓洗双手,然后赶快跑去拥抱女儿,女儿又变回了天真活泼的模样。

如果不是过分地贪婪,国王就不必有失去女儿的恐惧。所以,有钱未必真幸福,无钱未必不快乐。生活贵在平衡,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不能稍有偏废。如果过分贪婪,把握不住必要的尺度,就很容易受到伤害。

现实社会中,人有欲望是正常的,是有生命力的表现,只是要消除人的不合理的过分的有碍身心健康的欲望,从而完善人生,人生才会更加幸福。学会以淡泊之心看待名利

在属于自己的生活氛围里,在完全属于自己支配的世界里,你不仅是唯一的思想者和决策者,也是唯一的执行者。

在现实生活中,名誉和地位常常被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所以追求一定的名声、地位和荣誉,已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在一些人心目中,只有有了名誉和权力才算是实现了自身价值。

事实上,能使一个人满足的东西可以有很多,也可以很少。人生天地之间,转瞬来去,就像是偶然登台、仓促下台的匆匆过客。人生既然如此短暂,活着就要珍惜人生,不要贪图权势。我国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先生就是一个淡泊名利、宠辱不惊的人。

当年,马老因“新人口论”遭遇无端的批判,并错误地被撤销北大校长职务。那天,他正在家里“接受隔离审查”,他的儿子从外面回来,说:“爸,你被撤职了!”

他当时正在看一本书,就淡淡地答了一声:“哦!”十几年后,国家为马寅初先生平反昭雪,又恢复了他北大校长一职。他的儿子又从外面回来,告诉他:“爸,你官复原职了!”他当时也是在看一本书,也同样淡淡地答了一声:“哦!”视荣辱为等闲,置得失为莞尔,这是什么?这就是持久的心理定力。这种定力,不是轻易就可具备的,它需要接受深刻的心灵修炼,既包括意志、信念的修炼,也包括品行、人格的修炼,甚至还包括心灵的磨难。磨难让人成熟,过去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这个道理。磨难让人更坚定信念,让人更珍惜幸福,所以磨难不是灾难,它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生最不可多得的财富。

历经磨难的心灵,才能宠辱不惊、得失自若。

意志、信念、品行、人格的修炼及心灵的磨难都需要一个持久的过程,这样,才能具备一定的定力。

这种定力是一种心态,同时也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方法,一种坚持的方法。实际上,这种方法的核心就是胜不骄、败不馁。它的哲学基础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作为一种心灵方法,这种定力主要表现为:

——一事成功,不会大喜过望,而是沉着冷静、神情自若;

——遭遇挫折之时,依然如故,坚定如初;

——环境改变,不惊不喜,心态平静;

——条件发生变化,能一如既往,继续坚持;

——合作对象有所变化,不能产生不必要的情绪波动;

——失恋后要心态平稳,不能悲观厌世,要相信缘分,明白“天涯何处无芳草”的道理;

——如果突然遭遇险情,要临危不惧,万不可心惊胆战,要坚持求生,永不丧失希望。

总之,淡泊名利是事业成功、学业有成不可忽视的法则。如果一味地争名夺利,不但不会使你流芳千古,甚至可能会让你身败名裂。

焦耳,这个名字我们都很熟悉。从1843年起,焦耳提出“机械能和热能相互转化,热只是一种形式”的新观点,这无疑促进了科学的进步。他前后用了近40年的时间来测定热功当量,最后得到了热功当量值。

事实上,与焦耳同时代的迈尔是第一个发表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科学家。当迈尔等人不断地证明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正确性,终于使得这一定律被人们承认的时候,名利欲望的膨胀驱使焦耳向迈尔发起了攻击。焦耳发表文章批评说,迈尔对于热功当量的计算是没有完成的,他只是预见了在热和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值比例关系,但没有证明这一关系,首先证明这一关系的应该是自己。随着焦耳发起的这场争论的扩大化,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也一哄而上,纷纷对迈尔进行了不负责任的错误指责。迈尔终于承受不住这一争论和批评带来的压力,特别是焦耳以自己测定热功当量的精确性来否定迈尔的科学发现时,使得迈尔陷入了有口难辩的痛苦境地。这时,迈尔的两个孩子也先后因故夭折,内外交困中的迈尔跳楼自杀未遂,后来得了精神病。

虽然当年的迈尔进了疯人院,但今天人们仍然将他的名字与焦耳并列在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奠基者的行列。焦耳为争夺名利而“扼杀”他人,则被人们世世代代所谴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对个人而言,各有各的追求;对社会而言,各有各的贡献。一个快乐的人不一定是最有钱、最有权的,但一定是最聪明的,他的聪明就在于他懂得人生的真谛: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灿烂。可遗憾的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依然有一些人不但对功名利禄趋之若鹜,甚至把它看成是一个人全部的生存价值。只是,需要提醒的是,我们在追求名誉和权力的时候,更应该铭记的是“君子爱财、爱名、爱权”都应取之有道。

人生在世,人人都想活得更好。人们总是在各种可能的条件下,选择那种能为自己带来较多幸福或满足的活法。所以,除了追名求利外,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那就是甘愿做个淡泊名利之人,粗茶淡饭,布衣短褐,以冷眼洞察社会,静观人生百态。这样,才能品味出生命的美好,享受到生活的快感。

有的人既不求升官,也不求发财,每天上班安分守己地做好本职工作,下班按时回家,每个月领着不多不少还算说得过去的一份工资。晚上陪爱人在家里看看电视,周末带孩子逛逛公园,年轻的时候打打篮球,年纪大点时练练太极拳,不生气,不上火,知足常乐,长命百岁。这样的人生可能看起来有些“平庸”,但其中的那份“闲适”给人带来的满足,也是那些整日奔波劳累、费心劳神,追求功名利禄之人所体会不到的。

就一般情况而言,你多得一份功名利禄,就会少得一份轻松悠闲。而一切名利,都会像过眼烟云,终究会逝去,人生最重要的,还是一个温馨的家和脚下一片坚实的土地。

旷世巨作《飘》的作者米切尔说过:“直到你失去了名誉以后,你才会知道这玩意儿有多累赘,才会知道真正的自由是什么。”盛名之下,是一颗活得很累的心,因为它只是在为别人而活着。我们常羡慕那些名人的风光,可我们是否了解他们的苦衷呢?

所以,学会以淡泊之心看待权力地位,不仅是免遭厄运和痛苦的良方,也是一种超然于世外的智慧。做一个能够看开名利的人

钱财乃身外之物,如果你眼中只有金钱,心中只有名利,那么你将无法受人尊重,更无法获得发展。相反,一个懂得奉献的人,必将受人敬仰,美名流传。

于成龙,山西永宁州人,顺治十八年(1661)以前朝副贡身份任广西罗城知县。罗城处在万山之中,县衙设在树丛中,于成龙“插棘为门”,虎白昼行庭中,“成龙累土为案,旁置爨釜一、盂一,召吏民从容问疾苦,皆感至诚,益乐就,争输田赋。初邻瑶岁率三四至,杀掠人畜,成龙严保伍,勒乡兵,将捣其巢。瑶惧自投,不敢复犯界,数遣子女问安。每春时,命两瑶舁竹舆,行田野中,见力耕者,辄呼与语,相劳苦。民率妇子罗拜,或坐树下与饮食,笑语欢如家人。奖勤扶惰,民大劝。”由于他“悉除诸禁”,“民益得尽力耕耘”。于成龙“诚意恻恻感人”,民众也非常关心他。

到罗城不久,仆人或死或散,百姓见于成龙生活太苦,就凑钱给他说:“知阿爷苦,聊供盐米资。”他笑着谢绝说:“我一人何须此?可持归,市甘旨,奉若父母,一如我受也。”有一次,人们听说他家里来了人,“罗人则大喜,又进金钱如初”。于成龙仍“笑谢曰:‘此去吾家六千里,单人携货,适为累耳。’”百姓感动得哭了起来,他也掉下眼泪,到底没有收下。

于成龙在罗城7年,“招流亡,建学宫,创设救济院,县大治”,被总督荐为卓异,升迁四川合州知州,离罗城时,百姓“遮道呼号,追送数百里”。

康熙初年,四川正值乱后,合州剩下的百姓才数百人,可是“供役繁重”。于成龙“请革宿弊”,“一仆一羸马自随,贷牛、种,招集流亡,旬月间得户千计”。后任黄州知府时,吴三桂煽动湖北数处叛乱,叛军号称十万,逼趋黄州,“时援军皆赴湖南,黄州吏民才数百”,有人建议退守麻城。于成龙说,黄州是七郡的咽喉之地,“弃之则荆、岳瓦解”,表示誓死不去。他采取先破贼首何士荣的战术,集中了五千名乡兵,分路御敌,率兵拼杀,“贼斗益急,火燎成龙须,或劝少避,公叱之曰:‘今吾死日也!敢言退者斩!’”他曾“驰谕有能擒贼献者重赏,投诚者待以不死,胁从归者但闭门坐,家无军器,即从贼概不追问,藏兵仗者即良民亦诛死”。于是擒住了贼首何士荣,焚毁贼众名籍,瓦解了贼众,仅用了二十余天,“以乡民数千破贼数万,不费公家丝粟”,有力地支援了平叛战争。第二年秋天,黄州大饥,于成龙“发廪赈恤,全活数万人”,受到人民的爱戴。后来,他又任江防道员,旋升福建按察使,在赴按察使任时,“民遮送至九江,凡数万人,哭声与江湖相乱”,表达了人民对清官的无限依恋。

在按察使任上,他多为民众着想,协调任内的官民矛盾,被巡抚吴兴祚荐为“廉能第一”,任布政使。他力减民夫劳役,对“满兵掠浙东子女,役为奴者数万,为赎归之”。他要求征收赋税一定要按时按量进行,不增铢黍。他自己则节俭为怀,“署中薪米不给,至无衣可典,日或不再食。随征满汉大臣朝使者有时来过,径入卧内,或绕署周行几案间,蛛丝鼠迹、文卷书册外无长物。感叹曰:‘于公清苦,天下一人而已!’”遇有海外进贡使者送给礼品,“悉屏之,或呈样香,一嗅即持去。贡使啮指作礼曰:‘天朝有此清官,吾侪未闻见也。’”

康熙十九年(1860),于成龙迁直隶巡抚,康熙二十年(1861)升为两江总督。

康熙二十三年(1864)春四月,于成龙病故。于成龙病逝后,将军、都统暨寮吏入其寝室,“见周身布被,袍一袭,靴带各一。堂后瓦瓮米数斛,盐豉数盅而已”。市民闻之“罢市聚哭,家争绘像祀之”。江宁、苏州和黄州纷纷建立于成龙的祠堂。康熙因他“清操始终一辙,非寻常廉吏可比,破格优恤,以为廉吏劝”,加赐太子太保,谥清端。

于成龙一生清廉,处处为公,他对人慷慨付出,自己却十分清苦,他在任期间政绩卓著,却从来不向朝廷邀功请赏,他的情操为后人所敬仰。

如果人人眼中只有金钱,心中只有名利,那么这个社会便缺少了有责任感、有奉献精神的人。社会若发展至此,国家将没有希望可言,一个失去奉献精神的国家,其子民也无法受人尊重,更无法获得发展。在私利上最好能够看透一点

生活在凡尘俗世,难免与人磕磕碰碰,难免遭别人误会猜疑。你的一念之差、你的一时之言,也许会被人加以放大和责难;你的认真、你的真诚,也许会被别人误解和中伤。如果非得以牙还牙拼个你死我活,如果非得为自己辩驳澄清,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

杨玢是宋朝时期的尚书,年纪大了便退休在家,安度晚年。他家住宅宽敞、舒适,家族人丁兴旺。有一天,他在书桌旁,正要拿起《庄子》来读,他的几个侄子跑进来,大声说:“不好了,我们家的旧宅被邻居侵占了一大半,不能饶他!”

杨玢听后,问:“他们家侵占了我们家的旧宅地?”“是的。”侄子们回答。

杨玢又问:“他们家的宅子大还是我们家的宅子大?”侄子们不知其意,说:“当然是我们家的宅子大。”

杨玢又问:“他们占些我们家的旧宅地,于我们有何影响?”侄子们说:“没有什么大影响,虽然如此,但他们不讲理,就不应该放过他们!”杨玢笑了。

过了一会儿,杨玢指着窗外落叶,问他们:“树叶长在树上时,那枝条是属于它的,秋天树叶枯黄了落在地上,这时树叶怎么想?”侄子们不明白其中含义。杨玢干脆说:“我这么大岁数,总有一天要死的,你们也有老的一天,也有要死的一天,争那一点点宅地对你们有什么用?”侄子们现在明白了杨玢讲的道理,说:“我们原本要告他的,状子都写好了。”

侄子们呈上状子,他看后,拿起笔在状子上写了四句话:“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元殿基望,秋风秋草正离离。”

写罢,他再次对侄子们说:“我的意思是在私利上要看透一些,遇事都要退一步,不要斤斤计较。”

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如意、样样顺心,生活的路上总有沟沟坎坎。你的奋斗、你的付出,也许没有预期的回报,你的理想、你的目标,也许永远难以实现。如果抱着一份怀才不遇之心而愤愤不平,抱着一腔委屈而怨天尤人,难免让自己心态扭曲、心力交瘁。

适时地咽下一口气,潇洒地甩甩头发,悠然地轻轻一笑,甩去烦恼,笑去恩怨。你会发现,天仍然很蓝,生活依然很美好。  第2章 修炼心性:用平和的心态融入社会

人生就是一个因缘际会的过程,得失总会互转,一定要学会淡泊。唯有看淡看轻看开,才不会被世间的烦恼困惑缠缚而难以自拔,才能够看破事物的表象超然物外,化解险境和忧烦,才不会陷入拿不起放不下的两难处境。看淡看轻看开,就不会身心俱疲、活得拘谨和痛苦,而是容易获得自由和解脱,拥有旷达的人生。得失常常互转,荣辱不必挂心

有一个老童生,每次考试都不中。他已经步入中年,心中十分着急,这一次正好与儿子同科应考。到了放榜那天,儿子看榜回来,知道已经录取,赶快回家报喜。老童生正好关在房里洗澡,儿子敲门大叫:“父亲,我已考取了!”老童生在房里一听,便大声呵斥:“考取一个秀才,算得了什么,这样沉不住气,大喊大叫!”儿子一听,吓得不敢大叫,便轻轻地说:“父亲,你也考取了!”老童生一听,便打开房门,一冲而出,大声呵斥:“你为什么不先说?”他忘了自己光着身子,连衣裤都没来得及穿上。

当一个人在成名、成功的时候,没有“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真修养,便会欣喜若狂、喜极而泣,自然会有震惊心态,甚至得意忘形。得到了荣誉、宠禄不必狂喜狂欢,失去了也不必耿耿于怀、忧愁哀伤,这才是宠辱不惊。得失界限不会永远不变,一切功名利禄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失之,失而复得,这种情况都是经常发生的。意识到一切都可能因时空转换而发生变化,就能够把功名利禄看淡看轻看开,荣辱毁誉不放心上。

人生的得意与失意、荣宠与羞辱之间的感受,在官场、商场和情场上是最明显的。以男女的情场而言,众所周知唐明皇最先宠爱的梅妃,后来被冷落在长门永巷之中,想要再见皇上一面都不可能。世间多少的痴男怨女,因情而不能解脱,构成了无数哀婉的文学作品。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面对邪恶,为了正义,宁死不屈,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但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在荣誉宠禄面前经得起考验。

人只有卸下捆绑于心的精神枷锁,才能轻装上阵。这需要有一颗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内心安详。当能认识到幸福的本质,看清自己、看懂别人、看明因果、看轻得失、看透善恶、看淡荣辱、看破生死后,我们就拥有了真正的豁达。

唐高宗时,大臣卢承庆专门负责对官员进行政绩考核。被考核人中有一名粮草督运官,有一次在运粮途中突遇暴风,粮食几乎全被吹光了。卢承庆便给这个运粮官以“监运损粮,考中下”的鉴定。谁知这位运粮官神态怡然、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脚步轻盈地出了官府。卢承庆见此认为这位运粮官有雅量,马上将他召回,随后将评语改为“非力所及,考中中”。可是,这位运粮官仍然不喜不愧。

在荣辱问题上,做到难得糊涂、去留无意,这是潇洒自如、顺其自然。一个人,当你凭自己的努力、实干,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了应得的荣誉、奖赏、爱戴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自知之明,切莫受宠若惊。阮籍说:“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一切都不过是过眼烟云,荣誉已成为过去时,不值得夸耀,更不足以留恋。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能上能下,宠辱不计,只要顺愿、顺心、顺意即可。这样一来,既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点事,又不至于为争宠争禄而劳心劳神。去留无意,亦可全身远祸。有时在利害与人格发生矛盾时,则以保全人格为最高原则,不以物而失性、失人格。如果放弃人格而趋利避害,即使一时得意,也要长久地受良心的谴责。当你放弃利害保全人格时,那种欣喜愉悦是发自肺腑的、淋漓尽致的。一个坦坦荡荡、人格纯洁的人,他的心是宁静安逸的,而蝇营狗苟的小人的心境则永远是风雨飘摇的。

看淡看轻看开,就不会被世间的烦恼困惑缠缚而难以自拔,就能够看破事物的表象超然物外,化解险境和忧烦,也不会陷入拿不起放不下的两难处境;看淡看轻看开,就不会身心俱疲、活得拘谨和痛苦,而是容易获得自由和解脱,拥有旷达的人生。此处失去,彼处获得

罗吉士是非常著名的幽默大师,他整天都是快乐的——即使在他失去什么东西的时候。这一方面得益于他乐观豁达的性格,另一方面得益于他懂得如何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得与失。

1898年冬天,罗吉士继承了一个牧场。

有一天,他养的一头牛因偷吃玉米而冲破附近一户农家的篱笆,最后被农夫杀死。依当地牧场的共同约定,农夫应该通知罗吉士并说明原因,但是农夫没有这样做。

罗吉士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于是带着佣人去找农夫理论。

此时,正值寒流来袭,他们走到一半,人与马车全都挂满了冰霜,两人也几乎要被冻僵了。

好不容易抵达木屋,农夫却不在家,农夫的妻子热情地邀请他们进屋等待。罗吉士进屋取暖时,看见妇人十分消瘦憔悴,而且桌椅后还躲着五个瘦得像猴子的孩子。

不久,农夫回来了,妻子告诉他:“他们可是顶着狂风严寒而来的。”

罗吉士本想开口与农夫理论,忽然又打住了,只是伸出了手。

农夫完全不知道罗吉士的来意,便开心地与他握手、拥抱,并热情邀请他们共进晚餐。

这时,农夫满脸歉意地说:“不好意思,委屈你们吃这些豆子,原本有牛肉可以吃的,但是忽然刮起了风,还没准备好。”

孩子们听见有牛肉可吃,高兴得眼睛都发亮了。

吃饭时,佣人一直等着罗吉士开口谈正事,以便处理杀牛的事,但是,罗吉士看起来似乎忘记了,只见他与这家人开心地有说有笑。

饭后,天气仍然很差,农夫要两个人住下,等转天再回去,于是罗吉士与佣人在那里住了一晚。

第二天早上,他们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餐后,就告辞回去了。

在寒流中走了这么一趟,罗吉士对此行的目的却闭口不提,在回家的路上,佣人忍不住问他:“我以为,你准备去为那头牛讨个公道呢!”

罗吉士微笑着说:“是啊,我本来是抱着这个念头的,但是,后来我又盘算了一下,决定不再追究了。你知道吗?我并没有白白失去一头牛啊!因为,我得到了一点人情味。毕竟,牛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获得,然而人情味,却并不是很容易得到。”

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人改变了角度,也就重新发现了一个新奇的世界,世界其实仍然是那个世界,太阳也不会因为人们的视觉改变而成为月亮。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世界,但我们却拥有不同的世界观。对这个世界也有着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用以分辨事物,这是自然的造化。每个人还有一双眼睛,它不是长在脸上,而是长在心中,这就是心智的眼睛。这双眼睛比另一双更重要,它告诉我们该如何看待身外的世界,如何看待自己。

故事中的罗吉士,失去了一头牛,却换得农夫一家人的笑容和幸福,这段经历,更让他懂得生命中哪些东西才是无价的。珍惜自己拥有的,正确面对失去的

犹太人有段谚语很有意思:如果断了一条腿,你就该感谢上帝不曾折断你两条腿;如果断了两条腿,你就该感谢上帝不曾扭断你的脖子;如果断了脖子,那也就没有什么好担忧的了。可见,拥有积极思想的人,对任何事都抱着乐观的态度,即使遇上挫折,积极者也会认为那是成功的必经考验。所以,凡事都要永远想好的一面。

从前,有个国王喜爱打猎。有一次在追捕猎物时,不幸弄断了一节食指。国王剧痛之余,立刻召见智慧大臣,征询他对意外断指的看法。智慧大臣仍轻松自在地对国王说:“这是一件好事,并请国王往积极的方面去想。”

国王闻言大怒,以为智慧大臣幸灾乐祸,即命侍卫将他关到监狱。

待断指伤口愈合之后,国王又兴冲冲地忙着四处打猎,却不料祸不单行,又被丛林中的野人活捉。

依照野人的惯例,必须将活捉的这队人马的首领献祭给他们的神。祭奠仪式刚开始,巫师发现国王断了一节食指,而按他们部族的律例,献祭不完整的祭品给天神,是会遭天谴的。野人连忙将国王解下祭坛,驱逐他离开,另外抓了一位大臣献祭。

国王狼狈地回到朝中,庆幸大难不死。忽而想起智慧大臣所说,断指确是一件好事,便立刻将他从牢中放出,并当面向他道歉。

智慧大臣还是保持他的积极态度,笑着原谅国王,并说这一切都是好事。

国王不服气地质问:“说我断指是好事,如今我能接受;但若说因我误会你,而将你关在牢中受苦,难道这也是好事?”

智慧大臣微笑着回答:“臣在牢中,当然是好事,陛下不妨想想,如果臣不在牢中,那么,今天陪陛下打猎的大臣会是谁呢?”

生活中,我们总是会拥有很多东西,但同时也会失去很多东西。一个人不可能毫无失去就能完全拥有,那不是真正的生活。有时失去意味着另一种获得,有时失去让我们发现还有其他美好的事物依然存在,因此,这样的获得和存在会让人更加珍惜。

如果我们失去了太阳的照耀,还有星星和月亮的拥抱;如果我们失去了山的磅礴雄伟,还有海的博大精深;如果我们失去了金钱的享受,还有亲情和友情的温暖;如果我们失去了权力,还有人性的纯朴;如果我们失去了雨露的滋润,还有江河的灌溉;如果我们失去了生命,还能和大地亲吻,在微笑中笑看新生命的诞生……

生活有时也会因为一些失去反而变得更完美。失去了,我们还可以争取找回来,如果找不回来,还可以去发现新的更好的。当我们失去爱人,别忘了还有夏天的热烈,可以让我们再次寻找;当我们失去爱心,别忘了还有春天的温馨,而春还能让我们找回那颗爱之心;当我们失去了希望,别忘了去秋天的收获中寻觅;当我们失去意志,别忘了还有冬天的坚韧让我们锤炼……大千世界,得失总是如影相随

人们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因此,很多人都希望得到的越多越好,却很少有人懂得没有失去就不会拥有,很多时候拥有是以失去为前提的。大千世界,得与失是形影相随的。生命在一点一滴成长的同时,也在一分一秒地逝去。当我们拥有青春时,却失去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当我们融入社会,学会左右逢源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纯真和坦荡。盼望日出的蓬勃之美,却失去了夜的宁静之美;享受大都市的高品位生活,却失去了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贪图财、色、官,却失去了做人的正气、道德和平常心。如果把人们在自己一生中得到的和失去的全部收集起来,得为正数,失为负数,那么相加以后这个结果就是零,这是因为世间万物均平衡的道理。至此,还有什么舍不得呢?

有一个年轻人乘船去另一个地方,在船快到达终点时,海上突然刮起了大风。在巨大的风浪中,船沉了下去。但是,这位年轻人幸运地被风浪冲到了一座荒岛上。

年轻人每天都翘首以待,希望有船经过,把他带走。然而,一天过去了,没有船经过;两天过去了,依然没有看到船的影子;到了第三天,船始终没有出现。为了活下去,年轻人找来一些木头,简单地搭建了一个躲避风雨的小屋。然而有一天,当他外出寻找食物时,由于忘了把燃烧的火熄灭,他的“家”在顷刻间化为了灰烬。他眼睁睁地看着滚滚浓烟消散在空中,悲痛交加,心中充满了绝望,他觉得自己再也没法活下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当他还在痛苦中煎熬时,风浪拍打船体的声音惊醒了他。一只大船正向他驶来,他获救了。“这么长时间了都没有人发现我,你们是怎么知道我在这里的?”他问解救他的人员。“我们看见了你燃放的烟火信号,就顺着这个方向把船开了过来。”年轻人听后,简直不敢相信,那场大火虽然烧掉了他可以避风的小屋,却使他摆脱了困境。

现实生活中,得与失总是难以界定的,有时得失就在瞬间。曾有人说:“如果你不懂得悲伤,你就不曾真正明白快乐。”得失就是这样的关系。人在生命之旅中总会面对种种得失,当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就要权衡轻重,得其所重,失其所轻,只要认清了这一点,就不至于因为失去而后悔,生活才能更快乐。

人生就是这样,得与失原本就是和谐而有韵律的,有小失就可能有大得;有局部之失,就可能有整体之得。大地奉献了泥土和水分,草木才能有鲜花和果实;树木失去了春天的葱绿,却得到了丰硕的金秋;农民付出了汗水,土地才报以丰收的喜悦;树梢翩翩起舞,难道不是风的给予吗?鱼儿活蹦乱跳,难道不是水的给予吗?人失去了青春岁月,才能走进成熟的人生……得与失总是在每个人的心间徘徊,想要让自己年轻一点,有活力一点,就要保持一种坦然平静的心态,抛开得与失的束缚,远离是与非的羁绊,多一份纯真,少一份迷茫,人生才会更加精彩。用淡然的心态对待得与失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过程,在得失之间,徘徊不定的滋味,最令人惆怅无比。在这个世界上,人类生而获得,却无处不失落。既然得失是人生寻常事,那么,在得与失之间,我们就无须不停地徘徊,更不必苦苦地挣扎。我们应该用一种平常心来看待生活中的得与失,要清楚什么对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然后主动放弃那些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东西,求得生命中最有价值、最必需、最纯粹的东西。要知道,人是不能什么都占为己有的,特别是不该得到的、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要主动“放弃”。不懂得“放弃”,终将自吞苦果。

世间万物,从来就不会有绝对的利益,也不会有绝对的害处,得与失也是一样的道理。不能舍弃别人都有的,便得不到别人都没有的。英国的伟大诗人弥耳顿,最杰出的诗作是在双目失明后完成的;德国的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最杰出的乐章是在他的听力丧失以后创作的;世界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是个用苦难的琴弦把音乐演奏到极致的奇人。他们被称为世界文化史上三大怪杰,然而他们却一个是盲人,一个是聋人,一个是语言障碍者,他们之所以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们有一颗平常心,不计较利害得失。

所以,当你身处逆境时,不要感叹自己的时运不济、命运多舛。要知道命运向来都是公正的,在这方面失去了,就会在别的地方得到补偿。得和失永远是并存的,这是一对永远也不可以分开的亲兄弟,关键是自己如何把握住机会,如何正确看待得和失这一辩证关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