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柏龄脊柱疾病临证经验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6 22:07:33

点击下载

作者:赵文海,冷向阳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刘柏龄脊柱疾病临证经验集

刘柏龄脊柱疾病临证经验集试读:

前言

中医骨伤科作为中医学中重要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诊疗体系及显著疗效,而名老中医是传统医学传承的重要载体,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诊疗经验是保证中医骨伤科发展的基石。天池伤科学派历史向上可追溯到清代,为北方具有代表性的骨伤学派,在全国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刘柏龄教授是天池伤科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刘柏龄教授为我国骨伤名家,因其对骨伤科的学术贡献,获得“20世纪中国接骨学最高成就奖”及“国医楷模”称号。刘老学术思想秉承“肾主骨理论”指导临床,尤其在脊柱疾病的诊疗上,具有较高的造诣,独创了“二步十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壮骨伸筋胶囊治疗颈椎病等。

刘老目前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出门诊,仍在为众多骨伤科患者诊治。刘老治学严谨,在临证过程中,按疾病分类汇总留存病例资料,并亲笔书写诊法方药。将刘老亲笔书写的临床医案整理并出版,将其思想传承发扬,将对骨伤科后辈的成长起到指导和启示的作用。

由于刘老临证中诊疗疾病种类较多,我们主要选取能充分体现刘老学术思想,同时临床发病较多的脊柱疾病诊疗经验,编辑成册,希望为广大从事脊柱疾病防治工作的医师们提供临证参考,并有所裨益。

本书共分三篇,上篇介绍刘柏龄教授及其学术思想的源流和精髓,中篇介绍天池伤科学派的源流和传承谱系、天池伤科学派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下篇选取脊柱疾病临证中有诊疗特色和良好疗效的疾病进行了论述,在每个疾病中,均附刘老临证医案,这也是本书编写特色之一,可供读者仔细研读,细心体会。

在本书的编写中,刘老进行了认真指导和修改,天池伤科传承工作室各位同仁做了大量工作。由于编写仓促,难免有瑕疵,望广大骨伤同道提出宝贵意见。赵文海2012年11月于长春上篇 刘柏龄学术渊源第一章 刘柏龄简介一、求医之路

刘柏龄于1927年6月5日(农历丁卯年五月初六日)出生于吉林省扶余县三岔河镇一个中医正骨世家。刘柏龄的祖辈皆以医为业,刘柏龄在3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家里全靠祖父和叔父行医维持生计。

刘柏龄的祖父刘德玉是“东北刘氏正骨”第三代传人,刘柏龄从小受祖父的熏陶爱书成癖,从过5岁生日时起,祖父就开始教刘柏龄读书、背书、写字,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百味》、《药性赋》、《汤头歌诀》等。到七八岁时,刘柏龄继续学习《大学》、《中庸》、《孝经》、《濒湖脉学》等。1939年,刘柏龄高小毕业,这时的刘柏龄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在叔父的指导和帮助下,基本上读完了中医学的入门书籍,这为刘柏龄以后学医、从事中医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这年刘柏龄又考入了伪满新京(长春)国民高等学校。

刘柏龄正式学医是16岁那年,从伪满“国高”毕业回到家乡,投身到叔父身边开始的。这时,刘柏龄悉心学习中医理论,并跟叔父出诊,立志秉承祖业,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不为良相愿做良医”的人生理想。

1945年端午节的第二天是刘柏龄18岁生日,这天下午1时许,刘柏龄的叔父接诊了一个6岁儿童,患肱骨髁上骨折。叔父让刘柏龄给他手法复位。不过,“这次正骨咱俩配合,要以你为主。”刘柏龄在叔父的鼓励下,请叔父握住患儿的上臂,自己握住患儿的前臂,做顺势相对拔伸,然后用手挤压远近骨折端,纠正重叠移位,复以两手拇指从肘后推远端向前,两手其余四指重叠环抱骨折近端向后拉,同时用捺正等手法矫正侧方移位,在拔伸下屈曲肘关节,且感到复位的骨擦感而成功。此时,刘柏龄和叔父会心地笑了——根据以往的经验,知道这例有一定难度的正骨手法一举成功了。用小夹板固定后,X线摄片检查:完全达到解剖复位。刘柏龄心里有说不出来的高兴。叔父拍着刘柏龄的肩膀说:“怎么样?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这句话灵验吧!”

1946年早春的一天凌晨,两个农民赶着一辆花轱辘车站在门前,那个年轻的农民急切地说:“刘老先生在吗?我弟弟头部受了重伤,人都快不行了,请刘老先生务必去给看看。”不巧的是,叔叔昨天给人往诊没有回来。奶奶对来人说:“我们家的老先生虽然不在,可小先生在家。可以让他先去看看,等老先生回来,再给接着治。”于是刘柏龄坐上花轱辘车,到病人家中来不及细问,忙检查一下伤势,发现病人伤得很重,创面特别大,从左侧眼眶及脸颊至唇上全部被撕裂开了,颧呈凹陷性骨折,而且伤口还在渗血,病人已经处于昏迷状态,脉沉细无力,呼吸微弱,口唇苍白干裂。刘柏龄凭着跟叔父多年从医的经验,从脉象上推断,这个患者,还有救治的希望。刘柏龄赶忙把大剂量当归补血汤加大剂量人参急煎给病人灌服,紧接着给患者进行创面处理。由于创面很大,处理起来很费事,只能一点一点地清洗,然后敷上止血药。这时刘柏龄就全神贯注地仔细观察病人的神态、呼吸和脉搏。令人高兴的是病人有了好的转机。

回家后,把这个病人的病情以及自己的治疗方法向叔父做了汇报。叔父听后,奇怪地问:“这个病人的病情那么重,你当时就没害怕?”刘柏龄回答说:“当时只顾救人,没怎么害怕。”叔父又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些救人的方法的?”刘柏龄知道这是叔父在考自己,就想了想对叔父说:“病人当时的病情的确很重,已处于昏迷状态,呼吸微弱,脉细身凉,这是失血过多的表现。”刘柏龄接着说:“要是在平时,我也不敢轻易用药,可是医书上不是说了么,失血的脉象若见‘虚、细、沉、小、和缓者生’,若见‘浮、洪、数、大、实、虚促者死’。这个人的脉象,正好属于前者,所以我想,用了咱们的补血回生药一定能有效。用了之后果然见效了。”

刘柏龄时年19岁,初次独自行医的成功,给刘柏龄极大的鼓励,让刘柏龄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冀。二、行医历程

叔父刘秉衡是“东北刘氏正骨”第四代传人,1946年夏秋之交,刘柏龄在叔父身边已整整四年。叔父说:“柏龄该出师了。我把诊所交给了你,你可以独自行医了。”从此,刘柏龄就成为“刘氏正骨第五代传人”了。刘柏龄做了一些思想上和物质上的准备,遂于10月初挂起了“刘柏龄中医正骨诊所”的牌子,便独立正式接待病人。不久接诊了一个特殊的病人,给这个病人诊治的过程,让刘柏龄终生难忘。

那是一位重症的女性农民,50多岁,姓程,人称程大妈。一次,她去野地里割猪食菜,不慎左前臂被荆棘刺伤。因感染创口继续恶化,西医认为是什么“坏疽”,必须去大医院进行手术截肢,程大妈宁死也不肯,她的家人也坚决反对做截肢手术,病人抱着最后的希望找到了刘柏龄,想通过中医再试试看。

刘柏龄来到程大妈家中,看到程大妈病得确实不轻,看左前臂,肿胀严重,整条胳膊都泛着光亮,不知上边敷的什么药,药的周围还有一些小水疱,触摸创面,有捻发音。由这些来看,程大妈的病势已经非常严重。

刘柏龄又给程大妈切脉,其脉洪大而数;观其面色灰黯无光泽,舌苔黄而厚腻。刘柏龄沉着地给病人急投“急救护心散”,紧接着又急煎清热解毒汤冲服梅花点舌丹。接着用1∶1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创面,然后撒上提毒散。经过一系列中医方法的急救处理后,程大妈的病情竟然有了转机,她的意识也渐渐清醒了,但仍在断断续续地呻吟。这时候,刘柏龄再诊脉,发现脉象仍见洪大而数,但呼吸较前均匀了,还小解了一次,尿色深黄,量较多。继之她又解大便一次。又过了一会儿,她用微弱的声音说:“给我点水喝。”她的儿子听到母亲要水的声音,激动得流出了眼泪,喊道:“我妈醒了,我妈醒了!”于是,全家人都围拢过来,个个露出惊喜的表情。这时,刘柏龄仍冷静地对他们说:“病人刚醒过来,她非常虚弱,你们不要大声惊动她,让她好好地休息,要安静!”虽然病人的病情有了好的转机,但还没有脱离危险,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治疗。就这样,刘柏龄在病人的家中住了3天,每天都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救治措施,直到程大妈的病情大有好转,才回到了诊所。以后刘柏龄每隔两天去观察投药和处理创面一次。直到病情稳定,逐渐痊愈才放下心来。

1948年初成立了扶余县第十八区(三岔河镇)中医联合诊所。刘柏龄率先参加了诊所,并将自己诊所以往使用的一些用具、医疗器械和药品送给了诊所,作为股份(最终也没分得红利)。同年参加了卫生工作者协会,被选为扶余县第十八区(三岔河镇)分会组织委员。1951年,扶余县人民政府将刘柏龄调到区人民卫生所(今扶余县人民医院前身)任中医师。刘柏龄从此成为一名国家干部。

1955年8月上旬的一天,刘柏龄正在认真地为病人做诊查,电话铃声响了,刘柏龄操起电话一问,原来打电话的人正是县政府卫生科的张科长,张科长告诉刘柏龄说:“你被省中医进修学校录取了。”

学校为办好第一批进修班,聘请一批当时在全省颇有名望的老师。中医老师居多,也有西医老师,这些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老师,为了弘扬中医学,呕心沥血地忘我工作,毫无保留地介绍他们各自宝贵的临床经验,这种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刘柏龄。

1956年11月,刘柏龄一年的进修学习结束了,经过毕业考试,全部合格。在毕业典礼上,刘柏龄高兴地领取了“毕业证书”和“品学兼优”的奖状及一支金星牌金笔的奖品。正当刘柏龄准备告别老师和同学的同时,又一个让刘柏龄意想不到的好运降临到他的头上。

郭校长笑着对刘柏龄说:“现在留校这件事已经经过省卫生厅同意,下了调令了,你明天就去教务处报到。学校准备让你教《中国医学史》。另外,听说你是家传正骨,一定很有临床经验,以后可能还让你教正骨科的课程。”

1958年夏秋之交,刘柏龄执教已将近两年,卫生部委托北京中医学院举办一期中医教学研究班,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中医,提高中医理论,培养中青年骨干,为医、教、研增加新的力量,学习内容主要是四大经典等一些中医重要内容。对于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学校领导经过挑选,决定选派刘柏龄和任继学两名年轻教师去北京深造。

学习班于8月13日正式开课,以中医四大经典为主,还有《中医各家学说》、《五运六气》、《针灸学》、《正骨学》等课程,以上的主干课在一个多学年的时间全部授课完毕。后来多数是专题报告。学员写毕业论文,部分学员编写教材。

1960年8月,刘柏龄在北京中医学院(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两年结业。在结业典礼上,刘柏龄高兴地领取了“结业证书”和“优秀生”奖状及奖品。

刘柏龄从北京回来的时候,吉林省中医进修学校已经于1958年8月更名为长春中医学院,即现在的长春中医药大学。刘柏龄担任中国医学史教研室负责人和中医外科教研室主任,并兼管五官科教研室。那时的中医外科教研室包括疮疡外科、骨伤、皮肤和肛肠等科,是全校最大的一个中医教研室(也叫大外科教研室)。

在医、教、研第一线努力工作的同时,刘柏龄还主动走出国门,出去讲学,进行学术交流,带国外研究生,弘扬和发展中国中医骨伤事业,让世界真正认识中国中医骨伤科学的神奇魅力。

刘柏龄教授现为全国首届“中医骨伤名师”、吉林省中医终身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500名名老中医之一,全国第一、二、三、四、五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并被美国国际中医药学院授予荣誉博士、被美国国际华佗中医学院聘为教授兼副院长、被美国健康组织协会聘为常务理事,担任美国世界骨伤专家协会副主席等。还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中国中医科学院客座研究员;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继承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骨伤科医学顾问、主任导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继承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吉林省“真中医”人才培养工程——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项目指导老师。曾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副会长兼学术部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顾问、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骨病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骨伤外固定学会副理事长、中华骨伤医学会终身荣誉会长、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资深主席、吉林省中医药学会顾问。《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医正骨》杂志编委会副主委兼副总编、《中国骨伤》杂志编委会顾问。中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等。

刘柏龄教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是“20世纪中国接骨学最高成就奖”(吴阶平副委员长颁发全国九名中西医获奖专家之一)以及“全国华佗金像奖”和“吉林英才”奖章获得者。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国医楷模”称号及“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和“成就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荣誉称号。他还是吉林省先进科技工作者(1983)、省优秀科技人员(1987)、省医药先进科技工作者(1996)、全国杰出科技人才(1997)、当代华佗医学教育家(1998金杯奖)、跨世纪骨伤医学杰出人才(2001金杯奖)、世纪骨伤杰出人才(2004环球金杯奖)以及吉林省及长春市资深名医等。

刘柏龄教授从医60余年取得较多的科研成果和奖励。①治疗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的“骨质增生丸”的研究,获长春发明与革新一等奖(1987),该项研究于1991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②治疗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的“风湿福音丸”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③治疗骨质疏松的“健骨宝胶囊”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④治疗颈肩腰腿痛的“壮骨伸筋胶囊”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⑤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复肢胶丸”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⑥刘柏龄“二步十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DVD光盘)获吉林省高等院校教育技术成果二等奖(2004);⑦“刘柏龄治疗腰病手法”获优秀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及CAL课件奖一等奖(2006);⑧治疗软组织伤痛及风湿骨病的“汉热垫”(具有理疗与药物治疗的双重效果)的研究获省科研成果二等奖(1986);⑨治疗软痛与风湿骨病的“药炷灸”的研究,1991年通过省级科研成果鉴定,并转让吉林市灸疗厂批量生产。

刘柏龄教授经常以继承先贤、启迪后学为己任,半个世纪笔耕不辍,他在诊疗之余,教学之暇,致力于理论著作和实践经验总结,在国内外医学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有关“肾主骨”理论,在骨伤科临床应用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国内占领先地位。骨伤科手法治疗和理论在临床应用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一派,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公认与应用。不仅如此,刘柏龄还以充沛的精力著书立说,先后编著(7部)、主编(10部,包括高校教材4部)、参编(6部,包括高校教材3部、丛书3部)出版学术著作共23部,这些著述中渗透了刘柏龄60多年的医疗实践理论和50余年教学经验,为现代中医临证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技术,在理论和疗法的阐述方面,颇有见地,为继承发展中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李绍军)第二章 刘柏龄学术思想

刘老崇尚“肾主骨”理论,确立了“治肾亦即治骨”的学术思想,这是以“肾主骨、生髓,髓充则能健骨”的理论为指导提出的。刘老也成为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以“肾主骨”理论指导临床的骨伤名家。刘老的骨伤科治疗手法别树一帜,自成体系,并成为北方学派的代表手法。一、治肾亦即治骨

肾主骨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云:“五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素问·上古天真论》则更进一步说明肾对骨的作用:“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灵枢·本神》云:“肾藏精。”《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肾者……其充在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肾生骨髓……在体为骨。”《素问·痿论》亦云:“肾主身之骨髓。”指出骨与肾的关系非常密切。的生长发育及其修复皆以肾精为基础:肾藏精,精能生髓,髓能充骨,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并使之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故曰:“肾生骨髓”,“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素问·平人气象论》)。肾精充足,骨髓化生充足,骨骼得养,则骨骼坚实、强壮有力,肢体活动灵活,作用强力。

肾伤后也能引起一系列骨的疾病状态,如《素问·痿论》所说“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素问·咳逆论》:“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灵枢·五癃津液别论》:“虚,故腰背痛而胫酸。”《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肾主骨”理论由历代医家继承与发扬、不断丰富与充实,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金匮要略》中指出:“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又“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制,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诸病源候论·腰痛候》认为:“凡腰痛者有五:一曰少阴,少阴肾也。十月万物阳气伤,是以腰痛。……三曰肾虚,役用伤肾,是以痛。”《诸病源候论·风湿腰痛候》指出:“劳伤肾气,经络既虚,或因卧湿当风,而风湿乘虚搏于肾经,与血气相击而腰痛”;《诸病源候论·卒腰痛候》:“夫劳伤之人,肾气虚损。而肾主腰脚,其经贯肾络脊,风邪乘虚,卒入肾经,故卒然而患腰痛”;《诸病源候论·久腰痛候》:“夫腰痛,皆由伤肾气所为。肾虚受于风邪,风邪停积于肾经,与血气相击,久而不散,故久腰痛。”因此,除猝然伤损于腰而致的腰痛外,其余腰痛皆与“肾气虚损”有关,即使是突然腰痛,亦与原有的肾虚有关。《景岳全书》中指出:“腰痛之虚证,十之八九。”《仁斋直指方》认为:“肾气一虚,凡中风受湿,伤冷蓄热,血涩气滞,水积堕伤,与夫失志作劳,种种腰痛,迭见而层出矣。”《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腰痛,精气虚而邪客病也。……肾虚其本也,风寒湿热痰饮,气滞血瘀闪挫其标也。”《医宗必读》认为腰痛:“有寒,有湿,有风热,有挫闪,有瘀血,有滞气,有瘀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

20世纪60年代,刘柏龄教授对“肾主骨”和“治肾亦即治骨”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讨。他认为保养肾的精气,是抵御病邪,防治骨病、骨折,延缓衰老的重要措施。如女子七七、男子八八以后,肾脏衰、精少,筋骨、肌肉得不到很好的濡养,因而形体皆极,骨质脆弱,易发生骨折,且折后愈合较慢。临床上女性绝经后发生骨质疏松、男性好发骨质疏松的年龄与《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的年龄段相吻合。因此,早期调养,保精气,壮筋骨,对防治老年“骨属屈伸不利”和骨折等病患是非常重要的。

在肾主骨理论的基础上,刘老在临床辨证治疗中,分别确立调先天之精以健骨,补肾益精、补肾养肝,补肾续骨之法。

1.调脾胃补先天以健骨

刘老认为肾藏先天之精,禀赋自父母,受助于后天之水谷,肾精充足则身强体壮,筋骨刚韧;肾精不足,幼则成长、发育迟缓,筋骨软脆,年长则体不强健,筋骨松软,甚或别生歧异,故在治疗时,若因先天肾精不足引起之筋骨发育迟缓,骨生偻疾等诸候者,当以调养脾胃为先,以后天水谷之精,充补先天之不足,以强健筋骨而疗诸病候。

2.补肾益精、补肾养肝

年长因肾精不足而引起的诸骨疾病,常伴有腰膝酸软,或不能久坐、或不能健步、腰酸背痛,腰脊活动受限或头项不能转摇、或手摄失职不能抓取等,除调补脾胃,扶助正气外,且以补肾益精的方法为治。若系劳倦失护或外伤诱发骨赘者(骨质增生)则以补肾养肝的专门方药施治。

3.补肾续骨

骨伤折断,必内动于肾,因肾生精髓,故骨折后如肾精不足,则无以养骨,骨折难以愈合。临床治疗时,必须用补肾之法,以续骨、接骨。

在科研实践中,刘柏龄用熟地黄、肉苁蓉、淫羊藿、骨碎补、鹿衔草等中药的水醇法提取液,以不同的给药途径(口服及腹腔注射)进行了动物(大鼠)实验。结果表明:①复方及单味药中的熟地黄和肉苁蓉具有抑制炎性肉芽囊的增生和渗出作用;②有一定的镇痛效应;③其抑制增生的作用可能是由于刺激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释放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结果。所以在临床上,用上述药物的合剂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以及骨质增生(退行性骨关节病)、骨折迟延愈合和不愈合等骨的疾病,都有较好的疗效。这些,都充分说明“治肾亦即治骨”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二、用药特点

在应用中,刘老虽重补肾,但反对按图索骥,主张详查病情,随证为治以求效。根据证之阴阳、寒热、虚实、瘀湿之不同,随证加减,灵活变通,效应更佳。如以肝肾亏虚为主的加炙龟甲、黄精,或可减少鹿角片、淫羊藿药量;以脾肾阳虚为主的加补骨脂、巴戟天;以外伤血瘀为主的加炙乳香,炙没药,延胡索;发于颈椎者加葛根;发于腰椎者加杜仲、狗脊;发于髋、膝、踝加牛膝、木瓜;痛甚瘀肿加三棱、莪术;发于肩、肘、腕加桑枝、姜黄、桂枝;局部有热加黄柏、虎杖;血虚加当归、阿胶;肢体重着,夹湿或瘀肿,加薏苡仁、炮山甲、防己;气虚加黄芪、党参。三、刘氏骨伤科手法特点

刘老临证强调整体与局部并重,内外兼顾,尤其注重手法的应用与研究,他荟萃隋、唐以来骨伤手法精华,整理研究,自成体系,将手法归纳为治骨和治筋两大类。正骨手法归纳为:拔伸、屈转、端挤、提按、分顶、牵抖、拿捏、按摩八法。在理筋手法治疗中,刘老强调经络辨证,治疗中因人施术,自创了“二步十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理筋八法”治疗腰肌劳损,同时强调手法与针刺配合应用,创立了“一针一牵三扳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症,针刺人中穴、点刺暴伤点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显著。刘老手法在我国北方独成一派,在我国骨伤界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李振华)中篇 天池伤科学派的传承与发展第一章 天池伤科学派的渊源与传承

天池伤科为东北地区骨伤学派的代表流派,由于长白山天池作为东北地区的代表名胜,因此流派得以命名“天池伤科”。天池伤科学派依托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骨伤学科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骨伤名科、吉林省重点学科、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室、国家药品临床试验基地。2010年启动的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十一五”期间“基于信息挖掘技术的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及传承方法研究”系统整理和挖掘了流派的学术思想,并在传承方法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天池伤科流派始于清代刘德玉老先生,刘德玉老先生于清代光绪年间在吉林省三岔河镇悬壶济世,并因精湛的医术而远近闻名。刘秉衡为刘德玉老先生第二个儿子,在刘德玉老先生去世后,刘秉衡继承其衣钵,同时专擅正骨科,天池伤科由此闻名。刘秉衡也成为当地的名医。

刘柏龄教授是天池伤科的主要代表性人物,刘柏龄教授出生于1927年6月5日,为天池伤科的第五代传人,刘老很早便成为吉林省扶余地区小有名气的骨伤科医生,1955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吉林省中医进修学校,成为吉林省第一批中医进修学校学员。1956年留校任教,1958年长春中医学院(现为长春中医药大学)成立,他继任教师工作,并被选送北京中医学院(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培养深造,1960年从北京中医学院(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长春中医学院(现改名为长春中医药大学)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刘老由于其在骨伤业界成绩斐然,已成为我国骨伤学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刘老传承弟子众多,除家传的第六代传人刘茜外,刘老的研究生、师承弟子数十人,并有多人成为国内著名的骨伤名家,目前正在承担传承工作的代表人物有:赵文海、王之虹、宋柏林、冷向阳等。

赵文海教授为刘柏龄教授的首批弟子,是天池伤科流派主要传承人,现任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省中医院)骨伤科教研室主任、骨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专科、省重点学科带头人、省精品课程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名科负责人。先后被评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名中医、吉林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吉林省创新拔尖人才、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药学发展奖康辰骨质疏松医药研究奖学科成就奖获得者、首届中华中医药学会高徒奖获得者。赵文海教授为吉林省中医骨伤领军人物,在国内骨伤学界也具有较高的声誉。

赵文海教授继承了刘老“肾主骨”理论指导临床,在近40年医疗实践中,精研医理、博采众长,深得理伤正骨手法、中医药诊疗技术要旨,对常见多发疑难沉疴疗效卓著。在骨坏死病、骨质疏松症、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腰椎管狭窄、老年性骨折及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等方面,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特别在骨坏死病、骨质疏松、骨性关节炎等疾病研究方面独有建树,为吉林省中医骨伤领军人物,其成果在国内中医骨伤科学界处于领先地位。

赵文海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骨坏死疾病中医认识、病因病理、辨证施治方面的研究,发表大量文章,为本病的中医认识取得了理论上共识,明确了“肾主骨”、“活血化瘀”是本病的研究方向。经大量的临床观察、总结分析,提出了股骨头坏死病的中医分型标准、早期诊断标准和用药疗程等诊疗方案。通过对流行病学调查,大样本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不同发病原因对本病的发生和预后的影响,从而通过控制致病因素,降低了本病的发生率。经过多年总结研究,研发出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健骨复肢”系列新药,其成果分别获全国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二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赵文海教授在国内首先提出关节软骨细胞修复紊乱学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挖掘传统手法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筛选有效的手法,合理配伍,总结出治疗颈椎病“三步八法”的手法,即松体、整脊、理筋三步,揉、、拿、点、旋、端、推、叩八法,通过松体手法能够改善和加强局部血液循环,提高局部组织的痛阈,缓解肌肉痉挛,消除疼痛。此谓之“松之通”。通过整脊手法纠正“筋出槽”、“骨错缝”,松解颈椎小关节的粘连,加宽狭窄的椎间隙,扩大椎间孔,恢复颈椎正常生理曲度,理顺重叠或弯曲的椎动脉,使椎动脉血流恢复正常。此谓之“顺之通”。通过理筋手法缓解前两步治疗所刺激而引起的肌肉痉挛起到舒理筋骨的作用。以上三法为“松则通”、“顺则通”、“动则通”的有机结合,临床应用后证明本法灵活、简便、疗效好,机理明确;总结出以牵扳为主的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本法临床可操作性强,安全、高效,作为规范手法在行业内广泛推广应用。

王之虹教授为天池骨伤科流派代表性传承人,现任长春中医药大学校长。王之虹教授在传承刘老“肾主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针推与中药并用、筋肉与关节并重、整松结合的脊柱疾病学术思想。

中药或针刺治疗脊柱疾病时,需四诊合参,因证立法用药施针;推拿手法治疗时,则须中西结合,辨病辨证辨位施治。如颈源性眩晕,用药则以眩晕证辨证论治;针刺则辨证针刺配合病位针刺;推拿则需在二者基础上,通过触诊和影像学检查确定病位,而后辨位施治。软组织病,以松解类手法为主理筋通络;关节病,则在松解类手法基础上,采用中医整复类手法配合整脊手法复位治疗,纠正颈椎内外平衡失调。

脊椎相关疾病可分为未病、已病、末病之三个阶段,未病是指脊柱疾病发生以前的阶段。未病先防,脊柱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已病阶段,应既病防变。脊柱是一个整体,不同部位之间可相互影响,故不同部位之间病症常相继发生。如骶髂关节错位,引起骨盆不平,则脊柱向一侧倾斜,日久则发生腰椎病症,故在积极治疗骶髂关节错位的同时,还要加强腰部疾病的防治。末病阶段也就是疾病的康复阶段,应末病防复。

在推拿手法方面,王教授主张博采众家之长。王之虹教授认为:筋歪可致骨错,骨错可致筋歪。脊柱作为一个整体,由骨与关节构成的静力系统和筋肉组成的动力系统构成,在保持脊柱力学平衡方面二者同等重要,治疗时亦是如此,二者不可偏废。基于此,王教授适时提出了治疗脊柱疾病要“筋肉与关节并重”的理念,强调整复关节要在充分松解软组织后进行,方能事半功倍,整复关节之后要进行理筋,方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天池骨伤科流派有代表性的特色技术有:

1.二步十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步十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为北派代表手法。第一步运用按、压、揉、推、五个轻手法。第二步运用摇、抖、扳、盘、运五个重手法。该方法疗效确切,安全有效,临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2.针刺人中穴治疗急性腰扭伤

针刺人中穴治疗急性腰扭伤,起效快,治疗效果好,同时充分体现传统医学“简、便、验、廉”的特点,适宜基层推广应用,2003年“针刺人中穴治疗急性腰扭伤”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针灸穴典》腧穴主治临床研究项目(课题号为:03XDL18)。2006年6月13日上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并通过课题验收,针刺人中穴治疗急性腰扭伤收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针灸穴典》。关于针刺人中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推广应用研究获吉林省卫生厅立项资助,并申报省级继续教育项目推广应用。

3.复肢胶囊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从疾病的病因病理及辨证施治方面入手研究,并在国内首先提出了一整套对股骨头坏死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的独特方法及诊治标准,其诊疗规范已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在业内实施。研制的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复肢胶囊”系列新药,获国家药品监督局临床研究批号。

4.骨质增生止痛丸治疗骨性关节炎

研制治疗骨性关节炎的药物“骨质增生丸”已收入药典、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提出了“二补一健一通法”,即补肝肾、健脾胃、通经络,治疗骨性关节炎。总结确立四步八法治疗骨性关节炎。

5.复方鹿茸健骨胶囊治疗骨质疏松症

以肾主骨理论,研发的以东北道地药材鹿茸为主药的“复方鹿茸健骨胶囊”治疗骨质疏松症。复方鹿茸健骨胶囊治疗骨质疏松的研究2008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6.颈椎病治疗的系列方案

院内制剂“颈肩痹痛胶囊”、“舒筋片”治疗颈椎病,治疗颈椎病的中药新药“壮骨伸筋胶囊”已开发为中药新药,该研究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李振华 刘 茜)第二章 天池伤科学派的创新与发展第一节 鹿茸多肽类物质的相关基础研究

鹿茸(cornu cervi pantotrichum)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雄鹿密生茸毛的未骨化的幼角,是我国传统名贵药材。早在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鹿茸,禀纯阳之质,肝肾不足,则四肢酸痛……此药走命门、心包络及肝、肾之阴分,补下元真阳。”《本草纲目》亦载:“鹿茸,生精补髓,养血益阴,强筋健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鹿茸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最新发现的肽类物质为鹿茸活性成分之一。鹿茸为东北三宝之一,是吉林省的道地药材,本学派经几代人的传承,确立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围绕鹿茸肽类物质研发,对脊髓和神经损伤、骨性关节软骨细胞及骨缺损的修复与保护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已获得了良好成效。一、鹿茸对脊髓神经元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

脊髓损伤目前临床发病呈上升趋势,早期干预继发损伤的发生和发展,寻找合适的神经保护药物是目前重要的治疗策略。目前在鹿茸内分离得到两种具有促进神经细胞增殖作用的蛋白单体,且表现出较高活性,包括:Gray等分离得到具有刺激神经纤维生长活性的神经[1,2]生长因子和新西兰Garcia等研究的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近年国内的研究表明鹿茸中提取的多肽混合物也具备广泛的神经相关药效成[3]分,包括:孟晓婷等发现鹿茸多肽对脑神经细胞的增殖分化作用,[4]李立军等对鹿茸多肽促进坐骨神经再生的研究,王克军等对鹿茸[5]多肽对大鼠周围神经的作用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鹿茸中的多肽提取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作用显著,表现出明显促进中枢神经细胞增殖活性的作用。目前前期工作证实鹿茸多肽具有抑制辐射诱导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6]

,为进一步明确其作用机制,我们推断:鹿茸中含有具有抑制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的低分子量多肽单体成分,现对鹿茸中提取的活性多肽混合物进行分离筛选,可明确其药效的物质基础,获得抑制脊髓神经元细胞凋亡作用的多肽单体,并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确定其在分子识别中的细胞信号转导受体,结合蛋白质组学手段,建立鹿茸活性分子作用后的特异蛋白表达谱,在分子水平上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索,为研究治疗脊髓损伤的药物做理论准备。该项研究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编号:81072829)。2009年“鹿茸多肽对脊髓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证书号2009J30067)。二、鹿茸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研究

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与再生是医学领域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神经损伤缺损部位存在瘢痕形成阻碍轴突再生、再生轴突生长速度缓慢、对远端靶器官不能有效支配等方面问题一直是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热点。

自1989年Aebischer及Laquerriere等先后在桥接大鼠15mm、7mm长坐骨神经缺损中使用bFGF,4周后发现神经再生成功。此外,bFGF对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类神经元的分化、诱导神经递质或合成酶的释放、对神经胶质细胞的分裂增殖等均有广泛的促进作用,还可通过它的促血管生成作用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7-11]发育。应用基因工程方法将促进神经轴突再生的白血病抑制因子与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生及减少瘢痕形成的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导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在骨髓间充质细胞干细胞内表达两种因子,从而促进神经轴突再生,抑制瘢痕形成、促进骨髓间充质细胞干细胞增殖并在内环境的作用下向施万细胞转化。由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局部组织的存活,从而使两种因子得以持续表达。在载体构件上,应用干细胞因子的启动子调控这两个基因的表达,当骨髓间充质[12]干细胞分化成施万细胞后,两个因子将停止表达。

翁樑等研究发现,鹿茸多肽,是一个单体多肽化合物,其精确分子量为3216u,等电点PI=8.15,由3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鹿茸多肽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促进细胞有丝分裂活性及促进细胞分裂的作用,可促进神经再生,加快神经轴突生长速度,有助功能恢复、加速[13,14]创伤愈合的功能。目前的研究进展,应用LIF、bFGF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载体表达LIF、bFGF蛋白持续作用损伤部位,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及抑制瘢痕形成,采用生长因子类药物-鹿茸多肽进行干预,以通过基因表达与细胞培养技术,解决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神经轴突的再生能力、瘢痕形成,以及营养物质的问题。为提高外周神经损伤修复,从而恢复受损组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基于LIF、bFGF基因探讨鹿茸多肽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研究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金项目资助(编号81273773)。三、鹿茸多肽对软骨细胞的保护作用的相关研究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主要病理变化是关节软骨受损、破坏,从髌骨和股骨有软骨片剥脱,形成游离体,骨骼异常增生形成骨赘。其内在因子是由于关节软骨本身的退行性病变,即软骨细胞数目逐渐减少,降解代谢超过合成代谢,引起酶免疫反应造成了继发性[15]损伤,导致软骨结构破坏,功能逐渐丧失,直至软骨层消失。所以,关节软骨病变是骨性关节炎病理演变的出发点。OA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临床普遍认同的观点是骨关节炎软骨发生退行性病变,最常见的为降解性的退行性变,即软骨细胞完全丧失合成胶原蛋白的能力,导致软骨结构破坏,软骨细胞坏死,功能逐渐丧失。而另一观点认为,骨性关节炎发病并非完全退行性改变,而是病变部位既有增生修复又有退行性改变,增生性修复贯穿病程始终。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细胞修复紊乱机制研究”(编号:30472224)资助下,已经证明骨关节炎早期有明显的软骨细胞代偿性增生修复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软骨退行性变。同时也证明,骨性关节炎代偿增殖的软骨细胞出现异常表型,导致软骨细胞异常分化,生成骨赘和纤维化软骨等异常结构,最终软骨正常结构破坏,关节功能丧失。鹿茸多肽对骨关节炎软骨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细胞紊乱及鹿茸多肽对软骨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2011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证书号2011J30092)。

现代研究表明,由于机械性外伤或炎症等因素造成软骨损伤,从而使软骨成分暴露,诱导自体免疫性关节炎,并产生一些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含氮氧化物及一些具有损伤机体作用的酶。它们能破坏软骨基质,使一些软骨抗原反应暴露于免疫反应中,引起自身免疫反应[16]性损伤。鹿茸多肽有促伤口愈合、提高免疫功能、抗氧化、抗炎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作为生长因子类药物,其促进再生和加速创伤愈合功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研究发现,鹿茸多肽具有较强[13、17、18]的促进骨折愈合的功能;体外研究亦发现鹿茸多肽具有[19]抗软骨细胞老化的功能。[20]

在抗氧化损伤方面对鹿茸多肽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中,已证实:骨关节炎软骨细胞中活性氧水平显著增高,培养上清液中抗氧化损伤酶SOD、GSH-PX分泌降低,彗星实验中代表DNA断裂损伤的拖尾细胞比例升高,说明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的确存在氧化损伤。鹿茸多肽对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的氧化损伤有逆转作用,提示抗氧化损伤可能是鹿茸多肽保护软骨细胞,但其具体作用靶点尚不明确。现正深入研究鹿茸多肽保护软骨细胞抗氧化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并利用iRNA技术探索Notch信号通路在促进软骨细胞分化与增殖、软骨细胞氧化损伤存在干预因素。观察鹿茸多肽保护软骨细胞抗氧化损伤机制,及Notch信号通路在该机制中的干预因素,为鹿茸多肽防治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奠定理论基础,此外,再进一步阐明鹿茸多肽逆转骨性关节炎病理变化发展的机制,同时探讨有效调整软骨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作用靶点。四、鹿茸多肽复合基因纳米载体治疗骨缺损的研究

骨缺损(bonedefect)是由于某种因素如外伤、感染、肿瘤切除或先天性疾病等而使骨丧失了一些骨质,形成较大的间隙。因创伤及病理因素导致的骨缺损、骨不连的治疗,在临床上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难题。目前,应用基因治疗技术治疗骨缺损是研究的热点。其中聚合物基因载体因其生物相容性好,降解产物无不良反应等优点而更受青睐。纳米药物载体技术是以纳米微粒作为载体,将药物包裹在纳米微粒中或吸附在其表面,同时结合特异性配体、单克隆抗体等通过靶向分子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实现安全有效的靶向治疗。由于其特殊的性质,能运载各种药物在可控时间内靶向运输到全身特定的部[21]位。而纳米载体应用于中药制剂的研发,不仅有助于中药剂型的改良,也有利于中药疗效的提高。

鹿茸多肽作为中药提取物含有多种生长因子,能明显加速实验性骨折大鼠骨痂形成,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改善骨折部位的生物力学性[22]能,对骨痂内骨胶原积累和钙盐沉积有促进作用。骨形态发生蛋白能在体内、外诱导骨髓MSCs和骨祖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而诱导新骨形成。IGF-1可介导生长激素对骨骼的刺激效应,促进膜内成骨修复骨缺损。但实验也发现,双基因表达载体的作用有限,随时间推移成骨能力逐渐减弱。而通过纳米技术可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提高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且毒副作用低。故拟将鹿茸多肽作为基因递送载体,同含有BMP-2和IGF-1基因的重组质粒结合,观察其对于BMSCs向成骨细胞转化进行研究,以充分发挥其药用价值及可作为基因载体的双重特性,构建中药纳米基因转染平台。此项目为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81173281)。第二节 骨伤科常见疾病的应用研究一、脊柱方面的应用研究

脊柱退行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脊柱生理曲度改变和椎间盘、关节突等组织的退行性变化,出现的脊柱各椎体或小关节骨质及周围组织的增生、钙化,进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疾病。是目前骨科临床中的常见、多发病之一。主要包括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颈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本学派经几十年临床经验总结,依据“肾主骨”理论为指导,推创理筋手法、精选处方,研制出有效的中成药、高效的治疗手法,在颈、腰椎疾病诊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研制了治疗颈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壮骨伸筋胶囊”中药新药,具有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活络止痛之效。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三等奖(2003)。

研发的治疗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成药腰腿痛宁胶囊作为院内制剂临床应用多年,具有舒筋活络、活血止痛、补益肝肾之效,在吉林省科学技术厅及吉林省教育厅、吉林中医管理局资助下,通过药效、药理方面的研究,发现该药能改善局部循环,改善腰部神经、血管、肌肉的功能状态,消除局部炎症,另外还兴奋脊髓神经及其所支配的肌群,调整失衡的椎体,对坐骨神经疼痛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药于2008年获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

中医学认为,人之生存,必须依赖于气血,举凡脏腑经络,骨肉皮毛,都必须有气血来温煦濡养。经络是人体气血循行的路线,它的分布领域,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贯通而网络整个机体,在人体来讲,是无微不至的。正如《医宗金鉴》所说:“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也。”说明营卫不和,经络气血滞而不宣,故病生麻木不仁,宜用推拿和药酒宣通经络,调和营卫,使气血周流,其病可痊。我们经挖掘、整理传统手法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精选有效手法,并合理配伍,创立二步十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即“按、压、揉、推、、摇、抖、扳、盘、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其特点在于“重而不滞,轻而不浮,稳而见准,法之所施,使患者不觉其痛”。其手法可操作性强、安全、高效,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资助下,此手法已作为规范手法在全国行业内广泛推广应用,并出版学术专著《刘柏龄治疗脊柱病经验撷要》,出版手法治疗的音像教材。二步十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重点优势病种及临床路径的治疗手段之一。于2011年获得吉林省科技厅登记成果。二、骨性关节炎的应用研究

骨性关节炎系多种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如遗传、年龄、炎症等)及机械性损伤造成关节软骨的破坏。病变初发于髌股关节或股胫关节,然后波及全关节,主要病理变化是关节软骨受损、破坏,从髌骨和股骨有软骨片剥脱,形成游离体,骨骼异常增生形成骨赘。滑膜、关节囊和髌下脂肪垫充血、增生、肥厚和纤维化。中医属于“痹证”、“骨痹”范畴。《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和而为痹也……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而不伸,在于肉则不仁……”

本学派经多年基础理论及临床实践研究,基于“肾主骨”、“治肾亦即治骨”的理论基础,认为骨性关节炎以中老年人的肾气虚等内在因素为根本,以外伤的积累为诱因。20世纪60年代研制的“骨质增生丸”已收入药典,1987年骨质增生丸的研究获长春发明与革新一等奖,1991年获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本学派提出了“二补一健一通法”,即补肝肾、健脾胃、通经络,本治疗方法从整体观念出发,将其当作全身性疾病治疗,围绕肾、肝、脾三脏立法组方,以滋补肾阳为基础,温煦肢节、气化水湿,同时从“肝肾同源”、“肝主筋”理论出发滋补肝阴、柔筋利节,治疗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取得良好苗头,其疗效明显,深受广大患者欢迎。骨质增生止痛丸于2008年获国家专利。

根据传统医学理论以营卫气血,经络学说为基础,经几十年的临床筛选、整理、总结的经验手法——四步八法,总结确立四步八法即:第一步顺筋:①筋肉放松法,②肌腱揉按法,③肌肉弹拨法;第二步拿髌(调整髌骨法),④髌周按摩法,⑤髌骨拨理法;第三步调膝:⑥按压屈伸关节法,⑦提拉环转法;第四步点穴,⑧指穴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独具风格的手法,疗效可靠。2010年在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的资助下,通过对诊疗方案、手法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证实该手法具有行气活血、舒筋通络止痛之效,又能松解韧带、肌肉,梳理松动关节,改善或恢复肌肉间不协调的力学关系,减轻或消除疼痛,并且恢复或改善关节功能。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优势病种——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路径的治疗手段之一。三、骨质疏松症的应用研究

骨质疏松症为骨科临床中常见、多发、疑难病之一,是以骨量减少、骨质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代谢性骨病。该病女性多于男性,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中医属腰痛、骨痿、骨痹范畴。《内经》有“肾脂枯不长”为骨痹,“骨枯而髓减”为骨痿的论述。骨痿在《素问·痿论》曰:“肾主身之骨髓……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骨痹在《素问·逆调论》曰:“是人者,素肾气盛,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说明久病的虚亏则损于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生骨髓。”《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其充在骨。”《素问·解精微论》曰:“髓者,骨之充也。”肾主骨,骨的生长发育及功能的发挥,需依赖肾精的充养。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因此肾精充足,则骨骼坚韧,不易折断,肢体活动有力,若肾精不足,则骨骼生长发育不良,骨质脆弱,易于骨折。故骨质疏松症发生因素系年老体衰、肾虚不足,或劳伤久病,药物伤及于肾,肾虚精气亏损,不能充髓养骨而致骨痿脆弱无力所致。

本学派针对疾病的特点、难点进行较系统研究与分析,以“肾主骨”理论为指导,研究以东北道地药材鹿茸为主药的“复方鹿茸健骨胶囊”及“健骨宝胶囊”,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并作为院内制剂临床应用多年。2006年复方鹿茸健骨胶囊获新药生产批号,投放临床使用,有效地改善了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对骨折愈合也具有显著的疗效。一种治疗骨质疏松症新药的制备方法2008年获国家专利。复方鹿茸健骨胶囊治疗骨质疏松的研究2008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2011-9-1B)。“复方鹿茸健骨胶囊产业化开发”获得吉林省科技厅资助,2011年复方鹿茸健骨胶囊为吉林省科学厅登记成果。四、骨坏死的应用研究

骨坏死病是近20多年来发病率急剧上升、致残率极高的疾病,本病的机制主要因长期应用激素或酒精中毒引起高脂血症,脂肪肝,血液流变学异常等,从而形成脂肪栓子,使血管栓塞,骨内压增高,静脉瘀滞,最终导致股骨头血液供应障碍,股骨头坏死甚至塌陷。多采用手术和无创伤保守治疗,但效果不甚理想。中医认为与股骨头坏死病变关系最为密切的为肝、肾。其主要机制是以肝肾不足,血瘀阻络为主。肾有藏精,主骨,肝主筋、藏血,且精血同源则肝肾同源,精血荣衰与共,精血充盈,故骨坚则筋强,反之,骨痿则筋弱。《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岐伯曰:……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先天不足,卫外不固,极易受各种外因的作用而发生本病。

本学派于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率先开展对本病的中医认识及病因病理、辨证施治方面的研究,并以传统中医理论指导对本病的研究与治疗,从疾病的病因病理及辨证施治方面入手,经万余例临床患者观察,和大样本流行病学的研究,在国内首先提出了一整套对股骨头坏死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的独特方法及诊治标准,其诊疗规范已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在业内实施。针对股骨头坏死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特点,研制出以“二补一活一通法”即补肝肾、活血、通络法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制剂“复肢胶囊”系列新药,已获国家药品监督局临床研究批号,其治疗研究先后于2003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二等奖;“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病因病机及临床应用研究”2010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中成药获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参考文献:

[1]Garcia RL,Sadighi M,Francis SM,et al.Expression of neurotrophin-3 in the growing velvet antler of the red deer Cervus elaphus.JMol Endocrinol.1997,19(2):173-182.

[2]Gray C,Hukkanen M,Konttinen YT,et al.Rapid neural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