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开放、就业风险与企业异质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00:51:39

点击下载

作者:李娟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贸易开放、就业风险与企业异质性

贸易开放、就业风险与企业异质性试读:

摘要

就业风险和就业波动通常用劳动需求弹性来衡量。本书应用中国微观企业数据库实证检验贸易开放对中国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并着重分析了企业异质性如何影响两者关系。

该课题的研究兼具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劳动需求弹性反映劳动市场的敏感度,较高的劳动需求弹性意味着外生冲击发生时将会导致较大的就业波动和就业风险,是政策制定者的一个重要考量方面,因此贸易开放与劳动需求弹性关系的研究对于经历改革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的中国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贸易开放对劳动需求弹性的冲击和影响是国际经济学领域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针对贸易开放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研究,目前该领域的理论及实证文献主要集中在工资效应(对劳动力价格的影响)和就业效应(对劳动需求数量的影响)两个水平方面,而对劳动需求弹性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目前还没有对中国微观企业数据的实证检验。同时,本书加入企业异质性因素分析,对企业异质性的考察可以检验某种经济效应的发挥依赖于什么样的条件,从而可以为达到这种经济效应的政策分析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书完成的主要工作以及取得主要成果有:

第一,对基准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中国工业企业的劳动需求弹性约为-0.240~-0.360,意味着外生冲击致使工资上升(或降低)1%时,企业劳动需求将减少(或增加)0.342%~-0.360%,符合文献中提出的劳动需求弹性应在-0.15~-0.75区间内的判断。

第二,中国工业企业全样本回归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将使中国劳动需求更富有弹性,从而加剧就业波动。该结论在接下来的各种回归中呈现稳健性。多种稳健性检验包括:分为产出可变与产出不变情形;分别利用最小二乘法和固定效应模型方法进行回归;贸易开放指标分别选择进口渗透率和行业平均关税(分别计算简单平均关税率和加权平均关税率);要素生产率变量分为采用LP方法(Levinsohn-Petrin method)和OLS方法(Ordinary Least Square)进行计算,每种方法又分别采用总产值模型和增加值模型计算。

第三,产业层面,按照不同的产业分类标准,分为高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分别考察,贸易自由化对高技术产业中的企业劳动需求弹性冲击比较显著,而对低技术企业的作用不显著,且该结论具有稳健性;在高技术企业就业的劳动者面临更大的就业风险。

第四,区域层面,分为东部、中部、西部进行比较分析,中部和西部省份的劳动者所面临的就业风险比较大,尤其是西部省份更为严重,若行业进口渗透率提高0.10,将会增加劳动需求弹性0.9%(符号为负),而中部省份企业的劳动需求弹性会增加0.2%(符号为负)。东部沿海省份的劳动需求弹性受到贸易开放的冲击较小甚至为正。

第五,企业异质性会影响贸易对劳动需求弹性的冲击。(1)出口行为来看,由于中国现有的出口产品结构和收入水平因素,与非出口企业相比,出口企业的劳动需求弹性比较小,出口企业就业的劳动者所面临的波动风险也相对较低;(2)企业所有权性质方面,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所有权性质相比基准情形(也就是国内合作企业)来说能够减轻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市场波动,而在外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中就业的劳动者则更容易遭受就业的不确定性;(3)工会因素方面,成立工会的企业和工会规模比较大的企业的劳动需求弹性受到贸易自由化的冲击相对较小;(4)性别差异方面,有微弱的实证证据证明以女性为主的企业中贸易对男性员工的就业波动冲击较大,而在以男性为主的企业中,贸易对女性员工的就业冲击较男性员工大;(5)劳动者技能水平差异方面,中国现阶段熟练劳动力比非熟练劳动力更容易受到贸易自由化的就业波动冲击,尤其是高技术企业就业的熟练劳动力。

本论著对现有文献的主要贡献有:

第一,本书首次运用中国大型微观企业层面的数据估计中国的劳动需求弹性并检验贸易开放与劳动需求弹性的关系,首先丰富了国际研究领域的实证证据,再次突破了对中国现有研究局限于比较粗糙的区域——行业——时间维度的实证分析,深入到企业层面,使得该领域的研究更贴近现实情形,并进一步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多种稳健性检验。

第二,微观企业层面数据使得本书可以对影响贸易开放与劳动需求弹性关系的多种企业异质性因素的作用进行考察,检验“依状况”而变化的情形,这些企业异质性包括企业出口行为、所有权性质、企业工会发展情况、性别差异、技术差异,这是国内外现有文献中首次对企业异质性对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进行细致、全面的实证检验。

第三,在中国贸易开放宏观背景下,本书期望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部门以及具有不同特质企业劳动需求弹性的比较与解构能够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完善提供有价值的思考角度,希望这些实证发现为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如何减轻就业波动、完善就业保障带来政策层面的启示意义。例如,需要高度警惕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就业市场波动风险;工会可以成为就业市场波动的稳定器,应大力倡导企业建立工会及壮大工会规模,保障职工权益,减小就业波动;稳定出口与产业结构转型相结合等。

关键词:贸易开放,就业风险,劳动需求弹性,企业异质性

Abstract

Labor demand elasticity is an effective indicator measuring employment risk and employment fluctuation. Using China's firm-level panel data set during 1998-2007,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impact of trade openness on labor demand elasticity which reflects labors' insecurity,employment volatil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ers and workers,and furthermore carefull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firm heterogeneity.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openness and labor demand elasticity has both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academic value. At the policy level,greater labor demand elasticity,which means higher volatility and risks in the employment market when exogenous shocks appears is an important consideration for policy-makers,especially for China which has experienced the reform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there is a large body of literature that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trade openness on the labor market,most of which focuses on the wage effect(the price of labor)and employment effect(the quantity of labor)of trade and few examines the labor demand elasticity effect. More importantly,to my best knowledge,there has been no empirical study using China's micro-level data in this field so far and this research is the first enterprise population-level study on China's labor demand elasticity. Besides,this book also examines the impact of firm heterogeneity,such as export behavior,firm's ownership,unionization,gender difference and skilled labor ratio. The analysis of firm heterogeneity is helpful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how trade affects labor demand elasticity or the conditions that this economic effect depends on.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book can be summarized as below:(1)The empirical results of benchmark model shows that the labor demand elasticity of China's industrial enterprises is between -0.240~-0.360,which indicates that when the exogenous shock makes the wage increases(or decreases)1%,the firm's demand for labor will decreases(or increases)0.342%-0.360%. And this resul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nclusion(firm's labor demand elasticity should between -0.15~-0.75)which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draws.(2)The results of full sample regression shows that trade openness will make China's labor demand more elastic which indicates that trade liberalization will aggravate employment fluctuations. The conclusion shows robust in the following many regressions. These robustness checks include: adding output constraint to control scale effect; using pooled OLS(White,1980)and fixed effect model respectively; calculating import penetration and industry-level tariff rates(simple average industry-level tariff rate and weighted average industry-level tariff rate)as trade openness index; estimating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pplying LP method and OLS method by output model and added value model respectively.(3)This book examines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on labor demand elasticity of high-tech firms and low-tech firms. And we find that trade openness has greater and more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China's high-tech firms and has insignificant impact on China's low-tech ones. This conclusion indicates that the labor working in high-tech firms will has higher employment risks,which shows robust in the following checks.(4)This book examines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on China's three economic regions: the east,the middle and the west.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ults,the book concludes that the middle and the west region of China will experience larger fluctuations of employment market,especially for the west region. That is,if the industry-level import penetration increases 0.10,the labor demand elasticity of the west region will increases 0.9%,and 0.2% for the middle region. But the impact of trade openness on labor demand elasticity for the east coastal provinces is smaller or insignificant statistically and even positive.(5)Firm heterogeneity will aff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labor demand elasticity.

①Export. Given the structure of China's export goods and income level at present,the labor demand elasticities of exporters are smaller than non-exporters and thus the labors employed by exporters are facing lower fluctuations risks comparatively than that employed by non-exporters.

②Ownership. The effect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on labor demand elasticity for state-owned companies(SOEs)and collective-owned companies(COEs) are smaller than for the benchmark(i.e. domestic joint ventures)whereas the effect of trade openness on labor demand elasticity for foreign firms(FDI)and Hong Kong,Macao and Taiwan(HMK)invested ones are greater than the benchmark. That is to say,workers in the FDI and HMK firms undergo larger employment volatility and uncertainty.

③Unions. The impact of trade on labor demand elasticities of firms which have established unions and have larger union scale is larger than that of firms which have no labor unions and have lower rates of unionization.

④Gender. Some weak empirical evidence shows that trade openness has greater negative impacts on male workers employed by firms basically consisting of female workers. Similarly,trade openness has greater negative effects on female workers in firms basically consisting of male workers.

⑤Technical difference. Divide labors into two groups: skilled labor and unskilled labor. From the empirical results,we can see in the current stage China's skilled labor are more volatile than unskilled labor,especially the skilled labor in China's high-tech industries.

The research mainly contributes the literature in these aspects:(1)This research is the first firm-level empirical study on China's labor demand elasticity and enriches the present literature in this field. Secondly,it extends the analysis from region-industry-time regime to firm heterogeneity,which makes it feasible to take non-linear relationship into consideration and much closer to the real world. Furthermore,this book provides many types of robustness checks.(2)The availability of large micro-level data set makes I have access to empirically examine the “state-depend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openness and labor demand elasticity. In this book,such firm heterogeneity including export,ownership,unionization,gender and technique level are carefully investigated which is the first in the present literature.(3)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trade liberalization,we hope this book can provide a new point of considering labor market improvement and can give some advice in policy level on how to alleviate the employment volatility and improve employment security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ults. For example,we should be highly aware this kind of employment risk-the increase of labor demand elasticity- brought by trade liberalization; unions can play the role of stabilizer of employment market and thus we should promote unionization and expand the unions scale to guarantee the security of labors; stabilizing the growth of exports and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re also important for employment security in the context of opening up.

Keywords:Trade Openness,Employment Risks,Labor Demand Elasticity,Firm Heterogeneity第1章导论

劳动需求弹性反映劳动市场的敏感度,较高的劳动需求弹性意味着外生冲击发生时将会导致较大的就业波动和就业风险。贸易开放对劳动需求弹性的冲击和影响是国际经济学领域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政策制定者的一个重要考量方面。贸易开放与劳动需求弹性关系的研究对于经历改革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的中国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1.1 研究背景1.1.1 基于中国贸易开放与劳动市场波动的宏观背景

近十年来,全球化和劳动需求弹性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全球化进程在世界范围内持续深入(Senses,2010),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增大;另一方面,劳动需求弹性在最近的二十年中呈现不断增大趋势(Hijzen和Swain,2010),劳动者所面临的风险也在增加(Gottschalk和Moffitt,1994;Card,2001;Bertrand,2004;Krishna和Senses,2009)[1],劳动者的职业安全感以及社会安定感逐渐降低(OECD,2007),这些现象都迫切地需要学者做出相应的理论解释和实证检验。

中国方面来看,1978年以来的对外开放,让中国从封闭经济转向开放经济,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后,贸易自由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之后中国进入全面开放时代。2001-2011年十年间,关税总水平由15.3%降至9.8%,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出口增长4.9倍,进口增长4.7倍,占世界总贸易额比重由4.4%增长到9.9%,贸易额世界排名由第六位跃升到了第二位;中国服务贸易开放部门达到100个,接近发达国家水平,2001-2010年,服务贸易总额由719亿美元增至3624亿美元;利用外资的规模从468亿美元增至1057亿美元,连续19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中国企业“走出去”规模越来越大,十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流量)连续保持增长势头,年均增速约为50%,至2010年底,中国已经在世界178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企业,对外投资企业境外纳税总额达117亿元,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居全球第五,首次超过日本、英国的传统对外投资大国[2]。

但另一方面,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在经历就业迅速扩大、遭遇劳动力市场冲击的同时,就业形式和就业增长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过程又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通过扩大对外开放而实现的(蔡昉,2007)。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对外贸易和外资流入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放缓,就业市场压力也随之增加,特别是对于那些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企业和严重依赖外资的产业部门,就业问题更为严峻。2012年,不熟练劳动力“短工化”现象作为一种新的劳动市场特征和社会问题被广泛关注,劳动者频繁更换工作带来一系列的弊端,例如就业质量低下、劳动者漂泊无依感增强、社会管理成本增加、就业市场波动加剧、不利于企业人力资本的形成和产业转型升级等。那么,中国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是否存在着某种关联?这种关联又是什么样的形式?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贸易自由化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正是本书的逻辑起点,也是本书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1.1.2 基于现有研究成果不足的文献背景

首先,针对贸易开放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研究,目前该领域的理论及实证文献主要集中在工资效应(对劳动力价格的影响)和就业效应(对劳动需求数量的影响)两个水平方面,而对劳动需求弹性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3]。

其次,在少量的检验贸易开放与劳动需求弹性关系的文章中,还没有对中国微观企业数据的实证检验[4],因此应用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具有较大的前景和潜力,有助于丰富现有的文献体系。一方面,中国的对外开放,尤其是以加入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为里程碑事件的贸易自由化进程为研究两者关系提供了很好的自然实验(Natural Experiment)。另外重要的一点是,中国高质量微观企业数据的可获得性为开展有效的实证检验提供了比较可信的数据来源,有助于深入企业微观层面检验全球化对劳动需求弹性的作用机制。1.1.3 基于企业异质性因素与非线性研究的学术背景“以探索经济系统非线性机制及其规律为目标的非线性经济学已成为现代经济学前沿,非线性经济学为整个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视角”(张永安和湛垦华,1996),企业异质性是导致非线性关系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对企业异质性因素的考察和检验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学领域的新方向。本书将将详细考察具有不同异质性特征的企业,在面临贸易开放冲击时,就业需求的稳定性、劳动需求弹性受到的影响存在哪些差异,这些异质性特征包括是否从事出口、不同的企业所有权性质、不同的企业工会发展状况、性别差异、技术差异等。对企业异质性的考察可以检验某种经济效应的发挥依赖于什么样的条件,从而可以为达到这种经济效应的政策分析提供有价值的参考。1.2 研究意义1.2.1 实践意义

最早进行全球化与劳动需求弹性的关系研究的是Rodric(1997),他在理论上阐述了研究国际贸易对劳动需求弹性影响的重要意义:“国际贸易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可能会更多地体现为劳动需求弹性的改变而非劳动价格的变动。即使国际贸易所导致的国内劳动价格变化很小,国际贸易仍可通过改变该国劳动需求弹性对劳动市场造成压力。”因此,研究劳动需求弹性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变化就具有更广泛和普遍的意义。

在中国贸易开放宏观背景下,本书期望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部门以及具有不同特质企业劳动需求弹性的比较与解构能够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完善提供有价值的思考角度,希望这些实证发现为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如何减轻就业波动、完善就业保障带来政策层面的启示意义。(1)国家层面

劳动市场的剧烈波动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安定。一方面,社会中相当一部分的成员一直在换工作,人口流动异常频繁,增加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人口频繁流动和迁徙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社会问题,比如子女教育不连续、户籍人事关系调动、社保养老的缴纳等,都会增加社会的运行成本。检验贸易开放给劳动市场尤其是就业波动带来的影响,可以为我们认识就业市场波动、防范就业风险、维护社会安定提供一个新颖的角度,把握两者之间关系的规律性,在政策层面做到未雨绸缪,及时采取措施,有利于熨平经济波动,减小社会运行成本;识别那些容易受到就业波动冲击的劳动群体,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搭建预警、救助、培训、再就业等就业服务体系,有利于推动社会公平。(2)企业层面

劳动需求弹性增大不利于中国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转型升级。虽然企业或工厂倾向于使用比较灵活的用工制度来控制劳动成本,但是长远来看,员工频繁跳槽不利于企业人力资本的集聚与积累,尤其是对于从劳动密集型转型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的中国企业,稳定劳动关系、打造稳固的人力资本团队更为重要。本书在贸易自由化宏观背景下检验企业劳动需求弹性的变化,尤其是对于企业异质性因素的考虑,可以为企业主动建立适应自身状况的劳动保障体系带来某些启示,例如企业积极推动工会成立和提高员工入会比例、致力于开拓国际市场,都有利于企业收货稳定的劳动关系。(3)劳动者层面

就业的平稳性和连续性事关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较高的劳动需求弹性会给劳动者带来焦虑和不安定感。本书基于劳动者的就业风险,判断贸易开放带来的负面影响,所得出的结论可以引起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对劳动者就业波动的关注,相应的改善措施的推动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生活质量。1.2.2 学术意义

本书将首次运用中国大型微观企业层面的数据估计中国的劳动需求弹性并检验贸易开放与劳动需求弹性的关系,这在现有文献中是第一个。首先丰富了国际上此研究领域的实证证据,再次突破了对中国现有研究局限于比较粗糙的区域——行业——时间维度的实证分析,深入到企业层面,使得该领域的研究更贴近现实情形,并进一步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多种稳健性检验。

微观企业层面数据使得本书可以对影响贸易开放与劳动需求弹性关系的多种企业异质性因素的作用进行考察,检验“依状况”而变化的情形,这些企业异质性包括企业是否出口、所有权性质、企业工会发展情况、性别差异、技术差异,这是国内外现有文献中首次对企业异质性对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进行细致、全面的实证检验。1.3 研究逻辑与技术路线1.3.1 研究逻辑

本书的研究逻辑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思路:(1)提出问题

介绍为什么提出贸易开放与劳动需求弹性这个问题,然后明确提出的问题具体是什么,需要检验的命题是什么。

首先是为什么提出贸易开放与劳动需求弹性这个问题。劳动弹性具有丰富的经济学含义和政策含义,结合中国贸易开放与劳动市场波动的宏观背景、考虑到现有文献还没有利用中国微观企业数据对这个命题的检验、以及还没有文献详细考察企业异质性对两个关系的影响,本书的研究具有现实实践和学术上的双重意义。

需要检验的命题是什么。本书要实证检验的核心命题是中国贸易开放对企业劳动需求弹性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影响又因企业异质性呈现怎样的变化。(2)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本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实证过程分为三个部分:实证的背景分析、实证的模型推导与数据说明、实证的计量结果分析。

实证的背景分析。需要阐述本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实证文献基础和中国贸易开放的特征事实基础。

实证的模型推导与数据说明。从理论上推导纳入全要素生产率的劳动需求函数,并设置供实证检验的可识别的模型,设定合理的变量,对数据库进行说明并对数据进行处理。

实证的计量结果分析。分为基本实证分析和扩展的考虑企业异质性的实证结果分析。展现实证结果并对实证结果进行解读。(3)总结问题

最后总结本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主要的创新点、政策启示、研究不足以及进一步的研究课题。1.3.2 技术路线

结合以上的研究逻辑,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见图1.1。图1.1 本书技术路线图1.4 研究方法与内容安排1.4.1 研究方法(1)理论模型推导与实证检验相结合

作为实证研究,实证检验是本书的重点,但实证检验的模型和方程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在大量的文献整理基础上,依据劳动经济学理论推导得出的。理论分析是基础,根据Hamermesh(1986a,1986b)总结了“要素需求基本法则”,分析理论上贸易开放会通过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两个渠道提高劳动需求弹性,接着从企业生产函数出发推导劳动需求函数,加入适当的贸易开放的代理变量,综合运用大型微观企业数据,综合运用统计数据描述、图表分析、规范的计量方法,对这一命题的理论假设进行量化论证。(2)实证检验的具体方法

具体地,本书进行实证检验的方法包括经过White(1980)异方差调整的混合OLS回归模型与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 Model)。分行业估计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时,分别应用LP方法(Levinsohn-PetrinMethod)和混合OLS回归方法对总产值模型和增加值模型进行回归得到。1.4.2 主要内容安排

根据以上的研究逻辑和技术路线图,本书围绕贸易开放对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展开分析。在明确劳动需求弹性定义和劳动需求弹性的经济含义的基础上,全面展示了本论著的研究意义,然后通过梳理该领域内的前沿文献、简述中国贸易开放的进程与现状,推导劳动需求函数和计量模型,然后进入本论著的主体部分:(1)开创性地应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对贸易开放与劳动需求弹性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并谨慎地进行了多种稳健性检验;(2)实证检验具有不同特质的企业,在面临贸易开放冲击时,其就业需求的稳定性、劳动需求弹性受到的影响有何不同,丰富了现有文献体系。

本书分四部分展开论述,框架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是导论。包括第一章,这是全书的基础,说明该论著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逻辑、技术路线,在此基础上概括论文应用的研究方法并列出全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部分是论著实证前的理论背景和中国现实背景分析。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

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从劳动需求弹性的研究意义、全球化影响劳动需求弹性的理论机制、全球化影响劳动需求弹性的实证证据、劳动市场制度对两者关系的影响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全球化的内容又分为国际贸易、外包、外国直接投资三个部分,最后对现有文献进行了简要评价。

第三章,中国贸易自由化进程的特征事实分析。本章从三个角度展示了中国1998年以来贸易开放的程度:进口关税率下降(分别计算了简单平均关税率与加权平均关税率)、行业进口渗透率上升、从事出口的企业数量增长。这三个指标也将作为实证部分中的贸易开放变量。

第三部分是实证主体部分,包括第四、五、六章。

第四章,模型、数据与方法。从理论上推导考虑全要素生产率的劳动需求函数,并应用一种更为合理的方法——Levinsohn-Petrin方法、分行业计算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之后加入贸易开放变量以及贸易开放变量与工资价格的交互项构建基本回归模型;变量设定方面,考虑了通货膨胀因素,每个价值变量均计算了不变价格基础上的真实值;对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进行异常值剔除、产业调整等处理。

第五章,贸易自由化与劳动需求弹性的基本实证结果分析。依据第四章中建立的模型,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提供的数据进行基本的回归分析。主要包括利用全样本利用最小二乘法和固定效应模型回归;产业层面,按照不同的产业分类标准,分为高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分别考察;区域层面,分为东部、中部、西部,进行比较分析。另外,进行多种稳健性检验,包括贸易开放指标分别选择进口渗透率和行业平均关税(分别计算简单平均关税率和加权平均关税率);全要素生产率变量分为采用LP方法和OLS方法进行计算,每种方法又分别采用总产值模型和增加值模型计算。

第六章,企业异质性对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这一章是对第五章的拓展和延伸,主要考察多种企业异质性对贸易开放与劳动需求弹性两者之间非线性关系的作用,重点讨论企业出口行为、所有权性质、企业工会发展情况、性别差异、技术水平差异对这两者关系的影响。每一种企业异质性的检验都包括理论基础、模型与变量设定、数据描述和计量结果分析四个部分,并进行了充分的稳健性检验。

第四部分是结论,包括第七章。总结本书的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点,提出研究结论带来的有价值的政策参考,并说明了论著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1]Gottschalk和Moffitt(1994)、Card(2001)、Bertrand(2004)、Krishna和Senses(2009)分别基于近年来劳动者工作条件的变动、工会的衰落、劳方与资方共担风险安排的范畴缩小、收入波动增加等角度证实了劳动风险的增加。

[2]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时报》、《光明日报》等媒体的“中国入世十周年”相关专题报道。

[3]对贸易开发与劳动需求弹性领域的文献综述见第二章。

[4]国际英文文献中还没有对中国贸易开放与劳动需求弹性关系的实证检验,公开发表的此领域的中文文献有周申(2006)、盛斌和牛蕊(2009)、毛日昇(2009)等,但都利用的行业层面的数据进行研究,而不是微观企业数据。第2章全球化、劳动需求弹性与就业风险:文献综述

本章将从劳动需求弹性的研究意义、全球化影响劳动需求弹性的理论机制、全球化影响劳动需求弹性的实证证据、劳动市场制度对两者关系的影响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并进行了简要评价。2.1 劳动需求弹性事关几何:劳动需求弹性与就业风险2.1.1 劳动需求弹性与劳动市场稳定

劳动需求弹性是指劳动力需求对劳动价格即工资的弹性[1],它反映了企业劳动力的需求对工资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实践中,劳动需求弹性具有丰富的政策含义。劳动需求的价格弹性反映劳动市场结构的敏感度,劳动需求弹性的增加意味着外生冲击将会产生较大的就业波动和就业风险,会影响到收入分配、就业风险、工作的稳定性与劳动雇佣关系(盛斌和牛蕊,2009),较大的劳动需求弹性会给劳动者带来焦虑和不安定感,从而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面评估贸易开放对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将有助于针对性地完善就业保障制度以减轻劳动市场波动、化解劳动者就业风险。

Rodric(1997)总结了劳动需求弹性上升会带来三个重要的后果:

一是劳动需求弹性提高将导致非工资劳动成本由雇主向劳方转移,劳动者将承担更大份额的非工资劳动成本,如图2.1所示。假设劳动需求弹性较高与较低两种情形,较高的劳动需求弹性情形下劳动需求曲线(Ldh)更为平坦,Ldl表示弹性较低的劳动需求曲线,Ls为劳动供给曲线,最初的劳动市场均衡点位于A处,均衡工资水平为W0。假设这时存在非工资成本的发生,例如劳动标准提高,企业需按要求改善工作环境,这一行为好比是对就业征税,会导致劳动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形成新的均衡点B(低弹性)与C(高弹性),工资水平分别降低为W1与W2,且W1>W2。劳动需求弹性较低的企业,劳动者需求负担的成本为(W0-W1);劳动需求弹性较高的企业中,劳动者需要负担的成本为(W0-W2)。因此劳动需求弹性越大的企业中的劳动者所承担的非工资成本的份额越大。图2.1 不同劳动需求弹性情形下非工资劳动成本在劳动者与企业间的分配

二是在外生冲击导致劳动需求变化时,较高的劳动需求弹性将导致更大的工资和就业波动。假设有一个正向的劳动需求冲击,例如最终产品价格上升导致劳动需求增加,与图2.1类似,考虑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如图2.2所示,比较劳动需求弹性较高(Ldh)与较低(Ldl)两种情形。劳动需求增加,劳动需求曲线向上移动,形成新的均衡点,分别为点B与点C。可以看到,劳动需求弹性较大的情形下,劳动需求曲线更为平坦,工资增长的幅度以及就业增长量都要大于劳动需求弹性较低的情形。图2.2 不同劳动需求弹性情形下劳动市场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三是在享有超额利润的企业中,较高的劳动需求弹性将增强资方的地位,削弱劳动者在企业盈余分配谈判中的话语权,损害劳动者的利益。工资实质上是劳动力的租金(Labor Rent)(Katz和Summers,1989;Blanchflower,Oswald和Sanfey,1996),工资议价实际上是劳动者与雇佣方相互博弈讨价还价确定如何分配共享企业租金的的过程,基于该视角,劳动需求弹性增加意味着工人的可替代性增强,进而博弈力量受到制约,所获租金份额下降,进一步的后果是工会地位及其影响力的下降。20世纪80年代早期发生的大罢工的动机的转变有力地说明了劳方与资方议价能力的博弈正成为劳动市场上的主要矛盾(Mitchell,1985),这些罢工的原因不是抵制通货膨胀和过高的失业率,而是反对工资冻结及削减,并且这些罢工更多地发生在国际贸易规模较大的产业部门,说明国际贸易给劳动需求弹性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IMF(2007)的研究指出劳动需求弹性的上升可以解释收入中工资份额不断下降的现象。

其他学者如Scheve和Slaughter(2004)从不确定性角度阐述了劳动需求弹性与就业稳定性的关系。他们认为劳动者的就业安全与工资和就业的不确定性密切相关。不确定性大的工作会给劳动者带来较大的不安全感,也就是说,厌恶风险的劳动者更偏好较稳定的工作。外资企业劳动需求弹性较大可以部分解释外资企业工资较高的现象,因为较高的劳动需求弹性意味着更大的就业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增大要求更高的工资来予以补偿。Fabbri、Slaughter和Heskel(2003)也认为劳动需求弹性增加可以有力地解释劳动力市场上的一个重要现象:劳动者的工作不安全感越来越严重,表现为较剧烈的收入波动,越来越短的工作合同期限等;其次,劳动需求弹性有助于解释工资谈判相对力量的演变,劳动需求弹性增加将会削弱劳动者在工资谈判时的地位。Bertrand(2004)认为劳动需求弹性可以影响劳方与资方共担风险的比例,例如劳动需求弹性较大的情况下,处于强势地位的资方可以签订长期的固定工资合同,这样劳动市场的波动风险就完全由劳动者来承担。2.1.2 劳动需求弹性影响本国全球化政策与福利政策

基于劳动需求弹性与就业市场稳定性、劳动者安全感的密切关联,劳动需求弹性层面的影响与关注将会影响对待全球化的态度以及国内福利政策的变化。一方面,开放后,那些真实工资水平或者相对工资降低(Gabel,1998;Mayda和Rodrik,2001;O'Rourke和Sinnott,2001;Scheve和Slaughter,2001a,2001b,2004)或者收入波动增大的个体将倾向于反对全球化,反对跨国公司在本国的投资,这些会左右国内的对外开放政策影响决策层的政策偏好;另一方面,劳动市场波动的加剧会增加劳动者对社会保障的需求,福利政策层面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Fabbri、Slaughter和Heskel(2003)也指出,劳动需求弹性的增加还事关政策制定,例如,劳动需求弹性的增加可能会给劳方带来更多的税(如劳工标准)从而增加劳动者所负担的成本。2.2 全球化对劳动需求弹性的作用机制2.2.1 劳动需求弹性的理论推导

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即根源上是由消费者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而引发的。依据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Hicks,1963),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有四种情况将会导致劳动需求弹性的增加:(1)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可替代弹性增大;(2)最终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增大;(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增大;(4)劳动力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比重提高。

基于上述定理,Hamermesh(1986a,1986b)总结了“要素需求基本法则”,指出一个企业的劳动需求弹性取决于三个变量:要素的不变产出替代弹性、最终产品的需求弹性和劳动在总成本中所占的份额,即

式(2.1)中,ηLL表示劳动需求弹性,为负值;s是劳动在总成本中的份额;σLL表示产出不变时其他要素对劳动力的替代弹性;εj为最终产品的需求弹性。s、σLL、εj均定义为正值。该法则将劳动需求弹性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1-s]σLL,表示给定产出水平下,当工资提高时其他要素对劳动力要素的替代,称为“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或产出不变的劳动需求弹性;另一部分是-sεj,表示工资变化引致的产出变化,称为“产出效应”或“规模效应”(Scale Effect)。当工资上升时,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都会使得劳动力需求减少,因此ηLL<0。2.2.2 国际贸易对劳动需求弹性的作用机制(1)进口贸易与劳动需求弹性

进口贸易可通过“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影响劳动需求弹性(Rodric,1997):

进口贸易产生替代效应。进口贸易为企业提供了获取国外生产要素的渠道,增加本国厂商获取进口中间投入品的种类、降低中间投入成本,从而对劳动要素产生替代,替代效应机制将增大劳动需求弹性。因此,理论上,进口贸易将会通过增大σLL和εj来增大劳动需求弹性[2]。

进口贸易产生规模效应:目前很多文献通过建立不同的贸易开放模型证实贸易会降低企业的加成定价(Mark-ups),而企业产出的价格需求弹性则与这种价格加成负相关,因此贸易自由化将会增大企业最终产品的需求弹性[3],根据式(2.1),最终产品需求弹性的提高将会使劳动需求更富有弹性。(2)出口贸易与劳动需求弹性

以上Rodric(1997)提出的两种机制被大部分文献引用,集中在对进口增加带来的竞争效应的分析,但却忽略了全球化进程中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所带来的影响。Fajnzylber和Maloney(2005)首次对出口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出口与劳动需求弹性的关系可能与出口目的国的收入高低有关,之后Mitra等(2011)对该领域进行了开创性地研究,对出口贸易与劳动需求弹性给予理论模型上的推导,证明出口企业的劳动需求弹性取决于三个因素:本国市场的产品需求弹性(εH)、国际市场的产品需求弹性(εF)和出口强度(χ)[4],即。当全球化不断深入,关税壁垒之间降低时,出口强度增大,即Δχ>0,给定εH<εF,则ΔηLL<0,即劳动需求弹性增大。进一步地,Mitra et al.(2011)提出εH<εF成立的情形可能包括:(1)出口目的国市场广阔,可容纳大量的生产同类型产品的企业,本国产品面临激烈的竞争,被替代的风险较大;(2)出口目的国人均收入较低,本国出口产品对本国来讲是必需品,而对于伙伴国来说则是奢侈品,这种情形下伙伴国的产品需求更富有弹性。因此出口贸易可以通过以上两种渠道影响劳动需求弹性。

Jean(2000)在完全竞争及阿明顿假说[5]前提下,通过建立一个基于发达小国产业层面的模型,分析了贸易可以通过影响国内产业分工类型来提高劳动需求弹性。在他的模型中,有两种要素——熟练劳动力与不熟练劳动力、N种商品(产业部门),并且着重考虑规模效应,因此假设两种劳动力要素是完全互补的以控制替代效应。需求方面效用函数为嵌套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并受到预算约束,供给方面满足里昂惕夫生产函数,因为假设是小国情形,外国商品价格是外生的。闭合条件是贸易均衡且收入等于消费,最终推导出非熟练劳动力的自身工资弹性的绝对值是贸易变量的增函数,也就是说当存在一个外生冲击使得非熟练劳动力工资增长时(如政府规定了高于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充分就业工资水平的最低工资限制),开放程度越高、与外国商品竞争越激烈的产业部门中的非熟练劳动力所承受的失业的成本越重,即劳动需求弹性越大。这一结果出现的机制是:非熟练劳动力工资成本上升,将增加密集使用非熟练劳动力的商品的生产成本,开放条件下这意味着此类商品市场份额将受到国外同类商品的挑战,商品需求萎缩,减少非熟练劳动力密集度高的商品生产,更加专业化生产以熟练劳动力为主的产品,进而将会有更多的非熟练劳动力释放出来,造成失业。2.2.3 外包对劳动需求弹性的作用机制

Hijzen和Swaim(2010)系统地分析了企业加入国际生产网络,即从事离岸外包对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根据Hamermesh(1986a,1986b)提出的要素需求基本法则,将外包对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分解为三个机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