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的故事世界遗产地理第41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6 19:34:29

点击下载

作者:世界遗产地理

出版社: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禅茶的故事世界遗产地理第41期

禅茶的故事世界遗产地理第41期试读:

卷首语

国人对茶的喜爱是写入基因的。虽然不同人群对茶的需求不尽相同,但是提起茶来,绝对是大家的共同语言。

前段时间,我就经历了一次独特的以茶结友。我受邀参加一个在帕米尔高原进行的户外营地旅行,途中,恰巧有几位同行者是茶道老师,于是在昆仑之墟的百年杏树下,一场茶道雅集就必不可少了。伴着被春风吹落的杏花花瓣,大家围坐茶席,吃茶聊天,以茶会友。抛却雅俗的形式不谈,茶在这里变成了一种媒介,成了连接大家的纽带。无论你对茶的历史文化了解多少,透过茶人找到了共同的话题。

自从做过《进山寻茶》《普洱江湖》两期茶专题之后,我就一直想继续聊聊茶。而与专事茶道的茶人接触多了,让我对禅茶这个概念颇感兴趣。何谓禅茶?人们常说的“禅茶一味”是什么意思?今天的中国还有没有禅茶?我常常向茶人请教这些问题。历史上,禅茶文化曾经对国人生活美学的形成产生影响,甚至在唐宋时期传入日本,影响了日本的茶道文化。在今天的中国,茶与修行也有紧密的联系,那么禅茶到底是什么?它又有哪些故事?

本期“特别策划”我们就一起听听“

禅茶的故事

”。本刊记者奔赴杭州径山寺和九华山翠峰寺,在高山古刹间寻找禅茶。在径山寺,我们见识了古老的径山茶宴,这是径山僧侣以茶论道的一种仪式,已有1200多年历史。它将禅意、礼仪、茶艺完美结合,是禅茶的一种复兴和表现。在翠峰寺,寺院住持给记者介绍茶园里的“梦觉香”,并告诉记者,“以前的茶里,真的有禅,现在的茶,不一定有禅。”《当代中国有禅茶吗》一文中,我们对“关于禅茶,日本传承的是精神,韩国传承的是礼仪,中国则只剩下娱乐化的视觉表演”这一普遍认知进行了深度的辨析。中国今天还有没有禅茶呢?台湾的茶人李曙韵通过专访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本期“聚焦”栏目,我们则关注几项“非遗”引发的官司。五道古火会、新野猴艺、药发木偶戏等“非遗”项目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中,与相关法律产生冲突,“非遗”传承与法律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些“非遗”项目的未来如何?通过记者的调查采访,我们希望能够提供一种解决路径。

除此,“博物馆”栏目我们关注“13至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跨文化交流”特展。此次展览展出了13至16世纪中、意近250件艺术精品。对比同时期艺术作品,发现东方元素对西方艺术的影响,从而寻找当时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故事。在全球化的语境里,文化交流只会越来越盛,异乡和故乡的差距将越来越小。看完这篇文章,结合旅行经历,我想你会深有感触。

家园

● 迎接亡灵

图片拍摄地/墨西哥

供图/全景图片

亡灵节是墨西哥的重大节日之一,也在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拉美地区广泛流传。皮克斯动画制作的电影《寻梦环游记》正是以亡灵节为背景。亡灵节是纪念逝去亲人的节日,时间是11月1日和2日,在墨西哥人的信仰中,那时天堂之门会打开,人间的家人会在祭坛上放上各种各样的祭品,包括玉米饼、亡灵面包、热可可、蜡烛、香烟、龙舌兰酒及糖头骨,欢迎亡灵回来相聚。节日期间,民众会在脸上涂上油彩,装扮成骷髅的模样,到墨西哥城参加游行。墨西哥插画家波萨达有句名言:“死亡很民主,因为不论白皮肤,抑或黑皮肤人,不论富人,抑或穷人,人人终究会变成骷髅。”

遗产地

街道漫步

撰文/汪悦

街道是城市的组成与缩影,见证着整座城市的过去,漫步在城市街道上,

你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与气度。

中国南京颐和路

作为民国首都,南京曾按《首都计划》新建一批民国建筑,位于鼓楼区的颐和路是最大的住宅示范区,自1933年起建成287处独立式花园住宅,现有225处保存完好。这些建筑吸纳西方建筑风格,有美式、法式、德式、西班牙式以及中国古典宫殿式,造型独特,庭院绿化面积达65%。这里还是许多民国军政要员的宅地公馆、外国使馆集中设置的地段,每栋建筑都有着不同的名人故事。漫步在颐和路,庭院深深,典雅宁静,文艺气质浓厚,道路两侧栽种着几十年树龄的法桐和枫杨,沿路碧绿浓荫,整个马路形成拱形的绿色长廊。如今颐和路公馆区第十二片区经政府改造已对外免费开放,“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这里是民国建筑艺术的综合,更是属于南京的民国记忆。

德国柏林菩提树下大街

菩提树下大街是德国乃至欧洲著名的林荫大道,始建于1647年,东起柏林马克思—恩格斯广场,西至勃兰登堡门,全长1390米,宽60米,大街两边栽种4列笔直挺拔的菩提树,形成苍翠生机的长廊。街道两旁是柏林历史建筑,德国历史博物馆、新卫宫、洪堡大学、老皇家图书馆、国家歌剧院等造型各异的古典主义建筑,有的简约朴素、有的浪漫大气,让人不禁遐想联翩。菩提树下大街的行人、车辆较少,安静舒心,还设有供行人休息的座椅,整条大道一派典型的欧洲闲适风情。100多年前,德国诗人海涅曾在菩提树下大街24号住过,只可惜这些建筑在二战时期被毁,战后按旧貌重建。人们在这里悠然散步,瞻仰古建筑,思绪飘飞,感受着如画风景带来的惬意。

美国纽约百老汇大道

百老汇是英语Broadway(宽街)的音译,几乎每个美国城市都有这么一条宽街,但纽约百老汇大道的意义最为特殊。百老汇大道是纽约市中心以巴特里公园为起点,由南向北纵贯曼哈顿岛,全长25公里的一条长街,大街两旁分布着几十家剧院,大街分为内百老汇和外百老汇两个片区,内百老汇上演经典、热门、商业化的剧目,外百老汇则偏实验性、低成本、知名度低。《猫》《歌剧魅影》等著名舞台剧都是在百老汇演出后才走红成为世界戏剧经典。由于这条大道一直是美国商业性戏剧娱乐中心,因而百老汇一词已成为美国现代歌舞艺术、戏剧活动的代名词,世界上没有一条街道像百老汇大道那样令人充满幻想,每年都有几百万全球游客到纽约欣赏百老汇的歌舞剧。

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

说起巴黎,就不得不提起有着“世界上最美丽的散步大道”之誉的香榭丽舍大街。大街法文名Champs Elysées取自希腊神话“神话中的仙景”之意,“香榭丽舍”这个浪漫的中文名则由徐志摩留法时所译。大街横贯巴黎东西主干道,长约2.5公里,分为东部自然风光、西部商业区两部分,东部平坦的英式草坪和法国梧桐宁静舒适,西部世界名品琳琅满目,时尚繁华。法国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协和广场上的方尖碑、星形广场上的凯旋门、万国博览会时期的大宫和小宫、总统官邸爱丽舍宫等建筑都是城市变迁的见证。作为最具景观效应和人文内涵的大道,法国的许多重要活动都选在这里举行,比如国庆、环法自行车赛最后冲刺,以及每年年末举行的汽车喇叭交响乐晚会等。

以色列耶路撒冷“苦路”

“苦路”的正式名字叫“维亚多勒罗沙街”,拉丁语意指“受苦难的道路”,是以色列耶路撒冷旧城里一条弯弯曲曲的街道。两千年前耶稣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沿着这条路走向刑场,一路上因经历14件事而停留了14次,这14个地方也就成为现在苦路14站。如今的这条路线确立于18世纪,取代了早期的版本。这是一条充满宗教色彩的道路。对于基督徒来说,这条街道是耶路撒冷的中心路线,是最虔诚的朝圣之旅,行走在苦路上,世界各地的游客们对耶稣充满敬意,对生命和爱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俄罗斯圣彼得堡涅夫斯基大街

涅夫斯基大街是圣彼得堡的主街道,建于1710年,全长约4.5公里,原名“涅瓦大街”,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小说《涅瓦大街》写的就是这里。大街热闹繁华,聚集了全市最大的书店、食品店、百货商店及最昂贵的购物中心,是逛街购物、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街道附近,还可以欣赏到保存良好的历史古迹及各式教堂,整条街道古典主义、巴洛克、新艺术主义风格的建筑林立,异国色彩强烈,街道的尽头就是著名的冬宫。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在这里随性一拍都美得像明信片一样,充分满足人们对欧洲情调的幻想。而热爱跑步的游人,也可采用慢跑的方式漫游这条大街,感受俄罗斯近300年来的历史。

风物志

皇后镇,探险者的天堂

撰文/尤若夫

皇后镇是新西兰南岛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有着“世界冒险之都”“新西兰的户外活动天堂”“寻求冒险者的麦加”等诸多美誉。这里也是世界第一家商业蹦极公司营业地、商业喷射快艇的发源地,可谓世界顶级体育小镇。

皇后镇位于冰川后撤运动所造成的峡谷入湖口,新西兰最长的湖泊瓦卡蒂普湖与南阿尔卑斯山脉贯穿其境。高山融雪流入山谷,形成了瓦卡蒂普湖,皇后镇就在湖泊的中段。湖水深且清澈,湖面平静,倒映出层叠的山影,把皇后镇整个裹挟在这独一无二的湖光山色中。这片美景也给皇后镇提供了户外运动所需的激流、峡湾、高山、湖泊等优质天然地理资源,这些资源延伸出的滑雪、跳伞、蹦极、漂流、热气球、喷射快艇、高空滑索、滑翔伞等惊险刺激的冒险项目都可以在皇后镇体验到。而且除了滑雪以外,大多数的项目都设置了不同的难度,还可以根据游客的需求量身定制,大大降低了极限运动的门槛,让零基础的游客也可以感受到速度和心跳带来的快感。

镇上还有着酒店一条街,几乎所有的房间都面朝瓦卡蒂普湖。由于皇后镇是新西兰唯一一个全年无休的旅游景点,游客可以在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豪宅中享受人生,也可以在湖畔精品酒店放空自己,还可以在背包客栈结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值得一提的是,从皇后镇向北45公里,就是格林诺奇小镇,大名鼎鼎的《魔戒》和《霍比特人》就曾在这儿取景。

味道

以色列彼得鱼

撰文/汪悦

加利利湖是以色列的生命之湖,这里湖水清澈,景色优美,是非常好的垂钓、游泳和泛舟之地。由于以色列位于干旱少雨的中东地区,淡水资源稀缺,加利利湖也是以色列国家水库,供给全国近一半的生活饮用水。可以说,没有加利利湖,就没有以色列。

加利利湖水产丰富。《圣经》中有一则关于加利利湖的传说,耶稣的高徒彼得曾是加利利湖上的渔夫,耶稣让他将湖中的每种鱼各捕捉一条,并告诉他钓上来的第一条鱼嘴里会有一枚银币,让他用这块银币做税银,最终彼得捕捉到153条鱼,后人便将其中的一种罗非鱼叫做“彼得鱼”,以此来纪念彼得。彼得鱼长得有点像鲫鱼,以色列人制作彼得鱼的方法很简单,将从湖中捕到的一整条鱼带着鱼鳞新鲜清烤,然后洒上柠檬汁,尽管刺有点多,但肉质鲜美,外焦里嫩,一人一条鱼分盘食用,干净方便。好景配美食,吃彼得鱼的地方一定要选在加利利湖的湖边餐厅,在品尝新鲜有机的彼得鱼时,还能极目远眺湖光山色,获得别样体验和享受。“游加利利湖,吃彼得鱼”已成为以色列旅游的标配,就如同来北京要吃北京烤鸭一样。随便步入湖周围的一家餐馆,都能吃到彼得鱼,而有些饭店还会效仿耶稣神迹里的故事,在鱼嘴里放一枚钱币,吃到钱币就代表着好运,以此吸引人们品尝这道以色列名吃。

空间

可持续的印度建筑

撰文/尤若夫

2018年3月7日,来自印度的巴克里希纳·多西(Balkrishna Doshi)获得“2018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巴克里希纳·多西于1927年8月26日出生于印度浦那,过去70年来,多西作为一名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直在努力塑造足以影响整个印度乃至国际的建筑形象。

除了对印度历史和文化的深厚敬意外,多西年少时期的种种元素——对圣地、寺庙和熙熙攘攘街道的回忆,以及他祖父的家具作坊里漆器和木材的味道——都融入了他的建筑风格之中。多西在1989年设计了位于印多尔的阿冉亚低造价住宅项目,通过系统整合房屋、庭院和迷宫般的内部通道,让这处住宅项目得以容纳超过8万名居民。6500多套住房中,从紧凑的一室户到相对宽敞的大户型不一而足,为中低收入居民提供了容身之所。重叠交融的多层结构和过渡区域强调着居住环境的流动性和适应性,满足印度社会惯常的生活方式。

其中还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避暑空间,石砌工艺的设计应用、宽阔走廊与学府青葱的绿植景观交织融合,游客往来,仿如同时置身于室内和户外。当人们穿越建筑物和空间时,多西邀请他们去体验自己周遭的环境,并且提示了空间转化的可能性。

多西的其他知名建筑作品还包括环境规划与技术中心等学术机构,泰戈尔纪念剧院、印度学院等文化空间。2018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表示:“多西能够敏锐洞察建筑物所处的情境,他的方案综合考虑到社会、自然环境和经济等各个维度,因此他的建筑完全贯彻了可持续性原则。”

创意

竹编,力量的流动

撰文/尤若夫

台湾年轻设计师范承宗,在未满30岁时,就已将iF概念奖、红点奖、IDEA国际设计卓越奖收入囊中。在他的作品里,以设计的思维诠释中国台湾传统竹工艺与天然竹材,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由设计激荡出新火花。

一次偶然,范承宗走进竹林,亲身接触到自然生长着的竹,风吹过竹林,竹叶沙沙作响,像是风在耳畔低语。在竹的环抱中,他第一次感受到竹独有的美和力量。他开始着手探索如何用竹材表达自然力量的流动。他离开台北,搬到竹林成片的南投生活。听闻有擅长竹艺的师傅,他便下乡拜访,向他们学习竹编、竹材塑形、竹管家具和蒸笼制作等。

从未学习过竹艺的他,借鉴工业设计学习时的经验,用替代性的材料,如纸和铁丝来进行草模的制作,同时他摸索着创作“力量的流动”造型。经历8个月,范承宗的第一件竹艺作品《飘》(Flow)终于诞生。

范承宗还曾做过一个装置作品,一个供人放松的空间,同时也是一盏灯。接到这个项目的委托后,范承宗想着如何把公园的装置艺术与当地居民联系起来。通过与居民的互动,他制订了计划,决定设计一个人们可以一起制作的装置,甚至必须让每个人都一起制作。建成后,这个装置作品成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拍照的旅游景点。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项目之前,60位参与制作的居民从未有过竹编的经历。通过范承宗的构思,传统的竹编技法重新出现在当地的生活中。通过与居民的合作,传统工艺不再是专业技能,而是普通人平易近人的智慧。

特别策划

禅茶的故事撰文/刘荣(本刊记者)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千年茶香中孕育成长。唐宋时代禅风大盛,禅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对国人的影响深远,甚至影响了世界文明。

又到春茶采摘时。本刊记者奔赴杭州径山寺和九华山翠峰寺,追根溯源,寻访禅茶的故事。

● 在海南三亚南山寺举行的禅七法会上,僧人们斟上清茶。供图/CFP

又一年春至,明前茶冒头,在静水深流的中国茶文化中,我们说说禅茶的故事。

提起禅茶,必然想到高山古刹,伽蓝大殿,梵音阵阵,一盏清茗雾气缭绕,僧侣们静坐饮茶,礼佛参禅。禅茶,顾名思义,专指由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僧人们用茶供奉神佛,招待客人,自己饮用,赠送他人。随着茶饮在寺院中的蔚然成风,以《百丈清规》为标志,佛教寺庙内形成一套系统化的、有章可循的茶礼。禅茶文化在唐宋发展至巅峰,明清之际渐渐式微,却并不曾断流,直到今日。

茶之源头是道,其内核为儒,而最终归于佛(即禅)。禅宗是汉传佛教的精要所在,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下承当”,是植根于日常生活的佛法。所谓人间佛教,重视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因此,禅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禅的修行道场。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中国的寺院多建于山水秀丽之处,自然环境适宜茶树生长。因此,茶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禅门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佛教以坐禅修行为主,加上僧人“过午不食”,长期打坐容易疲劳,茶味清淡如水,又富含营养成分,可以提神生津,醒脑止睡,为僧人补充营养,抑制妄念和欲望。茶,便成了佛门最清净也最适宜的饮品。

禅茶,是禅和茶的碰撞,传说中的“禅茶一味”,是将禅的精神与茶的况味,进行精神和物质的连接,达到眼观鼻,鼻观心,心与茶相印,心与心相印的目的。在禅茶的精神中,渗透着“正、清、和、雅”的传统文化气质,因此,饮茶的意境,也是修道、学儒、礼佛的过程。

● 右页图 普陀山寺院的僧人在鲜茶采摘季节举行祈福茶会。供图/CFP

天人合一

禅茶,借国人饮茶之风气,渊源数千年,最早源于巴蜀,与七棵茶树有关。

西汉时期,四川雅安的贫苦山民吴理真终日攀蒙顶山割草拾柴。一天,他在拾柴时口渴难耐,便顺手摘了些树叶(野生茶)咀嚼,没想到,这些树叶嚼起来虽苦涩,但在口中却渐渐回甘,很快就止渴了。更神奇的是,他将树叶泡水给患病的母亲服用,数日之后,母亲的疾病居然痊愈。吴理真想种植该茶树以救助更多病患。于是,他寻遍三十八蒙峰,勘查野生茶树的生长状况,积累了许多关于茶树的知识,最终将种植茶树的地方选在蒙顶五峰之间。公元前53年,吴理真将七株灵茗植于上清峰,开创人工栽种茶叶的先河。自此,茶树种植从雅安向整个川西地区蔓延,吴理真被敬为茶祖。公元前4年,佛教传入中国,吴理真在蒙顶山剃度修行,亦佛亦茶,“佛茶一家”,被后世禅门尊称为“甘露禅师”。

也有一说,吴理真本是道士,道教隐逸,自然的理念和茶的属性极其相似。佛教进入中国后,接收了道教和儒教的思想,禅与茶交融的脉络也颇为清晰。

讲禅茶,另一位必须提及的是“茶圣”陆羽。《全唐文》记载,陆羽一生钻研茶树培植、品茗和茶道,隐居江南,著有三卷《茶经》。陆羽的三卷《茶经》,之于中国乃至世界的茶文化,有发轫之价值,但很少有人知道陆羽和禅的渊源。据说,陆羽三岁时被遗弃。当时,竟陵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西湖之滨捡到他,给他取名时,智积禅师在《易经》中占到了一个“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得名“陆羽”,以“鸿渐”为字。

从此,陆羽跟随师父在寺中修行,他的茶道启蒙也在寺中开始——学习采茶、煮茶,自小就在师父身边体悟禅和茶的关系。虽然在《茶经》中,找不到记述禅茶文化方面的具体文字,但是可以看出关于茶的历史、种植、加工,茶品的制作和品茶习俗,都受到禅的影响。《茶经》无异于中国茶道的《史记》,字里行间能找到不少禅茶的痕迹。据记载,两晋之时寺院的僧人们就用敬茶作为寺院待客礼仪。唐代,南禅有了禅堂,僧人一边喝茶一边参禅。北禅也同样用茶道修行,唐代封演在《封氏见闻录》中记录,他们“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陆羽之前,神农尝百草,认定茶是一种草药,茶在当时被看作“荼”。陆羽之后,“荼”才成为“茶”。而且,陆羽也一眼看出了茶的自然属性,他认为,茶道就是“人在草木间”,出自天然,从自然之道过渡到茶之道,符合道家思想。在《茶经·七之事》中,他写过自己眼中的茶之起源——《神异记》中“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的故事,并引述了《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 左页图 茶圣陆羽(733—804)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供图/CFP

禅茶一味

按照茶学界的考证,禅茶源于蒙顶,启蒙于赵州,开创于夹山,实践于径山,而最终完善于武夷山。

茶是如何与禅一道变成境界互融、意义并举的事物呢?有一段著名的禅林公案。

唐末五代,河北赵州禅师以“吃茶去”的机锋接引弟子。据《景德传灯录》卷十记载,当年,赵州从谂禅师在河北赵县的观音院开坛布道,许多禅僧远道而来。一天,一位禅僧参见赵州禅师。禅师问他:“你来过这儿没有?”禅僧说:“没来过。”赵州禅师亲切地说:“吃茶去吧。”之后,又来了一位禅僧。禅师又问:“你来过这儿没有?”这位禅僧说:“来过。”禅师又说:“吃茶去吧。”

在一边看了半天的院主,以为禅师话中有深意,不解地问,为什么对初到此地的人和来过此地的人都说同一句话?赵州禅师一听,立即当头一喝:“院主!”深陷在疑惑中的院主立即应声,从“执著”的迷梦中回到现实。

这一段“吃茶去”的禅林公案,之所以流传千年,被后世许多祖师和学人沿用,正是因为赵州禅师以“吃茶去”这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打消“禅机是什么高深之物”的妄念和妄想,一视同仁,不受外物影响,真正做到回归平常心。

赵州禅师做到了禅不离茶,茶不离禅,茶风与禅风合二为一。“禅茶一味”初见端倪。“禅茶一味”思想的真正成形是在宋代。当时,著名的禅门领袖——圆悟克勤禅师受澧州刺史邀请,于宋徽宗政和年间入住湖南夹山灵泉禅院。

入住夹山灵泉禅院期间,克勤禅师在碧岩室中集录雪窦重显禅师的颂古一百则,并在此基础上写成《碧岩录》十卷,该书又被称为“禅门第一书”。此前,佛门不立文字禅,六祖慧能讲究“不立文字”,而圆悟克勤禅师的颂古和《碧岩录》则大大助推了文字禅。

当然,对于禅和茶的修行,克勤禅师做到了不改初心。他从禅宗观念入手,试图解释和品味茶的奥妙,深刻地体会着禅与茶的关系。有一日,他终有所悟,挥毫写下“茶禅一味”,永续流传。

禅师所谓的“茶禅一味”,颇具文字禅的特色。通过茶去领悟禅的境界,可虚可实,可以在茶事、茶道的实践中去感受,也可以在茶诗、茶联中参悟。

后来,圆悟禅师在东南一带传授碧岩宗法和碧岩茶道,石门夹山的禅与茶因此天下驰名。日本著名的荣西禅师也是他的弟子。荣西禅师一面潜心钻研佛法,一面刻苦学习茶道。他还手捧圆悟禅师亲笔所写的“茶禅一味”,回国传法。

荣西禅师将中国的禅法与茶道在日本推广。他写出日本的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二卷,献给了镰仓幕府。这部《吃茶养生记》与中国医术养生许多理论暗合,成为日本国民健身法的鼻祖。

至今,圆悟禅师手书的真迹依然收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日本茶道“禅茶一味”之说就是从这而来。

中国的禅茶文化中,“禅茶一味”指的是“正、清、和、雅”,这恰是文字禅爱好者时常推敲咂摸的。

禅茶的“正”,可以理解为佛法修行中的“八正道”。泡茶、喝茶与“八正道”一致,需要以正念、正觉、正定的心境,专注于泡制,才能得到纯粹、纯净的茶色、茶香和茶味。佛道对八正道的解释有两种:一是世间的八正道——指导世人如何正确地生活。二是出世间的八正道——指导出家人如何修习智慧,达到解脱之道。无论出世入世,八正道都需要通过德行(戒)、理性(慧)与精神净化(禅定),严格地自律、自省和自爱。具体表述为: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

禅茶的“清”指的是清净心,六根清净,追求“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心灵宁静平和。

禅茶的“和”就是六和敬,六和敬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指的是天人合一,人与人、人与万物、人与自然的和谐。

禅茶的“雅”,指的是清雅脱俗,不囿于世间的纷扰,也指茶道、茶艺、茶人和茶品的风雅。

● 右页上图 在湖北省博物馆“万里茶道”八省联展中展出的《茶经》。供图/CFP

● 右页下图 四川雅安蒙顶山,闻名世界的“皇茶园”。供图/CFP

● 杭州法净禅寺举行禅茶开摘前的洒净仪式,40多位僧人在洒净仪式后开始收获寺院种植的“法净禅茶”。供图/CFP

● 右页上图 四川遂宁广德寺的僧人在圣莲岛上以诵经品荷、以茶礼佛等方式来参禅悟道。供图/CFP

● 右页下图 在南岳衡山,游客在唐代古茶园采摘鲜嫩的茶叶。供图/CFP

茶道礼仪

“茶禅一味”中的禅机,还包括在宗教茶艺之内。茶道礼仪在唐代已经出现,有位关键人物——禅宗六祖惠能三世徒百丈怀海和尚。

唐朝,中国禅宗刚刚形成,在当时的佛门内,各个寺院都还没有出现完整的制度和仪式,也没有一套完整的僧侣行为规范。许多游方僧寄身在律宗寺庙内,出现了诸多理念冲突和矛盾。

怀海和尚根据禅宗的特点,以及大小乘佛法中原有的戒律,制定了一套清规,对僧侣的制度和禁忌做了明确规范,这套清规被后世称为《百丈清规》或《古清规》。《百丈清规》规定了很多内容,包括:僧人坐卧起居、长幼次序、饮食坐禅和行事,等等。它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佛门礼仪,肃清了佛门的秩序。

这套8万多字的《百丈清规》中,多次出现了茶的记录。其中“茶”字325个,“茶汤”65处,“请茶”21处,“吃茶”15处,可谓名副其实的处处见“茶”,“禅”与“茶”不分家,茶禅一味。

9章91节的《百丈清规》,能看到关于茶道礼仪的很多记录。其中4章25节涉及茶礼。禅茶茶礼能做到禅门茶礼和世俗茶礼的高度融合。

僧人们的一天从茶开始,晨起第一件事便是喝茶。在寺庙中,迎送客人、坐禅冥想、谈话聊天的时候都要饮茶。如果有新人剃度出家,或寺院内的管理岗位变更,也有相应的茶礼仪式。

僧人饮用的茶分不同种类,有供奉佛祖的“奠茶”,有按照受戒年限不同,依次饮用的“戒腊茶”,还有全寺僧人共饮的“普茶”。大型茶事上,住持亲自参与,面向信众的则是巡堂茶。

一些大的寺庙,为满足僧侣对茶事的需求,会专门开辟茶园,大量种植,加上茶事繁多,必须有专人处理茶事,“茶头”就出现了。茶头专事烧水煮茶、献茶款客。除了对内打理茶事,还有为信众和游客发放茶水的“施茶僧”。

佛前供茶也是必要的仪式。到了重要的日子,如圣节、千秋节、国忌日、佛诞日、佛成道日、帝师涅槃日、达摩忌日、比丘示寂等,还会举行茶礼仪式。“梵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说的是寺庙另一大特色——茶宴。及至两宋,浙江余杭径山寺更新了禅茶的面貌。别具一格的径山茶宴以茶代酒,成为茶道的重要源头。

自唐宋以后,茶文化日渐融入儒释道思想,并加入许多中国传统的文艺美学。由于士人阶层的追捧,茶道的仪式感和形式感在这一时期凸显。宋代,帝王好禅风,大兴土木修建禅寺。对于那些德高望重的大和尚,往往会钦赐袈裟、锡杖。在钦赐庆典或祈祷会上会举行盛大的茶宴,以茶代酒,款待宾客,而参加茶宴者通常为寺院的高僧及社会名流。

茶宴的过程中,住持要按照茶礼程序进行。法堂设两鼓,一为“法鼓”,一为“茶鼓”。法堂说法擂法鼓,僧众饮茶擂茶鼓。在堂中坐禅也有规定,凡每坐禅一炷香后,寺院监值要供僧众饮茶,称“打茶”,多则“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

事茶者冲沏香茗,分发到列席者手中,由参与者共同观赏。他们会对茶的香味、颜色、器具一一点评,切磋佛法、作诗吟词、抒情叙事,有文人茶的气质,做到了禅茶一体,氛围高雅。

禅茶茶艺共十八道程序,僧人先吃斋、沐浴、颂佛,泡茶、分茶,有一整套需正襟危坐的茶道仪式,包括礼佛、调息、煮水、候汤、洗杯、烫壶、赏茶、投茶、冲水、洗茶、泡茶、分茶、敬茶、闻香、观色、品茶、回味、谢茶。这些程序不是偶然出现,每道都源自佛典,在禅茶仪式中承担着昭示佛理禅机的功用。

明代,佛教文化和茶文化在武夷山永乐禅寺进入新高峰。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明成祖敕封天心永乐禅寺,同时封天心寺茶为“大红袍”。大红袍耐冲泡,七八泡仍有香味,与“茶禅一味”的意境相合。大红袍所代表的乌龙茶,其制作工艺由天心茶僧结合“松萝制法”创制,农禅一体的养生茶种植进一步名扬天下。

径山寻茶道

撰文/刘荣(本报记者)

径山寺始建于唐朝,南宋时被称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在这里,茶的栽培由来已久。众多日本僧侣曾到此学禅,茶叶、茶具和茶礼也从这里传到日本,可以说径山寺是日本茶道的起源地。

● 雪后的径山寺。供图/CFP

阳春三月,余杭一片桃红柳绿,温润三分,柔美七分。知名网络公司的入驻,令原本富庶的杭州西北部郊区更加生机勃勃。可我没想到,通往径山寺的交通如此不便利。地图上看去不过50公里的行程,一旦错过8点40分从杭州市中心六公园站开往径山寺的直达车,就必须辗转换乘数次,花费两个多小时,才能抵达径山脚下。

正午的太阳热力倍增,沿着径山古道前行的人脱得只剩短袖。一路上我听到许多关于径山寺的八卦。比如它有多富有,“某银行一名业务员,负责寺庙捐赠收入的账户,光业务提成一年就一千多万”。又比如它有多灵验,“每年无数日本客人专程来这里参拜”。对这座名满东南的临济宗大寺,我的心中充满好奇。

径山绿茶

进山,穿过“天下径山”门楼,看见“清凉法界”门匾,顿感阵阵凉意。扑面而来的竹海是第一个意外,焦躁减轻了几分。

径山位于杭州城西北50公里处,在大天目山系的东北段,因为径通天目山,故得名径山。在宋代这里被誉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一度有“江南第一山”之美称。径山的总面积为26.9平方公里,海拔1000米,山岭高耸,神木参天,修竹叠翠。名茶、名泉、水煮笋是径山三宝。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时,曾经四上径山,他来这里一望,顿觉气象不凡,于是写下《游径山》一诗,其中“众峰来自天目山,势若骏马奔平川”被传为佳话。

半山腰有一座小小的观景亭,上书“一草梵刹”。山泉带着落叶从脚下流过,顺着水流望去,竹林掩映处,那些半人高的绿色草木,不正是茶树吗?

径山茶与山齐名,又名“径山毛峰”,属绿茶类。据记载,在唐代径山就开始植栽茶树,比西湖龙井还要早。通常,海拔1200米处最适合茶树生长,但径山气候湿润,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下雨,植被丰茂,土壤肥沃,海拔700米处生长的茶树,也能产出良品。

径山茶多数为谷雨前茶,特级茶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它的制作要经过几道工序,通风摊放、高温杀青、理条整形、精细揉捻。

进山前,在梅家坞茶商朋友的茶室,我有幸品尝了径山茶。从外形看,径山茶和一般的绿茶没有太大区别,它的外形细嫩显毫,色泽绿翠,内质嫩香持久,泡制出来的汤色微微泛绿且明亮,叶底细嫩成朵,颜色也格外鲜明。不同于其他名茶,冲泡径山茶可以先放水后放茶叶,茶叶会很快沉入杯底,融入感极好,口感清醇回甘。

据余杭旧志记载:“产茶之地,有径山四壁坞及里山坞,出者多佳品,凌霄峰尤不可多得……开山祖法钦师曾手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他产,今径山茶是也。”《径山茶图考》中,径山与茶结缘已一千多年。唐代天宝六年(747年),禅师法钦到径山结茅传教,在龙井旁手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数年后径山茶树蔓延山谷,在径山上逐渐繁盛起来。

法钦大和尚精修“牛头禅法”,曾为一代高僧,他来到径山后,在喝石岩畔勤行精进。池成水满月自来,道成则名震天下,他被唐代宗赐号“国一禅师”。朝中大臣32人皈依径山门下。这位大德不仅造就了径山寺,更成就了径山茶,堪称径山禅茶的鼻祖。

● 右页上图 在寺庙外围的茶堂,年轻的普渡禅师为我们泡径山茶,并解释何为禅茶。摄影/刘荣

● 右页下图 径山竹林。摄影/刘荣

● 左页图 日本东福寺派代表团对中国径山寺进行友好访问。供图/CFP

● 右页图 径山寺正在举行“戊戌新春,祈福法会”。摄影/刘荣

文人与禅

山路弯弯曲曲,和朋友边走边聊,不知不觉已抵达径山寺外。一路上,我在心中勾勒这座香火旺盛的名刹,以为少不得描红绘绿、金碧辉煌,没想到出现在眼前的竟是黑瓦白墙的古风寺庙。这组建筑群背靠径山,被万顷茶田环绕,很有雅韵。

两年前,径山禅寺曾进行大修。挂着“天下径山”字样的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和大雄宝殿先后进行了修复,僧侣居住区和课堂也按照设计进行了修旧如旧。山门一进为天王殿,二进依宋代禅院规制供奉五百应真,左右两翼是钟鼓楼,为宋式全木结构重阁山门。重建后的山门,大雄宝殿及后面的观音殿,处在一个轴心的位置。天王殿内的佛像是全木质的,十分名贵。据说径山寺香火遍及海外,大雄宝殿重修由杭州当地一位企业主低调捐助,仅一座大殿就斥资4500万。

径山寺始创于唐天宝年间(742年至756年),作为汉传佛法的中兴之地、国际禅文化的交流之地,径山寺在两宋时期被列为江南五大禅院之首。

北宋中期,禅宗的主流为临济宗的黄龙派。后临济宗的杨岐派成了主流。到了北宋末期和整个南宋,由杨岐派五祖法演的门下圆悟克勤和大慧宗杲掌握了禅宗的主导权。两宋之交的径山寺在大慧禅师的主掌下,成为禅宗中兴的祖庭。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宋代文化特质的改变,这一时期的禅宗,由唐代倡导的“无事禅”渐渐演变成“话事禅”,由“不立文字”变成“参话头”。

文字和文学成为禅宗参悟的重要载体。这一时代,儒教文化的积淀修养和禅宗的境界空前结合起来,士大夫与禅僧之间交流变得密切。禅法变成文人阶层生活的一部分,而士大夫的诗词歌赋,也成为禅僧的必修课。

径山寺曾经名动天下,引得日本僧人千里迢迢前来求法。日本名僧俊芿、圆尔辨圆、无本觉心、南浦昭明等先后来寺学禅,一住数年,回国后传临济宗法。径山寺的多位禅师也曾赴日本传教,其中虚堂禅师的法脉直接影响了日本的一休法师。元明之间,仍有源源不断的日本僧人拜谒径山。至今,日本禅宗二十四流派中的十八家出自径山寺。

明清之后,径山寺一度经历过衰微。今日的径山寺,正在提倡临济宗复兴。僧侣们奉行大慧宗杲的大慧禅,主张“春茶、夏禅、秋学、冬参”,主张一年四季精进修行,有为而治。“春茶、夏禅、秋学、冬参”,首当其冲就是“春茶”。我为禅茶而来,自然要见识一下著名的径山禅茶。而一年四季都能见到的日本僧人和茶客,也在提醒着我这里与禅茶的渊源。

点茶之道

这座大庙的文人禅气质浓厚,在见过方丈戒兴大师之后,我漫步在各种横联匾额之间。即便在斋堂用饭时,也在“空门性未减,旧里化犹新”这样的句子前流连忘返。这里果然是“话事禅”祖庭。

在寺庙外围的茶堂也是一幢宋代风格的建筑。进入室内,年轻的普渡禅师已经一字排开六色茶点和一套汝窑茶具。宾主先后落座,禅师以径山茶奉上,我们开始闲话径山。绿色的茶汤与白色的茶具相映衬,茶香缭绕,心神为之一荡。径山茶的精神,可以理解为“水的包容、竹的虚心、茶的清和、禅的澄怀”等。体现在禅茶水品、茶品、茶器、茶服的系统化上。

两杯绿色的茶汤饮下,我的内心渐渐平和。此刻,普渡禅师不高不低的声音正在解释何为禅茶——一种有别于宫廷茶和文人茶的寺院茶。

禅茶的出现,最初是为了防止僧人参禅打坐时犯困。渐渐地,茶的提神、养生功效显现,禅茶更成为修行功课的重要部分。农禅合一的传统,也让僧人们通过茶树种植和采摘,强健了体魄。

回溯历史,径山寺的禅茶是“正清和雅”的代表,曾以宋代的点茶著称。点茶是宋代文人雅趣的一部分,宋代文人喜欢斗茶,讲求泡茶饮茶过程中的程序和仪式之美。他们一边摆弄着炊具茶具,一边盘膝而坐,饮茶论经,议事叙景,有时还鉴评茶叶,这种清雅的寺院茶道,被称为“门茶”。点茶,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为了使茶末与水交融,宋人发明了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称为“茶筅”。搅动茶筅,茶末上浮,形成粥面。这绿色的粥面,正是今日日本的“抹茶”。

配合着对禅理的理解和意境的追求,点茶必须讲究手法。要创造出点茶的最佳效果,也需要对节奏、频率和时机的把握,即:一要注意调膏,二要有节奏地注水,三是茶筅击拂得视情而有轻重缓急。只有这样,才能点出最佳效果的茶汤来。点茶高手被称为“三昧手”。

宋代的径山僧人,以点茶法为基础,独创了一套

径山茶宴

。茶宴里规定了点茶的环境、器具和流程。日本名僧俊芿、圆尔辨圆、无本觉心、南浦昭明等先后来寺学禅,他们同时将这套点茶仪轨完整地带回日本,并将种茶、制茶技术和茶宴仪式传回日本。茶宴后来发展为日本茶道,成为日本幕府和高层社会的仪节。

● 右页图 由漫画家蔡志忠设计的萌态观音像。摄影/刘荣径山茶宴

离开普渡禅师所在的茶堂,我独自走向后山的观音大殿。据说,这座同样造价不菲、古朴庄严的大殿是今日径山茶宴的举办场所。

古老的径山茶宴,原是径山寺接待贵客上宾时的一种大堂茶会,起源于唐朝,盛行于宋代,传承至今已有1200多年。径山茶宴具有仪式的秩序和美感,是宋代社会文人化的体现之一。

与其说茶宴是一场宴席,倒不如说是径山僧侣以茶论道的一种规矩。通常,茶宴包括击茶鼓、张茶榜、设茶席、礼请主宾、煎汤点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