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基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6 22:31:12

点击下载

作者:邢建华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试读:

写在前面的话

著名学者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我们每个人,远胜于一切教育。”

的确,崇拜伟人、模仿英雄是每个人的天性,人们天生就是伟人的追星族。我们每个人在追星的过程中,带着崇敬与激情沿着伟人的成长轨迹,陶冶心灵,胸中便会油然升腾起一股发自心底的潜力,一股奋起追求的冲动,去寻找人生的标杆。那种潜移默化的无形力量,会激励我们向往崇高的人生境界,获得人生的成功。

浩浩历史千百载,滚滚红尘万古名。在我们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光芒万丈的人间精英。他们用挥毫的笔、超人的智慧、卓越的才能书写着世界历史,描绘着美好的未来,不断创造着人类历史的崭新篇章,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这些伟大的人物,是人间的英杰,是我们人类的骄傲和自豪。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在那历史巅峰发出的洪亮的声音,应该让他们永垂青史,英名长存,永远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作为我们的楷模,以使我们未来的时代拥有更多的出类拔萃者,以便开创和编织更加绚丽多姿的人间美景。

我们在追寻伟人的成长历程中会发现,虽然每一位人物的成长背景各不相同,但他们在一生中所表现出的辛勤奋斗和顽强拼搏精神,则是殊途同归的。这正如爱默生所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怎样变化,他们的初衷与希望永远不会有丝毫的改变,他们永远会克服一切障碍,达到他们期望的目的。”同时,爱默生又说:“所有伟大人物都是从艰苦中脱颖而出的。”

伟大人物的成长也具有其平凡性,关键是他们在做好思想准备进行人生不懈追求的过程中,从日常司空见惯的普通小事上,迸发出了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获得灵感和启发,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力量,去争取伟大成功的。这恰恰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的地方。

正如学者吉田兼好所说:“天下所有的伟大人物,起初都很幼稚而有严重缺点的,但他们遵守规则,重视规律,不自以为是,因此才成为一代名家,成为人们崇敬的偶像。”

为此,我们特别推出《世界名人非常之路》丛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名人,其中包括政治领袖、将帅英雄、思想大家、科学巨子、文坛泰斗、艺术巨匠、体坛健儿、企业精英、探险英雄、平凡伟人等,主要以他们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尽量避免冗长的说教性叙述,而采用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他们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们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和他们建功立业的艰难过程,以便使读者产生思想共鸣和受到启迪。

为了让读者很好地把握和学习这些名人,我们还增设了

人物简介

、经典故事、人物年谱和名人名言等相关内容,使本套丛书更具可读性、指向性和知识性。

为了更加形象地表现名人的发展历程,我们还根据人物的成长线索,适当配图,使之图文并茂,形式新颖,设计精美,非常适合读者阅读和收藏。

我们在编撰本套丛书时,为了体现内容的系统性和资料的翔实性,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的大量资料和许多版本,在此向所有辛勤付出的人们表示衷心谢意。但仍难免出现挂一漏万或错误疏忽,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利于我们修正。我们相信广大读者通过阅读这些世界名人的成长与成功故事,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一定会受到多方面的启迪和教益,进而更好地把握自我成长的关键,直至开创自己的成功人生!人物简介

名人简介

米开朗基罗·迪·洛多维科(Michelangelo Simoni,1475~1564),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

1475年3月6日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雷塞,父亲是当地的一名法官,母亲在米开朗基罗6岁的时候就死了。他13岁进入佛罗伦萨画家基尔兰达约工作室,之后又跟随多纳泰罗的学生贝托尔多学习了一年雕塑,后转入圣马可修道院的美迪奇学院做学徒,为了完全彻底地掌握人体结构,他曾亲自解剖尸体进行研究。

时兴的新柏拉图主义和受到火刑惩处的多明我会教士萨伏那洛拉给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影响。米开朗基罗最初本无意做一位画家,他的志向是成为一位雕刻家。其绘画代表作有《创造亚当》、《最后的审判》和《圣家族》等。他的艺术风格以现实主义为基础,又兼具浪漫主义风格,有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

1564年2月18日逝世于罗马。

成就与贡献

1496年,米开朗基罗来到罗马,创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库斯》和《哀悼基督》等。1501年,他回到佛罗伦萨,用了4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

1505年在罗马,他奉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之命负责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后回到佛罗伦萨。

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罗马,用了4年零5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1513年,教皇陵墓恢复施工,米开朗基罗创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

1519年至1534年,他在佛罗伦萨创作了他生平最伟大的作品圣洛伦佐教堂里的美迪奇家族陵墓群雕。

1562年受其门生、著名画家、艺术史家瓦萨里之邀成为迪亚诺学院名誉院长。

1536年,米开朗基罗回到罗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6年的时间创作了伟大的教堂壁画《最后的审判》。之后他一直生活在罗马,从事雕刻、建筑和少量的绘画工作,直至逝世。

地位与影响

米开朗基罗与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以表现人物健美著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得肌肉健壮。米开朗基罗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他创作的人物雕像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在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

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不同于达·芬奇的充满科学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映。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米开朗基罗画的这些巨人充满超人力量,善于表现丰富的运动,并达到戏剧性高潮。人们从中感受到的是对人类的庄严颂歌。他生命的最后20年专搞建筑。他的作品雄壮宏伟,因此他所画的女性也具有男性的气质。他一生未婚,纯讲精神而不涉及肉体。他在孤独中奋战了一生。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3个世纪的艺术家。

酷爱艺术

没有任何云彩能遮挡住你们的光亮,以后的时日无法对你们施暴,必须与偶然也左右不了你们。黑夜扑灭不了你们的光华,白昼尽管光亮无比也增加不了光华。——米开朗基罗

快乐的童年生活

米开朗基罗全名米开朗基罗·狄·洛多维可·狄·利奥纳多·狄·博纳罗蒂·西莫尼,1475年3月6日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卡森蒂诺的卡普雷塞。卡森蒂诺是佛罗伦萨东部一片有山有水有成片树林的土地,它分隔了佛罗伦萨省和阿雷佐省。

这里,土地崎岖不平,空气清新温和。透过云层的淡淡阳光,勾勒出远处阿尔卑斯山脉的细小轮廓。稀疏的树木在周围这片贫瘠荒芜的山岭上顽强地生存着,岩石和山毛榉遍布于嶙峋的亚平宁山脊。从这里流出的阿尔诺河,滋养了这边的绿色并且使这里有上千年历史的山毛榉、栗树和冷杉长得十分茂盛。

不远处,就是阿西斯在圣方济各看见基督在阿尔佛尼阿山上显圣的地方。这是一块能够走近人们空虚的心灵和展现大自然本来的秘密并且具有宗教和深层魅力的地方。

在有眼力的石匠心目中,灰白色的岩石是充满生机的亲密伙伴。人们修整着岩石,创造出岩石雕刻。岩石也塑造着这里人们的意志和性格,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活在这里的祖先早就开始在山岭上采石,运出山,他们还利用这些岩石建造起雄伟的宫殿、教堂和一座辉煌的城市。

当时的欧洲,还处在中世纪的末期,人们的思想还没有从基督教的观念中走出来,人们的思想可以说相当混乱。尤其是在意大利这样一个宗教势力强大的国度。

不过意大利在当时已经走在了欧洲的前列,率先完成了从封建主义走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阶级准备、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

14世纪,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地,随着工场生产规模和生产技术不断发展,富裕的匠师和大作坊主逐渐取得与自身经济地位相适应的社会地位,他们将本阶级的价值观、思想文化提升为社会主流,逐渐成了新兴资产阶级。

当时的新兴资产阶级刚刚登上历史舞台,是正在成长的新生力量,为抗衡并最终战胜顽固保守、愚昧残暴的天主教会,他们必须找到一种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武装自己并且能唤起大众的觉醒意识,同时还不能是暴力和革命形式。

于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把希望放在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因为古罗马时期是欧洲人引以为豪的光辉时代,是欧洲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新兴的资产阶级决定把古罗马时期的古典自然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拿来作为武器同天主教会作斗争。

于是,资产阶级积极倡导复活、再生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掀起了从文化到社会各领域的变革活动,文艺复兴即由此而得名。

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对于米开朗基罗来说有很大影响,甚至为他的一生奠定了基础,让他更容易接近艺术,并甘愿为之献出自己一生的心血。

米开朗基罗所在的家族名叫博纳罗蒂家族,是佛罗伦萨地区的世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当时的意大利,地位仅次于美迪奇家族。虽然由于时势的发展,贵族阶层已经没有封建社会的那么多特权了,但还是很受人敬仰的。

米开朗基罗的父亲是卡普雷塞和丘西的最高行政长官,他同其他贵族阶层的人一样,非常看重自己的家族,非常爱面子。他还是个脾气暴烈、喜欢烦躁,而且害怕上帝的人。

在这样的家族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天生有一种自豪感,而且甘愿为自己家族牺牲自己的一切。然而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贵族注定会是悲剧的结果,因为他们是一个没落的阶层,他们必须要适应新的生活。他们必然成为新旧思想的跑马场,混乱的思想让他们的人生充满矛盾和悲哀。

米开朗基罗的母亲也来自当地的一个贵族家庭,有着良好的修养,不过米开朗基罗对她的印象并不深刻,因为他们接触的时间太少了。

当米开朗基罗来到人世的时候,他已经有一个哥哥,名叫利奥那多,不过对于一个喜欢孩子的贵族家庭,有了一个新的生命还是让人兴奋的。

当时父亲抱着小米开朗基罗亲了又亲。“嗨,多强壮的小伙子,这才是咱们博纳罗蒂家族的后代。”

看着父子两个亲热的样子,母亲幸福地微笑着,感受着家的温暖。这时候说话声把利奥那多吵醒了,他揉一揉眼睛,2岁的他还不知道自己已当哥哥了。

时间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小米开朗基罗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在不断地幸福成长。然而这个时候,母亲又有了新的孩子,原来的一个孩子就够他们忙的了,现在孩子接二连三地出生,的确让母亲有点招架不过来,家里没有那么多佣人,而且最主要的是奶水根本不够孩子吃的,这可如何是好呢?

疲惫的母亲经常拖着怀孕的身体,抱着弟弟博纳罗托,一手拉着小米开朗基罗,后面还跟利奥那多。晚上的时候,母亲经常累得直不起腰,有时她忍不住向自己的丈夫抱怨。

丈夫虽然脾气不好,但对于自己的妻子还是非常爱的,他也非常理解自己妻子的难处,可是家里实在没有那么多钱找专门照看孩子的佣人,而且孩子也只喜欢和母亲待在一起。

这个时候,别人介绍来了一个女人,她愿意带小米开朗基罗,只要很少的钱就行,不过得把孩子带到自己家里养。这正符合米开朗基罗家里的情况,孩子不经常见母亲,也就不会天天跟着母亲不放了,那样母亲的重担也就可以稍微减轻点。

就这样,米开朗基罗被送到塞蒂涅阿诺的一个石匠的妻子那儿喂养。后来,他经常开玩笑地说,他的雕塑家的志向源于这石匠妻子的乳汁。

在这个新家庭里,米开朗基罗接触到了许多新的东西,这是他很少见到的,因为家里的管教比较严格,他很少能看到外面的世界。而在石匠家里,一切东西对于他来说,都是那么有趣。

天空也显得格外蓝,偶尔有几只小鸟在上面飞过,有时还落在门外的柴草堆上,还有母鸡、小猪,这些让米开朗基罗很快忘记了离开母亲的痛苦。

在小米开朗基罗的眼里,石匠家里的空间虽然很小,却很有趣,他能够爬上粗笨的椅子玩耍,去拿桌上的任何东西。地上爬的小虫,墙上挂的圣母像,门外堆的石头,都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他甚至对石匠那沾满石粉的粗壮手掌上粗粗细细的纹路都感到好奇,他总是瞪大眼睛寻找一切有趣的东西。

在这里,米开朗基罗还接触到了一个新的事物,那就是石雕。那个石匠叔叔一天到晚手里都拿着锤子、凿子,在那一块块的石头上“叮叮当当”地敲得石头火星四冒。

那时候米开朗基罗年纪还小,他不知道这是在干什么,但是他却对雕刻有了很深的印象,这成为他后来一辈子都不可磨灭的记忆。他觉得石匠的雕刻技艺实在是太奇妙了,坚硬的石头被像画粉一样拉长,搓圆,变成一件件可爱的东西。他也想用一只手拿起凿子,一只手拿起锤子。

有的时候,他忍不住上前去帮忙,石匠叔叔总是停下来,然后用粗糙的大手在他的头上抚摸着,并给他一把小锤子,让他去一边的石头上敲。这样,小米开朗基罗就很高兴地跑到了一边,然后也像石匠那样在石头上认真地敲起来。可是往往正在敲得高兴的时候,石匠的妻子就来了,一看到小米开朗基罗在敲石头,就大叫着说:“天啊!这可不是你要干的活,把小指头敲坏了可不是闹着玩的,快把锤子给我。”小米开朗基罗可不干,他一个劲地后退,还不忘用锤子敲一下石头:“我要敲嘛!我要敲嘛!我也要做石雕。”

这时石匠妻子赶快从口袋里拿出一些好吃的,塞进米开朗基罗的手里,又趁他不注意,拿走了他的小锤子。

小米开朗基罗的童年就这样在石匠家里度过了,虽然没有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可是他并没有感到多少不快乐。

米开朗基罗住在石匠家的这些年里,他很少回自己的家,在他的印象里,好像只回去过一次。

那是因为母亲在生下自己最小的一个弟弟后去世了,父亲把米开朗基罗接到家里,和母亲见最后的一面。

那个时候,米开朗基罗才五六岁的样子,所以并不知道失去母亲对于自己有什么影响。再说,他一直与石匠夫妻在一起,与父母的关系就显得有些淡薄。

又过了几年,这时候米开朗基罗已经10岁了。40多岁的父亲续娶了一位年轻能干的妻子,所以全家要迁往佛罗伦萨,米开朗基罗当然也必须跟着一起去。

在与石匠夫妻恋恋不舍地告别后,米开朗基罗来到了自己在佛罗伦萨城的新家里。在这里,他见到了自己的哥哥和3个弟弟,他在石匠家的几年,母亲又给自己生了两个小弟弟,他们分别是乔凡·西莫内和西吉斯蒙多。

佛罗伦萨是意大利的中部城市,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位于该市中心的圆顶大教堂和市议政厅象征着佛罗伦萨的时代精神:既有尖锐的政治批评,又有美好的艺术创造。

米开朗基罗站在穿城而过的阿尔诺河边,惊叹着这15世纪的城市风景画,夕阳下的粼粼水面,葡萄藤覆盖的庭院露出一角,高耸的钟楼旁飞过几只鸽子。

喜欢上艺术之神

从乡下来到佛罗伦萨,米开朗基罗一下子来到了当时世界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方,这里的资本主义发展走在了当时世界的最前列,新的文化思想与旧的文化思想并存,人们正在遭遇严重的信仰危机。

在佛罗伦萨,一座座黑暗的宫殿,塔楼如长矛直戳天空,山丘蜿蜒枯索,在淡蓝色的天空中呈一条条的细线,一丛丛的小杉树和一条银色的橄榄树林如波浪般地起伏着。

在佛罗伦萨,一切都在讲究典雅高贵。洛朗·德·美迪奇那略带嘲讽的苍白面容,马基雅维里的大嘴巴,波提切利名画《春天》里的淡金色头发、贫血病的维纳斯,这一切相会在一起。

在佛罗伦萨,人人都是自由的,而个个又是专横的,人们狂热,骄傲,神经质,沉溺于所有的疯狂盲目之中,被各种宗教的或社会的歇斯底里所震颤,生活是既舒适得像在天堂而又极堕落像地狱一般。

在佛罗伦萨,公民们聪明、偏狭、热情、易怒、口若利剑,生性多疑,互相窥探,彼此猜忌,你撕我咬。

在佛罗伦萨,列奥纳多·达芬奇的自由思想没有人欣赏,所以,他也只能像一个英格兰清教徒似的在幻梦般的神秘主义中终其一生。而萨伏那洛拉却让他的僧侣们围着焚烧艺术作品的火堆转着圈跳舞,庆祝胜利。可是,3年后,佛罗伦萨的思潮却死灰复燃,烧死了萨伏那洛拉这个先知先觉者。

来到在佛罗伦萨的家后,父亲很快就给米开朗基罗找了一个学校。在来到学校前,米开朗基罗已背熟了父亲经常唠叨的那句话:“孩子,我要送你去深造,将来像佛罗伦萨的所有富豪一样,红衣主教也会和你亲切地打招呼。”

不过学校的课程米开朗基罗并不是很喜欢,特别是那些枯燥无味的拉丁文和让米开朗基罗感到无聊与僵化的基督教文化,他需要新的思想、新的东西来实现自己的想象。所以在学校里,最吸引他的只有素描。

不过,这可不是博纳罗蒂家族里的人喜欢做的事情,在他们眼里,艺术可不是个体面的工作,他们需要的是虔诚的基督徒,需要的是在政府部门里任行政长官。

在米开朗基罗的父亲及兄弟们的眼里,除了那些颂扬基督的艺术还有一点存在的价值外,其他艺术都是对基督的亵渎,应该丢弃到垃圾堆里。

在米开朗基罗的父亲看来,博纳罗蒂家族的人,应该像皮蒂、斯福齐、美迪奇等世家贵族一样,自己的儿子们都应该经商或者做官,成为一个银行家,而不是一个什么穷困的艺术家。

正是因为这个,米开朗基罗被父亲及叔叔伯伯们瞧不起,并且常挨他们的殴打,他们把对艺术家这一行当的仇恨,发泄在了米开朗基罗身上,他们以家里有一个艺术家而感到耻辱。因此,他自幼便懂得了人生的凶险,并尝到精神上的孤独。

虽然母亲去世后,父亲又娶了个继母,而且继母对自己也是相当不错的,但是米开朗基罗却从来不开心。他感到自己在这个家里就是多余的,他认为自己与这个家族有点格格不入。

但是,米开朗基罗从来也没有恨过这个家,他只是感觉自己与这个家族里的其他人不一样,他甚至非常爱这个家。从这里可以看到,小米开朗基罗的心理矛盾。

米开朗基罗生性固执,决定了的志向是不可能改变的,虽然自己在这个家族里,是第一个喜欢并从事艺术的,虽然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可是他并没有放弃。

而且由于米开朗基罗从小一直没有在家生活,在石匠家里一直受到保护和溺爱,很少有自己得不到的东西,现在虽然是在家里,有许多严厉的长辈,还有哥哥弟弟,可是他并不能一下子改变自己的性格,他不会轻易地对别人屈服的。

父亲一看到米开朗基罗拿着画板,就气不打一处来,开始还忍住没有发火,只劝告米开朗基罗不要再画画,因为博纳罗蒂家族就没有干这个的,可是看看米开朗基罗没有一点改过的样子,就生气了。一次,他狠狠教训了米开朗基罗一顿,他认为这个孩子真是在石匠家里被宠坏了,揍他一顿他就再也不敢不听话了。

可是结果并没有像父亲预料的那样,米开朗基罗不但没有改过的表示,而且一边哭一边说:“我们家族为什么就不能画画,难道以前没有人画画我就不能画画吗?我就要画画,偏要画画。”

半夜里的风越刮越大,不知哪家的窗户没关紧,发出“哐啷、哐啷”的声音,窗台上的一只野猫瞪着发亮的绿眼睛,对着床上的米开朗基罗叫了一声。他的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稍微一动,就像火炙一般的疼痛。“不,我没有罪,万能的上帝知道。”他死死地咬住被子。同睡在一张床上的大弟弟无意中伸腿蹬了他一下,疼得他差点叫起来。

现在的米开朗基罗确实有点恨父亲,恨自己的叔叔了,他也恨哥哥只会画十字,因为这里没有人同情他,甚至连句宽慰话也没有,小弟弟还对他做鬼脸。

不过还好,米开朗基罗还有一个继母,父亲走后,他拿着烛台上楼来了。继母用手轻轻摸了摸他滚烫的额头,叹了口气,米开朗基罗看见她的眼泪竟然流下来了。然后她又用湿毛巾浸在冷水里弄湿后,敷在米开朗基罗的头上。米开朗基罗感觉到了一种母亲的温暖,他感激自己的继母在没有人关心自己的时候,给予自己的爱。

不久,米开朗基罗身体复原了。他没有听从父亲的教导改变志向,而是从此变得更加大胆,以前还是偷偷地画,现在不仅没有一点收敛的意思,而且经常不知道跑到哪里去写生了,很晚才回家。见到父亲也只是简单地问候一下,没有任何多余的话。

看着儿子这么倔强,父亲也只有叹气了!这可真是父子天性,自己年轻的时候其实不也是这样吗,为什么要苛求自己的儿子呢?儿大不由爹,爱干什么干什么吧!米开朗基罗就凭着这点意志,最终战胜了父亲想改变儿子思想的意图。

随着时间推移,米开朗基罗的绘画生涯也有3年了,他已经13岁了。现在学校的素描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米开朗基罗的需要,他急需一个比较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

可是到哪里去找这样一个老师呢?家里人根本就不支持自己画画,拜师学艺可是要花钱的,父亲会给钱让自己找老师吗?

看来找个好老师只能在想象中了,米开朗基罗悲观地想。不过,这个米开朗基罗并没有消沉,只要开始画画,他的心情一下子就陶醉在其中了,他的整个人都被艺术吸引了。在画画的时候,他甚至忘记了饥饿,忘记了睡觉。

由于米开朗基罗经常在外面进行写生,也逐渐接触到一些画画的人,其中一个叫哥拉那的人,与他十分要好。

第一次看到米开朗基罗的画后,哥拉那就问他在哪个画家的门下学习,当听说米开朗基罗只是在学校的素描课上学的画画后,感到非常吃惊。他认为米开朗基罗真是个天才,一定要带他见自己的老师多梅尼科·吉兰达约。

吉兰达约的大名米开朗基罗可是早就听说了,他可是当时一个著名的画家,他的素描课老师就曾跟吉兰达约学习过,还曾经不止一次地对自己的学生提到过这个画家。

1449年,吉兰达约生于佛罗伦萨金属花环制造工家庭,小的时候曾随父亲学做金工,后来改行学习了绘画与雕刻。他的老师是著名雕刻家、著名画家波拉尤奥罗和委罗基奥。吉兰达约是一位集各家之长,拥有自己艺术风格的画家。

吉兰达约的艺术集15世纪后半期意大利美术成功之大成,因此在画坛享有盛誉。

吉兰达约的色彩和色调的新鲜感,在当时的佛罗伦萨是第一流的,他还善于把建筑、雕塑和人物融合在统一的绘画空间里,他在处理人物形象时重视人物个性的描绘,所以他的绘画被称之为15世纪佛罗伦萨绘画成就的总结。

这个时候的吉兰达约正处在自己事业最旺盛的时期,他刚刚接受一项任务,就是创作新圣玛利亚教堂诺韦拉歌坛上的壁画,这将成为他一生最伟大的代表作。

当自己的朋友说要把自己引见给著名的画家吉兰达约的时候,米开朗基罗高兴地跳了起来。不过他又有点担心,因为这可是第一次见这么大的画家,他这个业余爱好者会不会让名画家看不起呢?

哥拉那看米开朗基罗开始非常高兴,后来又有些犹豫,一下子就明白了他的心事。他宽慰米开朗基罗说:“吉兰达约可是个好老师,他非常平易近人,不会看不起你的,你放心吧!”

就这样,他们约定在下一周,一起去见吉兰达约。

短暂的学画生涯

时间很快到了,米开朗基罗顺利见到了吉兰达约。吉兰达约的确如哥拉那说的那样,没有多少架子。

哥拉那首先向自己的老师介绍了一下米开朗基罗,他说:“先生,这是博纳罗蒂家的孩子,名叫米开朗基罗。他的画艺不错,想得到先生的指点。”

吉兰达约当时正在画室画画,抬起头来打量了一下米开朗基罗。只见面前的这个年轻人身材细长,面颊消瘦,浓密的黑发,眼睛特别有神。米开朗基罗也抬头看了看吉兰达约,这是一个中年人,身材并不很高大,眼睛有些微的笑意,头发有些灰白,不过看起来挺有精神。“哦,米开朗基罗先生,你在哪位画家门下学过艺呢?”“先生,我没有专门学过绘画,只是在学校的素描课上学过一些,我们的素描老师经常提到您的大名……”

米开朗基罗一边说着,一边双手递上了自己带来的一些画作。“先生,这是平时的一些写生,请先生给予指点。”

吉兰达约接过米开朗基罗递过来的几幅画,随便翻看了几张,发现米开朗基罗的写生笔法虽然有些笨拙,但是却有一种特别震动人的力量,有一种刀劈斧凿的感觉。

他微笑着拍了一下米开朗基罗的肩膀,“画得还不错,小伙子!你愿意来这里跟我学习吗?”

听到吉兰达约的赞赏,米开朗基罗非常高兴,他连忙说:“当然,当然愿意。不过……”

米开朗基罗欲言又止,吉兰达约盯着米开朗基罗的眼睛看了一下,想从中知道他想说什么。“你愿意来的话,明天就可以来学习。你不想来学习吗?”吉兰达约殷切地问。“不是,可是我交不起学费……”米开朗基罗一边说一边红着脸低下了头。“你不是博纳罗蒂家的人吗,你父亲还能拿不出这几个金币来?”“我父亲是不让我学绘画的,他听说我出来拜师一定不会出钱支持我,所以……”“嗯……那也没有关系,只要你愿意学,你明天来吧,我不收你的学费。”就这样,米开朗基罗成了吉兰达约的弟子,开始了自己真正的艺术之路。

第二天清晨,米开朗基罗早早地就来到画室,画室的天花板很高,中间是一张长条桌子,上面摆着画画的各种杂物,散发出油彩的刺鼻气味。

这时候画室里还没有人,所以非常安静。米开朗基罗打量着画室里的一切,老师吉兰达约的桌子在画室的高台上,整整齐齐地摆着铅笔、画笔、速写本,沿墙挂钩上挂着其他器具。

正在到处打量的米开朗基罗忽然看到一个东西,那正是吉兰达约的画稿,就在他的画架上,虽然蒙得非常严实,但米开朗基罗知道下面一定有东西。米开朗基罗非常好奇,不知道这位艺术家的画稿是什么样子的。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米开朗基罗想打开画稿看一下,虽然他有点犹豫,但还是小心翼翼地将吉兰达约的画卷展开了。画卷正是吉兰达约这几天苦苦思索而创作的壁画草图。以后拓画在圣玛丽亚诺维拉教堂整个圣坛两壁上,一组表现圣母生平,一组表现圣约翰生平,这是佛罗伦萨富商托尔纳博尼的订单内容。

米开朗基罗瞪大了眼睛,仔细地看着老师的画作,并细细地观察着其中的每一笔线条。画稿构图简洁生动,而且还出现了现实中的妇女形象,从画稿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吉兰达约的艺术构思。

突然他有了临摹的渴望,于是赶快拿起笔和一张纸,在一边临摹起来,开始由于紧张,线条画得非常糟糕,不过画了几笔后,米开朗基罗的情绪渐渐平稳了,碳笔下的线条也变得流畅起来。通过临摹,平时一直捉摸不透的疑团似乎也得到了解释。

就在米开朗基罗沉浸在绘画之中时,吉兰达约威严的声音突然在身后响起了,“你没有权力偷看。”米开朗基罗由于担心责罚,想遮住桌上的画卷,却在转身的时候把手中的碳笔落在地上。

吉兰达约看了一眼米开朗基罗临摹的画,又看了他惊慌的样子,语气缓和了一下说:“回你的桌子上吧,很快要上课了,你的同学也要来了。”

画徒们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写生,在吉兰达约的指点下,米开朗基罗的画艺进步得很快。在绘画的间歇,吉兰达约也指点他进行一些雕刻。吉兰达约发现,米开朗基罗的个性风格在雕刻中显得更加合适,有的作品简直让这个做老师的都有点忌妒了。

米开朗基罗在绘画时,越来越显示出一种反叛精神。他不太喜欢基督教艺术的清规戒律,更喜欢一种自由的创作,他喜欢表现人体美,而不是基督教的病态美。

当然这也与文艺复兴的社会思潮有一定关系,13世纪晚期的佛罗伦萨,已经出现了最早的文艺复兴思潮,特别是在但丁、彼特拉克的著作以及乔托的绘作诞生的时代。到米开朗基罗的时代,文艺复兴已经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文艺复兴特别崇尚古希腊罗马的艺术作风,大力提倡健康的人体艺术美。

虽然吉兰达约一再告诫米开朗基罗,必须多画穿上衣服的人像,这样才能得到上流社会的认可,但是米开朗基罗不满足整天去临摹穿着宽大衣服的人物形象。

对于一切有益的事情,吉兰达约的画室都采取一种相对开明的态度,他非常主张博采众长,鼓励学生的求知欲。在跟随吉兰达约学艺的这段时间里,米开朗基罗学习了许多绘画艺术知识,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根基。

然而,米开朗基罗的绘画艺术之路并没有走太远,因为米开朗基罗发现绘画并不能使自己得到完全满足,他渴望一种更了不起的艺术,他需要新的艺术激情,他感到绘画已经不能再使他的心灵得到安慰,不能再让他悸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他希望得到一些更有质感的东西,那样感觉更加实在一些。

可是那是什么呢?雕刻,对就是雕刻。

有一天,米开朗基罗终于认识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雕刻,而不是现在所学习的绘画。

那是在一次雕刻创作之后,他欣赏着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的作品,感到从没有过的感觉,这不是自己在作画之后的兴奋,这是一种创作带来的激情,他感到自己的整个生命都燃烧了,这正是他一直渴望得到的。相比绘画而言,他更喜欢立体空间的雕刻艺术,那比这平面的绘画更过瘾,更富有自由的造型想象力。

当米开朗基罗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感到自己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了,他现在找到了自己要终身从事的事业,他一定要成为一个伟大的雕刻家,他要世界都知道自己的名字,他要创作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品,他要成为博纳罗蒂家族的骄傲,而不是像父亲说的那样,只会给家族的脸上抹黑。

现在米开朗基罗的心里,已经有一个伟大的名字,那就是有名的多纳泰罗。多纳泰罗是15世纪最杰出的雕塑家,也是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第一代美术家,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术家的共同特点是推崇和借鉴古典美术,多纳泰罗自然也不例外,多纳泰罗一生创作了大量生气盎然、庄重从容的雕塑作品。

多纳泰罗运用古希腊人创立的对应构图方式,向人们展现一位形体比例和结构都十分准确的少年形象。这位圣经人物不再是概念性的象征,而是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生命。他的代表作品有《圣乔治像》、《加塔梅拉达骑马像》等。

米开朗基罗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一个和多纳泰罗一样伟大的文艺复兴艺术家,这就是他现在最高的理想,他要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当打定了主意以后,米开朗基罗找到了自己的老师吉兰达约,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

吉兰达约听了自己学生的想法,知道这是要离开自己了,不过他心里也非常赞同,因为他也发现了自己学生身上的这种艺术潜质。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就这样,他们一年多的师徒就这样匆匆结束了。

有人说,米开朗基罗之所以离开自己的老师吉兰达约,是因为他最初的几件作品获得极大的成功,他的老师因此忌妒起他这个学生来,并因此直接导致他们的师生关系破裂。也有人说是吉兰达约首先发现了米开朗基罗的雕刻才能,主动指导学生另投师门的。

这其中的真正原因,恐怕谁也说不清了。不过米开朗基罗的确跟随吉兰达约学过艺,并从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教诲,这应该是真实无误的,这从米开朗基罗后来的艺术作品也能够看得出来。

就这样,米开朗基罗开始了新的艺术之路,尽管这离绘画艺术并不是很远,但毕竟是一个不同的领域,自己并没有多少这方面的经验,也没有真正地专心学习过,所以他想尽快找一个新的老师,最好是能够像多纳泰罗那样的伟大人物。

新的艺术爱好

经过选择,米开朗基罗很快转入洛朗·德·美迪奇在圣马可花园开办的雕塑学校,在这里的老师是贝托尔多,他是多纳泰罗的弟子。米开朗基罗敬佩的多纳泰罗早在他出生之前就已经不在了,现在能够跟他的弟子学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贝托尔多个子不高,头发已经花白,头上还戴着一个头巾,裤腿上沾满了大理石的石粉。在他的眼里,每块大理石都是美味佳肴,所以这也导致了他喜欢烹调。

第一次见面,贝托尔多问米开朗基罗是否想学雕刻,而这个问题在米开朗基罗看来分明是在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决心。米开朗基罗觉得自己的自尊心顿时受到了伤害,于是,他涨红着脸,咬咬嘴唇,点了点头表示自己非常想学雕刻。“多纳泰罗的雕刻技艺,可不仅仅体现在凿子和锤子上,你来这里首先要做的和原来一样,还是绘画。懂吗?没有这个基础,雕刻是不可能的。”贝托尔多好像并没有感觉到米开朗基罗的窘迫,继续在向米开朗基罗说着。“这里可不是吉兰达约的画室,美迪奇庭园只欢迎有教养、彬彬有礼的来访者。”米开朗基罗这才体会到以前在吉兰达约画室的温暖,哪怕是师兄们恶作剧的笑声,也是发自内心的。

不过,接下来的日子还不错。虽然在这里的老师总是让他绘画,不让他进行雕刻,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老师总算答应他进行雕塑了。当然不是用大理石,而是用泥土和蜡,那个贝托尔多一再强调,当初自己的老师教自己的时候,就是这样教导的,这是一个必经阶段,哪怕已经开始在大理石上进行创作了,也要用泥土做出一个样本来,这样才能做出更完美的艺术品。

不过这也不错了,米开朗基罗感觉自己的手离大理石越来越近了,他希望自己早一天拿起锤子和凿子,在大理石块上进行敲打。

当米开朗基罗的学艺生涯进行到第六个月的时候,终于得到贝托尔多的应允,让他雕刻一个老年人的头像。

那天真的很巧,美迪奇亲王刚好来这里视察工作,他一眼就看到了那个专心致志进行雕刻的年轻人。当然米开朗基罗不是因为亲王才这么专心,他一直都是这样。而且这可是他在这里的第一件雕刻作品,他当然是非常认真了。

看来,美迪奇亲王对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很感兴趣,他围着看了好久,最后说:“年轻人,雕刻得不错,不过还有一个缺点,老年人的牙齿一般都不会太好,缺一两个看起来更真实一些。”

米开朗基罗听到亲王这样说,不禁灵机一动,于是回答说:“亲王陛下,你说得太对了,不过我还没有完成呢!”一边说,米开朗基罗一边动手,一会儿,那个老人雕像的嘴里就少了一颗牙。“现在看起来是不是好多了,亲王陛下!”美迪奇看到米开朗基罗这么机灵,非常高兴地说:“是的,现在的确是好多了。今天你可以到我的庄园里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吃个饭吗!”当天晚上,米开朗基罗就来到了美迪奇的宫殿里,在这里,美迪奇对他大加夸奖,他说:“贝托尔多早就发现了你的天才,你会成为多纳泰罗的出色继承人,甚至超过。”

说着,美迪奇还拿起一个蜡制样品说:“这上面有你的语言,你的歌声,还有你的坚强意志,我说的对吗?”

米开朗基罗的心底涌起一股热流,猛然冲散了他长期以来积压的屈辱、忧虑和孤独感。

从此,米开朗基罗不仅得到亲王允许经常和他的儿子们同桌共餐,而且还可以住在宫殿里,每个月得到5个金币的薪水。这对于一个没有任何职位的年轻人来说,无异是一种恩赐,但是米开朗基罗并不以此为荣耀,他似乎很少关注自己的生活,而是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自己的艺术梦想中。

现在,少年米开朗基罗身处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中心,在洛朗·德·美迪奇在圣马可花园开办的雕塑学校,有著名的玛西尔·菲辛、伯尼维埃尼和昂吉·波利齐亚诺,在他的宫殿里,汇集着不计其数的艺术品。米开朗基罗在这里真是大开眼界,见到了许多古希腊罗马的雕刻艺术作品。

米开朗基罗陶醉于古代艺术家们的思想之中,由于沉湎于古代生活中,他的心灵充满了古代精神,他贪婪地吸收着古代收藏品之中的艺术养料,沐浴在柏拉图门徒们的博学的和诗意的氛围之中,慢慢地,他变成了一位古希腊雕塑家。

每天,当米开朗基罗拿起凿子和锤子,仿佛又回到了儿童时代,耳边响起了母亲低声的祈祷,眼前呈现出奶妈家门口的情景。米开朗基罗与大理石息息相通。当他不耐烦,甚至发怒的时候,大理石就会呲牙咧嘴地报复,好端端的石料会突然出现一块结疤,一个丑陋的空心窟窿。

米开朗基罗同情这些被遗弃的大理石边角料,也知道它们各自的不同颜色在显示着自己的脾性,渴望成为艺术长廊中的精品。他凭着自己的天赋感觉,挥起锤子,手中的凿子有规律地移动,“当当”的韵律响起,大理石表面便出现了点、横、竖、交叉各种形状。

就这样,在贝托尔多的指导下,米开朗基罗完成了他少年时期的第一件雕刻艺术《阶梯旁的圣母》。这部作品以圣母怀抱婴孩耶稣侧身坐于梯旁的姿势,表现了当时雕刻中罕见的粗朴壮实的形象,尤以姿态的沉静庄重深得古典风格的精髓。

米开朗基罗在这件浮雕上已开始采用“过度琢磨”的技法,先用锉刀锉去粗糙表面,然后用细砂纸精心细磨,最后让石块磨出鲜亮的大理石晶粒,凸显高光部位,整体作品具有浓厚坚实的质感,这高超技法的秘诀正是贝托尔多悉心传授的。

当时美迪奇亲王曾专门请了许多当时有名的学者观看,书房的厚实大门开了,从出来的学者脸上的神色和相互交谈的举止上已看出,米开朗基罗的浮雕作品获得了成功。米开朗基罗松开了贝托尔多粗糙的手,激动地看着对方的眼睛,几秒钟后,师徒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不久,米开朗基罗又创作出了著名的《半人半马怪与拉庇泰人之战》。半人半马怪是希腊神话中的角色,是贴撒里国王伊克西翁和云的产物。半人半马怪有很多分类,有的拥有人的身体和四肢,但从腰部向后却延伸出马的躯干和后腿,有的拥有一双翅膀,有的还长有一对马的耳朵。

半人半马的主要武器是弓箭,它们常像猎人一样装束,近东地区的人们把半人马当作自己的守护神。中世纪时期艺术品中人马怪成为常客,例如著名的贝叶挂毯里就绘有它的形象。

米开朗基罗的雕刻作品反映的是一场半人半马怪物的逼真混战,人妖混杂,战况空前激烈,开始显示了米开朗基罗集中一切注意于人体表现,特别是强力运动的人体表现的个人风格。

同时,《半人半马怪与拉庇泰人之战》充满希腊裸体的匀称美,是一则远古神话在文艺复兴世界中的再生。这座只有不屈不挠的力与美占主导的威严的浅浮雕,反映出少年米开朗基罗的勇敢心灵及其粗犷的雕刻人物的手法。

多纳泰罗大师的作品以含蓄、细腻的典雅风格,表现新时代的英雄主义。而米开朗基罗则大胆地撕下温情脉脉的纱巾,赤裸裸地呈露出疯狂厮杀的场面。

仇恨的目光,扭曲的躯体,吼叫的斗士,痛苦挣扎的伤者,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在每个人的紧张肌肉上。这是生与死、黑暗与光明的殊死较量,这是不屈服命运而终于冲出苦闷阴影的理想英雄象征,这是吹响人文主义胜利号角的时代旋律,米开朗基罗在这段时期中的生活十分惬意,可是短暂的幸运之后,一次悲惨的遭遇却对他的肉体和精神带来严重的创伤。

激情创作

绘画越像雕刻,映在我眼里越觉得它是出色的作品,雕刻越像绘画,我就越觉得它是拙劣的作品;雕刻是绘画的火把,它们就如太阳与月亮的光,有天壤之别。——米开朗基罗

甘愿为艺术冒险

这个时候,与米开朗基罗一起学艺的还有很多人,米开朗基罗经常同洛伦佐·迪·克雷蒂、布贾尔迪尼、格拉纳奇及托里贾诺·德·托里贾尼一起前往卡尔米尼教堂去临摹马萨乔的壁画。

在这个时候,米开朗基罗的艺术才华一天天地得到了崭露,不过年轻气傲的他对不如他灵巧的同伴,常常讥讽嘲笑,当然这对于10多岁的年轻人来说,那是常有的事。

有一天,米开朗基罗很不客气地嘲笑虚荣心很强的托里贾尼,他对托里贾尼说你实在太没有艺术细胞了,你的作品只能让人发笑,还没等米开朗基罗说完,托里贾尼就一拳打破了米开朗基罗的脸。

后来米开朗基罗出名以后,那个贾托里尼经常向别人吹嘘自己和米开朗基罗打架的事。他曾经对贝韦努托·切利尼讲述道:“我握紧拳头,猛力地向他的鼻子打去,只觉得他的鼻梁骨全都被击碎了,软塌塌的。就这样,我给他终生留下了一个印记。”

人们把米开朗基罗抬到家里,以为他必死无疑。伤好后,米开朗基罗在镜子里发现自己破相了。从发生这件事情以后,他就开始学会明哲保身,不再轻易地嘲笑别人了。

正在这个时候,老美迪奇亲王的大儿子掌握了家族的大权,他的次子乔万尼也如愿以偿当上了红衣主教。雕刻园里显得空荡荡的,从此再也没有欢乐和生气了。

米开朗基罗收拾了自己的行李,搬出了美迪奇宫殿,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宫里的几年生活,在米开朗基罗的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总觉得家里太暗、太拥挤。重新和弟弟挤在一张床上,翻个身都会把床弄得“嘎叭嘎叭”作响。

兄弟们都长高了,米开朗基罗的嘴唇上似乎也有了淡黑的胡子痕迹,膀子也变粗了。

不久宫里传来了坏消息,老美迪奇亲王病情恶化,使用最好最新的药物都无效。

米开朗基罗骑上马,飞快地赶去,宫中笼罩在悲哀的气氛中,鸟笼里的金丝鸟却仍然“啾啾”地鸣个不停。米开朗基罗正想推开门看看躺在床上的亲王,这时背后响起了急匆匆的脚步声。

神色凝重的神甫跟在侍童后面进了卧室,他是来聆听亲王临终前的忏悔的。米开朗基罗悄悄地退到庭园里,听到的只是鸟笼里金丝鸟的叫声。他惆怅地看着天空,几朵白云正慢慢地靠近太阳。

终于卧室里传出了痛哭声,亲王心脏停止了跳动。意大利政治平衡仪开始失效了,大动荡的火药导火线已被点燃,“吱吱”地作响。

米开朗基罗的身后仿佛轰然倒下一座山,几年的庇护在瞬间化为乌有。小美迪奇亲王无法继承父亲的智慧和胆魄,在他看来,艺术只是一件昂贵的漂亮外套罢了。他的傲慢和偏见,米开朗基罗早已领教过了。

周围人们向米开朗基罗投来的是更加鄙视、冷漠的目光,甚至是一阵阵幸灾乐祸的笑声,因为米开朗基罗从王宫的宠儿一下子跌落到贫穷的底层。

米开朗基罗憎恨这些虚伪、狡诈的市侩小人,他不需要同情,也不需要怜悯,但是他心中原有的巨大十字架阴影在加重、在扩大。他有时甚至开始变得厌恶周围的一切,他将所有的感情都放在了冰冷的大理石雕刻上,希望用工作来拯救自己的灵魂。

现在的米开朗基罗最关心的还是他的艺术,他不断地进行思索,感觉自己好像一直停留在贝托尔多教导的那些层面上,他感觉到自己的艺术还需要创新,可那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情。

米开朗基罗翻开素描本,想根据记忆,再勾画几笔人物形象,但脑子里的印象总是被一件件宽大的袍子严严实实地遮盖着。讨厌!他把画笔一扔。

骨骼的轮廓,肌肉的纤维,关节的造型等,这些书上的图解和知识,使他感到乏味。

是什么影响了自己的前进?米开朗基罗不止一次思考过这个问题。现在,米开朗基罗的思维越来越清晰,他知道,真正的人体不只是表面看到的那些,只有深入到内部,才能真正了解人体的构造,也才能创造出真正的透视艺术。可是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步呢?

一天傍晚,细雨静静地洒在铺满鹅卵石的小街上,米开朗基罗的眼睫毛上挑着晶莹的细小雨珠,他想寻找合适的对象,给自己的素描里添上一个生动的内容。

10多米远是圣斯皮里托教会医院的边门,走出来两个人,擦身而过时,米开朗基罗模模糊糊听见那两个人正在谈论死尸什么的。顿时,米开朗基罗的眼前一亮,为何自己不能动手解剖死尸呢?

可是这可不是个容易的事情,特别在基督教的世界里,这是绝对禁止的,如果被人发现,甚至会有生命危险。最主要的是,得战胜自己的信仰,自己的恐惧心理。

米开朗基罗虽然对于基督教的信仰并不那么虔诚,但是想到要亲自去解剖尸体,这个想法还是让他吓了一跳。不过艺术的光辉很快照亮了米开朗基罗的心,他觉得自己这样做没有什么错,自己这是在为人类的艺术而献身。

有了这样的想法,他眼前出现了圣斯皮里托教会医院的边门,教会医院院长尼古拉·比奇利尼神父待人和蔼可亲,米开朗基罗常常去他那里借书。

黑洞洞的走廊里出现了一个圆圆的亮点,时灭时亮,隐隐约约地映出一个穿着斗篷的身影。尽管来人走得很慢,但半夜里寂静的走廊里仍然响起窸窣的声音。突然一个小黑影从墙角里窜出,吓得来人惊叫起来。

老鼠溜走了,摇晃不停的烛光映亮了米开朗基罗的半边脸。刚才的一场虚惊,使他脸上还留着惊慌不安的痕迹。他在挎包里摸索了好一会儿,才找到一把铜钥匙,这是尼古拉·比奇利尼神父似乎无意中留在桌子上的。

粗粗的蜡烛已凑近了半圆拱形的神秘小门,可是他手中的铜钥匙却像着了魔似的,不听使唤。他低声骂了几句,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努力使手中的蜡烛保持平稳。

小门打开了,一股冷森森的湿气扑面而来。房间很小,蜡烛照亮了像一截木料一样的尸体,雪白的墙上出现了慢慢蹲下去的米开朗基罗的上半身。“主啊,他的灵魂已升天了,他生前的罪恶,已求得宽恕。”

米开朗基罗在胸前画了一个十字,念了几句祷文,犹豫了一下,他能清楚地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最终还是解开了尸体的寿衣。

这是他第一次单独解剖尸体。他手中锋利的刀停留在半空中,似乎凝固了。他在回味着有关人体生理知识的图解。

大腿的皮层切开了,剥开肌肉,挑起干瘪的血管,露出白惨惨的骨头。一股腐肉的腥臭味越来越浓,久久地停留在鼻腔里。

他拿起蜡烛,靠近尸体,细心地观察。有时还摆弄着死尸的大腿,做出各种弯曲、交叉的姿势。他时而自言自语,时而摇摇头,时而死死盯住某个部位,陷入沉思。

在他面前的尸体仿佛是一块正在雕刻的大理石。蜡烛已耗尽了最后的生命,火苗跳了几下,发出了轻微燃烧的声音。

米开朗基罗并未察觉,仍然想进一步弄清肢体弯曲时股骨、胫骨的走向,以及肌肉伸缩的紧张状况。烛光挣扎了几下,熄灭了,小屋子里一片漆黑。

就这样,为了完善对人体雕塑的透视方法,年仅17岁的米开朗基罗用大约两年的时间,在停尸房里探索了人体的奥秘。

米开朗基罗的这种举动即使放在现在也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做的,而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这更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坚强的艺术信念,而且这种信念要足够大到战胜自己信仰的地步,或者说,米开朗基罗正是以一种艺术的信仰,战胜了自己所有的恐惧,战胜了宗教对自己心理的巨大影响,这在一个宗教的世界里,是多么难得啊!

可怕的宗教阴影

这个时候,米开朗基罗也开始了自己的信仰危机。他原来非常信奉异教,甚至敢于亲自解剖尸体。但是,他还没有达到压灭基督教信仰的地步,这两个敌对的世界在争夺他的灵魂。

1490年,教士萨伏那洛拉开始狂热地在佛罗伦萨宣传《启示录》。萨伏那洛拉是意大利宗教改革家,原为多明我会会士。他早在多年前就被派到佛罗伦萨圣马可修道院任牧师,后来由于不满当时的宗教黑暗,在讲道时大力抨击教皇和教会的腐败,揭露佛罗伦萨美迪奇家族的残暴统治,反对富人骄奢淫逸,主张重整社会道德,提倡虔诚修行生活,他的言行受到了当时平民的热烈拥护。

这个萨伏那洛拉教士已经35岁了,而当时米开朗基罗才15岁,他看到这位矮小瘦弱的布道者被上帝的精神啃啮着。

萨伏那洛拉教士在他的布道台上对教皇发出猛烈抨击,开朗基罗被吓得浑身冰凉,因为萨伏那洛拉把上帝的那把鲜血淋淋的利剑高悬在意大利上方。

佛罗伦萨在颤抖,人们纷纷奔上街头,像疯子似的又哭又喊的。最富有的公民,如鲁切拉伊、萨尔维亚蒂、阿尔比齐、斯特罗齐等,纷纷要求加入教派。

博学者、哲学家,如比克·德·米朗多尔、波利齐亚诺等,也不再坚持自己的道理。米开朗基罗的哥哥利奥那多也加入了多明我派,成为萨伏那洛拉的忠实信徒。年幼的米开朗基罗当然丝毫未能逃过这样恐惧的传染,这对他的心灵影响很大,他对于萨伏那洛拉的宗教宣传也非常相信。

1491年,萨伏那洛拉开始出任圣马可修道院院长,更加大力鼓吹宗教改革,为了得到更多群众的相信,他曾经大胆预言新的神之剑塞努斯就要来临,事实证明,他的大胆预言真的应验了,当然这不是真的上帝之剑,而是战争。

1493年,法王查理八世与阿拉贡王国国王斐迪南二世签署巴塞罗那条约,将鲁西永和塞尔达涅两地割让给西班牙。查理八世表现出空前的野心。他企图控制意大利,结果使法国卷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意大利战争。1494年,查理八世以王位继承人资格进入意大利,1495年即攻占那不勒斯并加冕为那不勒斯王国国王。

那个法王查理八世就要临近时,米开朗基罗吓坏了,他甚至做了噩梦,简直快要吓疯了。

米开朗基罗的一位朋友,诗人兼音乐家卡尔迪耶雷,在一天夜里,梦见洛朗·德·美迪奇的影子出现在自己眼前,他衣衫褴褛,半裸着身子。死者命令他告诉他的儿子彼得,说他马上就会遭到驱逐,永远也回不了祖国了。

卡尔迪耶雷把自己的梦幻告诉了米开朗基罗,后者鼓励他把这事如实地讲给亲王听,但卡尔迪耶雷害怕彼得,不敢去说。

随后的某天早上,卡尔迪耶雷又跑来找米开朗基罗,惊魂未定地对他说,死者又出现了,而且穿着同样的衣服,并像卡尔迪耶雷一样,而且躺下来,一声不响地盯着他,轻轻地吹他的脸颊,以惩罚他没有服从命令。

卡尔迪耶雷被米开朗基罗臭骂了一顿,并被迫使立即徒步前往位于佛罗伦萨附近卡尔奇的美迪奇的别墅。在半路上,卡尔迪耶雷遇到了美迪奇的儿子彼得,他叫住彼得,把自己的梦幻讲给他听。

彼得听了哈哈大笑,并让自己的侍从们把他赶开了。亲王的秘书比别纳对他说:“你是个疯子。你认为洛朗最喜欢的是谁?是他儿子还是你?就算他要显现的话,那也是向他而不是向你!”

卡尔迪耶雷遭此辱骂和嘲讽之后,回到佛罗伦萨,他把他此行的遭遇告诉了米开朗基罗,并且说服了后者,说佛罗伦萨马上便要大难临头了,吓得米开朗基罗两天之后便仓皇出逃了。

这是他第一次被迷信吓得发神经,后来,在他的一生中,还发过不止一次,尽管他对此颇觉羞惭,但却无法克制自己,基督的灵魂在当时的社会飘荡,同当时的许多人一样,年轻的米开朗基罗深深地受到了影响,成为他一生不可克服的心理阴影,也给他的生命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折磨。

痛苦是无止境的,痛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时而由事物的疯狂残暴所引发,诸如贫穷、疾病、命运之不公、人心之险恶等,时而又是源自人的自身,这时,它同样是可怜的,是命中注定的,因为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是既不企求像现在这种样子生活,也没有要求成为现在这副德性的。

米开朗基罗的苦痛是后一种苦痛。这就如同哈姆雷特式的悲剧!真是英雄的天才与不是英雄的意志之间、专横的激情与不愿这样的意志之间的尖锐的矛盾!他有幸生来就是为了奋斗的,为了征服的,而且他也征服了。他用力量征服的是他不需要的胜利,那不是他所盼望的。

就算是伟大的人物,如果缺乏了人与物之间的、生命与其原则之间的协调就不称其为伟大而是弱点,精神的忧虑就是这种弱点的表现之一。没有必要去隐瞒这一弱点,最软弱的人恰恰是值得去爱的,之所以值得去爱,是因为他更需要爱。

英雄撒谎也是一种懦弱的现象。世上的英雄主义有很多种,但是只有一种英雄主义最值得尊敬,那就是看出世界的本来面目,并且去爱它。

当人们缺乏对人生的信心,对未来的信心,对勇气与欢乐的信心时,人们就会想到上帝啊、永生啊这些今生今世无法得到的东西,把这些作为精神的庇护所!

在懦弱者的时代,让欢乐受到赞颂,让痛苦也受到颂扬!欢乐与痛苦是两姐妹,它们都是神圣的。它们造就世界,并培育伟大的心灵。它们是力量,它们是生命,它们是神明。谁如果不一起爱它俩,那就是既不爱欢乐又不爱痛苦。凡是体验过它们的人,就知道人生的价值和离开人生的温馨。

面对法国人的入侵,美迪奇家族很快就投降了。对侵略者奴颜婢膝,小美迪奇被佛罗伦萨召集起来的市民的愤怒钟声简直吓破了胆,他的华丽马车只能恐慌地驶出了城。愤怒的市民冲出了家门,大街小巷上闪过一张张怒不可遏的脸,汇成一股势不可当的潮流,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萨伏那洛拉成为这次市民起义的首领。信仰他说教的人们,尊称他为上帝的大先知。

美迪奇宫的大门歪歪斜斜地被撞开了,这里成了市民们发泄仇恨的祭台。熊熊的火燃烧起来,焚烧着奢侈的小玩意。这里主人往日的高贵和骄横气势,都在这炙人的火光中被埋葬。

多纳泰罗大师雕刻的青铜群像,即朱迪思和被她杀死的霍洛芬斯的铜像群,从美迪奇宫艺术收藏所里搬出来,第一次放置在沸腾广场的阳光下。这闪闪发亮的铜像象征着正义最终要战胜邪恶,即使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这样,萨伏那洛拉成为城市平民起义的精神领袖。特别是当查理八世率领的法国军队兵临佛罗伦萨城下时,在萨伏那洛拉的斡旋下,法国人退兵了。

萨伏那洛拉以其个人的突出影响成为新政府的实际统治者。在他的敦促下,通过了新宪法,建立了共和制。他在追求道德纯洁和社会公义中简直毫不妥协退让。萨伏那洛拉两次号召公民们将他们的财产投入“虚荣的营火”之中,这些他所认为是亵渎的财产包括首饰、书籍和绘画作品。

萨伏那洛拉告诉大家佛罗伦萨城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他领导平民赶走美迪奇家族,建立佛罗伦萨共和国,他希望在佛罗伦萨建成一个倡导虔敬俭朴生活,信仰神权的社会。

而这时的米开朗基罗一直处在极度的惊恐心理中,他不是不爱自己的家乡,可是他始终战胜不了自己的恐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米开朗基罗一直逃到了威尼斯。

激情的艺术创作

他就在逃出佛罗伦萨的那一刻,心里便马上踏实,安定下来。因为艺术的光辉很快把他吸引了,他很快忘记了宗教的恐惧。

那一年冬天,米开朗基罗来到博洛尼亚。博洛尼亚是意大利北部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意大利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博罗尼亚城市规模不大,老城因拥有两座建于中世纪的姐妹塔楼闻名遐迩。这时的米开朗基罗已经完全忘了那位预言者及其预言。世界之美又使他振奋起来。他又开始读彼特拉克、薄伽丘和但丁的作品。

米开朗基罗首先就注意到他们三位都与佛罗伦萨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丁诞生于佛罗伦萨教皇派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曾在佛罗伦萨著名作家布鲁奈托·拉蒂尼门下学习修辞学;彼特拉克的父亲是佛罗伦萨的一位公证人,与但丁同时被流放,彼特拉克幼年时曾在佛罗伦萨附近的小城居住;薄伽丘是佛罗伦萨一个商人的私生子,并曾经参与过佛罗伦萨的政治斗争,还在佛罗伦萨结识了彼特拉克,两人感情十分融洽,结成了终生的友谊,成为意大利文坛上的佳话。

引起米开朗基罗感情上共鸣的是他们三人都有着坎坷的一生,这更加深了他对他们作品的进一步理解。米开朗基罗充满了对于诗人们的崇敬,特别对于但丁,他更是表示了自己的钦敬,他曾经专门写过一首《献给但丁》的抒情诗,诗中这样写道: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对他的评议,在瞎子面前,他显得过分光辉灿烂;对诽谤他的人责备一番并不难,要真心实意赞扬他又谈何容易!他为了探索苦难才来到人世,为我们造福,然后飞向天边。天国之门不肯为他显现,国家对他的正义要求不睬不理。我说国家无情无义,他时运不济,结果国家也遭受不幸,它的致命伤,是对最高尚的人不屑一问。千百条理由中,只有一条是实,他的放逐虽然极不公平,却从未出现与他相当或更伟大的。

不过,米开朗基罗没有在博洛尼亚待多久,因为这个时候,法王查理八世的行动遭到教皇西克斯特四世、威尼斯、米兰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和阿拉贡的斐迪南的联合反对,法国和意大利在泰罗发生了大规模的战役。

米开朗基罗不能再允许自己漂泊他乡了,于是他在1495年春的狂欢节宗教庆典和党派斗争激烈之际,再次回到久违的佛罗伦萨。他此刻已摆脱了自己周围的那份你撕我咬的狂热,所以,因为要向萨伏那洛拉派的疯狂表示一种怀疑,他便雕刻了他那被其同代人视为一件古代作品著名的《睡着的爱神》。

不久,法军在泰罗战役中战败,查理八世被迫在1495年底退出意大利。虽然他后来又制订了征服意大利的计划,但却因为早逝未得成行。

不过,米开朗基罗在佛罗伦萨只待了几个月,然后,他去了罗马,而且直至萨伏那洛拉死之前,他一直是艺术家中最具异教精神的一个。

为什么米开朗基罗才回到自己的佛罗伦萨,就又去了罗马呢?原来,就在米开朗基罗四处漂泊的这几年,他的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他的一些作品已经流传到当时的罗马。

一次偶然的机会,罗马红衣主教利阿里奥看到了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感到非常满意,因此盛情邀请米开朗基罗来到罗马。不过罗马辉煌的光环里却是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奢望、贪心和肉欲,残暴的恐怖阴影成为罗马市民议论的话题:清晨起来会不会在门口被尸体绊倒。

不久,米开朗基罗就失去了刚来到罗马时的新鲜感,最主要的是他感觉自己的心情糟透了。一切并不像他原来想象的那样,这里没有什么人理会他,也没有什么可以信任的朋友。包围着他的只能是住在底层房间里的沉闷空气。

米开朗基罗现在已看到了罗马的第二个春天,但是红衣主教利阿里奥好像忘了他,也从不提起让他雕刻的事。他只好硬着头皮向罗马的银行家去借钱,购买大理石,出卖自己的雕刻技艺,艰难地生活。

这时由于亚历山大六世将萨沃纳罗拉驱逐出教会,导致了一件流血暴力事件在罗马的佛罗伦萨居民区爆发了。接着亚历山大六世的儿子甘底亚大公的尸体就被人发现在台伯河中漂浮着,有人说是亚历山大六世被迫默许恺撒·波几亚刺杀兄弟,也有人说是佛罗伦萨居民区流血事件的直接后果。但是因为这件事,居民们一片人心惶惶的景象,当时的罗马被认为是一个不太平的地方。

米开朗基罗忧心忡忡地看着周围发生的一切,他的画稿上出现的正是巴库斯酒神雕像的构思。

正在这个时候,一封信从家里传来,打开信后,米开朗基罗忍不住伤心地哭了。原来就在他外出的这一段时间里,继母的身体越来越差,并最终去世了,父亲洛多维科悲哀地在来信中哭诉。

平时,米开朗基罗一想起在家里度过的难忘日子,就会浮现出卢克丽娅的疲惫脸庞。他知道自己的这个继母太累了,太累了。现在米开朗基罗又失去了一位善良的妈妈,如果说亲生母亲的去世的时候,米开朗基罗还不知道悲伤,现在他已经深深理解了失去母亲的痛苦。

人间最珍贵的母爱只能成为永远埋在心底的温馨回忆。他眼前的景象重叠了,在旋转,他晕眩了,他大醉了,巴库斯酒神坐在豹子拉的车上飞速驶来。

巴库斯是酒神,他是宙斯和塞墨勒的儿子。当宙斯以真实面目见爱人塞墨勒,塞墨勒看见天神的第一眼就颓然倒地,晕过去了。宙斯看见她惊恐的状况,一步跨到她身边,想不到,宙斯身上的闪电的火点燃了宫殿。顷刻间,昔日所有变成灰烬。

塞墨勒被璀璨之焰烧死时,巴库斯还只是个没足月的婴儿,是父亲强而有力的手救了他。他的父亲将他缝在自己的大腿里等待他正式出生。所以名字有宙斯的瘸腿之意。

婴儿时期的巴库斯先是委托给他母亲的亲姐妹,底比斯国王阿塔玛斯的第二个妻子伊诺照看。她视巴库斯如自己亲生儿子一样,但生怕天后报复的宙斯,最后还是选择叫赫丘利把孩子带到尼斯阿德的家,寄托在山林仙女们那里,由仙女精心地哺育他长大。

少年时被指派为狂欢之神,而半人半羊的山林神西勒诺斯是他的辅导老师,教育并伴随他旅行,他乘坐着他那辆由野兽黑豹拉的车到处游荡。

巴库斯对自然的知识以及酒的历史可谓是无所不知。他只要到一个地方,就会教人如何种植葡萄和酿出甜美的葡萄酒。他从希腊到小亚细亚到处漫游,甚至敢于冒险,远到印度和埃塞俄比亚。他无论走到哪里,就会把乐声、歌声和狂饮带到哪里。人们称他的侍从们为酒神的信徒,他们肆无忌惮地狂笑,漫不经心地喝酒、跳舞和唱歌,这些信徒就是因他们的吵闹无序而出名的。

在他的女性跟随者中间,最不拘泥的是酒神祭司。她们在狂欢的气氛中,如醉如痴,舞之蹈之,一直伴随着他,从一个王国到另一个王国。当她们疯狂或是极度兴奋时,她们使用残忍的暴力。她们曾把俄尔普斯这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的手足撕裂。

就连忒拜城国王彭透斯,他因为本国人民崇拜巴库斯而执意迫害酒神和追随酒神的忒拜人,所以遭受了酒神的惩罚,惨死在暴怒的妇人手下,而带领这群狂热的女人施罚于彭透斯的,就是彭透斯他自己的母亲阿高瓦。

当时在罗马的米开朗基罗体会到了酒神精神的存在,他在一种极度痛苦而近乎狂欢的心境中,创作出了《酒神巴库斯》。作品中有两个男子形象,主角巴库斯和配角小桑陀尔。

有人认为这尊雕塑是在米开朗基罗一生作品中,最接近古典的一件,也有人认为这是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中最具有欢乐色彩的雕塑。

这时的米开朗基罗才21岁,来到罗马的他全身燃烧着大显身手的强烈愿望,天才的激情产生出《酒神巴库斯》这样的杰作。这座高达两米多的巴库斯酒神雕像,是米开朗基罗第一次用巨大的大理石凿刻的男子全身裸体雕像。

酒神巴库斯醉眼蒙眬,还稍稍歪着头盯着右手举着的酒杯。左臂无力垂下,上半身向前倾倒,踉跄的右腿弯曲着,全身重点都落在左腿上。他欢乐吗?他放纵吗?他喝的是葡萄酒,紫红色的葡萄却是在他好友的坟墓上长出来的。好友是由他含泪埋葬,葡萄汁是他亲手挤榨,第一杯甘醇的酒,他首先献给了奥林匹斯众神,因而他有了酒神的称号。

沉重的酒杯,沉重的紫红酒色,沉重的脚步,沉重的心……他的嘴唇边露出了似醉非醉的神秘微笑。悲剧的内容却要以纵饮狂欢酒神节的喜剧形式来表达。

在巴库斯酒神的左下方有一个偷吃葡萄的小牧神,他调皮、愉快的神态透露出天真无邪的内心世界,与巴库斯沉重的心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巴库斯想忘却失去好友的悲哀,以酒消愁,然而越喝越怀念。人醉了,心不醉。米开朗基罗是不是也想变成酒神?他想忘却那血洗佛罗伦萨居民区的忧愤,忘却失去亲人的悲哀,忘却怀才不遇的凄怆,忘却心灵上巨大十字架的浓浓阴影。

这尊酒神的雕像闪耀着古希腊艺术大师的智慧。巴库斯酒神的头发是葡萄串,象征着他的身份;古希腊著名雕刻家帕拉克西特的《牧羊神》则披着如羊毛般卷曲的长发,暗示他半人半羊的牧羊人身份。

巴库斯酒神左下方的自然支柱,也就是坐在树桩上的小牧神,使不平衡的身子有了平衡的感觉。这个巧妙的构思明显地脱胎于古希腊的雕刻,菲狄亚斯、帕拉克西特、莱西普斯等古希腊雕刻大师的作品中都有一个明显的支柱,起着烘托环境、气氛等作用。

巴库斯酒神醉酒的特定状态,恰好表达了心灵微妙的感受与人体体积动作同步组合的闪光点,这是平衡与不平衡的力量的冲突。这不由使人想起古希腊人体雕刻的法则:在平衡的动态中表现人体的美。

前后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恰恰证明了米开朗基罗以崭新的雕刻语言创造了时代的美,从此掀开了西方雕刻史上新的一页。他的天赋,他的勤奋,他的诗,他的心,终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酒神巴库斯》成为米开朗基罗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它以完美的裸体表现和略显摇晃的醉态突破了15世纪雕刻的机械平衡构图。

这时,他不过才21岁。就在萨伏那洛拉焚烧那些被视为虚荣与异端的书籍、饰物、艺术品的同一年,他还雕刻成了《垂死的那多尼斯》和巨大的《爱神》。

夜里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年轻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借着左手擎住的火把,细细地审视刚刚竣工的阿弗罗狄蒂石像,他的眼睛因熬夜而满布血丝,他的身上布满了石屑尘灰,他是十二万分的疲倦了。

现在总算成功了,这个爱神阿弗罗狄蒂。米开朗基罗现在自个儿瞧着,口中也禁不住啧啧赞叹。最后,他终于满意地把握了很久的锤子插进腰带里,他穿着一身玄黑色的长袍。

看哪,阿弗罗狄蒂宽朗的前额闪烁着静冷、圣洁的光辉,眉宇之间流露庄严、傲慢的神色。爱是世界上最优美、神圣的感情,米开朗基罗依稀地记起中学时代背诵过的拉丁文句子。

大而澄明的眼睛,高而挺直的鼻梁,显示了优雅、坦然、美丽、正直的气概。这正是他想象的、幻想过的爱情。爱情的眼睛容不得半点儿邪恶、欺瞒,爱情的鼻子理应呼吸纯洁、高贵的空气。

但是,那嘴唇,爱神的可爱的嘴唇,米开朗基罗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这两片微启的嘴唇,溢着热力,散着香芳,仿佛是对创造她的雕塑家羞怯的叫唤,大胆的应允。爱神阿弗罗狄蒂完美无缺地、婷婷然地站立在众神之中,在和煦的阳光照拂下,静冷而且傲慢,美丽而且坦然,唯有那微启的嘴唇格外多地承受金色的光芒,以致和整个庄重的脸面不十分协调。但正因为如此,这爱神有了血色,有了青春,有了爱情。米开朗基罗吁了一口长气,从山道上爬了起来,掸掉黑袍上的石屑尘灰。他瞥见了地上已熄灭的火把上还漾着一缕白烟。

辛苦的创造者

1497年,萨伏那洛拉领导了意大利有名的宗教改革,在广场焚毁珠宝、奢侈品、华丽衣物和所谓伤风败俗的书籍等,禁止世俗音乐,推行圣歌,并改革城市行政管理与税收制度。他谴责教皇亚历山大六世是“撒旦的代表”。同年,教皇革除萨伏那洛拉的教籍。

人们曾一度被萨伏那洛拉富于激情的演讲所感染和影响,但最终很多佛罗伦萨人对他感到厌倦并转而反对他,因为他试图强加给他们的清规戒律过于烦琐,他还谴责教皇亚历山大六世。1497年,美迪奇家族重新执掌了政权。教皇把萨伏那洛拉逐出了教会。

1498年4月,教皇和美迪奇家族利用饥荒煽动群众攻打圣马可修道院。米开朗基罗的哥哥、那个僧侣利奥那多因信仰那个预言者而被追逐。危险纷纷聚集在萨伏那洛拉的头上,米开朗基罗并未回佛罗伦萨来捍卫他。

共和国失败,萨伏那洛拉被以分裂教及异端狂想分子的罪名,在佛罗伦萨闹市中被火刑处死。萨伏那洛拉被烧死了,米开朗基罗只是沉默不语。在他的信件中,也从来没有提到过这个曾经让自己惊恐不已的教士,但是他的死亡,不可能对于米开朗基罗没有影响。

就在萨伏那洛拉被烧死前的几天,曾侵略意大利的法兰西国王查理八世出乎意料地去世了。他俩的死亡方式不同,该让谁上天国,谁下地狱?

米开朗基罗摇摇头,不想考虑这个尖锐的问题。这时他已签下合同,为圣彼得的法兰王小教堂献上一座雕像,这意味着只能在宗教题材里去寻找。他充满自信地在申请书上写道:“这作品将成为当今无人能够逾越的作品。”

耶稣之死的题材已被前人的画笔多次描绘过,还能抓住哪个惊心动魄的场面?他翻开素描本,碳笔下不知不觉地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脸庞,添上稀疏的头发,更像一个人——萨伏那洛拉。

他被出卖了。他置身在欺骗和背叛的网里,无数腥红的嘴张开着向他扑来。他不想逃脱,也无法挣扎,他的血被挤榨在一个个精美的酒杯里。他像一截枯木躺在母亲的怀里,就像幼年时迫切需要一个温暖、柔和的安全港口。他留下的生前说教只实现了一部分,但他的预言被残酷的现实证明了。他满足了,永远地安息了。

清晨米开朗基罗睡着了。米开朗基罗两只手上的泥还没有被洗干净,一条用来修整衣褶线条的泥水布料卷在地上。这时,赶马车的鞭哨声在西斯廷大道上响了起来。

红衣主教格罗雷斯悄悄地走近泥塑像,伸出手指轻轻地碰一下圣母的手,顿时心里充满了一种幸福的感觉。坐着的圣母还沉浸在悲哀之中,她的左手食指伸着,其余手指自然弯曲。红衣主教格罗雷斯不由得模仿着伸出手指,才发觉这姿势并不是自然放松,而是一种下意识的动作。

圣母的两只眼睛都微微闭着,下垂着的视线投在怀里的耶稣身上,形成了和谐的整体。耶稣的头后仰着,右手没有力气地下垂,半裸的身体横在圣母的衣裙上,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形结构。耶稣是无声的痛苦,圣母是难言的悲伤,仿佛有一种巨大的艺术震撼力在肃穆宁静的形式中蕴藏着。

红衣主教格罗雷斯不明白圣母玛丽亚怎么会这样年轻,而不是满脸皱纹的老妇人,耶稣却像干瘪的老头,毫无生气。他自然不知道这正是米开朗基罗的大胆尝试,打破美与丑的世俗观念,以全新的审美标准作为创造雕刻新语言的基础。颠倒的巨大反差更容易激起人们的丰富联想和深刻反思。

这时,米开朗基罗醒了。

年迈的法国红衣主教格罗斯雷立即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温柔的感情,漂亮的衣褶,年轻的圣母玛丽亚还在想什么?”

格罗斯雷的潜台词,显然不大满意圣母和圣子的鲜明反差。“尊敬的主教大人,贞童女玛丽亚永远和窗外的春天阳光在一起,她的悲哀是神圣的,命运女神也停止了手中的时间纺线。”

听了米开朗基罗的回答,格罗斯雷微微点点头,苍白的脸上掠过一丝愉快的神色,他充满感激地对米开朗基罗说:“在天国的耶稣也会感谢你的努力,他的痛苦和折磨已经太多了。”“主教大人,耶稣在圣母怀里睡着了,他的灵魂已飘飞到天上,绚烂的晚霞是对他的亲切问候。”

格罗斯雷听到这里,非常满意,他虽然不能完全理解米开朗基罗的用意,但是他能够从中感觉到一种宗教的力量,这就够了,也是他最需要的东西。他生前最后的遗愿放心地交给了米开朗基罗去实现。《哀悼基督》的雕像将以他的名义献给基督教最古老的圣彼得教堂。

不过,可惜的是就在几天后,米开朗基罗就参加了格罗斯雷的葬礼,红衣主教终究未能看到传世之作《哀悼基督》雕像的最后完成。米开朗基罗深深感谢这位仁慈的红衣主教为他提供了雕刻《哀悼基督》的机会,并在签订的合同上他第一次被尊称为“大师”。

不久,米开朗基罗的《哀悼基督》完工了,有人说《哀悼基督》是为了纪念当时著名的宗教叛逆者、修道士萨伏纳罗拉的,这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教士对于米开朗基罗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正是因为教士的预言,米开朗基罗才离开佛罗伦萨的。

这件作品的题材取自《圣经》故事中犹太总督抓住基督耶稣并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圣母玛丽亚抱着基督的身体痛哭的情景。《哀悼基督》是米开朗基罗早期最著名的代表作,这是他为圣彼得大教堂所做的。

米开朗基罗创作出来的作品饱含着忧伤,在这一雕像作品里,母亲把儿子的尸体抱在膝头上,凝视着他的面孔,像是想知道所发生的一切。她的手势是适度的,逐渐地消除着痛苦的疑问,细腻地表达着她那内心深处的全部悲哀。

雕像中死去的基督脸上没有任何痛苦的表情,肋下有一道伤痕,他横躺在圣母玛丽亚的两膝之间,右手自然下垂,头向后仰,身体细长,腰部弯曲,让人感觉到死亡的虚弱和无力。

圣母正值青春,面容秀丽、高雅大方,身上穿着宽大的斗篷和长袍,左手略微向后伸开,右手托住基督的身体,显示出一种无奈的痛苦;圣母的头向下看着儿子的身体,表现了她的内心正陷入深深的悲痛中。

圣母的双肩被细密的衣褶遮住了,面罩却衬托出她面容的姣美,她表情是静默而复杂的,似乎充满了无言的哀痛,人们仿佛能听到圣母充满哀思的祈祷,它表达的东西已经远远超出了基督教信仰所包含的内容,那是一种让全人类为之着迷的神圣的母爱。

在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世界里,圣母玛丽亚是纯洁、崇高的化身和神圣事物的象征,所以一定要永远保持青春。米开朗基罗创造性地把圣母刻画成了一个端庄美丽的少女,打破了以往苍白衰老的形象,但是这一点却丝毫也没有影响到表现她对基督之死的悲痛,她的美是显而易见的,她的悲哀却是无声的。圣母所体现出的青春、永恒和不朽的美,正是人类对美最永恒的追求。

为了能够把成年儿子放在母亲的膝头上,画家经过深思熟虑,终于以配置帷幔的方法解决了这个困难。圣母身上的衣裙呈现出流水一样的轻盈的细小裙纹,这进一步突出了圣母的女性面貌,表现衣裙布料的沉重,从两膝一直拖到地上,形成一团,就像雕塑的台座,上面安置着基督的身体。

圣母宽大的衣袍构成了稳重的金字塔式的构图,这样既能够显示出圣母四肢的形状,又能够巧妙地掩盖圣母身体的实际比例,解决了实际人体比例与构图美的矛盾问题。

基督的身体是十分虚弱的,恰好和圣母衣褶的厚重感以及清晰的面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统一而富有变化。雕像采用了大量的写实技巧,作者十分重视细节的处理,甚至还使用了天鹅绒进行摩擦,对雕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打磨,直至石像表面完全平滑光亮为止。

为了造成明确、完整和淳朴的印象,米开朗基罗的雕像是采用了角锥形的造型来完成的。由于米开朗基罗对作品精益求精的态度,石头在他那里都好像被赋予了生命力,雕像完成后全罗马的艺术爱好者蜂拥前来观看,美丽而圣洁的圣母形象十分具有感染力和视觉上的冲击力,作品轰动了整个罗马城,这样一来,作品立刻大放异彩,得到了所有艺术爱好者的好评。从此这一作品便与作者米开朗基罗的名字一起在艺术史册中占有光辉的一页。

值得一提的是雕像完成后,米开朗基罗平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屈从于虚荣心这个弱点,晚上他把自己锁在教堂里,在烛光下,把自己的姓名和故乡的地名刻在了雕像中圣母胸前的衣带上。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在别的完成雕像上签名。就像大自然的树林和山脉一样,米开朗基罗的杰作是无须附带其创造者签名的。

死去的基督看起来好像永远那么年轻,他躺在圣母的腿上,仿佛睡着了一样。纯洁的圣女与受难的神明脸上呈现出奥林匹亚的严肃,并夹杂着一种不可名状的哀伤,米开朗基罗沉浸在那哀伤之中,他的心灵被这两个美丽的躯体所显现出来的悲凉占据了。

米开朗基罗时常感到一种悲哀,因为苦难与罪恶的景象如同一种专制的力量进入他的心中,使他这个天才受制于悲哀情绪的支配,疯狂的创作欲望让他直到死都无法松一口气。

虽然不是为了胜利的幻想,但他决定为了他自己的光荣与家人的光荣,他要去做一个征服者。他的家人向他要钱,就算他没有钱,他也从不拒绝他们,因为他太过于骄傲了,家庭的全部重负都压在了他一个人的肩上。为了给他的家人寄钱,让他卖身他都无怨无悔。

在这样的情况下,米开朗基罗的身体已经每况愈下,欲食欠佳、寒冷、潮湿、过于劳累等,开始在毁灭他。他经常头疼,一边的胸腹部肿胀。他父亲对他的生活方式常加责怪,但却没有去想他对此负有责任。在许多年后给父亲写信时,米开朗基罗说道:我经受的一切磨难,都是为你们而经受的。我的所有忧虑,都是因为爱你们而造成的。

由此可见当时米开朗基罗对于自己家庭付出了多少,他对于自己的家庭和父亲是热爱的,所以才会以不惜伤害身体的方式来为家里挣钱,所以才会从不抱怨。

米开朗基罗是老佛罗伦萨人,他对自己的血统与种族很是自豪的,甚至比对自己的天才都更加自豪。他不允许别人把他看作是个艺术家。他曾经说:我不是雕塑家米开朗基罗,而是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他终生以自己是博纳罗蒂家庭的人而自豪。

米开朗基罗是精神贵族,而且具有所有的阶级偏见。他甚至说,艺术应该由贵族而非平民百姓去搞。他对于家庭有着一种宗教的、古老的、几乎是野蛮的观念。他为它牺牲一切,而且希望别人也这样做。如他所说,他将为了它而被卖作奴隶。为了一点点小事,他都会为家庭而动情。

米开朗基罗瞧不起自己的兄弟,他们也该瞧不起。他对他的侄儿,也就是他的继承人不屑一顾。但是,他对兄弟们也好,对侄儿也好,都把他们看作是家族的代表而表示尊重。

在米开朗基罗的信中,出现最多的句子就是:我们的家族、维系我们的家族、不要让我们绝了种等。这个顽强彪悍的种族的所有的迷信、所有的狂热,他都具有。它们是湿软泥,他就是用这种泥造就的。但是,从这湿软泥中却迸发出纯洁一切的天才之火来。

谁如果不信天才,谁如果不知天才为何物,那就看看米开朗基罗吧!从来没有人像他那样为天才所困扰的。这才气似乎与他本人的气质并不相同:那是一个征服者侵占了他,并让他受到奴役。

尽管米开朗基罗意志坚定,那也无济于事,而且,甚至几乎可以说:连他的精神与心灵对之也无能为力。这是一种疯狂的激发,是一种存在于一个过于柔弱的躯体和心灵中而无法控制它的可怕的生命。

从未有人像米开朗基罗那样干活,他什么都不想,只想夜以继日地干活,直到自己累得筋疲力尽。他觉得自己浑身充满着过度的力量,所以只能不间断地行动,一刻也不能休息。

米开朗基罗病态的生活方式不仅使他的任务越积越多,以至于多到无法交货,慢慢地,他变成了一个怪人。他曾经想过要去雕刻山峦,他就会耗费数年的时间到石料场去选料,还要修一条路来搬运它们,而这么做仅仅是为了修建一座纪念碑。

米开朗基罗想成为多面手,既是工程师,又是凿石工。他想什么都亲自动手,独自一人建起宫殿、教堂。这简直是一种苦役犯过的日子。他甚至都挤不出时间来吃饭、睡觉。

伟大作品的诞生

1501年春,米开朗基罗回到佛罗伦萨。40年前,佛罗伦萨大教堂事务委员会曾把一块巨大的大理石岩块交给一个叫阿艾斯蒂诺的雕刻家,让他雕一尊先知像。

可是,雕刻刚开始不久便停工了,从此再也没有人敢接手了。这时正好米开朗基罗回到佛罗伦萨,也就顺理成章地接下了这个活,并准备雕成一尊巨大的大理石雕像。

在夏天的烈日烤晒下,搬运工人赤裸着上半身,吃力的肩上被绳子深深地勒出一道道口子。

绷紧的古铜色肌肉呈现出条条块块的轮廓,布满脊背的汗珠在阳光下颤动。他们身上的每个部位的阴面与亮处的色彩交替,都会产生坚硬和柔和、兴奋与忧郁的细腻感觉。

他们的形体是细长的,多余的脂肪已经被粗笨的体力劳动消耗干净,他们喷出的粗气和急促的呼吸声,也连同佛罗伦萨的炙人阳光渗进了都奇奥圆柱石里。

米开朗基罗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溢着兴奋的感觉,他在高声叫喊,他不停地奔走,忙着指挥竖立圆柱石,周围已有了一个雕刻工场的模样。他的眼睛闪烁着光芒,圆柱石的灵魂已经看到了。

月亮爬上了屋顶,佛罗伦萨笼罩在朦胧的光雾中,市议政厅的钟楼伸长着脖子,忧郁地看着每扇亮着烛光的窗口。圣玛丽亚教堂的淡红圆顶,像一朵含羞的红百合花,迟迟不愿开放。米开朗基罗伸伸酸疼的胳膊,斜躺在椅子上,享受着这宁静的夜晚。

工作台上放着一个泥模像,这是体格健美的勇敢小伙子大卫。他的头向左,凝视前方。全身重心落在站直的右腿上,左腿自然向前放松,恰好躲过大理石上讨厌的窟窿。

圆柱石的直径只有这么长,无法使大卫雕像表现出强烈扭动形体的雕刻语言。既然全身框架构思已确立,那么只好在两只手的动作细节上进行琢磨。

忠实于《圣经》上的描绘,多纳泰罗大师等人的大卫雕像,表现的都是胜利时大卫的姿态。米开朗基罗已经在画稿上描绘了不少的素描,但仍然无法表现出大卫在出征前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状态。

昔日尚未发育的少年大卫,如今变成成熟的青年人,他是聪明的勇士,又是多才多艺的音乐家和诗人。“对,就是这样!”米开朗基罗忽然想到,可以将胜利者的大卫转变为残酷激战之前的出征大卫,这时,大卫没有穿罗王脱下的甲胄,也没有护身的盾牌,更没有冲锋陷阵的锐利长枪。他手中拿的是以色列古老武器击石机,在小溪边找了5块石子,攥在手里。这样,大理石的直径就足够了。

于是,米开朗基罗决定大胆改变以往的情节。可是作为千军万马的前锋勇士大卫在想什么?

米开朗基罗丢下素描本,使劲地搓泥。

佛罗伦萨已经睡了,烛油滴在米开朗基罗的手指上,他伏在工作台上进入了梦乡。

就这样,《大卫》雕像日渐成形。工作场角落里的杂草已经绿了两次,现在又枯了。大卫终于完美地站在了米开朗基罗的面前,艺术家的眼里禁不住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他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大卫身上的每一个部分,因为这里的每一点都是自己的血和汗。

米开朗基罗知道,当雕像完成的时候,也就是自己与雕像分别的时候,从此它将不属于自己,虽然自己与它生活了这么长的时间,虽然自己在它的身上花费了那么多的时间,那么大的精力,但是它就在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了自己的生命。

艺术在艺术家们的手里诞生,但却从来不属于艺术家,自己以前的作品是这样,现在这个《大卫》也是这样。第二天,那个与米开朗基罗签订合同的行政长官就来了,他要看看米开朗基罗的工作做得怎么样。

据说,把雕像交由米开朗基罗做的行政长官比尔·索德里尼为表示自己的品位高雅而对雕像提出了一些批评,他认为鼻子太厚了。

等这个不懂装懂的长官评论发表完以后,米开朗基罗一句话也没有说,他拿起一把剪刀和一点大理石粉爬上脚手架,一边轻轻地晃动着剪刀,一边把大理石粉一点点撒落,但他自始至终都没有碰雕像的鼻子,原封不动地保留着。

等一切完成后,米开朗基罗转身对着行政长官说:“现在,您再看看怎么样?”

索德里尼回答说:“现在,它让我喜欢多了。您把它改动得颇有生气了!”

这时,米开朗基罗快步走下脚手架,他可以尽情地嘲笑索德里尼的无知了。人们认为从这件作品中仍可看到那种无声的蔑视。那是一种内敛着的骚动的力量,它充满了对敌人的轻蔑与不屑。把它放在博物馆的墙里,它会感到窒息憋闷,因为它需要广场上的阳光和更广阔的空间。《大卫》雕像高2.5米,连基座高5.5米。在米开朗基罗生活时期,正好处于意大利社会动荡的年代,生活上常常颠沛流离,这使他对所生活的时代产生了怀疑,内心感到十分痛苦,失望之余,他把自己的思想全部倾注在艺术创作中,同时不停地寻找着自己的理想,并创造了一系列体格雄伟、坚强、勇猛如巨人般的英雄形象。《大卫》就是这种思想最杰出的代表。

大卫是圣经中的少年英雄,曾经杀死侵略犹太人的非利士巨人哥利亚,保卫了祖国的城市和人民。米开朗基罗没有沿用前人表现大卫战胜敌人后将敌人头颅踩在脚下的场景,而是选择了大卫迎接战斗时的状态。

在这件作品中,大卫是一个肌肉发达、体格匀称的青年壮士形象。他充满自信地站立着,英姿飒爽,左手拿石块,右手下垂,头向左侧转动着,面容英俊,炯炯有神的双眼凝视着远方,仿佛正在向地平线的远处搜索着敌人,随时准备投入一场新的战斗。

在作品中,大卫的头部,眉头紧锁,双目有神,鼻梁高挺。笔者还观察到大卫的脸部因为力量的凝结而显出线条的变化,仿佛脸部肌肉会活动一般。而整个头部歪向一侧,颈部的塑造成为一个重点。

因为头部不是正对着前方,所以颈部的雕塑不是简单的左右对称即可完成的,但是米开朗基罗却把大卫颈部肌肉的张与弛,骨骼的一侧明显一侧被肌肉覆盖,线条一侧舒张流畅一侧复杂繁多全部创造性地表现了出来。《大卫》可以说是米开朗基罗在男子颈部塑造上最成功的作品。米开朗基罗的其他作品如《造反的奴隶》的颈部没有力量的突出,《乔凡尼诺》中的颈部则显得柔美,体现不出米开朗基罗的水平,《昼》与《暮》的颈部则不明显,而《摩西》则根本没有颈部,因为被胡子遮挡了,相比而言,《大卫》无异是其中最完美的。

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大卫》体现了理想中的男性美,这位少年英雄怒目直视着前方,它体格雄伟健美,身体中积蓄的伟大力量似乎随时可以爆发出来。神态勇敢坚强,身体、脸部和肌肉紧张而饱满,表情中充满了全神贯注的紧张情绪和坚强的意志。

大卫的力量感主要是通过他布满肌肉的双臂、胸腹和大腿来表现的,整个雕塑的造型主要还是靠一只下垂、一只上举的双手和一条用来支撑、一条发力的双腿,形成一种张开却又含蓄的节奏。

米开朗基罗在《大卫》中塑造了人物产生激情之前的瞬间,他的姿态似乎有些像是在休息,但躯体姿态表现出某种紧张的情绪,使人有强烈的“静中有动”的感觉,使作品在艺术上显得更加具有感染力,与前人表现战斗结束后情景的习惯不同。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是用整块的石料雕刻而成的,为了使雕像在基座上显得更加雄伟壮观,有意放大了人物的头部和两个胳膊,使得大卫在观众的视角中显得越加挺拔有力,充满了巨人感。

那么米开朗基罗通过这尊雕塑所要表达的情感究竟是什么呢?或者说,它所具有的内蕴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是因为仇恨,对敌将巨人哥利亚的仇恨与鄙视。由于米开朗基罗雕凿下的大卫还是一个青春期的少年,所以他又需要有超人的智谋和必胜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其次则是主题本身就带有悲凉的意味,这是对第一个原因的深化。分析其他相同题材的大卫雕像,如韦罗基奥的《大卫》是一个清秀苗条、棱角分明、身材修长的小伙子。多纳泰罗的《大卫》则是一个高大健壮的青年,并且这个大卫还将他厚重的剑插入一个怪物的斑白的头颅。

源自多纳泰罗的铜制《大卫》的有后来切利尼的《珀尔休斯》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这两尊雕塑曾经在同一个公共广场上摆放过。米开朗基罗选取了战斗前的片刻,在大卫愤怒的眼中,仿佛充满了硝烟、死亡和鲜血,面对雕像,你甚至可以感觉到战争的尘埃和尸体的伤痛已经扑面而来。

但是,切利尼《珀尔休斯》那种血腥味儿会更加浓烈一些,效果也更加震撼人心一些。美杜莎的无头的躯体被雕像中的珀尔休斯的脚踩在地上,珀尔休斯的手还高举着血淋淋的美杜莎的头。

这三座雕塑是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的,只不过《珀尔休斯》把多纳泰罗的《大卫》演绎得更加血腥和残酷,充满了暴力的美,而米开朗基罗则选择战斗前的一刻,就像暴风雨到来之前的宁静,但他却没有颠覆多纳泰罗《大卫》的意思,而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米开朗基罗的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不仅如此,《大卫》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

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米开朗基罗在雕刻《大卫》的过程中投入了巨大的热情,他塑造出来的《大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中放射着不尽的光辉。因为这不仅仅是一尊雕像,更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

大卫的身体大部分比例非常精确,就算是用解剖医生苛刻的眼光去衡量,也得佩服米开朗基罗的精确水平,让人觉得在大卫的肌肉下还蕴藏着最微细的血管和神经。就连一向不喜欢米开朗基罗的达·芬奇也曾经赞美说,大卫雕像可以和自己的绘画相媲美。

这尊雕像的完成,表明米开朗基罗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已经成熟。虽然这个时候他不过才29岁,但是,在佛罗伦萨人的眼里,米开朗基罗已经成一位艺术大师,一个伟大的雕刻家。《大卫》雕像的成功,让所有的佛罗伦萨人兴奋和高兴,他们把这尊雕像看成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认为这是一个纪念碑式的巨作,它的出现,是划时代的事情。甚至开始从这尊雕像来计算时间,把雕像铸成的这一年,称为新时代的第一年。

为了《大卫》雕像的落成,佛罗伦萨当地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邀请了当时许多最有名的艺术家参加。

1504年1月25日,由菲比利诺·利比、波提切利、佩鲁吉诺和列奥纳多·达·芬奇组成的艺术家委员会讨论将把《大卫》雕像置于何处。大家就这件事情,征求了米开朗基罗的意见。米开朗基罗请求将《大卫》立在市政议会的宫殿前。

对于米开朗基罗放置大卫地点的请求,达·芬奇等人并不反对。达·芬奇和其他艺术家都已注意到了大卫的手关节较大,大腿过长的夸张艺术处理,这反而衬托出作为一个巨人英雄的大卫形象。

大家的心里都想竭力抹去萨伏那洛拉被焚烧的阴影,让一尊崭新的年轻英雄雕像作为佛罗伦萨市的骄傲象征,出现在阳光下,重新唤起市民们的尊严和勇气。

大教堂的建筑师们承担了把雕像搬出来的任务。5月14日傍晚,他们把《大卫》从临时的破屋里移出来。为了能够把巨大的大理石像移出来,门上方的檐墙都被拆除了。

夜幕降临了,《大卫》雕像暂时停留在普罗康索罗大街的拐弯处。一些激进的反对者向《大卫》投石,想把它砸毁。为此,不得不严加看管。雕像捆得笔直,上面微微吊起,让它自由摆动而又不碰到地面。第二天圆木又开始蠕动了,直至第四天,《大卫》雕像才移到市议会广场上,从大教堂搬到旧宫前,整整花了4天时间。

18日中午,它到了指定地点。夜里,在它的四周仍旧严加防范着。但是,防不胜防,一天晚上,它还是被石头击着了。

伟人之间的竞赛

1504年,佛罗伦萨市政议会让米开朗基罗与列奥纳多·达·芬奇两人相互争斗。这两个人毫不投机,他俩都很孤独,本应相互贴近。

但是,如果说他们与其他人相隔很远的话,那他俩相互之间隔得更远,两人中最孤立的是达·芬奇。他时年52岁,比米开朗基罗年长20岁。

自30岁时起,达·芬奇就离开了佛罗伦萨,因为它的狂乱激情为他的性格所无法容忍,他性格细腻,有点腼腆,而且他的宁静而多疑的灵性却是向一切敞开而且又是包容一切的。

这个大享乐主义者,这个绝对自由和绝对孤独的人,与他的祖国、宗教、全世界离得那么远,以致他只有同与他一样思想自由的君王在一起才会舒服。

1499年,他的保护人卢多维克·勒摩尔下台,他被迫离开米兰,于1502年,效忠于博尔吉亚亲王。1503年,这位亲王的政治生涯结束,他又被迫回到佛罗伦萨。

在这里,达·芬奇那嘲讽的微笑与阴郁而狂躁的米开朗基罗相遇,使后者大为恼火。米开朗基罗全身心地沉浸于自己的激情与信仰之中,他憎恨有激情与信仰的敌人,但是他更加仇恨的是那些毫无激情而又绝无信仰的人。

达·芬奇越是伟大,米开朗基罗对他就越是怀着敌意,而且他绝不放过任何机会向他表示出自己的敌意来。

达·芬奇是个相貌英俊的男人,举止温文尔雅。

有一天,他同一个朋友在佛罗伦萨街头漫步。他身穿一件粉红外套,长及膝头,修剪得非常美的蜷曲的长髯飘逸在胸前。

在圣·特里尼塔教堂旁,有几位中产者在聊天,他们在讨论但丁的一段诗文。他们招呼达·芬奇,请他替他们阐释一下诗意。此刻,米开朗基罗正巧经过。

达·芬奇便说:“米开朗基罗将对你们解释你们所谈论的诗句。”

米开朗基罗以为他想出他的洋相,便没好气地抢白道:“你自己去解释吧,你这个做了一个青铜马模塑却不会浇铸它,而且还毫不知耻地就此住手了的人!”说完,他便扭头走开了。

就是这样的两个人,可行政长官索德里尼竟然让他俩去搞同一件作品,装饰市政议会的议会大厅。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两股最大的力的奇特争斗。

把市政会议大厅的装饰工程说成是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这样两颗伟大心灵之间的得分竞赛听来粗俗,但他们的同时代人就是这么看的。当时达·芬奇在1503年受聘进行这项工作时已经驰名全欧。他刚刚画完了《蒙娜丽莎》,声名与日俱增,以至于所有喜欢艺术的人,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佛罗伦萨市居民,都希望他能给大家留下一些纪念性的作品。

1504年5月,达·芬奇受聘绘制一幅巨大的壁画《安吉亚里之战》,内容取材于15世纪佛罗伦萨和米兰之间的战争,达·芬奇很快就开始了《安吉亚里之战》图稿的创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