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实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01:29:02

点击下载

作者:周立,杜涛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基础会计实务

基础会计实务试读:

前言

基础会计是会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经济类其他各专业的共同必修课,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但由于会计的规则性、技术性较强,初学者一般觉得其难以入门。为了使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实务技能,我们组织参与学校“基础会计”精品课程的几位教师共同编写了本书。

会计主要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因此,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立足于该项工作的业务流程,无论是在编写的指导思想、编写的体例设计,还是在编写的框架安排和内容选择上,都力求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实用为目的的高职教育目标。它具有四个方面的特色:①体例新颖。采用基于会计业务流程的任务驱动模式,以会计业务流程之信息来源、信息加工、信息记录和信息披露为主线,辅以会计基本知识和会计工作基本常识两部分,将全书分为六个学习项目,每个项目安排若干实际会计工作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任务,避免了常规按七种会计基本方法构建写作体系所带来的对实际会计业务认识和理解上的混杂不清。②内容实用。本书六个学习项目安排的二十余项任务,以实际会计业务流程中的每项工作为依据,设计安排了从会计业务流程之信息来源——原始凭证到会计业务流程之信息披露——会计报表的有关具体知识和基本技能操作,使学生在学了本书后就能掌握实际会计工作所需要的基本规则和实际技术,以尽快适应相关会计岗位的业务技能要求。③易学易懂。本书严格把握“理论够用,强化实务”的编写指导思想,在针对各项任务的“任务要求”所进行的“任务解析”中,尽量多用直观、实际的图表、凭证和账簿,务求形象、生动,不宜过多展开的知识点则以“知识链接”的方式列出。同时,每个学习项目均以“学习目标”开头,以使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并以“目标检验”结束供学生检验学习效果。④结合考证。本书注意了与《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会计基础考试大纲》的主要内容相衔接,尽可能地减少了学生从学历证书到从业资格证书的过渡。可见,本书结构科学、实务性强,是专业教学和会计培训的理想教材。本书分为六个学习项目二十余项任务,由周立、杜涛担任主编,郑静、陈燕、许毅担任副主编。周立设计了本书的编写大纲和具体编写要求,并负责编写的组织工作与总纂定稿,杜涛做了相关的前期工作,其他参编人员对相关工作予以了协助。编写的具体分工为:周立编写学习项目一,许毅编写学习项目二和学习项目四的任务Ⅰ、Ⅱ、Ⅲ、Ⅳ,杜涛编写学习项目三,郑静编写学习项目四的任务Ⅲ、Ⅴ,陈燕编写学习项目五和学习项目六。

本书的编写出版得到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和光华财经书城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阅、引用了许多书籍和资料,对其作者也一并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并将主要的参考文献列于书后。

本书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作者2010年3月学习项目一 会计基本知识

学习目标

本项目旨在通过对会计的对象与职能,会计的基本假设与信息质量要求,以及会计核算方法的基本原理、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与账户的介绍,以明确会计的相关基本知识。其学习目标是:1. 能正确认识会计的基本职能及其对象分类所形成的会计要素;2. 能正确认识会计的基本假设和会计核算基本方法的原理,并能掌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具体运用;3. 能正确认识会计科目和账户,并能掌握它们的初步运用。任务Ⅰ:认识会计的对象和职能

任务要求1. 理解会计及其对象的一般含义;2. 掌握会计的基本职能。

任务解析

在现实中,“会计”一词用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周致是教会计的,是指她讲授的是会计学科;又如钱潜是干会计的,是指他做的是会计实际工作;再如赵会计、孙会计,是指他们是从事会计实际工作的人员。本书若未对“会计”一词作特别限定,一般均指会计工作。

一、会计的对象

目前,人们对会计的含义尚未得出一个公认的统一的概念标准,我们对其作如下表述: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会计凭证为依据,运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和监督,主要为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实际工作中,人们据此普遍将会计通俗地理解为是一项算账、记账、报账与用账的工作。知识链接1.1: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4条明确规定:“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下同)。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实际上是对会计目标的界定。会计的目标也就是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指的是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结果。

任何工作都有其特定的工作对象,会计也不例外。作为会计工作的客体,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根据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的基本特点,可以说,凡是一个单位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称为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都是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因此,具体来讲,会计的对象就是资金运动。它的确定,明确了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工作范围,从而为确定会计的目标和任务,建立和发展会计方法体系奠定了基础。

资金是各单位所拥有的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以及货币本身,它的运动是指随着单位经济活动的开展,其在形态上所发生的变化,这种运动具体包括了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两方面内容。尽管总体上看资金运动要经过资金的投入、运用和退出这样的过程,但由于不同单位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不尽相同,所以,各单位资金运动的具体表现也不完全一致。为更好的认识和理解资金运动这一会计对象,现结合工商企业经济活动的不同特点,观察一下资金运动的具体形式。(一)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

工业企业是从事工业性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主要以生产为中心,包括供应、生产和销售等具体环节。企业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首先要拥有一定数量的财产物资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这些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包括货币本身)就构成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它需要企业从各种渠道以各种方式取得(如投资者投入、债权人借款等),这是资金运动的起点。然后,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而不断地运动和变化。

在供应环节,企业要以现金或银行存款购进生产所需的各种材料,为生产进行必要的物资储备,企业的资金就由货币资金转化为了储备资金。

生产环节是从材料投入生产开始到新的产品制成为止的制造过程。在这个环节,企业的资金在材料投入生产后即由原来的储备资金转化为在产品形式的生产资金;同时,生产要使用厂房、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其使用时发生的价值磨损也要转移到在产品价值中去,也构成生产资金的一部分。此外,一部分货币资金还需要支付职工工资和其他生产费用,也进入在产品价值而转化为生产资金。生产结束时,在产品制成为了产成品,各类生产资金就转变成了成品资金。

在销售环节,企业将生产出的产成品销售出去,取得销售收入,并通过结算实现成品资金向货币资金的转化。

企业通过销售获得的收入在补偿了生产、销售和管理等发生的耗费后形成纯收入,它除一部分以税金的形式上缴国家、偿还债权人的借款、以股利的形式分配给股东(投资人)外,其余部分又重新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参与下一个时期的资金运动。

企业的资金通过上述三个环节,按照一定的规律依次转化、不断循环的过程,称为资金周转,即资金运动。由于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具有普遍的代表性,本书若未特别说明,均以工业企业为例进行相关会计知识的介绍。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见图1.1。图1.1 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二)商品流通企业的资金运动

商品流通企业是从事商品流通的经营者,它通过商品的买卖,实现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过程分为购进和销售两个环节。在购进环节,随着商品的采购,企业的货币资金转化为了商品资金;通过销售环节,商品资金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因此,商品流通企业的资金运动方式是沿着货币资金——商品资金——货币资金的形式连续不断地循环和周转的。商品流通企业的资金运动见图1.2。图1.2 商品流通企业的资金运动

二、会计的职能

会计作为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其职能就是指它在经济管理中应具有的功能。正确认识会计的职能,对于充分发挥会计工作的应有作用,合理确定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本书简称《会计法》)的相关规定,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一)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是会计的一项最基本的职能,也称反映职能。它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一个单位特定时期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有关各方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

1. 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是指对经济活动中发生的某一经济业务是否反映在某一特定时期的财务会计报告中进行辨别和认定的会计程序。它明确了会计信息在财务会计报告中的归属,贯穿于整个会计工作的始终,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确定某一经济业务是否需要进行会计处理;二是确定该业务应在何时进行会计处理;三是确定该业务在会计处理时应涉及的会计要素。

2. 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是指运用特定的计量单位,选择合理的计量属性,对确认的经济业务的入账和列报金额加以确定的会计程序。可见,会计计量包括计量单位、计量属性和计量对象。其中,计量属性是核心。会计计量分为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43条规定,一般情况下应当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等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除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外,《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42条还规定了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四种计量属性。

3. 会计记录

会计记录是指采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对确认并予以计量的经济业务在会计账簿中进行登记的会计程序。会计记录是会计核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它不仅可以对经济业务进行详细与具体的描述与量化,也可以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及加工。只有经过这一程序,会计才能生成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使用的会计信息。

4. 会计报告

会计报告是指在确认、计量、记录的基础上,对经济业务引起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情况,以财务会计报告的形式向有关各方报告的会计程序。可见,财务会计报告是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结果的披露,是将会计信息传递给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载体和桥梁。

会计核算作为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核算内容,在《会计法》第10条中将其归纳为以下七类:(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如企业的销货款、购货款和其他款项的收付,股票、公司债券和其他票据的收付等;(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如材料的购进与领用、产成品的入库与发出、固定资产的增加与减少;(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其他应收应付款的发生和结算;(4)资本、基金的增减,如企业实收资本和盈余公积的增加和减少;(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如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支出、管理费用和产品成本的计算;(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如企业的销售收入大于业务成本、销售税金及附加,表现为盈利,要按规定进行分配;反之为亏损,要按规定进行弥补;(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的监督职能也称控制职能,是伴随着核算职能的又一会计基本职能。它是指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利用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对一个单位特定时期的经济活动进行监察与督促,保证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功能。

合法性监督是指监督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存在违反财经纪律、违法乱纪的行为;合理性监督是指监督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支出多、耗费高、损失大、资产利用效率低等情况;有效性监督是指监督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单位在开展和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是否有弄虚作假、违规舞弊的行为。

可见,会计监督是对单位经济行为的引导与制约,是对经济管理的保证与促进。根据《会计法》的规定,我国实行单位内部、社会和国家三位一体的全方位会计监督。其具体内容概括如下:(1)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进行监督,以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合法;(2)对各种财产和资金进行监督,以保证财产、资金的安全、完整与合理使用;(3)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以保证财务收支符合财务制度的规定;(4)对经济合同、经济计划及其他重要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以保证经济管理活动的科学、合理;(5)对成本费用进行监督,以保证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6)对利润的实现与分配进行监督,以保证按时上交税费和合理进行利润分配等。

上述两项会计的基本职能体现了会计的本质,它们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就成了“空中楼阁”;而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质量保证,离开了会计监督,会计核算就将陷于混乱无序,虚假违规也将层出不穷。需要说明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的会计,除了具有核算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外,也产生了预测、决策、评价、考核等多项扩展职能,以适应多层次的经济管理目标的需要。任务Ⅱ:认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任务要求1. 理解会计的基本假设;2. 掌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任务解析

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工作质量的一种重要表现。为保障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充分、有效地发挥会计的职能,会计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前提和规定的信息质量标准的基础上。

一、会计基本假设

在实际会计工作中,复杂的现实会产生一些不确定因素,从而影响会计对经济业务的有效处理。比如,现实中有的企业是一个单一企业,有的企业则是由一个母公司与若干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那么对后者,该如何处理母子公司之间发生的有关业务呢?再如,假设一个企业确定能连续不断地生产经营8年,那么,是不是到第8年其停业为止,我们才去核算它的资产有多少、利润有多少呢?为了正确的处理类似情况下的经济业务,会计必须做出一些必要的假设。

会计假设又称会计前提,是指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所处的空间环境、时间范围等所作的合理设定。它是人们根据客观存在的正常情况或趋势,对那些未经确切认识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事物和会计现象,所做出的合乎事理和逻辑的推断与设定。明确会计假设,主要是为了在会计实务中出现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时,能够正常的对某些经济业务进行会计的相关处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5条至第8条规定的会计基本假设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是会计服务的对象。在会计主体这一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以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所以,会计主体的确定,明确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从而使会计能够正确反映特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为经济管理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对会计主体概念的理解,应将其与法律主体区别开来。一般来说,法律主体都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在企业集团的情况下,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子公司,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是母公司对于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有必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再如,由企业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基金等,尽管不属于法律主体,但其属于会计主体,应当对每项基金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面临破产清算,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明确这一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的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政策和估计方法,才使得历史成本计量、费用的摊销与预提、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与方法的确定等会计处理能够正常进行。

持续经营假设并不排除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因此,企业需要定期对其持续经营能力做出分析和判断。如果一个企业不能持续经营时,仍按持续经营假设选择会计政策和方法,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人为的划分为一个一个首尾相接、长短相同的较短的期间。其目的在于:分期结算账目,据以计算盈亏,按期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增强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进而出现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会计确认基础,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统一的记账基准,也才有了预收与预付、应收与应付、预提与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在会计实际工作中,企业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时间与相关的货币收付时间并不完全一致。为了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9条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权责发生制是以款项应收或应付(即权利的取得和责任的承担)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一种会计确认基础。它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知识链接1.2: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是收付实现制,它是以款项实收或实付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一种会计确认基础。它要求:凡是当期已经收到的款项,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凡是当期已经付出的款项都应作为当期的费用。当期未收付的款项,则不能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附带假设:币值不变)为统一的计量单位,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之所以选择以假定价值不变的货币为基础进行计量,是由货币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同时也是会计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特点所要求的。会计核算所采用的最主要的货币币种称为记账本位币,我国《会计法》第12条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以上四项基本假设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没有了会计主体,就不存在持续经营;没有了持续经营,就不需要会计分期;如果不采用货币计量,也就没有必要运用会计。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所作的基本要求,是使会计信息对其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的规定,它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八项。其中,前四项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要求;后四项是会计信息的次级质量要求,是对首要质量要求的补充和完善,尤其是在对某些特殊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需要根据这些质量要求来把握其会计处理原则。(一)可靠性

可靠性又称真实性,它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可靠性是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会计必须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采用特定的专门方法,如实进行算账、记账和报账,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二)相关性

相关性又称有用性,它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债权人等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会计的主要目标就是向有关各方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如果提供的信息对其使用者的决策没有什么作用,不能满足其使用者的需要,就不具有相关性。在会计工作中坚持相关性,就要求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又称明晰性,它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供会计信息使用者有效利用,但会计信息毕竟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产品,这给绝大多数非专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其理解带来了难度,根据可理解性的要求,企业的会计工作应做到会计记录清晰、账户对应关系明确、文字摘要清楚、报表项目完整、数字金额准确,以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准确、完整地把握会计信息的内容,更好地对其加以有效的利用。(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会计处理方法的统一是保证会计信息相互可比的基础。它具体包括下列要求:

1. 同一企业在不同会计期间可比

为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可比性要求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2. 不同企业在同一会计期间可比

为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评价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及其变动情况,以满足其正确决策的需要,可比性要求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统一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相互间会计信息的口径一致。(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因为,在某些情况下,交易或者事项的实质与其法律形式可能不一致,如果企业仅仅以其法律形式为依据进行相关会计处理,就容易导致会计信息无法如实反映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例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上看承租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根据融资租赁的特点,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同时,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又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该资产并从中受益,故从其经济实质来看,承租企业虽未拥有但能控制该资产,因此,会计上规定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视为承租企业的资产。(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为此,在会计处理上,对于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单独、详细地予以反映;对于不具重要性、不会导致投资者等决策失误或误解的交易或者事项,可以合并、粗略地加以反映。这一要求是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以便节省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

重要性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依赖于相关人员的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所处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交易或者事项的质与量两个方面加以正确判断。(七)谨慎性

谨慎性又称稳健性,它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也就是说,在资产、负债计价和损益确定时,如果在面临不确定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有两种及以上的方法或金额可供选择时,应选择使本期净资产和利润较低的方法或金额。但是,谨慎性要求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益,或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就属于滥用谨慎性要求,将视为重大会计差错,需要进行相应的会计调整处理。同时,这也不符合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这是会计法规所不允许的。(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它要求在会计工作中,一要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二要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在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的基础上,及时加以账务处理,将会计信息分类归集;三要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将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传递给其有关各方的使用者。任务Ⅲ:认识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

任务要求1. 了解会计方法体系;2. 理解各种会计核算基本方法的原理。

任务解析

会计方法是指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工作实践中总结创立的,履行会计职能、实现会计目标所使用的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各种技术方法。尽管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会计方法体系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从会计的职能和目标角度看,普遍认为它应包括会计预测决策方法、会计核算方法、会计监督检查方法、会计控制方法和会计分析评价方法等。其中,会计核算方法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是其他各种方法的基础,本任务只对此类方法进行介绍。

会计核算方法是根据会计对象的特点,对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反映所采用的一系列专门技术和手段。现将其基本方法作如下介绍:

一、设置账户

企业实际的经济业务内容繁多,所引起的资金运动也纷繁复杂,为了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对其进行会计核算,会计上就必须设置一系列的会计账户。例如,为了详细反映企业资金的运用情况,就需要设置“固定资产”、“原材料”、“库存商品”、生产成本”、“应付职工薪酬”等会计账户,以分门别类的记录和反映资金具体用在了哪些方面。可见,设置账户作为会计核算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一种对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记录和反映的专门方法。

设置账户既是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是其他会计核算基本方法的基础,是在企业经济业务尚未发生前必须要明确落实的一个会计核算环节。否则,会计不但无法有序、有效地反映企业的资金运动,而且还会对提供的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产生不利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会计职能的发挥和会计目标的实现。

二、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指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记录的一种记账方法。实际工作中,任何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有其来龙去脉。例如,企业银行存款减少了1万元,是用来购买材料了呢,还是从银行提出现金备用或是做其他什么用了呢?采用复式记账,既在“银行存款”账户中登记其来源,又在与之相关的有关账户中登记其去向,就能将该业务记录得清清楚楚。所以,运用复式记账方法,通过账户的对应关系,可以了解有关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同时,通过账户的平衡关系,还可以检查经济业务的记录是否正确;而且,复式记账也为有效实施会计监督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三、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会计凭证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它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登记会计账簿的重要依据。会计要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就必须在一项经济业务发生以后,取得或填制合法、合理的原始凭证,并据以填制记账凭证。为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和有效实施会计监督,会计凭证必须经过会计部门和有关领导的审核。只有经过审核并认为正确无误的会计凭证,才能作为记账的依据。可见,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为了保证会计记录的客观真实和有效进行会计监督而采用的一种会计核算基本方法。

四、登记账簿

会计账簿是一种由具有一定格式而又相互联结的账页所组成的簿籍。登记账簿就是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运用复式记账方法将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序时、分类地记入有关簿籍中设置的各个账户的一种会计核算基本方法。

可见,通过账簿的登记,会计核算可将分散的会计资料加以综合、全面的归集、分类并记录在册。因此,作为系统保存会计数据资料重要工具的会计账簿,其登记必须以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并定期进行结账、对账,以便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完整而系统的会计数据资料。

五、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指按照一定的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以确定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会计核算基本方法。

产品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正确的成本计算,不但可以合理、准确的确定产品生产成本和商品销售成本,并据以制定产品销售价格,确定企业盈亏,而且还可以为考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耗费水平,检查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拟定降低成本的措施和途径等提供基础资料。

六、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指对企业的各种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债权债务等通过盘点实物、核对账目等方式,保持其账实相符的一种会计核算基本方法。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财产清查,可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保管和使用的合理性,确定货币资金保管和使用的安全性,以及掌握各项债权债务清偿的及时性,进而监督各类财产的安全与完整。

在财产清查中,如发现财产物资和货币资金等的实有数额与账面结存数额不一致,应及时查明原因、明确责任,并提出加强管理的建议,然后通过一定审批手续对其进行会计处理,调整账簿记录,以使账面数额与实存数额保持一致,进而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七、编制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是根据会计账簿的记录定期编制的、总括反映企业特定时点(如月末、季末、年末)和一定时期(如月、季、年)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书面文件。

作为财务会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报表是根据会计账簿的记录,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表式,主要以数字形式定期提供总括会计信息的载体。通过编制会计报表,不仅能对分散在账簿记录中的日常会计核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提供完整、全面地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而且还是分析和考核财务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进行宏观经济决策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分析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资料。

上述各种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相互联系、密切配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从会计工作程序和工作过程来说,主要是三个环节: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发生的经济业务通过这三个环节的会计处理,能将大量的经济业务信息转换为系统的会计信息。这个转换过程周而复始的循环进行,就是一般所称的会计循环。其揭示的基本内容是:经济业务发生后,经办人员要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经会计人员审核整理后,按照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账户,运用复式记账的原理,编制记账凭证,并据以登记会计账簿;同时,依据会计凭证和账簿记录,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完成成本计算,并依据财产清查对账簿记录加以核实,在保证账实相符的基础上定期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及其流程见图1.3。图1.3 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及其流程任务Ⅳ:认识会计要素

任务要求1. 理解会计要素的含义和会计等式;2. 掌握各个会计要素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任务解析

从上面的任务Ⅰ以工商企业为例对资金运动形式所作的具体分析来看,作为会计对象的资金运动涉及面广、内容复杂;而且将会计对象仅表述为资金运动也嫌过于抽象、笼统。为便于会计的核算和监督,必须明确资金运动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并对其按一定标准进行科学的分类。会计上将资金运动的具体内容按其经济性质划分所形成的类别,称为会计要素。它是对资金运动这一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所做出的最基本的认识和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会计就是要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各类会计科目和账户,并按账户分类记录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的有关信息,据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来总括的提供企业的会计信息。由于会计要素是财务会计报告中会计报表的基本构成单位,故亦称其为会计报表要素。

会计要素作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基本单位,我国的相关会计法规将其概括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并在2006年2月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它们进行了新的定义。

一、资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20条规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里,“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企业过去的购买、生产、建造行为和其他交易或者事项(如融资租赁、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由此可见,资产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1)资产是在企业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形成的,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带来的资源,不会形成企业现在的资产。例如,已经发生的购入原材料的交易会形成企业的资产,而计划中的原材料购买交易则不会形成企业目前的资产。(2)资产是为企业所拥有的,或者即使不能拥有但也是企业所能控制的。所有权或控制权对于判断某项资源是否属于企业的资产至关重要。例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虽然对承租企业来说在租赁期内并不拥有其所有权而仅具有其使用权,但在此期间企业能够控制它,并能从该资产的使用中获得经济利益,因而应将其作为本企业的资产;而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由于承租企业未拥有其所有权,也不能控制它,故而不能将其作为本企业的资产。(3)资产在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是资产最主要的特征。凡是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企业都不能确认为资产。例如,货币资金可以用于购买所需要的商品,厂房场地、机器设备、原材料等可以投入生产,并最终都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仓库里已经失效或毁损的货物,因其不能再出售或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已不能在未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就不应再作为企业的资产。知识链接1.3:《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21条规定,符合本准则第20条规定的资产定义的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一)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资源,或者说物质条件,如货币资金、厂房场地、机器设备、原材料,有的还有专利权、商标权等。这些形态各异的资产,按其流动性或变现性可分为两大类,即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1)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变现的资产,以及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它通常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2)非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是指除流动资产外的其他资产,如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

二、负债《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23条规定: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由此可见,负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负债是基于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而产生的,即导致负债的交易或者事项必须已经发生。只有过去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才能增加或减少企业的负债。如银行借款,是因为企业接受了银行贷款而形成,如果企业没有接受银行贷款,或正在筹划的未来交易或者事项可能引起向银行贷款,则不会发生银行借款这项负债。(2)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这是负债的基本特征。现实义务是由过去的经济活动形成的,现已承担的一种义务。一般情况下,只有在资产已经获得时才产生现实义务。(3)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负债的清偿,通常是在未来某一时点通过交付资产(包括现金和其他资产)或提供劳务等予以实现,有时也可以通过承诺一项新的负债或将债务转为资本来了结一项现有负债,但无论哪种情况,均意味着经济利益流出了企业。知识链接1.4:《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24条规定,符合本准则第23条规定的负债定义的义务,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负债:(一)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二)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企业的负债作为债权人的一种权益,按其偿还期限的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1)流动负债。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或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到期应予以清偿、或者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至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以上的负债。它通常包括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股利等。(2)非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债务,如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三、所有者权益《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26条规定: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也称为股东权益。它体现了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权,表明了企业的产权关系(即企业归谁所有)。

在会计核算上,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资产总额减去负债总额后的余额(即净资产的数额),包括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四个部分。其中,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是由所有者直接投入而形成的,属于投入资本的范畴;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则是由企业所实现的净利润经过分配留存在企业而形成的,属于留存收益的范畴。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三个会计要素,揭示的是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的资金来源(表现为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和运用(表现为资产)的基本内容,反映企业资金运动的静态关系,因此也被称为静态会计要素;同时,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等式,是设计反映财务状况的资产负债表的理论基础,因此它们又称为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或资产负债表要素。

会计等式也称会计平衡公式或会计方程式,它是对各会计要素的内在经济关系利用数学公式所作的概括表达。上面提及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属于静态会计等式,用以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故又称之为财务状况等式。作为一个会计恒等式或会计基本等式,它是复式记账和试算平衡的基础。如果从广义角度理解下面的收入与费用,那么以下三个会计要素也构成“利润=收入-费用”这样一个会计等式,它则属于动态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经营成果或财务成果的,故又称为财务成果等式。

将上述静态和动态的两个会计等式按会计理论合二为一,可得到一个综合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它揭示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之间的相互联系。

四、收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30条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这是一种狭义的收入概念,它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收入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而不是从偶发的经济活动中产生。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生产经营目的而从事的所有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工商企业销售商品的收入、服务企业提供劳务的收入等,但其接受捐赠、取得罚款或赔款而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因是偶发的经济活动产生的,故不确认为收入。(2)收入只包括属于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企业为第三方或代客户收取的款项,如代收代缴的增值税、代收的水电费、有的服务企业代收的保险费等。(3)收入可能表现为资产增加,如增加银行存款、应收款项等;也可能表现为负债减少,如以供销售的商品或应提供的劳务抵偿债务;或两者兼而有之,如商品销售或劳务提供所应取得的款项,部分以现金收取,部分用以抵偿债务。(4)收入会导致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增加。如上所述,收入能增加资产或减少负债或两者兼而有之,故根据所有者权益的定义,企业取得收入一定能增加所有者权益。注意,这里仅指收入本身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而不是指收入扣除相关成本费用后的净额对所有者权益的影响。知识链接1.5:《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31条规定,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收入按其性质或内容划分,可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如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等。

收入按照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主次划分,可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其中,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经常性的主要业务所产生的收入,这是企业的基本业务收入,如工业企业销售产品取得的收入、商品流通企业销售商品取得的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企业非经常性的、兼营的业务产生的收入,如工业企业销售原材料、进行技术转让、出让资产等取得的收入。

五、费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33条规定:费用是指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这是一种狭义的费用概念。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1)费用是在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而不是偶发的经济活动所引起的。这与收入的产生是一致的。如企业为生产或销售商品,会发生原材料的耗费、固定资产价值的磨损、支付人工费用等;而其购买机器设备需支付的价款、运输费与相关税费,虽然也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但因是偶发经济活动产生的,故不确认为费用。(2)费用可能表现为资产的减少,如因费用支付减少银行存款等;也可能表现为负债的增加,如因应支付的费用款项暂欠而增加应付款项;或两者兼有,如应支付的职工工资形成的费用,一部分以现金支付,另一部分暂欠。(3)费用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减少。这与收入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的原理相同;而且,该种减少是发生在企业的日常活动中,并非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知识链接1.6:《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34条规定,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费用按照功能划分,可分为从事生产经营业务发生的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其中,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统称为期间费用。从事经营业务发生的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销售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商品(产品),以及提供基本业务规定的劳务所发生的费用;期间费用是指不计入商品(产品)、劳务的成本,而是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

另外,与收入相对应,从事生产经营业务发生的成本也分为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

六、利润《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37条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等。所以,利润又称为经营成果或财务成果。其中,“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如各种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利润的构成有三个层次: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1)营业利润是指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期间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加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后的金额。(2)利润总额是指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3)净利润是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后的金额。

收入、费用、利润这三个会计要素,揭示的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资金运动的基本内容,反映企业资金运动的动态关系,因此也被称为动态的会计要素;同时,《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它们均应列入利润表以总括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因此它们又称为利润表要素或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任务Ⅴ:认识会计记录的账户

任务要求1. 理解会计科目和账户的含义及其关系;2. 掌握会计科目的分类;3. 理解账户的结构;4. 掌握账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

任务解析

设置账户作为会计核算的一种基本方法,其目的在于将纷繁的经济业务加以分类、系统的记录,进而保证会计职能的充分发挥和会计目标的有效实现。为此,会计在对经济业务进行具体的处理之前,必须做好会计科目与会计账户的设置工作。

一、会计科目

会计将其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基本分类后,形成了前述六大会计要素,但针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而言,这种分类仍显过于粗略,会计核算也无法实施。例如,若仅有一个“资产”概念,不对其具体内容加以细分,那么,当我们用10万元的银行存款去购买设备后,会计上就只能反映为一项“资产”(是什么资产不清楚)增加了,另一项“资产”(是什么资产也不清楚)减少了,其结果等于没有反映。只有对会计要素进行细分,才能对类似例子加以确切的反映。(一)会计科目及其设置原则

作为理解会计对象而延伸出的会计科目,我们在会计实务中每天都要与之打交道。所谓会计科目(简称科目),就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按其经济性质划分所形成的项目。比如,“资产”可以分为“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原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收入”可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等。可见,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所作的细分,也是对会计对象的进一步分类。由于会计对象就是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所以,一个会计科目就界定了一项会计核算的内容。图1.4 会计对象理解上的递进关系

会计科目是进行经济业务的会计记录和提供会计信息的基础,在会计核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为:会计科目是设置账户的依据;会计科目是复式记账和编制记账凭证的基础;会计科目为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提供了前提条件,也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了方便。另外,由于会计科目有助于全面、完整、系统的反映会计要素在一定期间的增减变化,所以,它能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分类详细的分析项目,有利于企业对经济活动的深入分析、评价和考核。

下面,根据财政部2006年10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附录”中规定的156个一级会计科目,以常用为标准摘要列示如表1.1所示。1.1 会计科目表

为更好地发挥会计科目的作用,在会计实务中,设置会计科目时必须遵循合法性、相关性、实用性的原则。

1. 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是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当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为了保证不同企业会计信息的规范、统一和相互可比,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对会计信息逐级汇总的需要,企业应当统一按国家会计法规的有关规定设置会计科目。这是设置会计科目最基本的要求。

2. 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为提供有关各方所需的会计信息服务,满足对外报告与对内管理的要求。由于企业内外两方面对会计信息需求的不一样,企业会计科目的设置,不仅要能系统、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等有关各方的需要;同时,也要有利于企业内部管理活动有序、有效的开展。这样,才能充分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3. 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是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符合企业自身特点,满足企业会计核算的实际需要。由于各个企业的组织形式、所处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情况等不同,会计科目在设置上也允许有差别。企业在保证合法性、相关性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置一些必要的会计科目。

另外,设置的会计科目要简明、适用,并要分类、编号。在设置会计科目时,必须对每一个会计科目特定的核算内容进行严格、明确的界定,不能相互混淆;科目的名称应与其核算的内容相一致,并要含义明确、通俗易懂。(二)会计科目的分类

会计科目是以客观存在的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为基础科学设置的。为了满足会计工作的需要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尚需对其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分类。

1. 会计科目按其归属的会计要素分类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所形成的项目,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经济性质对其进行科学的细分。据此,会计科目可分为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和损益类科目等,具体可参考表1.1或《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的“附录”。(1)资产类科目是指用于核算资产的增减变化,提供各项资产的会计信息的会计科目。(2)负债类科目是指用于核算负债的增减变化,提供各项负债的会计信息的会计科目。(3)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是指用于核算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化,提供各项所有者权益的会计信息的会计科目。(4)成本类科目是指用于核算生产费用的发生和归集、分配情况,提供有关成本的会计信息的会计科目。(5)损益类科目是指用于核算收入、支出和期间费用等的发生和归集情况,提供一定期间有关损益的会计信息的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归属的会计要素不同,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也就不同,故该种分类也是按反映的经济内容对会计科目所作的分类。从上面所介绍的分类情况及表1.1的列示情况来看,这种分类存在着理论与实务的差异。见图1.5。图1.5 会计科目按会计要素分类的理论与实务的差异

2. 会计科目按其提供信息的详略程度分类

为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要,会计科目也需按其提供信息的详略程度进行分类。这样,会计科目可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1)总分类科目又称一级科目或总账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相对粗略),提供总括会计信息的会计科目,如表1.1列示的科目。该类科目是进行总分类核算的依据,原则上由国家统一制定。(2)明细分类科目简称明细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做进一步分类(相对详尽),提供更为详细、更为具体的会计信息的会计科目。比如,在“应交税费”这一总分类科目下,应按所交税费的种类设置“应交增值税”、“应交营业税”、“应交消费税”等明细分类科目,以反映企业应交何种税费、金额多少等具体情况。

明细分类科目包括子目和细目。子目(即二级科目)是在某个总分类科目下分设的多个对该总分类科目反映的具体内容进行较为详细反映的项目;细目(即三级科目)是在某个子目下进一步分设的多个对该子目反映的具体内容进行更为详细反映的项目。对于明细分类科目较多的总分类科目,可在其下设置两级或多级明细分类科目,如表1.2所示。当然,也不是说明细分类科目设置越多越好,究竟设置几级,既要看有关各方的信息需求,也要取决于会计核算的必要和工作的简化。1.2 会计科目类别(3)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的内在关系。前者是总括地反映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对所属明细分类科目具有统驭和控制作用;明细分类科目是详细地反映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从属于所属的总分类科目,对其起补充和说明作用。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附录”中的规定,企业在不违反会计准则中确认、计量和报告规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分拆、合并会计科目。企业不存在的交易或者事项,可不设置相关会计科目。对于明细科目,企业可以比照该“附录”中的规定自行设置。会计科目编号供企业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查阅会计账目、采用会计软件系统参考,企业可结合实际情况自行确定会计科目编号。

二、会计账户

会计科目仅仅是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细分后形成的一个项目或名称,它可以将复杂的、性质不同的经济业务进行科学的归类,有助于将繁杂的经济信息转变为有规律的、易于识别的会计信息。但要将这些信息记录下来,以最终生成可用的、系统的会计信息,则需借助会计账户。(一)会计账户及其基本结构

1. 会计账户的含义

前已述及,设置会计账户是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之一。会计账户(简称账户)是指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结构和格式,用以对会计科目所规定的核算内容进行分类、序时、连续记录的一种实物载体(即账页)。可见,会计账户尽管要依附于会计科目,但它是具体的,而科目则是抽象的。打个比喻,科目就好比是某样物品的“标签”,账户就是盛装该物品的“箱子”;事先准备好的“标签”要粘贴在对应的“箱子”上,物品才不会装错。所以,会计通过账户的设置和运用,才能将繁杂多样的经济业务予以清晰明了的记录,为提供分门别类的会计信息提供重要依据。

在实际工作中,账户与科目两个概念常常互用。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为:会计科目是设置账户的依据,是账户的名称,账户就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两者不但相互依存,而且反映的经济内容也是一致的。尽管如此,但它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区别:会计科目仅是会计要素细分所形成的抽象名称或项目,不存在具体的结构和格式;账户是记录会计要素变动的实物载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格式,这种不同就好比上面的比喻。当然,在上述比喻中,“箱子”必须要有“好的构造和样子”,才能将相应的物品规范地装进去。这就涉及账户的结构与格式。

2. 会计账户的结构与格式

会计账户的结构是指账户记录经济业务所应有的构成要素,即经济业务发生后,账户需要记录哪些内容。经济业务的发生会引起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产生变动,尽管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变动是错综复杂的,但从数量上看无非是增加和减少两种情况。与此相应,会计账户就需有两部分记录:一部分记录增加(即增加额),另一部分记录减少(即减少额);同时,还需记录增减变动后的结果(即余额)。这三者是账户的核心部分。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经济业务的具体情况将账户的基本结构概括为五个构成要素:①账户的名称,即会计科目,它规定账户记录的内容;②日期,即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③凭证编号,即记账凭证的编号,用以说明记录的资料来源或依据;④摘要,即经济业务具体内容的简要说明;⑤增加额、减少额和余额。据此,我们将账户的一般格式,即账户记录经济业务的具体样式,也就是上述五个要素的列示方式,直观、简明的表示如表1.3所示。1.3 账户名称

这里,我们特别介绍一下金额要素。本期增加的金额,叫本期增加额,又称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的金额,叫本期减少额,又称本期减少发生额;增加额与减少额相抵后的差额叫做余额(并不是所有账户都有),按其表达的时间不同,分为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一定会计期间结束时的期末余额,就是下一个会计期间开始时的期初余额。其计算公式为: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为了表述和使用方便,账户的一般格式可用字母“T”表示,如表1.4所示,一般也就称之为“T”型账户,以简明地列示其金额要素这一核心部分。1.4

至于左、右两方采用什么记账符号予以表示,哪方记录增加额,哪方记录减少额,余额又在哪一方,则取决于不同的记账方法和账户所反映的会计要素。这将在学习项目三的任务Ⅰ中具体介绍。(二)会计账户的分类

会计账户的分类就是在了解账户特性的基础上,研究账户体系中各账户之间存在的共性,进一步探明和规范各种账户记录的经济内容、用途结构及其在整个账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正确地运用账户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

由于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所以账户的基本分类与会计科目的分类也是相对应的。

首先,按归属的会计要素(或反映的经济内容)分类,可分为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和损益类账户等。

其次,按提供信息的详略程度分类,可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总分类账户(简称总账账户或总账),只采用货币计量单位提供总括的会计核算指标;明细分类账户(简称明细账),除采用货币计量单位外,反映实物资产的明细分类账户还要采用实物量度,提供明细的会计核算指标。

最后,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账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

会计账户的基本分类明确了完整的账户体系,但是不能说明设置各类账户的目的以及能够提供什么核算指标,即账户的用途是什么;同时,也未明确各类账户怎样使用以及如何记录经济业务,即账户的结构是怎样的。如左、右两方分别记录什么内容,有无期末余额,如有在哪一方,表示什么含义。为此,有必要在基本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账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以明确各类账户补贴的使用方法,达到熟练而正确地运用账户的目的。

会计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可分为基本账户、调整账户和业务账户三大类,具体情况如图1.6所示。图1.6 账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

1. 基本账户

基本账户是用来核算和监督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情况和实有数的账户。这些账户反映的对象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基础,通常都有余额。基本账户包括盘存账户、结算账户、跨期摊提账户和资本账户四类。(1)盘存账户是指可以通过财产清查(如实物盘点或对账)来核算和监督其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的各种资产类账户。主要有: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原材料、库存商品、固定资产等账户。在借贷记账法下(参见学习项目三的任务Ⅰ),其基本格式如表1.5所示。1.5(2)结算账户是指用来核算和监督企业与其他单位或个人之间债权债务往来结算情况的账户。按照结算业务性质的不同,结算账户分为债权结算账户、债务结算账户和债权债务结算账户三类。

债权结算账户亦称资产结算账户,是用来核算和监督企业与各债务单位或个人之间债权结算业务的账户。主要有: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账户。其基本格式及运用与盘存账户相同。见表1.6。1.6

债务结算账户亦称负债结算账户,是用来核算和监督企业与各债权单位或个人之间债务结算业务的账户。主要有: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长期与短期借款等账户。其基本格式如下:1.7

债权债务结算账户亦称资产负债账户,又称往来结算账户,是用来核算和监督企业与某一单位或个人之间债权和债务结算业务的账户。它是对企业在与其他单位或个人之间同时具有债权、债务结算情况,需要在同一账户进行核算与监督而运用的一种账户。比如,在对同一单位或个人既有债权又有债务的情况下,可将“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两个账户合并为“应收应付账款”账户,以减少账户的数量和分账户核算可能产生的混乱。债权债务结算账户的期初余额,可能在借方(表示债权大于债务的差额),也可能在贷方(表示债权小于债务的差额);本期借方发生额表示债权的增加或债务的减少,本期贷方发生额表示债权的减少或债务的增加;其借方期末余额表示债权大于债务的差额,贷方期末余额则表示债权小于债务的差额。其基本格式如下:1.8(3)跨期摊提账户是指用来核算和监督应由若干个会计期间共同负担而又在某个会计期间一次支付了的费用的账户,主要有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等。设置这类账户的目的是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严格划分费用的受益期间,以便正确计算各个会计期间的成本和盈亏。

待摊费用账户是用来核算和监督按规定已在当期一次支付,但需要在未来一定期间分期摊销的费用的账户。其基本格式和运用方法同盘存账户,见表1.9。所以,待摊费用属于一项资产。1.9

预提费用账户是指用来核算和监督按规定预先提取计入当期,但需要在未来一定时点才能一次支付费用的账户。其基本结构和运用同债务结算账户。见表1.10。因此,预提费用属于一项负债。1.10(4)资本账户是指用来核算和监督企业所有者投入和内部积累形成的资本金的增减变动情况及其实有数的账户,主要有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账户。其基本格式如下:1.11

2. 业务账户

业务账户是用来核算和监督企业供应、生产和销售业务活动的账户。其特点是:通过这些账户能及时考核企业财务和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对企业经济效益作全面评价。(1)配比账户是指用来核算和监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损益,并借以在期末计算和确定其财务成果的账户。作为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原则,配比是指某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与费用应当按照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配合,借以计算确定该期的损益。

按其性质不同,配比账户可以分为收益类账户和费用类账户。

收益类账户主要有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等账户。收益类账户的基本结构和运用方法同权益类账户。但是由于其核算内容属于当期结转的经济业务,故期末没有余额。其基本格式如下:1.12

费用类账户主要有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外支出、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所得税费用等账户。其基本结构和运用同集合分配账户。见表1.13。1.13(2)集合分配账户是指用来归集和分配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发生的相关费用的账户,主要有制造费用账户等。集合分配账户的基本结构和运用方法与盘存账户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它所记录的费用属于当期的开支,应当在当期分配完毕。因此,这类账户一般没有期末余额。见表1.14。1.14(3)成本计算账户是指用来归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发生的全部费用,并据以计算和确定各个成本计算对象的生产成本的账户,主要有生产成本、材料采购、在建工程等账户。其基本格式如下:1.15(4)财务成果账户是指用来核算和监督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财务成果的形成,并确定最终财务成果的账户,其典型账户是“本年利润”账户。其基本格式如下:1.16

3. 调整账户

在会计核算中,由于管理上的需要或其他方面的原因,对于某些会计要素,要求用两种数字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反映,一个用来反映其原始数字,另一个用来反映对原始数字进行调整的数字,将原始数字和调整数字相加或相减,就可以求出调整后的实际数字。

调整账户就是指用来调节和整理相关账户的账面金额并表示被调整账户的实际余额的账户。调整账户按照调整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备抵账户、附加账户和备抵附加账户三类。(1)备抵账户是指用来抵减被调整账户余额,以取得被调整账户实际余额的账户。按照被调整账户的性质,备抵账户分为资产备抵账户(见表1.17)和权益备抵账户(见表1.18)。1.17

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固定资产的累计抵减数额=固定资产实际价值(净值)1.18

本年累计利润-累计已分配的利润=未分配的利润(2)附加账户是指用来增加被调整账户余额的账户。附加账户与其被调整账户的运用方向相同,如“应付债券——债券溢价”账户就是“应付债券——债券面值”账户的一个附加账户。该类账户的调整方式是:

被调整账户余额+附加账户余额=被调整账户的实际余额

在会计实务中,单纯的附加账户很少设置。(3)备抵附加账户是指既具有备抵调整又具有附加调整功能的账户。比较典型的备抵附加账户是“材料成本差异”账户。其基本格式如下:1.19

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结存材料的成本节约差异=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或

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结存材料的成本超支差异=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

账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不是绝对的,有些账户具有双重性质,如“在建工程”账户,既属于成本计算账户,也属于盘存账户;再如“本年利润”账户,既属于财务成果账户,也属于配比账户。另外,根据表1.1中的“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设置的账户,是用以核算企业在财产物资盘盈、盘亏未处理前的暂记账户。它属于过渡性质的账户,应在期末结账前处理完毕,结清余额,我们未将其列入这一账户分类中。目标检验

一、单项选择题

1. 会计是以( )为主要计量单位,核算与监督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A. 实物B. 货币C. 工时D. 劳动耗费

2. 下列项目中,属于会计基本职能的是( )。A. 计划职能、核算职能B. 预测职能、监督职能C. 核算职能、监督职能D. 决策职能、监督职能

3. 会计对象是一个单位的( )A. 资金运动B. 经济活动C. 经济资源D. 劳动成果

4. 在进行会计计量时,一般情况下应采用的计量属性是( )。A. 现值B. 公允价值C. 历史成本D. 重置成本

5. ( )是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划分成若干个相等的会计期间。A. 会计时段B. 会计分期C. 会计区间D. 会计年度

6. 用银行存款购入了机器设备,需要在“银行存款”和“固定资产”账户中同时以相等的金额进行记录,这种会计核算方法是( )。A. 设置账户B. 复式记账C. 登记账簿D. 财产清查

7. 会计核算的最终环节是( )。A. 确认B. 计量C. 记录D. 报告

8. 企业月初资产总额300万元,本月发生下列经济业务:①赊购材料10万元;②用银行存款偿还短期借款20万元;③收到购货单位偿还欠款15万元存入银行。则月末资产总额为( )。A. 310万元B. 290万元C. 295万元D. 305万元

9. 最基本的会计等式是( )。A. 收入-费用=利润B. 收入-成本=利润C.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D.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10. ( )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A. 现金B. 银行存款C. 货币资金D. 收入

11. 会计科目是对( )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A. 会计对象B. 会计要素C. 资金运动D. 会计账户

12. 会计科目按其所反映的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可分为( )。A.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五类B.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利润五类C.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损益五类D.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五类

13. 账户是根据( )设置的,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A. 会计对象B. 会计要素C. 会计科目D. 会计账簿

14. 会计核算应当遵循( )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A. 相关性B. 谨慎性C. 重要性D. 可靠性

15.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应当仅仅依据其法律形式进行会计核算,这是( )的要求。A. 可比性B. 可理解性C. 及时性D. 实质重于形式

16. “固定资产——机器设备”属于( )科目。A. 总分类B. 总账科目C. 明细分类D. 所有者权益类

17. “待摊费用”账户按照会计要素分类,属于( )。A. 资产类账户B. 损益类账户C. 负债类账户D. 成本类账户

18. “制造费用”账户按照用途和结构分类,属于( )。A. 资产类账户B. 损益类账户C. 成本计算账户D. 集合分配账户

19. 在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中,确定会计核算空间范围的是( )。A. 会计主体B. 持续经营C. 会计分期D. 货币计量

20. 会计账户的核心部分是( )。A. 账户名称B. 凭证编号C. 金额D. 摘要

二、多项选择题

1. 会计对象是指( )的内容。A. 会计核算B. 经济管理C. 会计监督D. 经济活动

2. 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包括( )。A. 会计主体B. 持续经营C. 会计分期D. 货币计量

3. 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要素的是( )。A. 资产B. 固定资产C. 负债D. 生产费用

4. 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包括( )。A. 资产B. 收入C. 费用D. 所有者权益

5. 按照账户的用途和结构分类,“累计折旧”账户不属于( )。A. 资产类账户B. 损益类账户C. 集合分配账户D. 调整账户

6. 企业发生费用的同时,可能会引起( )。A. 资产的增加B. 资产的减少C. 负债的增加D. 负债的减少

7. 会计科目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的关系不同,可以分为( )。A. 总分类科目B. 明细分类科目C. 权益类科目D. 利润类科目

8. 会计科目设置应遵循的原则有( )。A. 合法性原则B. 相关性原则C. 全面性原则D. 实用性原则

9. 会计账户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中的( )。A. 账户名称B. 日期和摘要C. 金额D. 凭证号数

10. 账户分为左、右两方,至于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登记减少,取决于( )。A. 所反映的会计要素的内容B. 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C. 会计核算手段D. 所采用的记账方法

11. 下列对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 两者都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科学分类B. 两者口径一致,性质相同C. 会计科目是会计账户的名称D. 会计账户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而会计科目不具有格式和结构

12. 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等式的有( )。A.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B. 收入-费用=利润C. 借方发生额=贷方发生额D. 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期末余额

13. 企业的资金运动包括的环节有( )。A. 资金投入B. 资金运用C. 资金退出D. 资金增值

14. 下列账户中,属于按用途和结构分类的有( )。A. 资本账户B. 资产账户C. 成本计算账户D. 配比账户

15. 构成利润总额的项目包括( )。A. 营业利润B. 投资收益C. 净利润D. 营业外收支净额

三、判断题1. 会计是以货币作为唯一计量单位的。( )2. 经济合同的签订属于经济活动,故其应作为会计的对象。( )3. 会计核算职能是会计最基本的功能。( )4. 会计核算方法是最基本的会计方法。( )5. 法人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一定是法人。( )6.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 )7. 会计假设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前提条件。( )8. 在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体系中,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程序的三个主要环节。( )9. 按照账户的用途和结构,坏账准备和资产减值损失均属于类比账户。( )10.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11. 总分类科目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会计信息的科目。( )12. 根据总分类科目设置的账户称为总分类账户,根据明细分类科目设置的账户称为明细分类账户。( )13. 会计科目是会计账户的名称,也是设置会计账户的依据。( )14.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的重要方法之一。( )15. 权责发生制是在实际收到货币资金时才确认收入。( )

四、实务题

请将企业发生的如下经济业务,按要求填入表1.20中,并据以验证会计基本等式是否成立?为什么?(1)现金800元存放在出纳处,150 000元存在银行里;(2)从银行借入200 000元3个月期限和1 200 000元1年期限的借款;(3)材料160 000元、完工产品50 000元存放在仓库;(4)房屋及建筑物3 000 000元;(5)所有者投入资本2 000 000元;(6)应收其他单位货款200 000元;(7)应付其他单位材料款130 000元;(8)以前年度未分配的利润300 000元。1.20学习项目二 会计业务流程之信息来源

学习目标

本项目旨在通过对来源于企业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及其填制和审核的介绍,以明确会计信息来源方面的相关知识。其学习目标是:1. 能正确认识企业的经济业务;2. 能正确识别基本的原始凭证;3. 能熟练掌握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方法。任务Ⅰ:认识企业的经济业务

任务要求1. 了解企业组织及其分类;2. 理解各类企业的经济业务流程。

任务解析

企业是依法设立的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主体,是市场活动的微观主体。

企业按照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及生存、发展的规律,或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划分成不同类别的企业。比如,按照投资人的出资方式和责任形式,企业可以分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而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企业分类,则是按照企业从事的经营活动性质划分,有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服务业等。

工业企业是围绕着产品的加工制造过程而进行的,生产的主要目的是输出产品,最终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强调的是一个制造流程的过程。其基本业务流程如图2.1所示,主要包括筹资、供应、生产、销售和财务成果形成与分配五个环节。图2.1 工业企业的业务流程图

资金好比企业的血液,充足的资金是工业企业正常运行的保证,所以,企业首先要为生产筹集资金。企业一方面向债权人借入资金,另一方面接受投资者投入的资金,两方面共同构成了企业资金的来源途径。接下来,企业用筹集到的资金购买各项财产物资,如机器设备、厂房、原材料等,为生产过程提供必要的物资保障。生产过程是工业企业业务流程的主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耗费各项财产物资,完成各种产成品的生产。在销售过程,将各种产品销售出去,最终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后,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将利润进行分配,并开始下一个业务流程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工业企业占的比重最高,业务流程也最全面,因此,我们将以工业企业为例讲述会计业务流程的各环节的会计处理。

商业企业是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一条纽带,起着媒介的作用,而不直接参与产品的生产过程。其基本业务流程如图2.2所示。图2.2 商业企业的业务流程图

服务业为消费者提供的是某一种服务产品,强调的是一个服务流程的过程。比如:餐饮服务业为消费者提供的是餐饮服务;金融服务业为消费者提供的是金融产品的服务等。其基本业务流程如图2.3所示。图2.3 服务业的业务流程图任务Ⅱ:认识原始凭证

任务要求1. 了解会计凭证的含义;2. 掌握原始凭证的内容及分类。

任务解析

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会有大量的经济业务不断发生,同时会取得用以证明经济业务信息真实性与可靠性的各式书面证明,会计上称之为会计凭证。它是会计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是会计核算的重要依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既是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之一,同时还是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

一、会计凭证

会计凭证(简称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以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作为登记会计账簿的依据,会计凭证按填制程序和用途不同可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加强会计监督、有效组织会计核算工作、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基础。它具有以下重要的意义:(1)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有利于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保证各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和可靠性;(2)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可以及时、准确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发生及完成情况,为登记账簿提供可靠的依据;(3)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有利于加强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强化内部控制。

二、原始凭证(一)原始凭证的含义

原始凭证又称单据,是指在经济业务发生时,由相关业务经办人员填制或取得的,用来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以明确经济责任、起证明作用的书面文件。

企业发生的一切经济业务必须如实填制原始凭证,以确保经济业务发生与完成情况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收据、银行结算凭证、材料入库单、领料单、差旅费报销单、借款单等都是原始凭证,都能够证明相关经济业务的发生及完成情况,因此,原始凭证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凭据和重要依据。而常见的购销合同、生产计划表、银行对账单等,由于其不能对经济业务的发生与完成情况起到相应的证明作用,所以,它们都不是原始凭证,都不能被作为会计核算的原始凭据据以登记账簿。知识链接2.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9条明确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二)原始凭证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原始凭证进行不同的分类,见图2.4。图2.4 原始凭证的分类

1. 根据来源的不同,原始凭证分为自制原始凭证和外来原始凭证(1)自制原始凭证。自制原始凭证是由本单位内部相关业务的经办部门或人员,在办理某项经济业务时,根据经济业务的内容自行填制的、仅供单位内部使用的原始凭证。常见的领料单、收料单、产品入库单、工资结算单、制造费用分配表等都属于自制原始凭证。领料单和收料单的格式见表2.1、表2.2。2.1 领料单2.2 收料单(2)外来原始凭证。外来原始凭证是指在经济业务完成时,从其他单位取得的凭证。供应单位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或销货发票、收款单位开出的各类收据、银行转来的收款或付款通知及其他各种结算凭证、出差人员取得的各种票据都属于外来原始凭证。增值税专用发票、现金支票和普通发票的格式分别见表2.3、表2.4和表2.5。2.3 增值税专用发票2.4 现金支票票样2.5 ××市服务业统一发票票样

2. 根据填制的方法和手续的不同,原始凭证分为一次凭证、累计凭证和汇总原始凭证(1)一次凭证。一次凭证是一次有效凭证,是指一次只记录一项或若干项同类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其填制手续一次完成,并且已填制的凭证不能进行二次填制。外来原始凭证和大部分自制原始凭证一般都属于一次凭证。(2)累计凭证。累计凭证是指在一张凭证上,多次分次记录在一段时期内发生的若干同类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其填制手续是多次分次完成的,因此,累计凭证是多次有效的原始凭证。累计凭证能够控制原始凭证的填制数量,简化凭证填制的手续,所以,其适用于经常发生同类经济业务的企业。工业企业填制的自制原始凭证“限额领料单”就是典型的累计凭证。其格式见表2.6。2.6 限额领料单(3)汇总原始凭证。汇总原始凭证又叫原始凭证汇总表,是指在一张凭证上,将一定时期内发生的记载着同类经济业务的若干张原始凭证进行汇总的凭证。汇总原始凭证减少了企业相关人员的记账工作量,使工作程序大大简化。比如,企业可以编制发料凭证汇总表。其格式见表2.7。2.7 发料凭证汇总表(三)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

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繁多而复杂,填制或取得的原始凭证也各不相同,作为经济业务发生与完成情况的原始凭据,原始凭证必须满足会计核算的基本需要。因此,原始凭证的填制事项需要包含以下基本要素内容:(1)原始凭证的名称;(2)原始凭证的填制日期及编号;(3)接收原始凭证的单位名称;(4)发生的相关经济业务的基本内容;(5)原始凭证的填制单位名称及填制人签章;(6)本单位相关经办人员的签章。

实际工作中,企业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对原始凭证的内容进行补充登记。任务Ⅲ: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

任务要求1. 理解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2. 掌握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方法。

任务解析

原始凭证是证明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的原始依据,不但是一种重要的会计凭证,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法律效力。因此,作为会计信息来源的原始凭证,必须予以正确地填制和必要的审核,以为提供准确、合理的会计信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

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发生与完成情况的原始凭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文件,也是编制记账凭证及记账的依据,因此,必须正确填制原始凭证,以确保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填制原始凭证必须符合以下几点基本要求:(1)遵守相关法律制度。原始凭证记载的事项必须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凡不予规定的事项,均不得列入原始凭证的填列范围。(2)记录要真实。原始凭证所填列的内容事项,必须以真实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对交易或事项所涉及的数量、金额等内容必须如实的在凭证上进行反映,不得伪造、编造原始凭证。(3)内容要完整。原始凭证的内容包括:凭证的名称;填制凭证的日期;填制凭证单位名称或者填制人姓名;经办人员的签名或者盖章;接受凭证单位名称;经济业务内容;数量、单价和金额。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盖有填制单位的公章;从个人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有填制人员的签名或者盖章。自制原始凭证必须有经办单位领导人或者其指定的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对外开出的原始凭证,必须加盖本单位公章。(4)书写要规范。填制原始凭证,字迹必须工整、清晰,易于辨认。大写金额使用汉字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元、角、分、整、零等;大写金额前加“人民币”字样;大写金额与“人民币”字样之间不得留有空白;大写金额截至到元或角的,后面要加写“整”字,大写金额截至到分的,不加写“整”字。小写金额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小写金额前加人民币符号“¥”;阿拉伯数字与人民币符号之间不得留有空白;小写金额数字一律填写到角分,无角分的,以符号“—”或“00”替代,有角无分的,分位标注为“0”,不得用符号“—”替代。比如,小写金额为¥2 040.50,大写金额应写成“人民币贰仟零肆拾元五角整”。凡填有大写和小写金额的原始凭证,大写与小写金额必须相符。(5)购买实物的原始凭证,必须有验收证明;支付款项的原始凭证,必须有收款单位和收款人的收款证明。职工外出借款凭据,必须附在记账凭证之后;收回借款时,应当另开收据或者退还借据副本,不得退还原借款收据。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的经济业务,应当将批准文件作为原始凭证附件;如果批准文件需要单独归档的,应当在凭证上注明批准机关名称、日期和文件字号。(6)填制要及时。经济业务发生后,业务相关经办人员要及时填制原始凭证,以保证原始凭证在有效时间内进行及时传递。(7)原始凭证的错误不得随意涂改。原始凭证填制后的错误,应该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不得随意挖补、涂改、刮擦。如果原始凭证写错作废,需要加盖“作废”戳记,并予以妥善保管,不得随意撕毁。知识链接2.2:《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14条明确规定:“原始凭证记载的各项内容均不得涂改;原始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或者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出具单位印章。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49条明确规定:“原始凭证不得涂改、挖补,发现原始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由开出单位重开或者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开出单位的公章。”

二、原始凭证的填制方法

各类原始凭证都要以其基本要素内容为依据进行填制。这里以一次凭证和累计凭证为例来讲述原始凭证的填制方法。(一)一次凭证的填制方法

外来原始凭证和大部分自制原始凭证都属于一次凭证。现以增值税专用发票、转账支票、收料单及领料单的填制为例来讲述一次凭证的填制方法。【例2.1】2009年10月7日,北方公司(一般纳税人)从南方公司购入一批圆钢20千克,单价80元,共计1 600元,材料已经验收入库。北方公司收到南方公司会计部门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一张,增值税税率为17%。同时开出一张转账支票给南方公司。

北方公司的资料如下:开户行,建设银行金沙分理处;账号, 9125436712;纳税人登记号,123123456789;公司电话,81234567;公司地址,青岛市红星街15号。南方公司的资料如下:开户行,工商银行光华支行;账号,12123456;纳税人登记号,456789123456;公司电话,88123456;公司地址,青岛市长城路20号。

这笔业务的发生需要填制三张原始凭证。外来原始凭证增值税专用发票、自制原始凭证收料单和转账支票的填制方法分别见表2.8、表2.9和表2.10。2.8 青岛市增值税专用发票2.9 北方公司2.10知识链接2.3:支票的相关规定。1. 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是最常见的支票类型。现金支票只能用于支取现金(限开户行);转账支票只能用于转账(限同城范围内)。单位可以向个人开具现金或转账支票。支票正面不准有任何涂改痕迹;否则,本支票做“作废”处理。2. 支票填写的注意事项。(1)出票日期大写的格式:1月、2月、10月前要加“零”,即写成“零壹月”、“零贰月”、“零壹拾月”等;11月和12月要写成“壹拾壹月”、“壹拾贰月”。1日至9日及10日、20日、30日前加“零”,即写成“零壹日”、“零贰日”、“零壹拾日”等;11日至19日要写成“壹拾壹日”等。例如:2009年11月7日,写成“贰零零玖年壹拾壹月零柒日”;2009年7月17日,写成“贰零零玖年零柒月壹拾柒日”。(2)人民币(大写)金额的格式:使用“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整”。例如:127.00写成“壹佰贰拾柒元整”;127.50写成“壹佰贰拾柒元伍角整”;127.05写成“壹佰贰拾柒元零伍分”;127.17写成“壹佰贰拾柒元零壹角柒分”或“壹佰贰拾柒元壹角柒分”。(3)支票用途的填写:现金支票的用途有一定的限制,一般用于“备用金”、“差旅费”、“劳务费”等用途项目;转账支票的用途没有具体规定,可用于“材料款”、“货款”、“代理费”等用途项目。【例2.2】2009年11月5日一车间生产A产品需领用30毫米圆钢50千克,单价30元,由业务经办人员填制领料单。经主管部门领导签字批准,经办人员到仓库领用材料,领料单经仓管员审核签章,发放材料。领料单的格式如表2.11所示。2.11 领料单(二)累计凭证的填制方法

承【例2.2】,一车间2009年11月份连续多次领用30毫米圆钢,连续多次分次发生的同类经济业务可以编制一张限额领料单反映经济业务的情况,编制的限额领料单如表2.12所示。2.12 限额领料单

三、原始凭证的审核

只有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才能作为记账的依据。对原始凭证的审核主要以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为依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核:(一)审核原始凭证的真实性

原始凭证所填列的内容事项,必须以真实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对交易或事项所涉及的数量、金额等内容必须如实的在凭证上进行反映,不得弄虚作假。所以,要对原始凭证的真实性进行审核。(二)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

原始凭证记载的事项必须符合国家的政策、法令、法规、规章及制度的有关规定,凡不予规定的事项,均不得列入原始凭证的填列范围。所以,要对原始凭证的合法性进行审核。(三)审核原始凭证的完整性

原始凭证所规定的基本要素内容必须逐一填列完整,不能有任何遗漏。所以,要对原始凭证的完整性进行审核。(四)审核原始凭证的及时性

经济业务发生后,业务相关经办人员要及时填制原始凭证,以保证原始凭证在有效时间内进行及时传递。所以,要对原始凭证的及时性进行审核。【例2.3】2010年2月2日,一车间生产A产品领用圆钢,填制的领料单格式见表2.13,请对领料单进行审核。2.13 领料单

通过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发现领料单的填写日期错误,违背了“真实性”的填制要求;签章处签章不齐,违背了“完整性”的填制要求。该原始凭证应交由原制单单位重新填制。知识链接2.4:《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14条明确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并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更正、补充。原始凭证记载的各项内容均不得涂改;原始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或者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出具单位印章。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目标检验

一、单项选择题

1. 原始凭证按( )分类,可以分为一次凭证、累计凭证和汇总原始凭证。A. 用途B. 来源不同C. 填制程序D. 填制方法及手续

2. 下列原始凭证中,属于外来原始凭证的是( )。A. 材料入库单B. 发出材料汇总表C. 购货发票D. 领料单

3. 限额领料单属于( )。A. 一次凭证B. 汇总凭证C. 累计凭证D. 外来凭证

4. 发料凭证汇总表属于( )。A. 累计凭证B. 原始凭证汇总表C. 记账凭证D. 记账凭证汇总表

5. 下列凭证中,不属于原始凭证的是( )。A. 增值税发票B. 住宿费收据C. 购货合同D. 工资汇总表

6. 原始凭证按( )分类,可以分为自制原始凭证和外来原始凭证。A. 用途和填制B. 来源不同C. 填制程序D. 填制方法及手续

7. 经济业务发生时直接取得或填制的凭证是( )。A. 收、付款凭证B. 记账凭证C. 原始凭证D.合同或协议

8. 会计人员在审核原始凭证时发现其金额有差错,应要求( )。A. 原制单人员重填B. 会计人员重填C. 经办人员重填D. 审批人员重填

9. 差旅费报销单属于( )。A. 汇总凭证B. 自制原始凭证C. 外来原始凭证D. 累计凭证

10.下列原始凭证中,不属于自制原始凭证的是( )。A. 收料单B. 银行对账单C. 汇总原始凭证D. 限额领料单

11. 原始凭证是由( )填制的。A. 会计人员B. 主管人员C. 经办人员D. 企业领导人员

12. 连续多次记录在一段时期内发生的若干同类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是( )。A. 外来凭证B. 一次凭证C. 累计凭证D. 汇总原始凭证

13. 在审核原始凭证时,对内容不完整、填制有错误或手续不完备的原始凭证,应( )。A. 予以抵制,并对经办人员进行严厉批评B. 拒绝受理,并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C. 由会计人员予以更正或重新填制D. 予以退回,要求原制人员重新填制

14. 以下不属于自制原始凭证的是( )。A. 领料单B. 发料汇总表C. 工资结算单D. 银行对账单

15. 以下属于累计凭证的是( )。A. 领料单B. 发料汇总表C. 限额领料单D. 银行对账单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列凭证中,属于自制原始凭证的有( )。A. 购货发票B. 销货发票C. 限额领料单D. 发出材料汇总表

2. 下列( )书面文件可以对经济业务起到证明作用。A. 借款单B. 经济合同C. 合作协议D. 银行对账单

3. 对外来原始凭证进行审核的内容包括( )。A. 真实性的审查B. 合法性的审查C. 完整性的审查D. 合理性的审查

4. 填制原始凭证,要求做到( )。A. 遵纪守法B. 记录真实C. 内容完整D. 账户正确

5. 下列凭证中,属于一次原始凭证的有( )。A. 领料单B. 购货发票C. 销货发票D. 限额领料单

6. 下列凭证中,属于外来原始凭证的是( )。A. 领料单B. 差旅费报销单C. 银行对账单D. 购货发票

7. 下列凭证中,属于自制原始凭证的是( )。A. 收料单B. 产品入库单C. 汇总原始凭证D. 销货发票

8. 原始凭证的基本要素内容包括( )。A. 凭证名称B. 日期和编号C. 经济业务内容D. 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

9. 下列凭证中,不属于原始凭证的有( )。A. 材料请购单B. 销售合同C. 制造费用分配表D. 工资结算单

10. 限额领料单属于( )。A. 自制原始凭证B. 外来原始凭证C. 一次凭证D. 累计凭证

三、判断题1. 原始凭证是登记明细分类账的依据,不是登记总分类账的依据。( )2. 自制原始凭证和外来原始凭证都能对经济业务的发生起到证明作用。( )3. 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会计人员有权拒绝受理。( )4.为保证原始凭证的正确性,单位自制原始凭证都是由会计人员填制的。( )5. 对记载不明确、填制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会计人员有权要求原制单人员重填。( )6. 一张原始凭证所列的支出需要由几家单位共同负担的,应当将其他单位负担的部分用复印件提供给其他单位。( )7. 更正错误的原始凭证需要在更正处加盖更正人员的印章。( )8.没有原始凭证作为依据,就不能登记账簿。( )9. 原始凭证是指由会计人员填制的凭证。( )10. 汇总原始凭证是指将所有的原始凭证全部汇总编制的凭证。( )11. 原始凭证填制的要素内容,一般没有记录经济业务发生所使用的会计科目和记账方向。( )12. 自制原始凭证是指由企业会计人员自行填制的凭证。( )13. 在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时,发现有伪造、编造、涂改或不合法的原始凭证,应退还相关的经办人员更改后再予受理。( )14. 原始凭证是重要的经济资料,任何人都无权自行随意销毁。( )15. 记录企业经济业务发生及完成情况的原始单据必须永久保存。( )

四、实务题【资料1】2010年2月17日,青岛市兴茂百货有限公司向青岛市长江公司销售办公用品一批。其中:文具夹500个,单价20元;书写笔2 000支,单价1元。兴茂百货有限公司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一张,长江公司开出转账支票一张。【资料2】青岛市兴茂百货有限公司的资料如下:公司地址,青岛市锦盛街17号;公司电话,0532-51237788;开户行,工商银行沙河支行;账号, 5512334577。青岛市长江公司的资料如下:公司地址,青岛市永胜街56号;公司电话,0532-65421188;开户行,工商银行柳阳办事处;账号:7725164823。【要求】练习增值税专用发票(见表2.14)和转账支票(见表2.15)的填制方法。2.14 增值税专用发票2.15学习项目三 会计业务流程之信息加工

学习目标

本项目旨在通过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记账规则,会计分录的编制,记账凭证的格式、填制要求及审核,企业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介绍,以明确会计信息加工的具体方法。其学习目标是:1. 能识别专用记账凭证与通用记账凭证,能正确填制记账凭证,能编制会计分录;2. 能将借贷记账法在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中熟练运用。任务Ⅰ:认识借贷记账法

任务要求1. 理解复试记账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2. 掌握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内容,包括记账符号、账户结构、记账规则、试算平衡以及账户的对应关系和会计分录。

任务解析

要将原始凭证反映的经济业务完整、系统的记录下来,以为将其转化为会计信息创造条件,除需要会计账户这个工具外,还需要有在其中进行记录的科学的记账方法。

一、记账方法

为了分类、系统、连续的记录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必须在设置账户的基础上运用合理的记账方法。所谓记账方法就是指根据记账原理,遵循一定的记账规则,将经济业务的发生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登记到账户中去的方法。从会计的发展历程看,记账方法按记账形式的不同划分,可以分为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两种。(一)单式记账法

单式记账法是指经济业务发生时只在某一个账户中做出单方面记录的一种记账方法。例如,用现金2 000元支付某种费用,记账时只在“库存现金”账户记录现金减少了2 000元,至于费用的发生情况就略而不记了;又如,当购买10 000元材料而货款尚未支付时,只在“应付账款”账户记录应付款项这项债务的增加,而不记原材料的增加。可见,采用单式记账法,登记账簿时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除了个别债权债务业务外,一般都不形成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无法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也不便于检查、核对账户记录的正确性。(二)复式记账法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例如,企业购置一项生产设备,以银行存款46 800元支付价款。这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使企业的固定资产增加了46 800元,另一方面使企业的银行存款减少了46 800元。因此,根据复式记账方法,这项经济业务应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固定资产”和“银行存款”这两个相互联系的账户上进行登记。

复式记账法是以企业的资产总额与权益总额必然相等的平衡关系作为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记账基础,它使记账有一个完整的记录和反映体系,从而对企业经济活动能够起着全面控制的作用。复式记账的建立和使用,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核算和监督,比单式记账法显得更完备、更科学。

复式记账法按采用的记账符号和记账规则的不同划分,可以分为借贷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和增减记账法等。长期的实践证明,借贷记账法是当今最科学、最完善的复式记账法。因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11条明确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

二、借贷记账法(一)借贷记账法的含义与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是指以“借”、“贷”二字作为记账符号,以会计恒等式作为理论基础,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作为记账规则,对每一项经济业务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同时登记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

记账符号是用来确定经济业务增减变动的记账方向。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的。“借”、“贷”二字只用来表示“增”、“减”的方向,而没有什么具体确切的意义。知识链接3.1:借贷记账法大约起源于十三四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意大利。到15世纪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比较完善的复式记账法。借贷本身的含义主要是借贷资本家用以表示人欠我和我欠人的债权债务关系,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借贷记账法应用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借”、“贷”二字逐渐失去其存在的含义,变成纯粹的记账符号了。(二)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根据学习项目一中对账户格式的介绍,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左方称为借方,右方称为贷方,分别以“借”、“贷”二字表示,即“左借右贷”。其基本结构如表3.1所示。3.1 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格式

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结构就是规定账户的借、贷方所登记的内容和可能存在的账户余额的方向,即在不同性质的账户中,规定了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登记减少,以及可能存在的账户余额在哪一方。为便于学习和掌握,我们根据账户的性质(即账户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将其用“T”型账户具体总结、归类如下:

1. 资产类账户的结构

在资产类账户中,资产的增加额记入账户的借方,资产的减少额计入账户的贷方;账户若有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其基本结构见图3.2。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