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总则(2)(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06:48:11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竞赛总则(2)

竞赛总则(2)试读:

内容提要

独轮车竞赛规则1998年第一章官员、裁判员和有关竞赛工作人员及其职责;地掷球竞赛规则1996年第三章竞赛的组织与编排;国际象棋竞赛规则1994附录二60分钟和30分钟快棋规则;北京市体育运动项目经营资质证书管理规定等等相关的赛事总则,这里都有相关的记载,阅读这些文章,可以让您更全面的了解一些比赛的具体规则。

军事五项-500米障碍

500米障碍的组成

500米障碍跑,根据竞赛规则规定,必须在500米内的地段上通过五米绳梯、高低平衡木、跨网、低桩网、徒涉场、高栏、平衡木、绳索高墙、高低平衡杠、爱尔兰高板、洞孔高低杠、梯式杠、高墙壕沟、直梯、高墙、异向平衡木、回旋通道、连续三道矮墙等20个障碍物。

500米障碍场地的设置

500米障碍场地的设置,根据场地的大小,可设置成S型、U型或者是W型,跑道宽2米,将20组障碍物均匀地设置在跑道上。

通过500米障碍可采用的起跑姿势

可采用站立式起跑:当听到“各就位”口令后,走到起跑线后,两脚前后开立,前脚跟与后脚尖之间约为一脚长,后脚用前脚掌支撑站立。腿弯曲,上体前倾,体重大部分在前腿上,两臂自然下垂或前后分开,身体保持稳定姿势,集中注意力听枪声的口令。

通过500米障碍时的保护工作

1.训练前应检查障碍是否牢固,并挖松平整沙坑,拣出石子等杂物。

2.每个障碍都要安排一至二名保护者,分别站在障碍物的两侧,目视操练者,当操练者跳下动作失误时,迅速扶两臂,协助缓冲,以免摔伤。

攀越5米绳梯

攀越5米绳梯跳下时对身体的保护

5米绳梯是500米障碍中最高的一个障碍物,动作做不好就很容易受伤,因此,在攀上跳下时,上体稍前倾,两臂下垂,两腿同时着地并屈膝缓冲,两臂扶撑地面。随之两脚用力蹬地迅速跑进。

攀越5米绳梯(直梯)的动作要点

跑至绳梯前约80厘米处,一腿蹬地起跳,一腿屈膝摆踏在下端第2或3梯杠上。同时,一手握住上节梯杠,目视上方,用脚蹬和手拉的力量依次向上攀登。攀至顶端时,一手由下,另一手由上抱住顶端横杠,随即一腿屈膝上抬跨过顶杠,上体迅速翻过顶杠,跨杠腿的同侧臂下移,手抓梯杠并推杠跳下。

攀越绳梯(直梯)时常见的错误动作及纠正

1.起跳上梯踩空。原因:起跳上梯时,起跳点过远或过近,脚抬的过高或过低身体重心大靠前。纠正方法: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好起跳点,用脚掌中部踏梯,当脚踏梯时,两手要迅速抓住梯杠。

2.不敢下跳。原因:害怕摔伤,未掌握跳下的动作要领。纠正方法:反复讲解示范跳下的动作要领。先低跳,后高跳,先攀上爬下,后练习跳下。排除思想顾虑,加强安全保护。

跨越高低横木

跨越高低横木动作要点

跨越高低横木可用脚掌支撑跨越或脚背支撑跨越两种方法通过:

l.脚掌支撑跨越:跑至低横木前约80厘米处,一腿用力踏跳,另一腿屈膝上抬,用脚掌路于低横木上缘。上体前倾,两手迅速扶高横木,起跳腿越过低横木后前脚掌迅速触地。同时用脚用力撑起身体,触地腿屈膝上抬并越过横木,两手推高横木,触地脚着地,后腿越过横木前摆着地,继续跑进。

2.脚背支撑跨越:跑至低横木前约80厘米处,一腿用力蹬地起跳,并迅速上摆越过低横木,用前脚掌着地,同时,两手扶高横木,另一腿用脚背勾拉低横木,两手推高横木,触地脚着地,勾低横木脚越过高横木前摆着地,继续前进。

跨越高低横木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及纠正

跳越高横术时,脚碰高杠动作失误。纠正方法:越过高杠时,触地脚用力蹬地,尽量向上、向内收起,蹬起脚用力蹬压低杠,双手扶高杠后,用力撑起身体,跨越高杠时,两脚应向外侧摆动绕过高横杠,反复练习手脚用力和越过高杠的连贯动作。

跨越跨网

跨越跨网的动作要点

跑步通过:跑至网前约1米处。一脚蹬地,另一腿前摆并跨过第1根网线着地,后腿离地后,小腿稍向外翻绕过第1根网线并迅速前摆跨过第2根网线着地。两腿依次跨过3、4、5根网线,当一腿跨过第5根网线地后,另一腿向前迈步跑进。

通过跨网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及纠正

后腿碰网线。原因:脚过网时高度过低,跨步通过时,后腿前摆,脚掌没有向外翻。纠正方法:后蹬腿前摆时,注意脚掌向外翻,在平地上多进行跨步跳的翻脚练习。

通过低桩网

通过低桩网的动作要点和要求

匍匐通过:跑至网前2米处,一腿向前跨出一大步,同时屈膝弯腰,上体前倾,两臂前伸,手掌着地,借两腿的蹬力将身体钻入网内,匍匐前进时,两臂屈肘外张,目视前下方,两膝两脚着地,用手扒、脚蹬的力量交替爬进,出网时,两臂撑起上体,向前跑进。

要求:

1.在沙地、草地或垫子上,进行射门动作练习。

2.在草地上,进行手扒、脚蹬模仿练习。

3.在沙地、草地或垫子上,距高10—30厘米,多进行匍匐前进动作练习。

通过低桩网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及纠正

1.射门不入网内。原因:射门掌握不好,上体前倾不够。纠正方法,在沙坑或草地上拉绳子或橡皮条。距离地面45厘米,反复进行练习,要求在绳前约2米处,屈膝弯腰向前一大步,身体前倾射入绳下。

2.匍匐前进时,肘和腿要消外张,抬头过高。纠正方法:①匍匐前进同时,肘和脚要稍外张,不要抬头看远处。②在草地上沙坑及平软的平地上反复练习匍匐前进姿势。③在低桩网上慢动作体会练习。

跨越徒涉场

跨越徒涉场的动作要点

1.跑步通过。跑至徒涉场边缘,一腿向前跨出,前脚掌踏在第1桩上,并用力向内侧踏蹬桩面,另一脚向前跨进。前脚掌踏在第2桩上。两脚依次交替踏蹬第3、4、5桩上。跨进时,两臂配合两腿协调摆动。跨过后继续跑进。

2.跨步通过。通过动作同上,跨步可踏在l、3、5桩上,或蹬在2、4桩上通过。

跨越徒涉场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及纠正

1.身体后仰,速度减慢,踏桩不准。纠正方法:要保持上体前倾,果断地向前跑进,腿着正前方。

2.身体重心不稳失败。纠正方法:通过时身体重心要略微降低,两手自然张开,以保持平衡,踏圆桩准、稳,反复进行练习。

翻越高栏

翻越高栏的动作要点

翻越高栏应采用一次踏打翻越的方法通过。

跑至高栏前约3米处,一腿用力蹬地起跳,另一腿后膝上抬踏第一杠上并用力蹬伸,身体借腿的蹬力向上跃起,两手上伸抓住顶杠或撑于顶杠上缘用力拉撑,同时蹬地腿屈膝上挂于顶杠,使身体翻上顶杠上缘,随即上体迅速下滑,挂杠腿同侧手移握中杠,并推杠转体跳下,落地后继续跑进。

翻越高栏的动作要点

翻越高栏应采用一次踏打翻越的方法通过。

跑至高栏前约3米处,一腿用力蹬地起跳,另一腿后膝上抬踏第一杠上并用力蹬伸,身体借腿的蹬力向上跃起,两手上伸抓住顶杠或撑于顶杠上缘用力拉撑,同时蹬地腿屈膝上挂于顶杠,使身体翻上顶杠上缘,随即上体迅速下滑,挂杠腿同侧手移握中杠,并推杠转体跳下,落地后继续跑进。

通过平衡木

通过平衡木的动作要点

跑至平衡木斜板前,一脚用力踏斜板中部,使身体向前上方跃起,另一脚踏上平衡木。跑和走步通过时,上体前倾,目视前方,两膝微屈,两臂自然张开摆动。下平衡木时,身体下降,一脚蹬高于平衡木从末端或两侧跳下,另一脚依次着地继续跑进。

通过平衡木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及纠正

跑步通过。踩空失误。原因:动作紧张,上平衡木动作不稳,重心过高。

纠正方法:

1.要求动作自然放松,上体前倾,两臂自然张开摆动。

2.在平衡木上画一条直线反复进行踏线跑练习。

攀越绳索高墙

攀越绳索高墙的动作要点

攀越绳索高墙通常采用蹬墙攀越的方法通过。

快速跑至斜墙前约l米处,一腿猛力蹬地起跳,主体前倾,另一腿屈膝前摆,用前脚掌向下猛蹬斜墙,两脚交替用蹬墙向上跑(以3步为宜)。接近斜墙顶缘时,两手攀、抓顶缘,一腿迅速跨上,身体成一手一脚支撑于顶缘上,随着另一腿屈膝上收并前伸跳下斜墙,两腿同时落地并屈膝缓冲,上体前倾,两手扶地协助身体平衡。随后继续跑进。

攀越绳索高墙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及纠正

蹬墙通过时上不去。原因:助跑速度慢,上墙时身体前倾不够。

纠正方法:

1.加快助跑速度,上墙时,上体加大前倾,两脚猛蹬斜墙。

2.多进行抓绳索攀越练习。

通过高低平衡杠

通过高低平衡杠的动作要点

通过高低平衡杠通常以一手一脚支撑跳越高杠的方法通过。

跑至第一杠前约80厘米处,一腿蹬地起跳,身体跃上高杠,起跳腿同侧可扶高杠上缘,另一腿向前上摆并以脚掌支撑于高杠上绿。随着起跳腿迅速上提收于胯下,并越过高杠着地。同时支撑手推杠,支撑腿前摆着地,通过2、3、4杠动作同上。

通过高低平衡杠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及纠正

动作不协调,通过速度慢。原因:动作紧张,弹跳力差,助跑速度过快或过慢。

纠正方法:

1.加强身体素质训练,提高弹跳力。

2.加强安全保护,鼓励操练者大胆实践。

3.反复进行助跑跳过矮墙练习。

攀越高板

攀越高板的动作要点

攀越高板通常以挂臂攀越的方法通过。

跑至板前约50厘米处,一腿蹬地起跳,身体向上跃起,同侧手前伸并攀住高板上缘远端,另一手撑于或小臂挂于高板的后上缘。随即另一腿屈膝上摆,用脚跟或小腿挂在高板上缘,身体借两臂和腿的合力翻上高板面,随着一手和翼侧脚撑起身体,起跳腿迅速上提内收前伸跳下高板,两腿前后分开着地井屈膝缓冲,随后跑进。

攀越高板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及纠正

身体上不去。原因:跳起挂臂后,两腿摆动过大,上体后倒,造成立不了板。

纠正方法:

1.起跳时要向前上方跳起,控制腿部的摆动。

2.挂臂时,腿悬空后适当用力向上摆动。

3.反复进行起跳、挂臂摆臂动作练习。

钻越洞孔

钻越洞孔的动作要点

跑至洞孔前约3米处,屈膝弯腰,一腿向前跨出一大步,上体前倾,两臂前伸,手掌触地,借两脚蹬力鱼跃出洞孔,随后两手撑起身体,两脚蹬地起跳,以两手一脚支撑于高杠上缘,另一腿收于胯下并越过杠着地。撑杠腿随即伸向低杠侧前下方着地,上体前俯,两手撑地,身体前移钻过低杠继续跑进。

钻越洞孔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及纠正

不敢射门,动作缓慢。原因:怕头碰洞孔,蹬地用力不够,跃射前倾两手前伸不够。

纠正方法:

解除思想顾虑,选好蹬地跃射距离,积极用力蹬地,跃射前倾时两手快速向两肩前下伸出,防止弓背弯腰和提臀。

跨越梯式杠

跨越梯式杠的动作要点

跑至第一杠前约1.2米处,一腿用力蹬地,上体前跃起,以前脚掌踏于第1梯杠上,两脚依次交替踏蹬梯杠,跨至第3杠时,上体向一侧倾斜,一手前伸支撑于第4杠上缘,一腿向侧前上方摆起,另一腿向前收于体侧下。

并越过第4梯杠跳下

跨越梯式杠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及纠正

动作犹豫、脚踏不准杠,存有惧怕心理。

纠正方法:

1.在平地上画1.30米至1.50米间隔的标志线4条,进行胯线练习,要求每一步踩上标志线。

2.在设有保护器械的梯式杠上反复练习。

3.培养勇敢精神,消除恐惧心理。

通过斜墙壕沟

通过斜墙壕沟的动作要点

跑至斜墙壕沟前约批厘米处,一腿蹬地起跳,上体前倾,另一腿向前上方摆起,用前脚掌向下踏斜墙,两腿交替蹬斜墙向上跑。跑至斜墙上缘时,身体向前跳下,两脚超过壕沟并前后分开着地,后腿前迈继续跑进。

通过斜墙壕沟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及纠正

跳下时弧度大,腾空时间长,落地两腿井他原因:跳下时身体重心没有降低,在空中两腿靠拢。

纠正方法:

1.反复示范跳下动作,使学员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2.跳下时,身体重心适当降低,两脚前后分开落地。

跳越矮墙

跳越矮墙的动作要点

跳越矮墙可分为一手支撑跳越矮墙,一手一脚支撑跳越矮墙和踏蹬跳越矮墙等三种方法通过,一手支撑通过矮墙的动作较为迅速。其动作要点是:跑至矮墙前约1米处,一腿用力蹬地起跳,身体向前上方跃起另一腿向侧前上方摆起,异侧手支撑于矮墙上缘。身体跃过矮墙时,略收腹含胸,起跳屈膝上抬小腿收于胯下,并越过矮墙着地,同时,支撑手推离矮墙。身体前倾,摆动腿屈膝上抬小腿收于胯下,并越过矮墙着地。同时,支撑手推高矮墙。身体前倾,一腿前摆着地,继续跑进。

通过壕沟

通过壕沟的动作要点

跑至壕沟边缘,屈膝弯腰,以一手或一手一脚支撑跳下壕沟,两脚前后分开着地,随即向前跑l、2步,一腿蹬地起跳,另一腿屈膝上抬,用前脚掌向前下猛蹬壕壁中下部,使身体向上跃起,两手攀住壕壁上缘并用力撑起身体。一腿迅速屈膝上提,脚蹬于壕壁上缘,另一腿向前上跨出,继续跑进。

通过壕沟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及纠正

蹬墙脚下滑,身体上不去。原因:蹬墙脚用力方向不对,向前用力蹬墙不够。纠正方法:讲清蹬墙用力方向,脚掌必须向前下蹬墙,反复练习起跳蹬墙动作。下沟后必须加快助跑速度,蹬墙更果断有力,蹬、撑要及时协调配合,并反复练习,加强身体素质训练,特别是臂力的训练。

攀越高墙

攀越高墙的动作要点

攀越高墙有臂撑攀越、一手一脚支撑攀越、立臂攀越等三种方法通过,采用臂撑攀越的方法通过动作容易掌握。其动作要点是:跑至高墙前约1米处,一腿用力蹬地起跳,另一腿屈膝上抬,用前脚掌向前下猛蹬墙的中部,两手借向上的冲力攀住高墙上缘,使身体撑上高墙,同时起跳腿迅速屈膝上抬,用膝部或小腿内侧挂于高墙上缘,身体迅速上翻,上体随即下潜。起跳腿翼侧手换握(手指向后),同侧臂下移,手推墙,使身体转向跑进方向,前腿着地缓冲,后腿前迈继续跑进。

攀越高墙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及纠正

蹬墙脚下滑,上不了墙。原因:蹬墙脚用力方向过于向下,起跳距离不合适,身体向上冲力不够。纠正方法:蹬墙时,脚掌加大向前的力量,反复练习,调整好起跳距离。

通过异向平衡木

通过异向平衡木的动作要点

跑至异向平衡木前约80米处,一脚起跳,另一脚踏上平衡木。走或跑进时,身体重心稍降低,两臂自然张开摆动。转换方向时,上体稍向异向倾斜。至平衡木末端时,向前跳过端线着地,继续跑进。

通过回旋通道

通过回旋通道的动作要点

跑进通道接近回旋转向时,两手用力拉栏杠,同时借外侧腿的蹬力使身体迅速转变方向。身体转向后,两臂继续用力拉栏以防冲力,依次再回旋一次后,跑出通道继续跑进。

通过回旋通道容易出现的错误及纠正

转弯时前冲力过大,转体慢。原因:转弯时手拉栏杆用力过晚。纠正方法:转弯时,一体稍向转弯方向倾斜,两手迅速用力拉栏杠,外侧脚内侧用力支撑旋转,拐弯前不要加速,转弯后即加速前进。

训练

通过500米障碍分段训练的组织

50米障碍全程距离大、障碍物多,初期的训练可进行分段练习。一般可以分为四段,即每5个障碍物为一段,当第一段5个障碍物能熟练通过后,转入第二阶段练习。第二段能熟练通过后,再将第一段和第二段障碍物串起来进行练习,以巩固已训内容,依次类推。

全程障碍物的连贯性训练的组织

全程训练时,可采用全程跑技术方法评定、全程计时跑、两人以上的团体小竞赛等方法。训练时,应该注意掌握各阶段的体力分配,一般应以均匀速度跑完全程。障碍物之间的平地跑,动作要轻松,协调,并注意调整好步点、节奏,达到节省体力、提高全程成绩的目的。

500米障碍的身体素质训练

通过500米障碍训练,应把发展身体素质训练和提高通过障碍技术相结合,把身体素质训练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中。单个障碍训练期间,身体素质的训练可占每课时间的一半,可安排发展速度、速度耐力和弹跳力等练习内容;分段训练期间,身体素质训练与技术训练的比例约为2:3,以发展速度耐力为主,增大训练强度,课中可安排1000米、1500米、2000米、3000米跑,加强耐力训练。全程训练期间,身体素质训练应以速度、速度耐力训练为主。

排球竞赛规则解释规则27正式手势

规则27正式手势

裁判员必须运用规定的手势。鸣哨后:

——裁判犯规的手势(保持一会儿)。

——然后用一只手指出犯规的人或队(除了“界内”“界外”)保持一会儿。

——然后用一只手指出相应发球的队作为结束信号,同样保持一会儿。

——当第二裁判员鸣哨犯规时(如运动员触网),他必须认真的出示手势。例如:某队的一个运动员触网,他的手势不应从对方一边穿过网展示,而是要移动使手势指出犯规一方。

——裁判应注意“界外”手势的正确运用。

a)进攻和拦网后球直接出界,必须使用界外球的手势。

b)如果进攻性击球在出界前触击拦网队员的手,正式手势必须只用“触手出界”。

C)一个队在第一次、第二次或第三次击球后出界,正式手势必须用“触球出界”手势。

d)如果进攻性击球通过球网(顶部)后,对方的拦网者没有触球出界,手势必须是“界外”,而且立刻指出进攻运动员(以便使每个人知道拦网人没有触球)。如果同样情况下,球触及拦网人并出界,第一裁判员必须向拦网者做出“触手出界”的手势。

——司线员的旗示同样非常重要,第一裁判员必须尊重司线员的判断,但同时也可以纠正他们的错判。

高水平的国际比赛中,球的飞行速度约为每小时100~120公里,司线员精神集中注意球的移动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触手出界犯规。

舞狮的起源与发展

(一)舞狮的起源与发展

现据初略考证,比较可靠的说法是:舞狮起源于三国时代,盛行于南北朝,先在军营中流行,然后传到民间。杨炫之的《洛阳伽蓝纪》中,就有“辟邪狮子,引导其前”的描写。据传,南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46年)五月,交州刺史植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阳使用了象阵作战,使来军败北。后来,先锋宫振武将军宗悫思献策:百兽都害怕狮子,大象大概也不会例外。于是,连夜用布、麻等做成许多假狮,涂上五颜六色,又特别张大了嘴巴。每一只“狮子”由两个士兵披架着,隐伏草丛中,并在预定的战场周围,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俄。两方交战之际,敌方驱象来攻,宗亲放出假狮,个个张着斗大血口,张牙舞爪直奔大象。大象吓得掉头乱窜。宗悫又趁机指挥士兵万管齐发,受惊的大象顿时四散奔逃,不少跌入陷附,人和象俱被活捉。大捷之后,士兵们纷纷舞狮相庆。白居易曾有诗提到:“贞元边将爱此曲,醉坐笑看看不足。娱宾犒士宴监军,狮子胡儿长在目”。从此,舞狮便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在军营中流传开来。传到民间时,当时却并不叫舞狮,而名为“太平乐”,据唐书《音乐志》记载:“太平乐,后周武帝时造,亦曰五古狮子舞,缀毛为狮,人居其中,像其俯仰押呢之容,二人持绳秉拂,为习弄之状。”这已和现代舞狮相似,可知这种古代民间艺术,在南北朝时代早已存在。

关于舞狮的起源,民间还流传着种种传说。

传说之一:民间创造。

生活在树林稀少的沙地平原上的狮子,本是西亚及非洲的产物。大约在2000年前张赛出使西域之后的汉代,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将“巨象、狮子。大雀”等“殊方异物”引到了中国。开始它们只是作为皇家的宠物而圈养在宫廷里,普通百姓无缘见识。富于创造的华夏子民从门墩、屋檐、石栏、印章、年画等静止的狮子艺术创作形式上,创造了模拟狮子的舞蹈、舞狮艺术从此在中国民间流行。

传说之二:“年”兽食青。

相传我国在远古年代经常发生瘟疫,死人无数,但幸而每次瘟疫发生不久,便有一只神兽出现。这神兽叫做“年”,它行动如雷鸣电闪,一出现瘟疫便很快消失了。由于神兽“年”对人有那么大的帮助,人们在农闲时节,便用竹蔑和彩布扎成“年”兽的样子,配合雄壮的鼓乐,到各家门前舞动,藉以镇邪驱妖,讨个吉利。因“年”兽喜食蔬菜,于是家家户户均在门前放置蔬菜一盘,以备“冷兽采食。年长日久,人们发现扎制的”年“兽的形状很像狮子,便将这种祥瑞之物改称”瑞狮“,而采食蔬菜称”采青“。这之后,舞狮避邪慢慢形成一种风俗,狮子采青演变成舞狮中的一个表演情节,有些人家为避免狮队看不见”青而遗漏不采,还将青菜用竹竿高挂门前,并附红包一封,以酬谢狮队舞狮辛苦。

传说三:舞狮拜年。

明代初期,广东佛山地区出现了一头怪兽,每逢年尾岁末出现,到处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乡农不堪其苦。后来,人们想了个办法,用菌扎成许多狮子模型,并涂上各种颜色,事前—一布置妥当。当怪兽出现时,锣鼓齐鸣,群狮奋舞,怪兽惊恐万状,掉头就跑。从此,当地乡民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都希望狮子能到家门前舞动一番,以消除灾害,预报吉祥,于是每年春节,挨家挨户舞狮拜年,渐成风俗。为了迎接瑞狮来临,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挂个红包,狮子舞毕,举首衔去红包,就叫采青。采青有高青、地青、水青等种类。高青是把“红包”挂在门头,以至二楼、三楼高处,让舞狮者设法去取;地青是把“红包”放在设置有重重障碍的地方,由舞狮者想办法去采;水青是将“红包”放在碗里浮在水缸中,舞狮者站在缸沿,边舞边采青,以考验舞狮者的功夫。

现代舞狮,发展迅猛。1985年3月福建省体委等七个单位联合举办首届舞龙舞狮表演赛。来自全省八个地市的16支代表队共派出了13条龙、9只狮子约300多名运动员参赛,首次显现出这项民间欢庆活动走向体育竞技的趋势。与此同时,东南亚及香港地区的华人舞狮活动也日益兴盛,国际性的舞狮比赛也逐年增多,并于1995年1月23日在香港成立了国际龙狮总会。

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领导下的中国龙狮运动协会,于1995年底调集广东的南狮、京津地区的北狮专家起草舞狮竞赛规则,开始对这项民俗活动进行改造,把它搬到体育竞赛的舞台。1996年协会又两次组织研讨会对规则进行修改,还分别于1997年3月和10月举办了教练员和裁判员培训班。1997年年底,首届全国舞狮锦标赛在广东番禹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0支舞狮队参加了南北狮王的争霸赛。1998年10月1日~5日在狮子山下,以狮子为主题的苏州乐园举行了第二届全国舞狮锦标赛。以后我国又分别在广州、上海、深圳成功地举办了第一、二、三届国际龙狮邀请赛,还准备于2000年5月在长沙举办第三届全国舞狮锦标赛。

几千年来流传至今的舞狮运动,是以自发性,娱乐性和随意性为特点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如今,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舞狮运动已由传统的表演形式发展成为以健身功能为主导的体育运动。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创新、不断地规范技术和动作,舞狮已超越了娱乐范围,成为中华民族向往美好事物的精神寄托,表现了人们乐观、团结和勇敢的信念,开始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竞技化、国际化的发展轨道。

运动处方的种类

随着康复体育的不断发展及运动处方应用范围的扩大,运动处方的种类也不断增加,常见的分类有:(一)按锻炼的对象和作用分

1.治疗性运动处方 以治疗疾病、提高康复效果为主要目的。

2.预防性运动处方 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提高健康水平为主要目的。

3.健身、健美运动处方 以提高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健美为主要目的。(二)按锻炼的器官系统分

1.心血管系统康复的运动处方

2.运动系统康复的运动处方

3.神经系统康复的运动处方

4.呼吸系统康复的运动处方

1997年颁布的各项体育法规(5)

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1997年4月2日国家体委、国家教委、民政部、建设部、文化部发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体委、教委(教育厅)、民政厅(局)、建委(建设厅)、文化厅(局):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以下简称社区体育)是体育社会化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体育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社区体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发展还不平衡,人们的社区体育意识还不够强,社区体育组织还不够健全,参与的人和单位还不够广泛,场地设施等物质条件还不能满足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等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努力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就近、方便、文明、有序的体育健身环境。现对加强社区体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主要任务与职责(一)社区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采用多种方式,发动、引导、组织社区成员开展经常性的体育健身活动,提供门类众多的体育服务,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强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社区生活。(二)市、区人民政府要把发展社区体育作为贯彻《体育法》、实施(纲要)的一项具体措施,纳入城市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社区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的一项内容,努力为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三)市、区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体育方针、政策,加强对社区体育的领导,依据《体育法》和《纲要》制定社区体育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逐步建立、健全以社区体育组织为主体的社会体育组织网络,制定开展社区体育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社区体育理论研究,建立社区体育发展的指标体系。

市、区人民政府教育部门要在保证学校教学秩序和体育工作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学校体育设施对社区居民开放,开展有偿服务。切实发挥学校体育教师、体育设施在开展社区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要根据城市管理中街道办事处的管理、协调、指导、服务等职能作用,将开展社区体育作为街道办事处的一项工作职责,将社区体育作为社区建设的组成部分,统筹规划和评估,在政策上给予扶持。

市、区人民政府文化部门在建设和发展社区文化的工作中,要重视社区体育的开展。街道办事处的文化站,要大力宣传体育健身对增强体质、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意义,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

市、区人民政府城市规划部门,要按照国家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将市、区、居住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中,合理布局,统一安排。

在开展社区体育工作中,要重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作用。(四)街道办事处对辖区体育工作具有领导、管理的职能。要调动辖区内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体育组织和组织社区内成员经常开展体育健身、竞赛、表演和体育交流活动。组织开展成年人体质测定工作,协助体育行政部门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工作。(五)居委会应在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广泛宣传、发动、组织居民经常开展群众性的体育健身活动。(六)到本世纪末,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达到:经常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人数有较大的增长,体育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有较快的改善,社区成员的体育意识和体质普遍增强,社区体育组织基本建立。初步形成国家、社会、个人三者有机结合,社区、单位、家庭共同发展的全民健身新格局。

二、组织管理与体制(七)按照《体育法》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或者本级人民政府授权的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体育工作的规定,区(市辖区、不设区的即为市,下同)人民政府可授权街道办事处主管辖区社会体育工作和组织实施辖区体育活动。形成以市、区体育行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分级管理体制,以及条块结合的组织网络。(八)街道办事处应成立以街道办事处行政领导挂帅、辖区内各有关单位参加的社区体育组织。应有部门管理体育工作,配备专兼职体育干部,在区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要充分利用辖区内各单位人才、资源和场地等条件,组建街道办事处一级的各类体育协会、文体中心、体育指导站、健身俱乐部等,形成在街道办事处领导下的街道、居委会和单位多层面的体育组织网络,有效地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满足社区成员的广泛兴趣和爱好。(九)居委会应协助街道办事处做好居住区、楼群晨、晚练指导站等体育组织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十)社区内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要增强社区意识,支持、协助街道办事处开展社区体育工作,积极参加社区的各类体育活动。

三、骨干队伍建设(十一)区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要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熟悉、热爱体育工作的干部充实到街道办事处和社区体育组织,并在政治上、生活上关心爱护社区体育干部。(十二)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开展社区体育的骨干。要充分发挥他们在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中的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作用。(十三)要充分发挥辖区内各单位体育干部、业余体校教练员、体育教师以及热心体育和有体育专长的离退休人员的作用,吸收他们参与社区各类体育组织的领导与管理工作以及活动的组织、技术指导等。(十四)区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要有计划地举办各类培训班,加强对各类体育干部、体育骨干、体育积极分子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

四、场地设施的建设与利用(十五)体育场地设施是社区居民开展体育活动必需的物质条件,是体育活动经常化的重要保证。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已建成的居住区要努力挖掘潜力,为居民修建简易体育场地;新建居住区、小区,必须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联合发布的(GB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原城乡建设部、国家体委1986年颁布的(86)体计基字559号《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规划、建设好社区体育设施。(十六)街道办事处应在辖区内有计划地修建社区体育活动室或体育服务站(点),并配备相应的健身器材设备。到本世纪末,力争50%以上的街道达到上述要求。(十七)合理使用街道辖区内现有的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充分发挥其作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一律向辖区内单位和居民开放。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在不影响工作和生产秩序的前提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居民开放,为居民健身服务。(十八)应在社区内公园、闲置空地和楼群间合理布局简易的体育场地设施,开辟健身场所,使居民就近就便参加体育活动,做到运动场地就在身边。鼓励居民自力更生及义务维护和建设体育场地设施。提倡居民添置体育健身器械,开展家庭健身活动。(十九)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和挪用体育场地设施。确因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体育设施的,须经当地体育、城市规划行政部门批准,并及时归还;确因城市建设需要改变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作用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并要在就近、方便使用的原则下,先行在适当地点择地新建,面积、标准不得低于原有设施。

五、经费来源(二十)社区体育经费实行公益型的管理方式,多渠道筹措经费。区人民政府要根据《体育法》的规定,逐年增加对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体育行政部门要对社区体育工作安排经费并逐年有所增加,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资助社区体育活动和体育设施建设,鼓励辖区单位举办或承担社区大型体育活动。有条件的社区,可设立由团体和个人投资的社区体育发展基金。社区的各类体育协会或其他体育组织可实行会员制,可向会员收取一定数额的会费。(二十一)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体育产业,依法开辟体育经营场所,为经营体育产业提供有利条件。要努力开展技术指导、骨干培训、体育表演、健身咨询等多种形式的社区体育服务,在经营、税收、资金等方面参照1993年8月民政部、国家体委等14个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的有关政策执行。

六、健身活动(二十二)社区体育以经常性健身活动为主体,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遵循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和科学文明的原则。在开展各种体育健身活动中,要讲究科学,注意安全,重在参与。实行传统健身养生法与现代健身方式相结合,个人锻炼与集体活动相结合,健身娱乐与医疗保健相结合,健身活动与节假日活动相结合,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要加强晨练、晚练和季节性体育锻炼的组织和管理,制定可行的管理制度,引导不同特点的人群参加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

要关心和重视知识分子、老年人、幼儿和残疾人的体育活动。(二十三)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激发居民体育健身的积极性。竞赛活动以动员尽可能多的居民群众参加为基本出发点,办出特色,形成传统。

社区体育组织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定期举办综合性体育竞赛活动和单项竞赛活动,要有目的地结合节假日组织体育竞赛、表演和社区内外的交流活动,形成热点,利用寒暑假举办形式多样的中小学生单项体育竞赛、培训以及锻炼小组等活动。

七、评比表彰(二十四)按照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制订的(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评审办法),定期在全国开展评比表彰“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的活动。(二十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建立评比表彰制度,树立榜样,典型引路。

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评定办法(试行)(1997年11月21日国家体委发布)

第一条 为推动城市全民健身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城市社区体育是指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为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第三条 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的评定对象为全国城市的街道办事处。申报审定的城市社区应是已被评为省级的城市体育先进社区。

第四条 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是指体育工作成绩优异,全面达到《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标准》(见附件,以下简称《标准》)的社区。

第五条 评定机构(一)国家体委设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评定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定委员会),负责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申报的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进行评定。(二)评定委员会是在国家体委的领导下,按照《标准》独立开展评定工作的非常设机构。评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国家体委群体司。

第六条 评定程序(一)街道办事处根据(标准)先行自查,符合条件后,向区、市(不设区的即为市,下同)体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检查验收,并将结果上报国家体委评定委员会。(三)评定委员会运用资格认定、审定材料、对部分单位抽查的办法对申报社区做出评定结论,并报国家体委审核批准。

第七条 表彰奖励与评定周期(一)批准为“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的街道办事处,由国家体委授予“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称号,予以表彰奖励。(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可参照《标准》,结合本地情况制定相应标准,评定体育先进社区。(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先进社区的评定,应和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评定相衔接,具体时间自行确定。每一评定周期为2年。

第八条 抽查与复查(一)评定委员会可在评定周期内,对申报的社区进行抽查,如发现未能全面达到(标准)的,不予评定;对已获“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称号的,取消其称号。(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对获得“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称号的社区,进行定期复查,如发现与《标准》不符的,可向国家体委提出建议,取消“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的称号。(三)评定委员会对“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进行不定期的复查,不符合《标准》的,取消“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的称号。

第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标准

附件:

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标准

一、组织领导(一)领导班子重视体育工作。将体育工作列入工作计划,作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既有长远规划,又有阶段性发展指标;有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具体方案、措施;每年专题研究社区体育工作2次以上(体育队伍建设、体育场地开放、体育经费筹措、成年人体质测定、评比表彰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每年召开1次辖区内各单位参加的体育工作会议,布置、安排、总结体育工作;有1名领导分管体育工作。(二)健全体育管理机构。有部门管理社区体育工作,配有专、兼职体育干部。建立社区群体工作制度。社区体育管理部门对晨、晚练指导站(点)负责审查、登记、注册、进行日常管理。居委会建有体育健身小组或健身指导站,在街道办事处指导下,积极宣传、发动、组织居民开展经常性的体育健身活动。(三)建立社区体育组织。在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成立以街道办事处领导挂帅,驻区各有关单位组成的社区体育组织并开展工作。参加社区体育组织的单位不少于区属以上企事业、机关(50人以上,下同)总数的70%,根据本地区人口结构和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建立6个以上单项、人群体育组织(含群众体育俱乐部)。(四)发挥社区单位的积极性。社区内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积极承办社区各项体育活动,并提供场地、工作人员、器材和资金。每年由社区单位承办的各类体育活动占社区体育活动总次数的60%以上。

二、健身活动(一)组织开展体育竞赛活动。每2年举行1次由社区各单位参加、有8个项目以上的综合性运动会。每年举办6次以上的单项体育竞赛。配合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和传授体育科学知识。(二)开展广播操等体育活动。区属以上的企事业、机关单位经常开展广播操等小型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参加人数不少于本单位职工总数的60%;居民中离退休人员,参加锻炼人数不少于60%。(三)开展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工作。建立检测站,配备经过培训的检测员,完成上级体育行政部门布置的测试任务。受测人数逐年增长。

三、骨干队伍(一)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每年有计划地选送体育骨干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辖区内固定的体育活动场所和晨、晚练体育指导站须配备1名以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二)社区内人群、单项体育协会每年举办2次以上基层体育骨干培训班,3次以上体育技能训练班。体育骨干在社区全民健身工作中起到组织、指导作用。(三)充分发挥社区单位体育骨干队伍的积极作用,吸收体育教师、工会体育干部、离退休人员和体育积极分子参与社区各类体育组织的领导与管理工作。

四、场地设施(一)体育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具有一处使用面积达到100平米以上或二处使用面积累积达到150平米以上的具有指导、示范、培训等多功能的社区体育活动室并配备一定数量的体育器材。

旧城区的街道,利用空地(数量不限),指定的体育活动场地总面积不少于500平米;新城区或城郊结合区的街道必须有一处500平米或两处相加700平米以上的活动场地。

以上体育设施应有管理人员,有管理制度。(二)社区内的公园、闲置空地和楼群间要有布局合理的简易体育健身设施;每个居委会有1个以上固定的晨、晚练指导站(点)。(三)提高社区各单位体育场地的利用率。掌握辖区内企事业、机关、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情况,有统计数,有各开放场地的联系人,有具体的管理办法。区属以上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在不影响工作、生产和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会开放,开放率达50%以上,为居民健身服务。

五、经费保证(一)街道办事处对社区体育有经费投入,年用于全民健身活动的经费达到常住人口(以社区户口为准)人均1元以上,并逐年有所增加;评定周期内体育竞赛的社会集资应占社区体育竞赛总使用经费的60%以上。(二)发展体育产业,建立以体为本的经济实体,开展有偿服务并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军队院校体育训练

军队院校体育训练工作计划

体育训练工作计划是院校教学训练总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包括训练计划、训练大纲、课程配当计划,课程实施计划和课程表。计划中应明确体育训练的内容、要求、时间以及讲授、操练和考试等环节的具体时间等。

军队院校体育训练大纲的制定

制定军队院校体育训练大纲的指导思想是:从增强学员体质出发,着眼于锻炼和提高部队训练、作战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适应能力,把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同锻炼身体结合起来。同时,通过体育训练向学员进行我军优良品质教育。体育训练大纲是组织体育课程训练的主要依据。其内容应包括各体育项目的训练要求、时间分配,训练的主要内容、各训练环节的安排等。训练大纲要能反应出课程训练的深度和广度。

体育训练大纲的制定,应根据训练计划规定的体育训练任务、要求、时数,结合体育训练的特点和院校学员人数、身体状况、技术水平、师资力量以及场地、器材、器械等情况综合考虑而定。一般可先由军体教研室拟定出草案,报教务部门审查,院(校)首长批准。训练大纲应力求稳定,一经批准,要严格执行。

军队院校体育课程配当计划

课程配当计划是确定训练进度和进行各项训练准备工作的依据。课程配当计划应根据训练计划和体育训练大纲制定。

课程配当计划要体现和规定各门课程的起止时间以及各月、各周所要进行的课目和时数。

整个课程配当计划由教务部门按学年、学期制定,由院(校)首长批准。

在拟制课程配当计划要注意:

l.各体育项目的相互联系和衔接,前面的项目要为后面的项目打基础,后面的项目要充分运用前面的训练成果。

2.体育训练要考虑军事技术、战术训练和专业训练的内在联系,体现为技术、战术和专业训练服务和奠定身体基础。

3.要考虑季节、气候的影响和教员数量以及场地、器材等条件。

4.要与院校的体育比赛活动紧密配合,并且要注意保持体育训练的经常性。

总之,要做到科学地合理地安排内容、时间和场地、器材,以保证计划的落实和效率。

军队院校体育课程实施计划的制定

课程实施计划是制定课程表和进行备课、训练的依据。各门课都必须按照训练大纲的要求制定课程实施计划。

体育课程实施计划应包括每次体育课的内容、时间、各训练环节的具体安排、实施方法,场地要求和所需训练器材,特别要安排好体育考试的内容和时间。课程实施计划要能反映出每次课的重点和进度。

课程实施计划由军体教研室(教学组)拟制,由教务部门首长批准。

军队院校体育的课程表

体育课程表是军队院校进行日常体育训练活动的主要依据。课程表的内容应写明每节课所需要进行的课程、任课教员和上课地点、军体教研室(教学组)和每个教员都应在课程表上自己所任课程的日期、节次上作标记,提前做好准备,保证按时上课。

学员队开展体育活动的主要任务

学员队在开展体育活动中的主要任务是:

1.做好学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全体学员对开展体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解决好学员在体育训练、锻炼、竞赛中出现的各种思想作风问题,加强学员的共产主义道德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和锻炼。

2.上体育课前,按照操课的有关规定,对学员的服装、应带的体育用品等进行检查,并逐个检查落实应到课的人数。上课时协助教员维护好操课纪律和做好安全保护工作。

3.搞好本队课外体育锻炼和组织实施工作。如制定早操和每天一小时体育训练计划:编好锻炼小组,按照体育锻炼标准的要求,培养体育骨干和组织、训练各项目体育代表队,积极开展兄弟单位之间的体育比赛活动,并经常在本队内组织学员之间、班与班、区队与区队之间的体育评比竞赛,以调动学员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军体教研室的任务

军体教研室(教学组)在院校首长、训练部和教研部首长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它的主要任务有:组织实施体育训练,提高训练质量,选编教材;抓好教员的业务学习,研究体育训练方法,开展科研活动,不断提高体育教员的学术水平和授课能力;积极承担各种体育工作任务,推动群体活动的开展。

军体教研室工作职责

军体教研室的职责有:

1.拟制体育训练大纲,提出全期、学年、学期的体育课程配当计划,制定课程实施计划,安排教员的授课任务。

2.组织教员学习《体育训练大纲》,建立和健全备课、试讲、看课、评课等训练制度。定期对教员进行业务考核。

3.根据大纲的要求,负责组织编写体育教材。讲义和补充材料。

4.组织教员的政治学习和业务进修。不断提高教员的政治思想觉悟,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当先锋。要采取多种形式搞好教员的业务进修和科学文化学习,提高教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技术水平。

5.积极开展体育业务训练和科学研究活动,使科研更好地为院校建设服务,为体育训练服务,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

6.会同军务、宣传部门组织好早操、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军人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活动;抓好院校体育代表队的训练和运动竞赛活动。

7.与教保处密切合作,共同搞好体育场馆的建设、维修和体育器材、用品的购置、制作、保养和管理工作。

8.协同院校门诊部,定期对学员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学员健康卡片,积累资料,不断进行分析研究,改进院校体育工作。

9.与宣传部门一起积极做好体育宣传工作,培养开展体育活动的骨干。

军队院校体育教员的教学分工

体育教员在训练课的分工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包队(教学班),这种方式是教员自始至终跟队(班)上课,便于了解学员情况,有利于因人施教,也有利于改进训练方法和提高训练质量。另一种是包项目,即根据教员的业务专长,分管一至两项训练内容。这样,教员的专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所训项目的质量一般比较高。但需要的教员数量多,流动也较大,影响对学员的了解。

定向运动竞赛规则1991(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定向运动的定义

定向运动是运动员借助地形图和指北针,按规定的顺序独立地完成寻找若干个标绘在地图上的地面检查点并以最短的时间跑完全赛程的运动。

第二条 竞赛形式

1.日间定向运动竞赛。首批运动员应在日出后1小时出发;最后一批运动员最迟应在日落前预计完成全赛程时间的1.5倍时刻出发。

2.夜间定向运动竞赛。首批运动员应在日落后1小时出发;最后一批运动员最迟应在日出前预计完成全赛程时间的2倍时刻出发。

第三条 竞赛项目

定向运动竞赛包括:定向越野竞赛、定向接力赛、定向自行车竞赛、定向划船赛、定向滑雪赛等。

1.个人赛:运动员单个竞赛,成绩取决于个人技能。

2.团体赛:运动员单个竞赛。运动队成绩为全队运动员个人成绩(时间、名次或得分)的总和,同时也可以计个人成绩。

3.多日竞赛:在多日竞赛中,运动员的个人成绩是每日竞赛成绩(时间、名次或得分)的总和。

4.接力赛:接力队须有3名或3名以上运动员,每名运动员像个人赛一样跑完一个赛程。

5.小组赛:每组有2名或2名以上运动员,运动员一同或部分分散完成竞赛。

第四条 竞赛分组

1.根据性别和年龄划分组别。女子组代号为(W);男子组代号为(M)。

2.组别:按年龄段划分。

女子组 男子组

w10—11 M10—11

W12—14 M12—14

W15—17 M15—17

W18—20 M18—20

W21—M21—

W35—M35—

W40—M40—

W50—M50—

W60—M60—

3.运动员在同一场竞赛中,只能参加一个组别的比赛。

4.同一年龄组因参赛人员过多,可以划分为相同标准的几个小组,代号为1、2、3等。如M12—1(男子12至14岁l组),W15—3(女子15至17岁3组)。

5.不同年龄组可以合并。如W40—60(女子40至60岁);也可细分,如M45(男子45至49岁)。高级组的代号为E,如WE18—20;ME21—。

6.小组赛的代号为G,如MG-12男子(12至14岁小组赛组)

7.接力赛应列出第一赛段准许参加的年龄组。

8.特殊情况下,W35—,M35—或更大年龄组的运动员可以参加比他们年轻的M21—、W21一年龄组比赛。

第五条 竞赛的参加者

1.运动员

凡符合竞赛规程要求的选手均可参加竞赛。

运动员的义务和权利:(1)熟悉并遵守定向运动竞赛规则、规程及有关规定。(2)尊重裁判员、服从裁判、积极支持和协助大会工作。(3)在竞赛中有权向裁判员询问急待解决的问题。(4)有权通过领队或教练员对竞赛、裁判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

2.领队

领队是代表队的领导人,参加竞赛的单位应派领队一人(可由教练员或运动员兼任),其职责如下:(l)熟悉并要求代表队全体人员遵守竞赛规则、规程和各种规定。(2)负责运动员与主办者及组委会之间的联系,及时向本队传达组委会及裁判委员会等部门的通知和决议。(3)对竞赛和裁判工作的意见,应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提出。凡提出与成绩有关的意见,不得超过成绩公布后一小时。

3.教练员

参加竞赛的单位应派教练员(可由领队或运动员兼任)在技术上指导运动员,并协助领队工作。

4.竞赛期间,运动员的安全问题由本人负责。运动员不得使用任何违禁药物,裁判委员会有权在赛前及赛后进行检查。

5.运动员自备指北针、手表。禁止携带无线电台、步程计等其他辅助器材。

6.运动员应佩带组委会分发的号码布,胸前、后背各带一个,号码布尺寸20×24厘米,号码数字高度为12厘米。

7.参加竞赛的人员应爱护竞赛场地设施,保护自然环境。

第六条 竞赛组织委员会

竞赛组织委员会(简称组委会)是竞赛的承办者。由主办单位会同有关单位协商组成。

1.竞赛组委会负责竞赛的组织领导工作。组委会应根据竞赛规则,保证竞赛的公正。

2.竞赛组委会应根据有关规则、规定制定本次赛事的竞赛规程。

3、竞赛组委会,最迟应在竞赛前2个月发出竞赛邀请书。

竞赛邀请书应包括下列内容:(1)竞赛名称、日期、形式和项目。(2)竞赛的主办单位及竞赛组织委员会成员。(3)竞赛组别、接力赛不同赛段允许的组别。(4)各年龄组的竞赛距离,接力赛各赛段的距离(准确到公里)。(5)地图比例尺、等高距。(6)参赛队的组成。(7)报告地址和截止日期。(8)报名费和其他费用的支付方式。(9)此次竞赛的规程。

4.组委会:由主任。副主任及委员若干人组成。组委会下设技术组、裁判委员会、秘书组、后勤组,并任命总裁判一人。

5.组委会负责与当地政府及比赛场地主管部门联系并协助主办单位筹措竞赛经费。

6、技术组负责选择竞赛场地、路线设计、地图准备、安全保证等。

7.裁判委员会负责竞赛实施和确定竞赛成绩并监督竞赛参加者遵守竞赛规则和规程。

8.秘书组负责有关竞赛的文书工作,宣传工作,接待工作,组织参观,开幕、发奖仪式程序安排等。

9.后勤组,负责竞赛的物质保障及临时设施的设置,交通运输等。

10.组织竞赛的工作人员均应佩带明显的标志。

第二章 技术规则

第七条 竞赛区域

1.竞赛地区应选择在地形比较复杂,植被较多的地区,应能为设计难度高的竞赛路线提供可能性。

2.下列地区不适宜组织定向运动竞赛:地形变化少、行进参照物很少、道路网密集。高密度的森林、高差大的单面山坡、建筑群与大湖泊区、不能通行的悬崖、峭壁与沼泽地、自然保护区。

3.竞赛区域不应具有使本地运动员获益的自然特点。

4.竞赛区域应保密,并应在此次竞赛前尽可能长的时间内没有用于定向运动;以免有人因熟悉地形而获益。

5.举办过定向运动竞赛的场地,在三年内不得再用于全国性竞赛。

第八条 竞赛用图

1.竞赛用地形图的绘制应以国际定联颁布的《国际定向运动地图制图规范》为依据。

2.地图比例尺为1:10000或1:15000,等高距为5米。

3.竞赛用图应是现势性强的。使用现有地图,当地形变化较大,足以影响比赛时,应在图上加印新内容或赛前向各领队说明情况。

4.竞赛地图所含区域的大小,不必大于运动员比赛的需要。

5.竞赛前不准出售、分发和展示竞赛用图。

第九条 竞赛路线的设计

1.路线设计应充分体现公正比赛和定向运动的性质。竞赛路线的设计应能同时考验运动员定向和奔跑两种技能。

2.路线设计应避开苗圃、播种地、有农作物的田地、铁道、汽车道内和标有“不准入内”的区域。

3.竞赛路线的设计难度应与参赛者的技能水平相适应。设计路线时,应注意设置具有可选择性的路段,迫使运动员利用地图判断地形并由此做出抉择。路线设计应尽量避免运动员之间有互相参照的可能性。

4.如有可能,竞赛中,男、女项目应使用各自的检查点。

5.竞赛路线的起点和终点可以设在同一地点,也可分设在不同地点。

6.寻找检查点的顺序由竞赛组织者规定,并监督执行,运动员应遵守该规定。

7.检查点间的距离以500—1000米为宜。

第十条 竞赛距离与爬高量

1.确定竞赛距离时,除要考虑组别的因素外,还应考虑到比赛地区的复杂程度、季节、竞赛开始时间和其他对比赛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

2.竞赛距离,以运动员可能选取的最短路线为准,不顾及高差的影响。

3.在确定竞赛距离时,下面提供的预计完成全赛程的时间,作为主要考虑因素,而用公里表示的距离只作辅助参考。

4.各年龄组的竞赛距离和预计完成全赛程的时间:

组别 最大距离 完成时间

女子组 (公里) (分钟)

W10—11 220

W12—14 430

W15—17 640

W18—20 855

W21—9 60

W35—8 55

w40—7 50

W50—5 40

W60—4 35

组别 最大距离 完成时间

男子组 (公里) (分钟)

M10—11 2 20

M12—14 5 40

M15—17 8 50

M18—20 12 70

M21—16 85

M35—12 70

M40—11 6 5

M50—8 5 5

M60—6 4 5

5.对于W18—20,W21—,M18—20,M21一年龄组可以组织竞赛距离和完成时间最多为上表规定2倍的长距离定向越野竞赛。

6.夜间竞赛、接力赛的完成时间应减少约20%;多日赛应比规定的完成时间减少20—40%。同一年龄组若分成许多小组进行比赛,完成时间应减少10—15%。

7.路线设计应使最佳路线的总爬高量不至超过其总长度的4%。

8.组委会可规定运动员跑完全赛程的时间,竞赛中超过该时间的个人和队不再排列名次。

第十一条 竞赛路线在地图上的表示

1.起点用等边三角形(边长7毫米),检查点用圆圈(直径5—6毫米),终点用两个同心圆(直径5和7毫米),一般最后一个检查点至终点为必经路线,必经路线用虚线表示。

2.三角形或圆圈的中心点表示某地物的准确位置,但中心不必绘出。

3.检查点按规定顺序注记编号,编号数字要垂直于南图廓,编号数字应以不压盖图上重要目标为宜。

4.除必经路线外,起点到检查点及检查点之间按编号顺序用直线连接;遇有重要目标又不能避开时,连线应断开或划得更细些。

5.竞赛路线、起点、检查点、终点符号、检查点编号一律用红紫色套印或标绘。

第十二条 检查点说明

1.检查点说明的作用是具体描述地图上标示的检查点位置。检查点说明应用专门的符号表示,也可用文字说明。

2.检查点说明表,应在竞赛前随地图一同发给运动员。

3.国际性比赛应使用国际定联制定的《检查点说明符号》。检查点说明表随图发给,也可在竞赛前一天发给参赛运动员。

第十三条 检查点标志

l.每个检查点应安放检查点标志(简称点标)。检查点标志由三面标志旗连接成三棱体,每面标志旗的尺寸为30×30厘米,沿正方形的对角线分开,左上部为白色,右下部为橙红色。夜间定向检查点同时应有光源。

2.检查点标志应悬挂在图L标明的地点,一般距地面80—100厘米,实际位置应与检查点说明表一致。

3.检查点标志应有一代号,代号用一个拼音字母或两位数字表示,数字从31开始选用。字母或数字为黑色,字高6—10厘米,笔划粗6—10毫米。

4.检查点标志的设置应使运动员在寻找时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无需隐藏。

5.每个检查点备有打印器。各个打印器的图案不得重复。

第十四条 检查卡片

1.检查卡片最迟应在出发前10分钟发给运动员。

2.在检查点处运动员使用该点的打印器,在卡片相应的空格内打上清楚的标记。检查卡片在终点处交还。若标记打错了位置,应在另一个格子中打上正确标记,并由裁判决定是否有效。

3.运动员丢失检查卡片,则取消其比赛资格。

4.检查卡片用耐用的卡片纸制成,大小不得超过10×21厘米。检查卡上的内容也可印在定向越野地图图廓外空白处,以取代检查卡片。

第十五条 出发顺序的编排

1.出发顺序,赛前由裁判组织各队教练员抽签决定,出发的安排应使同一个单位的运动员尽可能分开,出发顺序表确定后,不得更改。出发时间表应在赛前公布。

2.每场竞赛各代表队抽签获得一个序号。同队所有运动员的出发批次由裁判根据“等间隔编排法”和序号确定。

3.等间隔编排方法如下:参赛队总数T,每队同组别选手人数G,同场竞赛不同组别数1。总出发批次P=T×G,同队同组别选手之间间隔批次A=T,同队不同组别选手间隔批次B=T/1(当有余数时B取整数再加1)。

根据A、B、P计算出发批次。

计算举例:某队抽签序号为N,同场竞赛有三个组别,每组别有三名选手参赛。出发顺序的编排是:

男子组(M15—17)选手1第N批,选手2第(N+T)批,选手3第(N+2T)批;

女子组(W15—17)选手1第(N+B)批,选手2第(N+B+T)批,选手3第(N十B+2T)批;

男子青年组(M21—)选手1第(N+2B)批,选手2第(N+2B+T),选手3第(N+2B+2T)批。

当出发批次的计算结果大于P时,应取其与P的差值。计算举例:某场竞赛队总数T=6,同组人数G=3,不同组别1=3,抽签号N=6时,P=T×G=18。此时男子青年组选手3的出发批次应为N+2B+2T=22,大于P,此时该选手正确的出发批次是22—18=4。

第十六条 出发

1.出发意味着计时开始。运动员分批出发,每批次运动员出发间隔时间2—3分钟。出发前2—3分钟,运动员在出发点领取各自的地图。

2.出发地点的选择应使运动员在出发前看不到前一名运动员所选择的行进路线。出发点的选择也应使已到达终点的运动员无法与待出发的运动员取得联系。起点处悬挂起点横幅,上书“起点START”字样。

3.除有关裁判人员外,任何人不得进入运动员等候区,所有运动员至少应有30分钟的时间做准备活动。

4.如果运动员由于个人原因迟到,且下一批次运动员尚未出发,可在到达起点时立即出发,但计时仍以出发表上的出发时间为准。

如果由于主办者的原因,运动员错过出发时间,则应重新给定一个出发时间,并通知终点裁判。

第十七条 终点计时及名次排列

1.通向终点的跑道,应用两条带彩旗的绳子引导,并向终点线逐渐收拢。绳长50至100米。终点线宽3米,并应与终点跑道方向垂直。

2.终点横幅,长5米,宽0.9米,上书“终点FINISH”字样。横幅设置在终点线的正上方2.5米高处。必须使运动员在远处就能有见终点线的位置。

3.通过终点线后,运动员应上交检查卡片,如主办者需要,也应交出地图。通过终点的运动员,不得再次进入竞赛区。

4.终点计时,以运动员胸部越过终点线时间为结束时间,计时准确到整秒,秒以下小数四舍五入。记录时间可用时、分、秒,也可用分、秒表示。

5.依据运动员完成全赛程的时间先后,排列名次。如有一名以上的运动员取得相同的成绩,则他们的名次并列,空出下一名次。在成绩单上排在同一位置,但姓名的前后顺序按出发表的顺序排列。

6.团体成绩以竞赛中各队选手成绩相加评定。当各队参赛人员较多时,应事先确定参加统计团体赛成绩的计分队员人数和名单。各组别单项团体成绩,以本队二名最好运动员的成绩相加评定。

7.接力赛中,竞赛名次取决于各队最后一段运动员到达终点的顺序。

8.如运动员漏过检查点或找错检查点,则运动员的成绩无效。如果不是由于运动员本人的过错造成检查卡片少打标记(如检查点没有打印器或已损坏)并能证明他确已查寻到该检查点,经裁判认可,他的成绩仍有效。

9.当最后一批运动员出发,预计完成全赛程所需时间的1.5至2倍时刻为终点关闭时刻,由组委会规定并应在竞赛开始前通告运动员。

10.终点处应设置医疗站。

第十八条 接力赛

l.进行接力赛每个接力队的运动员均应按预先定好的顺序,一个接一个地完成一段个人路线,比赛成绩取决于全队所用的总时间。

2.接力赛每个队由3名或3名以上同一级别或混合级别的人员组成。一个队所跑的全部路线必须与另一个队是同等的,但构成总路线的每段顺序应有所不同。

3.路线的构成(1)整条路线交换法(Motala法)。路线条数与每队运动员的人数相同,每个运动员分配一条路线,每个接力队必须完成全部路线,但顺序不同,每条路线不一定要设置相同数目的检查点。这种路线设计适用每组4人的接力赛。(2)路段交换法(Farsta法)。整条路线在一些检查点上分成两条支线,在一些检查点又汇集到一起,这种路线设计适用于参赛队较多的接力赛。(3)部分路线交换法(Vannas法)。全部路线以一个共用检查点分成两半,每一半路线按(1)款的方法设置,这种路线设计适合三人一组的接力赛。

4.运动员的交接应在赛段终点线后的一段有限距离内以触手方式完成。

5.个人赛的规则对接力赛的各个赛段竞赛同样有效。

拳击竞赛规则(4)

第二十五条 药物管理

一、禁止运动员服用违禁药物、兴奋剂。国际业余拳击联合会医务手册中颁布的兴奋剂管理规定适用于本规则。

二、任何违背上述禁令的运动员及其有关人员,将被取消比赛资格和停止工作。拒绝在比赛后接受兴奋剂检查者,将被视为阳性,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处罚。任何鼓励运动员拒绝接受检查的有关人员也将被停止工作。

三、局部麻醉药品:可以根据医务委员会医生的意见使用局部麻醉药品。

第二十六条 体格检查

一、参加国内比赛的运动员,必须持有市级以上医院作出的其身体适于参赛的证明。

二、禁止只有一只眼睛有视力、戴隐形眼镜、聋哑或患癫病病的运动员参加比赛。

三、因头部、面部(包括鼻耳)有伤口、创伤、擦伤、裂伤或流血而受到包扎的运动员均不得参加比赛。轻度擦伤并敷上火棉胶的运动员可以参加比赛,但需经医生检查而定。

四、运动员手册:由国家体委拳击运动管理中心注册,运动员参加比赛时必须携带。

五、运动员在开始从事拳击运动训练之前,应尽可能由一名经过批准的医生对其进行身体检查,并获得健康检查证明书。应使用医疗程序表,从医务角度记录运动员在训练当中、比赛过程中和比赛结束后的有关医疗护理情况。

第二十七条 临场医生

经过中国拳击协会医务委员会批准的合格医生,应自始至终地出席整个比赛,进行临场医务监督。在最后一场比赛结束之前,不准擅自离开工作岗位。

第二十八条 运动员的年龄规定

参加全国成年组比赛,必须年满17周岁,最大年龄为34周岁,青少年组比赛运动员的年龄不得低于15周岁。

第二十九条 关于宣传报道

全国性比赛的宣传报道工作,由大会宣传组负责。

第三十条 规则的一致性

一、全国各地举行拳击比赛,均应按本规则执行。

二、本规则的修改权和解释权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

第三十一条 全国比赛的竞赛及团体分的计算方法

一、全国性比赛的竞赛规程须经国家体委审定批准,裁判人员由国家体委委派。

二、并列第四、第五名录取办法

1.参加比赛的场数多少,多者列前。

2.以半决赛该场比赛的失败形式决定:按以下先后次序。

①得分失利,都是得分失利看净负分;负分少者列前,如相同看警告次数,再相同看劝告次数。

②裁判终止比赛

③被击倒

④被取消比赛资格

⑤弃权(注:如果②和⑤有一项相同者,则看终止比赛前回合多少,多者列前)。

3.根据第一天称重的实际体重多少,少者列前。

4.上述条款均无法区别则以抽签决定。

三、团体分的计算

第一种计算方法:

1.预赛或四分之一决赛中胜方得1分。

2.半决赛胜方得2分。

第二种计算方法:

1.按名次计分:根据各级别参赛人数,录取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并列)、第五名(并列)、第七名(并列)。各名次的得分依次为9、7、6、4、2。

2.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队总分相等的情况下,以各队获得一名或高名次人数的多少决赛团体名次,获第一名多的团体名次列前,以此类推。

3.以上计分方法,只有全国拳击锦标赛和综合性运动会的拳击比赛中采用。其他全国性比赛和邀请赛、对抗赛的计分方法,由竞赛规程确定。

关于在抽签时设制种子选手的说明

目前我国拳击项目的比赛办法完全按照国际业余拳联所规定的单败淘汰制。由于这种竞赛形式自身就存在着机遇性大、合理性差,不能如实体现出前三名的实力。通过多年来我国实践证明,要真正达到一致对外,奥运会为目标,有必要对这种赛制形式在原有基础上采用设制种子选手的办法予以弥补。几年来,日趋完善的运动员比赛成绩积分排名已经为选择种子选手打好基础,为此,从1996年开始,将在全国锦标赛、冠军赛、精英赛上采用设制种子选手的单败淘汰制办法进行。

一、种子选手的确定:

根据上一年度运动员比赛成绩积分排名为依据确定下一年度第一次赛事的各级别种子选手,随着全年运动员犯规动作的逐步增加,运动员积分排名的不断变化,其级别的种子选手也随之变动。

二、种子选手名额:

现阶段各级别暂设二名种子,即一号和二号种子选手。每次赛事设制种子选手的具体数额可详见各赛事规程。

三、签号位的分布:

种子选手签号位的分布详见第五款(三号种子在下半区的顶部,四号种子在上半区的底部),余下作混抽。为此,原先签号位的分布形式将作全面改动,详见第五款。

四、抽签办法

由于上述第三款的原则,抽签时,种子选手便自然进入所规定的签号位,不再抽签。

如遇一个级别中同单位有两名运动员参加,而其中一名为确定的种子选手,那么,要看该种子选手签号区域,如在上半区,则另一名应在下半区混抽,如在下半区则反之。

五、4至20人参赛人数的签号位分布表,H代表一号种子,一代表二号种子,白代表三号种,四代表四号种子。

对比赛中无故弃权的处理规定

运动员在一次比赛中,必须严格遵照该次比赛规程以及大会纪律规定的条款执行,理应珍惜每次比赛机会,认真打好比赛,不得无故弃权。近年来,个别运动员由于种种原因,在比赛中期无故弃权,造成了赛次安排的不平衡,影响了观众的欣赏心态,更不利于国内练兵,目标奥运战略决策。为此,对无故弃权特作如下处理规定。

一、运动员一经参加一轮比赛,中途就不得无故弃权。

二、凡无故弃权,取消其已经取得的比赛成绩和名次。并在该次比赛中通报批评。

三、对确是身体状况不佳或受伤等原因无法参加下一轮比赛时,应由本队领队或教练填写大会规定的弃权原因报告书,签字后交本次比赛的医务监督组,由医务监督复查核实,将核查情况记录在案,对能否参赛有个明确的结论后在报告书上签字交仲裁委员会,待仲裁委员会签字后方为有效。

四、运动员在一次比赛期间本应严格控好体重,如遇超重原因不得进入下一轮比赛时,该运动员按无故弃权者处理。

五、运动员更不能采用其他不同的办法达到无故弃权目的,一经查出,从重处理。

六、上述条款如和拳击规则不符,按此文执行。

七、此规定限于全国比赛使用,各地区比赛也可参照执行。

关于在全国大赛中成立竞赛监督小组的决定

为了端正赛风、赛纪,确保全国大赛的顺利进行,从宏观上管理好运动队伍及裁判队伍,现决定在全国大赛中成立竞赛监督小组。

一、组成人员:监督小组人数为三至五人,其人员由国家体委拳击管理中心、中国拳击协会和承办人单位领导组成。

二、工作期限:该监督小组自裁判员、运动队报到之日至离会期间开展工作。

三、义务:

支持、维护裁判员在赛区的正常工作和权力;

支持、鼓励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水平,取得好成绩;

在赛会期间协助仲裁委员会和领队、教练管理好裁判和运动员两支队伍;

协凋裁判和运动队、承办单位和裁判、运动队之间的工作关系。

四、权力:

加强和监督各方遵守国家体委颁布的纪律规定,也可根据赛会期间的具体情况制订出补充的纪律规定;

监督检查各方在赛会期间各项工作;

对赛会期间违纪运动队领队、教练、运动员作出处罚决定;

对赛会期间违纪裁判员作出处罚决定;

对赛会期间突发性事件作出决定。

五、该小组的一切决定应对国家体委拳击管理中心负责。

六、该条文解释权在国家体育总局拳击管理中心。

垒球、棒球、曲棍球等场地与器材

垒球场

垒球教学与比赛场地、呈直角扇形,两边直角边林为“边线”、边线长度男子不少于68.58m.女子不少于60.9m。边线以内称为“界内地区”,以外称为“界外地区”。以投手板前沿中点为圆心,以18.29m为半径,画一条弧与两边线相交,此扇形地区称为“内场”。在内场四角各设一个垒位,在扇形尖角处的皇位称为“本垒”,其余按逆时针方向分别为一、二、三垒。本垒板尖角五二垒中心距离25.86m.各相邻垒间距离均为18.29m。以本垒板尖角为圆心,男子不少于68.58m、女子不少于60.90m为半径,画弧线与两边线相交,构成扇形,此弧线称为“本垒打线”。在本垒后面和边线外7.62—9.14m处画一条线,称为“野传球线”。在本垒尖角后7.62一9.14m处设置挡网。在本垒左、右两侧各画一长2.13m,宽0,91m的长方形区域,称为“击球区”。此两区相邻近的内侧线距本垒板边沿各为15cm。击球区的前端位于本垒中心线前1.22m处。从两个击球区外侧边线向后延长3.05m,连接两线端点构成的区域称为“接手区”。在一、三垒界线外2.44m处向本垒方向各间一条长4.57m的边线平行线,再在线的两端各向场外画长为0.91m的垂线,此三条线以内的区域,称为“跑垒指导员区”。在本垒与一垒的中点至一垒边线0.91m处,画一条长9.14m的边线平行线,称为“跑垒限制线”。在靠近球员席的本垒两侧,各画一个直径1.52m的圆圈,称为“击球员准备区”。在本垒设置本垒板、在一、二、三垒设置垒包。在距本垒板尖角14.02m(女子为12.19m)处设置投手板。以投手板前沿中点为国心,以2.44m为半径画圆圈,称为“投手区”。

本垒板

本垒板用白色橡胶、塑料或木板制作,呈五角形,本垒尖角为90°,角的两边各长0.305米,钝角的边长0.215米,90°角对面的边长0.43米。本垒尖角位于本垒与一垒和本垒与三垒两边线的汇合处,必须埋入地下,与地面持平。可用长钉固定,必须防止板边、钉帽等物碰伤运动员。

垒包

棒球的三个垒包都是相同的。呈正方形,每边长0.381米,厚0.076~0.127米。垒包外面是白色帆布,内装棕毛或稻草等细软物。填充物要结实,不宜太软。一、三垒垒包应整个放在内场,二垒垒包的中心放在两垒线的交叉点上,垒包应钉牢在地面上。

垒包钉置的方法:将带钩的长钉(至少长0.3米)钉入地下,用十字帆布带将垒包捆好,下面的交叉中心与钉钩扎牢。也可用混凝土固定垒包的下半部,但露在地面上的垒包高度必须符合0.076~0.127米的规定。

投手板

投手板用白色橡胶或木板制成,安装在投手区内,长0.61米,宽0.153米,前沿中心距本垒尖是18.44米,安放在一个1.524米长、0.864米(也有0.60米的)宽并高出地面0.25米(也有0.38米的)的平台上,与台齐平。投手区的平台向内场四个垒位倾斜,成龟背形。从平台前沿起向本垒方向1.83米,每向前0.305米降低0.0254米,这样逐渐下降至与地面齐平。

另外,还有一种小龟背形投手区,即平台的高度到投手区边缘即逐渐降为平地,这种做法较前法为易,北京丰台棒球场即采用小龟背形的做法。

投手板安放在平台后沿,即向二垒的方向。只要逐渐倾斜降低高度,至二垒处与地面齐平即可。

棒球

棒球是以圆形软木、橡胶或类似物质做球心,绕以麻线,再用两块白色马皮或牛皮包紧平线密缝而成。球面应平滑,重量为141.7~148.8克,圆周长22.9~23.5厘米。弹性为:自4.12米高处,自由下落至0.06米厚的大理石板上,能反弹起1.43~1.50米的高度。

棒球球棒

球棒是圆柱形,棒面必须平滑无截面接头。一端较细便于手握,一端较粗用以击球。握棒部分的棒帽末端可以制成直径为2.5~5厘米,最粗处直径不得超过7厘米,棒长不得超过1.07米。为便于握棒,从握棒的一端起至45.7厘米的长度内,用布、胶布带或橡胶包缠。金属棒的两端必须密封。

松香粉、镁粉

松香粉或镁粉装在口袋里。要准备三个口袋,一个放在投手板后,两个放在击球员准备区,供投手和击球员使用。

棒·垒球挡网

挡网由金属制成,高4米以上,长20米以上。

记分牌

棒球场的记分牌应悬挂于本垒打线外面中间附近的记分板上。记分板做成绿色或黑色,使之清晰可见。记分牌可根据场地大小决定,使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工作人员及观众都能看到。

垒球

垒球运动器材。用优质长纤维木棉、软木和橡胶混合物、聚氨脂混合物,以优质纱线涂上乳胶或橡胶粘结成球心,表面用优质马皮、牛皮或合成材料包紧,与内层粘牢,再用棉线或尼龙线缝合而成。圆球体周长30-31cm,重180-200g。球面平整光滑。用双针法缝合,计数不少于88针。

垒球球棒

垒球运动器材。用金属、塑料、整块硬木或木片、竹片按直线纹路胶合制成。呈圆棒形,棒长不超过86.36cm,直径不超过5.72cm,允许误差为0.79mm,重量不超过1077.3g。有一安全的柄头,与握柄成直角,并至少伸出6mm。握柄从细端起25.4一38.1cm处用软木、胶布带或其它混合物缠绕。拼合球棒只能胶合,表面完全抛光,棒的粗端须用橡皮或塑料密封。在球律上连有闪光或圆锥形的握柄属异型球棒。准备活动用球棒必须是整块材料制成。如有附加物,须水久固定在球棒上,直径必须超过5.7cm,并有一个安全握柄。在棒的粗端标明“准备活动用球棒”字样。

棒球手套

棒球运动器材。守场员接球用具,用皮革或人造革制成。分为连指手套和分指手套。手套的虎口处可用整块皮革缝成,也可用皮条编织成,但不得织成网兜状。接手用连指手套,周长不超过96.5cm,上下端长不超过39.4cm,虎口的上沿长不超过15.2cm,下沿长不超过10.2cm,上下沿之间长不超过15.2cm。一垒手用的连指手套或分指手套上下端长不超过30.5cm,掌面上部宽不超过20.3cm,虎口上沿长不超过10.2cm,下沿长不超过8.9cm,上下沿之间长不超过10.2cm。任何队员都可用分指手套,重量不限,掌上部宽为19.7cm,掌心宽20.3cm,虎口上沿为11.4cm,虎口下沿为8.9cm,虎口中长14.6cm,食指一侧虎口边长13.9cm,拇指一侧虎口边长13.9cm,虎口边沿为34.9cm,拇指顶端至下沿为19.7cm,食指顶端至下沿为30.5cm,中指顶端至下沿为29.8cm.无名指顶端至下沿为27.3cm,小指顶端至下沿为22.9cm。投手手套,包括皮条、缝线和指蹼都必须是白色、灰色以外的同一颜色,且无任何与手套颜色不同的附饰物。

垒球手套

垒球运动器材。守场员接球用具,用皮革或人造革制成。分为连指手套和分指手套。手套虎口上沿不大于12.7cm。所有队员均可戴用分指手套,只允许接手和一垒手戴用连指手套。投手的手套必须是一种颜色,但不得用白色或灰色。其它守场员可戴有色手套,但手套背面不得有形如球状的白色或灰色圆圈。手套掌上部宽20.3cm,掌心宽21.6cm,虎口上沿为12.7cm,虎口下沿为11.4cm,虎口中长19.7cm,食指一侧虎口边长19.1cm,拇指一侧虎口边长19.1cm,虎口沿边长45.1cm,拇指顶端至下沿长24.8cm,食指顶端至下沿长35.6cm,中指顶端至下沿长34.9cm,无名指顶端至下沿长32.4cm,小指顶端至下沿长27.9cm。

护胸

棒、垒球运动护具。用帆布或人造革制面,内填条状软物。裁判员专用护胸也可用橡胶制成能充气的盾牌。比赛时,接手和司球裁判员穿戴于胸前,用以保护身体。

护腿

棒、垒球运动护具、用厚帆布或硬塑料制成,前面用皮块连接,以便于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活动。比赛时接手和司球裁判员穿戴在腿部,用以保护双腿。

护脸

棒、垒球运动护具。用粗铁丝焊接成。前面有空隙,上端为帽装。比赛时接手和司球裁判员戴在脸上,用以保护面部。

护帽

棒、垒球运动护具。用硬质塑料制成,内填软物。进攻队击球员必须佩戴,用以保护头部。

保龄球床

保龄球运动训练和比赛场地。由助跑道、球道、球内、落瓶区和回球道组成。助跑道长4.27m,宽1.066m。球道长19.17m,宽l.04-1.07m,球可以在球道上任意滚动。球沟设在球道的两侧,并在顶端有一能自动关闭的门,被击中的瓶落入落瓶区中,由整瓶机自动将瓶放置在球道置瓶处。回球道设在两条球道之间的底下,球投击后,由回球机将球从回球道上送回起投点。国际比赛一般设34一36条球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