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筱山、石仰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7 15:54:48

点击下载

作者:石仰山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石筱山、石仰山

石筱山、石仰山试读:

出版者的话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昔岐黄神农,医之源始;汉仲景华佗,医之圣也。在祖国医学发展的长河中,临床名家辈出,促进了祖国医学的迅猛发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为贯彻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的精神,在完成了《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出版的基础上,又策划了《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以期反映近现代即20世纪,特别是建国50年来中医药发展的历程。我们邀请卫生部张文康部长做本套丛书的主编,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同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振吉同志任副主编,他们都欣然同意,并亲自组织几百名中医药专家进行整理。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21世纪初正式问世。

顾名思义,《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就是要总结在过去的100年历史中,为中医药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受到广大群众爱戴的中医临床工作者的丰富经验,把他们的事业发扬光大,让他们优秀的医疗经验代代相传。百年轮回,世纪更替,今天,我们又一次站在世纪之巅,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为的是更好地发展,更快地创新,使中医药学这座伟大的宝库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服务于未来。

本套丛书第一批计划出版140种左右,所选医家均系在中医临床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在全国享有崇高威望且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中医临床大家,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针灸等各科的代表人物。

本套丛书以每位医家独立成册,每册按

医家小传

专病论治

、诊余漫话、年谱四部分进行编写。其中,医家小传简要介绍医家的生平及成才之路;专病论治意在以病统论、以论统案、以案统话,即将与某病相关的精彩医论、医案、医话加以系统整理,便于临床学习与借鉴;诊余漫话则系读书体会、札记,也可以是习医心得,等等;年谱部分则反映了名医一生中的重大事件或转折点。

本套丛书有两个特点是值得一提的:其一是文前部分,我们尽最大可能的收集了医家的照片,包括一些珍贵的生活照、诊疗照以及医家手迹、名家题字等,这些材料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是历史的真实反映;其二,本套丛书始终强调,必须把笔墨的重点放在医家最擅长治疗的病种上面,而且要大篇幅详细介绍,把医家在用药、用方上的特点予以详尽淋漓地展示,务求写出临床真正有效的内容,也就是说,不是医家擅长的病种大可不写,而且要写出“干货”来,不要让人感觉什么都能治,什么都治不好。

有了以上两大特点,我们相信,《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会受到广大中医工作者的青睐,更会对中医事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对百余位中医临床医家经验的总结,也使近百年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因此,本套丛书不仅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和学术价值,同时还具有前所未有的文献价值,这也是我们组织编写这套丛书的由衷所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年10月28日石筱山先生(1904~1964年)石仰山先生(1931年~)石筱山先生在为骨折病人诊治六十年代初石筱山先生即重视运用中医整体观念诊治颈椎病,图为石筱山先生在阅读颈椎片。石筱山先生(左)与石仰山先生(右)在南京栖霞山留影,这是唯一留存的父子合影。医家小传

石氏是上海著名的中医骨伤科世家,原籍江苏无锡前州镇石家岩。19世纪70年代迁沪悬壶济世,经历石兰亭和石晓山不断的潜心努力,光绪至民国年间“石氏伤科”誉满沪上。石筱山(1904~1964),原名瑞昌,字熙侯,为石晓山次子,1924年,石筱山务医后,不仅尽得祖业家传,更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发展。他把“十三科一理贯之”的理论进一步深化。主张治病务求灵活,不拘泥墨守成规,尤其是伤科,不能单凭几张家传秘方治一切跌打损伤,应根据不同病情,察其体质,审其阴阳。于是年纪轻轻便医名鹊起。

石氏的诊治范围很广,融各科学术及多种疗法于临床,得效颇佳,求治者越见增加,日达三四百人次。当时社会上的闻人如卢筱嘉、蒉延芳、陈光甫等都深信筱山先生医术高明,不论内外病证,都延请先生调治,也确能药到病除。

20世纪30年代电台有一档节目,为陵南轩主讲故事。此人平素钦佩石筱山的医术。某日石筱山在他家中诊病,突然同一幢房子中的邻居患中暑闭气,牙关紧闭,手足冰冷,人事不知。陵南轩得知,前往观看,即嘱众人安静,并称今有上海一位大医生在我处,请他前来诊治。石筱山被邀诊治,即予针刺,不多时病人苏醒,口渴索饮,一时传为美谈。

筱山先生有治失荣症的经验。此症为外科病,皮肤溃破,久不收口(今日诊断为癌性溃疡)。有一患者为福建人,病体虚弱,疮大如碗,多方就治无效,石筱山运用中药内服外治三月余,病人神色日见好转,疮面亦敛而痊愈。他有治愈30余例失荣症破溃不愈的记录。

石筱山非常善于学习,既学前辈经验,亦取同辈之长。如在新新街时,他曾向其同辈张杏荪先生学得以轻灵药治内科外感热病的经验。杏荪先生亦儒亦医,近代名医刘鹤一幼时,即在杏荪先生处学文。他们又同在李瑞林、和颂平先生处,学习治疗外科疾病的治法和经验。对同辈经验能在交往中吸取点滴之长,充实于临床。由于兼取各科之长,使伤科医学得到新的发展。石筱山提出治疗伤科病需气血兼顾而以气为主的学术思想。骨折伤筋一般医家仅看作瘀血为患,活血化瘀为用药之必然,他认为不可一味攻伐,逐瘀当适可而止,否则徒伤正气。若元气充沛既可使瘀清澈,亦利于以后的康复。因此,他不仅在理伤续断上有完善的复位和固定的方法,而且在治疗损伤的指导思想上有所建树。

伤科的临床用药各家均有特色,石氏同历来的伤科学派一样,用药非常讲究。石筱山对家传的外敷药“三色敷药”加以改进,使疗效提高,并改善应用方法,在敷药上盖一层薄棉纸,这样既能保持药效,又不会使药膏粘于皮肤,同时,在敷药上还可加护肤生肌或清热解毒、散风止痒等其他药膏,收效更佳。“石氏伤科”传到石筱山这一代,已独树一帜,成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一枝奇葩,江南伤科一大流派。石筱山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后不仅加入到国家医疗单位,而且将全部祖传秘方和生平经验贡献给党和人民,党和政府也给了石筱山莫大的荣誉,石筱山曾担任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医学院伤科教研组主任,龙华医院伤科主任。石筱山著有《石氏伤科经验介绍》《伤科发展简史》《祖国伤科内伤的研究》《筋骨损伤述略》等。

石仰山是石筱山独子。年少时的石仰山酷爱体育,并不热心祖传的医道。上中学时,身体壮实得像头小牛犊。石仰山高中毕业时,忠于祖业又承袭祖业的石筱山决定让儿子跟随自己学医。石筱山是严父也是严师。只要筱山先生为病人诊病,就一定要石仰山端端正正地坐在一边,看他为病人摸索、按捺,最后由他口授,让石仰山抄写药方。起初,石筱山开药时,总要给石仰山讲解药的用途,后来,遇到同样病情的患者,石筱山便让儿子拟写药方,由他修改、增减,并让儿子陈述药的用途,为何用此药,分量何多何少,等等。

石筱山根据自己多年实践经验深深懂得,当一名合格医生,仅有临床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精读医书,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如果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坚持实践,就能够在医学领域自在游弋,不断攀登新高峰。本着这一指导思想,石筱山亲自登门拜访了当时著名中医专家,他恳切要求他的莫逆之交黄文东先生收石仰山为弟子。黄文东见一代名医如此诚心,自然满口应允。这样一来,石仰山白天跟父亲学习临床经验,晚上便到黄文东先生家里,听黄先生讲解中医学理论,回家后还要继续刻苦攻读卷帙浩繁、晦涩难懂的医学典籍,直至夜阑人静。

石仰山跟随父亲和黄文东先生学习五年,经区卫生部门考核批准独立开业行医。从独立行医到“文革”前的十年中,石仰山一面继续钻研医学,一面根据父亲口述,参加整理了20万字的《石筱山医案》。

1966年,即石筱山去世后的两年,就在石仰山开始崭露头角时,“石氏伤科”遭到厄运。“文革”开始后,“石氏伤科”的牌子被砸了,石仰山被抄了家,石氏子孙百年积累的珍贵医学资料被当作“四旧”一扫而光,石仰山精读过的两大车中医典籍,包括国内的珍本、孤本,全部被卖到古籍书店,当废纸处理。石仰山本人也被戴上“资产阶级孝子贤孙”的帽子遭到批斗。尽管环境相当恶劣,石仰山还是冒着风险,把《石筱山医案》藏匿起来,不忍心百年来祖传医术付之流水。

粉碎“四人帮”以后,“石氏伤科”重见天日,石仰山也精神振奋,斗志昂扬。虽然他因病右肺被切除一叶,需要长期半休,但他还是加班加点工作。在他的日程表上,几乎连休假日也没有,每天除了门诊、出诊、随访、讲学之外,晚上还要著述。从1977年开始,石仰山除了撰写《石筱山医案集注》外,又陆续撰写了“伤科的辨证论治”、“关于筋骨和肝肾关系的理论探讨”、“治疗脑震荡”、“自制愈伤糖浆的临床疗效100例调查报告”、“骨质增生”、“石筱山对骨折延缓连续的治疗经验”、“骨折论治”、“牛蒡子汤在伤科中的应用”、“石氏理伤手法谈屑”、“消散膏治疗网球肘50例”、“网球肘的防治——活血镇痛膏治疗网球肘腱鞘炎336例”、“石氏消散膏治疗网球肘临床观察”、“论损伤血瘀”、“伤科用药举要”、“对到2000年中医伤骨科事业的设想”、“中医伤科对骨质增生的认识和治疗”等一系列论文。这些论文发表后,受到医学界高度评价。

1980年,石仰山调到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1987年担任副院长,尽管行政事务增多,却不放松自己的医务和科研工作。1990年4月,石仰山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采访,为解决中医传统汤药不便服用的问题,提出改革我国中药剂型的建议。文章广播后,被国内外多种报纸转载。

在“石氏伤科”历代传人中,石仰山的中医理论功底较为丰厚,丰富的临床经验,又使他不断向更高层攀登。几十年来,石仰山既遵循先辈“十三科一理贯之”的辨证施治之古训,又博采众长,把中医各派各科的长处融会应用于伤科临床,他熟练运用先辈“外伤内治”的方法,进一步强调“人是一个整体”,不论是脏腑、经络(脉),或是皮肉、筋骨等处受伤,都离不开气血两字。气血之于形体无处不到,气血是阴阳的物质基础,治疗伤病一定要内外兼顾,整体调治。“石氏伤科”正由于做到了“外伤内治、气血并重”,所以才会见效快,又很少有后遗症。

石仰山的医德也是高尚的,他时刻牢记“为医者应以仁慈为怀”的古训,竭尽全力奉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为此,他三次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光荣称号。他每天坚持看门诊,常常一天要接待五六十个病人,有时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有的患者被石仰山治好了病,悄悄地给他送来高档礼品,石仰山拒绝接受,他对送礼的人说:“我们医务人员目前收入是不太高,但绝不能因此而收受病家财物,这样做,就会失去我们医生济世救人的品格。”前些年,有人劝石仰山到海外定居,行医赚大钱,石仰山充耳不闻,丝毫不为金钱所动。

1990年9月,上海市黄浦区成立了中医医院,石仰山担任院长。由他牵头,医院成立了“石氏伤科”研究室,其与堂弟石鉴玉一起共同整理、总结“石氏伤科”经验,并致力于外敷药剂型的改革工作。他们把祖上沿用百余年的“三色三黄”敷药,结合医院临床,经过几十次的调整研究和运用,与上海中药三厂共同开发,运用从日本引进的“巴布氏剂”生产流水线加工工艺,研制成新一代的骨伤外敷新药——石氏伤膏。石氏伤膏诞生后,请上海曙光医院、上海第八人民医院、香山医院等八家医院试用,疗效十分显著。江泽民总书记曾经使用过该外敷药,对它十分赞赏。石氏伤膏优点十分明显,不仅透气性能好,保存期长,不污染衣物,使用携带方便,而且无任何副作用。1993年11月石氏伤膏作为新型外敷用药,通过了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并且经上海市新药评审委员会认可,作为新药开发,报国家卫生部。

上海黄浦区中医医院和“石氏伤科”研究室的成立,为石仰山继承和发扬“石氏伤科”创造了良好条件,标志着“石氏伤科”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石仰山改革中药剂型和振兴中医的心愿也得到了实现。

为了尽心传授“石氏伤科”精华,使“石氏伤科”后继有人,石仰山打破石氏传人“传内不传外”的老规矩,于1993年底,在上海市名老中医收徒拜师会上,接纳邱德华、李浩钢为其弟子,于1997年接纳招收李宗举为硕士研究生。石仰山除了在医术上指导自己学生,而且还同学生一起进行科学研究。石仰山非常器重自己的学生,他自豪地称他们是“石氏伤科第五代人”。

1994年底,黄浦区中医医院以石氏伤科研究室为基地,经过艰苦的角逐,激烈的竞争,终于在上海市成为领先的特色专科。石仰山为其特色专科负责人。同年石仰山又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

历经数年的努力,上海黄浦区中医医院“石氏伤科”研究室不断取得显著的成绩。石仰山曾言:“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传统的中医药和‘石氏伤科’同样受到党和人民这般高度重视,是令人欣慰的。我作为‘石氏伤科’的后代传人,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发奋,把‘石氏伤科’的精华全部整理出来,不断丰富、充实祖国传统的医学宝库。”专病论治

骨折脱臼类

(一)诊治要略

骨折、脱臼乃伤科门中两大目也。宋《圣济总录》曰:“人之一身,血营卫气,循环无穷。或筋、肉、骨、节误致伤折,所折不得续,轻者肌肤焮肿,重者髀臼挫脱。”然则变见于筋骨之损折,骱臼之差脱,何以亦当从内治之法者。明·陆师道序薛氏《正体类要》云:“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岂能纯任手法而不求之脉理,审其虚实以施补泻哉。”夫倾跌坠堕,重物压迮、强力拖拽,皆能使骨折、脱臼。明·王肯堂曰:“伤折之轻重,轻者顿挫,气血凝滞作痛,皆当导气行血而已。重者伤筋折骨,此当续筋接骨,非调治三四月不得平复。”清·陈士铎曰:“已折之骨,凑合端正,用绳缚住,不可偏斜歪曲,收拾停当,然后用内服之药。”脱臼亦复如是。清《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曰:“若跌伤肘尖,向上突出,疼痛不止,用手翻其臂骨,令其合缝,其斜弯之筋,以手推摩,令其平复,虽即时能举重,仍当休养为妙,若臃肿疼痛,宜内服……外贴……”因此,陈氏又曰:“内外夹攻,未尝不更佳再。其外治者,手法所以复其位,正其斜而理其筋,敷贴所以化其瘀,消其肿而止其痛,夹缚所以因其位而定其动;内治者,当主祛瘀和营,调气化滞,固筋壮骨,第人有勇怯,伤有轻重,积瘀而体盛者,宜先逐瘀而后调益,质弱形羸者,宜先调益而后祛瘀。留瘀不多,不宜妄施攻逐,气滞不结,何能乱投破耗。老弱者,刻刻顾其元气,质盛伤重者,骨续之后,终须调补肝肾,扶脾益胃收功。”孙子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予谓:“医法亦然,知此则外伤内治之道思过半矣。”

(二)经验方论

1.三色敷药

组方:紫荆皮 黄金子 全当归 西赤芍 大丹参 淮牛膝 片姜黄 五加皮 宣木瓜 西羌活 川独活 香白芷 威灵仙 天花粉 青防风 木防己 川抚芎 左秦艽 连翘壳 生甘草 番木鳖

研制:研细末,和匀。用饴糖适量调和如糊状,置缸内备用。

用法:摊于韧性纸张或纱布垫上,约0.4~0.5厘米厚,上盖桑皮纸。外用胶布或绷带固定,隔三到五日更换。需要时可在桑皮纸上局部或全部加其他药膏或掺药。

功效: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续筋骨,利关节。

主治:一切伤筋骨折,青紫肿胀,疼痛难忍。亦治陈伤及寒湿痹。

方解:方中的主药是紫荆皮、黄金子,用量明显重于其他药物。紫荆皮苦平,善于活血消肿,又能解毒。《本草述》说紫荆皮“活血、解毒,功能并奏”,《本草纲目》为它立的别称就叫能消,今用治损伤,活血消肿又解瘀毒,颇为得当。黄金子味辛苦性温,能温经散瘀,行气除痰,祛风止痛。《本草纲目拾遗》说:“杖疮起疔甲,(黄金子)焙干为末,搽之即开,不用刀刮。”杖疮,古代杖刑后皮破,其下积瘀为患。“起疔甲”似属肌肤溃而表皮结血痂、脓痂的痂盖,它将使其深层郁瘀肉腐,所以要用刀刮除开的治疗方法,黄金子为末外用,可不用刀刮而去疔甲。促进杖疮得愈少痕,就是因为它有行气活血化瘀散结的功效。石氏伤科以两味合用为君,消散瘀结而得肿退痛止之功。余则为活血化瘀或祛风通络的药物,互为辅佐以增药效,并使本方可用于损伤后的各个时期。番木鳖一味是四十年代后期增入的,更添止痛之力。

三色敷药作为治疗损伤的敷药另一个特点是药性偏温,不同于多数敷药偏于凉性,血本喜温而恶寒,温能运化散瘀,所以既可用于损伤后各个时期,也可治陈伤及寒湿痹痛。损伤初起积瘀易于化热,则方中有紫荆皮、天花粉、连翘能凉血解毒,紫荆皮既能治痛肿,当可预防瘀血化热成毒。从总体上来说全方偏温,须增其凉血清热的功效,可在桑皮纸上局部加用一薄层三黄膏,这是石氏伤科惯用的方法。2.红玉膏

组方:东丹 熟石膏(一方为锌氧粉)

研制:各为细末,和匀,用白凡士林调成粉红色软膏。

用法:摊薄层于纱布垫上贴患处。或在盖于三色敷药的桑皮纸上全部或局部摊薄层后敷贴患处。

功效:护肤生肌,解毒利湿。

主治:金刃所伤、皮肤破碎及皮肤湿疹等。

方解:本方是石筱山先生于四十年代初所定的外用方。东丹作为外用药能解毒生肌。熟石膏外用可生肌敛疮,凡痈疽疮疡,久不收口或汤火烫伤皆常应用。表皮破碎出血则有止血的作用,张锡纯说:“《本经》谓石膏治金疮,是外用以止其血也,愚尝用煅石膏细末,敷金疮出血者甚效。”用熟石膏合铅丹两味相合的古方亦有多处。《本草纲目》称石膏为寒水石,并考证“唐、宋诸方寒水石是石膏”。引《种德堂方》治“刀疮伤湿溃烂不生肌,寒水石煅一两,黄丹二两为末洗缚”,《和剂局方》治“疮口不敛,生肌肉,止疼痛,去恶水,寒水石烧研二两、黄丹半两为末掺之,名红玉散。”此外,《百一选方》有桃红散治金疮并一切恶疮,用上等虢丹(即东丹,《续本事方》所载异名),软石膏(《本草衍义补遗》石膏异名)不以多少(火煅通红),上细研和令如桃花色,掺伤处。凡此诸方,药同而用量稍异,石氏的红玉膏与之相比较用量亦异,并调散为膏功用自当相似。一方不用熟石膏,用锌氧粉即氧化锌,有收敛除湿,护创长肤的作用,中西两味,并合为用,作用大体相同。本方可用于皮肤浅表破损或皮肤有湿疹者。若因损伤所致则加红玉膏于三色敷药之上,既治皮肤溃破湿疹,又理伤损积瘀。

三色敷药等药膏外用后,个别患者皮肤过敏,瘙痒起瘰,甚至成泡出水,按中医理论为病湿气,若在三色敷药上加一层薄薄的红玉膏则可用于已见起瘰瘙痒,但应是尚未起泡出水者。3.三黄膏

组方:大黄 黄芩 黄柏 东丹 熟石膏

研制:各为细末,和匀,凡士林调成软膏。

用法:摊薄层于纱布垫上,贴患处。或在盖于三色敷药的桑皮纸上局部或全部摊薄层后敷贴患处,亦可摊于单层纱布上(类似凡士林纱布),依所需要剪一小块贴患处,其外再用三色敷药。

功效:清热解毒,祛瘀破积,消肿痛,除湿热。

主治:损伤以后肌痕瘀肿青紫,焮热作痛。亦可用于其他原因所致红肿热痛之症。

方解:石氏伤科有三黄散,即大黄、黄芩、黄柏三味,研细为末。用蜜或菊花水调敷患处,专用于退红肿,消热毒,治痈疽初起,焮红发热作痛。损伤以后瘀阻化热,局部红肿青紫发热亦可应用。大黄泻热毒、破积滞,又能行瘀血,历来除了内服外,亦用于外治。黄芩泻实火,除湿热,亦可外用。《梅师集验方》黄芩杵末水调,敷治火丹。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近代有用黄柏磨粉调如泥状涂贴以治打仆挫筋的。因此三黄合用清热解毒,祛瘀破积,相得益彰,用于损伤初起有行瘀血、消瘀热、解瘀毒之功,若与活血化瘀之剂如三色敷药合用,则有很好的消肿止痛作用。东丹、熟石膏即石氏的红玉膏,有护肤生肌,解毒利湿的功效,三黄与之合而成药则作用更为全面,并因其能护肤利湿,可减少对皮肤的刺激而广泛应用。4.黑虎丹

组方:炉甘石 五倍子 炙山甲 乳香 没药 轻粉儿茶 梅片 腰黄 全蝎 麝香 蜘蛛 蜈蚣

研制:经炮制后各研细末,和匀收贮,宜密封。

用法:掺药,掺于膏药(如阳和痰核膏)或敷药(如三色敷药)上随症使用。

功效:祛瘀软坚散结,化痰消肿,解毒。

主治:积瘀坚结成块,痰瘀交凝的疼痛,骨节粘着活动受限及无名肿毒坚硬疼痛者。

方解:黑虎丹原系外科用药,石氏伤科用方抄本上亦载“治一切无名肿毒,痈疽发背。用膏药贴上即可消散”。炉甘石最常用于眼疾及皮肤湿疮,有清热利湿的功效。其炮制法为“用三黄汤制煅九次,再用童便煅七次,水飞”,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强了清热活血的作用。五倍子、全蝎、蜈蚣、蜘蛛皆虫类,善搜剔,能清热化痰解毒。五倍子外用能“消肿毒”(《本草纲目》),《普济方》以此一味为末外用称独珍膏治软硬疖、诸热毒疱疮。全蝎“开风痰”(《本草正》),通络解毒,《澹寮方》用全蝎合山栀、麻油煎熬后入黄蜡为膏外敷诸疮毒肿,近年用蝎尾外贴治急性扁桃体炎,一般12小时即能收效。蜈蚣攻毒散结,善治癥瘕瘤积。蜘蛛消肿解毒,历来常用以外治恶疮(《仁斋直指方》)、疔毒(《泉州本草》)、瘰疬(《圣惠方》)等。腰黄、儿茶亦善祛痰解毒。乳香、没药、山甲则行瘀散止痛。乳香、没药辛香走窜,为疮疡痈疽及跌仆损伤的要药。外、伤科以其为主药用治疮疡或损伤作痛者,如《外科发挥》乳香定痛散专治疮疡疼痛不可忍。穿山甲则如张锡纯所说:“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凡血凝血聚皆能开之。”麝香、冰片更是通诸窍,走十二经络,引药入达病所,并能活血散结止痛,亦为外伤科要药。诸药相合,既能行瘀止痛,又能化痰散结,并伴清热解毒。其中或为虫类走窜通剔之品,或为芳香走窜善通关窍,故软坚消肿,止痛解毒的功效十分明显。石氏伤科化裁后用以治损伤后积瘀未化而成的积块,或痰瘀交凝所致的疼痛,亦是由走窜而行瘀、化痰取效,常有其他药物难以达到的治疗效果。最常用的方法是合阳和痰核膏外贴,也可掺于三色敷药上,在温运化瘀的基础上增加散结止痛的作用。5.桂麝丹

组方:麝香 肉桂 公丁香

研制:各为细末,和匀收贮,宜密封。

用法:掺药,常掺于伤膏药上,亦可掺于敷药上。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主治:一切损伤日久筋骨酸痛或风寒痹痛。

方解:本方三味均为辛温之品。麝香开窍通络,散瘀,《本草经疏》称:“通关利窍之上药。……兼入膏药敷药,皆取其通窍开经络、透肌骨之功耳。”《本草述》说:“其要在能通诸窍一语。盖凡病于为壅、为结、为闭者,当责其本以疗之。然不开其壅,散其结,通其闭,则何处着手?”损伤日久或风寒痹痛皆闭滞为患,自当以开通为先,故用为主药。肉桂除积冷,通血脉。又合丁香走窍散结佐之。三味配合,则辛温之力相得益彰,并直达病所,通血脉,散积寒得病去而痛止之效。

本方去麝香,易以公丁香、肉桂等量,则为市售的丁桂散,据《上海市中药成药制剂规范》介绍用治肠胃受寒、腹痛便泻,内服及外用贴脐均可。伤科也有丁桂散,系外用药,各家处方不一。石氏伤科另有丁桂散方,为公丁香、母丁母、安桂、荜拨四味,亦有温经活血之功,效力则逊于有麝香能透达关窍的桂麝丹。6.接骨丹

组方:生川乌 生草乌 生南星 乳香 没药 血竭 骨碎补 煅自然铜 腰黄 麝香 冰片

研制:各为细末,和匀收贮,宜密封。

用法:掺药,常掺于三色敷药上,亦可掺于膏药上。功效:活血散瘀,接骨续筋,消肿止痛。主治:一切损伤瘀肿疼痛,尤适于骨折。

方解:药物治疗骨折的要点是活血化瘀。陈士铎说“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不去则骨不接也。”尽管主要是指内治,其实外治又何尝不是如此。石氏伤科接骨丹中乳香、没药、血竭、骨碎补、煅自然铜及雄黄以活血散瘀为主,又能续筋接骨,消肿止痛。张锡纯说:乳香、没药,“两药合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外用能消肿止痛。《御药院方》用两味合米粉治筋骨损伤。血竭散瘀、止痛,外用也有良好的作用。骨碎补出自《本草纲目拾遗》,《拾遗》说:“本名猴姜,以其主伤折、补骨碎,故命此名。”近年也常有外用以接骨续筋,或治打仆伤损的介绍。煅自然铜是续骨要药,近代研究已证实煅自然铜内服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腰黄可通气血,解瘀毒。《本草经疏》称其性味辛苦温,主“筋骨断绝者,气血不续也,辛能散结滞,温能通行气血。”生川乌与生草乌局部应用有麻醉止痛的作用。近有用川乌制剂作麻醉剂用于头面五官手术的报告。南星能消肿散结,《本草纲目拾遗》说:“主金疮伤折瘀血,碎敷伤处。”麝香、冰片辛香走窜、通窍机、活血脉,且利于其他药物药性透入。李呆认为冰片有“入骨治骨痛”的功效,因此方中冰片用量重于麝香,突出本方用于接骨的作用。综观本方,在活血散瘀的基础上着重于接骨续筋,所以主治一切损伤瘀肿疼痛,而尤适于骨折。杨清叟说:“凡风寒湿痹,骨内冷痛,及损伤入骨,年久发痛,或一切阴疽肿毒,并宜草乌头、南星等分,少加肉桂为末,姜汁热酒调涂。”所以本方合桂麝丹可看作是杨氏之说的药物扩充,可用于陈旧骨折、宿年陈伤。7.麒麟散

组成:血竭 炙乳香 炙没药 制锦纹 地鳖虫 红花 当归尾 黄麻炭 参三七 煅自然铜 雄黄 辰砂 冰片研制:共为细末。

服法:每日用温开水送服1~2克。伤在上肢饭后服,伤在下肢饭前服,尤以晚饭前后服为宜。

功效:散瘀生新,理伤续断。

主治:一切损伤,诸凡骨折、脱臼、伤筋等。

方解:血竭又名麒麟竭,为散瘀血、生新血要药,主治“内伤血聚、金疮折跌”等(《本草备要》),故用为君药,由此处方定名亦称“麒麟散”。但血竭专主血分,佐乳香、没药,“虽主血病,而兼入气分”(《本草纲目》),散瘀活血而能推陈致新。地鳖、三七、红花、归尾亦佐逐瘀、理伤、破积通络之功。大黄用制锦纹,说明本方并非峻攻,而属缓行,因为伤损血瘀难药后即祛,宜渐除方得清澈。煅自然铜散瘀血,续筋骨,雄黄解瘀毒,消肿散积,又能化积血为水以得消散,辰砂能通血脉安神定志,冰片则走窜,引药入达伤处。黄麻炭甚少应用,《本草纲目》说:“破血,通小便”,并引《王仲勉经验方》:“跌仆折伤疼痛接骨方,黄麻烧炭、头发炭各一两,乳香五钱为末,每服三钱,温酒下立效。”苏颂则说:“根及叶捣汁服,治挝打瘀血、心腹满气短及腕折骨痛不可忍者皆效。”可见黄麻实为治伤良药。惜乎药肆往往不备,石氏伤科则用苎麻根代替,苎麻根亦有凉血止痛之功。综观全方,药力较雄而药性平和。因此,历来疗效卓著。病轻者单用即可,重伤则宜先合汤药共用。原服法“伤在上肢饭后服,伤在下肢饭前服”为承前贤用药法。《袖珍方》治折伤接骨用地鳖、煅自然铜两味为末,“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8.新伤续断汤

组方:当归 地鳖虫 炙乳没 煅自然铜 丹参 骨碎补 泽兰叶 延胡 苏木 川断 桑枝 桃仁

服法:水煎温服,每日一剂。

功效:活血化瘀,续断生新。

主治:一切新伤瘀阻或筋骨折断等。

方解:该方称新伤续断,顾名思义,凡是一切新伤或筋骨折断,俱可用之。跌打损伤多因皮肉筋骨受损引起气血凝滞、经络阻塞、筋伤骨损。临床上常见有早期闭合性骨折,软组织损伤等,大都见有局部肿胀、青紫等瘀阻现象;辨证多属血瘀气滞、筋脉阻塞;治当活血化瘀,续断生新。

本方紧紧抓住跌仆新伤之病机,以气血立论,根据石氏伤科气血兼顾,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的治疗原则,也就是以活血祛除瘀阻为先,所谓“瘀血不祛则新血不生,筋脉难利,折骨难合”。故一方面以当归、地鳖、桃仁、泽兰、苏木、丹参、没药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另一方面用乳香、延胡等血中之气药,活血祛瘀,理气止痛,而助动血行;更用骨碎补、川断、煅自然铜、桑枝等散瘀血,利关节,续伤断,从而使新血生长,筋脉通畅,折骨续合,体现了石氏伤科临床用药抓主症,预变化的治病思想。9.接骨片

组方:参三七 煅自然铜 地鳖虫 广地龙 朱砂 乳香 没药 骨碎补 苏木 川断 冰片 杜红花 儿茶 全当归 降香 血竭

研制:由黄浦区中心医院石氏伤科研究室与制剂室研制而成。

服法:口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4片,儿童减半,以温开水或黄酒送服。

功效:活血化瘀,续骨息痛。

主治:跌仆闪挫所致的骨折、伤筋等症。对有移位的骨折需经医生复位后方可服用。

方解:中医学治疗骨伤之病,不但有丰富多样的外治方法,而且非常善于运用内服药物进行治疗,起到消肿止痛,接骨愈伤的良好作用。《医宗金鉴》曾深刻地论述到:“跌打损伤之证,专从血论,须先辨或有瘀血停积,或为亡血过多,然后施以内治之法,庶不有误也。夫皮不破而内损者,多有瘀血,破肉伤脯,每致亡血过多。两者治法不同,有瘀血者,宜攻利之;亡血者,宜补而行之,但出血不多,亦无瘀血者,以外治之法治之,更察其所伤上下轻重浅深之异,经络气血多少之殊,必逐去瘀血,和荣止痛,然后调养气血,自无不效。”所以,虽然治疗上复位、固定不可少,但“结者散之,滞者导之”、活血化瘀、行气消肿、续骨息痛、兼以调养等内治之法往往会使骨伤尽快康复。

石氏伤科根据“肢体伤于外,则气血伤于内”之理论,认为瘀血停滞,经络不通是跌仆伤损产生肿胀疼痛的主要原因。所谓“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也。因此石氏接骨片组方重点突出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方中川断、地鳖、苏木、红花、没药、当归、血竭等药活血散瘀、消肿止痛;配以冰片、降香、乳香等辛香走窜之品,通透经络而行其血脉;瘀久必有伏热,故用地龙、朱砂、儿茶等清热通络,以清除瘀热,通其血道;更用煅自然铜、骨碎补、川断等继伤断、接骨伤。从而使瘀去、新生、骨合、筋续,充分体现了“跌打损伤之证,专从血论”的指导思想。

(三)医案选要

1.锁骨骨折

徐君 23岁 就诊日期 1958年1月13日

右胸外侧锁骨折断,高突不平,初步捺正,衬垫敷缚固定,青紫尚未消失,夜寐不安。姑拟祛痰消肿,新伤续断汤加减。

当归尾12克 大丹参9克 大川芎3克 炙地鳖6克 川断肉9克 泽兰叶9克 炙乳没(各)5克 苏木屑9克 煅自然铜12克 骨碎补9克 天花粉12克 嫩桑枝12克

江童 就诊日期 1960年11月11日

跌仆撞伤,左胸锁骨骨髓折裂,略有瘀阻肿痛拒按,举提转侧不利,伤已三天,略有风邪咳呛。方拟化瘀生新,宣肺兼顾。

青防风5克 大丹参6克 苏木屑5克 大川芎3克 泽兰叶6克 川断肉6克 嫩前胡5克 象贝母9克 光杏仁9克 炒竹茹5克 生甘草3克

十三日复诊,肿痛俱瘥,略有鼻衄,原方加鲜茅根二扎。

〔按〕筱山先生治疗锁骨骨折的方法比较简单,有高突移位的按捺平整,然后以敷药、棉垫、硬纸板(弧形的胶布筒剪裁)衬垫局部加压包扎,辅以中药内服。这与《伤科汇纂》引陈氏的传统方法相同。陈氏云产夫井栏骨折断者……揣榻相接归原,须捺平正,次用蜜调圣神散焙之(秘法:用五香膏亦妙)。即用水竹一片,长短宽狭以患处为则,破作两片,用大半片削去棱角,嵌入骨内,用绵团一个,实其腋下,以布带缚至那边,紧紧系住,服紫金丹取效,“初诊后三天左右复诊一次,以更换敷药,并重新包扎,务令不至松散。“一般在四~六周告愈,儿童则得愈更速。”

最近,有的学者评价锁骨骨折各种治疗,认为还是这种治疗方法固定最为牢靠。虽然结果可能是断端有水平位重叠的畸形愈合,但毫不影响功能,而且患者的感觉比较舒服,也不会有腋部血管神经受压之虑。通常介绍的∞字形包扎从理论上讲能维持复位,实际上∞字交叉点若不能很好掌握,往往使断端有旋转移位,而且包括某些成年病例,即使加用石膏条带固定的都仍有断端重叠的可能,而患者总是感觉不适,最终还是重叠愈合。筱山先生也注意博采他人之长以使治疗更臻完善。《伤科汇纂》说:“此骨连血盆,致命险险,骨有碎损,性命相关,治宜谨慎,切勿视为寻常之处,以战生命,贻悔无穷。”石氏并不以为然。实际上,锁骨骨折伴有血管损伤毕竟是极为罕见的。石氏倒是极重视小儿锁骨骨折后的护理,谆谆告诫家长抱持时切勿两手抄在腋下,如此则患儿必有疼痛哭吵,当抱住躯干或髋臀部。

锁骨骨折内服药并无特殊之处,徐案原案仅一诊,但可见损伤早期用药一斑;江童则兼顾外感,内治顾及整体是筱山先生治疗的特点。2.肱骨骨折(1)肱骨外科颈骨折

顾右 65岁 就诊日期 1961年3月16日

昨日倾跌,右肩臂肱骨外科颈折碎,关节筋脉亦伤,瘀血凝聚,青紫漫肿,疼痛难忍,不能动弹,腰脊亦受震伤,因之酸楚,方拟化瘀退肿,续骨息痛。

青防风5克 炙地鳖6克 制南星5克 苏木屑6克 制狗脊9克 小生地12克 泽兰叶6克 片姜黄5克 留行子9克 单桃仁6克 煅自然铜12克 嫩桑枝12克

二诊 1961年3月18日

右肩臂肱骨外科颈折碎,关节筋脉亦伤,瘀凝青紫,虽经正复,敷夹、肿痛未息,不能动弹,腰脊酸楚,再与化瘀消肿息痛。

荆防风各5克 炙地鳖6克 制南星5克 炙乳香3克 西赤芍6克 苏木屑6克 泽兰叶9克 留行子3克 忍冬藤12克 煅自然铜12克 单桃仁6克 落得打12克

三诊1961年3月22日

右肩臂肱骨外科颈折碎移位,已较平复,肿痛略减,腰脊胸胁疼痛板滞。再拟化瘀生新,舒筋续骨。

全当归5克 炙地鳖6克 制南星5克 苏木屑6克 川断肉6克 制狗脊12克 泽兰叶6克 炒青皮5克 玄胡索3克 炙乳香3克 煅自然铜12克 单桃仁6克 嫩桑枝12克

四诊 1961年6月14日

右肩臂肱骨颈折碎,经三次治疗后,痛减肿消,医治中断二月,迄今骨筋已经接续,惟气血未和,疼痛未已,举提后弯略觉酸楚牵掣。再予活血舒筋壮骨。

川桂枝3克 白蒺藜9克 杭白芍5克 炙蜜根15克 焦白术5克 香白芷3克 泽兰叶6克 片姜黄5克 川断肉6克 杜红花2克 煅自然铜12克 伸筋草12克 嫩桑枝12克

6月25日复诊肩骱酸楚已减,举提亦较便利,改服大红丸,逐步痊愈。

〔按〕该例外科颈骨折的恢复是满意的,时间短而功能恢复好,究其奏效原因是否与中药外敷、早期开始功能活动及结合全身情况给予中药内服等有关。筱山先生对这一骨折的整复用拔伸捺正并予理筋以基本纠正移位,年轻的病例则力求良好复位并固定。用三块夹板置于前、后、外侧,内侧则视断端情况垫以合适的棉垫,从留存的X线片看,对年轻病例的复位和固定都是满意的。

骨折的中药内服,历代文献上如前所引述《玉机微义》已大体上分早、中、后三期,而定攻和补的原则。临床应用贵在知常达变。本案四诊时已伤后三月余,症见酸痛牵掣,先生断为气血未和,一方面以活血温通(蜜根即棉花根,当时用以代替黄芪)之法诊治,另一方面从益气养阴入手,俾气血充养而得谐和。可见先生辨证造方之精细,颇能启迪后学。(2)肱骨大结节骨折

郑右 就诊日期 1961年6月1日

堕梯跌伤于左肩臂肱骨粗隆部,瘀血渐结,青紫漫肿,疼痛难忍不能动弹,按压摇动有骨擦声,近关节骨筋折碎,预后举提恐难恢复正常,先以手术捺正复位,外敷固定,内服化瘀退肿,息痛续骨之剂。并嘱X光摄片检查。

青防风5克 炙地鳖6克 大丹参9克 制南星5克 苏木屑6克 小生地12克 京赤芍6克 泽兰叶9克 留行子9克 单桃仁6克 煅自然铜12克 炙乳香5克 嫩桑枝12克

二诊 1961年6月5日

左肩臂肱骨粗隆结节折碎移位分离,经治后已渐平复,瘀血较化,青紫肿痛未退,不能动弹,再拟化瘀退肿,舒筋续骨。

青防风5克 炙地鳖6克 制南星5克 苏木屑6克 川断肉9克 小生地12克 忍冬藤12克 京赤芍6克 留行子9克 大丹参9克 煅自然铜12克 上血竭3克 单桃仁9克

三诊 1961年6月10日

左肩臂肱骨粗隆结节折碎分离已渐平复,肿痛较减,青紫四散。再以化瘀退肿续骨。

全当归5克 炙地鳖6克 制南星5克 忍冬藤12克 京赤芍6克 川断肉6克 青陈皮各5克 片姜黄5克 煅自然铜12克 小生地12克 上血竭3克 单桃仁6克

四诊 1961年6月19日

左肩臂肱骨粗隆结节折碎,已渐凝合,肿痛亦减,酸楚牵强,骨骼略形高突,关节伤剧,预后举提恐难恢复正常。

全当归5克 炙地鳖6克 片姜黄5克 川断肉9克 京赤芍6克 川独活5克 单桃仁9克 丝瓜络6克 煅自然铜12克 伸筋草12克

五诊 1961年6月24日

左肩臂肱骨粗隆结节折碎,逐渐凝合,肿痛亦减,骨骼略形高突,不能举提。再以活血生新,舒筋续骨。

全当归5克 制南星5克 制狗脊12克 川独活5克 川断肉9克 大丹参9克 忍冬藤12克 泽兰叶9克 片姜黄5克 伸筋草12克 单桃仁6克 嫩桑枝15克

六诊 1961年6月28日

左肩臂肱骨粗隆结节折碎,已渐凝固,肿痛俱减,举提仍然酸楚牵掣,口干唇燥,再拟和血生新,舒筋续骨。

黑玄参12克 川断肉9克 制狗脊9克 生蜜根15克 生白术5克 小生地12克 泽兰叶9克 片姜黄5克 川独活5克 天花粉9克 赤白芍各5克 淡竹茹6克 伸筋草12克

七诊 1961年7月4日

经治以来,骨折基本接续,疼痛已微,举提牵掣亦好转,胃纳不馨,停服汤剂,吞服麒麟散。

〔按〕肱骨大结节骨折,大结节明显移位的宜复位,或者须手术。多数是无移位的,局部有粉碎性骨折。这类骨折的治疗较简单。也许正因为如此,目前临床上常可看到不注意适当活动,也不予辨证用药,其结果则是局部酸痛,不能活动,很长时间也难以恢复。

本案骨折稍有移位(原案未说明移位程度,估计是轻度移位),二月左右基本恢复正常,似乎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与以上提到的目前临床情况相比较,那应该说还是很值得借鉴的。筱山先生治疗这类骨折自二诊始即在复诊换药时一手按骨折处,另手托患肘适当活动肩关节,如《证治准绳》所说的“时时曲转,使活处不强”,这就为症情大体稳定后患者开始功能活动,从局部条件及具体方法上都打下了基础。病案中几次提到“预后举提恐难恢复正常”,这是以审慎的态度对待近关节骨折,也与当时的客观条件有关,因而对预后不甚满意的病例估计得充分些是必要的。(3)肱骨髁上骨折

案一 裘童 8岁 就诊日期 1962年3月21日

堕跌右臂肘肱骨下端髁上折碎移位,筋脉血管俱伤,瘀血凝聚,漫肿疼痛,不能动弹,关节伤剧,先为按捺整复,敷缚化瘀。

荆防风各6克 焦山栀9克 小生地12克 炙地鳖6克 制南星5克 苏木屑6克 泽兰叶9克 京赤芍6克 留行子9克 煅自然铜12克 炙乳香3克 单桃仁9克 万灵丹一粒(包)

二诊 1962年3月24目

右臂肘肱骨下端髁上折碎移位,整复后瘀血略化,肿痛四散,引及肩部及手指,不能动弹,关节伤剧,预后难复正常。再拟化瘀清营。

青防风5克 炙地鳖6克 制南星5克 川独活5克 小生地12克 京赤芍6克 泽兰叶9克 片姜黄5克 留行子9克 骨碎补9克 煅自然铜12克 乳没炭各3克 粉丹皮6克 单桃仁9克

三诊 1962年3月27日

右臂肘肱骨髁上折碎移位整复后,瘀血渐化,肿痛亦减。再以活血舒筋续骨。

青防风5克 炙地鳖9克 制南星5克 忍冬藤12克 京赤芍6克 小生地12克 泽兰叶9克 片姜黄5克 留行子9克 骨碎补9克 煅自然铜12克 炙乳香3克 单桃仁9克

四诊 1962年4月5日

右臂肘肱骨髁上折碎,渐趋凝结,肿痛亦减,骨骼略形高突,手指酸麻已瘥。再以活血舒筋续骨。

青防风5克 炙地鳖6克 大丹参9克 川独活5克 川断肉9克 制狗脊12克 泽兰叶9克 片姜黄5克 炙甲片5克 伸筋草12克 煅自然铜12克 单桃仁6克 生甘草2克

五诊 1962年4月12日

骨折已基本接续,疼痛已微,改服麒麟散。

案二 鲍童 7岁

顷刻从自行车上跌下,右臂肘关节肿胀畸形,疼痛拒按。X线摄片右肱骨髁上骨折,移位明显,筋脉瘀血凝滞。初步按捺整复,治拟化瘀清营息痛为先。

忍冬藤12克 荆防风各5克 连翘壳9克 大丹参9克 西赤芍5克 苏木屑6克 泽兰叶6克 粉丹皮6克 板蓝根9克 老紫草9克 单桃仁6克 生甘草3克 

外敷三色加清营膏,夹板固定。

二诊 右臂髁上骨折,移位颇剧,经过初诊拔伸按捺,敷服固定后,瘀阻肿胀疼痛不安,略有肌热。脉细浮数,今日再予按捺整复,仍予清营解肌,化瘀息痛。

荆防风各5克 老苏梗6克 青蒿梗6克 忍冬藤12克 连翘壳6克 西赤芍6克 粉丹皮6克 泽兰叶6克 焦山楂9克 梗通草3克 野赤豆12克

三诊右臂髁上骨折移位,经过两次按捺正复固定敷服后,断端相接,瘀阻肿胀未退,身热已解,胃纳略香,脉浮濡,再以化瘀清营和中。

炒荆芥5克 粉丹皮6克 西赤芍6克 大丹参9克 泽兰叶6克 苏木屑6克 炒枳壳5克 焦山楂9克 采芸曲9克 云茯苓9克 梗通草5克

四诊 右臂髁上骨折,整复包扎后,骨位基本正常渐接续,小儿不善服汤药,改服片剂。

麒麟片60片,每日三次,每次三片。

五诊 右臂肱骨髁上骨折,已渐接续凝结,肿势已退,关节尚觉牵强,再予理筋,外敷固定。

麒麟片40片,每日两次,每次三片。

外敷:接骨续筋膏。

六诊 右臂肱骨髁上骨折已经凝合,不能屈伸,去除夹板,再以敷服。

内服、外敷同上。

七诊 右臂髁上骨折移位,已经初步接续,尚属平整,去除夹板后,手臂屈而难伸,再予理筋手法,敷贴膏药,体弱胃纳亦差,暂停麒麟片,改服资生丸。

八诊 右臂髁上骨折接续未坚,筋脉肿胀虽退,尚觉拘挛,食指拇指冷而无力,去除膏药,改用外治熏洗。

川草乌各9克 生南星6克 香白芷5克 杜红花5克 扦扦活5克 川桂枝6克 山柰9克 甘松香9克 苏木屑6克

资生丸30克,分一周吞服。

九诊 右臂肱骨髁上骨折,接续后,筋络气血前有阻碍,虽能屈伸握物,仍然牵强乏力,再予温经活血外治熏洗。

生草乌6克 香白芷5克 北细辛3克 老紫草9克 甘松香9克 扦扦活12克 伸筋草12克 山柰9克 新红花5克 苏木屑6克

小儿回春丹二瓶,资生丸20克,分一周吞服。

十诊 右臂髁上骨折后,筋脉拘急,气血失和,拇指及食指屈伸乏力,右脉不畅,形瘦纳少,再以益气扶正。

太子参15克,打粉,分七天吞服。

外用熏洗方:

生川草乌各6克 川桂枝6克 北细辛3克 香白芷5克 甘松香12克 公丁香2克 山柰9克 新红花5克 伸筋草12克

十一诊 右臂髁上骨折愈合后,筋脉气血尚未恢复,拇食二指屈伸少力而觉冷,再予益气活血通络散剂调治。

太子参9克,参三七6克,上血竭6克。共研细末,分七天吞服。

十二诊 右臂髁上陈旧骨折,症状继续好转,拇指食指握力较差。

舒筋活络丸七粒,每日吞服一粒。

外用熏洗方:

川桂枝6克 北细辛3克 香白芷5克 公丁香2克 伸筋草12克 甘松香12克 山柰12克 新红花5克 

十三诊 右手臂脉窠及拇指食指功能逐步恢复,大便成形,胃纳微香,形瘦体弱,脉细而软,再予香砂六君子加减。

潞党参9克 白茯苓9克 制于术5克 制半夏5克 炒广皮3克 扁豆衣9克 焦麦芽9克 炙甘草3克 春砂仁2克 香谷芽12克 红枣五枚

外搽活络药水。

〔按〕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的常见骨折,占上肢骨折的第三位,肘部骨折的60%。严重移位的骨折局部肿胀很明显,且有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可能。筱山先生治疗这类骨折的方法,据我们的体会是:

1.复位:医者一手把握断端,另手握腕部,两手注意配合,握腕部的手拔伸并渐渐尽量伸展肘关节,同时握断端的手配合纠正前后或侧向移位,继而充分屈曲肘关节,使患手对准肩头,同时使断端移位纠正得更完善。

2.固定:自上臂中下段至肘下与肢体很匀贴地外敷药膏,再衬一层棉花垫,夹板三块(后及两侧)并软纸板一块固定后包扎,外再以维持肢体在屈肘位的硬纸板固定包扎。

3.结合全身情况内服中药:初诊后隔日复诊,以后视病情变化隔日或隔二日复诊。七八天后肿胀消退则复诊间隔时间可延长,每次复诊更换敷药,其时检查断端对合情况,必要时适当纠正,适度屈伸肘关节,后重新固定包扎,力求固定确定,绷扎妥帖。

这一治疗方法的优点是:①复位时用力准确,既达到复位目的,又尽可能地减少软组织损伤,伸屈肘关节的原意也许是“时时曲转,使活处不强”,结果则是使断端更好对合,并且客观上纠正了上肢轴线。②屈肘位进行包扎,实际上肘前区就留有空隙,给肿胀留有余地,而敷药自上臂中下段直至肘下,又辅以中药内服,最大限度地从局部和全身减轻损伤的反应。③及时复诊,并复查局部情况予以处理,使复位和固定过程不仅在初诊明显移位时得到重视,而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能受到重视。同时又适当地活动关节,骨折愈合后关节活动能最快地恢复,所以治疗效果基本上是满意的,没有因复位固定不当而使治疗中辍。从留存的资料看,虽也有部分病例最后有肘内翻,其程度并不严重。

裘案是移位骨折治疗较顺利的全过程;鲍案似乎伴有神经损伤,原始记录欠详,是损伤初期已存在,由于肘部症状较明显而被掩盖,还是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实难以肯定。但该案疗程较长,也可反映出一些治疗情况。还说明即使出现这一类并发症,只要积极治疗(如采用活血温经的治则),还是可望改善,获得一定的效果的。(4)肱骨髁部骨折

案一 钱右 16岁 就诊日期 1958年1月13日

据述运动跳箱倾跌,撑伤左手臂肘肱骨内上髁撕裂骨折,已经二旬,未曾凝合,肿势略退,不能直伸,先行舒筋复位整骨敷缚夹裹,弯曲固定。

当归尾12克 大丹参9克 大川芎3克 炙地鳖6克 京赤芍6克 泽兰叶6克 炙乳没各5克 苏木屑9克 川断肉9克 天花粉12克 嫩桑枝12克 煅自然铜12克

二诊 1958年1月20日

跳箱撑伤,左臂肘关节上端内上髁折碎,经过手法敷缚固定以来,骨折处初步凝结,虽能屈伸活动,未便支撑用力。初期接续之后,基本已可痊愈,再需疗养活动。

全当归9克 制狗脊12克 大川芎3克 炙地鳖5克 川断肉12克 泽兰叶5克 炙乳香3克 大丹参12克 片姜黄5克 上血竭3克 生草节3克 嫩桑枝12克

案二 钱君 就诊日期 1958年1月13日

左手臂肱骨下端,仆跌撑伤折裂(已经X线摄片),骱位筋脉已为纠正捺平,仍有肿胀,作痛较减,尚需敷缚固定关节损裂。治以化瘀舒筋,续骨息痛。

当归尾9克 炙地鳖6克 炙乳香5克 天花粉9克 大丹参9克 苏木屑9克 京赤芍6克 大川芎3克 泽兰叶6克 川断肉6克 冬桑叶9克 煅自然铜12克

一诊后再经内服成药和外敷而痊愈。

案三 董君 就诊日期 1961年5月17日

堕梯撑伤,左臂肘外髁骨折移位,已为初步按捺平整复位,瘀血凝留,青紫肿胀,尚有蔓延之象。关节骨折,预后恐难恢复正常,先拟软夹缚固定,内服化瘀消肿清营为治。

忍冬藤9克 连翘壳9克 西赤芍6克 炙地鳖6克 炙乳香5克 苏木屑6克 泽兰叶6克 炒荆芥6克 骨碎补9克 嫩桑枝12克 落得打9克

〔按〕肱骨髁部骨折主要是少年的外髁骨折和内上髁骨折,筱山先生采用按捺平整以复位及按捏住局部后被动屈伸一次肘关节以疏理筋脉的手法,配软纸板局部固定,屈肘包扎,重者再以维持屈肘位的纸板双重固定,其着重点在骨折局部的方法。这样的方法能达到大体上复位的结果,移位明显的虽不能达到解剖位置复位,但是功能恢复仍是满意的。近年的文献报告也指出外髁骨折后,肱骨髁部后期会呈现“鱼尾状畸形”,但不影响功能。内上髁骨折纤维愈合和轻度移位的畸形愈合也不影响功能。我们在临床上看到这些骨折复位后,如果较长时间固定则恢复功能的时间极长,甚至半年也难复正常,复位也并不能维持在解剖位置上。因此,石氏采用的是大体复位,疏理筋脉,适时活动,外敷内服的方法,从结果看仍具有实际价值。外髁骨折而骨块翻转移位的有关情况,从留存的资料来权衡,还难以反映出来,故未能断言。

案一内上髁骨折三周,屈伸受限,仍可用舒筋复位——被动屈伸一次,并外敷内服药物促进屈伸活动的恢复。案二未明确具体的折裂部位和程度,看来是裂隙骨折,肘关节积血,屈伸手法后积血有部分弥散,因此说“骱位筋脉已予纠正捺平”,恢复极为迅速,这类骨折也许不给任何治疗也不致有什么不良后果。但是可以肯定,肘关节屈伸的恢复时间是很长的,对原案所称“钱君”(意为成年人)来说,甚至在很长时间内总有一些限制。董案是成年的移位外髁骨折,所以“关节骨折,预后恐难恢复正常”,可惜以后的治疗记录散失,仅可从记录中了解筱山先生治疗这类骨折的概貌。3.尺桡骨骨折(桡骨远端骨折)

徐右 60岁 就诊日期 1961年3月26日

跌仆撑伤,右手腕脉窠桡尺骨骨折,经过其他医疗单位治疗摄片,现诊似有移位,瘀阻肿胀疼痛,初步正骨理筋后,敷缚夹固。年已花甲,时有心悸,脉来歇止,先拟化瘀和血,宁神息痛调治。

全当归5克 小生地12克 炙地鳖6克 炙乳香5克(去油) 大丹参9克 川断肉9克 酸枣仁9克 淮小麦9克 五味子1.5克 嫩桑枝12克 夜交藤12克

二诊 1961年3月29日

右手腕脉窠桡尺骨折断,经整复理筋后,骨位较平,瘀阻气滞,肿胀仍剧。略觉头晕,脉缓歇止。心营不足,气不畅行。骨折后接续较难,再以汤剂为辅。

全当归5克 西赤芍6克 小生地12克 炙地鳖5克 泽兰叶6克 川断肉9克 料豆衣9克 酸枣仁9克 淮小麦15克 五味子2克 夜交藤12克

三诊 1961年4月2日

右手腕桡尺骨骨折移位,经正骨理筋后,经脉瘀气渐化,骨擦声已减,两端肿胀未消,脉来较静,伤势好转,再拟和营生新而卫心气。

全当归5克 川断肉9克 西赤芍6克 大丹参5克 炙地鳖5克 小生地12克 料豆衣12克 酸枣仁9克 淮小麦12克 天花粉12克 炒竹茹6克 五味子2克

四诊 1961年4月12日

右手腕脉窠双骨折,经数次正复治疗,逐步好转,骨擦声亦稀,苔薄,脉来细迟,心脾俱弱,再以扶阳益气,和营生新。

炙蜜根15克 生白术6克 干地黄9克 大丹参9克 川断肉9克 天花粉12克 香枣仁9克 五味子2克 淮小麦12克 白茯苓9克 春砂仁2克 夜交藤12克

五诊 1961年4月19日

右手腕脉窠双骨折,经过四次诊治,骨擦声已止,肿胀渐退,手指等关节尚觉牵强,脉来迟缓。前法出入。

炙蜜根15克 生白术5克 小生地12克 大麦冬6克 川断肉9克 天花粉9克 淮山药9克 五味子3克 淮小麦12克 炙甘草2克 大红枣3枚 夜交藤12克

六诊 1961年4月26日

骨已续,原方去夜交藤,加嫩桑枝12克。

七诊 1961年5月3日

右手腕脉窠双骨折,治疗月余,新骨已续。惟气阻血滞,臂腕仍有浮肿,关节筋络尚觉牵强。脉来迟缓已见匀静,心营不足之体,气血流周较滞,再拟益气以养血。

炙蜜根18克 全当归5克 酒炒白芍5克 小生地9克 川断9克 菟丝子6克(炒) 红花2克 天花粉9克 淮小麦12克 炙甘草3克 鸡血藤12克 大红枣3枚

八诊 1961年5月10日

右手脉窠双骨折,经治以来,新骨接续,浮肿亦退,惟关节筋络之间略觉牵强掣痛。脉象迟缓,近日略觉口苦,入夏以后,湿令将届,再拟和营生新,健中理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