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流转机制、动力与障碍:基于江苏省的实证分析(云南财经大学前沿研究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8 18:48:23

点击下载

作者:江淑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农地流转机制、动力与障碍:基于江苏省的实证分析(云南财经大学前沿研究丛书)

农地流转机制、动力与障碍:基于江苏省的实证分析(云南财经大学前沿研究丛书)试读:

摘要

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是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工业化提高了人民收入水平,使消费者对农产品数量和品质的需求不断增加;城镇化吞噬了大量耕地,使农业用地不断减少,并要求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一方面可以开发和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完善土地等要素市场,提高农业生产配置效率。中国农地交易方式是农地流转。理解农地流转、促进农地流转,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土地是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农地流转主要受农产品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变化的影响。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部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会发生深刻变化。产品市场方面,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发生改变,要求种植业结构做出调整;要素市场方面,二、三产业扩大,吸引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变化要求农地在不同用途和不同生产者之间流动。当市场有效时,生产资料将根据价格的引导在不同生产者和不同用途之间自由流动,实现生产要素边际产出的均等化。交易者会根据交易特点,选择合适的合约进行交易,以便降低交易费用和规避风险。

本书从种植业调整和劳动力转移两个方向出发研究农地流转,分析农地流转机制、动力和障碍,从农地市场对农业部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变化的反应来考察农地市场效率,为完善农地市场和促进农地流转提供政策依据。本书研究内容和相应结果如下:

研究内容一:农地流转机制。

本部分旨在通过对农地流转机制的分析,从农地流转途径考察农地流转的合约使用是否符合降低交易费用和规避交易风险的要求。研究以农地特征、交易对象和农地用途为“经”,以农地流转中介、担保、合同、期限和价格为“纬”,分析农地流转机制。考察农地特征和农地流动(农地在不同对象和不同用途之间流动)与合约选择的关系。结果表明,农地流转合约与农地流转对象和流转后农地用途密切相关。农地流转中农户根据交易对象和农地用途选择合适的流转方式,以达到降低交易费用和规避风险的目的。村集体参与农地流转能起到降低交易费用和规避风险的作用,但村集体介入过深也会侵害农户农地经营和收益。

研究内容二:农地流转动力。

本部分旨在通过分析农户农地流转行为,考察农地市场能否根据农业部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变化合理配置资源。研究首先借鉴农户模型构建两农户农地市场模型,然后利用农地市场模型分析农户种植业调整、劳动力转移与其农地流转行为的关系,根据理论分析提出假说,最后利用江苏农村入户调查数据和probit模型与tobit模型对研究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受种植业调整、劳动力转移和资源禀赋差异影响,农户之间的农地流转表现出三个主要方向:(1)农地由未做出种植业调整的农户向已经做出种植业调整的农户流转;(2)农地由劳动力非农就业程度高的农户向劳动力非农就业程度低的农户流转;(3)农地由土地资源丰富的农户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农户流转。农地市场能够根据农业部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变化配置资源,农地流转符合资源有效配置要求。

研究内容三:农地流转障碍。

本部分旨在通过分析农地价格分布,从程度上判断农地市场能否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实现土地在不同生产者和不同用途之间的边际收益均等化。根据经济理论,资源实现有效配置时,交易者面对相同的市场价格,同一生产要素在同一市场中的价格趋于相等,不同生产者或不同用途的边际产出趋于相等。本部分采用逆向思维,首先考察农地价格分布,发现农地价格不趋于集中,而是趋于分离,然后分析农地价格趋于分离的根源。结果表明,农地流转价格趋于分离,农地细碎化导致农地流转产生“租金分层”现象。这说明,农地资源没有实现有效配置,农地细碎化和农地制度限制了市场作用的发挥,对农地流转有阻碍作用。

研究表明,农地市场能够根据农业经营环境变化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农地流转合约的使用符合降低交易费用和规避风险的要求,但农地细碎化和农地制度限制了市场作用发挥,阻碍农地流转。此外,研究还发现老年人经营农业倾向于自给自足,农业劳动者老龄化对农地流转有抑制作用。促进农地流转,一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推动;二要以村集体为中心建设有形农地市场;三要培养新农民,促进农民地区间流动。

关键词:种植业调整;劳动力转移;农地流转;租金分层

ABSTRACT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is the overall trend of China’s economy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on the one hand,consumers will increase their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ith income rise;on the other hand,urbanization causes agricultural land keeps decreasing. How to produce enough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order to meet increasing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inevitable challen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There are two kinds of methods can be used to increase efficiency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irstly,develop and spread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order to increase technical efficiency. Secondly,improve land,labor and capital market in order to increase allocation efficiency. Farmland rental is only means of agricultural land exchange in China. Promotion of farmland rental is important to increasing of efficiency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Land is an important production factor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It i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armland rental was mainly caused by chang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market and other production factors market.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markets and production factors markets change fast in the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On the one hand,the change of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auses crop production adjustment;on the other hand,expansion of non-agriculture sector causes labor force migration from agriculture sector. The change of markets cause farmland rental among different agricultural producers. As market is effective,production factors will flow among producers according to exchange of price in order to equalize marginal output of factors,trader will choose appropriate contracts in order to decrease transaction cost and avoid risk.

This thesis is aim toexamine the efficiency of farmland market through studying on farmland rental in the context of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Crop production adjustment and labor force migration were focused as impetus caused farmland rental in the context of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Orientation,process and extent are three dimensions used to examine the efficiency of farmland market. Mechanism,impetus and obstacles of farmland rental are three research contents. The contents and the related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Content 1:Mechanism of farmland rental.

The objective of this section is to analyze contracts used in farmland rental,in order to examine contracts were or were not coincidence with the demand of decrease transaction cost and avoid risk. The contract theory shows that trader will choose appropriate contracts in order to decrease transaction cost and avoid risk. In the contracts examination,nature of land,trader and application of farmland were used as longitude;medium,guarantee,oral or writing contract,term,price were used as latitude.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ntracts were adopted were related tightly to trader and application of farmland in farmland rental. It indicates that contracts were used in farmland were coincidence with the demand of decrease transaction cost and avoid risk.

Content 2:Impetus of farmland rental.

The objective of this sectionis to analyze behaviors of rural households,in order to examine the flow of farmland is or is not coincidence with the demand of allocating resources effectively. Agricultural household model was adopted in the double-households farmland market model structuring. The double-households farmland market model was used to analyze effects of crop production adjustment and labor force migration on farmland rental of households. Theoretical analysis supplied with empirical study two hypotheses. The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Jiangsu rural household survey data shows there kinds of orientation of farmland among rural households. Firstly,Land from unadjusted households was transferred to adjusted ones in crop production adjustment. Secondly,land was transferred from households which have a high degree of labor force migration to households which have a low degree of labor force migration. Thirdly,land was transferred from land abundant households to labor force abundant one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flow of farmland is coincidence with the demand of allocate resources,farmland market and allocate resources according to change of product market and factor market in agriculture sector.

Content 3:Obstacles of farmland rental.

The objective of this section is to analyze price distribution offarmland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farmland market whether or not could allocate resource effectively and equalize marginal output of farmland among producers. The economic law show that when market is effective,production factors will flow among producers according to exchange of price in order to equalize marginal output of factors. With converse thinking,the author firstly examine the distribution is concentration or separation,and then analyze causes of separation of price distribution of farmland.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price distribution of farmland is separation,the fragment of farmland restrict the function of market,it is obstacle to farmland rental.

In brief,farmland market can allocate land resource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 change of agriculture production,contacts were used in farmland rental were coincidence with the demand of decrease transaction cost and avoid risk. However,fragment of farmland and the aging of producer in agriculture limit the function of market,obstacle to farmland rental. To promote farmland rental,the author make three policy suggestions. First,improve farmland rental according to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second,set up tangible farmland rental market at the village level;third,train new farmer and promote regional flow of farmers.

Keywords:Crop Production Adjustment;Labor Force Migration;Farmland Rental;Rent Gap第一章导论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发展中国家,土地还是重要的家庭资产,是决定家庭福利的关键因素(Lopez and Valdez,2000;Finan,Sadoulet,and de Janvry,2002)。政治经济学之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以“财富之母”评价土地的意义。通过交易,土地的作用可以得到更好发挥。土地交易具有收益效应(Besley,1995)和边际产出拉平效应(姚洋,2000),而且能促进不可交易生产要素收益的均等化(Skoufias,1991)。在非农化过程中,土地交易可以使有生产能力的生产者获得土地,为实现劳动力转移的农民获得土地投资补偿。在有条件的地方,土地交易还能促进金融市场发展(克劳斯,2007),为生产者获得信贷提供便利。在完全市场下,土地所有权初始分配对家庭福利有影响,但不影响生产效率,土地市场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Feder,1985)。但在现实中,劳动力市场(Jensen and Mecking,1976)和资本市场(Stigliz and Weiss,1981)的缺陷常常会影响土地市场的运行效率,有时政府的政策也会使市场扭曲。这种现象在发展经济体中尤其普遍。

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是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工业化提高了人民收入水平,使消费者对农产品数量和品质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城镇化吞噬大量耕地,农地将不断减少。如何用不断减少的农地满足持续增长的农产品需求是中国农业发展无法回避的挑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经济发展不变的要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一方面需要开发和推广农业科技,提高技术效率;另一方面需要完善土地等要素市场,提高配置效率。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地流转是中国农地交易的唯一方式。理解农地流转、促进农地流转,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书将研究农地流转,分析农地市场运行效率,发现农地流转障碍,为促进农地流转提供政策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迈进。日益自由的劳动市场使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和完善,农地使用权交易逐渐出现,并以农地流转形式得到法律的认可。学界对农地流转关注密切,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农业部门要素市场变化(姚洋,1999;Yang Yao,2000;Kung,2002;Kung and Lee,2001;Shi et al.,2007;Feng and Heerink,2008;王克强等,2001;史清华等,2007;钱忠好,2008)对农地市场的影响,但对农业部门产品市场变化和农地市场运行效率的研究还不足。

土地是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中和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共同发挥作用。农地流转主要受农产品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变化的影响。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部门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会发生深刻变化。产品市场方面,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发生改变,这就要求对种植业进行调整;要素市场方面,二、三产业扩大,吸引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变化要求农地在不同用途和不同生产者之间流动。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当市场有效时,生产资料将根据价格的引导在不同生产者和不同用途之间自由流动,实现生产要素边际产出的均等化,即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新制度经济理论则认为,市场交易存在交易费用和风险,交易者会根据交易特点,选择合适的合约进行交易,以降低交易费用和规避风险。

综上所述,本书将从种植业调整和劳动力转移两个方向出发,分析农地流转机制、动力和障碍,从农地市场对农业部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变化的反应来考察农地市场效率。二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一)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总目标是分析工业化进程中农地市场能否根据农业部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变化在不同生产者之间有效配置土地资源,发现农地流转障碍,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消除障碍、促进农地流转的政策建议。这一总目标的实现依赖以下三个分目标的完成。

目标一:分析农地流转机制,考察农地流转合约使用是否符合降低交易费用和规避交易风险的要求;

目标二:分析农地流转与农业部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变化的关系,考察农地市场能否根据农业部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变化合理配置资源;

目标三:分析农地价格分布,考察农地流转能否实现资源有效配置,能否实现土地在不同生产者和不同用途之间的边际收益均等化,如果不能,那么便探求农地流转障碍,提出消除障碍的措施。(二)研究内容

为达成以上研究目标,本书将对以下四个内容进行研究。

内容一:工业化进程中种植业调整和劳动力转移基本趋势。种植业调整对应产品市场变化,劳动力转移对应要素市场的变化。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部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变化种类繁多,本研究只关注种植业调整和农业劳动力转移两种变化。而且,种植业调整只关注种植业作物种类的调整,农业劳动力转移只关注劳动力在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的转移。

内容二:农地流转机制。研究以农地地块特征、交易对象和流转后农地用途为“经”,以农地流转中介、担保、合同、期限和价格为“纬”,分析农地流转中的合约选择。考察各种农地流转(在不同交易者和不同用途之间流动)与合约选择的关系,分析农地流转合约的使用是否符合降低交易费用和规避风险的要求,最终从流转途径判断农地市场运行效率。

内容三:农地流转动力。研究首先借鉴农户模型构建两农户农地市场模型,然后利用农地市场模型分析农户种植业调整和劳动力转移与其农地流转行为的关系,根据理论分析结果提出假说,最后使用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最终从农地流转方向判断农地市场能否根据农业部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变化配置资源。

内容四:农地流转障碍。分析流转农地在各个价格区间的分布,考察农地的整体价格分布是趋于集中,还是趋于分离,最终从程度判断农地市场是否有效。通过分析农地市场价格分离的原因,探求农地流转障碍。根据经济理论,资源实现有效配置时,所有交易者面对相同的市场价格,同一生产要素在同一市场中的价格趋于相等,不同生产者或不同用途的边际产出趋于相等。当资源不能自由、充分流动时,市场价格趋于分离。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一)研究方法

本书整体上使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理论方法有农户模型、农户市场模型和合约理论。

研究借鉴已有的单一效用可分性农户模型构造两农户市场模型,利用农户市场模型分析农户种植业调整、家庭劳动力转移与其农地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农户市场模型有两个特点。其一,农户既是农地的供给者,也是农地的需求者,农地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是同一条曲线,都是农户的农地边际收益曲线;其二,农地价格是内生的,由农产品价格和劳动力工资共同决定。研究利用两农户市场模型分析种植业调整和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分析农地流转在拉平农户农地边际收益中的作用。

合约理论认为,市场交易存在交易费用和风险,交易者倾向于选择能够降低交易费用和回避风险的合约进行交易。本书对农地流转合约进行了考察,分析农地合约的采用是否符合降低交易费用的标准,是否符合规避风险的要求。

实证方法有一般统计分析方法、二元probit模型、tobit模型和C-D生产函数。

分析农地流转机制时,使用一般统计分析法,通过农地地块特征、交易对象和农地用途与中介、担保、合同、期限和价格的交叉分析,考察农地地块特征、交易对象和用途对农地流转合约选择的影响。

分析农地流转动力时,研究使用二元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在计量分析中,probit模型适用于因变量为虚拟变量的回归分析,tobit模型适用于因变量在严格为正时大致连续,但整体中有一个不可忽略部分取值为零的回归分析。因此,当因变量为农户是否流转农地时,使用probit模型,当因变量为农户农地流转面积时,使用tobit模型。

分析农地流转障碍时,先使用C-D生产函数估计各地的农业生产函数,然后利用生产函数计算农户的影子地租,通过影子地租和农地市场价格的比较检验理论分析。(二)数据来源

根据具体内容要求,研究同时使用官方统计资料和实地调查数据。在研究内容一中,使用统计资料;在研究内容二至四中,使用实地调查数据。

官方统计资料有《中国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和农村固定观察点编制的《全国农村社会经济典型调查数据汇编(1986~1999)》《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汇编(2000~2009)》。分析中国和江苏种植业调整与劳动力转移趋势时,使用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中国农地流转基本趋势时,使用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

实地调查数据是笔者专门为本研究组织的农村入户调查。农村入户调查在2011年下半年进行。调查以入户访谈及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农户家庭成员基本特征、农地及其经营情况、家庭工商业经营情况、家庭劳动力就业情况、家庭收入支出情况等方面的信息。农户调查数据主要用于描述农户基本情况和研究内容二至四中的实证检验。四技术路线与结构(一)技术路线

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研究遵循图1-1所示的技术路线逐步展开。图1-1 研究技术路线图(二)结构

本书一共七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是导论。首先提出将要研究的问题,阐述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制定研究目标;然后根据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界定研究内容,介绍研究使用的方法、数据和遵循的技术路线;最后介绍各章主要内容,分析研究可能的创新和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是文献回顾与概念界定。首先介绍研究借鉴的基础理论,提出本书的理论方法;然后从产权、动力、障碍、合约、效应和对策几个方面回顾以往学者对农地流转的研究结果,提出研究思路;最后对本书使用的核心概念农地流转、种植业调整和劳动力转移进行界定,阐明它们的内涵和外延。

第三章是农地产权制度及经营。首先从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四个角度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地制度的演变,然后分别描述了中国和江苏省种植业调整、劳动力转移和农地流转的基本趋势,最后利用农户调查数据分析农户农地经营情况。

第四章是农地流转机制。本章旨在通过农地流转合约考察,从流转途径判断农地市场运行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在农地流转中,农户会根据交易者和农地用途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农地流转方式。要选择符合降低交易费用和规避交易风险要求的农地流转合约。此外,研究还发现村集体参与农地流转能够降低交易费用和规避风险,但村集体主导农地流转会对农户自主经营农地和农地收益产生负面影响。

第五章是农地流转动力。本章旨在通过对农地流转行为的分析,从农地流转方向判断农地市场是否有效。研究首先利用两农户市场模型分析种植业调整和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农地流转的影响,提出研究假说;然后利用二元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分析农户调查数据,通过比较参与农地流转农户和其他农户的情况检验假说,结果表明,农户之间的农地流转符合种植业调整和劳动力转移对资源有效配置的要求。农地市场能够根据农业部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变化,促进农地在不同生产者之间流动。

第六章是农地流转障碍。本章旨在通过对农地租金分布的考察,从程度上判断农地市场能否实现农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如果不能,分析阻碍农地流转的障碍。本章的研究结果表明,参与流转农地的租金趋向分离,农地流转呈现“租金分层”现象,农地流转没有完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租金分层”现象的根源是农地细碎化和农地买卖市场缺乏。

第七章是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对研究得出的结论做全面总结和细致阐述,回答第一章中提出的问题,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五创新点与可能存在的不足(一)创新点

本书研究的是农地市场效率问题。与同类研究相比,本书可能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

一是研究视角创新。研究首先从种植业调整和劳动力转移两个方面出发,分析工业化进程中农业部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变化对农地流转的要求,然后从农地流转机制、动力和障碍考察农地市场对市场变化的反应,判断农地市场配置农地资源的效率,发现农地流转的障碍。从农地流转的动因来看,以往研究主要关注要素市场变化(劳动力转移)对农地流转的影响,而对产品市场变化(种植业调整)对土地流转影响的考察还比较缺乏。从农地流转效率来看,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农地流转方向,对农地流转程度和过程的考察不足。

二是研究方法创新。在农地流转障碍的研究中,笔者使用逆向思维分析方法。首先考察农地租金的分布,发现农地市场并未完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农地流转呈现“租金分层”现象;然后再通过分析“租金分层”现象根源,探求农地流转障碍。现有研究主要采用比较面积大小不同的地块参与流转可能性高低的方法,分析农地细碎化对农地流转的影响。笔者则采取先结果、后原因的逆向思维分析方法。(二)可能存在的不足

受笔者研究水平和时间精力所限,本研究可能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

一是研究没有关注间接影响。种植业调整、劳动力转移除了对农地流转有直接影响外,还存在间接影响。比如,劳动力转移除了直接导致农户经营农地机会成本提高,促进农地供给外,还会引起地区农业机械作业需求的增加,促进农业机械化,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可能会影响农户的农地流转行为。种植业调整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但在本书中,笔者仅分析了种植业调整和劳动力转移对农地流转行为的直接影响,并未分析间接影响。

二是研究没有关注农业劳动力市场。在现实中,农业劳动力市场和农地市场同时存在,两者之间可能同时存在替代和互补关系。以往研究认为农业劳动力雇佣的交易费用较高,在分析农地交易时一般假定劳动力雇佣市场不存在,本书的研究沿袭了这种分析方法。第二章文献回顾与概念界定一基础理论借鉴(一)农户模型

在不发达的经济体中,农户是重要的经济组织。农户的生产和消费处于半自己和半商业化阶段。农户的生产、消费和就业,除了受自身需求约束,受自身资源禀赋限制外,还受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和政府政策干预的影响。农户的生产、消费和就业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在实际研究中,经济学家利用农户模型来分析农户行为。最早的农户模型由苏联经济学家恰亚诺夫(А.В.Чаянов)提出,用于分析俄罗斯农民在工作与休闲之间的时间分配行为。模型假设:农户仅面对完全竞争的农产品市场,而不存在劳动力市场。农户劳动力配置的均衡条件是消费的边际效用等于休闲的边际效用。后续研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了农户模型。农户效用函数的假设逐渐放松,对农户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经济行为的研究逐步深入。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1965)在恰亚诺夫理论的基础上创建了新农户模型。模型假设:农户在收入、生产函数和时间的约束下,追求其效用最大化,并通过数学方法分析认为,农户实际上可把生产决策同消费决策分开,先决定最优生产问题,然后在收入极大化的前提下再决定最优消费,即所谓的可分性。

继贝克尔以后,研究使用的农户模型根据农户生产和消费决策是否可分,分为可分性农户模型(Lau,Lin and Yotopoulos,1978;Kuroda and Yotopoulos,1980;Adulavidhaya,Kuroda,Lau and Yotopoulos,1984;Barnum and Squire,1979,1980)和不可分性农户模型(Iqbal,1986;Rozelle,Taylor and deBrauw,1999;deBrauw,Taylor and Rozelle,2002),也有研究对农户生产和消费的可分性进行检验(Benjamin,1992;Pitt and Rosenzweig,1986;Jacoby,1993)。Barnum和Squire(1979)将新家政学概念引入农户模型,在农户模型中加入农户自己生产消费品,并修改了恰亚诺夫农户模型中不存在劳动力市场的假定;Iqbal(1986)在农户决策中引入了借贷、储蓄和投资等变量,将农户模型扩展成包含两个生产周期的系统,将农户模型由静态分析发展为动态分析;Pitt和Rosenzweig(1986)将农户模型进一步扩展,引入了价格、健康和农户利润关系函数与健康生产函数。

基于共同效用函数的假定不断受到来自理论和事实两方面的挑战。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将博弈理论引入农户家庭内部决策,开创了农户家庭成员具有不同效用函数的集体模型。整体上,农户模型的发展可分为单一模型阶段和集体模型阶段(都阳,2001)。单一模型和集体模型的区别在于单一模型假定农户家庭成员具有共同效用函数,而集体模型假定农户家庭成员各自具有不同的效用函数。本书主要借鉴单一模型,因此对集体模型不做回顾。

本书使用的农户模型是由Yao(2000)、Carter和Yao(2002)、Deininger和Jin(2005),Deininger和Jin(2007)、Feng和Heerink(2008)等发展和完善的农户模型。该农户模型假设农户经济行为追求共同效用,农户的生产和消费具有可分性。和一般农户模型相比,该模型具有两个明显的不同:一是农户模型引入了新制度经济学中交易费用的概念。模型假设农户的土地租赁有交易费用,且交易费用在两个交易者之间平均分摊。土地租入者支付的实际地租高于名义地租,土地租出者获得的实际地租低于名义地租。与完全市场相比,交易费用的存在减少了交易量,扩大了农户之间土地边际产值的差距。土地产权的保障和交易自由度的提高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完善土地租赁市场;二是农户模型假设不存在农业劳动力市场,农户只能在自有土地或非农就业市场配置劳动力。(二)市场模型

图2-1是市场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图中向下倾斜的是需求曲e线D,向上倾斜的是供给曲线S。价格为P时,生产者愿意提供和消e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刚好相同,都为Q,市场实现均衡。价格1为P时,生产者愿意提供的产品数量大于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供2给大于需求。价格为P时,生产者愿意提供的产品数量小于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需求大于供给。市场某一时刻的供给和需求都与价格相关。因此,供给大于需求或者需求大于供给都是基于某一价格的判断。之所以会出现供给大于需求或需求大于供给的市场不均衡,是因为消费者的需求会发生变化,而生产者的供给调节需要一定的周期。著名的蛛网模型研究的就是需求和供给之间这类变动。图2-1 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影响供给和需求变动的因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在供给与需求变动的分析中,一般假定:影响供给和需求的因素不同,即分别考虑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很少对供给和需求同时变动的情况进行考虑。但在农地市场上,如果不考虑同时影响供给和需求的因素,则有可能犯下致命的错误。在一般的市场分析中,供给者是厂商,其考虑的是如何确定生产规模实现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相等,实现利润最大化;需求者是消费者,其考虑的是如何在预算约束下实现效用最大化。因此,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可以分开考虑。但在农地市场上,土地的转入者和转出者都是生产者,都是把土地当作一种生产资料用于自己的农业经营。无论是转入者还是转出者考虑的都是利润最大化,决定其转入或转出的是土地的使用效率。因此,农地流转市场上存在很多因素既能影响供给,又能影响需求。这一点可从图2-2的分析中得出。图2-2 农业经营与农地流转市场的供给和需求

假设在某地的土地经营权交易市场上只有两农户。两农户共有土00地Q亩,土地的初始分配为农户甲Q亩,农户乙Q-Q亩。农户甲和农1户乙都在土地上种植小麦。在T时农户甲和农户乙的边际利润曲线相1111交于点(P,Q)。则该土地的经营权交易价格为P,交易量为Q-0Q,土地经营权由农户乙向农户甲流转。2

到T时小麦价格下降,农户甲和乙的边际利润曲线下降,并且下21降幅度相同。新的边际利润曲线相交于点(P,Q)。土地经营权的102交易量依旧是Q-Q,但交易价格下降到P。即小麦价格下降会导致农地使用权的价格下降,但对农地使用权的交易数量没有影响。反映在供给与需求曲线上就是供给扩大但需求减少,交易价格下降,整个市场交易量不变。

除了价格外,能同时影响供给与需求,但对流转量没有影响的因素还很多。比如,对农户甲与乙同时给予生产补贴,农户甲与乙同时采用了某项新技术、对种植结构做相同调整等都能同时影响供给和需求,但对交易量却没有影响。

供给者和需求者都是利用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很多因素能同时影响供给和需求。因此在具体的政策运用中要注意分辨哪些因素只能影响供给或需求,哪些因素既能影响供给又能影响需求。如果分析不足,提出的政策就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或者会扩大需求但供给减少,或者会扩大供给但需求减少,都达不到促进土地流转的目的。(三)合约理论

合约理论认为合约的存在与选择,都是在一定的局限条件下有效使用资源的结果。市场价格机制则是减少租值消散最为合适的方式。价格机制以外的任何方式都会造成大于机制运行下的租值消散。因为,任何经济资源都是稀缺的,当两个或更多个人都想获得更多的同一商品时,竞争就会发生。任何社会都存在竞争,有竞争必定有胜负,要判定胜负一定要有竞争规则。如果说竞争是在没有规则的情况下进行,那么商品的价值就会烟消云散,这就是著名的“租值消散”定律。因此,从租值消散的角度看,如果促进经济增长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减少在竞争情况下的资源浪费,对竞争的冲突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或是把浪费资源的竞争改变为增加生产价值的竞争。而要做到这一点,社会就要制定竞争规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这些竞争规则就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产权制度(张五常,2002)。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以规制来限制财产的使用;以“人”本身为界定权利的单位或以等级来分配权利;以资源或物质本身作为界定权利的单位。物质或资源的衡量标准又是以市场价格机制为基础的。在所有的规则中,只有以市场价格决定竞争的胜负才会使经济浪费最少或租值消散最小。市场价格标准是减少租值消散的最有效方式。但是市场价格的运作并非无成本,要决定产品的定价,交易费用的产生不可避免。交易费用的存在同样是一种租值消散现象(Coase,1937)。科斯认为,为了减少租值消散,人们以企业组织代替市场价格机制。但张五常认为,企业的出现并非交易从市场中退出,而是一种交易方式代替另一种交易方式,一种合约形式代替另一种合约形式。不同合约安排的本质就在于如何在局限条件下把租值消散最小化。

根据科斯定理(Coase,1960),在零交易费用的世界里,无论生产与交易做如何安排,资源配置的效率都是相同的。但是在现实世界中交易费用无所不在。正因为交易费用的存在,人们要选择不同的合约安排来减少其经济运行中的交易费用,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因此,不同的合约安排是在约束条件下减少交易费用的选择。张五常则认为,广义交易成本包括了所有的鲁宾逊一人经济以外所能想象的成本。而在一人经济里,不论产权与交易,还是任何类型的经济组织都是不存在的。根据这个定义,交易成本可以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签订和实施合约的成本、界定和保障产权的成本、实施产权的成本、监督成本和改变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成本。

所谓合约就是当事人在自愿的情况下的某些承诺。它是交易过程中的产权流转的形式。合约的形成是通过不同的资源的流转或组合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的。而合约要达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就是以不同的合约安排选择来减少或降低资源运行中的交易费用(张五常,1969)。因为,不同的合约安排会产生不同的交易费用。交易费用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交易与生产的情况不同和制度安排不同,以及不同的合约规则所付出的执行与谈判努力不同。正因为存在着这样的差异性,如果资产或权利能够自由转让和自由选择会使在市场竞争中的人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用各种不同的合约安排来组合资产,鼓励生产,监督行为或实行承诺,从而使交易费用下降。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人们所掌握的信息通常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人们要获得完全的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成本也会非常昂贵。因此,合约的当事人通常会根据各自所掌握的信息或按双方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合约条款或在局限条件下签订对己有利的合约。如果合约安排是不可自由选择的,合约的当事人又处于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下,这不仅会增加当事人搜集信息的成本,也会由于当事人各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增加合约谈判和合约执行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合约安排的成本肯定是巨大的。如果合约安排可以选择,合约当事人就会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约束下选择对己有利的合约,以此降低交易费用。当然,从市场价格机制的角度看,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产品的市场价格往往难以确定,或者没有市场价格可言。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市场就会因为减少产品市场的交易费用而产生,以此来补充产品市场的不足。这时,人们就会利用自由选择合约安排的形式来减少交易费用,但是当事人一旦由产品市场进入资本市场或要素市场,监督费用又可能增加。

合约的监督费用同样是一种交易费用,错误的合约协议与监督合约的困难,会导致惊人的浪费。因此,为了避免庞大的交易费用,那些在协议上及监督上大有困难的租赁合约很少出现。为了减少其交易费用,人们往往不会选择监督困难的合约,而是选择用其他合约来代替,以便减少交易费用。二以往文献综述

本节将对以往关于农地流转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阐明选题意义和研究思路,为后续内容的展开做铺垫。(一)产权与农地流转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基本产权架构是集体所有家庭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国家对农村社会经济活动集中控制的弱化和农村社区与农民个人所有权的成长中逐渐形成的(周其仁,1995)。土地法律权属划分不清,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而且在村庄层面上各地区的土地承包政策存在很大差异(Krusekopf,2002)。多数农民对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认识模糊(杨学成、赵瑞莹、岳书铭,2008)。有调查(徐旭等,2002)显示,农户对所承包土地所有权主体的认知并不统一:22.8%的样本农户认为承包土地的所有权属于个人(家庭),48.7%的农户认为承包土地归集体所有,26.7%的农户认为承包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农民对农村土地权属认同的非集体化倾向是农村土地权属法律界定的模糊化与实践操作的国家意志化导致的(史清华、卓建伟,2009)。除了土地权属模糊外,中国农地的承包关系也不稳定。村集体常常会根据人口变动,在农户之间调整土地。杨学成等(2008)对山东农户调查的结果表明,第二轮土地承包以来,有近一半的村子做过土地调整。土地调整的最主要原因是人口变化,土地调整的决定权一半掌握在村干部手里。在国家规定“承包关系延长30年”后,虽然听说过这一政策的农民占96.2%,但有些农民只知道30年不变政策这句话,而对其真实含义并不大清楚。各省在落实30年不变政策的进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农民对“30年不变政策”能否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贯彻心存疑虑(杨学城等,2001)。也有学者指出,土地调整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影响不大。这是因为在土地调整中只有很少的地块发生变动(Kung,2000)。

虽然提高使用权强度将更进一步改善产权制度效率(激励效率、资源配置效率、约束效率和风险规避效率)(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课题组,2006),但在目前情况下做出改进并不容易。当前中国农地制度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两难。无论村集体是否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村集体成员之间的社会冲突都很容易发生(Hui Wang,et al.,2011)。不同地区农民对产权改进的需求存在差异,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对农地收益权和使用权的需求较转让权强;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则对农地转让权和使用权具有强偏好(陈志刚、曲福田,2003)。与以前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争论不同,目前土地产权的困难更加复杂,个人、村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冲突更剧烈。摆脱这一困境需要对目前的现实和交易的实质进行研究,权衡各方利益,这使得农村土地产权的改革更加困难(Liu,et al.,1998)。

土地产权的流动性、稳定性以及农地收益权的完整性(钟太洋等,2005)和农民在长期实践观察中形成的土地权属认知对农地流转有着显著影响(晋洪涛,2011)。土地权属的模糊和承包关系的不稳定阻碍了中国土地市场的发育。商春荣、王冰(2004)的研究显示,产权主体不明、权利束残缺等造成土地使用权交易成本高昂,构成了农地流转的主要障碍。钱忠好(2002)指出,不完全的农地承包经营权降低了农户农地经营收益和农地交易价格,减弱了农户的农地需求和供给。村集体的土地调整,一方面把土地重新分配到土地资源较少的农户手中,代替了土地市场的作用(Deininger,Jin,2005;李果、黄季焜,2004;金松青,2004;叶剑平等,2005),一方面导致土地承包经营权不稳定,对农地流转产生了抑制(钱文荣,2002;黎霆等,2009;贾生华等,2003)。有学者的研究显示,土地产权的稳定性是解释地区之间土地租赁差异的关键(Qian Foresst Zhang,et al.,2004;Bryan Lohmar,et al.,2001)。除此之外,中国的土地产权制度还对土地流转有间接的抑制作用。农村土地产权不完全、不稳定不仅会抑制土地流转,而且会抑制劳动力转移(Dennis Tao Yang,1997;Mullan,Katrina et al.,2011;Hingo Kimura,et al.,2011),进而减少土地流转市场上的供给。但田传浩和贾生华(2004)的研究并不支持这一结论,他们认为土地调整虽然降低了农户对地权稳定性的预期,但是它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外出流动,增加了农地使用权市场中的供给。(二)农地流转之动力

以往学者从不同视角(动态与静态、宏观与微观)观察土地流转,分析土地流转动力。总体上,土地流转主要受两种动力推动:一是经济发展与要素流动(劳动力转移),二是农户之间的异质性。

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流转规模扩大化、流转主体多元化、流转范围广泛化和流转形式多样化的显著特点(王忠林、韩立民,2009)。在既定的农地制度框架下,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普及程度,以及行为过程中的理性化、契约化和组织化程度,都随着区域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提高(钟涨宝、汪萍,2003)。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比较也表明,经济发展推动土地流转。赵阳(2007)的研究表明,发达地区农地流转和集中的比例相对较高,而不发达地区则较低。包宗顺等(2009)利用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和政府部门农村土地流转统计资料,对江苏农村土地流转的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和现存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梯度差异,导致地区间农村土地流转规模、流转速度、流转方式、流转土地集聚程度和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也有研究着眼于劳动力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分析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转移对土地流转的推动。发现土地租赁市场的出现与非农就业加速同时发生,Kung(2002)研究了劳动市场对土地市场的影响,结论是:非农就业能促进土地市场的发育。后续学者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Tu,Qin,et al.,2006;许恒周、郭玉燕,2011;谭丹、黄贤金,2007;陈美球等,2008;裴厦等,2011)。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