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电商:运营策略与实操手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9 18:22:10

点击下载

作者:许晓辉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个人的电商:运营策略与实操手记

一个人的电商:运营策略与实操手记试读:

推荐序一:两个人的电商

徐小平

2010年秋冬,正是“电商”概念炒得如火如荼的时刻。作为投资领域的新人,我跃跃欲试,试图成为“电商投资第一人”,见过好多电商创业者。

在阿里巴巴和京东已经强势崛起的当年,还妄谈成为“电商投资第一人”,真让人笑掉大牙——但有道是“人生不能没有梦,万一实现了呢?”我是人,所以我在人生不同阶段也总是有一个不同的梦想。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当然就会见到怀着梦想正在启动电商创业的许晓辉老弟。

晓辉跟我当时见过的所有创业者不同。第一是他是当时气势如虹的新兴电商“凡客”负责营销的副总裁,可算是新兴电商里创业背景最高的老兄;第二他的谈吐举止分明带着源自北大的书卷气息,跟一般的技术宅男或商业豪强很不一样,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我非常喜欢他。他当时想做的是一个校园潮牌,因为种种原因我们没有合作,但我一直关注他的动向。

晓辉的电商项目“初刻”诞生了,几乎和他儿子问世的时间同步。这个男人开始了同时培育两个儿子的壮丽历程。在2011年的初春、盛夏和隆冬,窥视他的微博,看他如何每天忙到深夜,然后写几句微博抒发他作为第一次创业与第一次做父亲的人生感慨,成为我那时深夜睡前的必备节目。虽然我从来没有去过他的公司,但毫无疑问,晓辉的微博文字,记载了一个创业者最真实的情感,最坚实的足迹,同时,也记下了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的时候,中国创业者们为了梦想日夜奋斗的感人足迹。

晓辉的电商项目最终没有达到他预想的结果,最终还是带着这个梦,回到了老东家凡客,之后又再度出发去做职业经理人。几年过去了,晓辉带着他的《一个人的电商》来找我,希望我能跟他一起追忆他创业的往昔,一起分享他人生的故事。

从2014年12月底,到2015年的3月底,我一直答应帮他写这篇序言。晓辉不知道催了我多少遍,我总是说“一定写”。过年前,晓辉来看我,我们简短聊了聊天,他并没有讲述他创业历程的艰辛,而很坦然地将之作为最宝贵的阅历和人生财富。

初刻这个品牌我很喜欢,我知道晓辉的梦想是做“中国的无印良品”。首次创业者总会有或多或少的理想主义,在经历了这血与火的历练之后,我能感受到他的成熟与强壮。晓辉在初刻这个品牌上所体现出来的努力、才情和不服输的精神,赢得了我的敬意。

依然是那个内心有梦想的年轻人,初刻只是一个开始,言语间我能感受到他一定会再次出发的坚定。三年,是读一个MBA的时间,晓辉用一次精彩的创业作为答卷毕业了。

原本我想和晓辉做次对话,以作为序言的素材,无奈因为我各种身不由己的忙碌而不断搁浅。后来晓辉见我真忙,实在不忍,就说别写序言了,就写一句读后感吧。我还是说要写;甚至,就在他把其他推荐者的文字发给我参考、甚至让编辑给我草拟了推荐语之后,我依然坐下来,心里想着要完成这篇序言。

为什么?

晓辉的“初刻”没有大成,如同我没有做成“电商投资第一人”。但几乎同时跟我一起启动创业步伐的许晓辉,他的故事,某种意义上也是我的故事,也是过去几年中国创业者们共同的心路实录。所以,无论多忙,我心里总是放不下这件事,总不甘对晓辉老弟说一声“sorry”而不了了之。因为,我为晓辉的创业回忆录写序,本质上也是在向我那尚未失去的人生梦想致敬。

我常说,创业者不会失败,他只会不断地转型。晓辉的初刻卖给了凡客,但他依然可以有二刻、三刻乃至无数刻。时代变迁,他未必一定要去做电商,他也未必一定要自己独树一帜,在创业大潮更加汹涌澎湃的今天,晓辉“初刻”积累的经验教训,足以让他成为更加有价值的合伙人。

我不知道晓辉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但我知道当我在这里信守诺言为他写序言,里面包含了我对他的祝福和期许。

晓辉的书名叫《一个人的电商》,但我在他的书中,分明看到了我自己一路走来的影子,所以,我把我的序言称为“两个人的电商”。

天下的创业者,你们奋斗路上有我、有许晓辉这样的同行者,你们的征途,就不再是一个人……

推荐序二:百战归来 剑痕成书

梁宁

在互联网商战里,产品即口碑,运营即市场。

今天,讲产品的文章与课程如过江之鲫,讲运营的却少得不像话,幸好许晓辉写了一本。

许晓辉像是古龙笔下那个花满楼似的朋友,面如冠玉,说话温文尔雅,不疾不徐。初认识许晓辉时,他在金山软件做市场总监,正在写那本回顾金山20年创业史的《梦想金山》。

后来,这个北大中文的才子,以文科生的感受力与审美观,杀入理科生主导的互联网江湖。然后身经百战,有成有败,剑痕成书,笑容不改。

这些年许晓辉主导的战役:

凡客代言人策略,凡客体的策划与引爆流行;

打造初刻网,当时中国最文艺的品牌电商。

那天与一个网购达人聊,“这些年我们淘过的东东”,她说:这些年过来,那么多曾经营业额巨大的网店,都忘记长什么样了。但是初刻,那个像校园初恋般的页面感受,依然历历在目——这就是晓辉的运营感。

运营感不是写诗画画。

感受力、调性、文辞之外,更重要的是分析运营数据,以终为始,做营销的全节点追踪,各个环节协同调试,不断优化转化率。

2011年的凡客崛起,是使用互联网快速催红新品牌的经典案例。

那一仗的操盘手许晓辉回忆当时的具体打法,“线上投放怎么做”、“投放预算怎么定”、“媒体价值如何评估”、“日常投放的全节点追踪”、“品牌营销的关键时刻”、“深度解密凡客体”、“代言人不是万能的”。这七节,非常干货,刀刀见肉。

2011年之前的互联网,由理科生主导。那时的互联网产品,工具特性明显。那阶段的互联网商战,大半都是在抓痛点,拼效率,跑个分,比一比。

之后,电商来了,O2O来了。互联网从工具化变为生活化了。只靠抓住一个痛点,去开发产品去运营,已经没那么有效了。

许晓辉善于搔用户的痒点。

推出一款爆品,是天时地利三年难遇的运气。

那些一心一意做爆品,所谓憋大招,的理想主义者,要么爆了,要么折了。All in是豪气干云的痛快之举,却不是大多数企业可以冒的风险。

许晓辉开始做初刻的时候,并没有抓一把好牌。没有**明星代言,没有**大咖站台,没有**大牌作秀……

棉布的纯色衣服、式样简单的帆布鞋、笑容青涩的模特,统一做了滤镜效果的图片。每一件单拿出来,都是寻常之物,但是一起出现在初刻这一个有着怦然心动感的品牌下,一切都呈现了一种“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文艺味道。

这一段初刻的故事,开始在一个140平方米的办公室。今天红得发紫的一堆概念:社群营销、魅力人格体、小而美电商、极致包装……在2010年初刻一一践行。晓辉给这一段起的名字叫《电商创业案例全程剖析》。

2014年香港股市最后一次敲钟,蓝港上市。

许晓辉写了一篇《英雄总有出处》,回忆了从06年开始8年间他与王峰、雷军的交往。2006年,3个人都在金山。一个人出来做了蓝港。一个人做了著名天使与现象级创业者。晓辉这期间,离开金山,加入凡客、辞职创业,再入凡客……2000字的短文,三人,人海沉浮八年,世上沧桑。

春节前,和晓辉吃饭,问他对当下创业潮的看法,他淡淡说,创业最容易的就是开始,以及拿到第一笔钱。他沉吟下,笑了下说,之后就越来越难,越往后越难。

许晓辉的初刻,虽然起手时并没有一把好牌,但在晓辉的精准运营下,有了漂亮的运营数据与曲线,一堆VC抢着递Termsheet(投资意向书)。初刻选择了S机构,签署Termsheet后,开始尽职调查。

初刻认为投资意向已经签署,尽职调查过程也很顺利,钱到账只是时间问题。于是高歌猛进,人员规模从最初网站上线时的22人增加到60人,并增加了库存。

然后,寒风起,VC缩。那位S机构,曾自称“我们给了Termsheet至今还没反悔过一次”,只是打了一个电话:“很抱歉,我们不投了。”

故事就这样。不,现实就这样。

创业的时候,你可以前所未有地遇到,这个世界所有的真实,坚硬的真实。

所以,比起那些极客创业,挥个爆品江山即定的互联网神话,晓辉的《一个人的电商》更贴近我们这些普通人,是最真实的互联网创业。

晓辉的经历是从文人转入互联网任产品经理,继而运营,继而操盘全局。这本书写得极细,这是一个成年后才去学游泳的人才会有的系统认知和记录能力。

没有奇迹,不赌运气。一招一式,走心到位。晓辉写的每句话,都是他以身验证的真实体会。

这本书,是晓辉离开凡客之后,在一个mini间隔年里,收集之前的斑斑剑痕整理成书。

之后呢?之后,晓辉,还有我们大伙儿,继续启程,道路漫长。

年少的时候,看电影总是很急切,不断追问,后来呢?后来呢?

后来,我们成年了,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春发冬藏,见过了很多聚散。

大成与大败,是天命。历史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放开机会的闸口,每次都有几条鲤鱼跃出龙门,成为时代中的现象人物。

今天我们,还是大河里的游鱼,在岁月里继续成长。

有幸第一时间读到晓辉的这一阶段小结,也是他的创业心经。里面记载着晓辉的经历、体会,及我们共同见证过的江湖岁月。

岁月无情,友谊万岁。

自序:一个人的电商

昨日夜观天象,掐指一算:做电商已有六年。

这并不是一个漫长到可以谈阅历的时长,此刻个人电商史的回顾颇显好为人师。于是,特别想写一部小说,让主人公们放肆地纠缠、凶猛地冲突,而电商只是行业背景,间或杂糅从业感悟,或能掩盖自己对一个行业的夸夸其谈。

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对于一个并不擅长虚构的作者来讲,这部小说一定会被看成自传体文本,而试图通过男女情事或爆料黑幕来增加可读性的误读必然存在,若有意无意伤害到剧情中人更加徒添烦恼。还是决定用散文的方式,讲讲一个人的电商史,在严肃与虚构之间找一种平衡——我们总是活得很中庸。

2009年5月18日,我离开上市两年的金山软件,用三块钱的价格兑现了一点点期权,也算是经历了一家上市公司。之后到了凡客诚品,她的英文名是VANCL,很洋气。彼时的凡客正在即将高速爆发的节点之上,而我并未意识到那段历史在后来回溯时的意义:任何睿智的计算,都不如事后诸葛亮的论断准确。帕慕克在《纯真博物馆》开篇的提问:“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而我却不知道。如果知道,我能够守护这份幸福吗?一切也会变得完全不同吗?”不必有答案,时间会给出正解。

选择电商,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理由:互联网让信息空前透明,电商是一个高度口碑化的生意,必须做好产品、好服务才能做成一个好生意,这是最顺应自己内心的一个行业,可以做一辈子。因此,我非常感谢凡客让我找到了这个事业方向。

狂飙突进,可以用来描述一种节奏,2009年的凡客正是如此。在凡客是我最忙碌的工作历程之一,老板陈年的信任与放权,使我得到空前锻炼。重压和失去依靠之下的成长是迅速的,我努力不辜负每一分期待,不虚度每一片时光。

每个历史阶段总要有一个作品来代表,方才显得不是虚度,这是我一贯的认为。于我,在凡客的第一段当是韩寒、王珞丹代言这件事。至于“凡客体”的风行,有必然和偶然,不能居功于任何一个人,暂且不表,后面细说。

热火朝天,是当时凡客的氛围,电商几乎成了互联网最热门的创业领域,无论是平台还是品牌,都如雨后春笋般野蛮生长。夺路狂奔,姿势并不重要。

2010年6月18日,人生再次面临十字路口,我的选择是创业。

电商大潮的热钱汹涌,在2010年前后达到高潮。无论是VC还是传统企业,被凡客的高速成长奇迹所震惊,创业机会频频出现,挑动每个男人都会有的创业梦。于是,凭着渴望改变世界的热情跳入电商之海,不曾思量泳技如何——唯有无知才能无畏。

离开凡客之前与陈年聊天,他说的两句话至今记忆犹新:“我希望你在凡客内部锻炼几年,如果一定要去外面闯荡我也理解;我没办法投资你,若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忙,随时可以找我。”迄今我最感谢的平台有两个,一个是金山,一个是凡客。

在经历了与传统企业合作未果、VC融资受挫等诸多挑战之后,2010年底的结局是拿了几个朋友的1000万算是天使融资,初刻就开始了。此后那个文艺小清新的品牌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了。

初刻,很多人,很多事,很多次乔迁,很多兴奋和焦虑。“我像个傻子一样没日没夜地干活儿。”一个初刻老同事这样形容初刻那几年。

2013年3月18日,初刻被凡客收购,时隔三年之后,我重返老东家。此时,凡客正在经历大跃进、大饥荒之后的触底反弹,小米模式对凡客的启示意义即将呈现,而我的电商生涯换了一个轨道在继续。时过境迁,整个行业的格局发生了巨变:有黑马杀出,有新奇迹展露,有细分行业的全军覆没,有上市公司的风光与痛苦,落寞者已退出江湖,有钱人还在买赛道……

以重置自己的勇气,凡客再次走在了正确的路上,低调却沉稳。而我终究按捺不住内心焚身的火,暂别服装业,重新上路,还是电商。

时光行进到这里,中国电商的格局也基本有了定论,也终于可以讲讲那些可以称为经验值的东西,所有折腾和折磨都会留下珍贵的痕迹。无论凡客、小米还是旁观同行,会是褒奖大于批评的视角:每一个项目都是知易行难,少说几句是最好的尊重。更多的反思是在初刻这个项目上,这是我的第一次创业,也是我有资格去点评的项目,没有之一。

所有过往时光在倒叙时都如弹指一挥,一个行业在经历了最初的懵懂与疯狂之后,最终回归理性。置身其中者或随波逐流或顺势而为,曾经起点的高低都成了往事,过程少有人记起,赢家有了暂时的结局。主角还在变幻更迭,手机成为人体器官,人人都在谈互联网思维,而电商早已蜕变为传统行业,成为工具和常识。“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死去。”窗外大北京的夜色四溢蔓延,有飞机轰鸣而过,片刻匿于苍穹。一波浪潮翻滚、鸡飞狗跳之后,就这样归于平静。历史剧情无论如何起伏跌宕,都会烟消云散,唯有,向前。2015年3月28日22:18于德胜门第一章电商有逻辑像今天没有人再讨论互联网的意义,短短几年过去,也没有人再质疑“电商是个骗局”。人们的生活也彻底被电商所改变,前所未有的美就好。对网民而言,双11的狂欢似乎比春节还值得热闹。当一切公司都在成为互联网公司,电商也在成为很多生意的标配,任何不将商业电子化的公司都是耍流氓。1消费环境起变化

2009年5月18日,我离开金山软件加入凡客诚品。虽然彼时的电商行业正如日中天,依然有很多朋友问我:为何从软件游戏转到了电商行业?

在北四环的一个咖啡厅,雷军也为我剖析了这个问题,当时我正在为留在金山还是加入凡客这个选择而犹豫不决。雷军说:如果希望有稳定的收益,在金山做游戏是尤佳选择;如果更关注未来成长与大势,电商行业是最佳方向之一。没有答案,胜似有答案。大家后来都知道雷军强调顺势而为,做了一个基金也叫顺为。

在雷军之前,其实这个问题我已经有了答案:1.电商也是互联网(当时的理解更多是电子,而非商务),基因相通;2.做游戏(金山在2003年以后核心业务从通用软件变成了网游)并非我个人最爱,尤其是做游戏难免以情色、暴力、情色擦边内容来吸引眼球,而电商则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口碑生意,在信息空前透明对等的互联网时代,唯有提供好产品、好服务才有长久的未来,这符合我的内心需求。

几年后,电商对生活带来怎样的颠覆与改变,每个人都有答案。倘若今天还在有人纠结这个话题,那么他们正在失去未来,不必挽留。就像今天不必再说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因为我们自己最清楚手机是如何一步步长成了器官、将我们的时间一点点打碎到无法复原、让我们在上厕所时也无法摆脱对信息爆炸的焦虑。

回到正题,消费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一,消费者空前地成为中心。当网络传播前所未有的高效与扁平,当精英中心被草根传播瓦解,当微博改变世界,“以用户为中心”第一次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真正被商家所实践,无论自愿还是被迫。于是,用户中心成为所谓互联网思维的出发点与核心意义。

第二,“产品即品牌”趋势带来的产业链价值重构。如果我们把服务也看做产品,那么,互联网时代的品牌不再过分侧重广告、渠道(依然重要,不可或缺,不能成为短板)所覆盖的知名度,而是更注重产品本身带来的美誉度、忠诚度,由此带来产业链重构、成本结构重构以及商业模式的改变。小米手机就是最佳范例,当手机厂商们真正意识到这种颠覆时,小米已经摧枯拉朽地重构了一个行业。

第三,线上与线下、生活流与消费流的高度融合。从团购开始的O2O模式,借助手机将线上与线下高效无缝打通,服务与交易双向流动。“围观改变中国”的是微博,而微信正在试图用社会化方式改变购物,虽然一切刚刚开始尚未成型。人与人之间、人与品牌之间的关系混杂,不辨彼此独立面目。不久之后,我们将不再探讨社会化内容与消费如何发生关联,就像今天没人再探讨互联网是什么,天人已合一。

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三个层面的改变,也是电商对传统行业颠覆的起点:互联网是人群生意,好产品是根本,消费场景全天候移动化。此外诸如物流效率的提升、支付手段的快捷、跨界商业模式的创新,都是连带结果。

事实上,很多传统产业已在电商强力进攻之下开始崩溃或分化。图书、服装、家电等实物类销售已向线上转移,最典型的是书店,几无生存空间,大部分靠咖啡简餐维持生计,比如三联书店与雕刻时光咖啡的结合;或是以书店为基础做小生态,比如单向街书店衍生出“单系列”产品和“微在”新媒体平台。在与互联网融合的节奏上,餐饮、票务等服务业步伐不一,开始分化,形势比人强。2丛林法则与烧钱游戏

至今,很多人还会问电商的高速成长何时会成为历史,这个问题的回答要从互联网渗透率谈起。电商是基于互联网的生意,与欧美发达国家超过80%的互联网渗透率相比,中国只有不到50%。

互联网渗透的潜力,在广大的农村。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还有一倍增长空间,电商必然是同比增长。2013年,中国电商交易规模10万亿,预计2014年突破12万亿。阿里在上市之后,拿出100亿进军农村市场,正是因为潜在网民的增长速度,农村超过城镇。占领农村,是未来两三年平台电商的必然战略。

面对庞大的未来电商市场,中国特色的“黑暗森林法则”开始启动。这是科幻小说《三体》中的概念,近年在互联网圈非常盛行:“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

在中国的很多行业,企业基本都是PK(Play to Kill)型,必须到一方垄断或三分天下格局方才进入稳定状态。一般来讲,一个行业达到稳定状态之后的普遍格局是:前三名垄断市场,第一名等于第二、第三名的总和。再加上中国消费者普遍有一站购物的习惯,电商模式本身亦有快递运费问题,于是平台型电商就不可避免地进入厮杀争霸战。

在此趋势之下,电商烧钱玩儿法的背后逻辑即清晰可见:一言以蔽之,花钱买时间、砸钱做规模、以高市场占有率赢得未来;特别是对于平台型项目来说,规模几乎成了唯一的竞争壁垒,所有精细化小创新都是浮云,烧钱游戏、军备竞赛的意义也就在于此。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在烧钱数十亿,各自拿下半壁江山之后,选择合体,自此无敌于江湖。这是诠释烧钱大战与垄断式生存的最佳例证。

是否具有足够高的市场占有率,同时也决定了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力,也就决定了未来。无论是亚马逊、淘宝,还是京东、苏宁,无一不是如此路径。在互联网上,这种打法的正确性早已被验证(虽然这并非唯一打法)。

淘宝系在经历了10年搏杀之后,占据中国电商七八成份额,水到渠成地占有了居高不下的毛利率和净利率,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超亚马逊、eBay之和。净利率高达43.8%,这是无数人想做平台的最大动力。

淘宝凭借烧钱若干年之后的垄断地位,在整个价值链上的议价能力非常强,并由此衍生出各种新的盈利模式,比如支付宝、余额宝等金融产品。凭借几近垄断的电商市场占有率,阿里巴巴就有能力去整合生产、品牌、物流、技术、金融、广告等整个产业链,以封闭生态封杀竞争对手(比如屏蔽百度和微信),以超强议价能力获得巨额利润。

从财务模型角度来讲,我将淘宝、京东、凡客等走的道路称为“亚马逊模型”,是规模经济,即用数年亏损快速跑马圈地,待市场格局落定之后,开始关门收钱。这种路径需要大资本支持,烧钱换时间,风险大;好处是一旦成就,就是大生意,且门槛极高,比如淘宝,比如京东。

不同的是,裂帛、茵曼、韩都衣舍等淘品牌则走的是另外一套路径,从财务模型角度称为“淘品牌模型”。诞生之初,他们就缺少资金基础,只能靠不断盈利来滚动规模,因此,必须依托大平台的流量红利,靠好产品赢得回头客,靠精细化投放提高效率,虽然成长慢但很稳健;缺点是成长慢,规模小,被超越的风险大。

亚马逊模型,起落陡峭;淘品牌模型,求稳不求快。具体参见下图。

任何一种模式都无对错,只是资源和预期不同,每一种都可以承载伟大企业。3线上商业地产的流量生意

从商业模式上,电商可以被看作是线上商业地产模式:天猫、京东、苏宁等B2C平台是商场,搭建基础服务平台,负责营销和引流;各种商家入驻,向商场交付租金或佣金,为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而独立B2C则是专卖店,只卖自己品牌的商品;或是重点做某个品类(比如服装、家电)、某个人群(潮人、母婴)、某个需求(海淘)的垂直平台。

与线下商业电商模式相比,线上最大的区别在于:1.流量集中度非常高,互联网马太效应很强,是赢家通吃的市场;2.用户迁移成本非常低,切换门店只有一个域名的距离;3.线上消费用户有电话、邮箱、地址等信息,可做后续追踪服务,有各种营销工具可与特定消费人群进行定向沟通;4.线上投放与销售效果之间,可进行数字化评估与优化。

从本质上来讲,电商就是一个流量层层变现的生意。如淘宝,通过市场推广购买大量媒体流量,通过商家诚信体系建设及各种促销方式实现高转化率,借助收取交易佣金和售卖广告的形式获得高额利润。淘宝的核心商业模式是批发媒体流量,聚集购物人群,然后零售给店铺。此外还包括金融产品、数据分析等各种增值服务,也是重要的利润来源。

互联网是流量变现的生意,于是黑白两道各路势力,疯狂割据,激烈厮杀。直到今天,还会有很多传统企业老板问:我们做电商,是不是要做B2C官网?从流量生意角度,我的建议是:

1.如果只是卖货,直接跟各大平台合作就好:这就好比到传统卖场租个柜台或开个专卖店,客流精准,引流成本相对低,没必要自己在六环外开个商场,天天开班车从城里引客流过去,何况国人的购物习惯是一站搞定。这与ShoppingMall在城镇快速崛起的道理相同,娱乐、餐饮、购物一体化,路边小店会逐步洗牌。

2.如果是做垂直平台,单纯买流量的成本很高,而要通过提供天猫、京东给不了的综合服务做差异化竞争,这样才能吸引主动访问的浏览量,提高复购率,从而降低引流费用。比如铁血网做军品电商,背后是军事论坛为基础的社区引流;有货网靠传统潮流媒体《YOHO》杂志和资讯网站引流,潮牌商城做销售;小米以极致产品引流,论坛做用户沉淀,最终实现每周二的脉冲式销售;科创芯城以IC芯片产品及方案提供商的定位,垂直到大平台做不了。

对于品牌商,第2个方案往往大多数企业都做不了,凭借方案1卖货、卖服务更靠谱,至少购物人群集中、流量精准。若做B2C官网,则可以做成老客的CRM平台或做形象展示站,买流量做销售的事儿就不要做了。当然,我更建议通过微信服务号去做CRM,B2C官网看上去有独立的美,但往往是一个孤岛,人迹罕至。4创新扩散模型与细分市场

2010年我开始做初刻时,感性觉得文艺青年市场其实是一个大市场,不仅仅是他们的消费需求很个性,更因为他们可以成为潮流引领者。比如匡威最早是篮球运动员喜欢的运动鞋,至今已是大众年轻人必备单品,因为篮球是所有年轻人都喜欢的健康运动;比如小米最早倡导“为发烧而生”主打极客人群,最终成为大众消费的街机,粉丝不分长幼。

从小众的切入到大众的延伸,是一条有效的商业模式延伸之路。这是主观判断,一直想找一个理论支撑,恰好看到这个“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Theory),参见下图。第一次接触这模型,是听老罗在保利剧院的演讲。

该理论是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提出,他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时间或事物。”同时,由于受消费者个人性格、文化背景、受教育情况、工作环境、社会地位等诸多因素影响,他们对新产品的接受速度不同。基于此,罗杰斯把创新的采用者分为创新者(Innovators)、早期采用者(Early Adopters)、早期追随者(Early Majority)、晚期追随者(Late Majority)和落后者(Laggards)。

对于一个新品的传播人群路径而言,创新者富于冒险精神,一般是年轻人,总会闻风而来率先尝试新事物,比较容易捕获。重点要拉新的人群是早期采用者,这部分人其实就是意见领袖,对后面的追随者影响很大,他们一般占全部潜在用户的13.5%。因此,搞定这部分用户是任何一个产品都必须解决的问题。小米早期通过MIUI搞定了会刷机的发烧友,这些人在各自的现实生活圈子里都是专家,他们的选择会天然被信任,于是扩散。

这两类有话语权的用户搞定之后,后面的追随者就好办了。早期追随者对意见领袖的消费行为有很强的模仿心理,占比34%;后期追随者往往是羊群效应的实践者,在看到多数人使用新产品并给予较好评价后,他们就会不假思索地蜂拥而上。

至此,整个人群传播路径基本完成,至于那些落后者只能放弃。因为你无论付出多大代价总会有16%的人不会属于你,或者说将这部分用户的转化成本极高。

中国网民大多数人都知道豆瓣,尽管我们仍然习惯认为那是文艺青年的聚集地。事实上,文艺青年贡献了书评、影评等内容,普通大众在被他们对一个作品的评价所引导,因为他们被认为是专业人士、学者、有鉴赏力的意见领袖。早期的文艺小众社区,到如今已很大众,所实践的就是以上创新扩散路径。

今天的创业,特别是电商领域,已经激烈竞争成红海。做大平台的机会几乎消失,而做细分市场的机会仍然很多。很多创业项目都是从细分窄众的市场切入,这样有利于集中优势资源做快速突破、垂直挖掘,待发展到一定规模再横向扩展。

做军品的铁血网、做潮牌的有货网、做化妆品的聚美,所秉承的都是从小众人群或小众品类往大众渗透的逻辑。聚美显然是最成功的实践者,只用四年时间就从女性化妆品这个细分市场蜕变为一个市值30亿美元的女性商城。科普社区果壳、问答社区知乎,也在从专家人群向大众拓展。

创业伊始做窄众市场并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实现从窄众入手,不断迭代优化,快速积累忠实用户,然后有节奏地实现扩散到大众的转型扩张。这样的成长路径,适合大多数创业公司。5碎片化的手机时代

手机成为人体器官的时代,没有争议地来了,无数人患上了“手机依赖症”。同样可以预测的是,未来若干年PC一定会退出历史舞台(除了部分专业需求之外),而被Pad、手机等移动设备所替代。因此,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中,每家企业都要找到新的位置和可能性,并加速布局。

当我试图总结移动互联网的各种特征时,看到了张向东(原3G门户创始人,现700bike创始人)的一个演讲,提到“手机思维模式”的六个定义。我自认不能比他总结得更好,只好摘录他的观点在这里。虽然是相对抽象的总结,反而更具普适性:每个行业都能对号入座地思考如何应用。“一、生活:从局部数字化到全面数字化——原子和比特的伟大相遇

1.数字化从资讯开始。互联网的开始,人们通过PC把新闻、阅读、电视等传统信息一一数字化。但PC互联网仍受到空间的限制,它只存在于电脑桌前,一旦离开电脑,数字世界和人们的生活就此断开,生活只有局部被数字化。

2.手机让生活全面数字化,移动网络同时存在于时间与空间,它在卧室、客厅、厨房、洗手间、慢跑路上、通勤途中,甚至睡觉时。数字化信息也从图文视频这些信息向地理位置、温度湿度、环境监测等一切信息蔓延。每一个原子都在被数字化,每一个原子都携带着信息。

或许可以这样说:没有被数字化的环节,就是创新的机会。

二、通道:从集中转向分散——失控自由的网络世界

1.互联网之初,人们需要入口集中,门户和搜索这样的超级入口掌控着大部分流量,所有的服务都经由有限的信息通道被集中起来,再导向树状结构的末梢。

2.移动互联网的阶段中,流量分散而不可控,社交网络、分工更细的APP,用户的行为随机和不可预测,通道彼此纵横交错,编织成多维度的复杂网络,信息通道变得无序和失控。

三、信息:从单一到立体——网络世界和现实逐渐成映射关系

1.电脑互联网时代,信息是单薄的、简单的。

2.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改变,是对信息全面性的要求,更加接近真实。而真实要求的是全面、多维、即时。举例说明:电脑互联网阶段,我们检索一个餐馆,主要提供的是地址,这是死的信息。而手机思维模式下,用户需要的是:地址+导航+最新评价+今天的交通状况……

四、价值:从群体用户价值到个人用户价值——每一个人对应一个信息网络

1.PC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更多是基于巨大流量获得的群体用户,针对群体用户服务。同时也受到数字化规模、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的限制,用户也只能以群体存在。单个用户的面目是模糊的,还是更加接近传统的媒体,用族群、比例概念来分析。

2.手机思维模式之下,是网络越来越理解用户的个体,每一个个体是不一样的,即使非常接近的个体,需要的服务也是不同的,而移动互联网基于对用户的了解程度,真正的个性化服务具备了能力。

五、产品:从功能导向到情景模式导向——超级APP之外,小应用分群分场景提供服务

1.原有的互联网产品思路,或者说PC阶段产品思路,服务都是功能导向:为“寻找”、“通信”、“图片处理”、“阅读”、“视频播放”……

2.手机思维模式,在情境模式下设计产品。如街头打车:需要考虑的是位置、确认、联系。视频播放:要考虑客厅模式,路上下载等。和具体的生活场景结合,用户才可能直接触发。

六、交互:从非自然交互转向自然交互——现实生活和虚拟世界的界限接近于不存在

1.PC的互联网思考模式,是鼠标交互,比之工业时代当然是简单很多,但这仍然是非自然的交互方式。

2.今天,以手机思维带来的第一步改变是触摸式,很多人惊讶孩子在智能手机和Pad的使用上,比大人学得快。事实上,是因为触摸是接近自然交互,孩子不需要学习,而大人习惯电脑的操作,反而需要再拐个弯回来。最近两年,搜索开始使用语音交互,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自然交互的趋势,交互应该用更符合自然本能的方式来实现,语音、手势、接触或非接触的体感……”

在手机之外,我最期待的是虚拟现实技术的成熟,那将是一个新世界。6M型消费

总会有人问:今天去做淘品牌还有机会么?我往往不正面回复而“打太极”:做品牌任何时间都有机会,主要看你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在近年的淘宝两类品牌能够活得很好:第一是有策划与产品设计能力的中高端品牌,主要是设计师品牌,强调独特设计、个性服务,做细分人群,比如裂帛、茵曼;第二是有性价比优势的低端品牌,主要是工厂品牌,低价,质量有保障,供应链能快速反应,主做大众基本款。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品牌,两头不靠,机会将越来越少。

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除了淘宝平台自身已出现这样的趋势,同时也与中国的M型社会结构的出现有关。

M型社会,是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类型,即“原本人数最多的中等收入阶层,除了一小部分能往上挤入少数的高收入阶层,其他大多数沦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者,原本的中间阶层凹陷下去,变得很小;于是,社会像个被拉开的M字。”

这种两极分化的情况,在中国也正在出现,无须深入论证。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丁元竹指出:“中国的整个社会结构还没形成橄榄型就已经逐步呈现M型了,本来很弱的中间阶层在往下塌陷。”

M型社会结构之下的消费,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高端品牌满足少数有钱人,强调设计与情感需求的满足,彰显其社会身份;低端品牌满足大众对物美价廉的要求,群体庞大。如果说原本还有中间地带的传统品牌,可以借助商业地产优势或信息不对等得以生存,到了电商时代,原有优势将消失殆尽。这两年出现的李宁、Kappa、美特斯•邦威等传统品牌危机,也说明了这一点。电商所改变的,核心是用户消费观念的转变。

所谓顺势而为,M型社会的出现也催生出许多新的机会。

1.消费者的理性选择与资讯的发达,让诚信品牌可以脱颖而出。消费者不再迷信那些有着硕大Logo或以为请个明星代言就是大牌的企业,而是更关注产品本身。

2.低价品牌,不再是低劣品质的同义词。渠道的扁平化可以改变成本结构,成就高性价比品牌的持续成长。大量有供应链基础的工厂品牌,也在这两年大行其道,商品物美价廉。互联网高效率传播带来的天然诚信属性,让浑水摸鱼的品牌无处藏身。

3.价格虚高的高端品牌回归性价比。虽然高价就是高端品牌的必要条件,但因信息日益对等而摒弃浮华,真正有了高性价比,设计与品质俱佳的品牌成为主流,而伪装成洋品牌的假大牌日益没落。

4.口碑传播借助互联网变得无比高效。网络时代的好酒从不怕巷子深,何况顾客与这巷子之间只有一个域名的距离。因此,越来越多的品牌不再借助广告投放而是借助口碑来获得用户,最典型的是小米手机。

5.长尾品牌成为可能,细分市场被空前关注。军品、大码服饰、潮人品牌、情趣用品等,借助电商由隐性市场成为显性市场。

6.不想做品牌的工厂不是好厨子,工厂品牌迎来黄金时期。特别是在低端品牌领域,工厂能够借助网民对低价、快速反应的要求,以直销模式扬生产能力之长、避营销策划之短,已经成为淘宝上各细分市场的主力军。

在M型社会格局之下,品牌的分布也呈现M型,这是大势,不可逆转。7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了

随着阿里巴巴再度成功上市,消费互联网化的转型基本暂告一个段落:今天的互联网,几乎已经可以满足任何需求的消费。而随着移动终端的器官化和网络基础建设的全面下沉,互联网对消费者个体行为的改变能力,正在延伸到改变各个行业甚至政府,从而使得消费互联网时代快速进入产业互联网时代。

产业互联网的通俗理解就是,所有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的区别主要是两个:前者的主体是个人消费者,而后者的主体则是企业;前者提升了个人消费体验,后者提高了生产交易的效率。“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各行业如制造、医疗、农业、交通、运输、教育都将在未来20年被互联网化。产业互联网化体现为互联网的技术、商业模式、组织方法将成为各个行业的标准配置。三项关键技术与应用为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创造了变革的基础。一是无所不在的终端,包括手机及其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智能眼镜、腕表等)的普及;二是空前强大的后台云计算能力,包括计算与存储能力,从G到P及至E级的跨越;三是不断升级的宽带网络。这三项技术的成熟让每个行业都具备了收集、传输及处理大数据的能力。”(田溯宁)

近期最为典型的案例是科通芯城、找钢网、化塑汇等,科通芯城的模式是“基于大数据的电子制造业供应链平台”,以IC元器件(电子制造业核心器件)电商业务为入口,聚集大量的电子制造业企业客户高端人士,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挖掘,开展针对性的软件、金融、供应链及解决方案服务,打造一站式电子制造业供应链服务平台的。这是阿里、京东等都短期内都无法完成的垂直纵深平台,在农牧业、建筑建材等诸多领域,都有复制其模式的机会。

产业互联网化并非只有B2B,比如家装就包括B2B2C。爱空间是科宝博洛尼老板投资的一个电商项目,简单讲就是通过网络接单、线下施工的O2O的模式,从原材料、设计、施工到监理、售后,产业链的多环节介入,从而为消费者提供优于传统装修的服务。

很多传统行业面临互联网的颠覆危机与挑战,突围之路也在于杀入互联网。手机分销行业曾经风光无限,最近几年遭遇电商零售渠道的渗透与分销渠道扁平化的双重挑战,被迫转型互联网。比如两大国代天音通信和爱施德,各自推出B2B手机交易平台,试图通过互联网的高效率对县乡镇村级渠道实现空中覆盖,对一二线传统渠道形成区域互补。

阿里总参谋长曾鸣也曾强调过互联网对传统企业的意义:“互联网化的起点,就在于任何一个商业行为能否online,而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也在于其更多行为online的广度、深度和速度。上线的进程已经开始,广告、传媒、电子商务、物流、金融、教育、医疗,一个个行业正在加速被添加进online目录,尝试全新玩法的公司正在成批加速涌现,在线是企业主动的选择。在互联网时代,一个企业的业务流程,是否在线,有多少环节在线,核心环节是否在线,决定了它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更直接地说,在线和离线的区别,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参与者’和‘看客’的区别,是关于‘生存还是灭亡’的基本问题。”

关于产业互联网化的落地方式,最容易操作的有如下两种:1.将传统商务的信息流、交易流全部网络化,可以通过独立网站、手机APP或微信服务号实现,参考科通芯城微信服务号“芯云”。2.将客户信息数据化成CRM系统,对客户进行在线服务和管理,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大多数O2O模式都是在这个层面进行的,参考万达电商的智慧广场模式。第二章B2C:曾经野蛮生长009年5月18日,我离开金山软件加入凡客诚品,这是我电商生涯的开始。电商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凡客属于B2C、服装类目、自有品牌。后2来创业初刻,在商业模式上与凡客很接近,都是服装品牌B2C,正是因为:1.内在经验。凡客是我走不出的背景,经验和选择是有惯性的。2.外部原因。2010年我创业去做初刻之时,正是B2C如火如荼之际。在淘宝的B2B、C2C已几近垄断的局势下,VC们基本只看B2C项目,无论是品牌还是平台。狂飙突进到2014年,B2C平台只有京东取得阶段性胜利,朝着寡头的目标更近了一步,国美、苏宁们还在找路;而B2C自主品牌则早已开始全网销售(凡客除外),更多B2C品牌消失。无论未来如何风云变幻,在中国电商行业凡客都无疑是最典型的样本之一。幸运的是,迄今我已在两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亲历了凡客的狂欢成长与转型阵痛,近距离观察了整个行业的变迁。而初刻,也是我亲自下场试验的样本。因此,以下经验总结基本都是来源于服装B2C经历,尽量以点带面。人不能同时踏进两条河流。我在踏入电商大潮之后,至今没有跳出去:每一个选择都是单行线,需要若干年去亲历和磨练。1为什么是B2C

时至今日,中国的独立B2C几乎“全军覆没”,除了细分市场里的“小而美”。然而B2C模式则是得到了资本和市场的双重认可,最典型的是天猫和京东,前者实现了从淘宝到天猫的战略转移,助力阿里重新上市,后者则始终在B2C大路上狂奔,以高效物流布局超越天猫,杀出生路。

网购市场的商业模式,无非C2C与B2C。前者淘宝一家独大,拍拍在纳入京东麾下之后正在重新上路,前方未知,而此模式的最大弊端在于个人卖家的运营服务能力鱼龙混杂,一度是假货水货偷漏税的代名词,因此马云下狠心把淘宝大C卖家赶到了天猫,以B2C赌未来。

2014年Q3(第三季度),来自淘宝的交易额为3798.32亿元,同比增长38.2%,而来自天猫平台的交易额为1758.34亿元,虽然只有淘宝交易额的一半,但同比增长速度远大于淘宝,为77.8%(天猫与淘宝各自的利润贡献,财报并未披露)。在两者关系上,淘宝是天猫的最佳蓄水池,优质商铺和顾客都能平滑转移。

聚划算是淘宝系的另一明星产品,虽然理论上商场及个人店铺都能申报,但大部分是天猫商城才能顺利通过申请,因为对于规模较小的个人店铺而言,难以完成聚划算大交易量的服务要求。因此,聚划算也算是B2C模式。

在盈利模式上,淘宝的C2C业务主要依靠来自于卖家的广告营销费用;而天猫的B2C业务,则主要是交易额佣金分成;聚划算的收入主要来自卖家的展示广告位置费。向前看,拥有较多收入渠道的天猫B2C,包括广告及佣金,仍然处相对高速增长的阶段。

顺便看一下阿里集团的财报。2014财年总收入525.04亿元,同比增长52.1%,利润234.03元,同比增长170.6%;平台上完成的商品成交总额达到了约1.68万亿元,相比2013财年提升了55.8%;活跃买家人数达到了2.55亿,仅2014年第三季度就增加了2900万。

上市之后的阿里,必然要寻求利润率的持续提升,天猫背后的海量企业商家就是最大贡献者。阿里也将更多流量与投放资源倾注到天猫上,天猫策划的“双11”已成电商行业的年度狂欢节,其造势能力无与伦比。

电子商务品牌最重要的关键词是信任。淘宝通过支付宝解决了部分交易信任问题,而大B2C则靠整体服务与消费者建立了信任:1.无论是产品品质还是售后服务,与服务标准参差不齐的淘宝卖家相比,B2C具有相对统一的服务体系和原则,不会轻易改变。2.因为B是公司,违法违规成本非常高,因而不愿轻易踩雷区。3.企业比个人更希望长久做生意,更有品牌意识,顾客消费体验也自然更好。

信任机制一旦建立,无论在B2C平台上销售商品还是服务,消费者都很容易将原有信任平移——这也是平台为何快速横向扩张品类,依然可以获得消费者认可的最基本原因。基于此,京东和聚美都在将主营品类转为自营,其目的也是为了保障保真商品和诚信服务。

C2C战役已结束,淘宝一家独大,拍拍暂时没了声息。既然B2C是趋势,竞争就会异常惨烈,短时间胜负难分。还在混战,京东与天猫的对决,并不能分出胜负定论。无论是苏宁易购、国美,还是一号店、我买网,虽然短期难以撼动两大寡头的地位,仍然让这个市场充满了变数。

何况,还有新玩法,换个赛道杀进来。口袋购物旗下的微店算是黑马,以C2C方式低调布局移动网购,腾讯3.5亿美元注资让这个产品充满了想象力。整合微信的强势和腾讯的资源,移动购物能否打乱当前格局,谁知道呢,就像当年谁也没想到美团能够拿下O2O半壁江山、唯品会能够黑马般快速崛起。岁月不老,新人辈出。2做个有翅膀的猪

电商行业在早期是典型的VC驱动型行业,2007年之后这个市场被迅速热捧,热钱密集而至。红杉一类的投资公司试图买下整个赛道,无论哪辆赛车赢得比赛,都能带来巨额回报。雷军说顺势而为,“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于是每个创业者都想成为那头站在风口的猪。一时间,电商行业狂风大作,所有从业者都在顺风飘扬,无人敢率先落地。

2008到2012年,是电商项目融资的“黄金时代”。据清科的统计数字,2008年中国电子商务领域获得融资的企业有7家,2009年达到16家,2010年为52家,2011年飙升至116家。这个领域每年的融资额也随之剧增:从2008年的2.2838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16.6941亿美元。即便在电商融资进入寒冬的2012年,全国电商领域全部投融资案例也有139个,融资总金额达65.08亿美元,但基本都是押宝中晚期项目,早期项目几乎无人问津。

热钱的天然属性就是追涨杀跌。被疯狂追捧之下的中国电商企业,估值居高不下,投资几乎是非理性的。各VC都在按照自己的逻辑不断下赌注,唯恐错过未来的王者。没有人跟钱过不去,人的欲望总是无限大:在打了鸡血般飞奔的跑道上,要想保持淡定的行进节奏,异常艰难。于是,“烧钱”抢市场占有率成为唯一的短期目标,团购大战也在其中。

2011年中之后,国际融资环境趋紧,VC对电商项目迅速变得保守到唯恐避之不及。集体无责任的投资行为,没有人愿意为逆势而动承担风险。并非每头飞起来的猪都能长出翅膀,风停之后猪们出现了分化:长出了翅膀的猪赫然发现市场宁静了,厮杀不再惨烈,比如美团;没长出翅膀的猪提前发现了风停的迹象,迅速减肥,让自己能多飞一会儿,赶紧趁落地之前培育翅膀,寻找再度高飞的机会,比如凡客;而更多的猪,纷纷坠地,惨不忍睹。

尽管如此,这黄金五年给电商行业带来巨大活力,凡客、聚美、唯品会等项目迅速崛起。2010年12月,当当上市,麦考林上市;2012年3月,唯品会上市,不到两年市值接近百亿美元;2014年5月,聚美上市,市值40亿美元;2014年5月,京东上市,市值340亿美元;2014年9月,阿里巴巴上市,市值2300亿美元,马云成为中国内地新首富。回归理性的中概股,在2014年重新迎来新的融资上市小高潮。

整个电商市场,也在VC驱动之下迅速壮大,消费者也日益依赖网购。2008年的B2C市场规模80亿,到2013年狂飙突进至8000亿,2014年预计达到1.4万亿。2014年中国各B2C购物网站交易规模所占市场份额见下图。

狂奔至此,各B2C的座次也基本落定,难有颠覆:天猫占半壁江山,京东并购腾讯系电商之后占1/5,剩余三成份额被其他同行瓜分。当当网、卓越亚马逊、苏宁易购、国美在线等不甘心放弃平台梦,仍在紧追不放;唯品会、聚美优品、一号店、我买网、酒仙网等厂商凭借在细分领域的垂直深耕优势,继续稳固其市场地位;寺库中国、顺丰优选、本来生活、口袋购物、美丽说等,则在新兴领域迅速成长;特别值得持续关注的是小米网,凭借独特的打法,杀入B2C前五名(因其自有品牌属性,很多报告不将小米纳入其中)。

至此,做大平台的机会已几乎不存在,垂直B2C或自有品牌仍在继续割据圈地之中。3海量SKU之惑

做电商,常会提到以下几个词:SPU、SKU。SPU(Standard Product Unit)是标准化产品单元,区分品种;SKU(Stock Keeping Unit)是物理上不可分割的最小库存量单位,区分单品。例如,超轻羽绒服是一个SPU,与颜色、尺码无关,而SKU则精确到颜色尺码。

据京东财报,截至2014年3月31日,其在售商品SKU达到4020万,其中开放平台SKU数为3780万。天猫没有公开SKU数据,断然以亿为单位。唯品会2014年Q2的SKU数量为127.58万,同比增长117.2%。

无论是做自有品牌还是平台,品类规划与SKU数量都是最核心的事。为何扩张品类与SKU?核心是电商做的人群生意,商家不想放弃销售机会。计算电商销售规模的公式很简单,销售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流量需要花钱去买,各自的效率差别不会太大,转化率与客单价则千差万别。于是,商品品类与SKU越多,越能满足中国人的一站式购物需求,从而提高客单价、提升转化率,最终提高销售额。

而在提高老客复购率的同时,购买流量的成本就会降低。这一切都需要海量商品满足顾客全方位需求,京东增加图书品类也是此目的,这是引流商品。于是,电商企业的规模扩张之路,首先会选择扩品类和SKU,淘宝、京东、凡客概莫能外。

如果是平台型电商,本质是个流量批发的生意,不承担货物的库存风险,SKU扩张的风险转嫁到商家身上,自己风险不大。而若是自主品牌型电商,则要面临SKU暴增之后的库存风险的同比加大。在销售规模与库存风险之间的平衡,很难拿捏。

回顾凡客成长史,也经历了品类快速扩张之路。

2007年10月成立的凡客,最初只有参照PPG做的男衬衫,而且偏商务。

2008年,增加了POLO衫,产品增加到两大类数十款,依然只有男装。

2009年是品类开始扩张的一年,年初女装Bra-T上线,这种带内衣的Bra一度风靡日本,上市后销量迅猛。随后,29元T恤、59元帆布鞋这类广告商品迅速拉动销售,带来大量新用户。

2010年,羽绒服、化妆品等品类开始热卖,凡客销售规模迅速飙升至以10亿为单位。销售第三方品牌的VJIA平台5月份上线,也是品类和SKU扩张的一种方式。

2011年,凡客品类扩张达到巅峰,新增小家电、3C、化妆品、日用家居等。

这种大干快上的节奏,让凡客的销售规模在短短几年中,从几百万突飞猛进至几十亿,融资数亿美元,在整个服装行业都堪称奇迹。更重要的,互联网项目的核心是用户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凡客也凭借海量SKU的铺设,吸纳了数千万用户。

风险与机遇总是相伴而行,面对高速扩张所带来的高库存积压和质量失控,凡客快速调整其战略:2012年底以大清仓的方式一夜之间甩掉库存,2013年果断实施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单品突破打法,即小米化改造。

对于京东、当当等零售平台,都在继续模仿亚马逊模式,货品增加至无所不包的百货,并提供基于POP开放平台的虚库销售(货物在商家仓库,商家可直接发货)。因其不承担库存风险,大平台只有品类管理成本,从全球范围电商来看SKU扩张都是一条正确的路,而且能够增强各商家之间的竞争,平台坐收广告投放的渔翁之利。

对于凡客等品牌商来说,SKU让人爱恨交织:增加SKU,能增加消费者选择范围,拉动销售额;而SKU数量过多就会造成库存压力,为了快速回流现金又可能采用频繁打折促销的方式,从而价格体系不稳定,导致用户体验变差。

即便做精品特卖的唯品会,也是典型的“多品类浅库存”模式。2012年3月23日,唯品会成功在纽交所上市,从公司创建至上市仅仅用了3年的时间。据当年财报透露,在唯品会全年上线的品牌有5800个,SKU数量为510万,超过很多大型B2C商城。唯品会单个品牌单次特卖会平均成交额15万元,175个SKU,每个SKU平均销售额只有855元,平均销量不到10件。海量SKU堆积起来的销售额,成就了唯品会这匹电商黑马的脱颖而出。

而对于要承担库存的自主品牌或垂直B2C,则必须在海量SKU所带来的销售机会与风险之间选择一个平衡点,否则现金流压力和库存损耗就是最大风险。就自有品牌而言,多品类与海量SKU的扩张,还会面对供应链管理难度加大和人才培养急功近利的双重压力。

为了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上新的要求,同时又不造成大库存的风险,有的服装淘品牌建立了自己的小工厂。我熟悉的北京一家淘品牌,有自己十几个人的小工厂,每款只生产50件。销售好的单品,则找外发工厂加单生产,往爆款方向运作;销售不好的单品,因库存少也容易卖掉。这样,既保证了上新拉动老客的回头,同时也能够通过市场快速测试来挖掘有潜力的爆款单品。这家店铺每年几千万销售额,净利率接近20%,算是“小而美”。

最近两年火到没朋友的小米,则选择了一条极致单品创新之路,以个位数SKU做上千亿的销售,算是一个奇葩型案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