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药家庭必备方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0 07:52:50

点击下载

作者:刘子琦

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儿童用药家庭必备方案

儿童用药家庭必备方案试读:

版权信息本书纸版由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19年9月出版作者授权湛庐文化(Cheers Publishing)作中国大陆(地区)电子版发行(限简体中文)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书名:儿童用药家庭必备方案著者:刘子琦电子书定价:56.99元作者序合理用药,需要你我的共同努力

很多女性在怀孕之前对药物的了解非常少。我认识的很多年轻女性就是如此:各类减肥、丰胸、美白药物,只要人家说有效,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拿来试一试;有个头疼脑热,为了不耽误工作,就大把大把地把药物往嘴里塞,完全不考虑用药安全。而如果一个女性突然硬挺着生病不吃药,要么是怀孕了,要么就是正在准备怀孕。“这个时候可不能吃药啊”,无数人会这么说。等生了孩子到了哺乳期,不生病还好,一旦生病妈妈们依然硬挺,生怕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可妈妈们不知道的是,她们遭这些“罪”有时候真的没有必要,其实很多药物在怀孕和哺乳期都是可以在权衡利弊之下使用的。

在稍后的日子里,妈妈们开始迅速积累儿童用药方面的知识,可是这些好不容易积累到的药物知识却难辨真伪——有些是道听途说的,有些则是朋友或者自己的经验总结。这样做的风险其实非常大。而事实是,婴幼儿用药,不能光凭经验,更多的情况下我们要用证据来说话。

根据《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我国14岁以下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是成年人的2倍,新生儿更是达到了4倍。临床接诊的中毒儿童中,因药物中毒的比例从2012年的约53%上升到2014年的约73%,中毒年龄则以0~14岁儿童所占比例最大,约64%。最近几年虽然没有这部分数据的具体统计,但从新闻报道和我们在临床的实际接触中能看出来,情况仍然不容乐观。

我国每年大约有3万名儿童因用药不合理而致聋。死于不合理用药的人群中,儿童占比高达32%。

不要以为这些惨痛的教训和新闻中的负面报道离我们很远,因为现实中的悲剧往往都发生在一念之间。现在家长们给孩子用药的安全意识都很强,都知道要把家里的药箱锁上或者放在高处,也都知道给孩子喂药之前要反复核对剂量和次数。但是,仅仅做到这些就足够了吗?其实远远不够。

我国不同地区的医疗环境和水平相差很大,即便是发达地区的三级甲等医院,也会有一些“专家”守着几十年的用药经验来用药,不更新药物知识。每当在咨询过程中看到家长递过来一张张不合理的药单,我的心情就无比沉重。这些药单有的来自不发达和偏远地区,如一些县城、村镇;有的来自不靠谱的“黑门诊”“外包科室”;有的则来自正规三级甲等医院的专家之手。这对于不具备医药专业知识的家长们来说,真的是很无奈的事情。

比如,一个刚满3个月的婴儿,由普通的呛奶引起了轻度咳嗽,竟然被开了复方感冒药、抗病毒药、中成药、雾化药等六七类药物。这是个连水都不建议额外饮用的小宝宝啊,这些药怎么忍心喂得下去?

又比如,无数个患普通感冒的宝宝被开具了头孢等抗生素,而抗生素滥用的危害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严重。等到我们的孩子“无药可用”的那一天、超级细菌泛滥的那一天,一切就都晚了。

这本书凝聚了我在医院工作15年以来的用药经验,更包含了我在养育两个孩子过程中的一些心得。除了占据主要篇幅的儿童用药问题,我还特意加入了妈妈在孕期和哺乳期的用药问题。母爱伟大,但妈妈要学会科学用药来保护自己,因为只有妈妈好了,孩子才能真正地好。

书中的儿童用药部分,包含了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常见疾病及药物应对措施,还总结了很多实用的技巧,如儿童用药常见误区、家中常用药的配备、儿童喂药必备技能,以及常常让我们纠结无比的海淘药物等。除了用药方面的内容,我还结合了自己在进修营养师方面的心得,总结了妈妈们比较关心的儿童营养素补充问题。同时我还根据这些年来的药物咨询经验,列举了一些典型的用药案例,以供大家参考。

这本书的每一页我都反复地进行了推敲。要知道,医药学知识的更新速度是以天来计算的,所以我总是力求完美和无误,努力去查阅最新的文献和证据,但又总觉得有的地方还不够完美。直到我认识的一位儿科主任对我说:“你不可能把每一个知识点都做到极致,毕竟有很多情况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而且你也不可能让这本书毫无瑕疵,要知道哪怕医学教科书也可能存在疏漏。只要你通过这本书,教会家长们在大多数情况下的应对办法,能够分辨出一张药单上的药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哪些要持怀疑态度就可以了。而且最重要的是,你传递了一种理念和思维方式给他们,这就足够了。”

听君一席话,豁然开朗。传递理念远比传递知识更为重要,这就是我心中一直想要做的事情。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本书不能取代医生,也不能取代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本书的目的在于普及用药常识,传递科学用药观念,希望父母们具备理性的判断力,在就医过程中经常向医生提出问题,真正参与到对孩子疾病的治疗决策中,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希望,一个妈妈看了这本书之后,在面对孩子患手足口病的时候,能够不再焦虑,从容地给予孩子正确的药物,耐心地护理孩子直至痊愈。

我希望,一个妈妈看了这本书之后,放弃了海淘的各种补充剂和营养品,把注意力放在合理搭配饮食、正确的洗手方法、积极拥抱大自然等方面。

我希望,一个妈妈在面对家里老人的一些经验性做法和自我心理安慰性质的用药时,可以晓之以理,并且拿出这本书来进一步地说服他们。

我希望,一个深夜要起床喂奶数次的哺乳期妈妈生病了,根据这本书中的介绍,可以及时服用药物缓解症状,在更好、更快地恢复健康的同时又不影响宝宝的“口粮”。

假如您有用药方面的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想起这本书,那我也许做梦都会笑出来。

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合理用药,需要你我的共同努力。在给孩子用药方面,你是一位合格的妈妈吗?

1. 以下哪种情况可以给孩子使用抗生素?

A. 预防流行性感冒

B. 摔伤、烫伤后预防发炎

C. 确定为细菌感染

D. 治疗病毒性感冒

2. 以下应对急性胃肠炎的方法哪个是错误的?

A. 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Ⅲ,预防由严重腹泻引起的脱水

B. 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来应对发热症状

C. 若呕吐症状十分剧烈,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偶尔使用止吐药物

D. 服用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

3. 如何预防孩子感冒?

A. 给孩子服用提高免疫力的药物

B. 尽量多带孩子去人多的场所,提高对病菌的抵抗力

C. 保持均衡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户外运动

D. 服用感冒药

4. 以下哪种补铁的方法是错误的?

A. 在辅食中增加高铁米粉

B. 尽早添加红肉类食物

C. 缺铁性贫血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蛋白琥珀酸铁

D. 铁和钙同时补充

5. 下面几种疫苗中,哪种建议6个月以上的宝宝每年接种?

A. 水痘疫苗

B. Hib疫苗

C. 流感疫苗

D. 肺炎球菌疫苗扫码下载“湛庐阅读”App,搜索“儿童用药家庭必备方案”,获取问题答案。

怀胎十月,一朝为人母的喜悦足以冲刷掉身体上的各种疲惫。在每天和屎尿屁打交道的过程中,妈妈们看着怀里那个小小的人儿一天天地长大,逐渐学会各种技能。看着他从翻身到爬再到走,看着他的牙齿由两颗到四颗再到六颗,看着他从家里到幼儿园,看着他无数次地飞奔到我们的怀里。岁月静好是我们期待的理想状态,可妈妈们纷纷表示,千不怕万不怕,就怕娃娃生病。的确,一个孩子生病了,甚至会把家里的生活节奏全部打乱。

既然孩子生病了,就难免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用药问题。曾有调查显示,有超过八成的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存在安全方面的隐患。我在做用药咨询的过程中更是深有感触,其实有很多悲剧和意外是可以完全避免的,只需要家长耐心地学习一些药物知识而已。

孩子用药这件事本来就有很多“坑”,所以咱们先来看看这些“坑”都是什么以及该怎么躲。关于剂型的误区

儿童经常使用的药物剂型有颗粒剂、混悬剂、滴剂、糖浆剂、泡腾片、咀嚼片、栓剂、软胶囊等。每种剂型在服用时都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因为家长们大多不是专业人士,所以有时候对这些药物的剂型并不能很好地分辨和使用。这就需要家长们平时多积累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以防酿成大错,因为由药物剂型问题导致的重大事故并不少见。

比较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将泡腾片当作普通片剂或者含片来服用。泡腾片遇到水分会产生化学反应,释放大量的气体,正确的饮用方法是待药片充分溶解后服用。直接口服泡腾片会使患者面临灼伤食道的风险,药片到了胃里还会释放大量的气体,引起打嗝、恶心等不适反应。曾经有一个由泡腾片导致窒息的案例是药片恰好卡在了孩子的气管处,而且即便不是泡腾片,普通的片剂也会产生这样的风险。因此,建议儿童最好服用适合他们的液体类剂型,成年人吃的片剂、胶囊剂等药物也务必放在孩子碰不到的地方。自从我家有了丁丁和当当,家里的重要物品是越放越高,有时候我和孩子爸爸吃点药,都要站在凳子上去橱柜的最上层拿。这一点也不夸张,小心驶得万年船,毕竟现在的药物外形和包装越来越奇特,而小孩子好奇心又重,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酿成大错。

混悬剂在使用之前要摇匀。混悬剂是难溶性的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介质中而形成的非均匀的液体制剂。存放时间过久可能会导致药物分散不均,所以使用前需要摇匀,如布洛芬混悬液。还有一种干混悬剂,是一些细小的粉末,使用时要加水混匀,如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等。

咀嚼片要嚼碎了吃,不宜直接吞服,如孟鲁司特咀嚼片。

我们接触最多的软胶囊是维生素D。儿童剂型的胶囊通常都可以剪开服用,较大的宝宝可以连着胶囊直接服用。需要额外注意的是,家长最好给小宝宝选用滴剂的维生素D,或者将剪开胶囊的药物挤到勺子里再喂给宝宝。因为曾经有家长拿着胶囊正对着躺在床上的婴儿挤,结果没有拿住,胶囊壳掉入婴儿口腔,进入气管引起了窒息。

比较常用的栓剂是退热栓。很多家长以为退热栓不经过消化道,不良反应会比较小,相对来说更加安全。其实不是这样的。建议家长只在孩子熟睡、不配合等不方便服药的时候选择退热栓,其他时间还是尽量以口服剂型为主。因为栓剂也会被吸收进入血液,使用不当同样有产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并不会更加安全。而且栓剂的给药剂量不是很准确,在使用过程中会因为手法、孩子的配合程度,以及推送的位置等原因导致药物的损耗。另外,栓剂的给药剂量比较固定,一般就是一颗,不像口服制剂可以按照千克体重用量来准确换算适合孩子的药量。

关于栓剂的另一个常见误区是,有的家长以为不同渠道的给药途径相互之间没有影响。例如,对乙酰氨基酚通常两次给药的间隔要大于4小时,而有时候孩子高热控制不住,家长们就会再给用同种成分的栓剂。其实不同途径的给药方式最后都使药物被吸收进入了血液。而对乙酰氨基酚一旦服用过量,就有可能引起不可逆的肝损伤风险,所以这点家长一定要注意。关于剂量的误区

儿童不是成年人的缩小版。很多家长在给孩子服用药物的时候,发现说明书中并没有明确指出孩子的服用剂量,于是就开始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孩子减半或者只服用三分之一。有一些中成药物,说明书上会很不负责任地写着“儿童酌减”,而大多数家长也认为中药不良反应小,多吃一点少吃一点无所谓。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儿童的各个系统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比如,肝脏的解毒能力不成熟,肾脏对药物的清除能力也较差。另外,儿童的大脑血脑屏障发育也不完善,不能很好地阻止药物对大脑的伤害。总之,一定要给孩子选择儿童专用的药物品种,说明书中一定要有适合孩子年龄段或者体重服用的剂量。如果没有的话就要慎重,必要时要咨询一下专业人士,因为很有可能这种药物就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禁用的。比如布洛芬,对6个月以下的宝宝来说就是不推荐的。

大多数药物的儿童剂型都是液体制剂,一般说明书中会直接写推荐服用的液体毫升数,而不是含药量。如果家里有同一种药物由不同药厂生产的多种商品,最好分开放置,而且使用时务必看清楚含药量,因为不同商品的含药量不同可能会导致误服。我就曾经多次接到过类似案例的咨询。市面上的美林有两种规格,一种是每毫升含药量20毫克,一种是每毫升含药量40毫克。很多妈妈曾经两种规格的都买过,而再次使用的时候就非常容易弄混。要是不小心按照一个说明书的推荐剂量服用了另外一种规格的药,就会造成药量不足或者药物过量。药量不足会导致退热效果不好,药物过量则容易增加肾脏损伤的风险。建议家里同种药品只保留一种规格的就好,这样可以规避风险。

有的药品说明书会写明一天的服药量,然后分3次或者2次服用。这时候就需要家长仔细阅读说明书了。很多家长看前不看后,也许是因为孩子生病了比较着急,很容易就忽略了分次要求,导致孩子将本应该一天服用的剂量一次服下。比如,头孢地尼(希福尼)的说明书中“用法用量”一栏是这样标注的:儿童常规剂量为每日9~18毫克/千克,分3次口服。有的家长“审题不细”,把3次的剂量一次性地给孩子服用了。还有,几乎所有的药物都是写每千克体重使用的剂量,如果家长们忽视了后面的“千克体重”,按照平时习惯的“斤”来换算,就会在无形中使孩子用药的剂量加倍,产生过量的风险。

一些成年人经常服用的缓释片、控释片,不能掰开给孩子服用。因为掰开可能会使药物失去缓释的作用,导致药物突然地大量释放,从而加大毒副作用的风险。比如孩子发热,正好家里有布洛芬缓释片,家长就会想,那就给孩子掰半片服用吧!其实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当然,现在也有一些工艺先进的成年人缓释、控释制剂,可以掰开服用,但还是要强调一下——不建议给儿童服用任何成年人用的药品。关于中药的误区

中药大多数没有循证医学证据,而且事实上适合儿童服用的中药类制剂是很少的。很多中药的说明书上都写着“儿童酌减”,或“儿童用药”一栏干脆标注“尚不明确”。“尚不明确”不代表绝对安全,只是说明药物没有进行过相关的系统研究罢了。服用此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需要由家长和孩子来承担。

其实,中药并不像大家所理解的那样,纯天然,无毒副作用。中药类制剂同样也会有不良反应,也会有肝肾毒性。这几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中药方面的召回、撤销,以及修改说明书中涉及儿童事项的公告特别多。比如,201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明确要求茵栀黄注射液生产企业修改产品说明书,增加“本品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等警示语,第一次明确“新生儿、婴幼儿禁用”;201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茵栀黄口服制剂也提出在说明书中增加腹泻、呕吐和皮疹等不良反应的要求。类似于这样的修改中药类制剂说明书不良反应的公告还有很多,大家可以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网站上查看。可是在这之前,像茵栀黄注射液这样的药物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我们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已经承受了不良反应的风险。

还有的家长认为,西药的说明书写得太吓人了,光是不良反应就一大篇,怎么敢给孩子吃啊?而中药的说明书什么不良反应都没有,一定是比较安全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不写明不代表没有,而是没有这方面的研究。西药中详细的不良反应说明它的研究十分充分,而且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都是很小的,有的甚至只有十万分之一,说明书中也会罗列出来。从医学角度来说,这种研究越充分的药,安全系数才是越大的。

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与成年人相比很不完善,所以家长们对待儿童用药要格外谨慎。那些不良反应有明确说明和研究的药物,使用起来尚且需要倍加谨慎,更不要说那些不良反应标注得不清不楚的药物了,我们真的没有理由去让孩子承担风险。关于预防性用药的误区

目前,世界上唯一可以有效预防疾病且普遍推荐的药物就是疫苗。但针对感冒,即便是疫苗,也仅仅是对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对于普通感冒,任何声称有预防作用的药物都是不靠谱的。预防孩子感冒更有效的方法是生活方式的改善,如勤洗手、适当运动增强体力、饮食均衡、作息时间规律、室内勤通风等。

很多家长喜欢在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或者流感的高发季节,给孩子预防性地使用一些中药,这种做法不但不推荐,而且也无效。孩子的免疫力有其逐步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最好不要借助任何外力,这样才能让孩子的免疫力得到自主成长。更何况,我们有些时候以为的外力,其实是反作用力。就像药物,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中药也是药,不要让孩子承担没有必要的风险。

此外,还有一些声称有提高免疫力功效的药品,其实大多数是伪科学,如一些维生素制剂、膳食补充剂、顺势疗法、细菌溶解产物等。这些药物的背后,大多缺乏相应数据的支持,而目前主流学术界对于提高免疫力药物的认可度也是很低的。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匹多莫德事件,相信大家还有很深的印象。这种声称可以提高孩子免疫力的药物,后来说明书被要求修改为“3岁以下儿童禁用”。总之,家长们不要迷信提高免疫力的药物,要想真正提高孩子的免疫力,还是要从健康的生活方式入手。关于保健品和营养品的误区

保健品和营养品都不建议给孩子使用。保健品的市场管理远不如药品管理规范。商家为了利益,往往会夸大保健品的功效,而且其中的研究数据、收益与风险等都有待于进一步考量。儿童的身体发育有其自身的特色,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长时间表”,没有必要因为孩子的某项技能比同龄孩子稍落后,或者身高、体重低于标准值,就去给孩子买所谓的保健品和营养品。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特别忌讳使用在孩子身上。关于抗生素的误区

目前家长们对抗生素的了解比较多。这导致出现了两种比较极端的现象,一类家长对抗生素特别排斥,有些时候甚至在有明确适应证、医生建议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也会拒绝使用。其实,抗生素的滥用是指没有适应证情况下的使用,有适应证时使用抗生素就是正确的使用。而且一旦患者被确定为严重的细菌感染,就需要使用抗生素,一味地排斥反而会导致细菌继续繁殖,疾病更加严重。而另一类家长则把抗生素当作万能药,孩子有个头疼脑热就先吃点抗生素顶上。尤其是一些体质较差的孩子,家长担心孩子的病情加重,也不管有没有细菌感染,即使是打个喷嚏,也早早地就把抗生素用上了,这种情况就是一种典型的抗生素滥用。又或者孩子经常咳嗽,而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有些家长就给孩子长期服用抗生素,这种情况也属于滥用。很多长期的咳嗽要排除过敏和变异性哮喘等疾病的原因,如果确定了是由细菌感染以外的原因引起的,那么服用抗生素并不会产生效果。

不得不说,现在的很多妈妈都是学霸。在掌握了一些关于疾病和用药的基本技能之后,她们又开始了对某些药物的深入了解。很多时候,我在咨询过程中,感觉并不是在为妈妈们答疑解惑,而更像是在跟同行探讨。抗生素问题就是我和妈妈们经常探讨的话题之一。坦白来讲,抗生素的使用问题,有的时候连医生都很纠结。

我曾经和一位儿科医生朋友就此话题聊过,他说:“很多疾病可以自愈,比如感冒,单纯的感冒不用特殊治疗。但是疾病往往不按套路来,谁也不知道普通的感冒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每年因为感冒而最终死亡的人也不在少数。那么问题来了。孩子发热来看医生,仅有普通感冒症状,我会让家长回去以护理为主,多观察,随时复诊。但孩子的病情变幻莫测,一两天之内发展成肺炎的情况也是有的,这时家长就会认为,一定是之前那个庸医把孩子的病给耽误了,要是早点开抗生素就不至于发展成肺炎。而有的时候,孩子已经明显地出现了呼吸道感染症状,我就给开了抗生素,有些家长却又会摆明了说:‘我们不想用抗生素,能不能换成别的药?’回头一转身就骂:‘什么医生?就知道用抗生素,这不坑孩子吗?’”朋友说完连连摇头,这年头医生不好做,儿科医生尤其不好做……

要想弄明白抗生素的事儿,必须得先了解一下它的作用与原理。

孩子的身体在生长,抵抗疾病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这种能力就好比体内有一支军队,专门用来抵抗外来入侵的细菌和病毒。但是这支军队也需要操练。如何操练?不能光纸上谈兵,当然要靠实战!抗生素则好比外援,如果我们一有风吹草动就请来外援,自己的军队就会散漫、无战斗能力。一旦外援掉链子(产生耐药性),情况就比较麻烦了。

与此同时,请外援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我军”辛辛苦苦培养的盟友(体内益生菌),也会被外援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并杀死。但是,如果我们一味地固守,遇到强大的“敌军”还是死要面子不请外援,那么全军覆没也不是闹着玩儿的。

因此,什么时候该请外援,什么时候不该请,这就是大家经常会纠结的地方。下面我主要说说什么时候不该请外援,也就是如何预防抗生素滥用。其实,抗生素滥用不只包括过度使用,不规范使用也一样是滥用,比如下面这几种情况:

把抗生素当作“消炎药”。诱发炎症出现的因素相当多,总体可分为四大类: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物理因素,如热、辐射等;化学因素;免疫过度因素。很明显,这些“炎”病中,只有由细菌引起的炎症,使用对该细菌敏感的抗生素才会有效,而细菌引起的炎症只占炎症比例中的小部分。因此,很多家长在孩子摔伤、烫伤过后,为了预防伤口发炎给孩子吃消炎药是非常错误的做法。这不但不能达到治疗目的,还会在无形中造成抗生素的滥用。

用抗生素治疗病毒性疾病。普通感冒无须药物治疗,属于自愈性疾病。一旦出现了感染性并发症,那就不是感冒了,而是新的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等。其实,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遇到的绝大多数疾病都是病毒性的,并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医生只有在综合评估之下,认为孩子有细菌或者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权衡利弊后才会建议使用抗生素。

用抗生素预防感冒。即使是流感疫苗,也只是对流行性感冒有预防作用。没有任何药物可以预防普通感冒。

在确定了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医生会开具相应疗程的用量,说明书中大多也会标注。很多谨慎的妈妈深知抗生素不可以乱用,所以在给孩子使用的时候内心纠结得很。比如,有时孩子服用抗生素两三天后,症状就有了明显的减轻,甚至消失了,这时妈妈就认为孩子已经好了,于是擅自停掉了抗生素。

这就好比仗还没有打完,援军就忽然撤退了,后果可想而知。细菌此时一看援军撤了,很有可能猖狂反扑,而且有了和抗生素作战的经验。于是孩子再次使用抗生素的时候,药效就会打折,也就是所谓的耐药。因此,在确定了是细菌感染并且治疗有效的情况下,抗生素一定要吃够疗程。注意,这里指的“吃够疗程”一定要在“确定细菌感染”和“治疗有效”的情况下。我曾经遇到过的一个妈妈就有这方面的困扰,孩子出现了生病症状,她自行决定给孩子服用了一天的抗生素,之后带孩子去了医院,结果医生诊断是病毒感染,于是回来后这位妈妈对于是否给孩子继续服用抗生素纠结不已。她认为之前孩子已经吃了一天的抗生素,就一定要吃满3天,否则会产生耐药性。这恐怕是很多妈妈在抗生素使用上的另一个误区。如果发现抗生素的使用并无必要,我们是可以随时停掉它的。

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是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2~3天后,孩子原有的症状就会有所好转。如果不见效,甚至症状持续加重,为稳妥起见,一定要及时再次就医,看看有没有调整治疗方案的必要。

有的妈妈认为,同时使用几种抗生素,可以达到细菌全覆盖的效果。其实,这样做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倒容易造成细菌耐药。而且,同时使用的药物种类越多,孩子承担不良反应的概率就越大。还有的时候,家长们对孩子使用过的、见效的抗生素会产生好感,在孩子下次生病的时候这些药物往往会成为首选。其实这种“经验性”用药并不靠谱,因为孩子每次疾病的发病部位、病原体都有可能不同,上次使用的药物不可能适用于所有情况,盲目用药会让孩子承担药物滥用的风险。

综上所述,孩子生病,只要精神状态好,家长就可以先观察一下,让孩子体内的“军队”实战一下再说。真的遇到拿不准的情况,要及时就医,必要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来使用抗生素。即使偶尔一两次败下阵来,也不要捶胸顿足地后悔没早请外援,因为每次作战的过程都是免疫系统成长的过程,孩子并不会因此而吃亏。胜败乃兵家常事,孩子的生病过程也是如此。现在医药水平发达,只要家长们密切观察孩子的状态,感觉苗头不对就及时就医,一般情况下也不至于给孩子带来过于严重的后果。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是在医学上,没有绝对的最佳方案。我们只有在权衡利与弊时观察天平更偏向哪一边,才能做出合适的选择,用这个来解释儿童用药最合适不过了。

前面提到的那个儿科医生朋友,我们的对话其实还有后续,我问他:“遇到那么多纠结挨骂的情况,你总结出最佳的应对方案了吗?”

他说:“当然有啊,就看家长们相不相信我喽!我会看着家长的眼睛,来判断他对我的信任程度。相信我的,我会多说几句,多解释几句,他们大多数时候都会很配合;不相信我的,我就看他对抗生素这个事是倾向于吃还是不吃,顺着他来吧,后面那么多排队的患儿等着,有时候我真的是有心无力,随缘了……”Q&A案例来了

孩子咳嗽十多天了,这期间吃过头孢,还吃过3天的阿奇霉素,

可是症状一直不见缓解,怎么办?有什么止咳药物可以推荐呢?药师解答:咳嗽是孩子疾病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症状,也是家长们最看不下去的症状之一。像嗓子疼、流鼻涕之类的症状,在孩子精神状态好的时候家长们往往不会特别关注。但咳嗽这个症状太明显了,家长听起来很闹心,尤其是夜间咳嗽。其实,咳嗽只是一个症状,它可能由很多种原因引起,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支原体感染、过敏、哮喘、气管异物等。

这位家长说的头孢和阿奇霉素都是抗生素。只有遇到细菌感染或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咳嗽,药师才会考虑推荐使用这类抗生素。如果是病毒感染或过敏等原因引起的咳嗽,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是无效的。而且所有的抗生素类药物都是处方药,不适宜家长自行决定是否使用。即便是在需要使用的情况下,家长也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孩子有明确适应证的时候才可以使用。抗生素的滥用对孩子的危害很大,不但会让孩子无理由地承担不良反应的风险,还可能会增加耐药菌滋生的可能。

因此,当孩子出现咳嗽症状时,我们首先要寻找原因,而不是给孩子吃止咳药物。因为产生咳嗽的根本原因没有解决,吃再多的止咳药物也是没有用的。

常用的西药止咳药物有右美沙芬和福尔可定。这两种都是中枢性镇咳药,福尔可定还具有一定的成瘾性。如果1岁以上的孩子在感冒期间频繁咳嗽,并且影响到休息和生活的话,家长们不妨考虑一下让孩子服用蜂蜜,每次2~5毫升,注意是直接吃蜂蜜而不是喝蜂蜜水。很多研究都证实蜂蜜的止咳效果是很确切的。它没有什么药物成分,只要是正规厂家生产的,1岁以上的孩子吃起来就比较安全。但是也不建议经常吃,毕竟蜂蜜糖分含量比较高,吃多了会抑制孩子的食欲。只有当蜂蜜的控制效果不好时,家长才应考虑给孩子偶尔服用一些镇咳药物。即便如此,4岁以下的儿童也是不建议使用中枢性镇咳药物的。

也有的家长认为,止咳药物不能吃,那就吃点化痰的药吧,肯定没有什么坏处。其实,真正需要使用化痰药物的时候也是很少的。只有在孩子的痰特别黏稠、不易咳出的情况下,药师才会考虑推荐使用化痰药物。

如果是普通的病毒性感冒,咳嗽是一个比较正常的情况,这时候咳嗽不但不是什么坏事,反而还是一个有利于疾病康复的机体自我保护反应。孩子正是通过咳嗽这个方式,将呼吸道内的细菌、病毒以及痰液排出体外,服用止咳药物反而有可能阻碍疾病的康复。普通感冒恢复期的咳嗽可能会持续1~2周,个别孩子可能会持续3周左右。但是,超过4周的轻度咳嗽或者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咳嗽,则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请医生排查一下其他并发症。关于海淘药物的误区

这几年妈妈们都热衷于找渠道代购海外药品,总觉得国外的药物审批要比国内的严格,国外的儿童药品要比国内的安全。但其实情况并不是想象的那样,比如说退热药,全世界适合孩子使用的退热药就两个成分,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而海淘的沐舒坦和国内的沐舒坦其实并没有什么差别。再比如之前很火的日本鼻炎药,也被证实其实是因不良反应较大而被国内药厂很早就淘汰了的品种。

除了药物自身,语言不通也是障碍之一。我们看到的药品说明书通常都是代购自行翻译过来的,而代购毕竟不是专业人士,对药品说明书翻译的准确程度也有待考量。有时候他们为了销量,也许会进行一些虚假宣传,常用的套路就是宣称纯天然、无不良反应等。可随着“小绿叶”“无比滴”“紫雏菊”“面包超人”“猴枣散”等“网红”海淘药逐渐被曝光,我们其实早就该意识到,海淘儿童药物的风险其实是很大的。与其辛辛苦苦地海淘,家长们不如使用我们国内自己的药物,或者国内已经审批上市的进口药物,这样才更加安全。

经常会有朋友问我,作为药师,我觉得哪些药物值得海淘。坦白来讲,在这方面我还真没有什么发言权。我只买过两种海淘药物:果味电解质水(类似于我们的口服补液盐Ⅲ)和维生素D。在这两年的咨询中,我发现大家在海淘药物这个问题上难免存在一些误区,在这里我将咨询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分享给读者们。海淘退热药,其实没有什么特殊的

全世界可以给儿童安全使用的退热药物无外乎两种: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也就是我们国内多用的美林和泰诺林。美林和泰诺林都是强生的品牌,说白了也是国外进口品种,所以家长真没有必要去给孩子专门海淘这两种成分的药物。

有一款比较火的退热药是德国的“屁屁栓”,其实它的成分就是布洛芬。因为语言不通,曾经有位妈妈拿着这个药物向我咨询给孩子使用的药量,而她的孩子当时才5个月。我告诉她,含有布洛芬成分的退热药要6个月以上的孩子才可以安全使用。她当时特别惊讶,说代购告诉她,刚出生的小孩子就可以用“屁屁栓”,这药比国内的退热药安全很多。我当时真是哭笑不得,同样成分的药物怎么就安全很多了?代购这么胡乱推荐才是真正的不安全呢。涉及给孩子用药的问题,家长千万大意不得。神奇的止咳药水

除了发热,儿童疾病中另一个常见的症状就是咳嗽。孩子咳嗽,家长听着揪心,于是就会想尽办法给孩子寻找有效的“止咳药物”。其中英国的“小绿叶”这个牌子的止咳药被咨询的次数最多。“小绿叶”里面的主要成分是常春藤提取物,有点类似于我们国家的中药。但就常春藤这个成分本身来说,它在儿童身上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都不明确。而且“小绿叶”这种药物在英国是禁止12岁以下儿童使用的,它的英文说明书中标注:“小绿叶”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包括皮肤瘙痒、皮疹、呼吸急促、胃肠道反应等。

除了“小绿叶”,另外一款咨询比较多的止咳药是日本的“面包超人”蓝色止咳药水。这款药水虽然在2017年更改了成分表,把里面的可待因成分替换掉了(我国禁止12岁以下儿童使用含有可待因的药物),但这仍然不能掩盖它是复方感冒药的事实。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主流观点是,不建议4岁以下的儿童服用复方感冒药,没有证据显示它的收益大于风险。

咳嗽这件事真的不能操之过急,因为这很可能是孩子疾病康复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孩子咳嗽有利于身体废物的排出,盲目地服用止咳药物对孩子的病没有好处不说,反而有可能会延缓身体的康复。而且咳嗽只是一个症状,并不能算作疾病,我们要仔细分析引起孩子咳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比如,是鼻涕倒流引起的,还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抑或过敏原因引起的。搞不清楚原因,用再多的止咳药物也是治标不治本,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不管是海淘的止咳药,还是国内的止咳药,给孩子使用时务必谨慎。“万能”鼻炎药

作为资深鼻炎患者,每年我最痛苦的那一个月,身边总会有一些热心肠的朋友推荐药物。看得出来,鼻炎患者这个群体正在逐年扩大中,这些朋友有的推荐偏方,有的推荐面罩,但这两年大家更多地推荐日本的鼻炎药。我带孩子去日本那年,就有好多朋友拜托我代购这种药,甚至有的人说不管牌子和药名,只要是日本产的用来治鼻炎的喷剂通通可以。

一个4岁男孩的妈妈曾经过来咨询,说自己的鼻炎在喷了日本的鼻炎药之后好了很多。不是都说外用药物安全系数大嘛,这种日本鼻炎药还不含激素,肯定更没问题了。于是这位妈妈便专门托人在日本给同样有鼻炎的儿子代购了一瓶。孩子最开始使用的时候效果是不错,可是用了一段时间之后,鼻炎反而越来越严重了,最后甚至到了晚上不得不张嘴呼吸的程度。这时这位妈妈才想起来带孩子去医院,结果孩子被医生诊断为药物性鼻炎。

日本的鼻炎药中大多含有一种叫作盐酸萘甲唑林的成分,属于鼻黏膜减充血剂,能够迅速缓解鼻塞、流鼻涕等鼻部症状。但这种药物只能用来短期缓解症状,在症状缓解后要及时停掉,最长使用时间不能超过7天,否则容易引起药物性鼻炎。而且这个成分的药物大多不建议6岁以下的儿童使用。历尽千辛,漂洋过海,你买的可能就是一些糖水

有些药物是国内有、没有必要海淘的,有些药物是不适合儿童使用、不建议海淘的,还有一些药物则可能就是个安慰剂,比较常见的是那些所谓的“顺势疗法”药物品种。“顺势疗法”是来源于美国的一种传统替代疗法,是美国一名医生当时拍着脑门想出来的。随着现代医学的日新月异,这种没有循证医学证据、没有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药物已经逐渐被取代了。有的“顺势疗法”药物只含有极低浓度的药物成分,孩子吃了可能起不到任何作用,这些药物和糖水的成分并没有较大差异。而一些浓度稍高的药物虽然声称纯天然、无不良反应,但其实出现不良反应的案例并不少见。2012年,美国有超过10 000例的中毒事件和“顺势疗法”有关,而且很大一部分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身上。

如果家长们不能很好地分辨这类产品,那么最稳妥的办法就是通通都不要给孩子使用。说说我的海淘药

丁丁小的时候有一次感染了轮状病毒,我给他调配了口服补液盐之后先尝了一口,结果发现那味道糟糕极了。我看了一眼又拉又吐的儿子,真替他担心,这个药孩子怎么喝得进去啊?后来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知道了国外有种水果口味的电解质水(也就是补液盐),于是就买了回来。再后来丁丁得了疱疹性咽峡炎,我就把这个水果味的电解质水冲调好,放在冰箱的模具里冻成冰棒给他吃。这样既能补液又能缓解嘴巴疼,简直一举两得。这种良心产品值得推荐。

此外,我还海淘过Ddrops,国内同类品种的药物一盒40元左右,能吃20多天。这款海淘药物100元左右能吃3个月,于是我基于性价比选择了这种产品。当然,关于性价比的问题,我也没有去对比更多的同类产品,而且孩子从小到大也不是就只吃这一种维生素D,其他的也都尝试过,只是这款用得比较久而已。

除了上面这两种药物,其他的儿童药物我都没有海淘过。这里面有贵的因素,也有语言不通的因素,更有我对购买途径不放心的因素。国外有些东西是不错,但这并不代表国外的一切东西都是好的,尤其是药品这件事,家长谨慎一点总没坏处。关于喂药的误区

丁丁小的时候由于经常生病没少吃药,最开始吃药的时候我真是为他操碎了心。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吃抗生素,为了让他接受,我特意跑去离家很远的医院买了草莓口味的药品。可是小家伙并不领情,左哄右哄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那天晚上正好我值夜班,于是只能匆匆忙忙写了一张吃药的单子留给丁丁爸爸,之后就赶忙去单位了。到单位后,我给丁丁爸爸打电话问丁丁把药吃进去了没,他支支吾吾地说吃进去了,让我安心工作。

第二天下班,我回到家后看到儿子情绪不错,热也退了,于是一扫夜班的疲倦。小家伙跑过来冲我一笑,我惊讶地发现,他的门牙居然少了半颗……原来丁丁爸爸情急之下,用家里的瓷勺子跟孩子死磕了一下,结果药是吃进去了,但孩子本来就质量不佳的门牙被碰掉了半颗。由于丁丁极度排斥看牙医,于是这半颗门牙就伴随着他度过了稍后的整个乳牙期。

不过有失必有得,丁丁在后来的吃药过程中都异常配合。只要到了吃药的时候,丁丁爸爸就拿着药过去问:“我来喂还是你自己吃?”这时候丁丁就会不自觉地用舌头舔舔那半颗门牙,然后坚定地从爸爸手里接过药一饮而尽。

从喂药这方面来说,我家绝对是个反面教材。痛定思痛之后,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喂药技能给家长们。孩子都健健康康的不需要吃药最好,但一旦需要吃药,喂药这项技术活还是有必要掌握一下。

准备一:同类药物选择适合孩子的口味和剂型。

比如,有液体制剂就不要选择片剂或者胶囊,有口感好的就不要选择偏苦的。有些时候家长可以在允许的情况下脑洞大开一些,比如像我一样,在孩子口腔和嗓子疼、进食进水困难的情况下,把口服补液盐溶解后制成冰棒,既能缓解疼痛又能补充电解质。

准备二:看准服药剂量,安排好服药的时间间隔。

妈妈们也许觉得这点提醒有些多余。我们给孩子喂药,剂量和次数的问题难道还搞不清楚吗?没错,有些妈妈确实在这方面存在误解。有的药物会标注“顿服”,如阿奇霉素,很多妈妈会理解为药物和三顿饭一起服用,其实阿奇霉素是一天服用一次的。而有的药物给到的剂量是一天的剂量,需要除以服药次数,如头孢地尼说明书中标注的服用剂量是儿童每日9~18毫克/千克,分3次服用。

分3次服用其实也不是跟着三顿饭时间一起给药,而是需要每8小时给药一次。以此类推,一天分4次给药就是每6小时给药一次,一天分2次给药就是每12小时给药一次。

准备三:喂药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家这个“器”就选得不怎么好。事后我曾经跟丁丁爸爸交流过,问他为什么选择了瓷勺,他说当时就想找个一次性能把药都装进去、喂药时又不会洒的器具。瓷勺子既结实又深,这两点要求基本都具备。我默默地翻出用瓷勺、玻璃勺喂药导致孩子嘴巴割伤的新闻给丁丁爸爸看,他后怕之余又问我:“那以后咋办?”

现在,药店或者母婴用品商店大多都会卖儿童专用喂药器,装置类似于注射器的样子,简便易用。其实,滴管、喂药器和注射器都是给儿童喂药的不错的选择。即便是使用小勺子之类的器具,也要选择结实且光滑的塑料制品,铁制、瓷制和玻璃制的勺子安全系数比较低。

准备四:喂药前的沟通。

对于尚且无法沟通的小宝宝来说,我们可以直接跳过这个步骤看下一条。而如果是较大的宝宝且对吃药比较排斥,那家长恐怕就要动一些心思了,否则在弄得家里鸡飞狗跳的同时,还不利于孩子疾病的康复。

网络上曾经有妈妈总结了喂药十大技巧,光看标题我们就能猜到一二,什么笑里藏刀法、偷梁换柱法、同甘共苦法、鼓励表扬法、绘本引导法,等等。家长们可以结合自家孩子的脾气秉性选择适合的方法,当然这个也要看家长的脾气怎么样。之前有个朋友因为给孩子喂药反复劝说无效,最终大动肝火,不但药没喂进去,还把孩子给揍了一顿。这年头,当妈不易,当孩子更不易啊!

准备五:喂药姿势。

孩子经常服用的药物大多是液体制剂,正确的姿势是先把半坐着的宝宝抱在怀里,让他抬起头,脸偏向一边。然后家长就可以试着把药勺、滴管、喂药器或者注射器伸到孩子舌根处,轻轻压住。这个动作不但可以帮助宝宝吞咽,还能避免呛咳的发生。在确认宝宝吃进去之后,家长就可以把喂药用具拿出来了。如果是滴管取药,要注意保持滴管的头部别被污染。家长千万不要因为着急就胡乱给宝宝喂药,如捏鼻子、掰开嘴巴硬灌等。这样不仅容易引起宝宝呛咳,还会增加患中耳炎的风险。

大一点的孩子吃药就不用这么复杂的姿势了,丁丁后来能拿着药杯一饮而尽,颇有些男子汉的悲壮色彩,吃药的事倒是省心了。

关于喂药的事情,注意事项其实还有很多:如服药的时间安排,餐前还是餐后,早上起床后还是睡前;如服用药物的顺序,先吃哪个后吃哪个;又如哪些药物只能用水送服,哪些可以混在食物里吃。这些情况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拿不准的请务必咨询专业人士。

宝宝出生之后,全家人在充满喜悦的同时难免会遇到手忙脚乱的情况,尤其是新手爸妈。我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生老大的时候年纪还轻,看着那一团小小皱皱的肉球躺在那里动不动就哭,真是无从下手。如果每天只跟孩子的吃喝拉撒打交道还算是幸福的,怕就怕孩子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去医院吧,担心这么小的孩子再被传染上其他疾病;不去医院吧,心里又没底,怕孩子的病情变严重了。真是要多纠结有多纠结。

3个月以内孩子的常见疾病有湿疹、尿布疹、新生儿鼻泪管阻塞、肠绞痛、胃食管反流等。下面我就针对这几种常见又容易让人手足无措的情况逐一给大家分析。家有湿疹宝宝怎么办

在我们小时候,孩子的脸大多数是红红的,但那时候妈妈们并不在意。因为出现这种情况要么是天气寒冷冻的,要么是空气干燥干的。现在生活好了,屋子里暖和了,孩子的护肤品应有尽有,可是脸蛋红红的宝宝却越来越多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湿疹高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全世界每100个婴儿中,就有10~15个患有湿疹。儿童湿疹大多发生在孩子出生后的前3个月,6个月以后症状逐渐减轻。大多数湿疹宝宝在1岁半之前可以痊愈,但也有个别孩子会反反复复发作持续到5岁。湿疹的预防

湿疹属于过敏性疾病,发病原因目前还没能完全研究清楚。主流观点认为,湿疹属于过敏性疾病的一种,遗传是引发湿疹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假如父母患有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等过敏性疾病,宝宝患上湿疹的概率就会高一些。

另外,儿童的免疫功能尚不完善,皮肤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反应也比较敏感,这些也是引发湿疹的原因。比如,刚开始添加辅食的婴儿,口唇周围是湿疹的高发地带,但这很有可能是由频繁擦拭或者保湿不及时引起的,并不一定代表婴儿对刚添加的辅食过敏。通常遇到这种情况,只要疹子不是很严重,而且宝宝身体其他部位也没有任何不适,还是可以继续吃辅食的。另外,家中的毛绒玩具、地毯等也有可能引起婴儿湿疹。

现在比较热门的学术观点叫作“卫生假说”,大意是生命早期接触“脏”一点的环境能避免后期可能出现的过敏性疾病。但妈妈们不要误会,这种观点不是说把孩子养得“脏”一些就可以避免得湿疹,只是建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过分地给宝宝的衣物、玩具以及餐具等消毒。同理,乳母的乳头也不要过分擦拭,更不要做消毒处理!母乳的好处之一正是“带菌喂养”,让宝宝多接触天然的“益生菌”,能降低今后发生过敏的概率。过于“清洁”可能真的不利于孩子去适应这个地球。

宠物曾经被认为是引起婴儿湿疹的原因之一,这种说法近几年来受到了质疑。《自然》杂志的Outlook专刊里曾经有一篇文章,题目叫“狗狗的力量”,证明了在生命早期接触狗狗,可以让婴儿体内的微生物丰富度更高,更有利于其今后免疫系统的构建。看到这里,喜欢宠物的妈妈们一定会很开心吧。不过,如果已经确定宝宝是因为接触宠物而导致湿疹症状加重了,或者其他过敏症状加重了,那还是避开为好。

另外,纯母乳喂养婴儿4~6个月,有助于预防或减少过敏和湿疹的发生。湿疹的家庭护理

针对轻度的湿疹,我们关键要做好保湿工作。可不要小看这项工作,同样是保湿,不同妈妈操作出来的效果可能大不一样。这里给大家讲两个小故事,故事的小主人公分别叫宝宝和贝贝。

宝宝2个月的时候开始起湿疹,妈妈开始并没有当回事。听说湿疹关键在保湿,所以妈妈开始使用各种润肤露早晚给宝宝擦。可是仍然不见效,尤其在孩子每次洗完澡的时候湿疹似乎更严重了,导致妈妈后来都不敢给孩子洗澡了。她感觉宝宝很痒,又听说炉甘石洗剂可以止痒,于是也买来给孩子用。没想到越用孩子的湿疹越严重,她不得已才带孩子去了医院。妈妈很疑惑,她是在给孩子的皮肤保湿,也在对症用药,为什么不见效呢?

贝贝同样也是在2个月的时候开始起湿疹。妈妈发现之后立刻把家里的润肤露换成了润肤霜,而且不是只有每天早晚给孩子用,白天如果发现孩子的皮肤有变干燥的趋势,也会及时地涂抹上一层厚厚的润肤霜。每次给贝贝洗澡的时候,妈妈都会注意控制水温不要过热,洗完澡之后轻轻擦干孩子的皮肤,趁着皮肤表面还湿润的时候,立即涂抹上一层厚厚的润肤霜。在屋子里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她还会多给孩子按摩一会儿,让润肤霜更好地渗透到皮肤中,达到深层保湿的效果。妈妈平时还给贝贝选择宽松透气的纯棉衣物,杜绝一切丝绸或者化纤类的物品直接接触到孩子,把一些质量比较差的毛绒玩具都扔进了垃圾箱,还收起了家里的各种毛毯……

贝贝湿疹的情况控制得很好,但是到了5个月开始长牙的时候,问题又来了。由于经常流口水,脸部的湿疹又加重起来。于是妈妈给贝贝准备了一块柔软的小毛巾,每次流口水之后都帮贝贝及时清洗,清洗过后用小毛巾吸干水,再立刻涂抹一层厚厚的润肤霜。贝贝在妈妈的精心护理之下,湿疹一天一天地好起来了。小牙长出来之后,贝贝流口水的症状就好转了,脸部的湿疹也没有再犯过。 TIPS药师小提醒关于湿疹的护理措施一、注意选择乳膏或者霜(cream),严重湿疹要用软膏(ointment)。不管哪种湿疹,都不建议选择乳液(lotion),因为乳液的含水量大,很难达到湿疹所要求的保湿效果。至于具体的品牌其实不用过于纠结,丁丁和当当小时候用的都是市场上非常常见的品牌。二、选择纯棉、柔软、宽松的衣物,不要给孩子穿丝、毛、化纤、麻等材质的衣物。床单、被罩要勤更换,尽量选择适合儿童的洗涤用品,尤其不建议使用碱性的洗涤用品。三、及时给宝宝修整手指甲,以免抓破患处。另外,要慎用手套。从安全角度考虑,手套的设计和里面的线头都有可能导致婴儿指端血液循环不畅,由此造成婴儿截肢的报道不是没有。四、洗澡水的温度不宜过高,不要超过40℃。每次洗澡的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10分钟左右为宜。洗澡的频率也不宜过高,要根据孩子的月龄、季节、居住环境等综合考虑。在保证卫生、舒适的前提下,尽量不要过于频繁地洗澡,否则可能会引起患处的瘙痒加重。

说实话,每个湿疹宝宝的妈妈内心都有过焦虑的过程,包括我自己在内。由于我本身就是过敏体质,所以丁丁和当当小的时候都得过湿疹。尤其是丁丁小的时候,每次去注射疫苗,别人家孩子的小脸蛋都是光溜溜的,而我的宝贝脸上却红红的都是湿疹。虽然孩子可能不是很难受,但我这个当妈的心里别提多难受了。到了当当起湿疹的时候,我明显就淡定了很多,心里也接受了孩子得湿疹的事实。安心做好保湿护理,严重的时候合理使用激素类药膏,随着月龄的增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恢复了健康。

一路看下来大家可能明白了,所谓湿疹的应对措施,简单来说就是保湿+激素。如果做足了保湿工作,湿疹依然没有得到控制,那就该轮到激素上场了。“什么?激素!不行!”这是大多数妈妈听到“激素”这两个字之后的抗拒反应。其实,激素并不可怕,大家所认为的激素会引起不良反应的情况,都是长期大量口服或者注射激素类制剂才可能会发生的事情。给儿童短期使用弱效类外用激素,一般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一方面,这些药膏本身的激素含量就很低,通常只有百分之零点几到百分之几;另一方面,皮肤外用的药膏通常被吸收进入血液的量很少,相比于口服和注射用药来说安全系数很大。

儿童湿疹如果使用激素类药膏,药师通常都建议从弱效类的激素开始用。国内比较常用的激素类药膏药效从弱到强的排序为:0.01%的氢化可的松乳膏(哈药产或者长春产)<0.05%的地奈德乳膏(力言卓)<0.1%的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尤卓尔)<0.1%的糠酸莫米松乳膏(艾洛松)。我们可以由弱到强给孩子尝试使用。

涂抹的剂量根据孩子的湿疹发生部位以及湿疹的面积来决定。一个比较方便的剂量衡量单位是“指尖单位”(Finger Tip Unit,FTU)。口径为5毫米的药管挤出从食指第一关节到指尖的药量,即为1指尖单位,如图2-1所示。1指尖单位的药量大约等于0.5克,可以涂成年人两只手的面积。图2-1 1指尖单位的药量

不同身体部位的湿疹,激素类药膏的使用量也不同。图2-2说明了身体部位,表2-1则给出了具体身体部位的激素类药膏使用量。图2-2 身体部位说明表2-1 具体身体部位的激素类药膏使用量

那么,市面上琳琅满目的湿疹药膏能用吗?我的回答是不建议使用。 IPST药师小提醒不建议使用湿疹药膏的原因一、如果这种药膏起效很慢,那它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与保湿霜效果类似,那还不如直接就用保湿霜,既安全又经济。二、如果这种药膏见效迅速,那保不齐厂商偷偷摸摸地添加了激素成分。与其稀里糊涂地用这种药膏,还不如明明白白地用成分已知的激素类药膏。这类药膏以中成药药膏最为多见,被曝光的有很多。三、很多药膏打着湿疹膏的幌子,但其实并不算是药品。我们注意看药盒就会发现,它们的批准文号大多是“妆”字头或者“消”字头的,这代表它们被归类为化妆品或者消毒品。这种产品的审核相比于药品的审批要宽松很多,给孩子使用的时候存在健康隐患。

总之,“阻击”湿疹很有可能是个持久战,但绝大多数孩子的症状都会随着月龄的增长自行缓解。只要家长做好日常的保湿工作,注意生活中的护理细节,必要的时候合理使用激素药膏,将湿疹的发作频率和强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剩下的事情就交给时间好了。与此同时,家长们要放松心态,因为目前已经有研究显示,家长过于焦虑不利于孩子湿疹的康复。Q&A案例来了

孩子3个月,湿疹反复发作。朋友推荐了几种中药成分的湿疹药

膏,请您帮忙看看能不能用。药师解答:目前比较推荐的用来缓解湿疹症状的方法其实主要就是两种。一种是低敏的保湿霜,通常用来应对较轻症状的湿疹。而另一种则是激素类外用药膏。很多家长听到“激素”两个字就非常恐惧,会联想到很多严重的不良反应。但是宝宝湿疹使用的激素类药膏其实大多是弱效类的激素,而且激素含量很低,涂在皮肤表面真正吸收进入血液的药量几乎检测不到,不会产生激素类制剂的那些不良反应。

我不太建议给孩子用那些声称可以治疗湿疹的中药药膏。首先,这些药膏的生产厂家资质良莠不齐,很难保证其安全性。其次,这类药膏大多成分复杂,保不齐哪种成分就会引起孩子皮肤过敏。家长可以换个思路,如果这个药膏抹上之后效果立竿见影,那也要考虑一下,这里面是不是被偷偷摸摸地添加了激素。要不然效果怎么会这么迅速呢?

与其使用不明不白的激素,还不如明明白白地使用成分已知的弱效类激素,这样更加安全。如果这类药膏见效很慢,那也许低敏的润肤霜就可以替代,也没必要去额外花钱买这类药膏。

湿疹属于过敏性疾病,药物不可能将其彻底治愈,所有的方法都只能缓解症状,尽量减少复发的可能。但是,湿疹虽然不可以治愈,却可以自愈,绝大部分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都会逐渐消失,所以妈妈们也不用因为孩子患了湿疹而过于纠结。烦人的尿布疹

几乎每个宝宝在人生中最初的几个月,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尿布疹。尿布疹就是我们俗称的“红屁股”,严格来说,所有尿布覆盖区域出现的皮肤问题都应该归为尿布疹的范畴。新生儿的皮肤娇嫩,很容易受到尿液或者粪便的侵蚀,让原本粉嫩的小屁股变得红红的,有时候严重了还会发生皮肤表面破损的情况。尿布疹看着挺严重,但其实大部分情况下,只要家长发现得早、处理得早,宝宝很快就可以康复。因此,家长们在每次换尿布的时候,都有必要仔细检查一下宝宝的小屁股有没有异常。尿布疹的正确护理方法

护理尿布疹,简单来说就是三个步骤:清洁、干燥和涂抹护臀霜。

清洁

宝宝每次大便之后,都要用清水清洗小屁股,最好能用温热的流水清洗,这样会清洗得比较彻底。清洗时要用婴儿专用的清洁用品,不要使用碱性强的皂类,否则会加重宝宝的皮肤刺激症状,不利于尿布疹的愈合。有的妈妈习惯用湿巾帮助宝宝清洁,其实这样清洗得并不彻底,而且湿巾中往往会添加一些消毒成分和香料,让宝宝已经红了的小屁股雪上加霜。除了外出不方便的情况,最好还是用清水来清洗。

干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