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英语教学与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01:26:25

点击下载

作者:尹扬帆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高校英语教学与研究

中国高校英语教学与研究试读:

前言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外语教师对课程设置、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也在全面展开。同时,各院校之间也在进行着广泛的教学经验交流和探讨。通过多次举办教学研讨会,上海市的大学英语教学也因此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这样一种新形势下,广大外语教师急需要有一个发表自己科研成果的阵地,为此,我们编辑了这本《中国高校英语教学与研究》论文集,以期反映教师们的部分教学和科研成果。

本论文集收到了各院校50多篇文章,其中有的论文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学问题,有的论文则对教学方法、理论和语言技能的培养以及教材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这些论文都是各位教师教学改革的实践性总结,因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复旦大学出版社为本论文集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的罗颖德老师和尹春霞老师在征集和出版论文的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编者2007年5月

高职教学法研究

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1]刘秋珍(上海行健职业学院 200072 中国上海)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英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少企事业单位将英语水平作为录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这对高等职业学校的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如何达到用人单位的外语要求,这值得我们深思。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性学科,如何搞好教学、如何引导才是关键所在。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觉学习行为习惯。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行为习惯,情感交流,测评多样性

引言

随着市场对职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一方面要跟上职业领域和教学专业中高速发展的新技术;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所需的技术型人才。其职业性特点要求直接面向具体工作实用技能的教育,所学、所教应紧密联系实际,要实用、有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英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少企事业单位将英语水平作为录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对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英语学科的教学而言,就是要重视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目前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普遍感到不满意,对口语及写作能力更为不满。社会用人单位如此明确的要求,使得在一线的英语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已刻不容缓。

上述这个现实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人们知道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性学科,英语是学生自己练会的,而不是教师讲会的。也就是说,不同于数学老师教会了公式方法,学生就会做题,而语言是用来交流信息的,要用嘴巴去讲,用耳朵去听,用脑子去思维才能选择适当的词句来表达。如何达到这一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自觉学习的行为习惯,同时加强老师同学生的情感交流,实施测评的多样性。

一、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培养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理念目前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更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个期待点燃的火把,我们不应该老是责问自己教了多少,而应该寻思:我们的教学到底能帮学生学到多少,在实践中能够运用多少。(马俊波,2004:13)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应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如何学来展开,因此教师要做好课程的设计者、任务的设计者、任务实施的组织者、评估者等角色。(贾国栋,2004:20)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把握好课堂提问技巧,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把握好课堂提问技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灵活、机动的提问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兴趣和好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围绕教材内容,联系实际生活中学生熟悉而且感兴趣的问题;结合学生专业,探讨未来对他们的要求;结合考试进行有效的提问等多种形式,时刻抓住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学会思维,让他们认为学有所用,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动脑。另外,课堂提问可运用一些技巧:(1)把握好难度;(2)把握提问的时机;(3)依据教学目的提出不同问题;(4)停顿时间要适当,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一段思考的时间;(5)要有疑而问,在语言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运用语言的场景。其中一种办法就是教师在课堂里要尽量用英语与学生交际,尤其强调反馈要注意方法。对每个问题回答完毕和整个提问结束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总结。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学生回答的完全正确的问题,教师要热情地毫不含糊地给予充分肯定,使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就感。对于学生回答的不完全正确的问题,教师在指出其错误时应注意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时,可由教师自己说出正确答案,也可让另外的学生继续回答。总之,评价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这样既能增进师生之间的言语交流,教师又能了解到学生学习及生活等存在的困难,了解到学生对有关问题的观点、态度。通过提问教师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2)协作学习——保持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是双向交流而不是单向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等,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线索、发展学生判断、交流、反思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并通过示范、讲解,尤其是提炼和概括,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调动学生个体学习的积极性,又要督促小组组员间的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应建立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学习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信息、观点,畅所欲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同的意见得以归纳解决,最后达成共识。合作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体意识。

3)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英语考试的应试技能

大家知道,社会上衡量学生英语水平能力的是全国大学英语考试证书。当前,用人单位非常重视这类考试证书,同样,学生及他们的家长也很重视。他们希望在毕业前能够达到更高的英语水平,多获得几个英语证书。为此,我们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时间,结合我们所学的教学内容讲解一些有关考试的相关要求,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比如,当讲解词汇时,遇到四级词汇要提醒学生考试时考点往往是第三、第四个义项而不是其基本词义。学生可从中知道通过四级考试的艰巨性,同时也可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师还可以利用课文,讲解阅读的技巧,比如,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如何在文中找到关键词、关键句及如何对阅读问题的选项做出正确的判断等等,使学生意识到在学习课本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为他们参加全国英语统一考试做准备,以防学生误认为教学与考试无关。与此同时,我们又为自己创造了与学生沟通的机会。

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英语学习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强调学习者主观能动性。只有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并想达到所希望的效果时,学习才可能成功。为此,我们教师应给学生设立一定的任务。比如,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预习课文、收集有关课文内容的资料),让学生课后查字典了解一些生词的意思及用法等,培养学生知道用什么工具学习,通过什么途径去收集有价值资料的能力,为学生的独立学习打好基础。如在为旅游专业上的高教版的《综合英语教程》中“For or Against Smoking in Public Places”一课时,笔者在课前让学生先构想一下公共场所吸烟的情形,以及吸烟带来的危害,或让学生查找资料以了解吸烟带给人们的影响等,并且把自己设计或搜集的材料归纳总结,用英语表达出来,形成一篇英语作文,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这样,不仅使学生自觉地去阅读课文、搜集相关材料,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用英语综合表达的能力。这类有意义的活动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要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广开思路,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和认识通过问题形式表达出来。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探讨和争辩,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养成善于积累的习惯

大量背读古文是过去人们学好汉语的常用方法,现代语言学习的理论也告诉我们,大量的语言输入可为语言的输出创造可能性,这些都告诉我们,积累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让他们随时注意记录一些有用的词、短语、精彩的句子和短文,还要他们经常翻阅或背诵,并多加模仿运用,使优美的词、各种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烂熟于心,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培养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3.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学生要在学中练、练中学

英语实践教学贵在多体验、多实践、多参与、多创造。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帕森说:“教好外语的条件看来是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外语和使用外语。学外语就像学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潜在水中,而不是偶尔沾沾水;学生必须泡在水里并感到自由自在,这样才能够像一个熟练的游泳者那样乐在其中。”因此,学生除了课堂所学知识外,还要参与丰富的课外活动,使其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以期达到运用自如的目的。

三、加强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大学教师不同于中学老师,中学生每天从早到晚都能看到老师的身影,而高职大学生除了上课时间,很难找到老师,面谈交流机会就更难。而我们的教学宗旨是“以学生为本,助学生成功”。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学生,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作业批改的批语和网络交流进行沟通。

1.作业批语

在教学过程中,布置作业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和获得信息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批改作业则是教师在课后与作为个体的学生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有效方式。这时,作业批语就是教师情感输出的载体,它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意见和态度,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可或否定。批语内容所蕴含的情感意义,从某种角度来看,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好的作业批语具有一种积极的情感魅力。这就要求作业批语生动活泼,热情洋溢,表扬具有针对性。

作业批语忌千篇一律、死板教条,而要以生动活泼、因人而异、有针对性为好。对成绩一贯很好、作业卷面又干净整洁且正确的学生,只需用“Good!”、“Very good!”、“Wonderful!”或“Excellent!”等简单的褒词来表达赞扬;而对那些需要鼓励的中等或后进学生,就要抓住优点,用略为夸张的感叹句进行肯定和赞扬,顺带提出希望,这样效果就更好。当然,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特别关注,而后进生尤其如此。正如“得到特别呵护的苗长得好,受到专门护理的病人好得快”的道理一样,经常得到教师批语的学生,能从批语中感受到教师真诚而独特的爱,从而产生一种情感动力,促使自己进步。因此写作业批语时对后进生应有所侧重,并保持一定的连续性,注重每一次批语的反馈及该生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这样能够增强后进生的学习动力。

2.网络交流

在课堂以外的时间里,教师可利用e-mail、MSN、QQ等方式与学生交流,解答学生未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选取一些话题让学生从网络或其他途径查找感兴趣的相关材料,也可以要求学生以某一话题为中心进行角色扮演。多种教学手段的交替使用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课后学习自主性。

四、实施测评的多样性,促进外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职校英语教学要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终结性教学评价制度,要围绕今后从事的职业所需的英语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建立以促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为目的的教学评价制度,变结果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并重;变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评价为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变纸笔测验为各种考试方式相结合。

具体而言,在测试的内容和方法上,要做到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并重,比如说可以利用调频电台、录音等电子设备进行听力、口语表达能力测试。要探索借鉴多种试题类型,除了客观题外,还可设计一些更加灵活的主观题,比如翻译题、问答题以及写作题等,从而充分地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通过以上途径,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诱导他们去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动脑筋思考,从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他们掌握好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以便在未来的社会中,他们能将英语语言作为交流工具,更加出色地做好赋予他们的各种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8—28,46—50,175—188

[3]朱凌云,浅谈高职英语教学[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4]马俊波,基于局域网的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模式设计[J],外语电化教学,2004(5):13

[5]贾国栋,新模式,新要求,新发展——学习《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教学模式部分[J],外语界,2004(5):20

[6]徐育兵,课堂提问初探[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0(5)

[7]郭建珍,英语课堂教学设疑探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0(6)

[8]田玉梅,浅谈英语课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2)[1]作者简介:刘秋珍,上海行健职业学院 200072 中国上海通信地址:上海市原平路56号,邮编:200072,电话:56776144,13816919261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尹春霞(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200432 中国上海)

摘要:“任务型教学”理论基础是对基础教育产生深刻影响的认知心理学,是近20年来所倡导的语言交际法理论的一种教学法。任务型教学强调英语的实用性,本文拟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注重实用和应用的特点来探讨任务型教学在高职高专英语课堂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任务,任务型教学,高职英语教学

一、前言

任务型语言学习理论(Task-based Learning)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法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通过大量的研究与实践提出来的,是又一种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学习理论和学习模式。在我国,任务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也日趋广泛,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将语言基础能力与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21世纪经济发展对高职高专人才的要求。而任务型教学所倡导的方法和手段正体现了实用性这一特点,因此将任务型教学引入高职英语教学是一种合适的选择。

二、任务型教学法及任务“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法,是近20年来所倡导的语言交际法理论的一种发展形态,它的理论基础是对基础教育产生深刻影响的认知心理学。不同的学者对任务有着不同的诠释。有的强调任务的真实性,有的强调任务的教学性质。Ellis说:“采用以完成系列任务的方式来学习,能够同时激活有关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学习机制,而任务的设置可以创造语言习得所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学习者需要有机会投入有意义的交互活动,当他们被‘强制性’地要求使用准确而得体的外语来完成某项任务时,就有可能获取那些能激活语言习得的语言输入信息。”(Ellis,1975牶76)Ellis认为任务的目的就是用来指导学习者进行“意义”的共建,以达到解决某种交际问题的目的,并提出教师在课堂上对任务的指导是学习者执行任务的前提,也是建构和安排交互活动的机制;Long(1985牶89)认为,任务就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做的事情,如刷篱笆,给孩子穿衣服,填写表格,买鞋,订机票等。

在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研究中,“任务”这一术语首先是指课堂上的任务,即学生在学习、理解、体会语言之后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任务的教学目的是把学习者当作语言使用者(language user),所以学习是无意(incidental)发生的。任务是以意义(meaning)和语言运用为主要导向,包括外语课堂教学中所开展的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从事的有目的的活动),在参与活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任务的参与者之间的交际过程也是一种互动的过程,完成任务的过程促进了学习者自然的和有意义的语言应用。而所谓任务型语言教学就是“以完成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和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成就。”(钟启泉,2001牶260)。具体来说“任务型教学”就是设定一系列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语言习得。因为“任务型教学”倡导通过语言的互动来习得语言,而在语言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他们以“意义”为中心,尽力调动语言的(linguistic)和非语言的(non-linguistic)资源进行“意义”共建,以达到解决某种交际问题的目的。任务型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完成任务的活动量和参与量,更多的是要求他们通过各种任务的过程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增强。在任务型英语教学中,老师通过给予学生合适的任务去独立或协作完成后,形成性的评估也同时实施并一步步完成,这样就能保证语言学习者在互动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进行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了。这样,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将得到提高。

三、任务型教学在高职高专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高等职业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但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现状却是:人们对高职英语教育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照搬本科英语教育的模式,缺乏独立的特色,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同时,高职高专学生生源复杂,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且词汇量不足,严重影响了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提高,这成了英语学习的瓶颈。任务型教学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目的是根据任务型教学的特点和优势,从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和择业的特点而制定具体任务来作为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的动机,并以完成这些任务为目标的英语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高职英语教学的成就,同时,在学习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和活动,重视不同程度、不同潜能学生的特点,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体验。任务型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答疑者。学生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开口动脑,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因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师在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任务通常是:(1)让学生利用图表列出课文的人物、情节、事物发展的顺序、要点、主要信息或不同的句型等,或根据图画说一段话或写一段文章,也可以在学生读完课文以后,教学生根据记忆,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画几幅图画,图画要与课文的内容相符。(2)教师把地图挂在教室的前面,让学生做以下活动:教师或单个学生叙述某地区或国家的位置及其相邻地区,其他学生找出所述国家或省、市等地的具体位置。(3)互补阅读(拼缀阅读)。教师把教学信息分成几个片断,然后分发给每个小组,各小组的语言信息都不同。各小组成员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理解所给信息,然后向大家报告本组的语言知识内容。所有小组报告完后,全班就可以对所学语言内容形成一个整体概念。通过这些任务的实施,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变机械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成功激发了学习热情和自身潜能,特别是有些任务设计涉及对社会问题的讨论,使他们更有社会责任感,对他们将来走入社会也很有益。有效的任务型教学方式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使学生富于想象力,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高职高专学生步入社会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四、结束语

从任务型教学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特点来看,它强调了英语的实用性,这对高职高专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特点就是学用统一,即“为用而学,从用中学”,以培养学生的策略、思维、技巧、跨学科学习能力及职业观。这一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学习与择业分离,学习与实践脱钩的现象。由此可见,任务型教学非常符合时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潮流。

参考文献:

[1]Ellis,Rod,Task-based Language and Teaching,TESOL Quarterly,1975:73—83

[2]Long,M.H.and Cuooks G,Three approaches to task-based syllabus design,TESOL Quarter 3,26,1,27—56

[3]胡一宁,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设计教学活动的实践性探索[J],国外外语教学,2005(2):44

[4]成晓光,对我国英语课程标准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5):23—24

[5]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15—16

[6]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以“信息加工论”为指导,设计科学的英语词汇教学模式

[1]解钢(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研室 200432 中国上海)

摘要:学习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积极主动的心理过程。因此,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师,其教学过程与方案的设计必须以教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符合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才能使学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加工论,教学设计,短期记忆,长期记忆,编码

在众多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中,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独树一帜。该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是复杂而多样的,简单的低级学习是复杂的高级学习的基础。他把学习分为八个层次,即: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词语联想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原理的(规则的)学习;⑧解决问题的学习。他指出每一类学习中蕴藏着前一类的学习。同时,加涅也提出构成一个人学习行为的八个有机联系系统(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反馈),并指出每一阶段有其各自的内部心理过程和影响它的外部事件。(尹俊华,2002,83)

一、教学就是遵循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这些特点,并结合受教育者的素质,创造适当的外部学习条件

1.学生素质的先天成分

在心理学中,传统的素质指人的心理发展的先天遗传基础,主要指神经解剖学基础。(顾明远,1990,80)加涅从学习的全过程,即信息输入阶段、内部加工阶段和信息提取阶段举例分析了学生的天性对学生学习的制约作用。从信息的输入来看,人的视敏度有个别差异。这种差异是天生的,会影响学习的感知过程。虽然可以通过眼睛的帮助得到提高,但它仍然是人的感觉系统所固有的基本性质,是无法通过学习而改变的。

关于学生素质的先天性,加涅只列举了三个与学习有关的例子,实际上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婴儿早期的深度知觉、语法深层结构、音乐节奏感等都被认为有先天决定的成分。对于这些和其他由遗传决定的学生的品质,教学的目的不是通过学习去改变它们,相反,应避免超越人类潜能。(Gagne R Briggs,1992,100)

2.后天习得的素质

学生习得的素质是什么呢?加涅倾注了毕生精力,找到了支配人类行为表现的五种学习结果,这五种学习结果也称五种习得的性能(Learned Capabilities)。它们是学校教学的目标,并构成新的学习的“内部条件”。这五种学习结果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和动作技能。

1)智慧技能。加涅认为,智慧技能的实质是人们应用符号办事的能力。可以细分为四个亚类,由低级到高级分别是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此处的辨别是指习得的辨别能力;概念和规则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能力;高级规则指运用简单规则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加涅认为这些基本智慧技能的牢固掌握,是他们进一步学习其他知识和智慧技能的基础。

2)认知策略。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它与智慧技能的区别是:智慧技能是处理外部世界的能力,而认知策略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认知策略使用的先决条件是具备相应的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有一般和具体之分。具体策略的适应范围相对要小一些,也容易学一些;而一般的策略适用范围广,学起来也就困难。学生一般所具有的与教学活动有关的认知策略,包括与注意听讲、知识的编码和提取有关的策略。加涅认为聪明的学生一般善于运用认知策略改进自己的学习。人的聪明程度是以认知策略为中介来影响学习效率的。

3)言语信息。言语信息也被称为陈述性知识,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知识,它们以单个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储存。关于言语信息的提取,大家一般都熟知激活扩散模型。该理论认为,当从命题网络中搜寻单个命题时,相关的一些命题也就被激活了。“激活扩散”被认为是从长时记忆存贮中提取知识的基础。加涅认为它不仅解释了我们所谓的不随意思维,如在自己联想时想到的东西,而且是我们进行反省思维时表现出明显的巨大灵活性的基础。

4)态度。态度是个体习得相对稳定的决定个体行为选择方向的内部状态。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方面,其核心成分是情感方面。态度学习渗透在一切学科学习中,所以态度是学校教育的最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人的最重要素质之一。(Gagne R Briggs,1992,104)

5)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是在运动规则的支配下,因练习和反馈而逐渐变得精确和连贯的实际肌肉运动,这在许多学科中都有。

二、根据加涅的理论,以态度和认知策略为突破口,设计英语词汇的教学模式

学习词汇时,学生先从环境中接受刺激,刺激推动感受器,并转为神经信息。这个信息进入感觉登记,这是非常短暂的记忆。一般在百分之几秒内就可把来自各感受器的信息登记完毕。有些部分登记了,其余部分很快就消失了,这涉及注意听讲或选择性知觉的问题。短时记忆的容量很有限,一般只能贮存七个左右的信息项目。一旦超过了这个数目,新的信息进来就会把部分原有信息赶走。如果想要保持信息,就得采取复述的策略。但复述只能有利于保持信息以便进行编码,并不能增加短时记忆的容量。

当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时,信息发生了关键转变,即要经过编码过程。所谓编码,不是把有关信息收集在一起,而是用各种方式把信息组织起来。信息是经编码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

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可以把词汇学习细分成八个阶段,并且对应每个阶段学生心理行动设计出对应的教学过程,以符合学生心理活动的需要。

1.动机阶段

端正态度。以往都以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等较空洞的方式进行,实际上根据心理学原理,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形成学习期望来激发学习动机,而这种学习期望必须通过学生自己体会取得。

2.领会阶段

学生在该阶段应收集与学习有关的刺激,无视其他刺激,并进行知觉编码,贮存在短时记忆中,这个过程也就是选择性知觉。在这个阶段,教师应向学生指出学习重点,教学生怎样记忆。我在讲解语法时,都用最简练的语言,将每一种语法现象的特征归纳出来,以减少学生短期记忆的负担。比如在讲解动词“现在完成式”时,我将其特征简化为“一个过去发生的动作,其后果对当前某一方面的情况产生影响。”

3.习得阶段

在此阶段,学生将经选择的刺激贮存在短时记忆中,然后再把它们进一步编码加工后转为长时记忆中。

进入学生短时记忆中的知识要变成长时记忆的内容,还要进行一个编码过程,才能让学生保持住这个信息,这个所谓的“编码过程”实际上是将新的知识点与人脑中已有的某些已进入长时记忆部分的记忆点建立起某种联系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英语学习的难点所在,因为一般的英语学习者,并不是从小生活在英语环境中,头脑中有关英语的长期记忆内容较少,新知识进入以后所能依托的背景知识少之又少,所以很多同学只能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英语,实际上这正是我们英语教师的工作重点所在,我们要用专业知识为学生长时记忆架起一座桥梁。比如在讲授全国高等自学考试基础段《综合英语(二)》课程时,由于对学生来说,此教材生词量较大,笔者就用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向学生讲解,试图将新单词与他们已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比如,在讲解生词较多、课文难度较大的第5课时,我对这课的部分生词是这样讲解的:

privilege:n特权;采用拆字法,将其拆成“privi”和“lege”,

privi privy(秘密的、暗中参与的)private(私下的)

这里private是熟字;lege legal(合法的),这也是熟悉,将这两个字合成为:“私下作为合法”“特权”。

4.和5.保持阶段和回忆阶段

在这两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应用新学的知识,安排一些诸如“造句”,“词义搭配”之类的练习。

6.概括阶段

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将书“从厚读到薄”的升华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一般要求学生写篇作文,文章的题目就是课文的题目,并要求在文章中将本课学到的语法现象、习语、生词及中心内容,尽可能多地表现出来,这个过程实际上是训练学生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出来进行运用,是一个知识转化的过程。

7.作业阶段

对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的检验就是作业过程,在这一阶段中对学生的要求是:既然是检验就要从严,每一次做作业就是一次考试,如果你没有把握,可以继续看书学习,一旦你打开作业本,请你自觉地只看题目,不再看书上任何其他内容,如果不会做,可以不做把作业本直接交上来,因为这样能让教师得到正确的反馈信息。

8.反馈阶段

学生以作业的方式向教师提供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我对学生每次作业的批改都非常认真,因为从单个学生所做的某些错误作业中可以找到普遍的问题,并且在下一次的课程中弥补。反过来,通过作业本,也将我对学生的进一步指导反馈给学生。有些学生跟我说,他们在考前复习的重点就是这本作业本,因为“上面原来空着,后来补上的以及打叉的是我真正不懂的东西,其他的都已记在脑子里了。”

英语学习尤其是一些考试难度较大的英语学习,诸如英语自学考试六级,GRE等常被学生视为畏途,因此要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除了学生自己不断努力挖掘潜力以外,在教师这方面,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也是大有可为的,笔者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以心理学原理为指导,对原有的教学过程和方式作了改革,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3

[2]顾明远,教育大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80

[3]Gagne R Briggs L.J,wager W.W.principle of Instructional Design.America: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publishers,1992:100

[4]Gagne R Briggs L.J,wager W.W.principle of Instructional Design.America: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publishers,1992:104[1]作者简介:解钢,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研室,电话65743348转259

优化英语教与学方式,提高学生研究性自主学习能力——一个英语教学单元研究性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践指导

[1]胡卫卫(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 201300 上海南汇)

摘要:本文根据研究性自主学习模式及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设计了一种整合多通道反刍式教学法与任务型项目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方式。围绕教学单元《Environment》,文章论述了如何围绕一个教学主题收集资源、组织教学、确立子研究项目主题、开展小组研讨、深化研究性自主学习等,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和指导策略。

关键词:多通道反刍式教学法,任务型项目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性自主学习能力

研究性自主学习是当前广受关注的学习能力培养模式之一。该模式主张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自身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人际交往及各种其他形式的认知活动中,通过观察、分析、思考、探究,发现令个人感兴趣的问题并确立研究课题,主动、深入地开展调研、研究问题、获取知识,以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代英语教学中,学生更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平台获取丰富资源,更快捷、更广泛、更高效地主动探索,从而更主动、更深入、更直接地掌握知识。网络时代的研究性自主学习模式使学习活动更具协作性、开放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获得最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优化学习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研究性自主学习能力。在这种以学生为主的研究性自主学习模式中,教师的教学重点是教给学生如何根据教学单元主题选取子研究项目课题,如何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海量资源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如何展开研究性学习课题并深入下去,如何将文字、音频、视频、表格等多媒体资料有机整合、编辑并撰写研究过程报告等等。

2006年6月,笔者在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为专科一年级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综合英语》课程,本课程采用外研社2004年出版的高职高专英语精品教材《Hope English》第二册。本文以其中的《Environment》教学单元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指导为例,谈谈如何通过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研究性自主学习能力。

一、教学目标设计

1.学生掌握教学单元内的语言知识,熟悉文章内容与主题思想。

2.围绕单元主题,联系其他单元所学的“自然界”、“能源危机”、“健康”等知识,鼓励学生开展头脑风暴,提出既有个人独特视角又令自己感兴趣的从单元主题衍生的子研究项目课题。

3.训练课外阅读,要求学生完成与单元主题衍生的子研究项目课题相关的课外阅读量累计不少于10000词。根据阅读任务和目的,学会利用web浏览、搜索引擎、在线虚拟图书馆、校园书库等多种信息渠道查找资料,掌握从各类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中获取主要信息和观点并进行筛选、提取、重组转化为个人见解的方法。

4.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研讨,形成研究结果。要求学生写出结构完整、主题明确、论述充分的研究报告(不少于1500字)。根据需要制作PPT演示文稿。

5.组织课堂演示、沙龙或公开课,要求学生交流并发布研究结果。通过这一语言实践的平台,促进语言知识向语言技能的转化。

6.通过开展研究性自主学习活动,学生从中学会思辨、选题、组织语料、表达个人观点,并能自主学习与协作研究。同时,让学生为自己上一堂生动的环保知识课。

二、单元整体教学流程学时分配

1.《Environment》单元内基本教学任务计划用6学时完成。

2.组织讨论,深挖单元主题。根据讨论提议将全班28名学生分为6个不同的专题研究小组。分小组讨论专题研究框架和实施方案。教师适当作方向性引导,避免讨论的盲目性,节省学习时间。(2学时)

3.学生进行资料查询和阅读。教师提供相关参考网址,指导阅读策略,解答阅读疑难点。(2学时)

4.各小组进行资料整合,再次组织小组研讨,商讨小组研究报告提纲。根据需要对资料进行再筛选、提炼、重组等,形成书面研究报告及电子演示文稿。教师指导书面语言的组织表达。(2学时)

5.小组代表演示研究主题,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评。(2学时)

三、教学策略设计

1.教法设计

在单元整体教学流程中,笔者根据交际教学法、全身反映法(TPR)、任务型学习法(TBL)以及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指导,结合高职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职业群技能需要及授课对象的学习基础与特点,采用了“多通道反刍式教学法”(笔者受上海市高教委选拔培养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基金资助项目)。该多通道反刍式教学模式以教材为蓝本,以促进能级递进为主导思想,以研究型自主学习活动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八步七环课型化教学”为操作规程。

多通道反刍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在“反刍”,即强调学法指导,重视实际运用。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身体全部学习感官通道。不仅要学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要多种形式,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开口表达、动手去写,更要学生用脑思考、用心感悟、用肢体表现。例如:模拟访谈、情景短剧创编、品读赏析、读文仿写、角色模仿秀、演讲、辩论、征文比赛等等。在《Environment》单元教学中,围绕环保专题,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外教访谈、南汇大学城问卷调查、主题辩论会、社会热点追踪报道、环保与自然、社会、人类发展的关系专题调研、校园长镜头等多种形式生动的研究性自主学习活动,以搭建让学生获得锻炼、实现个人进步的通道。

多通道反刍式单元整体教学包括八个基本步骤:目标解说、热身链接、预读感知、导读理解、纵深剖析、分组研讨、拓展训练、演示交流与反馈评价。

能级递进是多通道反刍式教学模式的主导目标。从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运用等能级角度看,粗吞、细嚼、消化、巩固、加工转化、输出、活用这七环能力训练滚动式发展,螺旋式上升。这体现了多通道反刍式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研究性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主导的思想精髓。

2.学习资源设计

研究性自主学习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丰富多彩的资源,采用小组协作与自主研习相结合的方式,经过主动深入的调研与探究,提炼解决与研究专题有关问题的必需信息。本项设计采用了“主题式素材库”模式。围绕《Environment》单元,以室内环境污染事件为主题,收集了现代家庭装修用材的背景资料,室内装修酿惨案的多起事件经过、亲历者述说、社会各界反应、媒体报道等。同时,笔者还分门别类地收集了大量与环境问题相关的图书、网络信息。如:《国家地理》杂志、《Discovery》录像带、东南亚海啸灾难报告、吉林石化爆炸案实录、酸雨导致世界多处著名建筑与雕塑严重损毁的资料图片、沙尘暴肆虐、黄河断流、某妇女坚持数十年钱塘江水样采集报道、食物链与生态平衡、环境与食品安全问题、环境资源型产业——旅游、禽流感、SARS等等。运用网页超链接的方式将各种文字、视频、音频资源整合在一起。笔者还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网址,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深入研究提供更多资源。大量的学习资源以“主题式素材库”的模式提供给全体学生,每位学生都能直接从素材库中或登录到提供的网址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按照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获得最充分的自主研习机会。

3.学习难点分析

学习难点存在于三个方面:首先是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不足。比如:阅读材料中有较多生词、长难句,且语料内容较陌生。对这类问题,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使用英文词典或“在线字典”,以期提高学生的阅读进度。其次是学生容易在海量的资源中迷失方向,为过多资源所累而不知所措,以致四处浏览却终无所获。对此问题,教师要从学习策略方面指导学生紧扣所选专题收集信息。再者就是学生将收集到的信息全盘照搬,不懂提炼、加工、转化成个人观点。碰到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4.学习形式与方式设计

在单元整体教学流程中,笔者根据任务型学习法(TBL)、社团学习法(CLL)、交际教学法、研究性自主学习模式等理论的指导,围绕《Environment》单元主题衍生的子研究项目课题任务,采取任务型项目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即将全班28名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专题研究项目小组,各小组分配有明确的研究任务并自行制定具体的项目实施计划。以小组协作和个人自主研习相结合的方式围绕项目小组的研究任务开展活动。学习成果采取“开放式研究论文或报告”形式。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校园书库、“主题式资料库”等信息渠道使用“在线字典”阅读文字、听音频录音、看视频影像,开展基于丰富多媒体资源的研究性自主学习和“学生—学生”、“老师—学生”互动交流。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获得问题答案并形成个人观点,在此基础上完成各小组研究报告。最后,教师组织面对面课堂演示交流,通过全班集体讨论及教师评价,学生分享并完善研究成果。

四、教学实施过程设计

教学实施的全过程就是一个按步构建以研究性自主学习活动为主体形式的单元整体课型系统的过程。这一过程应该共同显示既定的任务特色和教法特色,有利于课堂教学实施,并符合系统整体性原理。以下结合《Environment》单元,谈谈如何按步构建紧扣单元主题的、以研究性自主学习活动为主体形式的单元整体课型系统。

第一步,目标解说。照应方向性特点。一般半课时。围绕《Environment》单元,笔者设计了“目标描述”、“研读提示”课型。学生分组完成三个调研任务:第一,上网搜索,了解世界上最适宜人类居住城市的环境共性。第二,查阅史料,了解自己的家乡上海市发展20年来前后环境的变化。第三,问卷调查,了解思博校园内学生的环境意识并用相机抓拍身边人破坏环境的行为。

第二步,热身链接。照应关联性、趣味性和开放性特点。一般1课时。围绕《Environment》单元,笔者设计了“背景知识链接”、“史料回放”、“热点追踪”、“分组讨论”课型。引导学生回顾东南亚海啸灾难;关注世界著名雕塑“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遭酸雨严重损毁现象;探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家装材料安全问题;讨论环境、食品、SARS与生命健康风险的关系。

第三步,预读感知。照应整体性原则。一般半课时。围绕《Environment》单元,笔者设计了“限时扫读”、“设问速读”课型。结合课文,学生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家庭装修中的健康杀手知多少。第二,改善室内空气污染ABC。

第四步,导读理解。照应示范性与层递性特点。一般两课时。围绕《Environment》单元,笔者设计了“讲读释疑”、“设境讲述”课型。师生以“假如我要装修新房”的情景展开课文阅读教学。

第五步,纵深剖析。照应综合性、深入性和开放性特点。一般2课时。围绕《Environment》单元,笔者设计了“专题评讲”、“列表比较”课型。学生阅读有关国内、外装修及其他类型垃圾处理措施与技术方面的资料,作对比分析。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在当前信息经济时代,电子垃圾的快速抛弃更新而引起的诸多问题。

第六步,分组研讨。照应自主性、开放性特点。一般2课时。围绕《Environment》单元,笔者设计了“头脑风暴”课型。在教师指导下,各组确定小组子研究项目专题,讨论专题研究框架和实施方案。

第七步,拓展训练。照应创造性、协作性、开放性特点。围绕《Environment》单元,笔者设计了“主题式素材库”向学生开放,并提供其他主题相关网址供学生研读,开展研究性自主学习(该部分2课时)。学生获得研究问题答案,形成研究结论,撰写研究报告。根据需要,设计形式生动的演示方式,并制作PPT演示文稿(该部分2课时)。

第八步,演示交流与反馈评价。照应互动性、鼓励性特点。一般2课时。围绕《Environment》单元,师生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环保知识推广会”演示交流活动。演示活动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社会热点追踪。三位同学分别围绕吉林石化爆炸案、某妇女坚持数十年钱塘江水样采集报道、乌鲁木齐开往北京的火车遭遇沙尘暴导致车窗全毁事件展开调研。第二部分,外教访谈。两位同学采访德籍外教,了解德国政府与民众所采取的环保措施与行动,访谈过程用英语进行并全程录音录像。第三部分,环保与自然、社会、人类发展的关系专题调研。三位同学分别紧扣绿色奥运、食物链与生态平衡、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普遍关注的问题开展调研。第四部分,南汇大学城问卷调查。五位同学在南汇大学城开展环保知识问卷调查,并根据问卷统计分析结果整理出数据图表。第五部分,校园长镜头。五位同学抓拍思博校园内学生破坏环境的行为及资源浪费现象,编辑生动的图文资料,并向全校学生提出倡议。第六部分,主题辩论会。十位同学就“中国的环保做得好(不好)”辩题展开舌战。全班28位同学人人参与,个个投入。演示结束,师生展开热烈讨论,评价各方案的亮点,指出研究中还可进一步深入和完善的努力方向。

五、对本次教学设计与实践的一些思考

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成材的当代教师们在思想上习惯了老师大包大揽的做法,对“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一人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课堂情景印象颇深,甚至有“怀旧情结”。

网络时代的研究性自主学习模式使学习活动更具协作性、开放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老师作为“知识源泉”的权威感也因此受到极大挑战。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无限宽广,学生在某些新知识的获取方面甚至超过为人师者。这一切不能不说是对当代教师的严峻考验。

笔者认为,在研究性自主学习成为当前广受关注的学习能力培养模式之际,当代教师没有退路。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充分信任学生,放开手脚,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

2)加强自主研究活动方向引导,注重学习策略指导,及时提供帮助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避免盲目性,提高研究性自主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3)评价要多鼓励肯定,少批评嘲笑。采用过程性评价以综合考查学生在整个研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

4)网络资源良莠不齐,引导学生以严谨、批判的态度浏览、查阅网上信息。

5)坚持业务进修,活到老,学到老。

本次单元研究性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践指导,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中心地位,是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教师的角色和功能转变为发挥引导方向、解惑答疑职能的督导员和辅导员,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实践证明,优化英语教与学方式,确实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研究性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文,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Z],外国教育资料,1998(1)

[2]文吉吉,学习方式,传播方式与课堂教学改革[J],人民教育,2000(12)

[3]黄若妤,建构主义与多媒体外语教学模式[J],外语电化教学,2002(2)

[4]张贵芹等,协作式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2(11)

[5]张新明等,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初探,中国电化教育,2003(3)[1]作者简介:胡卫卫,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通讯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龙阳路1880弄83号401室电话:68946396(宅)/13816297349 E-mail:hwwhb@163.com

在实践中学习:语言课堂中的戏剧表演教学法

倪宇红(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200438 中国上海)

摘要:“实践出真知”,在语言课堂上使用戏剧表演教学法训练了“语言的灵活性,反应速度,对语调的敏感性,洞察力,预测力,一言以蔽之,语言的适当性”。戏剧表演教学法通过鼓励使用外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戏剧表演教学法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戏剧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师生角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戏剧表演教学法,实践,外语教学

一、戏剧表演教学法训练语言的适当性

传统的语言学习遵循一种局限而公式化的模式:词汇+基本结构=语言。但是,教师和学生都知道语言不仅是一种精神产物,也是一种物质产物,因为我们的大脑与身体是紧密相连的。在语言课堂上使用戏剧表演教学法能训练“语言的灵活性(使语言适应听者的能力),反应速度,对语调的敏感性,洞察力,预测力,一言以蔽之,语言的适当性”(Maley&Duff,1996:7)。“实践出真知”。Dartmouth大学的外语系教学主任Rassias教授引用了中国哲学家荀子的格言来解释语言教学中运用戏剧表演的必要性:“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Bacon et al.,1993:46)语言教师的目标应使语言真实化。仅用一本教科书要做到这点是不可能的,语言需要被当作一种活生生的事物来进行教学。

外语教学需要对语言进行有意义的运用,并且不能将意义和结构相混淆。为了使课堂上的语言变得生动,意义必须被放在首位。Maley&Duff这样写道:“环境是一个整体,如果我们把语言提取出来单独研究,便有可能丢失或曲解本意。戏剧表演可以通过逆转学习过程来帮助我们重建这种整体性,即从意义出发学习语言。”(Maley&Duff,1996:12)

在课堂中使用戏剧表演使交流成为学习的关键。演戏将学习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得以释放自己的能量,从而学得更好。演戏需要创造力及将语言与特定环境相联系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应是语言学习者日常听说练习的一部分。孤立的对话片段不可能在课堂外被学生反复使用,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课堂语境内外所需的语言交流工具,演戏使这点成为可能。

二、戏剧表演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由于戏剧表演法鼓励使用外语,它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Maley&Duff解释说:“毫无疑问,这种方法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激励因素,因为它使学生(通过被同组成员所接纳)得到一种归属感,并使学生能通过该项学习活动表现自己的个性。”(Maley&Duff,1996:13)。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次只能和一个人进行对话,其他学生只能间接参与。这种状况助长了被动学习的循环,枯燥乏味,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信(Maley&Duff,1996:13)。在通过戏剧表演进行教学时,教师不再需要推着学生学习,因为积极参与已反映了活动的主要意义。教师不再每次只激发一名学生的兴趣,而能够关注各个小组的进展,并且加以指导。

三、用戏剧表演法教外语应遵循的原则

在课堂上体验过戏剧表演教学法的学生,常说课程开始和结束时,他们对于这种方法的感觉是不同的。这可能是因为一开始想到不得不在同学们面前表演会感到忧虑。教师应努力缓解学生因不得不“表演”而感到的紧张。演戏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基于这个原因,重要的不是教师或学生对于某个同学表演的评价或批评,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到大胆开口用外语说话的好处。在一次面向学生的问卷调查中,24名接受调查的学生被要求评价一门主要通过戏剧表演法来进行教学的外语课。他们从学生的角度对各种可能的效用领域进行评价。这些学生被要求选择各个项目是否(1)没有作用,(2)有一点点作用,(3)有些作用,(4)相当有用,(5)非常有用。学生们指出最有用的方面在于帮助他们在人前说话时不再那么拘谨和尴尬,增长自信,改进语音语调和表达能力。除此之外,学生们还被要求回答一个开放式问题:他们是否觉得戏剧表演在其他什么方面帮助他们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对于这个问题,3名学生说演戏有助于他们提高即兴发言的能力,2名学生说演戏使他们能够更快地对意外的问题或情况做出反应。对于这个特殊领域所做的研究表明戏剧表演积极地影响了第二语言的学习,因为它激发了某些促进口头交流的心理因素。Stern列出了这些具体的因素:“增强自信、积极性和自发性;提高移情能力;降低对于挫折的敏感性。”(Stern,1993:81)

大多数教学方法包括三个主要阶段:讲解、练习和巩固阶段。虽然戏剧表演可以作为前两个阶段的一部分,它的功效在第三阶段更为突出,因为它使学生有机会进行自由表达,说些他们真正想说的话。(Maley&Duff,1982:16)通过戏剧表演法来教外语应循序渐进。课程提纲可以有计划地由浅入深:句型场景对话,简短对话,角色扮演,演戏和错误分析,最后反复操练所学的语言。

将戏剧表演教学法融入语言课堂时还有其他一些应仔细考虑的问题。Maley&Duff详尽地列出了需要牢记的几个方面:

●活动前,应提醒学生等到表演结束后再进行评价;

●对于每项活动给出明确的指令,确保学生知道合作伙伴是谁以及需要做什么;

●确保道具(图片、实物等)的供应,严格控制表演时间,不要随意延长;

●确定教师自身的角色,如果打算介入的话,尺度是多少(Maley&Duff,1996:19)。

四、结论

总而言之,语言教学培养的是与他人进行有效适当的交流能力。很显然,建构有意义的语言包含培养表达思想,对环境作出反应和进行充满感情的对话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要求学习者和语言紧密相连,这种联系不能简单地为教师所解释,也无法从教科书中拷贝而来。戏剧表演教学法的优势在于它改变了传统的师生角色。学员们不再是“教师开动的学习车上搭载的乘客”(Nunan,1999:75),而是有思想的人,能够并渴望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有系统、有意义的真实交流。基于这些和其他尚待探索的原因,外语课堂上使用戏剧表演法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Maley,A.&Duff,A,Drama techniques in language learning牶A resource book of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for language teachers[M],U.K:Cambridge,1996,7—19

[2]Bacon,R.M.,Baolin,M.&Goldfield,J.D.The thunder and lightning professor牶teaching language by using theater plus up-to-the-minute technology[M],Boston:Heinle&Heinle,1993,43—46

[3]Stern,S.L.Why drama works牶A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M],Boston:Heinle&Heinle,1993,81

[4]Nunan,D.Second language teaching&learning[M],Boston:Heinle&Heinle,1999,75

交际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受阻现象的分析

[1]肖潇(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外语部 201411 中国上海)

摘要: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交际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受阻的现象,进行了尝试性分析。首先概述了交际法的基本原则,并结合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论证了在教学中使用交际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对交际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受阻现象进行调查,分析来自教师和学生以及传统的测试因素,最后提出能使交际法在高职英语课堂中得以顺利开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交际法,交际能力,高职英语,阻力

一、交际法及交际法教学的原则

交际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又称功能法(The Functional Approach)或功能意念法(The Functional-Notional Approach),产生于70年代初的西欧共同体。英国学者为创立交际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交际法的建立是人们深入研究语言功能的结果,同时也标志着在外语教学中,人们开始从只注重语言形式和结构的教学,转向注重语言功能的教学。

交际教学法强调“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把交际功能作为教和学的核心,主张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交流的需要,作为外语学习的原动力,注重培养交际能力是交际教学法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

在交际语言教学中,交际法教学总是处于重要的中心地位,这一点已在英国及其他国家的语言教学中获得认可。其基本原则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中心原则

学生中心原则指的是学生积极地参加使用和思考语言的活动。他们应按照他们接受的语言输入得出关于言语行为的一般规律。事实上,学生自己是语言的分析者,有许多事情不需教,他们就能从阅读和写作的语言中得出自己的言语行为规则。在交际语言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应当在交际和相互作用中起主要作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至于教师,他们肩负着创造课堂环境和气氛的重要责任,主要引导、组织学生进入交际活动,必要时提供适当的指导。

2.任务学习原则

在论述交际能力时,Widdowson认为,人们最好通过在交际中使用语言并学会语言。在课堂上,如果教师给学生安排活动和布置任务让他们操练,如小组活动、对子活动、个人活动和角色活动,他们就会有一个实际使用语言的场合。交际法教学认为交际场合对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交际任务和交际活动在语言教学中不仅应有一个真正的地位,而且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这两条,我们就无法达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

3.语义集中原则

语义集中法要求交际按照谈话水平进行。说话人的意思要从语言使用的整个情景当中取得,而不是孤立地从单词和句子中取得。语义集中法要求不必过于计较说话时出现的错误。只要学生在交际活动中能够清楚地表达其意思,教师不要打断他们的讲话,也不必纠正。因为错误是没有掌握第二语言规则的学习者的一种有规律的偏差,是他们学习第二语言这一阶段的常见现象。因此,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错误,帮助学习者自己来认识和纠正这些错误。

二、交际法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1.高职英语教学目标

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是以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因此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也应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的改革与研究,正是努力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实用能力。

正如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规定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那样:“经过180—220学时的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继续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强调的就是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

2.交际法与高职英语教学结合的可行性

交际法的优点正好体现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交际法注重语言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钻研精神和自学能力;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相互作用;交际法在传授有关而且必需的语言方面,比那些试图教给学生整个语言体系的方法更节省时间和精力;从长远的观点看,交际法教学可以使学习者在交际中不断地掌握语言技能、语言知识以及异国文化的特点,改变学习者被动学习的方式,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语言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全面推进外语素质教育。

由此可见,交际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注重发挥实际能力的优点与高职高专英语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强调培养学生在实际交际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采取交际法教学是可行的,同时也是必要的。

三、交际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受阻的现象及原因

1.交际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受阻的现象

交际法中比较典型的几种方法或手段有扮演角色(role play),模拟活动(simulation)和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等,它们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交际教学法中的一些基本要求。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没有出现所预想的热烈的课堂气氛,有些学生甚至对交际法教学似乎有抵触情绪。比如小组讨论时学生经常使用母语,陈述报告(oral presentation)时大多数学生都沉默观望,面对观众陈述观点时本该脱稿却拿着事先写好的演讲稿“照本宣读”,同学在教室前做Daily Report时,其他人认为与己无关,不听甚至讲闲话等现象。交际法在课堂上出现了受阻现象,而且为什么会有抵触情绪?

2.交际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受阻现象的调查与原因分析

基于这种现象,笔者以自己所教的四个机电专业的高职班级(分别为030074,030075,030076,030077,每个班人数都为40人)为对象,通过问卷方式对一些普遍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了调查,问卷共发出160,回收160张。调查设计如下:

1)A级考与英语学习的关系,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2)对课堂教学与自学之间关系的认识是什么?

3)课堂中哪种学习安排对你学习帮助最大?

4)参加老师的提问是否是你感兴趣的话题?

5)在用英语交谈时,是否十分感兴趣?

6)是否会担心被老师点起来回答问题?

7)在用英语回答问题时,是否担心答错会在同学面前丢面子?

8)在上英语课时,是否会持续紧张?

结果统计如下:

从上表中我们不难看出主观因素对英语学习有明显的影响,如53%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讲解为主,练习为辅;其次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在课外学习中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差。具体说来:

1)学生方面

生源方面:高职院校的对象主要是普通高中生,职业高中生,中专毕业生,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水平稍微高点的学生,还可以讲一些;水平低点的,就眼睁睁地看着,虽说在听,也不一定听得懂。在这种氛围下,以前可以自愿站起来讲的看着大家都不讲,慢慢兴趣殆尽也不讲;水平低的觉得反正自己说不出来,于是就等着水平高的讲;如此恶性循环,当然愿意讲愿意参与的人就越来越少。

缺乏自学的能力。如上表所示,有38%课堂为辅,自学为主;7%没有自学,全靠课堂,一半以上的学生不懂得自学。由于生源方面因素,高职学生从小没有养成如何学英语的好习惯,不懂预习、复习。课前没有预习,对所授课内容一点概念都没有,老师讲的快一点就跟不上,所以课堂上对教师的活动不能理解,不知道该干什么,出现我与英语课无关的思想。

心理素质较差。涣散心理:不自主的注意力就不够集中。而交际法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学生一旦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就会不大明白教师所讲的内容,且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的东西也很难像传统的语法翻译课那样,可以通过抄其他同学的课堂笔记或课后询问等办法来进行弥补;时间久了之后,学生会觉得好像落下的东西越来越多,以致不愿再积极参加课堂活动;恐惧心理:有些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心,上课时只习惯于听,不习惯于说。所以一旦被要求开口说就开始紧张、心慌,脑子一片空白。心理学认为紧张、忧虑、恐惧会妨碍大脑工作而致思路阻塞,听力下降、记忆困难,甚至在大脑里形成一道屏障,阻止信息的输入。在这样的状态下,如何能顺利开展交际活动?脆弱心理: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生怕犯错误而丢了面子(如上表所示,有50%的学生在用英语回答问题时担心答错在同学面前丢面子),因而对课堂活动怀有抵触情绪,没有交际意识,必然导致课堂上不积极参与交际活动。

2)教师方面

交际法对师资是一种挑战。目前一部分教师的交际能力尚不足以全面开展交际法教学。目前我国的教师大多知识单一,因而实现英语专业化教育的步履很难。而且我们多数教师都是土生土长,营造不出“逼真”的教学环境。

我们的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很少注重研究自身个性给教学带来的影响;但交际法教学尤其强调教师的自身素质,而教师的个性对于交际法教学的顺利进行起决定性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交际教学中的“合作”;教师良好的品质和个性(如耐心、幽默、热情、富于想象、富于人情味、友好等)更是交际的前提。而在这方面有的教师常常表现欠佳,结果造成学生表现“冷漠”、“不语”、“顶撞”、“不合作”,结果交际法无法实现。

3)传统因素

在中国,许多学生长期接受的是教师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的教学模式,已习惯了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语言点。如果教师采用交际教学法进行教学,学生以往所期待的语言点将得不到解释,故会感到很大的不适应;其次,学生又处于不同的层次,如果用这种新的教学法,许多学生并没能理解交际教学法后面隐藏的东西,比如有些学生会觉得在课堂上学到了一些东西,但又没有什么东西值得记在笔记本上,所以在交际法教学课堂上,学生不知该干什么了。

4)测试体系

交际教学法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我们需要交际式测试。在我国,无论是初中到高中,还是高中升大学,包括大学的英语能力测试,都是以检测学生英语知识方面的考试形式,没有一种测试能足够重视学生的交际能力。我们外语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交际能力,但我们测试的又仅仅是学生对于语法的掌握,这与交际教学法的目的相矛盾。因此,当前的测试对于我们的外语教学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四、交际法教学在高职英语中顺利开展的几点建议

因此,要使交际法教学在高职英语中得到顺利开展,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从自身、学生以及外界环境找切入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正视英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首先,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本人要利用一切机会,苦练基本功,以适应交际法教学;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以现身说法来带动学生,影响学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俱乐部等,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改善部分学生过于内向的性格。充分利用绝大多数学生认可“自我纠错”和“同伴纠错”这一习惯。

加强多媒体辅助教学。传统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手段都难以满足现代化英语教学的要求,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的生动、直观、趣味性,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兴趣。同时,多媒体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传统的“粉笔+教授”非多媒体教学模式,教师的板书占了大量时间,限制了教师的授课内容,而多媒体教学却能弥补这种缺陷;此外,多媒体能够将听说、听写、听读有机地结合,让学生眼、耳、手、嘴并用,使学生的听说读写齐头并进,提高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多媒体教学还能提供言语逼真的语言环境,例如:它能模拟出三维的动态交际环境,使人身临其境,带给学生新鲜感,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缓解学生自学的困惑,如果在多媒体实验室,语音室配备优秀、先进的多媒体英语学习软件,学生就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控制学习进程,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同时要创造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消除各种心理负担。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中积极向上的那一部分知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情感,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迁怒、不急躁、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相反挖掘他们的闪光点。

最后,帮助学生处理好对付考试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通过A级、四六级考试固然重要,但将来的社会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能力。一个学语言的学生如果只会考试,不会开口,连起码的进行交际的能力都不具备,将难以为社会所接受。另外,教师要将学生的总评成绩与英语的交际能力挂钩,让学生真正从思想上端正对掌握英语交际能力的态度,使他们真正学到的是英语,而不是英语知识;真正提高的是交际能力,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应试成绩。

参考文献:

[1]Brumfit,C.J.Communicative Methodology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Language Teaching Library,1985

[2]Widdowson H G.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3]韩彩英,关于交际法适用性的分析[J],外语界,1999(2)

[4]古嘉惠,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环境的调查[J],职教论坛,2004(4)

[5]何广坚,英语教学法基础[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6]李宇军,交际法研究在中国:问题与思考[J],外语界,2001(2)

[7]刘乃美,交际策略研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2005(3)

[8]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9]王丽萍,外语教学如何进入交际互动课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0)[1]作者简介:肖潇,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外语部(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镇洪庙社区洪福路)通讯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老沪闵路605弄2号102,邮编:200237电话号码:021-28756542-E-mail:xiaosiao@gmail.com

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浅释

罗颖德(上海城市管理学院 200438 中国)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当下外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本文旨在对该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主要原则、常见任务类型与设计方法等作一简单介绍。

一、概念界定

20世纪50年代,任务型语言教学开始用于职业教育。美国军队也一直采用“任务型训练”方式来培训军人使用武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马来西亚、印度等亚洲国家进行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实验,但鲜有系统介绍和研究。直到80年代中期,L2学习研究者Long,Crookes,Willis和Nunan等才系统地提出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主张。此后,任务型语言教学作为L2教学的一种方法,开始真正兴起。

关于“任务”一词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当然任务首先指人们在非教育环境下的“日常生活、工作、娱乐中所做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刷篱笆,给孩子穿衣服,填表,参加驾驶考试……”(Long,1985)。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主要是指在教育环境下的学习任务,是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或为达到某一目标而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目标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可操作的任务型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语言活动来完成任务,达到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思想是模拟人们在社会、学校生活中运用语言所从事的各类活动,把语言教学与学习者在今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应用结合起来。任务型语言教学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做的事情细分为若干非常具体的“任务”,并把培养学生具备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二、理论基础

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的对二语/外语学习研究所提出的一种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是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其理论基础是“输入与互动假设”(input and interaction hypothesis)(Ellis,1999)。Krashen认为语言学习有两个概念:学习(learning)和习得(acquisition)。学习是指通过教学,有意识地学得语言;习得是指通过交际,无意识地接触语言系统而掌握语言。Krashen强调,掌握语言大多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学习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的结果。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通过“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是指输入的语言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它应当稍微高于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Long比Krashen更重视“输入”如何被理解习得。他认为:单纯的语言输入对语言学习是不够的。学习者必须要有机会使用语言,即输出语言,也就是说语言必须通过“交互”才能习得。在“交互”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修正”(modifications),例如:请求重复、澄清、理解、核实等各种策略,待得到各种反馈后,“输入”才能被理解,从而习得语言。根据上述理论,外语课堂应具有“交互性”的各种活动,即“任务”。

语言交际是一个综合过程。语言习得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比如:认知过程,感受与经历,信息分析与整合,学习环境与策略等。基于对语言学习过程的大量研究而提出的任务型教学,超越语言本身而关注人的全面全程发展,使学习者更有效地获得语言知识和语言交际能力。

三、构成要素

Nunan在“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一书中提出了交际语言任务的框架。这个框架包含了任务构成的要素:

1.目标:指的是通过让学生完成某项任务而希望达到的目标。任务型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这不仅是语法正确的语言运用能力,还包括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策略能力、对语言文化的理解能力。值得指出的是目标可能是隐性的,一个复杂的任务也可能同时有几个目标。

2.输入:指的是构成任务内容的材料输入。输入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报刊、小说、影视文学作品、广告等,但应贴近社会生活。

3.活动:指的是基于输入材料而设计的各项活动,而不是练习。因此,构成任务的活动有三个特征:A.社会生活的演练,体现真实性和交互性;B.有助于语言的习得和运用;C.注重交际语言的流利性、准确性、得体性。

4.师生角色:在活动中学生是交际者,其主要任务是沟通信息,具有学习的自主性和对自己学习策略的运用意识。为了使学生成为交际者,教师应充当学生习得的促进者、任务的设计者、组织者、向导、答疑者、完成任务的监督者。

5.环境:指的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包括任务完成的方式,时间的分配,课堂活动或课外活动。

四、任务设计与分类

任务具有难易性。Skehan指出,恰当地选择与设计任务可以在“语言流利性和准确性方面起平衡作用”,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从不同的角度,任务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从任务的真实性角度:教育性任务和真实性任务。

●从任务中的信息角度:静态信息任务(指任务前后没有信息变化的任务)、动态信息任务(指有新的信息生成的任务)、信息转移任务和交换意见的任务。

●从任务中交换模式角度:活动性任务、交互性任务、定型性任务和不可预测的任务。

●从任务中使用的语言技巧角度:获取技能的任务、使用技能的任务、接受性任务、出产性任务、短话语任务(培养反映与协调能力)和长话语任务(培养语言组织能力)。

必须指出: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层次和连续性的。

五、课堂教学模式

Wills(1996)就任务型教学的实施提出了五项原则:(1)提供有价值的和真实的语言材料;(2)运用语言;(3)所选任务应能激发学生运用语言;(4)在任务中适当注重某些语言形式;(5)应循环地适当突出注意语言形式。

根据这些原则,Wills提出了以下课堂任务型教学模式:

●前期任务——引出话题和任务

●任务环:A.任务——执行任务;B.计划——计划如何汇报完成任务的情况;C.汇报——汇报展示任务完成情况

●语言聚焦:A.分析——分析任务执行情况;B.操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语言点

Wills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框架和指导思想。

六、结束语

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抛弃以往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是把新的和现有的做事方式结合起来(Nunan,1999)。外语教学与学习没有什么可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没有适合各种情景的万能方法。实施任务型语言教学没有必要全部否定语法教学,更没有必要过分追求任务之“热闹”,而忽视基本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我们而言,重要的是吸收新的理念,尝试和探索新的方法。在吸收新思想和借鉴新方法的同时,仍可保留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康林,刘卫东,论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7(2)

[2]丁晓蔚,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述评[J],教书育人:学术理论,2006(11)

[3]胡艳,胡新建,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下任务的分析和设计[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4)

[4]李海,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几点思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

以生活情景为基础的英语听力教学探索

[1]魏晋(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315800 浙江宁波)

摘要:在英语语言学习中,英语听力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是实现交流的首要条件,是人们进行言语交际活动最常使用的手段。然而听力一直是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这主要是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听力技能的全面提高。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英语听力教学的最佳模式。本文从分析真实生活中听力的特征入手,剖析了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的弊端,同时探讨了以生活情景为基础的英语听力教学方法和效果。

关键词:生活情景,英语听力,特征,教学“听”是人们交际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之一。语言学家弗里斯(C.C.Fries)曾经说过:“学生学会说英语的前提首先是听。”美国外语教学法专家里费斯(W.M.Rivers)和坦珀利(M.S.Temperly)的统计表明,听在交际活动中所占的比例高达45%。亚历山大(L.G.Alexander)也指出:“掌握一种语言,首先是听懂,听懂的比重占90%。能听懂你才觉得舒服,听不懂就觉得不自在。”然而,在英语学习中,听力的掌握却是一个不易攻破的难点,虽然国内外有不少专家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但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教师。笔者在大学从事英语听力教学多年,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探索着有效途径,经过实践,我认为以生活情景为基础的英语听力教学,比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一、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听力教学局限于课堂上单一的课本加磁带教学,在课堂上,师生按照固定的教材安排机械的练习,教师只是答疑解惑,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的旁听者、接受者。虽然越来越多的听力教师作过许多尝试,试图改变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但是传统的听力课堂模式仍占据着统治地位。它的不足之处在于:

1.教学方法单一

如果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观察,会很容易发现它们有一些共同之处:放音前,老师通常解释一些生词以及与所听材料相关的背景介绍。然后打开录音机放音让学生仔细听,放音一两遍后,问一些听力理解问题,如选择题、是非题或问答题。做完练习后,老师对一对答案,最后再放一遍录音让学生自己检查答错的原因。在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通常主动性很差,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输入的信息(Input)”,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兴趣,觉得英语听力课枯燥无味。

2.教材陈旧

教材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听音的兴趣和效果。大多数听力教材模式雷同,教材内容陈旧,很多是关于科学、医学、文化、教育及国际时事新闻等方面的话题,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再加上这类话题本身的难度也比较大,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以考试为目的

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都以考试为目的,为了让学生能顺利通过大学英语等级考试(CET4或CET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强化听力训练,让学生不断地做题,使学生感到乏味、疲倦。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用英语和外籍人事进行简单的交流,因此,听力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听懂日常生活中的会话,而不是为了通过考试。

这种课堂模式与其说是听力教学还不如说是听力测试,这是因为学生首先要听长长的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然后是一大堆的听力理解问题。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又有谁会说出一大段话之后让你思考再回答问题?通常都是简短的对话,而且是日常生活中的话题。这样的教学训练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而不是教他们怎样听懂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真情实景。这种纯粹的测试教学使听力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情感压抑,反应冷漠,教学效果不佳。

二、以生活情景为基础的英语听力教学

英国资深英语教师Penny Ur从事英语教学和研究多年,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教学理论,她在《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一书中指出,听力教学应围绕实际生活中所涉及的情景,并把这些情景分为以下几类:面试、指示或指令、广播通知、新闻广播、会议、购物、看戏、打电话、上课和演讲、谈话闲聊、看电视、讲故事等(Penny Ur,1996:105)。以生活情景为基础的英语听力教学就是在这种理论基础上进行探索的。(一)真实生活中听力的特征

1.谈话的非正式性

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听到的大部分谈话都是非正式的,且是自然发生的:说话者不会大声朗读或背诵,而是自然地说出想说的话。一般说来,非正式语言有以下几个特征:(1)“语块”简短:非正式的语言通常是由简短的语块构成的。例如,在谈话中,人们通常是轮流说话的,且轮流的时间很短,往往只有几秒钟。(2)发音随意:非正式语言中单词的发音往往与词典中标出的语音差别很大。例如:英语中“orright”代替“all right”,“Sh we go?”代替“Shall we go?”等等。(3)词汇通俗:非正式语言有个较大的特征就是词汇通俗化、口语化。例如,英语口语中通常用“guy”代替“man”,“kid”代替“child”等。(4)语法不规范:非正式语言有点不合文法,通常话语不会被整齐地分割成句子,有时在中间改变语法结构,断句现象也时有发生。(5)“噪音”现象:非正式语言存在一定程度的“噪音”,当听者对某段话难以理解或不懂时,这段话对他或她来说就是毫无意义的“噪音”。这或许是因为话语未被说清楚或听者对此不熟悉,或许是听者没有注意听,任何原因都会造成未听懂的现象。(6)冗余啰唆:说话者在表达某种意思时所说的话,通常要比表达这种意思实际上需要的话要多得多。(7)没有重复:除非在要求重复或解释的情况下,通常口语中不会重复所说的话,哪怕是说些多余的话来表达某种意思,也不会重复所说的话。

2.听者的期待和意图

大部分情况下,听者事先就知道一些要谈话的内容,例如,谈话者是谁,主题是什么等等,这和他们的意图有一定的联系。我们通常在听的过程中抱有某种目的,即便谈话内容超出了自己的理解范围,也试图发现什么。听者总是期待听到一些与自己的意图有关的事情。

3.边听边看

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听是在看不见的情况下进行的,比如说,听广播或电话。通常情况下,我们会看着与谈话内容相关的人或事,可以看谈话者本人,也可以看一些可视的东西,如地图、场景、某个物体或环境等等。

4.听者有目的的应答

听者往往会在谈话的间隙作出应答,我们很少在听完一大段话之后才作出应答,而且,应答也通常和听者的意图有关,很少是听者要证实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5.说话者的关注

说话者通常根据听者选择要说的话,在说的过程中会考虑听者的性格和意图,往往会根据听者的反应来调整自己想说的话。

既然真实生活中的听力有这么多的特征,那我们在从事英语听力教学时就要注意这些特征,在进行这门课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时要把这些特征考虑进去,并以真实的生活情景为基础,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内容,制定合适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练习听说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内容,让他们感到犹如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景之中,这样,他们才不会感到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二)以真实生活情景为基础的英语听力教学方法

1.做好课程整体设计

Penny Ur将生活情景划为12类,我们可以用这12类生活情景作为线索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每个单元可以以一个生活情景为基础,所有的听力训练都围绕该生活情景来进行。同时制定明确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之后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2.做好单元设计

单元设计也是以生活情景为基础的。比如,某单元以生活情景中的求职面试为基础,那么,该单元就要围绕求职面试的对话进行听力训练。例如,让学生先听几段关于求职面试的对话,然后让学生讨论并说出求职面试时常用的词汇和句子。随后,让学生看一段关于求职面试的短片,让学生说出面试者的姓名,面试的工作是什么,面试的公司名称,求职者的基本技能,公司的要求,何时通知面试结果,应该注意的礼仪、面试技巧等等。通过上述内容的听说训练,学生就能听懂有关求职面试的对话,记住求职面试所需要的词汇、句子,了解求职面试的基本技巧。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用所学到的有关求职面试方面的词汇、句子及面试技巧等当堂进行求职面试的模拟表演,让学生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活的语言,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独立运用语言的能力。

3.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

首先,我们不能依赖教材。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教材是全部根据生活情景来编写的,我们可以选一套比较接近生活的教材作为参考,大部分材料需要我们教师自己去寻找,这些材料不仅要有围绕真实生活情景对话的语音材料,也要有视听材料,材料的丰富和多样化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更好的效果。再者,选择听力材料时一定要考虑真实生活中听力的特征,材料要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尽量选择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话题,避免用纯书面语的材料。

4.听说结合

真实生活中的听力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边听边说,很少有人光听不说,除非是听广播或演讲等。另一方面,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听力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认为单靠“听”来解决,认知心理学认为,“多种感官同时感知比单一感知或单用听觉的效果更全面、更深刻,也有利于保持”。事实证明,学生一次听录音的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若时间过长,就难以集中注意力。听能作为一种输入,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输出。听力课上应避免一味地听而不注重说的模式。单纯地听不仅容易造成听觉的疲惫,也不容易了解学生的实际听力水平。因此,应该强调说在听力课上的重要性。可以让学生就听力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就听力内容所涉及的生活情景组编对话,或进行模拟表演等等。

5.循序渐进

要提高英语听力水平,必须掌握科学方法。方法对则可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则会事倍功半。训练英语听力的常用方法就是“循序渐进法”,即由慢速到快速,逐步提高。英语毕竟是第二语言,我们的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听懂正常语速的英语,因此,我们必须由慢到快进行训练,使学生逐渐适应有声信息的接受方式,树立起听的信心。先让学生听懂,听懂才会有信心,有信心才会激发兴趣,有兴趣才能学好这门课程。(三)以真实生活情景为基础的英语听力教学效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以真实生活情景为基础的英语听力教学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因为每个单元都以某个生活情景为基础的,选择的话题也都是学生所熟悉的,有些还是视听材料,因此学生非常感兴趣。不难看出,学生对视听材料更加偏爱,这也符合真实生活中“边听边看”的特征。我们知道,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兴趣,没有兴趣,学起来肯定会觉得枯燥无味,有了兴趣,才有学好的可能性。

2.课堂气氛活跃

以往的听力课上,学生一般看着课本听,或边听边填空,或听完之后再回答问题,形式跟做练习差不多,一堂课下来,学生会觉得筋疲力尽。自从采用了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之后,学生在课堂上一改过去沉闷不语的现象,表现非常活跃,因为每堂课都要求他们在听完之后模拟该情景对话,学生也乐于参与,学生参与得越多,课堂气氛就越活跃。

3.听说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这种新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每次在听完以某个生活情景为基础的会话之后,要求学生在掌握了与该情景会话相关的词汇和句型的基础上,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模拟该情景的对话,一学期之后,不但学生的听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总之,以真实生活情景为基础的英语听力教学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是否适用于他人,还有待于探讨和实践,但确实给笔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Penny Ur.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Practice and Theory[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03—119

[2]Guy Cook.Barbara Seidlhofer.Principles&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M],London:Oxford,1995,85—96

[3]方申萍译,Tarry Vandergrift〔加〕著,第二语言听力理解中的学习策略培训[J],北京:国外外语教学,2000(4),24—27[1]作者简介:魏晋,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通讯地址:浙江宁波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大路1069号,电话:13586741728

作为交际的外语教学与交际策略能力

胡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外语教学部 201600 中国上海)

摘要:外语教学的本质是交际。交际策略有各种分类,但概括起来主要有求成策略和缩减策略两种。前者主动求成,意欲延长交际时间;后者消极回避或放弃,意欲调整交际目的。培养大学生交际策略能力主要是提高他们的求成策略能力。

关键词:交际,交际策略,交际策略能力

在现代语境中“交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或人际往来。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对“communicate”下的定义是:(1)to make opinions、feelings and information,etc.known and understood by others,e.g.by speech,writing or body movements(交际就是使用言语、书写和形体动作手段等使对方明白和理解自己的观点、情感和信息);(2)to share or exchange opinions,feelings,information(交际即交换观点、情感和信息)。根据这两个定义,我们可以概括出“交际”的以下特点:(1)交际活动是双向的;(2)交际手段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3)交际的内容既包括信息层次,又包括情感层次,即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4)交际的目的在于沟通(understood or known by others)。基于对“交际”的上述认识,那么,我们如何认识外语教学呢?

一、作为交际的外语教学

教学是什么?这是关系到如何认识教学本质的问题。一般认为,教学“一方面包括教师的活动(教),另一方面也包括学生的活动(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教育活动”。但外语教学有其特殊性,由于它不是系统知识的传授,而是一种语言能力的培养,所以,外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或“语言的使用”。

首先,外语教学内容以交际为主(Teaching is of communication.)。外语教学本质上是语言能力的训练,外语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即一种人际互动。外语教学不应该是我教你学的模式,而是双向交流。由于交际的主体是人,而人都是有情感、有理性的。所以,交流的内容不仅包括语言知识信息,而且包括思想情感。外语教学既要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又要促进师生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

其次,外语教学的手段即交际(Teaching is by communication.)。外语教学是交际活动。活动的手段是丰富的,可以是语言手段,也可以是非语言手段(包括面部表情、手势语言、形体语、实物、图片、电影、动画等等)。可以是操作性的,但也具有思想性。师生之间的交际活动就是在物质操作和思维操作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交际的手段也不断更新。外语教学可以是人际交流,也可以是人机交流。可以近距离交流,也可以远程交流。交际的时空限制被打破了。现代外语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些手段来完成交际任务。

再者,外语教学的目的也是交际(Teaching is for communication.)。外语教学是有目的活动,师生双方的认识活动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学生的认识主体是语言(外语),目的是“使他们(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1]。教师的认识主体是教学规律,目的是探讨教学规律、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学双方都向对方提供信息,外语教学就是为了促进这种双向交流。

二、交际策略能力与交际策略能力的培养

外语教学本质是交际。要实现交际的目的,就要考虑交际内容、交际手段、交际对象与交际场所,采用不同的交际策略(communicative strategies)。交际策略是外语学习者为了解决交际中出现的障碍,有意识地使用某种语言或非语言的手段或技能。交际策略有很多种分类,但根据Faerch&Kasper 1983[2]的分类,可以把它们概括为:求成策略(achievement strategy)和缩减策略(reduction strategy)[3]。求成策略是指说话者意欲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而采用的一些延长交际时间的方法或技能,包括转述策略(paraphrase)、造词策略(word coinage)、求助策略(asking for assistance)、迂回策略(circumlocution)、手势语(body language)

等等[4]。缩减策略是放弃话题或回避某一语言项目,以调整原来的交际目的手段,包括话题回避(topic avoidance)、语义回避(message avoidance)等等。前者主动求成,意欲延长交际时间;后者消极回避或放弃,意欲调整交际目的。

交际讲究策略,而策略能力是可以提高的。何为交际策略能力呢?它是学习者在具体的语言交际时运用各种语言知识的心理能力(mental capacity)。它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把语言知识运用于交际目的,从而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保持交际渠道的畅通,或者增强交际信心,克服焦虑感。对于大学生而言,只有学习交际策略以及表达交际策略的各种语言和非语言手段,他们才能在交际遇到问题时利用策略加以解决。在实际的外语教学中,可以尝试培养大学生的如下交际策略能力:

1)转述策略就是运用近义词、释义、造词或举例说明的方法来保持交流畅通和延长交流时间的手段。为了让学生掌握这种策略,我们可以从复述训练开始。复述就是重复听或看语言材料,复述虽然依赖于记忆,但又不同于机械的背诵。背诵是原材料的复制(copy),但复述中掺插着说话者个人的理解与发挥。枯燥的背诵或模仿,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时间长了学生还会厌烦。复述由于渗透着个人的理解与发挥,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应变能力。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听或读一段文字,然后请他们讲述大意。学生可以重新组织顺序或按原顺序复述自己听到或读到的内容。这样既可使用自己的习得语言,也可以采用释义、同义词,或举例说明的方法。在训练初期,教师可让学生找“key words”、“key sentences”、“main idea”等;然后,再给予适当的提示或暗示,比如提供具体的数据、地名、事例(supporting details)等等。还可以让学生相互提示,相互补充来共同复述。

对于大学生来说,复述材料的选择很重要。不管他们的层次如何,选择合适他们程度的材料是必要的。供学生复述的材料要难易得当,选择的内容要切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现实生活,既有知识性和教育性,又有趣味性和启发性。比如重大的体育赛事(如NBA、英超、意甲等)、影视娱乐圈里的趣事、当下时事新闻等等。

此外,教师在学生复述过程中不必见错必纠,不要破坏和打断学生的正常思路,让他们尽可能放松些,消除紧张情绪,待问题集中后统一进行指导或纠正。

2)求助策略即直接或间接向对话者询问正确的表达法。应该说这是初学者常用的方法,当词汇有限,交流受阻时,求助策略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应的表达方法,比如当我们询问对方某个英语单词的表达法时,我们可以这么说:What's the English for……?What is that again,please?等等。这些问题能巧妙地把矛盾转移给对方,希望得到对方的合作与帮助,这是使交流顺利畅通的良好方法。

3)拖延策略、迂回策略等等。拖延策略不同于求助策略,它的目的不是求助对方,而是通过重复、套语等手段赢得思考时间,依靠自己解决问题。常用的套语有Let me think……,I like to say……,That is to say……,What shall I say……,You see……

迂回策略是学习者使用目标语描述某物或某行为的典型特征或某物的部分,以让对方明白其意。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迂回策略:造词法如用“airball”指balloon,同义词法如:it has a similar meaning with the word“perseverance”(指“persistence”),反义词法如:The opposite meaning is“generosity”.(指“mean”)

4)非语言交际策略(non-verbal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指用表情、手势、神态等手段达到交际目的。交际理论认为,It is impossible not to communicate.人与人接触可以不说话,但不能不交际,因为你的表情、手势、动作、神态都会传达某种信息。所以,非语言交际无处不在。一名优秀的外语教师应该是一位艺术家,擅长用表情“说话”,用形体语言传达思想。同时,也能敏锐去捕捉学生丰富的形体语言,并做出得体反应,维持交流的畅通。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让他们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形体语言,以实现外语教学的真正互动。虽然过多的形体语言可能会妨碍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但得体的形体语言会丰富交际的内容、营造和谐的交际环境和促进交流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

[2]Faerch C.and G Kasper,Strategies in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M],1983

[3]王立非,《国外第二语言习得交际策略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

[4]何广铿,《英语教学研究》[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2—53

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之我见

[1]王秀娥(上海市中侨职业技术学院 201319 中国上海)

摘要:众所周知,目前的高职高专英语专业英语教学需要满足两种需要:一是考证(包括大学英语四六级和英语专业四八级)的要求,即学生要掌握一套系统的语法语言知识;二是社会的要求,即学生要有用英语进行简单交际的能力。本文旨在阐明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者要满足考证和社会的双重需要,必须把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教学法有效结合起来,并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法。

关键词:语法翻译法,交际教学法,交际能力,语言能力

引言

毋庸置疑,当今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很大程度上还是以考出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或英语专业四八级为目标的。因为找工作时,招聘单位十分看重这些证书。而考试就离不开语法和词汇。因此,语法、语言点的讲解仍是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还有它的实用价值。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对外开放更深入的展开,能用英语交流便成了中国人需要具备的能力之一。特别是那些以英语为专业的高职高专学生,必须掌握用英语交流的能力。这样,高职高专基础英语教学就不可避免地要注重培养学生英语交际的能力。为此,交际教学法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青睐。同时,由于当前对高职高专毕业生英语水平的要求不像过去那么单一,即既要他们考大学英语四六级或英语专业四八级时拿到高分,又要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有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这就决定了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基础英语的教学方法,既不能只使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又不能只青睐交际教学法。因为它们尽管都有着自己的优势,但是也存在自身不能克服的弱点或由于受现实条件的约束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对于这一点,下文会有详细阐述。为适应社会和考证的双重要求,高职高专基础英语教学采取的应是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语法翻译法在高职高专基础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弊端

1.语法翻译法的特点及其重要作用

语法翻译法成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法体系是近百年来的事。它的最简单的定义是:用母语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它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外语教学发展的必然。它培养了大批符合当时社会需要掌握阅读外语能力的人才。它在外语教学法方面的主要成就是:(1)创建了外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既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2)主张讲授语法知识,重视理性,注意磨炼学生的智慧,强调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3)主张通过阅读外语名著学习外语,进而培养学生阅读外语的能力。翻译法所遵循的教学基本原则:(1)语音、语法、词汇教学相结合。(2)阅读领先,着重培养阅读与翻译能力。(3)以语法为主,在语法理论指导下读译课文。(4)依靠母语,把翻译既当成教学手段,又当作教学目的。

今天,语法翻译法在高职高专基础英语教学中还在被广泛使用,一是因为我们中有很多教师特别是年龄稍长的教师就是语法翻译法教出来的学生,已经习惯了这种教学法;二是因为语法翻译法并不是一无是处,还有很多有利之处。

1)在教学里利用文法,利用学生的理解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修养。

2)重视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重视语法知识的传授。可以适应当前四六级考试对学生的要求。

3)使用方便。只要教师掌握了外语的基本知识,就可以拿着外语课本教学。不需要什么教具和设备。

所以,我们应该利用翻译法的这些特点,在讲解英语语法时使用翻译法,并应用到写作、阅读等教学中,这样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英语。尤其在教学条件稍差的地区,使用翻译法教学更是切实可行的,因为它并不需要先进的教学手段,只要“一名教师、一本教材、一块黑板”就可以教学了。而且,语法翻译法不受班额限制,即使班级人数较多也可操作。这也是语法翻译法至今仍被广泛采用的原因之一。

2.语法翻译法的弊端

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以及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语法翻译法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仅用语法翻译法教出来的英语就是所说的“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因为语法翻译法只重视读(reading)和写(writing)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听(listening)和说(speaking)的培养。而语言又主要是用来交流的,听不懂说不出的英语自然不是人们想要的。而且,语法翻译法过多地使用母语,这对学生学习英语是不利的。因为这样会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总摆脱不了汉语思维,最后学成了一种汉式英语(Chinglish)。这会严重阻碍学生的英语学习。

因此,在目前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中,尽管语法翻译法仍然会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在使用中要尽量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二、交际教学法的优势及其局限性

1.交际教学法的特点及其优势

交际式英语教学法,即交际法英语教学产生于70年代,是当今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英语教学流派。交际法英语教学强调“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与“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ability)”之间的辩证关系,旨在发展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以区别那种纯粹的“语言能力”,认为语言能力只是交际能力的语言结构基础,交际能力是把这种语言结构应用到真实的交际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的。交际法把交际功能作为教和学的核心,主张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交流的需要,作为外语学习的原动力,注重培养交际能力是交际教学法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交际法英语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本领。它重视语言练习,认为只有在大量接触和使用语言中,才能提高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练习的内容和形式,从进行交际的角度来看都应当是实用的。强调句单位教学,主张以句型教学加情景来学习英语语言的用法。在掌握句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交际法英语教学的优点是:

1)注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力和学以致用的意识;

2)有利于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3)强调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相互作用;

4)交际法仅传授有关而且必需的语言,比那些试图教给学生整个语言体系的方法更节省时间和精力;

5)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学生将交际法中所学的语言技巧运用于实际生活是行之有效的。

在用交际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课堂教学活动应采用任务型的。要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语言作为媒体,以实现交际目的,完成交际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完全正确。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培养学习者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技能,还要教他们将这些语言技能灵活地运用到英语交际中去。运用交际法教学可以使学习者在交际中不断地掌握语言技能、语言知识,以及异国文化的特点。交际法教学要求教师设计教学任务,设计教学任务的目的是改变学习者被动学习的方式,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语言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全面推进外语素质教育。交际法可以运用于听、说、读、写、译等各种教学活动中,交际教学法注重实际能力的优点使它得到了广泛应用。

2.交际教学法的局限性

在当前的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中,交际教学法在被广泛使用以适应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但是,在目前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的现实情况下,使用交际法英语教学又有着它的局限性。首先,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基础较差,知识储备少,有发言机会也讲不出几句话,而同时一个班有三十几个人,一堂课按一个半小时来算,每个人发言时间也不过两三分钟。而交际法英语教学是主张“学生只有在大量接触和使用语言中,才能养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习惯”。可是,如果学生练习机会过少或有发言机会而由于自身基础过差得不到练习,那么学生必然也就掌握不了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若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练习,那么一节课要安排的内容必定少之又少,这样又难适应大学英语四六级或英语专业四八级所需的语法和语言知识的要求。换句话说,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单纯运用交际法英语教学操作性不强。

其次,交际教学法只传授有关而且必需的语言,目的是让学生学掌握到简单的交际能力。它没能教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语言体系。因此,学生对于英语语法(词法和句法)就不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但是今天的大学英语四六级或英语专业四八级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考查学生对语法的把握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应阅读能力。这样,交际法英语教学的局限性就突出来了。

综上所述,交际法英语教学固然有着自己的优势,但在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中单纯使用交际法教学是行不通的。与对待语法翻译法一样,我们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三、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教学在高职高专基础英语教学中的结合方法

当今,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还没有统一的教材。一般说来,是用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精读课本居多,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李观仪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或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全新版《大学英语教程》(综合教程)。下面笔者就以全新版的《大学英语教程》(综合教程)为例,来阐述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教学在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中是如何结合的。

全新版的《大学英语教程》(综合教程)每个单元都有一个话题。而该单元的两篇课文(text A和text B)都是与这个话题相关的。每个单元都配有单词和练习。一般来说,一个单元需要五个课时完成:pre-reading(1 period,dealing with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while-reading(2 periods,dealing with the structure,grammar and language points),post-reading(2 periods,dealing with exercises and theme-related language-learning tasks)。

以全新版的《大学英语教程》(综合教程)第四册第一单元Fighting with the Forces of Nature为例:本单元text A是The Icy Defender,讲述俄国冬天怎样在拿破仑和希特勒的两次侵略中帮助俄国人打败敌人的。那么首先第一课时是讲述背景知识,可以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查找资料,课上讨论,要求学生查找关于拿破仑、希特勒以及两人侵俄的历史资料。那么课上老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有积极思考,主动发言的机会。第二、第三课时是讲述Text A,主要讲述文章结构以及其中的知识点。这样以老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广开思路了解文章结构,掌握语言点。第四、第五课时,做练习题巩固所学语法和知识点;对本课所学的语言进行操练。

这五个课时中,第一和第五课时以交际法教学为主,锻炼学生听说能力。第二、三、四课时以语法翻译法为主,培养学生对语言整体结构的把握。这样就把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教学结合了起来,使学生不仅能掌握英语的语法结构和知识点,还能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可为一举两得。

四、结论

总而言之,无论是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还是新颖的交际法,都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和价值。我们应该把它们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一方面,语法教学的地位不能动摇。加强语法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进而带动听说能力是符合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实际的。重视语法教学并不是为语法而语法,而是要使语法教学更好地为整个英语教学服务,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生成一种较强的造血功能。可以这样说,语法学习是整个英语学习的基础。所以,学习语法仍是高职高专英语学习的重中之重,因此,语法翻译法这种教学方法在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中,依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国际间交流的发展,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也越来越被看重。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再也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了。为满足社会和考证的双重要求,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引进了交际法英语教学。交际法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它特别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交际法英语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交际化使学生学会用于不同场合,不同人际关系,不同谈话内容所使用的语言。以这种教学法培养出来的人才,其语言应用能力比较强,可以直接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然而,正如本文提到的,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英语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笔者主张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使用。

参考文献:

[1]Widdowson,H.D.Aspects of Language Teach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2]Brumfit,C.J.and Johnson,K(eds.).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3]Brown,H.Douglas,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New Jersey:Prentice Hall Regents,1994

[4]魏军梅,“浅评外语教学中的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载《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4)

[5]陈晓燕,“关于交际法和传统法结合并用的几点思考”,载《外语与外语教育》1998(4)

[6]吴晓真等,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作者简介:王秀娥,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通讯地址:上海市浦东川周路2788号(中侨学院外语系)电话:58136816,13564435975

将财经、商贸、管理类知识融入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

李彩霞(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 201300 中国上海)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校04、05级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基本概况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如何将财经、商贸、管理类知识融入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提高商务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进而全面提高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商务英语,财经,商贸,管理,教学探讨

21世纪是充满机遇的时代,又是富于竞争的时代;21世纪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随着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我国对外语类人才,尤其是掌握财经、商贸、管理类综合知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剧增。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职高专院校相应地开设了此类专业,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然而,现行的英语教学方法、手段以及课程设置、教材供应等与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不相适应,矛盾日益凸现出来。加强商务英语课程建设与发展,提高商务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成为高职高专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结合所教授的04和05级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体验,笔者拟从商务英语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人文素质教育诸方面探讨如何将财经、商贸、管理类知识融入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以期提高商务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进而全面提高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04、05级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基本概况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我校自2004年秋季第一次开设商务英语专业,当年招生30名,2005年招收30名,其中一人中途出国留学,一人退学,现有28名学生。通过对两个不同班级学生入学时英语平均水平,在我校修完第一学年后参加全国CET4考试达标率(425分及以上),BET初级通过率等指标进行对比(表1):

此表中,04级和05级学生入学时英语平均水平分别为73分和74.8分,标准偏差分别为15.8和10.7,标准偏差值均小于20,对比数据有效,说明两个班级的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基本相当,无太大差异。此表显示,经过一年的学习,同期相比,04级学生的英语等级通过率远低于05级。对此现状进行认真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培养目标不明确

04级商务英语专业招生由于是第一次,因此在制定专业教学目标上缺乏经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究竟如何把握E(English)和B(Business)的分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均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导和方向性。

2.课程设置欠合理,双语教学不明显

04级商务英语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中,英语教学流于一般的大学基础英语、听力、语法和阅读课程等教学层面,其他与财经、管理类领域密切相关的课程,诸如会计学原理、工商导论、国际金融、国际商法等全面体现商务特性的课程均未列入其中。即便是已开设的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管理学概论等课程,也是采用中文教材,用中文授课,双语教学十分匮乏。整体教学设计未能充分体现商务英语特点,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高职高专英语人才与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上海作为国际金融、商贸大都市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学生感到实用性不大,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动力不足,厌学情绪明显增加。

3.教材资源不足

近几年来,中国高职高专院校发展非常迅速,学生规模空前增长。然而,目前教材市场上,真正符合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要求的不多,可供选购的种类单一、内容雷同、良莠不齐。例如,中国有不少优秀的英语教材,但他们主要针对纯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和研究;中国也不乏原版的经贸专业的好教材,但他们同样主要针对经贸专业学生,太过专业,不适合高职院校,而且价格昂贵,中国学生负担不起。

这一矛盾在我教授《会计英语》时凸现明显,由于缺乏合适的教材,我不得不做了大量的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因学生需要做大量的课堂笔记,影响了听课效果,同时也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也很累。因此,有创新性地为高职高专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量身定做一系列具备英语、商贸双重教学功能的教材,无疑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4.师资力量较薄弱

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是新兴的专业,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绝大多数为半路出家,有的虽具有普通英语的教学能力和经验,但却没有正规学过商务英语和商务专业知识,有的虽专门正规地学过商务专业知识,但英语水平欠佳,不能胜任用英语语言来教授商务知识。

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我系对05级商务英语专业认真做了调整,将财经、商贸、管理类知识密切融入新的教学计划设置中,所有的英语教学均围绕B(Business)和E(English)两条腿走路为着眼点。改进后的良好情况可以从05级28名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显著提升上体现出来。具体总结有以下几点体会及改进建议:

1)明确专业教学目标

本着“学用结合,为用而学,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我系重新制定了05级教学计划。将财经、商贸和管理类知识技能要求加入到新的教学目标中,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适应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

2)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为了真正体现商务的特点,新的教学计划中增加了会计学原理、工商导论、外贸英语函电等能全面体现商务特性的课程,重要的是这里所说的其他技能,是指国际背景下的经贸知识,其表达载体是英语。学生通过学习带有专业色彩的英语,一方面可以学习英语,另一方面可以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增加了国际金融、国际商法等课程。

3)改进教学方法(1)加强财经、商贸、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学力度

04级的教学计划中除了教育部规定的大学基础英语、听力、语法和阅读课程外,其他课程几乎全用中文教学。双语教学十分匮乏。因此在05级的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工商导论、会计概论、市场营销课程,前两门课程已尝试性地采用全英语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建议对商务英语的相关其他专业课,如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国际金融等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法。双语教学可以打破传统单一的母语教学法,实现汉英两种语言信息的转移,增强学生的国际商务谈判能力,诸如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的发展、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觉醒与商务谈判跨文化语用策略,能够较准确地捕捉信息,从而为学生毕业后的求职打下坚实的基础。(2)采取“形成性评价”阶段测评方式,改革传统的期中、期末两次考试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Bloom,B.C.)认为,只要学生能够明确教学目标,具备掌握该项学习任务必备的知识、技能,肯花时间,则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成绩。因此,他主张在学生学习了一个单元后,应立即对学生进行测验,称为“形成性评价”(我在美国学习期间见证了几乎每位教授都采用这种考评方式)。

为了增加学生学习的压力和动力,我尝试性地选取了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难度较大的全英文版商务类教材《工商导论》。该教材涵盖了企业概况、市场营销、金融和银行、财务管理、证券市场、风险投资和保险、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04级的教学计划中未设此课程,为了补缺补差,我在给05级的学生开设此课程的同时,也为04级学生额外增加了此课程。教学中我采用了“形成性评价”阶段测评方式,对一学期内按照所教授的内容分阶段多次测试,一方面减轻了学生一次性记忆大量内容的压力,另一方面又极大地调动了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同时又缓解了因期末考试大面积不及格,学校不得不组织力量补考的不良局面(表2)。

此表分五个阶段同时对04、05级学生测试学习内容所得的班级平均成绩和总平均成绩对比结果。图表显示尽管04级学生在比05级学生多学习了一年的情况下,每次测试的平均成绩均低于后者,且04级的平均成绩标准离散程度比05级明显高出很多。这反映了04级学生的英语水平个体差异较大,高低不均,班级整体学习状况也不佳;而05级学生英语水平较04级来讲,个体差异较小,比较均衡。(3)课堂教学与课题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体尝学习的乐趣

当前,大家普遍承认了传统教育“一言堂”形式的失败。为此教师应注意更新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角色的转变。我系基础英语教师打破了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先后在05级学生中推出了“关注环境,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和“国际旅游文化推广大使群英会”两次公开课,在全校师生中掀起强烈反响。两次课题实践,学生从题材选取、信息收集、问卷调查、图片剪辑、报告书写、PPT制作、服装道具、公共展示策划、汇总编辑等方面均亲自体尝,享受了成功后的欢欣、愉悦和鼓舞。两次活动有效地把“双基”(基本语言知识与基本跨文化知识)转化为“双能”(语言交际能力与有意义的跨文化行为能力),学生增强了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4)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对学习策略的培训和指导

指导教师、基础英语教师和专业英语教师三者齐抓共管。针对05级每一位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习特点,教师指导他们采用适合个体的、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帮助每一位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对英语基础好的学生,鼓励入校第二学期就参加CET4考试,并在班级的墙上悬挂“CET4英语考试倒计时”的牌子,督促学生学习。对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应先踏踏实实地补习欠缺部分,打好基础再参加考试。这一方法使每位学生学习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4)发掘学生潜能,增强学生自信心,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系在2006年首次举办“博英杯”英语竞技大赛,得到了全校师生积极的响应。本次活动旨在通过为学生提供展示个人风采的平台,激发学生学英语、说英语的热情,力求在校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次比赛的最大特色就是将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参赛段落,老师只是起到了辅助作用。真正做到了“我的舞台我做主”,这次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使他们能挑战自我,勇敢地站上舞台向大家展示出自己的自信与风采。将我校“相信人人有才,帮助人人成才”的办学理念落到了实处。

参考文献:

[1]孙绍荣,高等教育方法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郝美彦,关于提高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水平的思考,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

高职外语专业学生必备素质与实现手段

[1][2]吴柏祥黄静茹(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315800 中国宁波)

摘要:素质不等同于知识与能力。高职外语专业学生的必备素质包括学习外语的潜质、对母语、目的语文化和本专业的敏感与热爱;作为一线员工的动口、动笔甚至动手的能力和意愿,健全的职业人格,乐于接受新事物等等。有多方面的手段可以帮助必备素质的实现,但最重要的是通过专业学习来获得。

关键词:高职外语,必备素质,实现手段

一、高职外语专业毕业生需要哪些必备素质?

1.高职外语专业学生的职业目标

高职外语专业学生与所有其他类型的外语专业学生一样,其职业特点是以“外语”或者“外向”型知识为核心的。可以定义为以外语专业知识为核心的技能型人才。以英语为例,有的职业技术学院把它表述成:“培养掌握必须的公共文化基础理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对外贸易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面向对外贸易行业领域第一线,从事进出口贸易业务、翻译、商务文秘等工作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适应现代各类经贸活动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3]才。”也有的表述成“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熟悉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程序,适应专业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型专业人才”[4]。

也就是说,高职外语专业学生的职业目标不管如何设定,通常都必须包括以下因素:(1)涉外行业;(2)第一线的技术人才;(3)高素质。

2.高职外语专业学生必备的知识与能力

根据如上所述的职业定位,高职外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要求他们必须具备:

1)外语的听、说、读、写、译的语言知识和使用能力;

2)专业知识(商务,外事,涉外秘书等等);

3)涉外礼仪与社会交往常识;

4)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与传统知识;

5)相关的法律知识;

6)现代办公手段与意识;

7)较强的适岗能力和转岗能力。

3.高职外语专业学生必备的潜质与素质

以上几个方面知识的获得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条件。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学生往往不可能在校期间完成必备知识的积累。这是因为:

1)知识在不断更新,发展。没有人能够一次性掌握足够的知识。

2)有些知识只有在需要时,在工作过程中才能够较好地掌握和提高。

3)同其他专业相比,高职外语专业学生必须掌握外语和专业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从时间和精力的角度讲,他们必须有所侧重或有正确的学习策略。

4)一名优秀员工、杰出创业者、出色领导者,都是在实践中磨炼出来的。而成功的关键是基本素质。

5)终生学习是目前的趋势和现实的需要。

由此看来,高职外语专业学生在掌握了最基本的知识后,重要的是能够完全达到必备素质的要求。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必备素质不等同于知识、能力,也不是潜力或潜质。潜质是一种素质,但素质远大于潜质,是潜质经过训练所展现出的综合性的、较为稳定的属性。知识、能力无疑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素质通常表现为获取知识、消化知识的渴望和技能。高素质必须以高技能来支撑,但对技能的探求、训练、应用乃至掌握技能的动机、应用的方向、范围、时机等综合性因素共同构成一个人的素质。人的这种较为稳定的属性能对人的各种行为起到长期的、持续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这就是素质。

由此,我们认为,高职外语专业学生必备的素质如下:

1)学习外语的潜质;

2)对母语和目的语文化、传统的敏感性;

3)对本专业的敏感与热爱;

4)学习的能力和意愿;

5)乐于接受新事物;

6)作为一线员工的动口、动笔甚至动手的能力和意愿;

7)健全的职业人格(责任心,职业道德,团队精神,乐于与人沟通,诚实守信,踏实、肯干)。

二、高职专业学生必备素质实现的条件和途径

1.目前,教育专家对如何促使学生获得必备素质说法不一

针对高职外语专业学生的具体特点,我们认为,以语言为载体的专业训练是高职专业学生必备素质实现的主要途径。教育专家对此问题争论较多。如认为“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特点,高校必须致力于人的专业素质提高的专业教育;而基础性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特点,所以素质教育只适合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专业性相悖。”或者与此相反,表现为过度贬低甚至全盘否定专业教育的思想倾向。另有互补论:认为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互补的,高校专业教育是教人做事,而素质教育是教人做人的;指导论:认为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既不相互矛盾,也不互补,而是一种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王崇义,2001:102)。实践证明,“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是不能与专业教育分开的,它必须而且完全可以融入专业教育之中。专业教育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培养能力,也要渗透到受教育者形成良好心理品格的内容中。搞好专业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而素质教育是专业教育的目标。它们是相辅相成的(顾金兰,吴俊江,2004:154)”。

2.以语言为载体的专业训练是高职专业学生必备素质实现的主要途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专业学生必备素质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与语言基本素质相关;

2)与专业基本素质相关;

3)与职业人格基本素质相关。

可以说,这三个方面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兼顾?我们认为,以语言为载体、以专业化为主干的素质训练,是高职专业学生必备素质实现的主要途径。这是因为:(1)以语言为载体以专业化为主干的素质训练是可行的。语言是载体,可以承载任何内容,用于任何目的。由此,我们把语言与专业相结合,通过目的语学习专业,通过专业学习,强化语言,促使语言与专业的学习珠联璧合,互为补充。另一方面,与职业人格相关的绝大部分因素都能在目的语学习和专业学习中得以贯彻和强化。人格教育应该体现在具体的言行当中,体现在一幕幕涉外活动的实践当中。活的案例能够较好地承载活的思想,起到激发情感、昂扬斗志的作用,这样能促进学生职业人格的形成。此外,从学生的外语基础来看,大多数外语专业学生,尤其是英语专业学生通常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为以外语为媒介的专业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2)对高职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以语言为载体、以专业化为主干的素质训练也是一个必需的渠道,不可回避,不能超越,也难以用其他方式替代。原因如下:首先,高职外语专业学生要兼顾两门专业学习(语言和外语)时间安排上难免捉襟见肘。兼顾各种因素的“打包”学习必不可少。其次,诸多与职业人格相关的必备素质都只能从专业训练中获得。如对目的语文化、传统的敏感性,对职业的敏感性等都必须立足专业。再次,单纯的语言学习,已经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与其问“马丽是被谁杀死的?”倒不如问一句“美国芝加哥的支柱产业是什么?”对学生来得有用一些。如果学生的潜意识中认为一门课程有用或没用,学习效果将会大相径庭。

3.高职外语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实施办法

素质的形成是一个相对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既需要提醐灌顶又需要潜移默化。在实际操作中,从培养方案的制订到教学材料的选择,再到具体的教学过程,无不是素质教育的战场。

1)专业培养方案中素质教育的体现

在高职外语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除了体现高职外语专业特有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外,还应该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就是说,素质教育应该尽最大可能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得以体现。(1)课程的组合要以专业目标为龙头,充分考虑课堂专业知识教学与实训、讲座、体育、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使校园内外的所有活动都能围绕一个专业目标展开。(2)必修课中考虑包括专业实践场所的参观、见习,直至顶岗实习的安排。(3)与专业相关的创新活动,如外文话剧的创作等等,应该能够有渠道转换成学分。同时不禁止与专业关系不大的课外活动,但不加学分。(4)设计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小组学习、自主解决问题学习的课程或者项目,有考核办法,有记入总学分的渠道。(5)各种专业证书应该能够转换相应的学分。(6)课程测试以能力测试为主而不是以知识为主。

2)在专业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1)材料的选择

选择正确的学习材料是最为重要的,因为材料是实现以语言为载体的专业训练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环节。这种选择要求:

①选择专业材料作为语言教学的主要材料。

②选择专业实践过程的描述材料作为语言与专业学习的双重载体。

③选择专业实践的计划、推理、操作过程、结果评判与分析等专业活动,作为学生训练的主要范畴。

④选择专业性和职业道德规范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2)教学方法的选择

外语专业“素质教育不仅要强调课堂教学中语言的内化效果,而且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课外的自我和协作学习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因而教材活动或任务设计应体现出相应的素质教育要求”(徐小贞,2006)。由此我们以为,在教学方法上要体现以下原则:

①以学生为主,在课上调动学生完成某种能力目标而非以完成授课任务作为主要目标。

②教师把学生学习任务的设计与考核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③把学生自我完成和协作完成项目的过程及结果,作为考察学生的重要手段。

④教师自己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各种创新。

3)在专门的素质教育中尽量融合专业因素

素质教育并非是“两课”教学或者某门所谓的“素质课”所能够独自承担的。素质教育要和专业教学、环境、体育训练、业余活动等方方面面有机地结合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简单的“素质课”容易把学生教跑,难以产生应用的效果。所以,应该尽量避免或者减少专门的素质课教学,而是通过专业、体育等载体来潜移默化地进行素质教学。如上外语阅读课,就可以完全以职业道德训练为目标开展。此外,传统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教师也应该由专业教师承担。素质教育材料及案例的选择也应该围绕专业主题来进行。

4)教学环境的专业化设计也是语言、专业与素质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环节。广义的教学环境包括学生的学习环境、居住环境、实践环境等具体环境。也包括教师为学生营造出来的抽象环境,比如教学舆论、奖学金评定导向、学生课外活动范围的设定和引导等。这些具体和抽象的环境都会和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形成密切相关。

4.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高职外语专业是一个热门专业,学生争相投入其中

该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该专业的毕业生有可能外语与专业能力均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而后劲不足的问题始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果能够把学生的必备素质、语言与专业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这有可能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崇义,论寓“教”于“写”——关于英文写作、英语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思考[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2):102—106

[2]顾金兰,吴俊江,高校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4):154—155

[3]徐小贞,《综合教程》说明会上的讲话[DB/OL],2006年8月全国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研修班讲稿(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http://www.fltrp.com/newsdetail.cfm?iCntno=14906)[1]作者简介:吴柏祥,副教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通讯地址:宁波北仑新大路1069号,邮政编码:315800电话:0574-86891267[2]通讯地址:宁波北仑新大路1069号,邮编:315800[3]引自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06年教学计划。[4]引自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06年教学计划。

英语听力教学的方法与误区

[1]叶伯范(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教研室 200243 中国上海)

摘要:本文对英语听力理论进行总结,通过理论与自己实践的经验,提出了英语听力教学方法:①分层教学;②听力三步法;③听力技巧的培养;④信息技术与听力教学的结合。并且根据自己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两点英语听力教学的误区。

关键词:英语听力,听力方法,教学误区

引言

听是人们交流的重要手段,据美国保尔·兰金教授统计,“听”占人们日常言语活动的45%,“说”占30%,“读”占16%,“写”仅占9%。在英语综合能力的五个方面“听”、“说”、“读”、“写”、“译”中,听力首当其冲。然而,对多数学生来说,听力是弱项。

语言习得主要通过获得大量的可理解输入来实现,而听是获得可理解语言输入的最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对听力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探讨听力理解的性质和过程,认真研究听力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努力提高听力教学的效果,使听力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听力理论探讨

1.听力理解的性质

听力理解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涉及语言、认知、文化、社会知识等各种因素。就听力理解的性质可以总结出五点。

1)辨认单词并记住与该单词相联系的意义。

2)理解每一个单词是如何与语境发生相互作用并为邻近单词的意义创造语境;理解一个句子中的哪些词语构成主语,哪些构成谓语,并理解指代成分所指称的人或物。

3)既要理解每一个句子在局部上下文中的意义,也要理解该句子在整个语篇宏观中的意义。

4)对语篇的理解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根据语篇的局部语境所提供的知识和背景知识来理解语篇内容,二是对语篇中所暗含的人际、空间、时间、因果和意图关系做出推理。

5)对于较长的语篇来说,应至少记住其大意,对于较短的语篇来说,应记住尽可能多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与说话者的当前意图相关的内容,如时间、地点、人物等细节。

2.听力理解的过程

Kenneth(Developing Second Language Skills:Theory to Practice,1976)中指出听力理解由五个成分构成,这五部分分别是:辨音、信息感知、听觉记忆、信息解码和运用所学语言使用或储存信息。在关系上,这五个部分是后者依赖于前者的关系。

辨音包括辨别各种语音、语调和音质等,是听力理解的第一步。信息感知指的是学生在具备了辨音能力之后有意识地感知语流中的语音组合,从而获取句子意义的阶段。听觉记忆指的是将所感知到的听觉信息能够在被理解之前在大脑中保存一定的时间。信息解码指的是理解或获取信息的过程。在经过了以上四个阶段之后,学生就可以运用所学语言将信息表达出来或储存在长期记忆中。总之,听力理解是通过听觉器官和大脑的认知活动并运用语音、词汇、语法和各种非语言知识,把感知到的声音转化为信息的过程。

3.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

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有很多。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1996)认为其中的重要因素包括材料因素、目的因素、自身因素和方法因素。

材料因素指的是语速、词汇与句法以及学习者对材料所涉及的内容的熟悉度等因素。目的因素指的是听力理解的目的和听力学习所涉及的问题类型,如让学生回答多项选择题、进行概括推理或寻找某一特定信息等等。自身因素包括学生的语言水平、记忆力、情感因素和背景知识等。由于人是认知的主体,听力理解与学习者各方面的相关知识水平和主观因素息息相关。方法因素主要指听力理解的心理过程,如学习者采用的是“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还是互动模式。

二、听力教学探讨

1.听力教学的阶段

在进行听力教学前,老师应根据学生的程度划分阶段,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听力教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在初级阶段中,必须选择那些语速比较慢,声音非常清晰的听力材料,来提高和巩固学生的自信心。多听这类材料,打好基础,以后才有逐步发展的可能。初级阶段的学生大多有这样的经历,好多材料听不懂,但是一看文字材料,简直气得不行,基本没有一个单词是生词,而且是极其“熟悉”的单词,句子结构也很简单,就是没有听出来。初级阶段的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对基本单词语音与脑子建立起快速、牢固的反应关系。

在中级阶段中,学生可以顺利理解初级阶段的听力材料,但对于正常语速的材料往往只能听懂一些单词、短语或句子,无法完整理解整篇材料的意思。这一阶段要让学生掌握听力的一般方法,反复练习使用听力技巧,对所给的材料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中级阶段的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听力的有效方法,能了解一般语速听力材料的大致意思。

在高级阶段中,学生能听懂材料所涉及的内容,但某些题材的材料无法完全、连贯地听懂。学生的困难是某些题材有关的词汇不足。这一阶段,应让学生大量接触与这些题材有关的词汇,使学生大量接触与这些题材有关的录音,并反复多次地听围绕某一题材的不同录音材料,使学生从上下文所提供的线索中猜出生词的意思,逐渐扩大词汇量。高级阶段的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连贯、完整地听懂听力材料的内容,并逐步培养听英语原版的兴趣。

2.听力教学的方法

不同阶段的学习应选用不同的听力材料,在教学中还应使用“三步教学法”。

1)听写

根据选定的材料来进行听写,关于听写需要注意的是,(1)先将听力材料听一遍或几遍,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材料的段落结构,中心句大概回忆出来;(2)以5—8秒的短句为单位,将材料的某一段复听,并将这一段听写出来;(3)遇到听不出来的单词,在听写中做出记号,课后对照原文查字典,掌握该生词的意思与读音。

2)对照

在听写完后,教师帮助学生一起与原文进行对照。对照中要做到,(1)对错误进行总结和分类:包含语音类、语法类、拼写类等;(2)整理生词,生词必须要查字典,知道该生词的意思与读音;(3)对照全文,理清全文的段落结构与中心,并对照自己听后的理解,找出听后学生理解的对与错。

3)精读

对于某些听力材料,教师还可以作为精读材料。这样一篇材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听力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翻译能力、阅读能力和口语能力。同时,在精读过程中,又能对之前的听力再次消化理解。

这样的听力教学法,其原理就是用听写强化耳音和头脑反应之间的联系,通过听写提高辨音能力,通过精读来强化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

4)听力技能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听力技能的培养。听力技能有很多,其中需要重点教学的有:辨音能力、获取能力和预测能力。

辨音能力是听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教学时采用“三步教学法”,让学生反复听写、对照。在听写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英语的语音、语调和语流产生感性认识,辨音能力也就能逐步加强。

获取能力指获取听力材料的主要结构和段落意思的能力。在教学中,对于不要求听写的段落,要让学生分析冗余信息、选择主要信息,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听力材料的大意。

预测能力指通过语境对说话者将说出的话及其含义做出预测。在开始听力训练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与听力材料相关的问题或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使学生对每一次听力训练的目的和要求,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听力训练中去。在听力中还要让学生特别注意连词,例如,听话者有时可以通过说话者的语音语调来预测下句话的含义。如果一个句子通过语调能明显地表示出怀疑,那么下一句就可能以“不过,但是”开头,表示出某种保留意见。

5)信息技术与听力教学的结合

传统的听力教学,主要是靠录音机和教师本身来完成的。这种方式虽然起了重大作用,但仍有一些缺点:如方法单一,控制不便等。计算机的应用,将会弥补这些不足。特别是网络听力资源丰富,教师在选择听力材料时,可以从各种英语听力网站上下载丰富的听力材料。

三、英语听力教学中可能出现的误区

1.听力选材内容过于熟悉

选择听力材料时,教师往往喜欢选择一些热点新闻。但笔者认为,选择的新闻不可过热,因为热点新闻学生往往在中文节目中已听到过多次,再在英语中听时,常常会有好像完全听懂其实没有听懂的错觉。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个学生,为了练好听力,每天早晨坚持收听英语广播,坚持了两年后,该学生的听力并没有多大提高,原因就是因为他每天收听的广播内容已在中文报纸上看过或在广播中听过,现在泛泛而听,貌似听懂了,其实收获很小。

2.学生过于依赖听力课

听力训练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苦的过程,训练没有捷径,只有多练习才能提高。一周一节的听力课,只能让学生了解听力方法,教师所起的作用仅仅只是辅导。因此,在听力课一开始就要避免学生产生上好听力课就能迅速提高英语听力的想法,只有平时努力训练,听力课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海泓,听力完全攻略[M],2002(7)

[2]钟道隆,逆向法巧学英语(第三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

[3]季绍斌,Krashen's acquisition hypothesis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

[4]吴祯福,英语的听与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6]Kenneth C.Developing Second Language Skills:Theory to Practice[M],Hough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76

[7]Vandergrift.The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French)listeners:A descriptive study[J],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97

[8]O'Malley.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1]作者简介:叶伯范,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教研室通讯地址:上海市军工路2360号电话号码:65743348'257

英语听说教学的心理分析

[1]李玲(同济大学外语学院 中国上海)

摘要: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英语听说教学活动进行分析。主要讨论听说过程的心理特点,听说教学的课堂活动的组织以及教师在听说教学中的作用。希望通过这些讨论进一步促进听说教学的发展,从而能明显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关键词:听说教学,习得活动,个性差异

听说能力的培养是外语学习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一部分。因为外语教学中的听说教学被视为最重要的部分。在英语教学不断发展与改革的今天,人们从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因此,现在外语教学中听说教学活动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一、听说交流的特点

听说交流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口语。在交际过程中听和说是两个既相反又密切相关的行为过程。从传递信息的角度而言,说是主动过程,听是被动过程。因为别人讲什么由别人决定,自己不能作主。从表现上来说,说的过程是外显的,说些什么,说得好坏,对方很清楚,不难评价。而听的过程则是隐蔽的,是否听懂往往不是立即能发现。一般来说,听是吸收的过程,输入的过程;说是表达的过程,输出的过程。但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听是说的基础,能听懂才能说出。但说的技能对听的技能的提高也具有很大的帮助,能流利说出的东西才能很快地听懂。听属于理解言语的技能,而说则是言语表达的技能,且听说包含一种相互作用的技能,亦即交际技能。因此说,听说课应发展这三种技能。

二、培养听说能力的习得活动

习得活动是外语听说教学的核心。每项活动的题目必须有意义、有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话语的内容上而不是形式上。习得活动一般可分为四类:(1)交流情感活动;(2)解决问题活动;(3)游戏活动;(4)吸取新知识活动。这种划分只在便于说明,而实际上许多活动一般包含不止一种类型的成分。

交流情意涉及学生的情感、意见、愿望、反应、思想和经验。这种活动可采取日常对话、选题问答、想象描述、扮演角色等形式。日常对话通常简短有趣,包含一定数量易于吸收的习语和句型。这种对话可使学生进行某些创造性替换,从而保持交际的相互作用和创造性。选题问答是围绕一定方面展开的交际活动。比如谈论个人爱好,可以“My favorite school activity”为题,学生按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回答,教师事先可提供一些有关材料如playing ball games,dancing party,reading novels,speech contest,going to movies等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有机会用目标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情,或展示自己的信息。

解决问题活动的主要特点,在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就问题或情景找到正确答案。语言用来呈示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语言不是活动的明显目标,搞这类活动只有在因为某些方面有用处或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而感兴趣时才是成功的。例如,假定题目是“Looking for a part-time job”。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发展为谈话活动所必需的词汇,然后学生和教师一起创造话语描写整个过程以完成活动,这些话语伴随着讨论和问题,如“How do you look for a part-time job?How long do you work everyday.”等等。另外,外语报纸杂志和宣传手册及其中包含的广告、图解等都能提供交际情景的信息,可用以组织各种解决问题的活动。

游戏最能唤起学习者的兴趣,通常被认为是很好的习得活动,可以在听说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游戏可采取多种形式,可以侧重语言、讨论、动作、竞赛、解决问题和猜测。几乎所有的游戏活动都能进行竞赛。分组争速度的比赛在任何活动中都可组织。许多游戏也都具有解决问题的成分。大多数解决问题的活动都适用于作为游戏。吸取新知识活动强调学习题材广泛的新内容。重要特征仍然是保持参与者的兴趣并保证可理解的输入。这种活动可通过看表演、电影、电视,听报告、讲座、新闻广播,阅读和讨论等,都可能成为听说教学中习得活动的一部分。

所有这些习得活动中,理解输入是语言习得最重要的成分。更重要的还在于学生一直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真正的语言交际。由于大量语言交际活动在起着沉浸作用,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能听懂或说出不少的话语。反之,一些学习外语多年,掌握大量语法规则和词汇的学习者,一旦进入交际场合竟一句话也讲不出来。这便使我们意识到语言习得在听说教学中的重要性。

三、外语听说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听说教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而听说教师的组织能力,一般表现在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和有效地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等方面。

1.有效地掌控课堂

教师要想有效地组织听说课活动,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熟悉教材,牢固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

2)真正熟悉学生,深知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

3)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了解他们在课堂内外的情况。

4)善于观察课堂情况和学生的心态变化。

5)十分沉着、镇定,这是极为重要的素质,在课堂上神情紧张就会降低工作能力。

在听说课堂上,教师面对数十位学生进行工作,随时都可能有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产生。因为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学习讨论中有的学生早已理解,有的学生可能还不太明白;提问时有的愿意回答,有的不愿意回答;同时,每个学生性格各不相同;有的性格外向,有的性格内向。有些同学能积极参与活动,大胆讲话,有的被动参与,缺乏自信。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沉着机智地处理各种情况。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气质有不同的类型。胆汁质型兴奋性强、反应迅速、有外向性;多血质型兴奋均衡、反应迅速、灵活性高、有外向性;黏液质型兴奋均衡、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有内向性;抑郁质型属于弱型、孤僻、行动迟缓、有内向性。显然,多血型和胆质型对发展口语有利,黏液型和抑郁型适于语法分析和阅读理解。一般说来,外向的人常表现为能说会道,善于交际,而内向的人则沉默寡言,善于思索。就发展外语听说能力而言,在同样条件下,有些人能取得较快的进步,而另一些人则相形见绌,很难开口。这首先可能是由于先天素质的影响,以致在语言编码能力、语法感知能力、语言归纳能力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别。但是,同样的素质也可能形成不同的能力,而同一种能力也可能在不同素质基础上形成。那就要求教师运用语言环境、课堂实践活动等其他因素来弥补原有素质的不足。当然教师外语基础好,语言流利,能容易而迅速地解答语言中的难题,这对掌控课堂教学是非常有利的。

2.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听说课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千方百计动员学生积极思维,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讲课的重要手段是言语。教师流利的外语本身就是动员学生学习的一种力量。有经验的教师能够按照学生的水平来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尽量用掌握的语言知识来表达自己,并力求内容生动,表达正确。师生通过外语相互沟通,相互鼓励。

教师的威信则常常是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教学工作获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当然,仅仅外语水平高还不足以建立应有的威信。有威信的教师在人格方面应受到学生的尊重和敬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如果一个教师经常批评训斥学生,这就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学生喜欢教师的亲切、诚恳、不说空话。有威信的教师能唤起学生对学习的特殊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学生全然无意学习外语,即使有很好的先天素质和语言环境,也不可能有效地掌握外语。就掌握外语听说能力而言,学习者可以怀有掌握外语听说能力进行国际交流的愿望,也可以是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或得到好分数而积极参加听说活动。显然,这里有长远的动机和短暂的动机,长远的动机能使学习活动保持一定的方向性,而近期短暂的动机则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两者结合起来是学习的极大推动力。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学习的客观必要性,树立远大目标,同时也应采取多种手段唤起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习得活动的兴趣。使学生能够长期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特别是电脑网络技术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里发挥重大作用。现在许多学校利用电脑网络等技术设备开展外语教学,不仅大大改善了学习外语的条件,而且已经明显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相信,外语教师积极钻研教学理论,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将大大有助于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其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Carroll D.W.,Psychology of Language,Brooks,Cole Pub.Co.,1985

[2]朱纯,《外语教育心理学》,上海外语出版社,1998[1]作者简介:李玲,硕士,副教授,同济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研究方面:应用语言学通讯电话:13651759535 E-mail:lilinghh@sina.com.

功能语境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1]吴安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315800 中国浙江)

摘要:语境是语篇生存的环境,任何语篇的分析都需将此因素考虑在内。本文将以功能语境理论为指导,以具体的语篇为分析语料,从文化语境(语类)和情景语境(语域)的角度对语料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功能语境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经研究发现,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可以是从语篇(语义理解)到语境再到语篇(评价)过程,同时该模式具有双向性特征。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文化语境,情景语境,语篇分析

引言

语境思想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六大核心思想之一(胡壮麟,1989),它是研究语言使用和语言功能的重要语言学范畴。国内外众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如Halliday,Hasan,Eggins,Martin,Ventola,黄国文等人,但将功能语境理论应用于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的还为数不多。

由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法为语法翻译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语法模式,关注词、句的搭配关系和用法,该教学方式弊端在于使学生看到的不是整个语篇,而是一个个被分割的句子,教学成效仅仅是完成了句子水平上的语法能力训练,忽视了语篇水平上的技能训练,因此妨碍了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

Halliday(1994/2000:F41)在其著作中明确指出,构建系统功能理论的目的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分析的框架。Eggins(1994:23)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最吸引人之一在于,它不仅建立了把语言当作社会过程的理论,而且还发展成为一种分析方法,它能够使分析者对语言模式进行详尽、系统的描写。众所周知,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教学中,仅对词汇、语法作出解释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当句子或话语本身与潜在的信息即语境相结合时,语篇才能产生意义”(裴文,2006:26—27)。因此,将功能语境理论运用于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可行的。

本文将基于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就“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发表的全国演说为具体语料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功能语境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一、理论简介

系统功能语境观是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阐述语言、语境、语篇三者内在的密切关系及其本质,以其说明语境在语言运用中的巨大作用,描述意义潜势和语言体现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Halliday和Hasan(1985:47)在论证语篇与语境的关系时指出,它们之间是辩证的关系(dialectical),语篇创造了语境,同时语境也创造了语篇,意义是在两者之间的摩擦中产生的。因此,语境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功能语境理论,大致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文化语境是指通过语类(genre),人类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制约语篇的语类结构等带有宏观意义的语义结构。Martin(1992)对语类作了更加明确的界定,是一个由说话者以文化社团成员为身份而参加的有阶段、有目标、有目的的活动。这些有阶段、有步骤的结构表明了某一语篇属于哪一语类(黄国文,2001:3)。语类的实现主要有两个方面:图式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和体现样式(realizational patterns)。情景语境(语域)是指与语言交际行为直接相关的三个社会符号学变元的集合体,即:语场(field),基调(tenor)和语式(mode)。语场是语篇的社会活动,基调是参加者之间角色关系的集合,语式是交际时所选择的渠道(Halliday,1985;1994/2000;Thompson,1996/2000;Eggins,1994),这三个语境因素共同作用,制约着说话者对词语和语义结构的选择。

二、语料的语境分析及其评价

1.文化语境

总体来说,英语演说可分为三种类型,宗教布道、课堂讲课和公众集会演说(王佐良等,1987:224—225)。这三种不同的演说受到内容、听话者和目的的影响,因此,不同类型中的语言赋予了不同的特征。对于公众集会演说,更为关注的是激发听话者的情感而获取他们的支持。

1941年12月7号,日本帝国主义对美国珍珠港发动了突然袭击,造成了2300多美国士兵死亡,以及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第二天,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发表了演说要求国会对日宣战。然而对于公众集会演说按照不同的目的又可细分为就职演说、宣战演说、双边关系的首脑演说、商业演说等。各类演说在图式结构和体现样式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在该语篇的开始,包含了演说的典型必要成分,点明了罗斯福发表演说所针对的听话者(第1段),即是在美国国会发表的演说。因此,该语类是属于公众集会演说。随着演说的推进,我们发现它是带有政治目的而不是为了商业或双边关系的演说。第2段阐述了日本帝国主义在珍珠港对美国发动的偷袭。第3、4段解释了为什么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袭击,并在第5段阐明了对美国造成的严重损害。罗斯福接着谴责了日本在太平洋地区发动的一系列侵略行径(第6段至第11段),这进一步表明美国对日本的宣战是迫切的、正义的和合理的,证明了捍卫国家和人民的必要性(第12段),与此同时渗透了美国必须保护太平洋地区的观点,美国终将赢得战争的胜利(第13至第14段),在演说的最后,罗斯福阐明了向全国发表演说的目的是要求国会对日宣战。该演说的图式结构如下图:

综观图式结构,我们发现演说开始,罗斯福并没有直接提出对日宣战,而是告知人民所发生的事情,通过大量的事实怒斥日本帝国主义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并由此唤起民众强烈的愤慨,从而追随着对日宣战合理性的路线,因此罗斯福是通过理性来证实对日宣战的正义性和合理性的。

2.情景语境

我们将以语境三变量来进行分析和讨论该语篇的情景语境。

语场:1941年12月7号,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发动突袭造成重创,12月8号,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发表演说,要求国会对日宣战。

基调:总统与演说听话者的关系。除了演说开始提到的听话者,还包括所有的美国人民,因为这场灾难不仅与国会相关,还与全国民众相关。演说是现场直播的,通过各种媒体向全世界转播,因此听话者可能包括世界各国的民众。因为,美国作为超级大国,为了自身利益一开始并没有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现在灾难降临到美国的头上,他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成为世界的焦点。由于地位和身份的不同,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然而,罗斯福作为美国的总统,国家的头号人物,并没有疏远于听话者,而是通过词的选择,如“our”“us”“we”等的使用缩短与听话者之间的距离。

语式:介于书面语与口语之间的文体。演说是通过声音传递,达到与听话者之间的互动,因此具有口语的特征。众所周知,演说稿是提前准备的,是基于手写稿基础上发表的演说。因此语言的模式必然受到书面语的影响。总体来说,其词汇语法与日常会话相比更加复杂。就该演说的句子长度而言,有26个句子,共517个词,半数以上的句子超过了20个词,其中最长的句子有43个词,表明了演说语类更加庄重、严肃和正式,演说中大量的庄重词如“infamy”,“solicitation”,“maintenance”,“commence”,“intervening”,“undertake”,“implications”,“onslaught”,“premeditated”,“assert”,“uttermost”,“treachery”,“unprovoked”,“dastardly”的使用渲染了珍珠港事件的严肃性,并与国家的命脉息息相关,唤醒民众为捍卫国家的尊严和世界的和平,支持对日宣战,因为战争的胜利必须得到人民的支持。完整的陈述句的使用也是书面语中的一个典型特点,并且大部分的小句之间是以小句复合体的形式出现,这些标准的语法结构体现了书面语言的复杂性。

通过对该语篇的语境分析、评价后,我们能够清晰地把握语篇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具体的体现样式,语言使用的特点及其模式等。

三、语境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在基于以上对语料的分析评价中,我们提出以下的分析模式:

第一阶段:语篇的语义理解。语义理解是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基础。该阶段通过对词汇、语法的理解自下而上达到对语篇语义的掌握,完成一定的语法能力训练,这是理解语篇的第一步。在这个阶段要使学生逐步意识到语篇产生的背景,熟知词汇、语法的运用,这也是教学最基本的阶段。通过本阶段的训练,学生对语篇学习的内容有了整体上的了解,为接下来的第二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语篇语境分析阶段。在此阶段分别对语篇的文化语境(语类)和情景语境(语域)进行分析和讨论,就文化语境而言,要对语篇的图式结构进行探讨,让学生把握语篇是如何有阶段、有目标、有目的构建的,同时熟知各个阶段词汇和语法的典型体现样式,要使学生意识到,语类是人们用语言实现不同目的的产物,不同语类的目的性不同,在词汇、句法和语义等层面所做出的选择也不尽相同。对文化语境的分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语类的宏观结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关注具体的语言体现样式。在前面谈到实现文化语境的语类、实现情景语境的语域与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它们都是层级之间的体现关系,即语类由语域体现,语域由语言体现,最终语类和语域都要借助语言这个层面才得以实现,但语域与语言之间具有最近、最密切的关系,因此情景语境的三变量将直接影响到语篇语言层面的选择。从对语篇的语场、基调和语式的分析,我们将进入到微观层面的语篇教学。对语篇的社会活动的性质、参与者之间的各种角色、语言发挥的作用将有更全面的把握;对语篇的社会功能、社会文化到语篇的词汇、语法将有更深刻的理解。通过此阶段的教学,我们能使学生对此类语篇更加熟悉其特点,在大脑中形成图式印象,为今后同语类语篇的阅读提供元语用意识。经过前面两阶段的教学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语篇评价的教学。

第三阶段:语篇评价教学。语篇评价阶段一般包括两个部分: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微观层面是词汇、语法特点在语篇中的评价,要分析该特点在语篇中的原因所在;宏观层面包括两个次层面,其一是对语篇本身的整体社会意义的评价,自上而下,从语篇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两个交际层面,探讨该语篇所构建的社会意义,并在更高层次上挖掘出语篇的意识形态;其二是语篇模式化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注重一个语篇的分析,而是应该注重一类语篇的分析,所以我们应该把某一语篇作为一类语篇分析的实例。我们可以提供更多的语篇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讨论,找出其中的规律,并探讨同一语类在不同的语域情况下,语言使用是如何产生变异的,从而意识到语境对语义的制约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在完成语篇评价阶段的教学后,我们可以自上而下重新审视语篇的语境和语义,因此该教学模式具有双向性,呈现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教学方向的双向互动性。

四、结束语

Halliday所创立的系统功能语法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符号系统,注重解释文化、社会和语言使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功能语境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应用价值。本文在详细分析、讨论就“珍珠港事件”发表的全国演说的语境后,提出了功能语境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该模式可简化为“语篇(语义理解)←→语境←→语篇(评价)”的过程。这种模式能够摆脱目前传统英语教学只强调语言知识忽视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此模式的教学,在关注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同时,突显语篇的结构和社会功能的构建过程,这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语境与语篇之间是共存的双向互动的关系,两者相互映照,相互包容。功能语境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能使我们摆脱传统语言教学中单纯分析语言内部结构的片面性,转向在教学过程中对语篇的多层次性和多种因素的静态和动态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思维模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实现语篇水平上英语技能的全面提高。

功能语境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引导学生掌握不同语类的语篇所具有的不同交际目的和图式结构,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能让学生逐步意识到语篇是社会意义的建构过程,而不单是语言本身的建构过程。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应当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语篇所体现的社会功能及其建构过程,帮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建立语境意识,写出合乎社会规范的语篇。因此语境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学生理解或撰写某一语类的语篇,为我们的写作教学带来启发。

参考文献:

[1]Eggins,S.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M],London:Pinter,1994,23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ed.)[M],London:Edward Arnold,/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2000,F41

[3]Halliday,M.A.K.&Hasan,R.Language,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as a Socio-Semiotic Perspective[M],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47)

[4]Martin,J.R.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Benjamins,1992(495)

[5]Thompson,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6/2000(36)

[6]胡壮麟,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17)

[7]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

[8]裴文,现代英语语境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26—27

[9]王佐良,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224—225[1]作者简介:吴安萍,浙江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从英汉对比角度分析英语写作中存在的常见错误

[1]王佳鸣(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外语系 201600 中国上海)

摘要:学生的作文中普遍存在各种遣词用字方面的错误,本文从词的层面统计这些常见错误,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进行一一分析,通过对比英汉在词位与词形、词的搭配和词类及其充当的句子成分等三个方面的明显差异,揭示了汉语的干扰才是导致学生屡犯这些错误的最终根源,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对策,从而杜绝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

关键词:错误分析,英汉对比,英语写作

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规定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其中的一般要求是每个大学毕业生必须达到的目标,它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能完成一般性写作任务,内容基本完整、用词恰当、语意连贯。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已成了目前摆在英语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作为教师,只有充分理解学生的写作难点,彻底分析他们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采取行之有效的写作教学策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鉴于此,本文着重统计学生在遣词用字方面的常见错误,从英汉对比的角度来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这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对策,从而杜绝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

一、从词的层面统计写作中出现的常见错误

本次统计对象是148名非英语专业的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写的作文;作文题目为“Crime—A Serious Problem in Society”;统计的内容为作文中遣词用字方面的常见错误类型、具体分类及其数量,见下表:

二、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分析错误根源

对比分析是“一种能用来预测学习者的难点和错误的工具”Oller(1971:79)。换句话来说,对比分析可以用来预测和描述第二语言中,哪些语言模式可能造成学习者的困难,哪些不能,以及学习者最可能犯的错误是什么。具体来说,从语言模式上讲,二语习得者可能面临几种情况:(1)母语与二语有着相同的规则,例如:英汉的主谓宾词序相同,因此,二语习得者在这方面遇到的困难最少;(2)二语中的规则母语没有,例如:英语中有定冠词和不定冠词,而汉语中没有,二语习得者容易犯这方面的错误;(3)母语中有的规则,二语中没有,例如:汉语中每个音节都以声调区别意义,而英语不是这样,二语习得者母语的声调习惯可能影响他对二语声调的掌握。无论是上述的第二种还是第三种情况,都会影响学生书面表达的准确性,因此,利用英汉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发现学生在写作中所犯的某些用词的错误与英汉的差异是密不可分的。

1.词位与词形

学生的作文中会出现下列谓语动词错误,例如:

1)It has turn……(It has turned……已经转变成);

2)It isn't unhear……(It isn't unheard……没有听说);

3)She had became……(She had become……已经变成);

4)It can't be prohibit……(It can't be prohibited……未被禁止);

5)It lack……(It lacks……缺乏)。

当给学生指出这些错误的时候,他们马上能认识到错误,并能将其一一改正。这意味着当我们分析这些错误的时候,不能将它们简单地归因于学生欠缺相关语法知识(比如时态混淆或主谓不一致等),而是应从英汉差异的角度来找出答案。

英汉在词位与词形方面是存在明显差异的。词位是词汇中的单位,总是以具体的词形运用到话语中去的。我们通常所说的“这句话中有五个词”,这个“词”指的是词形。在汉语中,词位引用形式和词形一般没有什么区别,例如词典中列出的“禁止”这一动词运用到实际话语中也是以“禁止”这个形式出现的。但是在英语中两者就有明显的区别,如动词词位FORBID(禁止)在具体话语中出现的词形有五种:forbids(第三人称单数一般现在时),forbid(除第三人称单数以外的一般现在时或动词不定式),forbidding(进行式),forbade(过去式),forbidden(过去分词)。

因此,学生即使已经完全掌握了时态及人称变化的语法理论,但仍旧会在写作过程中将谓语写错,他们正是受到了汉语的干扰,往往瞻前而不能顾后,忽略了谓语动词在句子中的正确词形,出现了上述各种错误。

2.词的搭配

英语写作中屡屡出现词的搭配错误,深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学生往往在遣词用字时,深受汉语的影响,将汉语单词的搭配原封不动地迁移到与之意思相对应的英语单词之上。下列的英汉差异是导致一些错误的根本原因。

1)使用的范围大小不同:

某些英语词的使用范围有局限性,其搭配范围大小不及意思相对应的汉语词。例如下列搭配错误:(1)the large danger(巨大的危险)(“巨大”可对应large,但large不搭配danger);(2)make methods(制订方案)(“制定”可对应make,但make不搭配method);(3)take out our pressure(释放压力)(“释放”可对应take out,但take out不搭配pressure);(4)The pressure is big.(压力很大)(“大”可对应big,但big不搭配pressure);(5)value the problem(重视问题)(“重视”可对应value,但value不搭配problem);(6)resist the crime(抵制犯罪)(“抵制”可对应resist,但resist不搭配crime)。

2)可引申的程度不同或引申义不同:

两种语言中,一对基本词义相同的对应词如果具有不同的引申义,或一个词可以有引申用法,而另一个一般只用其本义时,那么它们的搭配范围也就不一致。例如下列搭配错误:(1)open the television(打开电视)(英语中的open与汉语中的“打开”基本词义相同,意为“将事物内部展开”,但“打开”可以与“电视”搭配,引申为接通电流并接收节目,而open是没有该引申义的。)(2)the yellow movie(黄色电影)(英语中的yellow与汉语中的“黄色”基本词义相同,意为“金子或蛋黄的颜色”;但“黄色”也可搭配报刊、电影等,引申为“色情的”,虽然这种引申义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美国的一本低级趣味连环画The Yellow Kid,而且现代英语中也有the yellow press的固定短语,意为“低级刊物”,隐含“低级趣味、耸人听闻”之义,但还是不能用the yellow movie来表示“黄色电影”,可见英汉引申的范围有所不同)

3.词类及其充当的句子成分

在汉语中,三大类实词的造句功能极为强大,几乎是无所不能的,形容词和动词可以充当任何一种句子成分,名词也一样,只是不能充当补语而已,下表统计数据显示三大类实词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的实际出现率:

相比较而言,虽然在英语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英语词可以通过转类法实现词类的转换,无须借助词缀就能充当多种句子成分,例如:(1)名词作定语:race hatred(种族仇恨);(2)名词和动词相互转类:brainstorm their way(名词转化为动词:集中各个智慧猛攻);a bore(动词转化为名词:一个惹人厌烦的人或物);(3)形容词转化为名词:the sick(病人)等等,但并非所有的词都可以通过转类法来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例如下列词性滥用的错误:(1)He also crime.(他也犯罪了。)(crime不能充当动词作谓语);(2)They can only continue their life by steal and rob.(他们只能通过偷盗、抢劫来维持生活)(steal,rob不能充当名词作宾语);(3)So the rate of crime is instant high.(所以犯罪率迅速升高)(instant不能充当副词作状语)。

在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受到汉语三大实词强大造句功能的影响,而忽略单词的词性及其多种语法形式,将汉语单词的功能转嫁到与之意思相对应的某个英语单词之上,完全不考虑该英语单词的词性及其造句功能,拿来就用,所以作文中词性滥用的错误如此之多,便不足为怪了。

综上所述,由于学生受到了汉语的干扰,在所写作文中屡次出现上述错误,所以教师除了加强基础语法与词汇的训练,使学生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之外,还应该从英汉对比的角度来分析上述错误,找出问题的根源,这样不但有利于教师准确预见学生易犯的错误,还有助于教师在讲评作文时抓住问题的关键,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从根本上排除干扰,减少类似错误的发生,从而提高学生英语表达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Carl James,Contrastive Analysis[M],青岛出版社,2005,142—143

[2]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99—142

[3]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70—271

[4]胡明扬,词类问题考察[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6—14

[5]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新版)[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21—34[1]作者简介:王佳鸣,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通讯地址:上海市闵行区1266弄77号501室 201102电话号码:54146528[1]

探析高职学生英语应用文写作的误区

[2]郭萦(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200241 中国上海)

摘要:英语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以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错误为切入点,从三个层面(语言表达、谋篇布局、写作格式)浅析了高职学生英语应用文写作中存在的误区,并就如何克服这些误区提出了若干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英语应用文写作,写作错误,写作格式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英语作为国际性的交际手段,显得越来越重要,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和更迫切的要求。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来说,加强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更是势在必行。作为语言基本技能之一的“写”,同样也引起了英语教学的重视。在写作方面,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就一般性题材,在30分钟内写出80—100个词的命题作文,能填写和模拟套写简短的英语应用文,如填写表格与单证,套写简历、通知、信函等,词句用法基本正确,无重大语法错误、格式恰当,表达清楚。然而,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与教学目标有着相当的差距。下面,笔者将着重剖析学生应用文写作中存在的典型误区,并就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对待这些误区提出几点建议。

一、语言表达方面

1.词汇层面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总体上英语底子薄弱,在写作中表现出来的错误比较复杂,类型也较多。大体上说,这一层面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词汇量缺乏,用词搭配不当,语言缺乏准确性。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词汇量。有的学生在一篇写作中重复多次使用某个单词或某一句式,如一篇不到100字的小作文读下来,出现“I am……”的结构将近10处之多;有些用词错误,主要是搭配不当,受母语思维严重,如下述表达:

eat supper 吃晚饭

teach/study knowledge 教/学知识

cheap piece 便宜

crowded traffic 交通拥堵

2)词汇使用不当,忽略了词汇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功能,造成语言有效性低,容易使读者费解甚至误解。如某位学生想说他家里有一台电脑,于是他写到,“My home has a computer”,在此,这位学生就误用了“home”一词,没有真正领会该词的语用特点;又如,在写一则招领启事时,有位学生写到,“The owner is required to ask for the wallet in the police office”,该句在表达上没有太大问题,但是他用了“ask for”一词,未能有效地表达出“认领(claim)”这一信息。

3)用词不考虑场合、对象,语言不够得体。在一些商业信函中,在表达拒绝、不满或抱怨时,很少有学生考虑到交际中的礼貌原则,语言表达过于直接突兀,例如学生在表达不能按时赴约时,常写出“I can't go because……”,这样的表达往往会伤害对方的情绪甚至影响交际。事实上,在这样的场合,应较多地使用委婉语,如“We are afraid……”,“We regret……”,“I would like to say……”等。

2.语法层面

在英语应用文写作中,尤其是商务函件中,商务信函代表的是公司的形象,在句法、时态、人称的一致甚至标点符号的使用方面都应比较严谨、规范。然而,高职学生语法知识薄弱,经常会出现种种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主谓不一致,句子时态滥用,名词单复数不分。

I were ill,so I can't attend the meeting yesterday.

All vitamins is important for us.

2)运用从句时错误百出。

There are many students are talking in the classroom.

We should eat necessary food that it contain vitamin we need.

3)一些特殊句型的误用。比如,“There be”结构,“it”作形式主语时的误用。例如:

There has a meeting in the hall.

It is necessary attend the meeting.

4)be动词的遗漏或误用。

We will sure to pass the exam.

I am feel tired.

3.句子层面

1)在连词的使用上。

受汉语句子的干扰,汉语中连词经常成对使用,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但在英语的句法结构中却只允许使用一个连词。如下述例子即受汉语影响的结果:

Though she was ill,but she still went to school.

Because it was raining,so I had to stay at home.

2)句子逻辑关系混乱,受母语干扰明显。

Our English class taught an English song last time.

Her age was young then.

3)句子不完整,往往出现只写半句的现象。

There are many ways to know the society.For example by TV,radio,newspaper and so on.

It is important to absorb vitamins.Such as,Vitamin A,Vitamin B,and Vitamin C.

二、语篇布局方面

语篇是具有交际功能的一系列话语或段落所构成的语言整体。连贯(coherence)和衔接(cohesion)是语篇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连贯是就语篇的语意而言,句子连贯是指句子成分合乎逻辑,表述思路清晰,能有效地传达交际信息;衔接则涉及语篇的结构形式,反映出语篇在词汇和语法方面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几个句子之间,也可能存在于一个句子的几个部分之间,文章通过一定的衔接手段将句与句,段与段有机地组合起来。

从学生的写作中可以看出,学生语篇布局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

1.语篇层次结构不清晰,主题思想不明确。多数学生写英语文章时仍然沿袭汉语的思维模式,写作中往往拐弯抹角,文章或段落缺乏主题句,致使语篇结构疏松,逻辑性不强,观点不鲜明,主题不突出。事实上,不同类型的语言有不同的语篇模式。美国学者Robert B.Kaplan(1966)在“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思维模式”中指出,东西方语言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操汉语的人的思维方式是螺旋形(spirality)的,而操英语的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型(linearization)的。故而英语的语篇模式具有“先概括后具体,先整体后细节,先综合后分析,先抽象后具体”等的特点,英语语篇的组织和发展呈“直线”型,通常以一个主题句(topic sentence)开头,直截了当地点明语篇的中心思想,然后从段落和句子层面逐步展开论述。

2.句与句、段与段缺乏必要的衔接手段,使得语句不够流畅,过渡不够自然,篇章结构不够严谨。例如:

People learn English to use it.Some learn it to study or work abroad.Others learn it to read books and magazines in English or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English-speaking foreigners.若采用适当的连接词,则可改进为:

People learn English for different purposes.Some learn it to study or work abroad,while others learn it to read or communicate in English.(藤延江,2005)

事实上,英语的衔接手段很丰富,根据M.A.K.Halliday(1994)的语篇理论,语篇衔接主要通过语法手段、词汇手段和逻辑联系来实现。其中语法手段包括时间关联、照应、代替、省略、搭配和时体配合等;词汇衔接包括复现关系和同现关系;逻辑关系语可分为增补、转折(让步)、原因(结果)和时间四类。若能恰当使用衔接词,会使文章自然流畅,合乎逻辑、结构严谨。

三、写作格式方面

应用文写作讲求实用、有效、准确,此外,为了达到成功的交际目的,还应该遵循语用的礼貌原则。总的说来,格式上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格式正确、整洁、清晰,显示作者的礼貌;其次,措辞礼貌得体,显示作者的修养;最后,表达准确、逻辑,以有效达到交际的目的(陈冬纯,2003)。

应用文题材多样,不同类型的应用文有不同的写作格式。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最常见最实用的莫过于信函。拿此类文体来说,一般应包括写信人地址,写信日期,对收信人的称呼,信函正文,结尾套语和写信人的签名,一些较正式的函件还要包括收信人的地址和职位等。书写信函的各项内容时,还应采用已约定俗成的齐头式、半齐头式或缩进式等格式。再者,正文内容也应按照引言、详情、应答和结语这四步式(Taylor,1993)来组织,给人以顺理成章、层次分明的好印象。

四、高职英语教学实践的启示

综上对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应用文写作错误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应用文写作能力,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针对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的实际情况,英语教学应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这种训练必须渗透到基础英语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词汇运用能力、联词成句能力、联句成段(篇)能力。同时注重复习、巩固英语语法,使学生掌握基本常用的语法点和句型,保证写作中语言运用基本正确。

2)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减少母语的负面干扰。语言和思维相互影响,Kaplan(1966)指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第二语言学习中,采用不同的书面语模式,这是由于受到了母语的负面干扰,也即母语的负迁移在起作用。就中国学生而言,主要反映在书面语和口语中存在大量的汉式英语(Chinglish)。英语教学应注意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对英汉思维方式的对比,使学生了解英语思维模式,逐渐克服母语的负面影响,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

3)重视语篇教学,使学生掌握英语的语篇模式。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篇知识能力对英语写作存在着间接影响(马广惠、文秋芳,1999),笔者建议在阅读教学中贯穿语篇知识,让学生充分了解语篇中句与句、段与段的衔接,诸如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以及词汇衔接(lexical conjunction)等连接词项的应用,同时,通过让学生找出段落的中心句、文章的主题句,把握中心思想和重要细节,帮助学生理请语篇脉络。在此基础上,由教师给出一个话题(topic),并列出几个关键词,让学生根据已知信息联词成句,联句成段,联段成文,从中培养学生的语篇衔接能力,掌握英语语篇布局的方法。

4)给学生提供典型的范文,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英语应用文题材多样,格式不一。不过,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如书信(邀请信、投诉信、介绍信及其他普通私人信件)、求职简历、寻物或招领启事、便条、海报等,它们都有各自固定的格式,教师可以通过范文向学生介绍文章的格式,让学生了解不同文体应用文的写作格式和风格,甚至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常用的套句,以增进语言的得体性和有效性。其间,让学生适时地进行仿写练习,由教师批阅后,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向学生反馈信息。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1994.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Edward Arnold

[2]Kaplan,R.B.1966.“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and inter-cultural education”,Language Learning 16:1—20

[3]Taylor,S.1993.Communication for Business(2nd ed.),London:Pitman Publishing

[4]陈冬纯,商务英语信函的体裁分析与撰写策略[J],国外外语教学,2003(2):52—56

[5]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6]马广惠,文秋芳,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外语教学研究,1999(4):34—39

[7]藤延江,英汉思维差异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5(5)[1]该文为“高职学生英语应用文写作能力培养探究”课题成果之一,该课题获“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资助。[2]作者简介:郭萦,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通讯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6001号东海学院基础部 邮编:200241联系电话:021-28077677;13761166971

浅析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缺乏的状况

金阳(上海财经大学留学预科学院 200433 中国上海)

摘要:通过语言的功能及英语学习目的的阐述,表明当前英语教学忽视本土文化的现状,说明本土文化在对外交流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言,英语学习,本土文化

一、学习英语的目的

语言功能是人类独有的功能。它是人类进行思想交流、学习、教育、进行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工具。比如,哲学家都是读书和谈理论的人,他们主要把语言当作一种叙述和传达知识的工具;而对于一个军官来说,语言的功用是发号施令。当然语言还可以用来表示感情或者用来影响别人的行为。

对于学习英语的人来说,可能抱着不同的目的,有的把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因为它可以帮助你顺利实现交流的目的,就好像士兵打仗需要有枪一样。有了它,我们就可以方便地与外国进行各个方面的交流,向外国学习先进的东西,同时将我们国家优秀的东西介绍给他们。无论是我们在会见外国友人,或者想在网上获得最新消息,英语都不可或缺。而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通过考试是学习英语的主要动机,考试也是大学生用来证实自己英语水平高低的主要衡量标准。

对此,专家刘骏建议大学生首先要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通过考试,而是要实现用英语交际(包括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树立这种以交际为目的的学习动机,对大学生制定和调节英语学习策略有很好的指引作用。其次,在掌握一门语言知识的同时,还需要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注重语言与语境的结合。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所以说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忽略本土文化的现状

当今的大学英语教学力求保证语言的地道性和实用性,为此高校英语教材的课文、阅读材料也都取自于目的语国家的课文、期刊、杂志、小说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有意识地大量宣传西方文化。教材中的练习也大多是围绕课文内容编写的。通过阅读原文教材,学生能够根据语境学习地道的英语,并且了解目的语文化。这对于学生了解、熟悉乃至理解目的语国家的社会、人文、科技等等,无疑是大有裨益非常必要的。然而,英语教学中仅仅使用原文教材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与中国国情有关的内容,特别是用于表述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等等的英语词汇在教材中基本消失了。学生学了多年外语却不知道“孔子”用英语怎么说,《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在英语中该怎样翻译。而在学生习作中“天安门”译成“Tian An Gate”,“东方明珠”译成“Dong Fang Ball”,“馄饨”译成“huntun”等等。其实这些词汇都有固定的翻译,并已经被外国游客所熟知。学生生造出来的词,目的语国家的人根本无法理解。这都是由于目前学生吸收的语言中有关我国文化的内容较少、词汇贫乏的缘故。换言之,用于目的语国家和母语国家文化等交流的工具,变成了只注重单方面向外吸收的功能,显然与外语学习的本义相悖。

深究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不能不使人联想英语学习的来由与中国近代社会状况的关系。当睁眼看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发现,当时的中国无论政治、经济,还是军事、科技都已经大大落后于西洋诸国,唯有向先进的西方学习才是振兴强国之路。因此,外语学习的主要功用是吸收目的语国家的先进的东西。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人不仅仍需要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文明的成果,也需要在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让世界在了解中国的过程中,使中国融入国际大家庭。从这个角度反观我们当前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纲要、教学实践,显然与时代需求有着不少的脱节。也就是说,学习英语的目的不能仅仅是为了掌握一种向外国学习的工具,也应该是掌握一种与外国交流的工具。

三、建议和措施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是传递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和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决定了语言老师也必然是一名文化老师。然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文化教学又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是语言教学的组成部分。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更多的是进行目的语文化的导入,而一部分老师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有相当的了解,实际不然。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应进行双向文化导入,也就是使整个语言教学过程,变成是对目的语和母语文化不断加深理解和认同的过程。

要运用一种语言进行跨文化的流利沟通,对这种语言的使用者提出了较高要求,因而也对这种语言的教授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词汇构成等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1)大学英语教师不仅应是英国语言文学的专家,也应当是一个杂家。所谓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便是其至尊典范。这里又涉及师范教育、而师资培训的问题,不在本文展开论述。

2)调整教学内容,增加介绍中国文化的分量,教会学生如何用他国语言介绍本国文化。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中,很少有介绍本土文化的课文,即使教师在教学中穿插中国文化的叙述,也是一种辅助,并不能引起学生重视。因此,建议各种英语教材除了介绍西方文化的题材外,最好再配置一定量的有关本土文化内容的课文,同时在考试等环节中加以肯定,使学生能输入正确的中国文化的表达法。另外,可出版一些中国文化系列的小册子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补充,增加词汇量,提高阅读水平。

3)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增强介绍中国文化的内容,注重其英语的表述方法。似可采用中外文化对照的方式。如在说到西方的圣诞节时,可同时引入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介绍其来历、背景及我们的庆祝方式等。又如,在了解了西方的家庭生活后,可同时比照中国的家庭构成及风俗习惯等,以使学生了解同类事物在两种文化环境中不同的表现形式、内涵及其表述方法。

4)建议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词汇表中增加有关中国的专用词汇。现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只有部分国家(或地区)、语言、国民及国籍表,常用地名表及常用英美人名表等。建议增加有关中国文化、常用词及常用语等附录,如,故宫,Summer Palace;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教学要求中列出专有名词的表达法以规范语言的运用。

5)建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教学要求”进一步细化。在“教学要求”中,有学生应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要求,但未在教学内容中具体规定,希望有关方面加以调整。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对外宣传的不断增多和交流的日益频繁,在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等领域,表达中国特色事物的英语词汇大量涌现,正在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交流工具。学生只有摄入了正确的中国文化概念以及正确的表达方法,才能在对外交往中得心应手,实现跨文化的双向交流。

参考文献:

[1]潘发勤,与综合学习有关的几个概念及其关系兼论传统文化与英语学习相结合[J],《当代教育论坛》2005(3)

[2]董耐婷,调整词汇教学 提高写作能力[J],外语界,2007(1)

试论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陈涛(上海城市管理学院基础部 200438)

摘要:在掌握了英语基本词汇、语法知识结构后,高职学生中所呈现出的翻译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助于英语语言文化因素和背景知识。此时的翻译教学任务要求教师有必要在讲授翻译理论技巧的同时,也要进行系统的文化导入,以便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更准确地把握译文词语的选择。

关键词:翻译教学,文化导入

高职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鉴于高职学生较本科院校学生的英文水平低的状况,词汇语法教学总是占据主导地位,使得翻译教学处于若有若无的状态。随着中小学英文教科书的不断改进,高职学生入学前的英文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掌握了基本词汇语法知识结构后,如何进一步完善翻译教学就自然而然地提上了日程。

一、翻译教学与文化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具有最直接的显示意义[1]。文化学家克鲁柯亨(Clyd Kluckhohn)认为,“文化是无处不在的”[2]。“语言和文化是两个相互依存的象征系统。”[3]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一定要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学习并认识到文化差异对于语言学习的影响。

二、翻译教学中文化导入面临的问题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在文化导入方面存在着几个主要问题,“一是目前有关中英文化背景知识对比方面,系统而权威的参考资料极其匮乏;二是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主要是课堂,而能够和他们交流的是拥有相同文化背景的老师和同学,这就使他们无法经历文化冲突所带来的震动和挫折,自然意识不到了解英语文化的重要性;三是高职学生课外自学能力差。所以如果不在课堂的语言教学中更多地融入英语文化,英语文化教学永远达不到预期效果。”[4]

三、翻译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对于文化导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本文作者就这一问题在所教授高职一年级学生(80人)中以小测试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三次调查。调查以英译汉中所出现的问题为主。第一次调查以翻译小测试形式出现,共提供给测试对象五个英文短句,要求被测试对象对短句进行翻译,所给出的句子中不包含生僻单词和短语,只对句中个别需要进行测定的短语做了黑体标示。测试结果总结如下图:

在测试中,很多同学把white elephant翻译为“白象电池”,这的确有些令人啼笑皆非。而对于as strong as a horse的译文,绝大多数同学都使用了“力大如马”的字眼,虽然牛马的力气都很大,但“力大如马”这种说法却在中文中无从查找;对于at sixes and sevens的译文,同学们的译文更是五花八门:“六七岁”,“六七之间”等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对最后一组短语的处理上使用了直译法,译为“玛丽看到简的新裙子眼睛变绿了”,这说明学生虽然已经对原文有了一定的理解,甚至在心中已经有了正确的理解,但是并没有寻找中文对等词语或对等说法的意识,忘记了汉语中从未出现过“眼睛变绿了”这种字眼。译文的语言与原文的语言在许多情况下,并不用同样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更谈不上产生同样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采用意译为好[5]。

面对这样的统计数字,本文作者感到有必要进行第二次调查:调查以问卷形式开展,调查重点为翻译学习和文化引导的关系。其结果如下:

1)对于目前翻译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中52%认为是词汇语法,40%提及文化背景知识的匮乏,8%为其他问题。

2)对于翻译教学中是否应当强调文化差异的问题,学生中78%持认同态度,22%认为无关紧要。

3)对于文化导入与英语学习的关系问题,学生中34%表示文化导入会对学习起到很大帮助作用,22%认为可有可无,其他未作答。

4)对于目前课本所提供的文化导入信息量多少的问题,学生中11%认为足够满足学习所需,51%认为基本可以,29%认为不够,11%认为远远不够。其他未作答。

以上数据表明,单纯从学生的角度讲,文化导入对于英文学习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课本所提供的背景知识介绍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翻译教学中使用更多的方法,注重文化背景的介绍。

笔者采用开放式问卷方式进行第三次调查问卷,结果如下:72%的学生认为高职教学应该开设英文文化赏析课程。78%的学生希望在课上看到有关英语国家的教学短片。另外,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课本、电视电影、小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课堂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四、翻译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着眼点

奈达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分为五类:生态学、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6]。教师可以根据这五类文化因素的划分找到相应的补充信息。相对于文化共性来说,不同文化间存在的差异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语言教学中坚持对比的原则,深刻提示隐藏于语言和非语言形式与意义之外的文化内涵,将目的语文化与本族语文化的某些差异进行导入,这样能使学生避免交际中文化迁移带来的失误[7]。例如:

Ned Seeley在“Teaching Culture”一书中曾经指出:“使文化成为每堂课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基本的翻译技巧的同时,还一定要认真对待翻译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学,进行恰当的文化导入,使得学生在熟练掌握翻译技能的基础上,能够更好、更深入地了解原文并翻译出通顺流畅的译文。

参考文献:

[1]肖辉,英汉语用差异视阈下习语文化可译性探究[J],上海科技翻译,2004(1)

[2]庄锡昌,顾晓鸣,顾云深,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Nida,E.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 in Translating[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曹凤静,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与原则[J],辽宁高职学报,2004(10)

[5]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

[6]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3)

[7]邢家伟,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6)

交际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1]马清娟(天津职业大学基础课部 300402 中国天津)

摘要: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交际教学法的教学观认为掌握一门语言就是掌握一种“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bility)。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教学法的课堂中,没有学生的参与,语言教学不可能有所成效。所以,教师应努力转变角色,寻找方法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英语氛围,真正达到使他们能以英语为工具交流信息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交际教学法,角色转变,组织者,参与意识

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大学英语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必要的语言知识,也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广泛的语言交际活动。教与学,是语言教学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我国传统的教学理论将教师置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只是客体,如果课堂是一个戏台的话,那么教师就是在唱独角戏,学生只不过是观众而已。长期以来,我们都习惯于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主动灌输、学生作为课题被动跟进的方式,教学的艺术往往局限在寓教于乐的层次。这就是说,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过于偏重于“教”这一面,而没能用同样的眼光看待语言教学的另一面——学。而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他们才是戏里的主角;客体是所教授的知识,课本好比是剧本;教师则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相当于导演。教师在适当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进行语言交际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语言、获取知识、培养交际能力是达到大纲要求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中基本上采用交际法,强调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

一、交际教学法的教学观

自从70年代交际教学法产生起,就受到各国教育者的青睐,在我国更是方兴未艾。交际教学法强调“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旨在发展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以区别那种纯粹的“语言能力”,认为语言能力只是交际能力的语言结构基础,交际能力是把这种语言结构应用到真实的交际中才能体现。交际法把交际功能作为教和学的核心,主张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交流的需要,作为外语学习的原动力,注重培养交际能力是交际教学法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该法认为,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应强调语言的交际作用,以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为目标,学生既要学语言规则,也应学交际规则;既要有语法观念,也要有语用意识。在交际中学习语言有着心理学方面的依据。在教师精心营造的模拟交际环境中,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自然而然地参与教学活动,尝试使用刚接触到的话语。这个尝试一旦获得交际对象的认同,达到了交际的目的,在他的心理上就能产生积极反应,从而引发他取得更大成绩的兴趣,激发他的学习动机。这样便形成一个心理上的良性循环。同时,课堂模拟的情景接近生活现实、生动形象,使人记忆深刻,能切实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交际教学课堂中,教师的传统作用减少了,教师不再意味着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学习的帮助者(Brown,1987:45)。在交际性教学活动中,学生应是核心。但教师的作用仍然很重要,如在知识上,心理上帮助和支持学生;观察和分析学生的活动,了解和分析每个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弥补等。这种交际性的教学活动要比传统的教学活动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对教学内容的临时整合能力和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特别是在教学班人数较多的时候,这种组织能力就更为重要。Harmer把外语教师的角色定位为:控制者(controller),评估者(assessor),组织者(organizer),提示者(prompter),参与者(participant)和资源(resource)。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综合以上所有这些角色,既是组织者、导学者,同时又是学习者和参与者。

二、寓学于用对教师的要求

首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和交际教学法的有机结合,要求教师不仅要将课备好、讲好,更要把视线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了解他们的现状和需要,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适时调整自己的计划。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作课前准备,要尽可能利用各种条件进行教学,如卡片、图片、画册、影音资料、电化设备、实地实物等等;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艺术地营造自然合理的交际环境,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收效。这个组织的过程决不是随心所欲的,教师要周密考虑、精心设计。教师可以从多种方面设计教学活动,比如角色扮演、辩论、讨论、复述故事等等。即使在讲授语言点时,也可以运用一些文字游戏、竞赛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向学生阐明活动的程序和规则,这一点必须非常清晰明了,否则课堂活动就会失去控制;

2)通过演示向学生简单介绍活动的一些技巧和基本用语,可以利用黑板,投影仪等把一些关键词和主要句型展示出来;

3)提前几天布置题目,让学生事先做好最充分的准备,便于提高活动的质量;

4)所选话题要尽量让学生有话可说;

5)视学生表现,逐渐加大难度,如将准备时间由几天缩短为课堂内准备,或者将话题从学生身边扩展到整个人类社会。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当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表现才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课堂活动中,应当明白无误地告诉学生如何进行活动,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参加到语言实践中来。在组织活动过程中还要注意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既不能让基础差的同学感到任务太难而产生挫折感,又不能让基础好的同学因任务简单而失去兴趣。组织、管理好课堂教学活动,尽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所有学生都从语言实践活动中收益,让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掌握语言知识重点和交际技能,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乐趣,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语言教育界明确提出了“教学过程交际化”的主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和创造合乎社会交际情理的情景,让学生随学随用。这样课堂教学就要尽量避免单一的句型操练,而要选取真实、自然、地道、在社会生活中有使用价值的语言材料,并为学生创造运用这些语言材料的机会。

其次,交际教学法要求教师要特别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由于担心犯错误,会采取一种不积极的“低姿态”。性格内向、语言表达能力差或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表现不活跃,有时甚至受到冷落,教师应该特别注意给这部分学生创造活动的机会,充分调动他们的交际积极性。对学生的参与必须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积极态度。因为在语言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错误是很自然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基础较差、回答不出问题或担心自己见解不够成熟而不敢开口的学生,教师应不断给予鼓励。只要学生敢于张口,哪怕他们说的有错误,答非所问时也千万不要中途打断他们。只要是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形式上的错误可暂时放置一边,等他们克服怕犯错误的心理障碍后,再逐步提出准确性要求。对学生的不断鼓励会使他们克服恐惧心理,增强自信心,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这种安排应该是巧妙的,要照顾到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特点,避免它们成为大家注目的对象而加重思想负担。随着表达水平的提高和自信心的增强,他们在课堂上会变得活跃起来。交际式的课堂环境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亲切自然的教态能创造良好的交际氛围,无形中能起到鼓励学生的积极作用。因此,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和谐、积极、平等的气氛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并很好地利用各种交际教学法,还要具备很好的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另外,交际教学法要求语言教师知识面要广,思想要活跃,要有充分的创造力,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有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更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如何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考虑如何切实达到教学目标及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反应,这是教学行为的主要信息反馈,是调整教学计划、协调各教学环节的依据。教学的过程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正所谓“教学相长”。

最后,交际教学法要求通过教师的参与,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尽量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英语学习气氛。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不活跃,影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哪些因素,如何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影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大部分学生常常在课堂上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从上中学起,学生一直处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吸收老师所讲的东西,成为存储前人留下的知识的“容器”,对于交际教学法他们一时难以适应,导致课堂上不活跃。二是一些学生缺乏自信,害怕在全班同学面前说英语。由于以前从来没有真正用英语口头交流观点,所以学生觉得很难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新编大学英语》要求通过教师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尽量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英语学习氛围。在这种愉快的环境中,教师的参与会让学生觉得教师不是居高临下,是朋友,这样有利于解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特别是那些紧张、不活跃的学生,对他们要热情,鼓励他们张嘴说英语,耐心回答他们提出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在无意识、无压力、无忧虑的环境中,通过语言交流实践,使所学的东西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潜意识中,变成自己的东西。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给学生的任务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要稍稍超出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有一种挑战,有一种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兴趣和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热情。

三、结论

总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教学法的课堂中,没有学生的参与,语言教学不可能有所成效。现代教学法对语言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交际教学法的顺利实施,需要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可以说,没有教师的主动引导,就没有成功的教学法。所以教师应努力转变角色,寻找方法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英语氛围,真正达到使他们能以英语为工具交流信息的教学目标。因此,语言教学的改进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付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Nunan,D.The Learner-Centred Curriculum牶A Study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Littlewood,W.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2000

[3]Harmer,Jeremy.How to Teach English.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Yalden,Janice.Principles of Course Design for Language Teaching.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2000[1]作者简介:马清娟,河北衡水人,天津职业大学基础课教学部,助教,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通讯地址:天津市河北区志成路7号 邮编:300402电话号码:13681508534 022-60586591

浅谈高职院校外语教师素质的提高

[1]王德红(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201901 中国上海)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外语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的状况,提出了外语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对提高外语教育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外语教师的素质。

关键词:高职院校,外语教师,素质

职业教育是以“为社会培养初、中、高级技术工人和技术人员”为特点的教育,学生普遍注重专业课的学习,而忽略基础课的学习。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课成绩越来越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外语。高职院校中外语教学的重点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利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学生掌握、驾驭知识与记忆、应用的水平。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并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不断渗透给学生较新、较好的学习方法,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对外语教学质量提出了“五个因素和一个公式”。这五个因素是:国家对外语教学的政策;学生的来源与素质;教材的质量;教学环境的条件;教师的素质。五个因素中前四个因素是可变因素,而第五个因素即教师的素质是决定因素。一个公式是: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教法(3分)+环境(4分)]×教师素质。这个公式内四者相加为10分,而教师素质分值越大,乘积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由此可见,外语教师的素质,对提高外语教育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外语教师应具有的素质:

1)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自身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教师的灵魂。作为教师应该十分重视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不断用新观念、新知识充实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用更高更严的标准要求自己,用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教师的良好品质和高尚人格会直接作用于学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什么样的思潮,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代替不了。”因此,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以自己高尚的思想品德去影响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灵,为学生成长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教师应用发展眼光认识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教师应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应是懂得教育技术的专家。一改以前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着力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要从神圣的讲坛走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教师应不断探究,这需要较强的改革意识和勇于创新的勇气。

3)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外语教师出色完成教学工作的关键所在,它包括较强的教材分析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在美国有项关于教师素质的组成比例可说明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学识20%,教学态度10%,工作计划性20%,组织能力5%,表达能力15%,教学方法30%。外语教师必须运用外语组织课堂教学,用简练明确的体态语言和丰富的表情动作配合语言表达,培养学生听力、语感和外语思维交流习惯。充分利用音像、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直观教学。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艺术,娱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只是观众,他们要参与教学。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既创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又保持严谨科学的教学态度,使用多种方法激发和保持学生外语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

4)完善的知识结构。为适应当代社会知识不断更新的状况和国际交往迅速发展的要求,外语教师必须首先学会获得和筛选信息,抛弃没有必要的内存,学习新的科技、语言、哲学、艺术等,以新概念、新知识来补充头脑,充实教学储备。外语教师的文化结构应当是开放性的,对一切有价值的文化、有用的新知识开放。通过对最新语言文化知识的不断接纳和吸收,不断改造更新自身的文化结构,能够充分利用各国文化素材,创设多种情境氛围进行知识讲解和文明礼仪、民族情感教育。有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外语文化底蕴,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形成科学的文化观和世界观。

作为高职院校外语教师,除了具有普通外语教师的基本素质之外,还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教学。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在中学阶段外语学习成绩就不太理想,一部分人对外语学习采取了放弃的态度。有鉴于此,作为职业学院的外语教师,应努力运用情感教学,心理学中情感的动力功能和迁移功能,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重建对外语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对学习外语产生兴趣和愿望,乐于了解异国文化和学习异国语言的趋向,从而使学生从不学到主动求知,达到提高外语教学效果的目的。教材是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资源。教师应研究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师应从情感的角度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加工和组织,打动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融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外语教学过程是人际交往、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过程。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这一点充分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课堂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桥梁。另外,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外语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师生之间不单是知识方面的教与学的关系而且也应建立情感方面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2)把握教材的逻辑结构,寻找衔接点。与中学教材相比,高职院校英语教材的内容多,难度大。表现为抽象概念多,形式思维少,语法现象复杂。这对已适应了中学外语学习方式(容量小、节奏慢、重复练习、反复强调)的学生而言,感到学习有难度。因此,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中,教师要努力研究,把握教材的逻辑结构,寻找衔接点。课文阅读内容都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体裁广泛、信息量大、内容生动,同样其阅读部分与职业英语阅读材料的难度差异并不大,这些都为外语教学的衔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材的逻辑结构决定了学生的思维内涵,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以新旧知识点的衔接带动思维的突破、知识更新的突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整体学习、综合发展的意识,提高思维层次从而使学生的外语学习再上新台阶。

3)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目前教育发展的需要,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教学势在必行。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师应具备扎实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制作课件的技能,还要有准确、流利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授课艺术。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较丰富的表现力,更直观、生动、丰富多彩,学生可听、可看、可说,也可自己亲自选材、操作,这样兴趣会大增。有利于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英语。

4)加强教学教研活动。为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教研活动中应进行必要的检查、评比、比赛。应坚持集体备课、多观摩名师示范课等,真正把教研活动搞成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的活动。

庄智象说过:“外语教师不仅是学生外语输入的一个重要提供者,而且是外语输入质量的控制者,对外语教学活动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我们外语教师要不断补充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不断丰富语言表达和语言艺术,改进教法、创新教法、指导学法、努力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师,更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情感教学,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各行各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闫秀平等,论大学教师文化素质的提高[J],中国高教研究,2000(4)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