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杨华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08:44:29

点击下载

作者:杨华山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杨华山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杨华山试读: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编委会

主编 连辑

副主编 吕品田 谭平 田黎明 牛克诚 杨斌

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龙力游 朱乐耕 刘万鸣 江宏伟 杨涛

杨飞云 杨华山 吴为山 何家英 陈孟昕

林若熹 赵建成 骆芃芃 徐累 桑火尧

崔进 管峻

编辑部

编辑部主任 陈曦

编辑部副主任 戴健

编辑 戴健 陈越 曹贞华 杜蕾

马岩 刘晓光 朱蕾 高瑜

总序

今日之时代,艺术作品不仅体现精湛技艺,更凝聚着艺术家充沛深挚的精神力量和睿智持久的理论反思。这套《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丛书的出版,正是符合这一要义之硕果,是我院近年来艺术创作阵容和创作成果的高水准集中展现,是一件令人振奋、欢欣鼓舞的事情。

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国内唯一一所国家级艺术研究机构,凭借深厚的学术研究底蕴,多年来立足于以科研推动学术研究,形成了崇尚史、论、评相结合的学风,展开了许多具有全、通、精、新的学术探究,一批批学者孜孜以求,铸就了一系列奠基之作、典范之作。我院学者凭借自身的学术影响力,立足时代、关切实践,在引领、促进艺术创作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彰显出理论的巨大力量,塑造出我院“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传统。

中国艺术研究院又是国内艺术创作的重要机构之一,注重艺术学科理性思考与创造能力的融合,以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研究成果的最大化来服务社会。近十余年来,我院相继成立了中国画院、中国油画院、中国书法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中国雕塑院、工笔画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等一系列专业创作机构,集聚了以田黎明、杨飞云、何家英、赵建成、谭平、朱乐耕、管峻、骆芃芃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技艺精湛、成就斐然的优秀艺术家,形成了门类齐全、老中青梯队完整、在编和聘用兼有的创作人才队伍。这些机构依托中国艺术研究院雄厚的艺术学科平台,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在广泛而高层次的世界文化交流中,博采众长,以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根植于心的人文情怀,实现艺术创作“艺精于理、术化于道”的宗旨,厚植文化自信之根。

近年来,我院在努力建设艺术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创作、“非遗”保护和文化智库“五位一体”战略格局进程中,艺术创作和研究更上层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艺术家们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开展了一系列有质量、有引领作用的创作实践活动,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艺术精品和扬正气、接地气、聚人气的艺术展览,建立了以艺术创作指导委员会为主体的艺术指导和评价体系。同时,我院着力引进艺术创作人才,加强艺术创作力量,既是发扬这一传统,也是尊重艺术发展规律,力图通过学风熏陶、情感联系、机制激励,将研究与创作实践有机融合起来,促进研究与创作的共同繁荣。

我们坚持正确导向与尊重艺术规律相结合,鼓励艺术家抒写家国情怀、突出艺术个性,倡导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把艺术立意与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将浓厚的民族情怀、强烈的文化担当和高标准的创作要求凝练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面貌、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我们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当作艺术创作的中心工作,广泛动员、精心筹划、保障到位、锐意创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建立了常态化的创作机制。艺术家们也通过这样的活动,打开了视野,丰富了内心,提升了境界,找到了融合艺术感受与理论反思的契合点。我们也通过很多主题活动、艺术展览来推动或者反映艺术家在这个愿景引领下的付出和成果。

苏轼曾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丛书也是在这样的艺术创作观念下应运而生的。丛书所收录涵盖了中国画、书法、篆刻、油画、雕塑、手工艺等在内的各艺术创作门类优秀艺术家的重要代表作品,扼要收录了艺术家的创作体会和理论思考。收录的艺术家不仅有从事专业创作的,还有从事研究、教学、编辑和行政管理工作的,也包括少量我院聘任的艺术家。艺术家们各擅其长,艺术表现形式各异,但整套丛书却能够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艺术家们在时代感召下对艺术的追求和思考,可谓蔚为大观。

今后,艺术家们将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历次全会的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特别是《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用艺术家的文化自觉,深切体验时代和社会的真善美,以艺术的方式融化在作品中,以艺术家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诚之心,创作出更多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的精品力作!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 连辑

2017年3月20日

人物介绍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美术创作中心主任、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国家一级美术师

1959年生,山西省万荣县人。曾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书法院,获硕士学位。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委员会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美术创作中心主任、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理事。

曾在美国、日本等国家举办书画展览。应邀为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毛主席纪念堂等创作巨幅画作。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等文化机构收藏。出版有《杨华山诗书画作品集》《学院派精英杨华山》等。

艺术自述

艺术感悟

我出生在黄河东岸的山西,求学于黄河西岸的陕西。故里集贤村,原名沟壑村,隋末大儒文中子王通在此设坛讲学,遂易名集贤村,意谓贤人汇集。乡间俚语云:“举家食粥书成摞,集贤教员比驴多。”千载尚文古村,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

少年时正当“文革”期间,可读之书甚少,唯有绘画之平台甚多,天生爱画,故兴之所至,常为学校、大队做宣传板报。酷爱书法,一乡知名。

1977年,我入运城文化馆学画,次年又求学于陕西艺术学院美术专业,接受学院派的素描、色彩等技法训练。1981年回到山西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获省市模范教师等称号。

1984年至1985年,利用暑假时间,我到山西永乐宫、秸益庙、青龙寺临摹壁画。198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展览馆举办壁画临摹汇报展,李可染、吴作人、刘开渠、潘絜兹、黄均等前辈参观了展览。画展后我有幸逐一拜访了诸位先生。我将《度吕图》赠送刘开渠先生时,刘老和夫人拿出了齐白石、傅抱石等十位老先生合作的册页给我看,并讲述他们当年在重庆创作时的情景,还逐页为我讲解了诸先生的人品和绘画风格,并亲笔题赠“立足传统坚持创新”“杨华山书画集”“峰高无坦途”等书法,对年轻的我是莫大鼓舞。李可染先生当时在病中,依然热情地接待了我,给我讲了临摹传统的重要性和齐白石关于临习传统的观点:不要把传统看成凝固的、死的、永世不变的模仿对象,因为模仿在艺术中是没有价值的。他也谈到了临摹、写生、创作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题赠“杨华山书画集”等书法。在徐悲鸿纪念馆,得廖静文先生引荐,与吴作人、冯法祀等先生见面,亲聆他们谈论传统壁画人物用线以及颜色和西画的色彩关系等高论,受益匪浅。我向黄均先生赠送仕女、太乙神像时,先生为我讲述了他对元代壁画的理解,他对于传统的虔诚态度至今令我无法忘怀。更让我感动的是,先生还拿出他自己临摹的线描旧稿,为我示范中国画的十八描回赠,还题写了“涉猎中外,吞吐古今,内得心源,妙笔出新”十六字勉励我。白雪石先生也曾经为我示范壁画山石树木用笔和人物的关系。山高水长,这些画坛耆宿给予我的,是我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1987年,刘炳森先生推荐我到日本参展。1988年,我陪姚有多先生到永乐宫参观并在晋南等地写生;同年入中央美院研究生课程班,随姚有多先生学习人物画创作。1992年入北京画院研修班,师从周思聪先生,同年在北京画院展览馆举办个人水墨人物画习作展,董寿平、周思聪、黄胄、黄润华、姚有多等先生到场参观,并应邀赴日本、美国举办展览。1994年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专业美术创作。此间幸与乡贤董寿平先生相居为邻,数次随先生到香山、长城等地写生。

董老的记符号式写生方式完全不同于学院派的照景描摹。我至今记得,他谈到了画中有两种“真实”:平常肉眼所见之真实,即真实的具象再现,也即写实;艺术之真实,即真实的意象表现,此是写心,也即写意。肉眼所见之真实,看似真实,但习以为常,比比皆是,浮浅无味,人皆熟视而无睹。而艺术之真实是作者生命情感的流露,有作者的心灵、体温、气息与个性追求,是生活的美的升华,因而才有了拨动观者心弦的力量。董老特别强调写生的写意性:他说古人不写生,而是观察,要通过观察得到某种体验,然后表达出来。董老曾为我用毛笔直写松树示范,那种仿佛心底流出的线条高度概括,强大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令我大受震动。董老也多次强调:书、画是以传统的点线审美为基础,以点线的组合构成形式为表现手段的独特的民族艺术。书写是一种系统化的绘画,绘画是一种较不拘谨的书写,因此书写规则必然通用于绘画。书如其人,画也如其人。在这个问题上,因为画有形象,不如书法反映得更纯粹、更明显罢了。

我还曾有幸得到启功先生亲炙。知识渊博的启老,看了我的写生习作后,很亲切地一一指点,强调要继续练习书法,还说书成而学画,变其体不变其法,盖画即是书之理,书即是画之法。书画最后皆在修养,因此还要多读书。这一教导,使得我在痴迷书画之外,又加上一个痴迷古代诗文的嗜好,至今未废。

我八九十年代的创作倾向,主要是面向生活,表现大自然,追求学院派的写生造型技法,对于传统绘画认识不够深刻。2000年,二弟意外离世。两年后,父亲亦因此变故郁郁而终。沉浸在丧失亲人的悲痛中,我很长一段时间都精神恍惚,无心画画。2003年,我陪启功先生参加北京大学《儒藏》编纂座谈会,结识了主持会议的张岱年教授(时年94岁)和与会的其他北大哲学系教授,年高德劭,经历丰富,与他们多次对谈,给我打开了又一扇大门。从此,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不断升温,利用各种闲暇时间来阅读古代经典。其中,我尤爱唐宋诗文,最佩服苏轼和王安石,曾自作二人画像,自作跋云:

达也易沉溺,易贪恋,易迷失;穷也易怨叹,易颓废,易沉沦。如荆公者可谓达之极致也,行乎大道,常秉冷静与理智,不离本心与自然。如坡公者可谓穷之极致也,遍历坎坷,不失平常之心,游乎物外,依然故我。

学习传统文化,我深刻体会到文化对个体精神有着巨大作用,是安身立命之本。此后,我进入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主修中文和书法。三年研修期间,心态渐趋平复,也慢慢重拾画笔,此时的我,对于传统书法和绘画的认识也大异从前了。

做人与作画的关系、人品在画品里的重要性,是此一时期我最大的收获之一:昔静安先生谓屈子、陶令、子美、东坡能“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所以卓尔不群,千古独步。其意谓作家个性,即艺术之神髓。有个性则有艺术,无个性即无艺术,诚哉斯言。西方绘画重理性,重模仿,尚客观再现;中国绘画则重感性,重精神,尚主观表现。前者有规矩可依,后者则一空依傍,戛戛独造。古人悬“逸品”“逸格”为绘画之最高境界,盖以天才之创造,不循“六法”规矩而得之。实则任何艺术无不是主观的,主观、客观只是相对而言。在画家的眼中,纯粹客观的自然是不存在的。无论多么追求客观真实的画家,也必须以主观为先导。因为画家所描绘的自然,是经过他主观选择的,既有选择,则不能不主观。而自然本身又是繁杂凌乱的,需要加以美化和整一。而美化整一的依据,则是画家的审美理想。既如此,则画家描绘的,已经不再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了。纯粹客观地记录山水,则与地图无异。纯粹客观地描绘草木,则与植物标本无异。范宽、郭熙诸家并非在画自然的林泉云山、烟霞草树、鸟飞花落,而是在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来表现其独有的审美感受,山川风物吐之于胸中,写之于笔下,此所谓“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

此后的创作,侧重思考画面造型、图像元素,从中国文化的底蕴去寻找可感性和存在性。这种可感性我认为首先要从传统绘画、壁画、雕塑里寻找,还可以从传统诗文意象中去体悟,以及从民间艺术里发现,中国的民间艺术元素与传统绘画元素共同形成了天真、灿烂、敦厚的审美艺术特征。我以临摹古代经典作品和移用古画元素进行“变体”创作为转变,先后临摹了《八十七神仙图》近百幅人物卷及《溪山行旅图》等一批宋元山水花鸟名迹,也临摹了近人黄宾虹先生的很多作品,古今对照,丰富认知。黄宾虹临摹作品不求形似,更注意对“意”之重现,那基于他与古人气息的内在对接。黄宾虹对笔墨的认识、笔墨的表达,已经超越“形”的概念了。这个启发,刺激着我以“变体”方式创作了一系列“圣贤”“高士”“戏剧人物系列”等形象,参加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春花秋实”“大美寻源 翰墨薪传”“中国国际艺术节绘画展”,以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中国画提名展”等系列展览。写意之外,我也看到了宋元绘画画面构成的丰富饱满,宋人并非不追求写实,而是在写实基础上进行写意。写实有繁简,写意却不在繁简。八大山人的简和石涛的繁皆为经典。

此后,我的艺术取向又发生了一次转变:重新走回临摹的老路。当年临摹永乐宫壁画时的状态似乎重现了,却又那么不同。提起笔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