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精粹赏析(中医四大名著赏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10:53:49

点击下载

作者:王进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黄帝内经》精粹赏析(中医四大名著赏析)

《黄帝内经》精粹赏析(中医四大名著赏析)试读:

前言

《黄帝内经》,集秦汉以前医学之大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也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鸿篇巨著。《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医学经典,其中不少记载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学派主张和其他自然学科的成就,有效传承了中华文化,这些内容又与医学相互渗透,深刻地影响着医学,遂使该书成为一部以医学为主而涉及多学科的巨著。《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中医学的灵魂。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每部各81篇,共162篇。《〈黄帝内经〉精粹赏析》根据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约稿要求,以清光绪十年甲申京口文成堂募刻宋本《黄帝内经》为底本,分类、精选部分篇章,再现全文,其中《素问》29篇、《灵枢》24篇,汇编成书,向热衷于中华文化,热心于医学事业,愿意为自己、为家人、为大众的身心健康提供科学服务者,提供《黄帝内经》善本原貌,并按“原文”、“注解”、“语译”、“赏析”四个栏目进行编写。“原文”以类相从,每选一篇,必须全文转载,保持原文原貌,防止割舍、破坏经典之旨的整体性;适当分段,使用简化字体,如“寫”,简化为“写”字,通“泻”,“泻”在注解、语译中使用。“注解”涉及校勘、考校编次、注释等,因《黄帝内经》注家多、传本多、历史久、专论丰富,往往一词多义,尽量选取王冰、张介宾、杨上善、高世栻、马莳、吴昆等有代表性注家、注本之注解,一词选取一至二义,或者作出综合、通俗之注释,特别经典、实用价值非常明显的注解,放在赏析中阐释和发挥,如“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等。“语译”以意译为主,语言通俗,为初学者、自学者提供帮助。有些词语翻译较为灵活,可能出现不同的语译,如“藏”,翻译时有“藏”、“脏”的不同,出现在“藏象”、“脏腑”等不同的语言环境之中,注意区别与联系。“赏析”将笔者积累多年的教学心得、科学研究所得、临床经验所获展现出来,系统、直观展示养生原理和方法、生命的内涵、识病防病治病的技巧,尽可能全方位、深入领略《黄帝内经》的精华及其应用。《黄帝内经》“言言金石,字字珠玑”,古朴无华,尽可信赖;全文精选,精粹品赏,以点突破,领悟生命;水平有限,难免错误,请求教导,讫求谅解。湖北中医药大学《黄帝内经》教研室王进 杨化冰2013年5月

《黄帝内经·素问》精粹赏析

养生

《黄帝内经》养生内容系统而丰富,以清光绪十年甲申京口文成堂募刻宋本《黄帝内经》第一卷首三篇《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素问·生气通天论》最有代表性。

素问卷第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原文

昔在黄帝,而生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廼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①②③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④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⑤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⑥⑦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⑧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⑨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⑩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注解】

①道:规律、法则,此指修养之道、养生之术。

②法于阴阳: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法则。古人认为春温夏热属阳,秋凉冬寒属阴,故有四时阴阳之说,四时阴阳的推移变化,促使自然界万物的生长和衰老。

③和于术数:正确、恰当运用各种养生方法。古人所讲“术数”,内容很广,如呼吸、按蹻、饮食起居、房中术,以及测算四时气候变化而四季养生等,是各种养生方法的总称。

④形与神俱:形神健全、和谐。

⑤醉以入房:沉溺于房事。有部分医家注解为酒醉后肆行房事。

⑥不知持满:本来爱精保神如持盈满之器,不能妄动,但是不知悉其原理,不慎而动,则倾竭人体的精气。

⑦不时御神:时,善;御,统摄、治理。不善于调养精神活动。

⑧虚邪贼风:此指四时不正之气。

⑨恬惔虚无:恬惔,安静。虚无,心无杂念。思想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⑩德全不危:全面符合养生之道者,不受到衰老死亡的危害。【语译】

黄帝自幼聪明,既长而登天子之位,问道:上古时代,人能活到100多岁,动作仍然灵活,并不显得衰老。可是现在的人,年龄才到50岁左右,动作便不灵活,开始衰老了。古时候的人和现在的人的这个差别,是因为时代与环境不同造成呢?还是人们违反养生之道造成呢?岐伯回答说:中华古代有知晓养生之道者,一定要测算、并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四时的阴阳变化,恰当运用各种养生的方法,饮食有节制,起居有常规,劳逸适度,能够保持形体与精神健全、和谐统一,所以尽享自然寿命,健康百岁。当今世界,有的人不知晓养生之道,以酒为乐、嗜酒成性,妄作妄为、习以为常,好近女色、沉溺于房事,有一种竭其精、散其真的欲望冲动和喜好,不知晓珍惜精气如同手持盈满之器不能妄动,不善于调养精神活动,一味追求快于心欲之用,违逆养生之乐,起居无常规,饮食无节制,所以人未老先衰,甚或半百而夭亡。中华古代圣贤传授养生之术,要求做到在测算自然界四季变更情况的基础上,对于不利的自然灾害、恶劣气候、或外来邪气,要有预见性,及时避防。平时思想安闲清静,没有杂念,于是人体精气静藏于内,不会妄耗于外。因此,法道清净,精气内持,又如何发病呢?诚然,无发病之理由。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要节制情感、使贪欲减少,心安理得、无所畏惧,动静结合、劳逸适度,没有耗散体内精气,神情怡然自得。于是血气有规律地运行,精、气、神和谐于一体,每个人都可以获得长寿之愿望。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要以其食为美,随其服饰,入乡随俗,社会地位尊卑贵贱不相倾慕,这种人质朴敦厚。具体要求我们进一步做到目不妄视,心不被淫邪迷惑,平等对待愚笨者、智慧者、贤德高尚者,不畏惧于外物,所有这些养生的方法是和中华养生之道相吻合的。所以全面符合养生之道者,不会受到疾病、衰老、死亡的威胁或危害,能延年益寿,健康百年。赏析1.让生活与太阳同舞、与自然同步

人的生命过程是运动和变化的,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应,自然不老,通过“法于阴阳”,使生活在自然中的人尽可能延年益寿。众所周知,不同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各有特点,生活就应该顺其自然,也就是必须按照自然界的规律,调节人的生产、生活和起居,如一年以春夏为生长之时,一日晨午应之,此时当修养生机;秋冬为收藏之期,一日暮夜应之,此时当修益精气,养精蓄锐。具体方法是简要测算一年太阳的运行变化、一月月亮的变化、一日白天和黑夜变化等,调整自身生活之起居时间、饮食质量、劳作方式等。夏季白天时间长、日照充分、天气炎热,可以早点起、晚点睡,多参加户外活动,适度加大户外活动的量和时间等;冬季白天时间短、日照少、天气寒冷,可以晚点起、早点睡,适度参加户外活动,尽量减少户外活动的量和时间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阳是我们测算时间的最好参照物,让生活与太阳同舞,该睡觉时睡觉,该起床时起床,该工作时工作。有的人借工作忙、压力大,把大量的事情放在夜晚,因为夜晚安静、时间充沛,可以做很多事,甚至有的人夜生活通宵达旦,俗称“夜猫子”,时间一长,经常腰痛,易于苍老,进而早衰,或失眠、心律失常、常犯心脏病和心理疾患,尤其是女子多表现月经量少、延期、更年期提前等;有的人贪床,或喜欢静卧、独处,或好吃懒做、好逸恶劳,久而久之,高血脂、动脉硬化、肥胖甚或痴呆等不可避免。2.使用适宜的、便捷的养生法术

中医养生由于种类繁多,门派各异,方法独特,所以选择的养生之术一定要适合自己,即“和于术数”。有以自我修炼为主的,如气功、导引、自我按摩、各种拳术等;有借助外力外物的,如保健针灸、食饵药补等。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各种养生术均有各自的宗旨、特点和针对性,要根据这些养生术的原理、特点和要求,结合本人情况,如身体素质、文化基础、环境与经济条件等,因人、因时、因地选择为宜。以药补为例,很多人喜欢用人参、鹿茸等温补之药,其实不然,阳虚者宜补用之,且要适可而止,而素体阴虚火旺者非其所宜。二是各种养生术都有特定的方法、要求,掌握其技巧和要领至关重要。以气功修炼为例,意守丹田要求若有若无、若存若亡,太过则着相,极易出偏,甚至走火入魔,最好请教正规化的中医医师,一般需要指导,尤其在初期,一定要在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并定期辅导。3.合理膳食

饮食是一件快乐开心的事情,但饮食要有节制,不能随心所欲,要讲究吃的科学和方法,即“食饮有节”。适当节制饮食已成为21世纪卫生组织提倡的最为简便易行的养生之道,包括饥饱适度、饮食卫生和谨和五味、防止饮食偏嗜等,具体地说是要注意饮食的质量和进食时间。(1)饮食的质 ①饮食宜清淡,提倡“绿色食品”,当然,摄取一定量的新鲜鱼肉也是非常必要的。②饮食宜多样化。《黄帝内经》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服之,以补精益气。”(2)饮食的量 ①饮食宜少。古人强调少食,反对多食和暴饮暴食。②晚饭宜少。③病宜少食。疾病之后脾胃功能差,适度减少饮食的量非常重要。而且很多疾病是由伤食所引起,宿食不出是很多疾病难愈的根本。(3)饮食寒温 摄入的饮食要冷热适中,“热无灼齿,寒无冰唇”。目前,受西方饮食习惯的影响,冷饮冷食成为部分城市生活的流行色,吃饭时要喝冰镇的果汁,夏天的西瓜等要冰镇之后再吃,女孩不断地吃冰激凌,男人则不断地喝冰镇的啤酒等,这些冰镇的饮食不断地损伤着人体的阳气,就像在我们燃烧的生命之火之上,不停地浇灌冷水一样,久而久之生命之火是会熄灭的。(4)饮食的烹调 ①饮食宜温热熟软。②烹调不宜太过。现代研究发现烹调过度,或破坏养分,或熏烤焦化,可使蛋白质变成引起细胞突变的化学物质,导致很多疾病,甚或癌变。(5)饮食的时间 ①饮食有时。主张一日三餐,餐外不食。②饮食及时。提倡“先饥乃食,先渴而饮”、“有饥即食”、“已饥先食”。③少食多餐。主要针对老人、小孩及患病者、消化力弱者的进餐方法。(6)膳食宜忌 ①以神领食。提倡食不语、食忌过怒和过思,古人云“怒后勿食,食后勿怒”。②细嚼慢咽。美食须熟嚼,生食不粗吞。③姿势端庄。④禁食腐败食物。⑤戒烟、少酒,适量饮茶。4.起居讲科学,生命可长久

人有1/3的时间是在寝卧之间度过的,因此起卧、作息应该有规律,符合常度,尤其是要养成按时作息习惯,即“起居有常”。人的起居要求是“法于阴阳”。5.恬惔虚无,劳逸适度,动静结合(1)行为端正 要知晓珍惜精气、保持精气充盈在养生中的重要价值,通晓神静无欲、虚怀若谷在养生中的重要意义,克服竭其精、散其真的冲动和喜好,戒除贪懒和欲望,崇尚养生之道、养生之术、养生之乐;绝对不能妄作妄为妄动,避免以酒为乐、嗜酒成性,好近女色、沉溺于房事,起居无常规、饮食无节制等。(2)劳逸适度 劳动有益于气血流通、增强体质,休息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要防止过劳(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还要防止过逸。(3)动静结合 静中寓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中国有很多锻炼方法,如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均体现动静结合的原理。(4)运动锻炼 ①劳动。老人可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养花、扫地等。②散步。散步有流畅气血,舒利关节,增进消化,调养神气的作用。散步的时间多主张在清晨、食后、睡前及闲暇时。③跑步。这是人体的一种正常的生理兴奋剂,既适合青年人,也适合老年人。跑步不能跑得过于勉强,要使途中一直感到轻松愉快;跑步时间不宜过长,脉搏不宜过快。④导引。如华佗五禽戏、天竺按摩法、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⑤气功。建议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6.时时提防邪气侵袭、损伤正气,保全生命《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是尊生、全生、保生,强调一个健全的、和谐的形体与精神一定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相处的,这是中华养生的至高境界。当然,对不利的自然气候变化、周围环境变化等,都要有预见性,作好充分准备,及时避防,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1)四季防护。提防季节性常发病,如春日多风病,夏日要防暑,秋天防燥,冬天防寒等。夏天防暑唯恐空调开得不大、屋子不凉快,冬天防寒,唯恐暖气烧得不热,其实这些都违背了自然规律。俗话说:“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迟早要坐病。”在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或者暴风疾雨、雾露不散等情况下,及时调整衣被、居室内外活动规律,尤其是在气候反常、大灾大荒、疫病流行时,要避疫毒,提防疠气之染易,及时防止瘟疫的发生和流行。(2)每日防护。作息时间要有规律,室内要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衣被要勤晒太阳、防止长霉,勤换内衣、注意个人卫生。要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忽冷忽热。饮食以清淡有营养为原则。保持大便通畅,以晨练之前排空大便为宜。调摄起居讲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的污染等。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避免接触流感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注意防止外伤与虫兽伤。同时,保持良好精神情绪,调整好心态。(3)入境问俗、因地制宜,亦即随遇而安。《黄帝内经》主张“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不同的地域,地势有高下,气候有寒热湿燥,水土性质各异,人们文化习俗、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差异很大。在思想上要尊重,在行为上要融入,在生活方式、时间上要调整,不要让不利因素影响自己。原文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①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②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③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④⑤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⑥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枯;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⑦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⑧。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鬢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注解】

①天癸至:天,先天;癸,癸水;至,成熟。天癸是精水一类物质,源于先天,藏于肾,依赖后天而成熟,是男女生殖功能盛衰的基础。

②三阳脉衰于上:三阳脉,指太阳、阳明、少阳脉,皆循行于面部。女子六七,面部荣华颓落。

③地道不通:地道,通行月经之道。指月经停止来潮。

④精气溢写:溢,盈满;写,通“泻”。肾气充实,生殖之精盈满自泻。

⑤阴阳和:男、女两性交合。

⑥颁白:颁,通“斑”。即黑白相杂。

⑦肾者主水:指肾藏精的功能。

⑧五藏盛,乃能写:五脏精气盛满,乃泻藏于肾。一说五脏精气盛,肾才能泄精。【语译】

黄帝问:人年老丧失了生育能力,是因为精力耗尽呢?还是因为自然所赋之寿数已尽呢?岐伯说:女子7岁左右,肾气渐充,乳牙陆续脱落,被恒齿代替,头发生长;14岁左右,天癸成熟,任脉、冲脉充盈、通畅,月经正常,具备生子能力、可以怀孕生子;21岁左右,肾精气充足,智齿萌出,头发生长很快;28岁左右,筋骨坚强,头发很长很美,身体亦很壮实;35岁左右,阳明经脉气血渐衰,颜面开始憔悴,头发亦开始变白、脱落;42岁左右,太阳、阳明、少阳经脉气血已衰,女子颜面荣华颓落,头发黑白相杂;49岁左右,任脉、冲脉亏虚,气血衰少,天癸竭尽,月经停止来潮,形体亦衰老,丧失生子能力。男子8岁左右,肾气渐充,头发生长,乳牙陆续脱落,被恒齿代替;16岁左右,肾精气充足,天癸成熟,生殖之精定期盈满自泻,具备生子能力,两性交合授孕生子;24岁左右,肾精气充足,筋骨强劲,智齿萌生,头发生长很快;32岁左右,筋骨粗壮,肌肉丰满;40岁左右,肾精气渐衰,头发开始变白、脱落,牙齿亦开始变得枯槁;48岁左右,阳经经脉气血已衰,男子颜面憔悴、荣华颓废,头发黑白相杂;56岁左右,肝气也衰,筋力变差,肢体活动受限,天癸竭尽,精气亦衰少,肾中精气溃泛,于是形体衰老;64岁左右牙齿、头发枯槁、脱落。肾具有藏精的功能,能够接受五脏六腑之精气而封藏之。只有五脏精气盛满,肾中精气才能充盈,肾脏才能泄精完成生殖等。现在五脏藏精气不足,功能衰退了,筋骨懈怠,天癸竭尽,所以头发鬢白,身体困重,头重脚轻,行步不正,也丧失生子能力。

黄帝又问:有的人年事已高,依然具有生子能力,又是为什么呢?岐伯说:这类人寿命超过普通人的限度,虽然年寿已高,但是气血尚充盈、经脉尚通畅,肾精气充足,所以具有生子能力。只不过,这类人虽然具有生子能力,但是男子一般不超过72岁,女不一般不超过56岁,这是自然所赋之寿数已尽的缘故罢了。

黄帝再问:那些知晓养生之道的人,都能年寿过百,依然能够生子,又是为什么呢?岐伯说:那些知晓养生之道的人,能够正确养生、延缓衰老,虽然百岁左右,年寿很高,但生命力很强,依然具有生子能力。赏析1.通晓男女生长壮老的规律,知“道”养生,健康百年

头发、牙齿、骨骼的变化及是否具有生殖能力,可以反应男女生长壮老的规律,尤其是否具有生殖能力是评判一个人生命力是否旺盛、生命能否长久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主要体现在肾中精气的作用。从幼年到青年,肾中精气逐渐充盛,表现筋骨强健,身体盛壮,真牙生,发长得很快;从壮年到老年,肾中精气自然衰减,表现面憔筋软,身体衰老,发脱齿摇。若有所失,则儿童发育迟缓,成人未老先衰。尤其是在青春期,肾中精气充盛,天癸成熟,生殖功能成熟,男子定期排精,女子定期排卵,男女媾精,于是生育繁殖。此时若肾中精气妄亏,可以导致性功能减退,性欲低下、或阳痿,甚或不育、不孕等。

天癸的成熟和竭尽与否,一般性规律是:①男女两性发育成熟的标志是女子月经来潮和男子周期性溢精现象。如女子月经初潮约在14岁,目前由于生活水平大幅度地提高,女子月经初潮都呈现不同程度地提前,但一般都会在满7岁以后,当然也有女子月经初潮出现较晚者,女子月经初潮最晚也会在21岁之前,否则就要及时就医;男子也有同样的月周期性溢精现象,初次约在16岁,即从满8岁之后、到24岁之前,此阶段是性器官发育成熟并具备生殖能力的阶段,是发育成熟的标志。②男女两性衰老的标志是女子绝经、男子无周期性溢精现象,推算的时间是女子49岁左右(即42岁至56岁)、男子56岁左右(即48岁至64岁)。普通人,女子49岁为期限、男子56岁为期限,陆续地在此时期之前进入绝经期(男子为绝精),较早地丧失生育能力,而且衰老亦已经开始了。有的女子绝经期延后,大多在满49岁之后仍然月经正常,依然具备生殖能力,但这种现象一般不超过56岁。同样男子56岁之后,也依然具备生殖能力,但一般也不超过72岁。2.中医学性生殖医学(1)肾主生殖 人之生育能力,主导因素在于肾中精气自然盛衰的规律,中医学概述为肾主生殖。肾中精气秉承于先天之精,先天之精由父母遗传而来,藏于肾,精化为气,是为先天精气。先天之精蕴生天癸,即天癸与生俱来,受肾中精气影响,当肾中精气丰盈,则天癸成熟,男子精液溢泻,女子月经来潮,并具有生育能力;随着时间推移,肾中精气发育至极,进而由盛转衰,衰减至一定限度时,天癸便趋向衰竭,在时间判断上是更年期的出现,表现为女子月经稀少、经期紊乱、进而闭止,男子精液稀少、丧失活力,男女最终丧失生育能力。(2)天癸是生殖功能盛衰的决定因素 天癸,是精水一类物质,源于先天,藏于肾,依赖后天而成熟,是男女生殖功能盛衰的基础。天癸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关系人体生殖功能的成熟与衰竭,体现在月经的来潮与闭绝、精气的溢泻与稀少等,并影响性器官的发育。②决定性功能的强弱。孩提时期,能悲能喜,能怒能思,而绝无欲念。其有情窦早开者,亦在肾中精气将盛,天癸将至之年。可见肾中精气未盛,天癸未足,则不生欲念。如肾中精气衰,天癸竭尽,则欲念自除。故男女二七、二八天癸成熟才能“阴阳和”。可见,天癸是性欲形成的重要基础。③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天癸主要通过冲脉、任脉,下至阴器,上荣口唇等。由于女子定期月经,血泄于下,不荣口唇,故不生胡须、喉结小等。在《黄帝内经》其他原文中列举宦官去其阴器(包括睾丸)后不生须,是因为伤冲脉、竭天癸,唇口不荣的缘故。(3)冲脉、任脉充盛通达是生殖功能正常表达的前提 肾属水藏精,主天癸的产生与成熟;冲任司天癸的通行,与生殖器相连。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具体体现为:①冲任充盛、通畅则月经按时来潮,具备孕育胎儿的生殖能力;冲任虚衰则月经闭止,丧失孕育胎儿的生殖能力。②冲任盛衰、通闭,又受天癸成熟、衰竭的制约,而天癸之源在肾藏的先天精气。目前很多人治疗不孕不育,喜欢用大补肾精肾气的药物,而忽视了经络的通畅,最后是越补越胖、越补越堵塞而加重不孕不育。

总之,肾、天癸、冲任三者协同作用,维持人的性生殖功能,如此则形成“肾气—天癸—冲任—月经、胎孕”的性生殖轴。3.正确对待肾,延缓衰老(1)补肾保精,延缓衰老 因为,肾主生长、发育,肾精及肾气的盛衰,与生命进程密切联系,有学者认为肾虚衰老学说是中医衰老理论的核心,因而创制了一系列补肾延缓方,代表方之一左归丸,为明代张景岳所制,能填肾精、补肾水,使肾脏的阴精、水分得到应有的补充,使之与右肾的“火”达到相对的平衡,虚损症状就会得到改善,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更年期综合征、脑神经衰弱、性功能减退、骨质疏松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糖尿病、老年性痴呆、功能性子宫出血、白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肝硬化腹水、阴茎短小症、足跟痛,以及亚健康状态等。(2)调节脏腑,才能补好肾,更有效地延缓衰老 只有五脏六腑精气盛满,经络气血充溢、通顺,肾中精气才能充盈,生命力才旺盛。

另外,肾之络脉功能正常也非常重要,确保肾之血气供给。临床上常因“久病入络”而损肾,最终促进了人之早衰。

总之,延缓衰老必须围绕肾,从多方面、多层次调肾保精。原文①②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③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④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注解】

①真人:指修真得道、精神返于至真之人。下文至人、圣人、贤人,名号虽异,并无本质之差异,均为得道成仙,可以长寿之人。但比较而言,真人、至人,要比圣人、贤人更神奇、高超,已成为道之化身。

②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提挈、把握同义。把握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

③独立守神:独立,自我主宰、控制。守神,精神内守而不外驰。自我能够主宰、控制自我,精神内守而不外驰、损耗。

④逆从阴阳:指顺从阴阳变化规律。【语译】

黄帝说:上古时代,有得道成神仙真人,能够把握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吐故纳新,调息养生,调节心理,控制自我情感,精神内守而不外耗,让精神及其全身各部分保持高度协调统一,青春永驻,能与天地同寿,天地不老人难老,这就是因道而生长、因道而长寿。中古时代,有全面掌握养生之道的至人,品德淳朴敦厚,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法则,在四季的变化之中调和自身阴阳的变化,脱离世俗,聚精会神,专事修道,广涉天地山水,视听八方。至人生命力强悍,寿岁长久,隶属于真人之类、得道成仙的人。圣人,沐浴着天地之和煦阳光,适应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变化,及时避防不利的自然灾害、恶劣气候或外来邪气对自身的损害。入乡随俗,没有恼怒、怨恨、忧愤的情绪,衣食住行和世人融为一体、和谐相处,举止行为不在世俗炫耀,外在形体不被烦事所劳伤,内在无精神情志等异常心理活动所伤,始终保持心静恬惔愉快,自得其乐,心情舒畅,形体没有被破损而保持完整,精神没有被耗散而坚固内守,形神完整,和蔼统一,亦可以长命百岁。贤人,效法天地、日月、星辰的变化,顺从阴阳变化规律,一年四季无时无刻不追随上古之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养生之道,同样可以益寿延年,尽享天年。赏析《黄帝内经》通过树立榜样传授养生之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黄帝内经》养生理论深奥,但通过树立榜样,对比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不同的养生方法,其结果有所不同,以此规范养生原则和方法,使其养生理论得以实施,并且人人能做。当然,《黄帝内经》所列举的真人、至人、圣人、贤人,都很神奇、高超,已成为道之化身,具有神仙的形象,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黄帝内经》通过树立榜样传授的养生方法,主要体现在:①在养生观上,本于道家的天道观,养生法道,道法自然,奉养天真,返本还原,这是中华养生的至高境界。②在养生原则上,道法清静,颐养天真之气,这是养生的核心所在。③在养生方法上,重视“术数”,这是养生的具体方法体现。

素问卷第一·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原文①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②③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④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⑤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⑥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⑦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⑧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飱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⑨⑩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注解】

①发陈:万物生发,推陈出新。

②被发缓形:被,通“披”。披开束发,松缓衣带,让形体舒缓。

③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予,同“与”。对待新生之物,当生则生之而勿杀,当与则与之而勿夺,当赏则赏之而勿罚。

④(夏为)寒变:夏宜热,由于春不能养其生发之机,则木衰无以生火,故到了夏季不热反寒。

⑤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使体内阳气宣发于外,如出汗;精神外向,意气舒展,无令抑郁,以顺应夏气长旺,阳盛于外。

⑥痎疟:泛指疟疾。

⑦容平:容,万物之容貌。平,平定。秋天万物成熟,形态平定,不再繁盛生长。

⑧飱泄:泻下不消化的食物,也称完谷不化泻泄。

⑨藏德不止,故不下也:藏,蓄也,隐隐而不显露。德,指自然界赋予万物生化的内在规律、力量和条件,如空气、雨露等,《庄子·天地》说:“物得以生谓之德。”不止,健运不息。不下,指万物凭借所藏之德,永不泯灭。

⑩天明则日月不明:天明,明,通“萌”,天昏暗。天气昏暗,阴霾四布,则辰不见日,夜不见月,此为天气反常。【语译】

春三月,春阳上升,万物生发,推陈出新。自然界物候变化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欣欣向荣。与之相应,春季人的行为夜卧宜晚,晨起宜早,闲庭信步,披开束发,宽衣松带,让形体和缓舒畅;人的精神情志,朝气蓬勃,内蕴盎然生机。这种个人的行为舒展和精神勃发,生之而勿杀,与之而勿夺,赏之而勿罚。于是与春气相应,少阳之气得以生长,为养生之原则。若违背它则伤肝,少阳之气得不到生长,待到夏季时阳气当旺而反衰,于是可能发生寒性病变,这是因为能提供生物生化、繁茂生长的阳气不足的缘故。

夏三月,阳气已盛,万物茂盛,而且秀丽。自然界物候变化是天地阴阳之气氤蕴交感,万物茂盛华美。与之相应,夏季人的行为夜卧宜晚,晨起要早,多参与户外活动,活动量宜大,但不要过于剧烈运动,或使自身精神情志过分暴露,始终保持人的神气旺盛饱满。通过较多的运动,或适度的汗出,使体内过盛的阳气宣发于外,同时精神外向,意气舒展,无令抑郁。于是与夏气相应,以顺应夏气长旺,阳盛于外,为养长之原则。若违背它则伤心,或阳气被郁,或阳气耗散,待到秋季可能发生疟疾,这是因为阳气病变收敛不及的缘故,随着时间推移,冬季可能发生危疾重证。

秋三月,万物成熟,形态平定,不再繁盛生长。自然界物候变化是天朗气清(亦曰物燥天干),或物色清肃,或风气劲疾。与之相应,秋季人的行为夜卧宜早,晨起适当早,闻鸡起舞。精神活动和情感表达从容淡定安宁,以避免秋燥肃杀之气。方法是精神情志逐步收敛,像秋季形态平定的万物,尤其是不要像夏季那样过多参与户外活动,或剧烈运动而汗出过多,保持肺气平定而清肃。于是与秋气相应,以顺应秋气平定,阳气内敛,为养收之原则。若违背它则伤肺,产生咳嗽等肺部疾患,待到冬季可能发生腹泻,这是因为秋时阳气收敛不及,冬季所藏阳气不足的缘故。

冬三月,阳气已伏,万物潜藏,万籁俱静。自然界物候变化是天冻地裂,亦曰冰天雪地。与之相应,冬季人的行为原则是一定不要扰动已经潜藏好了的阳气。方法是夜卧宜早,晨起要晚,一定要待到太阳升起之后起床,从事必要的生活、生产或运动。精神情志活动隐匿藏伏,像有私意,如获至宝,必要的生活、生产或运动要避寒就温,范围宜小,强度宜低,不宜多次反复汗出,白白耗散阳气。于是与冬气相应,以顺应冬气潜藏不露、内向蛰伏,不耗损于外,为养藏之原则。若违背它则伤肾,待到春季可能发生痿证、厥证,这是因为肾伤,根基不固,待春阳升发之时,阳气过少,不能提供生物复苏、充满生机的力量。

上天之气是清净而又光明的,蕴涵和赋予万物生化的内在规律、力量和条件,运转不息,万物永不泯灭。天气昏暗,阴霾四布,则辰不见日,夜不见月,邪气充满天地之间。阳气闭塞于上,地气蒙蔽于下,天地阻隔,云雾不清净,则雨露不降,天地之气不能四布,自然界万物的生命就不能延续,于是名木多死,自然界恶劣之气不散,风雨不调,天空中的白露不降,于是草木枯槁不荣。邪风常起,暴雨常作,自然界四时之气不相承接,违背了正常的规律,于是万物不能欣欣向荣,甚或绝灭。因此,只有圣人才能顺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所以很少产生疾病,万物也不会失其生机,因而生命便不会完结。如果违逆春生之气,则少阳不生,伤肝,如肝气失和;违逆夏长之气,则太阳不长,伤心,如心气不足;违逆秋收之气,则阳不收敛,伤肺,如肺部有燥热,呈现干咳少痰胸满等;违逆冬藏之气,则阳不潜藏,伤肾,如发生肾气耗损。赏析1.四时生长收藏的气象特点和相应物候变化

四时气象的特点是春之“发陈”,夏之“蕃秀”,秋之“容平”,冬之“闭藏”。

春,发陈,表征春季春阳生发、推陈出新的特点。相应物候变化是“天地俱生,万物以荣”,自然界呈现出万物复苏、生机盎然、欣欣向荣。即春季阳气生发渐旺,气温转暖,天地间的万物,皆禀此阳生之气而萌生,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夏,蕃秀,表征夏季阳气长旺,万物茂盛的特点。相应物候变化是“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天地阴阳之气氤氲交感,自然界呈现出温暖,风大雨多雷声响,万物茂盛华美。即春去夏来,阳气旺盛,天地阴阳之气相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万物繁荣茂盛,植物开花结果等繁荣秀丽景象。

秋,容平,表征秋季阳气开始收敛,万物容貌清肃平定的特点。相应物候变化是“天气以急,地气以明”,自然界呈现出风气劲疾、物色清肃。即夏去秋来,草木自然成熟,在此季节,秋风劲急,盛长之炎夏已去,天气转凉,在秋时肃杀作用下,植物即将凋落,大地为之色变,一扫盛夏那种繁荣昌盛的长养景象。

冬,闭藏,表征冬季阳气沉潜,万物蛰伏自固的特点。相应物候变化是“水冰地坼,无扰乎阳”。阳气敛藏,阴寒之气旺盛,气温低寒,自然界万物皆处于潜伏闭藏状态,呈现天冻地裂景象。

在生活中人们只要模仿这些自然景观(亦称之为“仿生学”),就是最好的养生方法之一——“法于阴阳”,是中华养生至高境界。2.顺应四时养生方法

中华养生之方法是非常简单的,关键在于通晓四时的气象特点、相应物候变化,在于时时刻刻、点点滴滴、细心体察和持之以恒的坚持。(1)春季养生方法——养“生” ①生活起居、形体活动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②精神调摄,要“使志生”。概言之,起居应早起散步、舒缓形体,心情要舒畅,精神要愉快,不要扼杀生机,遏伤阳气,尽量使精神放松,意念情志宜促生、多给予、慎夺取、戒杀伐,以适应春气的推陈布新、生发疏达、外向宣散的特点。(2)夏季养生方法——养“长” ①生活起居、形体活动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②精神调摄,“使志无怒”、“若所爱在外”。概言之,起居应晚睡更早起床,多参与户外活动,活动量宜大,适度地出汗,保持旺盛饱满精神,不要过激过怒,过于激怒则宣泄太过,损伤阳气,但也不能使之抑郁,抑郁则使阳气内滞等。因为昼长夜短,烈日炎炎是夏季特征,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因此就不要厌恶昼长天热。不宜多睡,要多做户外活动,以利于盛长阳气之宣畅,促使体内过盛的阳气宣发于外,以适应夏气长旺、万物茂盛的特点。(3)秋季养生方法——养“收” ①生活起居、形体活动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②精神调摄,要“收敛神气”、“使志安宁”。具体地说,起居夜卧宜早,晨起亦适当早,志意安逸宁静,神态从容淡定,不要随意妄动情感,以适应秋气平定,阳气内敛,万物成熟的特点。(4)冬季养生方法——养“藏” ①应时调整生活起居规律,“早卧”以避入夜的阴寒之气,“晚起,必待日光”,是指日出则寒气消散,既能避其寒气,又能就其温热,即“去寒就温”。②采取相应的调神方法,要“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具体是夜卧宜早,晨起应晚,起居避寒,忌妄动汗出,意念情志宜潜伏忌张扬,要使精神志意像有私意、像已有所得,似藏而不外露之状,使“神气内藏”,以适应冬气潜藏不露、内向蛰伏的特点。3.违逆四时对人体的伤害

违逆四时损伤人体,主要体现在:一是损伤相应脏腑,二是沿着五行生克异常传变(如母子相及、乘侮传变等),均因养生不当引起。有的当季而发病,有的移时于其他的季节而发病,很多疾病的产生,有其偶然性,更有其必然性,是违逆养生、不养生或养生不当的必然结果。(1)违逆春时养生对人体的伤害 春时违逆养生之道,首先伤肝,或因不及,或因太过,而肝气内变。不及伤肝,肝升发作用受遏而内郁,形成肝气郁结,可见闷闷不乐,悲忧欲哭,胸胁、两乳或少腹胀痛不适等;太过伤肝,肝气升发太过,形成肝气上逆,可见急躁易怒,失眠头胀痛,面红目赤,胸胁、乳房常走窜胀痛等,甚或血随气逆而见吐血、咯血,甚或卒然昏厥。若进一步发展,由于违反春阳升发,少阳之气不生,致使能维持夏季盛长的阳气减少,或者说木伤不能生火,产生寒性病变,如夏天肢体不温,稍食西瓜、冰激凌等食物即腹泻等。总之,违逆春阳升发之季的养生规律,致使维持夏季盛长的阳气减少,所以虽到盛夏,阳气生成不足,仍有寒性病证发生。(2)违逆夏时养长对人体的伤害 夏时违逆养长之道,或因不及,或因太过,首先伤心。不及伤心,体内阳热之气发散不畅,阳气内郁而病热,产生热、痛、疮疡之疾,如火热易使血肉腐败成脓而生疮疡,夏天容易产生局部红、肿、热、痛的化脓性疾病,中医学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至真要大论》);太过伤心,体内阳气宣泄太过,使阳气大耗,心气内虚,夏天亦可见心衰患者,太过伤心多见于高温作业之人,容易产生热虚脱。心气内虚之后,延误日久,隆冬之时,人体阳气进一步损伤,病情加重,或变生它疾重病。尤其是心衰患者,久治不愈,或不能正确养生康复,延至冬季,病情加重,冬季是心衰患者非常危险的时期。不仅如此,夏时违逆养长之道,还可以移时于秋季而发生疟疾。(3)违逆秋时养收对人体的伤害 秋时违逆养收之道,或因不及,或因太过,首先伤肺。因不及,阳气不内收,多因阴精不足,易感秋之温燥,进一步伤阴,阴不敛阳,阴虚火旺,肺失清润,多见发热、低热、咳嗽喘气、胸部满闷不适等;因太过,阳气耗散太过,容易感受秋之凉燥,进一步伤阳,至冬时就无充足的阳气温藏于里,加上冬季本寒,阳气进一步大损,失去温化之职,难以消化饮食物,常常发生腹泻、泻下不消化的食物等。(4)违逆冬时养藏对人体的伤害 冬时违逆养藏之道,或因不及,或因太过,首先伤肾,损及肾阴、肾阳。肾阳被伤,封藏失职。随着时间推移,阳气由闭藏潜伏而转为萌生之时,因肾失封藏而“独沉”,无正常升发、长养之能力,所以春季出现全身痿软无力,容易头晕、疲劳困泛、体倦乏力,易患痿病。痿病的发生,很显然是违逆冬时养藏伤肾,肾不生肝,或水不涵木,肝不主筋的结果;还有的人一到春季容易感冒发烧,流感多发、盛行;当然也有的人,在春暖花开之时,依旧手脚不温,甚或手脚冰凉,厥证得以形成。前者是热厥的表现,后者是寒厥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违逆冬时养藏所造成的。原文①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②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③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人佩之。从阴阳则生,④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注解】

①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人之生气、长气,秋冬养人之收气、藏气。

②与万物沉浮于生長之门:沉浮,随波逐浪。门,关键,此指四时阴阳。与万物一样,生存于四时阴阳变化之中。

③佩:通“背”字,即违背之意。

④内格:体内脏腑气血的活动与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不一致、相格拒。【语译】

四时阴阳是自然界万物生存之根本,所以圣人春夏养人之生气、长气,秋冬养人之收气、藏气,顺从了自然界万物之根本,与自然界万物一样,生存于四时阴阳变化之中。违逆了自然界万物之生存的根本,就会动摇自然界万物乃至人的根本,耗损真气。故四时阴阳变化,决定自然界万物乃至人生命的开始和终结,是生和死的根本。违逆四时阴阳变化则灾害丛生,顺从四时阴阳变化则重病不生,这符合养生法则。这种养生法则,圣人认真对待,亲力而为之;不懂者、愚蠢者,违背四时阴阳变化。顺从四时阴阳变化,就会生命力旺盛,生命长久;违逆四时阴阳变化,就会患病,生活质量差,甚或生命夭折,生命不长久。顺从四时阴阳变化,即使患病,病情轻浅,容易治疗,康复快;违逆四时阴阳变化,患病之后,病情深重,不易治疗,难以治愈,因为违逆四时阴阳变化,则体内脏腑气血的活动与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不一致、相格拒。所以圣人通过养生,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就是未病先防的防病思想,达到了养生目的。若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如同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为时已晚。赏析1.四时阴阳是自然界万物乃至人生存之根本“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它既是《黄帝内经》“天人相应”整体观的理论基础,又是中医养生学说得以建立的学术支柱。《黄帝内经》非常重视四时阴阳变化,称之为“万物之根本”。人类作为自然界万物之一,也必然与万物一样生存于四时阴阳变化之中,在进化中逐步形成了适应四时阴阳消长变化的生命机制,通过顺应四时特点调节形体活动、起居作息及神情意志,调养五脏之气,使之与自然界阴阳有序消长、万物生长收藏相统一,达到“从其根”、补养真气、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目的。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应用(1)指导养生,防病延年 ①顺应四时阴阳特点保健。以夏季为例,夏时“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人体要顺应阳盛长养之气的特点,使心气长旺,提高抗病能力。注重形体锻炼,坚持室外活动,多日光浴。情志调节,积极进取,勿生懈惰厌倦之心,使阳气宣散于外。起居调节,晚睡早起,午睡不可太久,注意避暑,又忌过于趋凉。饮食调养,宜清淡忌油腻,多食营养丰富的蔬菜、瓜果之类,但不宜过凉。药饵,宜频服淡盐水、绿豆粥、鲜芝麻叶开水冲泡代茶之类防暑。②结合体质特点保养防病。当体质阴阳之偏与季节阴阳之偏性质相同时,防止机体阴阳之偏极;当体质阴阳之偏与季节阴阳之偏性质相反时,乘季节阴阳之偏势,纠正机体阴阳之偏颇,使之趋于平秘。如阴盛或阳虚阴盛之人,秋冬养阴,宜适当进行形体锻炼,情志宁静而欢愉,忌孤独凄凉,注意衣着、居室保暖,宜温热食物,如牛羊鸡等畜禽之肉,宜进温热助阳益气补药,少食瓜果,忌寒凉滋腻食物、药饵,亦可行秋冬导引之法;春夏属阳,在防止阳邪感伤前提下,宜食用温平益气和阳之品,如龙眼肉、大枣等物,并可适当进补温热补阳益气药,慎食生冷、油腻,忌苦寒药物攻伐,亦应禁当风凉爽,还可针灸保健穴,如气海、关元、命门、足三里等;若是心衰患者,最适宜于夏季治疗。(2)指导临床,审时施治 ①顺时用膳、用药。药膳顺时,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春时善用薄荷、荆芥之类,夏时善用香薷、生姜之类,长夏善用人参、二术、黄柏之类,秋时善用芍药、乌梅之类,冬时善用黄芩、知母之类等。②辨体参时调阴阳。一是春夏用寒用凉,全阴以养阳;秋冬用温用热,全阳以养阴。春夏素体阳盛阴弱者,用药宜偏寒凉而远温热,以防热伤津液;阴精不足者,当滋阴清热,慎用桂附之类。秋冬素体阴盛阳弱者,用药宜偏温热而远寒凉,以防寒伤阳气;阳气已衰者,当益气助阳,而慎用石膏、三黄之类。古有“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龙”之说。二是春夏用温用热,内养其阳;秋冬用凉用寒,内养其阴。春夏贪凉食冷腹痛泄泻、身凉肢厥,即“夏月伏阴”者,当辛热散寒回阳;秋冬厚衣食热过度,阳热内盛而烦渴咳喘,即“冬月伏阳”者,必不免苦寒泄火。③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对于阳气虚弱,入冬即发“冬病”,如咳喘、痰饮等,在夏天给予养阳药物,如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补中益气汤、苓桂术甘汤等内服,或以温热药制成饼灸、制成硬膏贴敷,借助时令长旺之阳气,培植人体真阳,用以弥补冬时阳气之不足,抗御阴寒之邪,可以预防或减轻病证发作;对于阴精亏损、入夏即发的“夏病”,如疰夏等,在冬天给予养阴药物,如六味地黄丸、生脉饮等,借助时令闭藏之机,培植人体真阴,用以弥补夏时阴精不足,而济盛夏之阳,可以预防或减轻病证发作。

素问卷第一·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原文①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②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③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④⑤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注解】

①生之本,本于阴阳: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双方的协调统一。

②六合:指东、南、西、北、上、下六方,即整个宇宙。

③清净则志意治:净,通“静”。志意,人的精神活动。治,正常。自然界阴阳之气清静而无异常变化,有利于人的精神保持正常。

④此因时之序:因,顺。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而养生。

⑤通神明:通,作统一解。神明,阴阳变化。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之气变化统一起来。【语译】

黃帝说:从古至今,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是相互通应、协调统一的,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在于阴阳二气的协调。天地之间,气是本源,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充斥整个宇宙,在地有九州,在人有九窍、五脏(代表五脏系统)、十二经脉,都通于自然界阴阳之气,自然界的阴阳之气化生木火土金水五行,阴阳之气处于和谐状态。若不断违逆自然界阴阳之气运动变化规律,则邪气损伤人体,由此而动摇了寿命之根本。

自然界阴阳之气和谐统一清静,尤其是阳气能保持静谧和煦,而无异常变化,则人的精神意识、生命活动保持正常。顺从自然界四时阴阳的变化则阳气固谧,生命坚固,即使有外邪侵袭,也不能损害人体,这只是因为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养生而已。所以,圣人全神贯注,顺应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变化,把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变化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否则,阳气气化、推动、固守无力,在内可以出现五脏六腑九窍气机闭塞不通,在外筋骨肌肉腠理气机壅滞,卫气离散、耗解,这些都是由于因养生不当造成的自我损伤,体现生命活力的阳气被削弱了。赏析1.生命的重要内涵“生气通天”“生气通天”,指居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的万物(主要指人)的本源都禀受于自然界(即“天”)的阴阳二气,无论人体的九窍、五脏、十二节等,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气,都是与自然界的气相互贯通的,故曰“皆通乎天气”。“生气通天”,是顺从自然界四时阴阳的变化(即“法于阴阳”)进行养生的前提和理论基础。如何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而养生,这是把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变化二者有效统一起来的关键所在,强调阳气固谧,生命坚固,即使有外邪侵袭,也不能损害人体。所以要全神贯注,聚精会神,调理人体阴阳之气,保全阳气气化、推动、固守等作用至关重要,否则会出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气机壅滞闭塞不通等。2.生命之气与天地之气相通相应原理(1)生命本源于自然界阴阳二气 ①人类宇宙万物之一,与天地万物有着共同的生存本原,《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②人类生存在自然界,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类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取赖以生存的物质,以维持其生命。③人的生命活动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但对不利的自然环境还有一种保护性适应。从四季来说,容易产生季节性的疾病,如春多风病、夏多热病、长夏多湿病、秋多燥病、冬多寒病;从一月来说,女子月经规律发生、男子定期溢精等;从一日来说,人体疾病往往随昼夜阴阳消长而进退,《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2)人与自然界的结构是统一的 自然界造就了人的完美体形,人体仿佛是天地的缩影,人的躯体体现了天地的结构。中医学有经典的五行系统归类表,充分地反映《黄帝内经》的“四时五脏阴阳”整体观。以此类推,同样人体的某些局部,也可以看做是整个人体的缩影,如耳朵就是一个完整的人形的再现等,并建立了多种诊法。(3)人与自然界的规律是统一的

阴阳五行

是宇宙事物的普遍规律,也是人与自然界统一的基础。古代哲学表述自然规律为天道,“天道者,五行阴阳而已”(清·戴震《原道》),人与天道密切关联,《灵枢·通天》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原文①②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③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注解】

①失其所:所,场所。阳气运行、作用失常,失去应居之所。

②折寿而不彰:折寿,短寿。不彰,不显著。人若阳气功能失常,可导致短折寿命的结果。

③阳因而上:因,顺应、依顺,或凭借、依仗。阳气顺应其上升外越之性,向上向外运动而具有卫外的作用。【语译】

人之阳气,就像天、像太阳,阳气运行、作用失常,失去其应居之所,就可导致寿命短折。天体在不断地运动,在浩瀚宇宙中,太阳给大地带来光明,温煦、推动万物生长。因此,人之阳气,就像天、像太阳一样,顺应其上升外越之性,向上向外运动而具有卫外、固护生命的作用。赏析阳气的特点和作用

万物生长靠太阳,天之太阳(阳气)能给自然界带来光明、温暖,主司天体的运行,蒸腾气化水液,推动和促进万物生长化收藏,没有太阳,就没有自然万物蓬勃之生机。比类于人体,人之阳气具有护卫生命、固护机体、促进机体生命活动运转不息的作用,若阳气“失其所”,人之寿命不保而早夭。人通体之温暖,五脏功能之运转,津液之气化,对外界虚邪贼风之抵御,均赖阳气的温煦、推动和固护作用。一个正常健康的人体,阴阳平衡协调固然重要,在这种阴阳平衡之中,阳气起着主导作用,这种重视阳气的观点启发后世医家,并成为温补学派的重要理论依据。

关于阳气的特点,《黄帝内经》记述颇丰,此段主要阐述了阳气的特性是上升外越之性,通过其自身的向上、向外的运动,达到卫外生命、固护机体的作用。当然,也可以因为种种原因,或外界刺激,阳气的特性被激活,而向上、向外运动,保卫生命,防止邪气损伤机体。例如寒袭肌表,阳气因此而向上、向外运动,到达肌腠,抗击寒邪,直至驱寒外出。因此,感寒之后,一般人会出现发烧,这是由于寒气刺激,阳气大量向外运动,郁于肌肤的结果。对于这类患者,最好不要过早地使用寒性药物清热解毒,也不要妄加使用西药抗生素,通过一定的养生方法,也可以达到痊愈的目的,这些将在《素问·热论》中作详细介绍。原文①②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③④攘,大筋緛短,小筋长,緛短为拘,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⑤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⑦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⑧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鬱乃痤。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

⑨养筋。开合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疮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蓄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写。不亟正治,粗乃败之。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注解】

①欲如运枢:运,运转。枢,户枢,即门轴。卫阳之气如户枢般开合运转自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