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的308个建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11:09:40

点击下载

作者:吴晋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最美的308个建筑

中国最美的308个建筑试读:

前言

建筑指的是人们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如土、石、木、芦苇、塑料、冰块、玻璃、钢等建造的构筑物。据《易·系辞》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远古时期的人类在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并无建造房屋的概念。新石器时期,人类才开始构木为巢。时至今日,主要建筑演变为用钢筋水泥灌注的坚固大厦。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伟大的建筑留存下来,被人们誉为“凝固的音乐”“石头史书”,那独特的特征以及面貌令人遥想其曾经的功用和辉煌。

中国伟大的建筑繁多,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各异,各有千秋,其中古代建筑多为木结构,且建筑种类丰富,如宫殿、陵园、园林、桥梁、塔刹等;现代建筑则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并且具有色彩明快、结构简洁、科技含量高等特点。但无论是古代建筑还是现代建筑,在提供给我们生活、居住的空间的同时,还带给了我们美的享受。每一座伟大建筑都犹如一段历史,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前尘往事。本书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回顾了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伟大建筑,帮助大家全面了解中国伟大的建筑,领略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举。

本书共分6个部分,以丰富、详实的资料展现了中国不同时期伟大建筑,包括宫殿建筑、古塔建筑、楼阁建筑、陵墓建筑、民居建筑、园林建筑。书中分门别类地对这些伟大建筑的形式做了详细介绍,比如故宫、颐和园等。本书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语言简洁,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本书汇集了大量的精美图片,让伟大建筑显赫的身份、优雅的风姿、美丽的容颜等展露无遗,让读者能更加近距离地感受到建筑的形态及其所展现出来的魅力。打开本书,展现在你眼前的将是一个神奇与美妙并存的建筑王国!可以说,本书是荟萃建筑精华的珍藏本。在您尽情阅览的时候,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建筑艺术的博大与精深。

此外,本书最具特色之处在于,在介绍每一座伟大建筑之前,都有一个“知识窗”栏目,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建筑的建造时期、位置和结构。其中,建造时期指的是建筑的初建时间至最近的重修时间,跨度较长,以帮助大家对建筑的历史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本书精选了308种伟大建筑,按照书中所提供的清晰脉络,相信您一定可以对这些伟大建筑的历史、特色等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最主要的是,您可以透过它们,领略其迄今依然洋溢着的浓郁的历史文化。下面,就让我们一同翻开本书,踏入建筑的美丽殿堂,一同领略伟大建筑的风采吧!编者2015年10月第一章宫殿建筑

宫殿建筑的起源

宫,至少在秦以前,是一般居住房屋建筑的通称,《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秦以后,宫逐渐成为皇家建筑的专用名称,又与公务殿堂一起统称为“宫殿”。宫殿建筑在中国的建筑体系里,代表着一系列的建筑群落,而不单单是指某个单一的建筑物。从文化的角度讲,宫更带有私密意味,具有阴柔的内在功能;殿则更多地带有公开性,具有阳刚的外在张扬性。因此,中国的宫殿建筑一般都表现为“前殿后宫”的格局和“前明后幽”的思想。如北京故宫前殿看不到一棵树,而后院则引进了园林建筑文化,明显形成不同韵味的建筑风格和气氛。

根据记载,中国皇家宫殿建筑最早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大禹时期,战国时期的《世本》记载有“禹作宫室”。公元前12世纪的殷代末年,纣王大修宫苑,《史记·殷本纪》注引《竹书纪年》记载:“南据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朝歌即今河南安阳,朝歌宫殿遗址发掘有不少土筑殿基,上置大卵石柱础,排列成行。柱础之上,有的还覆以铜“横”(即垫板)。

宫殿建筑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争霸的同时,对宫室的营建也不遗余力,并以此来彰显权力。所谓“高台榭、美宫室”成了一时之风气。这一时期的齐临淄、赵邯郸、燕下都等处宫殿遗址,现在仍然历历可寻。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修宫殿,建造了历史上规模宏大的阿房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五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施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由于前殿之宏伟,加上始皇之帝业,故以后凡帝王之居皆称为“宫殿”。“宫”指一组宫殿建筑的全部,“殿”则是指宫中的重要建筑。此后,汉长安的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洛阳的北宫、南宫,殿阁楼台,离宫别馆,组成了规模宏大的帝王宫苑。汉代以后,隋朝的仁寿宫,唐朝的大明宫、兴庆宫,北宋时期的东京大内,辽、金、元时期的燕都宫殿,无不豪华壮丽。然而,这些帝王宫殿多在改朝换代的战火中被付之一炬。即使没有在王朝更迭中被毁坏,却也没能保存下来。因为帝王宫殿乃王朝政权的象征,不毁去前朝宫殿不足以显示新王朝的威势。所以,当元朝统治者自大都败逃之后,大都宫殿虽还完整无损,但明朝并不保存它。朱元璋特地派了工部侍郎肖洵前来北京拆毁元代宫殿。肖洵来到大都之后,看到完整的宫殿时,十分欣赏,但又不能不把它拆毁。于是,他专门写了一本《故宫遗录》来记录其盛况,成了今天研究元代宫殿的重要资料。

中国两座保存完整的帝王宫殿

现在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帝王宫殿只有两处,一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二是沈阳的清故宫。北京的明代故宫非常幸运地被保存了下来,其原因是当清统治者攻下北京时,见到巍峨的宫殿十分壮丽,起初也有拆毁之念,但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感到毁之可惜,非数十年功夫和大量的财力重建不起来,于是想出了一个妙法,即把原来建筑物上的匾额取下来换上新的。例如,把原来的皇城头道门大明门换成了大清门;把原来的承天门改成了天安门;把原来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改成了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一座明王朝的皇宫顷刻之间变成了清王朝的皇宫,免去了历代的焚烧拆毁,可称得上是一次极大的创举。另一处是沈阳故宫,它原是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前使用的宫殿。由于它是清王朝的“发祥”之地,所以全国统一后,统治者仍然注重对它的保护,并且还增修了不少殿阁楼台等建筑。北京故宫

建造时期:明永乐四年(1406年)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

位置:北京市中轴线的中心。

结构:砖木结构。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统治者的皇宫。“紫禁城”之名,究其由来,是源于中国古代天象学将天上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天的认识。三垣是指天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居三垣中央,所谓“帝微居中”,故取紫微之座,象征帝居之宫和“紫气东来”的祥瑞。故宫坐落在举世闻名的北京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砖木结构古建筑群。

北京故宫自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造,历经14年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基本建成(清代只做了部分改建和重建),迄今已600年。

故宫南面为南北狭长的前庭,有天安门和端门,形成宫门前面一长列建筑的前奏。午门后为一方形广场,其上有弯曲的金水河横贯,河上跨五座汉白玉单拱石桥,桥北是九间重檐庑殿顶的太和门,其两侧并列昭德、贞度二门。广场东西有通往文华殿和武英殿的协和、熙和二门。入天安门过端门到午门,午门是宫城的正门,在“凹”形的城墙台基上建庑殿顶城楼,左右各建两座崇阁,与庑廊连为一体,构成庄严华美、气度非凡的五凤楼。经几重殿门、几重广场入太和门,迎面为面阔十一间重檐庑殿顶的太和殿,中间是方形单檐攒尖顶的中和殿,最后为九间重檐歇山顶的保和殿,三大殿廊庑环绕,气势磅礴,是故宫中最壮观的建筑群。城四面开门,东为东华门,南为午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神武门,四角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达50米的护城河环绕。

故宫分为前朝和后廷,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和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的建筑群为前朝。前朝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和东西六宫为两翼的建筑群是后廷,后廷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以及后妃、皇子们居住、游玩的地方,建筑氛围与前朝迥然不同。从乾清门开始,在中轴线上的建筑物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其周围十二座宫院。乾清宫东西的六组自成体系的院落,即东六宫和西六宫,每组院落都以前后殿、东西庑的标准格局组成。东六宫南面有奉先殿、斋宫和毓庆宫,西六宫前面是养心殿。内廷中轴线以东有宁寿宫一组建筑,称“外东路”;西有慈宁宫、寿康宫、英华殿等。内廷另有花园三座,御花园在故宫中轴线最北部煞尾处,宁寿宫花园在宁寿宫养性殿之西,慈宁宫花园在慈宁宫之前。

故宫在总体布局上,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并有所发展,充分显示了比实用功能更为重要的封建宗法礼制和皇权政治的精神作用。一座座殿宇在明确的中轴线贯穿下,层层递进,高潮迭起;一组组院落,或空阔,或狭窄,收放自如,张弛有度,形成院落间的强烈对比。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故宫的三大殿。

太和殿

故宫太和殿是“东方三大殿”之一,为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俗称金銮殿,是皇权的象征。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是整个宫城的建筑主体及核心空间,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基,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达11件,开间十一间,均采用最高形制。殿前设有广场,可容纳上万人朝拜庆贺,整个宫殿气势恢宏。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为乾隆皇帝御笔。

太和殿建筑庄严堂皇,殿内中央摆有金漆雕龙宝座,两旁直立6根蟠龙金柱,上为穹隆圆顶,称为“藻井”,有镇压火灾之意。“井”内巨龙蟠卧,口衔宝球,称为“轩辕镜”,十分精美。太和殿外左右安放四只大铜缸,象征“金瓯无缺”;东有日晷,西有嘉量,象征皇权公正平允;另有铜龟、铜鹤各一对,象征“龟鹤千秋”。

太和殿进深五间,建筑面积为2377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是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殿下高达8.13米。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中和殿

中和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朝称华盖殿、中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称今名,位于太和殿后。中和殿高29米,平面呈方形,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内阁大臣和礼部官员行礼跪拜,然后进太和殿举行仪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庙、先农坛、社稷坛之前,也要先在这里审阅一下写有祭文的“祝版”;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这里审视一下耕具。中和殿曾历经三次火灾,现存建筑为明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

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三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为580平方米。屋顶为单檐四角攒尖,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殿四面开门,正面三交六隔扇门12扇,东、北、西三面隔扇门各4扇,门前石阶东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间为浮雕云龙纹御路,踏跺、垂带浅刻卷草纹。门两边为青砖槛墙,上置琐窗。殿内外檐均饰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殿内设地屏宝座。门窗的形制则取自《大戴礼记》所述的“明堂”,避免了三座大殿的雷同。

保和殿

保和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朝称其为谨身殿、建极殿,清顺治时始称今名,在中和殿后。保和殿高29.5米,建筑面积为124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屋顶有4条垂脊的亭子形的方殿。四脊顶端聚成尖状,上安铜胎鎏金球形的宝顶。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也是科举考试举行殿试的地方。清乾隆年间重修。每年除夕,皇帝在此宴请少数民族王公大臣。自乾隆后期,这里便成为举行殿试的场所。殿试是科举制度最高一级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被录取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保和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着九个小兽。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拱。内外檐均为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六架天花梁彩画极其别致,与偏重丹红色的装修和陈设搭配协调,显得富丽华贵。殿内金砖铺地,坐北朝南,设雕镂金漆宝座。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安有板门2扇,上加木质浮雕如意云龙浑金毗庐帽。建筑上采用了减柱建造法,将殿内前檐金柱减去6根,增大了空间,使人倍感宽敞舒适。元大都宫殿

建造时期:至元四年(约1267年)。

位置:北京市市区。

结构:砖木结构。

元代初年,首都在上都(今内蒙古多伦西北方向),后从上都迁到北京,定名为大都。

大都的宫殿分两大部分,分布在太液池的东西两侧。池东叫东内,又叫宫城,在京城丽正门以北,一条中轴线贯穿宫城。前端为大明殿的范围,后部为延春门、延春阁的范围,这两组建筑都有重重殿阁与两侧东西庑。宫的北门为厚载门,宫城还建有东西角楼及东西华门。太液池以西称为西内,有隆福、兴圣二宫,又被称为海子西宫。隆福宫在兴圣宫的前面,是太后的住处;兴圣宫为嫔妃的住所。隆福宫内以光明殿为主,有东西盝顶殿、左右嘉喜殿、泰昌殿以及香殿。兴圣宫的正殿为兴圣殿,前半部做正方形宫院,周围有廊子环绕,出山门为后半部,有钟鼓楼等建筑。此外,还有宫廷配殿,式样繁多,殿阁密集。

主要宫殿中的正殿大多数都是“工”字形平面,以前殿作为会议中心、行政办公或举行大典的地方,后半部则作为寝宫,两组大殿之间由柱廊组成“工”字形连接。几处主要宫殿大多采取这种布局方式。

大殿外部采取汉族式样,内部还是以蒙古传统习惯为主的生活方式,如用丝质毛皮作为“壁嶂”和地衣悬铺,柱子也用毛织品包围,不显出梁柱。

元大都宫殿大体上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处是皇城厚载门以北之地设长廊与海子相连,开四门。引水穿池,设花木殿数处,其中有宝殿一所,四面植牡丹百余株。万岁山、太液池这一处是大都内唯一的禁苑。太液池围绕着万岁山,山中奇石玲珑可爱,林柏苍翠,景色秀丽,山前有汉白玉石桥长200米,直通仪天殿。第二处为荷叶殿、方壶殿,各种楼台、景物无不具备。太液池周围列置芙蓉,为皇帝游乐处,西有木桥,可通兴圣宫之夹道。第三处是太液池以西园景,如御苑、隆福宫、前殿万寿园等,与唐代禁苑、北宋东京的艮岳相比,毫不逊色。

明代初年,元代宫殿被大量拆毁。沈阳故宫

建造时期: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至清乾隆时期。

位置:辽宁省沈阳市。

结构:砖木结构。

沈阳故宫,原称盛京宫阙,又称后金故宫、盛京皇宫。清崇德元年(1636年)基本建成,是清朝入关前建造的皇宫,现已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院,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故宫构成了中国仅存的两大完整的明清皇宫建筑群。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世祖福临在此称帝。清统治者入关后,将这里称作奉天行宫,并对其进行了保护和扩建,到乾隆时基本形成了今日规模。

沈阳故宫以其完整、璀璨、浓郁的满族特色和独特的历史地位而迥异于北京故宫。它不仅是现今沈阳最重要的游览点,也是我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沈阳故宫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集汉、满、蒙各民族建筑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沈阳故宫占地6万余平方米,有房屋500余间,古建筑114座。从总体的建筑布局上来看,分为东、中、西三大部分。

东路是沈阳故宫中独具风格的部分,其布局与中原传统的层层院落方式迥然异趣。东路后部正中是一座八角形的大政殿,两旁分列十个亭子(即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被称作十王亭,是八旗大臣和左、右两翼王办公议事的地方。

中路为大内宫殿,仍继承了前朝后寝的制度,前面以崇政殿为主体,是皇太极处理军政要务、接待使臣宾客的地方。前为大清门,左右有飞龙、翔凤二阁和廊庑对峙。殿后自凤凰楼以后为寝宫,以清宁宫为主,两旁有关雎宫、永福宫、麟趾宫和衍庆宫等建筑。

西路为乾隆时期所建。主要建筑有文溯阁、仰熙斋、嘉荫堂和戏台,是专为收藏《四库全书》和供清帝们来盛京(沈阳)时读书、看戏的场所。

东路以大政殿为主体,中路以崇政殿为主体,西路以文溯阁为主体。整座皇宫楼阁林立,殿宇巍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沈阳故宫建筑,不仅在建筑布局上有特别之处,而且在彩画、雕刻等方面都有浓厚的东北地方风格,反映了中国多民族建筑文化的特点。

沈阳故宫博物院不仅是古代宫殿建筑群,还以丰富的珍贵收藏著称于海内外。故宫内陈列了大量旧皇宫遗留下来的宫廷文物,如努尔哈赤用过的剑、皇太极用过的腰刀和鹿角椅等。

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中国的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政殿

大政殿,俗称八角殿,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的重要宫殿,是沈阳故宫内最庄严神圣的地方。初称大衙门,1636年定名笃恭殿,后改为今名。为八角重檐攒尖式,八面出廊,均为“斧头眼”式隔扇门。下面是一个高约1.5米的须弥座台基,绕以雕刻细致的荷花净瓶石栏杆。殿顶铺满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焰珠顶,宝顶周围有8条铁链各与力士相连。殿前的2根大柱上雕刻着2条蟠龙,殿内有精致的梵文天花和降龙藻井,气势雄伟。殿内设有宝座、屏风及熏炉、香亭、鹤式烛台等。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举行重大典礼及重要政治活动的场所。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顺治皇帝福临在此登基继位。

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也比较华丽,因此被归为宫殿。大政殿和呈“八”字形排开的10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帐篷的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这是满族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满族人从狩猎组织发展而来的清朝立国之本——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上生动而具体的再现,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所仅见。

崇政殿

进入大清门沿御路北行,正面就是清太宗时期的“金銮殿”——崇政殿。中国古代宫殿一般都是由“外朝”和“内廷”两部分组成的。其中外朝区域是皇帝临朝理政和举行国家典礼的地方,崇政殿即是沈阳故宫外朝的中心。其正门前至大清门北侧,石阶间的殿庭御路两侧,即是典礼时王公贵族及官员们排班站位之处。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称金銮殿,是沈阳故宫最重要的建筑。整座大殿全为木结构,五间九檩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的栏杆。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柱是圆形的,两柱间用一条雕刻的整龙连接,龙头探出檐外,龙尾直入殿中,实用与装饰完美地结合为一体,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气魄。此殿是清太宗日常临朝处理要务的地方。公元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大典就是在这里举行的。崇政殿是沈阳故宫的正殿,有着艳丽多彩的外观装饰。从使用功能上说,崇政殿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但若是论二者的建筑规模,平地起建的五间崇政殿与坐落在高高的汉白玉台基上的十一间太和殿简直无法相比。殿左右连接翊门各三间,分别称为“左翊门”和“右翊门”,是平时进出殿北宫廷区的通道,而皇帝上殿退朝则是由殿内北门进出。

建造这座宫殿时,满族人的政权统治只有不到20年的时间。他们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房屋式样,吸取其他民族的建筑艺术和技术,按照本民族喜爱色彩鲜艳、热烈欢快的审美习俗,造就了大清国的第一座“金銮殿”,这就是崇政殿的价值所在。六朝建业与建康宫殿

建造时期:三国时期至宋代。

位置:江苏省南京市。

结构:砖木结构。

东晋建康城是三国时吴、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六朝的都城。全城布局南北长、东西狭窄。南面设2个城门,东、西、北各一门。宫城正中是太极殿,殿前有东西二阁。宫城正门为大司马门,这里是六朝的建康宫。在建康宫的西南还有吴时留下的太初宫。宫北为鸡笼山风景区,宫的东北是华林园。建康宫的大大小小的殿阁建筑达2500余间。

宋、齐、梁、陈这四个朝代,仍在东晋的宫城原址上建设宫城,其宫殿的位置与规制仍与东晋时代相仿。当中建太极殿,它是建康宫内的第一大殿,也是正殿。此宫武帝时改为13间,高26米,长27米,内外砌以锦石,同时建有东西二阁,堂阁之间的庭院很广。到梁与隋二代,宫城增设三重。

六朝时代宫殿不断改建、扩殿,宫殿建筑布局达到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个时期,朝左右扩展建设东西二堂,作为处理政务的地方,凡是朝谒听政、宴会、大典都在这里进行。东堂专为朝谒、赐宴用,同时也是听政的要地;西堂则改为举哀之地。后来刘宋改在西堂会见臣子并在这里赐宴。齐代时失火,大火烧掉仪灵、耀灵等十余座大殿,还烧掉柏寝殿,共计3000余间宫殿化为灰烬。梁初武帝建东宫,城门都为三层楼,其式样同汉之函谷关东门相同。总体来看,六朝的宫殿极其豪华壮丽。

六朝时期做土山、修楼台殿阁,盛极一时;到东晋时在建康城设立宗庙社稷、建立宫阙,又在城南建设新的永安宫;宋元嘉年间在玄武湖修游乐苑、上林苑等,开创了宫殿与园林相结合的先河。宋代还在章阁门到朱雀门之间建立驰道(即架在空中的廊桥),人在里面行走,外面是看不见的。西藏布达拉宫

建造时期:公元7世纪。

位置: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结构:木石结构。

在中国现存宫殿中,有一座极为特殊的宫殿,即西藏自治区的布达拉宫。它曾是集宗教与行政于一体的宫殿。

布达拉宫,俗称第二普陀山,屹立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是中国藏族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相传在公元7世纪,吐蕃赞普(即王之意)松赞干布为了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在这里兴建了宫室。现在山顶上的法王洞内,尚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等人的塑像。

布达拉宫现存的其他建筑大多是在公元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受清王朝册封后重新修建的。

整座宫殿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依山而建,气势雄伟。现占地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3万平方米,宫殿主楼13层,高117米,全部为木石结构,五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被誉为高原圣殿。布达拉宫分为三大部分:一为山前宫殿,二为山顶宫殿,三为山后区。宫城设有管理机构,山顶宫区主要以红宫、白宫为主体,其中有寝宫、佛殿、聚会殿、灵塔殿等。在西南山坡为僧舍,北面一片是达赖喇嘛亲属进宫时的临时用房。宫城区是一座山城,呈方形,东、西、南三面砌出9米高的山墙。

宫殿是根据高原地区阳光照射的规律设计和建造的,墙基宽而坚固,墙基下面有四通八达的地道和通风口。屋内有柱、斗拱、雀替、梁、椽木等,组成撑架。铺地和盖屋顶用的材料是一种叫做“阿尔嘎”的硬土,各大厅和寝室的顶部都有天窗,便于采光,调节空气。宫内的柱梁上有各种雕刻,墙壁上的彩色壁画面积有2500余平方米。宫内还收藏了西藏特有的、在棉布或绸缎上彩绘的唐卡以及历代文物。

1961年,布达拉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12月初,西藏拉萨布达拉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红宫

红宫建于公元1690年,当时,清康熙帝还特意从内地派了100余名汉、满、蒙工匠到西藏,参与扩建布达拉宫这一浩大工程。红宫的主体建筑是各类佛堂和达赖喇嘛的灵塔。宫内有5座存放各世达赖喇嘛法体的灵塔,其中以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最大、最华丽,塔身用金箔包覆,镶珠嵌玉,据说共用黄金11万余两,珍珠、宝石、珊瑚、琥珀、玛瑙等18677颗。红宫中最大殿堂“司西平措”(西大殿)面积为725平方米,殿内正中上方高悬乾隆所赐“涌莲初地”匾额,设有六世达赖喇嘛宝座。殿中还存有清康熙帝赠送的大型锦帐一对,是布达拉宫的珍宝之一。殊胜三界殿是红宫最高的殿堂,一旁的经书架上,还置放着雍正皇帝赐予七世达赖喇嘛的北京版《丹珠尔》经书。红宫最西是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高14米,传说殿内的坛城是用20余万颗珍珠串缀而成的。

红宫位于布达拉宫的中央位置,外墙为红色。宫殿采用了曼陀罗布局,围绕着历代达赖的灵塔殿建造了许多经堂、佛殿,从而与白宫连为一体。

红宫最主要的建筑是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共有五座,分别是五世、七世、八世、九世和十三世。各殿形制相同但规模不等。其中最大的是五世达赖灵塔殿。

红宫的屋顶平台上布满各灵塔殿的金顶,全部都是单檐歇山式,以木制斗拱承托外檐,上覆鎏金铜瓦。顶端立一大二小三座宝塔,金光灿灿,煞是耀眼。屋顶外围的女墙用一种深紫红色的灌木垒砌而成,外缀各种金饰,墙顶立有巨大的鎏金宝幢和红色经幡,体现出强烈的藏式风格。

白宫

白宫始建于公元1645年,历时8年,以松赞干布时原有的观音堂为中心,向东向西修建起一片巨大的寺宇。整个寺宇的墙面被涂成白色,远远望去,分外醒目,人们称之为“白宫”。白宫高七层,位于第四层中央的东大殿面积为717平方米,由38根大柱支撑,是布达拉宫重要的殿堂,历代达赖喇嘛在此举行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活动。第五层和第六层两层是摄政办公和生活用房。最高的一层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这里采光面积很大,从早到晚,阳光灿烂,俗称“日光殿”。分东、西两部分,西日光殿是原殿,东日光殿是后来仿造的,两者布局相仿。这里等级森严,只有高级僧侣、官员才被允许进入。殿内包括朝拜堂、经堂、习经室和卧室等,陈设均十分豪华。宫殿外,有一个宽大的阳台,从这里可以俯视整个拉萨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